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辣(甜)椒雄性不育研究进展(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于海龙,任文静,方智远,杨丽梅,庄木,吕红豪,王勇,季佳磊,张扬勇[1](2021)在《蔬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育性恢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在蔬菜中报道了多种类型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恢复系,并定位和克隆了多个恢复基因,开发了与恢复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应用于蔬菜育种。从蔬菜作物细胞质雄性不育(CMS)育性恢复系、恢复基因的定位和克隆、恢复基因连锁标记的开发、恢复系在育种中的应用等方面对近些年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程翔,汤冰倩,刘峰,马艳青[2](2020)在《辣椒雄性不育分子标记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简要综述了辣椒雄性不育、分子标记技术以及国内外辣椒雄性不育分子标记研究进展,并对今后雄性不育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利用分子标记选育雄性不育系研究提供参考。
王立浩,张宝玺,张正海,曹亚从,于海龙,冯锡刚[3](2020)在《辣椒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对近年来辣椒遗传育种研究进展,从种质资源、基因组、遗传机制、育种方法、育成品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根据目前产业现状和国际研究热点对今后发展进行了展望。
张锐,尚伟,许旭明[4](2020)在《辣椒雄性不育的选育及利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雄性不育是辣椒育种中的重要表型性状,在试验研究和商业杂交种生产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利用雄性不育制种可简化制种工序、降低制种成本、提高杂交种子纯度,增强杂交种市场竞争力,是辣椒育种发展的主要趋势。本研究概括了中国辣椒雄性不育的研究现状,从已被利用的雄性不育遗传类型及在杂种优势上的应用、小孢子败育机理、育性与生理生化、育性连锁标记的开发、基因克隆与表达等方面分析了雄性不育的败育机制,提出了当前辣椒雄性不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旨在为相关辣椒育种研究者提供参考。
王永琦[5](2020)在《西瓜核雄性不育两用系Se18不育特性的生理生化与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西瓜[Citrullus lanatus(Thunb.)Matsum.&Nakai]是异花授粉植物,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杂交种是西瓜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西瓜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Se18’是本课题组发现的核基因雄性不育材料,其不育性状十分稳定。本研究以西瓜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Se18’为材料,对其花药败育时期的细胞学特征进行观察比较;并通过比较不育株与可育株雄花花蕾发育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氧化物质代谢、内源激素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以探明雄性不育发生过程中生理生化特性;同时,结合BSA(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和RNA-Seq技术对不育株与可育株雄花蕾进行转录组测序,系统分析DEGs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初步预测雄性不育基因的候选区域,并对候选区域内的基因进行功能注释,为探究西瓜雄性不育发生的分子机理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西瓜不育和可育花药的发育过程,发现不育花药败育时期发生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末期。败育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绒毡层细胞发育异常,引起小孢子母细胞只进行核分裂,而未进行细胞质分裂,不能形成四分体,导致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最终引发雄性不育。2.通过对西瓜不育和可育雄花蕾不同发育时期抗氧化酶活性、抗氧化物质含量及活性氧含量的测定,发现不育雄花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单—双核小孢子期和花粉粒成熟期均显着高于相应时期可育雄花蕾;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各时期均显着高于相应时期可育雄花蕾;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也一直高于可育雄花蕾。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和抗坏血酸(AsA)含量、谷胱甘肽(GSH)含量变化与可育雄花蕾的变化趋势相比呈下降趋势。以上结果表明抗氧化酶活性的改变和抗氧化物质含量的降低以及活性氧含量升高可能与花药败育有关。3.通过对西瓜不育和可育雄花蕾不同发育时期物质含量的测定,发现不育雄花蕾在各发育时期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可育雄花蕾。随着花蕾的生长发育,不育雄花蕾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呈下降趋势,而可育雄花蕾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则迅速积累,含量显着高于不育雄花蕾。表明可溶性蛋白的缺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减少可能与花药败育有关。4.利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了西瓜植株叶片和不同发育时期花蕾中生长素(IAA)、脱落酸(ABA)、赤霉素(GA3)、玉米素核苷(ZR)、茉莉酸(JA)、油菜素内酯(BR)及异戊烯基腺嘌呤核苷(IPA)的动态变化,发现在花蕾不同发育时期,不育株和可育株内源激素含量变化趋势不同,且含量高低差异明显。在不育株系中不论是叶片还是花蕾,其IAA、ZR和BR含量都表现缺乏,而ABA和JA含量却高于可育株;同时,各激素间的平衡关系也被打破。表明内源激素含量的异常及各激素间比例的失衡可能与花药败育有关。5.采用Illumina HiSeqTM 2500平台对不育株与可育株雄花蕾进行转录组测序,共得到43.27Gb的高质量数据。有250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593个为上调表达,1914个为下调表达。在差异表达基因中有2443个基因获得注释。GO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涉及到了信号传递、生物调节、生殖生育、物质代谢、转录因子和蛋白合成等过程。在KEGG分析中,451个差异表达基因映射到95个不同的通路中,分析结果显示氮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代谢途径被显着富集。该研究结果为阐明西瓜核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和调控基因鉴定提供了参考。6.通过BSR-Seq(Bulked segregant RNA-Seq)方法,选取不育与可育雄花蕾分别构建混池,利用ED算法和关联分析,初步将不育基因定位在Chr5和Chr9染色体上的2个区域内,总长度10.71Mb,差异表达的基因112个,其中20个基因上调表达,92个基因下调表达。GO分析结果显示候选区域内的基因涉及到了信号传递、物质代谢、转录因子和蛋白合成等过程。在KEGG分析中,候选区域内的14个基因映射到19个不同的通路中,分析结果显示二萜类生物合成、光合生物的固碳作用、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以及丙酮酸代谢等代谢途径被显着富集。在COG分析中,有36个基因映射到16个功能类别中,分析结果显示候选区域内的基因涉及到了信号传导机制、碳水化合物的运输与代谢、氨基酸转运与代谢等功能。以上研究结果为下一步西瓜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精细定位奠定了基础。
Salesh Kumar Jindal,Major Singh Dhaliwal,Om Prakash Meena,戴雄泽,张西露[6](2020)在《辣椒雄性不育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遗传定位、基因标记与克隆、标记辅助选择(MAS)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作物品种改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辣椒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1)构建了一批分布广泛、覆盖整个基因组的种间或种内遗传图谱。(2)对C.annuum及其野生种C.annuum var.glabriusculum 和C.baccatum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序,明确了辣椒基因组的大小(3.48 Gb)为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基因组(900 Mb)的4倍。(3)开发了一批连锁标记,奠定了利用基因克隆和MAS技术培育优良品种的基础。(4)发现20个独立遗传的核雄性不育(NMS)基因,开发了与ms1、ms3、ms8、ms10、msk、msc-1和一个未命名基因的连锁标记,但除ms1、ms3、ms8和ms10外,其他的NMS基因尚未定位。(5)开发了与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CMS)不育性相关的线粒体基因atp6的标记,鉴定了与育性恢复(Rf)相关基因,但Rf没能在遗传图谱中定位;鉴定和标记了影响CMS系育性恢复的相关核基因(pr)。综述了辣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这些信息将对辣椒种质资源评价、利用MAS培育NMS系和提高NMS系选育效率、利用rf和Rf基因选育CMS的保持系和恢复系,以及杂交种子纯度鉴定等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周国昌[7](2018)在《玉米雄性不育系K932S的遗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米(Zea mays L.)是最早在生产上应用雄性不育(MS)的作物之一,利用雄性不育不仅能节省种子生产成本,而且也是提高种子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育种家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大量的玉米雄性不育材料,但由于育性稳定性和细胞质弊病,以及败育机理仍不十分清楚,从而限制了其应用。因此,创制、鉴定和研究利用玉米新雄性不育材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玉米K932S是课题组利用自然突变获得的一份新雄性不育材料。本研究以姊妹交群体K932MS(由50%不育系K932S和50%可育系K932F构成)、K932S与正常自交系组配的正反交后代群体和回交群体、恢复系K932R为材料,通过遗传鉴定、细胞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和转录组测序(RNA-seq)分析,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和qRT-PCR等技术验证,以期明确K932S的遗传方式、败育时期和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关键代谢途径差异表达基因(DEGs)与K932S败育的关系,为后续研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与K932F相比,K932S营养生长期无表型差异,但散粉期花药退化,无花粉。不同地点、不同年份和不同季节种植发现,K932MS姊妹交后代和K932F自交后代可育与不育株分离比例分别为1:1和3:1。以7个自交系为母本,与K932S×A9-2组配的反交后代育性恢复;K932S与30个自交系测交,发现测交后代育性完全恢复1个,不育21个,育性不稳定8个;随着核背景的变化,会改变回交后代的育性表现,说明K932S育性受到核质互作的影响。因此,K932S是一个无花粉型、稳定遗传的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不育核基因为隐性单基因。(2)专效恢复分组鉴定和特异引物PCR鉴定发现,C型恢复系自凤1可恢复K932S的育性,K932MS特异性PCR扩增条带与CMS-CMo17条带一致。细胞学观察发现,K932S从二分体时期开始,花药绒毡层细胞径向膨大并液泡化,解体推迟,逐渐充满整个药室;二分体和四分体形态异常,单核早期小孢子体积进一步缩小,最终自溶解体消失。说明K932S属于二分体开始败育的C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败育特征与现有典型C型不育系有所区别。(3)生理生化指标测定表明,与K932F相比,K932S花药中4个发育时期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等含量大多显着降低,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着降低,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造孢细胞时期和四分体时期显着升高。可见,K932S花药中营养物质严重不足,可能影响花药和小孢子正常发育;抗氧化系统关键酶活性变化,不利于有效维持细胞中活性氧含量的动态平衡。这可能是K932S败育的典型生理生化特征。(4)RNA-seq结果显示,共筛选出2962个DEGs。K932S与K932R相比,这些DEGs在花粉母细胞、二分体、四分体和单核小孢子早期,分别上调68、101、85和1145个,下调83、179、79和1222个。4个时期显着富集的GO条目分别有0、7、4和158条,主要包括花粉发育、DNA复制、水解酶活性和氨基化合物生物合成等。暗示二分体和单核小孢子早期是败育的关键时期。(5)KEGG Pathway富集分析,4个时期分别有48、104、56和1467个DEGs,分别富集在28、46、25和118条代谢途径。花粉母细胞时期主要包括淀粉与蔗糖代谢和脯氨酸代谢等;二分体时期包括DNA复制,角质、软木脂和腊质的合成等;四分体时期包括过氧化物酶体和黄酮类生物合成等;单核小孢子早期包括核糖体和氨基酸合成等。推测淀粉和蔗糖代谢,角质、软木脂和腊质合成,氨基酸合成等途径与败育相关。(6)选取氨基酸合成途径中5个相关DEGs,K932S与K932R花药发育4个时期qRT-PCR相对表达量变化规律与RNA-seq结果一致;4个时期K932S花药脯氨酸、酪氨酸和丙氨酸含量均显着低于K932R。验证了氨基酸合成途径与K932S败育密切相关。(7)关键代谢途径DEGs与K932S败育过程的关系,绒毡层发育相关基因上调表达,可能引起绒毡层细胞程序性死亡(PCD)异常,解体推迟;角质、软木脂和蜡质代谢相关基因下调表达,可能导致这些物质合成不足,引起花药退化;淀粉和蔗糖代谢、氨基酸合成代谢相关基因下调,可能导致能量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供应不足,使小孢子发育畸形,最终解体消失。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K932S的败育机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侯杰[8](2017)在《两个辣椒雄性不育系败育机理及育性稳定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辣椒雄性不育系O-9、O-6及其相应保持系为研究材料,利用田间试验结合实验室分析,从植物形态学、生理生化、细胞学等方面对辣椒雄性不育性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对不同育性材料的植株形态以及花器官性状测量比较;测定了不育系和保持系的花粉活力以及单个花药的花粉量;对试材进行分5期播种,测定了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随着花蕾发育的动态变化;利用石蜡切片法,从细胞学角度研究了供试材料小孢子的发育过程。主要结果如下:1.雄性不育材料花药皱缩,雄蕊明显高于雌蕊,花粉极少或无花粉;而其相应保持系花药发育良好,雄蕊与雌蕊近乎平齐,花粉量大。2.细胞学观察结果显示,不育材料在四分体时期发生小孢子败育现象,其原因是绒毡层细胞高度液泡化,挤压致四分体破裂进而导致降解,无花粉粒产生;在单核小孢子时期,会出现其内部细胞质被降解现象。3.不育材料随着花蕾的发育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低于保持系,可溶性糖含量最高时期保持系比两不育系材料分别高22%、43%,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时期保持系比两不育系材料分别高45%、55%;游离脯氨酸含量在不育材料花蕾发育过程中逐渐降低,在花粉粒成熟期分别为73.41μg/g和62.29μg/g,其相应保持系则迅速积累,含量为339.25μg/g;过氧化物酶活性比其相应保持系活性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均高于保持系,丙二醛含量雄性不育材料比保持系分别高25%、66%。4.不同播期雄性不育材料花蕾发育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各生理生化指标,在不同播期间有所变化但无显着性差异。5.O-6、O-9雄性不育材料育性稳定。
杨中周[9](2017)在《我国辣椒品种选育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辣椒种植面积与产量第一的国家,全国辣椒产值和效益居各类蔬菜之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育种家们分别利用系统选育、杂种优势选育、雄性不育系选育、花药离体培养技术、航天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技术,培育出各具代表性的品种,促进了我国辣椒产业的发展。笔者对我国辣椒品种选育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辣椒育种工作提出了展望。
钟兴华[10](2017)在《无花粉污染菊花的选育和花粉败育转录组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作为我国十大传统名花和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在花卉产业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在菊花的开花过程中,花序中央的小花是由外轮逐渐向内轮发育,花粉逐渐散出,大量的花粉团掉落在舌状花上,导致观赏价值降低;此外,大量的花粉漂散到空气中,会造成花粉污染,对人体的皮肤和呼吸道产生过敏性危害,导致花粉症。因此,选育无花粉污染菊花新品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菊花最普遍、最卓有成效的育种方法仍然是传统的杂交育种,研究菊花与散粉有关的花器性状的遗传规律将为菊花散粉性状的分子标记和QTL定位提供理论依据,最终为培育无花粉污染的菊花奠定理论基础。为此,本研究首先以无花粉污染(花药不含花粉或花药壁不开裂)菊花品种‘Kingfisher’、‘南农玉笏’、Q1-62、QX-107、‘南农冰激凌’和QX-008为母本,‘南农菲紫,、‘南农红橙’、‘南农银山’、‘南农红焰’和‘诺亚’为父本开展了人工杂交实验,研究了部分组合杂交亲和性和子代散粉特性或花粉污染程度,在此基础上筛选并获得无花粉污染株系。其次,选择父母本性状差异较大且后代群体数量大的组合,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并结合单个F2世代分离分析方法对F1分离群体进行混合遗传分析。最后,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花粉败育品种‘Kingfisher’品种花粉败育关键时期前后转录组的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在20个杂交组合中,统计得到QX-107 ב南农红橙’、QX-107 ב南农银山’、Q1-62 ב南农红焰’的花粉在柱头上萌发数目最多,平均分别为19.93、17.53、15.63粒;QX-008 ב南农红橙’、‘南农冰激凌’ב南农红橙’、QX-107 ב南农菲紫’的花粉在柱头上萌发数量中等,分别为6.87、9.87、10.87粒;QX-008 ב诺亚’、‘南农玉笏’ב南农红焰,、Q1-62 ב诺亚’的花粉在柱头上萌发数量极低,分别为0、0.02、0.12粒。QX-107 ב南农红橙’、QX-107 ב南农银山’结实率较高,分别为53.02%、51.73%。Q1-62 ב南农菲紫’、QX-008 ב诺亚’结实率极低,分别为0.63%、0。QX-107 ב南农红橙’、QX-107 ב南农银山’、‘南农冰激凌’ב南农菲紫’的结实率/授粉8 d后子房饱满率比值分别为97.43%、94.40%、104.04%;而‘南农玉笏’ב南农菲紫,、‘南农玉笏’ב南农红焰’、Q1-62 ב南农菲紫’分别为7.23%、2.00%、7.73%。另外,获得的57个无花粉污染F1代中有23个花药不含花粉,其余34个花药含花粉但花药不开裂。结果表明:以无花粉的品种作为母本,其柱头可授性和结实率较低,但得到无花粉的后代较多;而以花药含花粉但花药壁不开裂的品种作为母本,其柱头可授性和结实率普遍较高。(2)花药含粉量和花序含粉量性状在F1群体中变异系数分别高达80.63%、88.64%,杂交后代中超亲分离现象广泛存在,中亲优势率分别为29.33%、-4.11%。花药含粉量符合B-2模型,也就是“2对主基因,加性-显性效应”,主基因遗传率高达85.56%;花序含粉量符合B-1模型,即由2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其主基因遗传率为80.15%。结果表明:F1群体变异系数极高,花药含粉量与和花序含粉量性状都由2对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高,受环境影响小。(3)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花粉败育品种‘Kingfisher’花粉败育时和败育后两个时期转录组的差异,获得25.39 Gb数据,组装并去除冗余后得到98,459个Unigene,57,226个Unigene注释到7个数据库。筛选得到18,663个基因在样品间具有显着差异,其中败育后时期相对于正在败育时期显着上调表达的基因共8,448个,显着下调的基因共10,215个;对差异基因进一步分析发现,与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质降解、ROS相关的基因以及一些转录因子在败育时显着表达。结果表明:半胱氨酸蛋白酶、天冬氨酸蛋白酶、metacaspase、26S/泛素蛋白酶体、乙烯、AMS、ZAT1和CalS5等很可能在调控菊花花粉败育代谢网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菊花花粉败育基因的克隆和花粉败育分子机理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辣(甜)椒雄性不育研究进展(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辣(甜)椒雄性不育研究进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蔬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育性恢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蔬菜作物CMS育性恢复系类型 |
1.1 萝卜 |
1.2 辣(甜)椒 |
1.3 其他蔬菜作物 |
2 蔬菜CMS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定位和克隆 |
2.1 萝卜 |
2.2 辣(甜)椒 |
2.3 洋葱 |
2.4 其他蔬菜 |
3 蔬菜CMS育性恢复基因的作用机理 |
4 蔬菜CMS育性恢复系的应用 |
4.1 在“三系制种”中的应用 |
4.2 在种质创新中的应用 |
5 问题与展望 |
5.1 实用的CMS/Rf系统比较缺乏 |
5.2 CMS育性基因机理研究有待加强 |
(2)辣椒雄性不育分子标记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雄性不育 |
2 分子标记技术 |
3 辣椒雄性不育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
3.1 辣椒核雄性不育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
3.1.1 国内辣椒核雄性不育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
3.1.2 国外辣椒核雄性不育基因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
3.2 辣椒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
3.2.1 国内辣椒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
3.2.2 国外辣椒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
4 展望 |
(3)辣椒遗传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种质资源研究 |
1.1 核心种质的建立及资源遗传关系研究 |
1.2 不同种辣椒资源的鉴定与挖掘 |
1.3 抗性和品质资源研究 |
2 基因组学研究 |
3 重要性状的相关基因定位 |
3.1 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 |
3.2 抗病和抗虫性状 |
3.3 雄性不育性状 |
4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的应用 |
4.1 杂种优势预测和优势群研究 |
4.2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实用化取得进展 |
5 品种选育 |
5.1 育成品种数量 |
5.2 抗病品种 |
5.3 设施专用品种 |
6 展望 |
6.1 进一步加强资源的搜集、引进、鉴定和基因挖掘 |
6.2 整合多种组学信息的数字化育种是育种技术发展的趋势 |
6.3 继续加强新型流行病害抗性育种研究 |
6.4 继续加强优质辣椒品种选育 |
6.5 继续加强保护地品种选育 |
(4)辣椒雄性不育的选育及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辣椒雄性不育选育及在杂种优势上的应用 |
1.1 核不育型(GMS)选育及在杂种优势上的应用 |
1.2 质核互作型(CMS)选育及在杂种优势上的应用 |
1.2.1 不育系和保持系的选育 |
1.2.2 恢复系的选育 |
1.2.3 质核互作不育型在杂种优势的应用 |
2 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学 |
3 辣椒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 |
4 辣椒雄性不育与内源激素 |
5 辣椒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物学 |
5.1 不育基因(片段)与保持基因(片段)定位及连锁标记的开发 |
5.1.1 核不育基因的定位与连锁标记的开发 |
5.1.2 胞质不育基因(片段)连锁标记的开发与应用 |
5.2 恢复基因定位及连锁标记的开发 |
5.3 基因克隆及表达 |
6 展望 |
(5)西瓜核雄性不育两用系Se18不育特性的生理生化与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雄性不育的研究概况 |
1.1.1 植物雄性不育的起源 |
1.1.2 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型 |
1.1.3 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 |
1.1.4 花粉发育与雄性不育形成机制 |
1.2 植物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
1.2.1 雄性不育与物质代谢 |
1.2.2 雄性不育与能量代谢 |
1.2.3 雄性不育与活性氧代谢 |
1.2.4 雄性不育与内源激素 |
1.3 植物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1.3.1 植物细胞核雄性不育相关基因 |
1.3.2 拟南芥花药和花粉发育相关基因 |
1.4 植物雄性不育的转录组分析 |
1.4.1 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发展 |
1.4.2 RNA-seq技术测序流程 |
1.4.3 RNA-seq技术在植物雄性不育研究中的应用 |
1.5 西瓜雄性不育的研究与利用 |
1.5.1 西瓜雄性不育的类型及遗传研究 |
1.5.2 西瓜雄性不育的研究与利用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1.6.1 研究目的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西瓜细胞核雄性不育系的细胞学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育株与可育株花的形态特征 |
2.2.2 可育株花药发育过程 |
2.2.3 不育株花药发育过程 |
2.3 讨论与结论 |
第三章 西瓜细胞核雄性不育与膜脂过氧化的关系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取样 |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花蕾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3.2.2 花蕾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变化 |
3.2.3 花蕾活性氧含量的变化 |
3.3 讨论与结论 |
3.3.1 雄性不育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关系 |
3.3.2 雄性不育与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关系 |
3.3.3 雄性不育与活性氧含量的关系 |
第四章 西瓜细胞核雄性不育与物质代谢的关系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取样 |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花蕾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4.2.2 花蕾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4.3 讨论与结论 |
4.3.1 雄性不育与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关系 |
4.3.2 雄性不育与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关系 |
第五章 西瓜细胞核雄性不育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取样 |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花蕾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
5.2.2 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
5.2.3 花蕾中内源激素之间的平衡关系 |
5.3 讨论与结论 |
5.3.1 雄性不育与内源激素含量的关系 |
5.3.2 雄性不育与激素比值的关系 |
第六章 西瓜细胞核雄性不育花蕾转录组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取样 |
6.1.3 文库建立和RNA-Seq分析 |
6.1.4 数据处理和分析 |
6.1.5 qRT-PCR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转录组测序及数据分析 |
6.2.2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和分类 |
6.2.3 植物内源激素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
6.2.4 花发育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
6.2.5 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相关基因 |
6.2.6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
6.3 讨论 |
6.3.1 转录组测序数据和花药发育相关的DEGs |
6.3.2 内源激素相关的DEGs |
6.3.3 转录因子相关的DEGs |
6.4 结论 |
第七章 西瓜细胞核雄性不育候选基因区段的预测与分析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试验材料 |
7.1.2 取样 |
7.1.3 文库建立和RNA-Seq分析 |
7.1.4 SNP标记检测 |
7.1.5 关联分析 |
7.1.6 候选区域基因的功能注释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SNP检测 |
7.2.2 BSR关联分析 |
7.2.3 候选区域内基因功能注释 |
7.3 讨论与结论 |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辣椒雄性不育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构建遗传图谱 |
3 辣椒核雄性不育 |
3.1 NMS选育和评估 |
3.2 标记开发和NMS基因图谱构建 |
4 辣椒胞质雄性不育 |
4.1 不育系的选育与评价 |
4.2 CMS基因的标记开发和定位 |
5 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克隆及不育系的转录组/蛋白质组分析 |
6 杂交种子遗传纯度检测 |
7 总结 |
(7)玉米雄性不育系K932S的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雄性不育研究概况 |
1.1.1 植物雄性不育的概念及分类 |
1.1.2 玉米雄性不育的分类 |
1.1.3 玉米细胞质类型的鉴定方法 |
1.2 植物花药发育的细胞学观察 |
1.2.1 主要作物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
1.2.2 玉米正常花药发育细胞学观察 |
1.2.3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
1.3 植物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机制 |
1.3.1 抗氧化酶活性与雄性不育 |
1.3.2 淀粉和糖代谢与雄性不育 |
1.3.3 氨基酸代谢与雄性不育 |
1.3.4 蛋白质与雄性不育 |
1.4 植物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机理 |
1.4.1 植物细胞核雄性不育机理研究进展 |
1.4.2 主要作物细胞质不育机理研究进展 |
1.4.3 主要作物育性恢复机理研究进展 |
1.4.4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和育性恢复机理研究进展 |
1.5 转录组测序在植物雄性不育研究中的应用 |
1.5.1 转录组学研究的发展 |
1.5.2 转录组主要研究方法简介 |
1.5.3 雄性不育材料转录组测序时组织和时期的选择 |
1.5.4 雄性不育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1.5.5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通路 |
1.6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第二章 玉米雄性不育系K932S的遗传鉴定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供试材料及来源 |
2.2.2 农艺性状测定方法 |
2.2.3 育性鉴定 |
2.2.4 不育性状的遗传鉴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主要农艺性状比较 |
2.3.2 K932MS的雄穗表型特征 |
2.3.3 K932S的育性遗传方式 |
2.4 结论与讨论 |
2.4.1 K932S败育的表型特征 |
2.4.2 K932S育性遗传模式 |
2.4.3 K932S不育性状的发生 |
第三章 玉米雄性不育系K932S的细胞学观察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K932S细胞质类型鉴定 |
3.3.2 K932MS花药发育观察 |
3.4 结论与讨论 |
3.4.1 K932S的细胞质类型 |
3.4.2 K932S败育的细胞学特征 |
3.4.3 K932S的应用前景 |
第四章 K932S和K932F生理生化特性比较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供试材料 |
4.2.2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方差分析 |
4.3.2 不育与可育花药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比较 |
4.3.3 不育与可育花药中CAT、SOD和POD酶活性比较 |
4.4 结论与讨论 |
4.4.1 K932S花药物质代谢与雄性不育 |
4.4.2 K932S花药抗氧化系统中关键酶活性变化与雄性不育 |
第五章 K932S与K932R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供试材料及来源 |
5.2.2 田间种植及样品采集 |
5.2.3 RNA提取及建库测序 |
5.2.4 测序数据过滤及参考序列比对分析 |
5.2.5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5.2.6 差异表达基因的统计比较 |
5.2.7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
5.2.8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pathway富集分析 |
5.2.9 qRT-PCR检测目标基因表达 |
5.2.10 花药中氨基酸含量测定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测序序列组装比对分析 |
5.3.2 新转录本、可变剪接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
5.3.3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5.3.4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显着性分析 |
5.3.5 KEGG通路的富集分析 |
5.3.6 K932S败育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5.3.7 氨基酸合成相关基因的qRT-PCR表达 |
5.3.8 花药中氨基酸含量比较分析 |
5.4 结论与讨论 |
5.4.1 K932S和K932R转录组测序质量分析 |
5.4.2 差异表达基因变化规律及功能 |
5.4.3 关键代谢途径DEGs与K932S败育过程的关系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8)两个辣椒雄性不育系败育机理及育性稳定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雄性不育的定义和发现 |
1.2 辣椒雄性不育的来源 |
1.3 辣椒雄性不育的分类 |
1.4 辣椒雄性不育机理研究概况 |
1.4.1 植物学性状研究 |
1.4.2 细胞学观察 |
1.4.3 生理生化研究 |
1.4.4 辣椒雄性不育的利用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材料的种植 |
2.2.2 辣椒不同育性材料形态指标的测定 |
2.2.3 辣椒不同育性材料花粉量的测定 |
2.2.4 辣椒不同育性材料花粉生活力的测定 |
2.2.5 辣椒不同育性材料细胞学观察 |
2.2.6 辣椒不同育性材料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2.3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辣椒不同育性材料形态学比较 |
3.2 辣椒不同育性材料花粉生活力的测定 |
3.3 辣椒不同育性材料花器官细胞学观察 |
3.3.1 花蕾的测量与分级 |
3.3.2 辣椒不同育性材料小孢子发育过程观察 |
3.4 辣椒不同育性材料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3.4.1 小孢子发育时期可溶性糖含量 |
3.4.2 小孢子发育时期可溶性蛋白含量 |
3.4.3 小孢子发育时期游离脯氨酸含量 |
3.4.4 小孢子发育时期丙二醛含量 |
3.4.5 小孢子发育时期过氧化物酶活性 |
3.4.6 小孢子发育时期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
3.5 不同播期不育材料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
3.5.1 小孢子发育时期可溶性糖含量 |
3.5.2 小孢子发育时期可溶性蛋白含量 |
3.5.3 小孢子发育时期游离脯氨酸含量 |
3.5.4 小孢子发育时期丙二醛含量 |
3.5.5 小孢子发育时期过氧化物酶活性 |
3.5.6 小孢子发育时期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
第四章 讨论 |
4.1 辣椒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
4.2 辣椒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指标与不育的关系 |
4.3 影响辣椒育性的因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说明 |
图版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我国辣椒品种选育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地方品种和固定品种(品系) |
2 杂种优势利用 |
3 雄性不育系利用 |
4 花药离体培养技术 |
5 航天育种 |
6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7 基因工程育种 |
8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0)无花粉污染菊花的选育和花粉败育转录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绪论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花粉污染研究现状 |
1.1 花粉症与“花粉污染” |
1.2 致敏花粉种类及飘散规律研究 |
1.3 致敏花粉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1.4 花粉症防治措施和存在问题 |
2 花粉发育过程 |
3 植物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
3.1 雄性不育的类型及来源 |
3.1.1 雄性不育的类型 |
3.1.2 雄性不育的来源 |
3.2 植物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
3.3 植物花粉败育的生理生化研究 |
3.4 植物花粉败育的分子机理 |
3.5 雄性不育的应用 |
4 本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菊花杂交育性分析及无花粉污染菊花选育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人工杂交 |
1.2.2 花粉在柱头上的萌发观察 |
1.2.3 胚胎发育过程观察 |
1.2.4 子房形态观察与结实率统计 |
1.2.5 杂交后代散粉特性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花粉在柱头上的萌发情况 |
2.2 胚胎发育过程 |
2.3 子房饱满率和结实率 |
2.4 杂交后代花粉污染程度分析 |
3 讨论 |
第三章 菊花散粉性状杂种优势与遗传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方法 |
1.2.1 切花小菊杂交步骤和散粉特性测定 |
1.2.2 杂种优势分析及显着性检验 |
1.2.3 散粉性状的混合遗传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散粉性状在F_1代的表型分布与杂种优势 |
2.2 最适遗传模型的适合性分析 |
2.3 遗传参数估计 |
3 讨论 |
第四章 花粉败育转录组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剂与仪器 |
1.2.1 试剂 |
1.2.2 仪器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3.1 观察败育时期及取样 |
1.3.2 RNA提取和cDNA文库构建 |
1.3.3 转录组de novo研究流程 |
1.3.4 Unigene功能注释 |
1.3.5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1.3.6 qRT-PCR定量验证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取样时期花蕾和花药形态 |
2.2 总RNA样品质量检测 |
2.3 测序数据比对统计 |
2.4 转录组功能注释 |
2.4.1 Nr注释 |
2.4.2 COG功能分类 |
2.4.3 GO分类 |
2.4.4 KEGG Pathway分析 |
2.5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2.6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分析 |
2.7 差异表达基因KEGG代谢 |
2.8 qRT-PCR定量验证 |
3 讨论 |
3.1 与PCD相关的基因 |
3.2 与蛋白质降解相关的基因 |
3.3 花粉败育过程中与植物激素相关的基因 |
3.4 与能量代谢相关的基因 |
3.5 花粉败育相关的转录因子 |
3.6 与花粉发育相关的基因 |
全文结论和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辣(甜)椒雄性不育研究进展(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蔬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育性恢复研究进展[J]. 于海龙,任文静,方智远,杨丽梅,庄木,吕红豪,王勇,季佳磊,张扬勇. 园艺学报, 2021(05)
- [2]辣椒雄性不育分子标记研究进展[J]. 程翔,汤冰倩,刘峰,马艳青. 辣椒杂志, 2020(04)
- [3]辣椒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 王立浩,张宝玺,张正海,曹亚从,于海龙,冯锡刚. 园艺学报, 2020(09)
- [4]辣椒雄性不育的选育及利用研究进展[J]. 张锐,尚伟,许旭明. 分子植物育种, 2020(18)
- [5]西瓜核雄性不育两用系Se18不育特性的生理生化与分子机制研究[D]. 王永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6]辣椒雄性不育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 Salesh Kumar Jindal,Major Singh Dhaliwal,Om Prakash Meena,戴雄泽,张西露. 辣椒杂志, 2020(01)
- [7]玉米雄性不育系K932S的遗传分析[D]. 周国昌.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8]两个辣椒雄性不育系败育机理及育性稳定特性研究[D]. 侯杰. 吉林农业大学, 2017(05)
- [9]我国辣椒品种选育进展与展望[J]. 杨中周. 中国瓜菜, 2017(05)
- [10]无花粉污染菊花的选育和花粉败育转录组学研究[D]. 钟兴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