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菌痢215例临床分析

老年急性菌痢215例临床分析

一、老年急性细菌性痢疾215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蒋暑雨[1](2020)在《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依据北京市所有医院的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得出二十四节气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为临床预测、防治疾病提供依据,并与《素问·脉解篇》相关论述对比、印证,为探索各节气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据2015至2019年120个节气间同疾病急诊率的比较,得到各年各节气高于120个节气的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易发疾病,及低于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不易发疾病,再将高于平均急诊率1.5倍的易发疾病单独分出,依此找出5年内在相同节气反复出现的易发疾病作为1.5倍选择标准下年年或多数年于此节气易发的疾病,此即因此节气的气化特点所导致的高危疾病。≥1.5倍选择标准下高危疾病的具体确定方法为:针对每一种疾病,若在5年中相同的节气内作为≥1.5倍易发出现≧3次,或作为易发出现2次而另外3次都>1倍提示易发倾向,认为该疾病为该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同法得某节气每年不易发疾病。结果:1.在≥1.5倍选择标准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详见论文正文。依此可见,男女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的节气即立冬~冬至较易发,消化系统疾病及肠道传染病在小满~处暑即夏秋季易发,一氧化碳中毒见于小雪~惊蛰,中暑见于小满~立秋。这些结果与常识性事实及各科教科书中所提供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本研究在数据采集、统计学分析方法方面是无误的,结果是可信的,1.5倍的选择标准初步看来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2.对照《素问·脉解篇》对立春雨水、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立秋处暑、寒露霜降、大雪冬至六个月节气为代表的三阴三阳病的论述,本研究在1.5倍的选择标准下得到的反复易发疾病也能与之达到较高的符合度:正月立春雨水太阳病月份,易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腰臀痛等太阳经部位病症、上实下虚之瘖啡失语、狂证等;三月清明谷雨厥阴病月份,易发病为阴囊肿物、咽喉不适等厥阴肝经病症,及阳气振发而不畅之腰脊痛病症;五月芒种夏至阳明病月阳盛之阴/一阴来复、阳明闭郁,易发病为胃肠道疾病、阳盛于上而邪并于外之躁狂、心神阳气突伤之惊恐障碍、焦虑性抑郁,及阳伤水停之下肢水肿、哮喘等病症;七月立秋处暑少阴病月,阳杀于外、阴气盛于下,易发病为腰部、下腹部疾病、厌食、肝胆病、视力视觉障碍类、肺水肿喘咳、心律失常等病症;九月寒露霜降少阳病月,少阳不伸,易发病见肋软骨痛、肋间神经痛、多部位关节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肝胆疾病及消化道溃疡等;十一月大雪冬至太阴病月,脾运受抑,易发病为腹胀呕吐类消化系统、泌尿及代谢类病症等。本研究结果中,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全面、广泛,疾病种类细致,对《素问·脉解篇》的论述既有印证又有拓展,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利于临床实用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上述结果证明了本研究的可信度的同时,所呈现的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预防、诊治疾病的有效参考,在与经典得到了相互印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中未论述到的节气的致病特点的缺憾,为下一步对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规律的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可靠的大数据依据。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与事实基本吻合,且印证了《素问·脉解篇》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指导各节气易发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弥补经典中相关论述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索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挖掘节气在中医学中的价值,提供了大数据依据。

田地,齐文杰,赖小红,李云超[2](2020)在《成人急性腹泻相关临床参数的关系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成人急性腹泻相关临床参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调查2018年4月至10月应急总医院肠道门诊649例留取大便标本的急性腹泻患者,收集性别、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最高体温、主要症状、流行病学史、血常规、C反应蛋白和大便常规,统计分析急性腹泻的相关临床因素。结果共调查70例临床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180例临床诊断感染性腹泻患者和399例腹泻待查患者。三组研究对象的流行病学史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临床诊断细菌性痢疾患者发病年龄较腹泻待查患者小(P <0. 05)。与其他两组患者比较,临床诊断细菌性痢疾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早,呕吐次数多,发热和里急后重发生率高,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值和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 <0. 05)。结论临床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和腹泻待查患者在流行病学史、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田祎,贾蕾,钱海坤,吕冰,曲梅,张新,黄瑛,王全意[3](2018)在《临床诊断细菌性痢疾的病原学符合率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临床诊断细菌性痢疾患者的病原学符合率,探究影响被正确诊断为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市每个区选择12家肠道门诊,分月采集急性腹泻患者便标本,筛选符合临床诊断细菌性痢疾标准的病例纳入研究,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正确诊断为细菌性痢疾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症状。结果 903例临床诊断细菌性痢疾病例纳入此次研究,共培养出志贺菌23例,实验室病原学确诊病例与临床诊断病例符合率为2.55%。控制月份和地区因素,不同年份病原学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76,P<0.001)。出现里急后重症状(OR=2.798,95%CI:1.127-6.943)和发热(OR=4.172,95%CI:1.793-9.705)的患者更易被正确的诊断为确诊病例。结论临床诊断细菌性痢疾患者的病原学符合率较低,建议结合患者是否出现里急后重及发热等临床症状综合诊断。

张稚鲲[4](2017)在《疫病(急性传染性疾病)古今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及意义]中医文献是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中记载了许多中医防治疫病的临床经验与总结。在与疫病的长期抗争中,中医已认识到疫病可以通过食物、呼吸、接触等途径传染,为此提出了一系列预防和治疗措施,其中药物治疗经验尤其丰富,但中医诊疗信息多具有模糊性、非线性、非定量等复杂特征,利用文献整理与数据挖掘方法,可以找出其中的相关性和规律性,在古今用药及配伍规律的对比中发现疫病处方用药特点,了解医家诊疗思路及临证经验,为当代临床提供参考。[研究内容]在了解古今疫病(急性传染性病)治疗概况的基础上,收集整理相关临床文献,归纳、分析历代疫病方用药及配伍特点,比较古今异同,筛选常用中药,了解方剂组成中各药的适用范围,筛选常用的配伍结构,发现临床文献中的隐性信息,为现代临床组方用药提供参考。[研究方法]①文献调研。古代文献使用书目检索工具,现代文献主要运用布尔逻辑、截词、字段限定以及嵌套检索等检索技术从数据库中获取原始文献(既包括个案、医案,也包括大样本临床报道)。从每篇文献中摘取来源、年代、病名、症状、治则治法、方名、剂型、用药组成、用法及给药途径等数据项。古今数据以1911年为分界点。②数据清理。利用Microsoft Excel建立基础数据表格,根据需求对基础数据进行清理及规范。③数据挖掘。根据齐夫定律确定分析样本,通过启用Excel高级功能、VBA编程、调用相关函数等进行频次统计,筛选高频药,使用SPSSClementine12.0、Python正则表达式匹配等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了解疫病常用药对、药组及其配伍结构。[结论]①疫病用药的频次分析及古今用药的对比分析可以了解方药的实际使用情况,从用药的频次及比例了解疫病的主要治则治法,发现药味使用的变化,为筛选古今常用药及特色药,发现具有潜在临床价值的中药提供线索与参考。②古今疫病总体用药有许多相似之处,祛湿药、补气药、理气药、化痰药、补血药、泻下药、消食药、补阴药的使用无太大差别,而在清热药、解表药、温里药等的使用方面差异较大。清热药现代方使用较古代方明显增多,而解表药古代方使用较现代方多,提示古代方的主要用药特点为以“散”治疫,现代方的主要用药特点为以“清”治疫。③疫病方配伍总体现代清、散、行、和的特点。“清”指清热泻火,疫病的最普遍病理特征为发热,清热为疫病治疗之要则。清热药甘寒之品常多味并用,苦寒之品常与甘寒同用。“散”“行”指药组中常配具有宣散、行滞特点的药味,提示疫毒壅滞为疫病的另一普遍存在的病理特征。“和”指配伍中体现攻邪不伤正,补益不留邪的特点,比如,使用苦寒药时,常配以甘草等益脾缓中,使用补血药时常配以当归补血、行血并散血中之瘀毒,寓攻于补,寓补于攻。总体来看,古今在配伍原则上无太大差异,现代方配伍多以仲景方为基础。④对古今疫病用药的比较分析建立在疫病总体用药、病系用药、疾病用药三个层次的基础上,为筛选具有不同普适作用的疫病用药提供了思路与参考。⑤为临床提供了疫病组方选药的结构式思路,即疫病方=疫病共性药+病系共性药+疾病个性药,以辅助提高辨证与辨病、辨症相结合的处方用药质量,同时方便计算机分类处理,为建立疫病临床荐药系统提供思路与参考。

王一战[5](2017)在《痢疾相关明清文献中医诊治经验挖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基于真实世界中医诊疗模式整体性与复杂性的特点,系统收集明清文献中诊治痢疾的医案,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和文献研究方法,系统、多维度挖掘、整理明清时期痢疾诊疗规律,以期为形成有效、可靠的,并可针对不同病程阶段或人群的痢疾中医诊治方案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参照《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痢疾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ZY/T001.1-94)与《实用中医内科学》中痢疾的诊断标准,以“痢疾”、“痢”、“滞下”、“肠澼”等作为主题词检索《中华医典》,着作限定明清时期,全面采集痢疾医案的姓名、性别、年龄、既往病史,体质、嗜好、饮食起居心理、误治、病因、发病季节、病程、症状(包括舌象、脉象)、病机、治则治法、病位证素、病性证素、疗程、方名、药物等信息,并进行数据标准化,建立明清痢疾医案数据库;合理运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因子分析、聚类分析、φ相关分析、多层网络分析等统计方法,全面分析明清医家辨治痢疾的病因特点、体质特点、证素分布、症状特点、核心用药规律及“证-症-药”等;并在把握痢疾中医诊疗整体规律的基础上,从急、慢性等不同病程、老年、孕、产等特殊人群的不同层面,多维度进行痢疾证治规律研究。研究结果:(一)一般情况研究。共纳入10 40例明清痢疾医案。1.病程分类。急性痢疾、慢性痢疾、后期调治分别为345例(33.2%)、582例(56%)、113 例(10.9%)。2.性别与发病季节。共计473例医案记载了性别信息,其中男性346人,女性127例,二者比例2.72:1;共171例医案描述了发病季节情况,秋、夏合计88.3%。3.病因分析。136例医案记载了病因信息,频率较高的病因包括饮食不慎、劳力/劳神/房劳、情绪刺激、感受暑热火邪等;其中,“饮食不慎”中,瓜果、肥甘、酒的频率较高;“劳力/劳神/房劳”中,劳力、房劳的比例较高;情绪刺激中,“怒”的频率较高。4.饮食起居、情绪、心理状态的情况。“嗜烟/酒/肥甘”的频率较高。5.既往病史。23例记载了既往病史的情况,涉及喘病、黄疸、胃痛等19种疾病。6.既往健康水平及其他。27例描述了既往身体状态的情况,“身体素弱”的频率较高。7.体质情况。共计36例医案提取了体质信息,频率较高的是阴虚质、湿热质。8.特殊人群的分布。老年97例,小儿50例;妊娠27例,产后25例。9.疗程分析。317例医案记述了疗程时间,平均疗程5.79d,最长90d,最短1d;急性痢疾、慢性痢疾、后期调治期痢疾的平均疗程分别3.5d、7.04d和10.2d。10.误治情况。176例医案阐述了误治的情况,占总数的16.92%;老年痢疾、青壮年痢疾、小儿痢疾的误治比例分别为27%、26%、26%;误治最常见恶果是“加重病情,甚则危急”;“主观论断/中医理论不当”是导致误治的最主要原因;“不辨虚实”是误治常见形式。(二)全部痢疾医案的症、药及症-药的经验挖掘研究1.症状研究。最常见的肠腑症状为腹痛、后重、里急、大便次数多、痢下赤白相兼;大便异常最常见的症状为大便次数多、痢下赤白相兼、痢下纯血等;腹痛和大便异常是痢疾最常见的两大症状;高频舌象为苔黄、苔白、苔腻等;高频脉象为脉弦、脉数、脉细等;关联规则结果显示最强规则是“里急-后重”,关联最多的症状为腹痛、脉数、口干。2.药物研究。最常用的中药种类为补气药、补血药、清热燥湿药等;高频中药为白芍、茯苓、陈皮、白术、黄连等;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显示,主要类别为白芍、“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关联规则结果显示,关联强度较大的规则是“独活-前胡”、“前胡-独活”、“羌活-独活”、“川芎-前胡”、“白头翁-秦皮”等5组规则;多层网络分析显示,核心处方配伍是白芍、黄连、黄芩、木香、当归、甘草、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3.症状-药物的φ相关分析(1)重要症状(除舌、脉、大便性状异常症状)对应的特异性药物。腹痛:芒硝、酒大黄、黄连等;后重:槟榔、大黄、甘草等;发热:蝉蜕、大豆黄卷、桑叶等;不食:石菖蒲、冬瓜皮、石莲子、稻米等;里急:大黄、槟榔、甘草、滑石等;呕吐:半夏、玫瑰花、竹茹等;腹胀:厚朴、八角茴香、苍术等;消瘦:南沙参、姜炭、枇杷叶等;神昏:犀角、海蜇、牡蛎等;呃逆:刀豆、柿蒂、人参等;腹不痛:大枣、大豆黄卷、地榆等。(2)大便异常对应的特异性药物。大便次数多:大黄、麝香、桔梗等;痢下赤白:山楂炭、神曲、黄连等;痢下纯血:地榆、槐花、西瓜翠衣等;痢下赤冻:草果、木香、玄参等;痢下白冻:荜茇、鸡内金、附子等;大便粘腻:砂仁、诃子、玫瑰花等;大便稀溏:芡实、益智仁、荷梗等;痢下紫黑:茜草、桃仁、乳香等;大便不爽:槟榔、玫瑰花、细辛等;痢下五色相杂:羚羊角、犀角、鳖甲等;痢下如鱼脑:附子、补骨脂、肉豆蔻、肉桂、炮姜。(3)重要脉象对应的特异性药物。脉弦:香附、白头翁、金银花等;脉数:石膏、金银花、白头翁等;脉细:石斛、柿蒂、附子等;脉滑:黄连、黄芩、瓜萎等;脉大:人参、肉桂、干姜等;脉沉:香薷、酒大黄、红花等;脉濡:樗白皮、荷叶蒂、谷芽等;脉弱:冬虫夏草、山药、鹿角霜等;脉无力:粟米、心会白、肉桂等;脉浮:葱白、羌活、香薷等;尺脉弱:人参、干姜、槐花、附子。(4)重要舌象对应的特异性药物。苔黄:黄芩、金银花、赤芍等;苔白:神曲、酒大黄、苍术等;苔腻:陈红茶、淡豆豉、广藿香等;舌质红绛:犀角、石斛、西洋参等;苔剥、无:土贝母、党参、稻叶等;苔灰黑:稻米、芒硝、秦皮等;舌质淡白:厚朴、白扁豆、桑叶等;苔厚:青皮、广藿香、莱菔子等。(三)证素研究。共计730例医案提取了证素信息。1.病位证素。555例医案阐述了病位证素信息,高频病位证素是脾、肠腑、胃、肾、肝;关联规则结果显示,关联最多的是脾、肠腑。2.病性证素。725例医案阐述了病性证素信息,高频病性证素是湿、热、气虚、阴虚等;关联规则结果显示,关联最多的是湿、热。3.病位证素-病性证素的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关联最多的是湿、热、脾、肠腑。4.证素-症状的φ相关分析(1)主要病位证素对应的特异性症状。脾:食少、大便稀溏、脉虚等;肠腑:苔黄、里急、脉数等;胃:不食、脉数、恶心、等:肾:壮热、脉无力、小便清长等;肝:脉弦、头晕、苔糙等;肺:咳嗽、气喘、吐痰等;表:畏寒、发热、头痛等。(2)主要病性证素对应的特异性症状。湿:大便不爽、苔腻、腹痛等;热:脉数、苔黄、痢下赤白相兼等;气虚:脉弱、神疲、气虚质等;阴虚:舌质红绛、阴虚质、舌干等;暑:苔腻、苔黄、汗出等;阳虚:肢厥、阳虚质、下肢冷甚等;动血:痢下纯血、痢下赤色、痢下紫黑等;毒:舌生芒刺、扬手掷足、绞痛等。5.证素-药物的φ相关分析(1)主要病位证素对应的特异性药物。脾:白术、人参、炙甘草等;肠腑:甘草、桔梗、赤芍等;胃:佛手、西洋参、竹茹等;肾:熟地黄、补骨脂、附子等;肝:白芍、秦皮、柏子仁等;肺:苦杏仁、甘蔗、蛤壳等;表:防风、羌活、淡豆豉等。(2)主要病性证素对应的特异性药物。湿:广藿香、厚朴、山楂炭等;热:黄连、黄芩、白头翁等;气虚:人参、白术、黄芪等;阴虚:石斛、阿胶、熟地黄等;暑:广藿香、滑石、佛手等;阳虚:附子、白术、补骨脂等;动血:樗白皮、伏龙肝、荆芥炭等;毒:石膏、贯众、佩兰等。(四)痢疾医案的分层研究1.急性痢疾医案研究。纳入医案345例。(1)症状研究。高频症状是腹痛、后重、脉数等;关联规则结果显示,关联最多的是腹痛、脉数、苔腻、后重、发热。(2)证素研究。高频证素是热、湿、肠腑、暑、脾等;关联规则结果显示,关联最多的是脾、肝、肠腑、热、湿、气滞。(3)药物研究。最常用的中药种类为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等;高频中药为黄连、白芍、黄芩、木香、陈皮等;因子分析共提取了 12个公因子,经系统聚类后,主要类别有“黄连/黄芩/白芍”、“陈皮/厚朴/木香”等;多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核心处方配伍是白芍、黄连、黄岑、木香、当归、甘草、陈皮、茯苓、炙甘草、厚朴、槟榔。2.慢性痢疾医案研究。纳入医案582例。(1)症状研究。高频症状为腹痛、脉细、脉弦等;关联规则结果显示,关联最多的是脉数、脉细、口干。(2)证素研究结果显示,高频证素是脾、湿、热、胃、气虚等;关联规则结果显示,关联最多的证素是脾、胃、肠腑、热、湿、气滞、津亏。(3)药物分析显示,最常用的中药种类为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等;高频中药为白芍、茯苓、白术、当归等;因子分析共提取了 10个公因子,经系统聚类后,主要类别有茯苓、“白芍/当归”等;多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核心处方配伍是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白芍、黄连、当归、木香、陈皮、黄芪、炮姜。3.后期调治医案研究。纳入医案113例。(1)症状研究。高频症状为脉细、脉数、腹痛等。(2)证素研究。高频证素是脾、气虚、湿、胃等;关联规则结果显示,关联最多的证素是脾、胃、湿、气虚、津亏。(3)药物研究。最常用的中药种类为补虚药、理气药、清热药等;高频中药为白芍、茯苓、白术、陈皮等;因子分析共提取了 9个公因子,经系统聚类后,主要类别有白芍、“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多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核心处方配伍是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当归、白芍。4.老年痢疾医案研究。纳入医案97例。(1)症状研究。高频症状为腹痛、后重、大便次数多、脉弦等;关联规则结果显示,关联最多的症状是腹痛、后重、脉滑、发热。(2)证素研究。高频证素是热、湿、肠腑、脾、气虚等;关联规则结果显示,关联最多的证素是肠腑、脾、肝、湿、热,其次胃、阴虚。(3)药物研究。最常用的中药种类为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等;高频中药为白芍、人参、茯苓、黄连等;多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核心处方配伍是人参、白术、茯苓、陈皮、炙甘草、白芍、黄连、黄芩、当归。5.小儿痢疾医案研究。纳入医案50例。(1)症状研究。高频症状为腹痛、发热、大便次数多等;关联规则结果显示,关联最多的症状是痛、发热、大便次数多、后重、口干、脉数。(2)证素研究。高频证素是脾、肠腑、热、胃、湿等;关联规则结果显示,关联最多的证素是脾、肠腑、胃、热,其次是肺、湿、气虚。(3)药物研究。最常用的中药种类为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等;高频中药为白芍、炙甘草、黄连、白术等;多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核心处方配伍是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白芍、黄连、黄芩、木香、当归、陈皮、厚朴。6.妊娠痢疾医案研究。纳入医案27例。(1)症状研究。高频症状为腹痛、后重、脉数、大便次数多、脉滑等。(2)证素研究。高频证素是胞宫、胃、阴虚、脾、肾、湿等。(3)药物研究。最常用的中药种类为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等;高频中药为白芍、白术、陈皮、黄连等;多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核心处方配伍是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柴胡、升麻、白芍、黄连、黄芩、木香、陈皮、当归、甘草。7.产后痢疾医案研究。纳入医案25例。(1)症状研究。高频症状为腹痛、后重、大便次数多、里急、脉大等。(2)证素研究。高频证素是热、肠腑、脾、气虚、气滞、湿等。(3)药物研究。最常用的中药种类为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等;高频中药为当归、白芍、陈皮、茯苓等;多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核心处方配伍是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白芍、黄连、黄芩、当归、甘草、陈皮。研究结论:(一)痢疾的一般情况分析痢疾高发于男性,集中于夏秋季节;饮食不慎、感受暑热火邪、感受风寒均可作为痢疾发病的直接始动因素;过劳、情绪刺激则通过影响脏腑功能而成为发病的内因;另外,饮食、情绪、过劳尚能作为长期的不良因子侵袭人体造成易感;阴虚质、湿热质是痢疾发病及病情迁延的重要体质类型;痢疾病情复杂,误治的比例较高,临床上须详加辨识。(二)全部痢疾医案研究1.痢疾最主要的肠腑症状为腹痛、后重、里急、大便次数多、痢下赤白相兼,可作为痢疾特异性诊断性症状;腹痛和大便异常是痢疾最常见的两大症状,而且对辅助辨证有着特异性的意义;腹痛、脉数、口干,是痢疾的关键(核心)症状,体现了热、气滞、津亏的核心证素。2.痢疾用药,虚实两端。祛实以白芍、黄连、黄芩、木香、当归、甘草为核心处方配伍,尤以白芍为关键;补虚以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配伍为主,尤重存胃气。始终关注阴液的消长以及顾护胃气是辨治本病的重要思路并贯穿治痢过程的始终。3.本研究定义了重要症状(包括舌、脉、大便性状异常)对应的特异性药物,给临床用药以启示。如“腹痛”用药多祛实,以芒硝、酒大黄为主药;“脉弦”主肝胆气机不利,以香附为主药;“脉数”责之热毒,以石膏为主药;“舌质红绛”主热入营血,以犀角为主药,并注重配伍石斛等养阴扶正;特别是探索了本病的特异性症状——大便性状异常的用药规律,如“大便次数多”属湿热邪毒,以通泄之大黄为主药;“痢下赤冻”多从血分热毒、“痢下白冻”多从寒证为治;“痢下紫黑”责之血瘀,以活血药为主;“痢下五色相杂”用药治热毒壅滞深入,兼顾滋阴。(三)证素研究1.痢疾的病位责之肠腑,涉及脾、胃、肾、肝,尤以脾为关键;病性多见湿、热、气虚、阴虚、暑、阳虚、动血,尤以湿、热为关键。2.本研究定义了重要证素对应的特异性症状与药物组合,给临床以参考。如症见食少等一派虚证,提示痢疾病在“脾”,用药多从气虚,以白术、人参等为主药;症见不食、脉数等,提示病在“胃”,多为虚实夹杂,热毒壅滞、津液损耗,用药多从清热行气、养阴开胃,以佛手、西洋参等为主;症见大便不爽、苔腻等,提示痢疾病性为“湿”,湿邪往往夹杂他邪,须综合用药;症见苔腻、苔黄、汗出等,提示病性为“暑”,暑多夹湿、易开泄,用药以广藿香、滑石等为主;病性为“毒”,往往与“火(热)”联系紧密,常见舌生芒刺、扬手掷足等热毒之症,治以石膏、贯众等清热解毒为主。(四)痢疾医案的分层研究1.急性痢疾的核心症状为腹痛、脉数、苔腻、后重、发热、脉弦、痢下赤白相兼、口干等一派实性症状;核心证素为脾、肝、肠腑、热、湿、气滞;其中,更以气机阻滞为突出表现;得到11味的核心药物组合,尤以黄连、黄芩、白芍清热燥湿和血,陈皮、厚朴、木香理气化滞为重中之重。2.慢性痢疾的症状分布复杂分散,高频症状出现脉细、食欲不振、消瘦等虚象;核心症状为腹痛,其他较多的是脉数、脉细、口干;核心证素为脾、胃、肠腑、热、湿、气滞、津亏等,辨治过程须关注气不固脱、气损及阳等病理改变;得到11味的核心药物组合,其中以茯苓利水渗湿,白芍、当归养阴活血为关键。3.后期调治的症状分布分散,高频症状主要是脉细、脉数、腹痛、脉弦、神疲等非消化道症状,且脉象成为辨证施治重要的依据;核心证素为脾、胃、湿、气虚、津亏等,尤以气虚、阴津亏耗为突出表现;得到8味的核心药物组合,以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白芍为关键。4.老年痢疾医案的核心症状为腹痛、后重、脉滑、发热;核心证素为肠腑、脾、肝、湿、热等,多以实性症状、证素为主;得到8味的核心药物组合,临床辨治须重视补益脾气之法。5.小儿痢疾医案的核心症状为腹痛、发热、大便次数多、后重、口干、脉数;核心证素为脾,肠腑、胃、热;用药符合痢疾的一般规律,尤重视厚朴的运用;病机衍变过程中,须注意小儿痢疾“夹滞”及“易于传变”的特点。6.妊娠痢疾最常见的症状为腹痛、后重、脉数、大便次数多、脉滑等;最常见的证素为胞宫、胃、阴虚、脾、肾、湿等;妊娠痢疾用药符合痢疾的一般原则,重视益气升阳之法。7.产后痢疾最常见的症状为腹痛、后重、大便次数多、里急、脉大、脉滑、脉数等;最常见的证素为热、肠腑、脾、气虚、气滞、湿等;得到10味的核心药物组合,加减配伍须注重产后失血血虚、气滞血瘀的特殊病理特点。

邢建刚,刘春玲,李全瑞,王晶,李蓓[6](2017)在《215例细菌性痢疾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某院感染科215例细菌性痢疾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的分析,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15例细菌性痢疾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细菌性痢疾好发于夏秋季,4月-10月共204例,占全年发病的94.88%;好发于21岁30岁、31岁40岁、51岁60岁及>60岁4个年龄段,共181例,占84.19%;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发热、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病原菌检测显示主要是志贺菌属,尽早诊断,给与抗炎、调节菌群紊乱、止泻、止痛、止吐、退热等治疗,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结论细菌性痢疾好发于夏秋季,好发于青年及中老年以上人群,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等,提高临床医师对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的认识,可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建议疾控部门加强对细菌性痢疾的防控,以减少细菌性痢疾的发病。

郑海涛[7](2016)在《小儿细菌性痢疾中医诊疗指南问卷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Delphi法制定出科学规范的“小儿细菌性痢疾中医诊疗指南”。方法:结合文献研究的结果、采用专家问卷调查(Delphi法)、专家论证会及行业专家征求意见相结合的方法制订“小儿细菌性痢疾中医诊疗指南”。专家问卷调查:在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向全国范围内遴选的40位专家发送问卷。对回收的第一轮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将第二轮问卷发送给回复第一轮问卷的专家及再次遴选的其他专家共40位(第一轮未回复专家不再发送),再次统计分析第二轮回收的问卷,并将前两轮专家所提出的共性问题作为第三轮纳入指标,形成第三轮调查问卷。将第三轮问卷发送给回复第二轮问卷的专家及再次遴选的其他专家共40位(第二轮未回复专家不再发送),再次统计分析第三轮回收的问卷,所得问卷即“小儿细菌性痢疾中医诊疗指南”的草稿。专家论证会:邀请国内着名中医儿科专家,召开专家论证会,对“小儿细菌性痢疾中医诊疗指南”的草稿进行讨论、论证。最后根据专家讨论共识,结合课题负责人修改意见,形成“小儿细菌性痢疾中医诊疗指南”的初稿。行业专家征求意见:将“小儿细菌性痢疾中医诊疗指南”初稿报送专家指导组论证,根据专家指导组意见修改完善并征求同行意见,形成指南评价稿。结果: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专家问卷调查表,共进行了三轮专家咨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77.5%、92.5%、92.5%,在第三轮问卷中专家意见已基本趋于一致,因此结束专家咨询,并通过专家会议的论证,形成符合临床实际的科学规范的“小儿细菌性痢疾中医诊疗指南”初稿。并将其报送专家指导组论证,根据专家指导组意见修改完善并征求同行意见,形成指南评价稿。结论:应用Delphi法进行小儿细菌性痢疾中医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的规范化研究,并根据专家所提供的意见和建议,制订了“小儿细菌性痢疾中医诊疗指南”,同时证明Delphi法作为一种充分发挥专家智慧、知识和经验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中医诊疗规范化研究中具有客观性、传统性及可操作性的重要方法学。

刘策,涂银萍,白书媛,王久伶[8](2017)在《临床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及临床特点》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北京市近年来急性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及致病菌分布情况,提供确诊菌痢的症状特征。方法以2011年4月1日2015年10月31日就诊于北京市某两家三级综合医院肠道门诊的247例临床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一般资料、症状体征、病原检测等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以青少年居多(70.85%);职业构成以干部职员(29.96%)、家务及待业(20.24%)、离退休人员(15.38%)和学生(10.12%)为主;菌痢发病率有明显季节性,发病高峰位于59月;大便细菌培养阳性率18.22%,细菌性痢疾确诊率5.67%,其中宋内菌群占78.57%;菌痢确诊患者症状不典型,高热、里急后重比例高,但腹痛、腹泻1020次/d、脓血便、血白细胞升高等典型临床表现与其他致病菌感染组(B组)及便培养阴性组(C组)无区别。结论细菌性痢疾确诊患者临床表现高热更明显,病原菌宋内菌群占绝对优势。现有的临床诊断标准误诊率很高,对推动志贺菌检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韩姗姗[9](2016)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系统评价》文中认为由于近年来卫生方式的改善,小儿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较前明显降低,但随着痢疾杆菌新血清型的出现及抗生素治疗愈发明显的副作用,我们逐渐认识到中医药在治疗小儿细菌性痢疾方面的优势仍不容忽视。通过前期整理发现目前中医药治疗小儿痢疾的临床文献报道很多,但多数为临床疗效观察类文献,较少对该病的中药治疗进行总结。本研究依据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方法,科学、客观、系统地利用统计分析对中医药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疗效进行评价,进一步说明中医药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优势,为构建小儿细菌性痢疾的中医优化诊疗方案奠定基础。目的:1.通过对目前有关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的随机对照文献研究进行整体的收集、整理和评估,了解目前中医药在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方面的现状,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通过对关于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类文献进行质量分析,对中医药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发现和分析中医药在治疗急性痢疾方面的问题和不足,为以后中医的临床治疗,尤其是方法学上提供线索和思路,进一步推动祖国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方法:本研究主要通过制定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利用网络检索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途径,从数据库中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目标文献,并依据循证医学原则和流行病学方法对目标文献进行信息采集和质量评价,形成《中医药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文献质量评价及信息采集表》和《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单个研究资料采集表》,最终运用软件Rev Man5.0对满足条件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依据检索策略,总共检索出目标文献28篇,结果如下:1.文献质量评价:(1)基本情况:有关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临床报告大多发布在非核心期刊,且缺乏基金支持,研究机构多为单个医院,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研究。(2)方法学方面:入选28篇文献中仅有1篇描述了随机分配方法,3篇为半随机(如按就诊、住院顺序),24篇未描述随机方法;23篇有西医诊断,26篇没有明确的中医诊断标准;有19篇有明确、合适的纳入标准,仅有2篇设立了合理、明确的排除标准;所有文献均未进行样本含量的估算、患者依从性的测定、分配隐匿及盲法的描述。Jadad量表评分法3分有1篇,其余的均为1分或0分,说明绝大多数文献质量等级较低。(3)统计学方面:所有文献都运用了统计学方法,23篇包含具体的检验统计量和P值范围。(4)安全性评价:只有1篇详细报告了不良反应,2篇提到无不良反应,其余25篇未提及有无不良反应。2.Meta分析:共24篇计入Meta分析(除外1篇研究对照不严格,3篇文献疗效指标不明确),结果表示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总体疗效比单纯西医疗效好,但因为总体文献质量少,且文献质量较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Meta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结论:1.文献质量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医及中西医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的文献总体上数量过少,质量较低。2.设计并推广适合中医药疗效的质量评价体系是将中医药推向国际舞台必不可少的条件。

陈少云,江冠亚,邹立华[10](2016)在《硫酸依替米星联合思密达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硫酸依替米星联合思密达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期间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96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硫酸依替米星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采用思密达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细菌学疗效、治疗疗程及不良反应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菌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疗程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依替米星联合思密达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临床疗效与细菌学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老年急性细菌性痢疾215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急性细菌性痢疾21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二十四节气简介
        1 节气的由来
        2 二十四节气总体气机特点
        3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文献综述一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及其现代研究
        1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2 中医时间医学的现代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2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3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4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5 其他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总体设计
        2.2 具体步骤
    3 结果
        3.1 北京市急诊患者的疾病分布规律
        3.2 以男性大寒为例演示大寒节气反复易发疾病的判定——举例
        3.3 男性、女性二十四节气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3.4 2级分类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个数总结
        3.5 结果总评价
        3.6 男性、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总体特点
        3.7 印证经典中的论述
        3.8 弥补经典中的不足
        3.9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的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男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附录2 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简历

(2)成人急性腹泻相关临床参数的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分组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流行病学史
    2.2 三组腹泻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
    2.3 三组腹泻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比较
3 讨论

(3)临床诊断细菌性痢疾的病原学符合率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病例定义
    1.3 实验室检测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病原学检测结果及符合率
    2.2 确诊病例与其他临床诊断细菌性痢疾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比较
    2.3 确诊病例与其他临床诊断细菌性痢疾病例的临床特征比较
3 讨论

(4)疫病(急性传染性疾病)古今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古代中医疫病探赜
    1. 疫病释义
    2. 疫病病因
    3. 疫病防治
        3.1 宋以前
        3.2 宋金元
        3.3 明清
第二部分 疫病的现代中医药治疗
    1. 建国以来我国法定急性传染性疾病回顾
    2. 常见疫病的中医药治疗
        2.1 病毒性肝炎
        2.2 细菌性痢疾
        2.3 流行性感冒
        2.4 流行性腮腺炎
        2.5 手足口病
第三部分 古今疫病方药数据挖掘
    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 研究方法
    3. 数据挖掘结果
        3.1 疫病高频药挖掘
        3.1.1 疫病总体用药
        3.1.2 疫病病系用药
        3.1.3 疫病病种用药
        3.2 疫病用药古今对比数据挖掘
        3.2.1 古今总体用药
        3.2.2 古今病系用药
        3.2.3 古今病种用药
        3.3. 疫病方配伍规律挖掘结果
        3.3.1 疫病方总体配伍规律
        3.3.2 疫病病系配伍规律
        3.3.3 疫病病种配伍规律
第四部分 讨论
    1. 疫病用药特点分析
        1.1 总述
        1.2 古今用药比较分析
        1.2.1 疫病总体用药
        1.2.2 古今病系用药
        1.2.3 古今病种用药
        1.3 疫病用药的共性与个性特点分析
        1.3.1 细菌性痢疾
        1.3.1.1 古代方
        1.3.1.2 现代方
        1.3.1.3 小结
        1.3.2 病毒性肝炎
        1.3.2.1 古代方
        1.3.2.2 现代方
        1.3.2.3 小结
        1.3.3 流行性腮腺炎
        1.3.3.1 古代方
        1.3.3.2 现代方
        1.3.3.3 小结
        1.4 古今疫病用药特点总结
    2. 疫病方配伍特点分析
        2.1 古今疫病方总体配伍特点分析
        2.1.1 古代方
        2.1.2 现代方
        2.1.3 小结
        2.2 疫病病系配伍规律特点分析
        2.2.1 Ⅰ类疫病
        2.2.1.1 古代方
        2.2.1.2 现代方
        2.2.1.3 小结
        2.2.2 Ⅱ类疫病
        2.2.2.1 古代方
        2.2.2.2 现代方
        2.2.2.3 小结
        2.2.3 Ⅲ类疫病
        2.2.3.1 古代方
        2.2.3.2 现代方
        2.2.3.3 小结
        2.3 疫病病种配伍特点分析
        2.3.1 细菌性痢疾
        2.3.1.1 古代方
        2.3.1.2 现代方
        2.3.1.3 小结
        2.3.2 病毒性肝炎
        2.3.2.1 古代方
        2.3.2.2 现代方
        2.3.2.3 小结
        2.3.3 流行性腮腺炎
        2.3.3.1 古代方
        2.3.3.2 现代方
        2.3.3.3 小结
        2.4 疫病方配伍特点总结
第五部分 结语
    1. 问题与思考
    2. 主要创新点
    3. 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痢疾相关明清文献中医诊治经验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痢疾的中医诊治进展
    综述二 中医医案数据挖掘现状
第二部分 痢疾相关明清医案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医案检索
        3.1.1 资料来源
        3.1.2 检索策略
        3.2 疾病纳入标准
        3.2.1 医案文献的疾病诊断标准
        3.2.2 病程分类
        3.2.3 年龄区组分类标准
        3.3 医案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数据标准化
        3.5.1 中医体质的标准化
        3.5.2 症状的标准化
        3.5.3 证候要素的标准化
        3.5.4 中药的标准化
        3.6 中药分类
        3.7 数据库建立及其数据数字化
        3.7.1 数据库建立
        3.7.2 数据数字化
        3.8 数据的质量控制
        3.9 统计方法
        3.9.1 频数统计
        3.9.2 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
        3.9.3 关联规则
        3.9.4 相关性分析
        3.9.5 复杂网络分析
第三部分 痢疾相关明清医案的诊治经验挖掘研究
    1 痢疾的一般情况研究
        1.1 病程分类
        1.2 性别与发病季节
        1.3 病因分析
        1.4 饮食起居、情绪、心理状态的情况
        1.5 既往病史
        1.6 既往健康水平及其他
        1.7 体质情况
        1.8 特殊人群的情况
        1.9 疗程分析
        1.10 误治情况
        1.10.1 误治的分布
        1.10.2 误治的后果
        1.10.3 误治的原因
        1.10.4 误治的形式
    2 全部痢疾医案的症、药及“症-药”研究
        2.1 全部痢疾医案症状的数据挖掘研究
        2.1.1 全部痢疾医案症状的频数统计
        2.1.2 全部痢疾医案症状的关联规则
        2.2 全部痢疾医案药物的数据挖掘研究
        2.2.1 全部痢疾医案药物的频数统计
        2.2.2 全部痢疾医案药物的因子分析
        2.2.3 全部痢疾医案药物的聚类分析
        2.2.4 全部痢疾医案药物的关联规则
        2.2.5 全部痢疾医案药物的复杂网络分析
        2.3 全部痢疾医案症状与药物的φ相关分析
        2.3.1 重要症状(除舌、脉象、大便性状异常症状)对应的特异性药物
        2.3.2 高频大便性状异常症状对应的特异性药物
        2.3.3 高频脉象对应的特异性药物
        2.3.4 重要舌象对应的特异性药物
    3 全部痢疾医案的证候要素研究
        3.1 全部痢疾医案的病位证素研究
        3.1.1 全部痢疾医案病位证素的频数统计
        3.1.2 全部痢疾医案病位证素的关联规则
        3.2 全部痢疾医案的病性证素研究
        3.2.1 全部痢疾医案的病性证素的频数统计
        3.2.2 全部痢疾医案的病性证素的关联规则
        3.3 全部痢疾医案的病性证素-病位证素的关联规则
        3.4 全部痢疾医案的证候要素与症状的φ相关分析
        3.4.1 主要病位证素对应的特异性症状
        3.4.2 主要病性证素对应的特异性症状
        3.5 全部痢疾医案的证候要素与药物的φ相关分析
        3.5.1 主要病位证素对应的特异性药物
        3.5.2 主要病性证素对应的特异性药物
    4 痢疾医案的分层研究
        4.1 不同病程的分层研究
        4.1.1 急性痢疾医案的诊治经验研究
        4.1.2 慢性痢疾医案的诊治经验研究
        4.1.3 后期调治医案的诊治经验研究
        4.2 特殊人群的分层研究
        4.2.1 老年痢疾医案的诊治经验研究
        4.2.2 小儿痢疾医案的诊治经验研究
        4.2.3 妊娠痢疾医案的诊治经验研究
        4.2.4 产后痢疾医案的诊治经验研究
第四部分 讨论
    讨论一 痢疾医案的一般情况分析
        1 病程分布
        2 病因分析
        3 发病性别与季节
        4 饮食起居情绪心理
        5 体质学说
        6 疗程分布
        7 误治分析
    讨论二 全部痢疾医案的症、药及症-药规律分析
        1 全部痢疾医案症状的规律分析
        2 全部痢疾医案药物的规律分析
        3 全部痢疾医案的症状-药物的φ相关分析
    讨论三 证候要素研究
        1 病位证素的规律分析
        2 病性证素的规律分析
        3 病位证素-病性证素的关联规则分析
        4 证素与四诊信息群、药物的φ相关分析
    讨论四 痢疾医案的分层研究
        1 不同病程的分层研究分析
        1.1 急性痢疾医案的规律分析
        1.2 慢性痢疾医案的规律分析
        1.3 后期调治医案的规律分析
        2 特殊人群的分层研究分析
        2.1 老年痢疾医案的规律分析
        2.2 小儿痢疾医案的规律分析
        2.3 妊娠痢疾医案的规律分析
        2.4 产后痢疾医案的规律分析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7)小儿细菌性痢疾中医诊疗指南问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统计方法
结果
    1 第一轮专家问卷统计分析
    2 第二轮专家问卷统计分析
    3 第三轮专家问卷统计分析
    4 专家论证会
    5 同行征求意见
讨论
    1 德尔菲法及其优缺点
    2 德尔菲法在制订本指南中的应用体会
    3 本指南所做的中医标准化工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第一轮专家问卷调查表
    附录 2:第二轮专家问卷调查表
    附录 3:第三轮专家问卷调查表
    附录 4: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细菌性痢疾
    附录 5:小儿细菌性痢疾中医诊疗指南
    附录 6: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7:在校期间论文论着和科研情况等

(8)临床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及临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诊断标准
        1.2.2 病原检测
        1.2.3 仪器
        1.2.4 资料分析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特征
        2.1.1 性别、年龄构成
        2.1.2 职业构成
        2.1.3 发病及就诊时间分布
        2.1.4 接触史
    2.2 实验室检查
    2.3 病原菌
        2.3.1 病原菌
        2.3.2 志贺菌检出率
    2.4 临床症状
        2.4.1 高热
        2.4.2 腹痛、腹泻次数
        2.4.3 脓血便
        2.4.4 里急后重
        2.4.5 血常规检查
3 讨论

(9)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的随机对照文献质量评价
    1 研究对象
        1.1 资料来源
        1.2 文献纳入标准
        1.3 文献剔除标准
        1.4 主要检索策略
    2 研究方法
        2.1 评价方法
        2.2 《评价表》的主要内容
        2.3 文献质量评价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研究方案
        3.3 统计学方法
        3.4 结论推导部分
第二部分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范围
        1.2 文献检索策略
        1.3 文献纳入标准
        1.4 文献剔除标准
        1.5 文献筛选办法
        1.6 数据提取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疗效指标
        2.2 发表性偏倚
        2.3 敏感度分析
        2.4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文献筛选情况
        3.2 以中医+抗生素为主要干预措施的Meta分析结果
        3.3 以中医为主要干预措施的Meta分析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关于临床中医文献科研设计质量的评价
        1.1 关于随机的采用
        1.2 关于盲法的实施
        1.3 关于样本的筛选
        1.4 关于样本含量的估计
        1.5 关于组间均衡性的描述
        1.6 关于干预措施的标准化和稳定性
        1.7 关于依从性的测定
        1.8 关于退出、失访、随访的记录和分析
        1.9 不良反应的报告方面
        1.10 关于统计方法的应用
        1.11 关于结论的推导
        1.12 关于基金支持情况与研究中心数目
    2 关于Meta分析
        2.1 敏感性分析
        2.2 发表性偏倚
        2.3 文献质量评价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中医药治疗性文献质量评价及信息采集表
    附录 2:Jadad量表的质量标准
    附录 3: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单个研究资料采集表
    附录 4: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5: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10)硫酸依替米星联合思密达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1. 2 治疗方法
    1. 3 观察指标
    1. 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 2 两组患者治疗疗程的比较
    2. 3 两组患者细菌清除率与不良反应率的比较
3 讨论

四、老年急性细菌性痢疾215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D]. 蒋暑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成人急性腹泻相关临床参数的关系分析[J]. 田地,齐文杰,赖小红,李云超. 中国医师杂志, 2020(01)
  • [3]临床诊断细菌性痢疾的病原学符合率及特征分析[J]. 田祎,贾蕾,钱海坤,吕冰,曲梅,张新,黄瑛,王全意.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8(04)
  • [4]疫病(急性传染性疾病)古今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研究[D]. 张稚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3)
  • [5]痢疾相关明清文献中医诊治经验挖掘研究[D]. 王一战.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11)
  • [6]215例细菌性痢疾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J]. 邢建刚,刘春玲,李全瑞,王晶,李蓓. 中国病案, 2017(01)
  • [7]小儿细菌性痢疾中医诊疗指南问卷调查[D]. 郑海涛.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8]临床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及临床特点[J]. 刘策,涂银萍,白书媛,王久伶. 医学动物防制, 2017(01)
  • [9]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系统评价[D]. 韩姗姗.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10]硫酸依替米星联合思密达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观察[J]. 陈少云,江冠亚,邹立华. 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6(01)

标签:;  ;  ;  ;  ;  

老年急性菌痢215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