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壤丘陵花生高产栽培技术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吕钦杨[1](2021)在《广西盾翅藤地理种源生长与叶片形态及营养物质研究》文中认为广西盾翅藤(Aspidopterys concava)为金虎尾科(Malpighiaceae)盾翅藤属(Aspidopterys)的木质藤本,是药食两用的木本植物,多生于海拔300-700m的石灰山密林中或丘陵灌丛中,广西的气候条件符合其生长习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可进行大面积人工种植。广西盾翅藤为稀有物种,其种源状况调查与开发利用也是对于此物种的保护。论文为对广西盾翅藤的首次研究。为探讨广西盾翅藤的优良种源,首先对其展开了外业踏查,最终踏查得到6个不同地理种源(靖西、龙州、崇左、大新、大化、平果),采种统一进行扦插,研究其扦插苗生长与叶片形态及营养物质,结果表明:1.广西盾翅藤各指标与种源原产地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表明,生长指标中枝条数、枝条总长度与海拔显着负相关,枝条数与年平均气温显着正相关;叶片形态指标中叶形指数与种源原产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着负相关;叶片部分营养物质与种源原产地环境因子具有相关性,结果表明原产地海拔越高、年平均气温越低、年均降雨量越高、无霜期越低以及土壤磷含量越高,叶片的营养物质含量有所提升。2.广西盾翅藤不同地理种源生长结果表明,龙州种源枝条数、枝条总长度、可食用部分产量均为最大值,靖西种源枝条数、枝条总长度、产量均为最小值,龙州与靖西种源各项生长指标均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余4处种源崇左、大新、大化、平果之间无显着性差异。从产量角度来看,最佳种源为龙州。3.广西盾翅藤不同地理种源扦插苗叶片形态指标最特殊的有3处种源:大新种源叶长较大,叶宽最大,叶形指数最小,叶面积、叶周长最大;崇左种源叶长最大,叶形指数最大,叶厚最厚,叶周长较大;平果种源叶长、叶宽、叶厚、叶面积、叶周长均为最小值。4.对照国家标准《蔬菜中硝酸盐限量》,叶菜类蔬菜硝酸盐含量不能超过3000mg/kg。6个地理种源中,靖西、龙州、崇左、大化超标,符合标准的有大新、平果种源。广西盾翅藤叶片硝酸盐含量均值为2915.09mg/kg,达到标准。5.对照WHO/FAO提出的蛋白质标准与模式谱,广西盾翅藤叶片氨基酸含量中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40.57%,接近理想蛋白质标准,SRC值为65.31,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广西盾翅藤叶片蛋白质品质优秀,营养价值高,品质更为优良的种源为靖西与龙州。6.广西盾翅藤不同地理种源扦插苗叶片各项营养指标中,靖西种源可溶性糖、维生素C、总氨基酸、总皂苷含量较高,含水率、可溶性蛋白、粗纤维、多糖、总黄酮含量较低;龙州种源叶绿素含量较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总氨基酸、多糖、总黄酮含量较低;崇左种源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多糖含量较高,游离脯氨酸、维生素C、脂肪含量较低;大新种源含水率较高,叶绿素、维生素C含量较低;大化种源游离脯氨酸、脂肪、总皂苷含量较高,可溶性糖、粗纤维、总黄酮含量较低;平果种源含水率、可溶性蛋白、脂肪、粗纤维、总黄酮含量高,多糖、总皂苷含量较低。7.广西盾翅藤扦插苗各指标隶属函数综合分析表明大化、平果、靖西为相对优良的种源。总的来说,广西盾翅藤的营养价值较高,蛋白质品质高,药用价值高。从产量角度来看,最佳种源为龙州;从风味与营养角度来看,最佳种源为靖西;从药用角度来看,最佳种源为大化;硝酸盐标准下,最佳种源为平果。
张潇丹[2](2021)在《薄壳山核桃矿质养分及果实性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是世界着名的本木干果油料树种之一,也是是良好的材用、生态树种。在我国,食用油自给率低、对外依存度高达69.9%,同时幅员辽阔、山地资源丰富,发展薄壳山核桃等木本油料作物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已有14个省份开始引进种植薄壳山核桃,主要生产干果直接食用,但作为产业则发展缓慢,低产低效问题突出,产品结构单一。为推动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本文以主栽品种‘马罕’等10个无性系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揭示生育期薄壳山核桃主要矿质养分动态变化和营养累积规律,从矿质营养角度解析薄壳山核桃低产低效的成因并建立营养诊断方法,分析评价不同无性系间果实营养性状尤其脂肪酸组成,为薄壳山核桃科学种植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薄壳山核桃‘马罕’8种矿质养分含量随生育期动态呈现一定规律性,因果实、叶片部位不同,各元素呈各自不同或相似特征。果实元素含量,多数元素(N、P、Ca、Mg、Mn、Zn、前中期B)总体下降,而K、B有所不同,果K先降后升,而B成熟期急剧增431%。叶片元素含量除N和前期的P、K呈下降外,而其余元素(Ca、Mg、Mn、Zn、B)前低后高,Ca、Mg、K、P生育末期出现翘尾尤其Ca、Mg翘尾幅度巨大,Mn、Zn、B含量动态高度相似。除P、K外,其余叶片高于果实。各元素具体含量及生育期变幅如下:N含量叶片范围16.35g/kg~24.93g/kg,平均20.09g/kg,生育期变幅CV11.22%;果实6.02g/kg~29.90g/kg,平均11.26g/kg,CV62.41%。P含量叶片1.07g/kg~3.54g/kg,平均1.66g/kg,CV40.72%;果实1.31g/kg~3.99g/kg,平均2.26g/kg,CV34.28%。K含量叶片6.17g/kg~15.54g/kg,平均10.76g/kg,CV20.01%;果实6.11g/kg~18.98g/kg,平均14.41g/kg,CV25.15%。Ca含量叶片14.15g/kg~42.33g/kg,平均22.46g/kg,CV27.40%;果实4.29g/kg~21.00g/kg,平均12.01g/kg,CV42.79%。Mg含量叶片3.24g/kg~6.50g/kg,平均3.85g/kg,CV20.32%;果实0.92g/kg~4.80g/kg,平均2.45g/kg,CV50.28%。Mn含量叶片0.72g/kg~1.54g/kg,平均1.18g/kg,CV21.57%;果实0.12g/kg~0.89g/kg,平均0.42g/kg,CV53.48%。Zn含量叶片63.40mg/kg~104.4mg/kg,平均85.13mg/kg,CV14.51%;果实26.33mg/kg~85.15mg/kg,平均41.66mg/kg,CV43.57%。B含量叶片20.75mg/kg~59.03mg/kg,平均43.33mg/kg,CV32.00%;果实11.40mg/kg~60.60mg/kg,平均22.68mg/kg,CV60.52%。生育期各元素平均含量排序:叶片Ca>N>K>Mg>P>Mn>Zn>B,果实K>Ca>N>Mg>P>Mn>Zn>B。其中,Ca>N、Mg>P、Mn近P(叶片Mn甚至高于传统中量元素0.1%的下限),与常规作物相比较特殊,因此,薄壳山核桃Ca、Mg、P、Mn含量的这些特点,可能是其有别于其它作物的植物营养学的特殊性。(2)薄壳山核桃‘马罕’果实矿质元素累积量总体均呈上升趋势,与生物量累积量变化趋势相似,但呈现更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在生育初期至7月上中旬累积缓慢;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各元素快速累积至果实,对果实最终累积量贡献率甚至超过100%;8月下旬至9月下旬变化平缓,其中,P、Ca、Mg、Mn在9月甚至出现明显负累积,呈现由果实向外净转移;末期各元素又有所正向累积。矿质元素累积量变化幅度大小为B>K>Zn>N>Ca>P>Mg>Mn。(3)以薄壳山核桃‘马罕’常规林(高产林)为参比,‘马罕’低效林在7月与9月的叶片、果实、一年生枝条的韧皮部和木质部等主要矿质元素含量与参比的差异高度一致,即同部位中的N、P、K、Mn、Zn含量低效林均低于常规林,而Ca、Mg含量则低效林高于常规林,两林分间的差异,尤以叶片较其它部位有更高显着性,叶N、P、K、Mn、Zn在7月、9月均达到极显着差异水平,韧皮部和木质部9月N、P、Zn等也达到极高显着性水平。相应地,果实累积量N、P、K、Mn、Zn等亦低效林极显着低于常规林。据此,矿质养分N、P、K、Mn、Zn等的不足,可能是构成低效林的成因。林分间矿质这种差异,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供给)并不一致,除P外甚至正好相反,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揭示。依据养分综合诊断DRIS指数,推断低效林养分相对缺乏顺序:7月叶片K>Mn>P>Zn>N>B>Mg>Ca,7月果实P>K>Mn>N>Zn>B>Mg>Ca,9月叶片P>K>Mn>Zn>N>B>Mg>Ca,9月果实P>Mn>N>Zn>B>Mg>Ca>K。其中,叶片和果实的P、Mn、K、N、Zn指数均为负值(除9月果实K外),7月、9月的高度一致,表明这些元素供应不足、偏离平衡,可能是导致低效林的原因,尤其P、Mn远离平衡、须补充。DRIS诊断结论与含量对比诊断结论一致。(4)薄壳山核桃10个无性系果实主要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在果实质量和外形方面,青果单重、坚果单重、仁重、出籽率、出仁率、青果果长、青果果宽、坚果果长、坚果果宽9个性状在10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间存在显着性差异,仅坚果壳厚未表现出显着性差异;10个无性系中,各指标变异系数大小为仁重>坚果单重>青果单重>出籽率>坚果壳厚>坚果果宽>出仁率>坚果果长>青果果长>青果果宽。在种仁内含营养物中,蛋白质、可溶性糖、单宁在10个无性系间存在一定显着性差异,粗脂肪差异不显着;10个无性系粗脂肪平均含量为70.01%,蛋白质平均含量67.50mg/g,可溶性糖平均含量10.7mg/g,单宁平均6.07mg/g,各指标变异系数大小为可溶性糖>单宁>蛋白质>粗脂肪。各指标变异,为品种筛选提供了指南。综合各项指标,所有无性系尤其28号、104号和34号可为食用油生产品种;104号和28号可推荐为果用栽培品种;1号、35号、28号、34号和29号可为高档食用油品种;29号、21号、20号和34号可作为鲜食型品种加以开发利用。此外,薄壳山核桃坚果高脂肪酸含量、高出油率(平均35.36%,出籽率×粗脂肪含量),高度契合我国耕地资源不足、而山区面积广大的国情,发展薄壳山核桃产业,很有希望为弥补我国对食用植物油的缺口发挥至关重要作用。(5)薄壳山核桃10个无性系种仁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6个脂肪酸组成成分含量在10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间存在一定显着性差异,仅顺-11-二十碳烯酸差异不显着。10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种仁脂肪酸组分平均含量顺序为油酸(70.02%)>亚油酸(19.58%)>棕榈酸(5.73%)>硬脂酸(2.38%)>亚麻酸(0.97%)>顺-11-二十碳烯酸(0.25%)>花生酸(0.05%)。不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91.82%)占据优势,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占71.26%,多不饱和脂肪酸占20.56%;油酸是最主要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其次为顺-11-二十碳烯酸;亚油酸是最主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其次为亚麻酸。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为8.17%,棕榈酸是主要的饱和脂肪酸,其次为硬脂酸,再次为花生酸。。不饱和脂肪酸为饱和脂肪酸的11.24倍,单不饱和脂肪酸为多不饱和脂肪酸的3.47倍,具有健康高品质食用油的“低饱和脂肪酸、高不饱和脂肪酸”的特点,为优质食用油资源,很具开发和市场潜力。
王亚麒[3](2021)在《长期种植施肥模式对烟地生产力和养分状况的影响》文中认为烤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种植施肥对烟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巨大。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匮乏,烤烟连作现象十分普遍。同时,烤烟也是需肥较多的作物,在长期连作和大量施肥条件下产生了一系列生产问题,如烟地生产力下降,连作障碍严重,土壤理化、生物学性质恶化,养分不均衡积累,肥料利用率降低和环境污染等。为了维持连作高产,烟农不得不加大肥料用量,造成恶性循环。但是,有关烤烟种植施肥的研究一般以短期试验为主,难以全面系统地了解长期种植施肥条件下,烟地生产力和肥力肥效的演变规律。为此,贵州省遵义市烟草公司于2004年在三岔烟草科技园建立了烟地长期肥力肥效监测基地,试验处理涵盖了当地的主要种植模式(烤烟连作和烤烟-玉米轮作)和施肥措施(单施化肥和化肥有机肥配施)。本文基于2004~2020年遵义市烟地肥力肥效长期定位监测数据(本人采集近4年的数据),以烟地作物产量、养分输入(施肥和降雨)、养分输出(包括淋溶和作物吸收)和土壤微生物种群变化为切入点,在烤烟连作和烤烟-玉米轮作,单施化肥和化肥有机肥配施条件下,对烟地生产力、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变化展开研究,揭示它们的变化趋势,了解当地主要种植施肥措施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的影响,为保持当地烤烟生产的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烤烟连作和烤烟-玉米轮作两种不同种植模式下,烟叶产量和品质在多数年份无显着差异,发生病害是连作烤烟在某些年份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在轮连作的烟地土壤上,冬季均种植黑麦草,可能有益于消减烤烟连作障碍。在化肥有机肥配施和单施化肥的两种施肥处理中,作物(指烤烟、玉米和黑麦草的统称,下同)的产量在初期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显着差异,随后前者的作物产量逐渐高于后者;在不施肥的处理中,作物产量最低。因此,在供试土壤上,施肥对烤烟产量的影响大于种植模式,化肥有机肥配施对作物产量的有益作用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在不施肥条件下,尽管作物产量最低,但仍然维持一定产量,说明长期不施肥条件下土壤仍具有一定的供肥能力。(2)烟地作物的养分吸收量的变化规律类似作物产量,即在轮连作处理之间,作物养分吸收量在多数年份无显着差异;不施肥作物的养分吸收量最低;在化肥有机肥配施和单施化肥的处理中,作物养分吸收量初期无显着差异,后逐渐表现为前者显着高于后者。就肥料经济效益(施用单位肥料获得的经济产量)而言,施肥处理的肥料经济效益在前期无显着差异,随着种植年限延长,化肥有机肥配施逐渐高于单施化肥。(3)土壤养分淋失以硝态氮和钾为主,分别为22.69~39.70 kg ha-1和16.35~32.39 kg ha-1,占施肥量的19.10%~40.54%和7.76%~18.65%。经地下径流淋失的磷可忽略不计。黄壤富含铁、铝,对磷的固定作用较强,但土壤胶体对硝态氮和钾的吸附能力较弱,这可能是导致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在化肥有机肥配施的土壤中,氮钾淋失量显着低于单施化肥,原因之一可能与长期施用有机肥促进形成大团聚体有关,从而减少了氮钾的淋溶损失。(4)降雨输入烟地的磷钾较少,对作物营养的贡献可以忽略;年降雨中氮的输入量为20.8923.20 kg ha-1,占烤烟施肥量的16.02%16.85%。其中,铵态氮、硝态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分别占总氮沉降量的39.65%49.37%、24.74%32.29%和24.12%30.33%。说明氮的湿沉降对烟地作物的氮素营养有一定的补充作用,尤其对不施肥土壤(对照)有重要贡献。(5)在施肥处理中,土壤全量和有效氮磷钾养分含量随种植时间延长而提高,说明在施肥的土壤中,养分输入大于养分输出;而在轮连作的土壤中,土壤养分含量无显着差异,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亏盈无显着影响。化肥有机肥配施增加了土壤大团聚体(>0.25 mm)比例,尤其是大团聚体内部的0.0530.25 mm团聚体的数量,前者(>0.25 mm大团聚体)对土壤氮、磷、钾贡献率分别由51.52%、52.31%和62.56%(单施化肥)提高至55.34%、57.27%和63.92%(化肥有机肥配施);后者(0.0530.25 mm团聚体)对土壤氮、磷、钾贡献率则分别由28.27%、28.85%和30.33%(单施化肥)提高至30.36%、33.49%和31.54%(化肥有机肥配施)。因此,化肥有机肥配施改变了烟地土壤养分在土壤孔隙中的空间分布,促进了土壤养分的保蓄。(6)与烤烟连作和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在化肥有机肥配施和烤烟-玉米轮作的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显着增加,说明施用有机肥和合理轮作改善了微生物生存的土壤环境,促进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数量增加,群落结构优化,有益于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循环。此外,土壤微生物合成蔗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脲酶、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有关通路的相对丰度也显着增加,土壤微生物分泌的有机酸和H+增多,有益于土壤碳氮转化和难溶性磷酸盐溶解。综上所述,“烤烟-玉米轮作(冬季种植黑麦草)+化肥有机肥配施”的生产模式能够促进土壤大团聚体形成,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种群多样性,活化土壤难溶性磷,减少土壤硝态氮和钾淋失以及提高作物产量。因此,该种施肥种植模式可考虑在当地烟区推广应用。
林艳艳[4](2021)在《沿海地区不同土壤类型花生高产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生是平潭的主要经济作物,但花生单产不高。平潭耕地土壤类型分为3种,不同土壤类型需要采取不同的耕作措施。本文作者从土壤耕作、品种选择、种子处理、科学水肥管理及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花生的高产配套措施。
李娟,张立成,章明清,王煌平,张辉,张永春[5](2021)在《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赤红壤旱地花生–甘薯轮作体系产量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模式下赤红壤旱地花生-甘薯轮作体系中两种作物产量的稳定性,以优化作物养分管理。[方法]化肥定位试验和化肥配施有机肥定位试验在闽东南典型赤红壤旱地分别连续进行了15和13年,种植制度均为花生-甘薯轮作。化肥定位试验处理包括农民习惯施肥、推荐施肥以及在推荐施肥基础上不施氮、磷、钾的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化肥有机肥定位试验处理包括农民习惯施肥、推荐施肥以及以商品有机肥、猪粪和稻草替代1/3推荐施氮量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根据历年花生和甘薯产量,计算了产量的可持续性指数和变异系数,构建一元灰色线性模型,计算了不同施肥模式的长期趋势产量。[结果]长期化肥定位试验中,推荐施肥处理的花生和甘薯产量均值显着高于其它5个处理;在长期有机无机肥配合试验中,3个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产量均高于推荐施肥处理。花生和甘薯化肥推荐施肥的产量可持续指数(SYI)分别为0.729±0.019和0.501±0.028,化肥配施猪粪花生的SYI为0.689±0.013,显着高于推荐施肥和化肥配施稻草处理,与配施商品有机肥处理差异不显着;化肥配施稻草甘薯的SYI为0.514±0.029,显着高于推荐施肥处理和化肥配施商品有机肥处理,与化肥配施猪粪处理的差异不显着。一元灰色线性模型显示,推荐施肥处理的花生和甘薯趋势产量均值分别为3780和19408 kg/hm2,均显着高于其他化肥处理。化肥配施猪粪的花生趋势产量均值为3492 kg/hm2,在95%置信区间,显着高于推荐施肥和其余两个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化肥配施稻草处理甘薯的趋势产量均值为17567 kg/hm2,显着高于推荐施肥处理和化肥配施商品有机肥处理,与化肥配施猪粪处理没有显着差异。产量可持续性指数较变异系数可更加有效地区分不同处理之间的产量波动差异,与产量的绝对高低没有关系。[结论]化肥推荐施肥有利于提高赤红壤旱地轮作体系中花生和甘薯的产量;猪粪或商品有机肥替代1/3的化肥氮均可提高花生产量的稳定性和增产潜力,而稻草或猪粪替代1/3的化肥氮对甘薯产量及其稳定性最为有利。
刘宇锋,范如芹,曾成城,梁芷姮[6](2021)在《广西花生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对2009—2018年广西花生的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花生总产量等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与同期全国水平进行比较;对广西花生总产量、种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及其总增长率、年均增长率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制约广西花生产业发展的土壤、肥料因素及其对广西花生单产的影响。广西花生生产中施肥现状的主要问题在于:调查研究工作存在空白、科学施肥水平有待提高、科学施肥配套技术体系有待完善、专用肥研发和专利申报相对滞后,要加大广西花生专用肥研发和专利申请力度,完善符合广西花生施肥配套栽培管理体系,推动农业新技术在广西花生产业的应用。
肖本潮[7](2020)在《豫南地区春播花生高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了豫南地区春播花生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露地高产栽培技术和间作套种高产栽培技术2个方面,以期为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蒋静慧[8](2020)在《广东云浮市新兴县茎络模式农业景观规划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下,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耕地减少、土地利用破碎化等问题也日益加剧。如何在保障农业生产活力的前提下,提高农业景观的生态性、安全性、可持续性,是业界需要研究的课题。农业作为中国广大乡村的基础产业,其观光农业、乡村文旅等新规划实践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打造一村一景,突出县域景观风貌特色,避免规划雷同化与均质化,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归纳比较、软件应用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理论与案例的剖析,探索构建农业景观茎络模式的规划方法,进一步归纳提炼新兴县农业景观特征与要素,并在县域与村域两个空间层级景观规划加以实地规划论证。论文首先对中国农业景观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乡村建设的需求进行了讨论,对农业景观的规划理念与方法研究历程进行了回顾,梳理了相关农业景观的概念,明确了研究内容与方法。其次,探讨中国农业景观现状特点,以景观形态学、景观生态学以及人居环境等理论作为茎络规划方法的理论基础,借鉴了国内外的农业景观规划案例的经验,从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传统文化理念、古代农业灌溉系统三个方面研究茎络理论的生成背景。重点分析新兴县农业景观格局中的茎络形态特征,从农业景观茎络模式的构成内容、等级层次、服务功能以及生态循环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新兴县农业景观茎络模式的规划理念与方法。结合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11个自然村的实地调研,运用茎络模式的规划理念与方法,从县域和村域节点尺度对新兴县的农业景观要素进行了归类分析,总结出新兴县的农业相关景观特征。最后,以新兴县三叉坑地区作为实证对象,探讨村域尺度的茎络模式农业景观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对三叉坑地区的农业景观进行了较为整体的农业景观规划设计,为新兴县其它村域的农业景观茎络模式规划设计提供了参考。
周婷婷[9](2020)在《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微生物及理化性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为提高果园综合经济效益,枣园间作苜蓿栽培模式在新疆南疆地区逐渐被推广应用;合理的种植间距既能避免植物间激烈的水分和养分竞争,又能改善土壤质量,进而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因此,筛选出本地的最佳种植间距,能够对该地区枣苜间作系统的管理进行精确指导,同时为枣苜间作技术规范化发展提供依据。本试验于20192020年在塔里木大学园艺试验站和高产栽培实验室进行枣苜间作试验,设计三种间距(分别为0.55 m,0.85 m,1.15 m),以红枣单作和苜蓿单作为对照,研究不同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理化性质、苜蓿生物学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枣苜间作系统中,土壤微生物数量随时期推进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细菌在6月19日、真菌和放线菌在7月21日达到峰值;与单作相比,枣苜间作能够显着增加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不同间距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达到了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当间距为0.55 m时,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平均数量最高。2、枣苜间作系统中,土壤化学性质随时期推进发生相应变化,土壤pH值、碱解氮含量和速效磷含量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规律,土壤速效钾含量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土壤pH值大小总体表现为间作<单作,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表现为间作>单作,说明枣苜间作能有效降低土壤pH值,显着提高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土壤碱解氮含量总体表现为苜蓿单作>间作>红枣单作,碱解氮含量降低,说明枣苜间作存在营养竞争;当间距为0.55 m时,土壤pH平均值最小(7.62),分别比苜蓿单作、红枣单作降低2.31%、2.06%,土壤速效钾含量最大(261.94 mg·kg-1);当间距为0.85m时,土壤碱解氮(90.38 mg·kg-1)、速效磷(43.10 mg·kg-1)含量最大。3、枣苜间作系统中,土壤物理性质随时期推进发生相应变化,土壤平均含水量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9月为最低值,土壤容重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在6月份达到最高值;与红枣单作相比,枣苜间作能够显着提高土壤平均含水量和降低土壤容重;不同间距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达到了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当间距为0.55 m时,土壤平均含水量最高、容重下降幅度最大,土壤状况最好。4、枣苜间作系统中,比较不同间距下苜蓿生物学性状,头茬和二茬草在0.85 m间距时均表现最优,具有丰产的潜在能力;不同间距下头茬苜蓿生长速度平均值(1.56 cm/d)大于二茬(0.59 cm/d);在整个生育期,M3处理苜蓿生长速度快,M1生长慢。5、枣苜间作系统中,当间距为0.85 m时,全年苜蓿产量最高(40820.00 kg·hm-2),不同处理对红枣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着;M1、M2处理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相较单作,均能增产;其中,当间距为0.85 m时,LER最大(1.32),增产率最高,有产量优势。6、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值与土壤速效磷、钾呈显着负相关,与土壤真菌数量呈极显着负相关;速效磷与真菌数量呈显着正相关,速效钾和土壤含水量、土壤真菌数量呈显着正相关。本研究表明,枣苜间作能够显着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提高土壤湿度和养分含量,同时有效降低土壤容重和pH值,增加产量;当枣苜间距为0.55 m时,土壤疏松、绵软,透气性好,蓄水保墒能力强,土壤微生物数量丰富繁多,对土壤pH值的改善最明显;当枣苜间距为0.85 m时,土壤养分含量最高,苜蓿生物学性状表现最优,增产率最高。
张烨[10](2020)在《长沙县茶园土壤肥力质量及管理对策研究》文中提出
二、红壤丘陵花生高产栽培技术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壤丘陵花生高产栽培技术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盾翅藤地理种源生长与叶片形态及营养物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广西盾翅藤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广西盾翅藤简介 |
1.1.2 生物学特性及生态习性 |
1.1.3 营养价值及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 |
1.1.4 育苗技术研究 |
1.1.5 显微特征研究 |
1.1.6 资源调查现状 |
1.2 研究背景及相关木本蔬菜研究现状 |
1.3 研究区域概述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外业调查及采样 |
2.2 扦插方法 |
2.3 指标测定 |
2.3.1 土壤指标测定 |
2.3.2 生长指标测定 |
2.3.3 叶片形态指标测定 |
2.3.4 叶片营养指标测定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5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广西盾翅藤各地理种源状况及生长、叶片形态差异分析 |
3.1 广西盾翅藤各地理种源状况及生境分析 |
3.1.1 各种源生境情况 |
3.1.2 各种源主要植被情况调查 |
3.1.3 各种源土壤相关元素分析 |
3.2 广西盾翅藤不同地理种源扦插苗生长指标分析 |
3.2.1 各种源扦插苗枝条数分析 |
3.2.2 各种源扦插苗枝条总长度分析 |
3.2.3 各种源扦插苗可食用部分产量分析 |
3.3 广西盾翅藤不同地理种源扦插苗叶片形态指标分析 |
3.3.1 各种源扦插苗叶长、叶宽分析 |
3.3.2 各种源扦插苗叶形指数分析 |
3.3.3 各种源扦插苗叶厚分析 |
3.3.4 各种源扦插苗叶面积分析 |
3.3.5 各种源扦插苗叶周长分析 |
第四章 广西盾翅藤不同地理种源扦插苗营养指标分析 |
4.1 各种源扦插苗叶片含水率分析 |
4.2 各种源扦插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分析 |
4.3 各种源扦插苗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分析 |
4.4 各种源扦插苗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分析 |
4.5 各种源扦插苗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分析 |
4.6 各种源扦插苗叶片维生素C含量分析 |
4.7 各种源扦插苗叶片硝酸盐含量分析 |
4.8 各种源扦插苗叶片氨基酸含量分析 |
4.9 各种源扦插苗叶片脂肪含量分析 |
4.10 各种源扦插苗叶片粗纤维含量分析 |
4.11 各种源扦插苗叶片(烘干样)多糖含量分析 |
4.12 各种源扦插苗叶片(烘干样)总黄酮含量分析 |
4.13 各种源扦插苗叶片总皂苷(烘干样)含量分析 |
4.14 各指标之间的综合分析 |
4.14.1 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4.14.2 各指标隶属函数模糊综合评价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5.3 问题与展望 |
5.4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2)薄壳山核桃矿质养分及果实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薄壳山核桃概况 |
1.1.1 薄壳山核桃及其利用方向 |
1.1.2 薄壳山核桃生产研究进展 |
1.1.3 薄壳山核桃果实性状及脂肪酸组成 |
1.2 经济林树木矿质营养 |
1.2.1 植物营养生理 |
1.2.2 经济林木生长发育与矿质营养 |
1.2.3 果树营养诊断 |
1.3 低效林 |
1.3.1 低效林的概念 |
1.3.2 低效林的原因 |
第2章 绪论 |
2.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2.1.1 选题背景 |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2.1 研究内容 |
2.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2.3 技术路线 |
第3章 薄壳山核桃‘马罕’矿质养分动态变化规律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果实生长动态变化 |
3.2.2 叶片和果实主要矿质养分含量动态变化 |
3.2.3 叶片和果实矿质元素含量比例 |
3.2.4 果实主要矿质养分累积量变化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4章 薄壳山核桃‘马罕’低效林矿质营养及诊断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两种林分下不同部位的矿质养分含量 |
4.2.2 两种林分下叶片和果实生长及矿质养分累积量 |
4.2.3 低效林矿质养分平衡评价(综合诊断DRIS指数) |
4.3 讨论与小结 |
第5章 薄壳山核桃果实性状与脂肪酸组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5.1.4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无性系果实形态性状 |
5.2.2 不同无性系果实主要营养成分 |
5.2.3 不同无性系种仁脂肪酸组成 |
5.3 讨论与小结 |
第6章 总结 |
6.1 薄壳山核桃生育期矿质养分动态特征 |
6.2 薄壳山核桃低效林矿质养分成因及诊断 |
6.3 薄壳山核桃无性系果实性状与脂肪酸组成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发表及参与课题情况 |
(3)长期种植施肥模式对烟地生产力和养分状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土壤长期定位监测试验研究概况 |
1.1.1 国外研究概况 |
1.1.2 国内研究概况 |
1.2 长期种植施肥下作物产量与品质研究进展 |
1.2.1 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1.2.2 施肥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1.2.3 长期种植施肥对烤烟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1.3 长期种植施肥下土壤养分淋失研究进展 |
1.3.1 土壤养分淋失及其影响因素 |
1.3.2 长期种植施肥对土壤养分淋失的影响 |
1.4 降雨养分输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
1.4.1 降雨养分输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1.4.2 降雨养分输入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
1.5 长期种植施肥下土壤养分研究进展 |
1.5.1 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1.5.2 施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1.5.3 长期种植施肥对植烟土壤养分的影响 |
1.6 长期种植施肥下土壤团聚体研究进展 |
1.6.1 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
1.6.2 施肥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
1.7 长期种植施肥下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
1.7.1 长期种植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
1.7.2 长期种植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1.7.3 长期种植施肥对植烟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1.8 长期种植施肥下农业系统养分盈亏平衡研究进展 |
1.8.1 农业系统养分盈亏平衡特征 |
1.8.2 长期种植施肥对农业系统养分盈亏平衡的影响 |
第2章 绪论 |
2.1 立题依据 |
2.2 研究目标 |
2.3 研究内容 |
2.4 技术路线 |
第3章 种植施肥对烟地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地概况 |
3.2.2 试验设计 |
3.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3.2.4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烤烟产量与品质 |
3.3.2 玉米产量与品质 |
3.3.3 黑麦草产量与品质 |
3.4 讨论 |
3.4.1 作物产量 |
3.4.2 作物品质 |
3.5 小结 |
第4章 烟地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地概况 |
4.2.2 试验设计 |
4.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4.2.4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烤烟养分吸收量 |
4.3.2 玉米养分吸收量 |
4.3.3 黑麦草养分吸收量 |
4.3.4 肥料的经济效益 |
4.4 讨论 |
4.4.1 作物养分吸收量 |
4.4.2 肥料的经济效益 |
4.5 小结 |
第5章 烟地土壤养分淋失与降雨输入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地概况 |
5.2.2 试验设计 |
5.2.3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施肥下土壤养分淋失状况 |
5.3.2 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养分淋失状况 |
5.3.3 降雨养分输入 |
5.3.4 降雨中各形态氮的月均变化 |
5.4 讨论 |
5.4.1 土壤养分淋失 |
5.4.2 降雨养分输入 |
5.5 小结 |
第6章 烟地养分含量及其在土壤孔隙中的空间分布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地概况 |
6.2.2 试验设计 |
6.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6.2.4 数据处理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特征 |
6.3.2 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 |
6.3.3 土壤团聚体养分分布 |
6.3.4 土壤团聚体对养分的贡献率 |
6.4 讨论 |
6.4.1 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特征 |
6.4.2 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 |
6.4.3 土壤有机碳在土壤孔隙中的空间分布特征 |
6.4.4 土壤氮、磷、钾在土壤孔隙中的空间分布特征 |
6.5 小结 |
第7章 烟地土壤微生物对磷的活化及种群变化 |
7.1 前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试验地概况 |
7.2.2 试验设计 |
7.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7.2.4 数据处理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
7.3.2 可培养微生物数量 |
7.3.3 混合培养液中的有效磷及pH |
7.3.4 混合培养液中的有机酸 |
7.3.5 土壤细菌、真菌多样性分析 |
7.3.6 土壤优势细菌、真菌门 |
7.3.7 土壤优势细菌、真菌属 |
7.3.8 土壤微生物功能预测 |
7.4 讨论 |
7.4.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
7.4.2 土壤微生物对磷的活化 |
7.4.3 细菌、真菌群落结构 |
7.5 小结 |
第8章 长期种植施肥下烟地生产力与养分状况综合评价 |
8.1 烟地生产力 |
8.2 养分状况 |
8.2.1 氮 |
8.2.2 磷 |
8.2.3 钾 |
8.3 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研究创新点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专利及课题成果展示 |
(4)沿海地区不同土壤类型花生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冬翻备耕 |
1.1 翻耕沤肥 |
1.2 清除香附子 |
1.3 毒杀蛴螬 |
1.4 清洁田园 |
2 品种选择 |
3 种子处理 |
3.1 带壳晒种 |
3.2 剥壳选种 |
3.3 种衣剂包膜 |
3.4 催芽播种 |
3.4.1 浸种催芽技术 |
3.4.2 选择催芽 |
4 科学施肥 |
4.1 养分配比 |
4.2 适宜用量 |
4.3 增施有机肥 |
4.4 配施钙肥 |
4.4.1 钙肥用量 |
4.4.2钙肥施用技术 |
5 种植模式 |
5.1 赤土和赤沙土 |
5.2 滨海咸土 |
5.3 耕作风沙土 |
6 种植规格 |
7 适时播种 |
8 化学除草 |
9 地膜覆盖 |
1 0 查苗补苗 |
1 1 田间管理 |
1 2 病虫防治 |
1 2.1 青枯病防治 |
1 2.2 疮痂病防治 |
1 2.3 斜纹夜蛾防治 |
1 2.4 蛴螬防治 |
1 2.5 蚜虫防治 |
1 3 收获留种 |
(6)广西花生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广西花生产业发展现状与分析 |
1.1 广西与全国花生播种面积变化 |
1.2 广西与全国花生单位面积产量变化 |
1.3 广西与全国花生总产量变化 |
1.4 广西与全国花生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及其增长率相关分析 |
2 广西花生施肥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2.1 广西花生产区施肥现状的调查研究工作存在空白 |
2.2 花生科学施肥水平有待提高 |
2.3 花生科学施肥配套技术体系有待完善 |
2.4 广西的花生专用肥研发和专利申报相对滞后 |
3 广西花生产业发展与施肥技术建议 |
3.1 加大广西花生专用肥研发和专利申请力度 |
3.2 完善符合广西花生施肥配套栽培管理技术体系 |
3.3 推动农业新技术在广西花生施肥领域的应用 |
(7)豫南地区春播花生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露地春花生高产栽培技术 |
1.1 土壤选择 |
1.2 轮作倒茬 |
1.3 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 |
1.4 施足底肥与精细整地 |
1.5 适期播种 |
1.6 化控 |
1.7 水分管理 |
1.8 化学除草 |
1.9 及时收获 |
2 间作套种高产栽培技术 |
2.1 品种选择 |
2.2 及时播种 |
2.3 中耕松土 |
2.4 水肥管理 |
2.5 化控 |
2.6 及时收获 |
(8)广东云浮市新兴县茎络模式农业景观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选题背景 |
1.1.2 时代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农业 |
1.3.2 农业景观 |
1.4 研究现状与动态 |
1.4.1 国外农业景观研究现状 |
1.4.2 国内农业景观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农业景观茎络理论及相关案例概述 |
2.1 农业景观研究概述 |
2.1.1 农业的发展 |
2.1.2 农业景观的内涵 |
2.1.3 农业景观的现状 |
2.2 相关农业景观研究的基础理论 |
2.2.1 景观形态学 |
2.2.2 景观生态学 |
2.2.3 人居环境理论 |
2.2.4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
2.3 农业景观规划相关案例 |
2.3.1 台湾省云林县 |
2.3.2 日本水上町 |
2.3.3 江西省婺源篁岭 |
2.3.4 台湾省宜兰县 |
2.3.5 四个案例的启示 |
2.4 农业景观茎络理论生成背景 |
2.4.1 生态文明建设需求 |
2.4.2 传统文化中的理念 |
2.4.3 古代农业灌溉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云浮市新兴县农业景观茎络模式规划方法 |
3.1 农业景观“茎·络”模式的景观等级层次 |
3.1.1 茎络模式的县域尺度 |
3.1.2 茎络模式的村域尺度 |
3.1.3 茎络模式的节点尺度 |
3.2 新兴县农业景观格局 |
3.2.1 新兴县区位概况 |
3.2.2 新兴县农业资源现状分析 |
3.2.3 新兴县农业景观茎络特征 |
3.3 农业景观的茎络模式的内容 |
3.3.1 茎络模式的构成 |
3.3.2 茎络模式的应用 |
3.3.3 茎络模式多阶段规划 |
3.4 农业景观的服务功能 |
3.4.1 农业景观的生产功能 |
3.4.2 农业景观的生态功能 |
3.4.3 农业景观的美学功能 |
3.4.4 农业景观的经济功能 |
3.4.5 农业景观的社会功能 |
3.5 农业景观生态循环 |
3.5.1 生态系统运行机制 |
3.5.2 再生和非再生循环原理 |
3.5.3 再生循环农业生态系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云浮市新兴县农业景观构成要素 |
4.1 云浮市新兴县农业历史要素 |
4.1.1 新兴县农业环境的形成 |
4.1.2 新兴县多元地域文化的融合 |
4.2 云浮市新兴县农业景观地理要素 |
4.2.1 地貌形态 |
4.2.2 水系水文 |
4.2.3 土壤类型 |
4.2.4 气候特点 |
4.2.5 物候特征 |
4.3 云浮新兴县农业景观人文要素 |
4.3.1 人文风景 |
4.3.2 饮食文化 |
4.3.3 农俗活动 |
4.4 云浮市新兴县农业景观农田类型 |
4.4.0 农田 |
4.4.1 鱼塘 |
4.4.2 菜地 |
4.5 云浮市新兴县农业景观耕作制度 |
4.5.1 轮作制度 |
4.5.2 间作制度 |
4.6 云浮市新兴县农业景观聚落空间 |
4.6.1 聚落中的农业生产空间 |
4.6.2 民居中的农业活动空间 |
4.6.3 农俗仪式空间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云浮市新兴县三叉坑农业景观规划 |
5.1 三叉坑农业景观茎络结构 |
5.1.0 三叉坑区位概况 |
5.1.1 三叉坑农业景观“茎”要素 |
5.1.2 三叉坑农业景观“络”要素 |
5.2 云浮新兴县三叉坑农业景观规划原则 |
5.2.1 系统性原则 |
5.2.2 生态性原则 |
5.2.3 人本性原则 |
5.2.4 经济性原则 |
5.3 云浮新兴县三叉坑农业景观规划策略 |
5.3.1 三叉坑农业景观发展目标 |
5.3.2 三叉坑农业景观格局规划 |
5.3.3 三叉坑农业景观布局构思 |
5.4 云浮新兴县三叉坑农业景观专项设计 |
5.4.1 耕地保护与提升 |
5.4.2 林地的保护 |
5.4.3 缓冲带景观设计 |
5.4.4 道路景观设计 |
5.4.5 溪塘生态工程设计 |
5.4.6 聚落农业景观空间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微生物及理化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果草间作概念 |
1.2.2 果草间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1.2.3 果草间作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1.2.4 果草间作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1.2.5 果草间作对苜蓿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1 土壤微生物数量 |
2.3.2 土壤化学性质 |
2.3.3 土壤物理性质 |
2.3.4 苜蓿生物学性状 |
2.3.5 产量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3.1.1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细菌数量的影响 |
3.1.2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真菌数量的影响 |
3.1.3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
3.1.4 可数微生物培养照片 |
3.2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3.2.1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p H值的影响 |
3.2.2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
3.2.3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
3.2.4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
3.3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3.3.1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3.3.2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容重的影响 |
3.4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苜蓿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
3.4.1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头茬苜蓿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
3.4.2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二茬苜蓿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
3.4.3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苜蓿生长速度的影响 |
3.5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苜蓿及红枣产量的影响 |
3.6 枣苜间作系统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4.1.2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4.1.3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4.1.4 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苜蓿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红壤丘陵花生高产栽培技术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盾翅藤地理种源生长与叶片形态及营养物质研究[D]. 吕钦杨. 广西大学, 2021(12)
- [2]薄壳山核桃矿质养分及果实性状研究[D]. 张潇丹. 西南大学, 2021
- [3]长期种植施肥模式对烟地生产力和养分状况的影响[D]. 王亚麒. 西南大学, 2021
- [4]沿海地区不同土壤类型花生高产栽培技术[J]. 林艳艳. 农业科技通讯, 2021(03)
- [5]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赤红壤旱地花生–甘薯轮作体系产量稳定性研究[J]. 李娟,张立成,章明清,王煌平,张辉,张永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1(02)
- [6]广西花生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 刘宇锋,范如芹,曾成城,梁芷姮. 广西农学报, 2021(01)
- [7]豫南地区春播花生高产栽培技术[J]. 肖本潮. 现代农业科技, 2020(17)
- [8]广东云浮市新兴县茎络模式农业景观规划方法研究[D]. 蒋静慧.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微生物及理化性质的影响[D]. 周婷婷. 塔里木大学, 2020
- [10]长沙县茶园土壤肥力质量及管理对策研究[D]. 张烨. 湖南农业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