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铁钉成功拔除累及上矢状窦一例

颅内铁钉成功拔除累及上矢状窦一例

一、累及上矢状窦的颅内铁钉成功取出1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水仙,阳清伟,陈良义,陈中杰,王蓉,李隆龄,陈星宇[1](2022)在《血管内多方式联合治疗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以球囊碎栓、中间导管抽吸为基础的血管内多方式联合治疗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预后。方法收集采用球囊碎栓、中间导管抽吸为基础的血管内多方式联合治疗的13例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前与术后1周GC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脑部磁共振静脉成像或DSA检查结果。结果例1患者上矢状窦及双额顶支静脉部分再通,例9患者右横窦、乙状窦部分再通;例7、例13患者左横窦、左乙状窦慢性闭塞未开通而其余静脉窦完全再通;其他9例患者完全再通。术后1周GC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术前(P均<0.05)。患者术中和术后未出现与介入相关的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10例患者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9例患者的静脉窦完全通畅。结论以球囊碎栓、中间导管抽吸为基础的血管内多方式联合治疗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有效、安全,预后较好。

孙刘严,郭新宾,魏森,杨震,王晶晶,管生[2](2021)在《支架取栓联合局部溶栓治疗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支架取栓联合局部静脉窦溶栓治疗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0月至2019年8月经磁共振静脉造影(MRV)或DSA确诊的26例重型CVST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支架取栓联合术中或术后局部静脉窦溶栓治疗。MRV或DSA评估联合治疗后静脉窦再通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入院、出院和随访结果。结果 26例患者中男女各13例,年龄13~66岁,平均(30.0±13.0)岁。所有患者支架取栓联合局部静脉窦溶栓治疗均获成功。7例(26.9%)完全再通,19例(73.1%)部分再通。术后出现脑梗死1例,新发脑出血8例(包括2例大的出血性脑梗死)。随访1~6个月,患者入院与出院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后良好率为96.2%(25/26),无复发。结论支架取栓联合局部静脉窦溶栓治疗重型CVST安全可行,对抗凝治疗无效的重症患者是一种可能的补救方法。

刘烁,郭新宾,邓鑫,李冬冬,管生[3](2020)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伴脑出血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EVT)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伴发脑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到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EVT术治疗的56例CVST伴脑出血的临床资料。患者平均年龄31岁(13~58岁)。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56例患者EVT术均获成功。单纯窦内溶栓41例,机械取栓+窦内溶栓15例。术后静脉窦完全再通38例(67.9%),部分再通15例(26.8%)。入院、出院90 d mRS评分分别为(3.63±0.17)分、(0.59±0.23)分(P<0.05),入院、出院GCS评分分别为(11.04±0.39)分、(14.18±0.38)分(P<0.05)。预后良好48例,轻度残疾4例,重度残疾1例,死亡3例。结论 EVT术治疗CVST伴脑出血安全有效,有助于降低重残率和死亡率,改善预后。

叶远良[4](2020)在《颅内静脉窦内镜解剖、组织学及相关疾病救治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对颅内动脉的解剖学进行大量的研究,使得经动脉途径治疗脑血管疾病临床疗效明显改善。由于对颅内静脉窦解剖及组织学认识不足,经静脉途径治疗脑血管疾病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出血与幕上原发性脑出血相比,两者有共同点,但治疗原则完全不同,早期极容易误诊。研究目的:研究颅内静脉窦内镜解剖、窦壁及纤维索的组织学特点,探讨介入材料对颅内静脉窦内纤维索及血栓影响,比较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合并脑出血及原发性脑出血发病早期临床资料。研究方法:应用神经内镜及组织学方法探讨尸头内颅内静脉窦纤维索、蛛网膜颗粒及窦壁的解剖与组织学特点;建议尸头静脉窦血栓模型,模拟经静脉窦途径介入取栓术,应用神经内镜及组织学方法探讨介入材料对窦内纤维索及血栓影响;分析CVST合并出血及幕上原发性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发病早期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研究结果:1.大脑大静脉-直窦连接处变异较大,解剖结构有静脉瓣样结构、窦壁连接处突起及球样小结结构,球样小结弹性纤维成分高于蛛网膜颗粒,表面有平滑肌细胞;大脑静脉分支及大脑大静脉与窦壁连接处均有平滑肌。2.岩下窦开口变异较大,位于颈静脉球部前内侧壁,在鞍背-斜坡延长线与上颚-枕骨大孔连线稍上方。3.桥静脉汇入静脉窦过程中,蛛网膜下段及静脉窦壁段长度分别为15.23±5.40mm和5.28±2.36mm。中央前沟静脉及中央沟静脉与冠状缝距离分别为 2.18±1.90cm 及 5.48±2.19cm。4.横窦窦壁连接处可见大量血管组织;直窦底壁呈分层排列,直窦底壁及板层纤维厚度最大,乙状窦壁厚度最小。5.支架对直窦内纤维索损伤比例分别为0级占53.4%、1级占43.20%及2级占5.40%,球囊对直窦内不同程度纤维索损伤比例分别为0级占73.9%、1级占17.4%及2级占9.52%,支架及球囊在直窦内反复牵拉对纤维索的损害没有显着增加;支架材料在直窦对纤维索的损伤高于上矢状窦。6.三次支架取栓过程中产生的血栓颗粒数分别为11.17±2.17、9.00±6.07及5.00±2.96;,第一次取栓产生的大颗粒数较第二、三次明显增加;第一次取栓术后残留血栓面积较第二次、第三次大。7.年龄、癫痫症状、水肿/血肿体积对早期诊断CVST合并脑出血具有统计学意义;重症CVST合并脑出血术后预后优于重症幕上原发性脑出血组。研究结论:1.颅内静脉窦窦内纤维索分布不同,静脉窦窦壁呈分层改变,熟悉窦内相关解剖,有利于降低静脉窦手术的难度,改善手术质量,提高临床疗效;2.介入材料可导致窦内纤维索轻度损伤,取栓过中容易导致血栓松动,临床上需要重视术后抗凝的重要性;3.CVST合并脑出血与幕上原发性脑出血在发病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重症CVST合并脑出血预后优于幕上原发性脑出血,呈“治愈or死亡”现象,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应早期避免误诊,尽早规范化治疗。

李嘉楠[5](2020)在《EphrinB2及其介导的血管形成在静脉高压诱导硬脑膜动静脉瘘形成中的作用及激活机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致死致残率高,尤其是复杂型DAVF,更是难以治愈。静脉高压为DAVF公认的初始诱发因素,可通过组织缺氧和改变血管应力环境诱发DAVF,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启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介导的血管新生是其重要环节,但是该通道并不是诱导DAVF发生的唯一通路。有研究发现,人的DAVF标本中VEGF和EphrinB2表达均增加,而二者同时参与新血管的形成过程。因此本研究通过建立不同静脉端压力的大鼠模型,并利用慢病毒载体干预EphrinB2表达水平,检测颅内各组织中EphrinB2的表达水平及对新血管形成的影响,证实EphrinB2在DAVF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另外通过研究不同剪应力环境下培养的脐静脉内皮细胞中,HIF-1α和EphrinB2的关系,初步探讨启动EphrinB2的上游分子通路。实验目的:1.建立不同静脉端压力大鼠模型,检测在静脉端压力增强的病理改变下,大鼠硬膜上EphrinB2以及VEGFR2表达的空间和时间的分布情况,确认EphrinB2的激活和静脉高压存在相关性;之后通过慢病毒干预EphrinB2的表达水平,检测VEGFR2表达差异,并通过VIII因子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微血管新生活跃程度,确认EphrinB2-VEGFR2通路在静脉高压诱导DAVF的形成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最后通过免疫共沉淀明确EphrinB2与VEGFR2两种蛋白是否发生相互作用。2.将脐静脉内皮细胞在静止环境及不同的剪应力环境下培养,并检测内皮细胞HIF-1α、及Ephri B2/Eph B4表达水平,确认剪应力可以调控Ephri B2/Eph B4的表达水平来调控内皮细胞功能;并通过慢病毒干预内皮细胞HIF-1α的表达水平,检测对EphrinB2/Eph B4表达水平的影响,阐明静脉高压激活EphrinB2/Eph B4通路可能与剪应力调控内皮细胞HIF-1α的表达相关。实验方法:1.建立不同程度静脉端压力大鼠模型,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静脉窦闭塞组、静脉高压组,分别于术后1天、3天、2周为时间窗,采用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检测枕叶皮层、窦汇以及硬膜组织等部位的EphrinB2、VEGFR2表达水平,明确表达位置;以术后1天、3天、1周、2周为时间窗,采用RT-PCR方法检测硬膜组织EphrinB2、VEGFR2的转录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硬膜组织EphrinB2、VEGFR2蛋白表达水平。2.构建EphrinB2 sh RNA慢病毒确认体外感染效率,1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静脉高压组、静脉高压并静脉窦内空白慢病毒感染组,静脉高压并静脉窦内EphrinB2 sh RNA慢病毒载体感染,分别于术后1天、1周、4周,采用RT-PCR方法检测硬膜组织EphrinB2、VEGFR2的转录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硬膜组织EphrinB2、VEGFR2蛋白表达水平;采用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检测枕叶皮层、窦汇以及硬膜组织各部位EphrinB2、VEGFR2及VIII因子表达水平。3.构建EphrinB2慢病毒确认体外感染效率,1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静脉窦闭塞组、静脉窦闭塞并静脉窦内空白慢病毒感染组,静脉窦闭塞并静脉窦内重组慢病毒感染组,分别术后1天、1周、4周,采用RT-PCR方法检测硬膜组织EphrinB2、VEGFR2的转录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硬膜组织EphrinB2、VEGFR2蛋白表达水平;采用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检测枕叶皮层、窦汇以及硬膜组织各部位EphrinB2、VEGFR2及VIII因子表达水平。4.利用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原理,证实两种蛋白是否能够发生相互作用。5.分别于4、10 dyn/cm2剪应力环境下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24小时,以静止培养(剪应力=0)内皮细胞为对照。加载结束后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HIF-1α及EphrinB2/Eph B4的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6.构建HIF-1αsh RNA慢病毒确认体外感染效率,后按10dyn/cm2剪应力环境,10dyn/cm2剪应力环境并空白慢病毒感染、10dyn/cm2剪应力环境并HIF-1αsh RNA慢病毒感染分组,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HIF-1α、EphrinB2/Eph B4的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实验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静脉窦闭塞组和静脉高压组大鼠硬膜组织中EphrinB2、VEGFR2表达明显增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可见EphrinB2、VEGFR2在窦汇及硬膜组织中表达明显,窦汇表达部位主要在血管内皮层。2.与静脉高压并静脉窦内空白慢病毒感染组相比,静脉高压并静脉窦内EphrinB2sh RNA慢病毒载体感染后,窦汇及硬膜组织的EphrinB2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VEGFR2表达显着减少,VIII因子微血管增生受到抑制,脑组织内无显着变化。3.与静脉窦闭塞并静脉窦内空白慢病毒感染组相比,静脉窦闭塞并静脉窦内重组EphrinB2慢病毒感染组中,窦汇及硬膜组织EphrinB2的表达显着增加,VEGFR2表达显着增加,VIII因子微血管增生活跃,脑组织内无显着变化。4.免疫共沉淀反应中,EphrinB2可以在胞内与VEGFR2发生相互作用;5.与静止培养组相比,4、10 dyn/cm2剪应力环境下脐静脉内皮细胞EphrinB2/Eph B4表达均显着增加,4dyn/cm2剪应力环境下HIF-1α表达无明显差异,10dyn/cm2环境下HIF-1α表达显着增加。6.与10 dyn/cm2剪应力环境并空白慢病毒感染组相比,内皮细胞在10 dyn/cm2剪应力环境下沉默HIF-1α后,HIF-1α表达显着减少,EphrinB2/Eph B4表达无明显差异。实验结论:1.EphrinB2能与VEGFR2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静脉高压环境下,硬膜组织中的EphrinB2表达增加,并上调VEGFR2介导的血管新生,使血管新生活跃。2.EphrinB2/Eph B4通路激活与静脉高压造成的静脉内高剪应力环境有关,静脉高压激活EphrinB2/Eph B4通路与高剪应力介导内皮细胞HIF-1α表达无关。

李慧芬[6](2019)在《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预后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预后评估结果进行分析,获得影响治疗预后的相关性因素,为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资料、体格检查、血液检查、腰穿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合并症检查)与随访结果。回顾性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病因、起病形式、临床症状及体征、血栓发生部位、DSA下静脉充盈时间(依据影像学资料确定)、治疗方法和出院时情况等资料。根据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cale,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确定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获得46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37.78±10.89)岁。完全恢复患者12例,不完全恢复34例。介入治疗后共获得预后良好患者26例,预后不良患者20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女性)、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脑出血、多个合并症、病因不明、DSA下静脉充盈时间≥10s等是血管内介入治疗重症CVST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女)(OR=6.043,95%CI=5.283-7.069,P=0.018)、脑出血(OR=5.128,95%CI=4.337-5.876,P=0.001)、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OR=5.563,95%CI=4.254-6.863,P=0.001)、病因不明(OR=0.179,95%CI=0.165-0.211,P=0.013)、DSA下静脉充盈时间≥10s(OR=3.541,95%CI=2.925-3.784,P=0.020)是血管内介入治疗重症CVST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多个合并症状(OR=2.296,95%CI=0.828-6.312,P=0.058)不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重症CVST患者可获得较良好预后。性别(女性)、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脑出血、有多个合并症、病因不明、DSA下静脉充盈时间≥10s是重症CVST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而性别(女性)、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脑出血、病因不明、DSA下静脉充盈时间≥10s为独立危险因素。

逯笑柯[7](2019)在《介入溶栓治疗重型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罕见的脑静脉系统相关的卒中,约占所有脑卒中的0.5%-1%。CVST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是各种原因导致脑内静脉窦、深部静脉及皮层静脉内的血栓形成,从而导致颅内静脉系统的血液回流受阻,静脉窦内的压力增加,进一步导致颅内压升高。此外,静脉内压力升高导致脑脊液回流紊乱,进一步增加颅内压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搏动性耳鸣,严重者伴有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甚至出现昏迷。由于CVST临床表现且无特征性,常导致漏诊率及误诊率较高,高达25-50%,部分患者确诊时CVST分期已达到亚急性期或慢性期,临床症状较重,病死率较高,高达10%-30%。抗凝治疗是CVST的一线治疗方式。但是,传统的抗凝治疗的目的主要是防止血栓进一步加重和肺栓塞形成。而对于病情较重,或者时间较长的CVST患者,往往不能够使静脉窦及时开放,从而加重病情,患者预后往往较差。对于重型CVST来说,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治疗标准。抗凝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但是,对于患者的静脉窦的再通却没有明显的效果。近年来介入溶栓在重型CVST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局部介入溶栓对于CVST有肯定疗效,特别是对于重症CVST患者,介入溶栓治疗更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本课题通过回顾性分析局部介入溶栓对于重型CVST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及分析,为今后CVST的治疗提供指导和依据。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治疗的CVST患者182例,其中,分析了诊断为重型并经介入溶栓治疗者为156例,参与随访的116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对所有患者行颅内介入溶栓治疗,置管前行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 Angiography,DSA)进一步明确血栓位置,溶栓时间为5-7d。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3d,叠加口服华法林治疗,3d后继续口服华法林并监测患者凝血功能,使其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维持在2.0-3.0,或改服利伐沙班。对其临床表现,危险因素,治疗过程、静脉窦再通情况(影像学表现)、患者预后结果(改良Rankin量表)、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所有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对比入院、出院及随访6月静脉窦再通率及mRS评分。结果:本研究患中男性:女性为1:3,年龄范围为14-68岁。大多数患者入院时表现为亚急性发病。女性患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为妊娠及产褥期,男性患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为感染。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征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头痛伴或不伴恶心呕吐(86.21%)。影像学检查显示,37.93%的患者涉及单个静脉窦,62.07%的患者涉及两个或更多的静脉窦,其中以上矢状窦和横窦最常累及。经介入溶栓治疗后,58.62%患者完全再通,33.62%患者部分再通,7.76%患者静脉窦未通;出院时,74.14%的患者窦内完全再通,19.83%患者静脉窦内部分再通,6.03%患者静脉窦未见再通;78.84%患者mRS评分0-2分,16.03%患者mRS评分3-4分,5.13%患者mRS评分5-6分。116例参加随访,随访率为74.36%,随访时76.73%静脉窦完全通畅,18.1%静脉窦部分通畅,5.17%患者静脉窦内血栓仍存在。随访时91.38%患者mRS评分0-2分,6.90%患者mRS评分3-4分,1.72%患者在随访过程中死亡(mRS 6分)。结论:介入溶栓治疗CVST是安全的和有效的,更有利于重型CVST患者的静脉窦再通及预后,视力障碍,运动障碍,意识障碍会影响重型CVST患者的预后。

何健[8](2018)在《应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少见的脑静脉系统疾病,其发病诱因多样,其临床症状复杂多变,缺乏显着特异性,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头痛、癫痫及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昏迷。由于发病诱因及临床症状各异,漏诊和误诊率高,易延误疾病的诊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CVST仍是一种难治性脑血管疾病之一,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及开颅手术治疗。抗凝治疗虽作为CVST首选治疗方法,但并非对所有的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随着神经介入技术及医疗材料的快速发展,给CVST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研究欲阐述CVST的发病特点,及进一步探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对CVST治疗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第一部分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几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分析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变化、治疗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患者年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治疗及疗效等综合分析。结果:90例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49例;平均年龄36.20±16.25;发病诱因与感染相关7例,血液成分异常27例,妊娠、产褥期16例,有口服避孕药史6例;头痛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次为癫痫、意识障碍,且临床症状表现并不单一;发病部位以上矢状窦及横窦常见。抗感染治疗组患者均有所好转,疗效显着4例(57.14%);单纯抗凝组疗效显着43例(70.49%),1例死亡,2例病情恶化加重;支架取栓组疗效显着3例(75.00%);支架取栓+局部溶栓组中有15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疗效显着(83.33%),1例死亡。结论:CVST发病诱因多样,临床症状复杂多变,缺乏特异性,以头痛症状发病多见,DSA是确诊CVST的金标准,早诊断、及时有效的治疗大部分患者可取得较好的疗效。第二部分应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联合局部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的疗效及预后分析目的:探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局部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合并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研究29例CVST合并脑出血患者病例资料,其中血管内介入治疗(抗凝+Solitaire AB支架取栓+局部溶栓)14例,抗凝治疗1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进一步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介入治疗组患者的显效率、血管完全再通率、预后良好率(71.43%、71.43%、64.29%)均优于单纯抗凝治疗组(20.00%、13.33%、26.67%),存在统计学差异(分别为P=0.021,P=0.004,P =0.048)。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包括:直窦血栓形成、血栓累及三个部位及以上、重度昏迷、出血量≥30ml及中线偏移≥10mm;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院时重度昏迷(P=0.011)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应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局部溶栓治疗CVST合并脑出血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预后结果;CVST合并脑出血患者的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但入院时重度昏迷,往往提示着预后不良。

董华[9](2018)在《SPECT/CT连续动/静态联合显像在眼眶肿瘤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血管性疾病及其他实体性肿瘤的SPECT显像进行数据分析,确定不同病变的诊断标准,并与超声和磁共振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发现和解决该技术在眼眶病变术前定性诊断中遇到的问题,探讨99mTc-RBC SPECT/CT连续动/静态显像在眼眶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策略选择中的临床价值。为该技术更好的服务于临床,以及下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操作基础。方法1)回顾性分析119例眼眶肿物患者99mTc-RBC SPECT显像结果,视觉分析:各时相双侧眼眶区放射性分布及血流灌注相的时间-放射性曲线特点。半定量分析:两名医师、同一医师于一周内分别在延迟相对患侧眶区进行感兴趣区(ROI)勾画,并将ROI复制到键侧眶区,计算肿瘤与对侧镜像区的放射性(T/N)比值及肿瘤与上矢状窦区的放射性(T/SSS)比值,使用Bland-Altman分析和配对t检验评估两组数据的一致性和重复性,以期确定该影像诊断技术的可行性。2)回顾性分析119例眼眶肿物患者99mTc-RBC SPECT显像结果,半定量分析评价不同病理类型病变的T/N值区间;视觉分析结合半定量分析综合评价99mTc-RBC SPECT显像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效能,包括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等指标,半定量分析99mTc-RBC SPECT显像在血管性病变与非血管性病变的T/N值区间差异,确定99mTc-RBC SPECT显像在眼眶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3)回顾性分析140例眼眶肿物患者的99mTc-RBC SPECT显像、超声及MRI的诊断结果,分析不同诊断技术在眼眶占位性病变不同病理类型中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并进行对比分析,更好的服务于临床。结果1)经术后病理确诊的眼眶病变病例119例,眼眶病灶测量者内及测量者间T一致性Bland Altman分析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30230.6894 dpm和-0.91120.7821 dpm,均有较高的一致性;对比分析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健侧眼眶镜像区和上矢状窦区测量者间内N和SSS测量结果一致性Bland Altman分析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50400.1814 dpm和-0.63480.5703dpm,医生间测量结果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健侧眼眶镜像区和上矢状窦区测量者内N和SSS测量结果一致性Bland Altman分析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1.089-0.07268 dpm和-1.016-0.01620 dpm,医生1不同时间点测量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别,分析原因可能是健侧放射性计数太低,勾画感兴趣区时容易受周围正常组织的干扰所致,经医生间测量其总体可重复性还是无统计学差异的。2)本研究共纳入眼眶占位性病变患者119例,其中63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均通过99mTc-RBC SPECT连续动/静态联合显像得到正确诊断。ROC曲线校正后SPECT显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100.0%、98.2%、98.4%、100.0%、99.2%。另外,视觉及半定量分析在眼眶血管性肿瘤诊断效能亦很高,校正后均为100.0%;但在眼眶非血管性肿瘤的病理类型鉴别上缺乏特异性。对于病变较小且位置较深、或受周围组织干扰无法鉴别时,通过SPECT/CT断层显像得到进一步判断。3)99mTc-RBC SPECT连续动/静态联合显像综合分析、磁共振综合分析及超声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100.0%、98.2%、98.4%;79.4%、100.0%、100.0%;88.2%、97.2%、96.8%。提示SPECT显像较磁共振和超声更能准确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虽然超声扫描诊断效能中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稍高于磁共振综合分析结果,磁共振综合分析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稍高于超声扫描,两种影像检测技术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校正后MR平扫、超声和SPECT显像比较的Fisher精确检验结果表明MR扫描和SPECT显像比超声更能正确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且SPECT显像优于MR扫描。另外,超声诊断眼眶血管性病变的灵敏度和准确率高于磁共振综合分析结果,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虽然磁共振综合分析的特异度以及阳性预测值稍高于超声扫描,两种影像检测技术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磁共振综合分析结果的诊断效能稍高于超声扫描,但两种影像检测技术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之,对血管性病变,尤其是海绵状血管瘤,放射性核素SPECT显像的综合诊断准确率高达100.0%;然而,对于非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单纯99mTc-RBC SPECT显像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均不如磁共振和超声理想。结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及静脉性血管瘤99mTc-RBC SPECT显像勾画感兴趣区的可重复性更好,受周围组织的干扰更小,为99mTc-RBC SPECT精确定量提供了重要平台。99mTc-RBC SPECT显像通过半定量分析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具有高特异性,能更客观的指导治疗决策,尤其是治疗决策的选择。99mTc-RBCSPECT显像诊断效能与眼眶占位性病变的病理类型密切相关,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和血管性疾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但鉴别诊断其他实体占位的效能是否也接近亦或高于常规影像技术,有待进一步对比分析。SPECT显像可明显提高眼眶血管性病变的诊断水平,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前诊断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是常规影像学的有益补充。

任红瑞[10](2018)在《介入机械取栓与全身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发病率低。其病理生理变化复杂,危险因素多样,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易被漏诊或误诊。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进展,CVST致死率和致残率较前下降。目前对CVST病因尚未有明确认识,现有的临床诊治手段及评论方法尚缺乏统一标准。抗凝治疗是临床中一线治疗方法,但不能即刻开通静脉窦,如延误救治患者可能出现脑疝甚至死亡。机械取栓治疗方案的发展为治疗CVST带来了新方法,该方案可即刻恢复CVST静脉窦主干血流通畅,尤其对于合并脑实质性损伤患者,可避免应用溶栓药物。该研究主要目的为探讨机械取栓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有效治疗该病降低其致死率及致残率。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诊断为CVST患者共110例,排除33例,共77例纳入研究(男31例,女46例,男女比例为1:1.53)。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机械取栓治疗组(n=37)与全身抗凝组(n=40)。全身抗凝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LMWM 2次/d,180个单位抗活化X因子)治疗,出院前交替口服华法林。机械取栓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即在经颈动脉行诊断性脑血管造影及静脉窦内造影明确诊断后,行机械性球囊扩张碎栓联合Solitaire支架取栓术,术后皮下注射LMWM(2次/d),维持3-7d后交替口服华法林。收集入组患者基本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预后转归情况(应用改良Rankin量表)、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应用NIHSS评分量表)、合并脑损伤患者意识障碍恢复情况(应用GCS评分量表)以及静脉窦再通情况。所有患者治疗前后静脉窦通畅情况及脑实质损伤情况经影像学评估。随访6—24个月,出院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随访。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年龄(P=0.726)、性别(P=0.178)、发病时间(P=0.992)同质。本组病例中患者起病情况以亚急性、慢性发病最常见。61例可以找到比较明确的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感染性危险因素最常见,10例发现两种及以上危险因素。其临床表现各异,头痛(63例)为最常见的症状,3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颅高压症状及体征,5例首发症状为发热。机械取栓治疗组24例脑脊液压力升高,21例血清中D-2聚体含量值升高。全身抗凝组分别有21例、18例升高。结合治疗前影像学检查,血栓形成最常累及静脉窦为一侧横窦、乙状窦(47例)。多个静脉窦同时受累最常见,单个静脉窦病变者多为累及上矢状窦。20例合并静脉性脑梗死,4例合并静脉性脑出血,10例合并静脉性脑梗死并脑出血。经治疗机械取栓治疗组27例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较前改善,8例较前无明显变化,2例较前加重,全身抗凝组治疗分别为18例、20例、2例。机械取栓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优于全身抗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经治疗机械取栓治疗组30例患者完全恢复,2例部分恢复、无残疾,6例残疾。全身抗凝组分别为24例、11例、4例,并出现1例死亡病例。两组患者临床预后转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机械取栓治疗组7例患者阻塞静脉窦完全再通,15例部分再通,全身抗凝组11例完全再通,5例部分再通,6例未通。机械取栓治疗在恢复静脉窦再通中优于单纯全身抗凝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合并脑实质损伤患者机械取栓治疗组GCS评分为平均13分(8—15分),治疗后11例患者意识障碍较前好转。全身抗凝组GCS评分为平均14分(11—15分),3例意识障碍较前好转。CVST合并脑损伤患者应用机械取栓治疗后意识障碍恢复优于全身抗凝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经复查全身抗凝组1例患者出现脑梗死出血转化,机械取栓组未出现手术相关ICH等并发症。随访6—24个月,机械取栓治疗组随访期未出现血栓复发,全身抗凝组1例血栓复发。结论机械取栓治疗方案治疗颅内静脉窦血形成安全、有效,与全身抗凝治疗方案相比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阻塞静脉窦实现再通。对于CVST合并脑实质损伤患者,机械取栓治疗方案有利于意识障碍情况的好转,早期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可从中获益。

二、累及上矢状窦的颅内铁钉成功取出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累及上矢状窦的颅内铁钉成功取出1例(论文提纲范文)

(1)血管内多方式联合治疗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治疗方法
        1. 血管内治疗前处理
        2. 血管内治疗
    三、观察指标
    四、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术前评定
        1. 临床表现
        2. 危险因素
        3. 静脉窦血栓形成部位
        4. 脑实质病灶及评分
    二、血管内操作与再通
    三、血管内治疗效果评价及随访
讨论

(2)支架取栓联合局部溶栓治疗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治疗过程
    1.3 疗效评价和随访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伴脑出血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EVT过程
    1.3 术后并发症和疗效评价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颅内静脉窦内镜解剖、组织学及相关疾病救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颅内静脉窦窦内结构内镜解剖学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颅内静脉窦窦壁结构组织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介入材料对颅内静脉窦内纤维索及血栓影响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与幕上原发性脑出血救治对比研究
    4.1 资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颅内静脉窦解剖及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救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中英文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5)EphrinB2及其介导的血管形成在静脉高压诱导硬脑膜动静脉瘘形成中的作用及激活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中英文对照
前言
    一、血管新生是静脉高压诱发DAVF的关键环节
    二、VEGF介导血管新生的局限性
    三、EphrinB2/Eph B4 介导的血管新生可能参与DAVF形成
    四、激活EphrinB2 机制的初步探讨
实验装置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和耗材
    二、实验模型
    三、慢病毒构建
    四、慢病毒制备及浓缩
    五、静脉窦内慢病毒注射
    六、静脉窦压力测定
    七、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
    八、数据处理及分析
    本章小结
实验结果
    一、模型大鼠中EphrinB2 及其受体以及血管生成因子表达的空间和时间的分布情况
    二、静脉高压模型中沉默EphrinB2 后,对新血管形成的影响
    三、静脉窦闭塞模型中EphrinB2 高表达后,对新血管形成的影响
    四、EphrinB2与VEGFR2 体外蛋白相互作用
    五、不同剪应力环境对于内皮细胞HIF-1α和 EphrinB2表达水平的影响
    六、高剪应力环境下沉默HIF-1α对内皮细胞EphrinB2 表达水平的影响
    本章小结
分析与讨论
    一、血管新生与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发生发展
    二、硬脑膜动静脉瘘动物模型
    三、静脉高压对大鼠血管颅内血管新生的影响及潜在机制讨论
    四、EphrinB2 可以调控VEGFR介导的血管新生
    五、内皮细胞中EphrinB2 激活机制的初步探索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6)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预后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介入溶栓治疗重型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发表论文
致谢

(8)应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几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分析
    一、引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应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联合局部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一、引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中英文缩写词表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SPECT/CT连续动/静态联合显像在眼眶肿瘤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99)mTc-RBC SPECT眼眶显像ROI测量方法稳定性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99)mTc-RBC SPECT及SPECT/CT检查
        1.1.3 图像分析
        1.1.4 病理检查
        1.1.5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病例分析
        1.2.2 半定量分析图像勾画结果
        1.2.3 T、N、SSS一致性分析及对比分析
        1.2.4 正常眼眶与眼眶占位性病变的眶区TIC比较结果
    1.3 讨论
        1.3.1 ~(99)mTc-RBC SPECT/CT显像方法简介
        1.3.2 放射性核素~(99)mTc-RBC显像技术的优势及局限性
        1.3.3 展望
    1.4 小结
二、~(99)mTc-RBC SPECT/CT眼眶显像诊断的影像特点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显像方法
        2.1.3 图像分析
        2.1.4 病理检查
        2.1.5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病例分析
        2.2.2 SPECT连续动/静态显像诊断结果
        2.2.3 半定量分析图像勾画及对比分析
        2.2.4 SPECT/CT断层显像诊断结果
    2.3 讨论
        2.3.1 眼眶肿瘤简介
        2.3.2 ~(99)mTc-RBC SPECT显像在眼眶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现状
        2.3.3 ~(99)mTc-RBC符合线路断层显像的优缺点
        2.3.4 展望
    2.4 小结
三、~(99)mTc-RBC SPECT/CT显像与传统影像学的对比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临床资料
        3.1.2 影像资料
        3.1.3 病理检查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病理学诊断结果
        3.2.2 SPECT 显像结果及诊断眼眶占位性病变的效能
        3.2.3 磁共振扫描结果及诊断眼眶占位性病变的效能
        3.2.4 超声扫描结果及诊断眼眶占位性病变的效能
        3.2.5 SPECT、磁共振及超声扫描诊断眼眶占位性病变的效能比较……
    3.3 讨论
        3.3.1 放射性核素SPECT显像的临床应用现状
        3.3.2 磁共振扫描诊断眼眶占位性病变的优势及现状
        3.3.3 超声检查诊断眼眶占位性病变的优势及现状
        3.3.4 SPECT显像与MR及超声检查诊断眼眶占位性病变的比较研究…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眼眶肿瘤临床及影像学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介入机械取栓与全身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学诊断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累及上矢状窦的颅内铁钉成功取出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血管内多方式联合治疗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 李水仙,阳清伟,陈良义,陈中杰,王蓉,李隆龄,陈星宇. 新医学, 2022(02)
  • [2]支架取栓联合局部溶栓治疗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研究[J]. 孙刘严,郭新宾,魏森,杨震,王晶晶,管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1(07)
  • [3]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伴脑出血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J]. 刘烁,郭新宾,邓鑫,李冬冬,管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0(10)
  • [4]颅内静脉窦内镜解剖、组织学及相关疾病救治对比研究[D]. 叶远良.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6)
  • [5]EphrinB2及其介导的血管形成在静脉高压诱导硬脑膜动静脉瘘形成中的作用及激活机制[D]. 李嘉楠.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6]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预后相关因素研究[D]. 李慧芬. 南华大学, 2019(01)
  • [7]介入溶栓治疗重型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D]. 逯笑柯. 郑州大学, 2019(07)
  • [8]应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D]. 何健.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9]SPECT/CT连续动/静态联合显像在眼眶肿瘤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D]. 董华.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1)
  • [10]介入机械取栓与全身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D]. 任红瑞. 郑州大学, 2018(11)

标签:;  ;  ;  ;  ;  

颅内铁钉成功拔除累及上矢状窦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