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流强磁场磁感应的测量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高运来[1](2018)在《多物理电磁及热成像钢轨裂纹无损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轮轨滚动接触疲劳导致的钢轨顶面裂纹伤损,会降低钢轨的使用性能,危害高速铁路运行安全。为了防止钢轨断裂故障发生,需要对服役状态下的钢轨进行在线快速无损检测,及时准确地发现裂纹并进行检修维护。采用电磁方法以非接触方式快速扫描检测钢轨顶面裂纹,能弥补常规超声技术难以检测表面和近表面裂纹的不足。利用电磁感应激励的热成像方法具有检测分辨率高、大面积快速检测和多物理响应特征丰富的特点,对于微小裂纹和连续多裂纹的检测具有优势。本文在漏磁检测和涡流脉冲热成像技术基础上,开展了钢轨顶面复杂形状斜裂纹和自然疲劳裂纹的多物理电磁及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扫描速度对钢轨顶面裂纹漏磁检测的影响问题,研究了铁磁性材料磁化过程和磁场速度效应,建立了快速运动漏磁检测的磁路磁阻模型和运动磁场趋肤效应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和实验研究验证了扫描速度对裂纹漏磁检测的影响机理。数值仿真了速度效应引起的材料磁导率减小时,表面开口裂纹漏磁信号幅值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对0-50m/s测试速度下多种类型表面开口裂纹和近表面埋藏缺陷开展了快速运动漏磁检测实验验证。与仅考虑动生电涡流效应影响的传统模型相比,研究成果加深了对运动磁场速度效应影响机理的理解,能够为漏磁检测结构的优化设计和在线快速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2)针对单个磁传感器获取复杂形状斜裂纹漏磁场信息不全面和成像检测困难问题,提出了三维漏磁传感阵列扫描成像裂纹检测方法。数值仿真了横向、斜向、V形和连续多裂纹的三维漏磁场成像特征与裂纹几何形状的关系,得出磁阵列传感器的提离和感应面积与裂纹漏磁成像检测灵敏度和分辨率的关系规律。提出了复杂形状斜裂纹的漏磁场特征分析提取方法,仿真得到了三个坐标平面上不同磁场矢量方向的漏磁信号特征与斜裂纹扩展方向及角度的关系。在不同速度下对多种类型表面人工裂纹(宽度最小200um)和钢轨自然疲劳裂纹(宽度约20um)试件开展了实验验证和在线测试。研究成果能够为钢轨顶面复杂形状斜裂纹的三维漏磁阵列扫描成像检测及信号特征提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3)针对钢轨顶面自然疲劳裂纹的成像检测难题,通过集成漏磁检测和涡流脉冲热成像的各自优势,提出了多物理电磁脉冲热成像裂纹检测方法。采用铁氧体磁轭式激励结构在钢轨顶面产生均匀分布的电磁热多物理场,运用红外热像仪测量表面温度分布,实现了对自然疲劳裂纹的高分辨热成像检测。数值仿真了电磁热多物理场耦合效应,得到了磁力线、电涡流的方向性以及电磁热效应与裂纹走向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对复杂形状人工斜裂纹和自然疲劳裂纹钢轨试件开展了电磁脉冲热成像检测实验验证,通过多物理响应信号特征提取对裂纹的几何形状、扩展方向和深度进行检测识别。对比分析了磁轭提离、速度和不同激励结构对电磁脉冲热成像裂纹检测的影响。研究成果能够为钢轨顶面自然疲劳裂纹的多物理电磁及热成像检测应用和量化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4)针对钢轨顶面的表面状态及环境因素引起热发射率变化对电磁热成像裂纹检测的影响问题,提出了红外与光学图像融合的热发射率校正方法。首先,采用红外热像仪和光学相机同时对钢轨顶面进行红外和光学成像,分析了两种图像的谱相关性,利用反射率来推测热发射率以进行红外图像校正。其次,研究了NDVI校正方法,利用红外和可见光波段的发射率归一化比值变换,获得局部位置的反射率占比推测热发射率校正系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发射率的影响。再次,研究了谱相关图像融合校正方法,利用红外和光学图像分别与发射率和反射率的关系,计算获得不变的校正系数,实验结果和对比分析表明该方法校正后的红外图像能准确反映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有效消除了表面热发射率的影响。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点:(1)研究了铁磁性材料磁化过程和磁场速度效应,建立了快速运动漏磁检测的磁路磁阻模型和运动磁场趋肤效应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和实验研究验证了扫描速度对裂纹漏磁检测的影响机理。(2)提出了钢轨顶面复杂形状斜裂纹和自然疲劳裂纹的三维漏磁传感阵列扫描成像和电磁脉冲热成像检测方法,通过仿真、实验和应用测试研究,证明了上述方法能够显着提高微裂纹的检测能力和效率。(3)提出了红外与光学图像融合的热发射率校正方法,有效消除了表面状态及环境因素引起热发射率变化对钢轨顶面裂纹电磁热成像检测的影响。上述研究成果能够为多物理电磁及热成像钢轨裂纹无损检测仪器研制及其在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本刊编辑部试题工作室[2](2010)在《高中物理最新试题精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方乐乐[3](2019)在《高温超导带材的交流损耗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对于超导材料应用于电力设备中的发展趋势不断增强。超导材料零电阻的特性能够大大降低电力设备的损耗,极大的提高其工作效率,能够更好的实现高效节能的目标。然而,超导材料的应用环境较为严格,低温超导的工作温度要求为4.2K的液氦环境,高温超导的则要求77K的液氮环境,因此对于电力设备的结构设计也带来了挑战。同时,由于电力设备中存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不同方向、不同幅值的磁场都会导致超导材料的交流损耗(AC losses)的增加。而交流损耗的存在也会引起超导电力设备的运行不稳定、降低工作效率等。因此,对超导材料交流损耗特性的研究,尤其是对超导材料处于不同磁场环境下的交流损耗特性变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主要对高温超导带材临界电流及和交流损耗的各向异性进行了研究,并且对测试带材特性所需的跑道型背景磁体进行了设计与加工制作。本文首先对高温超导材料的分类及其基本特性进行了阐述,基于临界态模型介绍了带材临界电流的场角依赖特性及其数学模型;对HTS的交流损耗产生原理及其分类也进行了详述,同时对其自场下及直流外场下的交流损耗数学模型进行了介绍并利用相关数据进行计算。根据高温超导带材的电磁特性,基于H方程对带材交流损耗数值计算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推导得到相应的偏微分方程,并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中进行了建模仿真;在仿真计算时不仅研究自场下交流损耗随传输电流变化的影响,同时还在模型中加入了直流外场,研究当带材处于特定幅值、特定角度下的直流外场HTS的交流损耗特性。为了能够测量带材在外场下的临界电流及交流损耗特性,本文对新型的跑道型背景磁体进行了设计制作。首先对跑道型亥姆霍兹线圈的空间磁场分布进行分析得到空间磁场分布最优化时的线圈尺寸。其次对其建模仿真,对线圈的尺寸参数进行调整计算验证解析得到的线圈尺寸的最优性。同时,为了使带材能够更好的置于磁体中进行不同背场强度及角度下的特性测量研究,本文还对磁体线圈骨架进行了设计,在线圈固定、带材固定、角度变换等方面都进行了设计。能够为长带材提供一定磁感应强度的背景磁场,同时具备改变磁场与带材之间夹角等功能。以跑道型背景磁体为核心,首先搭建了临界电流测试平台,测量拟合得到样品带材的E-I特性曲线,利用电场判据法得到带材的临界电流值。并对不同背场强度、角度情况下的临界电流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基于锁相放大器测量法原理搭建了交流损耗测试平台,利用该平台测量带材样品无外场下的自场损耗;也对处于直流外场下不同磁场幅值及角度对带材的交流损耗特性影响进行了测量分析研究。将测量结果与数学理论模型的解析值及仿真模型所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高温超导带材自场及外场下交流损耗计算公式及仿真模型的正确性。
吴东旭[4](2020)在《基于学习进阶的高中物理“磁场”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物理核心素养培养需求下物理观念的形成,需要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和众多基本概念的支撑。学习进阶理论可以将一个学段、甚至一节物理课的学习纳入整个物理课程的学习序列之中。学习进阶将科学核心概念和科学实践活动的理解过程按照一定的逻辑和顺序从简单的理论体系到专家知识体系的描述的框架,通过将一个学科与其他科学领域(物理学,地球科学,生物学和化学)联系起来,为构建联系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学习进阶的教学过程通过在概念或规律的学习过程中提供有效的、可理解的学习阶段,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科学概念或规律,也有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做出合理的安排与整合。“磁场”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教师与学生公认的学习难点。在阅读大量文献后发现,“磁场”教学实践已有的研究比较少,而且仅限于构建学习进阶和提出教学策略或教学实践,验证策略的有效性的定量研究尚且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基于学习进阶的“磁场”教学实践研究。因此,基于前人的学习进阶相关研究,围绕高中物理磁场教学进行了如下研究:(1)以“磁场”学习进阶的先行研究为基础,初步构建高中物理“磁场”的学习进阶。(2)采用问卷调查法验证与完善“磁场”的学习进阶。(3)通过问卷对即将学习“磁场”内容的高二学生进行测试。(4)根据本研究构建的学习进阶,提出教学策略,实施教学实践。(5)通过教育测量验证所提出的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经过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形成了如下结论:(1)本研究编制的“磁场”学习进阶测量工具得到了验证,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本研究构建的“磁场”的学习进阶是合理的,与高中生在学习“磁场”时的思维发展过程相吻合,可以详细得描述出学生的思维发展路径。(3)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基于本研究构建的学习进阶提出的教学策略是有效的,对高中生学习“磁场”的成绩有积极的影响,且实验前后学生的物理成绩有显着差异。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了如下建议:(1)积极开展构建学习进阶的研究。(2)结合学习进阶的成果,开发教学设计。(3)基于学习进阶的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尚雪松[5](2020)在《TMR-悬臂梁复合式高灵敏度电流传感器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电信号已成为上至国防安全与科学研究下至人民生活与工业生产,大至国家电网与航空航天小至家用电器与精密仪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承载着能量传输与信息通讯等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多种电学参量(如电容、电感、电流、电压等)中,电流是最为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电学参量,被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工业生产控制、军事、航空航天、医疗、环境监测等各个领域;其中作为检测器件的电流传感器经过多年发展,原理与形式多种多样,适用的领域与场合也各有不同,近年来基于磁阻效应(MR)的电流传感器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飞速发展,在其多种形式中基于隧道磁电阻(TMR)元件的传感器由于其具有更好的温度稳定性、更宽的线性范围,同时功耗低、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整体性能优越,逐渐成为国内外传感器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面向高精度电流检测领域,基于目前市场上现存的电流传感器存在检测稳定性较弱、系统结构复杂,不能对多线电缆实现非侵入式检测等不足之处,首次将TMR与悬臂梁结合,设计一种TMR-悬臂梁复合式电流传感器,通过构建其力-磁耦合理论模型,实现了高灵敏度、高线性度的电流检测;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结构优化,形成自供电电流检测系统。本文设计的TMR-悬臂梁复合式电流传感器以TMR为感测单元,末端附着有永磁铁的悬臂梁为非线性放大单元,探究末端附着有永磁铁的悬臂梁分别在直流与交流电流作用下的变形规律,并研究长方体永磁铁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分布特征来确定其线性检测区间,以探索TMR在永磁铁空间位置改变后所受到磁感应强度的变化规律,最终建立了待测电流与TMR输出电压之间的数学模型。在实验层面验证了本文所设计电流传感器与传统的TMR电流传感器相比,灵敏度可提高一个数量级,同时具有良好的线性度;并探究距离变量及尺寸变量对传感器输出电压影响的敏感程度,同时对实验结果的差异现象进行简要分析。由于所设计TMR电路所需功率在毫瓦级,可对传感器进行结构优化,在实现高灵敏度电流检测的同时进行能量采集,形成自供电检测系统;在建模过程中发现利用压电悬臂梁也可实现电流检测,探究由于磁场梯度非线性所产生的非线性误差,设计误差抑制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其有效性。本文通过电流弱磁场驱动永磁铁强磁场空间移动进而实现高灵敏度电流检测,对电流传感器领域有一定借鉴意义。
张建锋[6](2014)在《外场致金属熔体结构变化的电性表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外加物理场是调控金属凝固组织的重要手段,大量研究表明超声场和电磁场可以显着细化金属凝固组织,改善金属材料的变形性能和使用性能。外场影响凝固组织的机理之一是外场改变了金属熔体的微观结构,从而影响其凝固形核行为。然而,有关外场影响金属熔体结构的微观机制尚不清楚。因而,深入研究外场对金属熔体结构的影响对理解外场作用下凝固本质至关重要。由于金属熔体大多处于高温状态,对其微观结构进行直接观察与检测十分困难。电阻和热电势作为结构敏感的物理量,是表征金属熔体微观结构变化的重要参数。因此,本文通过对外加物理场(超声场或电磁场)作用下,金属熔体电阻和热电势变化规律的研究,结合凝固组织观察,探索外加物理场对熔体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并从金属电子输运理论和熔体团簇理论解释了其影响机理,为实现外场对凝固组织的精细调控奠定理论基础和实验数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是,设计可连续实时同步检测外场作用下金属熔体电阻和热电势变化的装置;以Pb-Sn合金为对象,研究了超声场和交流磁场对金属熔体电阻和凝固组织的影响规律,探索超声场-电阻-熔体结构-凝固组织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以纯Al和Al-X (X=Fe、Cu、Ni、Si)合金为对象,研究了直流磁场对金属熔体电阻和热电势的影响规律,探索了Fe元素含量及合金组元对磁致熔体电阻和热电势变化的影响规律。本文采用改进双向电流四电极法,设计制造了可连续实时同步测量外场致金属熔体电阻和热电势变化的检测装置,并首次实现了超声场或各种电磁场作用下金属熔体电阻和热电势的精确检测。提出了一套外场致熔体结构变化的电阻和热电势表征方法,其中,电阻持久性变化量△r和电势差持久性变化量△u3表征外场致金属熔体结构持久性变化程度;有效时间△t是反映外场导致熔体结构变化稳定性的重要参数。以此方法系统研究并揭示了超声场和各种电磁场对金属熔体结构的影响规律,并通过直流磁场对金属熔体影响的研究发现热电势是比电阻更敏感的熔体结构表征物理量。以Pb-Sn合金为对象,研究了超声参数对金属熔体电阻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电阻瞬态变化量△R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加和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与超声处理时间无关;△r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加和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超声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到某一饱和值后保持不变;△t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先增大而后减小,存在一个最佳处理温度和最佳处理时间。对于不同Sn含量的Pb-Sn合金,Sn含量越高,超声作用越显着。通过超声场或交流磁场作用下金属熔体电阻的检测及其凝固组织的观察,发现|△r|与凝固组织间存在对应关系,超声场或交流磁场处理金属熔体使其凝固组织细化和均匀化程度随着|△r|的增大而增大。初步揭示了外场-电阻特性-熔体结构-凝固组织间的关系。超声场使熔体电阻减小,而交流磁场使熔体电阻增加,但均导致Pb-80%Sn合金的凝固组织细化,其原因是超声场改变了熔体原子团簇的尺寸和空间分布的均匀性,使体系无序程度减小,从而使体系电阻减小;而交流磁场不仅改变了熔体的原子团簇大小和分布,同时还改变其键合类型,提高Pb-Sn原子团簇的含量,增加体系的成分无序程度,从而使体系电阻增大。对纯Al和Al-X合金熔体的研究表明,直流磁场加载过程中,电阻立刻增大并保持不变,关闭磁场后,电阻快速恢复到初始值。这种磁阻效应与磁场的加载时间长短无关,与体系无序程度密切相关。温度越高,体系无序程度越大,这种磁阻效应越显着。直流磁场能改变纯Al和Al合金熔体的热电势,磁场加载过程中电势差经历快速变化和缓慢变化过程,关闭磁场后电势差又经历剧烈恢复、缓慢恢复和平稳三个阶段。对纯Al,亚共晶和近共晶Al-Fe合金,Al-2.44%Cu及Al-15.5%Si等合金熔体,在液相线附近较低温度施加直流磁场,电势差U减小(热电势S增大);在远离液相线的较高温度施加直流磁场,电势差U增大。对过共晶Al-2.89%Fe合金和Al-7.37%Ni熔体在本实验的温度范围内,施加直流磁场,电势差U都减小,这可能与两种合金含有较高的过渡族元素有关。实验发现,|△U|、|△u3|和△t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与溶质元素种类无关,即|△U|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u3|和△t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两个极值点对应的温度相近,但极值点位置因溶质元素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别。Al-Fe合金极值点在液相线附近,Al-Cu和Al-Si合金极值点在液相线上30℃左右,Al-Ni合金对应的极值点在液相线上50℃左右。对于Al-2.89%Fe合金而言,随着直流磁场处理时间的延长,|△U|逐渐增大后达到一个饱和值,而|△u3|和△t均逐渐增大。随着磁感应强度的增大,|△U|、|△u3|和△t均逐渐增大。对金属熔体施加直流磁场,熔体中产生两种磁效应:量子磁效应和经典磁效应。其中量子磁效应改变了熔体中扩展态电子数密度及其分布,量子磁效应与温度无关;经典磁效应只改变扩展态电子分布,不改变其数密度,温度越高经典磁效应越强烈。这两种磁效应的综合作用是造成以上金属熔体电性能变化的根本原因。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编辑部试题工作室[7](2009)在《高中物理最新试题精选》文中研究说明力学部分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把正确答案全选出来1.学习物理除了知识的学习外,更重要的是领悟并掌握处理物理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图1所示是几个我们学习过的
蒋成玺[8](2013)在《脉冲强磁场电源系统设计及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强磁场作为一种基础研究的重要极端条件,在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等研究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获得高场强磁场有效方法的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和大力发展。脉冲强磁场电源为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提供能量,并影响磁场的强度、波形和质量,是装置的关键和核心部件。本文根据各类脉冲强磁场电源的特点和优劣,并结合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筹)现有条件和规划,选择电容器型电源与脉冲发电机型电源作为脉冲强磁场装置的能量来源,重点研究了这两种脉冲强磁场电源系统的具体设计与实现方案。针对磁体供电要求,以及电容器型电源单模块和多模块并联两种工作状态,分析了电容器型电源主要参数对磁场强度、波形的影响,并提出了12.6MJ/25kV电容器型电源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根据电容器型电源模块可靠性及稳定运行的要求,确定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参数要求,重点设计了脉冲电容器及阻尼电感、放电开关及保护电感、续流二极管及续流电阻、极性转换开关等主要元件的实现方案。在电容器型电源系统研制过程中,对该电源系统的主要元件和整个系统的性能和参数进行了测试和分析,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通过对模块阻抗的测试,建立了精确的电容器型电源模块模型,为后续分析奠定模型基础;针对电容器型电源放电瞬间因线路寄生参数引起的瞬态过电压问题,分析了引起瞬态过电压的具体因素,并设计了相应的阻容吸收支路,实验表明该阻容吸收支路能有效抑制瞬态过电压幅值。在脉冲发电机型电源系统设计方面,分析了现有的100MVA/185MJ脉冲发电机系统和磁体需求,优化了脉冲整流器系统的直流侧参数,提出了135MVA脉冲整流器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根据系统特点提出了由晶闸管开关和机械开关并联组成的Crowbar支路作为直流侧故障保护方案;以规划50T/100ms磁体作为负载,仿真分析了脉冲发电机型电源系统的整体工作情况,验证了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在脉冲发电机型电源系统纹波分析及控制策略研究方面,分析了单线圈和双线圈磁体的供电方式和影响平顶磁场纹波的主要因素,以磁场纹波最小化为目标,提出了交流电压,出口电抗器,线路阻抗等参数的系统配置原则;针对双线圈磁体等效电路,提出了全电流平顶、无电流平顶、半电流平顶三种控制策略,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场合,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无电流平顶控制策略的有效性;针对阶梯波单线圈磁体,分析了在串联12脉波与串联24脉波整流器两种拓扑电路下,两个整流器触发角不对称运行方式时产生的磁场纹波,并给出了纹波最小要求下的最优触发角分配曲线。
池长鑫[9](2020)在《基于REBaCuO高温超导带材的线圈结构设计与电磁仿真》文中研究说明REBaCuO(REBa2Cu3Ox,RE=Y、Gd等稀土元素)高温超导带材近年来发展迅速,其在液氮温区有较高的临界电流密度和不可逆磁场。近年来随着人工磁通钉扎技术的提高,REBaCuO高温超导带材的在场载流能力和磁通钉扎力密度远超过其它实用超导材料。另一方面,由于采用柔性哈氏合金或者不锈钢基带,其具有较强的机械性能。这些优势使得REBaCuO带材突破了第一代Bi2223/Bi2212高温超导带材的应用限制,在强电强磁领域有着更广泛的应用前景。REBaCuO高温超导带材应用可分为超导强电技术与超导强磁技术两个方面。本文基于REBaCuO带材,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建立超导电磁器件的仿真模型。其中,为了降低REBaCuO超导线圈交流运行时的能量损耗,设计了一种复合带宽结构的单饼线圈,通过对线圈部分匝数的带材作切割处理,研究其对交流损耗的影响;为了实现超导线圈的无阻恒流运行,设计了一种基于异形闭环REBaCuO带材的磁体线圈,研究其励磁过程、优化其磁场分布;为了稳定、高效的屏蔽外部干扰磁场,基于异形闭环REBaCuO带材进一步设计了一种超导磁屏蔽线圈,无接头电阻特性使其在低频磁场下仍具有良好的磁屏蔽效应;针对超导磁悬浮列车的车载磁体应用,设计了REBaCuO高温超导跑道型磁体,研究其磁场分布,以及励磁过程和运行过程中的交流损耗。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基于不同带材宽度对交流损耗的影响,建立具有复合带宽结构的REBaCuO单饼线圈模型,通过对单个线圈的部分匝数带材作切割处理,使相应匝数从单根宽带变成双根窄带,分析其对交流损耗的改善作用。研究发现,由于线圈磁场沿径向呈不均匀分布,对线圈径向外侧带材作切缝处理能有效降低高载流情况下的交流损耗,其效果要好于线圈全部切缝和完全不作切缝情形。当运行交变电流幅值接近线圈在场临界电流时,仅对线圈径向外侧的40匝作切缝分割,可以有效降低交流损耗。(2)通过在单根REBaCuO超导带材中间沿长度方向切缝的方法,设计一种异形闭环的REBaCuO带材。将带材上下两部分沿相反方向撑开,即可形成无接头电阻的闭环线圈。基于该闭环结构建立了亥姆霍兹线圈模型,并计算其励磁过程、电流密度分布和捕获磁场分布。在幅值为8 mT的外场激励下,该亥姆霍兹线圈产生了2.6 mT的稳定捕获场。通过对线圈的结构对称性作作优化处理,可以提高磁场分布的均匀性,使y分量偏离磁场从0.12 mT减小到0.004mT。进一步建立四个线圈轴向排列的模型,利用磁场叠加效应,使直径30 mm球形空间内的磁场不均匀度从2.5%降至1.1%。(3)基于异形闭环REBaCuO带材,设计了一种超导磁屏蔽线圈组。利用闭环线圈的零电阻特性,实现了高中低频磁场的高效屏蔽。通过调整屏蔽线圈的匝数、内外半径比值以及两个线圈之间的距离,可获得最优化磁屏蔽效果。相对于存在接头电阻的传统超导磁屏蔽线圈,其具有更强的低频磁场屏蔽能力。在0.00001 Hz到1000 Hz的磁场频率变化范围内,闭环磁屏蔽线圈对幅值为10μT的外场的屏蔽系数可达到0.01%,并且在直径为40 mm的中心球形空间区域内,可以保持低于1%的屏蔽系数。(4)瞄准磁悬浮列车车载磁体的应用,设计了基于REBaCuO超导带材的跑道型磁体。该磁体由四个REBaCuO双饼线圈组成。通过3D仿真模型,计算了磁体的磁场分布,分析出磁场沿轴向递减的特征。在20 K环境温度下,当磁体额定运行电流为153 A时,中心磁场达到2 T。在轴向距离磁体中心点80 mm位置,可以保持在0.9 T以上的磁场。同时,明确了磁体励磁过程中的交流损耗为159 J,而磁体稳定运行时在20 mT、680 Hz变化外场中的交流损耗为0.016 W。
夏念明[10](2015)在《基于脉冲强磁场的材料磁电效应测量系统设计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器件小型化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探索同时具有两种或着两种以上功能的新材料,以研制能够同时实现多种功能的新型器件。多功能材料,尤其是磁电材料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磁电材料中磁电耦合效应一般都非常微弱,传统的测量手段很难得到有效的磁电耦合信号,严重影响磁电效应及其物理机制的研究。强磁场和极低温作为极端实验条件,可以通过与电荷、自旋的相互作用改变物质的电子结构,揭示材料的微观性质。但传统的磁电材料测量方法并不适用于强磁场、极低温这种特殊的测量环境。因此,基于脉冲强磁场技术,我们研究设计了适用于强磁场、极低温环境下的磁电效应测量系统,并利用所搭建的系统对CuFeO2单晶样品的磁电效应进行了测量。本文主要内容如下:一、介绍了脉冲强磁场的研究背景和发展现状。从多铁材料入手,介绍了磁电材料与多铁材料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总结了磁电材料中不同的磁电耦合机理以及磁电材料的研究现状。在目前正在使用的几种磁电效应测量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脉冲强磁场环境的磁电效应测量系统的设计方案。二、结合脉冲强磁场、低温和电场,设计了一套基于脉冲强磁场的磁电效应测量系统。作者对测量系统的各个硬件组成部分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并对系统进行优化。该系统实现了最高磁感应强度60T、脉宽30ms的磁场环境以及2-300K连续可调的温度环境。与传统磁电效应测量装置相比,该系统磁场强度高,产生的极化电流信号强,更容易测量。同时由于脉冲强磁场具有较高的磁场变化率,利用所设计的测量系统还可用于研究材料磁电耦合的动力学行为。三、基于脉冲强磁场特性以及测量系统硬件指标,使用LabVIEW设计编写了磁电效应测量软件,实现仪器的远程控制和测量。为了提高数据处理效率,设计了磁电效应测量系统数据处理软件。四、在对所搭建的磁电效应测量系统各组成部分理论分析和实验的基础上,使用CuFeO2单晶样品对测量系统进行实验验证。随后利用设计的磁电效应测量系统,研究了CuFeO2单晶的磁电耦合行为,并通过施加不同扫描速率、不同场强大小的脉冲强磁场,对CuFeO2在不同温度下的磁电效应及其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实验结果证实该测量系统能在脉冲强磁场下稳定运行,所得结果准确可靠。
二、直流强磁场磁感应的测量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流强磁场磁感应的测量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多物理电磁及热成像钢轨裂纹无损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题研究的来源 |
1.1.2 铁路钢轨的无损检测需求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钢轨裂纹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钢轨裂纹无损检测仪器的应用现状 |
1.2.3 电磁及感应热成像检测的研究现状 |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多物理电磁及热成像检测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2.1 电磁学基本理论 |
2.1.1 磁性材料的物理特性 |
2.1.2 电磁场基本理论方程 |
2.2 漏磁检测理论基础 |
2.2.1 漏磁检测原理 |
2.2.2 漏磁信号特征与缺陷评价 |
2.3 涡流脉冲热成像理论基础 |
2.3.1 涡流脉冲热成像检测原理 |
2.3.2 热图像特征分析与缺陷评价 |
2.4 红外辐射热成像基本理论 |
2.4.1 红外热成像测温原理 |
2.4.2 热辐射的基本定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快速运动漏磁检测的速度效应研究 |
3.1 快速运动漏磁检测理论研究 |
3.1.1 钢轨顶面裂纹漏磁检测系统 |
3.1.2 快速运动漏磁检测的扫描速度影响 |
3.2 快速运动磁场的速度效应模型构建 |
3.2.1 快速运动磁场的磁化机理分析 |
3.2.2 裂纹漏磁检测的磁路磁阻模型 |
3.2.3 快速运动磁场的趋肤效应模型 |
3.3 快速运动漏磁检测的材料磁导率影响仿真 |
3.3.1 有限元仿真建模 |
3.3.2 仿真结果分析与讨论 |
3.4 裂纹缺陷快速运动漏磁检测实验验证 |
3.4.1 实验验证系统与试件 |
3.4.2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维漏磁传感阵列扫描成像裂纹检测方法 |
4.1 漏磁传感阵列扫描成像理论研究 |
4.1.1 复杂形状裂纹的漏磁场分布特征 |
4.1.2 磁阵列传感器探头及检测系统 |
4.1.3 漏磁阵列扫描成像的影响因素 |
4.2 三维漏磁传感阵列扫描成像裂纹检测 |
4.2.1 三维漏磁传感阵列扫描成像方法 |
4.2.2 有限元仿真与结果分析 |
4.3 复杂形状斜裂纹的漏磁场特征提取 |
4.3.1 漏磁场特征分析提取方法 |
4.3.2 有限元仿真与结果分析 |
4.4 实验验证及钢轨裂纹漏磁成像在线检测应用 |
4.4.1 加工裂纹的漏磁成像检测实验验证 |
4.4.2 钢轨自然裂纹的漏磁阵列扫描成像 |
4.4.3 钢轨裂纹的漏磁成像在线检测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物理电磁脉冲热成像裂纹检测方法 |
5.1 多物理电磁脉冲热成像理论研究 |
5.1.1 多物理电磁脉冲热成像检测原理 |
5.1.2 多物理电磁脉冲热成像检测技术的特点 |
5.1.3 钢轨顶面裂纹电磁脉冲热成像检测系统 |
5.2 多物理场电磁热耦合效应有限元仿真 |
5.2.1 有限元仿真建模 |
5.2.2 仿真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 电磁脉冲热成像裂纹检测实验验证 |
5.3.1 实验系统与裂纹试件 |
5.3.2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5.4 运动扫描电磁热成像裂纹检测实验 |
5.4.1 实验系统和裂纹试件 |
5.4.2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5.5 不同激励结构电磁热成像检测对比研究 |
5.5.1 电磁热多物理场仿真分析对比 |
5.5.2 电磁热成像裂纹检测实验结果对比 |
5.5.3 电磁热成像裂纹检测信噪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红外与光学图像融合热发射率影响校正 |
6.1 红外与光学图像融合热发射率校正理论研究 |
6.1.1 表面热发射率对红外热成像的影响 |
6.1.2 红外与光学图像融合热发射率校正原理 |
6.2 基于NDVI方法的热发射率影响校正 |
6.2.1 NDVI热发射率影响校正方法 |
6.2.2 实验验证系统与试件 |
6.2.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6.3 基于谱相关图像融合的热发射率影响校正 |
6.3.1 谱相关图像融合热发射率校正方法 |
6.3.2 实验验证系统与试件 |
6.3.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6.4 多种热发射率影响校正方法的对比研究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3)高温超导带材的交流损耗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高温超导带材交流损耗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高温超导交流损耗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高温超导带材交流损耗计算理论分析 |
2.1 超导材料特性及其分类 |
2.1.1 零电阻特性 |
2.1.2 完全抗磁性 |
2.1.3 超导材料分类 |
2.2 高温超导带材分类及特性 |
2.2.1 高温超导带材的分类 |
2.2.2 高温超导带材临界电流的各向异性 |
2.3 交流损耗产生原理及分类 |
2.3.1 高温超导带材自场损耗 |
2.3.2 高温超导带材外场损耗 |
2.3.3 高温超导带材交流损耗各向异性 |
2.4 本章小结 |
3 高温超导带材交流损耗计算的建模与仿真 |
3.1 高温超导带材的建模 |
3.1.1 高温超导带材的数学模型 |
3.1.2 高温超导带材的仿真模型建立 |
3.2 无外场下高温超导带材交流损耗结果分析 |
3.3 直流外场下高温超导带材交流损耗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高温超导带材特性测量的跑道型背景磁体设计 |
4.1 跑道型亥姆霍兹线圈空间磁场分布数值分析 |
4.1.1 直道空间磁场分布 |
4.1.2 弯道导线空间磁场分布 |
4.2 跑道型线圈空间磁场分布仿真研究 |
4.2.1 磁体模型尺寸参数设置 |
4.2.2 磁体电流参数设置 |
4.3 背景磁体骨架设计 |
4.3.1 线圈骨架 |
4.3.2 带材样品固定架 |
4.3.3 角度变换结构 |
4.4 磁体磁场实验测量 |
4.4.1 霍尔效应原理 |
4.4.2 HG-302C霍尔元件参数标定 |
4.5 基于霍尔效应测量跑道型背景磁体内部磁场 |
4.6 本章小结 |
5 高温超导带材交流损耗实验测量研究 |
5.1 临界电流各向异性实验测试 |
5.1.1 测试方法简述 |
5.1.2 实验装置及测试平台 |
5.1.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5.2 交流损耗实验测量 |
5.2.1 测量方法简述 |
5.2.2 实验装置及测试平台 |
5.2.3 自场下超导带材交流损耗测试 |
5.2.4 直流外场下超导带材交流损耗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学习进阶的高中物理“磁场”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 主要概念界定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学习进阶理论 |
2.2 皮亚杰的理论发展机制 |
第三章 “磁场”学习进阶的初步构建 |
3.1 高中物理“磁场”重要概念和知识的梳理 |
3.2 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关于“磁场”的内容分析 |
3.3 高中物理“磁场”错误概念分析 |
3.4 “磁场”的学习进阶的初步构建 |
第四章 基于测量的“磁场”学习进阶的验证与完善 |
4.1 调查对象 |
4.2 测量工具 |
4.3 调查过程 |
4.4 调查结果统计及结果分析 |
4.5 验证与完善“磁场”的学习进阶 |
第五章 基于学习进阶的“磁场”教学实践研究 |
5.1 研究对象的选取和说明 |
5.2 基于学习进阶的教学实践案例分析—以“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力”为例 |
5.3 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3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高中物理“磁场”学习进阶测量工具各项目的难度 |
附录B: 高中物理“磁场”学习进阶测量工具初稿 |
B.1 “磁场及其描述”学习情况测试卷 |
B.2 “安培力”学习情况测试卷 |
B.3 “洛伦兹力”学习情况测试卷 |
B.4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学习情况测试卷 |
附录C: 高中物理“磁场”测量工具项目分析摘要 |
附录D: 高中物理“磁场”学习进阶测量工具 |
D.1 “磁场及其描述”学习情况测试卷 |
D.2 “安培力”学习情况测试卷 |
D.3 “洛伦兹力”学习情况测试卷 |
D.4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学习情况测试卷 |
附录E: 高中物理“磁场”学习进阶图 |
E.1 “磁场及其描述”学习进阶图 |
E.2 “安培力”学习进阶图 |
E.3 “洛伦兹力”学习进阶图 |
E.4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学习进阶图 |
(5)TMR-悬臂梁复合式高灵敏度电流传感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电流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TMR-悬臂梁复合式电流传感器感测机理及理论模型建立 |
2.1 TMR-悬臂梁复合式电流传感器感测机理 |
2.2 待测导线空间感应磁场分布 |
2.2.1 载流长直导线感应磁场分布 |
2.2.2 双芯导线感应磁场分布 |
2.3 永磁铁受力分析及悬臂梁振动响应 |
2.3.1 永磁铁受电流磁场力分析 |
2.3.2 直流电流作用下悬臂梁振动响应 |
2.3.3 交流电流作用下悬臂梁振动响应 |
2.4 长方体永磁铁厚度方向磁场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
2.4.1 长方体永磁铁厚度方向磁场分布 |
2.4.2 长方体永磁铁线性工作区间确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
2.5 传感器输出模型建立 |
2.6 自供电TMR-悬臂梁复合式电流传感器模型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TMR-悬臂梁复合式电流传感器实验测试及结果分析 |
3.1 实验测试系统搭建 |
3.1.1 实验材料及设备选择 |
3.1.2 实验系统搭建 |
3.2 传感器性能测试及灵敏度对比分析 |
3.2.1 TMR-悬臂梁复合式电流传感器实验测试 |
3.2.2 TMR2505 电流传感器实验测试 |
3.2.3 灵敏度对比分析 |
3.3 尺寸参数与距离参数对电流传感器输出电压影响 |
3.3.1 永磁铁与双芯导线之间距离对传感器输出电压影响 |
3.3.2 永磁铁与TMR之间距离对传感器输出电压影响 |
3.3.3 悬臂梁长度对传感器输出电压影响 |
3.3.4 实验结果差异现象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自供电TMR-悬臂梁复合式电流传感器理论模型建立及能量采集电压信号非线性误差补偿方案设计 |
4.1 自供电TMR-悬臂梁复合式电流传感器理论模型建立 |
4.2 压电层能量采集电压信号的非线性误差分析 |
4.2.1 非线性误差产生机制 |
4.2.2 直流电流作用下非线性误差分析 |
4.2.3 材料对非线性误差的影响 |
4.3 非线性误差抑制方案设计 |
4.4 实验验证 |
4.4.1 实验材料及设备选择 |
4.4.2 实验系统搭建 |
4.4.3 实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科研成果 |
致谢 |
(6)外场致金属熔体结构变化的电性表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液体的基本知识 |
1.1.1 液体特点 |
1.1.2 液态金属结构的描述 |
1.1.2.1 液态金属的结构特点 |
1.1.2.2 描述液态物质结构的参数 |
1.2 金属熔体结构的研究方法 |
1.2.1 直接检测法 |
1.2.1.1 X射线衍射 |
1.2.1.2 中子散射 |
1.2.1.3 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 |
1.2.2 计算机模拟方法 |
1.2.3 物性间接检测法 |
1.3 物理外场的作用与发展现状 |
1.3.1 超声外场处理的发展与现状 |
1.3.2 材料电磁处理的发展与现状 |
1.3.2.1 直流磁场 |
1.3.2.2 强磁场 |
1.3.2.3 交流磁场 |
1.3.2.4 脉冲磁场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1.4.1 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
1.4.2 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金属电子输运理论基础 |
2.1 输运性质 |
2.1.1 玻尔兹曼方程 |
2.1.2 金属电导 |
2.1.3 热电势 |
2.1.4 磁阻效应 |
2.2 无序体系 |
2.2.1 安德逊无序理论 |
2.2.2 弱局域化理论 |
2.2.3 液态金属中的磁效应 |
第3章 实验方法 |
3.1 电阻和热电势的测量 |
3.1.1 电阻和热电势测量的原理及方法 |
3.1.1.1 熔体电阻的测量方法 |
3.1.1.2 熔体热电势的测量方法 |
3.1.2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3.2 外加超声处理方法 |
3.2.1 超声系统 |
3.2.2 电阻和热电势测量系统 |
3.2.3 数据采集系统 |
3.3 外加电磁场处理方法 |
3.3.1 外加电磁场系统 |
3.3.2 坩埚和电极的选取 |
3.3.3 实验方案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超声场和交流磁场对Pb-Sn合金熔体电阻的影响 |
4.1 超声处理实验过程与材料 |
4.2 超声工艺对Pb-20%Sn合金熔体电阻和有效时间的影响 |
4.2.1 超声处理工艺对Pb-20%Sn合金熔体电阻的影响 |
4.2.2 超声处理工艺对有效时间的影响 |
4.3 升降温过程间隙施加超声对Pb-Sn合金电阻的影响 |
4.4 超声处理对不同含量Pb-Sn合金熔体电阻的影响 |
4.5 超声处理导致熔体电阻变化与凝固组织的关系 |
4.5.1 超声处理对Pb-80%Sn合金熔体液相线的影响 |
4.5.2 超声处理对凝固组织的影响 |
4.5.2.1 超声处理时间对凝固组织的影响 |
4.5.2.2 超声诱导熔体电阻变化与凝固组织的关系 |
4.6 交流磁场对Pb-80%Sn合金熔体电阻的影响 |
4.6.1 实验过程 |
4.6.2 交流磁场对Pb-80%Sn合金电阻的影响 |
4.6.3 交流磁场对Pb-80%Sn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 |
4.7 分析与讨论 |
4.7.1 超声外场的作用机理 |
4.7.2 交流磁场的作用机理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直流磁场对纯Al和Al合金熔体电阻的影响 |
5.1 实验材料和过程 |
5.2 直流磁场对Al-2.89%Fe合金熔体电阻的影响 |
5.3 直流磁场对不同Fe含量Al-Fe合金熔体电阻的影响 |
5.4 直流磁场对Al-X(X=Cu,Ni,Si)合金熔体电阻的影响 |
5.4.1 直流磁场对Al-2.44%Cu合金电阻的影响 |
5.4.2 直流磁场对Al-7.37%Ni合金电阻的影响 |
5.4.3 直流磁场对Al-15.5%Si合金电阻的影响 |
5.5 分析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直流磁场对纯Al和Al合金熔体热电势的影响 |
6.1 直流磁场对过共晶Al-2.89%Fe合金热电势的影响 |
6.1.1 不同温度下直流磁场对Al-2.89%Fe过共晶合金热电势的影响 |
6.1.2 磁感应强度对过共晶Al-2.89%Fe合金热电势的影响 |
6.1.3 直流磁场加载时间对过共晶Al-2.89%Fe合金热电势的影响 |
6.2 直流磁场对不同Fe含量Al-Fe合金热电势的影响 |
6.3 直流磁场对Al-X(X=Cu、Ni、Si)合金热电势的影响 |
6.3.1 直流磁场对Al-2.44%Cu合金热电势的影响 |
6.3.2 直流磁场作用对Al-7.37%Ni合金热电势的影响 |
6.3.3 直流磁场作用对Al-15.5%Si合金热电势的影响 |
6.4 分析与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作者简历 |
(8)脉冲强磁场电源系统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强磁场研究意义 |
1.2 脉冲强磁场技术的发展 |
1.3 脉冲强磁场电源的发展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2 WHMFC 电源系统负载分析 |
2.1 引言 |
2.2 脉冲磁体结构及其工作特性 |
2.3 脉冲磁体简化数学模型 |
2.4 WHMFC 脉冲磁体参数 |
2.5 本章小结 |
3 电容器型电源系统设计 |
3.1 引言 |
3.2 电容器型电源工作原理 |
3.3 电容器型电源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4 电容器型电源模块结构及主要元件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电容器型电源系统测试及优化 |
4.1 引言 |
4.2 电容器型电源系统元件测试及整体功能测试 |
4.3 电容器型电源瞬态过电压及抑制 |
4.4 电容器型电源系统磁体实验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脉冲发电机型电源系统设计 |
5.1 引言 |
5.2 脉冲发电机型电源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5.3 脉冲发电机系统 |
5.4 脉冲整流器系统设计 |
5.5 脉冲整流器系统保护设计 |
5.6 脉冲发电机型电源控制系统设计 |
5.7 脉冲发电机型电源系统设计方案仿真验证 |
5.8 本章小结 |
6 脉冲发电机型电源系统纹波分析及控制策略研究 |
6.1 引言 |
6.2 单线圈磁体负载的磁场纹波分析与系统配置研究 |
6.3 双线圈磁体负载的控制策略与系统配置研究 |
6.4 脉冲整流器系统不对称运行方式研究 |
6.5 本章小结 |
7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 3 电容器型电源系统参数测量结果 |
(9)基于REBaCuO高温超导带材的线圈结构设计与电磁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温超导材料及各向异形的磁通钉扎 |
1.1.1 实用高温超导材料 |
1.1.2 REBaCuO涂层导体各向异形的磁通钉扎 |
1.2 高温超导材料的强磁强电应用 |
1.2.1 超导强磁应用 |
1.2.2 超导强电应用 |
1.3 基于REBaCuO带材的新型磁体线圈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温超导带材的电磁特性与数值计算 |
2.1 高温超导材料的E-J关系 |
2.2 REBaCuO带材在场临界电流的各向异形 |
2.3 高温超导材料的数值仿真控制方程 |
第三章 复合带宽REBaCuO超导线圈的交流损耗 |
3.1 交流损耗的计算和测量 |
3.1.1 交流损耗仿真计算方法 |
3.1.2 交流损耗的测量方法 |
3.1.3 交流损耗仿真值与测量值的对比 |
3.2 复合带宽法减少线圈的交流损耗 |
3.2.1 单线圈复合带宽模型 |
3.2.2 切缝宽度对交流损耗的影响 |
3.2.3 复合带宽对线圈交流损耗的影响 |
3.2.4 电流密度和交流损耗关系的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异形闭环REBaCuO带材的线圈结构设计和磁场优化 |
4.1 异形闭环REBaCuO线圈的结构设计 |
4.2 异形闭环REBaCuO线圈的励磁过程 |
4.3 异形闭环REBaCuO线圈的电流与磁场分布 |
4.3.1 电流分布 |
4.3.2 磁场分布 |
4.4 异形闭环REBaCuO线圈的磁场均匀度优化 |
4.4.1 闭环线圈结构的优化 |
4.4.2 辅助线圈的设计 |
4.4.3 磁场均匀度的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异形闭环REBaCuO带材的线圈磁屏蔽效应 |
5.1 常规超导线圈的磁场屏蔽效应 |
5.2 异形闭环REBaCuO磁屏蔽线圈的设计 |
5.2.1 结构设计 |
5.2.2 两种屏蔽指标 |
5.2.3 模型网格划分方法 |
5.3 异形闭环线圈磁场屏蔽效率的计算与优化 |
5.3.1 外线圈半径与屏蔽效率的关系 |
5.3.2 不同线圈匝数的屏蔽效率 |
5.3.3 线圈的屏蔽系数空间分布 |
5.3.4 组合线圈对屏蔽效率的优化 |
5.3.5 不同外场频率与强度下的屏蔽效率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REBaCuO跑道型磁体的设计与电磁仿真 |
6.1 跑道型磁体的性能和设计 |
6.2 磁场分布与线圈在场载流能力 |
6.2.1 磁场分布 |
6.2.2 线圈的在场载流能力 |
6.3 跑道型磁体的交流损耗 |
6.3.1 励磁过程的交流损耗 |
6.3.2 稳定运行时的指数损耗和交流损耗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会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做的项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10)基于脉冲强磁场的材料磁电效应测量系统设计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脉冲强磁场的研究背景及发展现状 |
1.2 磁电材料研究背景及进展 |
1.3 磁电效应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脉冲强磁场磁电效应测量系统设计 |
2.1 系统设计原理及组成 |
2.2 脉冲磁场发生装置 |
2.3 低温装置 |
2.4 数据测量装置 |
2.5 本章小结 |
3 脉冲强磁场磁电效应测量及数据处理软件 |
3.1 磁电效应测量软件 |
3.2 磁电效应数据处理软件 |
3.3 本章小结 |
4 脉冲强磁场磁电效应测量系统的实验验证及其应用 |
4.1 实验准备 |
4.2 磁电效应测量系统实验验证 |
4.3 磁电效应测量系统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清单 |
四、直流强磁场磁感应的测量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物理电磁及热成像钢轨裂纹无损检测技术研究[D]. 高运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2]高中物理最新试题精选[J]. 本刊编辑部试题工作室.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0(Z1)
- [3]高温超导带材的交流损耗特性研究[D]. 方乐乐.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4]基于学习进阶的高中物理“磁场”教学实践研究[D]. 吴东旭. 延边大学, 2020(05)
- [5]TMR-悬臂梁复合式高灵敏度电流传感器的研究[D]. 尚雪松. 吉林大学, 2020(08)
- [6]外场致金属熔体结构变化的电性表征研究[D]. 张建锋. 东北大学, 2014(03)
- [7]高中物理最新试题精选[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编辑部试题工作室.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9(Z1)
- [8]脉冲强磁场电源系统设计及实现[D]. 蒋成玺.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0)
- [9]基于REBaCuO高温超导带材的线圈结构设计与电磁仿真[D]. 池长鑫. 上海大学, 2020(02)
- [10]基于脉冲强磁场的材料磁电效应测量系统设计及其应用[D]. 夏念明.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