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的应用解剖

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的应用解剖

一、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的应用解剖学(论文文献综述)

马富[1](1983)在《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的应用解剖学》文中研究表明 市川(1936)首先自股动脉插管,对腹主动脉及其分支进行造影,被称为市川摄影法。Seldinger(1953)创用经皮穿刺股动脉进行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目前国内外对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的开展已较普遍。 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对腹腔器官,尤其对肝、肾、胰等实质性脏器疾病诊断和治疗具有特殊价值。通过观察动脉期、毛细血管期、静脉期的血管像,对了解病变部位、疾病的早期诊断、估计病变性质等均有重要参考意义。

张奉琪[2](2005)在《骨盆骨折血管损伤的解剖学基础及影像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出血是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严重并发症,休克率达30%,死亡率高达60%。尽管出血来源一直被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破裂的动脉,静脉,骨折边缘,软组织。但具体的出血来源仍难于确定,是动脉出血还是静脉出血,是大血管损伤还是小血管损伤,何者为主仍在争论。血管损伤的机制也不完全清楚。有的作者认为骨盆骨折的骨折线可预测血管损伤,有的学者认为骨折线与血管损伤不相关。关于骨盆骨折血管损伤的治疗也一直存在争论,有的学者认为腹部外伤患者均应摄骨盆X线片,有的学者认为每个腹部外伤患者均摄X线片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增加患者费用,建议对清醒患者经体格检查可除外骨盆骨折,仅对所有昏迷的下腹外伤患者摄骨盆X线片。有的学者认为骨盆骨折患者应先行CT扫描,了解出血的危险性,再进一步处理。有的学者建议对血压不稳的骨盆骨折患者直接行动脉造影进行诊断及治疗。有的学者建议对不稳定骨盆骨折伴休克的患者,均应在入院后30分钟内行骨盆外固定架固定,但有的学者认为行外固定架固定需在手术室操作,浪费时间,应先处理危机生命的血管损伤,可先用床单等行快速简单的包裹。 本实验拟通过对骨盆的解剖学研究,对骨盆的血管进行分类,了解骨盆血管与骨盆壁的关系,骨盆动静脉与骶丛神经、骨盆韧带之间的关系,预测易损伤的血管及易损伤血管的部位,探讨骨盆骨折血管损伤的机制。通过回顾性的分析55例骨盆骨折伴血管损伤患者的影像资料,探讨骨折部位、骨折分类、受伤机制与血管损伤的相关性。 方法:1.解剖学研究:本课题以20具国人尸体骨盆为研究对象,为1年左右防腐标本,均为成年人,男18具、女2具,无骨盆畸形、肿瘤及骨折。采用前后双侧入路进行解剖,首先去除腹壁,切除盆腔壁层腹膜,切除直肠,将膀胱推向前方,首先观察髂总动脉与髂总静脉关系,行走特点及与后方脊椎关系。测量髂总动静脉起点口径及到后壁距离,测量方法是用一克氏针测量该处动静脉表面到骨壁垂直距离,然后减去该处动静脉厚度或直径,即为该处动静脉后壁到骨壁距离,每一点测三次取其平均值。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3](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表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张翀,李非,孙家邦,董宗俊,张建,李建新[4](2001)在《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中胰腺动脉显影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分析胰腺动脉在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中显影的特点及规律 ,为在临床动脉灌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等胰腺疾病时动脉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将我院 1981年至 1999年 8年间 2 0 3例经腹部动脉造影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统计出胰腺主要供血动脉的显影率。结果 119例选择性腹腔干造影中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 (SPD .a)显影的阳性率为 3 2 % ,胰十二指肠前、后动脉弓显影率为16% ,胰背动脉显影率为 2 7 7% ,仅有 1例胰十二指肠下动脉 (IPD .a)显影 ;5 5例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SM .a)造影中 ,胰腺动脉中只有IPD .a显影 ,显影率为 4 0 % ;18例腹腔干 SM .a联合造影中 ,SPD .a、胰十二指肠前、后动脉弓、胰背动脉、IPD .a的显影率分别为 5 5 6%、2 7 8%、61 1%、2 7 8%。结论 根据本组资料 ,采用动脉联合造影胰腺动脉的显影率比单一动脉造影高。

赵英林,胡滨成[5](1997)在《选择性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造影的局部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利用70具成人尸体(男性40具,女性30具)进行了经股动脉插管至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之间的距离,各动脉的直径,以及用圆形分布理论统计分析各动脉干与主动脉腹部间的平均夹角,并对动脉干纵轴的方向,动脉起始部与脊柱的对应关系,动脉干的类型做了解剖学观察,并讨论了相应的临床意义。

陈世新,丁茂超,崔怀瑞,胡斯旺,毛以华,唐茂林[6](2011)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3D可视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与安全截取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8具新鲜尸体,采用选择性颜料灌注、动脉造影及CT扫描与三维重建,重点观察腹壁下动脉肌皮穿支及其跨越正中线的有效吻合血管。然后,层次解剖观测腹前外侧壁外径≥0.5 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并拍摄X线片。利用Photoshop与Scion Image软件分析穿支供血的趋向性及其供血面积。结果腹壁下动脉的出现率为100%,平均每侧发出(4.8±1.7)支肌皮穿支,直径(0.7±0.2)mm,单穿支供血面积为33cm2,单个穿支皮瓣大小为20cm×15cm。结论腹壁下动脉起源、行程及其穿支较恒定。双侧肌皮穿支间有丰富的、跨越正中线的真性吻合,具备截取跨越中线的横向跨区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横向皮瓣面积可达20cm×42cm。

时媛[7](2019)在《256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利用256层螺旋CT比较心电门控-支气管动脉CT血管成像与胸部双期增强CT对支气管动脉(Bronchial artery,BA)图像质量的影响。2利用256层螺旋CT评估不同的血管三维重建方法对BA成像质量的影响。3选用最佳的成像方式及显示方法,对中晚期中央型肺癌下BA的解剖及血供进行探究,旨在为中晚期中央型肺癌介入栓塞术前提供精确的影像学支持。方法1将400例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行256层螺旋CT发现无肺部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0例,分别以I组:行CT支气管动脉造影检查、II组:行胸部双期增强扫描,选取至少一支BA清晰显示的患者,I组136例,II组108例,参照冠状动脉的评分标准对两组BA图像质量进行评价。2对136例行CT支气管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分别应用A组(MPR+MIP)、B组(MPR+VR)、C组(MPR+CPR)三组组合后处理技术,观察BA的最佳显示方法。3对2017年7月至2018年5月期间行胸部CT平扫或/及增强发现肺肿瘤并经支气管镜检查、活体组织探查或术后确认为中晚期中央型肺癌的135例患者实行CT支气管动脉造影检查,设为III组,再应用MPR+MIP组合后处理的方法对I组和III组进行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详细记录BA显示情况、解剖分型与其血管数量的关系、起源方位及分支类型,同时了解BA起始端的三维定位信息。所有数据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每组患者在年龄及性别等临床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1 I组和II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79±0.94、2.17±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43,P=0.004,P<0.05)。2 136例患者中,A组能全部确定BA起源,B组仅有17例不能确定,C组能确定BA起源128例,不能确定8例,A、B组间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χ2=18.133,P=0.000,P<0.001),A、C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χ2=6.311,P=0.012,P<0.05),B、C组间无统计学意义(χ2=3.568,P=0.059,P>0.05)。136例患者共显示了314支BA,A组能全部完整显示,B组仅能完全显示108支BA,其中有206支显示不全或没有显示,C组亦可完整显示291支BA,但仍有23支不能完全显示,A、B组间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χ2=306.559,P<0.001),A、C组间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χ2=23.874,P<0.001),B、C组间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χ2=230.173,P<0.001)。因此,就BA起源及大体形态的显示,A组明显高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 III组(肿瘤组)的支气管动脉显示率高于I组(对照组)(χ2=53.402,P=0.000,P<0.001),BA支数多于对照组(t=0.745,P=0.762,P>0.05),内径较对照组明显增粗(t=3.084,P=0.002,P<0.05)。BA的解剖分型:对照组与肿瘤组中右BA均常见于I型,分别是53.1%(87/164)、60.2%(109/1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071,P=0.108,P>0.05),左BA均多见于IV型,分别是85.3%(128/150)、89.8%(141/1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94,P=0.655,P>0.05)。BA的起源方位:对照组中,65.5%(57/87)I型、40%(18/45)II型BA起源于胸主动脉右侧壁,53.6%(15/28)III型和39.1%(50/128)IV型BA分别起源于胸主动脉左前壁、前壁,各50%(1/2)V型BA分别起源于胸主动脉右前壁及右壁,4.5%(14/314)VI型BA异位起源;肿瘤组中,60%(61/109)I型、32.1%(17/53)II型BA起源于胸主动脉右侧壁,47.6%(10/21)III型和36.9%(52/141)IV型BA分别起源于胸主动脉左前壁、前壁,100%(1/1)V型BA起源于胸主动脉右壁,3.8%(13/338)VI型BA异位起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18,P=0.823,P>0.05)。BA起点处的Z轴定位:对照组和肿瘤组中,I、II型BA均位于气管隆突上2cm、下1cm的范围,分别是89.4%(118/132)、87.7%(142/162),IIIV型BA均多位于隆突上下1cm的距离,分别是78.5%(124/158)、74.8%(122/1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78,P=0.258,P>0.05)。BA的分支类型:,对照组发现了10种类型,肿瘤组中发现11种,最为常见的均是R1L1,即43.4%(59/136)和44.4%(60/135),其次是R2L1,即18.4%(25/136)和20.0%(27/13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433,P=0.481,P>0.05)。结论1心脏等大血管的搏动可影响BA的图像质量;应用心电门控技术减少或消除运动伪影可获得优质的支气管动脉图像。2采用MPR+MIP组合后处理的方法能快速、准确的显示BA影像学解剖特征及大体走行。3 256层螺旋CTBA成像技术能很好的显示支气管动脉;BA的解剖分型及起源方位等与肺癌不相关,但内径与肺癌呈正相关,BA参与了中晚期中央型肺癌的供血,256层螺旋CTBA成像技术能为临床术前寻找BA途径、术后评估治疗效果或查找手术失败原因提供依据。图7幅;表11个;参129篇。

杜东东[8](2020)在《DSA分析肝动脉解剖变异及在手术治疗中的意义》文中提出目的: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对肝肿瘤患者肝动脉解剖变异的发生率和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特别注意罕见的肝动脉变异,甚至未报道过的变异,并探讨其对临床手术治疗的潜在影响。资料与方法:选取山东省立医院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临床或病理明确诊断的1141例肝脏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中动态连续性的影像资料,记录每位患者肝动脉的起源、走形、分布情况。在研究期间,所有患者在我院接受了至少一次肝动脉造影检查,仅收集患者第一次肝动脉造影的资料。根据Michels和Hiatt分型,统计分析本研究中肝动脉变异的发生率和具体类型。结果:本研究1 141例肝肿瘤患者中,871例肝动脉解剖属于正常型,占76.3%,其余270例存在肝动脉变异,占23.7%。变异的肝动脉中,根据Michels分型有208例,占18.3%。包括MichelsⅡ 型~X 型,分别占 3.5%、7.1%、0.7%、2.7%、1.4%、0.3%、0.4%、2.1%、0.1%,其中Michels X型1例属于罕见变异。根据Hiatt分型则有209例,包括 Hiatt Ⅱ 型~Ⅳ 型,分别占 6.2%、8.5%、1.4%、2.1%、0.2%,其中Hiatt Ⅳ型2例属于罕见变异。60例肝动脉变异未包含在Michels或Hiatt分型中,占5.3%。发现肝动脉起源变异30例(2.7%),其中一条肝动脉变异26例(2.3%),同时存在两条肝动脉变异4例(0.4%),包括替代肝右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同时副肝右动脉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肝总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同时副肝左动脉起自胃左动脉;替代肝右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同时替代肝左动脉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替代肝左动脉和肝右动脉分别起自肠系膜上动脉,后两者是未报道过的罕见变异2例。肝总动脉分叉变异18例(1.6%),包括肝总动脉三分叉15例(1.3%)和肝总动脉四分叉3例(0.3%)。同时发生分叉变异和起源变异3例(0.3%),肝总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同时肝总动脉三分叉;肝总动脉三分叉同时副肝左动脉起自胃左动脉;肝总动脉三分叉同时替代肝左动脉起自胃左动脉分别1例,此变异未见报道。另外发现特殊的情况,腹腔干根部严重狭窄或闭塞,肝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侧枝形成迂曲的动脉吻合环8例(0.7%);罕见的肝癌合并内脏完全转位1例(0.1%)。结论:肝动脉解剖的总体变异率与现有的研究数据报道基本一致,但是未分类的肝动脉变异的发生率较高。可见肝动脉的解剖变异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结合大量文献报道及本次临床的研究表明,Michels分型或Hiatt分型均不能全面的覆盖变异的类型,肝动脉变异包含:起源、分叉、起源合并分叉变异。尤其是本次研究中还发现3例未报道过的肝动脉变异。对于肝胆外科医生以及介入放射科医生来说,了解肝动脉异常的类型及发生率则至关重要,将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和降低相关并发症。

马富,李汉云,于涯涛,汪守义[9](1983)在《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Ⅰ、肾动脉和肾上腺中动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提供与选择性肾动脉和肾上腺中动脉造影插管有关的应用解剖学资料,作者在40具成人尸体上,对肾动脉和肾上腺中动脉进行了观测,并讨论了与临床应用有关的问题。

韩东日,池秀容,白利赞[10](1989)在《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提供与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插管有关的应用解剖学资料,在56例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了腹腔动脉起始部位、外径、干长度以及始端与椎骨的对应关系.测量了从腹股沟韧带下方20.0mm处经股动脉插管至腹腔动脉根部的长度和从颈静脉切迹至耻骨联合上缘间的前正中线,分别为301.6±38.7mm和501.6±37.5mm,插管长度与前正中线的自身比例近似于3/5,与前正中线的相关回归分析,相关系数(r)为.52,回归方程式为(?)=155.5+0.31x.

二、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的应用解剖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的应用解剖学(论文提纲范文)

(2)骨盆骨折血管损伤的解剖学基础及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研究论文 骨盆骨折血管损伤的解剖学基础及影像研究
    引言
    第一部分 骨盆骨折动脉损伤的解剖学基础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骨盆骨折出血动脉栓塞的解剖学基础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骨盆骨折静脉损伤的解剖学基础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骨盆骨折动脉损伤的影像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一 骨盆骨折血管损伤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
综述二 骨盆筋膜间隙综合征
综述三 出血性骨盆骨折的诊断及治疗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4)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中胰腺动脉显影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病因:
    3.造影动脉的选择:
结 果
讨 论
    1.SPD.a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 :
    2.胰十二指肠前、后动脉弓:
    3.IDP.a (胰十二指肠下动脉) :
    4.胰背动脉:

(7)256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256层螺旋CT不同成像技术对支气管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
        1.1.1 一般资料
        1.1.2 检查方法及扫描参数
        1.1.3 数据采集与图像后处理
        1.1.4 图像分析
        1.1.5 统计学方法
        1.1.6 结果
        1.1.7 讨论
    1.2 不同血管三维重建方法对支气管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
        1.2.1 一般资料
        1.2.2 图像后处理技术
        1.2.3 判定标准
        1.2.4 病例分组
        1.2.5 统计学分析
        1.2.6 结果
        1.2.7 讨论
    1.3 256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对中晚期中央型肺癌的临床应用探究
        1.3.1 一般资料
        1.3.2 判定标准
        1.3.3 统计学分析
        1.3.4 结果
        1.3.5 讨论
    1.4 本项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256层螺旋CT在支气管动脉中的研究进展
    2.1 支气管动脉的解剖变异
    2.2 支气管动脉的成像方法
        2.2.1 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检查
        2.2.2 256层螺旋CT心电门控支气管动脉造影
        2.2.3 MRI
    2.3 256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对肺部介入治疗的价值
        2.3.1 中晚期中央型肺癌
        2.3.2 咯血
        2.3.3 肺栓塞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附图与说明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8)DSA分析肝动脉解剖变异及在手术治疗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的应用解剖学(论文参考文献)

  • [1]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的应用解剖学[J]. 马富.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983(S1)
  • [2]骨盆骨折血管损伤的解剖学基础及影像学研究[D]. 张奉琪. 河北医科大学, 2005(06)
  • [3]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4]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中胰腺动脉显影的分析[J]. 张翀,李非,孙家邦,董宗俊,张建,李建新.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1(03)
  • [5]选择性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造影的局部解剖学研究[J]. 赵英林,胡滨成. 局解手术学杂志, 1997(03)
  • [6]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3D可视化研究[J]. 陈世新,丁茂超,崔怀瑞,胡斯旺,毛以华,唐茂林. 解剖学报, 2011(02)
  • [7]256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D]. 时媛.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8]DSA分析肝动脉解剖变异及在手术治疗中的意义[D]. 杜东东. 山东大学, 2020(10)
  • [9]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Ⅰ、肾动脉和肾上腺中动脉[J]. 马富,李汉云,于涯涛,汪守义. 临床应用解剖学杂志, 1983(02)
  • [10]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 韩东日,池秀容,白利赞. 延边医学院学报, 1989(02)

标签:;  ;  ;  ;  ;  

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的应用解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