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华沙棘果汁对胆汁脂类成分的影响——预防胆结石的动物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刘丽[1](2021)在《脱苦处理对苦肠胆汁酸脱除效果及质构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苦肠是猪小肠加工利用的副产品,脂肪含量低、胶原蛋白含量高,但是苦肠胆汁酸含量高、苦味严重、韧性强、不易咀嚼,使得消费者难以接受而被大量丢弃,影响了苦肠的综合利用。苦肠深加工程度低,生产加工率低,已成为制约苦肠发展的重要因素。本论文探讨脱苦处理对苦肠胆汁酸脱除效果及质构的影响,对脱苦后的苦肠进行新产品开发,为苦肠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首先,研究了苦肠的碱法、酸法脱苦,对脱苦工艺进行系统的优化。分别考察了氢氧化钠、苏打和小苏打三种碱,盐酸、乳酸和醋酸三种酸及温度和时间对苦肠脱苦效果的影响,建立了胆汁酸脱除率和苦味值的相关性,确定了苦味值的合适范围和碱法、酸法脱苦的工艺参数。苦味值与胆汁酸脱除率相关性分析显示,胆汁酸脱除率(Y1)和苦味值(Y2)呈极显着相关(P<0.01),回归方程为Y2=-1.8321Y1+91.125。感官分析说明,苦味值低于20时脱苦效果可以被接受,此时胆汁酸脱除率大于38.82%。单因素实验结果显示,碱法脱苦时,小苏打添加量4%、苏打添加量0.2%、氢氧化钠添加量0.2%时,胆汁酸脱除率最大、苦味值最低,且氢氧化钠的脱苦效果更好,酸法脱苦时,醋酸添加量4%、乳酸添加量3%、盐酸添加量3%时,胆汁酸脱除率最大、苦味值最低,且盐酸的脱苦效果更好;处理时间40 min后,胆汁酸脱除率、苦味值趋于平稳;温度达到40℃时,胆汁酸脱除率最大。脱苦效果回归分析显示,碱、酸添加量是影响脱苦效果的主要因子。综合分析:碱法脱苦效果优于酸法脱苦,氢氧化钠添加量0.12%-0.33%,处理时间28min-53 min,处理温度31℃-51℃;盐酸添加量为2.32%-4.51%,处理时间33 min-50 min,处理温度30℃-52℃时可达到良好的脱苦效果。该情况下,苦味可接受还可充分利用残留胆汁酸的保健功能。其次,研究了脱苦处理对苦肠胶原蛋白结构及质构的变化。运用傅里叶红外光谱结合分峰拟合技术考察了碱、酸添加量对苦肠胶原蛋白的二级结构的影响,测定了处理过程胶原蛋白含量变化,利用全质构分析和低场核磁共振分别检测了处理过程质构和水分变化。结果显示,与未处理苦肠相比,在脱苦时间、温度分别为40 min、40℃,碱用量从0.1%-0.6%处理,脱苦处理使苦肠中β-折叠含量下降了33.95%、β-转角含量下降了23.61%,α-螺旋含量增加了41.25%,脱苦处理使苦肠中胶原蛋白含量降低50.47%,硬度下降了58.04%,咀嚼性下降了49.76%,水分含量上升了10.06%。酸用量从1%-6%处理,酸处理使苦肠中β-折叠含量下降了25.44%、β-转角含量下降了17.01%、α-螺旋含量增加了30.28%,无规则卷曲增加了31.10%。脱苦处理使苦肠中胶原蛋白含量降低27.16%,硬度下降了37.87%,咀嚼性下降了26.54%。该变化使得β-折叠转化成了α-螺旋,胶原蛋白三螺旋松散、肽链伸展,交联度下降。横向弛豫时间分析显示水分升高主要为自由水与不易流动水含量增加。综合分析,碱添加量为0.2%-0.3%,酸添加量在3%-4%时,即能保证脱苦效果又能显着改善原料质构。最后,利用脱苦后的苦肠进行产品开发,优化了肠皮肠主要加工工艺。对于肠皮肠,脱水工艺、谷氨酰胺转氨酶(TG酶)处理及煮制工艺是关键工艺,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到,盐溶液浓度10%、料液比1:2、时间40 min、温度50℃时,苦肠脱水率可达24.62%,肠皮肠表面均一性达到83.37%,成型率达到85.69%。TG酶添加量为0.30%,作用时间2.50 h,作用温度50℃,90℃煮制30 min后,表面均一性达到97.41%,成型率达到96.19%,所得产品弹性为0.947,感官评分为93.68。利用优化的肠皮肠加工工艺条件能生产出苦味适度、风味独特、质构和成型率良好的肠皮肠产品。
程永霞[2](2019)在《酶法制备富含低聚果糖的龙眼汁及其功能性研究》文中提出龙眼是岭南佳果,其干制果肉(桂圆肉)被列入“药食同源”原料目录中。但新鲜龙眼果肉总糖尤其蔗糖含量高。高糖(高热量)食品因易引发肥胖、II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而备受关注,不能满足这类人群的饮食需求和大众消费者的健康饮食追求。因此开发出低糖(低热量)、富含益生因子的龙眼加工制品十分必要。本文利用果汁加工商业用复合植物水解酶Viscozyme L(具有果糖基转移酶活力,EC 2.4.1.9)处理新鲜龙眼果浆,将果浆中蔗糖转化成低聚果糖(FOS),制得蔗糖含量低且富含FOS的转化龙眼汁(Modified longan juice,MLJ),并研究酶转化工艺对龙眼汁理化性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考察MLJ对益生菌增殖和大鼠餐后血糖的影响,并通过高脂饮食大鼠模型,评价MLJ对大鼠体态特征、生化指标和激素水平的影响,并对肠道菌群进行分析,揭示MLJ调节高脂饮食大鼠糖代谢和脂代谢的作用规律及调节机制。1.MLJ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与营养成分分析。(1)在酶添加量9 U/g蔗糖、温度55℃、时间5 h的工艺条件下制得蔗糖含量低且富含FOS的MLJ。与未转化的龙眼汁(No-modified longan juice,NLJ)相比,MLJ中蔗糖含量由110.98 mg/g降至17.11 mg/g,蔗糖转化率达84.58%。生成FOS含量为61.59 mg/g,其中蔗果三糖和蔗果四糖的含量分别为47.52 mg/g和14.08 mg/g。(2)该酶转化工艺能所得的MLJ的出汁率(93.03%)、透光率(82.07%)、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0.13oBrix)与NLJ相比(76.81%、45.80%、19.33oBrix)显着提高,同时分解龙眼果肉中的不溶性纤维,促进细胞破裂,使果汁中多糖、果胶和可溶性氨基酸的含量显着增加,并导致多糖的分子量分布和单糖组成发生改变。2.MLJ对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的增殖及大鼠餐后血糖的影响。(1)MLJ和NLJ显着促进嗜酸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肠膜明串珠菌、动物双歧杆菌和青春双歧杆菌6株益生菌体外增殖。其中,对于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肠膜明串珠菌和青春双歧杆菌5株菌,MLJ的体外增殖效果比NLJ更好,且FOS是贡献这种益生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2)与NLJ相比,灌胃MLJ后大鼠餐后血糖峰值显着降低,说明MLJ能更好地维持大鼠餐后血糖的稳定。该酶转化工艺将高GI的NLJ(GI=78.33)转化为中GI的MLJ(GI=64.15),实现了果汁加工中低糖(低热量)化生产的目的。3.MLJ对高脂饮食大鼠的干预效果及机制。(1)MLJ、FOS和NLJ均能提升高脂饮食大鼠血清中脂联素(ADPN)和酪酪肽(PYY)的水平,起到控制大鼠食欲、降低大鼠能量摄入、抑制大鼠脂肪细胞肥大的效果,从而实现减少大鼠腹部脂肪积累和控制大鼠体重的作用。(2)MLJ、FOS和NLJ都能够有效降低高脂饮食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游离脂肪酸水平,提高大鼠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和肝脏中脂蛋白酯酶(LPL)和肝脂酶(HL)活力,改善大鼠脂代谢,并且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减少机体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其中MLJ和FOS在此方面比NLJ呈现出更好的效果。(3)MLJ、FOS和NLJ都能够有效降低高脂饮食大鼠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改善大鼠糖耐量,维持大鼠血清中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肽(GIP)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正常水平,改善大鼠糖代谢;其中MLJ和FOS比NLJ的效果更好。(4)MLJ、FOS和NLJ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脂饮食大鼠肝脏系数、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力,提高高脂饮食大鼠肝脏组织中的具备抗氧化活性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降低肝脏组织中脂质过氧化中间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减少肝脏组织内出现的脂肪变性和脂肪积累,起到改善肝功能、预防肝脏氧化损伤的作用,且MLJ的效果优于FOS和NLJ。综上所述,MLJ、FOS和NLJ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高脂饮食诱发的大鼠糖脂代谢异常和肝功能损伤,而MLJ的效果显着优于NLJ。4.MLJ对高脂饮食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1)MLJ能显着提高高脂饮食大鼠肠道中拟杆菌门的丰度,降低厚壁菌门的丰度,并提高乳酸菌属和双歧杆菌属益生菌的丰度,降低脱硫弧菌的丰度,同时促进大鼠肠道短链脂肪酸的产生。(2)通过KEGG功能基因注释和分析,发现FOS和MLJ干预组样本的代谢通路基因较为接近,而NLJ干预组与高脂饮食(HF)组样本较为接近。与HF组相比,MLJ组样本菌群甘油脂代谢(ko00561)、次级胆汁酸生物合成(ko00121)和原发性胆汁酸生物合成(ko00120)等通路的基因丰度显着升高。(3)Lactobacillus和Bifidobacterium丰度的增多在改善宿主的糖脂代谢和肝脏抗氧化功能上具有重要的作用,而Desulfovibrio和Butyricimonas丰度的增加可能会加剧宿主脂代谢的异常和肝脏氧化应激状态。综上所述,MLJ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促进肠道益生菌增殖,并改变肠道菌群的脂肪相关代谢通路和碳水化合物酶基因丰度,进而调整大鼠对食物中脂类和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和消化吸收,改善高脂膳食诱发的代谢异常。
李珊[3](2018)在《野山杏果肉总有机酸的分离纯化及对高血脂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新疆野山杏果肉中草酸、奎宁酸、酒石酸、苹果酸、抗坏血酸、乳酸、乙酸、柠檬酸、琥珀酸以及富马酸10种有机酸含量。采用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和筛选717型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纯化野山杏果肉柠檬酸的最佳工艺条件。再以Vc作为阳性对照,考察其体外清除羟基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的能力。探讨野山杏果肉总有机酸(Total Organic Acids from Wild Apricot,TOAWA)体外抑制脂质过氧化活性的作用。研究新疆野山杏果肉总有机酸(TOAWA)对高血脂大鼠血清中脂质和抗氧化指标随时间变化而产生的影响。采用60%甲醇超声提取新疆野山杏果肉中有机酸,以Inertsil ODS-SP(250 mm×4.6 mm)C18柱为分析柱,甲醇-(NH4)H2PO4水溶液(p H=2.4)(3:97,v:v)为流动相,210 nm下检测,流动相流速0.5 m L/min,柱箱温度30℃。采用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和筛选717型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纯化野山杏果肉柠檬酸。以Vc作为阳性对照,考察其清除羟基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ˉ·)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的能力。以维生素C作为阳性对照,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观察不同质量浓度的TOAWA对卵黄脂蛋白脂质(PUFA)过氧化体系中脂质过氧化活性以及对小鼠肝脏自发性脂质过氧化、CCl4、Fe2+-Vc和H2O2诱导的脂质过氧化活性的抑制作用。高脂乳剂灌服实验大鼠180只(雌雄对半),以血脂康阳性对照组,及野山杏有机酸高、中、低三个剂量组,采用试剂盒分别测定TOAWA对20 d、40 d和60 d实验大鼠血清脂质水平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10种有机酸成分色谱峰分离度良好,方法回收率为93.20%~108.26%之间,RSD<3%;检出限为0.01~0.73μg/m L;定量限为0.03~2.39μg/m L。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纯化野山杏果肉柠檬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717型树脂对野山杏果肉中柠檬酸组分的在2BV时吸附率最高达95.91%,在洗脱流速为0.5 BV/h,洗脱液浓度为0.5 mol/L,p H值为4时,解吸附性能较好,解吸率达82.45%。野山杏总有机酸对羟基自由基有一定的清除能力,但弱于Vc,质量浓度达到4 mg/m L时总有机酸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为56%,与Vc组相当,有机酸质量浓度8 mg/ml时清除率达到97%,其清除DPPH·能力略强于Vc。TOAWA能够明显抑制卵黄脂蛋白(PUFA)过氧化体系中脂质过氧化活性,可以减轻小鼠肝脏自发性脂质过氧化、CCl4、Fe2+-Vc和H2O2诱导的肝脏脂质过氧化程度,除了对过氧化体系中的卵黄脂蛋白(PUFA)脂质过氧化抑制作用与剂量无关外,其他抑制脂质过氧化活性均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TOAWA能显着(p<0.01)降低高血脂症大鼠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显着提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且有一定的时间依赖性,无剂量依赖性;TOAWA能升高脂肪酶(LPS)、总脂酶(LPL+HL)的活性,但不存在剂量与时间的依赖性;TOAWA能够显着提高(p<0.01)超氧过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并能降低(p<0.05)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且存在剂量与时间依赖性。10种有机酸成分色谱峰分离度良好,对野山杏果肉有机酸提取方法的考察表明超声提取比回流提取更方便快捷有效。应用717型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纯化野山杏果肉中柠檬酸组分,其综合性能良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野山杏总有机酸具有清除自由基能力和较强的抑制体外脂质过氧化活性的作用。表示野山杏总有机酸可能通过提高HDL-C浓度,提高机体抗氧化酶类及分解甘油三酯酶类活性,降低高血脂症大鼠血清中血脂水平,从而达到降血脂作用。
王一鸣[4](2017)在《胆石症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胆石症疾病的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首次参加2006~2007年度健康体检的101510例开滦在职及退休职工作为研究对象开展随访调查,观察胆石症的发病情况。对研究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化和腹部超声检查。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有82341例。用Kaplan-Meier法计算胆石症的发病率,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年龄人群胆石症发病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胆石症的因素。结果1平均随访5.52±1.40年,在82341例研究对象中,随访期间腹部超声检查共检出新发胆石症1846例,其胆石症累积发病率为2.2%。其中男性1434例,女性412例,其胆石症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2%、2.3%。2采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胆石症发病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与胆石症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年龄(40-60岁比<40岁,HR=1.95[95%CI 1.63~2.33],≥60岁比<40岁,HR=3.34[95%CI 2.75~4.06])、BMI(24-28kg/m2比<24kg/m2,HR=1.33[95%CI1.19~1.49],≥28kg/m2比<24kg/m2,HR=1.49[95%CI 1.30~1.71])、糖尿病(是比理想空腹血糖,HR=1.17[95%CI 1.01~1.36])、hs CRP(0.80-2.10mg/L比<0.30mg/L,HR=1.22[95%CI 1.06~1.42],≥2.10mg/L比<0.30mg/L,HR=1.48[95%CI 1.28~1.70]),保护因素有饮酒(是比否,HR=0.87[95%CI 0.77~0.99])。结论胆石症的发病率均随着年龄、血压、BMI、空腹血糖的增长而增高。增龄、高BMI、糖尿病、高hs CRP属于胆石症发病的相关危险性因素,适量饮酒属于胆石症发病的相关保护性因素。
向阳[5](2016)在《花草茶对糖脂代谢的调控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血脂(HLP)是一种代谢综合症,主要体现在血液中脂肪类不正常升高,继而引起一系列的有害人体健康的症状。高血糖是一种慢性疾病,会引起许多方面并发症,主要特点为:胰岛衰竭,胰岛素不足,胰岛素抵抗。近年来,有关茶、花草及有效成分的降血糖和降血脂效果的研究较多,但作用途径还不清晰。本论文分别以湖南黑茶、广西六堡茶等搭配具有降脂降糖作用的药食同源的菊花、薄荷、栀子花等组成多种“花草茶”,选取1号~3号配方的花草茶进行试验研究,分别从动物试验和分子水平探索花草茶对糖和脂代谢的调理功能。通过系统研究,取得如下结果:1花草茶水提物能降低高血脂小鼠血脂小鼠饲喂高脂饲料造模,灌胃花草茶后查看小鼠饮食情况、重量变化、肝脏情况以及脂类代谢有关的4个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①第4周除了2号茶和3号茶低剂量摄食量上升,其它4组都是有所下降。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花草茶干预小鼠体重增长减缓,尤以喂1号茶和2号花草茶高剂量组明显减缓小鼠体重增加。②与模型对照组比,1号茶低、高剂量组和2号茶高剂量组能极显着降低高脂血症小鼠血清胆固醇(TC)水平;1号茶高剂量和2号茶低剂量能极显着降低高脂血症小鼠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2号茶高剂量和3号茶低剂量能显着降低小鼠血清TG水平;3个花草茶都能极显着降低高脂血症小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升高小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③3种花草茶都能从降脂途径很好地保护肝脏,在很大程度上削弱肝脂肪的变性程度,尤其是高剂量组效果最明显。④花草茶部分抑制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1)。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与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1)的基因表达,部分增强胆固醇7a-羟化酶(Cyp7a1)的基因表达,从而降低TG和TC水平,减少肝脏内脂类沉积等。2花草茶水提物能降低高血糖小鼠血糖本研究运用链脲佐菌素(STZ)成功制造小鼠高血糖模型,适用性喂养一周。动物试验期间,小鼠饲喂普通饲料,实验组分别灌胃不同花草茶的不同剂量。查看灌胃花草茶后的小鼠饮食情况、重量变化、肝脏情况以及糖类代谢有关的4个基因的表达等有关水平,探讨了3种花草茶水浸出物影响高血糖小鼠糖类代谢的途径。结果表明:①花草茶组小鼠血糖值都有所降低,各高剂量均极显着减慢小鼠血糖值升高。花草茶组小鼠摄食量有下降,尤其是1号茶低剂量;除了1号茶高剂量,其它5组小鼠饮水量都下降,特别是1号茶低剂量和2号茶低剂量。②1号茶低剂量和3号茶高剂量能极显着升高高血糖小鼠的葡萄糖激酶(GCK)水平,2号茶低剂量组能显着升高高血糖小鼠的GCK水平;3个花草茶均能极显着升高高血糖小鼠的胰岛素(INS)水平。③3种花草茶都能从降糖的途径很好的保护肝脏,削弱肝脂肪的变性程度,尤以2号茶低、高剂量和3号茶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明显。④花草茶部分抑制脂肪酸合成酶(Fas)与葡萄糖-6-磷酸酶(G6PC)的基因表达,部分增强PDX-1和甘油激酶(GK)的基因表达,从而升高GCK和INS水平,减少肝脏内脂类沉积等。
黄琳[6](2016)在《布渣叶总黄酮分散体片调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布渣叶总黄酮分散体片对实验性高脂血症的防治作用及初步探讨其调脂相关的分子作用机制,为其新药开发提供实验基础。方法:1.布渣叶总黄酮分散体片对Triton WR-1339致小鼠高脂血症的影响NIH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非诺贝特组、血脂康组、布渣叶总黄酮分散片超高、高、中、低、超低剂量组,每组10只,各给药组连续给药7 d。末次给药前16 h,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尾静脉注射Triton WR-1339(300 mg/kg)造模。末次给药后1 h,采血分离血清,测定TC、TG含量,并计算相应的抑制率,考察其量效关系。2.布渣叶总黄酮分散片对蛋黄乳致小鼠高胆固醇血症的影响NIH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非诺贝特组、血脂康组、布渣叶总黄酮分散片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各给药组连续给药7 d。给药第6 d,除正常组外,各给药组均腹腔注射75%蛋黄乳0.5 mL/只。第7 d给药后1 h,采血分离血清,测定TC含量。3.布渣叶总黄酮分散片对高脂乳剂致小鼠高脂血症的影响NIH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非诺贝特组、血脂康组、布渣叶总黄酮分散片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上午灌胃给予高脂乳剂,下午各给药组按剂量给予药物,连续7 d。末次给药后1 h,采血分离血清,测定TC、TG含量。4.布渣叶总黄酮分散片对食饵性高脂血症大鼠的影响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非诺贝特组、血脂康组、布渣叶总黄酮分散片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给予正常饲料外,其余各组大鼠给予高脂饲料连续喂养8周。于第4周,各剂量组大鼠按剂量连续灌胃给药。第8周后,采血分离血清分别测定血清中TC、TG、HDL-C、LDL-C含量和ApoA1、ApoB水平及LPL、HL 活性。5.布渣叶总黄酮分散片对高脂乳剂致高脂血症大鼠的影响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非诺贝特组、血脂康组、布渣叶总黄酮分散片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上午灌胃给予高脂乳剂10 mL/kg,下午各给药组大鼠按剂量灌胃给药,连续8周。末次给药1h后,麻醉后腹主动脉采血,收集血浆和血清,分别测定APTT、PT值和TC、TG含量。6.布渣叶总黄酮分散片对食饵性高脂血症新西兰兔的影响随机抽取6只新西兰兔作为正常组,给予正常饲料喂养,其余36只高脂饲料喂养。2周后,采血测定血清中TC、TG含量。36只高脂血症模型家兔按TC水平分为模型组、非诺贝特组、血脂康组、布渣叶总黄酮分散片高、中、低剂量组。分组后,各给药组按剂量灌胃给药,连续给药8周。给药期间,模型组和各给药组每天继续高脂饲料喂养。末次给药后1h,采血收集血清,测定TC、TG含量。处死动物后收集肝组织和回肠,分别测定肝组织中TC、TG含量,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肝脏和回肠中脂代谢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布渣叶总黄酮分散体片能显着性降低Triton WR-1339致内源性高脂血症小鼠TC、TG含量,显着性降低蛋黄乳致高胆固醇血症小鼠TC含量,降低高脂乳剂致高脂血症小鼠TC、TG含量。对食饵性高脂血症大鼠,布渣叶总黄酮分散体片能明显降低高脂饲料饮食致高脂血症大鼠血清TC、TG含量,降低LDL-C水平及显着性降低ApoB含量,明显升高HDL-C和ApoA1含量,显着性提高ApoA1/ApoB比值和提高LPL、HL、总酯酶活性。对灌服高脂乳剂所致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布渣叶总黄酮分散体片能明显降低血清TC、TG含量,显着性延长血浆APTT时间。对进食高脂饲料所致新西兰兔实验性高脂血症模型,布渣叶总黄酮分散体片能明显降低高脂血症新西兰兔血清TC、TG含量,显着性降低LDL-C,明显降低高脂血症新西兰兔肝脏TC、TG含量。在分子水平上,布渣叶总黄酮分散体片能明显升高肝脏LXR-α、LPL、CYP7A1和ApoA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能抑制回肠NPC1L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结论:布渣叶总黄酮分散体片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大鼠、新西兰兔等多种动物模型均有较好的调血脂作用,并能调节ApoA1和ApoB的平衡,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同时能升高血清中LPL、HL的活性,加快血脂清除。降低肝组织中脂质含量,防止脂肪肝的形成。还能改善高脂血症凝血功能。其调脂相关的分子作用机制可能是:一方面通过上调肝脏LXR-α、CYP7A1的表达,促进胆固醇转化成胆汁酸;一方面通过上调肝脏ApoA1的表达,促进胆固醇由外周组织转运至肝脏中进行代谢和排泄;一方面通过上调肝脏LPL的表达,促进肝脏中甘油三酯的清除;另一方面,通过抑制回肠NPC1L1的表达,抑制胆固醇的吸收和重吸收。通过多环节多靶点调节脂质代谢。
王敬[7](2014)在《胆结石有序结构的体外模拟与溶石剂的筛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胆结石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其形成机理和治疗方法一直以来引起医学及其他学科的广泛关注。本文在体外模拟实验体系中研究甘油三酯等对胆结石形成的影响,通过溶剂筛选研究优化得到低毒复合溶石剂,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在体外模拟胆结石有序结构的实验研究中,考察甘油三酯对Mn+-NaDC(脱氧胆酸钠)凝胶体系有序结构的影响及它与蛋白质、卵磷脂对该体系有序结构的综合效应。用扫描仪、体式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别从三个尺度观测模拟体系中有序结构形貌,以FTIR光谱表征沉淀的微观结构。溶石一直是治疗胆结石的有效方法之一。针对从临床手术中取出的胆结石,以日常饮料、常见有机溶石剂、溶石剂1和卵磷脂等溶剂进行溶剂筛选研究,以溶石率作为优选指标,利用红外光谱表征溶解前后胆结石的微观结构,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溶解前后胆结石的微观形貌,用能量色散谱仪测定胆结石表面元素含量。研究结果表明:(1)三油酸甘油酯(GTO)对不同Mn+-NaDC凝胶体系有序结构影响不同:在GTO-Ca2+-NaDC凝胶体系沉淀生长初期高浓度三油酸甘油酯抑制沉淀的生成;高浓度GTO促进GTO-Cu2+-NaDC凝胶体系形成蓝色沉淀并使沉淀从混沌状态向颗粒状分形转化; GTO能抑制GTO-Co2+-NaDC凝胶体系产生粉色沉淀;促进GTO-Ni2+-NaDC凝胶体系形成周期环。(2)牛血清白蛋白(BA)、三油酸甘油酯和蛋黄卵磷脂(EYL)对Mn+-NaDC凝胶体系综合影响:促进GTO-BA-EYL-Cu2+-NaDC凝胶体系和GTO-BA-EYL-Ni2+-NaDC凝胶体系形成颗粒分形沉淀和周期环;促进GTO-BA-EYL-Ca2+-NaDC凝胶体系和GTO-BA-EYL-Co2+-NaDC凝胶体系产生花状和枝状分形沉淀。高浓度牛白蛋白促进各体系周期环的形成,三油酸甘油酯和蛋黄卵磷脂则是对不同体系的分形有不同影响。(3)沉淀的扫描电镜表明,GTO、BA和EYL改变沉淀结晶形态的长宽比和定向排列性;红外光谱分析显示GTO和EYL在浓度较高时可以参与金属离子配位,沉淀为多配体组分的混配物,具有非化学计量特征。经过系统的筛选实验研究,得到几组较优溶石剂:(1)溶石剂1和卵磷脂混合溶剂的溶石效果较好,溶石率达98.30%;(2)溶石剂5和溶石剂4组成的混合溶剂对不同胆结石的溶解效果优于单一溶剂,对混合型胆结石的溶石率达81.01%;(3)考察中药溶石配方中的中药溶剂1在溶石过程中的协同作用,发现其可以有效增加溶石率。(4)溶解前后胆结石的扫描电镜图表明,溶石剂1和增溶剂A的混合溶剂对胆固醇型结石中的胆固醇和基质都有良好溶解效果,加入中药溶剂1能对胆结石的外壳和内部都产生溶解。从溶石率和溶石剂有无毒副作用综合评价,溶石剂1和增溶剂A的混合溶剂是最佳溶石剂。本文进行的胆结石有序结构的体外模拟和溶石剂的筛选研究结果分别对揭示胆结石形成机理、仿生材料功能性研究以及结石的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王娜[8](2014)在《换食协同运动对慢性代谢疾病的改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慢性代谢疾病是一组以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为主的代谢性临床症候群,目前医学上还无法根治。在这种现状下,提出综合运用换食协同运动的方法,旨在为慢性代谢类疾病的改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是综合饮食控制、排毒养生和运动疗法而提出这一种自然疗法。目的是应用自然和无毒的理念和疗法,从饮食和运动的方向共同着手,增强实验者机体的自愈能力,促进疾病出现好转,同时为换食协同有氧运动共同促进慢性代谢类疾病的防治改善提供参考与帮助。方法:本文对符合慢性代谢类疾病特征的实验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记录分析,通过测试四天的集中实验和部分坚持完整个15天的实验者数据,对实验者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与血清生化指标综合研究,探讨换食运动疗法的作用。并采用Excel2003、SPSS Statistics19和Graph Pad prism5对检测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处理。结果:1.参与换食协同运动期间,所有实验者的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晰,未发生重度不良反应或造成严重后果,并可从事轻体力活动与低中强度运动,在实验后均反映良好。2.在四天的集中换食协同运动后,实验者体重和腰围下降,男女实验者BMI均从超重降至正常高值范围,前后比较数据均具有极显着性。血压也出现下降趋势,收缩压指标都具有极显着性;舒张压也有所下降,但其中女性舒张压差异不显着性,与男性显着性差异略有不同。同时心率下降,差异极显着。3.十五天后,所以实验者高密度脂蛋白升高,差异具有极显着性,甘油三酯降低,差异具有显着性,同时,男性实验者的低密度脂蛋白以及女性实验者的总胆固醇水平降低,比较数据有极显着差异。血糖也有很有益的变化,男女实验者的血糖都有所下降,数据均有极显着差异,具有高度统计意义。4.在实验后,实验者血清转氨酶水平均有所下降,总蛋白、白球比和总胆红素则略有升高,但实验前后平均水平都在正常范围内进行波动,显示实验者的肝功能水平有所好转。结论:1.根据换食运动疗法期间不断反馈的效果来看,大部分实验者感觉良好,心情舒畅并感到身体活动更加自如,初步证明是安全有效的。2.四天的集中换食协同运动使人体的体重、腰围以及体质指数都有所下降,提示通过换食协同运动可对实验者的身体形态有迅速的改变,而其中男性更易减重,女性更易减少腰围,可以帮助超重和肥胖症的患者迅速控制体重,避免其他并发症的发生。3.在四天的集中换食协同运动后,血压明显下降,恢复正常水平。且实验后,收缩压的改变比之舒张压更加明显,而单纯收缩压高更容易导致心血管病变,提示换食协同有氧运动更易促使高收缩压症状改善。实验者的心率下降,说明心脏功能有所提升。4.从血清生化指标上来看,15天的换食协同运动,可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以及总胆固醇的水平,加快胆固醇代谢,促进脂质代谢能力。男女实验者的血糖下降,表明十五天的换食协同运动可以有效改善血糖水平。5.换食协同运动疗法后,实验者肝功能指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出现好转趋势,主要得益于血脂血糖的改善,但其作用机制与相互关系还无法定论。
钱英[9](2014)在《胆石六号汤剂抗胆结石形成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胆石六号汤剂对C57小鼠胆固醇结石和豚鼠胆色素结石形成的防治作用,并初探其作用机制。方法:(1)对C57小鼠胆固醇结石的影响将50只雌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0)、模型组(n=15)、胆石六号汤剂组(n=15)和牛磺熊去氧胆酸阳性组(n=10)。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高脂饮食诱发法建立胆固醇结石模型。造模60天,第61天开始胆石六号汤剂组给予胆石六号汤剂21g·kg-1·d-1,阳性组给予牛磺熊去氧胆酸12mg·kg-1·d-1灌胃(ig)治疗。ig给药30天后观察各组小鼠的成石率、血脂含量、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2)对豚鼠胆色素结石的作用及机制研究40只雌性豚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0)、模型组(n=15)和胆石六号汤剂组(n=15)。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2组采用饮食诱发法建立胆色素结石模型。同时胆石六号汤剂组给予胆石六号汤剂7.7g·kg-1·d-1ig30天。之后观察各组的成石率、血清胆色素含量、肝脏SOD活性及MDA含量、胆囊收缩素a受体(CCKaR)、5-羟色胺3a受体(5-HT3aR)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对C57小鼠胆固醇结石模型的影响胆石六号汤剂给药剂量为21g·kg-1·d-1,模型组成石率为85.71%,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胆石六号汤剂组和阳性组(P<0.05)。胆石六号汤剂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小鼠肝脏SOD活性升高和MDA含量下降,与模型组比较(P<0.05)。(2)对豚鼠胆色素结石模型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空白对照组仅有1只有结石发生,成石率为10.00%;模型组成石率为91.67%。胆石六号汤剂组成石率为26.67%,较模型组明显降低。胆石六号汤剂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同时肝脏SOD活性明显高于模型组,而MDA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RT-PCR检测模型组中CCKaR、5-HT3aR基因的表达明显低于空白组和胆石六号汤剂组(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5-HT3aR蛋白相对于空白组显着下降,而胆石六号汤剂组阳性表达相对于模型组显着上升(P<0.05)。模型组CCKaR蛋白的表达相对于空白组有所下降,胆石六号汤剂组阳性表达相对于模型组有上升趋势,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胆石六号汤剂可降低小鼠胆固醇结石模型成石率,改善血清和肝脏的生化相关指标,从而发挥防治胆结石形成的作用。(2)胆石六号汤剂可降低豚鼠胆色素结石模型成石率,其机制与其抗氧化应激有关。(3)胆石六号汤剂显着影响了胆色素结石豚鼠胆组织CCKaR、5-HT3aR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其防治胆色素结石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增加它们的表达实现的。
令博[10](2012)在《葡萄皮渣膳食纤维的改性及其生理功能和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实验以酿酒葡萄皮渣为原料,并以葡萄皮渣中膳食纤维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超微粉碎和挤压超微粉碎技术对其进行改性处理,首先研究了不同改性工艺对葡萄皮渣膳食纤维理化性质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改性葡萄皮渣膳食纤维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血糖的调节效果以及对高脂膳食大鼠血脂的调节作用,最后就改性葡萄皮渣膳食纤维对低温肉制品品质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葡萄皮渣膳食纤维经超微粉碎和挤压超微粉碎后,DF的分布发生显着改变,SDF含量显着增加,而IDF含量显着减少,其中以挤压超微样品SDF增加较多。改性后皮渣纤维的理化性质也发生明显改变,其中超微粉碎后样品的膨胀力、持水力和持油力显着降低,但阳离子交换能力显着提高;改性后葡萄皮渣纤维的重金属离子吸附能力无显着变化。形貌特征观察显示,超微粉碎和挤压超微改性后样品的平均粒度急剧减小,分别为23.95μm(619目)和23.71μm(626目);SEM观察发现,超微粉碎后样品颗粒小而均匀,而挤压超微后样品颗粒较小且呈疏松状态;XRD与IR分析结果显示,改性后纤维的结晶结构属性没有改变,纤维晶区基本未受影响,特征吸收峰的峰形、位置及数量也均未发生显着变化。体外发酵试验表明,葡萄皮渣纤维可使接种人粪便提取液的体外发酵液pH值显着降低,并能产生乙酸、丙酸、丁酸和异丁酸等短链脂肪酸。与纤维原料的发酵水平相比,改性后样品发酵水平更高,可显着促进乙酸、丙酸、丁酸和异丁酸的发酵,其中挤压超微样品对促进乙酸、丙酸和异丁酸发酵作用显着,而超微粉碎样品对促进丁酸发酵作用显着。2.改性葡萄皮渣膳食纤维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血糖调节实验结果显示,两种改性葡萄皮渣纤维对糖尿病大鼠体重下降均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并在一周后能使空腹血糖水平恢复正常,连续灌胃三周后大鼠糖原、血清胰岛素、C-肽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也可恢复正常,但对大鼠血清T-AOC水平则无显着影响。灌胃不同改性样品的两组大鼠互相比较,以超微粉碎样品对糖尿病大鼠糖原的调节效果较好,但其余各项指标两组间无显着差异。葡萄皮渣膳食纤维对高脂膳食大鼠血脂的调节实验表明,由于高脂饲料适口性差,大鼠日摄食量减少,因此各组大鼠在饲喂过程中体重增加均较为缓慢,同时灌胃葡萄皮渣纤维对高脂膳食大鼠体重增加也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且以水溶性纤维和挤压超微纤维的抑制效果较为显着,但灌胃结束后各组大鼠间体脂相关指标并无显着差异。葡萄皮渣纤维对高脂膳食大鼠血脂四项的影响各不相同,就TC来说,灌胃葡萄皮渣纤维均能显着降低大鼠的TC浓度,但三组之间互相比较并无显着差异;但就TG和HDL-C来说,短期内葡萄皮渣纤维则对它们无显着影响;三种样品对大鼠LDL-C水平降低效果显着,并以挤压超微样品的效果最好;血脂综合指数结果显示,在饲喂高脂饲料的同时饲喂葡萄皮渣纤维可降低高脂膳食大鼠的AI、LDL-C/HDL-C和TG/HDL-C比值,对大鼠罹患心血管疾病发挥一定预防作用,但该效果未达显着水平。3.低温肉制品中添加葡萄皮渣纤维的实验结果显示:葡萄皮渣纤维对香肠质构影响显着,其中弹性和黏聚性变化不明显,而硬度和咀嚼性显着降低,且随添加量增加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但与纤维原料相比,超微粉碎纤维组香肠的硬度、黏聚性和咀嚼性显着较大。添加葡萄皮渣纤维对香肠色泽也有显着影响,其中亮度值和红度值均显着降低,且随添加量增加呈下降趋势,但以超微粉碎样品的影响较小。通过测定香肠储藏期间脂肪的氧化程度可知,添加葡萄皮渣纤维的各组香肠在储藏期间其CD含量和TBARS含量均显着低于NC组,且与添加量呈一定量效关系,其中以添加超微粉碎纤维的效果更好;通过测定香肠的pH值和菌落总数可知,添加葡萄皮渣纤维后香肠的pH值显着降低,且随添加量增加下降显着。随储藏时间延长,NC组香肠pH值呈逐渐升高趋势,而添加葡萄皮渣纤维的各组香肠其pH值则未发生显着改变;葡萄皮渣纤维在香肠冷藏期间能发挥显着的抑菌效果,但改性处理对其抑菌效果无明显影响。
二、中华沙棘果汁对胆汁脂类成分的影响——预防胆结石的动物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沙棘果汁对胆汁脂类成分的影响——预防胆结石的动物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脱苦处理对苦肠胆汁酸脱除效果及质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畜禽脏器研究背景 |
1.1.1 畜禽脏器的加工现状 |
1.1.2 畜禽脏器加工利用存在的问题 |
1.2 苦肠研究背景 |
1.2.1 猪小肠的加工利用现状 |
1.2.2 苦肠的加工利用现状 |
1.3 苦肠质构的研究进展 |
1.3.1 胶原的组成与结构 |
1.3.2 胶原的食用价值 |
1.3.3 苦肠的质构调控 |
1.4 苦肠苦味的研究进展 |
1.4.1 苦肠中苦味物质的来源 |
1.4.2 脱苦技术的分类 |
1.5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5.1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 |
1.5.2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酸、碱脱苦处理对苦肠胆汁酸脱除效果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原料与试剂 |
2.2.2 主要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样品的制备 |
2.3.2 苦肠的碱法脱苦工艺 |
2.3.3 苦肠的酸法脱苦工艺 |
2.3.4 苦肠理化指标的测定 |
2.3.5 苦肠胆汁酸含量的测定 |
2.3.6 苦肠感官评定 |
2.3.7 苦肠胆汁酸脱除率与苦味值相关性的建立 |
2.3.8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苦肠的基本成分 |
2.4.2 胆汁酸脱除率与苦味值相关性分析 |
2.4.3 苦肠的碱法脱苦工艺 |
2.4.4 苦肠的酸法脱苦工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脱苦处理对苦肠胶原蛋白结构和质构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原料与试剂 |
3.2.2 主要实验仪器 |
3.3 实验与测定方法 |
3.3.1 样品的制备 |
3.3.2 氢氧化钠添加量对苦肠品质的影响 |
3.3.3 盐酸添加量对苦肠品质的影响 |
3.3.4 苦肠指标的测定 |
3.3.5 苦肠蛋白二级结构测定 |
3.3.6 苦肠感官评定 |
3.3.7 苦肠水分存在形式及分布 |
3.3.8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氢氧化钠添加量对苦肠品质的影响 |
3.4.3 盐酸添加量对苦肠品质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肠皮肠关键加工工艺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原料与试剂 |
4.2.2 主要实验仪器 |
4.3 实验与测定方法 |
4.3.1 肠皮肠工艺流程 |
4.3.2 肠皮肠脱水工艺优化 |
4.3.3 肠皮肠TG酶作用条件优化 |
4.3.4 肠皮肠煮制条件优化 |
4.3.5 指标测定 |
4.3.6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肠皮脱水工艺 |
4.4.2 肠皮肠TG酶处理条件优化 |
4.4.3 肠皮肠煮制条件的优化 |
4.4.4 肠皮肠产品图 |
4.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酶法制备富含低聚果糖的龙眼汁及其功能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龙眼研究进展 |
1.1.2 酶处理技术在果蔬加工中的研究进展 |
1.1.3 低聚果糖的研究进展 |
1.1.4 肥胖与机体健康 |
1.1.5 肠道菌群与宿主关系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富含低聚果糖龙眼汁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和营养成分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2.2.3 实验方法 |
2.2.4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酶转化条件对龙眼汁中FOS生成量影响的结果 |
2.3.2 龙眼汁中小分子糖的变化 |
2.3.3 龙眼汁理化指标的变化 |
2.3.4 龙眼汁营养成分的变化 |
2.3.5 龙眼汁中可溶性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
2.3.6 龙眼汁中多糖分子量的变化 |
2.3.7 多糖和不溶性纤维中单糖组成的变化 |
2.4 讨论 |
2.4.1 果糖基转移酶制备低聚果糖 |
2.4.2 酶转化对龙眼汁理化指标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龙眼汁功能性的初步探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2.4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MLJ对嗜热链球菌体外增殖情况的影响 |
3.3.2 MLJ对保加利亚乳杆菌体外增殖情况的影响 |
3.3.3 MLJ对嗜酸乳杆菌体外增殖情况的影响 |
3.3.4 MLJ对肠膜明串珠菌体外增殖情况的影响 |
3.3.5 MLJ对动物双歧杆菌外增殖情况的影响 |
3.3.6 MLJ对青春双歧杆菌外增殖情况的影响 |
3.3.7 龙眼汁的血糖生成指数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龙眼汁对高脂饮食大鼠的干预效果及机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2.2 主要仪器设备 |
4.2.3 实验内容与方法 |
4.2.4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MLJ对大鼠体重及进食量的影响 |
4.3.2 MLJ对大鼠腹部脂肪及腹部脂肪指数的影响 |
4.3.3 MLJ对大鼠血脂及肝脏脂肪酶的影响 |
4.3.4 MLJ对大鼠血清中瘦素和脂联素水平的影响 |
4.3.5 MLJ对大鼠空腹血糖及葡萄糖耐量的影响 |
4.3.6 MLJ对大鼠血清胰岛素浓度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 |
4.3.7 MLJ对大鼠血清中GIP、GLP-1 和酪酪肽水平的影响 |
4.3.8 MLJ对大鼠肝脏功能及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龙眼汁对高脂饮食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及试剂 |
5.2.2 仪器设备 |
5.2.3 实验方法 |
5.2.4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实验期间各组大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含量变化 |
5.3.2 肠道微生物总DNA纯度、浓度及完整性测定结果 |
5.3.3 基因预测及基因序列聚类结果 |
5.3.4 MLJ对大鼠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
5.3.5 大鼠肠道微生物KEGG功能注释及各实验组的差异分析 |
5.3.6 大鼠肠道菌群CAZy功能注释及各实验组的差异分析 |
5.3.7 大鼠肠道菌群与大鼠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实验数据附录 |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课题 |
(3)野山杏果肉总有机酸的分离纯化及对高血脂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简写 |
第1章 绪论 |
1.1 野杏果概述 |
1.1.1 野山杏简介 |
1.1.2 野山杏果肉成分分析 |
1.2 有机酸的概述 |
1.2.1 有机酸的提取方法 |
1.2.2 有机酸的测定方法 |
1.3 高血脂症概述 |
1.3.1 高血脂症发病机理及降血脂途径 |
1.3.2 降血脂药物分类 |
1.4 野山杏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第2章 RP-HPLC法同时测定新疆野山杏果肉中10 种有机酸成分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仪器 |
2.1.2 实验方法 |
2.1.3 方法学考察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液相色谱检测条件的选择与优化 |
2.2.2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建立 |
2.2.3 方法学考察 |
2.2.4 样品的测定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野山杏果肉中总有机酸的分离纯化方法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仪器 |
3.1.2 实验方法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及分析 |
3.2.1 树脂的选择 |
3.2.2 树脂的静态吸附效果 |
3.2.3 717型树脂动态吸附效果 |
3.2.4 洗脱液的选择 |
3.2.5 解吸曲线 |
3.2.6 洗脱流速对解吸率的影响考察 |
3.2.7 洗脱液pH对解吸率的影响考察 |
3.2.8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及分析 |
3.2.9 验证试验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野山杏果肉总有机酸对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与仪器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羟自由基的清除活性测定 |
4.2.2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4.2.3 野山杏总有机酸对DPPH·的清除作用 |
4.2.4 野山杏总有机酸体外抑制脂质过氧化活性的测定结果 |
4.2.5 野山杏果肉总有机酸对小鼠脂质过氧化活性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新疆野山杏果肉总有机酸对高血脂症大鼠血清中脂质水平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与仪器 |
5.1.2 方法 |
5.1.3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甘油三酯(TG)检测结果 |
5.2.2 总胆固醇(TCH)检测结果 |
5.2.3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检测结果 |
5.2.4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检测结果 |
5.2.5 脂肪酶(LPS)检测结果 |
5.2.6 总脂酶(LPL+HL)检测结果 |
5.2.7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检测结果 |
5.2.8 丙二醛(MDA)检测结果 |
5.2.9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检测结果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胆石症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对象 |
1.1.2 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
1.1.3 资料收集 |
1.1.4 相关疾病和影响因素的诊断与分类标准 |
1.1.5 统计学方法 |
1.1.6 质量控制 |
1.2 结果 |
1.2.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1.2.2 研究对象胆石症发病情况 |
1.2.3 不同年龄、性别胆石症的累积发病率的比较 |
1.2.4 影响总人群胆石症发病的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 |
1.2.5 影响男性、女性人群胆石症发病的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 |
1.3 讨论 |
1.3.1 研究背景 |
1.3.2 胆石症的发病情况 |
1.3.3 hs CRP对胆石症的发病影响 |
1.3.4 性别、年龄对胆石症的发病影响 |
1.3.5 BMI对胆石症的发病影响 |
1.3.6 糖尿病对胆石症的发病影响 |
1.3.7 影响胆石症发病的其他因素 |
1.3.8 本研究的不足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胆石症疾病的研究进展 |
2.1 胆石症患病情况研究现状 |
2.2 胆石症的病因、分类及诊断方法 |
2.2.1 胆石症的病因 |
2.2.2 胆石症的分类 |
2.2.3 胆石症的诊断方法 |
2.3 胆石症发病影响因素 |
2.3.1 年龄 |
2.3.2 女性生理因素 |
2.3.3 肥胖 |
2.3.4 体重迅速减轻 |
2.3.5 血脂异常、糖尿病 |
2.3.6 饮食习惯、全肠外营养 |
2.3.7 地理位置、种族 |
2.3.8 遗传因素 |
2.3.9 肝硬化 |
2.3.10 药物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A 开滦集团公司员工健康体检表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花草茶对糖脂代谢的调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 高血脂的研究现状 |
1.2 中药降脂研究 |
1.2.1 中药降低血脂主要作用机理研究 |
1.2.2 降脂单味中药及有效成分研究 |
1.2.3 单味中药的调脂降脂作用研究 |
1.2.4 复方中药的降血脂作用研究 |
1.3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 |
1.3.1 中药预防糖尿病机理的研究 |
1.3.2 单味中药降糖及有效成分研究 |
1.3.3 单味中药的降糖作用研究 |
1.3.4 多味中药的降糖作用研究 |
1.4 花草茶的研究进展 |
1.5 茶叶的药理作用研究 |
1.5.1 降血糖作用 |
1.5.2 降血脂作用 |
1.5.3 抗氧化作用 |
1.5.4 治疗肠胃作用 |
1.5.5 助消化解油作用 |
1.5.6 抗癌作用 |
1.5.7 茶叶降脂机制研究 |
1.5.8 茶叶降糖机制研究 |
1.6 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二章 花草茶调血脂作用研究 |
2.1 仪器设备与试料试剂 |
2.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1.2 试剂的制备 |
2.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1.4 实验动物 |
2.1.5 小鼠饲料选择 |
2.2 试验方法 |
2.2.1 动物的分组 |
2.2.2 给药方式及食物喂养 |
2.2.3 小鼠生活状态、体重和饲料的记录 |
2.2.4 小鼠脏器系数的计算 |
2.2.5 小鼠肝脏、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
2.2.6 组织学分析 |
2.2.7 PT-PCR方法检测肝脏中脂质代谢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 |
2.2.8 统计分析 |
2.3 结果分析 |
2.3.1 花草茶对高血脂小鼠摄食量的影响及摄食量与体重的关系 |
2.3.2 花草茶对高血脂小鼠体重及脏器重量的影响 |
2.3.3 花草茶对高血脂小鼠肝脏和血清的影响 |
2.3.4 花草茶对高血脂小鼠肝脏病理学的影响 |
2.3.5 花草茶对高血脂小鼠肝脏中脂质代谢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三章 花草茶调血糖作用研究 |
3.1 仪器设备与试料试剂 |
3.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3.1.2 试药及提取 |
3.1.3 主要试剂 |
3.1.4 实验动物 |
3.1.5 小鼠饲料选择 |
3.2 试验方法 |
3.2.1 高血糖小鼠动物模型建立 |
3.2.2 动物的分组 |
3.2.3 给药方式及食物喂养 |
3.2.4 小鼠体重、饲料和饮水量的记录 |
3.2.5 小鼠血糖的测定 |
3.2.6 小鼠脏器系数的计算 |
3.2.7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
3.2.8 组织学分析 |
3.2.9 PT-PCR方法检测肝脏中糖类代谢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 |
3.2.10 统计分析 |
3.3 结果分析 |
3.3.1 花草茶对高血糖小鼠摄食量和饮水量的影响 |
3.3.2 花草茶对高血糖小鼠体重及脏器重量的影响 |
3.3.3 花草茶对高血糖小鼠血糖的影响 |
3.3.4 花草茶对高血糖小鼠血清的影响 |
3.3.5 花草茶对高血糖小鼠胰岛素和葡萄糖激酶的影响 |
3.3.6 花草茶对高血糖小鼠肝脏病理学的影响 |
3.3.7 花草茶对高血糖小鼠肝脏中糖类代谢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的影响 |
3.4 讨论 |
全文总结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布渣叶总黄酮分散体片调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高脂血症的概述 |
1.1.1 高脂血症的危害 |
1.1.2 我国高脂血症防治现状 |
1.2 高脂血症中医药研究概况 |
1.2.1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
1.2.2 岭南高脂血症中医诊疗特点 |
1.3 高脂血症临床药物治疗 |
1.3.1 化学药物 |
1.3.2 中药及中成药 |
1.4 布渣叶总黄酮分散体片 |
1.4.1 处方来源 |
1.4.2 前期研究基础 |
第二章 布渣叶总黄酮分散体片调血脂作用药效学研究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药品与试剂 |
2.1.2 仪器 |
2.1.3 动物 |
2.2 统计方法 |
2.3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3.1 对Triton WR-1339致小鼠高脂血症的影响及其量效考察 |
2.3.2 对蛋黄乳致小鼠急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影响 |
2.3.3 对高脂乳剂致小鼠高脂血症的影响 |
2.3.4 对食饵性高脂血症大鼠的影响 |
2.3.5 对高脂乳剂致大鼠高脂血症的影响 |
2.3.6 对食饵性高脂血症新西兰兔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三章 布渣叶总黄酮分散体片调血脂作用分子机制研究 |
3.1 布渣叶总黄酮分散体片对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实验结果 |
3.2 布渣叶总黄酮分散体片对脂质代谢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第五章 结语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7)胆结石有序结构的体外模拟与溶石剂的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清单 |
表清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创新点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2.2 胆结石有序结构体外模拟实验方法 |
2.3 胆结石体外溶解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GTO 对 GTO-M~(n+)-NaDC 凝胶体系有序结构的影响 |
3.2 BA、GTO 和 EYL 对凝胶体系中有序结构的综合影响 |
3.3 溶石剂筛选实验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换食协同运动对慢性代谢疾病的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对照表 |
1 文献综述和选题依据 |
1.1 换食协同运动论述 |
1.1.1 简介 |
1.1.2 流程 |
1.2 换食协同运动与慢性代谢类疾病 |
1.2.1 换食疗法的研究进展 |
1.2.2 运动疗法的研究进展 |
1.2.3 排毒养生的研究进展 |
1.2.4 防治慢性代谢类疾病的研究进展 |
1.3 换食协同运动的机制研究 |
1.3.1 换食治病的机制探讨 |
1.3.2 运动治病的机制探讨 |
1.4 选题依据 |
2 四天换食协同运动对慢性代谢疾病者身体形态和血压心率的影响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2.1 实验者的选取和分组 |
2.2.2 实验方案流程 |
2.2.3 研究方法 |
2.2.4 主要仪器设备和食品 |
2.2.5 指标选取和测试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实验者行为学观察 |
2.3.2 实验者体重、腰围的变化 |
2.3.3 实验者体质指数的变化 |
2.3.4 实验者血压的变化 |
2.3.5 实验者心率的变化 |
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4.1 四天换食协同运动对实验者情绪、神经改变的分析 |
2.4.2 四天换食协同运动对实验者身体形态改变的分析 |
2.4.3 四天换食协同运动对实验者血压改变的分析 |
2.4.4 四天换食协同运动对实验者心率改变的分析 |
2.4.5 四天换食协同运动对实验者机体影响的中医学分析 |
2.5 小结 |
3 十五天换食协同运动对慢性代谢疾病者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2.1 实验者的选取和分组 |
3.2.2 实验流程 |
3.2.3 研究方法 |
3.2.4 实验仪器和试剂 |
3.2.5 指标选取 |
3.3 实验结果 |
3.3.1 实验者情绪行为的变化 |
3.3.2 实验者高密度脂蛋白的变化 |
3.3.3 实验者低密度脂蛋白的变化 |
3.3.4 实验者甘油三酯的变化 |
3.3.5 实验者总胆固醇的变化 |
3.3.6 实验者血糖的变化 |
3.3.7 实验者转氨酶的变化 |
3.3.8 实验者总蛋白和白球比的变化 |
3.3.9 实验者总胆红素的变化 |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4.1 十五天换食协同运动使实验者情绪行为改变的分析 |
3.4.2 十五天换食协同运动使高密度脂蛋白改变的分析 |
3.4.3 十五天换食协同运动使低密度脂蛋白改变的分析 |
3.4.4 十五天换食协同运动使甘油三酯改变的分析 |
3.4.5 十五天换食协同运动使总胆固醇改变的分析 |
3.4.6 十五天换食协同运动使血糖改变的分析 |
3.4.7 十五天换食协同运动对转氨酶改变的分析 |
3.4.8 十五天换食协同运动对总蛋白和白球比改变的分析 |
3.4.9 十五天换食协同运动对总胆红素改变的分析 |
3.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胆石六号汤剂抗胆结石形成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 |
实验一 胆石六号汤剂对 C57 小鼠胆固醇结石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实验二 胆石六号汤剂对豚鼠胆色素结石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 |
3.3 方法 |
3.4 结果 |
3.5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胆石病治疗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葡萄皮渣膳食纤维的改性及其生理功能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说明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酿酒葡萄皮渣的研究与开发现状 |
1.1.1 葡萄皮渣的主要营养成分 |
1.1.2 葡萄皮渣的开发利用现状 |
1.2 膳食纤维的简介 |
1.2.1 膳食纤维的定义 |
1.2.2 膳食纤维的组成和分类 |
1.2.3 膳食纤维的理化性质与生理功能 |
1.2.4 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与人体健康 |
1.2.5 膳食纤维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1.3 膳食纤维的改性 |
1.3.1 化学改性法 |
1.3.2 物理改性法 |
1.3.3 生物技术改性法 |
第2章 引言 |
2.1 立题依据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2.3 预期结果 |
第3章 葡萄皮渣膳食纤维的改性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
前言 |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3.1.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3.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材料预处理 |
3.2.2 改性葡萄皮渣膳食纤维制备方法 |
3.2.3 改性前后葡萄皮渣膳食纤维基本成分测定 |
3.2.4 改性前后葡萄皮渣膳食纤维理化性质测定 |
3.2.5 改性前后葡萄皮渣膳食纤维形貌特征与结构测定 |
3.2.6 改性前后葡萄皮渣膳食纤维抗氧化特性测定 |
3.2.7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葡萄皮渣膳食纤维改性前后的基本成分 |
3.3.2 葡萄皮渣膳食纤维改性前后的理化性质 |
3.3.3 葡萄皮渣膳食纤维改性前后的形貌特征与结构分析 |
3.3.4 葡萄皮渣膳食纤维改性前后的体外发酵特性 |
3.3.5 葡萄皮渣膳食纤维改性前后的抗氧化特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改性葡萄皮渣膳食纤维降血糖、降血脂功能研究 |
前言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实验材料的制备 |
4.2.2 实验动物与饲料的配制 |
4.2.3 动物实验的设计 |
4.2.4 相关指标的测定方法 |
4.2.5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改性葡萄皮渣膳食纤维对糖尿病大鼠相关指标的影响 |
4.3.2 改性葡萄皮渣膳食纤维对高脂膳食大鼠相关指标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改性葡萄皮渣膳食纤维对低温香肠品质的影响 |
前言 |
5.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5.1.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5.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5.2 试验方法 |
5.2.1 香肠的制作 |
5.2.2 香肠物性测定 |
5.2.3 香肠色泽测定 |
5.2.4 香肠pH值测定 |
5.2.5 香肠中共轭二烯含量测定 |
5.2.6 香肠中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含量测定 |
5.2.7 香肠中菌落总数测定 |
5.2.8 统计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葡萄皮渣膳食纤维对香肠质构的影响 |
5.3.2 葡萄皮渣膳食纤维对香肠色泽的影响 |
5.3.3 葡萄皮渣膳食纤维对香肠贮藏过程中pH值的影响 |
5.3.4 葡萄皮渣膳食纤维对香肠贮藏过程中共轭二烯含量的影响 |
5.3.5 葡萄皮渣膳食纤维对香肠贮藏过程中硫代巴比妥酸含量的影响 |
5.3.6 葡萄皮渣膳食纤维对香肠贮藏过程中菌落总数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四、中华沙棘果汁对胆汁脂类成分的影响——预防胆结石的动物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 [1]脱苦处理对苦肠胆汁酸脱除效果及质构的影响[D]. 刘丽. 江南大学, 2021(01)
- [2]酶法制备富含低聚果糖的龙眼汁及其功能性研究[D]. 程永霞.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 [3]野山杏果肉总有机酸的分离纯化及对高血脂症的影响[D]. 李珊.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6)
- [4]胆石症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D]. 王一鸣. 华北理工大学, 2017(04)
- [5]花草茶对糖脂代谢的调控作用研究[D]. 向阳.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8)
- [6]布渣叶总黄酮分散体片调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黄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5)
- [7]胆结石有序结构的体外模拟与溶石剂的筛选研究[D]. 王敬.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2)
- [8]换食协同运动对慢性代谢疾病的改善研究[D]. 王娜.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2)
- [9]胆石六号汤剂抗胆结石形成作用及机制研究[D]. 钱英. 遵义医学院, 2014(12)
- [10]葡萄皮渣膳食纤维的改性及其生理功能和应用研究[D]. 令博. 西南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