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羊八井国际“超高能γ天文”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天禄[1](2019)在《基于水透镜的超广角大气切伦科夫望远镜研制 ——面向γ暂现源高海拔地基观测》文中提出甚高能γ射线天文学是近几十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为人类认识宇宙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宇宙γ射线的观测有助于人类理解极端天体物理环境下粒子加速和辐射过程、揭示宇宙线起源和非热暂现现象的本质、间接测量河外背景光(EBL)和间接搜寻暗物质信号等。大视场(或广角)和低阈能是未来地基甚高能γ射线望远镜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对γ暂现源时变和能谱的测量尤为关键,如爆发源(γ射线暴,GRB)甚高能辐射、时变源(活动星系核,AGN)甚高能辐射、可能的引力波甚高能波段电磁对应体等。位于极高海拔观测站的超广角、大口径大气切伦科夫望远镜阵列有望实现大视场和低阈能的目标。基于此,本文提出并发展了一种超广角大气切伦科夫望远镜技术,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水透镜的超广角大气切伦科夫望远镜方案。受GAW、JEM-EUSO菲涅尔透镜方案的启发,我们模仿人眼结构,提出了一种基于水透镜的超广角大气切伦科夫望远镜方案。理想的水透镜由蓝紫光透过率高的玻璃(亚克力)球壳和高纯水构成半球结构,具有视场大、成像一致性好、性价比高等优势。(2)设计建造了基于水透镜的超广角大气切伦科夫望远镜原理样机系统。设计加工了0.9 m口径球冠式水透镜,表面粗糙度(Ra)为0.8μm,几何公差为±1 mm。利用平行光聚焦法测定了水透镜的焦距、光斑,测量结果与Zemax模拟结果一致。设计加工了基于光电倍增管(PMT)的照相机系统,由48个PMT组成的照相机视场达15?×13?。设计了基于Nuclear Instrument Module(NIM)标准插件和LHAASO-KM2A分布式电子学的前端电子学和数据获取系统。(3)望远镜原理样机成功探测到甚高能宇宙线事例。实验于2015、2016年冬季在西藏羊八井国际观测站进行。实验采用了符合方法测量宇宙线信号,即由原理样机记录宇宙线引发的大气切伦科夫光信号,由中日合作ASγ扩展阵列记录宇宙线次级粒子电磁信号,并在一定时间窗(τ=400 ns)内符合。结果表明,符合事例率远高于偶然符合率,说明原理样机记录的信号为宇宙线引发的大气切伦科夫光。利用进入望远镜视场的亮星以及由扩展阵列提供的符合事例信息对照相机像素单元指向进行了离线标定,弥补了实验前期未对望远镜进行指向标定带来的问题。原理样机成功探测到宇宙线事例初步验证了水透镜方案的可行性。(4)发展了大气切伦科夫望远镜单镜系统联合闪烁体阵列重建原初宇宙线方向的新方法。结果表明,望远镜原理样机对原初宇宙线方向重建偏差与事例的芯位密切相关。鉴于此,利用闪烁体阵列提供的事例芯位信息对望远镜原理样机重建的原初宇宙线方向进行修正,使方向重建精度得到了提高。(5)通过符合事例研究了原理样机性能指标。结果表明,望远镜原理样机对~10TeV能量的宇宙线角分辨(ψ50)达~0.9?,而且原理样机对宇宙线大气切伦科夫光有一定的成像能力。(6)提出了极高海拔多信使、多波段观测站的设想,开展了选址、探测器预先研究和计算机蒙特卡洛模拟等工作。近期,MAGIC望远镜以很高的显着性(σ>20)探测到GRB190114C在sub-TeV能区存在辐射、LIGO/Virgo与FERMI/GBM符合探测到双中子星并合事件(GW170817和GRB 170817A)、冰立方(Icecube)中微子天文台探测到的高能天体中微子IceCube-170922A与蝎虎座BL型耀变体(BL Lac object)TXS0506+056相关联,这三大发现进一步说明发展超广角大气切伦科夫望远镜技术非常紧要且前景广阔。
单增罗布,陈天禄[2](2012)在《西藏宇宙线实验的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文章简要回顾我国宇宙线物理研究的历史,重点介绍了在西藏开展宇宙线实验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重要成果,如中日合作甘巴拉山乳胶室实验、中日合作羊八井ASγ实验及中意合作羊八井AR-GO-YBJ实验,并对在西藏开展高海拔宇宙线实验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卢红,赵琳[3](2010)在《西藏羊八井宇宙线国家科学观测研究站:历程、成就及建议》文中提出本文回顾了西藏羊八井宇宙线国家科学观测站的建立以及中日合作ASγ探测阵列和中意合作ARGO阵列实验项目的建设历程和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介绍了改进现有设备和引进多种探测手段,建设大型高海拔空气簇射观测站(LHAASO)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的未来设想。从研究目标的选择、国际合作、多学科交叉、敬业精神及科学工程对科学研究的意义等方面总结了观测站的示范意义与经验,并提出了观测站存在的问题和政策建议。
谭有恒[4](2007)在《立足高原雪域 登攀科学高峰——为西藏计划20年而作》文中研究说明
陈松战[5](2015)在《高能伽玛射线观测研究进展和展望》文中研究指明高能伽玛射线辐射位居宇宙电磁辐射频带的高端,联系宇宙天体巨大能量释放和相对论性粒子加速及其非热辐射过程,是探索极端条件下物理过程的重要天文窗口,也是研究"世纪之谜"——宇宙线起源问题的重要手段.随着新一代探测器的稳定运行,天基和地基伽玛射线探测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在>100 Me V能段,2008年上天的Fermi卫星已将伽玛射线源由三百增加到三千多个.在>100 Ge V能段,地面切伦科夫望远镜HESS,MAGIC,VERITAS和地面EAS阵列Tibet ASγ,Milagro,ARGO-YBJ,自2003年以来已将伽玛射线源由十多个提升到一百六十个,同时,下一代探测器CTA和LHAASO也在稳步推进中,未来将把地基探测能力提升一个量级以上.本文主要介绍各家实验概况及其取得的重要观测进展,然后分类概括各种类伽玛射线源(脉冲星及其风云、超新星遗迹、伽玛射线双星、活动星系核、伽玛射线暴及其他伽玛射线源)的观测研究现状,并对未来CTA和LHAASO实验进行展望.
焦善庆[6](1990)在《羊八井国际“超高能γ天文”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宇宙线是指宇宙大爆炸后立即产生的一种聚集着极大能量的射线。多年来一直是物理学家探索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在大范围内,能使我们解释宇宙的庞大结构和演化过程而被称
谭有恒[7](2021)在《回眸我国高海拔宇宙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前言自Hess的热气球实验于1912年发现宇宙辐射以来,人们一直把它当作"粒子炮弹"和宇宙物质样品,用作打开基本粒子世界大门和了解宇宙及空间环境的有力工具。但时逾百年,除了低能的太阳粒子外,人们从不知晓他们的原产地(宇宙线源)究竟在哪,因为这些以质子为主的高能原子核的行进路线早被途中的星系际和星际磁场搅拌得各向同性了。理论上,它们应与恒星进化晚期产物(如超新星爆发及其遗迹,大质量黑洞等)相联系,
西藏羊八井国际宇宙线观测站超高能γ天文研究藏大小组[8](1993)在《超高能γ点源探究的新进展及羊八井实验的最新结果》文中提出1983年,西德kiel大学根据他们阵列多年数据分析,认为Cygx—3方向有能量为2×1015~1016ev的超高能(UHE)γ辐射,同年得到Leeds实验组的证实;澳大利亚的Adelaide大学次年又在南天探测到Velax—1的能量为1015ev的超高能γ射线。这样在全球宇宙线界掀起了探测γ射线源的热潮。于是中日学者为此专门在羊八井建立了一个观测站。在北半球最佳观测星体为Cygx—3,Herx—1的Clab Nebula等星体,由于羊八井的显着的地理优势,本文所报道的实验结果将引人注目。文章除详细地介绍世界各阵列探究γ点源的最新进展外,首次在国内公开报道羊八井观测站的几个最新结果。
曹喆[9](2011)在《西藏羊八井LHAASO实验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分布式电子学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宇宙线物理通过研究携带着宏观宇宙、微观世界和空间环境的科学信息的高能宇宙线粒子,探索宇宙的历史、天体的演化、空间的环境和许多未解的科学之谜。为了探索宇宙线,发明了一系列探测技术,通过观测广延大气簇射进而研究宇宙线物理的相关问题。大型高海拔空气簇射观测站(Large High Altitude Air Shower Observatory,LHAASO)是计划建设在海拔4300米的青藏高原上的西藏羊八井的国际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实验依靠大型复合式探测器阵列,同时研究30TeV的高阈能和300GeV的低阈能两个能量范围内的重大前沿问题。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是LHAASO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4个子探测器阵列,每个子探测器为150米×150米包括900个光电倍增管。为了验证物理学,探测器与电子学的原理,在羊八井建造了一个包括9个光电倍增管的原型小系统。分布式电子学系统架构的主要特征是将每个探测器的数字化功能放置在靠近探测器的前端完成,因此也称为前端数字化。对于大通道数目、大面积尺度的物理实验,将所有模拟信号汇总到集中的电子学机房内进行数字化会导致信号被传输电缆衰减而损失物理信息。分布式电子学系统架构直接从原理上避免了模拟信号的信息损失,前端数字化这个设计思想使得每个探测器信号的数字化完成在靠近探测器的近端,减少了远距离模拟信号传输带来的所有不利影响。分布式电子学系统架构的设计难点在于远距离大面积的高精度时钟分配。本论文研究这种分布式电子学系统架构在LHAASO实验的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中的设计方案,包括探测器读出子系统,时钟子系统和触发子系统等,重点研究分布式电子学系统规划,高精度的时钟产生和分配方案,基于TOT(Time Over Threshold)的光电倍增管读出方案。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宇宙线物理、宇宙线的探测技术和切伦科夫探测器的原理,并回顾了目前国际上的大型水切伦科夫探测器物理实验的状况。第二章介绍了LHAASO实验的探测器阵列设计,并分析了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的探测器状况与读出电子学系统的指标需求。第三章提出了分布式电子学系统架构,研究了分布式架构与传统的集总式电子学系统架构的区别以及优缺点。分析了采用集总式架构的大亚湾实验和超级神冈实验,采用分布式架构的IceCube实验与ANTARES实验。根据LHAASO实验的特点和物理需求,为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设计了分布式电子学系统方案,Offshore电子学系统为在水池上方探测器附近完成光电倍增管信号数字化的前端电子学系统;Offshore电子学系统为在集中电子学机房内实现数据传输、时钟分配和触发产生的后端电子学系统。第四章研究了高精度时钟的产生与分配这一分布式电子学系统架构中的设计难点。研究了与世界公共时间相关的高精度时钟的产生,基于同步时钟分配、异步时钟校准和高精度时钟协议技术的时钟分配方案。分析了ANTARES实验,IceCube实验以及小白兔方案中的高精度时钟产生与分配实现。为LHAASO实验设计了基于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和铷时钟源的时钟产生方案,以及基于串并/并串转换和光纤技术的时钟分配方案,并设计了基于回声原理的时钟传输延迟校准方法。第五章研究了物理实验中探测器的读出技术,包括传统电荷测量技术,波形数字化技术和TOT技术。分析了使用不同技术的国际大型水切伦科夫探测器实验的使用方案。在LHAASO实验中,设计采用基于QTC(Quantity-to-Time Converter)芯片的TOT技术实现光电倍增管的时间和电荷测量。在第六章中设计了一套分布式架构的原理验证电子学系统,该系统包括两个模块:基于VME(VersaModule Eurocard)总线的6U模块,作为分布式架构的Onshore电子学系统原型,验证后端电子学系统功能;基于USB(Universal Serial Bus)的模块,作为分布式架构的Offshore电子学系统原型,验证前端电子学系统功能。针对分布式电子学系统架构的设计难点,主要用于验证远距离的数据和时钟传输技术,确定了合适的数据传输芯片和时间测量技术。在第七章中,为水切伦科夫探测器原型小系统设计了一套分布式架构的光电倍增管读出电子学系统。该系统包括前端电子学模块和后端电子学模块两部分,其中前端电子学模块采用基于TOT技术的QTC芯片和基于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的时间测量完成9个光电倍增管的时间和电荷信息的数字化。
谢更好[10](2021)在《扎根边疆勇攀高峰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记宇宙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藏大学)》文中研究说明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西藏大学办学70周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特殊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下,在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西藏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如起步于"帐篷学校"的西藏大学,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该校宇宙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就是西藏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二、羊八井国际“超高能γ天文”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羊八井国际“超高能γ天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水透镜的超广角大气切伦科夫望远镜研制 ——面向γ暂现源高海拔地基观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伽马射线天文学 |
1.2 伽马射线暴 |
1.2.1 研究回顾 |
1.2.2 高能辐射 |
1.3 耀变体 |
1.4 星暴星系 |
1.5 甚高能伽马天文探测技术 |
1.5.1 直接测量 |
1.5.2 间接测量 |
1.6 本文结构 |
2 大气切伦科夫光及其探测 |
2.1 大气切伦科夫光 |
2.1.1 切伦科夫辐射 |
2.1.2 大气切伦科夫光 |
2.2 大气切伦科夫光探测 |
2.2.1 基于反射镜的成像大气切伦科夫望远镜-窄视场 |
2.2.1.1 γ/p鉴别 |
2.2.1.2 立体成像 |
2.2.2 基于反射镜的非成像大气切伦科夫望远镜 |
2.2.3 基于透镜的大气切伦科夫望远镜-宽视场 |
2.3 小结 |
3 基于水透镜的超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原理样机系统 |
3.1 概念设计 |
3.2 水透镜 |
3.2.1 几何 |
3.2.2 焦距与像斑 |
3.2.3 成像质量—点扩展函数 |
3.2.4 透过率 |
3.2.5 视场 |
3.3 照相机与像素单元 |
3.3.1 光电倍增管基本参数 |
3.3.2 光电倍增管后脉冲 |
3.3.3 分压器设计与照相机像素单元排布 |
3.4 前端电子学与数据获取 |
3.4.1 触发与判选 |
3.4.2 事例记录 |
3.5 小结 |
4 超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原理样机对宇宙线的探测 |
4.1 西藏羊八井国际观测站 |
4.1.1 中日合作ASγ 实验 |
4.1.2 中意合作ARGO-YBJ实验 |
4.1.3 夜天光亮度监测 |
4.1.3.1 SQE-LE型夜天光质量仪 |
4.1.3.2 监测结果 |
4.2 复合阵列 (Hybrid Array) |
4.2.1 ASγ 扩展阵列 |
4.2.2 望远镜原理样机 |
4.2.3 符合探测与数据记录 |
4.3 望远镜原理样机数据分析 |
4.3.1 增益 (gain) 标定 |
4.3.2 台基 (pedestal) |
4.3.3 物理量 |
4.3.4 事例方向重建 |
4.4 符合事例—望远镜原理样机确定探测到宇宙线事例 |
4.4.1 数据并合 |
4.4.2 符合事例率 |
4.5 望远镜指向标定 |
4.5.1 基于符合事例信息的标定 |
4.5.2 使用亮星标定 |
4.6 望远镜原理样机典型事例 |
4.6.1 切伦科夫光信号 |
4.6.2 符合探测到的典型事例 |
4.6.3 荧光or切伦科夫光? |
4.7 望远镜原理样机角分辨 |
4.7.1 符合阵列角差分布 |
4.7.2 望远镜原理样机角分辨 |
4.8 小结 |
5 总结 |
6 展望 |
6.1 全球高海拔观测站现状 |
6.2 极高海拔观测站建设之必要性 |
6.2.1 宇宙线/伽马天文 |
6.2.2 毫米/亚毫米波 |
6.2.3 光学/红外 |
6.3 极高海拔观测站建设相关工作 |
6.3.1 选址 |
6.3.2 探测器预先研究 |
6.3.3 极高海拔实验有效面积估计 |
6.4 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和研究经历 |
致谢 |
(2)西藏宇宙线实验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甘巴拉山乳胶室实验[5] |
2 中日合作羊八井ASγ实验[6] |
3 中意合作ARGO-YBJ实验[7] |
4 西藏大学宇宙线开放实验室 |
5 西藏宇宙线实验展望 |
5.1 中日合作AS酌实验的升级[8] |
5.2 LHAASO计划[9] |
5000m) 观测站计划[10-11]'>5.3高海拔 (>5000m) 观测站计划[10-11] |
6 结论 |
(3)西藏羊八井宇宙线国家科学观测研究站:历程、成就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羊八井宇宙线观测站的建站条件:得天独厚的观测地理优势 |
3 羊八井宇宙线国家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建设及运行 |
4 羊八井宇宙线国家科学观测研究站的科研成果及前景展望 |
5 羊八井宇宙线国家科学观测研究站的示范意义 |
6 羊八井宇宙线国家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问题及建议 |
(7)回眸我国高海拔宇宙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中国宇宙线研究的转型——20世纪70年代末的方向大辩论 |
三、怀柔练兵 |
四、《西藏计划》的筹备 |
五、中日合作AS-γ实验与中意合作ARGO阵列 |
(9)西藏羊八井LHAASO实验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分布式电子学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宇宙线物理简介 |
1.2 宇宙线探测技术 |
1.3 切伦科夫探测器原理 |
1.3.1 切伦科夫辐射 |
1.3.2 切伦科夫探测器 |
1.4 国际大型水切伦科夫探测器实验状况 |
1.4.1 Milagro |
1.4.2 HAWC |
1.4.3 IceCube |
1.4.4 ANTARES |
1.4.5 超级神冈 |
1.4.6 大亚湾 |
1.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LHAASO 实验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 |
2.1 西藏羊八井大型高海拔宇宙线探测实验介绍 |
2.2 探测器阵列设计 |
2.3 水切伦科夫探测器 |
2.3.1 光电倍增管选择 |
2.3.2 原型小系统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 |
2.4 读出电子学系统任务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分布式电子学系统架构 |
3.1 集总式电子学系统架构 |
3.1.1 大亚湾实验的集总式电子学系统 |
3.1.2 超级神冈实验的集总式电子学系统 |
3.2 分布式电子学系统架构 |
3.2.1 分布式和集总式电子学系统架构对比 |
3.2.2 IceCube 实验的分布式电子学系统 |
3.2.3 ANTARES 实验的分布式电子学系统 |
3.3 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分布式电子学系统方案设计 |
3.3.1 Offshore 电子学系统 |
3.3.2 Onshore 电子学系统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LHAASO 时钟系统方案初步考虑 |
4.1 系统时钟产生 |
4.2 系统时钟分配 |
4.2.1 同步时钟分配方案 |
4.2.2 异步时钟校准方案 |
4.2.3 PTP 技术 |
4.2.4 小白兔方案 |
4.3 国际大型水切伦科夫探测器实验时钟方案 |
4.3.1 ANTARES 实验方案 |
4.3.2 IceCube 实验方案 |
4.4 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时钟方案初步考虑 |
4.4.1 系统时钟产生 |
4.4.2 系统时钟分配 |
4.4.3 时钟校准方案 |
4.4.4 公共起始时间信息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光电倍增管读出方案 |
5.1 传统电荷测量技术 |
5.1.1 电荷—电压转换 |
5.1.2 滤波成型电路 |
5.1.3 模数变换 |
5.2 波形数字化技术 |
5.2.1 波形数字化方案 |
5.2.2 ANTARES 方案 |
5.2.3 IceCube 方案 |
5.3 TOT 技术 |
5.3.1 TOT 方案 |
5.3.2 TDC 技术 |
5.3.3 Milagro 方案 |
5.4 基于 QTC 芯片的 PMT 读出方案 |
5.4.1 QTC 芯片—CLC101EF |
5.4.2 超级神冈实验中的应用 |
5.4.3 基于QTC 的分布式读出电子学电路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分布式原理验证系统设计与测试 |
6.1 系统整体结构 |
6.2 时钟产生与分配系统 |
6.2.1 时钟产生电路 |
6.2.2 时钟分配电路 |
6.3 总线与接口部分 |
6.3.1 VME 总线接口 |
6.3.2 USB 接口 |
6.4 FPGA |
6.5 测试结果 |
6.5.1 时钟恢复质量测试 |
6.5.2 恢复时钟相位测试 |
6.5.3 传输延迟校准测试 |
6.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原型小系统分布式电子学系统设计 |
7.1 系统整体结构 |
7.2 后端电子学模块设计 |
7.3 FEE 模块设计 |
7.3.1 基于TOT 技术电路 |
7.3.2 电路校准设计 |
7.3.3 其余部分设计 |
7.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原理验证系统 |
附录 2 原型小系统分布式电子学系统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扎根边疆勇攀高峰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记宇宙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藏大学)(论文提纲范文)
从无到有由弱至强 |
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
四、羊八井国际“超高能γ天文”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水透镜的超广角大气切伦科夫望远镜研制 ——面向γ暂现源高海拔地基观测[D]. 陈天禄. 武汉大学, 2019(08)
- [2]西藏宇宙线实验的回顾与展望[J]. 单增罗布,陈天禄. 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 [3]西藏羊八井宇宙线国家科学观测研究站:历程、成就及建议[J]. 卢红,赵琳.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10(01)
- [4]立足高原雪域 登攀科学高峰——为西藏计划20年而作[J]. 谭有恒. 现代物理知识, 2007(02)
- [5]高能伽玛射线观测研究进展和展望[J]. 陈松战.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15(11)
- [6]羊八井国际“超高能γ天文”研究进展[J]. 焦善庆. 大自然探索, 1990(04)
- [7]回眸我国高海拔宇宙线研究[J]. 谭有恒. 现代物理知识, 2021(03)
- [8]超高能γ点源探究的新进展及羊八井实验的最新结果[J]. 西藏羊八井国际宇宙线观测站超高能γ天文研究藏大小组. 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 1993(01)
- [9]西藏羊八井LHAASO实验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分布式电子学方案研究[D]. 曹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09)
- [10]扎根边疆勇攀高峰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记宇宙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藏大学)[J]. 谢更好. 科学中国人, 20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