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人员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视听人员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一、电教人员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卞云,韩龙[1](2021)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电教人员专业素养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使电教人员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想要创设新型智慧课堂,就要从提升电教队伍入手,想要提升电教人员的整体素质,就要明确他们应具备怎样的专业素养、如何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

张琳[2](2019)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2017版最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颁布,基础教育进入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新阶段,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人类也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进行了信息时代的新阶段——智能时代。信息技术具有潜力支持教育教学变革,改变目前基础教育阶段以知识传递为主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对于信息技术,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师范生比作为数字移民的大部分在职教师有更强烈的认同感。若师范大学能有效地促进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当代师范生便能成为未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推动者与催化剂。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五大问题:(1)为了促进未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师范生需要相应地具备什么样的信息化教学能力?(2)目前师范大学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哪些模式?在不同的培养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培养成效如何,是否能够胜任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3)在师范大学不同的培养模式下,哪些因素促进了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又有哪些阻碍因素?(4)在顶层设计、中层管理与课程实施中哪些策略发生了作用?哪些策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5)如何综合各个层面利益主体的力量,系统性地实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常态化发展?本研究在研制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产出结构的基础上,指向2017新课标的核心素养内涵,结合国内外已有的标准,制定了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目标框架;以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结构为框架,从复杂系统的视角出发对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与多方协同的综合培养模式三种不同培养模式的三所师范大学做了个案研究,以量化与质化的方法对三所师范大学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以深度访谈各方利益主体、多元数据相互佐证的方法,对于三个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系统的现状做了研究,分析了各个系统内各方利益主体的信息化教学意愿、行为与影响因素,剖析了三种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源,总结了三种模式的合理性、局限性及其适用的情境。在此基础上,对于三个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了在三个案例中各个层面被证明有效的培养策略,从而形成了师范大学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系统性培养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未来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能力,其能力结构需要突出核心素养的指向。本研究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产出结构中融于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突出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的核心素养导向;在整合学科知识的教学法(TPACK)框架中融入了核心素养因子,形成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法(TPACCK)框架,作为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突出了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与课程的相关性,为师范大学设置培养路径指明方向。第二、个案研究中的三所师范大学的三种培养模式都有其合理性与局限性,其有效性有赖于师范大学系统内部具体的情境。自上而下基于通用信息化课程的培养模式在课程授课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符合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时,能够促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反之就会失效;自下而上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的培养模式有赖于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示范,如果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意愿不强、能力欠缺,那么这种模式也就失去了动力源;多方协同综合培养的模式因其多元的动力源而相对存在一定的优势,如果动力源均产生预期的效果,那么这种模式便兼具前两种模式的优势,使得师范生既能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系统性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又能在教师示范与实践活动中获得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但是这种模式依然存在教师信息化教学实施与示范均不符合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而导致模式失效的风险。第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有赖于师范大学系统内各方利益主体在顶层设计、中层管理、课程实施三个层面采用合适的培养策略共同推进。顶层设计的整体策略是设置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多元化培养路径,并通过各种措施促进多元化发展路径中的利益主体形成共同愿景,为各方利益主体促进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院系管理层面要发挥其中层的变革领导,通过人员支持、文化支持、设备支持等保障措施来加强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建设,从而为师范生提供优质的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支持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从而为师范生提供丰富优质的信息化教学体验。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在课程目标定位上要注重技术支持教学的导向以及核心素养的指向,重点发展师范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解决教学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还应注重课程与学科以及学科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在系统中多方利益主体协同推动之下,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获得常态化发展。

管西荣[3](2014)在《山东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和信息资源被纷纷引入学校,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在这一背景下,信息化教学应运而生,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优势。但信息化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以山东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为研究对象,从硬件设施建设情况、软件资源建设情况、保障措施、师生信息能力以及实施情况等几方面进行调查。由于山东省的经济存在着不同区域之间的不平衡,综合考虑之下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济南、青岛、泰安、莱芜、日照、菏泽、德州七所城市的中小学为调查对象,以了解信息化教学的真实情况,并通过对数据的详细分析,总结了山东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的总体情况和差异情况,分析当前山东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面临的问题,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推进山东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进程的发展对策。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相关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目标、内容、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信息化教学及其理论基础,对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概念、信息化教学的要素、特征以及原则进行整体的描述,并系统阐述了信息化教学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山东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发展现状的调查,介绍了调查的目的、样本选取、调查问卷的编制、调查方式、调查流程以及调查的实施等方面的内容。第四部分为山东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的总体实施情况,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从硬件设施的配备情况、软件资源建设情况、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态度与能力、学生的信息技能水平、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情况、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效果以及信息化教学的影响因素七方面总体分析山东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的现状并对其进行总体评价。第五部分为山东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的差异情况分析,通过对调查数据的进一步分析类比,总结出山东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的硬件设施条件、软件条件、管理和考核制度、师生信息能力以及实施情况、实施效果分别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段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差异情况。第六部分指出了山东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推进山东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对策。第七部分为结束语,对本文的研究要点做了概括,总结了研究结论和创新点,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刘若洋[4](2012)在《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观及其实践研究》文中认为萧树滋先生是我国电化教育领域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的电化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当今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媒体应用出现片面追求技术性的现象,加之教育技术领域媒体思想的莫衷一是与媒体理论的纷繁复杂,本研究力求总结萧先生的电化教育媒体观并关注其实践应用,从中总结经验,寻找启示。本研究应用文献研究法对萧树滋先生的科研成果及相关资料进行了细致归类、整理,同时应用访谈法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经过对获取信息的筛选、分析、总结,本研究从萧树滋先生对电化教育媒体概念的认识、对电教媒体理论基础的看法、对电教媒体应用条件的分析、对电教媒体应用原则的阐述四个方面系统描述并客观评价了他的电化教育媒体观,从理念环境、制度环境和物理环境三个维度重点论述了萧先生的电化教育媒体实践环境,从媒体实践的主体、客体、性质三个角度剖析其过程,最后分析了媒体实践的结果,提出了他的电化教育媒体观及其实践对教育技术领域乃至整个教育领域未来发展的启示。

谢观平[5](2009)在《高校电教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文中认为近年来电教教学活动得到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确立了电化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因此,对电教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高校电教工作的体会,提出自己粗浅见解,以供高校广大电教人员参考。

康丽[6](2008)在《计算机辅助初中英语教学(CALL)的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简称CALL)在教育领域的作用越来越突显,CALL走向课堂已成为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前初中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发展的真实情况,作者选择齐齐哈尔市三所有代表性的初中作了细致而深入的调查研究。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考察相结合,问卷总计调查了24名英语教师,3名电教人员及218名学生。调查从学校的软硬件配置情况,教师及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他们对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态度等几方面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学校的软硬件设备虽有很大的改善,但不能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虽然英语教师及学生多数都接受CALL,但其计算机水平普遍不高;而且在CALL课堂,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少等问题。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一些相关建议:增加对教育技术的投入,力求使CALL步入正轨;因为教师的计算机水平直接影响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效能的发挥,因此提倡开展教师的全员培训,提高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能力;开发积件库,为教师提供合适的软件,切实减轻教师负担;在文章的最后提出应正确看待CALL与传统教学的关系,CALL不会取代传统教学,它起到的是“辅助”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为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才是我们用CALL的真正目的。

零月秀,谢崇高[7](2005)在《信息时代高校电教人员的角色定位与素质要求》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教育信息化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目标。在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高等学校的电教人员找准自己的定位,重塑自我形象,明确专业要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潘月秋,戴振宇[8](2004)在《谈高校电教人员素质的提高》文中研究表明在以信息快速增长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现代科学技术已渗透到教育领域,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电教人员应更新观念,提高素质,迎接挑战。

冯丽英[9](2002)在《对高校电教人员工作的探讨与思考》文中认为本文根据目前的形势 ,探讨了高校电教人员的工作现状及他们所起的作用 ,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奚玉芹[10](2000)在《电教人员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在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发展 ,电化教育的内涵不断拓宽的新形势下 ,电教人员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问题作了必要的阐述。文章认为 ,电教人员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承担以下角色 :1.电教基地的“管家人” ;2 .教师与媒体的“中介人” ;3 .第二课堂的“主持人” ;4.电教实验研究的“带头人”。

二、电教人员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教人员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电教人员专业素养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电教人员专业素养的内涵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电教人员专业素养结构构建依据
三、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电教人员专业素养构成要素分析
    (一)知识素质
    (二)品德素质
    (三)个性特征
    (四)能力素质
    (五)技能素质
四、提升高校电教人员专业素养的对策建议
    (一)个人层面
    (二)学校层面
    (三)社会层面

(2)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时代迭替:指向核心素养的育人导向
        二、顺势而为: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型
        三、信息技术:教育变革的天使还是魔鬼
        四、培养窘境:师范教育亟需振兴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的国际经验
        一、美国《ISTE教育者标准》2017版
        二、欧盟《教育者数字能力的欧洲框架》
        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信息通信技术能力框架》
        四、三大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的比较与启示
    第二节 我国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的启示
        一、《2014 标准》的制定目的
        二、《2014 标准》的能力维度
        三、《2014 标准》的能力层级
    第三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研制依据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产出结构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结构
    第四节 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与层级研制路径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层级
第三章 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的培养模式
    第一节 顶层设计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定位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课程设置
        三、信息化教学的保障措施
    第二节 课程实施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愿与行为
    第三节 培养成效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较低
        二、实习时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基本缺失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识最强
        四、主动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在动机不足
    第四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实施技术取向的负面影响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优质信息化教学示范缺失
        三、部分实习学校的负面体验
        四、信息化教学技术支持的缺乏
        五、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机制的缺位
    第五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未及预期的归因分析
        二、保障措施未及预期的归因分析
    第六节 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启示
        一、基于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合理性
        二、基于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第四章 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的培养模式
    第一节 顶层设计
        一、培养定位未强调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尚未形成系统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课程体系
        三、教师专业发展未强调信息化教学能力
    第二节 培养成效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中等
        二、实习时信息化教学行为以促进知识传递为主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最强
        四、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愿整体较高
    第三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一、学科专业教师的优质信息化教学示范
        二、选修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正面影响
        三、实习学校经历的综合影响
        四、师范生丰富的校外教学与学习经历的正面影响
        五、课程设置不利于系统性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学习
    第四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一、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二、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第五节 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启示
        一、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优势
        二、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局限性
第五章 多方协同的综合培养模式
    第一节 顶层设计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定位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多元路径建设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
    第二节 培养成效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中等
        二、实习时的信息化教学行为以多媒体教学为主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在四年中获得较大提升
        四、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最强
        五、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愿整体内在动机充分
    第三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一、学科专业教师丰富的信息化教学示范
        二、各类信息化教学活动与比赛的正面影响
        三、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技术取向的负面影响
        四、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设置问题的负面影响
        五、实习学校经历的综合影响
        六、师范生信息化学习经历的正面影响
    第四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一、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第五节 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启示
        一、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优势
        二、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第六章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系统性培养策略
    第一节 三种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启示
        一、成效差异启示: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三要素
        二、动力源差异启示:多元化的培养路径
        三、治理权力分布差异启示:激发中层的联动作用
    第二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顶层设计策略
        一、形成培养目标的共同愿景
        二、明确变革领导核心机构
        三、设置多元化的培养路径
        四、重视院系的变革推动力
        五、评价机制支持创新与多样性
        六、设施建设重视教师的需求
    第三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中层变革策略
        一、支持学科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加强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建设与师资发展
        三、配置专职人员提供技术支持
        四、营造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
        五、重视学科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
        六、加强实习期间对师范生的支持
    第四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显性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二、隐性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价值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山东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1.1.1 论文选题的理由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信息化教学的研究现状
        1.2.2 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内容、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
        1.3.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信息化教学及其理论基础
    2.1 信息化教学概述
        2.1.1 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概念
        2.1.2 信息化教学的要素
        2.1.3 信息化教学的特征
        2.1.4 信息化教学的原则
    2.2 信息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山东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发展现状的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样本选取
        3.2.1 地区抽样
        3.2.2 学校抽样
        3.2.3 教师抽样
        3.2.4 学生抽样
    3.3 调查问卷的编制
        3.3.1 问卷编制的依据——信息化教学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3.3.2 各问卷的内容结构
    3.4 调查方式
    3.5 调查流程
    3.6 调查实施
        3.6.1 教育局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统计
        3.6.2 学校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统计
        3.6.3 教师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统计
        3.6.4 学生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统计
第四章 山东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的总体实施情况
    4.1 实施信息化教学所需硬件设施的配备情况
        4.1.1 学生机、教师机普及情况
        4.1.2 多媒体教室配备情况
        4.1.3 电子备课室配备情况
        4.1.4 网络建设情况
    4.2 软件资源建设情况
        4.2.1 学校网站普及情况
        4.2.2 教学资源建设情况
    4.3 保障措施
        4.3.1 信息化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4.3.2 信息化教学保障措施
        4.3.3 学校领导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视程度
        4.3.4 信息化教学的检查与考核情况
    4.4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态度与能力和学生的信息技能水平
        4.4.1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态度与能力水平
        4.4.2 学生的信息技能水平
    4.5 信息化教学的实施与考核情况
        4.5.1 信息化教学的课堂实施情况
        4.5.2 信息化教学的备课情况
        4.5.3 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效果
        4.5.4 影响信息化教学实施的因素分析
    4.6 总体实施情况的评价
        4.6.1 总体实施条件
        4.6.2 总体实施情况
        4.6.3 总体实施效果
第五章 山东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的差异情况分析
    5.1 信息化教学之硬件设施条件差异情况
        5.1.1 硬件设施条件的地区差异
        5.1.2 硬件设施条件的城乡差异
        5.1.3 硬件设施条件的学段差异
        5.1.4 硬件设施条件的校际差异
    5.2 信息化教学之软件条件差异情况
        5.2.1 软件条件的地区差异
        5.2.2 软件条件的城乡差异
        5.2.3 软件条件的学段差异
        5.2.4 软件条件的校际差异
    5.3 信息化教学之管理和考核制度的差异情况
        5.3.1 管理和考核制度的地区差异
        5.3.2 管理和考核制度的城乡差异
        5.3.3 管理和考核制度的学段差异
        5.3.4 管理和考核制度的校际差异
    5.4 信息化教学之师生信息能力水平的差异情况
        5.4.1 教师信息能力水平的地区差异
        5.4.2 教师信息能力水平的城乡差异
        5.4.3 教师信息能力水平的学段差异
        5.4.4 教师信息能力水平的校际差异
        5.4.5 教师群体特征差异
        5.4.6 学生信息技能水平的差异
    5.5 信息化教学之实施情况及实施效果的差异情况
        5.5.1 实施情况的差异
        5.5.2 实施效果的差异
第六章 山东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6.1 山东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6.1.1 硬件设施问题及原因
        6.1.2 软件资源建设问题及原因
        6.1.3 管理问题及原因
        6.1.4 师生信息能力问题及原因
        6.1.5 培训问题及原因
        6.1.6 实施问题及原因
    6.2 推进山东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对策
        6.2.1 增加资金投入力度,扩大资金来源途径,合理分配信息化教学经费
        6.2.2 加强校园网资源库建设,提高校园网的实效性
        6.2.3 制定发展规划,完善信息化教学规章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
        6.2.4 教师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增强信息化教学意识和技能
        6.2.5 保证信息技术课的开课率,增加信息技术专职教师
        6.2.6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第七章 结束语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观及其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电化教育媒体观及其实践的研究现状
        1.2.2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观及其实践的研究现状
    1.3 概念界定
        1.3.1 电化教育思想
        1.3.2 电化教育媒体观
        1.3.3 电化教育媒体实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萧树滋的电化教育媒体观
    2.1 萧树滋的电化教育媒体观及其特点
        2.1.1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观的形成背景
        2.1.2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观概述
        2.1.3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观小结
    2.2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观的影响
        2.2.1 推动电化教育学科的建设
        2.2.2 指导电教媒体实践的开展
第3章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实践的环境
    3.1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实践的理念环境
        3.1.1 电教媒体实践的哲学理论
        3.1.2 电教媒体实践的教育学理论
        3.1.3 电教媒体实践的心理学理论
        3.1.4 电教媒体实践的传播学理论
        3.1.5 电教媒体实践的美学理论
        3.1.6 电教媒体实践的物理学理论
    3.2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实践的制度环境
        3.2.1 电教媒体实践的社会制度环境
        3.2.2 电教媒体实践的教育制度环境
        3.2.3 电教媒体实践的学校制度环境
    3.3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实践的物理环境
        3.3.1 视觉媒体实践的物理环境
        3.3.2 听觉媒体实践的物理环境
        3.3.3 视听媒体实践的物理环境
        3.3.4 综合媒体实践的物理环境
第4章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实践的过程
    4.1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实践的主体
        4.1.1 教育者
        4.1.2 受教育者
    4.2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实践的客体
        4.2.1 具体学科
        4.2.2 教学内容
        4.2.3 教育媒体
    4.3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实践的性质
        4.3.1 创建电化教育学科理论体系
        4.3.2 加深对教育媒体思想的认识
        4.3.3 注重电教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第5章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实践的结果
    5.1 形成媒体实践思想
    5.2 深化媒体实践内涵
    5.3 丰富媒体实践内容
        5.3.1 视觉媒体的教学法
        5.3.2 听觉媒体的教学法
        5.3.3 视听媒体的教学法
        5.3.4 综合媒体的教学法
    5.4 开拓媒体实践范围
    5.5 培养媒体实践人员
第6章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观及其实践对未来的启示
    6.1 教育媒体向更先进的方向发展
    6.2 提升大众电教观念
    6.3 促使教育向现代化发展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成果总结
    7.2 本研究的局限
    7.3 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计算机辅助初中英语教学(CALL)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ALL)的概念界定
    2.2 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理论依据
        2.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2.3.1 国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2.3.2 国内研究历史及现状
3 计算机辅助初中英语教学的调查与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研究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研究工具
        3.1.4 数据收集
    3.2 数据分析
        3.2.1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设施及利用情况
        3.2.2 教师问卷数据分析
        3.2.3 学生问卷数据分析
        3.2.4 教师和学生调查信息对比
4 结果与讨论
    4.1 CALL 的发展受制学校辅助教学软硬件的建设
        4.1.1 学校硬件配备情况制约CALL 的发展
        4.1.2 学校软件建设制约CALL 的发展
    4.2 教师计算机水平提高的迫切性
    4.3 CALL 课堂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4 CALL 与传统英语教学关系的处理
5 建议及对策
    5.1 学校辅助教学软硬件的建设
        5.1.1 辅助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
        5.1.2 共享积件库的建立
    5.2 教师CALL 水平的提高
    5.3 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与情感培养
    5.4 CALL 与传统教学有机的结合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学校辅助教学设施及利用问卷(电教人员卷)
    附录2: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现状调查表(教师卷)
    附录3: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现状调查表(学生卷)
致谢

(7)信息时代高校电教人员的角色定位与素质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一、信息时代高校电教人员的角色定位
    (一) 电教基地的管理者
    (二) 教育信息化的促进者
    (三) 教学改革的研究者
二、信息时代高校电教人员的素质要求
    (一) 基本理论素养
    (二) 基本教学经验
    (三) 教学设计能力
    (四) 善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五) 开发能力
        1.开发教学软件的能力。
        2.开发新媒体、新技术的教育功能, 创造能够优化教学新模式的能力。
    (六) 与人友好合作的素养
    (七) 管理能力
    (八) 乐于奉献的思想品质

(9)对高校电教人员工作的探讨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教人员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作用
    1、CAI课件的主要设计者和制作者
    2、协助教师使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学
    3、多媒体教室的管理者和维护者
二、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四、电教人员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电教人员专业素养结构研究[J]. 卞云,韩龙. 现代职业教育, 2021(28)
  • [2]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 张琳.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3]山东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管西荣.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4]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观及其实践研究[D]. 刘若洋. 河北大学, 2012(08)
  • [5]高校电教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J]. 谢观平. 今日科苑, 2009(06)
  • [6]计算机辅助初中英语教学(CALL)的调查与研究[D]. 康丽. 东北师范大学, 2008(05)
  • [7]信息时代高校电教人员的角色定位与素质要求[J]. 零月秀,谢崇高.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05)
  • [8]谈高校电教人员素质的提高[J]. 潘月秋,戴振宇.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5)
  • [9]对高校电教人员工作的探讨与思考[J]. 冯丽英. 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04)
  • [10]电教人员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J]. 奚玉芹. 泰安师专学报, 2000(06)

标签:;  ;  ;  ;  

视听人员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