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棉花利用指示性状不去雄杂交制种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洪彬,张东风,赵永刚,黄丽叶,王志刚[1](2021)在《新疆奎屯垦区棉花化学杀雄杂交制种试验》文中研究表明以草甘膦作为杀雄剂制棉花杂交种,在保证纯度的前提下,寻求适宜的草甘膦施用量。试验设25 mmol/L、20mmol/L、15 mmol/L、10 mmol/L和0 mmol/L5种草甘膦浓度进行2~5次施药处理,对各处理所制棉花杂交种进行纯度鉴定和制种产量对比,结果表明,经草甘膦20 mmol/L处理3~4次,或25 mmol/L处理3~4次,虽然有大量散粉花朵存在,但棉花杂交种纯度均达95%以上。经不同浓度草甘膦处理的抗草甘膦棉花花药虽有一定的散粉率但其杂交种仍能保持较高纯度。在奎屯垦区,就棉花品系祝22而言,以草甘膦25mmol/L,间隔10 d,喷施4~5次进行化学杀雄制种,可得到纯度95%以上的杂交种。
朱晔[2](2020)在《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创制和应用》文中指出棉花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棉花的主要育种目标是增加棉花产量。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是提高棉花产量和改善棉花综合性状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由于越来越高的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法杂交制种势在必行。本实验室于1998年在陆地棉(G.hirsutum)重组自交系中发现一株不育突变体,结合南繁加代,获得一个新型的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种质系。2015年育成新型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陆地棉恢复系“浙恢-08”。2016年配制三个杂交组合,杂种恢复率达到100%,但是产量竞争优势不强。本研究拟通过新型陆地棉不育系与10个高配合力强优势的亲本进行回交转育,以提高不育系的配合力,配制三系杂交棉组合,并在安徽当涂对其进行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等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回交转育,将新型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转育到10个强优势杂交棉组合的亲本中,成功转育成了10个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不育株率达到100%。10个新转育成的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群体内整齐一致,植株整体性状与其保持系相似。用保持系对不育系进行授粉,不育系结铃和吐絮正常,铃型和纤维外观如同保持系,但皮棉产量、衣分和种子发芽性状低于保持系,纤维比强度度和伸长率略低于保持系,纤维长于保持系。用10个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恢复系(浙恢-08)进行杂交,配制10个三系杂交组合。10个三系杂交棉组合的单株皮棉产量为114.77152.4 kg/亩,平均为135.77 kg/亩,对照为131.57 kg/亩。单铃重为5.376.47 g,平均为6.0 g,对照为5.5g。衣分为38.6345.17%,平均为41.27%,对照为41.4%。纤维长度为28.3831.62 mm,平均为29.54 mm,对照为29.36 mm。断裂比强度为29.6732.42 cN/tex,平均为31.23 cN/tex,对照为29.6 cN/tex。马克隆值为4.24.73,平均为4.53,对照为4.55。10个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组合的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不育系组合皮棉产量的中亲优势为9.2531.34%,平均为21.13%,竞争优势为-12.7715.83%,平均为3.19%。纤维长度的中亲优势为0.33.23%,平均为2.45%,竞争优势为-3.34%到7.7%,平均为0.62%。断裂比强度的中亲优势为0.5810.22%,平均为4.77%,竞争优势为0.249.53%,平均为5.51%。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对于三系杂交棉的产量和纤维品质无负效应。不育系杂交棉的产量高于对应的无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的杂交组合,纤维品质性状无显着差异。筛选出两个强优势组合-ZDH124A*浙恢复-08和ZDY012A*浙恢-08。这两个组合的皮棉产量分别为148.27 kg/亩和145.93 kg/亩,分别比对照增产16.7 kg和14.36 kg,且纤维品质性状优势,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和应用前景。本研究培育的10个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能够有效地缓解杂交棉生产实践中人工去雄杂交制种高成本问题,同时也为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和研究提供亲本材料。
刘赛男[3](2019)在《陆地棉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新材料建立及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培育高产优质杂交种是棉花生产的重大需求,创建具有优良遗传背景的不育系、恢复系新材料对选育强优势杂交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13份陆地棉综合性状优良品系、13份优异纤维品质品系和2个骨干亲本为受体亲本,以分别带有不育基因的材料851A和恢复基因的材料ZB79185R为供体亲本,进行不育系和恢复系新材料创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回交转育的方法,以不育系851A作为供体亲本(母本),以综合性状优良品系13份、优异纤维品质品系13份和骨干亲本2份分别为受体亲本(父本),二者杂交获得F1并连续回交5代,每一世代选取育性最差的植株进行回交。对创制的不育系新材料花器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不育系新材料花丝短且柱头外露,无花粉粒或较少花粉粒,无花粉或少量花粉,花药瘦小。在回交高世代结合育性调查进行花粉活力检测,最后获得不育株率为100%且花粉完全败育的不育系新材料15份。2.将胞质不育的供体亲本ZB79185R为母本,将上述综合性状优良品系、品质优异品系和骨干亲本为受体,通过杂交、连续回交结合高世代分子标记辅助,采用与恢复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NAU6466和COTO10,对创制的15个恢复系材料的BC6F1代1752个单株进行鉴定,筛选到415株阳性植株,选取这些植株的种子自交一代获得恢复系新材料15份。对创制的恢复系新材料的花器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恢复系新材料花丝较长且花药饱满,花粉粒较多,花粉量大。用1%的I2-KI染液对花粉活性检测,结果显示恢复系花粉活性强,植株完全可育。3.不育系新材料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不育系株高变幅为90.3cm119.3cm,第一果枝节位数变幅为4.87.9,果枝数变幅为10.714.6,筛选出QZH-2、QZH-4、QZH-7、QZH-10、QZH-12、QZH-16、QZH-18、QZH-19、QZH-26这些农艺性状优良的不育系新材料。4.恢复系新材料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调查结果显示:恢复系株高变幅为62.0cm122.1cm,第一果枝节位数变幅为2.47.5,果枝数变幅为9.815.0,铃数变幅为4.030.0,烂铃数变幅为0.00.8;纤维长度在28mm31mm的材料有18份占新材料的45%,强度在30c N/tex以上的材料占新材料35%,马克隆值达到B级以上的材料占新材料的70%。筛选出QZH-32、QZH-36、QZH-44、QZH-46、QZH-49、QZH-80这些综合性状优良的恢复系新材料6份。综上,本研究创制了具有优良遗传背景的不育系新材料9份,不育系新材料不育株率100%,花粉完全败育。创制了具有优良遗传背景的恢复系新材料13份,具有优良纤维品质的恢复系新材料17份,新材料育性好,花粉活力强。筛选出QZH-2、QZH-4、QZH-7、QZH-10、QZH-12、QZH-16、QZH-18、QZH-19、QZH-26这些农艺性状优异的陆地棉不育系新材料。筛选出QZH-32、QZH-36、QZH-44、QZH-46、QZH-49、QZH-80这些兼具优良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优质陆地棉恢复系新材料。
李永旗,孙亮庆,谢业涛[4](2018)在《隐性核不育系在我国棉花杂种优势利用中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通过棉花隐性核不育系骨干亲本培育及强优势杂交棉选育方面的实践和关注相关文献,简述了我国棉花杂交种利用的现状及制种方法,指出了制约杂交棉发展的因素是繁琐的制种方法和过高的种子成本。在分析棉花隐性核不育系应用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其在简化杂交制种方面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棉花隐性核不育系研究的关注重点。
李胄[5](2017)在《中国棉花育种研究60年的进展及展望》文中提出综述了新中国成立至今60余年棉花育种研究的进展历程,包括育种方法、人工变异技术、远缘杂交技术、抗枯黄萎病及抗棉铃虫技术、杂交制种技术以及杂交优势利用技术、棉花植株性状等研究,认为常规育种,尤其是系统育种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育种技术,其中田间"选择变异"的功夫,是植物育种的灵魂,是育种工作者看似简单但却最难掌握的核心技术!育种就是克服千难,历尽万辛,打破早熟、高产、优质、多抗等性状之间的负相关,实现在田间选择出集各有利性状于一体的新品种的小概率事件!
陈全求,蓝家样,韩光明,黄云,董建辉[6](2017)在《三系杂交棉品种的现状和发展建议》文中提出棉花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三系杂交棉降低了制种的劳动强度和用工量,制种程序简便,纯度高,适合大面积制种,所以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本文对三系杂交棉的品种、纤维品质和制种技术现状进行了概述,并针对三系杂交棉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冀丽霞,郭宝德,杨芬,雷伟[7](2017)在《长柱头棉花在杂交制种中的研究与利用》文中研究表明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棉花远缘杂交课题组近年来培育出的综合性状优良、柱头外露长度不同的4份长柱头材料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了不同授粉方式、不同时段授粉、不同柱长不同时间杂交授粉等方面的差异性,并对杂交种主要经济性状的杂种优势指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可以利用长柱头棉花不去雄授粉来简化去雄工序,提高杂交效率;柱头外露长度不同,异交率也不同;生产上宜选用柱头外露长度在10 mm以上、异交率在95%以上且具有较强杂种优势潜力的优良株系来进行转育或杂交制种,一般于8:00—10:00杂交效果最好。
狄佳春,赵亮,陈旭升[8](2016)在《棉花叶片突变体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为了解并且应用目前的棉花叶片突变体种质资源,本研究综述了6种类型的突变体的起源、遗传研究、基因定位、对农艺与经济性状的影响,以及突变性状可能带来的抗虫性。这6种叶片突变体包括:(1)叶形突变体:鸡脚叶、杯状叶、皱缩叶、波状叶与圆叶;(2)叶色突变体:花叶、红叶、亚红叶与芽黄;(3)自然落叶突变体;(4)叶片蜜腺突变体:无蜜腺;(5)叶片腺体突变体:无腺体;(6)叶片茸毛突变体:毛叶与光叶。得出这些叶片突变性状都是由质量性状控制的,对开展基因组研究是很好的材料,同时可以用作指示性状,另外鸡脚叶、叶片无蜜腺、毛叶和光叶都有形态抗虫性。由于突变性状具有两面性,因此建议育种中如果利用这些性状,要平衡好突变性状的优缺点。
张香桂,倪万潮,沈新莲,徐鹏,郭琪,徐珍珍,林家彬[9](2015)在《棉花诱导长柱头杂交制种及配套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旨在减少棉花杂交制种用工,提高棉花杂交制种工效,降低棉花杂交种子生产成本。采用GA3溶液诱导棉花长柱头,不去雄直接授粉;采用小型强磁高速电动机作为动力,研制小型田间快速采粉器,同时研制与采粉器配套使用的简易授粉器。通过多年的研究,研制出一种新的杂交棉制种新方法,即用100 mg/kg浓度的GA3溶液,处理818天母本的幼蕾,每花点滴量150200μL,开花当天,不去雄父本花粉直接授予母本伸长的柱头上;研制出与之相配套的棉花快速采粉器和低温贮能式授粉器,操作简便,田间采粉速度快,授粉效率高,生产的杂交种子纯度在95%以上,符合国家良种要求。该研究将稳定的诱导技术与采粉器和授粉器结合应用于棉花杂交制种,可节省大量用工,综合提高制种工效30%以上。
黄穗兰,郭宝德,冀丽霞,牛永章,姜艳丽[10](2015)在《棉花种间杂交长柱头种质系TY35的培育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选用栽培种陆地棉6901(G.hirsutum L.,2n=4x=52)作母本、野生种瑟伯氏棉(G.thurberi Tod.,2n=2x=26)作父本进行杂交,杂交铃用激素处理促幼胚发育,生长40 d后的幼胚用怀特(1934年)培养基加入10 mg/L秋水仙素进行染色体加倍,获得可育F1植株。在F3分离群体中选长柱头植株自交,经连续3代自交获得稳定的长柱头种质系TY35。选具有显性指示性状的特早红叶棉BZ39作父本与TY35杂交,采取人工去雄、纸片隔离和不去雄授粉3种方法杂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去雄直接授粉F1的杂种株率为81.83%,人工去雄和纸片隔离授粉F1的杂种株率分别为92.33%和86.33%。对F1的主要产量性状进行杂种优势指数测定得出,株高、单株籽棉质量、单株皮棉质量的优势指数均在160%以上;单株结铃数指数为143.18%;子指、纤维长度、衣分等优势指数较低,均在120%以下。
二、棉花利用指示性状不去雄杂交制种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棉花利用指示性状不去雄杂交制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奎屯垦区棉花化学杀雄杂交制种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地概况 |
1.3 试验设计 |
1.4 试验方法 |
1.4.1 草甘膦药液的配置及施用 |
1.4.2 人工授粉 |
1.5 调查项目与方法 |
1.5.1 散粉率的调查 |
1.5.2 纯度的调查 |
1.5.3 制种产量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散粉率的调查 |
2.2 杂交种纯度的调查 |
2.3 制种产量 |
3 讨论 |
3.1 棉花授精选择性 |
3.2 草甘膦杀雄制种的复杂性 |
4 小结 |
(2)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创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我国棉花生产情况 |
1.2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 |
1.2.1 杂种优势及其表现 |
1.2.2 棉花杂种优势的表现 |
1.2.3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现状 |
1.2.4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途径 |
1.2.4.1 人工去雄授粉 |
1.2.4.2 化学杀雄法 |
1.2.4.3 细胞核雄性不育的利用 |
1.2.4.4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利用 |
1.3 棉花雄性不育系的研究和利用 |
1.3.1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 |
1.3.2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种与应用现状 |
1.3.3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缺陷 |
1.3.3.1 不育基因对后代性状的影响 |
1.3.3.2 恢复基因来源狭窄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报告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回交转育 |
2.1.3 杂交组合配制 |
2.1.4 田间试验 |
2.1.5 性状考察 |
2.1.6 种子发芽 |
2.1.7 数据处理 |
2.2 结果和分析 |
2.2.1 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 |
2.2.1.1 陆地棉雄性不育系的产量表现 |
2.2.1.2 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种子性状 |
2.2.1.3 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种子发芽表现 |
2.2.1.4 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纤维品质 |
2.2.2 10个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杂种优势分析 |
2.2.2.1 皮棉产量 |
2.2.2.2 单铃重 |
2.2.2.3 衣分 |
2.2.2.4 纤维长度 |
2.2.2.5 断裂比强度 |
2.2.2.6 马克隆值 |
2.2.3 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基因的遗传效应 |
2.2.3.1 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对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 |
2.2.3.2 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基因对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 |
2.4 全文小结 |
2.4.1 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选育 |
2.4.2 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杂种优势分析 |
2.4.3 陆地棉细胞质不育基因效应 |
3 讨论 |
3.1 陆地棉高配合力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应用价值 |
3.2 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经济性状 |
3.3 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杂种优势表现 |
3.4 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对杂种的经济性状影响 |
3.5 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在杂交棉制种中的经济效益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3)陆地棉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新材料建立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棉花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 |
1.1.1 杂种优势表现的遗传基础 |
1.1.2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 |
1.1.3 棉花杂种优势的研究现状 |
1.2 棉花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
1.2.1 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型 |
1.2.2 植物雄性不育的来源 |
1.2.3 棉花雄性不育的研究现状 |
1.3 陆地棉种质资源及其遗传多样性 |
1.3.1 棉花种质资源类别 |
1.3.2 陆地棉种质资源的研究 |
1.3.3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及进展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田间试验设计 |
2.3 试验方法 |
2.3.1 不育系新材料创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3.2 恢复系新材料创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3.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恢复基因 |
2.3.4 不育系新材料田间育性调查 |
2.3.5 恢复系新材料花粉观察与活性鉴定试验 |
2.3.6 不育系、恢复系新材料农艺性状调查 |
2.3.7 恢复系新材料纤维品质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受体亲本农艺性状及其遗传基础解析 |
3.2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转育 |
3.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育恢复基因 |
3.4 不育系和恢复系新材料田间育性调查 |
3.5 花粉观察与活性鉴定结果分析 |
3.6 产量构成因素调查结果分析 |
3.6.1 不育系新材料产量构成因素调查结果分析 |
3.6.2 恢复系新材料产量构成因素调查结果分析 |
3.7 恢复系新材料纤维品质测定性状结果分析 |
4 讨论 |
4.1 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 |
4.2 分子辅助标记选择育种 |
4.3 陆地棉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 |
4.4 陆地棉种质资源的研究方向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4)隐性核不育系在我国棉花杂种优势利用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我国棉花杂交种利用的现状及制种方法 |
2 隐性核不育系的研究现状 |
3 隐性核不育系的利用现状 |
3 关注重点 |
(5)中国棉花育种研究60年的进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产生变异方法 |
1.1 自然变异 |
1.1.1 天然杂交 |
1.1.2 虫媒杂交 |
1.1.3 继续分离与重组 |
1.1.4 由上述三点以外所致的杂交 |
1.2 人为变异 |
1.2.1 有性杂交 (不含杂交制种和种间杂交) |
1.2.2 诱变 (辐射和航天) |
1.2.3 基因工程变异 |
1.2.4 远缘杂交 |
2 棉花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及相关研究 |
2.1 早熟性 |
2.2 抗枯黄萎病性 |
2.3 纤维品质 |
2.4 丰产性 |
3 育种方法 |
3.1 常规育种 (系谱选育) |
3.1.1 系谱育种法 |
3.1.2 品种间杂交育种 (单交、复式杂交、多父本杂交、回交) |
3.2 现代高新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
3.2.1 生化辅助育种 |
3.2.2 生化遗传辅助育种 |
3.2.3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4 杂交优势利用 |
4.1 杂交优势、遗传力、配合力 |
4.2 雄性不育三系 |
4.3 杂种优势利用技术 |
4.3.1 指示性状 |
4.3.2 杂交制种技术 |
5 其他与棉花生产有关的育种研究 |
5.1 抗倒伏性 |
5.2 机采棉育种以及相关研究 |
6 棉花育种研究主要成就, 经验与不足 |
7 展望与讨论 |
(6)三系杂交棉品种的现状和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三系杂交棉品种的现状 |
1.1 三系杂交棉品种审定的现状 |
1.2 三系杂交棉品种产量相关性状的现状 |
1.3 三系杂交棉品种纤维品质的现状 |
2 三系杂交棉制种技术研究现状 |
3 对三系杂交棉育种的发展建议 |
3.1 加强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创制 |
3.2 加强棉花三系材料的共享和新品种的选育 |
3.3 加快棉花质核互作雄性不育及其恢复的分子机理研究 |
3.4 加大三系杂交棉制种技术新途径的研究 |
(7)长柱头棉花在杂交制种中的研究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不同杂交制种方法的异交率研究 |
1.2.2 不同柱头外露长度和不同杂交时间段的异交率研究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3种不同杂交制种方法的异交率 |
2.2 不同时间不去雄杂交授粉的异交率 |
2.3 不同柱长不同时间不去雄杂交授粉的异交率 |
2.4 杂种优势指数测算结果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8)棉花叶片突变体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叶形突变体 |
1.1 鸡脚叶(okra leaf) |
1.2 杯状叶(cup leaf) |
1.3 皱缩叶(wrinkled leaf) |
1.4 波状叶(undulate leaf) |
1.5 圆叶(round leaf) |
2 叶色突变体 |
2.1 花叶(mottled leaf) |
2.2 红叶(red leaf) |
2.3 亚红叶(sub red leaf) |
2.4 芽黄(virescent) |
3 自然落叶(natural deciduous) |
4 叶片无蜜腺(nectariless) |
5 叶片无腺体(glandless) |
6 叶片茸毛突变体 |
7 叶片突变体研究的展望与意义 |
7.1 突变体的起源 |
7.2 突变体的遗传利用 |
7.3 突变体的育种利用 |
(10)棉花种间杂交长柱头种质系TY35的培育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杂交亲本选配 |
1.2 杂种胚离体培养及染色体加倍 |
1.3 杂种后代的培育与选择 |
1.4 TY35在应用中的不同杂交授粉方法 |
1.5(TY35×BZ39)F1杂种株率调查与杂种优势指数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TY35的生物学特征特性 |
2.2 TY35用不同授粉方法杂交F1杂种株率比较 |
2.3(TY35×BZ39)F1主要经济性状杂种优势指数测定结果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四、棉花利用指示性状不去雄杂交制种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奎屯垦区棉花化学杀雄杂交制种试验[J]. 王洪彬,张东风,赵永刚,黄丽叶,王志刚. 新疆农垦科技, 2021(02)
- [2]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创制和应用[D]. 朱晔. 浙江大学, 2020(01)
- [3]陆地棉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新材料建立及评价[D]. 刘赛男.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4]隐性核不育系在我国棉花杂种优势利用中的研究进展[J]. 李永旗,孙亮庆,谢业涛. 棉花科学, 2018(05)
- [5]中国棉花育种研究60年的进展及展望[J]. 李胄. 西北农业学报, 2017(12)
- [6]三系杂交棉品种的现状和发展建议[J]. 陈全求,蓝家样,韩光明,黄云,董建辉. 棉花科学, 2017(05)
- [7]长柱头棉花在杂交制种中的研究与利用[J]. 冀丽霞,郭宝德,杨芬,雷伟. 山西农业科学, 2017(07)
- [8]棉花叶片突变体的研究进展[J]. 狄佳春,赵亮,陈旭升. 中国农学通报, 2016(36)
- [9]棉花诱导长柱头杂交制种及配套技术研究[J]. 张香桂,倪万潮,沈新莲,徐鹏,郭琪,徐珍珍,林家彬. 中国农学通报, 2015(33)
- [10]棉花种间杂交长柱头种质系TY35的培育与应用[J]. 黄穗兰,郭宝德,冀丽霞,牛永章,姜艳丽. 山西农业科学,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