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红透山铜锌矿床含矿地层铷锶等时年龄研究

辽宁红透山铜锌矿床含矿地层铷锶等时年龄研究

一、辽宁红透山铜锌矿床含矿系地层铷-锶等时线年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承义,邵静波,卢伟[1](1983)在《辽宁红透山铜锌矿床含矿系地层铷-锶等时线年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采自红透山铜锌矿床含矿系地质剖面的六个全岩样品,用质谱同位素稀释法进行了铷-锶等时线年龄研究。初步结果表明,红透山含矿系地层的铷-锶等时线年龄可能大于 32亿年,是目前为止该地区所测得的最古老年龄。为该地区的地层划分及古老变质岩系的岩石成因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

陈衍景,翟明国,蒋少涌[2](2009)在《华北大陆边缘造山过程与成矿研究的重要进展和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简要总结了国家973计划项目"华北大陆边缘造山过程与成矿"前4年取得的重要进展,包括提出了镁铁质岩石容矿的热液铜镍-贵金属矿床、浅成作用的概念,将热液成矿系统分为岩浆热液、变质热液和浅成热液三大系列;基于一批造山型银、铅锌、铜、钼等矿床的发现或识别,将造山金矿的概念和成矿分带模式拓展为造山型矿床;确定华北克拉通南缘和北缘均发生了印支期成矿事件,尤其是浆控高温热液型钼矿床;发现大陆内部浆控高温热液成矿系统以富CO2、富钾、富氟为特征,不同于岛弧区同类矿床;挤压造山带的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成矿系统也以含CO2-H2O包裹体而区别于弧后盆岭省的同类成矿系统;发现中央造山带和中亚造山带在成矿类型、优势矿种等方面差异显着,缘于它们分别经历了弱增生-强碰撞和强增生-弱碰撞的造山作用;确定华北陆块及其陆缘造山带东部在燕山期大规模成矿,自西向东成矿年龄梯级变新,优势成矿类型和矿种不同,缘于太平洋板块作用叠合于造山带自身的演化;发现碰撞前的热液成矿系统均或多或少地遭受改造,甚至活化、再就位成另类矿床;在秦岭造山带新发现了1.9Ga和1.75Ga浆控热液钼矿床以及430Ma的造山型银金钼矿床,在兴蒙造山带新发现了泥盆纪造山型铜金矿床,据此预测了前中生代矿床的找矿潜力;提出矿床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探针,厘定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在120Ma之后的隆升剥蚀幅度总体小于10km,平均每年0.04mm,快速隆升剥蚀只能发生在130Ma之前;初步厘定古亚洲洋沿索伦-延吉缝合带自西向东闭合于260~250Ma,古特提斯洋北支最终闭合于220Ma;揭示华北克拉通对于Kenor、Columbia、Rodinia、Gondwana和Pangea超大陆事件均有响应,发现了拉马甘迪(Lomagundi)事件的碳同位素正向漂移现象,确定孔兹岩系主要形成于2.3Ga以后。提出急需加强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是大陆碰撞造山事件的起止时限和标志,前中生代成矿系统的识别和预测,燕山期大规模成矿的区域规律性和差异性,构造域叠合-转化过程的细节和机理。

陈道前[3](2015)在《四川里伍铜锌矿田控矿构造特征与找矿预测研究》文中提出里伍铜锌矿田是扬子地台西缘众多铜矿中典型而又独特的一个大型铜多金属矿田。里伍铜矿床自1958年勘探开发以来已历经50余年,逐渐步入危机矿山阶段。本文以里伍铜锌矿田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以现代成矿理论与矿田构造理论为指导,对矿田内典型矿床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探讨其成矿的差异性,并对赋矿地层进行了原岩恢复及大地构造环境探讨。通过对矿田控矿构造解析研究,深度探讨了构造与成矿之间关系;通过对主成矿期的厘定以及构造形迹时空演化特征的分析,探讨了矿田构造的演化;通过对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流体包裹体特征的研究,确定了矿田成矿物质来源和矿田成因。在全面总结分析里伍铜锌矿田成矿地质背景、控矿地质条件、成岩成矿时代、矿田成因和成矿规律的基础上,构建了矿田成矿模式,并进行了隐伏矿体预测。(1)通过对矿田内典型矿床的对比分析,将里伍铜锌矿田控矿构造划分为三级:一级控矿构造江浪穹窿背斜构造及不同年代地层之间拆离滑脱构造,控制了整个穹窿的构造框架,二级控矿构造控制了次级滑脱断层分布继而间接控制了主要类型矿石在穹窿的分布位置,三级控矿构造为片理控矿,直接控制矿体在地层中的产出位置。初始矿源层(火山-沉积构造)、韧性剪切-拆离滑脱带是里伍铜锌矿田最重要的控矿构造。(2)对赋矿岩系(里伍岩群)进行原岩恢复和大地构造环境探讨后认为,里伍岩群形成于稳定大陆边缘小裂谷环境,是一套快速堆积的陆源碎屑夹杂少量“双峰式”海相火山岩的岩石组合。(3)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硅、铅等同位素及稀土元素)研究表明,里伍铜锌矿田物源可能来源于含矿岩系,与穹隆东北部的文家坪花岗岩亲缘性不强。同位素特征进一步揭示,矿田早期物源以地幔来源为主,晚期混染了地壳物质,如锇同位素的初始值分别为3.65、2.32,0.69,验证了壳幔混合来源。黄铁矿微量元素Co/Ni比值(1.93-89.35)也显示为内生矿床成因。氢氧同位素(投图)主要分布区为大气降水与热液交换区,显示早期以热液为主,晚期混合了海水和大气降水。研究认为,矿田内的成矿物质来源于早期火山活动(可能是来源于元古代海底火山喷发的熔岩),并在后期受到变质作用及热液作用的叠加。(4)在充分收集前人测年数据后,厘定矿田大规模成矿时间为149.6-101ma。基于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矿田以热液充填交代成因矿石为主(含少量剪切型矿石)以及里伍岩群变质老基底提供成矿物质的地质依据,认为矿田成因为海相沉积-变质热液型。建立了矿田“三位一体”的成矿模式:火山-沉积构造(原始矿源层)+早期韧性剪切塑性流变(矿质初步迁移富集)+晚期脆韧性滑脱(大规模成矿)三大主要因素叠加形成富矿。具体如下:(1)早元古代至古生代:早元古代“矿源层”形成,并在后期的多次火山活动中成矿物质进一步富集。(2)印支晚期-燕山早期:在二叠纪末期,伸展环境下形成贫矿体,贫矿体中可见较为发育的顺片理分布的受塑性变形的“剪切型矿石”。同期,峨眉热地幔柱活动,地幔物质上升将深源的cu多金属元素带到地壳堆积,并对早期形成的矿物质承载基体产生进一步的热液叠加作用,可能为里伍铜锌矿田提供了一定的矿物质。中生代时期,松藩-甘孜造山带经历着古特提斯造山阶段,其主要构造变形发生在晚三叠纪。在此时期,松藩-甘孜地体内的花岗岩浆活动持续约30ma(219±8-185±3ma),导致了印支晚期-燕山早期(190-160ma)松藩-甘孜地区变质核杂岩成穹事件的发生,形成了江浪、长枪等穹隆。江浪穹隆内花岗岩体锆石年龄(160.9-181.4ma)代表着区内第一次大的动力、热变质作用事件,即江浪穹隆早期隆升事件,并伴随着少量成矿物质的产生(里伍矿床石英脉中含矿石英测年得到191±18ma年龄)和同期金红石变斑的形成(184-190ma。(3)燕山中晚期(主成矿期):里伍铜锌矿田大规模成矿阶段(149.6-101ma。随着江浪穹隆不断抬升,早期韧性剪切转变为脆韧性断层,由于温度、压力、物理化学环境的突变,韧性剪切带中的成矿物质发生沉淀聚集,并定位于重力滑脱带中。此阶段最重要的控矿构造为重力滑脱构造。(4)喜马拉雅造山期:喜山期是松藩-甘孜地体的新特提斯造山期,区域上受造山带陆内持续挤压抬升,在研究区内主要形成逆冲推覆构造,具体表现为北东向的高角度逆断层和北西向的左行走滑剪切断层,其次还出现一些表部层次的脆性变形。此阶段虽然有各种构造运动,但对已形成的富矿体改造影响不大。此期仍有少量成矿物质形成。(5)在综合前人资料及本次研究成果后指出,寻找“里伍式”矿田最重要的两个要素为:初始矿源层(火山-沉积构造)、韧性剪切-拆离滑脱带。并以此为基本原则划出找矿远景区:(1)江浪穹窿内远景区:在里伍岩群(赋矿地层)外围为甲坝岩组,其具备与里伍岩群相似的背景,并且经历基本相同的变质变形事件,有可能在合适的构造部位找到与“里伍式”相似的富铜矿床;(2)江浪穹窿外围远景区:与江郎穹窿成因相似的恰斯、瓦厂、唐央、长枪、踏卡、三亚等一系列轴向nnw-sn的短轴穹隆体,从物源、成矿空间等来看,都与江浪穹窿有相似性,因此,在上述穹窿中也有可能形成与里伍铜锌矿田类似的富矿床。

宋昊[4](2014)在《扬子地块西南缘前寒武纪铜—铁—金—铀多金属矿床及区域成矿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扬子地块西南缘的前寒武纪地层中赋存的铜-铁矿床以矿床数量多、规模大、伴生多种金属等为特征,其中拉拉、大红山等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具有代表性,且铜铁金属资源量丰富,并伴生有Au-Mo-U-Ag-Co-REE等组分,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选题来源于由导师负责的中国地质调查局综合研究项目“西南地区主要成矿带铜铁金多金属找矿模型与勘查方法技术综合研究项目(12120113095500)”和中核集团委托的“西南地区深部地质过程与铀成矿作用研究”项目。论文以扬子地块西南缘前寒武纪铜-铁-金-铀多金属矿床——拉拉、大红山、迤纳厂、岔河等铁铜多金属矿床作为研究重点,开展野外地质调研、室内分析测试及综合研究,深入系统地研究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研究区内岩浆岩成因及年代学、矿床地质特征、流体来源、成矿时代、矿床形成的区域构造演化等主要地质学及矿床学问题,探讨矿床的形成机理及成矿模式,总结了区域铜多金属矿的成矿规律及成矿作用。通过本文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1)系统总结了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地层、构造、岩浆岩与区域地质演化;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的系统研究,提出拉拉矿区A型花岗岩形成于1657±15Ma的非造山伸展环境——板内裂谷构造环境,可能与地壳-岩石圈减薄及软流圈地幔上涌有关;元素地球化学指示辉长辉绿岩主要源于富集地幔,在上升过程中可能受到陆壳岩石圈的混染;随着具有富集地幔特征的岩浆通过底侵、上涌和强烈的结晶分异,形成本区A型花岗岩,认为本区存在辉长辉绿岩及A型花岗斑岩为代表的“双峰式”岩浆组合。(2)研究了矿床多金属组合特征及规律、矿物的共生组合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微量元素、电子探针分析,研究拉拉矿床Cu-Au-Mo-Co-Fe-U等多金属共生组合规律及成矿元素的赋存形态;将拉拉铜矿区的成矿过程划分为三个成矿期:火山沉积-岩浆热液期、热液流体成矿期、表生氧化期,对拉拉铜矿Cu-Fe-Au-Mo-U-Co等多金属成矿期次进行划分:Fe①-P(1期);Fe②-Co-Cu①(2期);Mo-Au-Cu②-U(3期)。(3)通过与典型IOCG矿床对比研究认为有较多相似之处。拉拉铜矿床、大红山铁铜矿床不仅规模大、意义重要,而且是研究区典型的两个IOCG矿床,且二者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从成矿与Fe-Cu多金属组合、Au-U-REE、岩浆岩、磁铁矿、断裂构造、褶皱、角砾岩、萤石化及矿体产状的关系可以总结出,拉拉、大红山、迤纳厂等矿床具有较为明显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的特征。(4)通过矿石矿物硫同位素、磁铁矿元素地球化学显示矿床具有IOCG矿床的特征;磁铁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成矿物质具有多种来源,可能局部为沉积来源-沉积改造成因,是后期热液交代叠加而形成。黄铁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矿床具有火山喷发沉积叠加后期热液的成矿特征,深部流体和浅部流体均对成矿有贡献,早期以火山-沉积作用为主,通过后期热液叠加作用而成矿。(5)根据硫-碳-氧同位素及稀土元素示踪研究、黄铜矿包裹体稀有气体同位素研究,结合Re-Os体系对成矿物质来源的探讨,表明地幔流体对拉拉、大红山矿床等矿床成矿具有重要意义,拉拉、大红山等矿床的成矿流体为浅部与深源岩浆水-地幔流体有关的混合来源;地幔流体在成矿过程中的参与,是本区形成(超)大型铜-铁-金-铀多金属矿床的重要条件。(6)通过黄铜矿Re-Os等时线年龄测得拉拉矿床、大红山矿床、岔河矿床等成矿年龄,拉拉矿床的成矿年龄为1085±27Ma、大红山1083±45Ma、岔河矿床为1082±46Ma,三者成矿时代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矿床的成矿可能属于中元古代末同一地质事件的产物。磁铁矿Re-Os同位素获得大红山矿床铁成矿年龄1325±170Ma,该年龄误差较大,可能代表了本区热液成因磁铁矿年龄,表明磁铁矿、磷灰石等主要在这一阶段富集成矿。通过对拉拉矿床内晶质铀矿较为系统的电子探针化学测年,确定铀的成矿年龄为824±15Ma,表明铀的形成晚于铁铜钼金等多金属的成矿作用,为新元古代的一期规模小但较为普遍的富集事件。(7)建立了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本区矿床成因较复杂,一般经历了原始矿源层形成以后各种作用下复杂的叠加改(再)造,矿床是多期次、多阶段、多种成矿作用相互叠加后在有利空间富集成矿;从区域演化特征来看,早元古代是拉拉式铜铁多金属成矿作用的预富集阶段,形成重要的矿源层,经过其后多次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而成矿,其中1.41.2Ga和1.11.0Ga是两次重要的铜多金属成矿作用,0.8Ga是区内IOCG矿床中的铀成矿阶段,多期次叠加成矿作用形成了铁-铜-金-铀-钼-钴-稀土多金属组合。(8)研究了成矿作用与重大地质事件的响应。对研究区Columbia超大陆裂解、格林威尔运动及Rodinia超大陆拼合裂解事件进行了总结和研究。认为成矿作用至少可以分为前期预富集作用及两次大的成矿作用,以及若干小的成矿作用,其中两次大的成矿作用主要为早元古代成矿作用和中元古代成矿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区域成矿过程及成矿模式。提出早元古代末和中元古代是研究区IOCG矿床的主要成矿时代,铁铜矿的形成与Columbia超大陆的裂解有关,而多金属矿床还与后期Rodinia超大陆的拼合和Grenville运动有密切关系。认为早元古代是本区铜铁等多金属成矿作用的预富集阶段,在早元古代末海相火山喷发沉积形成了矿床的赋矿层位和矿源层,经过中元古代多次构造作用和热液叠加改造,形成了研究区主要的IOCG矿床,如大红山、拉拉等矿床。

费光春[5](2010)在《西藏洞中拉热液型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藏扎雪—金达铅锌多金属矿成矿带内嘉黎县绒多乡—墨竹工卡县门巴乡—工布江达县金达镇的铜铅锌钼银金多金属矿集区是冈底斯东段近年来发现的重要成矿区域,洞中拉铅锌矿床是该成矿带内新发现的矿床,研究程度很低。本文以板块构造理论和碰撞造山带成矿理论为基础,系统的运用现代矿床学、地球化学理论和高精度的分析测试方法,通过对洞中拉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的研究,取得以下创新成果与认识:1)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中二叠统洛巴堆组(P2l)灰岩(大理岩)、板岩中。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细脉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条带状构造等;结构主要有半自形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包含结构、共边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等。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次为蓝铜矿,斑铜矿等。脉石矿物有石英、长石、石榴子石、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等。2)成矿过程分为2个期,即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期。其中,热液成矿期又分三个阶段:磁黄铁矿黄铜矿阶段、闪锌矿方铅矿阶段和方解石阶段,热液成矿期是最主要的成矿期。3)查明了矿区辉绿玢岩和花岗斑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辉绿玢岩为拉斑玄武岩系列,主量元素以富Al2O3 (15.68%~17.61%)、低MgO(3.28%5.97%)、中等TiO2(1.89%2.87%)、贫K2O(0.14%0.56%)、Na2O> K2O为特征;稀土元素总量相对较低,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HREE=3.764.37,平均4),弱负Eu异常(δEu=0.580.93,平均0.81)。微量元素以Nb、Ta、Hf等高场强元素相对富集而Ba、Sr、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为特征。花岗斑岩属过铝质钙碱性系列,具有地壳重熔型特点。4)铅同位素具有稳定铅的特点,主要来自上部地壳;硫同位素在频率直方图上呈明显的塔式分布,总硫同位素为4.7‰,可能主要源于深源(或岩浆),次为壳源。稀有气体同位素表明流体具有壳幔混合源的特征。硫化物锶同位素研究表明主要来源于地壳。碳同位素研究表明,碳主要来自海相沉积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5)查明了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温度、盐度、压力和成分,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和成矿流体来源。包裹体类型以气液水包裹体为主,少量纯液相水包裹体和极少量气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均一温度126.83240.31℃)低盐度(0.884.94 wt%)低密度(0.83~0.95g/cm3)浅成(26.4767.03 MPa)。流体气相成分以H2O为主。液相离子成分中,主要以SO42-, Cl-, Na+为主;流体酸碱度(pH)值介于5.036~5.526之间;氧化还原电位(Eh)为0.1745~0.231。成矿流体的逸度lgfo2、lgfco2和lgfs2从热液期成矿作用早阶段到晚阶段都具有降低的趋势。成矿溶液中硫的溶解类型以H2S、HS-还原硫形式占绝对优势,其次是S2-形式;碳的溶解类型以CO2和H2CO3为主,其次为HCO3-。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成因的循环地下热水。6)查明了铅锌的迁移沉淀机制。成矿流体中的总锌活度从磁黄铁矿黄铜矿阶段(Ⅰ阶段)到闪锌矿方铅矿阶段(Ⅱ阶段)到方解石阶段(Ⅲ阶段)显示为由高到低的变化规律;铅的总活度也表现出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规律,但是整体各成矿阶段还是呈现降低的趋势。锌的络合物中,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阶段锌主要以Zn(HS)3-和ZnS(H2S)20形式存在,其次为ZnCl3-和ZnCl+形式;在闪锌矿方铅矿阶段,主要以ZnCl3-和ZnCl+形式存在;在闪锌矿方解石阶段(Ⅲ阶段)主要以Zn(HS)3-形式存在。铅的络合物中,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阶段,主要以PbS(H2S)20形式存在;在闪锌矿方铅矿阶段,主要以PbCl+和PbCl3-形式存在;在闪锌矿方解石阶段,络合物的活度很低,几乎为零。7)查明了成岩成矿年龄。矿区岩体为复式岩体,主岩浆期辉绿玢岩和花岗斑岩锆石SHRIMP年龄分别为117.1±1.0 Ma和124.4±1.9Ma,形成于燕山晚期。花岗斑岩和辉绿玢岩脉年龄介于38.4753.35Ma之间,结合洞中拉-亚贵拉-沙让矿集区(4公里范围)内发现主碰撞期花岗岩体(沙让角闪石闪长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49.0±1.0Ma,含矿斑岩SHRIMP U-Pb年龄为53±1.0Ma,沙让花岗岩为55.0±0.53Ma,花岗斑岩为53.68±0.38Ma,石英斑岩为53.16±0.40Ma;亚贵拉石英斑岩为53 Ma),形成于喜山早期。通过含矿石英脉Ar-Ar定年,获取了洞中拉铅锌矿的成矿年龄为42.2±1.7 Ma。首次提出洞中拉铅锌矿床为与燕山晚期和喜山早期岩浆活动有关的印-亚大陆主碰撞期作用(6540Ma)而形成的矿床。8)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的物理化学条件的研究,基于大量的地质事实,结合大量的测试分析数据,并与各种类型的典型铅锌矿床对比,首次提出洞中拉铅锌矿床属于中低温热液型铅锌矿床。系统分析洞中拉铅锌矿床的成矿作用基础上,最终建立了洞中拉铅锌矿床的成矿模式。

杨敏之[6](2004)在《红透山铜矿床氧化带内硒的地球化学及其资源环境利用方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红透山铜矿床区域地质、矿床地质、氧化带发育特征研究基础上,着重对氧化带内的硒矿物进行了单矿物提纯、化学分析、物理性质测定、X光衍射分析和电子探针分析。确定了含硒载体矿物的富集序列;新鉴定出含硒铜蓝;通过重液分离试验、浸取试验、电渗析分析,查明了硒的赋存状态;从氧化带剖面、矿物组合、元素组合、化学反应过程等方面,总结了硒的地球化学演化阶段;提出红透山铜矿床及其氧化带为硒的富集区;指出该区硒的资源 环境利用方向。

山成栋[7](2020)在《会泽铅锌矿富锗闪锌矿的沉淀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是我国着名的Pb,Zn,Ge生产基地之一,因其铅锌品位高(Pb+Zn品位多在25%~35%,局部一些矿石品位超过60%)、伴生有用元素多(Ag,Ge,Ga,Cd,In等)。本文将以会泽铅锌矿床做为研究的对象,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以下研究并取得以下认识:1.结合前人研究及本次研究,会泽铅锌矿成矿阶段划分为:闪锌矿-黄铁矿-方解石阶段,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方解石阶段,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方解石阶段,相应的闪锌矿划分为三个世代分别对应于三个成矿阶段;2.矿区内矿石和脉石矿物的ICP-MS和La-ICP-MS数据显示:会泽铅锌矿床中的富锗矿物为闪锌矿(闪锌矿亦为富镉矿物),锗主要富集在第三世代闪锌矿中,其次富集在第一世代闪锌矿中,而在第二世代闪锌矿中含量最少;3.矿区成矿流体中的硫主要来自地层中的海相蒸发岩,硫酸盐的还原机制为热化学还原(TSR)反应;而矿区硫同位素的分馏机制属动力平衡分馏,受氧化反应和有机还原作用的控制;不同世代闪锌矿的δ34S值特征显示在晚成矿阶段第三世代闪锌矿结晶过程中流体中的氧化程度增强;4.会泽铅锌矿成矿流体从早成矿阶段到晚成矿阶段大致经历了中-中高温—中高盐度→中-中低温—中盐度→中低温—中低盐度的演化过程;结合会泽铅锌矿闪锌矿中Ge的含量变化为先降低再增加的过程,推测锗在早成矿阶段富集的主要因素为流体中Ge的浓度高,而晚成矿阶段富集的因素主要为温度的降低、氧化程度的增高和pH值的降低;5.对不同世代闪锌矿成矿流体的pH、Eh进行了简单计算,结果显示从早成矿阶段到晚成矿阶段,pH值有逐渐变小的趋势,流体Eh值逐渐变大,成矿溶液体系由弱还原性逐渐变为氧化性;通过研究发现,pH值、Eh值通过控制随流体运移的锗硫氢化物、锗合金氢化物的活度对锗的富集产生了的影响;6.利用40Ar-39Ar法对矿区粘土矿物进行测年得出会泽铅锌矿床的成矿年龄在200.39~226.26Ma之间,川滇黔成矿区内成矿事件的下限年龄为174.71Ma。

刘宁[8](2018)在《以再循环视角分析中国Au、Cu、Fe矿床的时间分布模式》文中提出本文运用种群动力学模型,将矿床储量数据放在地质年代的标尺下进行分析,针对矿床储量与年龄之间的关系,对中国区域内金、铜、铁矿床的累积储量-年龄分布模式和成矿类型-年龄分布模式进行尝试性分析和研究,总结了三个矿种的成矿规律,取得如下的发现和认识:(1)中国金矿累计资源储量-年龄分布模式分析显示,中国金矿时间分布模式与全球明显不同,中国金矿储量主要集中于中生代和新生代,两者的指数函数拟合曲线显示,它们的半衰期分别为324.96Ma和1760.16Ma,中国金矿的再循环速率明显快于全球。金矿成矿类型-年龄分布模式分析显示,中国热液型金矿床的成矿年龄跨度范围较大,在显生宙内各个时代都有发育;矽卡岩型金矿床的主要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燕山晚期;变质型金矿床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中生代和古生代;斑岩型金矿多为伴生金矿,成矿时代多集中在中-新生代。(2)中国与全球铜矿床累积资源储量-年龄指数函数拟合曲线显示,两者的半衰期分别为316.51Ma和382.96Ma,中国铜矿床的再循环速率与全球整体上相近,但古生代以来快于全球。铜矿成矿类型-年龄分布模式分析显示,中国铜矿床最早形成于太古宙,以后几乎各个时代直到第四纪均有产出,集中分布在中生代至新生代,以新生代为主。各成矿时代与形成的主要类型特点明显:前寒武主要对应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沉积变质型矿床;古生代主要形成海相火山岩型;中生代和新生代主要形成斑岩型和矽卡岩型。(3)中国铁矿资源储量累计-年龄分布模式分析显示,中国铁矿床形成时间范围与全球相近,在太古宙快速累积,主要形成于太古宙-古元古代及古生代。中国与全球铁矿床累积资源储量-年龄指数函数拟合曲线的半衰期分别为821.26Ma和760.03Ma。不同时代的铁矿各具明显特点:太古宙-古元古代是我国铁矿主要的形成期,基本上全为沉积变质型;中、新元古代铁矿类型增多,晚古生代与中生代是我国铁矿成矿的又一重要时期,第四纪形成现代风化沉积矿床。

马芳芳[9](2012)在《陕西银硐子银铅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化富集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陕西银硐子银铅多金属矿床位于陕西省柞水县南东,其中银矿属于特大型,多金属矿属于中型规模。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山阳-柞水成矿带西段,北以杨斜-营盘深大断裂为界,南以山阳-凤镇深大断裂为界。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泥盆系巨厚的陆源碎屑岩建造,与基底震旦系耀岭河群变质基性火山熔岩以古风化壳呈角度不整合接触。银硐子成矿年龄在342Ma~378Ma之间,与赋矿地层时代相同。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为中泥盆统大西沟(青石垭)组第二段之中上部位。组成地层的岩石以千枚岩、板状千枚岩为主,碳酸盐岩次之,少见变细砂岩和硫酸盐岩。银硐子矿区整体位于黑山街-红岩寺复式向斜南翼西端的次级叠加褶皱-梅家坪褶皱的南翼部位。该叠加褶皱控制了银洞子矿床现今的构造形态。位于银硐子矿区东侧的马耳峡同生断裂为近NNW走向,该同生断裂的活动时间主要为中泥盆世晚期,直接控制着银硐子三级热水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对银硐子矿床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矿区侵入岩主要为矿区西北角的柞水岩体,此外在矿区内还常见煌斑岩脉。矿床产于青石垭组上段泥质、粉砂质沉积向泥质碳酸盐沉积过渡部位。矿床共由18个矿体组成,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平行排列产出于含矿层中下部位,产状与围岩产状一致,并与地层同步褶曲,显示同生沉积特征。陕西银硐子矿床含矿建造的组合特征为浊积沉积形成的细碎屑岩和热水喷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化学沉积岩交互而成。喷流沉积成矿作用结束后在矿体顶板形成的炭泥质板岩为矿体结束的标志层。矿床中发育重晶石岩、硅质岩以及硅质钠长质岩等典型的热水喷流岩。且在矿体下盘或者在喷流岩与细碎屑岩过渡部位发育绿泥石岩或有绿泥石化。我们研究认为绿泥石岩是细碎屑沉积和热水喷流沉积同时进行的过程中,喷流的热水和细碎屑物质反应而形成的同沉积蚀变岩,而非前人认为的热水喷流沉积岩。矿石构造主要为条纹、条带状构造。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方铅矿、闪锌矿、毒砂等,银矿物主要为含银黝铜矿-银黝铜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重晶石和钠长石,其次为绿泥石、方解石等。陕西银硐子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经历了两期成矿作用,即早期热水喷流沉积成矿期和晚期变形变质热液叠加改造期,且后期改造作用较弱,矿床基本完整地保存了原始热水沉积的特征。热水喷流沉积成矿期成矿温度范围为109.3338.6℃;流体盐度范围为0.1817.83%NaCl,流体密度为0.681.03g/cm3。硫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流体中的硫主要来自海水,少部分来源为岩浆流体。铅大地构造模式图解显示铅主要来源于上地壳,并有少量壳幔混合造山带铅的加入。矿床热水喷流成矿期成矿介质水为海水。而后期变质热液叠加期成矿介质水为变质水和岩浆水二者混合组成的产物。根据陕西银硐子银铅多金属矿床大地构造位置、控矿构造、容矿岩石、围岩特征以及矿体形态等基础地质特征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确定其成因类型为沙利文型热水喷流沉积矿床。

赵斌[10](2013)在《大中条地区火山—岩浆—成矿作用及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说明大中条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多年来,诸多的专家学者在中条山地区,尤其是其东北段开展过系统的科学研究工作,在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矿床成因、成矿背景和找矿勘查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其西南段研究成果较少,研究程度较低。本论文是在充分搜集、系统分析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矿床成矿系列理论为指导,以中条山西南段近年来找矿新进展为研究重点,开展典型矿床研究、分析成岩成矿的条件和时代、厘定大中条地区的成矿系列、总结成矿规律。在此基础上,开展成矿预测、圈定有利的成矿靶区,为下一步的矿产勘查提供依据。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通过对区域1:20万航磁、重力数据分析,研究了区域深部构造体系的特征,提出中条山深部构造表现为岩石圈增厚块体与软流圈上涌柱呈陡立接触带,沿软、硬接触带倾斜方向对应重力梯度带,它与中条山脉西北缘的山前大断裂完全吻合。以此断裂为界,可将中条地区深部构造划分为两个单元:西北部运城盆地为岩石圈增厚区;东南部中条山脉分布区为岩石圈减薄区,沿软硬接触带及其两侧,发育多期次晚太古代—古元古代—中晚元古代超基性、基性杂岩和酸性岩浆岩,燕山期中酸性—偏碱性岩浆岩。断裂带是中条山岩浆矿床成矿作用的深部控制构造。结合大中条山的区域构造背景,文中对大中条地区断裂构造进行了划分。2、以中条山西南端近年来找矿勘查中新发现矿床为研究重点,采用了岩石学、矿物学、岩相学、矿床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手段,开展典型矿床研究。提出桃花洞铜矿的成因为基性岩浆分凝—喷溢—沉积矿床;洞沟式方解石脉型金银铜多金属矿床,在成因上与胡家峪、篦子沟铜矿明显不同,具有幔源岩浆流体直接成矿的可能性,因而其深部还具有进一步找矿的前景。同时,在洞沟含矿方解石脉中发现了白钨矿,并对白钨矿的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新发现矿床的研究成果,丰富了中条山地区的矿床学研究内容,拓展找矿思路,对指导在大中条地区寻找类似的矿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利用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方法,对大中条地区的成岩成矿的时代进行了探讨。利用LA-ICP-MS分析技术,获得桃花洞铜矿区涑水杂岩中寨子-西姚灰色片麻岩、斜长角闪岩脉和二长花岗岩中锆石的岩浆结晶年龄分别为2625±15Ma、2592±16Ma和2548±15Ma,岩石中古老继承性锆石年龄分别为(2790±15)、(2773±24)、(2782±34)Ma。三种不同生成顺序的岩石中均出现大于2700Ma的锆石,且年龄相当接近,证明涑水杂岩的最初成岩时代在太古代;获得义唐铁镍矿床中磁铁矿体年龄为2317±33Ma、矿化花岗闪长岩为2151±20Ma、二长花岗岩为1930±83Ma;证明了含矿基性火成杂岩体及磁铁矿为岩浆熔离作用和结晶重力分异成因;利用Re-Os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获得三岔沟金钼矿区辉钼矿的年龄为1823±23Ma。成矿时代测定结果表明中条山地区成矿具有多期幕式成矿特点。4、总结了大中条地区矿床类型和矿产分布。运用成矿系列理论,以元古宙的构造旋回为主线,建立太古—元古宙的矿床成矿系列。将大中条地区前寒武纪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划分为2个成矿系列组合、5个成矿系列类型、6个成矿系列、17个成矿亚系列;在大中条山地区圈定了14个找矿靶区,并对其中3个靶区开展了异常查证,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为下一步找矿方向的确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二、辽宁红透山铜锌矿床含矿系地层铷-锶等时线年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宁红透山铜锌矿床含矿系地层铷-锶等时线年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华北大陆边缘造山过程与成矿研究的重要进展和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造山-成矿理论研究的突破和进展
    1.1 从造山型金矿到造山型矿床:概念和成矿元素分带模式的跨越
    1.2 浅成作用和热液矿床分类的新方案
    1.3 增生型和碰撞型造山带的成矿差异
    1.4 高盐度富CO2流体:大陆内部浆控高温热液矿床的标志特征
    1.5 热液成因的铜镍硫化物±贵金属矿床的发现及其重要意义
    1.6 提出成矿系统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有效探针
2 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与成矿
    2.1 花岗绿岩地体发育与Kenor超大陆聚合
    2.2 孔兹岩系形成时代的重新厘定
    2.3 Jatulian事件的揭示及其重要意义
    2.4 华北克拉通形成与Columbia聚合
    2.5 1850~1700Ma华北克拉通裂解-成矿事件的确定
    2.6 中生代华北克拉通破坏与成矿
3 北缘造山带构造演化和成矿
    3.1 白云鄂博矿区年龄谱系的建立和矿床成因再认识
    3.2 狼山-渣尔泰山成矿带矿床成因新认识
    3.3 古亚洲洋最终闭合时间和空间的厘定
    3.4 华北陆块北缘晚古生代岩浆弧增生与成矿事件的确定
    3.5 印支期构造-岩浆-成矿事件的发现
    3.6 世界首例造山型铜矿的识别一白乃庙铜矿
    3.7 早古生代岛弧背景斑岩型铜矿及其找矿前景
    3.8 中生代成矿多样性和东西差异性
4 南缘造山带构造演化和成矿
    4.1 古元古代浆控高温热液钼成矿事件的发现
    4.2 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构造体制的确证和造山型矿床的发现
    4.3 印支期成矿事件的识别及成因解释
    4.4 印支期两个不同类型花岗岩带的初步划分
    4.5 西秦岭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床成矿构造背景和模式
    4.6 确定东秦岭是世界首例造山型银多金属成矿省
    4.7 东秦岭是多期次、多类型钼矿化的巨型钼矿省
    4.8 中生代成矿复杂性和东西差异
    4.9 造山带隆升剥蚀幅度和时间:来自矿床的约束
5 急需加强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
    5.1 前中生代成矿系统的识别和预测
    5.2 燕山期大规模成矿的区域规律性和差异性
    5.3 构造域叠合-转化过程的细节和机理
    5.4 大陆碰撞造山事件的起止时限和标志

(3)四川里伍铜锌矿田控矿构造特征与找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田构造研究进展
        1.2.2 里伍铜锌矿田的勘探与研究进展
        1.2.3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完成的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矿田地质特征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矿田的矿床(点)空间分布特征
    2.3 矿田中里伍铜矿床概况
    2.4 里伍铜锌矿田矿床地质特征
        2.4.1 矿床产出岩系
        2.4.2 矿体形态特征与规模
        2.4.3 矿化与蚀变特征
        2.4.4 矿石类型
        2.4.5 矿石的结构与构造
        2.4.6 矿石的矿物成分成矿顺序及矿物生成顺序
第3章 构造体系划分与分层构造解析
    3.1 构造体系划分
    3.2 区域构造特征及应力场分析
        3.2.1 区域构造的遥感影像特征
        3.2.2 基于物探异常的区域构造特征分析
        3.2.3 区域构造与化学块体的相关性分析
    3.3 矿田构造类型及成矿效应分析
        3.3.1 背形构造
        3.3.2 环状剥离断裂构造
        3.3.3 片理构造特征
    3.4 显微组构特征及指示意义
    3.5 控矿构造特征分层解析研究
    3.6 矿田形成主控制因素探讨
        3.6.1 矿体形成的容矿空间探讨
        3.6.2 韧性剪切-拆离滑脱构造与成矿
第4章 变质岩系地层与赋矿地层原岩恢复
    4.1 变质岩系地层特征
        4.1.1 三叠系西康群
        4.1.2 二叠系乌拉奚组
        4.1.3 晚元古界江浪岩组
        4.1.4 早元古界里伍岩群
        4.1.5 早元古界甲坝岩组
    4.2 赋矿地层原岩恢复
        4.2.1 野外地质法与岩石学方法
        4.2.2 岩石化学方法
    4.3 赋矿岩系形成构造环境的分析
第5章 矿田构造演化及构造控矿特征
    5.1 变质变形构造期次划分
    5.2 元古代时期构造变形及其控矿特征
    5.3 古生代时期构造变形及其控矿特征
        5.3.1 古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5.3.2 古生代构造控矿特征
    5.4 印支晚期-燕山早期构造变形及其控矿特征
        5.4.1 印支晚期-燕山早期构造变形特征
        5.4.2 印支晚期-燕山早期构造控矿特征
    5.5 燕山中晚期-喜山期构造变形及控矿特征
        5.5.1 燕山中晚期构造变形特征
        5.5.2 燕山中晚期构造控矿特征
        5.5.3 喜马拉雅造山期构造变形及控矿特征
    5.6 矿田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时空耦合
第6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指示意义
    6.1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6.1.1 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6.1.2 硅、铅同位素特征
        6.1.3 硫同位素与微量元素特征
        6.1.4 稀土元素特征
        6.1.5 锇同位素特征
    6.2 矿床地球化学的指示意义分析
        6.2.1 成矿元素的迁移-富集
        6.2.2 矿体最终定位
第7章 构造控矿模式与矿田成矿过程分析
    7.1 多层次构造控矿作用分析
        7.1.1 剪切构造的控矿模式
        7.1.2 滑脱构造的控矿模式
        7.1.3 片理的控矿模式
    7.2 火成岩与成矿的关系分析
        7.2.1 花岗岩与成矿的关系分析
        7.2.2 基性火山岩与成矿的关系分析
    7.3 矿田成矿过程分析
        7.3.1 构造应力驱动下的矿液运移势分析
        7.3.2 矿田成因探讨
        7.3.3 矿田成矿模式
第8章 隐伏矿体预测
    8.1 矿田原生晕及深部找矿指示意义
        8.1.1 成矿及伴生元素组合特征
        8.1.2 矿床地球化学分带的空间分布特征
    8.2 构造形迹的深部找矿指示意义
    8.3 物质场的深部找矿指示意义
    8.4 远景区预测
        8.4.1 成矿规律总结
        8.4.2 找矿标志及其找矿方向
        8.4.3 找矿远景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扬子地块西南缘前寒武纪铜—铁—金—铀多金属矿床及区域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1.2.1 IOCG 矿床的概念及研究范畴
        1.2.2 国外 IOCG 研究现状
        1.2.3 中国 IOCG 研究现状及意义
        1.2.4 扬子地块西南缘下元古界铜铁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及方案
        1.3.4 技术路线
        1.3.5 论文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与成矿地质条件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地层及含矿岩系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1.4 变质岩
        2.1.5 区域矿产
    2.2 主要矿床地质特征
        2.2.1 拉拉矿床
        2.2.2 大红山矿床
        2.2.3 岔河铜多金属矿床
        2.2.4 迤纳厂稀土铁铜矿床
        2.2.5 小结
第3章 岩石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特征
    3.1 原岩恢复及地层沉积环境
        3.1.1 变质岩原岩恢复
        3.1.2 地层沉积环境
    3.2 构造环境的元素地球化学证据
        3.2.1 基性侵入岩
        3.2.2 酸性侵入岩
    3.3 岩浆岩时代
        3.3.1 分析方法
        3.3.2 锆石微量元素
        3.3.3 锆石年龄
    3.4 讨论
        3.4.1 年代学意义
        3.4.2 区域构造背景指示意义
        3.4.3 双峰式岩浆岩的意义
第4章 成矿年代学研究
    4.1 硫化物铼锇同位素分析测试方法
    4.2 拉拉矿床铼锇成矿年代
        4.2.1 测试结果
        4.2.2 成矿物质来源指示
    4.3 大红山及岔河矿床铼锇成矿年代
        4.3.1 黄铜矿 Re-Os 同位素年龄
        4.3.2 磁铁矿 Re-Os 同位素年龄及意义
    4.4 矿床中铀的成矿年代
    4.5 区内其他矿床成矿年代
    4.6 讨论及小结
        4.6.1 年龄数据的甄别
        4.6.2 成矿年龄探讨
        4.6.3 小结
第5章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及物源示踪
    5.1 矿物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5.1.1 黄铁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1.2 磁铁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磁铁矿矿物学特征
    5.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示踪
        5.2.1 方解石稀土元素特征
        5.2.2 黄铜矿稀土元素特征
        5.2.3 黄铁矿稀土元素特征
    5.3 成矿流体来源的同位素示踪
        5.3.1 碳、氧同位素研究
        5.3.2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5.3.3 稀有气体同位素
    5.4 小结
第6章 前寒武纪地质事件与成矿作用
    6.1 成矿地质事件及重大地质事件的响应
        6.1.1 前寒武纪区域重大地质事件概述
        6.1.2 早元古代末地质事件
        6.1.3 中元古代末地质事件
        6.1.4 新元古代地质事件
    6.2 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6.2.1 矿床特征及控矿作用
        6.2.2 矿床类型
        6.2.3 讨论
    6.3 成矿模式
        6.3.1 典型矿床成矿模式
        6.3.2 区域成矿过程及成矿模式
    6.4 小结及讨论
结论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图版(野外典型照片)
    Ⅱ 图版(流体包裹体照片)
    Ⅲ 附表(已有年代学数据统计)

(5)西藏洞中拉热液型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依据
    1.2 铅锌矿研究综述
    1.3 西藏冈底斯带东段铅锌矿研究进展
    1.4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1.5 前人工作程度
        1.5.1 以往区域地质工作
        1.5.2 以往矿产地质工作
    1.6 研究思路及实物工作量
    1.7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2.2 地层
    2.3 岩浆岩
    2.4 构造
        2.4.1 断裂
        2.4.2 褶皱
    2.5 区域矿产概况
        2.5.1 亚贵拉铅锌矿床
        2.5.2 沙让钼矿床
        2.5.3 拉屋铜矿床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3 矿区岩浆岩
    3.4 矿体特征
        3.4.1 Ⅰ号矿体
        3.4.2 Ⅱ号矿体
        3.4.3 Ⅲ、Ⅳ号矿体
    3.5 矿石组构与成分
        3.5.1 矿石组构
        3.5.2 矿石矿物成分
        3.5.3 矿石化学成分
    3.6 围岩蚀变及成矿期次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元素地球化学
        4.1.1 常量元素
        4.1.2 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
    4.2 稳定同位素
        4.2.1 氢氧同位素
        4.2.2 碳氧同位素
        4.2.3 硫同位素
        4.2.4 铅同位素
        4.2.5 稀有气体同位素
    4.3 流体包裹体
        4.3.1 岩相学特征
        4.3.2 温度
        4.3.3 盐度与密度
        4.3.4 压力与深度
        4.3.5 流体成分
        4.3.6 逸度
        4.3.7 pH和Eh
        4.3.8 总硫活度和总碳活度
        4.3.9 Pb、Zn迁移、沉淀机制分析
第5章 成矿作用研究
    5.1 成岩成矿时代
        5.1.1 成岩年龄
        5.1.2 成矿年龄
    5.2 成矿物质来源
        5.2.1 Pb-Zn的来源
        5.2.2 S的来源
        5.2.3 成矿流体来源
    5.3 成因与成矿作用
        5.3.1 成因
        5.3.2 成矿作用过程
结论
    1. 取得的主要成果或认识
    2. 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图版Ⅰ
图版Ⅱ
图版Ⅲ

(6)红透山铜矿床氧化带内硒的地球化学及其资源环境利用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铜矿床地质及其氧化带的发育特征
    1.1 铜矿床地质
    1.2 氧化带的发育特征
        1.2.1 氧化带的分带
        1.2.2 氧化带的形成条件
2 硒的载体矿物及其富集序列
3 硒的赋存状态及其实验研究
    3.1 重液分离试验
    3.2 浸出试验
    3.3 电渗析试验
    3.4 岩矿鉴定、电子探针分析、X光衍射分析
4 硒的地球化学演化阶段
    4.1 硫酸盐阶段
    4.2 氧化物-氢氧化物阶段
    4.3 次生硫化物阶段
5 硒的资源-环境利用方向

(7)会泽铅锌矿富锗闪锌矿的沉淀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研究区概况
        1.4.1 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1.4.2 自然条件及经济状况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关键技术和创新
第2章 川滇黔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活动
    2.4 区内矿床分布特征
        2.4.1 地层与矿床分布
        2.4.2 构造与铅锌矿床的分布
        2.4.3 地层岩性与矿床分布
        2.4.4 岩浆活动与铅锌矿床的分布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赋矿地层和岩石
        3.1.1 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dn)
        3.1.2 寒武系下统筇竹寺组(∈_(1q))
        3.1.3 泥盆系(D)
        3.1.4 石炭系(C)
        3.1.5 二叠系(P)
    3.2 地质构造
        3.2.1 北东向构造
        3.2.2 南北向构造
        3.2.3 东西向构造
        3.2.4 北西向构造
    3.3 矿体特征
        3.3.1 矿山厂矿体特征
        3.3.2 麒麟厂矿体特征
    3.4 矿石特征
        3.4.1 矿石类型
        3.4.2 矿石组构
    3.5 成矿期次划分
        3.5.1 成矿期成矿阶段划分
        3.5.2 闪锌矿世代划分
    3.6 蚀变作用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
    4.1 矿区矿石矿物微量元素特征
        4.1.1 ICP-MS测试分析
        4.1.2 LA-ICP-MS测试分析
    4.2 稳定同位素特征
        4.2.1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2.2 氢-氧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3 粘土矿物Ar-Ar年代学
第5章 成矿流体特征
    5.1 测试方法
    5.2 矿物中流体包裹体发育特征与类型
    5.3 流体包裹体均—温度、盐度及密度
        5.3.1 流体包裹体均—温度、盐度
        5.3.2 流体密度
    5.4 流体pH与Eh分析
        5.4.1 pH值分析
        5.4.2 Eh值分析
    5.5 流体演化与成矿模式
第6章 富锗闪锌矿沉淀机制探讨
    6.1 锗的地球化学行为
    6.2 流体温度与锗富集的关系
    6.3 流体pH值、Eh值与锗富集的关系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以再循环视角分析中国Au、Cu、Fe矿床的时间分布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全球金属矿床储量的年龄分布模式
    2.1 种群动力学理论
    2.2 天然体系年龄分布的三种模式
    2.3 金属矿床的年龄分布模式
第三章 中国金矿床时间分布模式分析
    3.1 中国金矿资源概况
    3.2 金矿累积资源储量-年龄分布模式
    3.3 金矿成矿类型-年龄分布模式
    3.4 中国金矿床时空分布规律总结
        3.4.1 各历史时期的金矿分布情况
        3.4.2 主成矿期的空间分布规律
第四章 中国铜矿床时间分布模式分析
    4.1 中国铜矿资源概况
    4.2 铜矿累积资源储量-年龄分布模式
    4.3 铜矿成矿类型-年龄分布模式
    4.4 中国铜矿床时空分布规律总结
        4.4.1 铜矿床类型
        4.4.2 各历史时期铜矿分布规律
第五章 中国铁矿床时间分布模式分析
    5.1 中国铁矿资源概况
    5.2 铁矿累积资源储量-年龄分布模式
    5.3 铁矿成矿类型-年龄分布模式
    5.4 中国铁矿床时空分布规律总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附表A
附表B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陕西银硐子银铅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化富集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项目依托
    0.2 论文选题及依据
        0.2.1 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化富集规律研究的必要性
        0.2.2 选题确定
    0.3 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条件
    0.4 研究现状
        0.4.1 热水喷流沉积矿床研究现状
        0.4.2 银硐子矿床研究现状
        0.4.3 存在问题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0.5 本次研究工作量统计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
    1.1 构造单元划分
    1.2 构造边界特征(蛇绿混杂岩带)
        1.2.1 商丹断裂带
        1.2.2 勉略断裂带
    1.3 各构造单元主要地层划分及区域构造演化
        1.3.1 华北陆块南缘地层
        1.3.2 北秦岭构造带地层
        1.3.3 南秦岭构造带地层
        1.3.4 扬子板块北缘地层
        1.3.5 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
    1.4 研究区地质特征
        1.4.1 区域地层
        1.4.2 区域侵入岩
        1.4.3 区域构造
        1.4.4 区域矿产类型及分布
第2章 矿区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层
    2.2 矿区构造
    2.3 矿区侵入岩
        2.3.1 柞水岩体岩体特征及岩相学特征
        2.3.2 柞水岩体岩锆石 U-Pb 定年
        2.3.3 柞水岩体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3.2 矿石特征
        3.2.1 矿石组成
        3.2.2 矿石结构构造
        3.2.3 矿石化学组分
    3.3 围岩蚀变特征
    3.4 成矿期次
第4章 含矿岩系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
    4.1 含矿岩系厘定
        4.1.1 含矿岩系厘定
        4.1.2 含矿岩系原岩恢复
    4.2 含矿岩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2.1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反映的物源区变化
        4.2.2 微量元素及稀土地球化学特征
    4.3 构造环境特征
第5章 喷流沉积建造
    5.1 热水喷流岩的种类及地质证据
        5.1.1 硅质岩
        5.1.2 重晶石岩
        5.1.3 硅质钠长质岩
        5.1.4 绿泥石岩-同沉积蚀变岩
    5.2 热水喷流岩的地球化学证据
        5.2.1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2 稀土元素特征
    5.3 炭泥质板岩
第6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6.1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研究及流体来源
        6.1.1 样品的采集
        6.1.2 测试方法及结果
        6.1.3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6.1.4 流体包裹体成分特征
        6.1.5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6.2 稳定同位素研究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6.2.1 硫同位素
        6.2.2 铅同位素
        6.2.3 氢氧同位素
    6.3 成矿时代
    6.4 矿化富集规律
        6.4.1 同生断裂控矿规律
        6.4.2 地层控矿规律
        6.4.3 构造控矿规律
        6.4.4 变质热液叠加成矿规律
        6.4.5 矿化分带规律
    6.5 矿床成因
    6.6 成矿模式
        6.6.1 成矿动力学背景
        6.6.2 成矿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作者简介
致谢

(10)大中条地区火山—岩浆—成矿作用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依据
        1.1.1 国内外金属矿床勘查进展
        1.1.2 大中条地区勘查及研究历史回顾
        1.1.3 中条山地区具有独特的大地构造背景,找矿潜力巨大
    1.2 论文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
        1.2.1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
        1.2.2 研究思路
    1.3 完成的工作量
    1.4 取得的成果和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地层
        2.1.1 涑水杂岩地质特征
        2.1.2 绛县群
        2.1.3 中条群
        2.1.4 西阳河群
    2.2 岩浆岩
    2.3 变质作用
    2.4 区域构造背景及演化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5.1 区域航磁、重力分布特征
        2.5.2 深部断裂构造体系的推断
        2.5.3 同善隐伏基底背斜的推断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第三章 大中条地区典型矿床研究
    3.1 桃花洞式铜矿
        3.1.1 矿区地质特征
        3.1.2 矿体地质特征
        3.1.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3.1.4 成岩成矿机制
        3.1.5 成矿模式
    3.2 洞沟式方解石脉型金银铜多金属矿床
        3.2.1 矿区地质特征
        3.2.2 矿床地质特征
        3.2.3 矿床成因认识
        3.2.4 洞沟式铜矿的找矿方向
    3.3 义唐—户头式铁镍(铜)矿床
        3.3.1 户头铁镍矿床特征
        3.3.2 义唐矿区地质特征
        3.3.3 义唐—户头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3.3.4 矿床成因初步认识
第四章 大中条地区西南段成岩成矿时代研究
    4.1 桃花洞含矿围岩的 LA-MC-ICP-MS 锆石 U-Pb 定年研究
        4.1.1 采样的位置及特征
        4.1.2 实验方法
        4.1.3 分析结果
    4.2 三岔沟金矿成矿时代研究
        4.2.1 矿区地质特征
        4.2.2 矿床地质特征
        4.2.3 采集位置
        4.2.4 分析方法
        4.2.5 测定的结果
    4.3 义唐铁镍(铜)矿含矿岩体的成岩时代
        4.3.1 采样位置和样品特征
        4.3.2 分析方法
        4.3.3 分析结果
    4.4 成岩成矿时代讨论
        4.4.1 含矿围岩的时代
        4.4.2 含矿岩体的时代
        4.4.3 矿床的形成时代
    4.5 中条山成岩成矿环境
        4.5.1 涑水期地质演化与构造运动
        4.5.2 中条山成矿构造环境的探讨
第五章 大中条地区成矿系列研究
    5.1 区域矿产分布
    5.2 矿床类型
        5.2.1 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矿床
        5.2.2 与沉积作用有关的矿床
    5.3 成矿系列(组)的厘定
        5.3.1 前人的研究
        5.3.2 大中条成矿系列的初步构建
第六章 大中条地区成矿规律和潜力评价
    6.1 大中条地区成矿规律总结
        6.1.1 构造-岩浆与成矿
        6.1.2 岩浆演化与成岩成矿环境
        6.1.3 矿床成因和成矿物质来源判别
        6.1.4 成矿作用时空演化规律
    6.2 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及找矿模型
        6.2.1 桃花洞式铜矿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
        6.2.2 户头-义唐式铁镍铜矿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
        6.2.3 洞沟式铜矿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
    6.3 大中条地区铜多金属矿潜力评价
        6.3.1 成矿靶区的圈定
        6.3.2 靶区异常查证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辽宁红透山铜锌矿床含矿系地层铷-锶等时线年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辽宁红透山铜锌矿床含矿系地层铷-锶等时线年龄研究[A]. 黄承义,邵静波,卢伟. 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5), 1983
  • [2]华北大陆边缘造山过程与成矿研究的重要进展和问题[J]. 陈衍景,翟明国,蒋少涌. 岩石学报, 2009(11)
  • [3]四川里伍铜锌矿田控矿构造特征与找矿预测研究[D]. 陈道前.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1)
  • [4]扬子地块西南缘前寒武纪铜—铁—金—铀多金属矿床及区域成矿作用[D]. 宋昊.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 [5]西藏洞中拉热液型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费光春. 成都理工大学, 2010(03)
  • [6]红透山铜矿床氧化带内硒的地球化学及其资源环境利用方向[J]. 杨敏之. 地质找矿论丛, 2004(03)
  • [7]会泽铅锌矿富锗闪锌矿的沉淀机制研究[D]. 山成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8]以再循环视角分析中国Au、Cu、Fe矿床的时间分布模式[D]. 刘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3)
  • [9]陕西银硐子银铅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化富集规律研究[D]. 马芳芳. 吉林大学, 2012(10)
  • [10]大中条地区火山—岩浆—成矿作用及成矿预测[D]. 赵斌. 长安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辽宁红透山铜锌矿床含矿地层铷锶等时年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