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扭角羚摇背病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毕小云,吴登虎,邓济苏,杨晓黎,滕明生,姚勇[1](2004)在《羚牛血清铜与肝功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羚牛血清铜 (CU2 + )水平与其肝功能的关系。方法 :测定不同血清铜水平羚牛的肝功结果 ,研究两者的关系及特征。结果 :血清铜水平与谷丙转氨酶 (ALT)、谷草转氨酶 (AST)、乳酸脱氢酶 (LDH)、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 (TB)水平呈负相关 ,而与碱性磷酸酶 (ALP)、γ -谷氨酰转肽酶 (GGT)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铜水平与肝酶谱活性及代谢功能相关 ,羚牛肝功状况可作为诊断羚牛缺铜病的指标之一。
徐世文,林洪金,石发庆,迟玉美[2](1998)在《铜缺乏与家畜疾病》文中研究指明铜缺乏与家畜疾病徐世文林洪金石发庆迟玉美(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150030)(哈尔滨大生饲料有限公司在近几年对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尤其西部的大庆安达一带畜牧生产中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在奶牛饲养过程中常发生一种以骨质代谢障碍、共济失调、繁殖功能下...
吴登虎[3](1990)在《扭角羚摇背病的调查》文中指出 (一)发病情况 70年代以来,我园扭角羚曾多次发生“摇背病”。幼龄扭角羚该病多见,1~6月龄患病后,基本全死亡。1~5岁扭角羚也发生本病,其中雄性发病急,死亡快。但哺乳的母扭角羚对本病有一定的耐受力。1988年春,6只扭角羚发病,死亡5只,仅1只表现亚临床症状,经补饲铜试验性治疗而痊愈。(二)临床症状1.前兆期(或称轻度贫乏期):约3~6月之前,常伴有体质逐渐消瘦,异嗜,选择草料,食欲减弱;偶有消化不良和拉稀;被毛开始变得粗乱,长而直、坚硬、易断,后躯、颈部、颌下毛色褪变,由棕褐色变为金黄色、黄色;活动减少,幼羚于生后营养不良,生长缓慢。
二、扭角羚摇背病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扭角羚摇背病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羚牛血清铜与肝功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及方法 |
1.1 动物与分组 |
1.2 样本采集 |
1.3 测定方法和项目 |
1.3.1 微量元素测定 |
1.3.2 肝功检测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 果 |
3 讨 论 |
四、扭角羚摇背病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羚牛血清铜与肝功的相关性研究[J]. 毕小云,吴登虎,邓济苏,杨晓黎,滕明生,姚勇. 医学动物防制, 2004(05)
- [2]铜缺乏与家畜疾病[J]. 徐世文,林洪金,石发庆,迟玉美. 黑龙江畜牧兽医, 1998(04)
- [3]扭角羚摇背病的调查[J]. 吴登虎. 中国兽医科技, 19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