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铬细胞瘤合并心肌梗死一例

嗜铬细胞瘤合并心肌梗死一例

一、嗜铬细胞瘤并发心肌梗塞1例(论文文献综述)

青崎正彦,赵蕴坤[1](1986)在《心血管疾病与DIC》文中研究说明 有关心血管疾病与DIC 的问题,一是DIC 时在心血管系统出现什么样的变化;二是心血管疾病合并DIC 是在什么样疾病的基础上发生的。一、DIC 时心血管系统的变化DIC 主要是纤维蛋白原性血栓所致的微血栓多发性地形成于全身各脏器的微血管内。DIC 时在心脏方面的病变报道较少,但在尸检时发现纤维蛋白性微血栓的发生率,心脏为27%或36.7%,虽无肺、肾的发病率高,但也较多。心脏与肾、脑,垂体等情况

杨传瑞,张卡琳,郭霞[2](1999)在《《重庆医学》1999年第28卷卷终主题词索引》文中提出

陈康林[3](1994)在《儿茶酚胺危象的表现及处理》文中指出儿茶酚胺危象的表现及处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急诊科陈康林嗜铬细胞瘤(PCCT)为起源于肾上腺髓质或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组织的肿瘤,本病罕见,约占高血压患者0.1%,各种年龄均可发生(1)。它分泌出大量儿茶酚胺(CTCL)及其前体与衍生物,若大量释放儿茶酚...

黄剑刚,高春章,陈椿,吴洪昌,宋希双,殷积斌[4](1993)在《嗜铬细胞瘤40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对40例嗜铬细胞瘤进行临床分析。根据临床表现及功能情况建议将嗜铬细胞瘤区分为持续高血压型、阵发高血压型、隐匿型和无功能型四种类型。并就嗜铬细胞瘤病人心脏并发症的预防、手术中的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讨论。

马湘萍[5](2021)在《Vaspin、Fibulin-3、Per2与高血压节律调控及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高血压(Hypertension,HTN)是心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当前中国高血压患病率约27.9%,人数高达近3亿,提升高血压疾病的防治水平已经被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近来,血压节律异常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此同时动态血压监测成为不可或缺的检测手段。与杓型高血压相比,非杓型和反杓型高血压更易出现靶器官损伤。充分了解血压昼夜节律的特征及其调节,筛查预测靶点,对于高血压及其心血管靶器官损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血压的昼夜节律的具体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近年来脂肪组织,尤其血管外周的脂肪组织(PVAT)对血压节律及血管功能的影响日趋受到关注。PVAT作为一类内分泌器官,释放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参与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收缩、增殖和迁移,在高血压中发挥重要作用。PVAT产生的内脏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作为一种新的脂肪细胞因子,通过旁分泌作用于周围血管,且Vaspin的分泌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衰老关键蛋白-3(Fibulin-3),是脂肪组织细胞外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水平减轻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钙化,影响血管内皮功能,而脂肪细胞外基质与时钟节律关系密切;昼夜节律蛋白2(Per2)是脂肪组织中关键时钟蛋白,其突变与动脉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关于Vaspin、Fibulin-3、Per2的循环水平与高血压节律及其靶器官损害的临床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探索高血压患者外周循环血浆中Vaspin、Fibulin-3、Per-2的水平变化,即是否与血压昼夜节律及靶器官损害具有相关性,探索高血压节律异常和靶器官损害的可能发生机制,明确其能否成为预测异常血压节律及靶器官损害的可能靶点。目的1.探讨Vaspin、Fibulin-3、Per2在不同节律高血压患者中的表达;2.探讨Vaspin、Fibulin-3、Per2与血压昼夜节律及靶器官损害是否具有相关性;3.探讨Vaspin、Fibulin-3、Per2能否成为预测血压异常节律及靶器官损害的靶分子。方法1.研究对象:按入组及排除标准于2020-05至2021-03在齐鲁医院心内科住院及门诊筛选入组90例患者。经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后,将入选患者按血压昼夜节律的不同分为3组:杓型高血压组;非杓型高血压组;反杓型高血压组,每组各30例。2.资料收集:进行病史采集及血压、心率、身高、体重等测量;应用动态血压检测获取动态血压数据;收集血液标本,检测生化指标;应用ELISA方法测定Vaspin、Fibulin-3、Per2水平;高频超声检查,所有患者均测定心脏及颈动脉相关超声指标;应用动脉硬化检测仪自动测量肱踝脉搏波速度(BaPWV)。3.统计学分析:本研究的数据均应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 25.0进行分析和处理。所有数据经过shapiro-wilk正态检验。计量资料行单因素ANOVA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分析两组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正态分布变量因素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临床基线资料分析:与杓型及非杓型高血压组相比,反杓型组高血压病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明显升高,用药种类增加,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动态血压数据分析:与杓型高血压组相比,反杓型组24h舒张压、白昼舒张压、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均明显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杓型高血压组相比,非杓型组日间平均舒张压明显降低(P<0.05)。3.各组Vaspin、Fibulin-3、Per2分析:与杓型高血压组相比,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Vaspin及Fibulin-3均明显降低,以反杓型组降低更为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杓型高血压组相比,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Per2均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靶器官损害指标分析:与杓型高血压组相比,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E/e’均明显增加(P<0.05~P<0.01),与非杓型高血压组相比,反杓型组CIMT-L增加(P<0.05),eGFR明显降低(P<0.05)。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1)Vaspin在杓型高血压组24h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清晨平均收缩压,清晨平均舒张压,左心房大小,左心室大小,室间隔厚度,舒张期左室后壁厚度存在显着负相关;Vaspin在杓型、非杓型高血压组中左室质量指数存在显着负相关;2)Fibulin-3与左室质量指数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存在显着负相关;Fibulin-3在杓型高血压组左室质量指数,非杓型高血压组E/e’,反杓型左心室大小、左室质量指数均存在显着负相关;3)Per2在反杓型高血压组室间隔厚度、舒张期左室后壁厚度、E/e’、左室质量指数存在显着正相关。结论1.Vaspin、Fibulin-3、Per2浓度在不同高血压节律组有明显差异,提示其可能高血压节律异常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2.Vaspin、Fibulin-3、Per2与血压昼夜节律及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相关指标有相关性,提示其可能成为高血压节律异常及靶器官损害的预测分子。研究目的:探讨一例罕见的功能性副神经节瘤伴儿茶酚胺危象的病例的临床特征、诊治过程及随访情况,加深对嗜铬细胞瘤和神经节瘤(PPGL)的认识,以期早期识别不同临床表现掩盖下的PPGL,减少临床的漏诊,分享PPGL合并心肌病变的诊治体会。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一例PPGL患者的病例资料,并通过Pubmed数据库在线检索相关的文献,结合该病例的特点,系统总结PPGL的诊断要点、心肌受累的特点及可能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研究结果:患者,中年男性,以发作性胸闷、心悸,加重伴胸痛等非特异性症状急性起病,于外院测HR 90次/分,BP 200/170mmHg,行心电图示多导联ST段抬高,检测肌钙蛋白0.1Ong/ml,NT-proBNP3970pg/ml,考虑患者急性心肌梗死,遂行急诊冠脉造影未见冠脉血管明显异常。完善心脏超声检查:LVEF 0.37,室间隔中下段、左室侧壁及下壁中下段、前壁下段、左室心尖部动度几乎消失。肝功能:ALT 171 U/L,AST 227 U/L,血糖16.87mmol/L;肾功正常,尿微量白蛋白183mg/L。入住当地CCU后病情恶化:ECG出现频发室早,短阵室速,入住当地CCU后出现阵发性血压高,最高达300/200mmHg,最低达70/40mmHg,且伴有意识丧失及剧烈腹痛。完善继发性高血压相关原因的筛查:皮质醇、肾素、醛固酮、血管紧张素未见明显异常,但患者血浆及尿中下列结果明显升高:去甲肾上腺素(NE):193.74nmol/L、肾上腺素(E)7.18nmol/L、甲氧基肾上腺素(MN):2.5nmol/L、甲氧基去肾上腺素(NMN):35.46nmol/L、血香草扁桃酸(VMA)378.49nmol/L、尿香草扁桃酸(VMA)82.19ug/ml。转入我院后,完善腹部CT:右腹部占位。根据各项辅助检查及临床表现,考虑患者为嗜铬细胞瘤。遂给予酚苄明逐渐加量至20mgtid并联合应用CCB及β一受体阻滞剂,并给予营养心肌改善心功能,改善微循环,改善糖代谢及肝功能异常等对症治疗,治疗3周后进行病情评估可以手术,遂转至泌尿外科予以病灶切除,病理回示为副神经节瘤。研究小结:1.当出现偶发性头痛、出汗和心动过速,发现偶然的肾上腺肿块时,考虑PPGL。2.急性儿茶酚胺心肌病病情危急,会出现室性心动过速、血压骤升甚至危及生命,手术难度很大。3.血浆中游离甲氧基肾上腺素或尿中分离的甲氧基肾上腺素是诊断嗜铬细胞瘤的金标。4.该病的标准治疗是手术切除,该方案对治疗这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很有效。

孙卓伦[6](2019)在《肾上腺髓质肿瘤的临床诊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肾上腺髓质肿瘤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如临床诊断不清或处理不当可产生巨大危险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的肿瘤,其本质是分泌大量的儿茶酚胺而引起的以高血压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节细胞神经瘤被认为是起源于包括交感神经节和肾上腺髓质在内的神经嵴细胞的良性肿瘤,累及肾上腺者较为少见。本研究通过分析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经验,提高对两者的认识并为围手术期治疗安全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施行肾上腺切除术并术后病理证实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或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临床表现、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外科治疗、病理学及其术后随访等相关资料。所有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内分泌指标以及各组术前和术后血压,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纳入患者数93例,其中嗜铬细胞瘤患者73例(男性42例,女31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20例(男性11例,女性9例)。嗜铬细胞瘤占因肾上腺疾病于我院就诊患者(1545例)的4.72%;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占1.29%。嗜铬细胞瘤临床表现差异性较大,以高血压(51例,69.86%)、头痛/头晕(47例,64.38%)、心悸(24例,32.88%)为主,无任何表现者14例(19.18%);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多无临床表现(10例,50%),有临床表现者多为高血压(5例,25%)和腹部/腰痛不适(4例,20%)。2.73例嗜铬细胞瘤患者中,52例行血浆肾上腺素(Adrenaline,AD)、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D)检测。其中血浆AD及NAD检测的敏感性分别51.92%、82.69%,血浆儿茶酚胺(AD或NAD)总体检测的敏感性为86.54%。38例行血浆甲氧基肾上腺素(Metanephrine,MN)、甲氧基肾上腺素(Normetanephrine,NMN)检测,血浆MN及NMN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94.73%、89.47%,血浆MNs(MN或NMS)总体检测的敏感性为97.37%。59例行尿香草扁桃酸(Vanillylmandelic Acid,VMA)检测,其检测的敏感性为62.71%。20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中,16例行血浆AD、NAD检测,血浆AD及NAD检测结果高于上限者分别为2例(12.50%)、2例(12.50%),血浆儿茶酚胺(AD或NAD)总体结果高于上限者3例(18.75%)。7例行血浆MN、NMN检测,检测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尿VMA检测结果高于正常上限者2例(15.38%)。两组检测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嗜铬细胞瘤患者肾上腺髓质激素显着高于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3.综合所有术前影像学检查,73例嗜铬细胞瘤患者中,63例(86.30%)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与术后病理一致;20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中,16例(80.00%)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与术后病理一致。4.术前考虑嗜铬细胞瘤的患者均进行严格的术前准备,术前考虑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患者,如果术前检查符合以下三点之一者:1)高血压者;2)能够分泌儿茶酚胺;3)术前影像学检查发现肿瘤直径大于4cm且不能除外嗜铬细胞瘤,均需按嗜铬细胞瘤进行严格的术前准备。所有患者均采用经腹腹腔镜入路,术中均未中转开放。5.在73例嗜铬细胞瘤手术标本中,61例患者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免疫组化阳性率依次为:CgA(57例,93.44%)、CD56(57例,93.44%)、Ki-67<1(55例,90.16%)、Syn(53例,86.88%)、S-100(52例,85.25%)、NSE(50例,81.96%)和Vimentin(2例,3.28%)。在20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手术标本中,14例患者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免疫组化阳性率依次为S-100(14例,100.00%)、NSE(10例,71.43%)、Vimentin(4例,28.57%)、CgA(4例,28.57%)、Syn(2例,14.29%)、CD56(2例,14.29%)和Ki-67<1(0例,0%)。6.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存在高血压者51例。经过40个月的中位随访期,术前及术后的血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血压较术前血压降低。治愈、缓解及无效的人数及比例分别为31例(60.79%),19例(37.25%),1例(1.96%)。随访期间,有1例患者于术后23个月出现复发;无患者出现转移。肾上腺节细胞瘤患者术前高血压者5例。术前及术后的血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血压较术前血压降低。5例高血压患者全部治愈或缓解。随访期间均无患者出现复发或转移。结论1.肾上腺髓质肿瘤发病率低,临床复杂多样,容易误诊或漏诊。2.影像学检查在肾上腺髓质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中CT和MRI是首选检查手段。嗜铬细胞瘤患者的肾上腺髓质激素水平明显高于肾上腺节细胞瘤患者,可结合肾上腺髓质激素检查进行定性诊断。其中血浆MNs是筛查嗜铬细胞瘤敏感性较高的指标。3.肾上腺髓质肿瘤术前准备各有不同。所有嗜铬细胞瘤患者均需进行充分的术前降压扩容。而当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1)高血压者;(2)能够分泌儿茶酚胺;(3)术前影像学检查发现肿瘤直径大于4cm且不能除外嗜铬细胞瘤,均需按嗜铬细胞瘤进行严格的术前准备。4.CgA、Syn和NSE在嗜铬细胞瘤高表达;S-100和NSE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中高表达。5.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已成为肾上腺髓质肿瘤的标准治疗方式,对于经验丰富的手术者来说,肿瘤大小不再是其手术禁忌症。

赵彤[7](2019)在《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临床特征及诊疗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s,PGL)是起源于肾上腺外嗜铬组织,并能够分泌一种或几种儿茶酚胺类物质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副神经节瘤被认为起源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副神经节。副神经节瘤好发部位一般位于头颈部、腹膜后、腹部、膀胱等部位,通常根据副神经节瘤的解剖位置来命名,源发于腹膜后的嗜铬细胞瘤被称为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初始的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是由于肿瘤分泌的儿茶酚胺过多引起的,但其解剖位置异于肾上腺起源的嗜铬细胞瘤,正是由于它的罕见性和位置的特殊性常常被误诊为腹膜后其他性质的肿瘤,导致后续治疗尤其是手术治疗前并未进行充分的围手术期的准备,从而使术中及术后发生严重的并发症,例如术前及术中血压波动变化过大可能导致脑出血,术后低血压导致脑梗、心梗。所以针对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这种误诊、漏诊率高并且围手术期需要特殊准备的疾病如何降低误诊率并完善围手术期准备仍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目的通过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几年收治的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征和相关治疗,讨论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和治疗。研究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1月至2016年11月间收治的42例术后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患进行回顾性研究,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其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式、术中状况及预后,并应用SPSS22.0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对于定性资料使用卡方检验,对于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男性患者发病率高于女性:在42例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中,女性17例(17/42,40.48%),男性25例(25/42,59.52%),女性男性比为1:1.47。患者年龄为4-77岁,平均年龄为44.67±13.73岁。多数就诊于泌尿外科:就诊于泌尿外科33例(33/42,78.57%),其中就诊于肝胆外科8例(8/42,19.05%),就诊于血管外科1例(1/42,2.38%),其中就诊于泌尿外科患者比例高于其他科室。误诊率高:初步诊断正确率只有54.76%,误诊率45.24%。其中初步诊断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23例(23/42,54.76%),腹膜后肿瘤13例(13/42,30.95%),胰腺肿瘤2例(2/42,4.76%),肾上腺肿瘤2例(2/42,4.76%),胃肠道间质瘤1例(1/42,2.38%),肾肿瘤1例(1/42,2.38%)。患者出现的症状多样:患者中出现头痛/头晕症状18例(18/42,42.86%),心悸症状16例(16/42,38.10%),胸闷症状8例(8/42,19.05%)心慌症状10例(10/42,23.81%),乏力症状5例(5/42,11.90%),视物模糊6例(6/42,14.29%),高血压3例(3/42,7.17%),晕厥1例(1/42,2.38%),以腰痛为主诉入院4例(4/42,9.52%),以腹痛入院7例(7/42,16.67%),体检发现5例(5/42,11.90%),外伤后入院1例(1/42,2.38%)。合并症状:高血压23例(23/42,54.76%)糖尿病4例(4/42,9.52%),左肾萎缩1例(1/42,2.38%),右肾积水1例(1/42,2.38%),术前出现心肌梗塞1例(1/42,2.38%)。肿瘤好发位置:所有患者中肿瘤发生在腹主动脉旁(Zuckerkandl器官处)28例(28/42,66.67%),下腔静脉旁5例(5/42,11.90%),肾周5例(5/42,11.90%),胰腺及十二指肠后方3例(3/42,7.14%),肾脏下极1例(1/42,2.38%)。术前药物准备及术后血流动力学并发症:行术前药物准备患者28例(28/42,66.67%),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未行术前药物准备患者14例(14/42,33.33%),其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梗赛,4例患者术后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送往ICU治疗,后均在保守治疗下好转。治疗方式及手术并发症:4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开腹手术治疗19例,其中腹腔镜(包括后腹腔镜)治疗18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治疗3例,中转开腹治疗2例。其中1例经腹腔镜治疗患者出现术后淋巴漏,后保守治疗后好转。随访42例,失访2例,随访时间28-86月,平均随访时间52月,其中2例患者术后分别与术后27月及34月年死于肿瘤多发转移,1例患者术后19个月死于心脑血管意外,1例患者术后12月出现复发后行二次手术治疗,二次手术术后17月死于肿瘤转移。功能组肿瘤与非功能组肿瘤比较:男女患病率、年龄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直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37)非功能组肿瘤直径大于功能组肿瘤,术中最高收缩压、血压波动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术中最高收缩压与术中血压波动与功能组明显高于非功能组。腹腔镜组与开放组比较:术中最高收缩压、肿瘤最大径与血压波动幅度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准备组与非术前准备组:最高收缩压与血压波动幅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根据肿瘤的好发位置来说CT或者MRI显示腹膜后肿瘤特别是位于腹主动脉远端自肠系膜下动脉起始处至腹主动脉分叉处位置时需要高度警惕副神经节瘤的可能,即使没有高血压、心慌、心悸等典型症状也要进行肾上腺内分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术前CTA或者3D成像有助于肿瘤术前评估。(2)术前的相关药物准备是必要的,虽然我们的研究显示术中最高收缩压与术中血压差值与是否做术前准备无关,但是这可能和肿瘤功能性和术中对肿瘤的挤压程度有关,也可能因为研究样本不足而导致一定的研究偏倚。但是术前药物准备组相比较未进行药物准备组能更好的预防术后血流动力学并发症。(3)肿瘤的功能性和非功能性与性别、年龄因素无关,术中最高收缩压与术中血压波动与功能组明显高于非功能组,而非功能组肿瘤直径大于功能组肿瘤。(4)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之间无明显血流动力学差异,在术前评估腹腔镜手术可以完成者,使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是较好的选择。

余闫宏,肖民辉,杨小华,齐书武,黄杰,张科,申杰[8](2009)在《肾上腺偶发瘤66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肾上腺偶发瘤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肾上腺偶发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定位诊断准确率:B超84.3%,CT 100%,MRI 100%;定性诊断准确率:B超30.0%,CT 75.5%,MRI 79.2%;手术60例:皮质腺瘤32例,肾上腺囊肿6例,髓性脂肪瘤5例,嗜铬细胞瘤5例,肾上腺转移性癌3例,皮质癌3例,神经节瘤3例,神经鞘瘤1例,血肿1例,肾上腺皮质结节增生1例。结论肾上腺肿瘤筛查首选B超、CT、MRI,定位诊断准确;定性诊断应综合肿瘤大小、影像学特征、患者年龄及内分泌功能测定。疑诊嗜铬细胞瘤或定性诊断不明需手术时,应按嗜铬细胞瘤行术前准备。

包世恩,郭会年,张兆奎[9](2009)在《非心脏原因引起短暂性Q波的特点及意义》文中指出

二、嗜铬细胞瘤并发心肌梗塞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嗜铬细胞瘤并发心肌梗塞1例(论文提纲范文)

(4)嗜铬细胞瘤4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2讨论

(5)Vaspin、Fibulin-3、Per2与高血压节律调控及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Vaspin、 Fibulin-3、Per2与高血压节律调控及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巨大副神经节瘤并发儿茶酚胺危象1例并文献复习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病例报道
    2.病例讨论
    病例小结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肾上腺髓质肿瘤的临床诊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表及答辩情况表

(7)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临床特征及诊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与不足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嗜铬细胞瘤与副神经节瘤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嗜铬细胞瘤并发心肌梗塞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心血管疾病与DIC[J]. 青崎正彦,赵蕴坤. 日本医学介绍, 1986(07)
  • [2]《重庆医学》1999年第28卷卷终主题词索引[J]. 杨传瑞,张卡琳,郭霞. 重庆医学, 1999(06)
  • [3]儿茶酚胺危象的表现及处理[J]. 陈康林. 医师进修杂志, 1994(08)
  • [4]嗜铬细胞瘤40例分析[J]. 黄剑刚,高春章,陈椿,吴洪昌,宋希双,殷积斌.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1993(03)
  • [5]Vaspin、Fibulin-3、Per2与高血压节律调控及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D]. 马湘萍. 山东大学, 2021(12)
  • [6]肾上腺髓质肿瘤的临床诊治研究[D]. 孙卓伦. 山东大学, 2019(09)
  • [7]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临床特征及诊疗研究[D]. 赵彤. 郑州大学, 2019(08)
  • [8]肾上腺偶发瘤66例报告[J]. 余闫宏,肖民辉,杨小华,齐书武,黄杰,张科,申杰.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2009(06)
  • [9]非心脏原因引起短暂性Q波的特点及意义[J]. 包世恩,郭会年,张兆奎. 内科, 2009(02)

标签:;  ;  ;  ;  ;  

嗜铬细胞瘤合并心肌梗死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