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丝小枣愈伤组织的诱导植株再生以及染色体变异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夏清清,刘蓝筠,孙海艳,何桥,李晓林,梁国鲁,朱恒星,郭启高[1](2017)在《武隆猪腰枣的组织培养研究》文中指出以武隆猪腰枣为试材,以茎尖、带芽茎段、节间和叶片为外植体,开展了组织培养研究.结果表明,外植体以带芽茎段最好;适宜的初代培养基以1/2MS+1mg/L 6-BA+0.2mg/L NAA,接种的带芽茎段萌芽快,其愈伤组织的不定芽再生率达53.3%;最佳不定芽继代培养基为MS+1mg/L 6-BA+0.2mg/L IBA,增殖系数达3.77;不定芽在1/2MS+0.3mg/L IBA和1/2MS+0.3mg/L IBA+10g/L AC培养基上生根效果较好,生根率达90%96.67%.
杨星[2](2017)在《沙田柚宜昌橙杂种育性与有性后代的培育》文中提出柑橘(Citrus)是芸香科的热带、亚热带果树。在柑橘育种中,多倍体育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培育无核三倍体柑橘是重要育种目标之一,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是得到三倍体的最佳方法。同时异源四倍体比同源四倍体遗传基础广泛,多用于培育新型、多抗砧木以及作为培育三倍体无核柑橘品种的亲本材料。因此本文以沙田柚宜昌橙杂种(异源四倍体CSY和异源二倍体SY)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研究其育性同时创制新的种质资源,为柑橘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候选资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沙田柚宜昌橙杂种及其亲本的花粉活力、花粉量研究表明,与亲本沙田柚和宜昌橙相比,沙田柚宜昌橙杂种花粉活力较亲本低、花粉量少,均介于亲本之间,异源二倍体比异源四倍体育性低。在花粉原位萌发及穿柱情况观察中发现,沙田柚宜昌橙杂种花粉能够在柱头上正常萌发。胚囊观察发现沙田柚宜昌橙杂种能够形成单核胚囊和二核胚囊,甚至形成六核胚囊。沙田柚宜昌橙杂种有育性,但育性较亲本低。与异源二倍体相比,加倍后获得的异源四倍体育性得到了部分恢复。2、对沙田柚宜昌橙杂种及其亲本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观察发现,亲本减数分裂较少出现异常,而沙田柚宜昌橙杂种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异常配对情况和异常分离现象。异源二倍体SY异常频率为21.93%,中期除二价体外,还有单价体和三价体存在,构型为1.45Ⅰ+7.45Ⅱ+0.55Ⅲ,后期和末期均出现落后染色体、不均等分裂的现象。异源四倍体CSY的异常率为30.40%,中期存在大量的多价体,频率高达40.38%,后期和末期出现落后染色体、不均等分裂、染色体桥以及微核的异常现象。GISH结果表明,异源杂种中宜昌橙的染色体组分配到子细胞中的数目是不同的,出现了不均等分离现象。这些异常现象可能是导致花粉败育和种子败育的原因之一。3、对沙田柚宜昌橙杂种及其亲本的果实种子性状进行观察发现,沙田柚宜昌橙杂种种子性状结合了亲本的性状,外种皮为乳黄色,有棱状网纹,单胚,子叶白色,呈卵圆形。果实种子总数多,且种子出现败育现象。其中CSY正常种子数为51粒,败育种子数有33粒,SY正常种子数仅为9粒,败育种子数有79粒。说明异源四倍体经染色体加倍后育性得到了部分恢复。4、对沙田柚宜昌橙杂种果实性状观察发现,果实器官巨大,有香味,可食率、出汁率以及可溶性固形物较高,但是果皮厚、味道酸、口味不佳,不可鲜食。所以沙田柚宜昌橙杂种可考虑将其作为杂交亲本,创制新的种质资源。同时由于其含酸量高,可考虑作天然的调味剂和添加剂。5、以沙田柚宜昌橙杂种为亲本获得了八个授粉组合的杂交后代,包含SY×沙田柚、CSY×沙田柚、沙田柚×SY、沙田柚×CSY、SY人工自交、CSY人工自交、CSY天然自交、CSY×奥林达夏橙的杂交后代,创制了沙田柚宜昌橙杂种和沙田柚间的多种倍性的种质资源,可为柑橘遗传和育种研究提供新材料。同时利用GISH技术分析这些杂交后代,初步研究了其染色体组成来源。
高方可[3](2016)在《黑果腺肋花楸多倍体诱导及初步鉴定》文中认为黑果腺肋花楸(Aronia melanocarpa Elliot)适应性广,抗寒性强,耐干旱,环境适应能力强,适合我国大部分区域栽植。果实中富含大量的花青素与生物活性物质,能够维持人体心脏的健康,有效的预防癌症,同时对防治高血压有较好的效果,同时能够减缓人体衰老,使人体保持健康的机体。目前,我国对于栽培、繁殖的研究进展迅速,但在多倍体诱导方面还未见报道。所以本研究利用化学方法诱导结合组织培养技术,选取不同的材料,进行多倍体诱导,探究诱导过程中倍性调控机制,以及对多倍体进行鉴定,为我国培育优良品种提供种质资源,扩大种植面积,满足市场需求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和价值。结果表明:1.比较了不同材料对多倍体诱导的影响,诱导材料以愈伤组织优于茎尖、叶片;比较了秋水仙素使用方法对多倍体诱导的影响,秋水仙素施入法存活率要高于秋水仙素浸泡法,对植物伤害低。2.以茎尖为外植体进行诱导,对再生植株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多倍体植株的气孔大小大于正常植株,气孔数量低于正常植株,保卫细胞长宽相对增大,叶绿体数介于12-20之间可以假定为变异植株。3.选用秋水仙素浸泡法处理茎尖诱导再生植株,当秋水仙素浓度为1500mg·L-1、处理36 h时,所得变异体叶片中的叶绿体变异率最高,为33.3%。使用施入法时,浓度为200 mg·L-1、施入时间为14 d时,诱导率最高,为35.6%。4.秋水仙素浸泡法诱导的变异体共有47株,其中7株为混倍体,四倍体细胞占比12.5%;施入法诱导60株变异体,其中有13株为混倍体,四倍体细胞占比最高为23.5%;另发现3株四倍体,诱变率最高可达11.1%。5.多倍体植株继代三次后的茎粗高于对照植株,节间长度无明显差异,叶长、叶宽显着高于对照植株。
赵宁,冯建灿,叶霞,谭彬,李继东,郑先波,齐贤,连晓东[4](2015)在《枣组织培养及相关生物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枣是我国重要的果树之一,稳定、高效的再生体系是开展枣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与研究的重要基础。本文在总结组织培养与生物技术应用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枣组织培养包括无菌扦插、器官发生、体细胞胚及与其相关的花药培养、人工种子、原生质体培养和多倍体诱导、遗传转化等生物技术在枣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了以组织培养为基础的枣种质资源保存,生殖细胞培养与纯系的获得,再生的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基础及信号传导,细胞悬浮培养以及工厂化生产枣生物活性物质,通过原生质体融合等创制新种质及外源基因转入枣基因组的表达特性、安全性,分子设计和基因组编辑等方面将是未来深入系统研究的方向。
韩晶[5](2014)在《‘月光’等5个枣品种的花药离体培养》文中指出以‘月光’、‘冬枣’、‘长红枣’、‘苹果枣’、‘金丝小枣’5个枣树优良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基因型、基本培养基、生长调节剂、碳源、秋水仙素等因素对枣花药培养的影响。首次获得了‘长红枣’和‘苹果枣’的花药再生植株,优化了‘月光’、‘冬枣’及‘金丝小枣’的花药植株再生体系。通过培养经秋水仙素诱导后含有2n配子的‘月光’花药,获得了一株花粉植株(二倍体)。建立了‘月光’花药植株的快繁体系。此外,系统研究了花药再生植株玻璃化恢复技术。主要结果如下:1枣花药愈伤组织诱导基因型、生长调节剂、基本培养基及碳源对枣花药愈伤的诱导有显着影响。20g/L麦芽糖利于枣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适宜诱导枣花药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为MS+1.0mg/L2,4-D+2.0mg/L6-BA+5.5g/L琼脂+20g/L麦芽糖。‘长红枣’出愈率高达100%,‘月光’、经秋水仙素处理后的‘月光’、‘苹果枣’、‘冬枣’出愈率均在80%以上,愈伤组织褐化率均小于22%。适宜‘金丝小枣’诱导花药愈伤的培养基为1/2MS+0.5mg/L NAA+2.0mg/L6-BA+5.5g/L琼脂+20g/L麦芽糖,出愈率达68.2%,褐化率仅为13.0%。施用秋水仙素利于‘月光’诱导花药愈伤,通过对‘月光’及秋水仙素处理后‘月光’2年的重复试验表明,筛选的培养基诱导效果稳定。2枣花药愈伤组织增殖及分化基因型、生长调节剂对枣花药愈伤的增殖及分化有显着影响。适宜诱导枣花药愈伤不定芽分化的培养基为MS+NAA0.30.5mg/L+6-BA1.01.5mg/L+琼脂5.5g/L+麦芽糖20g/L。在5个品种中,‘月光’出芽率最高(达86.9%),‘金丝小枣’仅为20.4%。愈伤组织的出芽效果与诱导植株数量无显着差异,但褐化率显着影响愈伤组织的出芽率。高浓度细胞分裂素利于愈伤组织的增殖,但加重了植株的玻璃化程度。培养基中添加AgNO3,愈伤出苗数增加,但延长了再生出苗的时间,愈伤出芽率减小,植株矮小,生长缓慢,愈伤组织增殖缓慢,褐化严重。综合考率,不定芽分化培养基中不适宜添加AgNO3。秋水仙素利于花药植株的再生,可以降低愈伤组织褐化率,提高愈伤发芽率。3花药植株玻璃化的恢复0.4mg/L IBA+1.0mg/L6-BA利于玻璃化苗的继代,平均生长量达1.93cm/株。适宜玻璃苗恢复培养基为MS+IBA0.4mg/L+BA1.0mg/L+聚乙烯醇2g/L+琼脂5.5g/L+蔗糖15g/L+麦芽糖7.5g/L,培养基封口材料为封口膜,培养温度为26℃。植株高度在1.5cm以上玻璃化恢复效果好。4花药植株来源鉴定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使用7对SSR引物鉴定了125株‘月光’花药植株及210株经秋水仙素处理后的‘月光’花药植株,发现一株的电泳条带出现缺失、位置差异的现象,为花粉植株。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植株倍性,测得30个株系均为二倍体。此花粉植株(二倍体)是通过培养秋水仙素处理后的‘月光’花药获得的。
韩建伟[6](2014)在《冬枣结果习性及高温诱导多倍体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冬枣(Ziziphus jujuba Mill.Dong zao)是公认的优良鲜食枣树品种,本论文在对冬枣开展座果规律、保果措施、种子萌发以及生殖生物学等方面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利用“树木非离体枝芽加热处理装置(ZL200610113448.X)"探索高温诱导选育枣树多倍体的技术体系,并取得了初步进展,为今后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结果如下:(1)冬枣座果具有较强的规律性,表现在:不同方位果枝座果率有很大差异,其中,南部外围的果枝座果率最高,果吊比可达0.78,北部内堂座果率最低。不同枝龄的果枝座果情况差异显着,3年生以上枝条的座果率明显高于新生枝条。受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影响,不同级次花序发育成果实的概率有所差异,冬枣成果主要发生在1级花和2级花。冬枣有效座果部位主要集中在枣吊的中间节位,其他节位座果量所占比例不足10%。(2)冬枣座果率与水肥供给时期密切相关,盛花期是灌水、施肥和环剥处理以提高座果率的最佳时期。盛花期喷施不同浓度的赤霉素、硼酸和2,4-D均能够不同程度上提高果吊比,起到保花保果的作用。但同时,喷施赤霉素和2,4-D均使果实含仁率降低,且施用浓度越高含仁率越低;而喷施浓度为2.0g/L硼酸既可提高座果率,也可保证较高的含仁率。(3)冬枣鲜种的萌发率仅为5.5%,种子需要经历后熟才能正常萌发,贮藏120天后萌发率可达58.6%,之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萌发率降低;种子的生活力随贮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贮藏360天后具有生活力的种子比例从96.8%下降到74.5%。种壳既通过机械阻碍作用干扰种子萌发,也阻碍种仁对水分的吸收。试验发现:破壳处理后,种子萌发率为74.5%,显着高于未破壳的54.5%;并且经浓硫酸软化后,种子吸水速率明显提高,24小时达到饱和,而未经处理的种子吸水速率较低。试验中所采用的3种药剂均能促进种子萌发,但不同的浓度和处理时间对冬枣种子萌发作用效果不同,其中,经0.2mg/L的6-BA浸种24h效果最好,冬枣种子萌发率可达85%以上(4)冬枣单花发育过程中,外部形态与雌雄配子的发育具有一定的时序性,可通过观察单花的外部形态或雄配子的发育时期来判断雌配子的发育时期。单花从开始雷裂至花瓣展平期,是小孢子发育成成熟花粉的过程,此时雌配子体正处于单核胚囊期向四核胚囊期的发育过程。因此,高温诱变时可以选择处于裂蕾至花瓣展平期花期的花朵进行处理。(5)本试验没能成功获得多倍体枣树,但在枣树高温诱导多倍体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枣树耐高温性较强,短时间的较低温度处理对枝条未造成损伤,但当温度高于40。C时,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对果枝的损伤程度逐渐增大。高温诱变处理影响果实的含仁率,即使较低温度和短时间的处理也会使得果实含仁率降低;与处理时间的变化相比,温度的变化对含仁率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枣树高温诱导多倍体实验中,在保证座果率的前提下,可尽量延长处理时问,以保证在有效的时间内能处理更多的花序,进而获得更多的种仁
韩晶,罗蒙蒙,王玖瑞,代丽,刘孟军[7](2013)在《枣花药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月光枣花药愈伤组织为试材,经诱导不定芽途径获得了再生植株。MS+6-BA2.0mg/L+NAA0.5mg/L+AgNO30.8mg/L+麦芽糖20g/L+琼脂5.5g/L培养基利于诱导枣花药愈伤组织发生不定芽,但再生植株全部为玻璃化状态。MS+6-BA1.0mg/L+IBA0.4mg/L+麦芽糖20g/L+琼脂5.5g/L为最适月光枣玻璃苗继代培养基。玻璃苗恢复效果最好的培养基碳源组合为麦芽糖15g/L+蔗糖7.5g/L,玻璃苗恢复率可达50%。
刘喜星[8](2012)在《‘绿岭’核桃离体快繁与多倍体诱导技术》文中提出为建立‘绿岭’核桃组培快繁体系和确立核桃多倍体育种技术体系,分别以‘绿岭’核桃种子、1 a生‘绿岭’核桃实生苗的新梢、5 a生采穗圃的‘绿岭’核桃新梢为材料,研究了‘绿岭’核桃种胚无叶腋芽快繁体系和腋芽快繁体系,通过幼苗茎尖浸润法、幼苗掐茎尖浸润法、新梢掐茎尖浸润法、种仁浸泡法、胚浸泡法、刺激隐芽法、刺激腋芽法对‘绿岭’核桃进行了多倍体诱导并用流式细胞仪对变异株进行了鉴定。主要结果如下:1.种胚无叶腋芽快繁体系的萌发诱导培养基为MS + IBA 1.0 mg/L + 6-BA 1.0 mg/L +蔗糖30 g/L +琼脂6 g/L,种胚无叶腋芽萌发率为100%,增殖系数为5.84,种胚无叶腋芽伸长培养基为MS + 6-BA 2.0 mg/L + IAA 1.0 mg/L + GA3 1.5 mg/L +蔗糖30 g/L +琼脂6 g/L,此培养基上无叶腋芽伸长最长,生长状况最好;腋芽快繁体系的种胚萌发培养基为MS +蔗糖30 g/L +琼脂6 g/L,萌发率和成苗率均为90%,腋芽萌发培养基为MS + 6-BA 2.0 mg/L + NAA 0.2 mg/L +蔗糖30 g/L +琼脂6 g/L,腋芽萌芽率为80%,增殖系数为3.54。2.采用两步生根法诱导生根:将离叶柄基部2 mm切的茎段先在DKW + IBA 8.0 mg/L +蔗糖30 g/L +琼脂6.0 g/L中暗培养20 d,然后转入DKW+蔗糖30 g/L +琼脂6.0 g/L培养基中进行光照培养,生根率为50%。诱导生根的组培苗,移栽到大田后成活率为33.3%。3.幼苗茎尖浸润法、新梢掐茎尖浸润法、种仁浸泡法、刺激隐芽法、刺激腋芽法处理后变异率均为0.0%,幼苗掐茎尖浸润法处理后,1.0%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8 d的30株幼苗中有4株变异,变异率为13.3%,对叶片明显变大、变厚、叶色变深、叶片变皱的植株进行倍性鉴定表明,1株是四倍体,3株是混倍体;刚剥的种仁充实期的核桃胚浸泡后,0.4%的秋水仙素溶液浸泡36 h的变异率为23.3%,1株是四倍体,0.8%的秋水仙素溶液浸泡12 h的变异率为20.0%,1株是四倍体,0.8%的秋水仙素溶液浸泡24 h的变异率为50.0%,2株是四倍体,1株是混倍体。
吴林[9](2012)在《体细胞化学诱导金银花四倍体及抗盐突变体研究》文中提出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为忍冬科忍冬属植物,又名二宝花、银花、忍冬,是多年生半常绿藤本植株。金银花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目前,利用金银花提取其有效成分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异绿原酸(iso-chlorogenic acid)等,在治疗温病、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痢疾等症状有明显的效果,在抗癌、抗病毒等方面也有较大的作用。本试验通过对“红星2号”金银花离体再生体系的研究,为实现“红星2号”金银花的人工快繁与规模化组培生产奠定基础;通过组织培养和多倍体育种相结合的方法使“红星2号”金银花体细胞加倍,旨在获得多倍体植株,为培育药用价值更高的金银花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化学诱变技术与离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定向筛选金银花耐盐突变体,为金银花栽培和进一步推广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试验以金银花叶片为试材,对金银花叶片离体再生体系及体细胞化学诱导金银花四倍体和抗盐突变体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金银花叶片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以金银花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2,4-D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B+1.0mg/L2,4-D+0.5mg/L KT,愈伤诱导率达91.8%,生长良好;最佳不定芽分化培养基为MB+2.0mg/L6-BA+0.1mg/L IBA,不定芽分化率达93.3%,且生长旺盛;最佳不定芽生根培养基为1/2MB+2.0mg/L IBA+0.2mg/L IAA,生根率达83.3%,且根较多,苗健壮。试管苗移栽成功率达89.3%。2金银花体细胞多倍体诱导及其鉴定在金银花叶片再生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愈伤组织培养;采用秋水仙素浸泡法和混合培养法处理金银花愈伤组织进行多倍体诱导,并比较不同方法和不同处理时间的变异率,以期获得最有效的金银花多倍体诱导方法。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式对金银花多倍体诱导率有显着影响。浸泡法以0.1%秋水仙素浸泡15h,四倍体诱导率达到最高,为30.5%。混合培养法以0.1%秋水仙素培养15d,四倍体诱导率达到最高,为21.2%。茎尖染色体压片检测表明,二倍体染色体数2n=2x=18,四倍体2n=4x=36,并获得了同源四倍体金银花植株(2n=4x=36)。四倍体金银花植株与二倍体相比,叶片下表皮气孔保卫细胞减少,叶绿体数增多,叶型指数减小,生长缓慢。同时也发现嵌合体现象。3金银花离体抗盐突变体的筛选及生理特性研究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对金银花离体叶片进行处理,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增加,叶片的分化率和存活率均下降,并筛选出半致死浓度(0.6%)和处理时间(6h)。利用筛选的EMS浓度和处理时间对离体叶片处理,在0.8%NaCl盐浓度胁迫下进行抗盐突变体筛选,得到抗盐性诱变再生植株。经鉴定,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加,丙二醛(MDA)含量降低且脯氨酸(Pro)增加,表明筛选的金银花突变再生植株较对照具有更强的抗盐性。
白瑞霞[10](2008)在《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评价及其核心种质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枣是原产我国的重要果树,种质资源极其丰富,遗传背景复杂。枣种质资源的研究涉及形态学、孢粉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经历了从形态多样性到DNA多样性的发展过程。由于缺乏系统研究,对枣种质资源的亲缘演化关系目前仍不很清楚,尤其在核心种质构建方面的研究几乎为空白。本研究应用AFLP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177份枣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枣的核心种质,为枣的分类、遗传育种和种质资源保存提供了有力证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了适合AFLP分析的枣基因组DNA提取方法为改良CTAB法,在细胞核裂解之前,用CTAB-free缓冲液对叶片组织匀浆洗涤后再进行DNA提取,可有效克服多糖等次生代谢物质对提取的干扰;加大CTAB浓度,用3×CTAB作为裂解液;在用无水乙醇沉淀DNA之前,用高浓度NaCl再次分离多糖。粗提后的DNA经RNase处理去除RNA,氯仿/异戊醇抽提去除蛋白质,得到了基本无降解、无污染、高分子量的枣基因组DNA。2.从120对AFLP引物组合中选出17对谱带清晰、多态性高的引物组合。对177份枣种质资源进行扩增分析,共扩增出577条电泳谱带,平均每对引物产生34条谱带,其中372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比率为64.47%;其余205条谱带为所有材料共有,占35.53%。供试样品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761~1.000之间。圆铃与酥圆铃之间遗传相似系数最大,为1.000;秤砣枣与酸枣1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为0.761。3.构建了供试材料的AFLP指纹图谱,部分供试材料具有独有的特征带,其余材料可通过二歧分类法确定各自在AFLP图谱中的差异带,根据样品的特征带或差异带可区分开所有的供试材料。4.利用6对SRAP引物组合对177份枣种质进行扩增,共扩增出113条谱带,平均每对引物能扩增出19条谱带。其中51条带为所有材料共有,占45.13%;其余62条均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检出率为54.87%。供试样品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0.727~1.000之间。圆铃与酥圆铃,无头枣与襄汾圆枣,义乌大枣与南京枣,壶瓶酸与壶瓶枣,大马牙与葫芦长红,金丝小枣与金丝蜜,赞新大枣、赞皇大枣1与赞皇大枣2之间遗传相似系数最大,均为1.000;新疆小圆枣与永城长红,小平顶与核桃纹,小木枣与短果长红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均为0.727。5.采用UPGMA法对供试材料的AFLP数据、SRAP数据和AFLP与SRAP整合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与枣种质地理来源关系密切。6.基于AFLP和SRAP分析结果,在分子水平上,探讨了几组枣品种的亲缘演化关系:(1)酥圆铃与圆铃可能是同物异名;老婆枣可能是由核桃纹演化而来;延川狗头枣与圆铃的亲缘关系较近。(2)磨盘枣与圆铃枣品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近,是由圆铃枣演化而来。(3)宣城尖枣、义乌大枣与南京枣亲缘关系较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4)宁阳六月鲜、孔府酥脆枣和疙瘩脆亲缘关系较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5)葫芦长红与大马牙的亲缘关系极近;短果长红与其他长红枣品种群的品种的亲缘关系稍远。河南龙枣与河北龙枣亲缘关系极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是由长红枣演化而来;串铃与长红枣的亲缘关系较远,并不属于长红枣品种群。(6)大名布袋枣与尜尜枣亲缘关系较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7)金丝小枣品系间的差异是DNA水平的差异;天津快枣、二秋枣、缨络枣、郎家园枣、长木枣、小木枣、马铃脆和金丝小枣的关系较近,是金丝小枣品种群的组成部分;无核小枣是由金丝小枣演化而来。(8)馒头枣、沧县傻枣、大白铃、大瓜枣、大荔鸡蛋枣、溆浦鸡蛋枣、涪陵鸡蛋枣与临猗梨枣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推测它们为同一近缘系。(9)敦煌大枣和临泽大枣亲缘关系极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10)临泽小枣和中宁小枣亲缘关系极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11)大王枣、薛城冬枣和雪枣的亲缘关系较近。(12)赞皇大枣株系间的差异是DNA水平的差异。(13)婆枣株系间的变异程度较大;泡泡红、串干、沙枣与婆枣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能为同一近缘系。(14)灵宝大枣和屯屯枣的亲缘关系较近,差异应该属于品种内株系间的差异。(15)小平顶和朝阳圆枣的亲缘关系较近,为同一近缘系。(16)胎里红和三变红的亲缘关系较远,并不是同一个品种。(17)蒲城晋枣和耙齿枣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能为同一近缘系。(18)稷山圆枣和柳罐枣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能为同一近缘系。(19)茶壶枣与扁核酸的亲缘关系较近,推测茶壶枣可能是由扁核酸变异而来。(20)日出、红颜和福枣3个韩国品种与中国枣品种亲缘关系较近,3个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大。7.根据AFLP和SRAP数据整合后的聚类结果,对166个枣品种采用3种方法构建核心种质,比较了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表明采用逐步聚类法构建的枣核心种质代表性较好。枣核心种质包括50份资源,观测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的保留率基本在95%以上,核心种质能很好的代表初始种质。
二、金丝小枣愈伤组织的诱导植株再生以及染色体变异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丝小枣愈伤组织的诱导植株再生以及染色体变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武隆猪腰枣的组织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外植体的表面消毒 |
1.2.2 初代培养基的筛选 |
1.2.3 不定芽继代培养基的筛选 |
1.2.4 不定芽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
1.2.5 试管苗的炼苗与移栽 |
1.2.6 培养条件与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外植体表面消毒 |
2.2 初代培养基筛选 |
2.3 不定芽继代培养基筛选 |
2.4 不定芽生根培养基筛选 |
2.5 试管苗炼苗及移栽 |
3 讨论 |
(2)沙田柚宜昌橙杂种育性与有性后代的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多倍体育性研究进展 |
1.2 植物减数分裂研究进展 |
1.2.1 植物减数分裂各个过程的基因调控 |
1.2.2 植物减数分裂异常行为的研究 |
1.2.3 柑橘细胞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
1.3 植物多倍体的形成与育种意义 |
1.3.1 天然多倍体植株的形成 |
1.3.2 多倍体育种方法 |
1.3.3 植物多倍体育种意义 |
1.3.4 柑橘多倍体育种进展 |
第2章 引言 |
2.1 研究目的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第3章 沙田柚宜昌橙杂种育性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物候期的观察 |
3.2.2 花粉活力测定 |
3.2.3 花粉量 |
3.2.4 花粉原位萌发 |
3.2.5 胚囊发育观察 |
3.2.6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 |
3.2.7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分析 |
3.2.8 种子性状的观察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物候期的观察 |
3.3.2 花粉活力测定 |
3.3.3 花粉量 |
3.3.4 花粉原位萌发分析 |
3.3.5 胚囊发育观察 |
3.3.6 减数分裂行为的观察 |
3.3.7 减数分裂染色体的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分析 |
3.3.8 沙田柚宜昌橙杂种及其亲本种子性状分析 |
3.4 讨论 |
3.4.1 花粉育性 |
3.4.2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与花粉育性、种子败育的关系 |
3.4.3 减数分裂的基因组原位杂交 |
第4章 沙田柚宜昌橙杂种果实品质分析及有性后代的培育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沙田柚宜昌橙杂种果实品质分析 |
4.2.2 杂交试验 |
4.2.3 染色体数目的检测 |
4.2.4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沙田柚宜昌橙杂种果实品质分析 |
4.3.2 沙田柚宜昌橙杂种有性后代的培育 |
4.4 讨论 |
4.4.1 果实品质分析 |
4.4.2 沙田柚宜昌橙杂种有性后代育种潜力 |
4.4.3 柑橘基因组原位杂交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参研课题及发表论文 |
致谢 |
(3)黑果腺肋花楸多倍体诱导及初步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培养基配置 |
1.1.2 化学药品 |
1.2 试验方法 |
1.2.1 黑果腺肋花楸多倍体诱导 |
1.2.1.1 以组培苗茎尖为外植体诱导 |
1.2.1.2 以组培苗叶片为外植体诱导 |
1.2.1.3 以愈伤组织为外植体诱导 |
1.2.2 黑果腺肋花楸多倍体初步鉴定 |
1.2.2.1 再生植株形态鉴定法 |
1.2.2.2 再生植株细胞学鉴定法 |
1.2.2.3 根尖染色体计数法 |
1.2.2.4 多倍体植株与对照植株外观形态的比较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黑果腺肋花楸多倍体的诱导 |
2.1.1 黑果腺肋花楸组培苗茎尖多倍体诱导 |
2.1.1.1 秋水仙素浸泡浓度和时间对黑果腺肋花楸组培苗茎尖生长的影响 |
2.1.1.2 秋水仙素施入浓度和时间对黑果腺肋花楸组培苗茎尖生长的影响 |
2.1.2 黑果腺肋花楸组培苗幼嫩叶片多倍体诱导 |
2.1.2.1 秋水仙素浸泡浓度和时间对黑果腺肋花楸组培苗叶片生长的影响 |
2.1.2.2 秋水仙素施入浓度和时间对黑果腺肋花楸组培苗叶片生长的影响 |
2.1.3 黑果腺肋花楸愈伤组织多倍体诱导 |
2.1.3.1 秋水仙素浸泡浓度和时间对黑果腺肋花楸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
2.1.3.2 秋水仙素施入浓度和时间对黑果腺肋花楸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
2.2 黑果腺肋花楸诱导植株初步鉴定 |
2.2.1 再生植株的形态学鉴定法 |
2.2.1.1 秋水仙素浸泡法诱导再生植株形态学鉴定 |
2.2.1.2 秋水仙素施入法诱导再生植株形态学鉴定 |
2.2.2 再生植株的细胞学鉴定法 |
2.2.2.1 秋水仙素浸泡法对再生植株的气孔密度、气孔保卫细胞大小、叶绿体数目的鉴定 |
2.2.2.2 秋水仙素施入法对再生植株的气孔密度、气孔保卫细胞大小、叶绿体数目的鉴定 |
2.2.3 多倍体植株染色体数目的鉴定 |
2.2.4 多倍体植株与对照植株外观形态的比较 |
3 讨论 |
3.1 黑果腺肋花楸多倍体诱导 |
3.1.1 材料选择 |
3.1.2 秋水仙素浓度及时间 |
3.1.3 秋水仙素使用方法 |
3.2 黑果腺肋花楸多倍体的初步鉴定 |
3.2.1 细胞学鉴定法 |
3.2.2 染色体数目鉴定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枣组织培养及相关生物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枣组织培养再生途径 |
1.1 无菌短枝扦插途径 |
1.2 器官发生途径 |
1.3 体细胞胚发生途径 |
2 不同倍性材料的获得 |
2.1 单倍体(花药培养) |
2.2 三倍体(胚乳培养) |
2.3 多倍体 |
3 人工种子 |
4 遗传转化 |
5 展望 |
(5)‘月光’等5个枣品种的花药离体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花药培养 |
1.1.1 花药培养研究现状 |
1.1.2 影响花药培养的因素 |
1.1.3 再生植株来源的确定 |
1.2 玻璃苗的研究现状 |
1.2.1 玻璃化植株形态特征 |
1.2.2 影响植株玻璃化的因素 |
1.3 枣花药培养现状 |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主要试验仪器 |
2.3 主要化学试剂 |
2.4 方法 |
2.4.1 诱导 2n 配子 |
2.4.2 花药培养条件 |
2.4.3 枣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 |
2.4.4 枣花药愈伤组织的增殖与分化 |
2.4.5 花药植株玻璃化的恢复 |
2.4.6 生根 |
2.4.7 数据统计 |
2.4.8 再生植株来源鉴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2n 配子的诱导 |
3.2 枣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 |
3.2.1 基本培养基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诱导枣花药愈伤的影响 |
3.2.2 碳源对诱导枣花药愈伤组织的影响 |
3.2.3 年份及培养基成分对枣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3.2.4 秋水仙素对诱导枣花药愈伤组织的影响 |
3.3 枣花药愈伤组织的增殖及不定芽的诱导 |
3.3.1 基因型对枣花药愈伤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
3.3.2 NAA 及秋水仙素对枣花药愈伤诱导再生植株的影响 |
3.3.3 6-BA 对枣花药愈伤诱导再生植株的影响 |
3.3.4 AgNO3对花药愈伤诱导再生植株的影响 |
3.3.5 6-BA 对‘长红枣’花药愈伤组织增殖及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
3.4 花药植株玻璃化的恢复 |
3.4.1 IBA 对枣玻璃苗继代的影响 |
3.4.2 培养温度对枣玻璃苗恢复的影响 |
3.4.3 封口材料对玻璃化苗恢复的影响 |
3.4.4 碳源对玻璃苗恢复的影响 |
3.4.5 植株高度对玻璃苗恢复的影响 |
3.5 NAA 对再生植株生根的影响 |
3.6 利用 SSR 分子标记技术鉴定花药植株来源 |
3.7 流式细胞仪测定再生植株倍性 |
4 讨论 |
4.1 关于影响枣花药培养的因素 |
4.1.1 基因型 |
4.1.2 碳源 |
4.1.3 基本培养基与植物生长调节剂 |
4.1.4 AgNO3对诱导枣花药愈伤出芽的影响 |
4.1.5 秋水仙素对枣花药培养的影响 |
4.2 关于影响玻璃苗恢复的因素 |
4.3 SSR 鉴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图版)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冬枣结果习性及高温诱导多倍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植物多倍体育种方法 |
1.1.1 自然突变选择多倍体 |
1.1.2 物理方法诱导多倍体 |
1.1.3 化学药剂诱导多倍体 |
1.1.4 原生质体融合获得多倍体 |
1.1.5 胚乳培养法获得多倍体 |
1.2 枣树多倍体育种 |
1.2.1 自然多倍体选择 |
1.2.2 树体诱导多倍体 |
1.2.3 组织培养诱导多倍体 |
1.3 多倍体的鉴定 |
1.3.1 形态学鉴定 |
1.3.2 细胞学鉴定 |
1.3.3 分子水平的鉴定 |
1.4 枣树生物学特性及管理技术 |
1.4.1 枣树生物学特性 |
1.4.2 枣树栽培管理技术 |
1.5 枣树多倍体育种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
1.5.1 枣树多倍体育种面临的问题 |
1.5.2 解决途径 |
1.6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冬枣座果规律的调查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地概况 |
2.1.3 试验方法 |
2.1.3.1 不同部位座果规律的调查 |
2.1.3.2 不同枝龄座果规律的调查 |
2.1.3.3 花序不同级次花成果规律的调查 |
2.1.3.4 枣吊不同节位座果规律的调查 |
2.1.3.5 数据统计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部位对座果规律的影响 |
2.2.2 不同枝龄对果吊比的影响 |
2.2.3 不同级次花序花的成果规律 |
2.2.4 枣吊不同节位的座果规律 |
2.3 小结 |
3 单花外部形态与雌雄配子发育的对应关系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2.1 花序的采集及固定 |
3.1.2.2 雌雄配子发育过程的观察 |
3.2 冬枣单花外部形态及雌雄配子发育时期的观察 |
3.2.1 冬枣开花各时期观察 |
3.2.2 小孢子及雄配子的发育 |
3.2.3 大孢子及雌配子的发育 |
3.3 小结 |
4 提高冬枣座果率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2.1 环剥和追肥对冬枣果吊比的影响 |
4.1.2.2 灌水时期对冬枣果吊比的影响 |
4.1.2.3 喷施药剂对冬枣果吊比及含仁率的影响 |
4.1.2.4 数据统计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环剥和追肥对冬枣果吊比的影响 |
4.2.2 灌水时期对冬枣果吊比的影响 |
4.2.3 喷施药剂对冬枣果吊比和含仁率的影响 |
4.3 小结 |
5 冬枣种子萌发育苗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2.1 贮藏时间对冬枣发芽和生活力影响的测定 |
5.1.2.2 破壳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5.1.2.3 种子吸水率的测定 |
5.1.2.4 不同药剂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5.1.2.5 测量指标 |
5.1.2.6 数据统计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贮藏时间对冬枣发芽和生活力的影响 |
5.2.2 破壳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5.2.3 种子吸水率的测定 |
5.2.4 不同药剂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5.3 小结 |
6 高温诱导多倍体的研究 |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地概况 |
6.1.3 试验方法 |
6.2 种子的收集、育苗及多倍体检测 |
6.2.1 种子的收集及育苗 |
6.2.2 多倍体检测 |
6.3 结果与分析 |
6.4 小结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7.2.1 枣树座果规律问题的探讨 |
7.2.2 判别高温诱导处理时期的探讨 |
7.2.3 冬枣保果措施的探讨 |
7.2.4 种子休眠及育苗技术的探讨 |
7.2.5 高温诱导多倍体问题的探讨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8)‘绿岭’核桃离体快繁与多倍体诱导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核桃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1.2.1 组织培养概念和依据 |
1.2.2 外植体选择 |
1.2.3 外植体材料的灭菌消毒 |
1.2.4 关于褐变问题 |
1.2.5 基本培养基类型 |
1.2.6 生根的研究 |
1.2.7 茎段诱导技术研究 |
1.2.8 体胚诱导技术研究 |
1.2.9 前景展望 |
1.3 多倍体研究进展 |
1.3.1 多倍体诱导的方法 |
1.3.2 多倍体的鉴定方法 |
1.3.3 前景展望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绿岭’核桃离体快繁技术体系的初步建立 |
2.2.2 ‘绿岭’核桃多倍体诱导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绿岭’核桃离体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 |
3.1.1 ‘绿岭’核桃种胚无叶腋芽快繁途径 |
3.1.2 ‘绿岭’核桃种胚组培苗腋芽快繁途径 |
3.1.3 ‘绿岭’核桃组培苗茎段生根的诱导 |
3.1.4 组培苗的炼苗移栽 |
3.2 ‘绿岭’核桃多倍体诱导技术 |
3.2.1 生长点浸润法的诱变效果 |
3.2.2 种子浸泡法的诱变效果 |
3.2.3 芽诱导法的诱变效果 |
3.2.4 多倍体的鉴定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体细胞化学诱导金银花四倍体及抗盐突变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金银花概述 |
1.1.1 金银花的形态特征 |
1.1.2 金银花的生态特征 |
1.1.3 金银花的应用价值 |
1.2 组织培养简介 |
1.2.1 外植体及培养基选择 |
1.2.2 外植体的灭菌 |
1.2.3 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 |
1.2.4 组培苗的炼苗与移栽 |
1.2.5 褐化现象及其防治 |
1.2.6 玻璃化现象及其防治 |
1.3 国内外金银花再生体系建立研究进展 |
1.3.1 金银花外植体消毒 |
1.3.2 金银花愈伤及不定芽分化诱导培养 |
1.3.3 金银花不定芽生根培养 |
1.3.4 金银花试管苗炼苗与移栽 |
1.4 国内外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
1.4.1 多倍体植株的特征 |
1.4.2 多倍体发生的原理 |
1.4.3 植物多倍体产生的途径 |
1.4.4 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操作方法 |
1.4.5 多倍体的鉴定方法 |
1.4.6 嵌合体的分离与纯化 |
1.4.7 多倍体植物的应用 |
1.4.8 金银花多倍体研究进展 |
1.5 国内外植物抗盐研究进展 |
1.5.1 盐分对植物外部形态的影响 |
1.5.2 盐分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1.5.3 植物的抗盐机理 |
1.5.4 利用基因技术以及化学诱变技术提高植物耐盐性研究 |
1.5.5 化学诱变剂EMS在抗盐诱变中取得的成果 |
第二章 引言 |
第三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1.1 植物材料 |
3.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3.1.3 基本培养基与常用药品配置 |
3.2 试验方法 |
3.2.1 培养条件 |
3.2.2 金银花叶片离体再生植株体系建立 |
3.2.3 金银花四倍体的离体诱导及其鉴定 |
3.2.4 EMS处理金银花离体叶片耐盐性再生植株筛选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4.1 金银花叶片离体再生体系建立 |
4.1.1 不同2,4-D、KT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4.1.2 不同浓度6-BA和IBA组合对金银花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4.1.3 不同激素配比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
4.2 金银花离体多倍体诱变及其鉴定研究 |
4.2.1 浸泡法与混培养法多倍体诱导 |
4.2.2 多倍体鉴定 |
4.3 EMS离体诱导金银花耐盐突变体研究 |
4.3.1 NaCl胁迫对金银花组培苗盐害影响 |
4.3.2 化学诱变剂EMS对金银花叶片离体再生影响 |
4.3.3 NaCl胁迫对EMS诱变金银花叶片再生植株耐盐性指标影响 |
第五章 讨论 |
5.1 金银花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
5.1.1 2,4-D与KT对金银花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5.1.2 6-BA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金银花愈伤分化与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
5.2 秋水仙素处理对金银花多倍体诱导的影响 |
5.2.1 不同秋水仙素处理浓度对金银花多倍体诱导的影响 |
5.2.2 不同秋水仙素处理方式对金银花多倍体诱导的影响 |
5.2.3 嵌合体现象的讨论 |
5.3 EMS处理对金银花离体叶片再生植株耐盐性的影响 |
5.3.1 EMS对金银花了离体叶片再生的影响 |
5.3.2 盐胁迫对金银花组培苗的影响 |
5.3.3 盐胁迫对金银花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5.3.4 盐胁迫对金银花脯氨酸影响 |
第六章 结论 |
6.1 金银花叶片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
6.2 金银花四倍体的离体诱导及其鉴定研究 |
6.3 EMS诱变处理定向筛选金银花耐盐突变体研究 |
第七章 后续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附录:缩略词表 |
致谢 |
附图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
(10)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评价及其核心种质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枣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1.1.1 枣种质资源的起源与演化 |
1.1.2 枣种质资源的分布 |
1.1.3 枣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和保存 |
1.1.4 枣种质资源的评价 |
1.1.5 枣种质资源的分类与鉴定 |
1.1.6 枣种质资源的创新 |
1.2 植物核心种质研究进展 |
1.2.1 核心种质的概念、特征 |
1.2.2 核心种质的构建 |
1.2.3 核心种质的应用 |
1.2.4 核心种质研究概况 |
1.2.5 木本植物核心种质的构建 |
1.3 AFLP技术及其在果树研究中的应用 |
1.3.1 AFLP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
1.3.2 AFLP技术在果树研究中的应用 |
1.4 SRAP技术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1.4.1 SRAP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
1.4.2 SRAP技术在植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2.1 主要仪器 |
2.2.2 试剂 |
2.3 试验方法 |
2.3.1 枣基因组DNA的提取 |
2.3.2 模板DNA纯度和浓度检测 |
2.3.3 AFLP分析 |
2.3.4 SRAP分析 |
2.3.5 扩增产物的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
2.3.6 凝胶银染程序 |
2.3.7 引物筛选 |
2.3.8 结果统计与数据分析 |
2.3.9 供试枣品种核心种质的构建 |
2.4 试剂配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枣基因组DNA的提取 |
3.2 供试材料的AFLP分析 |
3.2.1 AFLP引物筛选 |
3.2.2 枣种质的AFLP分析 |
3.2.3 基于AFLP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3.2.4 基于AFLP标记的聚类分析 |
3.3 供试材料的SRAP分析 |
3.3.1 多态性分析 |
3.3.2 遗传相似性分析 |
3.3.3 基于SRAP标记的聚类分析 |
3.4 AFLP和SRAP数据的综合分析 |
3.4.1 AFLP和SRAP在枣种质间扩增结果的比较 |
3.4.2 AFLP和SRAP聚类分析结果的比较 |
3.4.3 AFLP和SRAP数据在枣种质分类中的综合利用 |
3.5 供试枣品种核心种质的构建 |
3.5.1 枣核心种质构建方法 |
3.5.2 各样本群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
3.5.3 取样比例的确定 |
4 讨论 |
4.1 AFLP和SRAP标记在枣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
4.2 枣DNA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
4.3 几组枣品种或品系的亲缘演化关系 |
4.3.1 酥圆铃、核桃纹、老婆枣、大柿饼枣、延川狗头枣、圆铃新1号与圆铃的关系 |
4.3.2 磨盘枣与圆铃枣品种群的关系 |
4.3.3 义乌大枣、南京枣和宣城尖枣的关系 |
4.3.4 宁阳六月鲜、孔府酥脆枣和疙瘩脆的关系 |
4.3.5 龙枣和长红枣品种群的关系 |
4.3.6 串铃和长红枣品种群的关系 |
4.3.7 大名布袋枣与尜尜枣的关系 |
4.3.8 几个枣品种和金丝小枣品种群的关系 |
4.3.9 馒头枣、大荔鸡蛋枣、涪陵鸡蛋枣、临猗梨枣等的关系 |
4.3.10 敦煌大枣和临泽大枣的关系 |
4.3.11 临泽小枣和中宁小枣的关系 |
4.3.12 大王枣、薛城冬枣、雪枣的关系 |
4.3.13 赞新大枣和赞皇大枣的关系 |
4.3.14 泡泡红、串干、沙枣、新乐大枣和婆枣的关系 |
4.3.15 灵宝大枣和屯屯枣的关系 |
4.3.16 小平顶和朝阳圆枣的关系 |
4.3.17 三变红和胎里红的关系 |
4.3.18 蒲城晋枣和耙齿枣的关系 |
4.3.19 稷山圆枣和柳罐枣的关系 |
4.3.20 茶壶枣和扁核酸的关系 |
4.3.21 韩国枣品种的亲缘关系 |
4.4 枣的种下划分 |
4.5 枣核心种质的构建 |
4.5.1 构建核心种质的数据 |
4.5.2 核心种质的取样比例 |
4.5.3 核心种质构建的取样方法 |
4.5.4 核心种质的代表性、多样性和实用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附录 |
四、金丝小枣愈伤组织的诱导植株再生以及染色体变异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武隆猪腰枣的组织培养研究[J]. 夏清清,刘蓝筠,孙海艳,何桥,李晓林,梁国鲁,朱恒星,郭启高.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5)
- [2]沙田柚宜昌橙杂种育性与有性后代的培育[D]. 杨星. 西南大学, 2017(02)
- [3]黑果腺肋花楸多倍体诱导及初步鉴定[D]. 高方可. 延边大学, 2016(02)
- [4]枣组织培养及相关生物技术研究进展[J]. 赵宁,冯建灿,叶霞,谭彬,李继东,郑先波,齐贤,连晓东. 果树学报, 2015(06)
- [5]‘月光’等5个枣品种的花药离体培养[D]. 韩晶. 河北农业大学, 2014(03)
- [6]冬枣结果习性及高温诱导多倍体的研究[D]. 韩建伟.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1)
- [7]枣花药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研究[A]. 韩晶,罗蒙蒙,王玖瑞,代丽,刘孟军. 第八届全国干果生产、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3
- [8]‘绿岭’核桃离体快繁与多倍体诱导技术[D]. 刘喜星. 河北农业大学, 2012(08)
- [9]体细胞化学诱导金银花四倍体及抗盐突变体研究[D]. 吴林. 西南大学, 2012(08)
- [10]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评价及其核心种质的构建[D]. 白瑞霞.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