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同塞南部阿族武装分子达成协议(论文文献综述)
龙沛[1](2021)在《罗马波斯战争研究(66BC-628AD)》文中指出公元前66年至公元628年间,以地中海盆地为核心的罗马—拜占庭帝国与以伊朗高原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为核心的帕提亚—萨珊帝国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周期性相互攻伐,即所谓的“罗马波斯战争”。罗马波斯战争从广义上延伸,可以指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期间罗马人(晚期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和早期拜占庭帝国)与波斯人(帕提亚帝国和萨珊帝国)为争夺西亚地区进行的长达七个世纪的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较量。双方交往的方式以战争为主,但战争背后牵涉东西方两大文明之间在各个领域和层次的全方位对抗。从欧亚草原游牧民族到高加索和阿拉伯沙漠诸王国、部落乃至非洲诸王国,两大帝国内外众多国家和族群在不同程度上参与罗马波斯战争,罗马波斯战争的行为体数量和交往复杂性远远超出罗马和波斯两大帝国本身。罗马波斯战争贯穿双方国家地缘安全战略、宗教意识形态、经济贸易利益、文化同化与抗拒的全方位博弈。罗马波斯战争成为古代持续时间最长、波及地域最广、涉及国家和族群最多的战争,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从宏观历史背景和古代地中海—西亚文明圈的交往发展趋势来看,罗马波斯战争是古典时代后期罗马人和波斯人在西亚和东地中海地区双向对冲扩张的结果。罗马波斯双方均渴望完全继承亚历山大大帝留下的希腊化世界遗产,尤其是塞琉古王朝在西亚的政治遗产,因而双方冲突不可避免。塞琉古王朝作为希腊化世界疆域最辽阔的国家,其鼎盛时期将整个西亚地区和中亚一部分囊括其中,塞琉古帝国的疆域构成了亚历山大大帝希腊化遗产中最大的一部分,也继承了原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大部分亚洲疆土。因此,罗马人和帕提亚人都把征服塞琉古王朝的西亚属地作为复兴亚历山大帝国和波斯帝国的必要手段。塞琉古王朝在两河流域和叙利亚地区大力经营,客观上为后来罗马人和帕提亚人在西亚地区的统治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帕提亚帝国在塞琉古王朝东都塞琉西亚对岸营建新都泰西封,并与萨珊帝国接续统治六百余年。罗马—拜占庭帝国则将塞琉古王朝故都——叙利亚的安条克作为其在东方的统治中心。因此,罗马波斯战争首先是双方争夺并维护塞琉古王朝西亚遗产的战争,塞琉古王朝也正是在罗马和帕提亚的东西夹击下走向衰亡。罗马和帕提亚在西亚和东地中海的扩张于公元前2世纪初开始,历时百余年,至公元前1世纪中叶双方在西亚正式接触。通过对东地中海和西亚地区的双向扩张,罗马共和国和帕提亚帝国最终将亚历山大大帝留下的希腊化世界基本瓜分完毕。最终罗马共和国控制小亚细亚、黎凡特和埃及,而帕提亚帝国控制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地区,近东地区形成罗马—帕提亚两极格局。此时双方若要继续原先的扩张方向,就必然与对方爆发冲突,这便是持续六百余年罗马波斯战争的开始。罗马波斯战争总体根源为双方对西亚和东地中海地区霸权的争夺,但双方各自在不同时期的战略态势、文化秉性、意识形态和国家实力决定了双方在战争中战略目标、战术手段及交往方式的不同,但总体上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罗马波斯战争既具有长时段、高烈度和长周期的特点,又具有间歇性、突发性和妥协性特征。双方长达7个世纪的较量对两大帝国内外各民族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欧亚草原和沙漠游牧部落通过深度参与罗马波斯战争加快了其文明化进程,并最终改写西亚和地中海地区文明秩序。但两国交界处的高加索和西亚诸小国由于处于两大帝国夹缝中均未逃脱被肢解和灭亡的命运。罗马波斯战争对两大帝国本身既是双方国运的生死较量,又是统治者个人野心和帝国理想的主观驱动。在罗马波斯战争期间,两国由于综合国力大体势均力敌且理想战略纵深重合,罗马与波斯任何一方建立绝对安全疆界的努力均从根本上损害对方的安全,导致双方在西亚长期形成二元对抗僵局和两极安全困境。罗马波斯战争作为古代世界扩日持久、勾连东西的文明大战,对现代西方和东方文明对彼此的历史认知产生了许多潜在的深刻影响。在文明理想和统治者意志层面上,罗马人恢复亚历山大大帝事业的理想和波斯人恢复居鲁士大帝事业的宏愿在西亚和东地中海地区形成战略对冲,双方均不具备凌驾于对方的绝对政治和军事优势,仅在不同时期先后占据相对优势。双方综合国力对比在7个世纪内经历了此消彼长的复杂变化,但总体在西亚和东地中海保持战略均势,双方对对方领土的征服成果均不能持久。罗马波斯战争后期,随着两大帝国交界处的缓冲国和附庸国相继被瓜分和吞并(亚美尼亚、加萨尼和莱赫米王国等),两国战争烈度在7世纪初达到最高峰,且均一度将对方逼至绝境。与此同时,阿拉伯沙漠各部落由于长期参与罗马波斯战争,其政治组织、军事技术和文明程度迅速提高,终于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催化下诞生了中东地区最后一个一神教——伊斯兰教和阿拉伯人统一国家——麦地那乌玛政权。罗马人和波斯人在7世纪初的生死大战之后国家实力消耗殆尽,而西亚和东地中海地区因长期处于战争前线经济凋敝、民怨沸腾,两国在阿拉伯沙漠边缘构建的附庸国体系也于此时彻底瓦解,遂使得阿拉伯人大征服的门户洞开。罗马波斯战争是希腊罗马文明和波斯文明在古代的终极对决,见证了古代世界帝国的发展极限。罗马波斯战争和欧洲民族大迁徙、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兴起等重大历史事件相互影响,最终导致了古典时代的结束和中世纪的到来。
任丽遒[2](2021)在《“西退东进”-塞尔维亚对外政策选择研究》文中认为
梁晓锋[3](2017)在《叙利亚危机后的俄土关系研究》文中认为自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发以来,引发的连锁效应造成了如今中东乱象横生,其中,叙利亚危机就是其恶果之一。在此背景下,2015年11月24日,“苏24战机事件”爆发,俄土自此互相较劲,深度交恶。半年后的2016年7月15日,土耳其国内爆发未遂“军事政变”,又促使俄土握手言和,关系迅速升温。短短大半年间俄土关系的风云突变,转化之快让人“猝不及防”,俄土关系从交恶到转暖,充满了两国在叙利亚问题乃至整个中东格局中战略利益的考虑与选择。本文通过系统研究俄罗斯与土耳其在叙利亚危机背景下各自地缘政治和战略利益考量,分析两国关系变化的内外因素,详细描绘出“苏24战机事件”到“土耳其政变”两国关系转变的过程,为了解大国战略利益考量及关系变化提供参考,也为俄土两国未来关系发展提出思考。
赵彩燕[4](2016)在《政治转型中的国家分裂风险研究 ——苏东剧变再解读》文中认为本研究问题是国家在从威权政体向多党制政治转型中的分裂风险。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研究时段主要着眼于政治转型期,研究目的是评估国家的分裂风险。本研究问题的提出主要来自对三个方面的观察和思考。第一,20世纪80年代末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在向多党制转型过程中,在某些国家发生了国家解体、经济动荡甚至民族内战的后果。第二,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也存在类似的民族问题,藏独、疆独等极端分离势力不断滋生事端,威胁着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生命安全。第三,从更广的范围来看,很多国家长期饱受分离运动之苦,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受到威胁。近年来,英国的苏格兰、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等分离主义运动再次涌现,不断动员独立公投。加拿大的魁北克问题、法国的科西嘉也有长期的争取独立运动历史。除了发达国家,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东亚的印尼、印度、缅甸,非洲的尼日利亚等面临民族分离运动。民族的分离主义运动激发了民族矛盾、威胁着国家统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着极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在问题上可能存在创新意义。目前学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国家解体的个案研究,没有出现一般性的解释理论,而且没有明确提出政治转型中国家是否分裂以及分裂风险问题,因此本研究问题还有广阔的探讨空间。在方法上,本研究以山东大学王建民教授提出的“聚居型多民族国家”为分析工具,并将其运用在苏东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具体使用和验证。从民族数量和民族分布的角度对国家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聚居型多民族国家、杂居型多民族国家和单一民族国家。这种国家分类对分析国家的分裂风险具有方法论作用。本文研究对象包括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阿尔巴尼亚、波兰和东德九个苏东社会主义国家。这九个国家从民族结构上涵盖三个类型,不同类型在政治转型中的结果大不相同。第一类,匈牙利、阿尔巴尼亚、波兰和东德这样的单一民族国家。单一民族国家不存在国家分裂的问题,但在政治转型中也产生了两种结果的差异。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和波兰在进行多党制选举中仅出现政党更替的结果,东德在多党选举中除了政党更替,还迅速实现与西德统一。第二类,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这样的非聚居型多民族国家。这两个国家在走向多党民主制度后,在转型初期出现了民族冲突,但最终走向了民族和解,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民主政治制度。第三类,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这样的聚居型多民族国家。它们在向多党民主制度转型中,不仅政党瓦解,而且国家解体。苏联一分为十五,南斯拉夫一分为六,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南斯拉夫还陷入长期内战。按照聚居型多民族国家模型分析,可以解释苏东社会主义各国在政治转型中出现的结果差异,并以此判断各国家分裂风险的大小。首先,民族结构对国家统一或分裂起到决定性作用,是前提条件和基础要素。在多民族国家中,判断国家是否会在政治转型中发生分裂,首先观察其是否是聚居型多民族国家。聚居型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特点包括民族具有独特的语言或宗教文化特点,聚居程度高、有较大面积的传统聚居区域、地理上自成一体、人口规模占本地多数(本地区的主体民族)。但并不是说,聚居型多民族国家一定会走向国家解体,国家是否解体及解体的风险大小还要看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例如历史上的民族仇恨、民族的合并方式、民族间的经济差距和经济联系、国家的控制力量等。在这些因素中有常量,有变量。聚居型多民族结构、国家和执政党的控制力是判断国家分裂风险的常量,其他因素具有变量性质,在不同国家发挥作用的程度和表现是不同的。这一模型的有效性在苏东社会主义国家中得到了验证。
杨恕,尹舒阳[5](2015)在《简论“无公认非国家行为体”的形成及其国际承认——以阿布哈兹、南奥塞梯、科索沃和北塞浦路斯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欧亚地区存在这样一种实体,它们拥有国家的基本特征,但是没有得到国际承认而无法成为国际法上的国家,作者将其定义为"无公认非国家行为体"。它们在法律上都归属于一个得到国际承认的国家,因外部力量的支持得以存在,而原属国失去了对它们的实际管辖权。本文以阿布哈兹、南奥塞梯、科索沃与北塞浦路斯为例,分析了"无公认非国家行为体"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和得到承认的程度差异,指出它们是民族矛盾以及外部势力介入的共同产物,其出现不仅为国际局势增添了不稳定因素,导致自身国际境遇的孤立化和边缘化,更是欧洲一体化的逆过程。由于承认的缺失,无公认非国家行为体的地位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下去,但从其内部现状及国际影响来看,这不是一个应该鼓励的现象。
孔寒冰[6](2014)在《科索沃六记》文中指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曾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国际政治研究要么上接天庭,要么下接地气,不能在两者之间地自寻其乐。我没有高深的理论修养,也不愿意在所谓框架或范式里面绕来绕去,而是喜欢行走在研究对象的国度里,去看,去听,去感受那里的历史与现实,政治与经济,民族与文化。2014年5月17—24日,我终于
赵静敏[7](2011)在《从科索沃独立看美俄欧在巴尔干地区的争夺》文中研究指明巴尔干地区一直是欧洲战争最频繁的地区,被称之为欧洲的“火药桶”。这里是欧洲最复杂的地缘政治地区,区域内部的民族矛盾和世界大国的插手干预是导致巴尔干地区形势长期动荡的两大因素,巴尔干半岛位于亚洲、欧洲和非洲三大洲的交界地带,周围有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是沟通亚、欧、非三大洲的交通要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的必争之地。由此可见,巴尔干地区险要的地势、丰富的资源和战略位置的特殊性是其吸引大国眼球、引发列强介入该地区事物的自然因素。另外,从民族构成来看,巴尔干地区民族众多,各个族群宗教信仰各异,不同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导致巴尔干地区各民族之间摩擦不断。本文以科索沃独立为例,对巴尔干地区的历史及现状加以分析,从地缘政治战略、宗教因素、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方面分析科索沃问题背后的大国之间即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欧盟及俄罗斯对这一地区利益博弈。本论文分为三个大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巴尔干地区的历史状况及大国影响下这一地区的内部矛盾纷争,其中分析巴尔干地区的历史演变可以为美俄欧对这一地区争夺的原因提供一些的重要素材,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关键所在。第二部分本人围绕科索沃独立分析美俄欧分别在巴尔干地区影响的政策演化过程及三方在此地区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矛盾及影响力。第三部分,针对科索沃独立这一事实所造成的影响包括巴尔干地区和国际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结论总结三点:第一,科索沃独立后,发展前景并不乐观;第二,由美俄欧在巴尔干地区影响对美俄欧在巴尔干地区的未来作用进行预测;第三,对巴干地区的前景做了一下分析和预测。
尹舒阳[8](2011)在《简论“无公认行为体”的形成及国际承认》文中认为分裂主义威胁和损害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对国际政治秩序造成重大危害。它违背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破坏国家、地区的稳定和发展。由于分裂主义直接威胁国家的核心利益,所以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府都不会容忍分裂主义,都会尽全力与之斗争,以扞卫国家的最高利益和尊严,这是国家和政府的重大责任。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希腊和土耳其的战争催生了北塞浦路斯,九十年代南联盟与北约的战争促成了科索沃的独立,而新世纪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的冲突使得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宣布成为独立国家。纵观这四个实体,它们在法律上从属于一个得到国际公认的国家,它们拥有定居的人口、确定的管理边界、具有有效统治的政府,但是由于缺少国际承认而缺少对外行为。我们把这一类地区称为“无公认的非国家行为体”。这些行为体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模糊,由于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它们无法与他国签订国家间的协议,无法参加主权国家能够参与的国际协定;由于内部形势不稳无法吸引国际投资反而催生了许多非法贸易。从现状来看,分离并没有使当地人民获得更好的生活。我们应当通过对无公认的非国家行为体的研究,来从理论上支持我们国家的反分裂活动。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方法在国际法中,承认是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各国在给予或者拒绝承认的时候,主要是出于政治而不是法律考虑。除了国家承认之外,还有集体承认。加入联合国成为许多无公认非国家行为体的目标。这四个地区都存在着严重的民族矛盾问题,在民族矛盾激化和外部势力的干涉下,他们违背国际法自行宣布了独立。民族自决权并不代表鼓励现行主权国家内的少数民族、土着居民进行分裂活动。这四个无公认非国家行为体对国际关系有着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它们的独立开创了一个恶劣的先例,对其他民族分裂势力起到了刺激和鼓舞作用。由于国家的孱弱缔约权的缺失使得这些地区成为犯罪的天堂。同时,它们的出现扩大了欧盟国家间的间隙,恶化了美欧与俄罗斯的关系。领土问题的悬而未决也拖累了这四个地区原属国加入欧盟的步伐。分裂并不是处理民族问题最好的方法。
项国[9](2010)在《前南地区民族主义对共产主义后继党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前南地区共产主义后继党是前南各国原执政的共产党的继承者和剧变后左翼政治力量的核心,研究前南各国共产主义后继党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民族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既关系到国家秩序的形成与稳定,也关系到经济发展以及领土完整、主权独立。而由来已久、盘根错节的前南地区民族主义无疑又是东欧乃至世界民族问题中的典型个案。在前南地区共产主义后继党发展演变过程中,民族主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从前南地区共产主义后继党的形成、演变发展出发,围绕前南地区呈现的民族主义态势及其特点以及民族主义对共产主义后继党影响冲击这条主线进行整体分析和客观评价。笔者力求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原则,在借鉴和吸收中西方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前南地区民族主义呈现的态势及对共产主义后继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解读。本文认为,前南地区政党政治的发展演变受到民族主义的严重影响,民族主义的爆发也利用了政党政治的多元化,两者之间成了相辅相成的发展共同体。民族主义表现出的强大力量导致了这一地区的混乱局面,其原因错综复杂,有历史的宿仇更有新添的怨恨,有内部的纷争也有外部的干涉。前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解体后新生的若干共产主义后继党在抛弃原有的共产主义理想之后,转向西方民主主义和“回归欧洲”道路,但是在民族主义冲击之下步履艰难,无论是眷顾历史还是面向未来都会带给他们无尽的烦恼。自身的原因和发展的畸变,再加上西方“民主化”的干涉,使得这个“先天不足”的“南斯拉夫民族”平添了更多的混乱,留给我们的却是若干的思考。
杜志辉[10](2010)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违法问题及对策探析》文中提出作为世界上规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联合国对人类和平与安全负有特殊的责任。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United Nation Peace—Keeping Operation)是联合国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精神,在协调、解决国际争端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60多年以来,维和行动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联合国维和行动经过初创、发展、停滞和再发展阶段,目前己经日渐走向成熟。在联合国成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冷战和一些国家殖民主义的作用实际上使联合国安理会处于瘫痪状态。80年代末期,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形成了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由于东西方关系大大缓和,联合国的作用与日俱增。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次数剧增、规模不断扩大、职能不断增加。维和行动进入了联合国成立以来最为活跃的时期。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付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点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肯定和赞扬。但是,由于当今世界上大国霸权主义、新干涉主义等因素的存在,一些大国强国试图操纵联合国,借助维和行动的名义去实现自己的利益,推行自己的价值观。这就使得联合国在一些维和行动中偏离了维和行动的宗旨,甚至还出现了维和行动中部分干涉别国内政和滥用武力的情况,严重违背了联合国宪章和维和行动原则,甚至还违反了相关国际法的规定,这不仅使维和行动的效果大打折扣,还使人们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宗旨产生了质疑,严重损坏了联合国的声誉。联合国维和行动虽然充满了坎坷和曲折,但是仍将不断向前发展。一些影响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不利因素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终将全面解决。
二、南同塞南部阿族武装分子达成协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同塞南部阿族武装分子达成协议(论文提纲范文)
(1)罗马波斯战争研究(66BC-628AD)(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史料 |
三、研究现状 |
四、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从亚历山大到庞培:罗马波斯战争的原因和背景 |
第一节 塞琉古秩序在西亚的解体与帕提亚帝国的西扩 |
第二节 从爱琴海到黎凡特:罗马共和国的东扩进程 |
第三节 米特里达梯战争与罗马—帕提亚近东两极格局的形成 |
第二章 晚期罗马共和国与帕提亚帝国的战争 |
第一节 亚美尼亚问题的肇始与罗马—帕提亚的初步交锋 |
第二节 初次罗马—帕提亚战争:克拉苏东征始末 |
第三节 卡莱战役后续及帕克如斯西征 |
第四节 安东尼的帕提亚远征及其影响 |
第五节 晚期罗马共和国与帕提亚帝国战争的特点 |
第三章 早期罗马帝国与帕提亚帝国的战争 |
第一节 奥古斯都至克劳迪时期罗马—帕提亚关系回顾 |
第二节 尼禄时期的罗马—帕提亚战争与亚美尼亚安息王朝的建立 |
第三节 图拉真时期的罗马—帕提亚战争及其历史影响 |
第四节 哈德良和安东尼·庇护时期的罗马—帕提亚关系演变 |
第五节 马可·奥勒留时期的罗马—帕提亚战争及安东尼瘟疫 |
第六节 塞维鲁时期的罗马—帕提亚战争与罗马波斯边界的东移 |
第七节 卡拉卡拉东征与尼西比斯会战 |
第四章 晚期罗马帝国与萨珊帝国的战争 |
第一节 阿达希尔一世时期的罗马波斯战争、内外政策与国际局势 |
第二节 沙普尔一世与罗马帝国的三次战争考察 |
第三节 奥勒良至卡鲁斯时期罗马波斯内政及相互关系的变化 |
第四节 亚美尼亚的基督教化与4 世纪罗马波斯关系的转型 |
第五节 沙普尔二世与罗马帝国的战争 |
第六节 亚美尼亚的瓜分与4 世纪末罗马波斯和平的确立 |
第五章 早期拜占庭帝国与萨珊帝国的战争 |
第一节 罗马—波斯的“5 世纪和平”解析 |
第二节 “阿纳斯塔修斯战争”始末 |
第三节 查士丁尼与库斯洛一世时期的罗马波斯战争 |
第四节 “高加索战争”的爆发与公元 591 年和平协定的签署 |
第五节 古代世界的最后大战:公元602-628 年的罗马波斯战争 |
第六章 地缘政治、国际体系与文明交往:罗马波斯战争的理论解读 |
第一节 “罗马波斯战争”中的地理结构、疆土安全与国家战略 |
第二节 国际体系:罗马波斯战争中核心、中间、外围行为体的互动 |
第三节 从希腊化到伊斯兰:文明交往视角下的罗马波斯战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叙利亚危机后的俄土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三、重点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研究基础及条件 |
第一章 从“阿拉伯之春”到叙利亚危机 |
第一节 “阿拉伯之春”的发生、原因及影响 |
第二节 叙利亚危机的爆发 |
第二章 叙利亚危机引发的俄土交恶 |
第一节 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地缘政治及战略利益 |
第二节 土耳其在叙利亚的地缘政治及战略利益 |
第三节 “苏24战机事件”引发的俄土纷争 |
第三章 俄土关系从冰点到“突然”转暖 |
第一节 土耳其政变后埃尔多安选择“疏美亲俄” |
第二节 俄罗斯愿与土耳其化干戈为玉帛的考量 |
第三节 俄土关系的恢复与发展 |
第四章 俄土关系走近的影响及未来走势 |
第一节 俄土走近对俄罗斯的影响 |
第二节 俄土走近对土耳其的影响 |
第三节 俄土关系未来走势及面临困难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4)政治转型中的国家分裂风险研究 ——苏东剧变再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一章 聚居型多民族国家政治转型:苏联解体 |
第一节 苏联民族聚居的基本状况 |
一、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自然地理 |
二、命名民族的聚居状况与历史文化 |
第二节 聚居型多民族结构的形成:俄罗斯帝国 |
一、沙俄帝国的形成 |
二、历史仇恨:沙俄的殖民统治及大俄罗斯主义 |
第三节 苏联的建立与分裂因素的发展 |
一、苏联的形成:各民族的重新聚合 |
二、苏联的国家结构——民族联邦制的建立与发展 |
三、民族关系演变 |
四、加盟共和国的经济状况 |
第四节 各因素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分析 |
一、苏联的政治转型 |
二、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运动及各因素的作用评估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聚居型多民族国家政治转型:南斯拉夫分裂 |
第一节 南斯拉夫的聚居型多民族结构 |
一、各共和国的自然地理及聚居状况 |
二、各共和国的民族文化与历史政权 |
第二节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的建立与各分裂因素的形成 |
一、民族的合并:聚居型多民族结构的形成 |
二、民族历史恩怨 |
三、民族联邦制的建立与演变:南斯拉夫模式 |
四、民族关系的演变 |
五、各民族共和国的经济状况 |
第三节 南斯拉夫国家分裂因素中的常量与变量分析 |
一、南共盟瓦解和多党制的建立 |
二、各变量因素的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聚居型多民族国家政治转型:捷克斯洛伐克瓦解 |
第一节 两族聚居型的民族结构 |
第二节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建立与各分裂因素的形成 |
一、民族合并:两族型民族结构的形成 |
二、民族历史积怨 |
三、民族联邦制的建立 |
四、民族经济状况 |
第三节 捷克斯洛伐克瓦解 |
一、第一阶段:权限方案谈判 |
二、第二阶段:主权条约谈判 |
三、第三阶段:国家体制谈判 |
第四节 各变量在国家瓦解中的作用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补充论证:其他东欧国家政治转型 |
第一节 单一民族国家的政治转型及其后果之一:波兰、匈牙利、阿尔巴尼亚 |
第二节 单一民族国家的政治转型及其后果之二:东德 |
第三节 非聚居型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转型与民族和解: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简论“无公认非国家行为体”的形成及其国际承认——以阿布哈兹、南奥塞梯、科索沃和北塞浦路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际承认及其国际法原则 |
(一)国际承认的方式 |
1. 单独承认 |
2. 集体承认 |
(二)国际承认的国际法原则 |
二四个非国家行为体的形成与国际承认状况 |
(一)阿布哈兹与南奥塞梯问题 |
1. 阿布哈兹 |
2. 南奥塞梯 |
3. 阿布哈兹与南奥塞梯的国际承认问题 |
(二)科索沃问题 |
(三)北塞浦路斯问题② |
三无公认非国家行为体的形成原因 |
(一)分裂主义的恶果 |
(二)外部干涉的产物 |
(三)国际承认的怪胎 |
四无公认非国家行为体的影响 |
(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
第一,它们的独立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间接对其他国家民族分离势力起到了刺激和鼓舞作用,这有可能引发更多的民族问题和主权纷争,也使西方的双重标准实质上扩大了影响。 |
第二,无公认非国家行为体的存在为国际关系增添了不稳定的因素。 |
第三,这四个非国家行为体的出现,使世界上出现了一个民族两个国家的奇怪现象,对被分裂民族的发展造成了障碍。 |
(二)对行为体内部的影响 |
(三)对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影响 |
第一,无公认非国家行为体的出现与欧盟的宗旨不符。 |
第二,无公认非国家行为体的出现是欧盟主权让渡的逆过程。 |
第三,无公认非国家行为体的出现是欧盟经济一体化的逆过程。 |
五结论 |
(7)从科索沃独立看美俄欧在巴尔干地区的争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目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 |
一、巴尔干历史形成的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 |
(一) 巴尔干地缘政治的历史积淀 |
1、国家界限不清,民族成分混杂 |
2、宗教信仰复杂 |
3、多元化的文化背景 |
(二) 冷战后巴尔干地区内部矛盾的不断激化 |
1、前南斯拉夫的分裂与武装冲突 |
2、塞尔维亚内科索沃问题的由来 |
3、从科索沃战争到科索沃独立 |
二、冷战后美俄欧在巴尔干地区的博弈 |
(一) 美国与巴尔干 |
1、美国对巴尔干地区政策的演变 |
2、美国对科索沃问题的评估 |
(二) 俄罗斯与巴尔干 |
1、冷战后俄罗斯巴尔干政策的分析 |
2、俄罗斯介入科索沃的原因 |
(三) 欧盟与巴尔干 |
1、欧洲一体化与巴尔干 |
2、欧盟在西巴尔干地区的利益 |
(四) 美俄欧三方的较量 |
1、美俄欧三方在巴尔干不同的利益矛盾 |
2、科索沃战争时期三方在巴尔干地区的角力 |
3、科索沃独立背后三方在巴尔干地区的角力 |
三、科索沃独立对巴尔干地区及国际社会的影响 |
(一) 科索沃独立对巴尔干地区的影响 |
1、加深科索沃阿塞两族的矛盾,增加科索沃分裂的可能性 |
2、激化塞尔维亚政党间的矛盾,导致政局动荡 |
3、使巴尔干地区国家关系再度紧张,影响安全局势 |
4、促使分离主义浪潮推向巴尔干其他国家 |
(二) 科索沃独立的国际影响 |
1、挑战了现有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
2、产生溢出效应造成地区之间的分裂 |
3、加深国际裂痕与分歧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清单 |
致谢 |
(8)简论“无公认行为体”的形成及国际承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无公认非国家行为体的界定 |
第二章 无公认非国家行为体的形成原因及国际承认 |
2.1 阿布哈兹与南奥塞梯问题 |
2.1.1 阿布哈兹与南奥塞梯的国际承认问题 |
2.2 科索沃问题 |
2.2.1 科索沃的国际承认问题 |
2.3 北塞浦路斯问题 |
2.3.1 北塞浦路斯的国际承认问题 |
第三章 对无公认的非国家行为体的几点分析 |
3.1 民族分裂主义 |
3.2 外部力量的支持 |
3.3 对民族自决权的滥用 |
3.4 欧盟一体化的逆过程 |
第四章 无公认非国家行为体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
4.1 开创了一个恶劣的先例 |
4.2 为国际关系增添了不稳定因素 |
4.2.1 战争的洗礼 |
4.2.2 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
4.2.3 可能成为未来的"失败国家" |
4.3 加深了老欧洲与新欧洲之间的矛盾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四个地区的未来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前南地区民族主义对共产主义后继党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前南各国共产主义后继党 |
1.1 斯洛文尼亚社会民主党人党 |
1.2 克罗地亚社会民主党 |
1.3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社会民主党 |
1.4 马其顿社会民主联盟 |
1.5 塞尔维亚社会党 |
1.6 黑山社会主义者民主党 |
第二章 前南地区的民族主义 |
2.1 前南地区民族主义态势 |
2.1.1 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 |
2.1.2 持续扩大的民族分离主义 |
2.2 前南地区民族主义特征 |
2.2.1 长期性 |
2.2.2 非理智性 |
2.2.3 普遍性 |
2.3 前南地区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 |
2.3.1 历史原因 |
2.3.2 内部原因 |
2.3.3 外部原因 |
第三章 民族主义对共产主义后继党的影响 |
3.1 民族主义在不同时期对共产主义后继党的影响 |
3.1.1 民族主义高涨时期的影响 |
3.1.2 民族主义衰落时期的影响 |
3.2. 影响产生的原因分析 |
3.2.1 历史原因 |
3.2.2 内部原因 |
3.2.3 外部原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10)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违法问题及对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 引言 |
(一) 选题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写作思路与创新之处 |
二 联合国维和行动概述 |
(一) 维和行动的概念辨析 |
(二) 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产生 |
(三) 冷战期间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
1 初创阶段1948--1955 年 |
2 发展阶段1956—1977 年 |
3 停滞阶段1978---1986 年 |
(四) 冷战后的联合国维和行动 |
1 再发展阶段1987---1994 年 |
2 调整发展阶段1995 年至今 |
三 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及案例分析 |
(一) 联合国维和行动与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
(二) 冷战时期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违法问题——以刚果维和行动为例 |
联合国在刚果的维和行动 |
行动部署 |
刚果政府危机 |
维和行动受挫 |
联合国刚果维和行动中的违法问题分析 |
(三) 冷战后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违法问题——以索马里维和行动为例 |
1 冷战后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违法问题 |
2 案例分析——联合国在索马里维和行动中的违法问题分析 |
四 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存在法律问题的原因和对策 |
(一) 维和行动中存在法律问题的原因 |
1 联合国自身机制的不完善 |
2 大国霸权主义的影响 |
3 “新干涉主义” |
(二) 维和行动中存在法律问题的具体对策 |
1 对联合国维和行动进行正确定位 |
2 坚决奉行维和行动的三项基本原则 |
3 制定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相关法律法规 |
4 正确对待人道主义干涉,完善国际干预机制 |
五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南同塞南部阿族武装分子达成协议(论文参考文献)
- [1]罗马波斯战争研究(66BC-628AD)[D]. 龙沛. 西北大学, 2021(10)
- [2]“西退东进”-塞尔维亚对外政策选择研究[D]. 任丽遒. 外交学院, 2021
- [3]叙利亚危机后的俄土关系研究[D]. 梁晓锋. 暨南大学, 2017(06)
- [4]政治转型中的国家分裂风险研究 ——苏东剧变再解读[D]. 赵彩燕. 山东大学, 2016(09)
- [5]简论“无公认非国家行为体”的形成及其国际承认——以阿布哈兹、南奥塞梯、科索沃和北塞浦路斯为例[J]. 杨恕,尹舒阳. 国际安全研究, 2015(04)
- [6]科索沃六记[A]. 孔寒冰. “改革与创新——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论文集, 2014
- [7]从科索沃独立看美俄欧在巴尔干地区的争夺[D]. 赵静敏. 新疆大学, 2011(12)
- [8]简论“无公认行为体”的形成及国际承认[D]. 尹舒阳. 兰州大学, 2011(10)
- [9]前南地区民族主义对共产主义后继党影响研究[D]. 项国. 山西大学, 2010(03)
- [10]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违法问题及对策探析[D]. 杜志辉. 河南大学,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