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飞行的数学

火箭飞行的数学

一、火箭飞行的数学原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劲博[1](2019)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在线轨迹优化与制导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垂直起降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是在近年来开始进入实用阶段的能够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将有效载荷送入空间的一种有效工具。这一新型飞行器从概念提出到实际应用,以至于在对其未来发展的探索过程中,牵引了包括先进制导控制技术在内的多项新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随着优化理论、算法和计算设备的发展,高效可靠的在线轨迹优化技术在学术和工程领域均被认为可为未来先进制导应用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论文在上述背景下,以具有计算快速性和收敛确定性理论优势的凸优化算法作为基本工具,开展针对火箭子级精确软着陆问题的在线轨迹优化和最优制导方法研究。论文主要工作集中在对非凸轨迹优化问题的凸化处理以及对相应高效率、高精度轨迹优化和制导算法的设计上,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对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子级着陆飞行特性进行了分析,根据子级着陆过程中受力特点和关键状态剖面变化规律,给出了轨迹优化问题建模依据;建立了两套满足不同飞行阶段应用需求的不同复杂度的优化模型;依据凸优化理论,对两套模型的非凸特性进行了分析;使用伪谱法对连续最优控制问题进行了离散化处理。火箭子级着陆轨迹优化问题中的非凸约束主要有两类,一是具有壳状可行域的推力幅值约束,二是非线性的系统动力学和过程状态约束。针对推力幅值约束,研究了其无损凸化方法。首先,引入松弛变量,将非凸约束变换为二阶锥约束和线性约束的组合;随后,针对本文中考虑气动力的高粒度模型,应用极大值原理在过程状态约束非积极假设条件下完成了推力凸化变换的无损性证明;其次,基于数值优化问题最优性条件和数值实验,在过程状态约束积极条件下对上述变换的无损性进行了分析和验证。上述研究成果可有效扩展无损凸化方法的适用范围。针对不存在无损/等价凸化方法的火箭子级非线性动力学约束,提出了一种基于定值剖面迭代的凸化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同伦迭代凸规划算法,可高效、高精度地求解火箭子级着陆轨迹优化问题。算法以不考虑气动力的近似无损凸化解为启动点;在计算过程中利用上一次迭代结果构造气动力等非线性项的近似定值剖面,进而得到凸的近似系统动力学;同时,以同伦迭代的方式将气动力逐步引入问题,保证算法计算的可行性。这一算法不依赖任何初始参考轨迹、收敛速度快、结果精度高,具有较大的在线应用潜力。同样针对非线性系统动力学和过程约束,为以高效率、高精度处理更高粒度的模型,以目前凸优化研究中主流的序列凸化方法为基础,将伪谱离散方法和凸优化方法的优势密切结合,提出了改善算法收敛性能的动态信赖域更新方法,进而构建了一种新的伪谱-改进序列凸化算法,并给出了算法的收敛性证明。该算法与同样基于序列线性化的经典算法相比,在收敛效率、解算精度和模型/约束处理能力等方面均有可观的改进,这些优势性能为其在线应用打下了基础。面向火箭子级着陆最优制导的应用,将上述伪谱-改进序列凸化算法嵌入模型预测控制框架,提出了一种确保可行的并行模型预测制导算法。该算法的设计特点在于通过并行执行标准及松弛的轨迹优化算法保证其优化更新的递归可行性,进而充分利用凸优化算法和现代多核处理器的计算性能,提高优化更新频率,构成有效的隐式闭环反馈。基于递归可行性和制导误差有界性的理论证明与分析,结合制导仿真结果,可验证该算法能够在扰动和偏差作用下为火箭子级提供最优、鲁棒、高精度的制导指令。论文针对垂直起降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动力着陆问题的在线轨迹优化和最优制导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对现有方法进行了有效的改进,并提出了新的方法和思路。相关成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工程应用潜力。

陈赟[2](2019)在《运载火箭助推段轨迹优化与制导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高速发展,小型运载火箭具有较高的军事价值和民用价值,近年来已成为国际上研究的热点。为保证运载火箭能顺利完成飞行任务,在复杂多变的飞行环境中到达完成指定的运载任务,轨迹优化和制导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围绕运载火箭助推段轨迹优化与制导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介绍了小型运载火箭的研究背景以及轨迹优化制导的研究意义,回顾和整理了国内外已有的各种轨迹优化和制导方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实例,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应用分析提供参考。针对本次的研究对象,根据动力学原理,对其助推段飞行过程进行建模,得到相应的三自由度非线性数学方程组,为后续方法的应用仿真提供模型基础。其次研究了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火箭助推段轨迹优化。首先通过基于切比雪夫的直接打靶法将轨迹优化问题转化为非线性规划问题。再通过引入“变异”和“多策略”思想对粒子群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分进化算法的多策略协同进化粒子群算法,对火箭助推段进行仿真和分析,验证了改进粒子群算法优化性能更好。接着以优化得到的弹道作为标称弹道,基于滚动时域的思想,将助推段的跟踪制导转化为有限时域内一维变量滚动时域次优化问题。在每个制导周期内,通过在有限时域内对制导指令在标称值附近进行混沌优化搜索,同时考虑飞行过程中存在的动压、热流以及攻角约束,得到可行的控制序列。在火箭助推段的数值仿真结果显示,基于滚动混沌优化的跟踪制导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计算速度,且对飞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具有一定的抗扰能力。然后为了适应环境的不确定性,在飞行过程中提供更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设计了一种基于代理模型的改进SQP轨迹快速规划与闭环制导方法。为满足轨迹在线规划在快速性上的高要求,本文针对传统SQP方法对初值敏感的特点,在传统SQP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由代理模型提供最优解附近的初值,以减少迭代次数,加速算法收敛。同时为保证算法对环境不确定性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对代理模型进行模型的偏差修正。通过数值仿真并与传统的SQP方法以及本文提出的跟踪制导方法对比,检验了算法的有效性、快速性和对环境不确定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最后,是对本文的总结,同时对目前研究中不足的地方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今后火箭助推段轨迹优化与制导中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杨松锟[3](2015)在《航天器运载工具的发展历程分析及展望》文中研究表明航天器运载工具是指所有能够把航天器从地球送入外部空间的飞行器的统称,它主要包括运载火箭、航天飞机和空天飞机。航天器运载工具是人类进入太空的基础,实现了人类一直以来脱离地球进入太空的梦想。从人类首次掌握进入太空技术后,世界各国一直对航天器运载工具的发展高度重视,不断地对其技术进行研究和改进,推动了航天技术的高速发展。对航天器运载工具发展历程的研究,可以了解到航天器运载工具的发展水平,可以从以往的发展路线中吸收并总结经验和教训,还可以给航天器运载工具技术的研究带来新的启迪,促进航天器运载工具的发展。因此,对航天器运载工具发展历程的研究对航天器运载工具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论文以影响航天器运载工具演进的社会与科学发展为研究背景,对航天器运载工具发展历程进行了的回顾,阐述和分析了世界各主要航天国家的航天器运载工具的发展历程,并对典型的航天器运载工具型号及特点进行了描述;论文通过对在航天器运载工具发展历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相关国家战略规划的分析,论述了战略规划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性,探讨了制定航天器运载工具发展战略规划的主要过程。论文还通过对航天器运载工具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的分析,对其未来关键技术的发展进行了预测,并对航天器运载工具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刘娟花[4](2019)在《多尺度数据融合算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分别在多个尺度上对多个传感器的信息进行融合,不仅可获得比单个传感器更优的性能,而且与单尺度上的融合相比,多尺度数据融合能更好地刻画出目标的本质特性。MEMS陀螺是一种可以测量角速度的传感器,具有很多吸引人的优点。但噪声大,准确度不高也是不争的事实。于是如何去除MEMS陀螺仪中的噪声,并提高其精度就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对多MEMS陀螺应用多尺度数据融合算法,可以显著提高系统的精度及可靠性。本文证明了前人提出的多尺度数据融合算法的有效性,设计了 一种新的多尺度融合算法,讨论了多尺度数据融合中的重要技术问题,并通过对多个MEMS陀螺的融合应用,经仿真和硬件实验验证了本文多尺度融合算法的优越性。主要创新点和工作如下:1.从小波分析理论出发,证明了平稳和非平稳情况下的数据融合定理。从数学上解释了多尺度数据融合算法优于经典加权算法的原理,为该算法的推广应用奠定了数学基础。2.结合小波域多尺度数据融合算法的原理、具体步骤及存在问题等,设计了基于小波包的多尺度数据融合算法,并用实测数据通过仿真实验,比较了小波多尺度数据融合和小波包多尺度数据融合。3.分析了多MEMS陀螺数据融合中的小波基、分解层数、加权因子等的选择方法,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其可行性。4.比较了基于时间序列分析、基于小波去噪和基于小波变换的多尺度融合这三种融合方法不同方面的性能。另外,还比较了多尺度融合和前向线性预测(Forward Linear Prediction,FLP)融合方法,结果均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多尺度融合方法的独特性和有效性。将上述研究成果应用于我们设计并制作的一套多MEMS陀螺仪数据融合实时处理系统平台中,对4个MEMS陀螺仪所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分别在静态和动态环境下对该集成系统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将MEMS陀螺的精度提高了 1个量级。本文的研究工作不仅为有关多尺度融合系统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还为算法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尹宏鹏[5](2009)在《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运动目标跟踪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理论、技术和应用的快速发展,视频图像处理和计算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使得计算机视觉成为了计算机领域与人工智能领域中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运动目标跟踪作为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研究视频图像序列中运动目标的检测、提取、识别和跟踪,获得运动目标的运动参数,如位置、速度、加速度等,以及目标运动的轨迹,从而进行进一步处理与分析,实现对运动目标的行为理解,以完成更高一级的任务。作为一个有着广泛应用背景的研究领域,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目标跟踪吸引了大批研究学者参与,许多国外研究机构也将其列为重要研究方向,并已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一般意义上的跟踪技术还远未成熟,要开发出真正鲁棒、实用的跟踪应用系统还需要解决大量的问题。论文研究了基于图像特征的目标分割、模板匹配、Mean shift算法等目标跟踪问题,在实际的序列图像场景分析中,以航天器发射中运载火箭的起飞和飞行时的轨迹和姿态获取为背景,通过高速摄像机获得的视频图像进行火箭目标的处理和跟踪,针对不同场景下的火箭目标跟踪问题,研究了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运动目标跟踪算法。论文对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目标跟踪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探讨,讨论了当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目标跟踪技术中目标的表示方法以及目标跟踪特征选择标准;对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运动目标跟踪算法进行了分类并指出了各种目标跟踪算法的优缺点。对计算机视觉理论框架进行了探讨,在Marr的计算理论框架下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重点对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火箭目标跟踪场景中的目标及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火箭目标跟踪中存在的难点问题。针对火箭目标的跟踪问题,在对比不同的边缘检测算子对火箭图像序列进行边缘检测的基础上,选择使用Robert边缘检测算子对火箭目标进行边缘检测。根据目标的灰度分布性改进了最大类间差分法,提高了火箭分割的精确度与实时性。提出了一种带方向的非线性滤波方法去除背景边缘的算法,有效的解决了火箭边缘图像中存在的干扰边缘问题。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了该算法对火箭目标具有很好的分割效果。针对在火箭目标飞行过程中大小和姿态变化情况下,对火箭目标稳定跟踪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多关联模板匹配的模板匹配策略,通过仿射变换根据伸缩比和旋转角度从上帧最优模板中产生出多关联模板以自适应火箭的大小和姿态改变提高算法的匹配精度。采用了卡尔曼滤波对火箭的运动进行轨迹预测,根据预测目标位置确定图像待匹配区域,有效地减小了算法时间复杂度,提高了算法的实时性。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了该算法具有很好的匹配精度与实时性,对于目标的状态、大小变化与遮挡现象有较好的鲁棒性。在研究了Mean shift算法与火箭目标飞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使用Mean shift算法与帧间差分法相结合的火箭目标跟踪算法,对Mean shift算法进行了改进。采用帧间差分法提取火箭目标运动区域,然后在此基础上使用Mean shift算法实现目标的精确跟踪。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了该算法能有效地对火箭目标进行跟踪,并能很好的解决跟踪过程中的跟踪误差累积问题。针对在Mean shift目标跟踪算法框架中只使用单一固定图像特征表示火箭目标、不能自适应的根据跟踪场景选取最佳跟踪特征对火箭目标进行表示、选用的特征模板不能随跟踪环境自适应更新而经常造成模板漂移导致跟踪失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在线自适应多特征融合算法和模板自适应更新机制。融合火箭目标的颜色、边缘、纹理特征,对火箭目标进行表示。通过构建前后相邻两帧间的相似度函数,对跟踪模板进行自适应更新。实验证明了该算法对复杂背景下的火箭目标具有较好的跟踪效果。最后,对全文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今后工作中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巩岩博[6](2019)在《低温液体火箭发动机静态特性建模与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静态特性仿真与分析是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与必要手段。国内外针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静态特性仿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为工程实践提供了依据和指导。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在低温火箭发动机静态特性仿真的模型准确性、平台通用性和静态特性分析的应用研究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为此,本文开展了低温火箭发动机的静态特性建模与仿真分析,建立了低温火箭发动机静态特性模型库,并对低温火箭发动机的性能可靠性、性能参数敏感性、参数调节特性、以及故障仿真与诊断等热点工程问题开展了研究。本文对低温火箭发动机各部件的静态特性开展了理论分析,建立了涡轮泵、燃烧装置、管路和节流元件等主要部件的静态特性模型。其中,针对低温推进剂的密度和温度在泵后变化较大的情况,引入了泵后温升模型,提高了低温泵扬程与效率的计算准确性;针对氢氧推力室冷却夹套传热计算误差较大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与试验数据归纳,对冷却夹套的计算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有较高计算精度的氢氧推力室冷却夹套传热计算模型;针对基于伯努利方程得到的汽蚀文氏管模型不适用于液氢的问题,引入了等熵算法,解决了液氢汽蚀管的流量计算问题;针对发动机系统对结构质量特性的关注,根据低温发动机的实际数据对已有的发动机结构质量估算模型进行了修正,建立了低温发动机结构质量近似仿真模型。根据低温火箭发动机各部件的静态特性数学模型,基于模块化建模思想,使用Modelica语言搭建了低温发动机的各主要部件的静态特性仿真模块,组成了低温火箭发动机静态特性模型库,形成了通用的低温火箭发动机静态特性仿真平台。基于静态特性仿真平台,对液氧/甲烷发动机开展了性能可靠性评估和性能参数敏感性分析,通过蒙特卡洛仿真得出了该型发动机的性能可靠性指标;通过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多因素敏感性分析方法,结合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原理,得到了对该型发动机性能影响最大的参数,并指出了这些参数对性能影响的显著性高低;对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的参数调节特性开展了研究,考虑到调节精度和阀门的工作可靠性,分析了以各种调节方案开展推力和混合比调节时发动机各部件参数的变化特性,并比较出相对更优的调节方案;开展了50吨级氢氧火箭发动机的静态特性故障仿真与分析,得到该型发动机在各类故障模式下关键参数的变化趋势与程度,并提出了氢氧火箭发动机的静态特性故障矩阵,为该型发动机的后续研制和故障分析提供了依据。

陈思远[7](2016)在《助推-滑翔导弹弹道优化及制导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助推-滑翔导弹作为一种新型远程机动导弹,主要由固体助推火箭和无动力滑翔导弹组成,相比于传统的弹道导弹,其具有较强的中段机动能力,为弹道设计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空间。本文紧密跟踪国内外助推-滑翔导弹的弹道设计和制导方法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对全程弹道优化、助推段多约束制导、固体火箭能量管理、反时敏目标再入制导及多约束最优末制导等关键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助推-滑翔导弹发展概况,对其弹道优化和制导方法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描述导弹质心平动的三自由度模型,并给出了导弹仿真模型和相关约束模型。其次,针对助推-滑翔导弹飞行空域大,机动性强,弹道多变的特点,对全程弹道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首先,采用hp自适应伪谱法,将助推-滑翔导弹的弹道优化问题转化为非线性规划问题进行求解。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再入条件对滑翔轨迹的影响,设计了近似平衡滑翔弹道。在相关约束条件下对助推段和滑翔段进行联合优化,得到不同的飞行方案,分析各自优缺点。然后,对助推段连续点火和间隔点火飞行方案进行了研究,并在间隔点火基础上研究了能量管理弹道的特点。最后,对导弹近似平衡滑翔飞行的可达域和绕飞禁飞区弹道进行了优化分析。再次,针对固体火箭助推段多约束制导问题,根据不同飞行阶段设计了不同制导方法。在稠密大气飞行段采用一种基于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理论的轨迹跟踪制导方法,根据跟踪控制量对纵向运动方程进行转换,建立了其小偏差线性化模型,并完成了制导参数的设计。在稀薄大气飞行段,提出一种满足终端多约束的闭环制导方法。将终端时刻高度、速度、弹道倾角和攻角等约束转换为高度-时间剖面内对应的约束,并根据不同终端约束要求,采用不同样条曲线推导了闭环制导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固体火箭采用燃料耗尽关机,提出了一种火箭推力偏置能量管理方法,通过控制火箭姿态变化,实现多余能量的耗散。第四,针对反时敏目标任务需求,提出一种多约束再入制导方法。该制导方法分别在纵向和侧向进行设计。纵向制导分为初始下降段和滑翔段,初始下降段提出一种攻角自适应调节和常值倾侧角控制的方法,导引滑翔导弹下降到合适的高度,完成与滑翔段的过渡。滑翔段提出一种基于高度-射程剖面与高度-速度剖面联合设计的轨迹规划方法,并完成轨迹跟踪制导律的设计。侧向提出一种随剩余飞行距离变化的横程角侧向运动边界,用于确定倾侧角符号。并在末端采用比例导引律对侧向速度指向误差进行归零。与之前再入制导方法相比,本方法攻角和倾侧角指令均为在线生成,飞行轨迹平滑。最后,针对末制导下压攻击任务要求,根据终端落角不同约束程度分别推导得到了弹道成型制导律和变落角制导律。在变落角制导的律基础上,分析了终端落角、导引头框架角及过载指令与制导系数的关系,确定了制导系数的设计范围。然后,提出了一种终端收攻角策略,通过加速制导系数的衰减,使得制导律加速退化为比例导引律,实现终端过载指令归零,从而满足终端位置、落角及攻角约束。

文一[8](2019)在《国家为什么繁荣?——国民财富的起源与“空想市场主义”的终结》文中认为为什么"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都发生在西方,而不是东方?流行的新自由主义和"西方中心论"认为,这是因为西方拥有古希腊民主自由的文化传统和基于其上的、西方独有的严格私有财产和知识产权保护、契约精神与法律制度;然而这与历史事实截然不符——欧洲这两场"革命"都是战争和国家间生存竞争的产物。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全部工商文明史,是一部以高度组织起来的民族国家为单位、以重商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以利润竞争和市场扩张为目的、以"战争—贸易"循环加速器为动力的"丛林竞争"史。欧洲现代社会中的"民主、自由、人权"普世价值观,不过是欧洲数百年血腥的原始工业化积累完成之后,又经过百年殖民掠夺下的工业革命洗礼,尤其是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自身尖锐阶级矛盾调和的产物;是被欧洲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扩张所催生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倒逼的结果,而绝不是西方列强当年崛起的原因和前提。欧美工业国集团在完成各自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以后,又继续利用新的更加强大的国家机器和前所未有的生产技术、军工武器、知识专利、新闻媒体与对"普世价值"阐释权的肆意垄断,继续操控全世界商业、工业、军事、政治及意识形态数百年。然而,当21世纪的全球生产力中心和产业链从欧美转移回亚洲后,随着经济基础的瓦解,披着"普世价值"皇帝新衣的西方文明时代和"新自由主义"与"空想市场主义"意识形态将会终结。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强大的"重商主义"国家机器和正确的产业政策,就不可能有安全、规范、统一的大市场与自我输血的产业升级能力,从而也就不可能有基于后发优势的爆发式经济增长和富有自己文化特色的工业革命。因此,以国家、国家能力、产业政策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仍然是欠发达国家进入工业文明的不二法门和政治保障。

朱鸿翔,吴文杰[9](1997)在《姿态稳定控制在无控火箭上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将反坦克导弹采用姿态稳定控制有效地减小导弹在无控飞行段偏差这一成果应用到无控火箭上,并利用推导出的火箭扰动运动状态方程的解的模型,对如何减小火箭的初始扰动角速度、横风及发动机推力偏心力矩对角偏差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王凡[10](2015)在《小型制导火箭弹总体方案研究与弹道仿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导火箭弹有效填补了无控火箭弹与导弹之间的空缺,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理想的精度、附带毁伤和作战效能。本文围绕制导火箭弹的系统概念研究与弹道仿真,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以作战目标分析和军事需求为依据,完成了对制导火箭弹总体方案的初步设计,采用了尾部加装联动副翼的鸭式气动布局、多用途战斗部、单室双脉冲的推力方案、电视制导体制和三通道控制方法等。第二,完成了火箭弹三维实体模型和非结构化网格划分,并运用Fluent软件完成了火箭弹的气动力数值计算,根据计算结果进一步分析和总结了鸭式布局火箭弹的气动力特性和表面压力分布规律。第三,对全弹和联动副翼的滚转力矩系数分别进行了数值计算,验证了联动副翼这种气动方案可以产生足够的滚转力矩来控制弹身的横滚运动。另外,对滚转通道进行了独立设计,仿真结果表明滚转控制系统对干扰有很好的抑制能力。第四,依据火箭弹的几何特征参数和气动力参数,运用了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分别进行了无控、固定目标和机动目标的弹道仿真,仿真结果满足设计要求。第五,建立了俯仰稳定回路的仿真模型,并进行了相关参数的设计和稳定性分析,满足性能指标要求。另外,本文还研究了火箭弹的机动性和操纵性,包括过载和操稳比的估算。本文针对制导火箭弹总体设计的研究成果,为小型制导火箭弹的研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二、火箭飞行的数学原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火箭飞行的数学原理(论文提纲范文)

(1)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在线轨迹优化与制导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及验证飞行器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典型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
        1.2.2 典型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样机
        1.2.3 中国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发展现状
    1.3 飞行器轨迹优化与制导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飞行器快速/在线轨迹优化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基于在线轨迹优化的制导技术研究现状
        1.3.3 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与在线轨迹优化技术的相互牵引
    1.4 论文组织结构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火箭子级着陆轨迹优化模型分析
    2.1 引言
    2.2 火箭子级受力分析和轨迹特性
        2.2.1 火箭子级着陆过程中受到的作用力
        2.2.2 火箭子级着陆轨迹特性分析
    2.3 火箭子级轨迹优化模型
        2.3.1 着陆点坐标系下的轨迹优化模型
        2.3.2 速度坐标系下的轨迹优化模型
        2.3.3 优化模型对其他问题和对象的适用性
    2.4 轨迹优化问题非凸特性分析
        2.4.1 凸优化问题
        2.4.2 轨迹优化问题非凸特性
    2.5 轨迹优化问题的伪谱离散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凸推力约束的无损凸化方法
    3.1 引言
    3.2 非凸推力约束的无损凸化
    3.3 过程约束非积极假设下的凸化无损性证明
    3.4 过程约束积极时的凸化无损性分析
        3.4.1 基于KKT条件的无损性分析探索
        3.4.2 松弛约束无损性数值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火箭子级着陆同伦迭代凸化轨迹优化方法
    4.1 引言
    4.2 现有方法适用性及问题特性分析
        4.2.1 无损凸化方法适用性分析
        4.2.2 序列凸化方法适用性分析
        4.2.3 问题特性分析
    4.3 同伦迭代凸规划算法
        4.3.1 同伦迭代凸化方法
        4.3.2 同伦迭代凸规划算法
        4.3.3 算法特点讨论
    4.4 数值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火箭子级着陆伪谱-改进序列凸化轨迹优化方法
    5.1 引言
    5.2 伪谱-改进序列凸化算法
        5.2.1 离散轨迹优化问题
        5.2.2 基于动态信赖域更新的改进序列凸化方法
        5.2.3 火箭子级着陆轨迹优化问题线性化模型
    5.3 算法收敛性证明
        5.3.1 算法定义合理性
        5.3.2 算法收敛性证明
    5.4 数值实验
        5.4.1 算法效率、精度对比实验
        5.4.2 算法收敛效率对比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在线轨迹优化和MPC框架的最优制导方法
    6.1 引言
    6.2 确保可行的并行模型预测制导算法
    6.3 递归可行性证明
    6.4 制导误差有界性分析
    6.5 数值实验
        6.5.1 算法基本性能检验
        6.5.2 参数偏差和扰动条件下的制导仿真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运载火箭助推段轨迹优化与制导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运载火箭助推段动力学建模
    2.1 坐标系及转换关系介绍
    2.2 标准大气模型和地球模型
    2.3 火箭助推段飞行建模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多策略PSO-DE算法的轨迹优化
    3.1 前言
    3.2 火箭轨迹优化问题转化
    3.3 粒子群(PSO)算法
    3.4 多策略PSO-DE混合算法
    3.5 仿真计算与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滚动混沌搜索法的跟踪制导律研究
    4.1 前言
    4.2 滚动时域法转换跟踪控制问题
    4.3 滚动时域内混沌优化算法
    4.4 跟踪制导算法思想和实现流程
    4.5 仿真计算与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代理模型的改进SQP法在线规划制导
    5.1 前言
    5.2 助推段在线规划问题描述
    5.3 代理模型
    5.4 序列二次规划法(SQP)
    5.5 模型偏差修正
    5.6 在线规划与闭环制导策略
    5.7 仿真计算与结果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航天器运载工具的发展历程分析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2章 航天器运载工具的发展历程
    2.1 航天器运载工具的概念及分类
        2.1.1 航天器运载工具的概念
        2.1.2 航天器运载工具的分类
    2.2 第一代航天器运载工具——运载火箭
        2.2.1 运载火箭简介
        2.2.2 运载火箭的发展历程
        2.2.3 运载火箭的发展历程分析
    2.3 第一代可重复使用航天器运载工具——航天飞机
        2.3.1 航天飞机简介
        2.3.2 航天飞机的发展历程
        2.3.3 航天飞机的退役及反思
    2.4 新一代航天器运载工具——空天飞机
        2.4.1 空天飞机简介
        2.4.2 空天飞机的发展历程
        2.4.3 空天飞机的发展历程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航天器运载工具发展中战略规划的作用研究
    3.1 战略规划的认知
        3.1.1 战略规划的概念
        3.1.2 战略规划的内容
        3.1.3 战略规划的意义
    3.2 为发展航天器运载工具制定战略规划的必要性
        3.2.1 抢占技术优势
        3.2.2 降低研制风险
        3.2.3 缩短研发周期
        3.2.4 降低研发成本
        3.2.5 维护国家安全
        3.2.6 激发创新能力
    3.3 航天器运载工具发展的战略规划的制定
        3.3.1 需求分析
        3.3.2 明确发展目标及长期发展方向
        3.3.3 国外先进技术跟踪
        3.3.4 关键技术分析
        3.3.5 可行性分析
        3.3.6 方案设计
        3.3.7 演示验证
        3.3.8 战略规划调整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航天器运载工具未来发展展望
    4.1 航天器运载工具未来关键技术发展展望
        4.1.1 可重复使用技术
        4.1.2 重型运载火箭技术
        4.1.3 数字化技术
        4.1.4 快速响应技术
        4.1.5 高超声速技术
    4.2 航天器运载工具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4.2.1 继续发展一次性运载火箭
        4.2.2 研制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
        4.2.3 研制可重复使用的空天飞机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多尺度数据融合算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概述
        1.2.1 信息融合的概念和优点
        1.2.2 信息融合的模型
        1.2.3 信息融合的方法
        1.2.4 信息融合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多尺度数据融合有关技术及进展
        1.3.1 多尺度系统估计理论研究概况
        1.3.2 多尺度数据融合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1.3.3 多尺度数据融合概念的演变
    1.4 MEMS陀螺仪中漂移信号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1.5 陀螺仪中的多尺度数据融合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2 多尺度数据融合算法及其有效性的证明
    2.1 引言
    2.2 小波分解原子时算法
        2.2.1 常见时间尺度
        2.2.2 原子时算法
        2.2.3 小波分解原子时算法的提出
        2.2.4 小波分解原子时算法有待解决的问题
        2.2.5 小波分解原子时算法的基本原理
    2.3 预备知识
        2.3.1 原子钟的噪声特性
        2.3.2 相关说明
    2.4 随机信号数据融合的理论体系
        2.4.1 平稳单尺度数据融合
        2.4.2 平稳多尺度数据融合
        2.4.3 非平稳单尺度数据融合
        2.4.4 非平稳多尺度数据融合
    2.5 非平稳多尺度数据融合定理的证明
    2.6 分析与讨论
    2.7 本章小结
3 多尺度数据融合算法的小波包实现
    3.1 引言
    3.2 小波变换和小波包变换
    3.3 小波包的基本理论
        3.3.1 正交小波包的定义与性质
        3.3.2 小波包的子空间分解
        3.3.3 小波库及小波包基的定义
        3.3.4 小波包的分解与重构算法
        3.3.5 最优小波包基的概念
        3.3.6 最优基的快速搜索
    3.4 基于小波包的多尺度数据融合方案
        3.4.1 基于小波变换的多尺度数据融合算法
        3.4.2 基于小波包的多尺度数据融合方案
    3.5 基于小波包的多尺度陀螺融合实验研究
        3.5.1 MEMS陀螺概述
        3.5.2 MEMS陀螺随机误差分析
        3.5.3 MEMS陀螺随机误差的Allan方差分析
        3.5.4 MEMS陀螺漂移的数学模型
        3.5.5 MEMS陀螺信号实时小波处理方法
        3.5.6 基于小波包的多尺度陀螺融合算法仿真实验
    3.6 本章小结
4 小波多尺度数据融合中关键技术
    4.1 MEMS陀螺噪声特性与小波熵
        4.1.1 MEMS陀螺误差及噪声特性
        4.1.2 小波熵
    4.2 常见的小波簇
        4.2.1 小波基的性质
        4.2.2 常用小波基
    4.3 基于小波变换的数据融合中小波基的选取
        4.3.1 小波基选取原则
        4.3.2 小波基的比较
        4.3.3 小波簇的选取
        4.3.4 陀螺数据融合效果评价
        4.3.5 最佳小波基选取实验
    4.4 小波分解层数的设定
    4.5 数据融合加权因子的选择
    4.6 本章小结
5 多尺度融合与其它MEMS陀螺信号处理方法的比较
    5.1 MEMS陀螺仪噪声抑制方法研究概述
        5.1.1 MEMS陀螺仪噪声抑制方法研究现状
        5.1.2 卡尔曼滤波和小波阈值去噪法的缺点
        5.1.3 多尺度数据融合算法的优点
    5.2 MEMS陀螺数据处理中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5.2.1 多尺度融合
        5.2.2 卡尔曼滤波融合
        5.2.3 小波阈值融合
    5.3 基于仿真信号对三种融合方法的比较
        5.3.1 仿真信号的产生
        5.3.2 第一组仿真实验(Chirp信号+高斯白噪声)
        5.3.3 第二组仿真实验(Chirp信号+有色噪声)
    5.4 基于实测信号对三种融合方法的比较
    5.5 三种融合方法比较的结论
    5.6 多尺度数据融合与FLP(前向线性预测)方法的比较
        5.6.1 FLP算法
        5.6.2 基于FLP滤波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法
        5.6.3 FLP滤波融合结果和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多尺度数据融合系统设计与验证
    6.1 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6.1.1 系统需求分析
        6.1.2 系统整体框图
        6.1.3 系统中的主要器件选型
    6.2 硬件电路设计
        6.2.1 陀螺仪模块
        6.2.2 协处理器模块
        6.2.3 主处理器模块
        6.2.4 系统实物图
    6.3 系统软件设计
        6.3.1 接口部分
        6.3.2 融合处理部分
    6.4 实验研究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7.2 创新研究
    7.3 进一步研究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收录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5)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运动目标跟踪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基于计算机视觉运动的目标跟踪技术研究现状
        1.2.1 目标表示方法
        1.2.2 目标跟踪特征选择
        1.2.3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运动目标跟踪算法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计算机视觉理论框架及其在火箭目标跟踪中的应用
    2.1 计算机视觉理论框架
    2.2 论文研究思路
    2.3 火箭目标跟踪场景中的目标及其背景特征分析
    2.4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火箭目标跟踪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边缘检测与改进最大类间方差法的火箭目标分割算法
    3.1 引言
    3.2 火箭边缘检测
        3.2.1 边缘检测算子原理
        3.2.2 火箭边缘检测算子选择
    3.3 基于改进最大类间方差法的火箭目标分割策略
        3.3.1 最大类间方差法原理
        3.3.2 改进的最大类间方差法
        3.3.3 带方向的非线性滤波去除干扰边缘策略
    3.4 仿真实验与结论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多关联模板匹配与卡尔曼滤波轨迹预测的火箭目标跟踪算法
    4.1 引言
    4.2 基于模板匹配的火箭目标跟踪
        4.2.1 模板匹配算法基本思想
        4.2.2 基于模板匹配的火箭目标跟踪的提出
    4.3 多关联模板匹配算法及其实现
        4.3.1 问题的提出
        4.3.2 多关联模板的生成
        4.3.3 多关联匹配算法
    4.4 基于kalman 滤波的轨迹预测算法
        4.4.1 Kalman 滤波基本原理
        4.4.2 基于kalman 滤波的火箭轨迹预测
    4.5 仿真实验与结论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改进Mean shift 算法的火箭目标跟踪算法
    5.1 引言
    5.2 Mean shift 理论基础
    5.3 基于Mean shift 的目标跟踪算法
        5.3.1 目标表示
        5.3.2 相似性函数
        5.3.3 目标定位
    5.4 基于Mean shift 算法与帧间差分法的火箭目标跟踪算法
        5.4.1 Mean shift 跟踪算法局限性分析
        5.4.2 基于帧间差分法的火箭目标检测算法
        5.4.3 改进的Mean shift 火箭目标跟踪算法
    5.5 仿真实验与结论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多特征融合的火箭目标跟踪算法
    6.1 引言
    6.2 火箭目标特征提取
        6.2.1 颜色特征
        6.2.2 边缘特征
        6.2.3 纹理特征
    6.3 基于多特征融合方法的火箭目标跟踪算法
        6.3.1 多特征融合方法
        6.3.2 基于核的目标跟踪
        6.3.3 模板自适应更新机制
    6.4 仿真实验与结论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论文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6)低温液体火箭发动机静态特性建模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发动机静态特性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静态特性分析方法
        1.3.2 静态特性分析研究与应用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发动机静态特性数学模型
    2.1 涡轮泵模型
        2.1.1 气涡轮模型
        2.1.2 液力涡轮模型
        2.1.3 离心泵模型
    2.2 燃烧装置模型
        2.2.1 喷注器模型
        2.2.2 燃烧室模型
        2.2.3 喷管模型
    2.3 冷却夹套模型
        2.3.1 推力室结构与分段
        2.3.2 传热过程分析与建模
    2.4 管路与节流元件模型
        2.4.1 液体管路与阀门模型
        2.4.2 气体管路与阀门模型
        2.4.3 汽蚀文氏管模型
    2.5 发动机系统参数平衡模型
        2.5.1 流量平衡模型
        2.5.2 压力平衡模型
        2.5.3 功率平衡模型
    2.6 发动机结构质量模型
        2.6.1 推力室结构质量
        2.6.2 涡轮泵结构质量
        2.6.3 其他部件结构质量
    2.7 小结
3 发动机模块化建模
    3.1 Modelica语言及建模平台
        3.1.1 Modelica建模语言
        3.1.2 建模平台
    3.2 模型库开发
        3.2.1 接口与边界条件模型
        3.2.2 介质物性模型
        3.2.3 涡轮泵组件仿真模型
        3.2.4 燃烧组件仿真模型
        3.2.5 管路与调节元件仿真模型
    3.3 发动机系统建模
    3.4 小结
4 液氧/甲烷发动机性能可靠性预估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4.1 引言
    4.2 发动机系统方案
    4.3 数学方法
        4.3.1 蒙特卡洛法(Monte-Carlo Method)
        4.3.2 敏感性分析
    4.4 性能可靠性分析
        4.4.1 干扰因素的选取
        4.4.2 仿真与分析
    4.5 敏感性分析
        4.5.1 影响因素的选取
        4.5.2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4.5.3 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4.6 小结
5 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参数调节方案研究
    5.1 引言
    5.2 发动机系统方案
    5.3 参数调节方案研究
        5.3.1 混合比调节
        5.3.2 推力调节
    5.4 小结
6 氢氧火箭发动机故障分析
    6.1 引言
    6.2 发动机系统方案
    6.3 发动机故障模型
        6.3.1 发动机故障类型
        6.3.2 静态故障数学模型
    6.4 故障仿真与分析
        6.4.1 监测参数的选取
        6.4.2 仿真结果分析
    6.5 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随机数生成方法
附录B 正交试验法
附录C 统计分析方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助推-滑翔导弹弹道优化及制导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助推-滑翔飞行器发展概况
        1.2.1 美国
        1.2.2 苏俄
        1.2.3 中国
    1.3 导弹弹道优化方法概况
        1.3.1 间接法
        1.3.2 直接法
    1.4 火箭助推段制导及能量管理技术概况
        1.4.1 助推段制导
        1.4.2 固体火箭耗尽关机能量管理
    1.5 再入滑翔制导技术研究概况
        1.5.1 标准轨迹制导法
        1.5.2 预测制导法
        1.5.3 混合制导法
    1.6 具有终端约束的末制导方法
    1.7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
        1.7.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7.2 论文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第2章 助推-滑翔导弹数学模型
    2.1 引言
    2.2 常用坐标系定义及转换
        2.2.1 常用坐标定义
        2.2.2 各坐标系间转换关系
    2.3 运动模型建立
    2.4 质量和气动模型
    2.5 约束模型
        2.5.1 过程约束
        2.5.2 控制量约束
        2.5.3 端点约束
    2.6 小结
第3章 助推-滑翔导弹弹道优化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hp自适应Radau伪谱法的一般描述
        3.2.1 Bolza最优控制问题
        3.2.2 多区间Radau伪谱法
        3.2.3 hp自适应Radau伪谱法
    3.3 助推-滑翔导弹弹道优化
        3.3.1 优化模型建立
        3.3.2 滑翔段轨迹优化分析
        3.3.3 联合轨迹优化分析
        3.3.4 助推段轨迹优化分析
        3.3.5 滑翔级可达域与绕飞禁飞区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固体火箭助推段多约束制导及能量管理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LQR的闭环跟踪制导研究
        4.2.1 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原理
        4.2.2 线运动模型线性化
        4.2.3 基于离线解算的LQR跟踪控制研究
    4.3 基于样条曲线的闭环制导
    4.4 偏置能量管理
    4.5 仿真验证分析
        4.5.1 仿真计算条件
        4.5.2 蒙特卡洛仿真
    4.6 小结
第5章 反时敏目标再入制导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再入制导问题描述
        5.2.1 过程约束
        5.2.2 终端约束
    5.3 纵向制导
        5.3.1 初始下降段
        5.3.2 滑翔段轨迹规划
        5.3.3 纵向轨迹规划
        5.3.4 纵向轨迹跟踪律
    5.4 侧向制导
        5.4.1 基于横程边界的侧向制导
        5.4.2 末端精确跟踪制导
    5.5 制导性能仿真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多约束最优末制导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多约束最优末制导方法建模与推导
    6.3 具有落角约束的最优制导律
        6.3.1 弹道成型制导律
        6.3.2 变落角制导律
    6.4 考虑多约束的变落角制导律参数设计
        6.4.1 考虑飞行过载和导引头视场角约束的解析特性分析
        6.4.2 终端收攻角策略
    6.5 仿真验证分析
    6.6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8)国家为什么繁荣?——国民财富的起源与“空想市场主义”的终结(论文提纲范文)

一、开场白
二、一首非洲歌谣
三、解开“李约瑟之谜”:为什么科学革命发生在欧洲?
四、结束语:必须重新解释西方崛起的真实历史

(10)小型制导火箭弹总体方案研究与弹道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制导火箭弹国内外发展状况
    1.3 弹箭总体设计的研究状况
    1.4 课题的主要内容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思路
    1.6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2 小型制导火箭弹总体方案的设计与分析
    2.1 设计思想
    2.2 主要战术技术要求
    2.3 武器系统的工作原理
    2.4 作战目标的设定
    2.5 系统特点
        2.5.1 部位安排和质心定位
        2.5.2 鸭式气动布局
        2.5.3 战斗部与引信
        2.5.4 推力方案
        2.5.5 制导方案
        2.5.6 控制方案
        2.5.7 发射与使用
3 气动力数值计算
    3.1 计算方法的选择
    3.2 建模和确定计算域
    3.3 划分网格
        3.3.1 ANSYS ICEM软件简介
        3.3.2 网格划分结果
    3.4 气动力计算的设置
        3.4.1 Fluent软件简介
        3.4.2 Fluent数值计算的步骤
        3.4.3 离散格式的确定
        3.4.4 湍流模型的选择
        3.4.5 边界条件的设定
    3.5 气动力计算
        3.5.1 计算条件
        3.5.2 阻力系数
        3.5.3 升力系数
        3.5.4 俯仰力矩系数
        3.5.5 静稳定性
        3.5.6 表面压力分布
    3.6 本章小结
4 滚转控制设计
    4.1 非旋的滚转体制
    4.2 鸭式布局的滚转反效
    4.3 鸭式布局的国内外滚转控制方案
    4.4 新的滚转气动布局设计
    4.5 滚转气动特性
        4.5.1 全弹滚转特性
        4.5.2 联动副翼气动特性分析
        4.5.3 剖面流场分析
        4.5.4 火箭弹空间流线
    4.6 滚转稳定回路的建模与分析
        4.6.1 滚转运动的传递函数
        4.6.2 滚转稳定回路建模
        4.6.3 滚转稳定回路分析
    4.7 本章总结
5 小型制导火箭弹弹道仿真
    5.1 常用坐标系及坐标系间的转换
        5.1.1 常用坐标系
        5.1.2 坐标系间的关系及其转换
    5.2 火箭弹运动方程组
    5.3 目标运动方程组
    5.4 弹道仿真
        5.4.1 仿真模型假设条件
        5.4.2 仿真模型结构参数和气动参数
        5.4.3 无控弹道仿真
        5.4.4 固定目标弹道仿真
        5.4.5 机动目标弹道仿真
    5.5 本章小结
6 侧向运动的控制
    6.1 自动驾驶仪概述
    6.2 俯仰稳定回路建模与分析
        6.2.1 传递函数
        6.2.2 俯仰稳定回路建模
        6.2.3 俯仰稳定回路分析
    6.3 固有频率
    6.4 机动性与过载估算
    6.5 操纵性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
    7.2 以后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火箭飞行的数学原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在线轨迹优化与制导方法研究[D]. 王劲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2]运载火箭助推段轨迹优化与制导方法研究[D]. 陈赟.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3]航天器运载工具的发展历程分析及展望[D]. 杨松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2)
  • [4]多尺度数据融合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 刘娟花. 西安理工大学, 2019
  • [5]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运动目标跟踪算法研究[D]. 尹宏鹏. 重庆大学, 2009(12)
  • [6]低温液体火箭发动机静态特性建模与仿真研究[D]. 巩岩博.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2019(03)
  • [7]助推-滑翔导弹弹道优化及制导方法研究[D]. 陈思远.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9)
  • [8]国家为什么繁荣?——国民财富的起源与“空想市场主义”的终结[J]. 文一. 东方学刊, 2019(03)
  • [9]姿态稳定控制在无控火箭上的应用研究[J]. 朱鸿翔,吴文杰. 弹箭与制导学报, 1997(01)
  • [10]小型制导火箭弹总体方案研究与弹道仿真[D]. 王凡. 南京理工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火箭飞行的数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