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对血管组织的损伤(论文文献综述)
Committee of Expe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R.China;[1](2017)在《消化道恶性肿瘤合理用药指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概述由于环境污染、遗传因素、人口老龄化、吸烟、酗酒、低纤维饮食等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癌症患者不断增加,这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各国政府在卫生事业上的一项巨大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2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世界约有超过82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其中癌症发病率为男性205.4/10万,女性为165.3/10万;男性癌症死亡率为126.3/10万,女性癌症死亡率为82.9/10万。而在我国,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2020)在《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9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规范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提高肿瘤合理用药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维护肿瘤患者健康权益,特制定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涉及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是指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1.1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肿瘤药
潘杰[3](2020)在《三种方法预防静脉留置针短期输注营养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复方维生素E乳膏、芝麻油、赛肤润预防经静脉留置针短期(<6天)输注营养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效果。2.通过综合比较三种方法预防经静脉留置针短期(<6天)输注营养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效果、安全性、费用等方面,选出预防效果好、简便、经济、大众易于接受的方法,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静脉炎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小组讨论、预实验等制定了具体干预方案。本研究应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通过静脉留置针短期(<6天)滴注营养液(包含复方氨基酸,50%葡萄糖注射液,10%氯化钾注射液,中长链脂肪乳)的132例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芝麻油(崔字牌小磨香油)组,赛肤润(液体敷料)组,每组44例。三组患者均由责任护士进行留置针穿刺,第一次输液前给予外用药物,上至沿静脉走向10-15cm,下到敷贴近心端边缘(离穿刺点1.5-3cm),两端到手背或臂缘,轻柔按摩3分钟并保留药物一小时,一天3次,至研究停止。若患者出现红、肿、热、痛、外渗等局部或全身症状,则停用药物。双人观察患者用药部位的情况:有无静脉炎、静脉炎的评分级别、范围、疼痛分值、静脉炎出现时间、皮肤及全身反应等并记录在研究观察记录表上。应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结果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疾病、血管情况、留置针位置、营养液配方、营养液渗透压、输液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三种方法预防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临床效果的比较结果2.1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发生率比较结果三组静脉炎发生率: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43.18%、芝麻油组37.21%、赛肤润组76.19%,经检验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复方维生素E乳膏和芝麻油降低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发生率的效果均优于赛肤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复方维生素E乳膏与芝麻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不同评分级别发生率(即不同静脉损伤程度)的比较结果三组患者静脉炎不同评分级别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多重比较结果: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和芝麻油组分别与赛肤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与芝麻油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范围比较结果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范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复方维生素E乳膏和芝麻油分别与赛肤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复方维生素E乳膏与芝麻油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疼痛分值比较结果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疼痛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出现时间比较结果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出现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和芝麻油组分别与赛肤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与芝麻油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种方法不良反应评价结果研究结束时,三组患者均未出现皮肤及全身不适症状。4.三种方法所需费用的比较结果三组患者预防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费用的中位数分别是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14.9元,芝麻油组13.9元,赛肤润组96元,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结果:芝麻油组分别与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和赛肤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和赛肤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复方维生素E乳膏、芝麻油均可有效降低经静脉留置针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发生率、减轻静脉损伤程度、控制静脉炎范围、延迟静脉炎出现时间、用药安全无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预防效果显着,三者都可以减轻静脉炎所引起的疼痛。2.芝麻油是从芝麻中提取的天然成份,预防效果突出,外用无不良反应,而费用方面芝麻油组优于其他两组,费用较低,患者更易于接受,临床可参考使用,显示出将天然植物成份入药的中医药理念应用到预防短期输注营养液所致静脉炎的优点,应将祖国优秀的中医药理念应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提升护理水平,给予患者效果好、安全性高、经济方便的护理服务。
余析桐[4](2020)在《右美托咪定复合利多卡因静脉输注对胃癌根治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患者炎性因子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胃癌患者在接受胃癌根治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术的过程中,手术引起的创伤应激以及腹腔热灌注化疗给身体和心理带来双重的刺激与压力,由此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导致中性粒细胞、白细胞计数增多,进而引起炎性因子的激活与释放,加重患者病理性变化,造成机体高炎症状态,从而影响患者的术后转归。利多卡因作为一种常用的酰胺类局麻药的同时也是一类膜稳定剂,相关研究已证实它可以抑制机体应激产生的多种炎症反应。右美托咪定是一种典型的α2受体的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能够选择性作用于中枢和外周神经,从而对机体起到镇静、镇痛、抗焦虑以及一定程度的抗炎作用,这些效果在各项临床试验中已经得到了证实。但是,右美托咪定利多卡因复合静脉输注对胃癌根治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患者炎性因子及术后镇痛的影响,目前还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将右美咪定复合利多卡因静脉输注用于胃癌根治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患者的麻醉管理中,并观察记录各时间点炎性因子TNF-α和IL-6的含量以及术后VAS评分,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利多卡因静脉输注对术后转归的影响,旨意达到减轻外科手术以及灌注治疗带来的的应激反应、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患者恢复。方法:80例在气管插管静脉全麻下接受根治性胃切除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的患者,被随机分成利多卡因组(L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利多卡因及右美托咪定复合应用组(DL组)和对照组(C组)四个组别,麻醉诱导前10min分别应用负荷剂量利多卡因,右美托咪定、利多卡因及右美托咪定复合使用、生理盐水,然后持续泵注维持剂量至灌注结束前30min。在给药前(T1)、手术完成时(T2)、灌注治疗结束时(T3)、术后2h(T4)、术后24h(T5)五个时间点收集四组患者静脉血液标本,离心后置于-70℃冰箱中等待测定。检测并统计5个时间点各组患者的血清IL-6和TNF-α的含量,以及心率、平均动脉压、体温,同时记录并统计分析四组患者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之间的差异以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之间的差异。结果:四组患者T2、T3、T4和T5时血清中的IL-6,TNF-α的水平都较T1时间点有所升高(P<0.05)。与C组相比,L组T2、T3、T4和T5时血清中IL-6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T4和T5时血清中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D组和DL组在T2、T3、T4和T5时血清中IL-6和TNF-α水平均出现下降趋势,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组相比,D组和DL组在T2、T3、T4和T5时间点血清中IL-6和TNF-α水平有所降低(P<0.05),且DL组明显低于D组(P<0.05)。与C组相比,L组和D组患者在术后4h、8h、12h、24h的VAS评分较低(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DL组患者在术后4h、8h、12h、24h、48h的VAS评分均明显减小(P<0.05)。与L组相比,D组患者在术后8h、24h的VAS评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L组患者在术后4h、8h、12h、24h、48h的VAS评分较小,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L组患者相比,DL组患者在术后4h、8h、12h、24h、48h的VAS评分分值较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四组患者中D组和DL组苏醒与拔管所需时间延长(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及利多卡因的复合应用可以减轻胃癌根治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所引起的炎性反应,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黎贵,张淑香,徐波[5](2013)在《化疗药物静脉外渗的循证管理》文中提出全球范围内每天都进行着数以百万计的化疗药物静脉输注,经静脉输注化疗药物会导致血管壁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出现化疗药物静脉外渗。有研究报道,发疱剂外渗发生率在儿童中为11%,成人中为22%[1-2]。发疱剂外渗经外周静脉输注的发生率为0.1%~6.0%,经输液港输注的发生率为0.3%~4.7%[3]。如果不进行及时处理,化疗药物外渗可能导致组织坏死、功能受损和永久的形态
黄红艳,杨云芬[6](1996)在《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对血管组织的损伤》文中认为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对血管组织的损伤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黄红艳,杨云芬目前对肿瘤患者采用化疗、手术、放疗和生物治疗等综合措施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放疗同时采用连续输注化疗(concomitantcontinuousinfusionchemotherap...
张珊[7](2019)在《刺五加注射液对心脏毒性和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化疗药物阿霉素诱导大鼠心脏毒性模型,研究刺五加注射液对心脏收缩功能下降的改善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采用三氯化铁(FeCl3)致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研究刺五加注射液抗脑缺血药理作用、抗脑缺血相关作用机制,为其治疗脑缺血损伤的临床应用,提供必要的药理学实验依据。方法:1)采用阿霉素诱导大鼠心脏毒性模型,造模方法为将50只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ip 2.5 mg/kg的盐酸阿霉素,每周注射1次,共6周,累积总药量15 mg/kg。刺五加注射液高、中、低剂量(200、100、50 mg/kg)组及阳性药参芪扶正注射液(25 mL/kg)组,分别于阿霉素注射后立即尾静脉输注相应的药液,时长1 h,共6次。给药结束后测定大鼠心脏收缩功能参数,包括射血分数(EF)、缩短分数(FS)、左室压最大上升速率(+LVdp/dtmax)以及心脏构型;免疫组化法测定心肌细胞凋亡率;化学法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脂质过氧化物(LPO)氧化应激因子水平,酶联免疫法测定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电镜下观察心肌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2)采用FeCl3血栓形成法致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模型,待大鼠清醒后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选取造模成功大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5组,每组6只,刺五加注射液高、中、低剂量(45、22.5、11.25mg/kg)组及阳性药灯盏花素(4.5mg/kg)组尾静脉输注相应的药液,时长1 h,共3次。给药前后采用盲法对动物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给药结束后测定脑梗死范围、脑水肿、血小板聚集功能和凝血参数(PT、TT、APTT、FIB)、氧化应激因子(SOD、MDA、GSH、GSH-Px)、炎性因子(ICAM-1、VCAM-1、IL-1β、IL-6、TNF-α),酶联免疫法测定TXB2、6-k-PGF1α,化学法测定NO含量。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刺五加注射液200、100、50 mg/kg治疗后,可改善心脏收缩功能:使下降的EF、FS、+LVdp/dtmax均显着增加(P<0.05、0.01);刺五加注射液可改善心脏构型:使扩张的收缩期的左室内径(LVIDs)明显缩短(P<0.05、0.01);使扩张的收缩期的左室腔体积(LVVs)显着缩小(P<0.05、0.01)。刺五加注射液可显着抑制阿霉素引起的心肌细胞凋亡(P<0.01),使Bax/Bcl-2显着降低(P<0.01)。刺五加注射液200、100 mg/kg可不同程度降低LPO、MDA生成量,提高SOD活性。2)与模型组相比,刺五加注射液45、22.5、11.25mg/kg治疗后,各项检测指标分别有不同程度改善:45mg/kg高剂量下,神经功能缺陷得到明显改善(P<0.001);45mg/kg高剂量下,脑梗死范围明显缩小(P<0.01),水肿程度明显降低(P<0.05);45mg/kg高剂量下,血小板聚集功能得到抑制(P<0.001);45mg/kg高剂量下,氧化应激因子MDA生成量降低(P<0.05),GSH-PX活性提高(P<0.05),MDA/SOD比值显着降低(P<0.01);45mg/kg高剂量下,TXB2/6-k-PGF1α(T/P)比值显着降低;除刺五加注射液11.25mg/kg,炎性因子IL-1β均显着降低(P<0.050.01),45mg/kg高剂量下IL-6、TNFα不同程度降低。结论:刺五加注射液能有效改善由阿霉素诱导的大鼠心脏收缩功能下降,可增强心脏收缩功能、改善心脏构型,减轻心肌组织超微结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抑制受损心肌细胞凋亡有关;对FeCl3导致的大脑中动脉缺血引起的局灶性脑梗塞损伤有治疗效果,可改善神经功能缺陷,减小脑梗死范围、水肿程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其机制可能与氧化/抗氧化应激因子平衡、炎症损伤、血栓素/前列环素平衡、血小板功能调节有关。
鲁静[8](2018)在《抗体偶联药物S037对食蟹猴的重复给药毒性和免疫原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S037 为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由靶向 HER2 的抗体通过稳定硫醚连接物SMCC与微管抑制剂DM1共价连接,临床拟用于肿瘤的治疗。首先对食蟹猴血清中S037和KadcylaTM总抗体和偶联抗体含量测定的分析方法以及对食蟹猴血清中的抗药抗体测定的分析方法进行验证,确保方法的精确性、可靠性和灵敏度,以便将该方法应用于食蟹猴血清样本分析。通过食蟹猴连续8周期静脉给予S037,停药恢复6周,初步获得临床前安全性信息,为后期临床试验设计提供参考。另一方面,通过与已上市同类药物KadcylaTM进行毒性对比,桥接该药物已有的毒性数据,为指导临床试验提供依据。方法:食蟹猴血清中S037和KadcylaTM总抗体和偶联抗体含量测定的分析方法为ELASA法;方法学验证内容,包括标准曲线重现性、选择性、批内和批间准确度与精密度、特异性、稀释线性、胡克效应、平行性、稳定性和受试样本再分析等;S037和Kadcyla对方法学的响应可比性。食蟹猴血清中的抗药抗体测定的分析方法为桥接ELISA方法;方法学内容包括,筛选试验Cut point值和确证性Cut point值;系统适应性(QC样品接受标准);灵敏度;精密度;基质效应/选择性;药物耐受;Hook效应;质控样品稳定性。根据体重将50只食蟹猴(雌雄各半)随机分成5组,静脉给予溶媒、S037 0.6 mg/kg、2 mg/kg、10 mg/kg 或 Kadcyla 10 mg/kg(5 只/性别/组);以5 mL/kg容量和2 mL/min恒速连续静脉输注8个周期(每3周给药1次为1个给药周期),停药恢复6周。评价指标包括临床观察、体重、摄食情况、体温、眼科检查、心电图,血液常规、血清生化、血清电解质、凝血四项常规、尿液常规,以及大体解剖肉眼观察、脏器重量及其系数(脏体、脏脑)、组织病理学和骨髓涂片检查,并伴随毒代动力学试验、免疫原性和免疫毒性试验、安全药理试验及局部刺激性试验。结果:测定食蟹猴血清中S037和KadcylaTM总抗体和偶联抗体含量的分析方法标准曲线范围为1.25~80.0 ng/mL,最小稀释度1/100,定量范围为125~8000 ng/mL。6个分析批标准曲线样品吸光值及主要参数的相对标准偏差均不超过12.9%;偶联抗体不超过16.1%。基质50倍以上的稀释不影响S037的测定,将最小稀释度设为1/100。食蟹猴空白血清满足选择性要求。食蟹猴血清中S037总抗体批内和批间准确度在86.6%~111%之间,批内和批间精密度≤13.1%,总误差≤13.9%;偶联抗体批内和批间准确度在87.8%~106%之间,批内和批间精密度≤11.8%,总误差≤12.7%。受试药和上市药物对方法的响应满足分析方法学可比性要求。食蟹猴血清中含不同浓度IgG的空白样品总抗体和偶联抗体测定值均低于定量下限,含不同浓度人IgG的LLOQ、ULOQ样品总抗体准确度(AR%)均值分别在109%~110%、106%~108%;偶联抗体准确度(AR%)均值分别在82.5%~89.7%、103%~104%。1%食蟹猴血清中稀释1000、2000、4000、8000、16000、32000倍样品的总抗体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4%、103%、98.2%、104%、102%、107%;偶联抗体平均回收率分别为 92.0%、100%、98.8%、100%、100%、101%。1%食蟹猴血清中总抗体和偶联抗体胡克效应样品的吸光值均大于ULOQ的吸光值且无下降趋势。4个食蟹猴个人给药后血清样品各稀释倍数总抗体汇算浓度的%CV≤3.62%,抗体汇算浓度的%CV≤4.29%。食蟹猴血清配制的稳定性样本的总抗体实测浓度在配制浓度的89.3%~115%;偶联抗体实测浓度在配制浓度的80.9~112%。1%食蟹猴血清配制的稳定性样本的总抗体实测浓度在配制浓度的91.3%~110%;偶联抗体实测浓度在配制浓度的96.7%~111%。2/3以上样本再测值在原测值的±30%以内。食蟹猴血清中的抗药抗体测定的分析方法学验证:选用18例未给药食蟹猴血清用于筛选试验Cutpoint和确认试验Cutpoint值的确立和精密度验证。通过筛选试验中获得S037和Kadcyla的浮动Cutpoint的校正因子分别为1.074和1.104,用于计算每个分析批的Cutpoint值;确认试验中S037和Kadcyla的Cutpoint值(CCP,%)分别为18.4和21.5;精密度试验中质控批内及批间CV(%)均小于20%;S037检测灵敏度为39.1 ng/mL,Kadcyla检测灵敏度为44.7 ng/mL;选择性试验选取10个正常阴性食蟹猴血清进行试验,结果HPC、LPC、NC满足HPC>LPC>NC,且80%的个体NC样品低于或等于CP,阳性质控样品的检测结果为阳性;药物耐受试验中,在LPC水平时,至少能耐受血清样品中30 μg/mL S037或Kadcyla的干扰;S037及Kadcyla的hook效应试验,均未见Hook效应产生;质控样品稳定性(室温及2~8℃放置24 h、室温反复冻融5次、-20℃放置1个月及-80℃放置6个月)满足免疫原性研究的要求。S037食蟹猴静脉输注8周期毒代动力学结果显示:溶媒对照组各给药周期三种被检测物(总抗体、偶联抗体、DM1)浓度均为BLQ。S037各剂量组和Kadcyla对照组三种被检测物的暴露水平均未见明显性别差异。第1周期给药后,S037各剂量组总抗体、偶联抗体和DM1的AUC0-t比值分别为1:6.88:29.5、1:5.87:21.5和1:13.2:79.5,暴露量增加比例均明显高于剂量增加比例(剂量比为1:3:10),呈非线性毒代动力学特征;其余周期呈现类似特征;10 mg/kg等剂量条件下,S037的毒代动力学特征及暴露水平与Kadcyla对照组相当。重复给药8周期,S037各剂量组三种被检测物暴露水平随给药次数的增加有一定的增加趋势,未见明显蓄积;10 mg/kg等剂量条件下,S037和Kadcyla在食蟹猴体内暴露水平相当。本试验中,S0370.6 mg/kg组、S037 2 mg/kg组和Kadcyla 10 mg/kg组在给药后(c4至恢复结束)产生不同水平的ADA(5/10、1/10和1/10);结合TK数据分析,产生较高滴度ADA的部分动物(S037 0.6 mg/kg组2102#、2104#)在第5~8周期给药后血药浓度低于该组其他动物,并有多个时间点的血药浓度为BLQ,提示部分ADA阳性的动物对其毒代动力学产生影响,但其余ADA阳性的动物,则未见对毒代动力学产生明显影响。此外,采用经验证的Cell-based方法(HER2高表达人乳腺癌BT-474)对ADA阳性样本进行了中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S037(0.6 mg/kg)给药后部分动物产生的ADA在较高滴度时具有不同程度的中和活性,其中2104#动物在4个时间点的ADA样本均检测到了较强的中和活性;Kadcyla(10 mg/kg)给药后产生的ADA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中和活性。在此物质基础条件下,S037食蟹猴静脉输注8周期,S037低剂量组0.6 mg/kg雄性(1104#)食蟹猴c2、c3、c4给药后可见稀便、红色便,并于c4-d11、c4-d12可见呼吸微弱或暂停、张口呼吸和站立不稳等症状,因此于c4-d12执行安乐死;大体解剖可见胸腔积液和急性心包膜炎等组织病理学改变,结合临床观察、临床病理、毒代暴露量、ADA检测结果以及中、高剂量组动物的毒性表现和耐受情况,考虑为非药物相关性死亡。其余动物未见死亡,主要的毒性反应总结如下:S037 高剂量组 10 mg/kg、Kadcyla 对照组 10 mg/kg 可见稀便(3/10、3/10)、皮肤红斑(7/10、5/10)、皮肤潮红(1/10、1/10)、皮肤损伤(2/10、1/10)、皮肤破溃(0/10、1/10)。S037 10 mg/kg 组于 w7、w10、w11、w13、w16、w19、w20 可见摄食情况差,但体重及体重变化均未见明显异常;此外,还可见1302#呕吐、脱毛、活动减少、蜷缩成团,1304#牙龈出血、牙龈红肿、皮屑、发疹。S037高剂量组10 mg/kg、Kadcyla对照组10 mg/kg给药相关的血液常规指标(主要为PLT、PCT、MONO#)改变主要发生在每个给药周期的第5天,可见周期性降低(PLT、PCT)或升高(MONO#),且2组变化程度相当,并于每个给药周期的第21天恢复正常水平。血清生化指标改变主要在每个给药周期的第5天,ALT、AST、ALP、CK可见周期性升高,并于每个给药周期的第21天恢复正常水平;从升高幅度来看,KadcylaTM对照组升高幅度略高于S037高剂量组10 mg/kg。另外,两组在c4-d5、c8-d5均可见TP↑、GLO↑、A/G↓,免疫毒性检测结果显示IgG↑。两组凝血常规指标在c4-d5、c8-d5可见APTTT、TT↑、FIB浓度↑、FIB↓,程度相当。组织病理学均可见肝脏单个枯否氏细胞有丝分裂象增多(6/6、6/6)、单个枯否氏细胞肥大(6/6、6/6)、被膜下肝窦淤血(4/6、1/6),脾脏红髓组织细胞有丝分裂象增多坏死(6/6、5/6),胸腺淋巴细胞减少(6/6、5/6),乳腺腺泡上皮细胞有丝分裂象增多、凋亡增多(4/5、4/5),精囊腺腺泡上皮细胞有丝分裂象增多、凋亡增多(2/3、3/3),胸骨骨髓造血细胞减少(6/6、5/6),坐骨神经轴突变性(3/6、2/6)。骨髓涂片检查均可见骨髓细胞计数粒系升高、淋巴细胞降低。S037中剂量组2 mg/kg临床观察可见稀便2/10、皮肤红斑6/10、发疹1/10、结痂1/10、外伤1/10、皮肤破溃1/10;血液常规及血清生化指标每个给药周期d5可见PCT↓、ALT↑、AST↑,各周期变化趋势与S037高剂量组10mg/kg相同。组织病理学可见肝脏单个枯否氏细胞肥大(1/6),胸腺淋巴细胞减少(1/6),乳腺腺泡上皮细胞有丝分裂象增多、凋亡增多(1/5),精囊腺腺泡上皮细胞有丝分裂象增多、凋亡增多(1/3)。与溶媒对照组相比,S037低剂量组0.6 mg/kg未见药物相关性毒性改变。停药恢复6周,上述血液系统、脾脏、胸腺、肝脏、乳腺、精囊腺、骨髓、坐骨神经等毒性反应均可见恢复或呈明显恢复趋势(胸腺)。结论:测定食蟹猴血清中S037的方法和免疫原性检测方法均已进行验证,可用于本试验。在本试验条件下,S037食蟹猴静脉输注8周期重复给药毒性试验,NOAEL(未见毒性反应剂量)为0.6 mg/kg(第8周期总抗体、偶联抗体和DM1的暴露量AUC0-t 分别为 1135±342 h·μg/mL、854±168 h·μg/mL 和 11.3±10.6 h·ng/mL);HNSTD(最高非严重毒性反应剂量)为10 mg/kg(第8周期总抗体、偶联抗体和DM1的暴露量 AUC0-t 分别为 36220±15200 h·μg/mL、16740±2225 h·μg/mL 和 601±149 h ng/mL);主要表现为血液系统、脾脏、胸腺、肝脏、乳腺、精囊腺、骨髓、坐骨神经的毒性反应。10 mg/kg等剂量条件下,S037与KadcylaTM(第8周期总抗体、偶联抗体和DM1暴露量 AUC0-t分别为 41550±19620 h·μg/mL、20460±3817 h·μg/mL 和 622±265 h-ng/mL)在食蟹猴体内暴露水平相当、毒性表现相似。
于玲,姜桂春,苏兰若[9](2014)在《化疗性周围静脉炎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抗癌药物治疗的发展,经周围静脉化疗引起的静脉炎已成为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本文主要从药物因素、患者因素和医源性因素等方面综述了通过周围静脉应用化疗药物导致静脉炎的发生机制,以指导临床工作者针对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但目前这一领域仍存在很多未知数,如化疗药物适宜的给药浓度和合理的输液速度等,需要医护工作者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孙旭森[10](2019)在《奥沙利铂心脏毒性临床观察及心肌线粒体损伤机制初探》文中提出化疗药物在治疗各种肿瘤性疾病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然而肿瘤化疗过程中伴随的心脏毒性使化疗药物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奥沙利铂作为三代铂类化疗药物的代表药物,被广泛运用于结直肠癌等肿瘤的治疗。目前,对奥沙利铂心脏毒性的研究尚少。本课题实验分为两个部分:一、临床观察部分目的:(1)验证三代铂类化疗药物的代表药物奥沙利铂在大肠癌患者化疗期间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心功能障碍等心脏毒性;(2)观察奥沙利铂临床应用中心脏毒性的表现形式;(3)探讨奥沙利铂心脏毒性的监测与防治策略。方法:临床观察部分为单中心、回顾性、非随机同期对照临床研究,收集了天津市人民医院肛肠科病区2013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211例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6个化疗周期为节点,将211例患者临床资料分为化疗前组和化疗后组。所有大肠癌患者均采用FOLFOX6化疗方案或者XELOX化疗方案(FOLFOX6方案:第1天奥沙利铂85mg/m2静脉输注,5-FU 400 mg/m2静脉推注,然后1200 mg/m2/d×2天持续静脉输注,每2周重复;XELOX方案:第一天奥沙利铂130mg/m2静脉滴注,第114天卡培他滨1000 mg/m2,每天口服两次,随后休息7天,每3周重复)。观察211例患者行奥沙利铂化疗前后血清肌酸肌酶(CK)、肌酸肌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胸比、血脂水平的变化,比较分析以奥沙利铂为基础化疗药物的化疗方案发生心脏毒性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1.化疗前后心肌酶谱的比较患者化疗后与化疗前相比,血浆中CK水平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而血浆中CKMB、AST、LDH水平均有升高,且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化疗前后心电图的比较患者化疗后与化疗前相比,心电图的HR、PR间期、QRS间期、ST-T改变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QTc间期、心律失常的总发生率显着升高(P<0.05)。3.化疗前后心胸比的比较患者化疗后与化疗前相比,心胸比没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4.化疗前后超声心动图的比较患者化疗后与化疗前相比,升主动脉内径、左心房前后径、舒张末期左心室前后径、室间隔厚度、后壁厚度、右心室前后径、E峰、A峰、E峰/A峰、射血分数LVEF均未显示出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5.化疗前后血脂水平的比较患者化疗后与化疗前相比,虽然HDL-c、LDL-c未有表现出显着变化(P>0.05),但是TC、TG、VLDL-c显着升高(P<0.05)。6.奥沙利铂心脏毒性的相关因素分析通过对常见心脏毒性危险因素的分析,发现所处肿瘤临床分期Duke C期与既往高脂血症的患者发生心脏毒性的风险更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奥沙利铂在大肠癌患者的临床应用中并没有出现显着的心脏结构改变或者心脏收缩功能的降低,但客观存在一定的心脏毒性;(2)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造成的心脏毒性多表现为心律失常、心肌酶谱的改变。二、基础研究部分:目的:(1)建立奥沙利铂化疗小鼠模型并验证奥沙利铂的心脏毒性;(2)观察奥沙利铂单用以及联合氟尿嘧啶应用时的心脏毒性;(3)初步探究奥沙利铂心脏毒性的线粒体损伤相关机制。方法:选取8周龄ICR小鼠32只,体重20±2g,随机均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奥沙利铂组(OXL)、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组(OXL+5FU)、氟尿嘧啶组(5FU)。经过预实验后以奥沙利铂6mg/kg腹腔注射,每周2次,连续2周给药建立奥沙利铂化疗小鼠模型。以氟尿嘧啶25mg/kg剂量在奥沙利铂注射第2天腹腔注射,每周2次,连续2周,建立联合化疗小鼠模型。以氟尿嘧啶25mg/kg剂量腹腔注射,每周2次,连续2周,建立氟尿嘧啶化疗小鼠模型。对照组用同等剂量的5%葡萄糖水腹腔注射,每周2次,连续2周。动物处死前进行肢导心电图以及小动物心脏超声检测,通过目内眦取血法采集小鼠血液并进行肌酸肌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TnI)、N-端脑钠肽前体(pro-BNP)的测定,病理切片后光镜下观察小鼠心室肌HE染色,取心室肌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纤维及心肌线粒体结构改变,使用RT-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观察心肌线粒体融合分裂蛋白Mfn1/2、Opa1、Fis1、Drp1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的变化,使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蛋白Bax、Caspase-3及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变化。结果:1.心肌结构的改变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组小鼠心室肌HE染色,可见对照组心肌纤维细胞排列整齐,胞核居中,横纹清楚,细胞膜完整,间质无异常渗出;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联合氟尿嘧啶组和氟尿嘧啶组较对照组心肌纤维间隙略增大,部分心肌纤维排列不规整,部分间质有炎性浸润。2.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改变奥沙利铂化疗组小鼠血清CKMB、pro-BNP、TnI水平均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3.心电图的改变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组及氟尿嘧啶组出现缓慢型心律失常和心律不齐。4.超声心动图的改变奥沙利铂化疗组和联合氟尿嘧啶化疗组小鼠超声心动图较对照组EF略有降低(P<0.05),且联合氟尿嘧啶组LVIDd、LVIDs、Lvmass较对照组有显着降低(P<0.05)。5.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改变通过线粒体电镜观察发现对照组心肌细胞肌丝排列整齐,肌节规则,结构清晰,线粒体嵴正常,排列致密;模型组心肌肌节紊乱,核周隙增宽,线粒体轻度肿胀,嵴部分断裂;联合氟尿嘧啶组心肌肌节紊乱,核周隙增宽,线粒体轻-中度肿胀,嵴部分断裂或消失。模型组的线粒体膜电势及ATP含量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Western Blot及RT-PCR提示模型组线粒体Mfn1/2、Opa1较对照组表达降低(P<0.05),而Fis1、Drp1较对照组表达升高(P<0.05)。6.心肌细胞凋亡的检测Western Blot提示模型组及联合组线粒体Bax、Caspase-3较对照组表达升高(P<0.05),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降低(P<0.05)。结论:(1)通过间断低剂量腹腔给药奥沙利铂的方式可以建立奥沙利铂化疗心肌损伤小鼠模型;(2)奥沙利铂心肌线粒体损伤机制可能与线粒体融合分裂失衡诱导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二、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对血管组织的损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对血管组织的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1)消化道恶性肿瘤合理用药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概述 |
第一节消化道恶性肿瘤药物治疗基本概念及注意事项 |
一、药物治疗基本概念 |
(一) 新辅助化疗或放化疗 |
(二) 辅助化疗 |
(三) 姑息治疗 |
(四) 支持治疗 |
二、药物治疗基本介绍 |
(一) 药物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 化疗方案组成的基本原则 |
(三) 常用化疗方案 |
(四) 标准化疗方案的规范应用 |
(五) 化疗方案或药物调整的基本原则 |
三、规范的检查 |
(一) 检查的目的和方式 |
(二) 药物治疗时的辅助检查 |
四、消化道恶性肿瘤常用评效标准 |
五、多学科 (MDT) 治疗的重要作用 |
第二节抗消化道恶性肿瘤药物不良反应 |
一、不良反应分类 |
二、不良反应程度及其处理原则 |
第三节常用抗消化道恶性肿瘤药物 |
一、化疗药物 |
(一) 氟尿嘧啶类 |
(二) 铂类 |
(三) 伊立替康 (CPT-11) |
(四) 表柔比星 |
(五) 紫杉烷类 |
(六) 雷替曲塞 |
二、靶向药物 |
三、常用方案 |
第四节辅助用药 |
一、止吐药物应用 |
二、止泻药物应用 |
三、药物性皮疹用药 |
四、药物性神经毒性用药 |
五、手足综合征用药 |
六、药物性肝损伤用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食管癌 |
第一节概述 |
一、发病情况 |
二、诊断和分期 |
(一) 临床诊断 |
(二) 病理诊断 |
(三) 分期诊断 |
三、治疗原则 |
第二节围手术期食管癌综合治疗与合理用药 |
一、概况和基本治疗原则 |
二、药物治疗选择 |
三、评估与调整 |
第三节晚期食管癌姑息一线治疗规范用药 |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常用药物和方案 |
第四节晚期食管癌姑息二线治疗规范用药 |
1.单药方案 |
2.联合方案 |
第五节食管癌的靶向治疗 |
一、食管腺癌 |
二、食管鳞癌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胃癌 |
第一节概述 |
一、发病情况 |
二、诊断和分期 |
(一) 临床诊断 |
(二) 体征 |
(三) 辅助检查 |
(四) 病理诊断 |
三、分期诊断 |
四、总体治疗原则 |
第二节胃癌围手术期化疗和合理用药 |
一、新辅助化疗 |
二、辅助化疗 |
第三节胃癌姑息化疗和合理用药 |
一、概况和基本治疗原则 |
(一) 姑息化疗概况 |
(二) 治疗前评估及用药原则 |
(三) 治疗目标和策略 |
二、药物治疗选择 |
(一) 一线治疗 |
(二) 二线治疗 |
(三) 三线治疗 |
(四) 最佳支持治疗 |
三、评估与调整 |
四、晚期胃癌的靶向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结直肠癌 |
第一节概述 |
一、患者一般情况评估和诊断分期 |
(一) 一般情况评估 |
(二) 诊断和分期 |
二、治疗原则 |
(一) 总体治疗原则 |
(二) 初始治疗前评估及剂量调整原则 |
第二节结直肠癌围手术期化疗和合理用药 |
一、概况和基本治疗原则 |
(一) 结直肠癌围手术期治疗概况 |
(二) 结肠癌围手术期治疗原则 |
(三) 直肠癌围手术期治疗原则 |
二、药物治疗选择 |
(一) 结肠癌辅助化疗方案 |
(二) 直肠癌围手术期治疗方案 |
三、评估与调整 |
(一) 老年患者的评估和治疗原则 |
(二)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的疗效评估 |
(三) 随访 |
第三节结直肠癌姑息化疗和合理用药 |
一、概况和基本治疗原则 |
(一) 姑息化疗概况 |
(二) 治疗前评估 |
(三) 治疗目标和策略 |
二、药物治疗选择 |
(一) 诱导治疗 |
(二) 维持治疗 |
(三) 二线及后续化疗选择 |
三、评估与调整 |
(一) 评估方法 |
(二) 评估时间 |
(三) 方案调整原则及方法 |
第四节结直肠癌靶向治疗 |
一、结直肠癌靶向药物 |
(一) 种类 |
(二) 作用机制 |
二、靶向药物的优势人群 |
三、靶向药物的适应证 |
(一) 姑息一线治疗及方案 |
(二) 维持治疗 |
(三) 二线与跨线治疗 |
(四) 二线以上的治疗 |
四、靶向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 |
(一) 不良反应 |
(二) 禁忌证 |
(三) 停药指针 |
第五节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和合理用药 |
一、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分类和综合治疗原则 |
二、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合理用药 |
(一) 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术后辅助治疗 |
(二) 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术前新辅助化疗 |
(三) 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化疗 |
(四) 结直肠癌肝转移常用的联合化疗方案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最佳支持治疗 |
第一节恶性腹水的治疗和合理用药 |
一、概述和基本治疗原则 |
(一) 概述 |
(二) 治疗原则 |
二、药物治疗选择 |
第二节恶性肠梗阻的治疗和合理用药 |
一、概述和基本治疗原则 |
(一) 概述 |
(二) 治疗原则 |
二、药物治疗选择 |
第三节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营养支持治疗 |
一、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机制 |
二、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态评估 |
三、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 |
参考文献 |
(3)三种方法预防静脉留置针短期输注营养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维生素 E、芝麻油、赛肤润防治静脉炎的作用机制分析及研究现状 |
3 研究的目的 |
4 研究的意义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分析 |
5 伦理原则 |
6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三组患者基本情况的比较 |
2 三种方法预防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临床效果的比较结果 |
3 三种方法不良反应评价结果 |
4 三种方法预防静脉炎所需费用的比较结果 |
讨论 |
1 患者一般资料的可比性 |
2 经静脉留置针短期输注营养液导致静脉炎的作用特点分析 |
3 三种方法预防经静脉留置针短期输入营养液致静脉炎的效果分析 |
4 三种方法的安全性分析 |
5 三种方法所需费用的结果分析 |
结论 |
创新性 |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4)右美托咪定复合利多卡因静脉输注对胃癌根治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患者炎性因子及术后镇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非阿片类药物在镇痛作用上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5)化疗药物静脉外渗的循证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外渗的定义和分类 |
2 外渗发生的相关因素 |
2.1 药物因素 |
2.2 患者因素 |
2.3 静脉置管因素 |
2.4 护理人员因素 |
3 外渗的临床表现 |
4 外渗的预防 |
4.1 输注顺序的选择 |
4.2 静脉通路的选择 |
4.3 患者教育 |
4.4 护士培训 |
5 基于循证的外渗反应处理 |
5.1 启动应急预案 |
5.2 一般处理 |
5.3 解毒剂及其应用 |
5.4 局部封闭 |
5.5 冷敷或热敷 |
5.6 药膏涂抹与中药外敷 |
5.7 皮下冲洗 |
5.8 外科伤口处理 |
5.9 文件记录 |
6 小结 |
(7)刺五加注射液对心脏毒性和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刺五加注射液改善阿霉素诱导大鼠心脏收缩功能下降的作用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1.1 药品与试剂 |
1.1.2 动物 |
1.1.3 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模型制备与分组给药 |
1.2.2 多普勒心脏收缩功能及构型测定 |
1.2.3 左室压最大上升速率(+LVdp/dt_(max))测定 |
1.2.4 氧化应激因子的测定 |
1.2.5 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测定 |
1.2.6 电镜心脏超微结构观察 |
1.2.7 统计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3.1 对大鼠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 |
1.3.2 对大鼠左室构型的影响 |
1.3.3 对大鼠心肌组织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1.3.4 对大鼠氧化应激因子的影响 |
1.3.5 对大鼠心肌组织超微机构的影响 |
1.4 实验讨论 |
1.5 实验小结 |
二、刺五加注射液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药品与试剂 |
2.1.2 动物 |
2.1.3 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模型制备 |
2.2.2 分组与给药 |
2.2.3 神经功能缺陷评分 |
2.2.4 脑梗死范围测定 |
2.2.5 脑水肿测量 |
2.2.6 血小板聚集功能和凝血参数测定 |
2.2.7 氧化应激因子检测 |
2.2.8 炎性因子检测 |
2.2.9 TXB2、6-k-PGF1α、NO检测 |
2.2.10 统计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对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
2.3.2 对大鼠脑梗死范围的影响 |
2.3.3 对大鼠脑水肿的影响 |
2.3.4 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
2.3.5 对大鼠凝血参数的影响 |
2.3.6 对大鼠氧化应激因子的影响 |
2.3.7 对大鼠炎症因子的影响 |
2.3.8 对大鼠TXB2、6-k-PGF1α、NO的影响 |
2.4 实验小结 |
2.5 实验讨论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化疗药物对心肌收缩功能影响及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抗体偶联药物S037对食蟹猴的重复给药毒性和免疫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测定食蟹猴血清中S037方法学验证 |
1.材料与施 |
2.数据处理与计算 |
3.方法学验证内容 |
4.结果与分析 |
5.讨论 |
第二部分 S037免疫原性方法学验证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3.讨论 |
第三部分 S037食蟹猴重复给药毒性试验 |
1.材料与方法 |
2.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 |
3.结果与分析 |
4.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9)化疗性周围静脉炎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物因素 |
1.1 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 |
1.2 药物浓度 |
1.3 药物的渗透压 |
1.4 药物的酸碱度 |
1.5 输液量 |
1.6 输液速度 |
1.7 输液微粒 |
1.8 液体温度 |
2 患者因素 |
2.1 穿刺部位的解剖因素 |
2.2 疾病因素 |
2.3 既往静脉炎史 |
3 医源性因素 |
3.1 穿刺技术不熟练 |
3.2 穿刺部位选择不当 |
3.3 输液器具选择不合理 |
3.4 给药顺序不科学 |
4 小结 |
(10)奥沙利铂心脏毒性临床观察及心肌线粒体损伤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应用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FOLFOX6和XELOX化疗方案的大肠癌患者心脏毒性的临床观察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1.1 病例选择 |
1.1.1.2 纳入标准 |
1.1.1.3 排除标准 |
1.1.2 研究方法 |
1.1.2.1 分组方法 |
1.1.2.2 化疗方案 |
1.1.2.3 观察指标 |
1.1.2.4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心肌酶谱的比较 |
1.2.2 心电图的比较 |
1.2.3 心胸比例的比较 |
1.2.4 超声心动图的比较 |
1.2.5 血脂水平的比较 |
1.2.6 奥沙利铂心脏毒性相关因素分析 |
1.3 讨论 |
1.3.1 奥沙利铂的心脏毒性 |
1.3.2 氟尿嘧啶的心脏毒性 |
1.3.3 奥沙利铂与氟尿嘧啶联用时的心脏毒性 |
1.3.4 肿瘤化疗心脏毒性的监测 |
1.3.5 肿瘤化疗心脏毒性的预防及治疗策略 |
1.4 小结 |
二、奥沙利铂对小鼠心肌线粒体的损伤及其机制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1.3 实验方法 |
2.1.4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小鼠体重的改变 |
2.2.2 心肌结构的改变 |
2.2.3 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改变 |
2.2.4 心电图的改变 |
2.2.5 超声心动图的改变 |
2.2.6 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改变 |
2.3 讨论 |
2.3.1 奥沙利铂化疗小鼠模型的建立 |
2.3.2 奥沙利铂对心肌线粒体融合-分裂平衡的影响 |
2.3.3 心肌线粒体融合-分裂失衡与细胞凋亡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铂类药物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对血管组织的损伤(论文参考文献)
- [1]消化道恶性肿瘤合理用药指南[J]. Committee of Expe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R.China;.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17(09)
- [2]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9年版)[J].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0(01)
- [3]三种方法预防静脉留置针短期输注营养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效果[D]. 潘杰. 青岛大学, 2020(01)
- [4]右美托咪定复合利多卡因静脉输注对胃癌根治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患者炎性因子及术后镇痛的影响[D]. 余析桐.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5]化疗药物静脉外渗的循证管理[J]. 黎贵,张淑香,徐波. 中国护理管理, 2013(03)
- [6]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对血管组织的损伤[J]. 黄红艳,杨云芬. 实用护理杂志, 1996(01)
- [7]刺五加注射液对心脏毒性和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研究[D]. 张珊.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8]抗体偶联药物S037对食蟹猴的重复给药毒性和免疫原性研究[D]. 鲁静. 苏州大学, 2018(04)
- [9]化疗性周围静脉炎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 于玲,姜桂春,苏兰若. 中国医药导报, 2014(30)
- [10]奥沙利铂心脏毒性临床观察及心肌线粒体损伤机制初探[D]. 孙旭森.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