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兢兢业业的科技二传手(论文文献综述)
李伦娥[1](2011)在《南方吐鲁番的葡萄神话——记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教授石雪晖》文中认为凌晨5点,太阳还沉睡未醒,石雪晖已轻手轻脚起床了,洗漱、吃药,带上被同事笑话"土得掉渣"的黑挎包,悄悄出门;6点整,登上先天联系好的一辆中巴,召集同事、接人;11点40分,颠簸了将近5个小时,石雪晖一行来到了她的试验基地——湖南常德澧县王家厂镇某个山头的500亩刺葡萄种植园,高级农艺师王先荣在此等候……下午四点半,启程赶回长沙,途中简单晚餐,所有人已累得东倒西歪;22点半,石雪晖到家。
李伦娥[2](2010)在《石雪晖:“南方吐鲁番”的葡萄神话》文中提出习惯了种水稻、棉花的湖南澧县农民从没想过,屋前院后稀稀落落的葡萄能变成一把把的票子。如今,全县葡萄总面积2.4万亩,葡萄酒厂、预冷库、一年一度的葡萄节、“南方吐鲁番”的美名……在澧县成为现实。这离不开一个人,一个在澧县、在湖南耳熟能详的名字:石雪晖。
贾向辉[3](2008)在《构建潍坊市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农业经济发展,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对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进行调整和改革,是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潍坊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区域化、产业化水平较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因此,加强对潍坊市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研究和探讨,对于推进潍坊市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其它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构建潍坊市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借鉴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的经验教训,重新整合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资源。针对当前众多的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特性和作用,笔者建议在加强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的基础上,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同时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要坚持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等广泛参与的原则;实行政府统筹、多方协作、优势互补、平等竞争;要以项目为载体,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支持农业科教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到农村和农业企业兼职等,实现推广形式的多样化。
徐学庆[4](2007)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和长期奋斗目标。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由之路。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新农村文化起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因此,高度重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就成为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课题。本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立论,阐述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原则和任务,概括了农村文化的特征和功能,探讨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全新性,论证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着重对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问题进行了探索。本文分五章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进行研究:第一章: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指导原则和根本任务新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助于解决农村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而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顺利进行,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重在建设”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要明确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即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第二章:农村文化的特征和功能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征。中国农村文化的特征是在中国农村独特的“境况”下形成的。中国农村文化的特征主要有八个方面,即继承性、民族性、时代性、多样性、地域性、内聚性、群众性和实用性。自从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便开始给予人类以方便和厚待。农村文化在产生、发展和提高过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功能和作用。其功能表现在十个方面,即传承功能、导向功能、娱乐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沟通功能、规范功能、服务功能、媒介功能和经济功能。第三章:农村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全新性中国农村文化建设具有不平衡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不平衡性表现为:区域间不平衡、区域内不平衡、思想道德建设与教育科技文化建设二者间的不平衡;复杂性表现在:农村文化建设需要统一性和计划性,而要做好这些是不容易的,况且建设的方法和道路具有多样性,还要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长期性主要表现为克服旧的习惯势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全新性。农民思想观念的新变化,即当代农民的人格发生了转换,农民的自我意识和利益动机日渐觉醒、开拓进取和求实创新精神大为增强,平均主义公平观有所改变、新的公平观逐步确立,竞争观念增强;新型人格下农村文化建设出现新的机遇、新的定位、新的类型、新的模式;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新的情况,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交往方式的改变对原有知识体系的冲击,农村政治结构变动对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农民职业和收入的急剧分化给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课题,农村流动人口增多给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出的难题;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新的要求下进行,要有创新精神、务实精神、自主精神,同时要改造农村文化环境,改造农民传统观念,克服市场经济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第四章: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发展农村教育科学文化和开展移风易俗培育农村良好社会风气三个方面。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包括: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农村基本政策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进行法制教育。发展农村教育科学文化包括: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开展科普教育,推广农业科技;发展农村各项文化事业,着力发挥民间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扶持民办文化,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农村开展移风易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针对现阶段农村存在的不良习俗,必须切实采取措施培育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措施包括:开展移风易俗教育,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培育奠定思想基础;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培育提供物质保障;加强党群组织建设,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培育提供组织保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培育提供制度保障。第五章: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是克服文化建设“一手软”、保障新农村文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有效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管理机制。第二,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运行机制,即建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体系,建立高素质的农村文化队伍,健全农村文化机构,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第三,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外互动机制。第四,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动力激发机制,即政策导向激励、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第五,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社会保障机制。第六,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监督约束机制。第七,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导向示范机制。第八,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参与机制。第九,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援助机制。第十,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考评奖惩机制。
谢仁平,黄有权[5](2002)在《章江源头的职教之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瓮安县农机事业局[6](1999)在《立足农业 面向农村 以改革为动力 不断开创教育培训新局面》文中指出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瓮安县农机局干部职工面对困难,自加压力,迎难而上,务真求实,为农村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懂技术,有专长的技术人才。在历年的培训实践中,根据县情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 一、加强自身队伍素质建设,不断提高业务技能 我局1979年组建农机常训班,1992年改常训班为农机校。面对培训经费不足,教员力量不足等情况,为把农机校办成一个多功能、全方位的农机技术人员培训基地,我局采取变冬闲为冬忙,开展业务技能培
瓮安县农机事业局[7](1999)在《团结奋斗 开拓创新 促进我县农机化事业发展》文中研究表明 1998年,瓮安县农机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州业务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五大精神,结合我县农机化发展实际,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省
二、兢兢业业的科技二传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兢兢业业的科技二传手(论文提纲范文)
(3)构建潍坊市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独特的农业经营体制 |
1.1.2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阶段 |
1.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1.1.4 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 |
1.2 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文献综述 |
1.3.1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理论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农业技术推广理论的研究 |
1.3.3 国内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
1.4.2 采取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潍坊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及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分析 |
2.1 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现状 |
2.1.1 机构设置 |
2.1.2 人员组成 |
2.1.3 学历和结构 |
2.1.4 农技推广经费 |
2.2 农技推广工作 |
2.2.1 农业增产、增效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提高了农业科技贡献率 |
2.2.2 积极扶持各类专业协会,拓展了农技推广队伍 |
2.2.3 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借助企业的资金和信息优势推广农业技术 |
2.2.4 以农资经营为载体,推广农业技术 |
2.2.5 强化农民科技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
2.2.6 兴办农业科技服务热线,随时解决农民在生产中出现的疑难技术问题 |
2.2.7 大力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
2.2.8 广泛开展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 |
2.3 潍坊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
2.3.1 体制不够理顺 |
2.3.2 经费严重短缺 |
2.3.3 内部运行机制不活,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职能弱化 |
2.3.4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 |
2.3.5 开发、推广项目难 |
第三章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借鉴意义 |
3.1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
3.1.1 公益型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
3.1.2 市场型和混合型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
3.2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特点及借鉴意义 |
3.2.1 世界农技推广体系的多样化发展趋势 |
3.2.2 世界农技推广体系的借鉴意义 |
第四章 构建潍坊市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建议 |
4.1 进一步加强现行农技推广机构建设 |
4.1.1 准确把握现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的方向 |
4.1.2 突出重点,深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 |
4.2 确立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在农技推广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
4.2.1 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明确为农技推广主体的必要性 |
4.2.2 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明确为农技推广主体的可行性 |
4.2.3 积极探索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的有效形式和保障机制 |
4.3 充分发挥涉农组织在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中的作用 |
4.3.1 涉农组织在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
4.3.2 积极引导和扶持涉农组织的健康发展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潍坊市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需要改革创新 |
5.2 研究世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变化规律,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5.3 潍坊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对于其它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5.4 潍坊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必须走多元化的道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本选题的意义 |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四、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五、主要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指导原则和根本任务 |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
(一) 新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特征和重要组织部分 |
(二) 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
(三) 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我国综合国力 |
(四) 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
(五) 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 |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 |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
(二)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 |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
第二章 农村文化的特征和功能 |
一、农村文化的特征 |
(一) 农村文化的继承性 |
(二) 农村文化的民族性 |
(三) 农村文化的时代性 |
(四) 农村文化的地域性 |
(五) 农村文化的内聚性 |
(六) 农村文化的多样性 |
(七) 农村文化的群众性 |
(八) 农村文化的实用性 |
二、农村文化的功能 |
(一) 农村文化的传承功能 |
(二) 农村文化的导向功能 |
(三) 农村文化的娱乐功能 |
(四) 农村文化的认识功能 |
(五) 农村文化的教育功能 |
(六) 农村文化的沟通功能 |
(七) 农村文化的规范功能 |
(八) 农村文化的服务功能 |
(九) 农村文化的媒介功能 |
(十) 农村文化的经济功能 |
第三章 农村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全新性 |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特殊性 |
(一) 农村文化建设的不平衡性 |
(二) 农村文化建设的复杂性 |
(三) 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期性 |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全新性 |
(一) 农民思想观念的新变化 |
(二) 新型人格下农村文化建设的全新性 |
(三)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情况 |
(四)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要求 |
第四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
一、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 |
(一) 对农民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农村基本政策教育 |
(二) 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
(三) 对农民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
(四) 对农民进行法制教育 |
二、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科学文化 |
(一) 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 |
(二)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
(三) 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 |
(四) 开展科普教育,推广农业科技 |
(五) 发展农村各项文化事业 |
三、移风易俗,培育农村良好社会风气 |
(一) 移风易俗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
(二) 当前我国农村的不良习俗及其危害 |
(三) 培育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主要途径 |
第五章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 |
一、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管理机制 |
(一) 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领导与管理的重要性 |
(二) 农村文化建设领导与管理的现状 |
(三)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管理机制 |
二、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运行机制 |
(一) 建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体系 |
(二) 建立高素质的农村文化队伍 |
(三) 健全农村文化机构 |
(四)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
三、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外互动机制 |
(一)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部互动机制 |
(二)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外互动机制 |
四、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动力激发机制 |
(一)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动力激发机制的理论依据 |
(二)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导向激励机制 |
(三)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精神激励机制 |
(四)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物质激励机制 |
五、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社会保障机制 |
(一) 加强党的领导,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
(二)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法律保障机制 |
(三)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物质投入保障机制 |
六、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监督约束机制 |
(一)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监督机制 |
(二)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约束机制 |
七、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导向示范机制 |
(一) 切实发挥科学理论的先导作用 |
(二) 大众传媒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
(三) 高度重视管理行为的引导功能 |
(四) 努力强化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 |
(五) 突出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 |
八、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参与机制 |
(一) 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才能吸引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 |
(二) 以广泛性要求为基点有利于农民群众坚持参与 |
(三) 采取适当方式促进和保障农民群众广泛参与 |
九、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援助机制 |
(一)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
(二) 文化扶贫 |
(三) 文化捐助 |
(四) 文化赞助 |
十、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考评奖惩机制 |
(一)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考评奖惩机制的意义 |
(二)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考评奖惩机制的可行性 |
(三)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考评标准 |
(四)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考评原则 |
(五)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考评内容 |
(六)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考评方式 |
(七) 做好考评后的奖惩、总结、反馈工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兢兢业业的科技二传手(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方吐鲁番的葡萄神话——记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教授石雪晖[J]. 李伦娥. 教育, 2011(08)
- [2]石雪晖:“南方吐鲁番”的葡萄神话[N]. 李伦娥. 中国教育报, 2010
- [3]构建潍坊市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D]. 贾向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4]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 徐学庆. 华中师范大学, 2007(04)
- [5]章江源头的职教之光[J]. 谢仁平,黄有权. 职教论坛, 2002(11)
- [6]立足农业 面向农村 以改革为动力 不断开创教育培训新局面[J]. 瓮安县农机事业局. 贵州农机化, 1999(02)
- [7]团结奋斗 开拓创新 促进我县农机化事业发展[J]. 瓮安县农机事业局. 贵州农机化, 19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