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双探头测试总结

组合双探头测试总结

一、联合双探头试验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1](2018)在《运营期海底管道状态检测与安全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底管道是海上油气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海洋油气开发工程中的薄弱环节。由于恶劣的海洋服役环境,海底管道在长期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受到各种风险影响,导致其运行安全性逐渐下降,严重时甚至发生泄漏、断裂等失效事故。因此,运营期海底管道的安全管理问题一直是海底管道工程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本文针对运营期海底管道的安全管理问题,结合运营期海底管道自身结构及服役特点,围绕其安全管理过程的核心环节,对运营期海底管道的实时状态检测与识别、腐蚀状态识别与可靠性评估、动态风险评估以及检修维护策略优化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以进一步完善海底管道安全管理技术体系,为实际工程的安全管理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归纳如下:(1)运营期海底管道在位状态检测方法。复杂多变的海洋服役环境导致海底管道在位状态频繁改变,使运营期海底管道的安全状态呈现极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给其安全管理带来诸多不利,而海底管道运行状态检测与识别是对其实施安全管理的关键和基础。针对传统检测与识别方法的不足,本文基于声学探测原理,采用侧扫声呐系统(SSS)、多波束系统(MBS)及浅层剖面仪(SBP)对运营期的海底管道运行状态进行检测,通过分析系统参数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对其进行优化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法,提高了检测效率及检测结果可靠度;进一步结合各检测方法的特点,采用SSS-MBS-SBP联合检测方法对海底管道状态进行全面检测,并通过现场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系统参数优化设计的有效性,得到了海底管道多源检测信息,构成海底管道完整的三维信息。(2)运营期海底管道在位状态识别及维护。基于SSS、MBS、SBP的海底管道检测结果以2D声图及测深数据的形式进行表达,该表达方式效率低下且不直观,不利于管道状态的识别及检测结果的综合管理。本文在获取海底管道多源检测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图像分析与3D模型重构技术,对管道多源检测信息进行融合处理,识别并提取管道特征及其空间坐标,构建海底管道3D模型,实现了检测结果的3D可视化精细表达;并进一步利用该3D模型,结合海底管道结构安全分析,以管道形态参数为控制参量对其安全状态进行量化评估,基于评估结果对管道进行风险识别及预警,提出了基于状态检测的运营期海底管道检测维护方法。(3)海底管道腐蚀损伤动态预测及安全评估。针对海底管道安全评估过程中管道腐蚀损伤的随机性、多态性以及既有腐蚀模型的不确定性问题,收集整理了多条老龄海底管道腐蚀损伤数据,基于该实测数据对海底管道腐蚀状态演化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出海底管道腐蚀损伤的最佳分布模型,建立海底管道多重分布腐蚀损伤随机过程模型,降低了腐蚀模型选择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提出结合ARIMA时序模型对该腐蚀模型参数进行持续修正的方法,降低了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并利用该模型对海底管道腐蚀状态进行识别及预测,对结构可靠度及寿命进行了评估分析。(4)腐蚀海底管道的动态可靠性评估。实际工程中,海底管道腐蚀检测难度较大且费用较高,导致可用于结构安全评估的检测数据样本十分有限。针对这种非完整信息下结构可靠性评估问题,在多重分布腐蚀损伤模型基础上,采用Bayes信息更新方法,通过不断向该模型融入新的检测信息,构建了模型参数的动态更新方法,降低了模型选择及其参数估计的不确定性;并考虑腐蚀引起管道结构多失效模式特性,结合该模型及Bayes信息更新方法对海底管道剩余强度退化过程进行预测,进一步利用结构体系可靠度分析理论及Copula理论的相关性分析,建立了腐蚀管道多失效模式相关的可靠度评估模型,实现了非完备信息下的海底管道结构的动态可靠性评估与预测。(5)海底管道系统的动态风险评估。海底管道系统规模较为庞大,服役周期长且服役环境恶劣,其失效风险呈现出较强的动态性,失效模式呈现出复杂多样性,不利于海底管道的风险评估。本文通过海底管道风险识别、典型失效模式分析以及系统安全屏障分析,综合考虑了运营期海底管道多种典型失效模式特点及风险因素动态特征,包括管道静强度屈服失效、腐蚀穿孔、爆裂、应力腐蚀开裂及疲劳腐蚀失效,结合传统蝶形图(BT)模型建立了海底管道失效事故过程的贝叶斯网络(BN)模型,进行了管道事故后果概率分析,并利用该模型对风险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明确了影响海底管道失效事故的关键事件,进一步通过向BN模型引入不同类型证据信息,实现了海底管道的动态风险评估及预测,进而提高海底管道的安全管理效率及管理水平,为海底管道的安全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6)海底管道长期检测维护决策优化。海底管道科学合理的检测维护决策是其安全评估的目标及安全管理过程的核心,是保证结构完整性和长期服役连续性的重要措施。本文在海底管道可靠性评估分析的基础上,考虑了管道结构的非完全维护特性,结合运营期内海底管道的运行成本分析,建立了海底管道长期检测维护优化模型,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及成本费用敏感性分析,确定出长期检测维护优化方案,进而能够通过决策框架不断优化配置管理资源,持续实施并改进管道的检测维护策略,达到有效规避和减低风险以及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

方雨[2](2017)在《T23钢水冷壁管焊缝横向裂纹超声检测研究》文中提出锅炉水冷管壁广泛地应用于核电、火电等行业,其焊缝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在役锅炉设备及系统的安全性。T23钢锅炉水冷管壁环焊缝上横向裂纹的检测由于现场条件及缺陷位置等原因,没有很合适的检测方法,给检修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旨在对锅炉水冷管壁横向裂纹的超声检测进行基础性研究,在不对焊缝余高进行处理的前提下,通过焊缝横向裂纹的各种超声检测方法(斜平行扫查法、双探头跨焊缝检测法、TOFD方法)探索工程中有效可靠的超声检测手段。通过各种检测方法的仿真和试验研究,证明双探头跨焊缝检测法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和检测精度,其效果优于其他两种方法。实现了双探头跨焊缝扫查成像,得出其最佳的检测偏心角范围为40-50°,并据此参数设计了专用探头的三维模型。

张磊[3](2020)在《方钢低频长距离超声导波检测盲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长距离超声导波无损检测中,通常采用回波法进行缺陷检测,但当缺陷靠近远端时往往会出现在常规监测时域区间内缺陷回波丢失的问题,即远场盲区问题,而该区域往往是缺陷高发区。本文以长杆方钢为例,对超声导波检测中的远场盲区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为提高仿真效率,采用二维等效模型进行方钢超声导波模型的简化,通过仿真和实验对比的方法,验证了该等效模型的有效性。在实验验证方法研究中,为减小实验中耦合剂引起的信号衰减,提出并研制了锂基油脂作为实验用超声耦合剂,有效改善了超声信号在探头与试件接触处的透射性能;从理论上合理解释了实验中的特定非期望波产生的原因(即入射波小角度偏差),分析了非期望波对入射总能量的分配的影响;2.对基于双探头反射法的长距离超声导波盲区现象及接收信号特点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推导。基于理论分析,推导出超声导波盲区的量化范围;总结出缺陷反射波形的五种常见模态转换形式,分析了超声导波盲区缺陷波形的叠加规律:3.提出基于第Ⅰ、Ⅱ监测时域区间差值包络相关运算的盲区缺陷定位算法。通过将接收信号中第Ⅰ、Ⅱ监测时域区间波形与仿真波形包络进行相关运算,判断缺陷位置,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有效性;4.提出基于时频转换方法的缺陷形状识别算法。以经典的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形状的缺陷为例,先对接收波形采用时频转换PWVD算法得到第Ⅰ、Ⅱ监测时域区间的时频图,再采用卷积神经网络算法进行损伤分类识别。论文采用仿真方法建立了1200张三种形状的中间伤和边界伤样本库,测试结果表明,中间缺陷和边界缺陷分类的识别准确度分别为0.89和0.85。综上所述,本文从方钢二维等效模型、超声导波盲区相关理论和缺陷检测算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相关研究结果为超声导波盲区检测理论和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

田方园[4](2020)在《GIS用环氧复合绝缘缺陷超声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gas-insulated metal-enclosed switchgear,GIS)因占地面积小、可靠性高、集成化好、使用周期长、受气候条件影响小、维护工作少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大型水电工程、城市高电压电网或地势复杂狭小区域电力系统中。作为薄弱且重要的环节之一,盆式绝缘子内部气泡、裂纹、表面微裂纹等在电应力、机械应力作用下应力集中不断发展可引发局部放电或沿面闪络,威胁设备安全运行。现有的盆式绝缘子缺陷在线检测技术对气泡放电不够敏感,离线检测技术因环境干扰、设备体积等使用受限,缺陷的早期预警技术仍不成熟。针对此,本文提出用超声脉冲反射法检测盆式绝缘子用环氧复合材料内部气泡、裂纹,用超声临界折射纵波(critically refracted longitudinal waves,LCR)法检测材料表面微裂纹,研究超声检测盆式绝缘子缺陷的有效性。对减少生产安装过程中缺陷绝缘子投入运行、提高绝缘子缺陷早期预警、降低电网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了研究超声脉冲反射法检测环氧复合绝缘内部气泡、裂纹的有效性,制备了252k V GIS单相盆式绝缘子相同材料和工艺的环氧复合绝缘试样,人工制作了不同孔径气泡、不同取向裂纹,搭建超声检测系统,选择合适频率的超声直探头,进行了不同厚度环氧复合材料试样内部不同气泡直径、不同裂纹直径及取向的超声检测试验研究,提出以反射波传播时间评估缺陷深度的检测方法。结果表明,用1MHz的超声直探头,超声反射波在环氧复合绝缘中传播时检测厚度可达50mm,可以检测到?2 mm气泡、宽度1mm裂纹。本文为了研究超声临界折射纵波法检测环氧复合绝缘表面微裂纹的有效性,搭建超声检测系统,制备含表面微裂纹的环氧复合试样,进行了取向、高度不同的表面微裂纹超声临界折射纵波检测试验,提出单探头模式下以缺陷反射波来确定裂纹,双探头模式下以接收波幅值的变化来评估裂纹的检测方法。结果表明,用2.5MHz超声可变角探头,单探头和双探头模式均可检测到高0.5 mm~2 mm、取向不同的表面微裂纹,裂纹高度和波形幅值呈线性关系;与单探头模式相比,裂纹取向对双探头模式检测效果的影响较小。

牛晓阳[5](2019)在《用于在束PET数字测量系统的能量提取算法研究》文中认为粒子探测技术经过不断地发展,当今不仅应用于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等基础学科,而且也广泛地应用于空间科学、天文观测、军事、清洁能源、环境保护、地质勘探、违禁品检测、农业等众多领域。粒子探测技术在核医学领域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不仅应用于医学成像,而且应用于肿瘤的放射治疗。在粒子探测中,能谱的测量是重要的测量之一。随着探测精度的不断提高,使得探测器和能谱测量系统规模不断增大,电子学通道数不断增多。对于数字能谱测量系统所需要的高速模数转换(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ADC)器件数量也不断增加。大量高速ADC的运用会带来系统的成本、数据量、功耗、散热、系统复杂性的问题。本文针对重离子治癌装置中的在束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成像数字测量系统对能量信号处理的需求,重点开展了能量提取算法的研究,以便在获得较高的能量分辨率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ADC采样率,进而减少数据量。本文重点研究了直接提取脉冲峰值算法、多项式曲线拟合算法、双指数函数曲线拟合算法以及计算脉冲面积算法。通过示波器获取探测器输出波形并在MATLAB中设计分析模块,基于这几种算法对6种不同的较低采样率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分别与高采样率直接提取脉冲峰值算法和计算脉冲面积算法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对相对误差的讨论和能量分辨率的计算,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实现了能量提取算法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a Array)固件模块。为了验证能量提取算法在在束PET数字能谱测量系统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在FPGA中对ADC采样的数据进行在线处理。根据仿真结果并结合实验条件和需求,在重离子治癌装置在束PET原理样机中,选用50 MSps采样率的ADC,应用直接提取脉冲峰值算法和计算脉冲面积算法,针对不同探测器进行能谱测量。能谱统计和Flood Map统计的结果与仿真结果一致,均体现出计算脉冲面积算法具有精度高、稳定性好、易于实施等优势。论文在算法研究中重点考虑了基线漂移和堆积畸变对能量分辨率影响。在算法仿真阶段和实验应用阶段,均采用平均法对采样波形的基线值进行估计,并且从脉冲幅值中扣除基线,达到基线恢复的目的。采用脉冲微分法丢弃了发生尾堆积的波形数据改善了能量分辨,达到预期目标。并且在实验应用阶段使用控制变量法,对“在固定采样率下,分析计算脉冲面积算法中累加求和点数的选择对于探测器的能量分辨率的重要影响”进行深入测试与讨论。测试结果表明,适当求和点数的设置对于探测器能量分辨率的提高至关重要。此外,论文对弱信号的前端读取方法与电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探讨。从放大器的选型、前置放大器电路的结构、电路中反馈电阻电容的选择以及电路板上保护环的设计等方面,分析和考量了前段读取电路对微弱信号提取的影响,为之后能谱测量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器件选型提供了参考。

黄晓峰[6](2018)在《自动泊车系统最优轨迹决策及控制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动泊车系统是先进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备受国内外学者和汽车厂商们的关注。自动泊车系统通过车载传感器来获取泊车的环境信息,检测到合适车位后,帮助驾驶员控制车辆完成泊车,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驾驶员在泊车过程中的压力和紧张感,同时避免了交通事故的产生。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发现,当前泊车系统的解决方案多是针对单种泊车工况,适用范围小。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同时适用于平行泊车和垂直泊车工况的最优轨迹决策及控制算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采用基于十二个超声波雷达的车载感知系统用于车位及障碍物的检测。在传统的单探头车位检测算法基础上进行优化,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探头数据融合的新颖车位检测算法。车辆同侧的两个超声波雷达同时对车位进行检测,通过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方法来提高车位检测的精度和稳定性。车位检测实车试验表明了基于双探头数据融合车位检测算法的有效性。在检测到有效的车位后,本文从安全性、可行性、平顺性和工效性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分段式最优轨迹决策算法。首先从安全性分析,对泊车场景进行数字化建模,得到车辆的可行驶状态区域。然后,建立与速度无关的车辆运动学模型,使得生成的轨迹满足车辆运动学约束,接着结合评价函数的最优化取值决策出最优的泊车参考轨迹。为了提高生成轨迹的工效性,模仿熟练驾驶员在平行泊车和垂直泊车过程中的泊车行为习惯来制定相应的规则,将泊车轨迹进行分段规划,最终得到同时满足安全性、可行性、平顺性和工效性的最优泊车参考轨迹。Matlab仿真试验的结果表明了最优轨迹决策算法的可行性,并且能同时适用于多种泊车工况。为了跟随生成的参考轨迹,本文搭建了自动泊车系统的运动控制策略。在路径跟随过程中采用基于EKF的航迹推算法来滤除传感器中的噪声信号,获取精确的车辆定位信息。根据车辆位姿与参考轨迹之间的偏差,最优循迹控制器通过消除当前的误差实现轨迹的跟随。循迹控制器中采用方向LQR控制器和速度模糊控制器,将泊车过程中的方向和速度分开控制,来提高控制器的适用性。。最后,在MATLAB/Simulink与CarSim上搭建了软件在环测试平台,通过联合仿真对泊车运动控制策略进行验证。并且完成了实车试验平台的搭建,采用快速控制原型dSPACE作为控制器将本文的算法集成于实车进行验证。仿真及实车平台的试验结果均表明了本文提出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曹泉泉[7](2020)在《光纤式激光外差主轴回转精度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主轴回转精度是评价机床加工性能的重要指标,对回转精度进行精密测量可以监测机床的运行状态,得到的回转误差值是进行运动补偿提高加工精度的基础。为了满足主轴回转精度的精密测量需求,本文提出一种测量距离自适应的光纤式激光外差测量技术并进行了系统设计。光纤探头的出射光准直度高且光束集中,结合测量原理实现了设定范围内的距离自适应检测;光外差的应用使回转精度测量达到微纳米的精度级;在频谱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二次自相关频率校正算法处理信号,提高了测量信噪比。首先对回转误差的评定方式和光外差探测的数学方法进行研究,建立了高精度的回转误差检测数学模型。测量模型以激光多普勒原理为基础,采用声光调制技术获得100MHz的稳定频差构成光外差测量光路,使系统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对光纤的传输特性进行研究并代替传统空气光路,增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在双光纤探头的基础上推导了基于双向测量和反向法的误差分离模型。然后根据测量模型,对所需的关键器件进行性能考察和选型工作后,设计了整体测量光路以及电路模块。自聚焦耦合器提高了测量光的准直度,配合测量模型与距离无关的特性构成自适应的测量探头,降低了光路调试难度,提高了测量系统的适用性和测量效率;光强测试确定了500mm的自适应检测阈值,确保距离调节范围内测量系统的高信噪比;针对光电探测器输出信号噪声较多的特点,设计了信号调理电路对光电流进行放大选频、解调和滤波,实现了多普勒频移信号的筛选。接着在频谱分析得到粗测频率的基础上采用自相关算法,将多普勒信号进行二次自相关运算得到信号频率的校正值,提高了频谱分析的精度;在PC端进行LABVIEW和MATLAB联合编程实现信号处理算法和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将多普勒信号换算成测量结果显示在PC端界面,完成了测量系统的整体设计。最后进行测量实验和系统的不确定度评定。针对实验室的Cincom-A12型数控车床主轴进行多种转速下的径向和轴向测量对比实验,并验证了探头距离自适应的可行性和圆度误差分离模型的实用性。系统的不确定度评定表明主轴在1200r/min的转速下,最大径向回转误差有效值为11.732μm,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3.746?10-3μm,系统达到了微纳米的测量精度,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李仁康[8](2017)在《磁层三维电场仪及超低频波粒相互作用分析器设计》文中提出空间电磁环境是重要的空间环境背景参量,同时电磁场的扰动也与各种空间天气事件紧密联系。发展空间电场探测手段,探测空间电场及电磁波的变化特征,准确测量空间电场,是等离子体动力学研究、气象研究以及地震预报的迫切需要。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研究磁层三维电场仪的核心技术,为我国今后卫星星载电场仪的研制提供坚实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超低频波粒相互作用分析器的设计。本文主要工作有:1、针对具体的合声波、EMIC波、ULF波和更低频率波的交流电场以及DC电场的测量需求,设计并制作了了电场仪信号处理系统,包括前置放大电路,信号滤波电路,电场信号差分电路,对每一部分电路设计做了模拟仿真,制作了相应的电路板,进行了电路板调试,给出了具体的测试结果。2、制作了电场仪伸杆电子系统,包括为了减小耦合电阻而给探头施加偏置电流(BIAS)的电路,以及为了减小光电流干扰的Usher和Guard电压偏置电路,并结合FPGA的控制,进行了传感器测试诊断(Sensor Diagnostic Test,SDT)功能的演示,确定电场仪探头最佳工作点。3、制作了电场仪的电源系统,包括数字电源、模拟电源的设计和工程实现,做了仿真测试和PCB板上调试,测量了各个电源的纹波,结果显示各电源能够满足设计需求,当然,要获得更加稳定的电源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设计。4、定量计算了球形电场仪探头分别在电离层、磁层两种等离子体环境中的耦合电压及耦合电阻大小;定量计算了给球形探头施加偏置电流在提高电场测量精度、减小测量误差方面的意义;定量计算了密度梯度和温度梯度对电场测量结果的影响;定量计算了运算放大器的输入阻抗以及电场仪探头与周围等离子体的耦合阻抗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给球形电场仪探头施加一定的偏置电流,可以减小探头与等离子体之间的耦合电阻,减小由于密度梯度以及温度梯度等因素引起的测量误差,提高测量的准确性;选择输入阻抗较大的前置放大器,或者选择直径较大的探头,增加探头与等离子体之间的耦合电容,都能有效的提高电场测量精度;而通过增加探头伸杆的长度,可以减小由于等离子体德拜半径过大和尾迹效应引起的测量误差。5、设计了超低频波粒相互作用分析器原理模块,对仪器的每个功能模块进行了建模及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了相关的误差分析。本文的创新点有:1、针对研究合声波、emic波、ulf波和更低频率波的交流电场以及dc电场与粒子相互作用过程的需求,设计了能准确测量三维电场超低频及准直流部分的双旋转平面电场测量方案,制作了相应的原理模块设计。该测量方案克服了目前空间电场仪无法准确测量超低频和准直流电场的缺点,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对超低频和准直流三维电场的准确测量。2、在准确测量超低频和准直流三维电场的前提下,原创性地提出了超低频波粒相互作用分析器的设计,这种分析器能测量emic波、ulf波和更低频率波的交流电场以及dc电场与粒子的微观相互作用过程,能准确给出该过程中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传输率。3、文中关于球形电场仪探头与等离子体之间耦合阻抗的大小以及偏置电流的施加在提高测量精度方面的定量分析方法和具体步骤,为今后的工程设计和数据标定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最后在总结和展望部分,指出本文中的设计在将来科学观测任务中的实际指导意义及应用方向,并且给出了后续的一些研究计划,包括进一步将整个系统工程化,以及对超低频波粒相互作用分析器的改进方向。

薛倩[9](2020)在《超声介导的基因转染靶向下调颈动脉体P2X3受体治疗高血压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阳离子脂质微泡的制备及物理性能检测目的:制备表面电位为正电荷的阳离子脂质微泡(CMB),检测其外观形态、稳定性、分散度、粒径、表面电位等基本物理特征,通过评价CMBs体内、外显影的能力及超声敏感性,探寻低强度聚焦超声(LIFU)的适宜工作参数,为制备载质粒的阳离子微泡及超声介导的基因转染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使用薄膜水化-机械振荡法,用DPPC和SPEG-PEG2000加入DC-Chol制备阳离子脂质微泡,用C3F8气体替换微泡空气内核,同时制备DIO标记的阳离子脂质微泡用以更清晰观察微泡的表面物理特征。分别用光镜、透射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微泡的外观形态及分散性,用细胞计数板检测微泡浓度,马尔文仪器检测微泡的粒径和Zeta表面电位。制备3%琼脂糖凝胶,检测阳离子脂质微泡的体外显影能力,使用LIFU在不同工作参数及辐照时间观察微泡被完全击破的时间,探索LIFU的最适应工作条件。使用百盛超声仪的高频探头定位颈动脉体的位置,并静脉注射CMBs,通过观察颈总动脉增强超声影像评价其体内显影能力。结果:CMBs由脂质外壳、内含C3F8气体构成,外观呈高密度乳白色,形态稳定。光学显微镜及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MBs显示大小均一,分布均匀,TEM显示CMBs呈外壳光滑的球形。CMBs浓度为6.3±0.8*108/ml,粒径926.6±24.5nm,Zeta表面电位28.2±3.2mv。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体区域距离体表平均深度为2.95±0.17cm,CMBs可增强显示颈总动脉的超声影像。LIFU有效破裂3cm靶位点的声学参数及辐照时间分别是:焦距2.8±15%cm,功率6W/cm2,焦域3.30×2.59×10.58 mm3,占空比50%,辐照时间2min。结论:CMBs的物理性能良好,其阳离子电位及稳定性使其可结合质粒并防止质粒在体内被核酸酶降解,均一性及适宜大小使其具有良好的体内显影能力,为超声介导的靶向基因转染提供实验基础。第二部分低强度聚焦超声介导的基因转染靶向下调犬颈动脉体P2X3受体目的:探索低强度聚焦超声(LIFU)介导的载P2X3-g RNA阳离子微泡靶向转染颈动脉体(CB)下调P2X3受体表达的可行性,为无创调控CB活性治疗高血压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使用CRISPR/Cas9系统构建P2X3-g RNA质粒,制备载P2X3-g RNA微泡,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阳离子微泡载质粒情况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微泡与质粒结合的效率。采用经股动脉插管测量实验动物的血压,收缩压/舒张压≥140/90mm Hg纳入实验,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Treatment组(n=14),Negative control组(n=10),LIFU+CMBs组(n=4),LIFU组(n=4)。静脉注射载P2X3-g RNA微泡,使用LIFU介导基因递送,6w/cm2辐照CB区域释放质粒及促进转染,百盛超声仪的LA523探头定位CB区域及实时监控微泡在颈总动脉内的循环,当增强显影消失则停止LIFU辐照。转染后72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B细胞的GFP阳性细胞率,T7EI酶切法检测基因插入/缺失效率,Sanger测序检测突变位点,RT-q PCR检测P2X3受体的m 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2X3受体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共聚焦显微镜显示P2X3-g RNA质粒能通过电荷形成复合物,流式结果示质粒与微泡的结合率为74.99%。使用高频超声探头能准确定位CB区域且协助LIFU介导的基因递送及基因转染,4ml浓度为1*108/ml微泡在颈总动脉血管可持续增强显影约2min。流式结果示CB细胞的GFP阳性率为33.15%,T7EI酶切法示基因的插入/缺失率为8.3%,Sanger测序检测出基因的突变位点。高血组犬与非高血压犬P2X3受体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Treatment组,RT-q PCR示P2X3受体的m RNA表达水平较Negative control组下降56.31%(P<0.05),Western blot示P2X3受体的蛋白表达水平下降45.1%,与LIFU组,LIFU+CMBs组及Negative control组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犬CB的P2X3受体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犬,与CB活性具有相关性,可作为调控CB治疗高血压的靶点。LIFU介导的载P2X3-g RNA质粒阳离子微泡靶向转染CB下调P2X3受体表达是一种无创的调控方式,具有可行性。第三部分低强度聚焦超声介导P2X3-g RNA转染犬颈动脉体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目的:探索使用低强度聚焦超声(LIFU)介导的载P2X3-g RNA阳离子微泡靶向转染颈动脉体(CB)下调P2X3受体表达对CB活性的影响,评价其对高血压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3%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实验动物,采用经股动脉插管测量血压,收缩压/舒张压≥140/90mm Hg的动物纳入实验,并随机分为4组:Treatment组(n=8),Negative control组(n=4),LIFU+CMBs组(n=4),LIFU组(n=4)。分别采用以下干预手段:LIFU介导的载P2X3-g RNA阳离子微泡靶向转染CB,LIFU介导的载阴性对照质粒微泡靶向转染CB,LIFU辐照CB联合静脉注射阳离子微泡,仅LIFU辐照。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第7天及第14天使用多道电生理记录仪记录实验动物的血压及心电波形,根据血压波形分析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使用频域法分析心率变异性的LF,HF及LF/HF。使用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检测P2X3受体的表达。采集静脉血化验生化及血常规评估微泡对肝功、肾功及心脏是否产生不良影响,是否会产生系统炎症反应。取CB标本用HE染色判断组织结构是否有明显的热损伤。结果:LIFU组,LIFU+CMBs组,negative-control组及treatment组的基线血压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与基线血压相比,treatment组第14天的平均收缩压由152.5±3.0mm Hg降至138.0±2.9mm Hg(P=0.003),平均舒张压由97.8±1.5降至87.2±2.3 mm Hg(P=0.002),LF/HF由3.3±0.1降至1.7±0.1(P<0.001),LF由71.8±1.4 nu降至57.0±2.4nu(P<0.001),HF由22.4±1.2 nu升至34.5±1.9 nu(P<0.001),心率较基线水平下降(P<0.05)。其他三组的血压、心率及心率变异性和基线水平比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示P2X3受体表达水平较干预前下降。生化及血常规均正常。CB的HE染色示组织及邻近血管无显著损伤。结论:使用LIFU介导的靶向基因转染CB既能下调CB活性又不破坏其结构,该策略用于治疗高血压具有效性及安全性。

姚树林,窦寰宇,王新强,刘猛,陈英茂,高丽蕾,陈思[10](2017)在《2种SPECT联合质量控制与等效性比较》文中认为目的 :通过对国产NET632型可变角双探头SPECT和进口设备进行联合质量控制验证,从而评价其应用等效性。方法:以国产NET632型可变角双探头SPECT为试验设备,以进口Philips Brightview XCT为对照设备,对2台设备以相同质量控制方法进行试验前质控与试验中周质量控制,并记录和分析质控数据。结果:试验设备与对照设备的甲状腺模型静态成像图像和复杂性能模型断层成像试验图像质量基本相当,二者图像整体均符合要求,试验设备的噪声和冷区分辨略差于对照设备,热区分辨略好于对照设备;在试验前质量控制测试中,试验设备的固有均匀性明显好于对照设备,能量分辨率和最大观测计数率略好于对照设备;在试验中周质量控制中,试验设备的固有空间分辨力和线性略差于对照设备,非均匀性和能量分辨率好于对照设备。二者的质量控制指标整体上均符合要求。结论:国产NET 632型可变角双探头SPECT与进口设备具有等效性,可以适用于临床。

二、联合双探头试验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联合双探头试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运营期海底管道状态检测与安全管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海底管道工程发展概述
        1.1.2 海底管道安全管理体系及关键技术
    1.2 海底管道状态检测方法现状
        1.2.1 管道状态检测技术概述
        1.2.2 基于人工潜水及ROV/AUV的海底管道检测
        1.2.3 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海底管道检测
        1.2.4 基于声学探测技术的海底管道检测
    1.3 海底管道安全评估研究现状
        1.3.1 含缺陷管道完整性评估
        1.3.2 海底管道可靠性评估
        1.3.3 海底管道系统风险评估
    1.4 海底管道检测维护决策研究现状
    1.5 运营期海底管道安全管理的特点及问题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运营期海底管道在位状态检测方法
    2.1 海底管道在位状态及其对管道安全的影响
    2.2 海底管道在位状态影响因素
    2.3 基于声波探测的海底管道检测方法及优化
        2.3.1 水声学基础
        2.3.2 基于SSS的非掩埋海底管道检测
        2.3.3 基于MBS的非掩埋海底管道检测
        2.3.4 基于SBP的掩埋海底管道检测
        2.3.5 检测试验及结果分析
    2.4 基于SSS-MBS-SBP的联合检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运营期海底管道在位状态识别及维护
    3.1 基于3D模型的海底管道状态识别与分析
    3.2 基于3D模型的海底管道状态检测结果表达
        3.2.1 数据预处理
        3.2.2 海底管道边缘特征检测
        3.2.3 海底管道特征提取
        3.2.4 海底管道3D模型重构
        3.2.5 基于3D模型的检测结果验证
    3.3 基于状态识别的海底管道安全评估及维护
        3.3.1 管道服役环境概况
        3.3.2 基于状态检测的海底管道安全评估
        3.3.3 高风险管段识别与风险预警
        3.3.4 运营期海底管道的检测维护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底管道腐蚀损伤动态预测及安全评估
    4.1 既有腐蚀模型的不确定性
        4.1.1 基本变量固有不确定性
        4.1.2 数据检测不确定性
        4.1.3 模型不确定性
    4.2 海底管道外壁腐蚀损伤特征统计分析
        4.2.1 腐蚀损伤测量及统计
        4.2.2 分布模型选择
        4.2.3 模型参数估计
        4.2.4 拟合优度检验
    4.3 多重分布腐蚀损伤随机过程模型
        4.3.1 腐蚀损伤演化规律分析
        4.3.2 多重分布腐蚀损伤模型
        4.3.3 模型精度分析
    4.4 海底管道腐蚀损伤动态预测
        4.4.1 方法流程
        4.4.2 ARIMA时序误差模型
        4.4.3 模型验证及预测
    4.5 海底管道腐蚀安全评估
        4.5.1 管道腐蚀状态预测
        4.5.2 管道可靠性评估及寿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信息更新的腐蚀海底管道动态可靠度评估
    5.1 Bayes统计推断
        5.1.1 Bayes统计及预测
        5.1.2 先验信息的获取
        5.1.3 基于MCMC的后验抽样
    5.2 基于信息更新的海底管道腐蚀损伤模型
        5.2.1 模型构建流程
        5.2.2 模型参数动态更新
        5.2.3 模型权重动态更新
    5.3 基于信息更新的海底管道剩余强度预测
        5.3.1 方法流程
        5.3.2 剩余强度随机退化过程预测
        5.3.3 基于检测信息的剩余强度动态更新
    5.4 腐蚀海底管道动态可靠度评估
        5.4.1 管道内压随机过程模型
        5.4.2 海底管道时变可靠度评估模型
        5.4.3 考虑多失效相关的可靠度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海底管道系统动态风险评估
    6.1 海底管道风险因素统计分析
        6.1.1 海底管道失效原因统计
        6.1.2 海底管道风险因素
    6.2 海底管道系统失效过程分析
        6.2.1 海底管道典型失效模式
        6.2.2 安全屏障分析
    6.3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海底管道风险评估模型
        6.3.1 蝶形图模型
        6.3.2 贝叶斯网络模型
    6.4 基于BN模型的海底管道动态风险评估
        6.4.1 动态风险评估方法流程
        6.4.2 动态风险识别
        6.4.3 动态风险更新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海底管道长期检测维护决策优化
    7.1 运营期海底管道检测维护决策分析
        7.1.1 决策分析的一般过程
        7.1.2 海底管道检测维护决策分析
    7.2 基于SSA的海底管道系统可靠度预测
    7.3 基于成本的运营期海底管道检测维护决策优化
        7.3.1 运营期间海底管道运行成本分析
        7.3.2 优化模型及求解
        7.3.3 优化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T23钢水冷壁管焊缝横向裂纹超声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锅炉水冷壁简介
    1.3 应用于锅炉水冷壁的无损检测技术
        1.3.1 锅炉水冷壁在制造过程中的无损检测
        1.3.2 锅炉水冷壁在安装过程中的无损检测
        1.3.3 锅炉水冷壁在使用过程中的无损检测
    1.4 焊缝横向裂纹超声检测研究概述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焊缝超声检测基础
    2.1 超声波的物理基础
        2.1.1 超声波的产生
        2.1.2 超声波的声场
        2.1.3 超声波的反射和折射
    2.2 焊缝超声波检测原理
        2.2.1 直探头纵波检测原理
        2.2.2 斜探头横波检测原理
        2.2.3 焊缝超声波检测成像方式和原理
    2.3 焊缝横向裂纹超声检测方法
        2.3.1 钢管对接焊缝的超声检测方法
        2.3.2 钢管焊缝横向裂纹检测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焊缝横向裂纹斜平行扫查试验研究
    3.1 焊缝斜平行扫查超声检测法
    3.2 试验方案设计
        3.2.1 试块设计
        3.2.2 探头选取
        3.2.3 扫查方式
    3.3 CIVA仿真研究与结果分析
    3.4 实际检测试验研究
        3.4.1 试块设计
        3.4.2 仪器和探头
        3.4.3 扫查方法
    3.5 试验数据采集
    3.6 试验结果分析与结论
        3.6.1 试验结果分析
        3.6.2 研究结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焊缝横向裂纹双探头跨焊缝扫查试验研究
    4.1 双探头跨焊缝检测原理
    4.2 平板刻槽试块双探头检测试验
        4.2.1 试验试块及检测设备
        4.2.2 平板刻槽试块的端面检测试验
        4.2.3 双探头扫查平板试块刻槽断面试验
        4.2.4 平板刻槽试块检测试验的意义
    4.3 双探头跨焊缝检测仿真研究
        4.3.1 焊缝及横向裂纹缺陷模型的建立
        4.3.2 检测参数的设置
        4.3.3 仿真检测结果的分析
    4.4 双探头跨焊缝检测试验研究
        4.4.1 试块设计
        4.4.2 探头及仪器
        4.4.3 试验研究结果及分析
        4.4.4 平板人工缺陷试块试验的意义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工横向裂纹试块TOFD检测试验
    5.1 TOFD检测原理
        5.1.1 TOFD技术的物理基础
        5.1.2 TOFD技术的检测原理
        5.1.3 TOFD技术的缺陷深度尺寸测量
    5.2 试验试块及检测设备
        5.2.1 平板人工缺陷试块
        5.2.2 检测仪器及探头
    5.3 平板人工缺陷试块TOFD检测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管焊缝横向裂纹检测
    6.1 管焊缝横向裂纹检测模型
    6.2 管焊缝横向裂纹仿真检测试验
        6.2.1 检测模型建立
        6.2.2 检测参数设置
    6.3 专用探头设计
    6.4 管焊缝试块横向裂纹检测及试验结果
        6.4.1 管焊缝试块
        6.4.2 试验探头及仪器
        6.4.3 检测数据及结果
    6.5 管焊缝试块扫查成像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情况

(3)方钢低频长距离超声导波检测盲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超声导波理论和检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超声导波检测理论方面的研究现状
        1.2.2 超声导波结构缺陷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2 超声导波检测的基本理论
    2.1 超声导波的基本理论
        2.1.1 超声导波定义
        2.1.2 超声导波频散特性
        2.1.3 超声导波折射反射特性
        2.1.4 超声导波衰减特性
    2.2 超声导波传播等效理论
        2.2.1 杆中超声导波传播模型
        2.2.2 板中超声导波传播模型
    2.3 超声导波检测信号后处理理论
        2.3.1 时域分析方法
        2.3.2 频域分析方法
        2.3.3 时频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方钢超声导波二维等效模型及实验方法研究
    3.1 低频长距离超声导波二维等效模型建立
        3.1.1 杆梁结构中低频长距离超声导波的等效理论
        3.1.2 方钢超声导波二维等效传播理论模型
        3.1.3 方钢超声导波二维等效模型有限元仿真
    3.2 方钢超声导波检测的实验研究
        3.2.1 方钢双探头超声导波检测实验平台搭建
        3.2.2 方钢超声导波平台系统设置分析
        3.2.3 超声耦合剂的相关研究
    3.3 方钢超声导波等效模型有效性验证
        3.3.1 超声导波仿真的时域和幅值偏差分析
        3.3.2 实验中非期望波的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方钢超声导波检测盲区理论研究
    4.1 长距离超声导波检测盲区定义
        4.1.1 常规缺陷检测方法
        4.1.2 低频长距离超声导波检测盲区定义
    4.2 长距离超声导波检测盲区的理论范围
        4.2.1 低频超声导波检测盲区理论范围推导
        4.2.2 低频超声导波检测盲区实验验证
    4.3 方钢超声导波检测盲区脉冲波形特点
        4.3.1 拓展时域区间的超声导波模态转换分析
        4.3.2 超声导波盲区检测波形时域区间叠加特点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拓展时域区间的盲区缺陷检测方法研究
    5.1 基于差值包络相关算法的超声导波盲区缺陷定位研究
        5.1.1 盲区缺陷反射脉冲波包络有效特征提取
        5.1.2 有效时域区间上盲区缺陷差值包络的互相关算法
        5.1.3 超声导波差值包络相关算法的缺陷定位方法
    5.2 基于时频分析的盲区缺陷形状识别的研究
        5.2.1 长距离超声导波盲区缺陷形状的时频图特征
        5.2.2 人工智能图像识别MobileNet卷积神经网络算法
        5.2.3 结合时频分析和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算法的盲区缺陷形状识别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6.1.1 主要完成的工作
        6.1.2 创新点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GIS用环氧复合绝缘缺陷超声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内部缺陷检测技术
        1.2.2 复合材料缺陷超声检测技术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声检测及原理系统
    2.1 超声脉冲反射法检测原理
    2.2 超声临界折射纵波法检测原理
    2.3 超声检测系统
        2.3.1 超声仪和示波器
        2.3.2 超声探头
        2.3.3 试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部缺陷超声脉冲反射检测方法
    3.1 检测频率
    3.2 气泡检测
        3.2.1 (?)3mm气泡
        3.2.2 检测灵敏度
        3.2.3 检测深度
        3.2.4 气泡局部放电和超声检测对比研究
    3.3 裂纹检测
        3.3.1 裂纹取向
        3.3.2 检测灵敏度
        3.3.3 检测深度
    3.4 绝缘子穿透厚度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表面微裂纹超声临界折射纵波检测方法
    4.1 单探头
        4.1.1 裂纹取向
        4.1.2 裂纹高度
    4.2 双探头
        4.2.1 裂纹取向
        4.2.2 裂纹高度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用于在束PET数字测量系统的能量提取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粒子探测
        1.1.1 加速器技术
        1.1.2 探测技术
        1.1.3 应用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3 课题的主要应用环境
第2章 能谱测量方法简介
    2.1 核辐射探测器
        2.1.1 气体探测器
        2.1.2 半导体探测器
        2.1.3 闪烁体探测器
        2.1.3.1 闪烁体探测器的特性
        2.1.3.2 光电探测器
    2.2 电荷测量
        2.2.1 电荷幅度转换
        2.2.1.1 电流灵敏型前置放大器
        2.2.1.2 电压灵敏型前置放大器
        2.2.1.3 电荷灵敏型前置放大器
        2.2.2 电荷测量前端电路设计考虑和实验验证
        2.2.2.1 电路设计
        2.2.2.2 仿真
        2.2.2.3 灵敏度测试
        2.2.2.4 积分非线性
        2.2.2.5 频率响应测试
        2.2.2.6 短期稳定性测试
        2.2.2.7 长期稳定性测试
    2.3 滤波成形
    2.4 模数转换
    2.5 能量分辨率
    2.6 影响能量分辨率的几个重要因素
        2.6.1 探测器的固有分辨率
        2.6.2 噪声
        2.6.3 基线漂移
        2.6.4 堆积畸变
        2.6.5 幅度亏损
    2.7 小结
第3章 基于MATLAB能量提取算法的研究
    3.1 能量提取算法
        3.1.1 提取脉冲峰值
        3.1.2 计算脉冲面积
        3.1.3 基于MATLAB的能量提取算法研究
    3.2 参考数据库的建立
        3.2.1 原始数据
        3.2.2 原始数据基线恢复
        3.2.3 堆积判弃
        3.2.4 降低采样率采样并提取脉冲信号峰值
    3.3 脉冲信号峰值提取
        3.3.1 曲线拟合
        3.3.2 最小二乘法
        3.3.3 多项式拟合
        3.3.3.1 多项式拟合的求解过程
        3.3.3.2 多项式拟合样本点选取讨论
        3.3.3.3 多项式拟合结果讨论
        3.3.3.4 影响多项式拟合的因素
        3.3.4 双指数函数拟合
        3.3.4.1 自由采样模式
        3.3.4.2 触发采样模式
        3.3.4.3 影响双指数函数拟合的因素
    3.4 计算脉冲信号的面积
    3.5 讨论
        3.5.1 相对误差的统计
        3.5.2 能量分辨率的计算
    3.6 小结
第4章 能量提取算法的实现与测试
    4.1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成像
        4.1.1 PET的工作原理
        4.1.2 在束PET在线实时监测的原理
        4.1.3 在束PET的结构
    4.2 探测器模块
    4.3 电子学硬件电路平台结构
        4.3.1 输入级电路
        4.3.2 滤波成形电路
        4.3.3 模数转换
    4.4 数据处理单元
    4.5 堆积排斥模块FPGA实现
    4.6 能量提取算法FPGA实现
        4.6.1 直接提取脉冲峰值
        4.6.2 计算脉冲面积
        4.6.2.1 计算脉冲面积算法逻辑设计
        4.6.2.2 计算脉冲面积算法中求和点数的讨论
    4.7 探测器联调测试
        4.7.1 能谱统计
        4.7.2 Flood Map统计
    4.8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自动泊车系统最优轨迹决策及控制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自动泊车系统介绍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应用现状
        1.3.1 自动泊车系统核心技术研究现状
        1.3.2 自动泊车系统应用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超声波雷达的泊车信息检测
    2.1 引言
    2.2 超声波测距技术
    2.3 基于超声泊车测距技术的车位检测方法
        2.3.1 车位识别工况
        2.3.2 基于超声泊车测距技术的车位检测原理
        2.3.3 双探头数据融合车位检测算法
    2.4 车位检测试验
        2.4.1 超声波传感器选型及安装
        2.4.2 轮速传感器安装及标定
        2.4.3 车位检测场景及实验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动泊车最优轨迹决策算法
    3.1 引言
    3.2 泊车场景数字化建模
        3.2.1 碰撞状态区域模型
        3.2.2 泊车场景简化及可行状态区域确定
    3.3 车辆运动学模型
        3.3.1 基本车辆运动学模型
        3.3.2 与速度无关的车辆运动学模型
    3.4 最优轨迹多目标决策算法
        3.4.1 最优轨迹评价指标选取
        3.4.2 最优轨迹多目标决策
        3.4.3 分段式多目标最优轨迹决策
    3.5 最优轨迹决策Matlab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动泊车运动控制策略
    4.1 引言
    4.2 车辆状态估计
        4.2.1 传统航迹推算法
        4.2.2 扩展卡尔曼滤波
        4.2.3 基本扩展卡尔曼滤波的航迹推算法
    4.3 车辆循迹控制器
        4.3.1 基于LQR的最优方向控制器
        4.3.2 车辆模糊速度控制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自动泊车控制系统功能验证
    5.1 引言
    5.2 仿真平台搭建
    5.3 仿真验证
        5.3.1 车辆定位仿真试验
        5.3.2 循迹控制仿真试验
        5.3.3 平行泊车仿真试验
        5.3.4 垂直泊车仿真试验
    5.4 实车试验平台搭建
        5.4.1 车辆转向系统传动比标定
        5.4.2 试验车平台架构
    5.5 实车验证
        5.5.1 平行泊车工况
        5.5.2 垂直泊车工况
    5.6 仿真及实车试验结论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光纤式激光外差主轴回转精度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1.2.1 回转精度测量的发展
        1.2.2 激光外差测量技术的发展
    1.3 主轴回转精度的相关概念
        1.3.1 影响主轴回转精度的因素
        1.3.2 回转误差的分类及其影响
        1.3.3 回转误差的测量重点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回转精度检测的理论研究与建模
    2.1 主轴回转误差的评定
        2.1.1 回转误差评价方式
        2.1.2 圆度误差的特征
        2.1.3 误差分离技术
    2.2 回转精度测量数学方法
        2.2.1 回转误差的光学模型
        2.2.2 光外差探测
        2.2.3 声光调制
        2.2.4 光混频
    2.3 光纤传输特性研究
    2.4 数学模型的建立
        2.4.1 测量模型建立
        2.4.2 误差分模型建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测量光路和硬件电路设计
    3.1 光路关键器件选型
        3.1.1 光源选型与设计
        3.1.2 光纤耦合声光调制器
        3.1.3 光电探测器的选型
    3.2 光纤光路设计
        3.2.1 光纤耦合准直探头
        3.2.2 距离自适应阈值设定
        3.2.3 单纤双向信号传输
    3.3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3.1 前置放大和选频
        3.3.2 频移信号解调
        3.3.3 低通滤波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号处理模块与软件设计
    4.1 数据采集与转换
        4.1.1 A/D转换
        4.1.2 数据采集转换方法
    4.2 数字信号处理模块设计
        4.2.1 快速傅里叶变换
        4.2.2 FFT自相关频率校正
        4.2.3 二次自相关算法实现
    4.3 上位机软件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量实验及其不确定度评定
    5.1 实验准备
        5.1.1 实验目的和内容
        5.1.2 系统的频谱信号
    5.2 实验数据分析
        5.2.1 径向与轴向误差可靠性实验
        5.2.2 测量距离自适应验证
        5.2.3 径向回转误差分离实验
    5.3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致谢

(8)磁层三维电场仪及超低频波粒相互作用分析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1.1 辐射带动力学过程研究对电场测量的需求
        1.1.1.1 超低频波
        1.1.1.2 合声辐射
        1.1.1.3 等离子体层嘶声波与电磁离子回旋波
        1.1.1.4 赤道磁声波
        1.1.1.5 静电电子回旋谐波
        1.1.2 气象研究对电场测量的需求
        1.1.3 地震预报对电场测量的需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1.1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空间星载仪器电场测量
        1.2.1.2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空间星载仪器电场测量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超低频波粒相互作用分析器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
    1.4 小结
第二章 地球磁层的场和等离子体结构
    2.1 太阳风
    2.2 弓激波
    2.3 磁鞘
    2.4 磁层
        2.4.1 磁层顶
        2.4.2 磁尾、极尖区
        2.4.3 中性片
        2.4.4 Van Allen辐射带
        2.4.5 环电流
        2.4.6 等离子体层
    2.5 地球磁层的场及模型
        2.5.1 地球磁层的电场
        2.5.1.1 极化电场
        2.5.1.2 感应电场
        2.5.1.3 对流电场
        2.5.1.4 映射电场
        2.5.2 磁层电场经验模型
        2.5.2.1 均匀电场模型
        2.5.2.2 Volland电场模型
        2.5.2.3 Weimer电场模型
        2.5.3 地球磁层的磁场
        2.5.3.1 背景磁场
        2.5.3.2 扰动磁场
    2.6 带电粒子在磁层中的运动
        2.6.1 回旋运动
        2.6.2 弹跳运动
        2.6.3 漂移运动
    2.7 小结
第三章 空间电场测量方法
    3.1 导体表面感应电荷测量法
    3.2 电子漂移技术法
        3.2.1 对磁场的测量
        3.2.2 对电场的测量
    3.3 电子束回旋器技术
    3.4 双探头测量技术
        3.4.1 双探头测量技术原理
        3.4.2 双探头测量技术探头种类
        3.4.2.1 裸露导线
        3.4.2.2 圆柱形探头
        3.4.2.3 球形探头
        3.4.3 探头材质选择
    3.5 小结
第四章 球形双探头测量技术
    4.1 德拜半径
    4.2 探头与等离子体的耦合
        4.2.1 电离层耦合
        4.2.2 磁层耦合
    4.3 测量优化分析
    4.4 测量误差来源分析
        4.4.1 德拜半径过大引起的测量误差
        4.4.2 尾迹效应引起的测量误差
        4.4.2.1 太阳尾迹
        4.4.2.2 磁尾迹
        4.4.2.3 速度尾迹
        4.4.3 测量环境不一致引起的测量误差
        4.4.3.1 密度梯度引起的测量误差
        4.4.3.2 温度梯度引起的测量误差
    4.5 小结
第五章 磁层空间三维电场测量系统总体设计
    5.1 测量需求分析
    5.2 新型三维电场测量系统的设计
    5.3 电场仪电子系统设计
        5.3.1 前置放大电路
        5.3.2 电场信号处理系统
    5.4 小结
第六章 电场仪伸杆电子系统设计
    6.1 伸杆电子系统的组成
        6.1.1 浮动地的设计与实现
        6.1.2 偏置电路设计与实现
        6.1.3 偏置信号驱动电路设计与实现
        6.1.4 电场仪探头最佳工作点的确定
        6.1.5 高频波缓冲器电路设计
    6.2 小结
第七章 电场仪电源系统设计
    7.1 数字电源设计(+5V)
    7.2 模拟电源设计(±300 V)
    7.3 浮动电源设计(±15 V)
    7.4 模拟电源设计(±10 V)
    7.5 小结
第八章 超低频波粒相互作用分析器设计
    8.1 超低频波粒相互作用分析器的原理
    8.2 超低频波粒相互作用分析器的结构
    8.3 超低频波粒相互作用分析器的实现
        8.3.1 波形修正模块
        8.3.2 坐标转换模块
        8.3.3 相位修正模块
        8.3.4 结果计算与累加模块
    8.4 超低频波粒相互作用分析器设计工具
    8.5 讨论和结论
    8.6 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总结
    9.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1 电场仪信号处理系统电路板
缩略词
致谢
博士期间已发表的文章

(9)超声介导的基因转染靶向下调颈动脉体P2X3受体治疗高血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阳离子脂质微泡的制备及物理性能检测
    前言
    1 实验仪器及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低强度聚焦超声介导的基因转染靶向下调犬颈动脉体P2X3受体
    前言
    1 实验仪器及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低强度聚焦超声介导P2X3-gRNA转染犬颈动脉体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
    前言
    1 实验仪器及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颈动脉体的功能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10)2种SPECT联合质量控制与等效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固有均匀性测试
        1.2.2 固有能量分辨率测试
        1.2.3 固有空间分辨力测试
        1.2.4 固有空间线性测试
        1.2.5 固有计数率特性测试
        1.2.6 甲状腺模型静态成像测试
        1.2.7 复杂性能模型断层成像测试
2 结果
    2.1 试验前质控模型成像试验结果
        2.1.1 甲状腺模型静态成像试验图像
        2.1.2 复杂性能模型断层成像试验图像
    2.2 试验前质控指标测试结果
    2.3 试验中质控设备性能指标测试结果
3 结论

四、联合双探头试验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运营期海底管道状态检测与安全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 李志. 天津大学, 2018(06)
  • [2]T23钢水冷壁管焊缝横向裂纹超声检测研究[D]. 方雨. 华东理工大学, 2017(07)
  • [3]方钢低频长距离超声导波检测盲区关键技术研究[D]. 张磊.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GIS用环氧复合绝缘缺陷超声检测方法研究[D]. 田方园.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用于在束PET数字测量系统的能量提取算法研究[D]. 牛晓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19(01)
  • [6]自动泊车系统最优轨迹决策及控制算法研究[D]. 黄晓峰. 吉林大学, 2018(01)
  • [7]光纤式激光外差主轴回转精度检测技术研究[D]. 曹泉泉.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8]磁层三维电场仪及超低频波粒相互作用分析器设计[D]. 李仁康.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17(09)
  • [9]超声介导的基因转染靶向下调颈动脉体P2X3受体治疗高血压的实验研究[D]. 薛倩.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10]2种SPECT联合质量控制与等效性比较[J]. 姚树林,窦寰宇,王新强,刘猛,陈英茂,高丽蕾,陈思. 医疗卫生装备, 2017(08)

标签:;  ;  ;  ;  

组合双探头测试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