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股指的合理区间到底在哪里(论文文献综述)
林凯[1](2021)在《再论无面额股票的功能与引入》文中研究说明股票的去面额化是公司法逻辑的自我精简,反映了普通公司法"功能—自治"路径对欧陆公司法"教义—管制"路径继续处于攻势的现实。既有文献侧重强调股票面额存废的区别。不过更大的区别其实存在于面额股票内部,即严格面额制与宽松面额制之间。假如"同股同权"原则不变,去面额改革不过是"微损微益"式的局部修订。我国长期采取弹性低面额制,股票面额在商法实践中早已形同虚设,去面额只是制度对该现实的追认。假如期待无面额股发挥"低出资高持股"和降低控制权成本的工具作用,则需要彻底突破"同股同权、同股同价"原则,并整体重估公司的融资、治理成本。
杨宁[2](2021)在《股指期货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骆燕玲[3](2021)在《新冠疫情下股市与汇市的联动性研究》文中提出
李童[4](2021)在《基于金融英语翻译接受度的翻译策略 ——《期货期权达人迷》(节选)翻译报告》文中提出
代恩海[5](2021)在《中国期货市场量化投资策略研究 ——以黑色系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李柯栎[6](2021)在《基于A股市场的多因子Alpha策略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江怡曼[7](2021)在《券商研究报告对公募基金持仓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梁文慧[8](2021)在《BQ公司借壳上市的财务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得到了传统汽车行业以及跨界企业的青睐。但新能源汽车行业已从流量时代逐步向存量转变,随着更多企业加入到此新兴产业中,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另外,新能源汽车属于资金密集型和追求规模化的行业,伴随着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补贴的不断退坡,急需大量资金进行结构调整、研发投入的新能源车企,上市似乎成为其谋求长远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因此本文选取BQ公司作为新能源车企的代表,以BQ公司成功借壳上市的事件为背景,对企业借壳上市的财务绩效进行了分析。首先,在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概述,最后阐述全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其次,对借壳上市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做了介绍。之后,简单梳理了BQ公司这一新能源企业借壳上市的背景并进行财务绩效的现状分析。最后利用事件研究法、财务指标法、因子分析法,对BQ公司借壳上市的短期、长期以及综合财务绩效进行分析,最终得出BQ公司借壳上市后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从结论中可以看出,BQ公司借壳上市后对财务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其中积极的影响有:协同效应初步展现,核心竞争力增强;融资渠道扩大,缓解了补贴退坡带来的资金压力,也加大对研发技术的投入;战略规划方面,扩大了产业布局,提高市场占有率。消极影响有:短期内股东财富未增加;急速扩张的同时使企业负债增长较快,财务风险加大;企业的综合实力较弱。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对借壳上市后的消极影响提出了相关建议,并总结BQ公司借壳上市后的积极影响,为BQ公司之后的战略发展提供一定的方向,以及对目前想要借壳上市进行重组的新能源车企提供借鉴意义。
车明[9](2021)在《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文中指出尽管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致力于打造一个公平、开放、稳定的国际贸易体系,但是由于各国在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存在分歧且现有多边贸易组织(如WTO)无法对各国贸易政策施加强有力的约束,使得各国均有可能对本国贸易政策进行调整,而外界无法准确预知其贸易政策是否会调整、何时调整以及如何调整,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仍然是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政府都在采取各种措施来阻止本国经济下滑,这样的状况引起了全球各界对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普遍忧虑。这种对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并未随着各国经济的复苏而逐步缓解,反而在近几年中愈演愈烈。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上台执政之后,坚持奉行“美国优先”政策,不断挑起与其它国家的贸易摩擦。除美国外,日本将韩国排除出贸易优惠“白名单”,同样引起亚洲内部国家间贸易分歧,由于英国“公投脱欧”,欧盟贸易政策环境变得疑雾重重,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爆发也提升了潜在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在导致全球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提升的各个事件中,中美贸易摩擦无疑和中国的关系最为密切,由于美国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此次中美贸易摩擦势必会对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结合本次中美贸易摩擦的基本事实研究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及其宏观经济效应,有助于更深入的理解贸易政策不确定性自身的特点及其与宏观经济运行间的关系,亦能为评估本次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提供一定依据。本文的第一章内容为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等内容。第二章的文献综述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理论研究、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实证研究、不确定性的内生性研究和其他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研究四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简要评述。接下来,本文从两个角度对贸易政策不确定性自身的特点展开研究,其中第三章对三种测度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方式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并选择最优的测度方式,为后文的相关研究内容奠定基础;第四章探讨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是宏观经济波动的内生响应还是外生冲击,为后文的理论建模方式提供指导。而后,本文分别从模型和实证的角度对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行研究,其中第五章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构建包含异质性企业的开放DSGE模型模拟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变化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并探讨其传导机制;第六章基于模型分析结果和现实情况构建冲击约束集,对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冲击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行实证研究。最后,第七章对前文的相关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关可行性建议。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获得了以下几点结论:(1)结合中美贸易摩擦期间基本事实对三种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测度方法进行比较后发现,就本次中美贸易摩擦过程中所发生的实际情况而言,基于贸易政策发生不利变化幅度的“关税测量法”无法准确衡量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利用“随机波动率法”测度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时,会将已经提前告知的关税波动也计入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标中,且未能识别本次中美贸易摩擦期间出现的不同商品关税税率反向变动造成的抵消效应;通过对报纸进行文本分析构建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此次中美贸易摩擦过程中两国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且丰富的时变性质还能够体现一段时期内经贸关系紧张与缓和的交替变化。(2)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内生性识别结果表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会因为正向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冲击而下降;而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受到冲击时,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变动方向不确定,因此可以认为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是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一个原因而非结果。方差分解的结果显示,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冲击对工业增加值的解释力度较强,中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变化对经济波动具有相对重要的影响。此外,对借助工具变量寻找到的唯一解分析发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冲击具有明显右偏和厚尾的非正态分布特点。(3)在构建异质性开放DSGE模型分析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冲击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时,基于哈佛大学经济复杂性数据库与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所提供的中国2017年进出口产品级数据发现,在中国进口产品结构和来源国构成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新的关税,会使得中国进口商品的平均税率上升2%左右。此外,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分析发现,非出口企业年平均出口市场进入率为9.70%,出口企业年平均出口市场退出率为12.78%。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中美贸易摩擦将导致宏观经济下行,即投资、消费、就业和产出等均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且本次中美贸易摩擦过程中,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所产生的“下行效应”约占总效应的30%至40%。在传导机制分析中发现,新厂商进入与在位厂商退出是产生本文基准模型脉冲响应结果的核心传导机制,此外,名义粘性、商品偏好、消费习惯和投资调整成本均会对脉冲响应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4)在实证分析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时发现,在受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冲击后,反映宏观经济整体运行情况的宏观景气指数出现一个“驼峰状”的负向偏离;在反应宏观经济运行的具体指标方面,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冲击对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的负面影响最大。方差分解结果表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冲击对宏观景气指数的解释力度在冲击出现之后的前5期中逐步上升,并在长期中稳定在高位;在反应宏观经济运行的具体指标方面,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冲击对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社会消费品总额同比增长率和进口贸易总额同比增长率的解释力度都超过了20%。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冲击的时变分析表明,在本次中美贸易摩擦之前,宏观景气指数的脉冲响应相对稳定,但在本次中美贸易摩擦期间,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冲击的“负面影响”明显增强;在反应宏观经济运行的具体指标方面,在本次中美贸易摩擦期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的脉冲响应值在短期内迅速下降,而后逐步回升,并未体现出“先逐步下降,后逐步回升”的特点;和其他两项指标相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率的脉冲响应峰值出现较晚,且具有一定的长期效应;进口贸易总额同比增长率的脉冲响应值呈现出明显的先上升后下降的特点,且在本次中美贸易摩擦期间变动幅度明显增大。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在研究视角方面,本文并未像大多数文献那样将关注点集中在微观层面,重点分析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影响,而是结合本次中美贸易摩擦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国际影响大的特点,选择将注意力集中在宏观层面,重点研究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产生的影响。(2)在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测度方面,本文并未直接指定某种特定的方法来衡量贸易政策不确定性,而是结合本次中美贸易摩擦过程中的客观事实对“关税测量法”、“不确定性指数法”和“随机波动率法”这三种测度方式的准确性进行分析与比较,并选择最符合本次中美贸易摩擦基本事实的方式去测度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及其变化。(3)在理论模型方面,本文结合新进入企业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较大贡献且其自身也具有较高进入率与退出率的基本事实,在建模分析过程中通过引入新企业进入与在位企业退出机制,将市场外潜在进入企业的经营决策也纳入本文模型的分析框架内。同时为了让模型设置更加符合中国现实,本文根据中国企业级数据对不同类型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沉没成本进行校准,并基于中国进口产品级数据估计中美贸易摩擦期间中国进口商品平均税负变化情况,让数值模拟结果更具现实意义。(4)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并未直接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变化视为导致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外生冲击,而是尝试分析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变化和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因果关系。其次,在实证分析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时,本文基于DSGE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构建符号约束,同时基于中美贸易摩擦的基本事实构建叙事法约束,并在实证分析过程中同时施加符号约束与叙事法约束进行冲击识别。
吴超[10](2021)在《上市公司“高送转”股利政策动因与经济后果研究 ——以北信源为例》文中认为股利政策是上市公司最为重要的三大财务决策之一。资本市场上天然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因此合理的股利政策可以向市场传递出上市公司积极向好的信号,让投资者获得应有的投资回报,从而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并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让公司健康持续的发展。因此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的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合理与否是投资者选择投资对象、投资强度的重要参考因素。从我国资本市场出现以来,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经历了由不分红到少分红,由现金分红到股票分红再到混合形式分红的发展,近年来上市公司越来越倾于向投资者派发股票股利,资本市场上甚至出现以“高送转”预期为主题的单独板块划分,由此可见以“高送转”为主的股票股利政策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但是随着“高送转”题材越炒越热,市场上很多业绩不良,根本不具备“高送转”条件的上市公司也跟风推出“高送转”股利分配预案,并且送转比例有一山还比一山高的趋势,企图借“高送转”题材的热度吸引投资者,实现市值的上涨。“高送转”的本质其实只是一场上市公司的数字游戏,对上市公司本身并不会实际带来经营状况的改善,也不会给投资者带来实际的投资收益,但是上市公司却偏好选择这种股利政策模式,市场上也乐此不疲的对“高送转”题材进行炒作。观察市场上的交易情况不难发现,上市公司在进行“高送转”前后也经常伴随着大股东减持等信息伴随着炒作拉升的股价,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资本市场上总有投机者企图借着题材炒作赚一波就走,但是实际上却是一批又一批的大股东借“高送转”掩护撤退,而留下中小投资者在无穷尽的套牢中欲哭无泪。显然者光鲜亮丽的“高送转”股利政策外表下藏着不可告人的玄机和秘密,究竟是什么样的魔力,让上市公司绞尽脑汁进行“高送转”,又是什么原因让投资者追逐“高送转”行情,上市公司“高送转”后到底给投资者、给公司本身、给市场带来了什么,在2018年“高送转”监管政策突然收紧后上市公司又该选择怎么的股利政策,让本文来一步一步揭开“高送转”的神秘面纱。本文选择了创业板上市公司北信源为研究对象,北信源在2012年上市之后的2013年至2017年间,连续四次实施了“高送转”股利分配,如此集中的“高送转”在我国股市中极为少见,其送转动机及经济后果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通过对现有股利政策研究文献的梳理,从信号传递理论、流动性理论等角度切入,结合我国A股市场股利政策大环境,对北信源的四次“高送转”股利分配行为进行深入分析,一方面发现“高送转”在信号传递、股本扩张、提高股票流动性等方面确实存在正向影响,是上市公司进行“高送转”的主要动因;另一方面发现“高送转”在公告日、除权除息日并非每次都可以产生显着的累计超额收益,并且“高送转”成为大股东在减持中获取额外收益的工具之一。最后从上市公司、投资者、监管层三个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希望上市公司能够正确使用“高送转”股利政策,合理传递信息、提高股票流动性,真正通过股利政策回报投资者,而不仅仅是玩数字游戏;希望投资者能够正确看待“高送转”股利政策,树立起长远的投资观,避免盲目跟风追逐热点题材而造成损失;希望监管层制定更加合理的监管政策,提高“高送转”监管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中国股指的合理区间到底在哪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股指的合理区间到底在哪里(论文提纲范文)
(1)再论无面额股票的功能与引入(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 股票面额相关重要定义之校准 |
(一) 面额股与无面额股 |
(二) 严格面额制与宽松面额制 |
二、 比较法视野下的域外无面额股制度 |
(一) 无面额股的起源与全球移植 |
(二)无面额制立法的共性与趋势 |
(三)无面额制的实践效果 |
三、 无面额制度之优势 |
(一) 无面额相较严格面额之优势 |
1. 投资立场:消除价值误导 |
2. 公司立场:排除融资障碍 |
(二) 无面额相较宽松面额之优势 |
四、 无面额制度之成本 |
(一) 无面额股不会增加估值决策成本 |
(二) 无面额股不会纵容掺水股合法化 |
(三) 无面额股不会模糊股票比较标准 |
五、 引入无面额股的技术可行性与方案 |
(一) 引入无面额股的可行性评估 |
(二) 无面额制的框架安排 |
1. 废除面额股并修订相关规则 |
2. 废除资本溢价并修订相关规则 |
结论 |
(8)BQ公司借壳上市的财务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借壳上市的概念 |
2.1.2 财务绩效的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效率效应理论 |
2.2.2 协同效应理论 |
2.2.3 信号信息理论 |
2.2.4 规模经济理论 |
2.3 借壳上市的财务绩效评价方法 |
2.3.1 事件研究法 |
2.3.2 财务指标分析法 |
2.3.3 因子分析法 |
第三章 BQ公司借壳上市的财务绩效现状 |
3.1 BQ公司借壳上市的基本概况 |
3.1.1 BQ公司借壳上市的背景 |
3.1.2 借壳方—BQ公司基本简介 |
3.1.3 壳公司—A公司基本简介 |
3.1.4 借壳上市的历程 |
3.2 BQ公司财务绩效的现状分析 |
3.2.1 BQ公司财务绩效的现状—基于偿债能力分析 |
3.2.2 BQ公司财务绩效的现状—基于盈利能力分析 |
3.2.3 BQ公司财务绩效的现状—基于营运能力分析 |
3.2.4 BQ公司财务绩效的现状—基于发展能力分析 |
3.3 BQ公司财务绩效的现状评价结果 |
第四章 BQ公司借壳上市的财务绩效分析 |
4.1 BQ公司借壳上市的短期财务绩效分析—基于事件研究法 |
4.1.1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BQ公司短期财务绩效模型的建立 |
4.1.2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BQ公司财务绩效数据收集与处理 |
4.1.3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BQ公司短期财务绩效分析 |
4.2 BQ公司借壳上市的长期财务绩效分析—基于财务指标法 |
4.2.1 偿债能力分析 |
4.2.2 盈利能力分析 |
4.2.3 营运能力分析 |
4.2.4 发展能力分析 |
4.3 BQ公司借壳上市的综合财务绩效分析—基于因子分析法 |
4.3.1 指标的选取与数据处理 |
4.3.2 实证分析 |
4.3.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五章 BQ公司借壳上市的财务绩效研究结果和建议 |
5.1 BQ公司借壳上市财务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5.1.1 经营管理不善,营运能力待提高 |
5.1.2 财务风险加大 |
5.1.3 综合市场竞争力较弱 |
5.2 BQ公司借壳上市财务绩效改善的建议 |
5.2.1 提高市场关注度,增强企业价值 |
5.2.2 加强财务风险防范 |
5.2.3 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
第六章 结论及局限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9)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1.3.1 研究创新 |
1.3.2 研究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理论研究 |
2.1.1 实物期权效应 |
2.1.2 预防性动机 |
2.1.3 关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理论研究的文献述评 |
2.2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实证研究 |
2.2.1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测度方式 |
2.2.2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2.2.3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影响 |
2.2.4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其他影响 |
2.2.5 关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实证研究的文献述评 |
2.3 内生不确定性的相关研究 |
2.3.1 从理论角度解释不确定性来源的相关研究 |
2.3.2 从实证角度探讨不确定性内生性的相关研究 |
2.3.3 关于内生不确定性研究的文献述评 |
2.4 其他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研究 |
2.4.1 从整体视角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 |
2.4.2 财政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 |
2.4.3 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 |
2.4.4 关于其他政策不确定性影响研究的文献述评 |
3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测度方式的分析与比较 |
3.1 引言 |
3.2 “关税测量法”与现实情况的比较分析 |
3.2.1 “关税测量法”的基本思想与测度方式 |
3.2.2 与现实情况的比较分析结果 |
3.3 “随机波动率法”与现实情况的比较分析 |
3.3.1 “随机波动率法”的基本思想与测度方式 |
3.3.2 与现实情况的比较分析结果 |
3.4 “不确定性指数法”与现实情况的比较分析 |
3.4.1 “不确定性指数法”的基本思想与测度方式 |
3.4.2 与现实情况的比较分析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内生性识别 |
4.1 引言 |
4.2 识别策略与结构冲击约束集 |
4.2.1 识别策略 |
4.2.2 结构冲击约束集 |
4.3 实证分析 |
4.3.1 数据来源 |
4.3.2 内生性识别结果 |
4.3.3 方差分解 |
4.3.4 唯一解 |
4.4 稳健性检验 |
4.4.1 改变滞后阶数 |
4.4.2 改变经济波动的衡量方式 |
4.5 本章小结 |
附录4A 与本文相关的冲击识别方法 |
5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理论分析 |
5.1 引言 |
5.2 构建DSGE模型 |
5.2.1 家庭 |
5.2.2 最终品生产商 |
5.2.3 零售商 |
5.2.4 批发商 |
5.2.5 资本品生产商 |
5.2.6 在位中间品生产商 |
5.2.7 新进入的中间品生产商 |
5.2.8 政府部门 |
5.2.9 加总变量与宏观均衡 |
5.3 参数校准 |
5.3.1 校准核心参数 |
5.3.2 校准其他参数 |
5.4 数值模拟 |
5.4.1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冲击的脉冲响应结果 |
5.4.2 贸易摩擦冲击的脉冲响应结果 |
5.5 传导机制分析 |
5.5.1 新厂商进入 |
5.5.2 名义粘性 |
5.5.3 商品偏好 |
5.5.4 消费习惯 |
5.5.5 投资调整成本 |
5.6 本章小结 |
附录5A 中间品生产商最优决策方程 |
附录5B 高阶近似与剪枝算法 |
6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实证分析 |
6.1 引言 |
6.2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事实描述 |
6.2.1 宏观经济整体运行情况的基本事实描述 |
6.2.2 宏观经济具体指标的基本事实描述 |
6.3 实证设计与数据来源 |
6.3.1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冲击的识别策略 |
6.3.2 稳健性检验 |
6.3.3 数据来源 |
6.4 实证结果 |
6.4.1 脉冲响应结果 |
6.4.2 预测误差方差分解结果 |
6.4.3 稳健性检验结果 |
6.5 时变视角下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冲击的影响分析 |
6.5.1 混合TVP-SV-VAR模型 |
6.5.2 选择最优模型设置 |
6.5.3 混合TVP-SV-VAR模型估计结果 |
6.6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10)上市公司“高送转”股利政策动因与经济后果研究 ——以北信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及方法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股利政策 |
二、高送转 |
第二节 有关“高送转”股利政策动因的研究 |
一、信号传递理论 |
二、流动性理论 |
三、股利迎合理论 |
四、股本扩张理论 |
五、价格幻觉假说 |
第三节 有关“高送转”股利政策经济后果研究 |
一、公告日效应 |
二、除权日效应 |
三、股价崩盘风险 |
四、“高送转”与大股东减持 |
第四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市场“高送转”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制度背景 |
第二节 市场“高送转”总体概况 |
第三节 创业板“高送转”概况 |
第四节 创业板上市公司IPO一年以内“高送转”概况 |
第五节 “高送转”监管环境概况 |
第六节 监管政策对股价的影响 |
第七节 监管政策对创业板“高送转”能力的影响 |
第四章 北信源“高送转”股利政策动因及经济后果分析 |
第一节 北信源公司概况 |
一、北信源公司简介 |
二、股权结构概况 |
三、北信源股利政策梳理 |
第二节 北信源“高送转”股利政策动因分析 |
一、从送转能力角度分析 |
二、从信息传递论角度分析 |
三、从提高股票流动性角度分析 |
四、从扩张股本论角度分析 |
五、从保留公司现金保障公司发展角度分析 |
第三节 北信源“高送转”股利政策经济后果分析 |
一、从“高送转”预案公告日效应角度分析 |
二、从“高送转”除权除息日效应角度分析 |
三、从对上市公司的影响角度分析 |
四、从诱发利益输送行为的角度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高送转”股利政策有助于北信源进行市值管理 |
二、“高送转”股利政策不一定会带来短期超额收益 |
三、“高送转”股利政策有助于大股东减持 |
四、投资者的理性程度有待加强 |
五、政策收紧可能会影响市场流动性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一、企业自身层面 |
二、中小投资者层面 |
三、外部监管层面 |
第六章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国股指的合理区间到底在哪里(论文参考文献)
- [1]再论无面额股票的功能与引入[J]. 林凯. 时代法学, 2021
- [2]股指期货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研究[D]. 杨宁. 山东财经大学, 2021
- [3]新冠疫情下股市与汇市的联动性研究[D]. 骆燕玲.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4]基于金融英语翻译接受度的翻译策略 ——《期货期权达人迷》(节选)翻译报告[D]. 李童.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1
- [5]中国期货市场量化投资策略研究 ——以黑色系为例[D]. 代恩海. 西华大学, 2021
- [6]基于A股市场的多因子Alpha策略实证研究[D]. 李柯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7]券商研究报告对公募基金持仓的影响研究[D]. 江怡曼. 广西大学, 2021
- [8]BQ公司借壳上市的财务绩效研究[D]. 梁文慧.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9]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 车明. 四川大学, 2021(12)
- [10]上市公司“高送转”股利政策动因与经济后果研究 ——以北信源为例[D]. 吴超.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