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那个熟悉的身影——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

西柏坡,那个熟悉的身影——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

一、西柏坡,那熟悉的身影——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论文文献综述)

韩东云[1](2020)在《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任务。虽然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才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战略任务,但是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进程却不能仅从这个时候开始算起。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价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与信念、性质与宗旨的集中体现,在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都可以找到源头和发展脉络。系统梳理和阐释这一历程,对于我们党在新时代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早在五百年前,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积极的价值预设,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价值预设中蕴含着大量的社会主义价值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这些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规律性和价值性进行了论述。列宁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在此基础上接力探索,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积极弘扬社会主义价值。总的来说,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未来社会的价值预设,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论述,列宁、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都蕴含着与社会主义价值相关的思想和实践成果,为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来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积极的准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的革命可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成功构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价值观,并努力在革命实践中践行党的价值观,最终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由局部执政转变为在全国范围内执政,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教育文化领域的指导思想地位,为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础前提。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始探索。从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至改革开放前,虽然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曲折,但是仍取得巨大的成就。我们党积极探索出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独立自主、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并积极培育了“大公无私”的时代精神。在实践上,我们党不断把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并重,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挥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自觉能动性和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构建社会主义价值观取得一定的成绩。虽然我们党在1957年以后,出现了反右斗争扩大化、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乃至“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正是这些错误教育了全党,为我们党在今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宝贵经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根据我们党在新时期的根本任务,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这些理论体系中,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性认识,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价值蕴含,胡锦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的深化等,都为我们党持续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起到推动作用。2006年,我们党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并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实践过程中广泛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也为我们党在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迅速升华。党的十八大创造性地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专家学者也兴起了学习研究的热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理上得到更加充分的阐释。党和政府积极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公众人物和家庭,依靠党的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各类实践活动;通过健全组织领导机构,提供政策与物质保障,完善法律与法规机制,建立学习教育机制,制定监督与评价机制,畅通反馈机制等,为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制度保障。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进程中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的积极努力及进行的具体实践可得到一些启示,这就是在新时代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突出人民群众价值主体地位和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李钰[2](2018)在《彭松:以学术之心见证百年中国舞蹈》文中研究表明彭松(1916-2016,曾用名“赵郓哥”),中国舞蹈史学家、舞蹈教育家、舞蹈编导家。伴随彭松一生的,是中国的新舞蹈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彭松见证了建国以来,我国舞蹈领域的每一次开拓和飞跃,无论是民族民间舞蹈的收集与教材体系的制定、还是中国古代舞蹈史的深掘,抑或舞蹈理论领域的拓荒,彭松都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本文以舞蹈艺术家彭松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梳理其七十余载的艺术生涯,反观近百年中国舞蹈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在这过程中产生的积极影响。本篇论文将研究对象“彭松”这一个体植入百年中国舞蹈发展的大背景中,综合运用宏、微观视角,旨在厘清其七十余载艺术生涯,并对其作出的杰出贡献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论文共为三章,第一章是创作生涯的回顾,以时间为序梳理彭松的编创之路;第二章是史学研究成就的总结,包括对中国舞蹈史学研究的奠基作用及其自身的治学特点;第三章是其思想观念的分析,以前两章节为基础,试图总结彭松的艺术经历和其思想观念的交互影响。

殷允岭,陈晓霞,李顺湖[3](2016)在《李大钊》文中认为引子乙未仲秋日,朗亮的乐亭县天空一碧如洗。六百岁古槐的苍劲枝叶,在大黑坨村的顶空,编织出密绿的华盖。古槐斜对着李大钊故居大门,渤海的潮风吹拂着槐叶,窸窸窣窣诉说着李家大宅的故事。大门边的条石上,李家的族人、亲邻随着风声一齐站立,恭迎一位手执拐杖迈出宅门的老人——村中唯一亲睹过李大钊形容的见证者——九十三岁的李俊之老人的到来。他是在笔者询觅他去处,知情人

娄银梅[4](2015)在《中国梦与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定义为“中国梦”。自此以后,“中国梦”一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它呈现在不同领域,采用了不同表达方式。中国梦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紧密连在一起,使国家、民族和个人构成一个命运共同体,成为激励每一个炎黄子孙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嘹亮号角。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共同的梦想,但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承担起领导追梦的重担,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民族复兴这一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原创理论拒绝这种结合,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产生于资本主义胎胞,自发地趋向资本主义。这意味着,实现中国梦具有与生俱来的困难,所谓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就与此有关。首先是在实践领域,市场经济利益驱动原则激发市场主体的最大活力,也带来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如何在保证市场经济推动生产力作用的同时,逐步地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成为一道难题。其次是在理论领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突破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论断,如何在社会发展规律层面确定其历史地位,成为在当代建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的一道难题。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产生于实现中国梦过程中实践和理论所带来的难题。而化解上述难题,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更加重视自身建设,尤其是重视全面从严治党。

熊标[5](2014)在《苏区精神论》文中提出在苏区斗争的艰苦岁月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团结和带领苏区军民培育了伟大的苏区精神。苏区精神是我们党在创建、保卫和发展苏区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工农红军和苏区群众的精神风貌,是苏区军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写照。伟大的苏区精神不仅是当年苏区军民克敌制胜的的法宝,而且成为了后来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的直接源头,在中国革命精神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苏区革命史的研究,我们发现苏区精神的形成具有历史必然性。苏区时期,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中国的社会矛盾非常尖锐,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具有强烈的革命意愿,这为苏区精神的形成准备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开辟了广阔的苏区农村根据地,广泛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这就为苏区精神的形成提供空间依托和思想准备。此外,创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进行了围剿与反“围剿”的生死较量,这就为苏区精神的培育奠定了实践基础。正是有了这些充分的准备,苏区精神的形成就顺理成章,体现了一种历史必然性。在苏区的革命实践中,我们党领导苏区军民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这二十八个字高度浓缩,集中体现了苏区精神的本质和精髓,既有中国革命精神的共性,又突出了苏区精神的鲜明个性。苏区精神科学内涵的七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印证,形成了一个内在有机的结构。苏区精神见证了苏区党的建设、军队建设和苏维埃共和国建设的全过程,因此,成就了治党精神、治军精神、治国精神的应然地位。尤其是在革命低潮时期,点燃了革命必胜的信念,坚定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又见证了跟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进行艰难的斗争,彰显了求真务实的理论品质,这些共同构成了苏区精神的特质。通过对这些特质的提炼,突出了苏区精神跟其他革命精神的差异,证明了苏区精神自身独特的存在和价值,有力回应了关于苏区精神的种种质疑。苏区精神作为一种经历血与火考验的革命精神,它不会因为历史方位的变换而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通过对苏区精神时代价值的开显和发掘,笔者认为,它的时代价值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见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应然选择,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宝贵资源,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有鉴于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大力培育和弘扬苏区精神,让苏区精神焕发出时代光芒。

忽培元[6](2012)在《长河——马文瑞与新中国建设》文中指出序曲踏遍青山,两位开国老部长国庆观礼重逢,天安门上欣然回望旭日初升……1995年10月1日,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六周年纪念日。这天晚上,首都北京华灯齐放,人们沉浸在喜庆的节日气氛中。天安门广场张灯结彩。八点多钟,江泽民、李鹏等中国第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同首都各届代表和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的数以万计的人民群众观赏节日焰火。在这举国同庆,万众同乐,令人欢欣鼓舞的时刻,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焰火的新中国

喻立平[7](2011)在《毛泽东平等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平等思想,无论中外,古已有之。然而真正作为现代性的核心价值观念,平等思想是由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所呈现出来的。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资产阶级首次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表达了全球化时代资产阶级对人权平等的阶级诉求和时代要求。但是,近代人权平等观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它只解决了平等的形式问题而没有解决平等的内容问题。真正将人的平等的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的是马克思。马克思通过世界历史理论阐述了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平等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平等思想与中国实际、与中国传统平等思想结合起来,从而全面而系统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平等的认识与实践。毫无疑问,平等思想在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毛泽东的平等思想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平等观的科学思想,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平等观的科学内涵。本文拟从毛泽东人类解放平等观的形成与发展、理论建构、主要内容、方法论等四个方面,对毛泽东平等思想作比较系统的阐述。在中国,实现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建立一个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自由平等的国家,是毛泽东一生追求的伟大目标,因而平等思想是贯穿毛泽东思想轨迹的一条主线。毛泽东在经历了对中国传统平等思想的继承与超越、对中西方近代平等思想的反思与批判、对马克思人类生存与解放理论的吸取与创新之后,形成了具有鲜明阶级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的人类解放平等观,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成果。劳动、权利、解放,是毛泽东平等思想的三个基本范畴,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矛盾,构成了毛泽东平等思想的基本内容,从而使毛泽东平等思想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为科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首先,劳动价值论是毛泽东平等思想的理论根基。毛泽东把劳动作为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准、分析平等问题的基本依据。毛泽东认为,通过劳动来改造人,是解决平等问题的根本手段;劳动者是革命和建设的主体,是建立平等社会的真正动力。其次,人的基本权利的实现是毛泽东平等思想的核心。毛泽东认为,争取人的基本权利的实现,是中国革命斗争的中心环节,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平等理想的现实路径。权利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基础条件。现实斗争必以争取平等权利为中心,而理想追求在于人的彻底解放。在毛泽东平等思想体系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常常表现出某种张力,也使毛泽东解放的思想更加丰富。最后,毛泽东关于解放的内容,主要包括生产力的解放、人民的解放和人类的解放三个方面。没有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社会平等和人类的解放;人民解放,是毛泽东平等思想的主体定位,在毛泽东时代,这实质上就是人民争取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权利,争取权利是实现解放的前提条件,也是现实切入点;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也是毛泽东平等思想的终极价值取向。毛泽东平等思想的价值取向既与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平等观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直指20世纪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解放主题,包括争取独立、扞卫国家主权、建立平等外交关系以实现民族的解放,提升人民地位、解放人的个性以实现劳动人民的解放,倡导国际主义、推动世界和平、高扬大同理想以最终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毛泽东对于政治平等、经济平等、社会平等的推进,都是着眼于广大劳动阶级的彻底解放,这是毛泽东人类解放平等观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在政治平等方面,毛泽东青年时代就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平等诉求,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他致力于推进政治表达、政治参与的平等和政治民主的制度建构,通过争取普通民众的话语权利、提高民众的政治表达能力以推进政治表达平等;通过民主选举、国家管理和政治运动以推进政治参与平等;并以实行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代表制、政治协商制和尝试“大民主”,探索政治平等的制度保障;在实现平等的方式上,毛泽东强调用革命的方式实现政治平等,包括既用革命破坏不平等的现存政治制度、消除政治压迫,又包括用革命孕育新的平等政治制度;在平等的保障上,尽管制度建设与革命之间存在着矛盾,但毛泽东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经济平等方面,毛泽东致力于实现全体劳动人民占有的平等、分配的平等和发展的平等,通过土地改革、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实现占有的平等,通过供给制试验、按劳分配原则的贯彻和计划体制以实现分配的平等,通过公私兼顾、城乡统筹和民族自治以实现发展的平等。在社会平等方面,毛泽东致力于破除传统中国社会的官本位思想、精英化倾向和“差序格局”,通过反封建法权、反等级特权、反官僚主义以及提倡干部参加劳动与群众打成一片,以破除官本位组织结构,建立社会主义新型干群关系;通过大力提高普通劳动群众地位、改造知识分子,以消除传统文化中的精英化倾向,建立社会主义新型体脑关系;通过推进人权平等、男女平等和人际关系平等,以革除传统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建立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毛泽东平等思想的方法论,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内在结构概括起来就是“一主两翼”。“一主”,就是“一分为二”。毛泽东认为,任何事物总是可以不断地“两分”下去,而分开的两方总是存在差异,“差异就是矛盾”,所以事物的平衡、平等是相对的,不平衡、不平等是绝对的,“一分为二”揭示了平等与不平等矛盾运动的永恒性,成为毛泽东观察、分析和解决平等问题的理论基本点。“两翼”,就是肯定方面的“自主自强”和否定方面的“不断革命”。“自主自强”着眼于通过砥砺心力、独立思考以强化主体,争取平等,获得解放;“不断革命”着眼于通过全面彻底的革命,以消灭不平等,获得解放。因为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所以,“独立自主”与“不断革命”是没有止境的,人类社会永远处在追求平等和解放的过程之中。毛泽东平等思想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基本完成了中国现代平等观的理论建构,全面推动中国社会向着公平正义的目标迈进,并深入推进平等观念的大众普及。毛泽东平等思想也存在明显的道德化倾向、两极化思维模式和军事化偏好的理论偏颇和实践失误。毛泽东平等思想及其实践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必须正确认识平等的价值,正确把握平等的内涵,正确处理平等与自由、平等与效率、平等理想与实现手段之间的关系。

张瑞堂[8](2004)在《文化自觉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文中指出①经济全球化,思想文化交流激荡,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得不慎重思考自己的文化发展问题。我们应如何看待中华文化的历史和未来?用费孝通先生的话来概括就是四个字:文化自觉。自费孝通先生1997年提出“文化自觉”命题后,众多学者围绕着如何做到“文化自觉”展开了研讨,对中华文化近代以来的境遇作了历史反思,在此基础上又对中华文化在21世纪的地化、作用作了展望。 笔者认为,“文化自觉”问题实际就是文化认识论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对文化作了科学的社会结构定位、历史定位和价值定位,揭示了文化创新的综合条件以及文化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文化自觉的基石,文化自觉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总体要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文化发展中的科学运用。 ②“文化自觉”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运动提出的重大命题,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发挥着“主要的决定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都体现了一定阶级的文化主张,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逻辑顺序,包含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启动了中国无产阶级文化自觉的历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总体思路,克服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指导和适应中国革命发展的毛泽东思想和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突出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在新的政治、经济实践中发挥了推动力作用。革命文化突出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方法,在革命实践中丰富了文化的表现形式。革命文化在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中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社会文化心理基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体的革命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具有稳定群体意识的文化形态。革命文化是当时多元文化中唯一能自觉遵循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变革需要、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稳定精神特质的文化形态。革命文化没有抛弃近代以来仁人志士文化救国的正确主张,相反还组成了民族文化统一战线,在革命实践中吸取了一切文化的有益成果,使其成为革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③20世纪后半期,时代主题由革命与战争向和平与发展转换,需要将革命的理论转变为建设的理论,将革命文化转化为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成为主导文化转型首要解决的问题,邓小平理论的最终形成和确立标志着革命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成功转型。在主导文化转型过程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人作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战略决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开创了通过“文化建设”达到“精神文明”的新阶段。新时期,以“三个化表”重要思想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学教育、思想道德建设、网络信息传播等文化基础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主导文化成功转型为文化全面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必须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精神和文化自觉精神,必须批判继承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要善于处理特定历史条件下文化同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要始终坚持提高文明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⑧博士学位论文OOC丁又)RAll)[SSERI/Tl()N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识论的基本内齐,也是保持主导文化白觉的基本要求。 ④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内利一会已经形成了“多元一体”、“一体多样”的基本文化格局,星现出土导文化和社会亚文化共生互补、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以后的文化发展中,要着l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让土导文化和亚文化都沿着先进方向不断前进。土导文化吸取亚文化的有益成分,亚文化在土导文化引导卜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文化系统,是中国特色社会土义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多元一体”、“一体多样”文化模式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要坚持以先进文化提升亚文化自觉意识,促进亚文化健康发展。 大学、社区、企业是社会土义文化发展的垫层阵地,1三导文化引导下的大学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发展推动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努力提高信教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是维护信教群众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需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改造“贫困文化”,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中国特色社会土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抵御和预防“反文化”渗透和“消极文化”蔓延,以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占领文化阵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社会土义文化建设中止确处理主导文化和亚文化关系的基本指针。 ⑤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必须坚

文红[9](2003)在《西柏坡,那熟悉的身影——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文中研究说明

二、西柏坡,那熟悉的身影——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柏坡,那熟悉的身影——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与研究思路
        一 研究综述
        二 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及存在不足
        一 研究创新
        二 存在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辨析
    第一节 价值观
        一 价值的内涵及外延
        二 价值观的内涵与特性
    第二节 社会核心价值观
        一 核心价值观
        二 社会核心价值观
    第三节 社会主义价值观
        一 社会主义的多维解读
        二 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三 社会主义价值观
    第四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未来社会的价值预设
        一 空想社会主义者价值预设中蕴含的社会主义价值思想
        二 空想社会主义者传播及实现社会主义价值思想的途径
        三 空想社会主义者价值预设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分析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面论述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规律性揭示
        二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性认识
        三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思考
    第三节 列宁、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及实践
        一 列宁、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
        二 列宁、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弘扬社会主义价值
        三 列宁、斯大林弘扬社会主义价值存在着历史局限性
第三章 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准备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贡献
        一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及壮大
        二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的价值观的构建
        三 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努力践行党的价值观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前提
        一 中国共产党由局部执政转变为全国范围执政
        二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
        三 马克思主义在教育文化事业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
第四章 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社会现实
        一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二 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三 “建设导向”与“革命导向”相互交织
    第二节 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论探索
        一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二 “四个现代化”、独立自主、共同富裕
        三 积极培育“大公无私”的时代精神
    第三节 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实践探索
        一 发展生产力与人民群众利益并重
        二 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三 发挥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自觉能动性
        四 重视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
第五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持续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一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性认识
        二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蕴含
        三 胡锦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的深化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
        一 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背景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理论内涵
    第三节 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 建设高素质的宣传工作队伍
        二 加强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教育
        三 发挥主流媒体弘扬主旋律的作用
        四 积极利用互联网优势
        五 借助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第四节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二 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三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
        四 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五 做好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升华
    第一节 “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明确表达
        一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凝练与表达
        二 党的十八大明确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三 “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学理阐释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
        一 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二 营造良好舆论生态和社会氛围
        三 进行积极的话语转换
        四 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
        五 利用传统节日和纪念庆典活动
    第三节 全面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
        一 党员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 带领人民群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 引导公众人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 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
        五 注重在家庭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六 利用党的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开展践行活动
    第四节 建立健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制机制
        一 健全组织领导体制
        二 建立政策与物质保障机制
        三 完善法律与规章制度
        四 建立长效学习机制
        五 制定监督评价机制
        六 畅通反馈机制
结语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启示
    一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二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 突出人民群众价值主体地位
    四 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2)彭松:以学术之心见证百年中国舞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新舞蹈引他走上舞蹈之路
    第一节 结缘舞蹈艺术的“前世今生”
        一、早期学习经历
        二、从艺道路之初
        三、结缘新舞蹈艺术
    第二节 战火中“育才”
        一、育才学校舞蹈组
        二、中国乐舞学院
    第三节 深入田间“采舞”
        一、川康之行与“边疆舞”
        二、花鼓灯之“歌”
        三、东北秧歌
        四、河南“闹花灯”
        五、甘肃地区民族民间舞蹈
        六、云南之行“万里学步”
        七、“龙”的传人“鱼”族之舞
        八、民族民间舞蹈的挖掘和整理
    第四节 为新中国“起舞”
        一、“华大舞蹈团”与《人民胜利万岁》大歌舞
        二、“中戏舞蹈团”与建设祖国大秧歌
        三、新中国第一部舞剧《和平鸽》
第二章 由实践而理论的学术升华
    第一节 开疆拓土孜孜不倦
        一、唐代部分——《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与《唐代舞蹈》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中国舞蹈史》与《中国舞蹈通史》
    第二节 深入挖掘不断反刍
    第三节 师夷长技洋为中用
        一、拉班舞谱的学习
        二、《中国古代舞谱》
第三章 于传统中追古溯今的思索
    第一节 引古理之哲思
    第二节 参古法定今奇
    第三节 融它艺于一身
    第四节 撷唯物之馨香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4)中国梦与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梦与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内在联系
    一、中国梦的内涵
    二、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
    三、中国梦与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之间的关系
        (一) 梦与忧患之间的内在关联
        (二) 中国共产党对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担当
        (三) 中国梦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忧患
第二章 中国梦与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产生
    一、“中国梦”的价值阐释
    二、中国梦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忧患
        (一) 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二)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 如何在发展中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忧患
    三、中国梦给中国共产党带来的实践忧患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中国梦的决定作用
        (二) 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问题
        (三) 运用市场经济给执政党带来的实践忧患
    四、实现中国梦的政治基础给中国共产党带来的治党忧患
        (一) 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二) 目前部分中共党员存在贪污腐败问题
        (三) 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建设产生的忧患
第三章 中国梦、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执政党忧患意识的产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承担着双重历史重任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担着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担着社会主义振兴的重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途径
        (一) 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改革的重大选择
        (二) 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载体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
    一、实现中国梦与化解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
        (一) 中国共产党对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忧患
        (二) 中国共产党对实现中国梦的理论忧患
    二、实现中国梦必须加强对社会主义必然性规律的论证
        (一) 执政党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引领作用
        (二) 执政党需要化解国内外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质疑
        (三) 中国共产党须在理论领域完善社会主义理论的说服力
    三、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支撑
        (一)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础是依法治国
        (二) 政府职能转变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四、实现中国梦需要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
        (一) 执政党建设需要遵循党的建设规律
        (二)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权力净化运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苏区精神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和选题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苏区精神的研究现状
        1.2.2 苏区精神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论文研究思路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4 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论文研究重点
        1.4.2 论文研究难点
        1.4.3 论文研究创新点
    1.5 相关概念的辨析
        1.5.1 苏区的含义
        1.5.2 精神的含义
        1.5.3 苏区精神、苏区干部好作风、苏区传统
第2章 苏区精神的形成
    2.1 苏区精神形成的自然社会环境
        2.1.1 苏区精神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
        2.1.2 苏区精神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2.2 苏区精神形成的思想文化基础
        2.2.1 中华民族精神的哺育
        2.2.2 马列主义的传播
        2.2.3 井冈山精神的继承
    2.3 苏区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
        2.3.1 各苏维埃区域的开辟
        2.3.2 “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
        2.3.3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第3章 苏区精神的本体解读
    3.1 苏区精神的科学内涵
        3.1.1 坚定信念
        3.1.2 求真务实
        3.1.3 一心为民
        3.1.4 清正廉洁
        3.1.5 艰苦奋斗
        3.1.6 争创一流
        3.1.7 无私奉献
    3.2 苏区精神的内在结构
        3.2.1 苏区精神的内涵结构
        3.2.2 苏区精神的主体结构
    3.3 苏区精神的功能定位
        3.3.1 苏区精神是一种治党精神
        3.3.2 苏区精神是一种治军精神
        3.3.3 苏区精神是一种治国精神
    3.4 苏区精神的特质
        3.4.1 苏区精神是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确信
        3.4.2 苏区精神具有求真务实的理论品质
第4章 苏区精神的时代价值
    4.1 苏区精神是我们党巩固和加强执政建设的宝贵资源
        4.1.1 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目的性的见证
        4.1.2 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规律性的见证
    4.2 苏区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应然选择
        4.2.1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需要苏区精神
        4.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苏区精神
        4.2.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需要苏区精神
    4.3 苏区精神是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强大精神动力
        4.3.1 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呼唤求真务实的苏区精神
        4.3.2 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呼唤艰苦奋斗的苏区精神
        4.3.3 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呼唤一心为民的苏区精神
第5章 苏区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5.1 弘扬和培育苏区精神面临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5.1.1 弘扬和培育苏区精神的有利条件
        5.1.2 弘扬和培育苏区精神的不利条件
    5.2 弘扬和培育苏区精神的基本原则
        5.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原则
        5.2.2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5.2.3 坚持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
    5.3 弘扬和培育苏区精神的基本路径
        5.3.1 切实加强苏区精神的理论研究
        5.3.2 大力开展苏区精神的教育
        5.3.3 把苏区精神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结语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毛泽东平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毛泽东平等思想研究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 平等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平等思想
        二、近代人权平等观
        三、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平等观
        四、毛泽东开启的中国社会主义平等追求
    第二节 关于毛泽东平等思想研究的争议与现状
        一、关于毛泽东有没有平等思想的争议
        二、关于毛泽东平等思想如何定位的争议
        三、关于毛泽东平等思想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第一章 毛泽东平等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对中国传统平等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一、农民均平意识的影响
        二、儒、墨、释学说中平等思想的影响
        三、湖湘文化中平等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对近代平等思想的反思与批判
        一、资产阶级民权派平等思想的影响
        二、无政府主义平等思想的影响
        三、空想社会主义平等思想的影响
        四、青年毛泽东平等观的建构及其特点
    第三节 对马克思主义平等思想的吸取与融通
        一、对劳动价值论的接受和理解
        二、对解放思想的信仰和追求
        三、对方法论的领会和运用
第二章 毛泽东平等思想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劳动价值论:毛泽东平等思想的理论根基
        一、以劳动划分阶级
        二、劳动者创造世界
        三、通过劳动改造人
    第二节 权利平等:毛泽东平等思想的现实路径
        一、劳动者权利平等
        二、“权利是争来的”
        三、权利是实现解放的手段
    第三节 人类解放:毛泽东平等思想的价值取向
        一、生产力的解放
        二、人民的解放
        三、人类的解放
第三章 毛泽东政治平等思想
    第一节 青年毛泽东的政治平等诉求
        一、1915-1916:“振国”的诉求
        二、1917-1918:“新民”的诉求
        三、1919-1920:“解放”的诉求
    第二节 争取政治权利平等
        一、政治地位平等
        二、政治表达权平等
        三、政治参与权平等
    第三节 政治平等的实现与维护
        一、用革命实现政治平等
        二、用制度保障政治平等
        三、革命与制度之间的矛盾
第四章 毛泽东经济平等思想
    第一节 公有制:铲除不平等的经济根源
        一、土地改革:破解中国农村不平等“历史之谜”的根本出路
        二、合作化道路
        三、人民公社运动
    第二节 按劳分配:防止两极分化
        一、供给制的情结
        二、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三、分配的计划机制
    第三节 统筹兼顾:解决发展的不平等
        一、“私”与“公”发展平等
        二、城乡发展平等
        三、民族区域发展平等
    第四节 在公平与效率上的困境
        一、政治挂帅
        二、限制商品经济
        三、注重“反”的方法
第五章 毛泽东社会平等思想
    第一节 建立新型干群关系
        一、反对官僚主义
        二、反等级特权
        三、“打成一片”
    第二节 建立新型体脑关系
        一、“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
        二、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偏差
        三、走“五七”道路
    第三节 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一、每个人都有公民权
        二、妇女解放与男女平等
        三、“人与人的关系应该是民主的和平等的”
第六章 毛泽东平等思想的方法论
    第一节 一分为二
        一、“差异就是矛盾”:不平等的根源
        二、“两点论”和“过程论”:不平等是绝对的
        三、“斗争就是辩证”:解决不平等的具体方法
    第二节 自主自强
        一、“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
        二、“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
        三、“敢叫日月换新天”
    第三节 不断革命
        一、革命领域的普遍性
        二、革命对象的全面性
        三、革命过程的永恒性
结语 毛泽东平等思想的功绩、偏差与启示
    第一节 毛泽东平等思想的功绩
        一、现代平等观的理论建构
        二、平等社会的实践推动
        三、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
    第二节 毛泽东平等思想的偏差
        一、道德化倾向
        二、两极化思维
        三、军事化倾向
    第三节 毛泽东平等思想的启示
        一、正确认识平等的价值
        二、正确把握平等的功能
        三、处理好平等理想与实现手段之间的关系
附录毛泽东平等思想研究概况
    一、国内研究概况
    二、国外研究概述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研究生以来公开发表的论文

(8)文化自觉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文化自觉
    一、 文化自觉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现状
    二、 文化自觉在认识论上的理论意义
    三、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文化自觉的基石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革命文化发展
    一 、近现代中国民族民主运动提出的重大命题
    二 、中共文化自觉与革命文化运动
    三 、革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 主导文化转型与文化全面建设
    一、 主导文化在理论创新中转型
    二、 通过“文化建设”达到“精神文明”
    三、 主导文化的内容拓展和创新建设
    四、 主导文化转型和全面建设的基本特点
第三章 主导文化对亚文化的引导和关注
    一、 “多元一体”文化模式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二、 主导文化与体系内亚文化的互动发展
    三、 主导文化对社会亚文化的改造与引导?4
第四章 全球化的文化思考与文化发展
    一、 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人类文明演进趋势
    二、 警惕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部落主义
    三、 文化自觉下的民族文化综合创新
结束语 文化自觉: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灵魂
参阅书目
后记Ⅰ: 感谢所有关心我的人
后记Ⅱ: 大学十年:因平凡而真实 因真实而感动

四、西柏坡,那熟悉的身影——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程研究[D]. 韩东云. 郑州大学, 2020(02)
  • [2]彭松:以学术之心见证百年中国舞蹈[D]. 李钰.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8(05)
  • [3]李大钊[J]. 殷允岭,陈晓霞,李顺湖. 时代文学, 2016(08)
  • [4]中国梦与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研究[D]. 娄银梅. 天津师范大学, 2015(08)
  • [5]苏区精神论[D]. 熊标. 南昌大学, 2014(12)
  • [6]长河——马文瑞与新中国建设[J]. 忽培元. 中国作家, 2012(16)
  • [7]毛泽东平等思想研究[D]. 喻立平. 武汉大学, 2011(04)
  • [8]文化自觉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D]. 张瑞堂. 华中师范大学, 2004(04)
  • [9]西柏坡,那熟悉的身影——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J]. 文红. 企业天地, 2003(12)

标签:;  ;  ;  ;  ;  

西柏坡,那个熟悉的身影——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