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兵团第三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盼[1](2020)在《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与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指出由于肩负特殊使命和承担特殊功能,兵团城镇化与其它地方的城镇化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能简单效仿已有城镇化发展模式。而受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兵团南疆城镇化发展更为缓慢。城镇化既是兵团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又是集聚人口产业,加强民族团结与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的重要堡垒。新疆一盘棋,南疆是“棋眼”,兵团现阶段城镇布局呈现明显的“北强南弱”态势,很难适应新时期维稳戍边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因而加强兵团南疆城镇化建设,对于实现兵团社会经济的区域均衡发展,促进南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履行兵团职责使命、发挥兵团特殊作用、实现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的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述评,从研究对象等方面指出了本文与已有研究的不同。第二章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城镇规划理论的基本思想以及特色城镇化、城镇规划等概念的内涵,并对兵团南疆城镇化的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为全文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了兵团南疆城镇化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并分别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角度阐述了兵团南疆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第四章运用特色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生态城镇化四个方面对兵团南疆四个“师市合一”城市的特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单项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测算出各城市的综合评价结果,为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发展的功能定位提供了依据。第五章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对影响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指出了制约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的主要因素,为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统筹发展规划与实现路径提供了依据;第六章根据兵团南疆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综合评价和制约因素,分别对兵团南疆“师市合一”城市与团场城镇发展进行了功能定位与统筹规划;第七章在借鉴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了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的实现路径,并提出了相应措施与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1)由于兵团南疆城镇肩负特殊使命与特殊功能,因而必须走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2)根据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经济发展等差异以及综合测评结果,将兵团南疆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第十四师分别定位为政治文化中心+农产品加工型城镇、生态宜居型+物流集散中心型城镇、边境贸易型城镇+民族特色旅游型城镇、维稳戍边型城镇+兵地融合型城镇。(3)构建“师市城镇—重点城镇”的城镇体系,优先发展师部所在的城镇以及重点城镇,形成“以点带面”发展模式,以第一师阿拉尔市为中心,以兵团南疆三个其他师市为支点,以八个重点城镇为依托,形成环塔里木盆地的城镇群,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加大与地方城镇协作和共同发展,为兵团南疆的特色城镇化提供发展动力。(4)结合国内外特色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以及兵团南疆的实际情况,提出“民族融合、特色发展,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发展经济、共同进步”的发展思路,以及健全城镇管理体制、优化城镇产业布局、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内对外宣传等具体发展措施。
蒙芳园[2](2020)在《兵团十三师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兵团十三师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显着进展。2017年,兵团全面深化改革正式启动,兵团各级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了重塑。2020年10月,召开了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新时期兵团履行“三大功能”,发挥“四大作用”离不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研究新时期十三师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对十三师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兵地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十三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以兵团第十三师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兵团十三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简要归纳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城镇化理论和实践研究情况,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城镇化进程研究理论,对城镇化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明晰。随后本文从兵团第十三师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和公共服务、市政设施等多个角度,对十三师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总结十三师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十三师城镇化发展存在三大优势、四大劣势、面临五大机遇以及四项威胁,并SWOT分析模型组合了优势-机会(SO)、劣势-机会(WO)、优势-威胁(ST)、劣势-威胁(WT)四种不同的策略思路,从而补足短板避开威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选择最佳的城镇化发展路径。最后本文从十三师城镇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功能布局、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多维度,提出了推进十三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通过不断完善城镇管理职能,加快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十三师城镇化向高质量发展,满足十三师各族职工群众不断升级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希望为十三师城镇化建设提供决策思路和方向,同时也希望提供一些思路供兵团其他师市城镇化建设和发展借鉴。
李雄[3](2020)在《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南疆兵团“四化”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进入新征程。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起点上,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新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找准着力点,走“四化”同步发展道路是逐渐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要求。基于此,本文以新疆南疆兵团“四化”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对新时期兵团经济快速运行和农牧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及“三农”问题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首先,论文在系统梳理“四化”协调发展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适合南疆兵团“四化”协调发展的经验方法和理论基础,同时对“四化”协调发展的理论内涵和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将为后续的研究夯实了坚硬的基础。其次,对南疆兵团“四化”发展的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描述分析,并通过构造“四化”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极值法对原始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同时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从而计算出南疆兵团“四化”协调综合发展指数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对南疆兵团“两化”、“三化”、“四化”进行评价。然后运用灰色GM(1,N)及驱动力模型从中挖掘出南疆兵团“四化”发展的短板及影响各师“四化”协调发展的驱动性和阻碍性因素,从而得出以下结论:(1)南疆兵团的“四化”综合发展指数水平处于上升趋势,但各师的发展不够平稳、差距较大;(2)经过十年的发展变化,南疆兵团“四化”发展的耦合协调度从勉强协调状态发展到中级协调状态,上升了两个发展阶段。但从空间角度来看,耦合协调度具有东高西低的现象,且各师之间的差距具有逐年增加的趋势;(3)在南疆兵团“四化”协调发展过程中,“四化”对系统发展均起着不同程度的驱动作用,其中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驱动力度高于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短期内有效提升信息化对系统协调发展的驱动作用是推动南疆兵团“四化”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最后,结合南疆兵团目前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出如何促进“四化”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1)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增强“四化”驱动力度;(2)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拓宽“四化”融合空间;(3)转变农业现代化模式,夯实“四化”发展基础;(4)发挥信息化引领作用,促进“四化”协调发展。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论文认为新疆南疆兵团应彰显绿色发展要求,促进“四化”协调发展,着力培育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多方位不同途径地提高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同时还应注重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相互协调,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
张玉凤[4](2020)在《南疆农业生产领域兵地融合研究 ——以第三师及其周边县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疆一盘棋,南疆是“棋眼”,南疆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5地州国土面积约108万hm2,总人口1165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48%,其中85%是少数民族,同时该区域除巴州外,其余四地州为我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区,新疆90%的贫困人口均居住于该区域,该区域教育水平低、生产技术落后和经济发展慢,开展脱贫攻坚任务非常繁重,一直以来都是新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地区。由于新疆农业由地方农业和兵团农业两块组成,兵地融合发展有利于实现大新疆大兵团利益格局,实现1+1大于2的效果。实现融合发展有利于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并组织经济活动,突破地理、行政、文化、民族等界线,打破常规,建立起符合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要求的“大新疆大兵团”发展共同体。兵团和地方的交往交流也不断加强,农业作为南疆的基础产业,兵地农业生产领域的融合发展对于南疆的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兵团三师以及喀什地区的兵地农业生产领域融合发展现状,采用模糊综合层次分析法,设计了五个一级指标,不同指标下设计二级指标,依据最大隶属原则,判定新疆南疆兵地融合效果总体为“好”,其中“不好”“较好”“好”“很好”“非常好”分别占比7.36%,27.37%,31.47%,24.99%,8.8%。从一级指标数据得出,兵地融合效果满意度等级为“好”,其中“较好”“好”“很好”“非常好”占总比65.26%。南疆农业生产领域兵地融合效果满意度中的13项单项指标,从纵向看专家工作人员评价结果,发现政策效果程度非常强的指标中排序依次为政策宣传力度、兵地双边共建程度、政策发展趋势和兵地相互连通程度。效果“不强”的指标中农业基础设施共享占比最高,其次为区域发展规划程度,人才交流程度和农户职工参与积极性。其中政策扶持力度,农业生产经营技术交流程度,政策发展趋势三项评价为“最低”。本文旨在完善南疆兵地农业生产领域融合,推进兵地融合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及新疆社会和谐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兵地融合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保持新疆大局稳定、巩固国防、维护祖国统一,从而达到促进兵地农业融合,增强兵地交往交流,推进民族团结、区域协调发展和新疆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旨在完善兵地融合体制机制、推进兵地融合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及新疆社会和谐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和示范性意义。
江妙[5](2020)在《阿拉尔市政府招商引资的绩效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招商引资是各地政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城市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就业,缓解资金紧张的重要推手,招商引资绩效评估作为一种评价手段,有待于不断完善。阿拉尔市作为新疆南疆一个成立时间短、经济水平落后、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卓有成效的招商引资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工作结果的评价能为当地政府提供政策依据和参考。结合兵团向南发展实施纲要,回顾新疆阿拉尔市政府招商引资历程,从引资企业、招商方式和举措、资金到位率、固定资产投资、就业率等方面分析2012-2018年招商引资现状,以及现有的绩效考核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新疆阿拉尔市的实际情况,从产业导向、投资环境、招商业绩和企业业绩四个方面选取了16个核心评价指标,构建招商引资绩效评估体系,基于熵值法确定权重,计算出新疆阿拉尔市2013-2017年招商引资绩效综合评价指数,并对其进行规律性分析,同时选取了四家典型企业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发现:(1)近年来新疆阿拉尔市主要依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二产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业渠道窄、融资渠道单一、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突出。(2)2013-2017年间新疆阿拉尔市招商引资绩效水平逐年呈上升趋势,发展潜力较大。这与政府不断创新引资方式,―走‖―引‖结合,大力推进援疆招商,延伸产业链招商的工作方式有关。(3)评估体系中投资环境影响绩效评估的效果明显,招商业绩体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着,产业导向与企业业绩对绩效的影响虽小,但不容忽视。(4)通过对选取的棉纺、化工企业的分析,印证评估体系中指标的重要性,体现出循环经济,企业业绩,环境保护对评估新疆阿拉尔市政府招商引资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最后提出进一步改善新疆阿拉尔市政府招商引资绩效评估的对策建议。
刘江[6](2020)在《南疆红枣主产区机械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南疆红枣种植已逐步成为该区域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本文实地走访调研了红枣种植密度大、具有一定品种优势的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巴州地区若羌县,喀什地区麦盖提县;涵盖12个连队、9个村镇459户枣农,从红枣种植的耕整、修剪、施肥、灌溉、植保、采摘六个主要环节,开展采样点农机具及装备作业现状的调研,深入了解和分析枣园机具配备、机械化作业程度现状以及存在的瓶颈问题;以4个典型地州市枣园为例,建立南疆枣园机械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分析各影响因素指标对南疆枣园机械化发展的关联性;最后提出可行性建设意见与措施。具体研究及主要结论如下:(1)调研结果表明,采样数据点多以612年的枣树为主,兵团和地方种植模式不一致,兵团以1.5×3m的株行距为主,但其种植模式不规范,较为混乱,地方以1.5×4m株行距为主;在种植环节上,兵团得益于劳动力充裕,但受限于种植模式不规范、管理水平不完善导致果品口碑不佳;地方虽然有着规范化的种植模式,但劳动力短缺、上缴费用过多、土地碎片化严重是制约机械化推广的关键因素。(2)土地耕整机具拥有率分别为兵团(73.67%)、地方(65.73%),修剪机械拥有率分别为兵团(47.69%)、地方(52.25%),作业模式基本一致;开沟施肥环节,若羌县与麦盖提县得益于农艺的标准化,通过人工撒肥结合绿肥旋耕施肥,相比较于阿拉尔市和昆玉市省去了人工开沟、培土;植保环节,风送式喷雾机在若羌县推广率较高,其余三个区域还是以喷枪施药方式为主;灌溉环节,昆玉市224团机械滴灌覆盖率为100%,其余区域以人工漫灌为主;采收环节,各区域以人工采收为主要方式,气吸式红枣收获机在若羌县持续推广,但试用效果无法达到预期。(3)结合国内农业部实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NY/T 1408-2007),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南疆枣园机械化发展情况,通过体系建立及测算得出,2018年南疆4个红枣主产区总体作业水平分别为阿拉尔市(33.40%)、和田昆玉市(27.77%)、喀什麦盖提县(40.95%)、巴州若羌县(40.95%)。其中耕整地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而开沟施肥机械化程度都未达到20%,收获机械化程度都未达到40%,植保机械化程度虽达到了30%以上,巴州也仅为48.47%。反映出南疆耕整、植保、收获作业水平发展不平衡且滞后,机收作业程度整体水平较低,阻碍枣园机械化作业水平。(4)综上所述,稳步有升的提高南疆红枣产区机械化发展步伐,必须紧密结合地区实际,规范种植模式与机械化技术更好的结合;“智慧农业”的应用,来实现枣园农机装备的自动控制,实现枣园生产的精准和无人作业;建立和完善红枣种植区相配套的农机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减少土地税收;提升红枣示范区建设水平,重视长远持久的发展方向。
王平[7](2020)在《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新疆棉花面积264.4万公顷,占全国棉花面积的74.3%,棉花总产量511.1万吨,占全国棉花产量的83.8%,新疆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棉花生产基地。但与新疆棉花产业迅速发展的态势不匹配的是,新疆棉花质量在国际市场仍处于劣势。特别是机采棉迅速发展后,仍沿用手采棉时期以高产为目标的技术集成体系,适宜机采的棉花技术集成体系没有配套建立,表现在适宜机采的棉花品种未大面积推广应用,种植模式仍然以“矮密早丰”模式为主,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程度较低,残膜对棉花质量的影响难题尚未解决。在采收环节由于田间堆放原因导致的棉花二次污染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在加工环节由于机采棉杂质、异性纤维较多,导致籽棉和皮棉的清理次数偏多、棉花纤维长度减短、强度降低、短纤维含量增加和棉结数量比率偏高。以上技术环节的问题是导致新疆棉花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制约着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由于机采棉化学脱叶工序的需要,导新疆棉花生长期缩短、棉花自然吐絮率降低,棉花生产条件劣势更加突出。因此,新疆棉花在生产技术和生产条件上存在的问题,必然要依靠构建和推广配套的技术集成体系来解决。本研究的目的是针对新疆棉花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探索建立适宜新疆棉花产业现状的配套技术集成体系,发挥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有力作用,解决技术集成过程中的评价体系构建、技术集成评价、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分析、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路径等一系列问题。本研究通过发放专家意见征询表、发放调查问卷、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数据和资料,采取理论研究与调查研究、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系统研究。本文提出了技术集成体系的不配套是制约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这个假设,并运用技术进步、技术集成、快乐植棉和技术变迁等相关理论,对假设进行科学、系统论证。首先对新疆棉花质量和技术集成现状进行分析,并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进行对比,找出了新疆棉花在质量和技术集成方面存在的差距,分析提出了新疆棉花要走“高质量、高效益”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的观点。通过组织国内棉花领域的权威专家参与,运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来进行构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对新疆棉区的南北疆、六个流域棉区的64个县团单位进行棉花的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对比找出不同棉区间的技术集成和质量差异,并检验技术集成和质量的相关性。通过评价结果筛选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并结合美国、澳大利亚和兵团技术集成的经验,对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进行优化。通过分析政府宏观层面的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对技术集成影响作用,采用TAM框架及理论设计了棉农技术集成采纳意愿分析方案,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对棉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而找出这两个层面的影响因素对技术集成的影响程度。最后研究提出技术集成推广路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从经济学研究视角,首次在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对新疆棉花技术集成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包含技术集成现状和差距分析、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典型棉区技术集成评价、技术集成体系优化、技术集成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路径和对策建议,以此形成了高质量发展战略下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的系统理论体系。2.在全国范围组织权威专家,构建了以质量为核心的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疆典型棉区进行了全面评价,实证了新疆典型棉区技术集成和质量水平,并创新性的对棉花技术集成水平与质量水平进行相关性检验,论证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优化了技术集成的体系,提出了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推广路径和对策建议,为新疆棉花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了解决方案。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结论一,新疆棉花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新疆棉花要发挥自身的优势,走“高质量、高效益”的高质量发展道路,通过生产高质量的棉花产品实现高价格和高效益,弥补生产高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的劣势,并以此占领世界棉花中高端市场,从而带来棉花产业的转型升级。结论二,技术集成体系不配套是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新疆棉花目前处于机采棉的成长阶段,但仍依赖以手采棉的“矮密早丰”、追求产量为目标的技术集成体系,适宜机采棉的技术集成体系尚未建成,从而导致机采棉整体质量较低。技术集成严重制约着新疆棉花质量的提升。结论三,构建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奠定评价基础。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来进行构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最终确定了包括了品种、种植技术、采收技术、加工技术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结论四,对新疆典型棉区的技术集成和质量实证评价,实证了不同棉区的技术集成和质量水平。通过对新疆南北疆六个流域棉区的64个县团级单位发放调查问卷,运用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对样点棉区组织实施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并验证了技术集成和质量两个变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实证了技术集成水平是影响棉花质量的关键因素。结论五、优化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是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本研究最终优化构建了包含品种、种植技术、采收技术和加工技术4个一级技术指标,包含优质棉品种、主栽品种、种植技术等14项二级技术指标,并对二级技术指标内容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赋值。结论六,政府和棉农行为是影响技术集成的关键因素。研究得出政府在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两个方面对技术集成产生影响,棉农对技术集成体系的采纳意愿行为受到年龄、家庭人均纯收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结论七,确定了技术集成推广路径和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是确定以“政府主导型”的推广路径,以政府牵头组织农业部门、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加工企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棉农开展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应用。二是提出了对策建议。新疆棉花产业要建立“高质量高效益”高质量的发展观和产业定位,产品定位于国内高端棉花产品,并建议在目前国家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制定质量为先的产业政策和配套措施。
班博洋[8](2019)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研究 ——以新湖农场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住建部公布的第一、二批特色小镇的成果建设及取得的较好的发展成果,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也随着全国的这股热潮不断推向前进。当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响应中央对兵团深化改革的重要指示,发展有兵团特色的小城镇建设之路,实现垦区经济发展的大规模提升。首先,本文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兵团走特色小镇发展的特殊背景,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特色小城镇、兵团特色小城镇、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的概念进行解读并从兵团的历史发展历程、区位分布的不完整性、体制的特殊性、人口及文化的多元性、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及其空间布局特征等角度总结了兵团的基本特征,这些共性与差异性特征的分析不仅明晰了研究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体系对于兵团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普适性意义;同时,针对于兵团特殊性分布特征,也可依据兵团小城镇规划体系结合各个团场的具体特色资源,具有设计各团场特色小城镇的现实意义。接着,笔者分析总结了特色小城镇构成要素及基本要求并结合兵团特色小城镇的构成要素及特殊要求,构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特色小城镇规划体系,以产业及空间两大体系进行构建。产业规划分别从农业现代化及特色产业建设两方面构建。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层面: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兵团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标体系,并基于该体系对现状兵团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分析,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对于特色产业设计,笔者构建了特色产业选择的AHP分析模型,同时对特色产业的发展战略方向以战略SWOT分析模型构建出了四种可能的战略发展路径。对于空间规划结合产业、生态、文化三大影响因素提出了响应的设计要点及设计策略。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体系的研究及构建是为指导具体兵团各师及团场建设特色小城镇发展的规划设计框架,针对兵团小城镇体系具有普适性意义。最后,承接上述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体系的研究,以第六师新湖农场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为例,以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体系为规划框架结合新湖农场自身特殊的资源及文化,分别从产业、空间、机制体制三个方面实证探索了兵团特色小城镇建设。工程实践将本论文理论研究运用实际项目的最终成果,实现了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图38幅,表27个,参考文献81篇。
李明睿[9](2019)在《兵团第六师设施农业发展路径选择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现阶段设施农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如设施机械化程度低、资金资源缺乏、发展指导与风险保障缺乏、硬件设施建设程度不足、缺乏相关专业性人才、市场化程度低、设施规模与生产效率有待提高等。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作为“一带一路”北通道的重要节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区域和乌昌一体化的后花园,研究其设施农业发展路径选择,以点带面,对全面推进新疆兵团设施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走访调研考察法、SWOT分析法与理论与实际结合法,在进行大量的国内外、新疆、兵团设施农业发展的相关资料文献收集、阅读、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及所属团场,走访政府管理部门、生产基地了解真实情况,分析其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威胁,根据所学理论支持与调查数据分析,与实际的建设操作相联系,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与建议。【结果】本文在收集分析国内外设施农业发展的文献,以及对第六师设施农业发展特征及存在问题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SWOT分析方法以及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不同省份设施农业发展中得到的启示,探索了第六师设施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分析,了解国内外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为进一步研究做了理论基础准备。第二章通过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阐述了兵团第六师设施农业发展演变的过程及特征,提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章运用SWOT分析法,研究了提出了第六师设施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第四章通过对明清北京蔬菜基地发展情况,以及对各省蔬菜基地发展演变从中发现其特有的发展模式,在对乌鲁木齐城市圈研究相结合,从中获得第六师设施农业发展的启示,第五章提出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等四个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结合国家与地方发展战略规划与实际情况,论述了适合第六师设施农业发展的路径并提出了建议。【结论】当前第六师的设施农业产业发展并不十分发达,对于设施农业产业的发展过程还多需借鉴,第六师设施农业基本已经完成发展之初的经验积累,形成了一套设施农业发展体系,着手眼前需要坚持设施农业发展可持续化,建设环境友好型设施农业产业,切实改善提高兵团职工收入和生活水平,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第六师各团连牧场基本囊括在乌鲁木齐城市圈之中,从石河子市一直延伸到奇台县,十分利于城郊集约型设施农业和休闲旅游型设施农业发展。
李彤[10](2019)在《兵团南疆农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地是人类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自然资源,农地是土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于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而农业则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基础产业。目前,在乡村振兴和兵团向南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为了更好地发挥兵团南疆维稳戍边的职能,缩小南北疆发展差距,必须使有限的农地发挥更大的效益。因此,研究兵团南疆农地利用结构优化问题尤为重要。本文以兵团南疆为研究区域,搜集2010至2016年的数据,定量和定性分析兵团南疆四个师的农地利用现状,总结其农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该地区农地利用现状不容乐观,生态环境面临恶化,草场退化严重,农地产出率较低,农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考虑各师不同的现实情况,需要对兵团南疆四个师的农地利用结构分别进行优化。运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兵团南疆四个师农地利用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总结各师最需要优化的效益目标,分别以此作为各师农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目标函数。用线性规划法建立各师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利用Lingo软件计算结果,最终得到兵团南疆各师农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由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这种优化后的结果更加有利于提高各师的效益目标,促进兵团南疆地区农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兵团第三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兵团第三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与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特色城镇化研究 |
1.2.2 城镇规划研究 |
1.2.3 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 |
1.2.4 城镇化路径与模式研究 |
1.2.5 兵团城镇化研究 |
1.2.6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3.1 城镇化评价模型 |
1.3.2 多元线性回归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研究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 |
1.5.1 难点 |
1.5.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界定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2 城市规划理论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城镇化 |
2.2.2 特色城镇化 |
2.2.3 城镇规划 |
第3章 兵团南疆城镇化发展历史、现状与问题 |
3.1 兵团南疆城镇化发展历程 |
3.1.1 初始阶段(1954 年—1965 年) |
3.1.2 缓慢发展阶段(1966 年—1981 年) |
3.1.3 加速发展阶段(1982 年—2003 年) |
3.1.4 全面推进发展阶段(2004 年—至今) |
3.2 兵团南疆城镇化概况 |
3.2.1 兵团南疆城镇区位分布 |
3.2.2 兵团人口城镇化概况 |
3.2.3 兵团南疆城镇经济发展概况 |
3.2.4 兵团南疆城镇的特殊地位 |
3.3 兵团南疆城镇化发展问题与制约因素 |
3.3.1 干旱的气候与脆弱的生态制约了城镇化发展 |
3.3.2 人口数量有限与经济规模偏低限制了城镇化发展 |
3.3.3 产业发展滞后延缓了城镇化进程 |
3.3.4 兵团特殊体制制约了城镇化发展 |
3.4 总结 |
第4章 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发展的基础评价 |
4.1 特色城镇化评价的相关理论 |
4.2 评价方法与指标选取 |
4.2.1 评价方法 |
4.2.2 综合评价模型 |
4.2.3 指标选取 |
4.3 单项评价 |
4.3.1 人口城镇化评价 |
4.3.2 经济城镇化评价 |
4.3.3 社会城镇化评价 |
4.3.4 生态城镇化评价 |
4.4 综合评价 |
4.5 总结 |
第5章 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
5.1 理论分析 |
5.2 实证分析 |
5.2.1 计量模型与研究方法 |
5.2.2 数据来源 |
5.2.3 变量选取 |
5.2.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3 回归结果分析 |
5.4 结论 |
第6章 兵团南疆特色城镇的功能定位与统筹规划 |
6.1 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功能体系 |
6.1.1 示范引领的体制功能 |
6.1.2 维稳戍边的政治功能 |
6.1.3 促进发展的经济功能 |
6.1.4 实现民族交融的文化功能 |
6.1.5 改善民生的社会功能 |
6.2 兵团南疆“师市合一”城镇发展定位 |
6.2.1 政治文化中心+农产品加工型城镇 |
6.2.2 生态宜居+物流集散中心型城镇 |
6.2.3 边境贸易+民族特色旅游型城镇 |
6.2.4 维稳戍边+兵地融合型城镇 |
6.3 兵团南疆重点团场城镇发展定位 |
6.3.1 区域带动发展型和先进生产力示范型城镇 |
6.3.2 现代特色农业型和电子商务示范型城镇 |
6.3.3 环境友好的现代化旅游型和轻工业聚集型城镇 |
6.3.4 以维稳戍边为使命的智慧型和农副产品加工型城镇 |
6.4 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发展统筹规划 |
6.4.1 “师市合一”城镇的统筹规划 |
6.4.2 重点团场城镇的统筹规划 |
6.5 总结 |
第7章 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的实现路径 |
7.1 国外特色城镇化经验借鉴 |
7.1.1 美国特色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
7.1.2 德国特色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
7.1.3 以色列特色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
7.1.4 经验总结与借鉴 |
7.2 国内特色城镇化经验借鉴 |
7.2.1 珠三角模式的城镇化路径 |
7.2.2 温州模式的城镇化路径 |
7.2.3 苏南模式的城镇化路径 |
7.2.4 成都模式的城镇化路径 |
7.2.5 经验总结与借鉴 |
7.3 兵团南疆城镇的发展思路 |
7.3.1 民族融合,特色发展 |
7.3.2 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
7.3.3 发展经济,共同进步 |
7.4 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发展的具体措施 |
7.4.1 健全城镇管理体制 |
7.4.2 优化城镇产业布局 |
7.4.3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 |
7.4.4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
7.4.5 加强对内对外宣传 |
7.5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兵团十三师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城镇化概念界定 |
2.1.1 城镇与城镇化 |
2.1.2 兵团城镇化 |
2.1.3 城镇化发展战略 |
2.2 城镇化相关理论 |
2.2.1 新型城镇化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城镇空间布局理论 |
2.2.4 特色小镇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十三师城镇化发展SWOT分析 |
3.1 兵团十三师城镇化现状 |
3.1.1 城镇体系 |
3.1.2 空间分布 |
3.1.3 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 |
3.1.4 人口城镇化水平 |
3.1.5 公共服务设施 |
3.2 十三师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 十三师城镇化发展SWOT分析 |
3.2.1 优势分析 |
3.2.2 劣势分析 |
3.2.3 机会分析 |
3.2.4 威胁分析 |
3.4 十三师新型城镇化SWOT组合策略 |
3.5 本章小结 |
4 十三师城镇发展定位与空间布局研究 |
4.1 发展定位 |
4.1.1 拟建新星市的发展定位 |
4.1.2 各团场的发展定位 |
4.1.3 城镇职能布局 |
4.2 拟建新星市城镇空间布局战略 |
4.2.1 中心城区空间规划设计要点 |
4.2.2 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方向评价及策略 |
4.2.3 中心城区的空间布局 |
4.3 本章小结 |
5 十三师产业发展研究 |
5.1 产业发展思路 |
5.2 城镇产业布局 |
5.3 产业发展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6 交通与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研究 |
6.1 道路交通体系 |
6.1.1 道路交通体系发展思路 |
6.1.2 交通体系发展路径 |
6.2 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
6.2.1 加快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 |
6.2.2 引导空间布局,鼓励集中建设 |
6.2.3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制度,由政府“主体”变政府“主导” |
6.3 市政配套设施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南疆兵团“四化”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内容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2章 “四化”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协同理论 |
2.1.2 系统理论 |
2.2 “四化”协调的理论内涵 |
2.2.1 工业化是“四化”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 |
2.2.2 信息化是“四化”协调发展的纽带 |
2.2.3 城镇化是“四化”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 |
2.2.4 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协调发展的基础 |
第3章 南疆兵团“四化”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
3.1 南疆兵团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特征及主要问题 |
3.1.1 南疆兵团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特征 |
3.1.2 南疆兵团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
3.2 南疆兵团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特征及主要问题 |
3.2.1 南疆兵团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特征 |
3.2.2 南疆兵团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
3.3 南疆兵团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特征及主要问题 |
3.3.1 南疆兵团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特征 |
3.3.2 南疆兵团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
3.4 南疆兵团信息化发展现状特征及主要问题 |
3.4.1 南疆兵团信息化发展现状特征 |
3.4.2 南疆兵团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
第4章 南疆兵团“四化”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构建 |
4.1 “四化”综合评价指标的构建 |
4.1.1 “四化”综合评价指标构建的主要依据 |
4.1.2 “四化”综合评价指标构建的基本原则 |
4.1.3 南疆兵团“四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 |
4.2 南疆兵团“四化”协调发展的测评方法 |
4.2.1 原始数据处理 |
4.2.2 指标权重确定 |
4.3 南疆兵团“四化”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模型 |
4.4 灰色GM(1,N)及驱动力模型 |
第5章 南疆兵团“四化”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
5.1 南疆兵团“四化”协调综合发展水平实证结果分析 |
5.1.1 “四化”协调各子系统二级指标权重分析 |
5.1.2 “四化”协调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
5.2 南疆兵团“四化”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
5.2.1 子系统“两化”间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
5.2.2 子系统“三化”间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
5.2.3 “四化”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
5.3 南疆兵团“四化”协调发展GM(1,N)模型及驱动力结果分析 |
第6章 促进南疆兵团“四化”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
6.1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增强“四化”驱动力度 |
6.2 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拓宽“四化”融合空间 |
6.3 转变农业现代化模式,夯实“四化”发展基础 |
6.4 发挥信息化引领作用,促进“四化”协调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南疆农业生产领域兵地融合研究 ——以第三师及其周边县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分析法 |
1.3.2 半结构式的深度访谈法 |
1.3.3 问卷调查法 |
1.3.4 参与观察法 |
1.3.5 个案研究法 |
1.3.6 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1 国外研究综述 |
1.5.2 国内研究综述 |
1.5.3 国内外研究述 |
1.6 本文可能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兵团、地方 |
2.1.2 农业生产 |
2.1.3 兵地融合 |
2.1.4 方法介绍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2.2 相关理论支撑 |
2.2.1 协同理论 |
2.2.2 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理论 |
2.2.3 趋同理论 |
第3章 样本区农业生产领域兵地融合现状分析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兵团第三师以及周边县乡简介 |
3.1.2 喀什地区兵地融合情况 |
3.2 样本区兵地农业生产现状分析 |
3.2.1 研究区团场农业生产情况 |
3.2.2 地方周边县乡农业生产情况 |
3.3 第三师开展农业兵地融合发展情况 |
3.3.1 政策方面 |
3.3.2 产业融合发展工程项目 |
3.3.3 气象、人影、畜牧业信息共享 |
3.3.4 林业有害生物融合检疫 |
3.3.5 森林、湿地资源协查 |
3.3.6 农产品市场开放 |
3.4 农业生产融合现状分析 |
3.4.1 农业生产技术融合 |
3.4.2 农业生产管理融合 |
3.4.3 农业生产制度融合 |
3.4.4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融合 |
3.4.5 农产品市场融合 |
3.5 融合现状小结 |
第4章 样本区农业生产领域兵地融合效果满意度研究 |
4.1 问卷设计及调研实施 |
4.1.1 调查问卷设计及说明 |
4.1.2 调研对象的选定 |
4.1.3 问卷数据来源 |
4.2 样本研究区兵地农业生产融合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1 研究区基本情况分析 |
4.2.2 研究区农业生产融合情况分析 |
4.2.3 研究区调查者认为存在的问题 |
4.3 样本区兵地农业生产融合满意度及效果 |
4.3.1 指标变量选择及说明 |
4.4 农业经营者各指标评价结果及分析 |
4.4.1 农业经营者各指标的重要性得分情况 |
4.4.2 农业经营者各指标的评价情况 |
4.4.3 评价结果及分析 |
4.5 专家、工作人员各指标的得分情况 |
4.5.1 各指标的得分情况 |
4.5.2 各指标的评价情况 |
4.5.3 评价结果及分析 |
4.6 南疆农业生产领域兵地融合效果评价 |
4.6.1 评价结果 |
4.6.2 两类型评价的问题存在因素 |
第5章 南疆农业生产领域兵地融合存在问题及原因 |
5.1 南疆农业生产领域兵地融合存在的问题 |
5.1.1 生产技术方面 |
5.1.2 生产管理方面 |
5.1.3 生产制度方面 |
5.1.4 生产经营方式方面 |
5.2 南疆农业生产领域兵地融合存在问题的原因 |
5.2.1 顶层设计 |
5.2.2 社会层面 |
5.2.3 主观层面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从农业经营者方面评价结果 |
6.1.2 专家工作人员评价结果 |
6.2 政策建议 |
6.2.1 以聚焦总目标为抓手,共同加强维稳戍边工作 |
6.2.2 加强顶层设计,规划长远的兵地融合目标 |
6.2.3 推进资源技术全方位的优势整合 |
6.2.4 实现人力资源共享,加强农工教育培训 |
6.2.5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
6.2.6 打破行政区域的封闭性,促进农产品市场化 |
6.2.7 加快全疆统一市场建设推进力度,做好农产品补贴对接工作 |
6.3 不足与展望 |
6.3.1 不足之处 |
6.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附件调查问卷 |
(5)阿拉尔市政府招商引资的绩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对政府招商引资的研究 |
1.2.2 国内外对政府招商引资绩效评估的研究 |
1.3 研究框架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图 |
1.3.5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支撑 |
2.1 相关概念 |
2.1.1 招商引资的概念 |
2.1.2 绩效评估的概念 |
2.1.3 招商引资绩效评估 |
2.2 相关理论 |
2.2.1 政府干预理论 |
2.2.2 资源配资理论 |
2.2.3 权变管理理论 |
第3章 阿拉尔市政府招商引资的现状分析 |
3.1 阿拉尔市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
3.2 阿拉尔市政府招商引资现状 |
3.2.1 招商引资历程 |
3.2.2 招商引资概况 |
3.2.3 招商引资资金到位率 |
3.2.4 招商方式和举措 |
3.2.5 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
3.2.6 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率分析 |
3.2.7 就业率分析 |
3.3 阿拉尔市政府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 |
3.3.1 经济结构单一,资金回报率低 |
3.3.2 地理位置劣势,人才短缺严重 |
3.3.3 融资渠道单一,资金缺口较大 |
3.3.4 绩效评估体系缺失,工作动力不足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阿拉尔市政府招商引资绩效评估 |
4.1 阿拉尔市政府招商引资绩效评估现状 |
4.1.1 绩效评估主体 |
4.1.2 绩效考核办法 |
4.1.3 绩效考核开展情况 |
4.2 阿拉尔市政府招商引资绩效评估体系构建 |
4.2.1 体系构建的原则 |
4.2.2 评价体系指标的选取 |
4.2.3 评价方法的选取 |
4.3 阿拉尔市政府招商引资绩效指标分析 |
4.3.1 绩效评估的数据准备和处理 |
4.3.2 绩效指标结果分析 |
4.4 阿拉尔市政府招商引资绩效评估的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阿拉尔市招商引资典型企业的绩效分析 |
5.1 典型企业选择 |
5.1.1 棉纺企业 |
5.1.2 化工企业 |
5.2 典型企业绩效分析 |
5.2.1 新疆新越丝路有限公司 |
5.2.2 阿拉尔市中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
5.2.3 新疆臻泰纺织有限公司 |
5.2.4 阿拉尔市森兴纺织有限公司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融合 |
6.2.2 优化投资环境,营造便商惠商氛围 |
6.2.3 精准产业定位,严格按照产业招商 |
6.2.4 发展教育培训,促进人力资源开发 |
6.2.5 转变招商引资观念,创新方式方法 |
6.2.6 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加强考核工作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6)南疆红枣主产区机械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果园机械发展现状 |
1.2.1 国外果园机械发展现状 |
1.2.2 国内果园机械发展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南疆枣园机械化调研统计数据分析 |
2.1 调研样本区选择 |
2.2 调研问卷分布图 |
2.3 样本区枣园种植管理基本情况 |
2.3.1 样本区枣园生产管理与现状分析 |
2.3.2 样本区枣园种植成本与销售概况 |
2.4 枣园适配机械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南疆样本区枣园机械化作业现状分析 |
3.1 阿拉尔市枣园机械化作业各环节发展现状 |
3.1.1 阿拉尔市枣园种植特点 |
3.1.2 阿拉尔市枣园机械装备发展现状 |
3.2 和田地区昆玉市224 团枣园机械化作业各环节发展现状 |
3.2.1 昆玉市224 团枣园种植特点 |
3.2.2 昆玉市224 团枣园机械装备发展现状 |
3.3 巴州若羌县与喀什麦盖提县枣园机械化作业各环节发展现状 |
3.3.1 两产区枣园种植特点 |
3.3.2 两产区枣园机械装备发展现状 |
3.4 样本区枣园作业模式比较分析 |
3.4.1 样本枣园种植作业流程 |
3.4.2 拟建立枣园全程机械化作业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南疆枣园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建立南疆枣园机械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4.2 评价体系指标体系建立 |
4.2.1 体系构建 |
4.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3 指标标准值设定 |
4.3 评价指标计算 |
4.3.1 二级指标计算方法 |
4.3.2 一级指标计算方法 |
4.4 南疆红枣主产区机械化发展水平的测算与分析 |
4.4.1 南疆枣园机械化作业水平测算与分析 |
4.4.2 南疆枣园机械化发展水平测算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南疆枣园机械化发展对策 |
5.1 主要存在的问题 |
5.1.1 农机农艺结合不够紧密 |
5.1.2 现有的枣园农具无法适配枣农的实际需求 |
5.1.3 农机服务机构和相关农机政策不完善且执行不到位 |
5.1.4 上缴费用过多与土地碎片化严重 |
5.1.5 红枣示范村推广滞后且落实不到位 |
5.2 发展对策 |
5.2.1 规范种植模式与机械化技术更好的结合 |
5.2.2 “智慧农业”进枣园 |
5.2.3 建立和完善红枣种植区技术服务体系 |
5.2.4 发挥农机购置补贴导向作用减少土地税收 |
5.2.5 提升红枣示范区建设水平,重视长远持久的发展方向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附录 调研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农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 |
1.2.2 农业技术进步相关研究 |
1.2.3 农业技术集成的相关研究 |
1.2.4 农业技术集成与质量关系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标 |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机采棉 |
2.1.2 高质量发展 |
2.1.3 农业高质量发展 |
2.1.4 技术集成 |
2.2 理论基础 |
2.2.1 技术进步理论 |
2.2.2 技术集成理论 |
2.2.3 快乐植棉理论 |
2.2.4 技术变迁理论 |
第三章 新疆棉花质量与技术集成现状 |
3.1 新疆棉花产业概况 |
3.2 新疆棉花质量现状 |
3.2.1 新疆棉花质量现状 |
3.2.2 新疆棉花提质增效现状 |
3.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现状 |
3.3.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阶段和特点 |
3.3.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现状分析 |
3.4 新疆与世界棉花主产国的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对比分析 |
3.4.1 美国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现状 |
3.4.2 澳大利亚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现状 |
3.4.3 新疆与世界棉花主产国的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对比分析 |
3.5 新疆棉花质量和技术集成对比差距的解决思路 |
3.6 小结 |
第四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 |
4.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原则与方法选取 |
4.1.1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4.1.2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法选取 |
4.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的指标筛选 |
4.2.1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备选指标的考量 |
4.2.2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权威专家的选定 |
4.2.3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的筛选 |
4.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1 构造判断矩阵 |
4.3.2 各层次的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
4.4 小结 |
第五章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 |
5.1 新疆典型棉区样点选择与调查问卷设计 |
5.1.1 典型棉区样点选择 |
5.1.2 调查问卷设计 |
5.2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 |
5.2.1 技术集成标准值与计分方法确定 |
5.2.2 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 |
5.3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质量评价 |
5.3.1 质量指标的确定与数据来源 |
5.3.2 典型棉区棉花质量评价 |
5.4 新疆典型棉区技术集成与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5.4.1 技术集成与质量的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5.4.2 技术集成与质量相关性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优化 |
6.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原则与方法 |
6.1.1 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原则 |
6.1.2 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方法 |
6.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筛选 |
6.2.1 技术集成体系指标筛选的样点单位选择 |
6.2.2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筛选 |
6.3 新疆技术集成体系优化的经验借鉴 |
6.3.1 国外棉花主产国的经验借鉴 |
6.3.2 新疆兵团的实践经验借鉴 |
6.4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优化 |
6.4.1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构架优化 |
6.4.2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优化 |
6.5 小结 |
第七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
7.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影响因素的选定 |
7.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政府层面影响分析 |
7.2.1 产业定位的影响分析 |
7.2.2 产业政策的影响分析 |
7.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棉农采纳意愿影响分析 |
7.3.1 TAM框架及理论分析 |
7.3.2 棉农采纳意愿的概念框架 |
7.3.3 棉农采纳意愿的研究方法 |
7.3.4 棉农采纳意愿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
7.3.5 棉农采纳意愿的分析结论 |
7.4 小结 |
第八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与对策建议 |
8.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 |
8.1.1 技术集成体系推广路径 |
8.1.2 技术集成体系推广的具体措施 |
8.2 对策建议 |
8.2.1 确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观 |
8.2.2 确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 |
8.2.3 建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组织保障措施 |
8.3 小结 |
第九章 研究结论、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不足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国内咨询专家名单 |
附录二: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专家意见征询表 |
附录三: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权重专家意见征询表 |
附录四: 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情况调查表 |
附录五: 棉花技术集成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六: 棉花技术集成农户需求与采纳意愿调查问卷 |
附录七: 全文图示及表格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8)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研究 ——以新湖农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引言 |
2 绪论 |
2.1 研究背景 |
2.1.1 国家政策支持 |
2.1.2 地方发展目标导向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研究 |
2.2.2 特色小城镇理论研究 |
2.2.3 城镇产业发展理论研究 |
2.2.4 城镇空间发展理论研究 |
2.3 研究意义、目的及方法 |
2.3.1 研究意义 |
2.3.2 研究目的 |
2.3.3 研究方法 |
2.3.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2.3.4.1 研究思路 |
2.3.4.2 技术路线 |
2.4 创新点 |
3 相关术语、概念及理论解析 |
3.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其特性 |
3.1.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
3.1.2 兵团的特征性分析 |
3.1.2.1 兵团的基本特征性分析 |
3.1.2.2 兵团的空间特征分析 |
3.2 特色小城镇的概念及特性 |
3.2.1 特色小城镇概念 |
3.2.2 特色小城镇发展历程 |
3.2.3 特色小城镇特点 |
3.3 兵团特色小城镇的概念及特性 |
3.3.1 兵团特色小城镇的概念 |
3.3.2 已建兵团特色小城镇分析 |
3.3.3 兵团特色小城镇的特性 |
3.4 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
3.4.1 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的概念 |
3.4.2 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的相关理论基础 |
3.4.2.1 田园城市理论 |
3.4.2.2 产业集群理论 |
3.4.2.3 特色小城镇产业培育和发展研究 |
3.5 本章总结 |
4 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体系研究 |
4.1 特色小城镇规划基本要求 |
4.1.1 特色小城镇规划构成特征 |
4.1.2 特色小城镇规划的基本要求 |
4.2 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特殊要求 |
4.2.1 兵团特色小城镇构成特征 |
4.2.2 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的特殊要求 |
4.3 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的技术路线 |
4.4 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的重点内容 |
4.4.1 兵团特色小城镇产业规划设计研究 |
4.4.1.1 兵团现状产业结构合理性分析 |
4.4.1.2 农业现代化发展 |
4.4.1.3 特色产业规划设计 |
4.4.2 兵团特色小城镇空间规划设计研究 |
4.4.2.1 空间规划设计要点 |
4.4.2.2 空间规划设计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5 实践分析论证—新湖农场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 |
5.1 规划背景 |
5.2 规划定位与目标 |
5.2.1 总体定位 |
5.2.2 发展目标 |
5.3 规划内容 |
5.3.1 产业规划 |
5.3.1.1 新湖农场产业发展现状 |
5.3.1.2 新湖农场产业上位发展目标 |
5.3.1.3 新湖农场农业现代化发展 |
5.3.1.4 新湖特色产业规划 |
5.3.2 空间规划 |
5.3.2.1 生态渗透格局 |
5.3.2.2 “点、线、面”空间要素设计 |
5.3.2.3 节点文化传承——节点风貌设计 |
5.3.3 体制机制创新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兵团第六师设施农业发展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设施农业的概念及理论 |
1.1.1 设施农业的概念 |
1.1.2 设施农业发展理论 |
1.2 国内外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
1.2.1 国外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
1.2.2 国内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
1.2.3 新疆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
1.2.4 兵团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
1.2.5 兵团第六师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
1.3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的背景 |
1.3.2 研究的目的 |
1.3.3 研究的意义 |
1.3.4 研究的方法 |
1.3.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兵团第六师设施农业生产发展特征与存在问题 |
2.1 兵团第六师设施农业生产发展的演变 |
2.1.1 兵团第六师设施农业发展过程 |
2.1.2 兵团第六师设施农业种植面积的演变 |
2.2 兵团第六师设施农业发展特征 |
2.2.1 设施结构特征 |
2.2.2 种植类型特征 |
2.2.3 装备与栽培技术特征 |
2.2.4 团场区域特征 |
2.3 兵团第六师设施农业生产发展存在的问题 |
2.3.1 设施结构简单,抗灾能力弱 |
2.3.2 技术与装备不配套,劳动强度大 |
2.3.3 设施土壤化学与物理性状恶化,病虫害严重。 |
2.3.4 职工综合素质不高、团场设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匮乏 |
2.3.5 设施农业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生产水平低 |
第三章 兵团第六师设施农业的SWOT分析 |
3.1 独特的优势 |
3.1.1 自然环境优势 |
3.1.2 区位优势 |
3.1.3 产业优势 |
3.1.4 市场需求优势 |
3.2 现实的劣势 |
3.2.1 土地资源有限 |
3.2.2 资金投入不足 |
3.2.3 农民技术文化水平较低 |
3.2.4 服务体系不健全 |
3.3 难逢的机遇 |
3.3.1 政策机遇 |
3.3.2 社会发展机遇 |
3.3.3 农业转型机遇 |
3.3.4 增收增效的现实机遇 |
3.3.5 促进就业优化产业机遇 |
3.4 潜在的威胁 |
3.4.1 技术威胁 |
3.4.2 经营威胁 |
3.4.3 自然环境威胁 |
第四章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规律的启示 |
4.1 以明清时期北京为例 |
4.2 以省蔬菜基地发展为例 |
4.3 以乌鲁木齐市城市圈为例 |
第五章 兵团第六师设施农业发展路径选择及建议 |
5.1 兵团第六师设施农业发展的原则 |
5.1.1 可持续发展原则 |
5.1.2 环境友好型原则 |
5.1.3 以兵团职工为基础原则 |
5.1.4 以乡村振兴为目标原则 |
5.2 兵团第六师设施农业发展的目标 |
5.2.1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
5.2.2 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
5.2.3 提高兵团职工收入 |
5.2.4 完善设施农业产业链 |
5.3 兵团第六师设施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
5.3.1 政策路径——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战略规划 |
5.3.2 区域路径——依托有利条件谋求发展 |
5.3.3 产业路径——产业升级与产业链延伸 |
5.3.4 科技路径——强农惠农,提高设施农业科技含量 |
5.3.5 创新路径——积累经验探索新的路径 |
5.4 兵团第六师设施农业发展的建议 |
5.4.1 科学统一规划,统筹协调发展 |
5.4.2 引进智慧农业技术,推进设施农业现代化进程 |
5.4.3 依托师市旅游资源,建立休闲观光设施农业示范基地 |
5.4.4 加大各类人才引进,提高设施农业人力资源水平 |
5.4.5 积极发展多种类型经营模式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10)兵团南疆农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关于农地利用现状、效率和模式问题 |
1.3.2 关于农地利用制度与农地利用评价 |
1.3.3 农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研究现状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地 |
2.1.2 农地利用 |
2.1.3 农地利用结构 |
2.1.4 农地利用结构优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生态经济理论 |
2.2.3 土地系统理论 |
2.2.4 资源配置理论 |
第三章 兵团南疆农地利用现状研究 |
3.1 区域概况 |
3.1.1 第一师概况 |
3.1.2 第二师概况 |
3.1.3 第三师概况 |
3.1.4 第十四师概况 |
3.2 农地利用现状分析 |
3.2.1 农地利用数量结构分析 |
3.2.2 农地利用程度分析 |
3.2.3 农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
3.2.4 农地利用效益分析 |
3.3 农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
3.3.1 农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
3.3.2 土地生态环境面临恶化 |
3.3.3 部分农地利用产出率较低 |
3.3.4 牧草地普遍退化 |
第四章 各师农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 |
4.1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
4.2 生态效益评价指标 |
4.3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 |
4.4 综合评价 |
第五章 农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 |
5.1 农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构建 |
5.1.1 模型的选取 |
5.1.2 变量的设置 |
5.1.3 目标函数的建立 |
5.1.4 约束条件的建立 |
5.2 模型求解及结果分析 |
5.2.1 模型求解 |
5.2.2 结果分析 |
5.3 农地优化对策建议 |
5.3.1 完善兵团土地规划管理规章制度 |
5.3.2 保护耕地资源,提高耕地生产力 |
5.3.3 提高举居民环保意识,控制农地的污染 |
5.3.4 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 |
5.3.5 保护天然植被,坚持植树造林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四、兵团第三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与实现路径研究[D]. 王盼. 塔里木大学, 2020(12)
- [2]兵团十三师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 蒙芳园.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3]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南疆兵团“四化”协调发展研究[D]. 李雄. 塔里木大学, 2020(12)
- [4]南疆农业生产领域兵地融合研究 ——以第三师及其周边县乡为例[D]. 张玉凤. 塔里木大学, 2020(10)
- [5]阿拉尔市政府招商引资的绩效评估研究[D]. 江妙. 塔里木大学, 2020(12)
- [6]南疆红枣主产区机械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 刘江. 塔里木大学, 2020(12)
- [7]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D]. 王平. 石河子大学, 2020(04)
- [8]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研究 ——以新湖农场为例[D]. 班博洋.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9]兵团第六师设施农业发展路径选择研究[D]. 李明睿.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10]兵团南疆农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D]. 李彤. 石河子大学, 2019(01)
标签: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论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新疆历史论文; 四化同步论文; 小城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