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气锤的维修经验点滴(论文文献综述)
鲁风萍[1](2019)在《抗战时期民营机器厂研究(1937-1945) ——以重庆顺昌铁工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机械制造业是指专门生产“军需民用”之机器的工业部门,是战争国家进行战斗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其发展水平是国家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1937年全面爆发的抗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惨痛的灾难,但也成为中华民族命运的一个转折点。对中国的机器制造业而言,抗日战争同样是其早期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出于抗战建国需要,机械工业成为大后方国民政府重点发展的产业,并在国家主导下取得巨大的成就,为以后中国工业化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伏笔。与此同时,民营机械企业也深受战争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拟对1937-1945年间顺昌铁工厂在大后方的发展状况进行考察,以探究战争对民营机械企业的影响。抗战前,中国机械工业以民营机械企业为主,集中分布在以上海为中心的东部沿海地区。顺昌铁工厂是一家从小机械修理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机器厂。1937年日本侵华,东部沦陷,国家危在旦夕,民族危机深重。为取得抗战胜利,实现民族独立,东部沿海工矿企业在国民政府的组织下,内迁至大后方。民营机械企业率先迁移,战争重塑了中国机械制造业的地理格局,直接打断了其正常发展路径。顺昌铁工厂是民营机械企业中的第一家内迁厂,并首批在重庆复工的企业。在抗战期间,顺昌铁工厂以支援抗战为目标,努力生产机器,满足市场需求,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到国家军事抗战和经济建设,成为大后方着名的机器大厂,为中华民族抗战建国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战时繁荣犹如昙花一现,在战争结束之际,该厂迅速沦落,直至卖机关厂,遣散工人。可见,战争是影响民营机械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此外,战时对机器的需求量剧增,引起了国民政府对民营机械企业的重视。大后方机器供不应求,国民政府加强机器生产,发展装备制造业,通过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干预民营机械企业,控制产购销等生产环节。国民政府的扶持政策,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顺昌铁工厂在大后方的生存,但也加深了其对政府的依赖性,使企业失去了生产的独立性,为后期发展埋下隐患。抗战结束时,国家开放自由市场,大后方民营机械厂全面崩溃,最终走上了停业解散、改组合并之路。顺昌铁工厂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民营机械企业在抗战中浴火新生的缩影,也是中国民族机器制造工业艰苦奋斗的写照。
肖希[2](2017)在《基于价值链分析的J公司成本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也面临更多挑战。企业想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稳步发展必须拥有核心竞争力,对制造业企业来说其核心竞争优势就是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优势。因此,企业的成本控制优化工作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现代企业成本控制方法的深入研究,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引入价值链思想作为控制企业成本工作的理论依据。价值链思想指导下的成本控制优化方法有助于提高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在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获得持续优势。本文在广泛分析国内外价值链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J公司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了J公司基本情况、成本管理控制现状和目前成本控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不仅对J公司内部价值链上的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进行了具体分析,还对J公司外部价值链上的行业价值链、竞争环境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进行了具体分析。同时,本文结合影响J公司成本控制工作的内外部因素,以科学的目标和方法为指导,不断优化和完善J公司的成本控制方案。为了保障J公司成本控制优化工作顺利开展,本文还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
陶大尧[3](1967)在《空气锤的维修经验点滴》文中认为 1.空气锤床易裂纹的修理我厂使用的400公斤空气锤的床身是分两段浇铸的,在联接缝处上部观察孔侧面产生了裂纹,如图1所示。
常先伟[4](2013)在《三维CAD/CAE软件环境下机械产品可靠性分析与设计》文中认为摘要:机械产品的可靠性分析与设计是保证机械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三维CAD/CAE软件作为产品数字化设计的工具,在产品可靠性分析与设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论文以在三维CAD/CAE软件环境下方便的实现产品的可靠性分析与设计为研究思路,开展机械产品可靠性分析与设计方法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对产品可靠性分析与设计的FMECA方法和结构可靠度的定量求解方法进行了研究,论述了产品FMECA的分析过程、实施步骤和分析方法,以结构可靠性的“应力-强度干涉”基本模型为基础,引入了结构可靠度三种常用的求解方法。对常用的三维CAD/CAE软件的数字化三维建模与分析仿真功能进行了分析研究,以SolidWorks为例分析了三维CAD软件的数字化产品建模功能,以ANSYS为例分析了三维CAE软件的有限元可靠性协同仿真功能和概率有限元数值模拟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三维CAD/CAE软件环境下进行产品可靠性分析的方案。通过对FMECA相关理论和SolidWorks二次开发技术的研究,论证了在SolidWorks环境下集成产品FMECA可靠性分析模块的可行性。通过对FMECA软件进行需求分析,设计了软件的体系结构、控制流程和后台数据库。采用VB.NET和SolidWorks API作为开发工具,开发了基于SolidWorks的产品FMECA可靠性分析软件SW-FMECA,实现了在三维CAD软件环境下进行产品FMECA分析的功能,完善了三维CAD/CAE软件环境下机械产品可靠性分析的方案。对ANSYS环境下零件结构强度可靠性定量分析与设计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归纳了零件可靠性定量分析中随机输入变量及其分布的确定方法,总结了在ANSYS软件环境下进行零件结构可靠性分析的流程。对ANSYS中可靠度求解方法:Monte-Carlo数值模拟法和响应面数值模拟法进行了研究,对这两种方法的抽样方法、实施过程和优缺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通过计算实例予以了验证。
张超[5](2020)在《济南市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是旅游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对解决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扩大内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且能够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旅游逐渐成为我国群众休闲娱乐的必选内容,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各级政府在文化遗产旅游方面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章丘区作为“千年古县”之一,在农村区域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但是其在文化遗产旅游方面的推进工作却一直都处于缓慢发展的阶段。挖掘和找寻章丘区旅游的农村文化遗产内容,成为推动章丘区旅游产业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时代要求。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概括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并提出创新及不足之处。其次介绍了文化旅游、农村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等相关概念以及旅游区位等理论。然后以济南市章丘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章丘农村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及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了解,将其资源归纳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其他文化遗产三类并进行了简单介绍。接着通过对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的SWOT分析得知,章丘的优势在于地理位置优越、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劣势在于自身定位不清晰、旅游产品开发滞后、旅游商品匮乏;区域旅游业发展迅速、政府重视、相关需求旺盛以及人才引进和经济发展的双重驱动是大环境所带来的机遇,而如何较好地进行资源保护、如何应对产业内的竞争者是章丘所面临的外在威胁。最后基于SWOT分析结果,本文认为章丘区为进一步发展农村文化遗产旅游应该科学定位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的“核心区”与“边缘区”,开发特色丰富的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同时大力开展宣传新媒体营销,稳步提高旅游市场服务。
李振兴[6](2014)在《5T悬挂吊车作用下焊接球网架结构的理论疲劳栽荷谱编制》文中认为疲劳载荷谱作为近年来疲劳问题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其编制过程将直接影响到所编制出载荷谱的真实性。目前常用的疲劳载荷谱的编制方法有实测和理论两种,但针对这两种编制方法,尤其对后者而言尚未有一个明确的编制流程框架,极大程度上限制了疲劳载荷谱在实际工程上的应用、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所作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对疲劳载荷谱的发展动态作了详细叙述,并列举出历年来国内部分设置悬挂吊车的网架工程实例。2.对疲劳载荷谱的理论编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针对网架结构悬挂吊点疲劳载荷谱理论编制方法的总体框架。3.以太原理工大学结构实验室的屋顶尺寸为依据,利用空间网格结构设计软件MSTCAD尝试性地设计出一个符合该实验室使用要求的设置有悬挂吊车的网架结构。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建立该网架结构的模型,对仅考虑吊重载荷发生变化情况下网架结构进行动态模拟,找出其控制吊点。4.试探性地运用本文所提出的理论编谱方法对该悬挂吊点在随机吊重载荷下的载荷历程进行统计、分析,并编制出其超值累积频数曲线,进而对该网架结构的寿命进行预估。并为今后该网架结构的变幅疲劳设计及疲劳寿命的预估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通过结合疲劳载荷谱的常用编制方法,建立了理论编制方法的整体流程框架,后又通过具体工程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理论编谱方法的有效性,为今后疲劳载荷谱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车志远[7](2020)在《新世纪文学中的“新工人”叙事研究(2000-201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工人”是一个复数概念,其本身包含着中国经济社会构建与转型的特定指向:一类是东南沿海等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下产生的“新工人”,一类是作为“共和国长子”的老工业基地转型下的“老工人”。20世纪90年代,几千万的国企“老工人”下岗和数以亿计的“新工人”进城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他们始终都内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多年来,文学研究者们往往用“底层文学”“打工文学”“农民工文学”等词语来命名“新工人”题材的文学创作,但这种称谓却失去了与“老工人”对照中应有的历史意识,消解了为“新工人”争取劳工权益、享受与城市居民平等待遇等方面的文化政治意味。如何通过文学实践来表现“新工人”的真实诉求、建构新型的社会文化、想象一个更加平等与公平的未来是本文的切入点和主题。无论是老工人,还是新工人,他们都始终内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以一种历史意识来追溯梳理“新工人”的“前生今世”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更有“方法论”意义。一方面要从“启蒙话语”“革命话语”“底层话语”三个视角来发现这一群体是如何纳入“政治规划”与“文学想象”的,另一方面,更要看到这些复杂的形象是如何被呈现的。如果我们要从整体上观察新世纪文学,那么,曹征路《那儿》的发表及其讨论所带来的知识界和整个社会关注对象的转变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标志性事件。从《那儿》到《问苍茫》勾连出“底层话语”与“左翼话语”,并以反思“纯文学”,恢复了“文学”与“现实”的关联,文学由“怎么写”转变为“写什么”与“为谁写”和“谁来写”的转变。在这种转变中,新世纪“新工人”书写逐渐成为一个重要写作趋向。在《那儿》之后,讲述“新工人”已经由“应不应该讲述”向“如何讲述新工人”转向。在讲述方式上,以人道主义情怀和社会批判为己任的现实主义重新介入转型期社会语境之中,现实主义成为讲述“新工人”的重要方式;在讲述主体上,一方面是从“代言者”以观看“他人”之痛方式聚焦“新工人”,另一方面文学创作主体不断下移,“新工人”也开始表达自身;在讲述空间上,讲述“新工人”离不开城乡关系书写,城与乡不仅是作为有关“新工人”空间想象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百年来中国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另外本论文选取了“新工人”诗歌、“新工人”非虚构写作以及“新工人”影像表达作为切入点,来进一步探求其艺术形式的意义、局限及可能性,以期为新世纪文学增添新的文化想象与表现形式,最后我们既要能看到其意义和价值,也要看到其限度和可能,以期“新工人”书写能够为新世纪文学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的基点。“新工人”书写不只是特定群体的文学形态,而是一种更具代表性的、回应现代危机的文学表达。对“新工人”的建构与想象既是一个尖锐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有关“人的可能性问题”。在搜集整理分析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本文结合社会历史现状探索使用了文化研究等方法,并在行文中有所归纳。
王建光[8](2019)在《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进城”故事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城市想象及其表现》文中认为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是整体上向现代城市文明迈进的过程。“进城”,意味着从乡村到城市的空间“迁移”,更意味着现代城市文明形态的不断变化所带来的普遍性的生存境遇。在全球化不同阶段社会转型潮流的影响下,中国“进城”故事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50年代初革命者的“进城”,通过建构社会主义城市、社会主义城乡格局,试图超越工业化时代欧美国家的“进城”困境。90年代以来的“进城”,既受到新的全球化潮流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克服50年代初的“进城”所导致的一系列困境。两次“进城”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中国“进城”故事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中国当代文学中丰富而复杂的城市想象,提供了认识中国“进城”故事的活力与困境的有效途径。相对于学界所普遍关注的空间“迁移”中“农民/农民工/乡下人”的“进城”问题,本研究则将“进城”视为中国人普遍性的生存境遇,基于乡土文学与城市文学的整体性观照,探究不同的城市想象之间碰撞、冲突的观念基础和现实语境,揭示不同的城市想象所塑造的精神结构以及由此所导致的认同困境,从而尝试为“进城”问题研究提供新的意义空间,这正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论文共三章。第一章,围绕“工人神话”,集中探讨计划经济时代城市想象中的认识问题与认同问题。革命者的“进城”、社会主义城市建构、社会主义城乡格局想象,既体现了神圣性、超越性的特征,也不断地呈现出难以克服的现实困境。在80年代的“返城”故事、农民“进城”故事中,更可以看到这种城市想象对人的精神结构的深刻影响。第二章,围绕“城市的面孔”,集中探讨市场经济时代城市想象中的认识问题。“欲望之城”、“迷宫之城”、“无名之城”、“大城”与“小城”的“双城记”、北京与纽约的“双城记”,“城市面孔”的复杂性既是两次“进城”之间的“对话”,也是现代城市文明形态的特征所在。第三章,围绕“别人的城市”与“我的城”,集中探讨市场经济时代城市想象中的认同问题。现代城市能否为人提供一种家园的归属感、认同感,是中国“进城”故事最为重要的问题。其中,城市化的剧烈程度,“工人神话”所塑造的认同意识与“农民工”、“下岗工人”的边缘境遇之间的复杂关系,城市“欢歌”中对复杂城市生活的有意“漠视”,以及对城市之外的“远方”和“故乡”的想象,均意味着认同困境的必然性。探究城市想象中的认识问题与认同问题,最终指向现代城市文明形态变动不居的特征,这意味着并不存在某种唯一性的想象,“进城”也并不存在一个“完成”的状态,而是处在一种不断探寻神圣性,不断面对困境的过程之中。这或许才是全球化时代中国“进城”故事的真正意味。
郭南舟[9](2014)在《准噶尔南缘地区复杂深井钻井提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油田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但是,该区油气藏埋藏深,地质条件复杂,山前高陡构造发育,勘探钻井难度大。提高南缘地区机械钻速,缩短钻井周期是加快该区勘探和开发进程的有效途径。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井身结构优化设计、防斜打快提速技术研究、钻头选型技术研究以及NDS钻井技术等四个方面对南缘复杂深井开展提高钻井速度关键技术研究。论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勘探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通过对南缘地区己钻井资料的收集分析,总结发现该区中上部地层的钻井提速配套技术已经日趋成熟,机械钻速逐年增加,生产时率从70%上升到90%,应用效果较好。但是该区深井仍存在整体机械钻速低,复杂事故率高等问题,钻井提速空间大。结合地质特征以及钻井复杂事故统计分析,对南缘地区钻井提速难点进行了总结分析。研究分析邻井的钻井特点以及井下复杂情况,分析地区内复杂深井压力系统及存在的必封点,确定井身结构设计的原则,给出优化后的井身结构,同时对使用的非常规井身结构进行了效果分析和适用性评价。总结分析常规防斜打快技术的应用情况,掌握其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防斜打快效果。针对南缘地区部分使用PowerV的井进行现场应用分析,PowerV工具相较于复合钻井技术防斜打快效果更好,但是存在工具、仪器故障率高和费用昂贵等问题,适用性相对一般。通过钻井、测井资料搜集处理,整理筛选钻头资料,以地质分层、地层岩性为基准,采用钻头比能法以及改进的灰色关联法对南缘地区已使用钻头进行优选,给出了适应该区的钻头优选方案及钻头序列。为克服复杂地层安集海河组高压、易漏失等问题,南缘地区在Huo003井试验应用NDS技术。NDS技术应用效果良好,钻井周期缩短明显,井下复杂事故减少,起到了风险预防作用,技术上满足了该地区的钻探要求,但是技术成熟度不够高、应用成本过高。上述研究为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提高钻井速度,加快勘探开发进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何雨洋[10](2017)在《抗战时期大后方汽车工业研究 ——以西南地区为例》文中指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无论在军事工业以及经济实力上都遥遥领先中国,其发动的侵略战争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同时,战争给正处于萌芽阶段的中国汽车工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为了保证战时军需民用物资的运输,汽车制造及相关产业不得不被迫转移到大后方继续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后方汽车工业的发展。抗战前,我国除上海等沿海大城市有一些汽车制造及相关产业外,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汽车工业可言。大部分在路上行驶的汽车都从我国沿海地区以及国外购买。抗战爆发后,大后方的汽车工业得到了很大发展。这主要源于沿海汽车制造及相关产业的内迁以及在大后方的建设、生产;战时对汽车工程人才的培养和重视;汽车科技的进步;公路的大规模建设等。对大后方而言,汽车工业的发展,打破了日军的封锁,保证了战时军需民用物资的运输,有力的支援了前方对日作战,同时也带动了战时大后方汽车工业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汽车工业基础薄弱,大后方的汽车工业发展也存在很多不足,如以仿制外国发动机为主,技术来源于国外;汽车生产设备落后;重要零部件依靠进口等。通过对此问题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抗战时期大后方汽车工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甚至可以看出战时中国整个汽车工业的水平。可以说,抗战时期大后方汽车工业正是我国当时汽车工业水平的缩影。同时,战时大后方汽车工业发展的得与失又可以为我国当今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借鉴。
二、空气锤的维修经验点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气锤的维修经验点滴(论文提纲范文)
(1)抗战时期民营机器厂研究(1937-1945) ——以重庆顺昌铁工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研究状况回顾 |
(一) 大后方工业总体研究 |
(二) 有关机械工业的研究 |
三、概念范围界定 |
(一) 战时大后方 |
(二) 机械工业 |
(三) 顺昌铁工厂 |
四、研究方法 |
五、文章内容 |
(一) 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二) 章节内容 |
第一章 短暂春天:战前上海顺昌铁工厂的建立与发展 |
第一节 创办顺昌石粉厂 |
第二节 建立顺昌铁工厂 |
小结 |
第二章 保存火种:战时顺昌铁工厂的内迁与复工 |
第一节 内迁前的情形 |
第二节 内迁先锋 |
一、迁鄂阶段 |
二、迁渝阶段 |
第三节 迅速复工 |
小结 |
第三章 工业报国:战时大后方顺昌铁工厂的生存与经营 |
第一节 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办 |
一、厂基方面 |
二、建筑方面 |
三、组织方面 |
第二节 技工管理概况 |
一、职工情况 |
二、奖惩制度 |
三、福利待遇 |
第三节 机器生产与管理 |
一、原料供应 |
二、电力与设备 |
三、工业制造体系 |
第四节 工厂发展的变迁 |
一、蓬勃发展 |
二、稳定生产 |
三、艰难生存 |
小结 |
第四章 政府干预:战时国府的工业扶持及其影响 |
第一节 生存与订单 |
一、主动定货 |
二、请求定货 |
第二节 紧急工贷支持 |
一、扩建贷款 |
二、困难贷款 |
第三节 技训:补给抗战机械人才 |
一、训练政策 |
二、训练情况 |
三、结果与意义 |
小结 |
第五章 最后走向:战后顺昌铁工厂的结局与反思 |
第一节 崩溃边缘 |
第二节 总结反思 |
余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价值链分析的J公司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文献 |
1.3.2 国内研究文献 |
1.3.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
1.5.1 研究的重难点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J公司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
2.1 J公司简介 |
2.2 J公司成本控制的现状 |
2.2.1 相关制度 |
2.2.2 执行情况 |
2.3 J公司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
2.3.1 缺乏整体价值链的成本控制观念 |
2.3.2 现行成本控制方法落后 |
2.3.3 成本管理控制对象片面化 |
第3章 J公司价值链分析 |
3.1 公司价值链基础理论 |
3.2 内部价值链分析 |
3.2.1 基本活动分析 |
3.2.2 辅助活动分析 |
3.3 外部价值链分析 |
3.3.1 行业价值链分析 |
3.3.2 竞争环境的价值链分析 |
3.3.3 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 |
第4章 基于价值链分析J公司成本控制影响因素 |
4.1 外部影响因素 |
4.1.1 国家政策因素 |
4.1.2 区域环境因素 |
4.1.3 市场竞争因素 |
4.2 内部影响因素 |
4.2.1 公司发展战略 |
4.2.2 公司的执行力 |
第5章 基于价值链分析的J公司成本控制优化 |
5.1 基于价值链分析的J公司成本控制优化的目标及原则 |
5.1.1 基于价值链分析的J公司成本控制优化的目标 |
5.1.2 基于价值链分析的J公司成本控制优化的原则 |
5.2 基于价值链分析的J公司成本控制优化的方法 |
5.2.1 目标成本法 |
5.2.2 作业成本法 |
5.3 基于内部价值链分析的J公司成本控制优化 |
5.3.1 内部价值链基本活动的成本控制优化 |
5.3.2 内部价值链辅助活动的成本控制优化 |
5.4 基于外部价值链分析的J公司成本控制优化 |
5.4.1 行业价值链的成本控制优化 |
5.4.2 竞争环境价值链的成本控制优化 |
5.4.3 竞争对手价值链的成本控制优化 |
第6章 基于价值链分析的J公司成本控制优化工作的保障措施 |
6.1 基于J公司内部价值链成本控制优化工作的保障措施 |
6.1.1 树立价值链成本效益观念,明确成本管理流程 |
6.1.2 全力推行成本控制工作,完善成本考核体系 |
6.1.3 加强内部学习与创新,培养核心技术队伍 |
6.2 基于J公司外部价值链成本控制优化工作的保障措施 |
6.2.1 合理利用国家及当地政府批示的优惠政策 |
6.2.2 关注并分析区域主要竞争对手情况 |
6.2.3 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三维CAD/CAE软件环境下机械产品可靠性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
1.2.1 机械产品可靠性设计方法 |
1.2.2 计算机辅助可靠性设计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机械产品可靠性设计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FMECA方法 |
2.1.1 FMECA方法概述 |
2.1.2 FMECA的层次与分析过程 |
2.1.3 FMECA的实施步骤 |
2.1.4 机械产品危害性(CA)分析 |
2.2 机械产品FMECA分析的结果与作用 |
2.2.1 FMECA可靠性分析的结果及作用 |
2.2.2 FMECA可靠性分析实例 |
2.3 机械产品结构可靠性分析基本理论 |
2.3.1 结构可靠性基本方程 |
2.3.2 结构的可靠度与失效概率 |
2.3.3 应力-强度干涉模型 |
2.4 机械产品结构可靠度的计算方法 |
2.4.1 一次二阶矩法 |
2.4.2 蒙特卡罗模拟法 |
2.4.3 概率有限元法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三维CAD/CAE集成环境的产品可靠性设计框架 |
3.1 三维CAD软件SolidWorks简介 |
3.2 SolidWorks环境下的产品零件建模与装配体建模 |
3.2.1 SolidWorks零件建模方法 |
3.2.2 SolidWorks软件环境下零件建模一般步骤 |
3.2.3 SolidWorks产品装配体的建模方法 |
3.2.4 SolidWorks产品装配体建模实例 |
3.3 ANSYS环境下的结构分析仿真 |
3.3.1 基于ANSYS的结构静力学分析仿真 |
3.3.2 基于ANSYS的结构动力学分析仿真 |
3.3.3 基于ANSYS的疲劳分析仿真 |
3.4 ANSYS环境下的概率有限元分析 |
3.4.1 基于ANSYS的概率设计(PDS)方法 |
3.4.2 基于ANSYS概率有限元方法求解可靠度的流程 |
3.5 三维CAD/CAE集成环境下产品可靠性设计方案 |
3.5.1 可靠性分析与设计方案的构建 |
3.5.2 可靠性分析与设计方案的实施说明 |
3.6 本章小结 |
4 SolidWorks环境下的产品FMECA分析及软件开发 |
4.1 基于SolidWorks环境的FMECA软件功能分析 |
4.1.1 SolidWorks环境下进行FMECA分析的基本思路 |
4.1.2 SW-FMECA软件的设计目标 |
4.1.3 SW-FMECA软件需求分析 |
4.2 SW-FMECA软件的开发工具与方式 |
4.2.1 Visual Studio 2005集成开发环境简介 |
4.2.2 SolidWorks二次开发接口API对象 |
4.2.3 采用Visual Basic.NET开发SolidWorks的基本步骤 |
4.3 SW-FMECA软件总体设计 |
4.3.1 SW-FMECA软件体系结构 |
4.3.2 SW-FMECA软件控制流程 |
4.4 SW-FMECA软件数据库设计 |
4.4.1 数据结构设计 |
4.4.2 数据库表关系设计 |
4.5 SW-FMECA软件开发实现 |
4.5.1 SW-FMECA软件主要功能界面的设计 |
4.5.2 SW-FMECA软件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 |
4.6 SW-FMECA软件应用实例 |
4.7 本章小结 |
5 ANSYS环境下的零件结构强度可靠性分析 |
5.1 结构可靠性分析中随机变量的统计处理 |
5.1.1 载荷 |
5.1.2 结构几何尺寸 |
5.1.3 材料的基本属性 |
5.2 ANSYS环境下零件结构强度可靠性分析流程 |
5.3 ANSYS环境下结构强度可靠性Monte-Carlo模拟 |
5.3.1 Monte-Carlo数值模法 |
5.3.2 Monte-Carlo数值模法计算强度可靠度实例 |
5.4 ANSYS环境下的结构强度可靠性响应面数值模拟 |
5.4.1 响应面数值模拟法 |
5.4.2 响应面数值模拟法计算强度可靠性实例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济南市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6.1 创新之处 |
1.6.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文化旅游 |
2.1.2 文化遗产旅游 |
2.1.3 农村文化遗产 |
2.1.4 农村文化遗产旅游发展 |
2.1.5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 |
2.2 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相关理论 |
2.2.1 旅游区位论 |
2.2.2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2.2.4 SWOT分析理论 |
3 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及文化遗产旅游资源 |
3.1 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产业概况 |
3.2 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资源 |
3.2.1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
3.2.2 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
3.3 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评价 |
4 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发展SWOT分析 |
4.1 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的优势 |
4.1.1 旅游区位优势 |
4.1.2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丰富 |
4.1.3 旅游服务设施完善 |
4.2 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的劣势 |
4.2.1 农村旅游发展定位不够清晰 |
4.2.2 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相对滞后 |
4.2.3 地方文化遗产旅游商品较为缺乏 |
4.3 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的机遇 |
4.3.1 区域旅游服务业发展迅速 |
4.3.2 政府重视,政策机遇叠加 |
4.3.3 文化遗产旅游需求旺盛 |
4.3.4 人才引进与经济发展的双重驱动 |
4.4 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的威胁 |
4.4.1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 |
4.4.2 区域内其他竞争威胁 |
4.5 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SWOT分析的战略选择 |
4.5.1 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的SWOT定性分析 |
4.5.2 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的SWOT定量分析 |
5 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对策 |
5.1 科学定位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的“核心区”与“边缘区” |
5.2 开发特色丰富的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产品 |
5.2.1 泉水文化带动诗词遗产旅游产品开发 |
5.2.2 历史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 |
5.2.3 历史名人旅游产品开发 |
5.2.4 宗教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 |
5.2.5 发展古村落文化遗产旅游产品 |
5.3 开展宣传新媒体营销,稳步提高旅游市场服务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市场游客主体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6)5T悬挂吊车作用下焊接球网架结构的理论疲劳栽荷谱编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疲劳问题概述 |
1.1.1 疲劳问题主要研究内容 |
1.1.2 疲劳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 |
1.1.3 疲劳问题的研究动态 |
1.2 疲劳载荷谱概述 |
1.2.1 载荷谱 |
1.2.2 载荷谱主要研究内容 |
1.2.3 研究疲劳载荷谱的重要性 |
1.2.4 载荷谱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3 国内网架结构设置悬挂吊车类型及其参数 |
1.3.1 网架结构设置悬挂吊车类型 |
1.3.2 悬挂吊车参数 |
1.3.3 悬挂吊车网架结构工程实例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疲劳载荷谱的理论编制方法 |
2.1 网架结构悬挂吊点的载荷收集 |
2.1.1 影响线 |
2.1.2 用机动法作单跨静定梁的影响线 |
2.1.3 用机动法作多跨超静定梁的影响线 |
2.2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压缩处理 |
2.2.1 对数据进行压缩处理前的基本假设 |
2.2.2 对所收集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 |
2.3 疲劳载荷谱的计数 |
2.3.1 雨流计数法 |
2.3.2 雨流计数法的规则 |
2.3.3 雨流计数法的计算机处理 |
2.4 应力幅的统计处理 |
2.4.1 建立幅值S_A总体的概率分布密度函数 |
2.4.2 建立均幅值(S_M,S_A)总体的概率分布密度函数 |
2.5 编制疲劳载荷谱 |
2.5.1 一维疲劳载荷谱的编制 |
2.5.2 二维疲劳载荷谱的编制 |
2.6 理论疲劳载荷谱的整体编制流程 |
第三章 基于理论方法下的网架结构悬挂吊点载荷谱的编制 |
3.1 网架结构悬挂吊点载荷谱的编谱思想 |
3.2 网架结构模型的建立 |
3.2.1 结构实验室简介及工程概况 |
3.2.2 建立网架结构模型 |
3.3 载荷谱的编制 |
3.3.1 选取编谱对象 |
3.3.2 绘制控制吊点的载荷—时间历程 |
3.3.3 雨流法计数 |
3.3.4 对应力幅进行统计处理 |
3.3.5 绘制超值累积频数曲线 |
3.3.6 确定该悬挂吊车的预计运行次数 |
第四章 结论及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新世纪文学中的“新工人”叙事研究(2000-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新工人”:概念界定、建构与想象 |
(一)概念的界定:谁是“新工人”? |
(二)“新工人”文学的建构与想象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
(一)国内研究状况 |
(二)国外研究状况 |
三、选题依据、写作路线与方法 |
(一)选题依据 |
(二)写作路线与方法 |
注释 |
第一章 历史与现实:“新工人”的“前生今世” |
一、有关“新工人”的“发现”与诸种“话语”构建 |
(一)启蒙话语:“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 |
(二)革命话语:“左翼文学”与“人民文学” |
(三)底层话语:“新左翼”文学与“新人民性”文学 |
二、现当代文学视野中的“乡下人”进城 |
(一)现代性危机与“乡下人”进城叙事 |
(二)“生产性城市”与“招工进城” |
(三)“现代化想象”与“乡下人”进城叙事 |
三、当代文学史中“工人”的书写 |
(一)英雄的创业者与工人阶级的主体性叙事 |
(二)“改革者”遭遇“现实冲击”的工人书写 |
(三)“无名的底层”与“看不见的主体” |
注释 |
第二章 发现与转向:《那儿》的讨论与新世纪文学书写新变 |
一、现实背景:《那儿》与转型期中国社会 |
二、作为“事件”的文学——有关《那儿》讨论以及知识界转变 |
三、作为方法的《那儿》:社会转型期文学的位置 |
四、从《那儿》到《问苍茫》:阶级想象、新左翼话语实践与反思 |
注释 |
第三章 表述与再现:我们如何讲述“新工人”? |
一、“新工人”书写与作为方法的现实主义 |
(一)从“落地”到“生根”——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的“正反合” |
(二)“主义”之后“新工人”现实书写的“返场” |
(三)困境与可能:“新工人”书写如何现实主义? |
二、从代言到立言:我们如何讲述“新工人”? |
(一)观看“他者”之痛——代言者如何讲述“新工人” |
(二)反观自身之维——“新工人”如何表达自身? |
三、城乡书写与“新工人”空间想象 |
(一)城市“他者”的生存苦难 |
(二)身份认同危机与精神漂泊 |
(三)另类想象与返乡叙事的可能 |
注释 |
第四章 形式与类型:“新工人”诗歌、非虚构与影像表达 |
一、“新工人诗歌”与新世纪诗学的新趋向 |
(一)诗歌风景——作为问题与方法的“新工人诗歌” |
(二)美学原则——“新工人”何以“诗歌”? |
(三)文化反思——以“我的诗篇”为例 |
二、“新工人”非虚构写作的意义与局限 |
(一)何以“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的意义 |
(二)何是“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出场与生成 |
(三)如何“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叙事策略 |
(四)反思“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局限及新的可能 |
三、影像如何表达转型期的“新工人”与“老工人”形象? |
(一)“静物”与“流动”——厂区“空间”叙事 |
(二)“间离”与“互文”——工厂经验的“时间”书写 |
(三)“断裂”与“融合”——如何看待“老工人”与“新工人”? |
注释 |
结语:反思与重构:“新工人”书写的意义、困境与可能 |
一、“新工人”书写的价值与意义 |
(一)社会意义与现实意义 |
(二)理论意义与文学意义 |
二、“新工人”书写的困境与可能 |
(一)题材热与“类型化”写作困境 |
(二)苦难叙事与“现实感”缺乏 |
(三)理论建设不足与批评话语窘困 |
(四)重构一种新的文学——“新工人”文学建构的可能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进城”故事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城市想象及其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论题的提出 |
二 研究范围 |
三 研究的三个基本维度 |
(一) 城乡格局与城市想象 |
(二) 城市想象中人与城市的结构性关系 |
(三) 城市想象中的认识问题与认同问题 |
四 研究框架 |
第一章 “工人神话”: 计划经济时代城市想象中的认识问题和认同问题 |
一 革命者的“进城”与社会主义城市的建构 |
(一) 革命者的“进城”: 改造城市的精神资源问题 |
(二) 城市“新人”与“新生活” |
(三) “到远方去”: 从改造城市到创造城市 |
二 社会主义城乡格局中农民的城市想象 |
(一) 社会主义城乡格局想象 |
(二) “支援工业”: 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民“进城”故事 |
三 80年代文学中的“返城”故事 |
(一) 返城知青的城市想象与远方想象 |
(二) 小生产者返城与现代市民社会想象 |
四 80年代文学中的农民“进城”故事 |
(一) 立于新时代城市的门槛之前: 路遥的意义 |
(二) 金狗的“进城”故事与贾平凹的反城市想象 |
五 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中的城市想象 |
(一) 余华的暴力叙事与城市空间 |
(二) 方方的城市“风景”与“工人神话” |
第二章 “城市的面孔”: 市场经济时代城市想象中的认识问题 |
一 市场经济时代的城乡格局想象 |
(一) “青梅竹马”: 传统乡村世界完整性的一种象征及其现代境遇 |
(二) “乡村终结”中的土地情话 |
二 90年代文学中的“欲望之城” |
(一) “废都”与外乡人的城市想象 |
(二) “从俗入流”与“市民”的城市想象 |
三 新世纪文学中的“迷宫之城”和“无名之城” |
(一) “繁花”景象与“迷宫之城” |
(二) “黄雀”隐喻与“无名之城” |
四 新世纪文学中的“双城记” |
(一) “大城”经验与“小城”隐喻 |
(二) 北京与纽约: “重新”面对世界城市 |
第三章 “别人的城市”与“我的城”: 市场经济时代城市想象中的认同问题 |
一 作为生活理想的“陌生人社会” |
(一) 自由的流动: 城市化的内在逻辑 |
(二) 孤独:现代城市生活艺术 |
二 “农民工”与“下岗工人”: 两种城市边缘人 |
(一) “计划性”流动与农民工的人生困境 |
(二) “落脚城市”: 发展中国家的农民“进城”困境 |
(三) 改制与工人家园的变迁 |
(四) 下岗工人边缘化中的精神危机 |
三 市场经济时代的三种城市“欢歌” |
(一) “顽主”的城市漫游 |
(二) 水塔街的市民传奇 |
(三) “时代姐妹花”的城市舞台秀 |
四 “远方”与“故乡”: 关于城市之外的想象 |
(一) 在城市想象“远方” |
(二) “返乡”: 何处是家园 |
结语 |
一 人的“进城”与城市的神圣性 |
二 文学的“进城”: 永远的“未完成”状态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
(9)准噶尔南缘地区复杂深井钻井提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深井提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南缘地区地质特征及钻井提速现状 |
2.1 南缘地区勘探地质概况 |
2.2 南缘地区钻井现状及提速难点 |
第3章 复杂深井井身结构优化设计 |
3.1 深井井身结构设计现状 |
3.2 南缘地区复杂深井井身结构优化 |
3.3 非常规井身结构的现场应用 |
3.4 小结 |
第4章 防斜打快提速技术研究 |
4.1 防斜打快技术 |
4.2 南缘地区常用防斜打快技术 |
4.3 PowerV垂钻系统现场应用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钻头优选技术研究 |
5.1 钻头选型理论及方法 |
5.2 南缘地区钻头优选 |
5.3 南缘地区PDC钻头个性化设计 |
5.4 小结 |
第6章 NDS钻井技术现场应用研究 |
6.1 NDS钻井技术 |
6.2 NDS钻井技术在南缘地区的应用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10)抗战时期大后方汽车工业研究 ——以西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学术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之处和存在的问题 |
2 抗战以前我国的汽车工业 |
2.1 汽车和汽车运输业的出现 |
2.2 战前国产自制汽车及其效果 |
2.3 抗战以前建立汽车工业的构想 |
3 抗战时期汽车工业的内迁及其在大后方的发展 |
3.1 中央机器厂的内迁及其在大后方的发展 |
3.1.1 中央机器厂的内迁 |
3.1.2 中央机器厂在大后方的发展 |
3.2 西南运输处与昆明汽车修造总厂 |
3.2.1 西南运输处的西迁及其在大后方的发展 |
3.2.2 昆明汽车修造总厂的成立 |
3.3 中国汽车制造公司的内迁及其在大后方的发展 |
3.3.1 中国汽车制造公司的创建 |
3.3.2 中国汽车制造公司的内迁 |
3.3.3 中国汽车制造公司在大后方的发展 |
3.4 新中工程公司的内迁和在大后方的发展 |
3.4.1 新中工程公司的创建 |
3.4.2 新中工程公司的内迁 |
3.4.3 新中工程公司在大后方的发展 |
3.5 西南地区其他汽车工业的发展 |
4 大后方汽车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
4.1 早期汽车工程人才的培养 |
4.2 战时大后方汽车工程人才的培养 |
4.2.1 高校为大后方汽车工业的发展输送人才 |
4.2.2 管理机构和汽车制造厂积极培养人才 |
4.2.3 国民政府对汽车工程人才的重视 |
5 汽车工业的科技进步 |
5.1 桐油车 |
5.2 木炭车(煤气车) |
5.3 酒精车 |
6 战时大后方汽车工业的特点、贡献及不足 |
6.1 大后方汽车工业发展的特点 |
6.2 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
6.2.1 促进了大后方的公路建设 |
6.2.2 替代能源汽车的成功试制和运用打破了日军的封锁 |
6.2.3 汽车运输为战时物资和人员的运输提供了保障,支持了抗战事业 |
6.3 促进了大后方汽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我国汽车工业的基础 |
6.4 不足之处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空气锤的维修经验点滴(论文参考文献)
- [1]抗战时期民营机器厂研究(1937-1945) ——以重庆顺昌铁工厂为例[D]. 鲁风萍.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2]基于价值链分析的J公司成本控制研究[D]. 肖希.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1)
- [3]空气锤的维修经验点滴[J]. 陶大尧. 锻压机械, 1967(05)
- [4]三维CAD/CAE软件环境下机械产品可靠性分析与设计[D]. 常先伟. 中南大学, 2013(05)
- [5]济南市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D]. 张超.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3)
- [6]5T悬挂吊车作用下焊接球网架结构的理论疲劳栽荷谱编制[D]. 李振兴.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3)
- [7]新世纪文学中的“新工人”叙事研究(2000-2016)[D]. 车志远.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2)
- [8]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进城”故事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城市想象及其表现[D]. 王建光. 海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准噶尔南缘地区复杂深井钻井提速关键技术研究[D]. 郭南舟. 长江大学, 2014(02)
- [10]抗战时期大后方汽车工业研究 ——以西南地区为例[D]. 何雨洋. 重庆师范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