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莱菔子治疗尿潴留2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耿可欣[1](2021)在《基于文献的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哺乳期妇女因其生理、病理状态特殊,临床用药不当不仅可能对母体造成伤害,还可能会影响到乳儿,故临床用药需格外慎重。中药在治疗哺乳期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目前缺乏安全用药临床试验数据、部分中成药说明书标示缺失或不明确,因此,临床亟待针对哺乳期妇女用药开展相关研究,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证据。本课题组早在“十五”期间就开展了中药药物警戒相关研究,历经近20年,逐步建立了以“毒”为核心的“识毒-用毒-防毒-解毒”警戒思想框架,系统阐述了中药传统药物警戒的理论与实践。针对目前缺乏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相关证据的现实背景,本研究调研医疗机构中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用药风险、挖掘古今文献中哺乳期用药安全警戒认识,旨在识别该类人群临床用药风险,并凝炼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以期填补哺乳期妇女安全使用中药的警戒空白,为哺乳期中药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研究目的1.调研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认知现状,识别临床哺乳期用药的潜在风险。2.检索哺乳期妇女应用中药发生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reaction/event,ADR/ADE)的案例报道,明确ADR/ADE的特征及影响因素。3.挖掘70余部传统古籍,建立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数据库,厘清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的历史沿革。4.针对临床用药风险,凝炼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以期将防范安全问题前移,促进哺乳期临床合理用药。研究方法本研究围绕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将临床问卷调研、现代文献检索、古文献挖掘三种手段有机结合:1.临床调研。采用问卷调研方式,对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0余名医务人员进行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认知调研。2.现代文献研究。系统检索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PUBMED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期刊文献数据库,收集1964年1月至2020年8月涉及哺乳期妇女应用中药致ADR/ADE的案例报道,对纳入文献中ADR/ADE报告的患者一般情况、ADR/ADE累及系统-器官、临床表现及转归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应用Apriori算法关联分析发生ADR/ADE单味中药的性、味和归经。3.古文献研究。系统挖掘秦汉至明清73部与哺乳期妇女安全用药相关的妇产科专着、本草、方书、综合性着作等古文献,采用频次统计、百分位数、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等,建立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数据库,梳理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的历史沿革。研究结果1.临床调研: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608份,回收571份,有效问卷53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8.32%。调研结果显示:(1)受访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用药安全等级及生理病理药代特点认知情况不理想,相关问题回答正确率均低于50%;(2)对哺乳期妇女用药监护意识较为缺乏,约35%的医务人员未告知哺乳期患者服药期间观察乳儿反应、谨慎服用保健品或药食两用之品等;(3)对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认知不充分,对于有回乳功效的中药、慎用的中药等的选择正确率不足40%;(4)对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认知跟进不足,除药品说明书外,受访医务人员通过书刊、网络、培训等其他途径获取哺乳期安全用药相关信息的占比低于36%。2.现代文献研究:收集近56年哺乳期妇女应用中药致ADR/ADE的案例报道,共涉及19味单味中药、5种中成药、6种中药方剂,ADR/ADE主要累及胃肠系统、皮肤及其附件、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ADR/ADE发生在乳母用药10分钟至数天内,发生原因有患者个体差异等机体因素、毒性反应等药物因素及自行用药等不合理用药因素。3.古文献研究:建立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数据库;梳理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历史沿革,我国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是伴随着产后病治疗方法警戒的提出而最初萌芽的,其理论框架初成于隋唐时期,至宋金元时期内容趋于完善,并于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的补充与发展。4.基于古今文献凝炼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主要包括治疗原则警戒、治疗方法警戒、药物选用警戒(产后病症、药性、剂型、剂量、疗程、产后时间、乳母体质、饮食禁忌)等方面。研究结论1.受访医务人员对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相关认知不足,临床用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2.哺乳期应用中药发生安全问题多样,轻则乳母恶心呕吐,乳儿出现皮疹;重则乳母出血性休克、肾功能衰竭、永久性闭乳,乳儿血小板减少等。3.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有着丰富的古文献积淀与理论内涵,为警戒思想的凝炼提供了直观的理论与数据支撑。4.本研究基于古今文献所凝炼的哺乳期中药警戒思想较为全面的反映了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的学术特征,可为哺乳期妇女临床安全用药研究奠定基础,促进哺乳期妇女临床合理用药。创新点1.多手段凝炼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基于目前尚无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相关系统研究的现状,本研究将临床调研、现代文献、古文献三者有机结合,凝炼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以顺应现代临床对哺乳期安全用药的需求。2.系统梳理并挖掘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的历史沿革及内容系统梳理与哺乳期妇女安全用药相关的古文献,厘清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从萌芽到成熟再到进一步发展的演变历史脉络,挖掘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为哺乳期妇女中药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与依据,以填补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研究的缺欠。
季双双[2](2020)在《针药结合外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疗效评价》文中提出背景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一种发生于腹部术后,表现为机械性、动力性共存的肠梗阻类型。该病发生率较高,诊断难度较大,极易误诊误治,强行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多数学者主张该病以保守治疗为主,但单纯西医保守治疗的治疗周期较长,容易增加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及心理压力。因而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提高疗效至关重要。目的在常规西医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基础上联合针刺胃肠下合穴及芒硝脐敷疗法,评价其临床疗效,探究针药结合辅助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疗效是否优于常规西医治疗,探索临床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新方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01月至2020年0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诊断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48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将入组患者随机分配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包括:禁食水,胃肠减压;维护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全肠外营养支持;应用生长抑素、质子泵抑制剂,肥皂水灌肠,酌情使用广谱抗生素及相关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针刺胃肠下合穴(双侧足三里、双侧上巨虚、双侧下巨虚)联合芒硝脐敷,共治疗7天,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肠功能恢复情况、血清C反应蛋白、血浆白蛋白水平、血钠、钾离子水平及临床有效率。结果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年龄分布、原发病情况、手术方式、手术入路、麻醉方式、影像学资料及入组时白蛋白分布水平进行比较,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存在均衡性,资料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两组患者在症状缓解、肠功能恢复及血清CRP、血浆白蛋白水平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1)症状积分评价:治疗组在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及总症状积分评价中,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肠功能评价:治疗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指标:1)血清CRP水平:两组患者第1天、治疗第3天、血清CR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7天后两组患者血清CRP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LB水平两组患者第1天、治疗第3天及第7天ALB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血钠、血钾水平:两组患者分别于入组第1天、治疗第3天、第7天测定钠、钾离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有效率: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针刺胃肠下合穴联合芒硝脐敷疗法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针刺胃肠下合穴联合芒硝脐敷够促进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胃肠蠕动,调节肠道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加快肠功能恢复时间,快速缓解肠梗阻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且临床应用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于慧金,张艳,张秀功,张玉梅,王振华,胡雅蓉[3](2020)在《中医疗法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患者中的运用》文中提出脊髓损伤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是指脊髓损伤后所造成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肾功能衰竭时常常危及患者生命。近年来,对于本病治疗方法越来越多,其中中医疗法的运用无疑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且临床疗效显着。
徐佳艺[4](2019)在《电针阴部神经刺激与骶神经调节治疗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与骶神经调节疗法治疗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的临床疗效,客观地评价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治疗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的优越性,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在针灸经络研究所、岳阳医院及仁济医院南院就诊的符合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纳入标准的患者70人,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就诊地点,于针灸经络研究所、岳阳医院就诊的35例患者纳入电针阴部神经电刺激组(electro-acupuncture pudendal nerve stimulation,简称EPNS组),采用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进行治疗,每次60 min,每周3次,共12次(四周);于仁济南院就诊的35例患者纳入骶神经调节组(sacral neuromodulation,简称SNM组),采用骶神经调节疗法治疗,共4周;将治疗前后的残余尿量、各量表积分和疗效进行比较,利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治疗前后的膀胱残余尿量(ml),EPNS组分别为200.00(150.00-400.00)、66.50(15.00-126.00),SNM组分别为260.00(181.00-332.00)、100.00(66.85-180.50)。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存在差异(P<0.05)。2.两组治疗前后ICIQ-LUTS评分,EPNS组男性(15例)分别为32.87±7.38、19.07±11.32,女性(20例)分别为17.50(13.00-23.50)、9.50(7.00-12.50);SNM组男性(17例)分别为30.65±8.61、26.59±8.45,女性(18例)分别为16.50(14.00-19.00)、12.50(10.00-15.00)。两组组间比较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组内ICIQ-LUTS评分均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而降低。3.两组治疗前后ICIQ-LUTSqol评分,EPNS组为49.49±11.13、31.29±10.16;SNM组为50.86±6.59、41.74±9.47。治疗后两组组间及组内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4.对膀胱残余尿量减少程度的改善率进行比较,EPNS组有效29例,无效6例,改善率82.85%;SNM组有效23例,无效12例,改善率65.71%。两组治疗4周后减少程度的改善率存在差异,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临床症状积分减少率的改善率进行比较,EPNS组显效5例,有效16例,无效14例,改善率60.00%。SNM组显效0例,有效11例,无效24例,改善率31.42%。两组改善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6.对综合积分减少率的改善率进行比较,EPNS组显效19例,有效8例,无效8例,改善率为77.14%。SNM组显效3例,有效10例,无效22例,改善率为37.14%。两组改善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与骶神经调节疗法均能降低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ICIQ-LUTS评分与ICIQ-LUTSqol评分,且各指标评分的降低均与治疗时间有关,分值4周<2周<治疗前;2.治疗4周后,EPNS组的膀胱残余尿量、ICIQ-LUTS总评分与ICIQ-LUTSqol总评分减少程度均大于SNM组;3.治疗4周后,EPNS组临床症状积分减少率与综合积分减少率的改善率均高于SNM组。4.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的疗效总体优于骶神经调节疗法的疗效;
何颖华[5](2019)在《养血调冲汤结合直肠黏膜套扎术治疗女性混合型便秘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慢性便秘(chronic constipation)是一种常见病症,在我国普通人群中患病率为3.6%-12.9%,女性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男女便秘的患病比例为1:3。依据便秘的临床症状和病理生理学机制,目前将功能性疾病引起的便秘分为以下4种类型: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排便障碍型便秘(defecatory disorder)、混合型便秘(mixed constipation,MC)和正常传输型便秘(normal transit constipation,NTC)。女性便秘以混合型便秘为主要类型,对于混合型便秘,临床治疗的目标是缓解便秘症状及便秘引起的全身症状,恢复消化道动力和正常排便生理功能。基于以上目标,便秘的治疗原则是个体化的综合治疗。主要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生物反馈、手术治疗等多种方法,但是单一疗法针对混合型便秘疗效欠满意。经过前期文献检索,我们发现中药联合手术的治疗方式在我国各等级医院均有应用,治疗便秘有一定疗效,但是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欠统一,方法多样。总结我科多年治疗女性混合型便秘的临床经验亦显示:针对不同类型便秘患者采取不同的手术联合中药干预取得一定疗效。因此,依据循证医学的理念,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评价中药联合手术治疗慢性便秘的疗效。临床显示血虚型便秘在女性便秘中医证型中占有很大比例,同时多数患者由于病程长,多合并冲任血虚之证。针对慢性便秘患者,科学合理的中药干预对改善便秘及冲任血虚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而直肠黏膜脱垂是女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常见疾病类型,针对此类患者,总结科室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以直肠黏膜脱垂合并慢传输型便秘的女性混合型便秘为研究对象,并中医辨证为冲任血虚型。运用随机、多组平行、对照临床试验,观察养血调冲汤联合直肠黏膜套扎术治疗女性混合型便秘的有效性,期望为中药联合手术治疗慢性便秘提供证据支撑。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1.中西医文献综述2.Meta分析3.李国栋教授经验总结4.临床研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分别从西医、中医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论述。综述一从西医角度总结女性混合型便秘诊断及治疗现状,着重总结女性便秘产生的病理生理特点及主要治疗方法,特别梳理了手术疗法在女性便秘治疗中的应用现状;综述二从中医角度总结冲任学说的历史渊源,冲任与气血脏腑的关系,及冲任受损导致女性疾病的机制,并总结古代医家与现代中医运用调理冲任法治疗女性疾病的特点及进展。第二部分:Meta分析。筛选中英文数据库中有关中药联合手术治疗慢性便秘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行Meta分析系统评价既往研究的疗效。研究目的:系统评价中药联合手术治疗慢性便秘的有效性,为此疗法在慢性便秘治疗上的应用提供证据。研究方法:1.检索方法:电子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文期刊CNKI全文数据库、万方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Sinomed)、中国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数据库;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Library genesis(scientific article)、OALib)]和手工检索国内肛肠疾病会议文章、论文集的方式。2.文献评价:两名研究者独立完成文献筛选,分别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纳入文献提取相关研究特征资料,进行下一步分析。两名研究者意见不统一时则由第三名研究者决定是否纳入。纳入后进行质量评价,利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研究结果:共纳入4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经方法学质量评价为中等。Meta分析结果:1.疗效分析:分析全部4篇文献的结局指标治愈率,得出口服中药联合手术治疗慢性便秘疗效优于对照组(手术联合西药或单纯手术治疗)的疗效。森林图中4篇文献唯一跨域等效线的研究为2008年的文献,2010年至2018年的文献95%可信区间均<1。2.仅有2篇文献分析结局指标1年复发率,分析这2篇文献得出口服中药联合手术治疗慢性便秘1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手术联合西药或单纯手术治疗)的复发率。研究结论:通过本研究可以初步判断口服中药联合手术治疗慢性便秘疗效趋势比单纯手术或手术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便秘疗效趋势好,术后1年复发率低。但由于纳入文献数量与证据质量等级所限,需要开展大样本、高质量、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提供中药联合手术治疗慢性便秘的疗效和安全性的证据。第三部分:经验总结。导师李国栋教授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疾病的专家,临床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便秘临床疗效显着。此处对导师治疗便秘的经验从手术和中药辨证运用特色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总结,认为中医治疗便秘、特别是女性便秘当从血论治,养血兼调理冲任为法。针对出口梗阻型便秘需联合手术治疗,效果更佳。第四部分:临床观察,采取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论证养血调冲汤联合直肠黏膜套扎术(RPH)治疗女性混合型便秘的作用。研究目的:观察养血调冲汤联合直肠黏膜套扎术治疗女性冲任血虚型混合型便秘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多组平行、对照研究。病例来源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安门医院肛肠科就诊女性患者中符合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和出口梗阻型便秘中直肠黏膜脱垂者,且中医辨证符合冲任血虚证。采取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将108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3组,A观察组(养血调冲汤+RPH),B对照组1(乳果糖口服液+RPH),C对照组2(养血调冲汤+痔上黏膜环切吻合术PPH),每组36例。养血调冲汤药物组成:当归15、党参12、熟地10、赤芍10、川芎10、炙黄芪18、生白术30、桃仁20、枳实10、炙甘草9,有养血活血、润肠通便之效。根据患者月经周期序贯给药:月经后期加用滋补肾阴调理气血之制首乌、女贞子、旱莲草、阿胶、黄精、枸杞子等;月经间期加用温阳通络行气活血之丹参、红花、泽兰、益母草、元胡、月季花等;月经前期加用温补肾阳兼滋阴之巴戟天、肉苁蓉、肉桂、艾叶、制首乌、玄参、黄精、枸杞子、麦冬等;月经期加用疏肝理气活血通经之泽兰、柴胡、陈皮、木香、丹参、香附、茺蔚子等。对照组1乳果糖口服溶液(15ml:10g/袋),服用方法:每次30ml,每日1次,晨起或睡前空腹服用。入组患者完成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等记录后,在月经2-5日空腹采血检测女性激素水平。并在月经结束后予住院手术治疗(RPH直肠粘膜套扎术或PPH直肠粘膜环切吻合术),术后给予常规治疗。口服养血调冲汤或乳果糖口服液给予均在术后24小时开始。经过8周药物治疗,观察患者各项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量表及量化指标:排粪造影、结肠传输试验、血清女性激素水平等客观指标。停药后4周随访再次评估患者各项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量表。研究结果: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108例患者分为3组,每组36例。入组后安排住院手术治疗。出院后继续门诊随诊,完成临床观察。A组(中药+RPH)36例,全部完成临床观察,B组(乳果糖+RPH)36例,脱落2例,C组(中药+PPH)36例,脱落1例。B组脱落2例为受试者依从性差,C组脱落病例为PPH术后发生较重直肠炎症反应。(1)3组患者在年龄分布、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组患者在既往史、月经生育史、个人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组间总体疗效比较P=0.014<0.05。有显着性差异,其中A组总有效率为72.22%,疗效明显优于B组(总有效率44.12%)和C组(总有效率54.29%)。C组疗效优于B组。(4)症状总体积分比较,3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为P<0.01,有显着性差异。说明三组病例采取不同干预方式治疗后,均有确切的疗效。疗后4周随访时与治疗后的比较:A组P=0.198>0.05,无显着性差异;B组P=0.010<0.05,有显着性差异;C组P=0.203>0.05,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在症状总体积分上观察组与对照组2治疗后与4周随访时比较结果无显着性差异,即症状无复发;而对照组1在4周后随访时疗效与治疗后比较积分提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即症状有复发趋势。3组治疗后积分比较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0>0.05),A组与B组比较(P=0.030<0.05)、C组与B组比较(P=0.048<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A组、C组治疗后症状总体积分好于B组。3组随访时积分比较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2>0.05),A组与B组比较(P=0.008<0.01)有极显着差异、C组与B组比较(P=0.027<0.05)有显着性差异。说明随访时A组症状总体积分明显好于B组,C组症状总体积分好于B组。(5)主要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各组无显着性差异,3组疗后及随诊时积分均较疗前有所降低。B组疗后粪便性状,疗后和随访时排便时间较A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随访时粪便性状、疗后和随访时的排便频率、腹胀程度较A组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C组疗后和随访时的排便时间较A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随访时的排便困难程度、疗后和随访时的下坠不尽感较A组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6)结肠传输试验,3组治疗后48小时、72小时标记物残留数与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说明三种治疗方法均可促进结肠传输试验标记物排出,有显着性疗效。72小时标记物残留数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0.05),A 组与 B 组比较(P=0.041<0.05)、C 组与 B 组比较(P=0.048<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A组、C组在促进肠道标记物72小时排净效果好于B组。(7)排粪造影,3组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8.89%、88.23%、80%,三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在排粪造影观察直肠黏膜脱垂的指标上,3组疗效相当。(8)中医证候积分比较,3组疗前无显着性差异,A组疗后和随访时与疗前比较积分明显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C组疗后与疗前比较积分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0.05),A组与B组比较(P=0.044<0.05)、C组与B组比较(P=0.049<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时中医证候评分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05),A组与B组比较(P=0.046<0.05)、C组与B组比较(P=0.08>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A组疗后及随访时中医证候积分缓解最佳,而C组治疗后积分较B组有显着性差异,随访时差异无显着性。(9)女性激素水平,观察未绝经患者月经2-5日激素水平,3组未绝经病例数分别是33、32、30,治疗前各激素水平比较P>0.05,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A、B组患者E2均有上升趋势,FSH有下降趋势,E2较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SH数值比较,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0.05),A组与B组比较(P=0.031<0.05)、C组与B组比较(P=0.04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后FSH下降趋势在A组、C组较B组显着。(10)生活质量评分,A、B、C组间比较疗前评分P>0.05,差异无显着性,具有可比性。各组间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均有显着性。考虑三种干预方法在改善生活质量评分方面有显着性疗效。治疗后积分比较,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0.05),A组与B组比较(P=0.046<0.05)、C组与B组比较(P=0.06>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A组较B组有显着性差异。(11)手术相关指标分析,三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均无统计学差异。表明RPH和PPH两种手术方式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两个指标中相当。术中出血量PPH组高于RP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PPH组明显高于两RP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主要并发症为术后尿潴留导致导尿及直肠异物反应。PPH组与RPH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研究结论:养血调冲汤联合直肠黏膜套扎术治疗以直肠黏膜脱垂为主要类型的女性冲任血虚型混合型便秘疗效确切;可以降低各主要症状积分、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提高未绝经病例雌二醇水平,明显降低生活质量评分;对于患者由于直肠黏膜脱垂所引起的自觉症状及排粪造影的改善优于直肠黏膜环切术和口服乳果糖。观察组在综合疗效上优于两对照组,可缓解便秘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降低中医证候评分、改善排粪造影及结肠传输试验结果。
郭明珠[6](2018)在《五苓散治疗基底核区出血后脑水肿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五苓散联合甘露醇治疗基底核区出血后脑水肿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提供客观理论依据。方法: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神经内、外科及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空港院区神经内科收集2015年10月到2017年10月的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病人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其中予20%甘露醇125ml(q12hq8h)脱水治疗710天;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口服或鼻饲五苓散水煎剂{(泽泻15g、茯苓9g、猪苓9g、白术9g、桂枝6g),浓煎至100ml,每天1剂,分早晚温服},连续服用20天,治疗期间甘露醇的用量根据出血量和脑水肿程度来确定。疗程结束后分别统计并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7天后及20天的颅脑CT血肿量及脑水肿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肾功能、电解质、空腹血糖、血浆渗透压、日平均尿量的变化情况,从而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第7天及20天后,治疗组的脑血肿量及水肿体积缩小情况的疗效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20天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比较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组在减少脑血肿及水肿体积、改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的各个观察时间段的肾功能、血清钠、血清钾、空腹血糖、血浆渗透压及日平均尿量疗效观察指标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其中2组肾功能、血清钾在各个时间段组内差异不显着(P>0.05),2组血钠在各观察时间点均有轻微下降,治疗20天后治疗组出现低钠血症为16.00%,对照组为28.00%,2组血浆渗透压在观察时间段逐渐增高,组内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2组空腹血糖在观察时间段逐渐降低,组内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五苓散与甘露醇联合应用治疗基底核区出血后脑水肿与单纯甘露醇治疗相比,前者不仅能显着促进脑血肿及脑水肿吸收,加速神经功能恢复,且不会加重电解质紊乱的发生,从而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五苓散在治疗基底核区后脑水肿患者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周丽珠,朱志琴[7](2018)在《低频电刺激联合中药封包对产后尿潴留的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分析低频电刺激联合中药封包对产后尿潴留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于我院分娩并尿潴留病人150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病人在此基础上给予低频电刺激联合中医封包干预,对比两组病人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干预后的盆底肌纤维收缩时间、最大阴道内压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干预后的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量、排尿状况积分、小腹症状积分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的生活质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给予低频电刺激联合中药封包干预,能够有效改善产后尿潴留病人的产后尿潴留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谭双运,阮志英,黄佩娟[8](2017)在《艾炙配合四子散热敷治疗骨折术后尿潴留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骨折术后出现尿潴留患者临床使用艾灸、四子散热敷配合治疗的有效性、可行性。方法:选取阳江市中医医院2014年3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76例骨折术后出现尿潴留患者,并采用随机排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6例(常规诱导排尿)、观察组40例(加用艾灸、四子散热敷),比较两组导尿管留置时间、拔管后首次排尿量以及拔管后可自行排尿用时,评估尿滞留治疗效果,统计患者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疗率、满意度依次为92.5%、95.0%,相比于对照组的83.3%、86.1%,观察组尿潴留疗效好,患者满意度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拔管后首次排尿量多、导尿管留置时间短、拔管后可自行排尿用时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骨折术后尿潴留患者,以艾灸、四子散热敷配合治疗,能有效促使患者排尿,改善排尿困难、尿痛、腹胀等症状,临床疗效好、患者满意度高。
张林[9](2017)在《中医健脾利湿法联合快速康复外科技术对结直肠癌术后脾虚湿阻型患者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研究中医健脾利湿治法联合快速康复外科技术对结直肠癌术后脾虚湿阻型患者的应用疗效方法:实验采取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法,收集我胃肠外科同一治疗组自2016年02月至2017年02月共一年时段里所诊治的结直肠癌患者中,术后中医辨证属脾虚湿阻型患者共60例,随机的将其分成两组,分为快速康复外科模式治疗组(对照组)和快速康复外科+健脾利湿法治疗模式组(实验组)各30例对照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白蛋白和体重指数等方面都无明显异同。且均采取一致的术前准备,统一手术方式,术中皆要求注意预防出现低体温,术后均要求患者早期拔管、早期下床活动、早期进食等,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健脾利湿汤药。观察两组临床指标:患者出现肠鸣时间,首次自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患者住院费用、术后住院天数和总住院天数,以及患者术后1月内再入院率,术后腹胀不适及术后第1/4日C反应蛋白降低情况。将两组受试患者资料收集,再对比分析,以探讨两者差异性。结果:对两组患者均展开术后随访观察疗效并收集数据,随访时间设置为1月。两组患者在术后肠鸣、术后排气排便以及恢复至半流质所需时段方面统计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总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方面统计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第4天在CRP值上统计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发生腹胀事件实验组(5例),相比对照组(13例),统计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实验组(1例),相比对照组(2例),统计分析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并发症如尿路感染、肠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等皆未有发生。结论:结直肠癌病术后观察发现中医辨证属脾虚湿阻型患者居多,联合中医健脾利湿治法在快速康复治疗方面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尤其在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患者住院用时、住院费用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宋健健[10](2016)在《观察直肠粘膜环切术联合阴道后壁修补术治疗女性直肠前突型便秘的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直肠粘膜环切术联合阴道后壁修补术治疗女性直肠前突型便秘的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标准的直肠前突型便秘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直肠粘膜环切术联合阴道后壁修补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直肠粘膜环切术治疗。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手术前后相关症候的得分变化,将相关数据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疗效评定。结果:直肠粘膜环切术联合阴道后壁修补术比传统单纯的直肠粘膜环切术患者治愈率更高,且术后6个月复发率要低。两种手术方式在住院天数、疼痛评分、术后出血、术后肛门狭窄、术后肛门失禁方面没有明显差别。试验组手术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对照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高于试验组。两组的症候表现积分术后均低于术前,在排便次数、排便困难程度、直肠指检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在便不尽感、大便形状、排便时间、情志不畅或烦躁易怒方面,两组治疗情况无显着差异性。结论:直肠粘膜环切术联合阴道后壁修补术能够有效的治疗女性直肠前突型便秘,改善便秘症状,缓解患者情绪,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复发率低,是治疗女性直肠前突型便秘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值得在临床推广。
二、莱菔子治疗尿潴留2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莱菔子治疗尿潴留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献的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影响哺乳期安全合理用药的因素 |
综述二 产后常见疾病的中药治疗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537名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认知调研 |
第一节 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认知调研问卷设计研究 |
1 调研问卷的设计思路 |
2 调研问卷的反馈与完善 |
3 形成最终版调研问卷 |
4 发放回收调查问卷 |
5 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认知问卷调研结果 |
1 医务人员的一般情况 |
2 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用药安全等级及病理生理药代认知 |
3 医务人员对于哺乳期妇女临床用药相关信息认知 |
4 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中药、中成药安全用药认知 |
5 医务人员获得哺乳期妇女安全用药的信息来源及接受培训情况 |
第三节 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认知现状与问题分析 |
1 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中药安全用药认知现状总结 |
2 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安全用药相关认知不足原因分析 |
3 医务人员对哺乳期妇女安全用药相关认知不足的对策及建议 |
第二章 基于现代文献分析哺乳期中药应用安全问题研究 |
第一节 哺乳期妇女应用中药致ADR/ADE的文献报道分析 |
1 资料来源 |
2 方法 |
3 结果 |
第二节 哺乳期应用中药致ADR/ADE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1 哺乳期应用中药发生ADR/ADE的特征 |
2 哺乳期应用中药发生ADR/ADE的影响因素 |
第三章 基于古籍文献对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挖掘 |
第一节 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数据库的建立 |
1 古籍检索源 |
2 古籍检索结果 |
3 数据规范化处理 |
4 统计分析方法 |
第二节 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历史沿革 |
1 先秦至魏晋时期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的萌芽 |
2 隋唐时期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的初步形成 |
3 宋金元时期哺乳期传统用药警戒思想的发展与成熟 |
4 明清时期哺乳期传统药物警戒思想的补充与进一步发展 |
第四章 基于古今文献凝炼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 |
第一节 治疗原则中的警戒思想 |
1 顾护乳母 |
2 防伤乳儿 |
第二节 治疗方法中的警戒思想 |
1 慎用汗法、下法,忌用吐法 |
2 不宜专用消法 |
3 补虚不可滞邪 |
第三节 药物选用中的警戒思想 |
1 产后病症的药物选用警戒 |
2 药性的选用警戒 |
3 剂型选用警戒 |
4 剂量与疗程警戒 |
5 产后时间用药警戒 |
6 乳母体质用药警戒 |
7 饮食禁忌 |
第四节 加强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警戒宣传教育与人才建设 |
1 加强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警戒宣传 |
2 加强人才培养,开展系统培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2)针药结合外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EPISBO的概念 |
2. EPISBO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
3. EPISBO的发病机制 |
4. EPISBO的临床特点 |
5. EPISBO的治疗 |
6. EPISBO的预防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古籍文献溯源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中医药对EPISBO的治疗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3. 安全性评价 |
4. 随访 |
5. 临床试验步骤 |
6. 统计学处理 |
7. 技术路线图 |
8. 质量控制 |
临床研究结果 |
1. 基础资料 |
2. 基线资料比较 |
3. 疗效指标评价 |
4. 安全性观察及不良反应 |
5. 随访 |
讨论 |
1. 研究结果分析 |
2. 本研究方案实施依据 |
3. 本研究的优点 |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临床试验流程图 |
附录2 CONSORT 2010对照检查清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中医疗法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患者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2 中医疗法 |
2.1 针 刺 |
2.2 艾 灸 |
3 中药热奄包 |
4 中药提取物 |
5 中药汤剂 |
6 其他疗法 |
7 小 结 |
(4)电针阴部神经刺激与骶神经调节治疗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选择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脱落与中止标准 |
2 研究对象和分组 |
2.1 一般资料 |
2.2 样本量 |
2.3 病例分组 |
3 研究方法 |
3.1 使用仪器及设备 |
3.2 治疗方法 |
3.2.1 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 |
3.2.1.1 “骶四穴”取穴 |
3.2.1.2 电针治疗 |
3.2.2 骶神经调节疗法 |
3.3 意外预防与处理 |
3.3.1 治疗意外的预防 |
3.3.2 治疗意外的处理 |
3.4 疗效评价指标及方法 |
3.4.1 主要结局指标 |
3.4.2 次要结局指标 |
3.4.3 评定标准 |
3.5 脱落病例处理方法 |
3.6 统计分析 |
3.7 伦理审批 |
4 结果 |
4.1 EPNS组与SNM组基线特征比较 |
4.1.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
4.1.2 两组患者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受损比较 |
4.1.2.1 两组患者的原发神经系统疾病比较 |
4.1.2.2 两组患者的神经受损部位比较 |
4.1.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指标基线比较 |
4.2 EPNS组与SNM组膀胱残余尿量比较 |
4.2.1 不同时间点两组膀胱残余尿量比较 |
4.2.2 不同时间点两组椎管内因素受损患者膀胱残余尿量比较 |
4.2.3 不同时间点两组椎管外因素受损患者膀胱残余尿量比较 |
4.3 EPNS组与SNM组ICIQ-LUTS评分比较 |
4.3.1 不同时间点两组ICIQ-LUTS总评分比较 |
4.3.1.1 不同时间点两组男性ICIQ-LUTS评分比较 |
4.3.1.2 不同时间点两组女性ICIQ-LUTS评分比较 |
4.3.2 不同时间点两组ICIQ-LUTS排尿期(V值)评分比较 |
4.3.2.1 不同时间点两组男性V值评分比较 |
4.3.2.2 不同时间点两组女性V值评分比较 |
4.3.3 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有效率比较 |
4.4 EPNS组与SNM组ICIQ-LUTSqol评分比较 |
4.4.1 不同时间点两组ICIQ-LUTSqol总评分比较 |
4.4.2 不同时间点两组ICIQ-LUTSqol日常制约因素评分比较 |
4.4.3 不同时间点两组ICIQ-LUTSqol心理因素评分比较 |
4.4.4 不同时间点两组ICIQ-LUTSqol生活制约因素评分比较 |
4.5 EPNS组与SNM组临床疗效比较 |
4.5.1 膀胱残余尿量减少程度的改善率比较 |
4.5.2 临床症状积分减少率r的改善率比较 |
4.5.3 综合积分减少率R的改善率比较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临床指标分析 |
1.1 膀胱残余尿量改变的分析 |
1.2 ICIQ-LUTS评分改变的分析 |
1.3 ICIQ-LUTSqol评分改变的分析 |
1.4 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
1.4.1 膀胱残余尿量减少程度的改善率分析 |
1.4.2 临床症状积分减少率r的改善率分析 |
1.4.3 综合积分减少率R的改善率分析 |
1.4.4 各改善程度间的差异分析 |
2 现代医学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的研究进展 |
2.1 现代医学对于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的认识 |
2.2 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的分类及并发症 |
2.3 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的治疗 |
2.3.1 药物治疗 |
2.3.2 膀胱辅助排尿 |
2.3.3 电刺激治疗 |
2.3.3.1 经肛门或阴道电刺激 |
2.3.3.2 胫神经刺激 |
2.3.3.3 骶神经前根电刺激 |
2.3.3.4 骶神经刺激 |
3 中医学对于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的研究进展 |
3.1 中医学理论对于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的认识 |
3.2 中医学理论对于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病因病机的认识 |
3.3 针灸治疗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的方法 |
4 现有治疗方法的局限性 |
5 神经电刺激对于促进排尿的作用机理研究 |
5.1 盆腔神经的解剖分布 |
5.2 排尿活动神经的机制研究 |
5.3 神经电刺激的作用机理探讨 |
5.3.1 骶神经调节机制 |
5.3.2 阴部神经调节机制 |
6 针刺对于排尿的调节作用 |
6.1 针刺对于中枢神经的调节 |
6.2 针刺对于外周神经的调节 |
6.3 电针刺激频率与双向调节作用 |
7 本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
7.1 本研究的优势 |
7.2 本研究的不足 |
8 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已发表论文 针灸防治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研究进展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表一 :《国际尿失禁协会下尿路功能障碍症状评分量表——男性病人用表》 |
附表二:《国际尿失禁协会下尿路功能障碍症状评分量表——女性病人用表》 |
附表三 |
(5)养血调冲汤结合直肠黏膜套扎术治疗女性混合型便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女性混合型便秘诊断及治疗现状 |
1. 便秘的病因及生理机制 |
2. 便秘的分型及诊断 |
3. 女性便秘的特点 |
4. 女性混合型便秘的治疗 |
5. 结语 |
文献综述二 调冲任法治疗女性疾病概述 |
1 冲任学说的历史渊源 |
2 冲脉、任脉的生理功能及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
3 冲任受损致女性疾病的发病机理 |
4 调理冲任法治疗女性肛肠疾病的特点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系统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2 文献筛选结果 |
3 Meta分析结果 |
4 结论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经验总结 |
1 对慢性便秘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 慢病从气血论治的气血辨证体系 |
1.2 虚实夹杂的病理特点 |
2 混合型便秘的治疗特点 |
2.1 手术治疗出口梗阻 |
2.2 中医辨证施治结肠慢传输 |
2.3 中医外治法辅助治疗 |
2.4 女性患者注重调理冲任 |
3 病案选析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本课题创新点 |
附表 |
1. 临床观察数据记录表 |
2. 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问卷 |
3. 结肠传输试验图像 |
4. 排粪造影图像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6)五苓散治疗基底核区出血后脑水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中风病名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病例标准 |
2.6 退出(脱落)病例标准 |
2.7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疗效评定标准 |
5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1 两组一般情况 |
2 头颅CT影像学情况 |
3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比较 |
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5 电解质Na+、K+ |
6 肌酐Cr、尿素氮BUN |
7 空腹血糖 |
8 血浆渗透压 |
9 日平均尿量 |
10 用药安全性观察 |
11 病例脱落情况记录 |
第三章 讨论 |
1 西医对基底核区出血的认识 |
2 脑出血的流行病学 |
3 脑出血的病因学研究 |
4 脑出血的危险因素 |
4.1 主要危险因素 |
4.2 其它危险因素 |
5 脑出血后脑水肿发病机制 |
6 脑出血的相关检查 |
7 西医治疗 |
7.1 一般治疗 |
7.2 血肿治疗 |
7.3 脑水肿的药物治疗 |
8 中医对脑出血的认识 |
8.1 出血性中风的研究沿革 |
8.2 出血性中风的中医病因病机 |
8.3 出血性卒中后水肿的中医治疗 |
9 五苓散的研究 |
9.1 适应症 |
9.2 禁忌症 |
9.3 组方分析 |
9.4 现代医学研究 |
10 疗效分析 |
11 不足与展望 |
1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 |
(7)低频电刺激联合中药封包对产后尿潴留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干预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8)艾炙配合四子散热敷治疗骨折术后尿潴留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评价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尿管及排尿情况比较 |
2.3 两组患者满意情况比较 |
3 讨论 |
(9)中医健脾利湿法联合快速康复外科技术对结直肠癌术后脾虚湿阻型患者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引言 |
2.病例的选择 |
2.1 病例资料 |
2.2 病例诊断及纳入标准 |
2.2.1 病例诊断标准 |
2.2.2 病例纳入标准 |
2.2.3 病例排除标准 |
2.2.4 病例剔除标准 |
2.2.5 脱落病例标准与处理 |
2.2.6 中止研究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纳入方式 |
3.2 随机分组 |
3.3 技术路线图 |
3.4 技术操作图表 |
3.5 围手术期处理 |
3.5.1 术前处理 |
3.5.2 术中处理 |
3.5.3 术后处理 |
3.6 治疗方案 |
3.6.1 方药组成及规格 |
3.6.2 方药解析 |
3.6.3 用药方法及疗程 |
3.7 随访 |
3.8 观察项目 |
3.9 疗效评价指标 |
3.10 安全性评价 |
3.11 提高受试患者依从性 |
3.12 研究资料管理 |
4.统计学方法 |
5.研究结果 |
5.1 实验安全性 |
5.2 两病例组术后首次肠鸣与排气时间比较 |
5.3 两病例组术后自肛门排便与恢复半流质时间比较 |
5.4 两病例组术后CRP变化比较 |
5.5 两病例组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 |
5.6 两病例组术后腹胀等情况发生比较 |
6.结论 |
7.讨论 |
7.1 快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的讨论 |
7.1.1 术前准备的认识讨论 |
7.1.2 术中操作的认识讨论 |
7.1.3 术后治疗的认识讨论 |
7.2 中医学对结直肠癌的病因病机认识与治疗讨论 |
7.3 中医外科与“金刃伤”的讨论 |
7.4 结直肠癌病临床研究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讨论 |
7.5 中西医结合外科术后快速康复的研究讨论 |
8.展望及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观察直肠粘膜环切术联合阴道后壁修补术治疗女性直肠前突型便秘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病例选择 |
(二)诊断标准 |
(三)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四)相关检查 |
(五)临床资料 |
二、方法与结果 |
(一)手术方法 |
(二)观察并记录 |
(三)评价标准 |
(四)统计分析 |
(五)治疗结果 |
(六)术后随访 |
讨论 |
一、中医学对直肠前突型便秘的认识 |
(一)便秘的定义及分型 |
(二)便秘的病因 |
二、现代医学对直肠前突型便秘的认识 |
(一)直肠前突型便秘的概念及主要临床表现 |
(二)直肠前突型便秘的发病病因及机制 |
三、现代医学直肠前突型便秘的治疗 |
(一)治疗原则 |
(二)保守治疗方法分析 |
(三)手术治疗方法分析 |
四、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
(一)总体疗效 |
(二)手术相关情况 |
(三)临床症候表现 |
五、本研究术式相关研究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四、莱菔子治疗尿潴留2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献的哺乳期中药安全用药警戒思想研究[D]. 耿可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针药结合外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疗效评价[D]. 季双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中医疗法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患者中的运用[J]. 于慧金,张艳,张秀功,张玉梅,王振华,胡雅蓉. 中医研究, 2020(02)
- [4]电针阴部神经刺激与骶神经调节治疗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D]. 徐佳艺.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养血调冲汤结合直肠黏膜套扎术治疗女性混合型便秘的临床研究[D]. 何颖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11)
- [6]五苓散治疗基底核区出血后脑水肿的临床研究[D]. 郭明珠.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低频电刺激联合中药封包对产后尿潴留的疗效[J]. 周丽珠,朱志琴. 全科护理, 2018(12)
- [8]艾炙配合四子散热敷治疗骨折术后尿潴留临床观察[J]. 谭双运,阮志英,黄佩娟.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12)
- [9]中医健脾利湿法联合快速康复外科技术对结直肠癌术后脾虚湿阻型患者的疗效研究[D]. 张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10]观察直肠粘膜环切术联合阴道后壁修补术治疗女性直肠前突型便秘的疗效[D]. 宋健健.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