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初轧机发展趋势回顾

现代初轧机发展趋势回顾

一、现代初轧机发展趋势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丁朝晖[1](2016)在《大规格棒材轧制变形渗透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规格棒材被广泛应用在国防军工、船舶工业、核电设备、大型轴类零件、冶金设备、机械制造业等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它的需求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大于?250mm的大棒材以前都是采用传统的锻造法生产,随着连铸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轧机设备的发展,使以轧代锻得到迅猛发展,不仅实现了大棒材的工业化批量生产还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但由于连铸坯内部存在的孔隙性缺陷,严重影响产品质量,通过轧制法在有限的压缩比条件下,变形很难渗透到轧件芯部致使孔隙性缺陷得不到压实焊合。本文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分别对?600mm的圆坯在箱形孔开坯轧制成300mm方和488mm?326mm的矩形坯在箱型孔中开坯轧制成220mm方的轧制变形情况进行分析,矩形坯在改进后箱形孔轧制过程中的金属变形情况,以及圆坯在扁六角孔和菱形孔中的轧制变形。计算出轧件的应变分布、应力状态、断面形状尺寸及轧制力等重要参数。主要结论如下:(1)圆坯和矩形坯在箱形孔中变形轧制时,轧件芯部附近变形区都是两拉一压应力状态,出变形区圆坯残余应力是三向拉应力而矩形坯则是两拉一压的应力状态,更利于变形渗透,且矩形坯在箱型孔中的充满度较好。在压缩比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圆坯芯部总应变1.470,矩形坯芯部总应变1.421,两者基本相同,在箱形孔中轧制时矩形坯比圆坯等效应变分布较均匀。当孔型侧壁起限制宽展作用时,拉应力减小甚至变为压应力,轧件芯部呈现两压一拉应力状态,变形向芯部渗透明显。(2)在减小侧壁斜度增加槽深的箱形孔中轧制矩形坯时,残余应力由原来的两拉一压状态变为两压一拉应力状态,且在新孔型中充满度好。新孔型每道次芯部等效应变均大于原孔型,芯部总应变为1.732高于原孔型芯部总应变1.421,变形渗透性得到增强。改进孔型中的应变分布较原孔型中应变分布要均匀,且能耗低,轧制更稳定。(3)圆坯在扁六角孔和菱形孔中轧制变形时,第一道次芯部等效应变分别为0.165和0.382。轧件芯部附近变形区内菱形孔是两压一拉应力状态,扁六角孔是两拉一压应力状态,出变形区菱形孔残余应力为两压一拉而扁六角却是两拉一压状态,且菱形孔中的应变分布均匀轧后残余应力小,变形渗透性强。但菱形孔不适宜大压下轧制,而扁六角孔可以较好的实现圆坯开坯轧制时变形的渗透。

李永泽[2](2014)在《1850铝热初轧机轧制规程的设计与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铝板带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与此同时,对铝板材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铝板材市场的激烈竞争,生产企业不仅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而且要尽可能的降低生产低耗。目前,国内部分铝热初轧机的生产现场仍然主要依靠操作工的经验进行轧制,难以保证产品质量具有较高的一致精度,迫切需要具有人工智能的轧制规程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本文以某铝加工厂1850铝热初轧机为背景,在查阅大量资料基础上,经反复对比研究选取出一组符合铝热初轧机的轧制力模型、轧制速度模型以及温降模型。通过分析现场轧制过程的5个约束条件,计算出了各轧制道次的最大压下量,并根据最大压下量确定出总轧制道次数,之后采用轧制负荷协调分配法,对轧制过程后几个道次的压下量进行分配。针对铝热初轧板头部厚度偏差较大,应用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建立了热初轧辊缝动态设定系统。将轧制力预报误差及弹跳方程误差作为输入,运用模糊神经网络预测下一道次的辊缝设定补偿值,进而动态地修正辊缝设定值。此外,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预报偶数道次出口厚度,解决了弹跳量计算时偶数道次数据空白的问题。将研究结果以某铝加工厂1850铝热初轧现场实测数据对系统进行校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明显提高铝热初轧板带头部厚度精度,为下一步实际工程改造奠定了理论基础。

赵骞[3](2009)在《初轧机厚度监测与显示系统设计》文中指出初轧是炼钢和成品轧制的过渡环节,位于钢铁加工工序的前期,具体是压缩钢锭,改善钢锭质量,得到质量均匀、表面良好的钢坯的加工工艺。初轧机设备的加工尺寸直接关系到钢铁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但是设备尺寸过大使得一般的数控系统难以满足要求。本文以初轧机的工作环境和工艺流程为设计需求,设计开发了一种基于PROFIBUS-DP总线技术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用于钢坯的质量控制。该系统主要由PLC、智能传感器、多功能DP从站模块和大型LED显示器构成。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归纳如下:1、选用带有DP从站接口的拉线式编码器对初轧机主轴压下量进行数据采集,采用西门子公司的S7-300型PLC作为DP的主站。使用STEP7完成传感器、PLC和多功能DP从站模块的网络组态,使钢坯的厚度信息能实时的显示在车间现场的显示屏上。2、设计开发了具有DP从站接口、CAN总线接口、RS-232通信接口、显示输出接口的多功能DP从站模块,用于PROFIBUS-DP总线的通信和厚度数据显示。DP从站接口采用“MCU+ASIC”的硬件协议实现方案,以意法半导体公司的STM32 MCU芯片和西门子公司的SPC3协议芯片接口电路为核心,外加辅助接口电路构成。3、实现了PROFIBUS-DP网络的主-从通信软件设计。利用RealView MDK开发工具完成了STM32系统配置、DP从站数据交换中断程序和显示输出程序的设计。本文的设计工作不仅仅为实现初轧机的厚度监测与显示,同时也对初轧机的整体控制系统改造方案进行了初步探索。

蒋磊[4](2009)在《低速重载机械在线监测系统开发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将计算机应用技术用于低速重载机械的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能够利用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以及网络资源,快速,方便的组建各种自动测试系统,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进行信号分析,数据处理,存储和图形显化以及进行资源共享和事故预警等。论文主要对以下几方面做了详细的研究:(1)根据系统功能要求及目标,进行了数据采集系统关键硬件模块的设计,主要包括各种传感器的选型,各种硬件芯片的选用,硬件系统的总体设计等;(2)系统应用软件平台的选择,定制和调试,信号采集程序设计、信号分析功能程序设计、数据管理程序设计的流程图的实现。(3)系统的数据库模块的设计开发。本文将组件技术,设备监测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具有较好的开放性,集成性的低速重载机械设备远程在线监测诊断系统。

黄建波[5](2008)在《湘钢第二棒材厂轧制工艺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结合湘潭钢铁公司第二棒材厂的现场生产实际,由于市场需求变化,二棒材厂产品结构也迫切需要转化,要从原来生产中小规格碳钢圆钢转产大规格的低合金钢管坯。这就需要增大坯料尺寸,对二棒厂的Φ800初轧机孔型系统进行开发设计,对初轧机的轧制的规程进行优化,并对精轧机组孔型系统进行优化改进。由于钢种发生变化,通过在THERMECMASTOR-Z热模拟实验机对20CrMnTiH和40CrA钢种进行热模拟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20CrMnTiH和40CrA钢的流动应力模型,利用此模型计算新孔型系统的轧制力能参数,对轧制压力、轧制力矩、电机能力进行校核。基于对以上研究内容,得到了如下的主要研究结论:1.通过采集应力-应变曲线数据进行多元非线性回归得到20CrMnTiH和40CrA钢的流动应力数学模型,该数学模型的结构简单,计算精度也较高,可用于实际生产中。2.开发的两套初轧机孔型系统,能够满足尺寸和钢种的变化,利用上述模型进行轧制压力、轧制力矩、电机载荷校核,旧轧机仍能满足新钢种大坯料的生产。3..对生产大规格产品进行压下规程优化和配辊,合理安排翻钢道次、提高孔型共用性,将初轧机孔型系统由原意大利设计的四套减到两套,节约了成本并提高了轧机作业率。4.对Φ800可逆式初轧机的速度制度进行优化,缩短了轧制节奏时间,能够满足连轧机的速度匹配要求。5.通过轧制实验得出比较合适的宽展系数,优化设计Φ75Φ90圆钢椭圆成品前孔孔型及Φ140、Φ150圆钢管坯的成品孔型,避免了原系统轧制时的过充满缺陷。

唐前辉[6](2006)在《轧机轧制过程轧制压力的确定及应力应变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轧钢生产是将钢锭或钢坯轧制成钢材的生产环节。用轧制方法生产钢材,具有生产率高、品种多、生产过程连续性强、易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等优点。因此,它比锻造、挤压、拉拔等工艺得到更广泛地应用。轧钢机是轧钢生产过程主要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生产设备。轧机牌坊和轧辊的弹性变形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最终断面形状和尺寸精度,对轧机牌坊和轧辊弹性变形的分析,可为设备结构的优化设计和制定优化的轧制工艺制度提供理论依据;轧辊和轧机机架是轧制力的主要承载体,其强度是否满足要求直接关系到设备的安全生产。本文针对攀钢集团四川长城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第四分厂φ825初轧机,以5.9t大钢锭方坯尺寸750×750mm轧制至坯料尺寸280×280mm的轧制工艺和生产设备为研究对象,对其轧制时测量的工艺参数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分析。详细阐述了轧制力测试技术理论,探讨了在大钢锭的轧制中轧制压力实测和工程计算方法,并校核了轧辊的辊身和辊颈的强度以及轧机机架的强度,对该厂轧制大钢锭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本文结合有限元法基础理论,运用ANSYS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轧制该工艺时轧辊和机架(牌坊)的弹性变形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对变形过程中轧辊和机架(牌坊)的应力应变分布及危险断面进行了分析讨论。运用有限元法建立模型,可以方便、有效、直观地预测和计算轧辊和机架的弹性变形及应力分布,可以预测轧辊及机架(牌坊)在产生变形时各部位的受力状况,便于找出轧辊和机架的薄弱环节,为今后轧辊和机架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综合运用实测法、工程计算法及有限元法对轧机的轧制力和应力应变进行了确定和分析,充分发挥了各自的特点,得到了满意的结果。为这三种方法在工程上的综合运用提供了思路。

李崇坚[7](2004)在《大功率轧机交流调速技术的发展》文中认为介绍了当前大功率轧机主传动采用的交流调速系统概况以及交交变频,LCI交直交变频,IGCT/IGBT三电平PWM变频等交流调速系统等的特点;分析了轧机主传动机电振动的原因及抑制方法;最后阐明中国大功率轧机主传动交流调速系统的现状与发展。

完卫国[8](1999)在《热轧轧辊降耗初探》文中研究说明从合理选用轧辊材料、加快新材质轧辊的应用步伐、加强轧辊的管理工作、推广应用轧辊表面修复和强化技术、改善轧辊的冷却条件、开发热润滑轧制新技术等方面探讨了进一步降低热轧辊辊耗的问题

蔡唯成,蔡力[9](1998)在《大型钢铁厂轧机重组》文中研究表明论述了我国大型钢铁厂的轧机组成现状、存在问题和重组方向,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李崇坚[10](1997)在《轧机主传动技术的发展》文中指出轧机主传动是现代轧钢技术与装备的关键技术之一,以往的轧机主传动多采用直流调速,但随着电气传动技术的发展,交流调速正在该领域逐步取代直流调速。本文分析了国内外轧机主传动采用交流调速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并对各种不同交流调速方式应用于轧机主传动进行了比较,指出我国轧机主传动交流调速技术的发展方向。

二、现代初轧机发展趋势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初轧机发展趋势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大规格棒材轧制变形渗透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大棒材研究现状
        1.2.1 大棒材轧制生产发展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课题难点、技术路线以及创新点
        1.4.1 课题研究的难点
        1.4.2 课题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3 课题创新点
第二章 圆坯在箱形孔中的开坯轧制分析
    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1.1 假设条件与单元划分
        2.1.2 边界条件
    2.2 模拟结果分析
        2.2.1 轧件尺寸计算结果与充满分析
        2.2.2 轧件应变分析
        2.2.3 轧件应力分析
        2.2.4 侧壁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矩形坯在箱形孔中的开坯轧制分析
    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1 有限元模型
        3.1.2 边界条件
    3.2 模拟结果分析
        3.2.1 轧件尺寸计算结果与充满分析
        3.2.2 轧件应变分析
        3.2.3 轧件应力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旧孔型中矩形坯初轧的分析比较
    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 新孔型的设计
    4.3 模拟结果比较分析
        4.3.1 轧件在孔型中的充满度比较
        4.3.2 轧件应变分析
        4.3.3 轧件应力分析
        4.3.4 轧制力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圆坯在新孔型中的变形分析
    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2 模拟结果分析
        5.2.1 轧件变形后断面尺寸和充满度分析
        5.2.2 轧件应变分析
        5.2.3 轧件应力分析
    5.3 两种新孔型的比较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 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2)1850铝热初轧机轧制规程的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铝热初轧技术现状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轧制规程优化系统的数学基础
    2.1 模糊神经网络
        2.1.1 模糊系统
        2.1.2 神经网络系统
        2.1.3 模糊神经网络系统
    2.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理论
        2.2.1 支持向量机
        2.2.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轧制规程制定
    3.1 相关的数学模型
        3.1.1 轧制力模型
        3.1.2 速度模型
        3.1.3 温降模型
    3.2 轧制道次的确定
        3.2.1 确定总道次初始值
        3.2.2 最大压下量的约束条件
    3.3 压下量分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铝热初轧机辊缝动态设定
    4.1 传统轧机弹跳方程的分析
    4.2 预报偶数道次出口厚度
    4.3 辊缝动态设定系统
        4.3.1 制定模糊规则
        4.3.2 选定模糊神经网络结构
        4.3.3 确定模糊神经网络输入
        4.3.4 学习算法
        4.3.5 算法效果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初轧机厚度监测与显示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初轧机设备的现状
    1.3 总体设计方案
    1.4 现场总线技术概述
    1.5 国内外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6 课题的研究意义
    1.7 论文内容安排
2 PROFIBUS 现场总线技术研究
    2.1 PROFIBUS 现场总线技术简介
    2.2 PROFIBUS 的协议结构
    2.3 PROFIBUS 的传输技术
    2.4 PROFIBUS 的存取协议概述
    2.5 PROFIBUS 的服务类型和报文格式
    2.6 PROFIBUS-DP 网络的创建
3 多功能DP 从站模块总体方案设计
    3.1 DP 从站接口概述
    3.2 DP 从站接口的几种开发方案
    3.3 STM32 嵌入式芯片简介
    3.4 SPC3 协议芯片简介
    3.5 多功能DP 从站模块总体设计方案
4 多功能DP 从站模块硬件设计
    4.1 DP 从站接口设计概述
    4.2 电源和MCU 模块
    4.3 STM32 与SPC3 之间的接口电路
    4.4 RS-485 驱动及接口电路
    4.5 显示输出模块电路
    4.6 CAN 总线通信接口电路
    4.7 小结
5 多能DP 从站模块软件设计
    5.1 DP 从站软件设计概述
    5.2 STM32 和SPC3 之间的关系
    5.3 STM32 的初始化
    5.4 SPC3 的初始化
    5.5 DP 中断程序设计
    5.6 DP 从站GSD 文件的编写
    5.7 显示输出模块的软件设计
    5.8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低速重载机械在线监测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本论文国内外发展和动态
    1.3 本论文研究的难点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振动测量的技术基础
    2.1 振动监测与诊断的基本知识
        2.1.1 振动监测的基本参数
        2.1.2 振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2.1.3 振动量的表示法
        2.1.4 振动的频率与周期
    2.2 振动信号测试
        2.2.1 压电式加速度计原理
        2.2.2 压电传感器的频率特性
        2.2.3 压电传感器低频相应特性及其提高方法分析
    2.3 振动信号数据采集
        2.3.1 信号采集系统的组成
        2.3.2 信号调理及预处理
        2.3.3 A/D 转换
        2.3.4 转速测量及采样控制
第三章 主要部件故障机理
    3.1 设备故障类型以及常用监测方式
        3.1.1 设备故障类型
        3.1.2 设备故障监测方式
        3.1.3 设备故障评定标准
    3.2 低速重载滚动轴承的故障监测
        3.2.1 低速重载滚动轴承的主要特点
        3.2.2 滚动轴承的振动测量
        3.2.3 滚动轴承的监测和诊断方法
    3.4 低速重载齿轮故障检测和诊断方法
        3.4.1 齿轮故障的常见形式
        3.4.2 齿轮故障诊断常用信号分析处理方法
        3.4.3 齿轮的测量与简易诊断
第四章低速重载机组在线监测系统的构建
    4.1 系统组成简介
        4.1.1 在线监测系统的功能
        4.1.2 低速重载在线监测系统硬件要求
        4.1.3 低速重载在线检测软件系统要求
        4.1.4 低速重载在线监测系统特点
    4.2 在线监测系统硬件的实现
        4.2.1 测试对象和部位及测试点的选择
        4.2.2 低速重载机组振动测量传感器选择
        4.2.3 测振传感器的安装
        4.2.4 信号处理器的选择
        4.2.5 数字采集卡的选择
        4.2.6 其它主要硬件选择
    4.3 低速重载在线监测系统的软件构成
        4.3.1 在线状态监测系统
        4.3.2 故障诊断分析与预测模块
        4.3.3 数据库管理分析模块
    4.4 在线监测系统在初轧机中的应用
        4.4.1 初轧机的传动简图及测点分布
        4.4.2 在线监测系统的搭建
        4.4.3 初轧机的故障诊断
        4.4.4 结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湘钢第二棒材厂轧制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意义
    1.3 第二棒材厂介绍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非调质低合金钢
        2.1.1 早期低合金钢的发展
        2.1.2 我国低合金钢的发展
        2.1.3 现代低合金钢的研究进展
        2.1.4 非调质低合金钢的物理特性
        2.1.5 非调质低合金钢的应用前景
    2.2 流动应力
        2.2.1 流动应力的研究现状
        2.2.2 影响流动应力的因素
        2.2.3 流动应力数学模型
    2.3 轧制规程优化
        2.3.1 轧制变形规程优化设计的进展
        2.3.2 轧制规程优化的计算机仿真系统
第三章 非调质低合金钢的热物理特性研究
    3.1 热模拟实验
        3.1.1 实验条件
        3.1.2 实验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2 20CrMnTiH 钢实验结果分析及模型得出
        3.2.1 20CrMnTiH 钢实验结果分析
        3.2.2 20CrMnTiH 钢流动应力模型建立
    3.3 40CrA 钢实验结果分析及模型得出
        3.3.1 40CrA 钢实验结果分析
        3.3.2 40CrA 钢流动应力数学模型的建立
第四章 Φ800 轧机轧制规程优化
    4.1 孔型优化
        4.1.1 箱方孔型设计
        4.1.2 Φ800 轧机配辊
    4.2 可逆轧机速度制度
    4.3 轧制力能参数
        4.3.1 轧制压力计算
        4.3.2 电机过载及过热较核
第五章 精轧机组工艺孔型优化
    5.1 孔型轧制实验
        5.1.1 实验条件
        5.1.2 实验方法
        5.1.3 实验结果分析
    5.2 精轧孔型系统设计
        5.2.1 Φ75、Φ80 圆钢成品前孔设计
        5.2.2 Φ140、Φ150 圆钢成品孔设计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轧机轧制过程轧制压力的确定及应力应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轧机的发展概况
        1.1.1 初轧机
        1.1.2 热轧宽带钢轧机
        1.1.3 冷轧宽带钢轧机
        1.1.4 钢管及线材轧机
    1.2 轧钢机轧制压力
    1.3 有限元模拟技术在轧制中的应用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2 轧制压力测试方法
    2.1 测试技术概述
    2.2 测试的理论基础
    2.3 应变片的原理
        2.3.1 应变片
        2.3.2 应变片的粘贴
    2.4 测量电路
    2.5 集电装置
    2.6 电阻应变仪及X-Y 函数记录仪
    2.7 轧制压力的测量
    2.8 标定
3 轧制力的计算
    3.1 轧制力理论
        3.1.1 轧制单位压力的计算
        3.1.2 影响轧制单位压力的因素
    3.2 测定轧制压力时轧机牌坊的标定方程
    3.3 轧制力的实测计算
        3.3.1 计算轧制力
        3.3.2 计算轧制力矩
    3.4 轧制力的理论计算
    3.5 结果分析
4 Φ825 轧机校核
    4.1 轧辊校核
        4.1.1 辊身强度校核
        4.1.2 辊颈强度校核
    4.2 机架校核
        4.2.1 基本参数计算
        4.2.2 校核机架强度
5 Φ825 轧机轧辊及机架的有限元分析
    5.1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
    5.2 应用有限元法进行分析的过程
    5.3 有限元法的特色
    5.4 ANSYS 软件的简介
        5.4.1 ANSYS 的发展历史
        5.4.2 ANSYS 软件的功能
        5.4.3 ANSYS 软件的有限元典型分析过程
        5.4.4 弹塑性有限元仿真系统程序框架
    5.5 轧辊弹性变形有限元法分析
        5.5.1 辊系变形有限元模型
        5.5.2 Φ825 初轧机轧辊弹性变形有限元法分析
    5.6 机架弹性变形有限元法分析
        5.6.1 牌坊应力分析
        5.6.2 牌坊变形分析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8)热轧轧辊降耗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2 合理选用轧辊材料
    2.1 初轧机轧辊
    2.2 钢坯连轧机轧辊
    2.3 中型型钢轧机的轧辊
    2.4 中厚板轧机的轧辊
    2.5 小型及线材轧机的轧辊
    2.6 带钢热轧机的轧辊
3 加快新材质轧辊的应用步伐
    3.1 半钢轧辊
    3.2 高铬铸铁轧辊
    3.3 锻造白口铸铁轧辊
    3.4 高速钢轧辊
    3.5 改进的高硬度铸铁轧辊
    3.6 改进的球墨铸铁轧辊
    3.7 复合铸钢轧辊
4 加快推广应用轧辊表面修复与强化技术
5 改善轧辊的冷却条件
6 开发热润滑轧制新技术

四、现代初轧机发展趋势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规格棒材轧制变形渗透性研究[D]. 丁朝晖. 安徽工业大学, 2016(03)
  • [2]1850铝热初轧机轧制规程的设计与优化[D]. 李永泽. 燕山大学, 2014(01)
  • [3]初轧机厚度监测与显示系统设计[D]. 赵骞. 华中科技大学, 2009(02)
  • [4]低速重载机械在线监测系统开发研究[D]. 蒋磊. 新疆大学, 2009(01)
  • [5]湘钢第二棒材厂轧制工艺优化[D]. 黄建波. 武汉科技大学, 2008(01)
  • [6]轧机轧制过程轧制压力的确定及应力应变分析[D]. 唐前辉. 重庆大学, 2006(05)
  • [7]大功率轧机交流调速技术的发展[A]. 李崇坚. 中国自动化学会全国第九届自动化新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4
  • [8]热轧轧辊降耗初探[J]. 完卫国. 钢铁研究, 1999(04)
  • [9]大型钢铁厂轧机重组[J]. 蔡唯成,蔡力. 轧钢, 1998(05)
  • [10]轧机主传动技术的发展[A]. 李崇坚. 199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下), 1997

标签:;  ;  

现代初轧机发展趋势回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