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鸡矢藤果实成分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田晓芳[1](2008)在《鸡矢藤和毛鸡矢藤药效成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 (Lour.) Merr.为茜草科鸡矢藤属植物,是一种常用中草药,在中药中配伍很广。有消食化积,止咳止痛等多种功效。本论文综述了国内外鸡矢藤的研究进展,对浙江省的鸡矢藤属资源进行了调查,测定了鸡矢藤和毛鸡矢藤果实的挥发油成分,对鸡矢藤和毛鸡矢藤不同季节、不同采收部位的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做了提取和HPLC分析研究。这些研究将为该药材的临床应用等后续研究工作打下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浙江省鸡矢藤属植物共有3种、1变种,根据植物志记载及标本分析,归纳出鸡矢藤、毛鸡矢藤、耳叶鸡矢藤和疏花鸡矢藤的区分要点。2、通过对浙江省鸡矢藤属4种鸡矢藤的挥发油提取测定,认为鸡矢藤与毛鸡矢藤果实挥发油含量最高,含量相近,其中鸡矢藤果实为2.9%,毛鸡矢藤果实为3.2%。明显比藤与叶中的含量要高的多。另外,鸡矢藤与毛鸡矢藤果实中挥发油中成分有很大的区别,相同的成分只有22个,占总成分的33%左右。3、通过对鸡矢藤和毛鸡矢藤不同采收季节和采收部位的熊果酸和齐墩果酸提取及HPLC分析研究,掌握了鸡矢藤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提取和含量测定方法,得知鸡矢藤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含量和生长季节及采样部位有很大关系。推测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含量最高的季节是在10月份,二者主要富集在果实中。
胡明勋,马逾英,蒋运斌,杨芝芳,陈玲,马俊[2](2017)在《鸡矢藤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民族民间药鸡矢藤的深入研究和资源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鸡矢藤""资源""成分""药效""应用""Paederia scandens""Ingredients""Pharmacology"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1964-2016年在Pub Med、Google Scholar、中国知网、维普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鸡矢藤的资源分布现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安全性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49篇,其中有效文献53篇。鸡矢藤在我国有11种、1变种,主要分布于西南、中南至东部,以西南部为多。鸡矢藤含有环烯醚萜苷类、黄酮类、甾醇类、三萜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炎、镇痛、抑菌、抗肿瘤及影响胃肠道功能等多种药理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鸡矢藤的安全性高、毒性小;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胃肠疾病、疮疡肿痛等。结论:目前对于鸡矢藤药理作用的研究多集中于如环烯醚萜苷类、黄酮类等成分群,而对于药效主要贡献成分研究不足,亟待加强相关研究。鸡矢藤还存在资源利用程度较低、缺乏相关产品开发的问题,今后应加强系统的生药学及质量控制的研究,并结合现有的应用基础促进其产品的开发利用。
龙志敏[3](2012)在《栀子豉汤体内外化学成分与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桅子豉汤由栀子和淡豆豉两味药组分。本文以桅子豉汤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化学成分、入血成分、质量控制方法、活性物质的体内药代动力学以及对抑郁模型大鼠的改善作用。为该复方的现代临床应用和开发提供依据。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现代分离纯化技术,对栀子豉汤中栀子Gardenia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果实栀子和大豆Glycine max (L.) Merr.的发酵品淡豆豉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快速柱色谱(硅胶/ODS)、半制备型HPLC从栀子果实75 %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层中,淡豆豉的乙酸乙酯层共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其中10个从栀子中分离得到,分别为:7个环烯醚萜类成分,2个栀子黄色素类成分,1个为单萜苷类成分;4个从淡豆豉中分离得到,均为大豆异黄酮类成分。它们分别为:栀子苷(geniposide,1),轻异栀子苷(gardenoside, 2),去乙酰车叶草苷酸甲酯(deacetyl asperulosidic acid methy1 ester,3),鸡矢藤次苷甲酷(scandoside methy1 ester,4),,6-甲氧基鸡屎藤次苷甲酯(6-methoxy1-scandoside methy1 ester, 5),jasminoside B (6),京尼平-1-β-龙胆苷(genipin-1-β-gentiobioside,7),6"-O-[(E)- pcoumaroy1]gentio biosy1 genipin(8),西红花苷-1(crocin-1,9),西红花苷-3(crocin-3,10),染料木素(genistein,11),大豆素(daidzein,12 ),染料木苷(genistin, 13),大豆苷(daidzin,14),分离得到的14个化合物都为两味药材的主要成分,为该中药化学成分的分析和质量控制提供了保证,也为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2.本实验将传统的沉淀蛋白样品处理方法与现代高效液相-串联质谱联用技术(HPLC-MS/MS)相结合,对栀子豉汤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并归属其药材来源。共发现47个色谱峰,并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其中41个化合物来自于栀子,6个化合物来自于淡豆豉。结果表明栀子豉汤中的大多数成分来源于栀子,从化学成分角度验证了栀子在药对中占主要部分。47个化合物分别为20个环烯醚萜类化合物、8个单萜苷类化合物、7个有机酸类化合物、4个栀子黄色素类化合物和8个黄酮类化合物。阐明了栀子豉汤主要的化学物质基础,为其药效学和质量控制方法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根据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思路,对栀子豉汤的体外和体内样品进行分析,发现大鼠口服栀子豉汤后的24个入血成分并推测了它们的结构。其中包括19个栀子豉汤中的原型成分和5个代谢产物。原型成分分别为栀子酸、鸡矢藤次苷甲酯、羟异栀子苷、去乙酰车叶草苷酸甲酷、Jasminoside B,栀子苷,山栀子苷,Jasminoside D,ixoroside, picrocrocinic acid, Jasminoside A, Jasminoside E, Jasminoside K, Jasminoside C,10-乙酰基栀子苷,大豆素和染料木素;5个代谢产物分别为:芥子酰基葡萄糖醛酸、京尼平葡萄糖醛酸、染料木素葡萄糖醛酸、大豆素葡萄糖醛酸和芥子酸。结果表明,栀子豉汤入血的成分主要为栀子中的环烯醚萜类、单萜苷类以及淡豆豉中的异黄酮类成分。3、采用HPLC-MS法,建立了 16个成分同时含量测定方法,并测定栀子-淡豆豉不同比例配伍后(4:0, 2:1,1:1,1:2, 0:4),环烯醚萜类、栀子黄色素类、单萜苷类和异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变化。采用Diamonsil C18(250 mm × 4.6 mm, 5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2 %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1,进样量为5 μL;离子源为电喷雾电离源(ESI源);CDL温度250℃;加热块温度200℃;雾化气(N2)流速1.5L·min-1;检测电压1.75kv;正离子方式检测;扫描方式为选择离子检测(SIM)。结果表明:16个成分在考察的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 >0.9980),各成分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的RSD值分别在1.2~2.7%和1.3~2.8%范围内,方法回收率(n = 9)在99.3~103.7%之间,且RSD均小于2.6%。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比例配伍对不同化合物的溶出量影响不同:与单煎液相比,合煎液中羟异栀子苷(2),去乙酰车叶草苷酸甲酯(3),栀子酸(5),西红花苷-3 (9)这4个化合物溶出量低于单煎液;jasminoside B (8),在合煎液单煎液中溶出量没有变化;栀子苷(1),6"-O-[(E)- pcoumaroyl]gentio biosyl genipin (7),染料木昔(15)这3个化合物在栀子-淡豆豉1:1配伍时溶出量最高;鸡矢藤次苷甲酯(4),京尼平-1-β-龙胆苷(6),绿原酸(10),异槲皮苷(11),芦丁(12),染料木素(13),大豆素(14),大豆苷(16)这8个化合物在栀子-淡豆豉2:1配伍时溶出量最高。4.首次建立了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栀子苷、鸡矢藤次苷甲酯和京尼平-1-β-龙胆苷高效液相-质谱(HPLC-MS)方法。以红景天苷为内标,血浆经加入0.05%甲酸和乙腈沉淀蛋白后,取上清液,氮气流下吹干,流动相复溶后进样分析。栀子苷在2~2000ng·mL-1,鸡矢藤次苷甲酯、京尼平-1-β-龙胆苷均在2~250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均为2 ng·mL-1,待测物和内标的提取回收率均大于80.4%,方法的专属性、基质效应、精密度、准确度和稳定性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采用所建立的方法测定了大鼠灌胃分别给予栀子豉汤和栀子水煎液后栀子苷、鸡矢藤次苷甲酯和京尼平-1-β-龙胆苷的血药浓度,考察了栀子苷、鸡矢藤次苷甲酯和京尼平-1-β-龙胆苷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大鼠灌胃给予栀子豉汤和栀子水提液后,栀子苷的峰浓度Cmax分别为1484 ± 241, 1441±239 ng·mL-1,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为7284± 1186, 6397 ± 2218 ng·h·mL-1,半衰期T1/2分别为6.4 ±2.3, 7.0 ±5.6 h,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0.75 ±0.27, 1.41 ± 1.24 h;鸡矢藤次苷甲酯的峰浓度Cmax分别为131.3 ± 26.3, 116.3 ± 23.2 ng·mL-1,曲线下面积AUC 0-∞分别为978 ± 251,772.8 ± 206.6 ng·h·mL-1,半衰期T1/2分别为5.2 ± 0.9, 5.4 ± 0.3 h,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2.8 ± 0.8, 3.2 ± 0.4 h;京尼平-1-β-龙胆苷峰浓度Cmax分别为216.5 ± 61.6, 171.4 ±63.1 ng·mL-1,曲线下面积 AUC0-∞ 分别为 1105±369,621.1 ±183.4 ng·h·mL-1,半衰期T1/2分别为4.8 ±0.4, 3.4 ±2.2 h,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1.0 ±0.3, 1.0 ±0.5 h。结果表明,大鼠灌胃栀子豉汤合煎液后,栀子苷、鸡矢藤次苷甲酯、京尼平-1-β-龙胆苷的AUC(0-∞)值明显高于灌胃栀子单煎液,这说明配伍淡豆豉后,淡豆豉中的化学成分有助于这3种环烯醚萜的体内吸收。因此,本研究从有效成分体内药动学行为方面证明了栀子豉汤配伍使用的合理性。5.考察了桅子豉汤对抑郁模型大鼠的改善作用。设正常对照组、抑郁模型组、栀子豉汤组和阳性对照组(盐酸氟西汀),采用孤养和多种长期慢性轻度不可预知的应激,连续造模35天致大鼠抑郁模型。连续治疗21天,定期测定各组大鼠体重、糖水消耗量、大鼠大脑皮质中5-HT,5-HIAA,DOPAC,DA以及大鼠血浆中5-HT,5-HIAA中的含量。结果表明:给药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给药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糖水消耗量也减少,且大脑皮质以及血浆中5-HT,5-HIAA含量减少,连续治疗21天后,给药组的大鼠体重,糖水消耗量,大脑皮质以及血浆中5-HT,5-HIAA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栀子豉汤具有良好的改善抑郁模型大鼠的抑郁症状的作用,具有良好的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
刘方舟,杨阳,张一颖,王琳,李萌,李园白[4](2018)在《栀子药材道地性系统评价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从史学文献的角度推断药材栀子的道地产区,总结栀子药材现代科研成果、提炼文献中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系统化梳理与分析。方法:考证不同时代的本草着作,对栀子药材历代道地产区进行归纳研究,结合古籍原文推断栀子道地产区;针对不同产地栀子药材,从性状、化学两方面分别制定专业检索策略,在CNKI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提炼归纳不同产地栀子药材性状及化学成分相关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栀子化学成分含量数据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结果与结论:本草考证相关古籍10本、近代典籍1本,提炼古代产区14个,对应现代地名(省) 7个,结合频次统计结果与文献相关描述推断河南南阳、江西樟树、湖北江陵、福建建瓯为栀子药材的道地产区;检索到性状文献106篇,化学1461篇。根据性状数据总结道地产区栀子药材性状特征;化学数据多指标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江西省、河南、四川省样品质量差异较大,其他产区差异相对较小。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64. 181%,得到可反映栀子各产地质量的综合评价函数:F=(22. 63×F1+15. 383×F2+14. 735×F3+11. 433×F4)/64. 181。聚类分析将10个产地来源的栀子药材划分为3大类。综合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结论:江西为栀子最优产区,河南、湖北、福建、四川次之,其余产区栀子质量不佳。该结果与本草考证所得栀子道地产区颇为一致,为栀子药材道地性评价提供有利支撑。
周婷婷[5](2007)在《栀子化合物组与代谢物组的多维色谱—质谱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栀子中的环烯醚萜苷类成分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研究。首先采用多维色谱切割技术分离并鉴定得到了10种环烯醚萜苷类有效成分,首次建立了绿色环保、适合于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栀子总环烯醚萜苷有效部位的制备工艺;首次搭建了二维液相色谱柱切换装置并成功的在线分离6种环烯醚萜苷成分,建立了天然产物中极性相近组分高效、快速的二维在线制备平台;首次提出分配系数-分析型高速逆流色谱溶剂体系优化策略并首次搭建了高速逆流色谱-液相色谱在线纯度检测系统,成功用于栀子中主要活性成分的大规模制备,形成规范化的天然药物有效成分分离制备技术体系,为中药现代化深入研究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首次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建立了栀子体外指纹谱及体内代谢谱,并首次揭示了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的裂解规律,成功用于建立反映中药内在质量的指纹谱以及表征药效基础的代谢谱;通过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质谱特征及其体内代谢过程的研究进行中药有效部位组合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探讨了不同化学环境下中药有效成分的药物吸收与代谢、排泄特征,为探索中药有效部位(群)生物色谱/质谱高通量筛选技术打下基础。
倪丽丽[6](2020)在《基于标准汤剂的茵陈蒿汤组方药味配方颗粒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组成茵陈蒿汤的茵陈、栀子、大黄配方颗粒进行质量评价研究。方法:(1)分别制备茵陈标准汤剂15批,栀子、大黄饮片标准汤剂各23批,测定标准汤剂及其原料饮片HPLC指纹图谱,建立对照指纹图谱,标定共有峰,计算共有峰定量峰面积,采用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Q-TOF/MS)技术对共有峰进行鉴定,对采用对照品比对确认的成分进行含量测定,通过共有峰传递数及峰面积比值、指标成分转移率、出膏率对标准汤剂进行量值传递规律分析。(2)收集不同企业生产的茵陈配方颗粒28批、桅子配方颗粒和大黄配方颗粒各21批,测定HPLC指纹图谱,建立对照指纹图谱,标定共有峰,计算共有峰定量峰面积,采用Q-TOF/MS技术对共有峰进行鉴定,对配方颗粒中存在的与各自标准汤剂对应的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分别通过共有峰数及峰面积比值、指标成分比值,并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模式识别技术,对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进行综合质量比较。结果:(1)茵陈饮片和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分别标定共有峰17和16个,共有峰数量传递率94.12%。采用对照品比对确认了共有峰中的1-咖啡酰奎宁酸、新绿原酸、绿原酸、咖啡酸、隐绿原酸、对羟基苯乙酮、1,3-二咖啡酰奎宁酸、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3,4-二咖啡酰奎宁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和3,4-二咖啡酰奎宁酸13个成分,在茵陈中首次检测到了咖啡酰奎宁酸葡萄糖苷和黄酮二糖碳苷芹菜素-6,8-C-二葡萄糖苷,标准汤剂和饮片共有峰面积比值与成分转移率呈现较好的正向直线关系,新绿原酸、隐绿原酸、1,3-二咖啡酰奎宁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平均转移率超过100%,绿原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平均转移率分别只有49.31%和25.13%,提示标准汤剂制备过程中有机酸类成分可能发生了相互转化,绿原酸可能部分转化成了隐绿原酸和新绿原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可能部分转化成了 1,3-二咖啡酰奎宁酸和3,4-二咖啡酰奎宁酸,芦丁、金丝桃苷平均转移率分别为31.36%、28.36%,其余成分平均转移率在50%~70%,标准汤剂平均出膏率为19.76%。茵陈配方颗粒指纹图谱共有峰传递了标准汤剂中的14个,配方颗粒中的成分平均含量与标准汤剂差异较大,绿原酸的平均含量为标准汤剂的41.67%,3,5-二咖啡酰奎宁酸为43.11%,但新绿原酸、隐绿原酸、1,3-二咖啡酰奎宁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则分别为139.44%、98.33%、119.04%、78.88%,提示在配方颗粒制备过程中由于加热干燥等原因,相关成分在进一步转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茵陈配方颗粒和标准汤剂能明显聚为两类,不同企业生产的配方颗粒也基本能聚在一起。主成分分析、因子分子综合得分排名结果表明,茵陈配方颗粒的质量明显次于标准汤剂。(2)栀子饮片和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分别标定共有峰26和24个,共有峰传递数92.31%。采用对照品比对确认了共有峰中的山栀苷、京尼平苷酸、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羟基栀子苷、Ixoside、鸡矢藤次苷甲酯、Jasminoside B、绿原酸、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栀子苷、芦丁、异槲皮苷、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槲皮素15个成分。在栀子中通过质谱数据与文献及化合物库数据比对,推测出9个新化合物,标准汤剂和饮片共有峰面积比值与成分转移率呈现较好的正向直线关系,栀子标准汤剂成分转移率均较高,其原因可能是测定的栀子中的成分均为水溶性成分。乙酰车叶草酸甲酯和鸡矢藤次苷甲酯的平均转移率超过100%,山栀苷的平均转移率接近100%,栀子苷平均转移率为80.43%,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的平均转移率较其他成分较低,为48.48%、40.64%。推测原因水煎过程中温度较高,色素类物质遇热不稳定,导致西红花苷类成分含量降低较多。其余成分平均转移率在50%~70%之间,标准汤剂平均出膏率为28.91%。栀子配方颗粒指纹图谱共有峰传递了标准汤剂中的20个,配方颗粒中的成分平均含量与标准汤剂差异较大,桅子苷的平均含量为标准汤剂的31.78%,羟基栀子苷、西红花苷Ⅰ值为13.20%、14.03%,但去乙酰车叶草苷酸甲酯高达85.85%,提示配方颗粒制备过程中由于加热干燥等原因,相关水溶性成分进一步转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栀子配方颗粒和标准汤剂能聚为四类为宜,两类颗粒剂、两类标准汤剂。主成分分析、因子分子综合得分排名结果表明,栀子配方颗粒的质量明显次于标准汤剂。(3)大黄饮片和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分别标定共有峰32和28个,共有峰传递数87.50%。采用对照品比对确认了共有峰中的没食子酸-4-O-β-D-葡萄糖苷、没食子酸、儿茶素、表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2-O-桂皮酰-β-D-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8-O-葡萄糖苷、白藜芦醇4’-O-β-D-(6”-O-没食子酰)-葡萄糖苷、大黄酸-8-O-葡萄糖苷、1-O-没食子酰-2-O-肉桂酰-β-D-葡萄糖苷、番泻苷A、1,6-二-O-没食子酰-2-O-肉桂酰-β-D-葡萄糖苷、1-O-没食子酰-6-O-肉桂酰-△-D-葡萄糖苷、大黄素-1-O-葡萄糖苷、1,2-二-O-没食子酰-6-O-肉桂酰-β-D-葡萄糖苷、6-甲氧基酸模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酚-1-O-葡萄糖苷、大黄酚-8-O-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3-羟甲基-O-葡萄糖苷、大黄素-8-O-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26个成分。在大黄中通过质谱数据与文献及化合物库数据比对,推测出6个新化合物,标准汤剂和饮片共有峰面积比值与成分转移率呈现较好的正向直线关系。没食子酸的平均转移率超过100%,为233.00%。游离型蒽醌的平均转移率低,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分别为1.41%、1.90%、3.66%、13.70%,但大黄酸平均转移率为37.31%,5个游离型蒽醌合计平均转移率为11.03%,8个结合型蒽醌合计平均转移率为44.04%,推测原因标准汤剂制备过程成分发生转化,蒽醌类物质转化为鞣质。标准汤剂平均出膏率为23.26%。大黄配方颗粒指纹图谱共有峰传递了标准汤剂中的23个,配方颗粒中的成分平均含量与标准汤剂差异较大,大黄酸平均含量为标准汤剂的33.41%,但其他4个游离蒽醌的比值均超过100%,最大的大黄素甲醚为366.86%,而5个游离型蒽醌合计的比值又为64.29%,其原因是标准汤剂中大黄酸的含量占比较高;配方颗粒中8个结合型蒽醌除芦荟大黄素3-羟甲基-O-葡萄糖苷外,其他7个比值均超过100%,8个成分合计的比值为147.42%;2个鞣质类成分没食子酸、儿茶素的平均比值分别为34.32%和74.07%,提示在配方颗粒制备过程中由于加热干燥等原因,相关成分在进一步转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大黄配方颗粒和标准汤剂能聚为两类,但配方颗粒同标准汤剂间部分有交叉。主成分分析、因子分子综合得分排名结果表明,大黄配方颗粒的质量明显次于标准汤剂。
胡明勋[7](2017)在《几种川产鸡矢藤的生药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鸡矢藤为茜草科植物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Lour.)Merr.或毛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Lour.)Merr.var.tomentosa(BI.)Hand.-Mazz.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祛风活血、止痛解毒、消食导滞、除湿消肿等功效,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腹泻、痢疾、脘腹疼痛和创伤肿痛等症。此外,鸡矢藤为一常用的民间药,且在彝族、苗族、土家族等24个少数民族中使用。四川位于中国的西南部,鸡矢藤属植物资源丰富,本文对四川地区常见的几种鸡矢藤属植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生药学研究,并对主要药用品种进行谱效关系研究来探究其药效物质基础,为完善和提高鸡矢藤质量标准提供依据。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首次对几种川产鸡矢藤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形态组织学对比研究,找出了其原植物、药材性状及显微上的主要鉴别特征,为其品种鉴定提供了参考依据。1.1原植物形态上,主要从果实的形状,花序的疏密程度,茎叶的被毛情况,叶的形状等方面来鉴别。1.2药材性状上,主要从茎表面的纹理、被毛情况,叶展开后的形状,叶表面的被毛等方面来鉴别。1.3显微特征上,茎的横切面主要从非腺毛、皮层厚角细胞、中柱鞘纤维、韧皮部和木质部的比例、髓部的形状等方面鉴别;叶中脉横切面主要从叶肉、维管束的排列等方面鉴别;叶表面观主要从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和平周壁、被毛、气孔的形状及大小等方面鉴别;粉末特征上主要从中柱纤维、木纤维、石细胞、导管、非腺毛等方面进行鉴别。2根据鸡矢藤的临床效用,选择镇痛、消食的药效学指标,采用UPLC法,首次进行了鸡矢藤药材的“谱-效关系”研究,为其鉴别和含量测定指标成分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2.1通过小鼠冰醋酸扭体试验和硫酸阿托品致小鼠胃肠蠕动缓慢试验对鸡矢藤药材的镇痛和消食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鸡矢藤药材(1.00 g/kg)能显着降低小鼠扭体反应次数,促进小鼠小肠蠕动,并有延长小鼠扭体反应潜伏期和促进胃排空的趋势,显示有明显的镇痛和消食作用。2.2基于鸡矢藤药材的镇痛和消食作用与UPLC-DAD分析的“谱-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药效学样品中9个共有峰与镇痛和消食药效学指标有一定关联度(关联度>0.6);其中峰8为鸡矢藤苷,峰4与小肠推进率的关联度大于0.8;说明各个共有峰代表的化学成分与镇痛和消食药效有关联度。该研究为其品质评价指标成分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3以鸡矢藤苷为对照品,建立了鸡矢藤药材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并进行了不同品种、不同产地鸡矢藤药材的薄层色谱对比,为分析其化学成分的异同提供了参考依据。3.1通过对样品提取溶剂、提取方法、点样量、展开系统、饱和时间、展距、温度、湿度、检视方法等的考察,建立了鸡矢藤苷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按照建立的方法,对28批不同鸡矢藤样品进行试验,表明所建立的薄层色谱方法适用于鸡矢藤药材的鉴别。3.2对相同品种不同产地的鸡矢藤药材进行薄层色谱鉴别,结果表明,其色谱斑点的数目基本一致,但其斑点大小及颜色的深浅有差异,表明了其化学成分量上的差异;而不同品种间,色谱斑点的数目、颜色的深浅差异较大,表明其化学成分的组分及量上均存在差异。3.3根据对12批毛鸡矢藤药材样品和11批鸡矢藤药材样品的薄层色谱分析,不同产地毛鸡矢藤在Rf=0.63的色谱斑点颜色深浅有差异,S2、S8、S9号样品的颜色较淡;Rf=0.59的色谱斑点颜色深浅基本一致;Rf=0.53的色谱斑点中,S2、S8、S9号样品的斑点颜色较浅;Rf=0.48的色谱斑点颜色深浅基本一致,均较浅。不同产地鸡矢藤在Rf=0.69的色谱斑点大小和颜色深浅差异较大,S17、S18、S23号样品的斑点小而色较浅;Rf=0.63的色谱斑点中,S17和S18号样品的颜色较浅;Rf=0.59的色谱斑点中,S18号样品的斑点不明显;Rf=0.53的色谱斑点中,S17和S18号样品的斑点颜色较浅;Rf=0.48的色谱斑点中,S18号样品的斑点不明显,S17和S23号样品的斑点颜色较浅。结果表明品种及产地因素对鸡矢藤的化学成分有影响。4首次建立了鸡矢藤药材UPLC-DAD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并进行了不同品种、不同产地鸡矢藤的指纹图谱对比,为分析其化学成分的异同提供了参考依据。4.1建立了鸡矢藤药材的UPLC-DAD指纹图谱分析方法,该方法稳定、可靠、重复性好。通过对26批不同品种、不同产地鸡矢藤的指纹图谱分析,找出了不同鸡矢藤样品之间的异同。4.2相似度分析结果表明26批不同鸡矢藤药材样品有一定的相似性,具有8个共有峰,但各个共有峰的峰面积差异较大,说明由于品种、产地等因素,不同样品间化学成分含量差异较大。4.3分析了鸡矢藤和毛鸡矢藤药材样品的指纹图谱,两者分别有13个和16个共有峰,且两者共有峰数为9个,说明不同品种的鸡矢藤化学成分有所差异。通过分析同一品种不同产地鸡矢藤药材样品的相似度,可知11批鸡矢藤样品及10批毛鸡矢藤样品间的相似度较低,说明产地因素对化学成分有影响。4.4通过对来源为鸡矢藤和毛鸡矢藤的21批鸡矢藤药材样品的聚类分析,将不同品种的鸡矢藤划分为两类,且以距离20划分,聚成2类,鸡矢藤与毛鸡矢藤基本分开,但二者也存在相互包含,分析原因可能由于毛鸡矢藤本为鸡矢藤的变种,其化学成分具有相似性。5进行了水分、总灰分及酸不溶性灰分的常规检查及浸出物测定。5.1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的相关方法,测定了26批不同品种不同产地鸡矢藤药材样品的水分、总灰分及酸不溶性灰分,结果表明,其水分为5.113.2%,总灰分为5.911.2%,酸不溶性灰分为0.32.3%。对照《四川省中药材标准》2010年版的相关规定,水分除S3、S4、S10、S25、S26、S28外,总灰分除S3、S10、S27、S28外,酸不溶性灰分除S3、S6、S24、S28外,所测样品均符合要求。5.2采用《四川省中药材标准》2010年版中鸡矢藤项下的浸出物测定方法,测定了26批不同品种不同产地鸡矢藤样品的浸出物含量,结果表明,其浸出物含量最高为21.5%,最低为10.2%。对照《四川省中药材标准》2010年版的相关规定,所测样品均符合要求。6首次建立了鸡矢藤药材中鸡矢藤苷含量的UPLC-DAD测定方法,并进行了不同品种不同产地鸡矢藤样品的测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限度标准,为完善四川鸡矢藤药材质量标准奠定了基础。6.1通过考察色谱条件,供试品溶液的提取方法,以及线性关系、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试验等方法学验证,建立了鸡矢藤苷的UPLC-DAD测定方法,并进行了26批不同品种不同产地鸡矢藤样品的测定,结果表明,所测样品的鸡矢藤苷含量最高为1.00%,最低为0.03%,平均为0.36%。根据测定结果,结合实际,建议本品鸡矢藤苷的限量标准为不得少于0.2%。6.2分析不同鸡矢藤样品含量测定结果,不同品种鸡矢藤的差异无明显规律,但同一品种不同产地鸡矢藤样品的鸡矢藤苷含量差异较大,鸡矢藤和毛鸡矢藤的不同产地药材样品之间含量差异可达10倍,说明产地因素对鸡矢藤苷的含量有影响。7质量标准(草案)在《四川省中药材标准》2010年版基础上,结合本文研究,拟订了四川鸡矢藤药材质量标准(草案),为后期的标准修订提供了科学依据。
夏莹莹[8](2020)在《广西油茶人工林植物多样性及其碳贮量研究》文中提出生物多样性和碳汇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是生态学研究中普遍比较关注的问题。我国是人工林大国,居世界第一位,近年来,人工林集约化经营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增强了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导致生产力水平低、稳定性差等问题,人工林生态效益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广西传统、特色的经济林树种,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油茶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从森林群落尺度,油茶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是广西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油茶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和林地生产力,使油茶林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是油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深入了解油茶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价值,当务之急即是摸清其林下生物多样性和了解碳贮量情况的本底资料。本研究从生态系统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实地调查及模型模拟等方法,针对广西油茶人工林开展群落多样性和碳贮量研究。通过对广西油茶人工林7个分布区域、3个林龄层次、5种经营措施的植物多样性和碳贮量的调查分析,研究区域分布、林龄层次和经营措施对广西油茶人工林群落多样性特征和碳贮量的影响。同时根据广西油茶人工林2015年的统计数据,对广西油茶人工林碳贮量进行估算。具体研究结果为:1、广西油茶人工林植物区系组成和多样性广西油茶人工林分布区内共有高等植物100科、268属、414种。其中,蕨类植物15科、22属、31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83科、244属、381种。蕨类植物科、属的区系分化强度分别为1.47、1.41,且属和种均为小型。蕨类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包括4种类型,属的分布区类型包括6种类型。种子植物科分化强度系数为2.91,属于中小科,且小型科居多;属分化强度系数为1.57,且有较多的寡种属和单种属,仅含1种的属多达172个,占全区种子植物总属数的69.92%%。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包括10种分布类型,属的分布区类型包括13种分布类型,在本区种子植物中,还包括中国特有分布类型,含有4属。整体上,广西油茶人工林林下植被的分布区类型具有较强的热带性质。2、广西油茶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特征不同区域油茶林灌草层科、属、种的数量变化与各区域生境异质性有关,各区域间物种相似性不高。灌草层的优势种基本为交叉种;灌木层仅Margalef指数差异显着,草本层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差异显着。不同林龄油茶林灌草层科、属、种的数量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加;灌草层的优势种基本为共有种;两个地点不同林龄的油茶林多样性指数变化不一致,但岑溪市油茶林和三江县油茶林草本层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差异显着。不同经营措施油茶林粗放管理和抚育措施的油茶林植被科、属、种的数量均高于嫁接换冠和更新造林的油茶林;灌木层中占有比重较大的物种以共有种居多,而草本层优势种差异较大;多样性指数方面,除Pielou指数外,Margalef、Simpson、Shannon-Wiener指数均为利用无性系苗木更新改造最低。3、广西油茶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总体上,各器官生物量(不考虑果实)分配比重为枝>根>叶>花芽,且枝、根生物量占比之和达50%以上;群落生物量分配格局为乔木层>凋落物层>灌草层。不同区域油茶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表现为低纬度油茶林高于高纬度油茶林;不同林龄油茶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表现为随着林龄增加生物量增加的趋势;不同经营措施油茶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的高低与采取的具体经营措施有关。广西油茶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范围5.705-74.413t·hm-2。4、广西油茶人工林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总体上,各器官碳贮量枝干的碳贮量最高,花芽碳贮量最低。生态系统碳贮量分配格局土壤层碳贮量最高,其次是乔木层。不同区域油茶林生态系统总碳贮量总体上表现为低纬度油茶林高于高纬度油茶林;不同林龄油茶林生态系统总碳贮量两个地点的油茶林变化规律不同,但乔木层碳贮量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加。不同经营措施油茶林总碳贮量变化规律与采取的经营措施有关。影响油茶人工林碳贮量的因素:各因子对乔木层碳贮量与土壤层碳贮量的影响不同,土壤物理性质(孔隙度、持水量)与乔木层碳贮量呈负相关,与土壤层碳贮量呈正相关。地径、冠幅、林龄、叶生物量、枝生物量、总生物量、纬度与乔木层碳贮量呈正相关,与土壤碳贮量呈负相关。5、广西油茶人工林碳贮量与群落多样性特征参数的关系灌木层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物种数与乔木层碳贮量正相关,草本层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与土壤层碳贮量负相关,草本层多样性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与总碳贮量负相关。乔木层碳贮量与多样性指数回归的效果显着,其拟合方程:Y1=-2.739+13.056x1+96.204x2-46.154x3。6、广西油茶人工林碳贮量估算广西油茶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贮量范围55.62-157.28t.hm-2。以2015年统计的数据为基准,广西油茶人工林碳贮量估算情况:幼林7.69Tg,中龄林30.11Tg,成林37.59Tg。
白佩佩[9](2020)在《海坛岛典型灌丛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文中提出灌丛作为我国植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海岛生态系统。我国海岛数量众多,海岛灌丛植物群落的调查研究对于保护、开发利用海岛植物资源,进行海岛生态修复和海岛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样方法对海坛岛主岛灌丛群落进行野外调查,采集土壤样本并测定土壤环境因子,分析研究海坛岛典型灌丛类型、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特点,再通过冗余分析法对海坛岛典型灌丛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因子进行排序分析,探讨影响灌丛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土壤因子。以期为海坛岛生态修复、灌丛植物保护和利用提供一些参考。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海坛岛54个灌丛样方的调查,一共调查到31个群丛类型,其中灌木层以滨柃(Eurya emarginata)为优势种的群丛有7个,灌木层以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为优势种的群丛有8个,灌木层以豺皮樟(Litsea rotundifolia)为优势种的群丛有3个,灌木层以黑松(Pinus thunbergii)为优势种的群丛有4个,灌木层以福建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为优势种的群丛有2个,灌木层以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为优势种的群丛有2个,另外还有分布一些以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细叶野牡丹(Melastoma intermedium)、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为灌木优势种的其他类型群丛。(2)一共记录到维管束植物187种(含7变种,3亚种),灌木68种(含4变种,1亚种),草本119种(含3变种,2亚种),隶属于71科165属。其中被子植物有60科153属174种(含6变种,3亚种),裸子植物有1科1属1种,蕨类植物有10科11属12种(含1变种)。通过对科属级别分析发现,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和豆科(Leguminosae)为优势科,区域单种科和区域单种属占优势。总样方和6种典型灌丛群落都是以草本层物种数目居多,都要大于灌木层物种数目,可能是因为草本比灌木更能适应恶劣的海岛环境。(3)海坛岛典型灌丛群落植物属的分布以热带分布为主,一共88属,属的占比为66.67%,属含有的种有96种,占比为68.57%,表明海坛岛典型灌丛群落种子植物的属的地理成分是以热带性质为优势的。(4)海坛岛典型灌丛群落特征中,生活型上以高位芽植物、地面芽植物、一年生植物占优势;在叶特性上,都以叶被毛、非革质叶、单叶为优势;花期上以长花期为优势;在果实类型上以蒴果、瘦果、核果、浆果、颖果为主。生活型、叶特性、花期和果实类型都表现出了与海坛岛环境条件恶劣相适应的特征。物种多样性上,群落内,草本层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都大于灌木层,说明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均匀度都高于灌木层。群落间,台湾相思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着高于其他几个灌丛群落,表明了台湾相思灌丛群落中物种较为丰富。在Simpson多样性指数上,车桑子群落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显着高于其他群落,说明车桑子灌丛群落中优势度物种小。6种灌丛群落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上没有显着性差异,说明这几个群落在物种复杂程度和均匀度上差别不大。(5)在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因子相关性分析中,土壤酸碱度(p H)(p<0.05)与土壤全磷含量(TP)(p<0.05)是影响海坛岛典型灌丛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机质含量(SOM)、全氮含量(TN)、全钾含量(TK)、碱解氮含量(N)、有效磷含量(P)、速效钾含量(K)、全盐量(S)没有显着相关性。而土壤酸碱度(p H)与土壤全磷含量(TP)两者共同对物种多样性指数的解释两为26.80%,但是还有73.20%的未知因素影响了灌丛物种多样性。
李杰[10](2012)在《超临界CO2萃取鸡矢藤中有效成分的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鸡矢藤为茜草科鸡矢藤属草本植物,药食兼用,分布广泛,种植简单。传统中医学认为,鸡矢藤以根及全草入药,具有止痛消肿、解毒活血、消食化积、祛风除湿的功效,在现代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研究发现鸡矢藤中还富含抗坏血酸、黄酮类化合物及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调节免疫、抗衰老等更适应现代医疗应用的功效,其独特的保健价值也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因此,对鸡矢藤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有效成分提取方式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论文对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用于鸡矢藤有效成分的提取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对超临界CO2萃取鸡矢藤有效成分过程中的不同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确定了无水乙醇为夹带剂,在1L萃取釜中原料100g的条件下,萃取实验过程夹带剂的最佳用量为500ml,较优的加入方式为实验开始后分次加入。同时,分析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超临界CO2萃取鸡矢藤中有效成分效果的影响程度,选定了各因素的操作范围。以萃取率为指标,采用均匀实验设计法进行了超临界CO2萃取鸡矢藤的实验,考察各因素对萃取效果的影响,在选定的水平范围内,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依次为:萃取压力>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同时,确定了超临界CO2萃取鸡矢藤的较优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2Mpa、萃取温度62℃、萃取时间1.75h。在此较优萃取工艺条件下,鸡矢藤萃取成分实际的最大萃取率为8.84%。运用气相-质谱分析技术对鸡矢藤的超临界萃取成分进行鉴定,得到19种化学成分,其中N,N-二甲基丙酰胺、正癸基环己烷、L-抗坏血酸-2,6-二棕榈酸酯、乌头酸三异丁酯、柠檬酸三正丁酯、乙酰柠檬酸三丁酯、角鲨烯等7种成分是传统方法未能从鸡矢藤中提取得到。在这些已鉴定成分中,L-抗坏血酸-2,6-二棕榈酸酯、异冰片、齐墩果酸、角鲨烯都具有良好的药效作用,而含硫的邻甲硫基苯甲醛可能是鸡矢藤特殊气味的成分来源。结合角鲨烯标准品,采用气相色谱法对超临界CO2萃取鸡矢藤有效成分中角鲨烯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鸡矢藤中角鲨烯的含量与超临界萃取率呈现正比关系,在较优萃取工艺条件下萃取鸡矢藤的有效成分中角鲨烯含量最高。实验采用的鸡矢藤在超临界较优工艺条件下萃取得到的角鲨烯含量约为74mg/100g。
二、鸡矢藤果实成分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鸡矢藤果实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鸡矢藤和毛鸡矢藤药效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鸡矢藤的研究进展 |
1.1.1 鸡矢藤的植物分类及特性研究 |
1.1.1.1 鸡矢藤的植物分类研究 |
1.1.1.2 鸡矢藤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 |
1.1.2 鸡矢藤的生药学研究 |
1.1.3 鸡矢藤的化学成分研究 |
1.1.3.1 挥发性成分 |
1.1.3.2 三萜类 |
1.1.3.3 环烯醚萜苷类 |
1.1.3.4 黄酮类 |
1.1.3.5 气味成分 |
1.1.3.6 其他成分 |
1.1.4 鸡矢藤的功效及药理作用研究 |
1.1.4.1 镇痛作用 |
1.1.4.2 抑菌作用 |
1.1.4.3 抗惊厥作用 |
1.1.4.4 子宫兴奋作用 |
1.1.4.5 抗炎作用 |
1.1.4.6 松弛平滑肌作用 |
1.1.4.7 祛痰作用 |
1.1.4.8 降压作用 |
1.1.5 鸡矢藤的临床应用研究 |
1.1.5.1 作为镇痛药物辅助治疗相关疾病 |
1.1.5.2 治疗农药中毒等症 |
1.1.5.3 治疗骨髓炎 |
1.1.5.4 治疗胃肠疾病 |
1.1.5.5 治疗慢性胆囊炎 |
1.1.5.6 保护肾功能 |
1.1.5.7 其他功效 |
1.2 鸡矢藤的开发利用及应用前景 |
2 浙江省鸡矢藤属植物资源调查 |
2.1 概述 |
2.2 种类、分布、生态环境 |
2.3 生物学特性 |
2.4 区分要点 |
3 鸡矢藤中挥发油的提取及成分分析 |
3.1 仪器和材料 |
3.2 挥发油的提取制备 |
3.3 挥发油的分析测定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鸡矢藤果实挥发油GC-MS 分析结果 |
3.4.2 毛鸡矢藤果实挥发油GC-MS 分析结果 |
3.4.3 鸡矢藤和毛鸡矢藤果实挥发油中相同成分分析 |
3.4.4 鸡矢藤和毛鸡矢藤果实挥发油中不同成分分析 |
3.5 小结 |
4 鸡矢藤中药效成分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含量的测定 |
4.1 概述 |
4.1.1 熊果酸概述 |
4.1.2 齐墩果酸概述 |
4.1.3 鸡矢藤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研究 |
4.1.4 中药材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含量测定方法 |
4.2 实验部分 |
4.2.1 提取方法考察 |
4.2.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4.2.1.2 提取方法考察 |
4.2.1.3 结果与讨论 |
4.2.2 含量测定 |
4.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4.2.2.2 色谱分析条件 |
4.2.2.3 溶液制备 |
4.2.3 结果与讨论 |
4.2.3.1 分析条件的确定 |
4.2.3.2 标准曲线的制备 |
4.2.3.3 精密度试验 |
4.2.3.4 重复性试验 |
4.2.3.5 加样回收率实验 |
4.2.3.6 样品测定 |
4.2.4 结果与分析 |
4.3 小结 |
5 结论和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浙江省鸡矢藤属植物标本)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2)鸡矢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源分布现状 |
2 化学成分 |
2.1 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 |
2.2 黄酮类化合物 |
2.3 甾醇类和三萜类化合物 |
2.4 挥发油和烷烃、脂肪醇、脂肪酸类化合物 |
3 药理作用 |
3.1 抗炎、镇痛作用 |
3.2 影响胃肠道功能 |
3.3 抑菌作用 |
3.4 抗肿瘤作用 |
4 安全性 |
5 临床应用 |
6 结语 |
(3)栀子豉汤体内外化学成分与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栀子豉汤概述 |
1.1.1 栀子豉汤的实验研究 |
1.1.2 栀子豉汤的临床应用 |
1.2 栀子豉汤中单味药材的研究概况 |
1.2.1 栀子研究概况 |
1.2.2 淡豆豉研究概况 |
1.3 立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栀子和淡豆豉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 |
2.1 栀子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 |
2.1.1 栀子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 |
2.1.2 栀子化学成分的鉴定 |
2.2 淡豆豉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 |
2.2.1 淡豆豉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 |
2.2.2 淡豆豉化学成分的鉴定 |
2.3 讨论 |
第三章 栀子豉汤中主要入血成分的质谱鉴定 |
3.1 样品溶液制备 |
3.2 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 |
3.3 栀子豉汤主要成分的鉴定 |
3.3.1 鉴定结果 |
3.3.2 栀子豉汤中主要成分的质谱裂解规律解析 |
3.4 栀子豉汤主要入血成分的鉴定 |
3.4.1 给药方案和样品采集 |
3.4.2 血浆样品的预处理 |
3.4.3 鉴定结果 |
3.5 讨论 |
第四章 栀子豉汤中16个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4.1 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 |
4.2 溶液的制备 |
4.3 方法学考察 |
4.4 16个成分含量的测定 |
4.5 讨论 |
第五章 栀子豉汤中主要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
5.1 色谱条件与质谱条件 |
5.2 溶液的制备 |
5.3 血浆样品的预处理 |
5.4 分析方法确证 |
5.5 给药方案和样品采集 |
5.6 实际样品测定和数据处理 |
5.7 药动学结果 |
5.8 讨论 |
第六章 栀子豉汤对抑郁模型大鼠的改善作用 |
6.1 实验方法 |
6.1.1 实验分组 |
6.1.2 模型制备方法 |
6.1.3 给药方案 |
6.1.4 行为学测定方法 |
6.1.5 大脑中神经递质的测定方法 |
6.1.6 血浆中神经递质的测定方法 |
6.1.7 统计学处理 |
6.2 实验结果 |
6.2.1 体重 |
6.2.2 糖水消耗量 |
6.2.3 大脑皮质中神经递质的浓度 |
6.2.4 血浆中5-HT和5-HIAA的浓度 |
6.3 讨论 |
6.3.1 动物模型的评价 |
6.3.2 抑郁症与大鼠体内神经递质的关系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1 |
附图2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学位论文自愿预先检测申请表 |
(4)栀子药材道地性系统评价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与结果 |
1.1 栀子道地产区本草考证 |
1.2 栀子性状特征 |
1.3 栀子化学成分数据分析 |
1.3.1 数据清洗与标准化处理 |
1.3.2 单因素方差分析 |
1.3.3 主成分分析 |
1.3.4 聚类分析 |
2 讨论 |
(5)栀子化合物组与代谢物组的多维色谱—质谱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栀子环烯醚萜苷化学成分研究 |
1 栀子中分离得到的环烯醚萜苷类有效成分 |
1.1 化合物的名称、结构 |
1.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2 栀子化学成分的多维色谱切割分离制备方法 |
2.1 仪器与材料 |
2.2 药材提取 |
2.3 大孔吸附树脂前处理 |
2.4 葡聚糖凝胶柱层析 |
2.5 反相硅胶柱层析 |
2.6 半制备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
3 反相制备液相色谱法同时分离制备栀子中四种环烯醚萜苷单体化合物 |
3.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3.2 粗提物的制备 |
3.3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物的制备 |
3.4 HPLC分析条件 |
3.5 高效液相色谱制备条件的优化 |
3.6 产物纯度检测与结构鉴定 |
4 大孔吸附树脂法分离纯化栀子苷单体 |
4.1 试剂与材料 |
4.2 制备栀子果实粗提物 |
4.3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制备栀子苷单体 |
5 讨论与小结 |
5.1 栀子化学成分的多维色谱切割分离制备方法 |
5.2 反相制备液相色谱法同时分离制备栀子中四种环烯醚萜苷单体化合物 |
5.3 大孔吸附树脂法分离纯化栀子苷单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栀子环烯醚萜苷有效部位的制备与定量分析 |
1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环烯醚萜苷含量 |
1.1 仪器、试剂与材料 |
1.2 总环烯醚萜苷含量测定方法学的建立 |
2 栀子总环烯醚萜苷的提取工艺优化 |
2.1 仪器与材料 |
2.2 提取方法的比较 |
2.3 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栀子回流提取工艺 |
2.4 提取工艺放大 |
3 栀子总环烯醚萜苷的纯化工艺研究 |
3.1 仪器与材料 |
3.2 样品液的制备 |
3.3 树脂的筛选 |
3.4 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对栀子总环烯醚萜苷的吸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
3.5 栀子总环烯醚萜苷纯化工艺优化 |
4 HPLC法同时测定八种环烯醚萜苷类有效成分的含量 |
4.1 仪器、试剂与材料 |
4.2 环烯醚萜苷成分含量测定的方法学的建立 |
5 讨论与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二维液相色谱柱切换系统的搭建及栀子环烯醚萜苷单体的制备 |
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 |
2 样品制备 |
3 梯度洗脱一维色谱分离过程 |
3.1 分析型HPLC梯度洗脱色谱条件优化 |
3.2 半制备型HPLC梯度洗脱色谱条件优化 |
4 等度洗脱二维色谱柱切换分离过程 |
4.1 一维等度洗脱分离 |
4.2 二维等度洗脱分离 |
5 二维等度洗脱与一维梯度洗脱方式的比较 |
6 HPLC-DAD产品的纯度检测及结构鉴定 |
7 讨论与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HSCCC-HPLC-AD在线纯度检测系统的搭建及栀子环烯醚萜苷单体的制备 |
1 大孔吸附树脂-高速逆流色谱-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制备栀子中的两种主要环烯醚萜苷有效成分 |
1.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1.2 栀子果实粗提物的制备 |
1.3 大孔吸附树脂-高速逆流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纯化技术 |
2 分配系数测定法结合分析型高速逆流色谱技术用于溶剂体系的优化 |
2.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2.2 样品的制备 |
2.3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过程 |
2.4 溶剂体系优化 |
2.5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所得流分的纯度检测及结构鉴定 |
3 在线纯度检测高速逆流色谱技术用于栀子中活性成分的高效、快速制备 |
3.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3.2 样品的制备 |
3.3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条件的优化 |
3.4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过程 |
3.5 高效液相色谱HPLC-DAD在线纯度检测及流分的结构鉴定 |
3.6 方法应用评价 |
3.7 正交试验设计用于溶剂体系优化 |
4 讨论与小结 |
4.1 两种单体的高效、快速制备工艺 |
4.2 高速逆流色谱的技术改进 |
第五章 栀子环烯醚萜苷HPLC-DAD-MSMS体外指纹谱及体内代谢谱的建立 |
1 栀子HPLC-DAD-MS/MS体外指纹谱的建立 |
1.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1.2 样品的制备 |
1.3 HPLC-DAD分析 |
1.4 命名法 |
1.5 HPLC-ESI-MS/MS分析 |
1.6 环烯醚萜苷成分裂解规律的揭示 |
2 栀子HPLC-DAD-MS/MS体内代谢谱的建立 |
2.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3 代谢过程的推测 |
3 讨论与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栀子环烯醚萜苷有效部位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1 栀子有效部位中活性成分及其代谢产物的血药浓度测定及分析 |
1.1 材料和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3 结果与讨论 |
2 栀子有效部位胆汁排泄及对胆汁分泌的影响 |
2.1 材料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综述 高速逆流色谱在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分离制备中的应用进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情况 |
致谢 |
(6)基于标准汤剂的茵陈蒿汤组方药味配方颗粒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基于标准汤剂的中药配方颗粒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
一、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两者所含成分定性定量分析及相关性研究 |
二、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原料饮片或药材三者所含成分定性定量分析及相关性研究 |
三、基于生物活性与化学成分相关性分析的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质量比较 |
四、基于疗效比较的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质量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二章 茵陈配方颗粒质量评价研究 |
第一节 茵陈标准汤剂量值传递规律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对照品与样品 |
1.3 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茵陈标准汤剂的制备 |
2.2 供试品及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分析 |
2.4 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转移率分析 |
2.5 标准汤剂出膏率检测及分析 |
3 讨论 |
第二节 茵陈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质量比较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样品 |
1.3 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茵陈配方颗粒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分析 |
2.3 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结果分析 |
2.4 基于模式识别的茵陈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质量比较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栀子配方颗粒质量评价研究 |
第一节 栀子标准汤剂剂量值传递规律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对照品与样品 |
1.3 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栀子标准汤剂的制备 |
2.2 供试品及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分析 |
2.4 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转移率分析 |
2.5 标准汤剂出膏率检测及分析 |
3 讨论 |
第二节 栀子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质量比较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样品 |
1.3 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栀子配方颗粒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分析 |
2.3 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结果分析 |
2.4 基于模式识别的栀子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质量比较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大黄配方颗粒质量评价研究 |
第一节 大黄饮片标准汤剂量值传递规律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对照品与样品 |
1.3 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大黄饮片标准汤剂的制备 |
2.2 供试品及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分析 |
2.4 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转移率分析 |
2.5 标准汤剂出膏率检测及分析 |
3 讨论 |
第二节 大黄配方颗粒与大黄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比较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样品 |
1.3 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大黄配方颗粒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分析 |
2.3 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结果分析 |
2.4 基于模式识别的大黄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质量比较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合讨论及展望 |
1 研究结果 |
2 研究结论 |
3 本课题的创新点 |
4 本课题的缺陷和展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几种川产鸡矢藤的生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实验部分 |
1 样品收集与鉴定 |
2 形态组织学研究 |
2.1 仪器、试剂及材料 |
2.2 方法与结果 |
2.2.1 原植物形态 |
2.2.2 性状鉴别 |
2.2.3 显微鉴别 |
2.3 小结 |
3 “谱-效”关系研究 |
3.1 仪器、试剂及材料 |
3.2 实验动物 |
3.3 方法与结果 |
3.3.1 样品的制备 |
3.3.2 药效学研究 |
3.3.3 UPLC-DAD色谱分析 |
3.3.4 “谱-效”灰色关联度分析 |
3.4 小结 |
4 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
4.1 仪器、试剂及材料 |
4.2 方法与结果 |
4.3 小结 |
5 UPLC-DAD指纹图谱研究 |
5.1 仪器、试剂及材料 |
5.2 方法与结果 |
5.2.1 色谱条件的筛选 |
5.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5.2.3 方法学考察 |
5.2.4 样品分析 |
5.2.5 UPLC指纹图谱分析 |
5.3 小结 |
6 检查 |
6.1 仪器、试剂及材料 |
6.2 方法与结果 |
6.2.1 水分 |
6.2.2 总灰分及酸不溶性灰分测定 |
6.3 小结 |
7 浸出物测定 |
7.1 仪器、试剂及材料 |
7.2 方法与结果 |
7.3 小结 |
8 鸡矢藤苷含量测定研究 |
8.1 仪器、试剂及材料 |
8.2 方法与结果 |
8.2.1 色谱条件的选择 |
8.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8.2.3 方法学考察 |
8.2.4 样品的测定 |
8.3 小结 |
9 质量标准(草案) |
第二部分 结论与讨论 |
第三部分 文献综述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后置部分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广西油茶人工林植物多样性及其碳贮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和碳贮量的意义 |
1.1.2 研究油茶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和碳贮量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生物多样性 |
1.2.2 碳贮量 |
1.3 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
2 研究地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地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试验点的选择和原则 |
2.2.2 多样性调查研究 |
2.2.3 碳贮量调查研究 |
2.3 数据分析与处理 |
2.3.1 植物鉴定、数据汇总及植物名录 |
2.3.2 数据分析 |
3 广西油茶人工林林下植物区系组成及多样性 |
3.1 广西油茶人工林林下植物区系组成 |
3.2 广西油茶人工林植物区系多样性 |
3.2.1 广西油茶人工林蕨类植物区系多样性 |
3.2.2 广西油茶人工林种子植物的区系多样性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广西油茶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 |
4.1 不同区域油茶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 |
4.1.1 不同区域油茶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及重要值 |
4.1.2 不同区域油茶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比较 |
4.1.3 不同区域油茶人工林林下植物相似系数及聚类分析 |
4.2 不同林龄油茶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 |
4.2.1 不同林龄油茶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及重要值 |
4.2.2 不同林龄油茶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比较 |
4.2.3 不同林龄油茶人工林林下植物相似系数比较 |
4.3 不同经营措施油茶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 |
4.3.1 不同经营措施油茶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及重要值 |
4.3.2 不同经营措施油茶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比较 |
4.3.3 不同经营措施油茶林林下植物相似系数比较及聚类分析 |
4.4 影响油茶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
4.4.1 植被数量与相关环境因子的关系 |
4.4.2 物种重要值与相关环境因子的关系 |
4.4.3 多样性指数与相关因子的关系 |
4.5 讨论 |
4.5.1 区域分布对广西油茶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
4.5.2 林龄对广西油茶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
4.5.3 经营措施对广西油茶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
4.5.4 影响油茶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因素 |
4.6 本章小结 |
5 广西油茶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 |
5.1 不同区域油茶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 |
5.1.1 不同区域油茶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及其分配 |
5.1.2 不同区域油茶人工林灌草层及凋落物层生物量 |
5.1.3 不同区域油茶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 |
5.2 不同林龄油茶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 |
5.2.1 不同林龄油茶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及其分配 |
5.2.2 不同林龄油茶人工林灌草层及凋落物层生物量 |
5.2.3 不同林龄油茶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 |
5.3 不同经营措施油茶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 |
5.3.1 不同经营措施油茶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及其分配 |
5.3.2 不同经营措施油茶人工林灌草层及凋落物层生物量 |
5.3.3 不同经营措施油茶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 |
5.4 讨论 |
5.4.1 区域变化对广西油茶人工林生物量的影响 |
5.4.2 林龄对广西油茶人工林生物量的影响 |
5.4.3 不同经营措施对广西油茶人工林生物量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广西油茶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配格局 |
6.1 不同区域油茶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配格局 |
6.1.1 不同区域油茶人工林乔木层碳贮量及其分配格局 |
6.1.2 不同区域油茶人工林土壤层碳贮量 |
6.1.3 不同区域油茶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配格局 |
6.2 不同林龄油茶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配格局 |
6.2.1 不同林龄油茶人工林乔木层碳贮量及其分配格局 |
6.2.2 不同林龄油茶人工林土壤层碳贮量 |
6.2.3 不同林龄油茶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配格局 |
6.3 不同经营措施油茶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配格局 |
6.3.1 不同经营措施油茶人工林乔木层碳贮量及其分配格局 |
6.3.2 不同经营措施油茶人工林土壤层碳贮量 |
6.3.3 不同经营措施油茶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配格局 |
6.4 广西油茶人工林碳贮量估算 |
6.4.1 估算方法 |
6.4.2 碳贮量估算 |
6.5 影响广西油茶人工林碳贮量变化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
6.5.1 碳贮量与影响因子的Pearson分析 |
6.5.2 碳贮量与相关因子的回归分析 |
6.6 讨论 |
6.6.1 区域分布对广西油茶人工林碳贮量的影响 |
6.6.2 林龄对广西油茶人工林碳贮量的影响 |
6.6.3 经营措施对广西油茶人工林碳贮量的影响 |
6.7 本章小结 |
7 广西油茶人工林碳贮量与群落特征参数关系分析 |
7.1 碳贮量与群落特征参数的Pearson相关分析 |
7.2 碳贮量与群落特征相关参数的回归分析 |
7.2.1 碳贮量与群落特征相关参数的一元回归分析 |
7.2.2 碳贮量与群落特征相关参数的多元回归分析 |
7.3 讨论 |
7.4 本章小结 |
8 广西油茶人工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建议 |
8.1 广西油茶人工林植物多样性和碳贮量提升策略 |
8.2 广西油茶人工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海坛岛典型灌丛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调查与采样 |
2.2.2 调查数据处理 |
第三章 海坛岛典型群落类型和群落构成 |
3.1 海坛岛典型灌丛群落类型 |
3.1.1 滨柃灌丛 |
3.1.2 台湾相思灌丛 |
3.1.3 豺皮樟灌丛 |
3.1.4 黑松灌丛 |
3.1.5 福建胡颓子灌丛 |
3.1.6 车桑子灌丛 |
3.1.7 其他灌丛 |
3.2 海坛岛典型灌丛群落物种构成 |
3.2.1 海坛岛6种典型灌丛群落物种的科属分析 |
3.2.2 滨柃灌丛群落物种科属构成分析 |
3.2.3 台湾相思灌丛群落物种科属构成分析 |
3.2.4 黑松灌丛群落物种科属构成分析 |
3.2.5 豺皮樟灌丛群落物种科属构成分析 |
3.2.6 福建胡颓子灌丛群落物种科属构成分析 |
3.2.7 车桑子灌丛群落物种科属构成分析 |
3.3 海坛岛典型灌丛群落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
3.4 海坛岛典型灌丛群落结构组件构成分析 |
第四章 海坛岛典型灌丛群落物种多样性及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
4.1 海坛岛6种典型灌丛群落内物种多样性 |
4.1.1 滨柃灌丛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
4.1.2 台湾相思灌丛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
4.1.3 黑松灌丛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
4.1.4 豺皮樟灌丛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
4.1.5 福建胡颓子灌丛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
4.1.6 车桑子灌丛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
4.2 海坛岛6种典型灌丛群落间物种多样性 |
4.2.1 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分析 |
4.2.2 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分析 |
4.3 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
4.3.1 环境因子之间相关性 |
4.3.2 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之间相关性分析 |
第五章 讨论 |
5.1 海坛岛典型灌丛群落特征 |
5.2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
第六章 结论 |
6.1 海坛岛典型灌丛类型 |
6.2 海坛岛典型灌丛群落特征 |
6.2.1 群落物种构成 |
6.2.2 群落区系地理成分 |
6.2.3 群落结构组件构成 |
6.3 海坛岛典型灌丛群落物种多样性及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10)超临界CO2萃取鸡矢藤中有效成分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文献综述 |
1.1 鸡矢藤简介 |
1.1.1 鸡矢藤概述 |
1.1.2 鸡矢藤化学成分的研究 |
1.1.3 鸡矢藤的提取方法 |
1.2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
1.2.1 超临界流体萃取概述 |
1.2.2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发展 |
1.2.3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特征、优势 |
1.2.4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中药提取方面的应用 |
1.3 课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原料及试剂 |
2.1.1 原料来源及预处理 |
2.1.2 化学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装置与操作步骤 |
2.3.1 实验装置简介 |
2.3.2 实验操作步骤 |
2.4 萃取率的计算方法 |
2.5 夹带剂 |
2.5.1 夹带剂的原理及种类 |
2.5.2 夹带剂对比实验 |
2.5.3 夹带剂的加入方式及用量 |
2.6 实验方案设计 |
2.6.1 实验操作条件的选择 |
2.6.2 均匀实验设计 |
2.7 小结 |
3 超临界萃取工艺研究及萃取成分分析 |
3.1 超临界萃取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1 均匀设计实验结果 |
3.1.2 均匀设计实验分析 |
3.1.3 较优萃取工艺的分析 |
3.1.4 验证较优萃取工艺条件 |
3.2 总萃取物成分分析 |
3.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设备 |
3.2.3 实验内容与方法 |
3.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 小结 |
4 鸡矢藤超临界萃取成分中角鲨烯的含量测定 |
4.1 角鲨烯简介 |
4.1.1 角鲨烯的结构与性质 |
4.1.2 角鲨烯的功能与应用 |
4.2 角鲨烯分析方法的建立 |
4.2.1 角鲨烯的定性分析 |
4.2.2 角鲨烯的定量分析 |
4.3 萃取成分中角鲨烯含量的测定 |
4.4 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鸡矢藤果实成分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鸡矢藤和毛鸡矢藤药效成分研究[D]. 田晓芳.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1)
- [2]鸡矢藤的研究进展[J]. 胡明勋,马逾英,蒋运斌,杨芝芳,陈玲,马俊. 中国药房, 2017(16)
- [3]栀子豉汤体内外化学成分与药代动力学研究[D]. 龙志敏. 沈阳药科大学, 2012(01)
- [4]栀子药材道地性系统评价与分析[J]. 刘方舟,杨阳,张一颖,王琳,李萌,李园白. 中国现代中药, 2018(11)
- [5]栀子化合物组与代谢物组的多维色谱—质谱法研究[D]. 周婷婷. 第二军医大学, 2007(05)
- [6]基于标准汤剂的茵陈蒿汤组方药味配方颗粒质量评价研究[D]. 倪丽丽.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几种川产鸡矢藤的生药学研究[D]. 胡明勋.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8]广西油茶人工林植物多样性及其碳贮量研究[D]. 夏莹莹.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9]海坛岛典型灌丛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D]. 白佩佩.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10]超临界CO2萃取鸡矢藤中有效成分的工艺研究[D]. 李杰. 郑州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