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罗马尼亚生产的几种苏式导弹(论文文献综述)
刘定慧[1](2020)在《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言接触是语言演变的根本动因。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其从学科发展到理论建设也都日臻完善。而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演变现象更是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过,由于语言接触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学界对语言接触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现象。主要表现为对国内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接触、普通话与方言接触着力较多,研究得也更为深入。而对汉语与外语之间相互接触的研究稍显薄弱,而就汉语与外语接触的研究而言,也主要集中于对汉语与英语、日语的接触研究,对汉语与其他外语的接触研究则关注不够。“五·四”时期开始,很多充满时代色彩的俄源词开始批量进入到汉语中,其所携带的社会文化意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学者关于汉语外源词的论着中,大多比较重视英源词和日源词的研究,而对俄源词的研究则缺乏足够的关注。基于此,本文在先学研究的基础上以汉语中的俄源词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语言接触的视角出发对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的引进特点、本土化规律和动因以及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本文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通过对已有语言接触研究、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结构演变研究、语言演变中的词汇借用研究、汉俄语言接触中的汉语俄源词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后,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对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的引进特点进行了研究。本章以重要的中俄(苏)交往历史事件为时间节点将俄源词的引进大致分为五个时期:恰克图边境贸易兴起时期、中东铁路修筑时期、“五·四”至解放前时期、中苏友好时期、苏联解体至今的新时期。通过参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及检索俄源词在《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BCC语料库》中的最早出现时间,界定了现有俄源词出现在汉语中的大致时间范围,从而将其归并到本文所划定的相应历史时期对其引进特点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汉俄语言接触范围、接触方式和接触主体的不同是造成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第三章主要对俄源词语音本土化及其主要动因进行了研究。本章在汉俄语音对比的基础上,对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音节结构演变及汉俄音系匹配方面呈现出的规律和特征进行了全面地分析研究。俄源词语音本土化首先体现在其进入汉语后发生了十分普遍的音节结构演变现象。本文发现,不仅俄语中独有的音节结构发生了演变,而且汉俄语言中共有的音节结构也发生了演变。据本文分析,增加音位和删减音位是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主要方式,并且呈现出以增加音位为主的特点。汉俄音系匹配则是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又一重要体现。本文发现,用汉语声母匹配俄语词首辅音、用汉语韵母匹配俄语元音的现象在汉俄语言接触中十分普遍。并且本文还发现了用汉语韵母匹配俄语辅音的特殊情况。通过对具体匹配形式进行归纳整理后,本文分析出了汉俄音系匹配的两种主要方式:相似匹配和条件匹配。结合对具体语言事实的分析后,本文认为,汉俄语音差异是促使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的根本动因。而词汇借用过程中的知觉映射、音系知觉原则等汉语母语者的认知因素则是促成汉俄音系出现多种匹配形式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同时也是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主要动因。第四章主要对俄源词词汇本土化及其主要动因进行了研究。本章利用汉俄两种语言的大型综合语料库对俄源词在汉俄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比,对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结构和表意方面的本土化规律和特点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结构方面的本土化主要体现在产生了几种特殊的构词方式。这些构词方式不仅为汉语带来了全新的构词语素、构词模式,还将特殊构词中所蕴含的俄罗斯民族所特有的心理特征、文化背景和认知方式等也同时带到了汉语中,从而对汉语产生了影响。俄源词进入汉语在表意方面的本土化主要通过音义相兼、词义变化、语用意义变化、影响汉语固有词词义等多种方式来实现。通过一系列适应汉语语言体系的变化,俄源词在实现表意本土化的同时,也在填补汉语语义空缺、促使汉语语义系统重新调整方面影响了汉语。本文通过对具体语料进行分析后,认为俄源词进入汉语后词汇本土化的动因既有适应汉语语言环境的语言内部原因,也有社会、心理及文化因素等语言外部的原因。第五章主要从共时角度对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进行了研究。本章结合几个大型语料库的检索结果对筛选出来的近1000个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总体活力状态进行了宏观界定。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超过半数以上的俄源词在汉语中已经失去活力,只有少部分俄源词继续在汉语中维持活力。为了进一步考察俄源词在汉语中的具体活力状态,本文从存有活力的俄源词中甄选出了被201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的俄源词作为考察样本,结合其在《人民日报》(2015-2019)中的使用情况,对其活力程度和活力特征进行了研究。本文发现样本中的俄源词虽然都属于本文所界定的有活力状态,但是其在汉语中的具体活力程度却存在差异。本文通过对具体语料进行分析后认为,使用频次、语义表达、语法功能、语用范围和语用领域等语言因素以及相关的社会因素均会对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产生影响。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语。主要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价值和存在的不足。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不仅对汉语中的俄源词演变规律有了更全面、科学、客观地认识,而且对汉俄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也有了更系统地把握。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非亲属语言之间词汇借用规律的理解和认识。词汇借用现象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常新课题,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在未来的研究中仍需不断完善和深化。
翦丹[2](2020)在《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晓如[3](2020)在《苏联驻德军事管制机构的组建及其活动(1945-1949)》文中认为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彻底结束之前,反法西斯盟国就已经开始考虑和协商对战败国德国的处置问题了。1944年11月14日,美、苏、英三国签署了《对德管制机制协议》,提出了一个“分区管辖(占领)+共同协调”的管制模式。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6月5日,反法西斯盟国按照已达成的协议正式对德实行分区占领。自此,德国最高权力由美、苏、英三国政府和法国临时政府接管,四国总司令在各自占领区内分别担任最高领导,并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四国集体权力机构——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为防止德国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和重建,苏联认为必须对德国社会进行根本性改造。1945年6月6日,苏联人民委员会颁布决议,正式宣布成立苏联驻德军事管制机构,负责实行苏联在德国占领区内的所有管制事宜。为了落实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有关处置德国的相关政治决议,在苏占区开展了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等广泛领域的“非纳粹化”改造。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关社会治安、德国当地居民和移民的劳务安置和社会保障、卫生和教育系统修复等诸多方面的措施,以整顿战后苏占区社会生活的混乱状态。此外,对德国科学技术、专利成果以及科技精英进行的大规模转移和利用使苏联快速且彻底地改变了“科技前线”的形势,尤其对战后苏联军工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苏联对德军事管制机构的设置和职能规定,是落实盟国有关对德管制协议的重要步骤,作为对苏占区实施管制的领导和直接工作机构,在实现管制目标、完成管制任务以及对未来德国的发展方向和道路选择和预设上,都发挥关键作用。在按照苏联模式改造德国社会的同时,完成了苏联所认为的政治上非纳粹化和民主化,建立起由左翼亲苏派为主的德国政治、经济中央机构及其分支,从而保证了苏联利益的落实与实现。然而,随着对德国纳粹残余影响的逐步肃清以及美苏“冷战”局面的日益升级,盟国间在对德占领政策和作为统一国家的原则问题上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基于战时盟国合作关系成立的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逐步坍塌,最后近乎形同虚设。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立。11月5日,在德国行使职能近四年半时间的苏联驻德军事管制机构也最终被撤销,取而代之的是新成立的苏联对德管制委员会。
陈友龙[4](2019)在《朝鲜战术武器发展最新动态》文中研究表明过去几年,朝鲜经常在其新闻报道中提到"战术武器"的字眼,有时经常不配图,使外界摸不着头脑。但是通过观察其历年阅兵式或者一些美韩透露的信息,我们可以拨开迷雾,探求其中的奥秘。本文将从朝鲜的"火鸟"系列导弹谈起,为读者了解朝鲜军事科技的实力提供一点借鉴。扩散至中东的"火鸟"2"火鸟"2(Bulsae-2,也译作"凤凰"2)反坦克导弹是苏联9K111"巴松管"(Bassoon,北约编号AT-4)反坦克导弹的朝鲜版。
施州[5](2019)在《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宣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最大规模的总体战争,一场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美国凭借其强大国力和武装力量领导同盟国赢得最终胜利。其胜利的原因,除了正义战争之性质这一主因之外,离不开战时国家意志的凝聚,更离不开战时人民力量(包括大规模战争物资生产)的动员。二战期间,美国政府积极开动国家宣传机器,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报刊、广播、海报等媒介进行战时动员,其中尤以海报为重要宣传工具。海报宣传发挥强大效果,深刻影响了战争进程。同时,二战还对传播学产生巨大影响,传播学几位奠基人都参与战时宣传研究,开创重要理论体系,为传播学奠定理论基础。二战是近代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战争,彻底改变了世界格局,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并输出强有力的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时至今日世界之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格局依然深受二战影响,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宣传的意义深远。本研究以战时宣传理论作为实证研究的基础,对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宣传活动进行个案分析。本研究挖掘了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有关海报宣传的重要文献,收集整理了651张政府海报样本,以宣传研究方法论为基础,结合经典传播学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建构历史语境,采用定量内容分析法对海报样本作整体规律分析,用定性符号学文本分析法对单张海报进行意义解读。本研究分别从政府海报的“宣传组织运作机制”、“宣传渠道和媒介景观”、“宣传策略、宣传内容和宣传形式的流变”、“国家精神宣扬”、“战争逻辑建构”、“军事神话塑造”、“社会身份认同”、“文化价值输出”互为有机关联的八个方面对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宣传活动进行全面透彻的解析。本研究发现,战时宣传组织并不一定是官方垄断式,也可以采用官民协作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资源,进行创作、发布,并通过事件配合、媒体联动等方式,共同营造媒介景观。战时宣传策略、宣传内容和宣传形式要避免抽象说教,而要具象化、通俗化。战时宣传的内容可以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宣扬国家精神和爱国主义;建构战争的性质和目标;塑造正义之师和强大武装力量的形象;促进国民身份认同,缓解社会矛盾;输出本国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本研究继承了传播学先驱的研究传统,是对战时宣传理论的延续和补充。本研究认为战时宣传研究首先要关注宣传组织,同时要分析宣传渠道、媒介事件、媒介景观、宣传策略、宣传内容、宣传形式;具体宣传内容分析不仅要从国家、战争和军事层面,也要从社会和文化角度切入。本研究为后续战时宣传研究供了新的框架和思路。同时,本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我国政府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加以凝聚国家意志、团结民心、动员全民参与;在重大历史转折期对内对外加以宣传国家精神、军队形象、国家软实力等重大问题供极其鲜活的典例和范式。
颜安[6](2019)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第二炮兵部队和核武器的演变》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该报告是一篇英译汉军事翻译报告,翻译材料选材于CSIS(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A Report o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PLA Rocket Force:Evolving beyond the Second Artillery Corps(SAC)and Nuclear Dimension。该军事报告是桂林市政府数字传播与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与广西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的合作项目之一。本报告将运用李长栓老师在《理解与表达:汉英翻译案例讲评》中提出的“理解、表达、取舍”框架,探讨如何在这三个阶段中指导实践。在“理解”阶段,笔者从词、句、篇章和图表四个方面来帮助理解原文;在“表达”阶段,注意中文译文的表达贴合原文用词,贴合原文结构,使用地道汉语并避免歧义;同时,“取舍”是指在翻译实践中巧用成语,增减词法以及调整语序。本次翻译实践中发现的错误和不足主要是因为没有遵循“理解,表达和取舍”框架,造成理解不充分,表达不地道,或是缺少灵活变通。最后,笔者总结了这次翻译实践中的收获,遇到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对未来的展望。包括:译者需加强中英文基本功,加强百科知识积累,善于调查研究,学以致用以适应市场需求。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翻译实践把握军事英语文本的语言特征,并从英译汉的角度提供一些军事文本翻译的可鉴经验。
娜日娜[7](2018)在《21世纪初蒙古国与俄罗斯关系研究》文中认为苏联解体后,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蒙古国适应国际形势变化和时代发展潮流,从其地缘政治现实出发,确立了和平、合作和“多支点”的外交政策。在蒙古国外交布局中俄罗斯处于重要的优先地位,并确立了蒙俄战略伙伴关系。蒙俄两国是中国的邻国,蒙俄关系发展对于中国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具有重要影响。蒙古国与俄罗斯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合作伙伴,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就是根据中国倡议开展的区域合作。研究21世纪蒙俄关系,对于我们审视和把握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发展变化,制定和实施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发展中国与蒙古国和俄罗斯的睦邻友好与互利合作关系,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合作,将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立足于21世纪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战略视角,运用地缘政治理论与方法,深入地分析了蒙古国外交政策的演变,系统全面地研究了蒙俄两国政治、经济、军事关系发展,对蒙俄关系发展前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进行了展望和探讨。全文共分五章,每章的中心内容简述如下:第一章,蒙古国的外部环境与外交政策选择。本章主要分析了蒙古国“多支点”外交政策的形成和演变。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使蒙古国所处的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美苏两极格局终结,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呈现出国际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由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与重构。蒙古国从新的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现实出发,把维护国家利益作为国家首要的战略目标,确定了“和平、合作和多支点”外交政策。蒙古国积极发展与中俄两大邻国关系,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第三邻国”关系。蒙古国与俄罗斯和中国关系是其外交政策的优先选择,并置于首要地位。第二章,蒙古国与俄罗斯的政治关系。本章主要研究了蒙俄两国政治关系的演变与发展。苏联解体后,蒙俄两国政治关系经历了一个停滞、恢复和发展的过程。蒙俄两国放弃了结盟政策,不再是传统的政治军事盟友。然而,蒙俄两国作为邻国的地缘政治现实,以及历史形成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联系,使蒙俄关系具有其特殊性。蒙古国在俄罗斯地缘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蒙古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俄罗斯在蒙古国重要经济部门的传统优势,都决定了俄罗斯十分重视发展俄蒙关系。蒙俄两国签署了新的《友好关系与合作条约》,在平等和互利合作等原则基础上建立了新型政治关系。蒙俄两国宣布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两国领导人和高层交往十分密切,使蒙俄两国政治关系积极和稳定地发展。第三章,蒙古国与俄罗斯的经贸关系。本章主要研究了蒙俄两国经济贸易关系发展与投资领域的合作。蒙古国与俄罗斯是重要经济贸易合作伙伴。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蒙古国与俄罗斯保持密切的经济贸易关系。蒙古国与俄罗斯的经贸关系具有互补性特点,能源和矿产资源贸易是蒙俄两国经贸关系的基础。蒙俄两国的投资合作也主要集中在矿产资源开发和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蒙俄两国的经贸关系经历了多次冲击和波动。由于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2013年乌克兰危机和西方制裁,以及国际油价下跌等因素影响,蒙俄两国贸易额曾出现严重下降,投资陷于停滞。2017年随着俄罗斯走出经济困境,蒙俄两国的贸易和投资又呈现出增长和活跃态势。第四章,蒙古国与俄罗斯的军事关系。本章主要是研究了蒙俄两国军事关系的发展与军事合作。蒙俄两国军事关系具有其历史继承性,蒙古国对俄罗斯军事装备的依赖决定了两国特殊的军事关系。21世纪以来,蒙俄两国在军事互信与合作的原则基础上,军事部门高层互访频繁,边境驻军领导密切交流。蒙俄两国在武器装备保障、军用设施维修、军事人员培训、军事技术交流、反恐联合军演、边境沿线巡逻等领域展开务实合作。蒙俄两国边防部门在加强信任,维护边境地区秩序,打击跨国犯罪,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第五章,蒙俄关系发展前景与中蒙俄合作。本章主要是分析了蒙俄关系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发展前景,探讨了蒙俄关系对中国的影响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蒙古国实行“第三邻国”外交,积极发展与美国和欧洲的关系。然而,蒙古国并没有改变其“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国家政策,在蒙古国“多支点”外交格局中俄罗斯处于重要的优先地位。蒙俄两国密切的政治、经济、历史、民族、文化关系为两国政治关系发展建立了坚实的基础。蒙俄两国经贸关系存在着不平衡性,形成蒙古国巨大贸易赤字和对俄罗斯能源的严重依赖。受国际油价下跌和国际制裁等外部因素影响,蒙俄两国经贸关系曾经历严重萎缩,随着2017年俄罗斯经济恢复增长,两国贸易和投资合作将重现生机。蒙俄两国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为中国提供了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也为中国与蒙俄发展双边和多边合作创造了条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将为发展三国合作创造广阔发展空间。它不仅加深了三国经济领域合作,也增进了三国政治互信和睦邻友好关系发展。
张向辉[8](2018)在《1949年以来的中国军事题材油画研究》文中提出军事题材美术创作是新中国美术史上十分醒目的篇章,其以绘画艺术特有的技巧、媒介以及视觉叙事方式呈现了中国军事文化和历史事件,凸显了中国美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立场与现实风貌,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20世纪是中国社会经历持续社会变革的时代,也是军事领域英雄辈出、跌宕起伏的年代,在此过程中,油画艺术经由几代艺术先驱的努力,最终在中国文化发展与变革中确立了其独特的地位,承担特殊的使命。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军事题材油画的创作风貌与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具有着密切的关联。基于中国军事题材油画创作的特定的政治立场(人民性),本文从油画艺术的自律性和中国社会政治变迁的双重角度来看军事油画的特征、价值和意义,借此考察中国油画中的军事题材,深入剖析其时代价值、创作思想、创作方式,并对典型的作品进行了细致地分析梳理,从而系统地呈现中国军事题材油画创作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到,中国的军事题材油画从艺术的角度直接体现了新中国军事建设的成就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而中国人民军队的“人民性”则是起支配作用的精神内涵。
薛世馨[9](2018)在《平行文本在军事新闻翻译中的应用 ——合众社军事新闻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国际军事新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际军事新闻的翻译可以让更多中国人,尤其是国内的军事爱好者及时了解国际军事的动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军事新闻专业性强、信息量大,含有较多的军备名称、军事用语、科技术语以及各类专有名词。对于译者来说,由于军事相关专业知识不足,军事新闻翻译并非易事,但是平行文本能够帮助译者克服这些翻译困难。译者不仅可以运用平行文本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更好地理解原文,还能够学习、借鉴相关参考译法,从而提高译文质量。此次翻译实践报告以笔者所做合众社军事新闻汉译的实践为例,探讨平行文本在军事新闻汉译中的应用,以期为英语军事新闻的汉译提供参考。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翻译任务描述,介绍翻译任务背景、意义、内容、特点、要求等。第二章为翻译过程描述,包括译前准备、翻译实施以及译后工作。第三章首先介绍平行文本,随后主要结合案例分析平行文本在合众社军事新闻汉译中的应用,包括如何运用平行文本辅助翻译军事新闻中的军备名称、军事用语、科技术语以及专有名词。第四章总结本次翻译实践的收获和不足。
林旷达[10](2018)在《前景理论视角下对外援助》文中提出对外援助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的行为,对外援助的初衷是援助国帮助受援国发展经济以及促进两国关系。但是在实践中我们观察到不少反常的现象,出于良好用意的对外援助却导致两国关系的恶化,在一些极端案例中甚至诱发了武装冲突。因此,本文提了研究问题:对外援助能否促进两国关系还是产生反作用?哪种形式的援助更能取得成功?本文首先归纳概括了对外援助的诸多特性。相比具有明确权利义务的国际行为和国际关系,对外援助具有鲜明的特点。对外援助的特点主要有模糊性、秘密性、缺乏强制性、弥散性、互惠性、逐利性等特性。对外援助分为表面的援助协议和不公开的秘密协议两部分组成。援助国表面上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援助或人道主义援助,目的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和发展经济,是援助国单方面让利的行为。但实际上,援助本质上是为了各自国家的国家利益而为之的,是援助国和受援国双方基于效用均衡前提下达成的协议。但为了维护双方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援助受援双方实质性的诉求不会明确的反映在公开的援助协议中,双方通过不公开的秘密协议或是默契来弥补公开援助协议中出现的利益差,这也是国际援助中“潜规则”的由来。其次,本文将讨论的重点放在长期对外援助进程。在长期对外援助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与援助协议达成时不一致的情况出现,影响到了援助国与受援国的利益均衡。具体而言有三个原因变量导致了援助过程中利益的失衡:一是利益的重新界定,二是好心办坏事,三是情势变更的出现。再次,由于对外援助自身的模糊性和默契性等特性,导致其缺乏必要的争端解决机制和救济措施。表面的援助协议并不是一个平等的协议,一旦各方利益均衡被打破,调节各方利益的秘密协议就失去了继续履行的基础,受损失一方很难挽回自身的利益损失。此外,对外援助具有政治象征意义,使受损失一方不会轻易中止援助关系。同时由于禀赋效应的存在,援助关系中受益的一方也不愿意轻易让渡已经获得的收益。这样援助关系就成为难以中止而又不平等的双边关系,受损失一方用中国的俗语就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最后,基于损失厌恶,受损方一方会感受到比实际损失更大的损失感,为了挽回损失愿意接受风险。受损失一方试图通过在援助以外的领域弥补自己损失,与受益一方发生摩擦和冲突。其结果就是双方都会认为自己是受损失一方,为了挽回损失双方都愿意接受风险行为,最终导致两国关系呈现螺旋恶化。这一悖论在国际关系中并不局限于对外援助领域,同样适用于没有明确权利义务的国际关系中。
二、罗马尼亚生产的几种苏式导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罗马尼亚生产的几种苏式导弹(论文提纲范文)
(1)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0 选题缘起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语料来源 |
1.5 研究方法 |
1.6 已有成果研究综述 |
1.6.1 语言接触研究 |
1.6.2 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结构演变研究 |
1.6.3 语言结构演变中的词汇借用研究 |
1.6.4 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研究 |
第二章 不同历史时期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的引进 |
2.1 恰克图边境贸易兴起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
2.1.1 “恰克图混合语”的形成与汉俄语言接触 |
2.1.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
2.2 中东铁路修筑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
2.2.1 “哈尔滨汉俄混合语”的形成与汉俄语言接触 |
2.2.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
2.3 “五·四”至解放前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
2.3.1 大批俄苏译着出版发行与汉俄语言接触 |
2.3.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
2.4 中苏友好时期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的引进 |
2.4.1 自上而下的“苏联热”与汉俄语言接触 |
2.4.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俄源词语音本土化及主要动因 |
3.1 俄源词音节结构类型演变及方式 |
3.1.1 俄语A类音节结构在汉语中的演变 |
3.1.2 俄语C类音节结构在汉语中的演变 |
3.1.3 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方式 |
3.2 汉俄音系匹配类型及方式 |
3.2.1 汉语声母匹配俄语词首辅音 |
3.2.2 汉语韵母匹配俄语元音 |
3.2.3 特殊匹配 |
3.2.4 汉俄音系匹配方式 |
3.3 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主要动因 |
3.3.1 汉俄语音差异 |
3.3.2 汉语母语者的认知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俄源词词汇本土化及主要动因 |
4.1 俄源词结构演变类型 |
4.1.1 音译语素组合构词 |
4.1.2 汉俄混合式构词 |
4.1.3 借俄重组式构词 |
4.1.4 喻义仿造式构词 |
4.1.5 汉语简缩式构词 |
4.2 不同结构类型在汉语中的竞争 |
4.2.1 意译形式取代音译形式 |
4.2.2 意译形式与音译形式并存 |
4.2.3 音译形式独立 |
4.3 俄源词表意本土化 |
4.3.1 音义相兼 |
4.3.2 词义变化 |
4.3.3 语用意义变化 |
4.3.4 影响汉语固有词词义 |
4.4 俄源词词汇本土化的主要动因 |
4.4.1 适应汉语语言系统 |
4.4.2 社会、心理、文化等因素的促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 |
5.1 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总体活力 |
5.1.1 失去活力俄源词的分布 |
5.1.2 有活力俄源词的分布 |
5.2 有活力俄源词的特点 |
5.2.1 活力程度 |
5.2.2 活力特征 |
5.3 影响俄源词活力的因素 |
5.3.1 语言因素对俄源词活力的影响 |
5.3.2 社会因素对俄源词活力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3)苏联驻德军事管制机构的组建及其活动(1945-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的建立 |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国对德国处置的原则与政策 |
一、盟国对德国处置政策的确定 |
二、苏联与西方盟国对德国处置的不同方针政策 |
第二节 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的组建 |
一、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的机构设置 |
二、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中的苏联派出机构及其构成 |
第三节 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中苏联与西方盟国的关系 |
第二章 苏联驻德军事管制机构的组成及其建制 |
第一节 苏联驻德军事管制机构的构成 |
第二节 苏联驻德军事管制的中央机构 |
一、指挥部 |
二、参谋部 |
第三节 苏联驻德军事管制的地方机构 |
一、苏联驻德国各省军事管制局的设置及编制 |
二、柏林苏占区警备司令管理局 |
三、地区、市和区警备司令部 |
第三章 苏联驻德军事管制机构与德国非军事化 |
第一节 盟国关于德国非军事化的决定和苏联相应的政策 |
一、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关于德国非军事化的决议 |
二、苏占区和西方占领区在德国非军事化上的方针政策差异 |
第二节 苏占区德国军事工业潜力的清除 |
一、德国军事经济潜力的统计 |
二、德国军事工业设施的清除 |
第三节 苏占区德国军用武器和技术设备的销毁 |
一、火炮、装甲坦克武器和弹药的销毁 |
二、空军和海军军械的销毁 |
三、军事化学武器、有毒物质和化学弹药的销毁 |
四、通讯器材和工具的销毁 |
第四节 德国军事技术成果的转移和利用 |
一、德国军事科技人才的审查和统计 |
二、苏占区德国军事科研机构的清除 |
三、德国军事技术成果的研究和利用 |
第四章 苏占区的政治改造 |
第一节 非纳粹化的政治改造进程 |
第二节 德国共产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合并及德国统一社会党的发展 |
一、德国共产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合并 |
二、德国统一社会党的发展 |
第三节 苏联占领期间其他主要党派的活动 |
一、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 |
二、德国自由民主党 |
第四节 苏联与西方盟国在德国政治改造问题上的分歧与争执 |
第五章 苏联驻德军事管制机构与德国科学技术的转移 |
第一节 苏联为转移德国科学技术设立的执行机构及其变化 |
一、苏联驻德科研机构的成立 |
二、德国科学技术成果研究局的发展 |
三、苏联各部委驻德科技机构的发展 |
四、苏联驻德机构科研工作的经费问题 |
第二节 苏占区德国科技发明与专利成果向苏联的转移 |
一、苏占区德国科技发明与专利转移工作的开展及专利法问题 |
二、发明专利批准和获得处的成立与发展 |
三、苏联与西方盟国在德国科技发明与专利转移问题上的差别 |
第三节 德国科学技术人员的审查与转移 |
一、德国科学技术人员的搜寻与统计 |
二、德国科学技术人员的转移与利用 |
三、苏联针对德国科学技术人员的政策 |
四、德国科学技术人员向苏联的转移 |
第六章 苏占区的社会生活 |
第一节 苏占区社会治安的维护和治理 |
一、社会治安工作的开展 |
二、加强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的措施 |
三、对苏联驻德军事管制机构和德国警察局内部违法违纪的整顿 |
第二节 苏占区德国人的迁移和安置 |
一、苏占区德国移民和战俘的接收与粮食供给 |
二、德国居民的劳务安置和相关政策 |
第三节 苏占区卫生系统的修复 |
一、对供水和排水系统的卫生监督 |
二、性病和地方传染病的防治 |
三、柏林苏占区的卫生防疫工作 |
第四节 苏占区教育系统的恢复 |
一、德国学校的军事监督和对教育干部的清理 |
二、德国教师的培训 |
结论 盟国对德军事管制模式与苏联对德占领管制实践 |
一、反法西斯战争后期军事政治逻辑与苏联参与占领德国 |
二、自主+联合:盟国对德管制模式 |
三、盟国对德管制模式下苏联的得与失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后记 |
(4)朝鲜战术武器发展最新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扩散至中东的“火鸟”2 |
增强“先军-915”坦克火力的“火鸟”3 |
神秘的“火鸟”4导弹 |
朝鲜版“伊斯坎德尔”导弹发射画面首次公开 |
金正恩指导火力打击训练情况分析 |
朝鲜军队战术打击能力的未来 |
(5)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宣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文献与成果综述 |
一、中外文献综述 |
二、研究成果综述 |
第三节 理论辨析与概念界定 |
一、宣传理论问题辨析 |
二、研究对象概念界定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基本框架 |
三、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第一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公共协作机制 |
第一节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组织机构流变 |
一、政府海报的主要需求方 |
二、政府海报官方主导机构的流变 |
三、官方与民间机构合作机制 |
第二节 政府海报的创作与采购模式 |
一、明星海报回购模式(1941-1945年) |
二、海报大赛征集模式(1941-1942年) |
三、协调机构原创模式(1942-1945年) |
四、专家协同创作模式(1943-1945年) |
第三节 政府海报印刷和媒体投放模式 |
一、政府海报的指定印刷方 |
二、民间公司组织捐赠和分发 |
三、基层志愿者分发和张贴 |
小结 |
第二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媒介景观营造 |
第一节 海报分发渠道策略和趋势 |
一、海报渠道系统设计 |
二、海报分发与张贴技巧 |
三、海报数量与年份趋势 |
第二节 海报在各类生活场景的运用 |
一、海报在户外场景 |
二、海报在工厂场景 |
三、海报在校园场景 |
四、海报在社区场景 |
第三节 海报相关媒介事件与媒介景观 |
一、杂志国旗封面运动 |
二、海报与视觉艺术大赛 |
三、海报与战时宣传展览 |
四、海报与真人宣传活动 |
五、海报与战时宣传电影 |
小结 |
第三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宣传策略流变 |
第一节 二战前海报宣传的历史演变 |
一、二战前海报宣传简史 |
二、一战中美国政府海报宣传 |
三、一战与二战海报宣传策略对比 |
第二节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宣传理念博弈 |
一、政治艺术派的理想主义 |
二、商业广告派的专业主义 |
三、政府海报的商业化趋势 |
第三节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宣传内容流变 |
一、美国政府总体宣传策略 |
二、政府海报宣传主题分析 |
三、从抽象爱国到说服行动 |
第四节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宣传技巧嬗变 |
一、正反两面理诉求 |
二、温和的恐惧诉求 |
三、大众视觉艺术 |
四、人物情感共鸣 |
五、乐观主义基调 |
小结 |
第四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国家精神宣扬 |
第一节 政府海报中的国家精神溯源 |
一、独立宣言中的自由精神 |
二、开国元勋的精神图腾 |
三、四大自由的对外传播 |
第二节 政府海报中国家精神的战时表述 |
一、国内外民主统一战线 |
二、外交关系的政治宣言 |
第三节 政府海报的爱国主义图形符号象征 |
一、国旗的爱国主义象征 |
二、国旗的爱国主义背书 |
三、国旗的爱国主义隐喻 |
第四节 政府海报的国家精神图像符号象征 |
一、国家精神的人格符号象征 |
二、国家精神的物化符号象征 |
小结 |
第五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战争逻辑建构 |
第一节 政府海报中的战争定性 |
一、敌方谬论的批判 |
二、屠杀行为的揭露 |
三、难民问题的态度 |
第二节 政府海报中的战争场景 |
一、我方军事装备的损失 |
二、我方军事人员的伤亡 |
第三节 政府海报中的战争目标 |
一、敌方的图形符号象征 |
二、敌方的人物符号建构 |
小结 |
第六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军事神话塑造 |
第一节 政府海报中的军事武装力量 |
一、武装力量霸权主义 |
二、军需补给强力威慑 |
三、出征场景仪式渲染 |
第二节 政府海报中的军队集体人格 |
一、乐观主义的军营纪实 |
二、实用主义的战地纪实 |
三、英雄主义的战场奇观 |
第三节 政府海报中的英雄神话塑造 |
一、平民式真人英雄 |
二、古典式战斗英雄 |
三、人道主义式光环 |
小结 |
第七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社会身份认同 |
第一节 政府海报中的军民统一战线 |
一、全民认同和集体主义 |
二、前后方工作的同一性 |
第二节 政府海报中的性别身份认同 |
一、战时女工与女权主义 |
二、家政事务与爱国主义 |
三、巾帼英雄的国家认同 |
第三节 政府海报中的种族平等意识 |
一、少数裔形象的缺席 |
二、刻意凸显的平等幻象 |
小结 |
第八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文化价值输出 |
第一节 政府海报中的国家传统价值观 |
一、国土情怀与乡民情结 |
二、血缘情愫与情感需求 |
三、宗教信仰与精神寄托 |
第二节 政府海报中的国民战时价值观 |
一、为国牺牲精神 |
二、勤劳奋斗信念 |
三、公平与诚信观 |
四、节俭与环保意识 |
第三节 政府海报中的战后和平憧憬 |
一、安全感的获得 |
二、丰衣足食的乐土 |
三、乌托邦式的幸福 |
小结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海报量化内容分析法详细步骤说明 |
附件二:本研究所有海报样本清单 |
附录三 :本文各章节所有图表清单 |
附录四 :二战时期美国着名艺术家和插画师 |
附录五 :重要历史海报文献及来源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第二炮兵部队和核武器的演变》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1.1 Introduction to the Task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
1.3 Requirements of the Task |
1.4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 Two Preparations for Translation |
2.1 Before Translation |
2.1.1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
2.1.2 Studies of Parallel Texts |
2.1.3 Analysis of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
2.1.4 Choice of Translation Tools |
2.1.5 Translation Schedule |
2.2 While Translation |
2.2.1 Format Adjustment |
2.2.2 Translation Process |
2.3 After Translation |
2.3.1 Quality Control |
2.3.2 Formulation of the Glossary |
Chapter Three Introduction to“Comprehension,Expression and Adaption” |
3.1 Comprehension |
3.2 Expression |
3.3 Adaption |
Chapter Four Case Studies |
4.1 Comprehension |
4.1.1 Comprehension at the Lexical Level |
4.1.2 Comprehension at the Syntactic Level |
4.1.3 Comprehension at the Textual Level |
4.1.4 Comprehension of Figures |
4.2 Expression |
4.2.1 Conveying the Most Appropriately Contexual Meaning of Words of the SourceText |
4.2.2 Retaining the Struc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
4.2.3 Using Authentic Chinese |
4.2.4 Avoiding Ambiguity |
4.3 Adaption |
4.3.1 Appropriate Use of Idioms |
4.3.2 Addition |
4.3.3 Omission |
4.3.4 Flexible Adjustments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
5.2.1 Format |
5.2.2 Grammar |
5.2.3 Translation Speed |
5.3 Future Expectations |
5.3.1 Strengthening the Basic Skill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
5.3.2 Strengthening the Accumulation of Encyclopedia Knowledge |
5.3.3 Investigation and Verification to Fill the Gaps in Knowledge |
5.3.4 Intensifing the Study of Knowledge |
References |
Appendix1 |
Appendix2 |
Appendix3 |
Acknowledgement |
(7)21世纪初蒙古国与俄罗斯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创新与不足 |
(一)论文的创新 |
(二)论文的不足 |
第一章 蒙古国的外部环境与外交政策选择 |
一、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 |
(一)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
(二)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 |
(三)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
二、蒙古国地缘政治环境变化 |
(一)蒙古国的地缘政治地位 |
(二)蒙古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 |
(三)蒙古国面临的地缘政治挑战 |
三、蒙古国外交政策选择 |
(一)蒙古国外交政策演变 |
(二)蒙古国外交政策布局 |
(三)蒙古国外交政策特点 |
第二章 蒙古国与俄罗斯的政治关系 |
一、蒙俄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演变 |
(一)蒙俄关系初期的停滞状态 |
(二)蒙俄关系的恢复与重建 |
(三)蒙俄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 |
二、蒙俄两国政治关系的坚实基础 |
(一)建立了蒙俄政治关系的法律基础 |
(二)确定了蒙俄政治关系的基本原则 |
(三)解决了蒙俄两国边界问题 |
三、蒙俄两国官方的政治交往 |
(一)蒙俄两国领导人的定期会晤 |
(二)蒙俄两国政府部门间的互访 |
(三)蒙俄两国议会间的联系 |
第三章 蒙古国与俄罗斯的经贸关系 |
一、蒙俄两国经贸关系的恢复与重建 |
(一)蒙俄经贸关系的萎缩与停滞 |
(二)蒙俄经贸关系的重启与恢复 |
(三)俄罗斯对蒙古国的经济援助 |
二、蒙俄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 |
(一)蒙俄两国贸易关系的发展 |
(二)蒙俄两国贸易的结构特征 |
(三)蒙俄两国投资关系的发展 |
三、蒙俄两国在矿产资源领域的合作 |
(一)蒙俄两国在铜钼矿领域的合作 |
(二)蒙俄两国在铀矿领域的合作 |
(三)蒙俄两国在萤石矿领域的合作 |
四、蒙俄两国边境地区的经贸合作 |
(一)蒙俄边境地区经贸合作发展 |
(二)蒙俄边境地区陆路口岸建设 |
(三)蒙俄边境地区自由贸易区建设 |
第四章 蒙古国与俄罗斯的军事关系 |
一、蒙古国军事战略与对俄军事政策 |
(一)蒙古国的新军事战略 |
(二)蒙古国对俄罗斯的军事政策 |
二、蒙古国与俄罗斯军事关系的发展 |
(一)蒙俄军事关系的调整与变化 |
(二)蒙俄军事关系的恢复与发展 |
三、蒙古国与俄罗斯的军事技术交流与合作 |
(一)蒙俄两国军事人员培训与军事技术交流 |
(二)蒙俄两国在军事装备领域的合作 |
(三)蒙俄两国的联合军事演习 |
第五章 蒙俄关系发展前景与中蒙俄合作 |
一、蒙俄政治关系发展的外部因素与走向 |
(一)蒙俄政治关系发展中的“美国因素” |
(二)蒙俄政治关系发展中的“欧洲因素” |
(三)蒙俄政治关系的发展走向 |
二、蒙俄经贸关系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趋势 |
(一)蒙古国对俄罗斯的经济依赖性 |
(二)蒙俄经贸关系发展的制约因素 |
(三)蒙俄经贸关系的发展趋势 |
三、蒙俄关系对中国的影响与中蒙俄合作 |
(一)蒙俄关系对中国的影响 |
(二)中国与蒙俄两国合作关系的发展 |
(三)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后记 |
(8)1949年以来的中国军事题材油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研究现状 |
一 缘起 |
二 研究现状 |
第二节 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国军事题材油画研究范围及历史考察 |
第一节 概念及研究范围 |
第二节 世界艺术史中军事题材油画概述 |
第三节 清朝至抗战时期中国军事题材绘画的演变 |
一 清朝时期 |
二 北伐时期 |
三 抗战时期 |
第三章 1949年以来中国军事题材油画的发展 |
第一节 新中国美术的特征 |
第二节 组织创作与展览形式 |
第三节 时代与风格的转变 |
一 1949——1966:历史回望——“十七年”军事题材油画创作 |
二 1966——1976:现实与乌托邦——“文革”军事题材油画创作 |
三 1976——1979:过渡与转换——“后文革”军事题材油画创作 |
四 1980年至今:人本的回归——当代军事题材油画创作的新语境 |
第四章 中国军事题材油画创作特征 |
第一节 历史特征 |
第二节 意识形态特征 |
一 意识形态与美术创作 |
二 政治视角和国家赞助机制的影响 |
第三节 文化特征 |
一 民族性 |
二 中国军队文化 |
第四节 艺术特征 |
一 纪实性 |
二 纪念碑性 |
三 审美特性 |
第五章 中国军事题材油画的价值 |
第一节 历史价值 |
一 独立抗争的记录 |
二 反法西斯的记录 |
三 军队成长的记录 |
第二节 艺术价值 |
一 丰富了中国油画创作的内涵 |
二 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图录 |
致谢 |
(9)平行文本在军事新闻翻译中的应用 ——合众社军事新闻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1.1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1.2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Text |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
2.2 Translation |
2.3 After-translation Work |
Chapter Three Case Studies |
3.1 Parallel Texts |
3.1.1 Introduction of Parallel Texts |
3.1.2 Acquisition of Parallel Texts |
3.2 Application of Parallel Texts in UPI Military News Translation |
3.2.1 Translation of Armament Names |
3.2.2 Translation of Military Terms |
3.2.3 Translation of Technological Terms |
3.2.4 Translation of Proper Nouns |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x |
Appendix I: Glossaries |
Appendix II: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Target Text |
(10)前景理论视角下对外援助(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对外援助的概念界定及特点 |
第一节 对外援助的定义及发展 |
第二节 对外援助的特性及内生矛盾性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前景理论视角下的对外援助 |
第一节 理论假定 |
第二节 研究假设和解释模式 |
第三节 利益的重新界定 |
第四节 “撒玛利亚人的困境”——好心办坏事 |
第五节 援助中的情势变更 |
第四章 前景理论视角下战后日本对华援助 |
第一节 历史回顾 |
第二节 前景理论视角下日本对华援助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前景理论视角下美国对伊朗巴列维王朝援助 |
第一节 历史回顾 |
第二节 前景理论分析美国对伊朗的援助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苏联对新中国的援助 |
第一节 研究基础 |
第二节 前景理论视角下苏联对华援助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第一节 逻辑关系与理论检验 |
第二节 实践价值 |
第三节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四、罗马尼亚生产的几种苏式导弹(论文参考文献)
- [1]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D]. 刘定慧. 吉林大学, 2020(01)
- [2]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D]. 翦丹. 湘潭大学, 2020
- [3]苏联驻德军事管制机构的组建及其活动(1945-1949)[D]. 李晓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4]朝鲜战术武器发展最新动态[J]. 陈友龙. 坦克装甲车辆, 2019(13)
- [5]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宣传研究[D]. 施州. 上海大学, 2019(03)
- [6]《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第二炮兵部队和核武器的演变》汉译实践报告[D]. 颜安.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7]21世纪初蒙古国与俄罗斯关系研究[D]. 娜日娜. 吉林大学, 2018(04)
- [8]1949年以来的中国军事题材油画研究[D]. 张向辉. 西安美术学院, 2018(01)
- [9]平行文本在军事新闻翻译中的应用 ——合众社军事新闻翻译实践报告[D]. 薛世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01)
- [10]前景理论视角下对外援助[D]. 林旷达. 外交学院,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