意见不同的教育软件

意见不同的教育软件

一、众说纷纭教育软件(论文文献综述)

赵春燕[1](2022)在《乡村振兴视域下理塘县中扎村的语言生活》文中提出乡村振兴与乡村语言民生、乡村产业语言和乡村语言教育等有密切的关系。学界当务之急应是了解现状、梳理事实,而非急于给出结论。中扎村的语言,按照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藏语、汉语和英语。藏语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受方言、宗教因素影响呈现出多种变体。汉语有普通话和方言变体,英语的使用相对简单。村民对语言使用、语言学习两个话题的讨论,隐含着他们的语言态度:前者涉及藏传佛教通用语、藏语方言和普通话,后者涉及汉语、藏语和英语。村民还面临各种语言困境,主要体现在乡村语言民生、乡村产业语言和乡村语言教育3个方面。其中,由语言不通引起的出行难、看病难和维权难让村民最为忧心,反映了他们最实际、最迫切的语言文字需求。中扎村属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的攻坚区,根据布尔迪厄的社会理论,可以从两方面做进一步思考:(1)社会是一个语言市场;(2)信息就是力量。从语言规划角度,建议加大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力度,扫除村民的语言文字障碍。具体来说,一是培养村民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满足日常生活的语言需求。二是培养村民的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能力,优先解决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语言民生需求。三是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对乡村中的经济或文化精英人物精准培养,充分发挥他们在语言能力上的引领示范作用。

朱晨[2](2021)在《后方法理论视域下中国文化传播路径初探》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进行中国文化传播是提升影响力的基本路径。目前语言教学处于"后方法时代",因此要结合"后方法理论"进行教师、教材和教学活动的研究。提高教师文化教学能力、更新文化教材内容和形式、创新文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拓宽文化视野的重要途径,将对中国文化传播有所裨益。

喻玲,胡晓琪[3](2021)在《定价算法权力异化、消费者损害与反垄断法规制的政策补强》文中提出算法技术嵌入定价活动,产生定价新秩序与价格差异,带来超额利润和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定价算法权力异化,导致消费者的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求偿权受到侵害。"阿里巴巴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一案,标志着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执法进入新阶段,补强政策以提升反垄断法规制算法定价的绩效迫在眉睫。反垄断法规制定价算法的竞争关切应聚焦相关市场界定和市场支配地位困境破解、竞争效果评价难题克服、创新与效率的价值科学定位,以"相关性"为底线界定相关市场,对假定垄断者测试方法进行改造适用和淡化市场份额标准、以效率为中心检视创新效果、以塑造合格算法消费者为目标施行竞争推进,方为反垄断规制算法定价之政策补强。

刘迎春,张玲,杨雪萍[4](2021)在《基于微媒体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媒体在高校用户中的普及为学科服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研究基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化学学科馆员对学科用户的微媒体使用现状及习惯调查,将微博、微信、QQ、微视频等多种微媒体作为用户需求的发现渠道和学科服务的实施渠道,依靠用户深度参与学科服务内容的生成过程,构建基于用户时间和用户身份的化学学科微媒体服务体系,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实践提供参考。

刘双阳[5](2021)在《网络智能时代破坏型数据犯罪的法益定位及其解释机能展开》文中研究表明关于我国刑法第286条第2款规定的破坏型数据犯罪的保护法益,学界众说纷纭。在区分数据本体的记录功能与数据内容的表征功能的基础上,因应数据本体的安全需求以及结合数据安全法等前置法的规定,宜将网络智能时代破坏型数据犯罪的保护法益更新为由状态保密、记录完整、合规使用所构成的数据安全管理秩序,即具有超个人属性的数据安全法益,而非固守传统计算机时代产生的财产法益或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法益,旨在以数据本体为对象,保护数据的既有存续状态与正常记录功能,维护社会成员对数据安全的信赖。进而基于数据安全法益重新阐释破坏型数据犯罪的构成要件,"数据范围"应去除表征个人法益的数据内容。"非法操作"无须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后果严重"要达到扰乱数据安全管理秩序的程度,最终合理确定该罪司法适用的边界与处罚范围。

龚志民[6](2021)在《要理性认识中文写作智能批阅技术的运用》文中认为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更强调人文思想、情感倾向、价值判断与文化审美。写作教学中,应理性认识、辩证看待智能批阅技术的运用,要凸显其大数据分析功能,程序预设时须多增加体现语文学科人文内涵的内容。

杨少斌,曹庆年,米国际,张广良,郝红武[7](2021)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本科专业质量标准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的深入推进,众多新建本科院校将建设更多的一流本科专业作为彰显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文章通过分析专业质量标准的内涵,从系统论思想、社会适应性视角、复杂性科学原理等方面,阐释专业建设质量标准构建的理论基础,通过在师生中开展一流本科专业调查分析,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本科专业质量标准的基本构架和组成,形成了由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思路等8个一级指标、38个二级指标等组成的统一整体,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和评价一流本科专业提供指导。

江溯[8](2021)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认定规则研究》文中认为由于既有理论规则存在的明显缺陷,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立法和司法上有沦为"口袋罪"的嫌疑,因此,从理论上建构该罪的认定规则尤为必要。本文以2010-2020年中级以上人民法院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相关判决为样本,利用回归分析、实践与理论契合关系分析来把握经验裁判规则与理论改善的应然方向,提出能有效影响司法的认定规则。通过综合分析发现:中级以上人民法院对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认定表现出相当审慎的态度,并且形成了可类型化的裁判规则;在此基础上,可以从理论上对司法裁判规则进行完善。完善后的认定规则如果得到普遍适用,将显着提高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适用的可控性,从而有效防止其沦为"口袋罪"。

李海燕[9](2021)在《中国古代音乐的心理美学研究》文中提出音乐心理美学是一门对音乐进行哲学式思考的学问,是从音乐心理学角度上研究音乐审美的交叉学科,这是对传统音乐美学的一种根本性突破。它的特点在于音乐学与心理学和美学的结合,从心理学的方位来研究音乐审美,摆脱了抽象概念的捉摸不定,产生脚踏实地的学术依据。当前的音乐心理美学还没有独立、确定的概念和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随着心理美学的发展,音乐心理美学的研究已经不限于心理实验,而进入对更为复杂的关于审美感情、审美想象、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的心理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1、研究音乐家的心理活动,音乐创作心理。2、研究音乐作品的心理逻辑,音乐表演心理。3、研究音乐欣赏心理,由此推断音乐创作所遵循的心理规律。心理美学进入我国研究者视野的时间并不长,前期探索主要集中于对西方理论和实践的借鉴与模仿,在本世纪的我国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但基于本土化音乐心理美学的系统研究,仍处于长期缺位的状态。本研究试图将中国古代朝代发展的时间作为纵向脉络,以音乐心理美学学科体系为理论基准的同时,遵循我国心理美学研究的规律及范式,展开横向的理论探究与创新构想,即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心理美学思想进行整体梳理、总结、归纳,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音乐作品结合进行分析,主要围绕音乐实践活动中的音乐创作活动的心理美学、音乐表演活动的心理美学和音乐欣赏活动的心理美学原理进行研究,旨在梳理出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发展脉络,总结出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特征,推断出中国古代音乐创作所遵循的心理规则,将这些理论研究更好地反馈给创作者、表演者和欣赏者,为音乐心理美学的研究提供补充材料,对促进音乐教育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研究一,回顾音乐心理美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及所涉及的理论学说,发现能够对研究本土化有所贡献的理论部分,并对其进行重点叙述。本文第一、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本选题的历史流变、发展现状和价值意义,具体而言,音乐心理美学作为综合了哲学、心理学与美学等学科的交叉型特点,在研究内容上也具有极大的包容性。然而,中国古代音乐是我国音乐发展的根基,对促进音乐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不够系统完善的状态。因此,本文力图搭建突破中国古代经验理解方式的思维框架,从认知神经科学、认知能力结构等学科中挖掘心理美学发生的作用与机制。归纳出中国古代音乐的心理美学不仅存在于视听等表层认知中,还存在于心灵感官的深层结构中,分别具有独立的概念、作用和影响机制,并对音乐现象的的认识产生辅助作用。进而在思维框架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心理美学的相关研究进行延展性讨论,认为以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为研究对象的音乐心理美学研究不仅能够丰富、补充如音乐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还对未来的音乐审美、音乐欣赏及音乐创作等实践具有启发性的重要意义。研究二,从先秦到明清,对中国古代音乐按朝代发展、美学思想等进行历时性梳理,复礼、兼容与重情是我国古代音乐的历时性考究。第三章节主要论述了先秦时期的上古音乐、南北朝时期的中古音乐、隋唐后期的近古音乐三个历史分期下的音乐心理美学全览。旨在更明晰地发现其发展规律和社会历史背景所产生的影响,并将《乐记》为代表的音乐理论专着、“情本论”等新的音乐思想、阮籍、嵇康为代表的名士作为分析对象穿插其中,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音乐作品进行总结和再现,以研究古人创作作品时的心理活动,并梳理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古代音乐作品对大众心理所产生的影响。研究三,总结归纳出: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的特征——尚悲、通感与想象。第四章结合理论与作品实例,从音乐审美活动不同环节的角度,即音乐作品创作的心理逻辑、表演的心理动向和欣赏的心理变化进行了总结,对整个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的历史性进行复盘,发现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具有“发端早、历史悠久,可持续且不间断”的特征,且每一朝代都有相关的论述语境,“复礼”、“兼容”、“重情”是分别占据了三个阶段分期的主流特征;在宏观特征的基础之上,本文进而在微观层面对比发现了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具有的三个审美创作特征,分别为“尚悲”、“通感”与“想象”。总体来说,中国古代音乐审美的心理特征在跨越时代、跨越民族甚至跨越社会阶级的传播中表现出了尤其的共通性,本研究认为这个“共通”便是通过悲情、通感与想象得以延续。中国古代的音乐心理美学在审美范畴上以“悲乐”为主要取向,在“以悲为美”的人类本质基础上,又与儒家的“中庸”美学产生碰撞,最终形成了“哀而不伤,怨而不怼”的“中和美”;想象与通感是音乐实践过程中的惯用手段,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将演奏者、创作者、欣赏者的心理活动勾连在一起,形成求同存异的艺术世界,在这种艺术世界中获取美的感知,达到音乐与人类心理息息相关的艺术意境。因此在音乐创作的审美活动中,“尚悲、想象及通感”三者看似不同,实则都统筹在各个主体的内心活动中,证明了在绵延不绝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国古代的音乐心理功能于艺术审美的领域之外得到了剥离与发展。研究四,溯源中国音乐心理美学发展,完善学科体系,明确音乐心理美学学科发展的现代意义,推进中国音乐心理美学的研究发展。在整合了研究内容,整理了研究对象的特征后,对本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了整体归拢和把握。在本研究的探究进程中,发现古代中国作为人类精神文明开花结果的宝库,不仅留存有成果丰硕的音乐作品,在音乐心理美学的成果上也并不落后于人。虽然在全球范围内,学界从未肯定过古代中国在独立的心理美学学科方面形成的理论贡献,认为倾向于直觉体悟,经验主义指导下的东方思维具有先天的封闭性,不具备广泛的延展性,与西方广泛认可的重概念、判断、推理的线型思维方式截然不同,然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来说,更多的研究空间在于对其相关观点的思辨性研究上。在本土化的贡献之外,本研究的价值还在于推进该交叉学科在传统与现代方向的结合。三、四章已然论述了音乐与心理学的密切联系从中国古代乐论中可以找到例证的事实,由此可见,推进学科交叉是现代学科建设,对于中国的音乐心理美学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举措,这不仅要求它与现代的音乐学科产生联系,又要与心理学形成某种程度上的跨时代共鸣。不仅如此,本文也为音乐心理美学的学科未来发展提出建议,认为其首先就需要音乐研究者、教育者、推广者从认识的角度合理化传统乐论中音乐心理美学思想的存在,摆正认识态度;其次,当代的音乐研究者们应该正确认识不同分支学科研究的价值,以促进社会的长久进步与良性发展作为学术研究与艺术推广的共同最终目标;最后,则是立足于复兴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呼吁音乐教育者们的重担聚焦于此,帮助下一代树立对传统乐论的尊敬与重视,在西方乐论基础上进行正确扬弃,从而为民族的文化复兴作出一份贡献。综上所述,在经验主义主导的中国古代,先贤们仍然在长期的实践、应用与总结中,勾勒出了音乐具有塑造人的心理状态、促进社会协调和培育人才审美方面的审美功能,发现了音乐对人身心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性质,这种影响的发生机制是现代音乐心理美学的重要研究范畴,是古代音乐在心理建构与体验并得以持续的关键维度。本研究将推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作为研究重心,在音乐与心理学的密切联系为切入口,推进中国古代乐论和现代心理学、美学研究的交叉分析,并指明未来学科发展的方向。对于中国的音乐心理学来说,既要与现代的音乐学科产生联系,又要与心理学形成某种程度上的跨时代共鸣。需要音乐研究者、教育者、推广者从认识的角度合理化传统乐论中音乐心理美学思想的存在,使其兼具美学思想和现代心理、理论认识和演奏实践两个层面的作用和影响,旨在推进外在的演奏和内心的情绪、传统的现象和现代的理论、民族的艺术和世界的观念之间的有机结合,为我国古代艺术的传播、民族瑰宝的复兴和文化自信的建立贡献力量。

朱霞霞[10](2021)在《技术丰富环境下的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活动设计与应用》文中指出

二、众说纷纭教育软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众说纷纭教育软件(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视域下理塘县中扎村的语言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中扎村的语言使用
    (一)藏语
    (二)汉语及英语
三、中扎村的语言态度
    (一)对语言使用的态度
    (二)对语言学习的态度
四、中扎村的语言困境
    (一)乡村语言民生问题
    (二)乡村产业语言问题
    (三)乡村语言教育问题
五、结语
    (一)社会是一个语言市场。
    (二)信息就是力量。

(2)后方法理论视域下中国文化传播路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后方法理论简介
    (一)后方法理论的宏观策略
    (二)后方法理论的原则
        1.特定性
        2.实践性
        3.可能性
二、国际中文教育中中国文化传播的目标和内容
    (一)国际中文教育中中国文化传播的目标
    (二)国际中文教育中中国文化传播的内容
三、中国文化传播路径探索
    (一)注重教师教育,培养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转化能力和文化教学能力
        1.注重培养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转化能力
        2.注重培养教师的文化教学能力
    (二)加强文化教材建设,开发多样化的文化教材和交互性强的数字文化产品
        1.开发多样化的文化教材
        2.开发交互性强的数字文化产品
    (三)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手段,在不同课型中进行文化传播
        1.语言课中的文化传播
        2.文化课中的文化传播
        3.文化实践活动中的文化传播
四、结语

(3)定价算法权力异化、消费者损害与反垄断法规制的政策补强(论文提纲范文)

一、算法如何产生秩序与差异
    (一)算法如何产生秩序:算法技术嵌入定价活动
    (二)算法如何产生差异:算法权力异化
        1. 算法权力的异化风险。
        2. 算法定价即交易决定权。
        3. 算法定价即市场封锁权。
二、定价算法权力异化下的消费者损害与监管实践
    (一)消费者损害的现实性
        1. 安全权损害。
        2. 知情权损害。
        3. 自主选择权损害。
        4. 求偿权损害。
    (二)监管实践转向
        1. 行业主管部门监管实践。
        2. 反垄断执法机构监管实践。
三、定价算法反垄断规制的焦点
    (一)相关市场界定与市场支配地位认定困难
        1. 相关市场界定困难。
        2. 市场支配地位认定困难。
    (二)行为竞争效果评估框架不清
    (三)反垄断法保护法益解释混乱
四、反垄断法规制定价算法的政策补强
    (一)相关市场界定与市场支配地位认定的政策补强
        1. 以“相关性”为底线界定相关市场
        2. 假定垄断者测试方法的改造适用
        3. 淡化市场份额标准
    (二)以效率为中心审查创新效果
    (三)以塑造合格算法消费者为目标,施行竞争推进
结 语

(4)基于微媒体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1.1 微媒体的产生及其主要形式
    1.2 微媒体环境下图书馆与用户的交互方式发生转变
    1.3 微媒体在学科服务中的应用困惑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用户微媒体使用现状调研
    2.1 调研思路
    2.2 用户微媒体的使用习惯分析
        (1)用户常用的微媒体类型
        (2)用户使用微媒体的时间情况
        (3)用户使用微媒体目的
        (4)用户的微信公众号使用情况
        (5)用户微媒体传播习惯
    2.3 用户对图书馆微媒体服务的期望分析
        (1)微视频时长期望
        (2)用户对图书馆微媒体服务内容的期望
        (3)微媒体内容呈现方式
        (4)用户获取学术消息的渠道
        (5)用户期望获取消息的微媒体渠道
        (6)用户期望的微媒体沟通渠道
3 微媒体在化学学科服务中的应用
    3.1 以微媒体为阵地发现学科用户需求
    3.2 利用不同的微媒体渠道实施学科服务
        (1)依托QQ搭建学科馆员与用户沟通的平台
        (2)利用微博构建用户学习、科研信息集合
        (3)利用微信发布化学业界动态、开展化学检索竞赛
        (4)利用微视频演示检索过程
        (5)学科平台归档学科服务内容
    3.3 微媒体在化学学科服务的应用效果
        (1)基于微媒体的化学学科服务体系
        (2)微媒体学科服务体系的学科用户反馈
4 总结与展望
    4.1 微媒体丰富了图书馆发现用户需求的渠道及有效实施服务的渠道
    4.2 微媒体在学科服务中的应用远景

(5)网络智能时代破坏型数据犯罪的法益定位及其解释机能展开(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破坏型数据犯罪的保护法益之争
二、破坏型数据犯罪的法益定位:数据安全法益之确立
    (一)数据本体的记录功能与数据内容的表征功能之区分
    (二)破坏型数据犯罪保护法益的迭代更新与法理证成
        1. 破坏型数据犯罪的保护法益因应数据本体安全需求代际转换
        2. 从前置法解析数据安全法益的实质内涵:数据安全管理秩序
        3. 以数据安全管理秩序作为破坏型数据犯罪保护法益之证成
    (三)破坏型数据犯罪保护法益的超个人属性之确证
三、基于数据安全法益重释破坏型数据犯罪的构成要件
    (一)“数据范围”的合理限缩解释:去除表征个人法益的数据内容
    (二)“非法操作”的形式入罪解释:无须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三)“后果严重”的实质判断标准:达到扰乱数据安全管理秩序的程度
结语

(6)要理性认识中文写作智能批阅技术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凸显智能批阅技术中的大数据分析功能
二、写作的思想本质是张扬个性,弘扬正能量
三、智能批阅技术预设还须增加体现人文内涵的内容

(7)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本科专业质量标准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等教育质量及质量标准
    (一)高等教育质量
    (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
二、本科专业质量标准的内涵与功能
    (一)专业质量标准的内涵分析
    (二)专业质量标准的功能诠释
三、专业建设质量标准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论思想
    (二)社会适应性视角
    (三)复杂性科学原理
四、影响新建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基础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关于一流专业
    (二)国内有关一流专业质量标准构建情况
    (三)一流专业质量标准因素的实证分析
        1. 实证调研基本情况
        2. 质量标准的主要素分析
        3. 质量标准要素的主成分分析
五、新建本科院校一流专业质量标准的构建
    (一)一流专业质量标准的定位
    (二)一流专业质量标准构建的基本原则
    (三)一流专业质量标准体系的基本架构
    (四)构成要素与指标细分
六、结束语

(8)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认定规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定罪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一)数据与变量
        1. 样本
        2. 变量说明
    (二)定罪影响因素与定罪机制
        1. 估计结果
        2. 定罪机制
三、核心争议司法认定与理论契合关系分析
    (一)“公共”的涵义
        1. 理论概述
        2. 实践与理论的契合关系分析
    (二)单纯财产安全是否属于公共安全
        1. 理论概述
        2. 实践与理论的契合关系分析
    (三)“其他危险方法”的内容与判断
        1. 理论概述
        2. 实践与理论的契合关系分析
四、实证结论与认定规则的完善
    (一)司法裁判规则及其立场
    (二)认定规则的改善与类型化
        1.“公共”含义之重述
        2.“危害”公共安全的判断
        3. 认定规则的类型化
结语

(9)中国古代音乐的心理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音乐心理美学的研究背景
        (一)西方音乐心理美学的学科起源与发展
        (二)中国音乐心理美学的研究发展
        (三)我国古代音乐作品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研究素材
        (四)多级交叉学科的守正创新与未来意义
    二、音乐心理美学的思想根源
        (一)万物互联的“音乐哲学”思想
        (二)“乐道”及“天人合一”的音乐美学思想
        (三)性格与行为的塑造——音乐的乐教功能
        (四)音乐对情绪的作用机制——诱发理论
        (五)音乐符号论
    三、音乐心理美学的国内外对比研究
        (一)西方文献综述及对本研究的启示意义
        (二)国内研究成果综述及评述
        (三)本文观点
第二章 选题框架与理论支持
    一、本研究思维框架
        (一)兼容并包的后实证主义
        (二)突破既有经验思维的理解方式
        (三)认知能力的双层结构及结构优化
    二、本研究的学科联系与启示
        (一)本研究对相关音乐学学科的启示
        (三)本研究对相关交叉学科的借鉴与意义
    三、中国古代音乐的审美概论
        (一)中国古代音乐的审美特征与审美功能
        (二)中国古代音乐审美心理的形成
第三章 复礼、兼容与重情: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的历史性考究
    一、先秦——乐理启蒙,复礼开端
        (一)孔、荀之儒家“礼乐”观
        (二)老庄为之“自然”音乐观
    二、汉代——兼容发展,乐教初现
        (一)音、乐相去、汇于人心
        (二)双生合鸣、修人品性
    三、魏晋——积蓄与开源
        (一)阮籍的“乐以治心”论
        (二)嵇康“声无哀乐”说
    四、隋唐以后——扣响心门,重情为本
        (一)唐代:兼收并蓄、不平则鸣
        (二)宋:雅俗相生、理欲相衡
        (三)明清:吟心之情,返璞归真
第四章 尚悲、通感与想象: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的内核
    一、 “以悲为美”的心理偏向
        (一)悲乐故事与尚悲心理
        (二)“尚悲”的音乐呈现
        (三) “尚悲”心理的民族根源
        1.历史之溯源
        2.思想之底蕴
        3.作品之表达
        4.东西方“尚悲”情绪的差异
    二、音乐想象的作用机制
        (一)想象之于听者
    三、“通感”的心理联觉
        (一)通感的现实表达
        (二)通感之精神外化
    四、中国古代音乐审美心理三重内核
第五章 构建中国音乐心理美学的现实指向
    一、学科体系的发展完善
        (一)学科溯源的再认知
        (二)中西互鉴的进步性
    二、音乐实践的理论支撑
        (一)音乐创作的心理熏陶
        (二)音乐表演的美感培养
        (三)音乐欣赏的素养积累
    三、基础音乐教育的价值导向
        (一)音乐心理美学与音乐教育的链接问题
        1.音乐教育学的广泛应用性
        2.音乐心理美学与教育学的融合
        (二)音乐心理美学对音乐教育的应用
        1.形成对音乐美的正确认知
        2.音乐美育的方法实践
    四、民族文化心理的见证意义
        (一)“尽善尽美”与道德自律
        (二)“和乐”与中庸之道
        (三)西方概念的东方表达
结语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四、众说纷纭教育软件(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视域下理塘县中扎村的语言生活[J]. 赵春燕. 语言战略研究, 2022(01)
  • [2]后方法理论视域下中国文化传播路径初探[J]. 朱晨.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3]定价算法权力异化、消费者损害与反垄断法规制的政策补强[J]. 喻玲,胡晓琪.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4]基于微媒体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实践[J]. 刘迎春,张玲,杨雪萍. 图书馆杂志, 2021(10)
  • [5]网络智能时代破坏型数据犯罪的法益定位及其解释机能展开[A]. 刘双阳. 《上海法学研究》集刊2021年第14卷——长三角法学论坛文集, 2021
  • [6]要理性认识中文写作智能批阅技术的运用[J]. 龚志民.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1(09)
  • [7]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本科专业质量标准的构建研究[J]. 杨少斌,曹庆年,米国际,张广良,郝红武. 高教学刊, 2021(23)
  • [8]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认定规则研究[J]. 江溯. 中国法学, 2021(04)
  • [9]中国古代音乐的心理美学研究[D]. 李海燕. 吉林大学, 2021(01)
  • [10]技术丰富环境下的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活动设计与应用[D]. 朱霞霞.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标签:;  

意见不同的教育软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