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种电子土壤湿度仪(论文文献综述)
惠志婷[1](2021)在《季冻区生物碳过滤抗生素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周亚宾[2](2021)在《链耙式残膜回收机田间作业状态在线监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史聪[3](2021)在《新型EAS热中子探测器(EN-探测器)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宇宙线“膝区”物理的成因是世纪性难题之一。通过精确测量宇宙线“膝区”的分成分能谱,可以更加理解“膝区”结构的成因,进而有助于解决宇宙线的起源、加速、传播等问题,同时对研究高能粒子天体物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广延大气簇射(Extensive Air Shower,简称EAS)中,强子是簇射的骨架,对宇宙线成分敏感,并且携带着丰富的宇宙线成分、能量等重要信息,通过间接测量EAS中强子产生的热中子,为研究“膝区”结构的成分与能量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法与思路,而新型EAS热中子探测器(EN-探测器)组成阵列(ENDA)可以同时探测到簇射中强子产生的中子成分与电磁成分。本文通过实验手段对EN-探测器的性能进行研究,主要分为三个工作:首先对EN-探测器使用的CR165型光电倍增管进行了测试,主要测试增益、倍增系数β、地磁效应三项参数,该测试结果表明铺设探测器阵列时,必须保证光电倍增管的朝向一致。此外,为探测器的标定、运行等工作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以及今后铺设大面积EN-探测器阵列积累了一定经验。其次是EN-探测器的相对标定,通过调节探测器中子谱的斜率进行标定,使得探测器阵列的性能趋于一致,确保了数据的可靠性。最后重点介绍EN-探测器性能与土壤湿度的相关性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EN-探测器计数率与土壤湿度的相关性研究以及EN-探测器触发事例中子数与土壤湿度的相关性研究,初步结果表明探测器的计数率、触发事例中子数与土壤湿度均成负相关,验证了土壤湿度是影响探测器性能的外部因素之一,但是因为今年雨季的数据较少,仅得到一个初步结果。综上所述,通过以上三项工作研究EN-探测器的性能,基本了解了EN-探测器的性能,验证了土壤湿度是影响探测器计数的外部因素,并且介绍后续工作安排以及未来实验的期望。
郑钧泷[4](2020)在《基于InTEC模型的亚热带森林碳循环时空模拟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文中指出森林生态系统储存了全球植被碳库的86%,是调节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碳库之间碳交换巨大的“生物泵”,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的作用不可代替,而东亚季风区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净生产力总量约为每年7.2亿吨碳,约占全球NEP的8%,挑战了过去普遍认定欧美温带森林是主要碳汇功能区的传统认识。气候变化以及森林年龄变化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而目前不同年龄时期的亚热带森林的碳收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还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浙江省为亚热带森林研究对象,在森林分布、气象数据(最高温、最低温、降水、太阳辐射、相对湿度)、土壤数据(土壤粉砂粘含量百分比、土壤深度、土壤有效持水力、土壤容重以及土壤萎蔫点)、叶面积指数(LAI)数据、氮沉降数据、地形数据、CO2浓度等数据处理获取的基础上,采用优化后的In TEC(Integrated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Cycle Model),模拟RCP2.6、RCP4.5和RCP8.5三种气候情景下百年尺度(1979-2079年)浙江省森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时空格局,分析NEP时空演化趋势,揭示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浙江省地处亚热带北缘,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且以中幼龄森林为主,因此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研究结果将对于阐明我国不同时期亚热带森林碳收支时空分布特征、揭示不同时期碳循环对森林气候变化的气象因子的响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增汇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通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几方面的结论:1、优化得到一套适应亚热带森林碳循环时空模拟的In TEC模型参数,浙江省森林NEP模拟精度较高。其中阔叶林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75,RMSE为20.77g C·m-2·yr-1;竹林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55,RMSE为52.88g C·m-2·yr-1;针叶林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54,RMSE为35.69g C·m-2·yr-1。2、在百年尺度上浙江省NEP时空格局主要呈以下特征:(1)1979-1985年,浙江省森林表现为碳源,NEP总值以3.92Tg·C·yr-1的速度降低,1985年达到最小值-45.60Tg·C,这段时期碳汇总量为-198.47Tg·C。(2)1986-2015年,浙江省森林NEP以1.51Tg·C·yr-1的速度增加,到1989年,浙江省森林从碳源转变为碳汇。1986-2015年间浙江省森林的碳汇总量为720.17Tg·C。(3)2016-2079年,三种气候情景下浙江省森林NEP都有所减低,但碳汇总量呈增加趋势,即在未来气候情景下,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能依然具有较高的碳汇潜力。其中,在RCP2.6情景下,2016-2079年间浙江省森林NEP总值以0.51Tg·C·yr-1的速度减小,碳汇总量为405.51Tg·C;在RCP4.5情景下,2016-2079年间浙江省森林NEP总值以0.42Tg·C·yr-1的速度减小,碳汇总量为491.50Tg·C;在RCP8.5情景下,2016-2079年间浙江省森林NEP总值以0.35Tg·C·yr-1的速度减小,碳汇总量为769.03Tg·C。3、在不同林龄阶段,浙江省森林NE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1)幼龄林时期(1979-1999),NEP与温度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55,而降水、太阳辐射、相对湿度与NEP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0、-0.49和0.02,说明气温是幼龄林碳汇能力逐渐增大的重要气候驱动因子。(2)中龄林时期(2000-2015),降水对NEP的影响最大,它与NEP的相关系数达到0.85,而温度、太阳辐射、相对湿度与NEP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8、-0.59和0.25。(3)森林进入成熟林之后(2016-2079),三种气候情景下NEP均与温度的相关性最高且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4、-0.71和-0.80,说明森林成熟后,气温对NEP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对不同林龄时期的森林应该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这对亚热带森林适应气候变化、维持较高碳汇能力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张紧紧[5](2020)在《喀斯特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农艺节水机制及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生境破碎。混农林广泛分布并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缓解人地矛盾及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石漠化治理进程。喀斯特区具有特殊的二元三维结构,降水总量较为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工程性缺水问题严重,水资源可利用率低,采用适宜的节水措施对混农林业的健康高效发展十分必要。根据地理学、农学、林学、生态学、植物学和水土保持学等基本原理,2017-2020年,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环境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研究区,分5次在研究区6个样地野外连续定位观测和数据采集,对1278个样品16个指标进行实验分析。论文紧紧围绕石漠化治理农艺节水与混农林业高效增值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研究工作。重点从混农林业农艺措施节水机制、混农林业农艺节水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国家石漠化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提供科技参考。(1)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农艺节水措施后各组处理的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明显变化,秸秆+保水剂立体覆盖效果最佳。整体而言,秸秆+保水剂、单施秸秆、单施保水剂和地膜覆盖能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其中地膜覆盖能显着提高0-10cm表层土壤含水量;除地膜覆盖外,其他三种措施能有效增加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显着降低土壤容重(P<0.05)。秸秆+保水剂和单施秸秆能显着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2)农艺节水措施对植物蒸腾影响较大,蒸腾水分利用效率不同措施之间具有较大差异,且因环境和种植作物种类不同。在撒拉溪各农艺措施将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的百分比为:地膜覆盖(21.05%-55.46%)、秸秆+保水剂(29.16%-54.72%)、单施秸秆(8.65%-40.71%)、单施保水剂(2.09%-43.51%)。在花江:地膜覆盖(1.32%-12.36%)、秸秆+保水剂(3.72%-24.06%)、单施秸秆(0.62%-10.63%)、单施保水剂(0.48%-4.69%)。在施秉:秸秆+保水剂(6.98%-14.54%)、单施秸秆(6.45%-10.65%)、单施保水剂(0.85%-12.77%)。整体,秸秆+保水剂处理效果最佳,其次是地膜覆盖、单施秸秆和单施保水剂。(3)地膜、秸秆、PAM型保水剂农艺节水措施应用于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混农林土壤棵间蒸发量,不同农艺措施在研究区的土壤蒸发量降低比例均为:秸秆+保水剂>单施秸秆>单施保水剂。地膜土壤蒸发量降低比例在撒拉溪介于秸秆+保水剂和单施秸秆之间,花江高于秸秆+保水剂处理。土壤蒸发降低幅度为:施秉>关岭-贞丰>毕节,因种植模式不同有所差异,整体上可以使棵间土壤蒸发量降低8.9%34.62%。(4)根据混农林业农艺措施节水机制,提出水肥耦合改良技术、立体覆盖节水增值技术、复合垄作节水增值技术关键技术,针对节水蒸腾效益监测方法的不足,提出节水效益监测技术,并对关键技术进行应用示范,在研究区共建成水资源高效利用和节水增值混农林地面积约13.5 hm2,改善了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了植物蒸腾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了土壤蒸发量,提高了蒸腾监测数据的精准度,示范效果良好。
王传[6](2020)在《浙江省变电站土壤腐蚀监测研究》文中认为变电站接地网系统是变电站运行安全的重要保障设施,但是我国绝大多数的变电站接地网均为金属制品(以钢铁居多),由于接地网遍布整个电站,且又是隐蔽工程,其长期处于复杂的地下环境中,接地网不可避免的受到土壤的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的影响,起作用不可避免的会被减弱甚至完全丧失应有的功效。但是由于接地网所在的土壤不同,使得土壤的腐蚀速率有所差异,所以针对不同土壤的腐蚀速率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分布在浙江省的100个变电站和地区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现场土壤进行了测试和取样,然后在实验室分析不同土壤的腐蚀速率,然后针对台州变电站1和宁波变电站2的腐蚀速率和产物进行了分析,并采用自主研发的电化学三电极探针在实验室做了含水率对腐蚀速率影响的试验,为变电站现场监测土壤腐蚀速率提供了技术支持,以下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1)在浙江省变电站中选出了100个变电站和地区进行了土壤取样,然后测试了其土壤腐蚀速率,找出了影响土壤腐蚀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为土壤的p H值、电阻率和含水率。(2)对这100个变电站和地区土壤的腐蚀速率进行了测试,其腐蚀速率基本在0.026~0.076mm/a之间,且在省内分布比较均匀,属轻微腐蚀范畴;土壤腐蚀性比较严重的地区主要位于工业比较发达的杭州湾沿海地区以及沿海滩涂,属中等腐蚀范畴。(3)砂石较多的土质一般腐蚀速率较低,气候变化对土壤腐蚀性可能会造成较大影响。(4)在实验室测试了含水率对土壤腐蚀速率的影响,分析测试结果可知,随着时间的增加,含水率缓慢下降其腐蚀速率也缓慢下降,在加水后,含水率和腐蚀速率均急剧增加,然后随着时间的增加含水率和腐蚀速率又缓慢下降。由此可以看出土壤含水率是影响土壤腐蚀速率的关键因素,且两者是正相关的关系,即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增加土壤腐蚀速率也逐渐增加。(5)土壤的腐蚀监测可以对土壤腐蚀性进行定量分析,快速反映土壤腐蚀性以及土壤环境变化对腐蚀速率的影响。因此,土壤腐蚀监测能够为变电站接地网的选址建设,以及相关设备的腐蚀防护和腐蚀管理给出有效的数据参考依据。
鲁雷[7](2020)在《全生物降解地膜大田试验玉米性状及其降解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近年来,人们愈发注重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也时刻关注环境的保护。传统聚乙烯(PE)地膜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污染、农作物减产、牲畜误食死亡等问题层出不穷,生物降解地膜的推广是大势所趋。同时由于生物降解地膜种类多样,不同地区环境下生物降解地膜的降解周期有会出现差异,这对生物降解地膜的推广造成一定程度影响,同时生物降解地膜在实际应用中的试验周期较长和成本昂贵的原因使得其推广使用受到限制,所以本论文生物降解地膜在大田中的实际应用对后期生物降解地膜的发展和推广提供数据支撑。本文首先在成熟配方的前提下,以不同牌号的PBAT为基材进行加工改性后吹塑成膜,生物降解地膜A、B、C、D在大田玉米作物上进行试验,以传统聚乙烯地膜CK作为对照组,对不同地膜在玉米各生长阶段中土壤的温度湿度、玉米株高、干物质、叶面积、产量等数据进行比较。生物降解膜初期阶段的增温保墒性能初期与传统PE膜维持一致的水平,生长初期甚至高出CK膜0.1~0.2 oC,生长后期由于地膜降解导致生物降解膜的增温保湿性能下降,土壤温度比CK低出0.3~0.5 oC。A、C膜玉米生长各阶段的株高、茎宽、干物质含量、产量等性状数据与传统地膜最为接近,A膜经济产量与CK同比减产0.58%,基本无差别。综合各项数据,A膜与传统PE膜各方面性状数据基本一致,推荐生物降解A膜在西北地区大田玉米作物中进行推广使用。然后,我们对生物降解膜在覆膜不同时间后各方面的性能进行测试,通过基团分析和酸值检测证明降解过程伴随酯键的断裂和端羧基的形成,热分析和分子量测试表明聚酯类的降解是分子链断裂,高分子聚合物降解成低分子量聚合物的过程。熔点由未降解时的124.5 oC下降至降解120天后的117.9 oC,A膜降解120天后的分子量变为未降解时分子量的35%,分子量的降低也使得熔点降低和融限变宽。SEM图像显示覆膜120天后地膜随降解时间延长出现孔洞结构。力学性能测试显示降解120天后地膜横纵向拉伸强度分别下降至12.34 Mpa、7.93 Mpa,断裂伸长率降低至18.31%、5.28%。甘州区土壤填埋试验中A膜填埋20周后的失重率可达18.23%,失重率的高低与土壤温度湿度有较大关系。最后,我们研究了单一PBAT体系和PBAT/PLA复合体系在Na OH、HCl、H2O溶液中的降解情况,不同溶液环境下两种材料体系降解速率显示Na OH>HCl>H2O,同时,含有PLA组分的体系降解速度比单一体系降解速度更快。碱性环境中浸泡6周后F、L的失重率分别为9.9%、15.1%。SEM图表明碱性环境中薄膜劣化更为明显,F、L膜降解6周后拉伸强度分别下降58.14%、65.49%,L膜的断裂伸长率损失达到96.01%,F膜断裂伸长率损失78.44%。
周密[8](2019)在《典型草原植物多样性的降低对物种竞争和土壤环境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项目以内蒙古典型草原常见的羊草(Leymus chinensis)、大针茅(Stipagrandis)、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以及银灰旋花(Convolvulus ammannii Desr)为目标植物,通过对原生植被进行上述植物物种的剔除,形成不同的物种组合,通过测量植物的高度、盖度、密度等指标,以及土壤的理化性质,来探究不同的物种群落对土壤环境以及植物生长的影响,进一步探究植物和土壤对短期内的物种缺失的响应,从而为典型草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促进退化生态系统功能的重建和退化草地的恢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物种剔除后,群落的株高、总盖度、草种分盖度、密度都受到显着影响。在测量周期内,9月7日,羊草群落(A)株高与无处理群落(F)中羊草株高相比差异性显着(p<0.05);糙隐子草群落(E)与无处理群落(F)中糙隐子草株高及羊草+糙隐子草群落(C)中糙隐子草株高均表现差异性显着(p<0.05),说明群落中存在物种竞争作用且物种在无营养竞争中生长旺盛。各处理总盖度结果中,针茅群落(B)、针茅+糙隐子草群落(D)、糙隐子群落(E)盖度增长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群落,且在8月25日和9月7日均表现出显着性差异(p<0.05),这说明羊草的剔除在短期内促进了保留种针茅和糙隐子草的生长。物种剔除后,无处理群落(F)和糙隐子草+羊草群落(C)与羊草群落(A)中的羊草密度对比明显偏低且在9月7日表现出极显着差异(p<0.01);8月25日,羊草群落(A)中羊草盖度明显高于糙隐子草+羊草群落(C)和无处理群落(F)中羊草盖度,且表现出极显着差异(p<0.01),羊草的存在阻碍了群落中其他草种的生长;9月7日,糙隐子群落(E)中糙隐子草盖度明显高于羊草+糙隐子草群落(C)和针茅+糙隐子草群落(D)和无处理群落(F)中糙隐子盖度,且表现出极显着差异(p<0.01),糙隐子草的存在抑制了群落中其他草种的生长。综上所述,此次剔除实验中,物种之间的竞争关系通过保留种的生长得到了体现。(2)物种剔除后,羊草群落土壤含水量在5cm处与无处理群落相比明显偏低且表现出差异性极显着(p<0.01),剔除物种后可能会影响土壤含水量变化从而影响草种的生长发育。各处理群落的土壤温度、湿度的数值均处于动态变化,可能是土壤环境对短期内物种缺失的响应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性。(3)物种剔除后,不同土壤理化性质对物种剔除的响应不尽相同,其中土壤的pH、土壤的硝态氮均受到显着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羊草群落与无处理群落对照,pH明显偏低(p<0.05),说明物种去除会显着改变土壤的pH值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物种剔除后,糙隐子草群落的土壤硝态氮达到各处理群落中的最大值(p<0.05),说明物种剔除后,各群落之间物种的竞争会影响土壤中养分循环进一步影响地上植被的生长。
乔晓欣[9](2019)在《改变生长季不同时期降雨对中国北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全球气温升高加剧了水文的循环过程。模型预测未来降雨将在年内与年际间显现出更大的变化。就我国北部地区最近几十年降雨格局来看,已经出现夏季降雨减少的趋势。作为重要碳循环途径,土壤呼吸对降雨变化的响应会极大地影响到陆地生态系统碳固持。为清晰地了解碳循环过程对未来更加复杂多变的降水格局的响应,有必要在干旱和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开展控制实验研究改变不同时期降水变化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在我国北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设置了一个控制降雨量与降雨时机的实验,实验处理分别为:对照、生长季前期减雨60%、前期增雨60%、生长季后期减雨60%、后期增雨60%、整个生长季减雨60%、增雨60%。研究的主要内容是:(1)土壤呼吸对不同时期降水改变的响应;(2)生物与非生物因子对生长季不同时期降雨改变的响应;(3)改变生长季不同时期的降雨对土壤呼吸产生影响的生物与非生物机制。2015-2018年的实验结果显示,前期减雨与后期减雨都降低了土壤湿度,却增加了土壤温度。前期减雨减少微生物碳含量,后期减雨减少了微生物碳、氮含量,而前期减雨对微生物氮含量影响不显着。前期增雨均降低了微生物碳、氮含量,后期增雨则对微生物碳、氮含量没有显着影响。前期减雨与后期减雨都降低了土壤呼吸。前期增雨增加了土壤呼吸,而后期增雨对土壤呼吸影响不显着。土壤呼吸对增减水的响应具有不对称性,相较于增雨,土壤呼吸对减雨的响应更加敏感。在减雨处理中,前期减雨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小于后期增雨的影响。在增雨处理中,前期增雨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大于后期增雨的影响。土壤异养呼吸2018年数据显示:前期减雨对异养呼吸无显着影响,后期减雨降低异养呼吸。前期与后期增雨均对异养呼吸无显着影响。在减雨情景下,土壤呼吸与生长季前期土壤湿度和后期土壤湿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土壤呼吸与后期土壤温度存在负相关关系,与前期土壤温度不存在相关关系。土壤呼吸与多年杂草盖度、灌木及半灌木盖度、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氮、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和群落总盖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土壤呼吸与禾草以及一年生、二年生植物盖度相关不显着。土壤异养呼吸与后期土壤湿度、杂草植物盖度、微生物碳、氮含量和群落总盖度呈正相关关系,与生长季前期土壤湿度、生长季前期土壤温度、后期土壤温度、禾草盖度、灌木及半灌木植物盖度、一年生、二年生植物盖度以及地下净初级生产力不存在相关关系。在增雨情景下,土壤呼吸与灌木及半灌木盖度和群落总盖度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微生物碳含量存在负相关关系。而生长季前期土壤湿度、后期土壤湿度、生长季前期土壤温度、后期土壤温度、多年杂草盖度、禾草盖度、一年生、二年生植物盖度、土壤微生物量氮以及地下净初级生产力与土壤呼吸相关不显着。综上所述、在我国北方典型草原,土壤呼吸对减雨的响应比对增加降雨的响应更加敏感。相对于前期减雨,后期减雨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更大。相反,前期增雨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大于后期增雨的影响。本实验强调了改变生长季不同时期降雨量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为降雨格局改变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响应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数据参考。
李杰[10](2019)在《基于Arduino平台的地理实践探究 ——以“福州市热岛效应实践活动”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在2017年确立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战略目标,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理念方法大量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国家对于信息化教学的重视和现代地理教育的需求促使科技与教育的联系愈发紧密,基于新技术研发的教学设备层出不穷。新修订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教学需要在将信息技术作为展示手段的常规使用基础上,将改革的重点转到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开放空间。Arduino作为一款开源电子平台在物联网人工智能领域应用广泛,在与地理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水平。本文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国内外发展的现状以及相关教育理论,对Arduino平台在地理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探究。通过分析现代地理教学的需求,以及传统地理实践的不足,为Arduino平台在地理实践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基于Arduino在地理实践中的功能以及实践活动的特点,提出Arduino在地理实践中的应用策略和原则以及教学模型。最终,设计制作了五种物联网环境信息采集设备,以“福州市热岛效应”为主题,选取温度传感器应用于实际地理实践中。使理论教学主线与地理实践融合,引导教师构建更加积极有效的地理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落实立德树人理念。
二、两种电子土壤湿度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种电子土壤湿度仪(论文提纲范文)
(3)新型EAS热中子探测器(EN-探测器)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宇宙线广延大气簇射及其能谱 |
1.2 “膝区”物理及其研究 |
1.2.1 “膝区”物理的研究现状 |
1.2.2 研究“膝区”物理的新方法 |
1.3 热中子产生机理与研究 |
2 LHAASO-ENDA实验介绍 |
2.1 LHAASO项目与LHAASO-ENDA简述 |
2.2 EN-探测器的结构 |
2.2.1 电荷灵敏前置放大器 |
2.2.2 遮光桶 |
2.2.3 闪烁体 |
2.2.4 光电倍增管 |
2.2.5 反射层 |
2.3 EN-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
3 光电倍增管的测试 |
3.1 增益测试 |
3.2 倍增系数β的测试 |
3.3 地磁效应测试 |
4 EN-探测器的相对标定 |
4.1 相对标定的目的与意义 |
4.2 相对标定的方法与步骤 |
4.3 相对标定的结果 |
5 EN-探测器性能与土壤湿度的相关性研究 |
5.1 实验动机 |
5.2 土壤湿度仪的相关介绍 |
5.2.1 土壤湿度的测量方法 |
5.2.2 WKT-SH1920 型土壤湿度仪 |
5.3 相关性研究的数据分析与结果 |
5.3.1 EN-探测器数据的筛选 |
5.3.2 土壤湿度仪数据的筛选 |
5.3.3 EN-探测器计数率与土壤湿度的相关性 |
5.3.4 EN-探测器触发事例中子数与土壤湿度的相关性研究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InTEC模型的亚热带森林碳循环时空模拟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森林碳收支的主要研究方法 |
1.2.2 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特点 |
2.1.3 森林资源概况 |
2.2 InTEC模型简介 |
2.3 InTEC模型核心过程 |
2.3.1 初始化NPP-age关系 |
2.3.2 NPP计算 |
2.3.3 异养呼吸 |
2.3.4 碳库的动态分配 |
2.3.5 GPP变化 |
2.4 InTEC模型驱动数据 |
2.4.1 气象数据 |
2.4.1.1 过去气象数据 |
2.4.1.2 未来气象数据 |
2.4.2 浙江省森林分布数据 |
2.4.3 土壤数据 |
2.4.4 LAI时空数据 |
2.4.5 森林年龄空间分布 |
2.4.6 氮沉降数据 |
2.4.7 参考年NPP |
2.4.8 地形数据 |
2.4.9 CO_2浓度数据 |
2.4.10 植被生理生态参数 |
2.4.11 NPP-age关系 |
2.5 碳循环时空模拟 |
2.5.1 森林碳通量观测 |
2.5.2 站点精度验证 |
2.5.3 模拟过程 |
2.6 本章小结 |
3 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时空模拟 |
3.1 NPP-age参数优化结果 |
3.2 InTEC模型优化结果 |
3.3 过去气候背景下浙江省森林NEP时空格局 |
3.4 未来气候情景下浙江省森林NEP时空格局 |
3.4.1 RCP2.6气候情景 |
3.4.2 RCP4.5气候情景 |
3.4.3 RCP8.5气候情景 |
3.5 本章小结 |
4 浙江省森林碳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4.1 气温对NEP的影响 |
4.2 降水对NEP的影响 |
4.3 太阳辐射对NEP的影响 |
4.4 相对湿度对NEP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讨论 |
5.3.1 NEP时空模拟方面 |
5.3.2 NEP对气象因子的响应方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5)喀斯特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农艺节水机制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研究现状 |
(一)农艺节水 |
(二)石漠化山地农艺节水 |
(三)研究进展及展望 |
二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四)实验方案与资料数据可信度分析 |
三 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农艺措施节水机制 |
(一)农艺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1 农艺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2 农艺措施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二)农艺措施对植物蒸腾及土壤蒸发的影响 |
1 农艺措施对植物蒸腾的影响 |
2 农艺措施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
(三)混农林业农艺措施节水机制 |
四 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农艺节水技术 |
(一)农艺节水现有技术 |
1 地表覆盖技术 |
2 耕作保墒技术 |
(二)农艺节水技术创新 |
1 水肥耦合改良技术 |
2 立体覆盖节水增值技术 |
3 复合垄作节水增值技术 |
4 节水效益监测技术 |
五 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农艺节水技术应用示范与验证 |
(一)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
(二)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
(三)混农林业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
1 毕节撒拉溪示范点 |
2 关岭-贞丰花江示范点 |
3 施秉喀斯特示范点 |
(四)农艺节水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
1 规划设计流程 |
2 应用示范过程 |
(五)农艺节水技术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
1 毕节撒拉溪示范点 |
2 关岭-贞丰花江示范点 |
3 施秉喀斯特示范点 |
六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6)浙江省变电站土壤腐蚀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土壤腐蚀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
1.2.1 土壤腐蚀机理 |
1.2.2 土壤腐蚀的重要影响因素 |
1.2.3 土壤腐蚀与阴极保护 |
1.3 土壤腐蚀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土壤腐蚀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土壤腐蚀的国外研究现状 |
1.4 金属腐蚀监测技术概况及接地网腐蚀在线监测工作介绍 |
1.4.1 腐蚀监测在腐蚀防护与控制中的重要性 |
1.4.2 国内外土壤腐蚀监测及研究的主要方法 |
1.4.3 电化学噪声法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浙江省土壤腐蚀速率检测与分析 |
2.1 腐蚀速率检测的背景、意义和实施过程 |
2.1.1 本次腐蚀调查的背景和意义 |
2.1.2 本次腐蚀调查的实施过程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1 现场采样所用仪器设备 |
2.2.2 实验室所用仪器 |
2.3 现场取样方法 |
2.3.1 目的及内容 |
2.3.2 采样点选择依据 |
2.3.3 采样点的分布 |
2.3.4 采样及试验方法 |
2.4 实验室测试方法 |
2.4.1 土壤理化特性研究 |
2.5 土壤腐蚀调查数据整理与分析 |
2.5.1 土壤腐蚀速率的检测情况 |
附表 各采样点现场测试数据 |
2.5.2 土壤腐蚀性分布及分析 |
2.5.3 土壤pH的分布及其对腐蚀速率的影响分析 |
2.5.4 土壤Cl~-浓度和总盐含量分布及其对腐蚀速率的影响分析 |
2.5.5 土壤电阻率分布及其对腐蚀速率的影响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电站接地网土壤腐蚀在线监测技术研究 |
3.1 线性极化法的测试原理 |
3.2 试验准备 |
3.3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3.1 现场电化学噪声腐蚀监测仪 |
3.3.2 腐蚀探针 |
3.3.3 腐蚀产物分析设备 |
3.4 腐蚀监测实验实施过程 |
3.5 腐蚀监测数据分析 |
3.5.1 台州变电站1腐蚀监测分析 |
3.5.2 宁波变电站2腐蚀监测分析 |
3.6 腐蚀产物分析 |
3.6.1 台州变电站1腐蚀产物分析 |
3.6.2 宁波变电站2腐蚀产物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含水率对土壤腐蚀速率影响试验 |
4.0 实验目的 |
4.1 实验方法与步骤 |
4.2 实验仪器及实验方法 |
4.2.1 实验仪器 |
4.2.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4.3 实验结果 |
4.4 实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全生物降解地膜大田试验玉米性状及其降解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地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
1.2.1 传统地膜的应用与发展 |
1.2.2 降解地膜的应用与发展 |
1.3 可降解地膜种类 |
1.3.1 光降解地膜 |
1.3.2 光-生物双降解地膜 |
1.3.3 生物全降解地膜 |
1.4 影响地膜降解的因素 |
1.5 生物降解地膜材料 |
1.5.1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 |
1.5.2 聚乳酸(PLA) |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章 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制备与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及试剂 |
2.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2.2.3 不同地膜的制备 |
2.3 地膜的测试与表征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熔融指数分析 |
2.4.2 不同地膜目视观测 |
2.4.3 机械性能分析 |
2.4.4 红外光谱分析(ATR) |
2.4.5 分子量分析(GPC)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全生物降解地膜对大田玉米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3.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3.3 试验方案 |
3.3.1 试验地概况 |
3.3.2 试验材料 |
3.3.3 试验设计 |
3.4 测试方法 |
3.4.1 土壤温度湿度的监测 |
3.4.2 玉米生育期各种形态指标观测 |
3.4.3 地膜表观降解程度的观测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土壤温度湿度 |
3.5.2 玉米各阶段株高茎宽 |
3.5.3 玉米生育期时间 |
3.5.4 干物质变化情况 |
3.5.5 玉米收获期考种性状 |
3.5.6 玉米收获期产量 |
3.5.7 青贮玉米成分分析 |
3.5.8 不同种类地膜表观降解情况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生物降解地膜大田试验降解情况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药品 |
4.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4.3 试验地概况及材料 |
4.3.1 实验材料及实验地区 |
4.3.2 试验设计 |
4.4 地膜的测试与表征 |
4.4.1 酸值检测 |
4.4.2 热性能检测 |
4.4.3 扫描电镜测试(SEM) |
4.4.4 机械性能测试 |
4.4.5 地膜自然环境填埋实验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红外光谱分析(ATR) |
4.5.2 酸值分析 |
4.5.3 热性能分析 |
4.5.4 分子量分析(GPC) |
4.5.5 扫描电镜分析(SEM) |
4.5.6 机械性能分析 |
4.5.7 填埋降解实验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生物降解地膜不同溶液中降解机理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原料及试剂 |
5.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5.2.3 地膜样品 |
5.3 实验设计 |
5.4 地膜的测试与表征 |
5.5 结果与讨论 |
5.5.1 不同溶液水解对薄膜失重率的影响 |
5.5.2 不同溶液水解对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
5.5.3 不同溶液水解对薄膜分子基团的影响 |
5.5.4 不同溶液水解对薄膜微观形貌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典型草原植物多样性的降低对物种竞争和土壤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草地生态发展现状 |
1.2.2 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
1.2.3 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
1.2.4 物种去除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区域概况与样地选择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样地选择 |
2.3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
2.3.1 实验设置 |
2.3.2 植物样方测量 |
2.3.3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 |
2.3.4 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 |
2.3.5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物种去除对群落特征的影响 |
3.1.1 物种去除对羊草的影响 |
3.1.2 物种去除对针茅的影响 |
3.1.3 物种去除对糙隐子草的影响 |
3.1.4 物种剔除对群落总盖度的影响 |
3.2 土壤温度的响应 |
3.3 物种去除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3.4 物种去除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5 物种去除后植物生长指标与土壤化学性质的相互关系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不同植物去除对群落特征的影响 |
4.1.2 不同植物去除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4.1.3 不同植物去除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4.1.4 剔除实验时间对系统的影响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9)改变生长季不同时期降雨对中国北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降雨变化对非生物因子的影响 |
1.2.2 降雨变化对生物因子的影响 |
1.2.3 降雨变化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
1.3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地区概况 |
2.1.1 研究地点 |
2.1.2 气候条件 |
2.1.3 植被类型 |
2.1.4 土壤类型 |
2.2 实验设计 |
2.3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
2.3.1 土壤湿度与土壤温度的测定 |
2.3.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生物量氮的测定 |
2.3.3 地下净初级生产力的测定 |
2.3.4 植物群落盖度的测定 |
2.3.5 土壤呼吸的测定 |
2.4 数据分析与统计 |
第三章 结果 |
3.1 降雨量 |
3.2 改变生长季不同时期降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2.1 土壤湿度 |
3.2.2 土壤温度 |
3.2.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
3.3 改变生长季不同时期降雨对地下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
3.4 改变生长季不同时期降雨对群落盖度的影响 |
3.5 改变生长季不同时期降雨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
3.5.1 土壤呼吸 |
3.5.2 土壤异养呼吸 |
3.6 土壤呼吸、土壤异养呼吸与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关系 |
3.6.1 不同时期减雨中,土壤呼吸与生物、非生物因子的关系 |
3.6.2 不同时期减雨中,土壤异养呼吸与生物、非生物因子的关系 |
3.6.3 不同时期增雨中,土壤呼吸与生物、非生物因子的关系 |
3.6.4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不同时期减雨处理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
4.2 不同时期增雨处理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Arduino平台的地理实践探究 ——以“福州市热岛效应实践活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一、时代背景 |
二、理论背景 |
三、实践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小结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一、案例分析法 |
二、观察法 |
三、文献研究法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Arduino平台 |
二、地理实践活动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探究式学习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多元智能理论 |
第二章 Arduino在高中地理实践中的应用分析 |
第一节 现代中学地理教学的需求 |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落实 |
二、坚定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
三、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
第二节 传统地理实践活动的不足 |
一、实践安排关注度欠缺 |
二、实践内容科技性匮乏 |
三、实践方式主动性缺失 |
第三节Arduino在高中地理实践中的优势 |
一、教学空间开放,突出过程的实践性 |
二、学习内容丰富,体现地理的综合性 |
三、明确角色认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
第四节 基于Arduino的地理实践模型设计 |
第三章 基于Arduino的地理实践资源开发 |
第一节 开发流程 |
第二节Arduino在地理实践中的应用原则 |
一、个性化原则 |
二、有效性原则 |
三、简易化原则 |
第三节 地理实践活动资源开发 |
一、物联网温度计 |
二、物联网气压计 |
三、物联网光照仪 |
四、物联网雨水传感器 |
五、物联网土壤湿度仪 |
六、数据输出设备 |
第四节 与现有实践活动资源的比较 |
第四章 基于Arduino的地理实践活动实例 |
第一节 前期准备 |
一、教学内容分析 |
二、学生情况分析 |
三、设计思想 |
四、教学目标 |
五、教学过程的开展方式 |
第二节“福州市热岛效应实践活动”案例实践 |
一、选定主题 |
二、制定计划 |
三、设备制作 |
四、活动探究 |
五、成果交流 |
六、活动评价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展望 |
附录 1 设备清单 |
附录 2 “福州市热岛效应实践活动”温度数据表(12 月15日—16 日) |
附录 3 编程代码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索引 |
个人简历 |
四、两种电子土壤湿度仪(论文参考文献)
- [1]季冻区生物碳过滤抗生素机理研究[D]. 惠志婷.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2]链耙式残膜回收机田间作业状态在线监测系统研究[D]. 周亚宾.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3]新型EAS热中子探测器(EN-探测器)性能的研究[D]. 史聪.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基于InTEC模型的亚热带森林碳循环时空模拟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 郑钧泷. 浙江农林大学, 2020
- [5]喀斯特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农艺节水机制及技术研究[D]. 张紧紧.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6]浙江省变电站土壤腐蚀监测研究[D]. 王传.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7]全生物降解地膜大田试验玉米性状及其降解机理的研究[D]. 鲁雷. 江苏科技大学, 2020
- [8]典型草原植物多样性的降低对物种竞争和土壤环境的影响[D]. 周密.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9]改变生长季不同时期降雨对中国北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影响[D]. 乔晓欣. 河南大学, 2019(01)
- [10]基于Arduino平台的地理实践探究 ——以“福州市热岛效应实践活动”为例[D]. 李杰.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