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陶制陶 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

学陶制陶 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

一、学陶师陶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论文文献综述)

胡金兰[1](2015)在《福建陶研及其特色研究》文中认为福建陶研是指在福建区域内涉及到陶行知及其思想和实践的研究、运用、创新的活动。本文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的指导下,遵循教育史研究的基本范式,对福建陶研的发展历程及特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将福建陶研划分为3个时期:筚路蓝缕:福建陶研传播奠基期(20世纪20年代末—1983年)、朝气蓬勃:福建陶研全面发展期(1984年—20世纪末)、厚积薄发:福建陶研实验探索期(21世纪初——)。传播奠基期,福建陶研的主体是陶行知在闽弟子及热心陶研的人,他们宣传、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指导乡村师范教育改革、创办乡村学校、服务福建乡村经济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全面发展期,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福建陶研研究主体更有组织,与时俱进地深入挖掘陶行知教育思想新价值,参与福建乡村教育、师范教育改革,其中“农科教结合”实践成为福建乡村教育改革的典型。21世纪后,福建陶研处于实验兴起期,在理论创新和行知实验学校建设上取得突破,提出“新生活教育”、“五力齐发”、“五陶并进”等,为福建省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和改革思路。八十多年的福建陶研历程,在理论上追踪时代、实践上大胆尝试取得了组织建设、课题研究、实验校建设、陶研宣传等方面的不少经验,然而也存研究主体忽视群众性、研究方法缺乏多样性、研究内容价值不够彰显、实验校缺乏辐射性等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未来福建陶研将更加重视生活理论应用于实验佼建设的创新;重视加强组织自身建设和“育陶”工作;重视加快行知实验校建设模式的探索和实验校建设模式的推广,重视福建陶研的“闽派”特色构建。

周志平[2](2012)在《弘扬行知精神 践行行知思想——福建省行知实验校建设的五大经验》文中研究说明2011年中陶会建立了行知实验校分会,授牌了一百多所全国行知实验学校。2012年11月9日,中陶会又新授牌了12所全国行知实验学校。中陶会重视行知实验建设,这对我省行知实验建设来说是一个发展的契机,更是责任和使命。

吴桂枝,程建明[3](2008)在《大爱无言 下自成蹊——汤口镇实践行知思想推进国际旅游重镇建设纪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汤口镇位于驰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南麓,素有"黄山门户"之称。汤口镇是黄山的主要生活服务基地和旅游接待基地,也是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镇、新农村建设示范镇、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示范镇和全国重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及全国环境优美镇。

刘大伟[4](2013)在《承继与嬗变:陶行知研究的学术谱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一直以来都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关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诸多学者的推动下,陶行知研究一度成为当时的显学,各类成果不断涌现。但陶研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研究内容重复化、研究成果碎片化、研究队伍分散化等等,这些问题成为了陶行知研究在新世纪进一步深化与发展的桎梏。为了能够帮助后人迅速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研究分析前辈学人的思想发展历程,学人群体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对整个陶行知研究学术史分源别派、考镜源流就不仅是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了。在陶行知研究学术发展史上,形成了一批具有相似的学术起源,类似的话语结构与知识体系,以及共同的价值观念构成的学人共同体。这一学术群体有着明确的研究纲领、旗帜性的引领人物,已经形成了特有的学术谱系。这一学术谱系不仅有着传承核心学术理念的功能,而且还会不断地对核心理念加以阐释嬗变,以助于谱系的开枝散叶、开疆拓域。以中国传统治史方法“学案体”,并加以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对陶行知研究中形成的学术谱系进行研究,不仅可以达到分源别派、考镜源流的学术史功效,还可以充分了解学术谱系内部学人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历程,特别是在这其中社会结构对学人学术研究产生的重要影响。通过借鉴谱系学、知识社会学等理论分析陶行知研究中出现的学人群体可以发现,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学术素养、知识传承流派以及个人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影响,主要的研究学人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学术群体。可以说,对陶研学术谱系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术史的功用范围以内,而是深层次的考察了社会对学术、对知识的重要影响。除了绪论与余论以外,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学术谱系的先行理解”,阐释了谱系与学术谱系、学术史与学术谱系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纷繁杂乱的陶行知研究学术史中抽丝剥茧,勾勒出陶行知研究中已经形成的谱系群体。第二章“吾爱吾师:‘亲缘’陶研学人群体”,归纳出一批与陶行知有着师徒“亲缘”或历史渊源上有着“亲缘”关系的学人群体,即形成的紧密型“亲缘”学人和松散型“亲缘”学人两个不同群体。通过对“亲缘”学人群体的陶研分析可以发现,紧密型“亲缘”学人虽然有着护师心切的研究心态,但对陶行知研究的推动以及松散型“亲缘”学人的研究都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松散型学人则在此基础上糅合了新的跨学科理论知识,将陶行知研究回归至学术本身。第三章“行是知之始:华东陶研学人共同体”,是一群强调“行”的研究学人群体。他们突出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实观照,强调以陶行知教育思想来解决现实教育问题,体现出极强的实践取向。华东区域的学人因为文化和地域的原因,注重以综述性研究入手,走向实践性操作,在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之间游走,体现了陶行知研究的时代需求与内在张力。第四章“不要金银只要心:陶研华中学派”,重点研究了陶行知研究中出现的极有影响的师承性学派——华中师范大学陶研学派。通过对这一学派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代学人的研究可以发现,这一学派中的学人完全是因为被陶行知的个人魅力所感染,强调为研究而研究。此外,由于师承的缘故,三代学人的研究相互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学术血脉联系,突出强调学术的逻辑性,在研究结论上层层递进。在研究方法方面,他们打破了陶行知研究中较为陈旧的研究范式,从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史学、比较史学等多个维度重新阐释了陶行知的历史世界。第五章“丈夫志在探新地:海外陶研学人的个案分析”,具体探讨了海外较有影响力的陶研学人。通过对日本、欧美、港台地区六位学人的个案分析可以发现,海外的陶行知研究由于各国研究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成长路径以及价值取向的不同,研究的缘起和结论也不尽相同。日本强调主体性,欧美强调民主性,港台则强调教育思想与宗教思想,这一研究走向体现出了海外陶研的多元化趋势。余论部分,在总结陶研学人谱系的基础上,借助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进一步分析后指出,之所以形成不同的研究群体、学派,除了谱系学所谓的知识起源这一重要影响因素之外,学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变迁历程,学术场域的内部斗争都成为左右每一位研究者思想进一步深化发展的影响因子。借助考察陶行知研究学术谱系这一个案,不仅对陶行知研究史起到了分源别派、考镜源流的作用,也揭示了知识与社会之间的重要内在联系。

潘运琛[5](1999)在《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四川考察研讨活动综述》文中指出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秘书处[6](2009)在《30年“陶花”灿烂 从头越再续辉煌——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发起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发言摘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会议时间:2008年12月12日上午9:00—13:00会议地点:北京市陶行知中学会议主持人:朱小蔓(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各位来宾、各位与会者、各位同仁,我们的会议现在开始。最近全国各条战线都在总结回顾30年改革的历程,总结经验,反思改革历程,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也希望在此时对30年来陶行

陈堂生[7](2008)在《灼灼“陶花”映校园 累累“陶果”献职教 具有“陶”字特色的山区职校——大埔县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文中认为"职业、事业、创业为人生三部曲。生利主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是走向创业教育的唯一生路,向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的全体工作人员学习"。这是2008年4月中陶会胡晓风副会长参观我校的"陶园"和"陶行知展室"后的亲笔提词。办学多年来,以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导为工作宗旨,紧紧抓住陶行知职教思想的精髓,努力打造具有"陶"字特

李清华[8](2004)在《心系陶研 生命如歌——记省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刘在琳》文中提出 刘会长原是福建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七、八届省政协委员,省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现任省陶行知研究会会长,省关工委副主任。作为一名正厅级领导干部,刘会长时时处处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积极投入到省陶研事业及社会各项公益事业中去,默默奉献,不计个人得失,在工作中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长者风范鼓舞激励着周围的工作人员,其言可表,其行可敬,其精神令人称道。刘会长曾在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

施正强[9](1992)在《学陶师陶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早在二、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就从平民教育的实践中认识到教育应该“下乡”,教育的主要对象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农民。1926年12月,他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和《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他明确指出:“今后主要的使命之一即在厉行乡村教育政策,为我们三万万四千万农民服务。”并确定了具体奋斗目

杨海波[10](1996)在《改革发展职业教育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中提出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研讨会,着重是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特别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思想来研讨我们当前的职业教育问题,这个题目抓得很好。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也是我国近代科学教育的积极开拓者,他提出很多新的思想。这种思想和我们现在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战略完全是相一致的。特别是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把一生

二、学陶师陶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陶师陶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陶研及其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的厘定与说明
    二、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的说明
    三、选题的研究现状、趋势与创新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筚路蓝缕:福建陶研传播奠基期(20世纪20年代末—1983年)
    第一节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实践活动
    第二节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曲折传播
    第三节 早期福建陶研的特点与影响
第二章 朝气蓬勃:福建陶研全面发展期(1984年—20世纪末)
    第一节 福建省陶研会成立概况
    第二节 福建省陶研会成立后的“研陶”活动
    第三节 福建省陶研会成立后的“践陶”活动
    第四节 发展期福建陶研的特点及影响
第三章 厚积薄发:福建陶研实验探索期(21世纪初--)
    第一节 新时期福建陶研的背景和主题
    第二节 新时期福建陶研的“创陶”活动
    第三节 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研陶”活动
    第四节 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践陶”活动
    第五节 新时期福建陶研的特点及影响
第四章 任重道远:福建陶研特色与成就
    第一节 福建陶研特色与启示
    第二节 福建陶研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承继与嬗变:陶行知研究的学术谱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价值
        (一) 将人置于历史的中心
        (二) 梳理出陶研主流思想
    三、研究现状
        (一) 学术史研究现状
        (二) 陶行知研究学术史现状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学术谱系的先行理解
    一、概念与方法
        (一) 谱系与学术谱系
        (二) 口述与叙事
    二、视域与体系
        (一) 当代学术何以成史
        (二) 学术史·学术谱系·学人
    三、脉络与谱系
        (一) 陶研历史脉络
        (二) 陶研谱系鸟瞰
第二章 吾爱吾师:“亲缘”陶研学人群体
    一、紧密型“亲缘”陶研学人
        (一) 刘季平
        (二) 方与严
        (三) 张劲夫与张健
        (四) 戴伯韬
        (五) 方明
        (六) 戴自俺
        (七) 王琳
        (八) 胡晓风
    二、松散型“亲缘”陶研学人
        (一) 郭笙与储朝晖
        (二) 朱小蔓、杨东平、梅汝莉与姚文忠
        (三) 晓庄学人的研究贡献
    三、“亲缘”学人的思想传承
第三章 行是知之始:华东陶研学人共同体
    一、开拓期华东学人
        (一) 张文郁与张癸
        (二) 胡国枢
        (三) 童富勇
    二、探索期华东学人
        (一) 金林祥
        (二) 金门弟子的贡献
    三、华东学人共同体的思想流变
第四章 不要金银只要心:陶研华中学派
    一、革故与鼎新:第一代华中陶研学人
        (一) 董宝良
        (二) 章开沅与唐文权
        (三) 夏德清
    二、形塑与再造:第二代华中陶研学人
        (一) 周洪宇
        (二) 余子侠
        (三) 喻本伐
        (四) 熊贤君
    三、启新与拓域:第三代华中陶研学人
        (一) 胡志坚
        (二) 蔡幸福
        (三) 陈竞蓉等人的贡献
    四、华中学派的学术传承
第五章 丈夫志在探新地:海外陶研学人的个案分析
    一、日本:斋藤秋男与牧野笃
        (一) 斋藤秋男
        (二) 牧野笃
    二、港台:何荣汉与曹常仁
        (一) 何荣汉
        (二) 曹常仁
    三、欧美:黄冬与姚渝生
        (一) 黄冬
        (二) 姚渝生
    四、海外群体的特点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四、学陶师陶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陶研及其特色研究[D]. 胡金兰.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2)
  • [2]弘扬行知精神 践行行知思想——福建省行知实验校建设的五大经验[A]. 周志平. 福建省行知实验校校长论坛论文集, 2012
  • [3]大爱无言 下自成蹊——汤口镇实践行知思想推进国际旅游重镇建设纪略[J]. 吴桂枝,程建明. 生活教育, 2008(12)
  • [4]承继与嬗变:陶行知研究的学术谱系[D]. 刘大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5)
  • [5]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四川考察研讨活动综述[J]. 潘运琛. 基础教育研究, 1999(02)
  • [6]30年“陶花”灿烂 从头越再续辉煌——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发起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发言摘要[J].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秘书处. 生活教育, 2009(01)
  • [7]灼灼“陶花”映校园 累累“陶果”献职教 具有“陶”字特色的山区职校——大埔县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J]. 陈堂生. 生活教育, 2008(07)
  • [8]心系陶研 生命如歌——记省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刘在琳[A]. 李清华. 庆祝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专辑论文集, 2004
  • [9]学陶师陶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A]. 施正强. 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第三、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 1992
  • [10]改革发展职业教育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A]. 杨海波. '96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研讨会论文集, 1996

标签:;  ;  

学陶制陶 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