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海洋土的工程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荣艳丽,陶旭光[1](2021)在《北海灰白色黏土工程地质特性及其成因分析》文中指出广西北海市某海域勘探深度40 m内广泛分布硬塑状含石英颗粒的灰白色黏土层,该土含水率低、密度大、比重小、孔隙比小,压缩性低,天然状态下剪切强度较高,渗透性极弱,存在吸水软化产生膨胀、失水收缩产生裂隙再浸水会迅速崩解至胶溶状的特性。选取49个钻孔200个灰白色黏土样品的室内物理力学试验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全面认识北海市灰白色黏土层的工程地质特性;通过XRD矿物成分分析、碳酸盐含量、土的腐蚀性、950°C高温烧失量等试验,结合广西地质资料和前人对北海黏土矿的研究成果,从土的形成演化、物质组成解释产生特殊工程性质的内在因素,对合理评价该类土的工程地质性质提供地质科学依据,为其开发利用和工程治理提供参考。
邱一帆[2](2021)在《沿海厚流塑性软土地区嵌岩桩承载特性研究》文中指出
刘刚[3](2021)在《增强石墨烯改性水泥土的力学特性及微观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川[4](2021)在《软土地区地下车站勘察质量风险评估》文中认为
刘铭杰[5](2021)在《麦秸秆、石灰改良粉土的强度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麦秸秆资源丰富,但利用率较低,废弃及焚烧率较高,而麦秸秆具有一定的抗拉强度,可在土体的加固改良中应用。随着公路、铁路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加,有大量工程穿越粉土地区,而粉土级配不良,塑性指数低,强度低,稳定性差,用粉土填筑的路基易发生渗透变形、坡面冲蚀、不均匀沉降等病害。因此,本文首先进行了麦秸秆的防腐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首选麦秸秆作为加固改良材料,通过三轴压缩试验对其强度特性进行了研究;为便于对比分析,同时开展了石灰改良粉土、麦秸秆加筋石灰粉土的相关强度特性研究,并对三种改良方法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通过对比分析选择了聚乙烯醇溶液作为麦秸秆的防腐剂,并经过试验确定防腐剂的最佳浓度为10%,最佳浸泡时间为4d;浸泡水后的麦秸秆极限拉力下降,而浸泡防腐剂的麦秸秆极限拉力得到了提升;将防腐处理后的麦秸秆埋入土中后受埋置时间以及降水的影响很小,强度未发生较多损失,可以满足麦秸秆在土体改良中的长期使用,聚乙烯醇溶液对麦秸秆有较好的防腐效果。(2)通过三轴压缩试验,得到石灰改良粉土的强度变化规律。在试验所取掺入比范围内,改良粉土的粘聚力、内摩擦角均随石灰掺入比的增加而增大;石灰改良粉土的抗变形能力较粉土有一定的提升。(3)麦秸秆掺入粉土中可以显着提升土体的粘聚力,加筋率为0.4%、纤维长度为15mm时的麦秸秆加筋粉土粘聚力最大,较原粉土提升了229.5%;从麦秸秆对粉土粘聚力提升角度分析,麦秸秆加筋粉土的最优加筋率范围为0.37%~0.43%,最优纤维长度范围为13.5mm~16.5mm;在试验所取的加筋率与纤维长度下,加筋土内摩擦角相差不大;麦秸秆的掺入使得粉土的抗变形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低围压和高围压时应力-应变关系可分别采用驼峰形三次曲线和邓肯-张模型进行描述。(4)对麦秸秆加筋石灰粉土进行三轴压缩试验发现石灰、麦秸秆共同作为粉土改良材料时对土体强度的提升效果为“一加一小于二”。通过对不同改良方法对比分析得出麦秸秆作为粉土改良材料时对土体强度的提升明显优于石灰,且一般情况下采用麦秸秆作为粉土的加固改良材料是一种改良效果好又节能经济环保的土体改良方法。
冯品基[6](2021)在《北戴河新区粉质黏土物理力学性质与地基承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世纪中期以来,各国学者对于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和地基承载力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时至今日,对地基土的研究仍未停止,地基承载力更被视为重点研究对象。本文基于北戴河新区地基土的工程特点,采用现场原位试验、室内土工试验以及理论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了区域地基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及地基承载力,为新区开发和工程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物理力学参数。采用现场调查、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的手段,获取了北戴河新区地基土的分布特征、结构构造及物理力学参数。鉴于北戴河新区地基土分布主要为粉质黏土的特殊性,本文仅对粉质黏土的工程性质开展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土工试验,测得了北戴河新区粉质黏土各项物理力学指标参数,分析了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拟合了各项指标间的回归方程。基于弹塑性力学和极限平衡理论,推导了局部剪切破坏模式下粉质黏土的地基承载力公式。在勘察场地展开了标准贯入试验,拟合出标贯锤击数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间的回归方程,并与推导出的理论公式及Terzaghi公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工程实例对公式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本文的试验成果,为北戴河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建立的地基承载力公式,可供北戴河新区基础工程设计参考应用。
李祯[7](2021)在《电缆暗挖隧道建筑本体工程造价区间建立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电缆暗挖隧道建筑本体工程存在施工周期长、不确定因素较多、隐蔽工程复杂等问题,且现行的电缆暗挖隧道建筑本体工程造价估算编制依据的准确度、时效性及精细化程度等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本文依托北京市电缆暗挖隧道建筑本体工程历史造价数据,采用科学的预测理论与方法,解剖电缆暗挖隧道建筑本体工程历史造价数据内部的规律与联系,构建电缆暗挖隧道建筑本体工程造价区间,为其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提供决策依据,这一研究符合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为此,本文以北京市电缆暗挖隧道工程概况为基础,从造价预测理论与方法着手,充分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了数据挖掘理论与电力工程造价预测模型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建立电缆暗挖隧道建筑本体工程造价区间的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电缆暗挖隧道建筑本体工程造价影响因素研究。依照电缆暗挖隧道建筑本体工程实际的施工工法对其分解,为满足投资决策需要,综合了新的工作内容,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电缆暗挖隧道建筑本体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2)电缆暗挖隧道建筑本体工程各综合工作内容高度近似样本的获取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对各综合工作内容的影响因素进行约减,从而确定了混凝土工程、钢筋工程、注浆工程与全断面注浆工程等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主要影响因素,使用高斯混合模型确定各工作内容的高度近似样本。(3)电缆暗挖隧道建筑本体工程造价区间建立研究。基于高度近似样本与主要影响因素,使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对各综合工作内容单位造价进行预测;结合95%置信区间,输出各综合工作内容的概率造价区间,并将造价区间用于实际投资决策评估,将评估结果与专家评审结果进行对比,以判定造价区间的实际应用价值。希望本文的研究思路,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取得的研究成果能为我国的电缆暗挖隧道建筑本体工程的造价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曹小为[8](2021)在《超大直径深基坑多圈组合筒冻结壁力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地下空间的需求,未来将出现大规模的深大基坑建设工程,特别是表土层中的大直径深基坑开挖时需要采用冻结加固的方法来改良开挖范围周围的地层。目前国内外对于冻结壁的研究开始较早,取得众多的研究成果,但主要集中在煤矿建井工程中。市政工程中基坑直径较大,如果按照煤矿建井工程中冻结壁设计理论,需要连续较厚的冻结壁,这在建构筑物密集的城市建设中实现较为困难。拟采用多圈组合筒冻结壁结构来优化冻结设计,即冻结壁结构中含有成圈未冻土,来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同时满足经济合理和环境控制等需求。相对于连续厚冻结壁结构,多圈组合筒冻结壁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是亟待研究解决的理论与技术问题。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大型物理模拟试验等综合研究手段,开展超大直径深基坑多圈组合筒冻结壁力学特性研究,研究内容考虑超大直径深基坑的工程条件和多圈组合筒冻结壁工程特点,获得多圈冻结形成的超大直径深基坑冻结壁的力学特性。论文构建平面应变模型下,圆形孔洞周边冻结过程产生的冻胀力理论计算模型,提出冻结圈位移不动点可变模型,通过迭代计算实现冻结壁冻胀渐进形成过程。获得了冻结壁冻胀与开挖引起的应力和位移的变化规律,为多圈组合筒冻结壁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的温度-应力场顺序耦合的计算功能,建立冻结土夹未冻土平面应变模型及轴对称竖向开挖模型,研究多圈组合筒冻结壁受力规律。文中分别开展单圈、两圈、三圈组合筒冻结壁的力学特征研究,并探讨组合筒冻结壁几何特征对冻结壁的应力和变形的影响规律。自行研制多圈组合筒冻结壁模拟试验系统,该系统可以模拟多圈组合筒冻结壁的温度场和冻结壁整体变形规律以及开挖后冻结壁应力规律。模拟试验按照冻结工程施工力学特点,土体固结—围压冻结—开挖支护等过程进行。研究获得的超大直径深基坑多圈冻结壁的温度场分布特征及冻结壁力学影响规律,可以为超大直径深基坑工程的施工提供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工程实际意义,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该论文有图106幅,表43个,参考文献123篇。
林森[9](2021)在《基于EFF 3D打印技术的类岩石材料模拟方法研究》文中认为3D打印技术是一种可以应用到岩土工程领域的先进岩石物理模拟技术,但是面临着打印材料与天然岩石相似性较差的难题。自由挤出成型技术(EFF)是一种以黏土材料为打印原料,通过挤压堆积分层打印,经高温烧结成型的3D打印技术。本文通过对EFF 3D打印试样开展系统的成型质量试验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测定了3D打印试样收缩率、均一性、密度、水理性、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抗拉强度等参数,分析了EFF 3D打印试样与天然岩石的相似性,研究了成型参数对试样物理力学参数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基于EFF 3D打印技术的类岩石材料模拟方法。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烧制温度800~1200℃条件下,EFF 3D打印试样的尺寸收缩率的变化范围为6%~21%,随着烧制温度的升高收缩率显着增大。经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和T检验,试样的尺寸和质量符合正态性分布且不存在明显差异,同时超声波声学信息也表明试样内部填充效果好不存在缺陷,试样的外部、内部符合均一性要求,可用于重复性的物理力学试验研究。在不同成型参数条件下,试样物理力学参数可变范围较大,密度1.61~2.63 g/cm3、饱和吸水率0.09%~22.82%、软化系数0.55~0.93、单轴抗压强度16.46~50.49 MPa、抗拉强度0.82~17.18 MPa。(2)EFF 3D打印材料以Si O2、Al2O3为主要化学成分,与沉积岩在组成材料的矿物成分和含量占比具有较高的相似性;3D打印试样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且经高温脱水成型,与沉积岩的成型过程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以脆性指标σcσt/2、变形指标E/σc、强度指标σc/ρ、σt/ρ、强度软化指标η1/ws、η2/ws为评价依据,分析了EFF 3D打印试样和天然岩石在应力应变特征、破坏模式、强度、变形和脆性等各个方面相似关系,验证了EFF 3D打印试样均与天然岩石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特别是对砂岩和泥岩具有较为全面的模拟效果。(3)以喷嘴直径、打印层厚、烧制温度三个成型参数为控制变量,分析了EFF3D打印成型参数对试样物理力学参数的影响规律。烧制温度是影响试样物理力学性质的最主要因素,烧制温度越高,成型试样密度越大、吸水率越小、强度越高。减小打印层厚和增大喷嘴直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试样密度、减小试样吸水率、提高试样强度。(4)通过对不同成型参数的试样物理力学试验结果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到了成型参数与物理力学参数之间定量的经验方程,计算了EFF 3D打印试样可模拟的岩石物理力学参数的范围,提出了基于EFF 3D打印技术的类岩石材料模拟方法:1)参考本文所提出的EFF 3D打印试样物理力学参数表,根据所需模拟的岩石物理力学参数范围,通过插值法确定3D打印试样所需的烧制温度;2)根据多元线性回归的经验公式调整喷嘴直径和打印层厚,试凑计算3D打印试样的密度、水理参数、强度参数;3)选取能够满足相似要求的成型参数对目标岩石的物理力学参数进行3D打印类岩石材料模拟。
邓明琪[10](2021)在《深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分布规律及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小净距隧道作为一种介于普通分离式隧道与连拱隧道之间的新型隧道结构形式,以其良好的适用性和诸多的优越点,被越来越广泛应用。小净距隧道在国内处于发展初期,加上其结构的特殊性,相关理论的研究不及工程实践。关于围岩压力的计算及其分布规律,是隧道支护结构设计与施工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地下工程研究的难点。本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理论分析、数值分析等方法,结合京张铁路八达岭长城站的现场监测数据,对深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展开了研究,主要工作与结论如下:(1)基于50座隧道231个深埋断面的围岩实测数据,探究围岩压力与围岩级别、埋深、开挖跨度以及跨高比之间的关系。同一围岩条件,围岩压力与埋深成正比,相同埋深,围岩条件越差,拱顶压力越大。拱顶围岩压力与开挖跨高比成反比。围岩压力在断面呈“上大下小”分布。围岩压力最大值可能出现在洞周的任何位置,拱腰和拱顶处应重点加固。(2)结合工程实测数据,使用三种理论方法计算并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普氏理论与铁路隧规的计算结果基本相同,公路隧规的计算结果比较接近实测值,且偏保守。隧道内侧压力大于外侧。小净距隧道开挖顺序对围岩压力有影响。(3)使用MIDAS GTS模拟不同埋深、洞跨、净距和围岩条件下的隧道开挖,分析围岩应力的分布及变化规律,总体上,两隧道的围岩应力分布关于中夹岩柱对称,先行洞应力略大于后行洞,内侧围岩压力大于外侧。(4)从内外侧拱脚处的竖向应力比值分析,小净距隧道存在一定的偏压作用,且随埋深变化不明显,洞跨成正比,净距越小,隧道偏压作用越明显,围岩越差,偏压作用越不明显。(5)内外侧的侧压力系数比值大于1,且与埋深成反比,与洞跨成正比,随净距的增加总体上呈减小的趋势,随围岩级别的增加而减小。(6)基于数值分析的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得到先行洞拱顶竖向应力的简化计算公式,并结合实际工程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验证。
二、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海洋土的工程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海洋土的工程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5)麦秸秆、石灰改良粉土的强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石灰改良土的研究现状 |
1.2.2 纤维加筋土的研究现状 |
1.2.3 粉土改良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麦秸秆的防腐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麦秸秆的化学组成与组织结构 |
2.3 天然麦秸秆的抗拉强度 |
2.4 麦秸秆防腐性能研究 |
2.4.1 防腐剂的选择 |
2.4.2 防腐剂最佳浓度的确定 |
2.4.3 麦秸秆最佳浸泡时间的确定 |
2.5 防腐效果评判 |
2.5.1 浸水、浸聚乙烯醇溶液麦秸秆的极限拉力对比分析 |
2.5.2 埋入土中的防腐处理麦秸秆在不同环境中的极限拉力对比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石灰改良粉土的强度特性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用土 |
3.1.2 试验用石灰 |
3.2 试验方法与试验设计 |
3.2.1 试验方法 |
3.2.2 试验设计 |
3.3 粉土的抗剪强度与应力-应变关系 |
3.4 石灰改良粉土的抗剪强度 |
3.4.1 石灰掺入比对石灰改良粉土粘聚力的影响 |
3.4.2 石灰掺入比对石灰改良粉土内摩擦角的影响 |
3.5 石灰改良粉土的应力-应变关系 |
3.5.1 不同石灰掺入比时石灰改良粉土的应力-应变关系 |
3.5.2 不同围压时石灰改良粉土的应力-应变关系 |
3.6 石灰改良粉土抗剪强度与抗变形能力的形成机理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麦秸秆加筋粉土的强度特性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1.1 试验用土 |
4.1.2 试验用麦秸秆 |
4.2 试验方法与试验设计 |
4.2.1 试验方法 |
4.2.2 试验设计 |
4.3 麦秸秆加筋粉土的抗剪强度 |
4.3.1 麦秸秆加筋粉土的粘聚力 |
4.3.2 麦秸秆加筋粉土的内摩擦角 |
4.4 麦秸秆加筋粉土的应力-应变关系 |
4.4.1 麦秸秆加筋粉土与粉土应力-应变关系的对比 |
4.4.2 加筋率对加筋土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 |
4.4.3 纤维长度对加筋土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 |
4.5 麦秸秆加筋粉土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描述 |
4.5.1 低围压下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描述 |
4.5.2 高围压下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描述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麦秸秆加筋石灰粉土的强度特性及不同改良方法对比分析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方法与试验设计 |
5.3 麦秸秆加筋石灰粉土的抗剪强度与应力-应变关系 |
5.4 麦秸秆加筋石灰粉土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描述 |
5.5 不同改良方法对比分析 |
5.5.1 抗剪强度对比分析 |
5.5.2 应力-应变关系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课题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6)北戴河新区粉质黏土物理力学性质与地基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物理力学指标相关性研究现状 |
1.3.2 地基承载力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土工试验及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分析 |
2.1 钻探及取土试样 |
2.2 室内土工试验 |
2.3 粉质黏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和分析 |
2.3.1 岩土参数统计和分析方法 |
2.3.2 粉质黏土变异性统计和分析 |
2.3.3 粉质黏土物理指标统计和分析 |
2.3.4 粉质黏土力学指标统计和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粉质黏土物理力学性质相关性分析 |
3.1 概述 |
3.2 粉质黏土物理性质间相关性分析 |
3.2.1 含水率与其他物理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3.2.2 孔隙比与其他物理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3.2.3 重度与其他物理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3.3 粉质黏土力学性质与物理性质间相关性分析 |
3.3.1 压缩强度指标与物理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3.3.2 抗剪强度指标与物理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基承载力分析 |
4.1 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 |
4.2 地基承载力理论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应用 |
5.1 工程地质概况 |
5.1.1 气候特点及地貌概况 |
5.1.2 工程概况 |
5.1.3 水文地质条件 |
5.2 标贯锤击数与地基承载力相关性分析 |
5.2.1 标准贯入试验 |
5.2.2 标贯锤击数与地基承载力间相关性分析 |
5.3 地基承载力工程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电缆暗挖隧道建筑本体工程造价区间建立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数据挖掘研究现状 |
1.2.2 电力工程造价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论文相关理论研究 |
2.1 工程造价相关概念 |
2.1.1 工程造价含义 |
2.1.2 工程造价管理的概念 |
2.1.3 工程造价管理的内容 |
2.1.4 工程造价区间简介 |
2.2 数据挖掘 |
2.2.1 数据挖掘理论 |
2.2.2 数据挖掘流程 |
2.2.3 数据挖掘应用 |
2.3 主成分分析 |
2.4 高斯混合模型 |
2.5 支持向量机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
2.5.1 支持向量机 |
2.5.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缆暗挖隧道建筑本体费用影响因素分析 |
3.1 电缆暗挖隧道工程造价特点及研究对象界定 |
3.2 电缆暗挖隧道建筑本体工程工作内容的分解与综合 |
3.2.1 基于施工工法的电缆暗挖隧道建筑本体工程工作内容分解 |
3.2.2 基于投资决策评审需求的工作内容综合 |
3.3 电缆暗挖隧道建筑本体费影响因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电缆暗挖隧道历史造价数据处理研究 |
4.1 数拥提取及预处理 |
4.1.1 数据提取 |
4.1.2 数据预处理 |
4.2 对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研究 |
4.2.1 混凝土工程主成分分析 |
4.2.2 钢筋工程主成分分析 |
4.2.3 注浆工程主成分分析 |
4.2.4 全断面注浆工程主成分分析 |
4.3 各综合工作内容的聚类研究 |
4.3.1 聚类需求分析 |
4.3.2 混凝土工程聚类 |
4.3.3 钢筋工程聚类 |
4.3.4 注浆工程聚类 |
4.3.5 全断面注浆工程聚类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LS-SVM的电缆暗挖隧道建筑本体工程造价区间的建立 |
5.1 造价区间模型 |
5.2 基于混凝土工程的LS-SVM与SVM模型预测精度对比 |
5.3 基于混凝土工程的LS-SVM模型的参数寻优 |
5.3.1 惩罚系数C寻优 |
5.3.2 核参数σ寻优 |
5.4 电缆暗挖隧道建筑本体工程造价区间的建立 |
5.4.1 混凝土工程造价区间建立 |
5.4.2 钢筋工程造价区间建立 |
5.4.3 注浆工程造价区间建立 |
5.4.4 全断面注浆工程造价区间建立 |
5.5 基于混凝土工程的造价区间实际评审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论文选用工程样本信息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8)超大直径深基坑多圈组合筒冻结壁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多圈组合筒冻结壁力学特性的理论分析研究 |
2.1 概述 |
2.2 问题描述 |
2.3 应力和位移理论解 |
2.4 算例 |
2.5 本章小结 |
3 多圈组合筒冻结壁力学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
3.1 概述 |
3.2 基于平面应变模型的组合筒冻结壁力学特性研究 |
3.3 考虑分段掘支过程的组合筒冻结壁力学特性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多圈组合筒冻结壁力学特性的模型试验研究 |
4.1 概述 |
4.2 相似模化 |
4.3 模型试验系统 |
4.4 模型试验的主要试验步骤 |
4.5 试验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基于EFF 3D打印技术的类岩石材料模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传统类岩石材料模拟方法现状 |
1.2.2 3D打印技术在岩土工程领域的应用现状 |
1.2.3 EFF 3D打印技术及其应用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意义 |
2 EFF 3D打印试样的成型与物理力学试验研究 |
2.1 试验设备与材料 |
2.1.1 3D打印设备 |
2.1.2 3D打印材料 |
2.2 试验目的 |
2.2.1 试样收缩率研究 |
2.2.2 试样均一性研究 |
2.2.3 试样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
2.3 试验设计 |
2.3.1 3D打印技术成型控制参数 |
2.3.2 均匀试验设计 |
2.4 EFF 3D打印试样成型过程 |
2.4.1 打印过程 |
2.4.2 烧制过程 |
2.5 EFF 3D打印试样收缩率试验 |
2.6 EFF 3D打印试样均一性试验 |
2.7 EFF 3D打印试样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
2.7.1 试样密度试验 |
2.7.2 试样水理性质试验 |
2.7.3 试样单轴压缩试验 |
2.7.4 试样巴西劈裂试验 |
2.8 本章小结 |
3 EFF 3D打印试样与岩石相似性研究 |
3.1 材料相似性 |
3.1.1 沉积岩物质组成材料 |
3.1.2 试样物质组成材料 |
3.1.3 相似性分析 |
3.2 成型过程相似性 |
3.2.1 沉积岩成型过程 |
3.2.2 试样成型过程 |
3.2.3 相似性分析 |
3.3 物理力学性质相似性 |
3.3.1 试样与岩石的脆性相似性 |
3.3.2 试样与岩石的变形相似性 |
3.3.3 试样与岩石的强度相似性 |
3.3.4 试样与岩石的强度软化相似性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EFF 3D打印技术的类岩石材料模拟方法研究 |
4.1 EFF 3D打印试样物理力学参数拟合分析 |
4.1.1 密度拟合 |
4.1.2 饱和吸水性与软化系数拟合 |
4.1.3 单轴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拟合 |
4.1.4 抗拉强度拟合 |
4.2 类岩石材料模拟方法 |
4.2.1 类岩石材料模拟回归方程 |
4.2.2 EFF 3D打印试样物理力学参数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5.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深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分布规律及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深埋隧道围岩压力分布规律研究 |
2.1 概述 |
2.2 围岩压力的定义及分类 |
2.2.1 围岩压力的定义 |
2.2.2 围岩压力的分类 |
2.3 围岩压力监测数据统计 |
2.4 围岩压力的统计分析 |
2.4.1 总体分布特征 |
2.4.2 与埋深的关系 |
2.4.3 与开挖跨度的关系 |
2.4.4 与开挖跨高比的关系 |
2.5 围岩压力的空间分布特征 |
2.6 围岩压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深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 |
3.1 概述 |
3.2 隧道的深浅埋判定 |
3.3 围岩的拱效应 |
3.3.1 压力拱的概念 |
3.3.2 压力拱的特点 |
3.3.3 压力拱的范围 |
3.3.4 压力拱的形成条件 |
3.4 深埋隧道围岩压力的计算理论与公式 |
3.4.1 普氏压力拱理论 |
3.4.2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 |
3.4.3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
3.4.4 三种方法的初步对比 |
3.5 基于工程实例的围岩压力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
3.5.1 工程概况 |
3.5.2 理论计算结果 |
3.5.3 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 |
3.6 对隧规公式的一些讨论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深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数值分析 |
4.1 概述 |
4.2 有限元原理及软件简介 |
4.2.1 有限元分析原理 |
4.2.2 MIDAS GTS简介 |
4.2.3 本构的选择 |
4.3 模型建立及基本假定 |
4.3.1 基本假定 |
4.3.2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选择 |
4.3.3 分析部位选择 |
4.4 数值模拟分析 |
4.4.1 不同埋深条件下的围岩压力分析 |
4.4.2 不同洞跨条件下的围岩压力分析 |
4.4.3 不同净距条件下的围岩压力分析 |
4.4.4 不同围岩条件下的围岩压力分析 |
4.5 围岩压力的简化公式 |
4.5.1 各因素一元线性回归 |
4.5.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概念 |
4.5.3 建立多元回归模型 |
4.5.4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显着性检验 |
4.6 工程实例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海洋土的工程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北海灰白色黏土工程地质特性及其成因分析[J]. 荣艳丽,陶旭光. 岩土工程技术, 2021(06)
- [2]沿海厚流塑性软土地区嵌岩桩承载特性研究[D]. 邱一帆.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增强石墨烯改性水泥土的力学特性及微观机理研究[D]. 刘刚. 江苏科技大学, 2021
- [4]软土地区地下车站勘察质量风险评估[D]. 王川.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5]麦秸秆、石灰改良粉土的强度特性研究[D]. 刘铭杰.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6]北戴河新区粉质黏土物理力学性质与地基承载力研究[D]. 冯品基. 燕山大学, 2021(01)
- [7]电缆暗挖隧道建筑本体工程造价区间建立及应用研究[D]. 李祯.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8]超大直径深基坑多圈组合筒冻结壁力学特性研究[D]. 曹小为.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9]基于EFF 3D打印技术的类岩石材料模拟方法研究[D]. 林森.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10]深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分布规律及计算方法研究[D]. 邓明琪.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