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保护新理念

中国农业保护新理念

一、中国农业保护的新概念(论文文献综述)

李传欢[1](2021)在《传统村落景观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是一个活态延续的景观系统,其中既有已中止发展的文物,还有仍在继续发展演变的传统,景观结构复杂。论文从文化景观视野研究传统村落遗产景观的价值内涵。首先,论文绪论部分阐明了研究的背景和理论依据、传统村落景观的概念、传统村落景观相关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选题价值。论文主体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阐释了传统村落景观的构成要素以及由各要素相关联的景观系统,在此基础上根据景观构成要素分析了村落景观类型及特征。第二章是论文核心章节,基于对传统村落景观遗产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阐释了传统村落景观的审美、社会与文化、环境与生态以及旅游与经济四项价值,明晰了传统村落景观作为当代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内涵。第三章是基于前两章对传统村落景观构成与价值的分析,尝试提出了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划分依据,将传统村落景观划分为生态型、田园型和聚落型,并构建了三种类型传统村落景观的评价体系,最后按类型提出了对传统村落景观保护策略。论文结语指出,传统村落景观作为一种因日益减少而愈加珍贵的景观资源,对其进行分类施策保护将是维护传统村落景观活态自然延续的必要举措。

谢丹丹[2](2019)在《江苏地区特色小镇规划分析及宜居家居产品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特色小镇是新型的产城乡一体化结合发展模式,建设特色小镇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特色小镇作出重要批示,强调特色小镇建设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如何在特色小镇中引导商业化经济产业发展、如何将民生安居和特色小镇结合、如何从最细微的家居产品设计体现小镇宜居性、如何改善小镇民生生活状态及生态环境,以推动江苏省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首先,本文对特色小镇在全国的发展规模、数量以及分布地域进行分析,得出特色小镇发展规模大、数量多、地域分布不均匀;分析特色小镇能持续发展的支撑力量,得出特色小镇发展需要国内政策支持以及社会各阶层的积极参与;分析特色小镇发展对人口结构、土地资源、产业结构、经济格局的影响,得出特色小镇在发展后对社会各方面都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其次,以江苏地区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分析江苏地区特色小镇类型以及在建筑空间布局与室内空间布局的内容,得到江苏地区特色小镇类型对建筑空间布局与室内空间布局有较大的影响作用。根据以上特色小镇研究内容,基于“以人为本”的宜居规划理念,以南京溧水区为例,创造性地提出了特色小镇前期规划的新概念:“镇中城”与“NS”概念,推动后期溧水区特色小镇的宜居性建设。其中“镇中城”包括圆型融合扩散机制方案和纵横平移交叉机制方案;“NS”包括外部片区宜居空间生态方案和室内宜居方案。最后,基于“镇中城”和“NS”宜居规划方案,配套设计相关宜居家居产品。其中“镇中城”宜居家居产品主要包括不规则六边柜休闲办公桌、方柜不规则台桌、圆柜不规则台桌三大专利系列办公桌产品;“NS”宜居家居产品主要包括钢架布艺书架/置物架与古典黑漆实木凳两类实物产品,多功能挂衣钩与便携式蚊香器两大专利产品。

张腾腾,罗玉子,孙元,李太元,仇华吉[3](2018)在《近年来出现的几类新概念动物疫苗》文中研究说明动物疫病流行广泛、传播迅速,严重危害养殖业的发展。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最有效的策略之一。目前,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疫病防控的需要,安全、高效、广谱、用量少、具有标记特征的新型疫苗成为研发重点。文中就近年来出现的黏膜疫苗、长效与速效疫苗、嵌合疫苗、纳米颗粒疫苗等新概念动物疫苗的发展、应用及优缺点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其发展方向,以期为动物疫苗的研发提供借鉴。

李露[4](2016)在《基于环城游憩带视角的都市休闲农业景观营建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正经历着快速城镇化的过程。城市的扩张和蔓延摧毁了其周边的乡村,乡村景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城市生活的巨大压力让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渴望回归田园,在城市外围的乡村中进行游憩活动。休闲农业将农业和旅游业相融合,为传统农业赋予了休闲功能和文化价值。休闲农业景观的营建,对维护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增进城乡居民交流、提供市民休闲活动场所、控制城市无序扩张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近年来,“遍地开花”式的发展态势引发了许多休闲农业景观问题。然而,对休闲农业景观的研究却缺少系统的规划和宏观的思考,没有从城市发展、城郊资分布源特征、地域分异规律、城市居民出游规律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本文认为,作为环城游憩活动的重要一支,休闲农业的开展应该符合市民环城游憩活动的规律和特征,而休闲农业景观的营建则应充分考虑城市对其的影响程度以及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在城市外围的分布规律,从城乡规划和发展的整体角度去思考和研究。本文从风景园林学科背景出发,结合旅游学科、城市规划学科、经济学科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知识,运用田野调查法、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归纳演绎法和定性定量结合等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了环城游憩带与休闲农业的关系,发现并指出环城游憩带与休闲农业(景观)因“发展上互为动力”、“空间上区位重合”、“活动上异曲同工”的互通关系而具备相结合的可能性,并认为环城游憩带理论的研究重点、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成果对休闲农业景观的合理营建和健康发展都有着良好的启示作用,二者有结合的必要性。因此,本文尝试从环城游憩带(ReBAM)的视角去探讨休闲农业景观的营建问题,并创新地提出二者有机融合所形成的综合体概念——环城休闲农业景观(ATL-ReBAM),即基于环城游憩带视角的都市休闲农业景观,英文译为Agri-Tourism Landscape from ReBAM perspective。本文认为环城休闲农业景观是 一个复合景观体系,与自然环境、人的游憩活动、产业(农业)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对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要素、空间结构、分类、特征、影响因素、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构建了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理论体系,进而构建了营建方法体系。以成都作为研究案例地,对其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要素、空间结构和几个休闲农业示范点的景观现状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针对景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最后,论文对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营建策略进行了概括,提倡营造人性化和体验性的休闲农业景观,并注重景观与城市的动态发展相结合。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环城休闲农业景观要素、空间结构和演化过程的概括和总结。环城休闲农业景观要素可以分为3大类、9中类、67小类,空间结构为“三带”模式,由城市核心建成区向外依次是近郊生活农乐带、中郊生产采摘带、远郊生态度假带。其空间结构的演化经历单核模式、核轴模式、核网模式、带状模式四个阶段。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空间结构嬗变机理的解释模型分别为增长极模型、点轴模型、网络模型和圈层模型。2、环城休闲农业景观动力机制和景观效应的研究。维系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动力系统由三个主要的子系统组成,分别是需求系统、供给系统和支持系统。环城休闲农业景观在生态层面、文化层面、社会层面、审美层面、发展层面和控制层面均有良好的景观效应,有助于实现区域生态平衡、延续地域文脉、增加居民的存在感和依附感、引导审美取向、统筹城乡发展并控制城市无序蔓延。3、环城休闲农业景观依托模式的概括及营建方法体系的构建。环城休闲农业景观所依托的经营模式包括农家乐、市民农园、观光农园、教育农园、银发农园、休闲农场、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农业度假村、农业主题公园和历史古镇;其所依托的组织模式分为农户分散型、政府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三种。环城休闲农业景观营建的方法体系在内容上包括前期策划、目标定位与项目决策、项目规划和成果产出四大部分。4、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特征、现存问题、提升策略的研究。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基本符合“三带”模式,现状景观存在资源分布不均、产品缺乏创新、乡土意识欠缺、带状联系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三带模式、圈层发展,带中有线、片区发展,配套建设、重点发展,传承文化、乡土发展四项景观提升对策。5、环城休闲农业景观营建策略的提出。环城休闲农业景观是一个复合体系,对其的营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坚持生态保护、参与体验、适地适建、城乡互动原则,通过完善法规政策、加强资源保护、遵循带状发展、突出风土特色、强化动力机制等策略,对景观的营建过程进行把控。

吴国松[5](2013)在《边境措施、国内支持与我国农产品贸易保护效应研究 ——基于贸易限制指数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国之一,必须履行入世关于农产品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政策的承诺,中国农业保护支持体系必须受到WTO农业协议的约束。入世后的中国农业保护支持体系由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政策两部分构成:农业边境措施将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定的框架进行调整,诸多农产品关税税率将被降低,诸多非关税贸易措施将被取消或调整;同时与农业协议相违背的国内支持政策措施也需适当调整,变“黄箱”农业国内支持政策为“蓝箱”、“绿箱”政策。入世十年,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的变化最为显着,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已经基本调整到入世承诺水平,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的调整对国内农业发展以及农村经济的影响已经基本体现出来。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生产和贸易格局发生了显着变化,2004年首次出现农产品贸易逆差,至今已连续九年,且逆差额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因此基于中国农业比较优势现状,今后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的调整需要在与WTO农业协议保持协调的基础上实现符合中国农业实际发展状况的最优农业保护格局,追求国家农业利益最大化。在未来新一轮农业谈判中,中国主张今后的农业谈判要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消除贸易壁垒,减少农业保护,促进农产品公平贸易,要充分考虑中国及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实际和需要,保证谈判结果在体现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实现总体平衡。因此,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大趋势下,探讨如何既不违背WTO规则,又合理利用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实现中国农业比较优势的提升和农业稳定发展对我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会改变农产品市场机制条件下国内外比价关系,进而会对农产品产出结构和农产品市场造成扭曲性影响,进而最终影响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量及贸易福利。因此有必要在系统测度我国农业边境措施调整对农产品贸易保护效果的基础上,量化入世以来不同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对农产品贸易保护的加总效应,衡量中国农业进口竞争部门和出口部门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对农产品贸易的保护效果,衡量十年来中国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中的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调整对农业总体、农业进口竞争和出口部门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在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下,只有国内支持政策和边境措施的有效配合才能有效提高一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对农产品贸易的保护作用。因此现阶段如何调整农业保护支持体系中的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政策,有效提升农业比较优势,优化农产品贸易格局,是切实处理好合理的进出口农产品贸易结构与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国内生产和市场稳定关系的关键,进而本研究相关计算结果可以为其提供一定依据,也有助于为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中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的调整和制定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在对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变动详细论述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农业发展和贸易现状,进而利用农业生产、贸易及相关价格等数据分别从农业总体、不同农业部门、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措施等多个层面对入世前后的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的贸易保护效果进行实证测度,进而将中国的测算结果和其他国家相对比,探讨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所引致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水平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希望从贸易限制指数和等值关税的视角对我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及农业贸易保护进行探讨,讨论不同产品、不同农业部门因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所引致的贸易量和贸易福利限制效果及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措施对贸易量和贸易福利的影响,为中国今后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并最大限度的获取贸易福利的贸易开放政策制定和选择提供依据。1、本文运用贸易限制指数对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的农产品贸易总体保护效应展开了细致测算。首先对分类农产品需求价格和收入弹性展开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产品需求几乎都缺乏弹性,同时主要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也较小,说明农产品价格变动与农产品产量的关联不强。其次为了测算农产品边境价格,需要对入世十年来的中国农业边境措施调整的总体效果进行测度,进而需要对非关税贸易措施的贸易保护效应进行量化。而非关税贸易措施种类繁多,不同农产品因非关税贸易措施所引致的贸易保护效应也不相同,需要科学解决加总集合问题。研究在测算农产品进口需求弹性的基础上结合非关税贸易措施的关税等值等数据对中国农业边境措施政策组合调整对农产品贸易保护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研究基于贸易量和贸易福利限制指数对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的农产品贸易总体保护效果展开了全面量化分析,研究得出不同权重加总量化方法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并将研究结果与其他国家地区相对比,得出不同国家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的贸易保护效果也存在显着差异。2、本文进一步运用基于农业部门的贸易限制指数,对中国主要进出口农产品和不同农业部门(进口竞争部门和出口部门)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所引致的农业进口竞争部门和农业出口部门的贸易保护效果展开分析、测度和对比。因融入了价格弹性等反映农产品特征的参数,研究结果优于已有研究中的生产者名义支持率和消费者税收等价,能够更加真实反映中国进口竞争部门和出口部门的农产品贸易因农业保护支持体系调整受到的影响。3、最后本研究将焦点集中于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框架下的农业边境措施与国内支持政策的变动对贸易量和贸易福利的影响。农业保护支持措施体系中的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政策的综合运用将对中国农业生产贸易产生多重多层次影响,亟需科学评价不同类别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措施的调整实施对不同农产品贸易的保护效果。本研究拟分别采用不同政策工具的贸易限制指数方法来衡量和比较不同农业保护支持措施类别的实施对农产品贸易的保护效果。首先基于相关文献估算中国农业不同类别保护支持政策措施对农产品贸易量和贸易福利限制水平及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措施的相对贡献程度;其次借助世界银行的全球贸易扭曲数据库,横向比较不同国家不同类别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措施对贸易量和贸易福利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了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措施对生产者和消费贸易量和贸易福利的影响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还揭示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的相互作用与贡献,当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较明显时,不同类别农业政策的贸易保护效果也存在差异。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效果的对比来看,与发达国家的边境措施的贸易保护效应基本持平,但是仍然低于发展中国家和世界总体水平,中国现有农业边境措施对农产品贸易量的影响较小。就国内支持政策措施而言,因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显着的差异,在入世前后发生了显着变化,中国国内支持政策对农产品贸易的保护效应在所考察的国家地区中是最低的。中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作为世界贸易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必然需要对中国农业在今后的贸易谈判中的得失做综合考虑,最大化中国农业参与世界交换的净福利。在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不断调整的过程中,考虑我国入世前后不同类别农业支持政策调整引致的贸易量和贸易福利效果,及不同农业部门、不同农业支持政策措施调整效果的国内外对比,并据此调整和制定相应的后过渡期的保护和缓冲政策,是决策者和公众都关心的问题。由于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扭曲,进而影响到中国农业生产和贸易格局,乃至影响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对农产品贸易的保护效应,因此本文对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系统梳理后进行实证分析,试图为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农产品贸易谈判的目标和农业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分析角度和选择参考。

中国版本图书馆全国图书在版编目中心[6](2011)在《中国图书出版月度CIP数据选摘》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恩格斯论道德/王磊选编.-人民出版社,2011.-ISBN978-7-01-00ISBN9783-1:$30.00A163光荣与梦想:斯大林和民族国家的现代抉择/沈国权,林小芳着.-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6.-ISBN978-7-5136-0610-3:$39.80A745;K512.5

易新涛[7](2009)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社会公共组组织和广大农民集体供给,农民都能公平、普遍享用,以保证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之基本需要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人民公社时期,以农村集体经济为基础和依托,国家必要投入和农民参与为补充,国家、集体、农民共同为广大农村提供了农业生产基本建设、文化教育、合作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它马克思主义农村公社思想的实践和丰富,是党和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特色鲜明,又存有不足。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尽管这些制度设计早已成为不复存在,但是对于当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本文首先从中外思想宝库中搜寻和分析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追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沿革;然后,横向展开,具体研究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农村文化教育、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保障等主要基本公共服务;最后,从宏观上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进行总结性思考,分析它的主要特点,评价它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它的局限性,以及对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并使之均等化的启示。本文分三大部分八个章。第一部分即第一到三章,主要是绪论、理论渊源和历史溯源;第二部分即第四到七章,分章论述主要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第三部分即第八章和结束语,总体分析其主要特点、地位和作用、局限性和对当今的启示。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提出了选题的缘由,分析了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阐释了相关概念,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框架,并对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作了一些说明。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即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有关未来社会的设想、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计(共产主义社会理论和农村公社理论)、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主要是列宁的农业公社理论和合作社理论、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民本、大同、均平思想。第三章是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历史溯源及其概述。本文简要考察封建王朝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民国时期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乡村建设运动、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互助合作运动中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结合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时代背景,概述性地介绍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第四章主要论述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围绕“农业八字宪法”,人民公社时期,国家、集体和农民共同努力,为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即治理江、河、湖、海,大兴水利工程;改良土壤,治理水土流失;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业化、化学化和电力化;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建立推广服务体系,提供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建设农村公路,发展邮电事业等。本文最后对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进行了总体评价。第五章着重论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本文分别从基础教育、扫盲和业余教育、职业教育三个方面,逐一阐述了各自的体系、内容、形式,以及民办教师问题,并对农村文化教育进行了总体评价。第六章围绕“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医疗卫生方针,着重论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包括: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沿革、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主要服务内容等。最后,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进行了一些分析。第七章着重阐述了人民公社时期以集体保障为主、国家保障为辅的农村社会保障。在回顾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思考了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包括农村社会优抚、灾荒赈济、贫困救助、“五保户”供养、麻风病人医治、回乡精简职工救济、下乡知识青年安置等,并对此进行了总体评价。第八章从宏观上阐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作用和意义、局限性及其原因,以及对当今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启示。最后是结束语,在回顾本文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尚未研究的问题,并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后续研究提出了一些设想。

张小红[8](2007)在《智力资本及其管理研究 ——以科研机构为例》文中指出为了提升国家竞争力,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智力资本密集的科研机构已成为世界各国科技创新的主体,科研机构对世界各国国民经济和社会财富发展所作的贡献在迅速增长。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智力资本已成为科研机构发展中最重要和最稀缺的资源,如何对科研机构智力资本实施高效管理,形成竞争优势,已成为科研机构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以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采用系统的层次分析和综合方法,进行了演绎和归纳,比较和分类,研究了科研机构智力资本的发展及其管理。首先,在分析国内外智力资本概念及其发展的基础上,对智力资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在研究了国内外智力资本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智力资本管理的实质和内容,在进一步分析科研机构特点和智力资本构成的基础上,确定了科研机构智力资本管理的关键内容,即智力资本的开发,转化,共享、保护及其评价;最后提出不同科研机构智力资本管理的不同模式。本论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科研机构智力资本发展及其管理进行了创新性探索:1、提出了智力资本的分层概念体系。在研究前人有关智力资本概念的基础上,对智力资本的概念进行了新的界定,把各种类型的智力资本的定义分析和归纳到一个统一逻辑框架之下。这一概念体系是在综合国内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试图对长期以来关于智力资本概念的争论进行系统的归纳,涵盖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有关智力资本概念定义的内容与核心问题。2、提出了科研机构智力资本的层次模型。智力资本涵盖的内容,包括五个层次:智力资源层、人力资本层、科研成果层、知识产权层和智力商品(资产)层,这种新的分层模型对于日后研究智力资本管理及其模式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3、提出了科研机构智力资本有效的管理系统。科研机构作为智力密集的基地,智力资本的管理系统应该由五个环节构成:智力资本的开发、转化、共享、保护、评价,通过五个环节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组合,可形成不同类型的管理模式。4、提出了四类科研机构智力资本管理模式的选择。根据科研机构研究内容和智力资本层次的特点,将科研机构分成四个不同的类型,而不同类型科研机构,在进行智力资本管理时要根据科研机构自身的不同特点对五个环节进行相应组合,形成适合自己的模式。由此可见,科研机构作为智力资本创新的主体,迫切需要有关智力资本管理的理论指导和方法选择,本文希望对于科研机构智力资本的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并对智力密集型组织进行智力资本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周飞跃[9](2005)在《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中药产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产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管理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促进一般战略管理理论与产业竞争力理论的融合,提供一个有关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的假设、事实、方法技巧的综合性分析框架。此框架涵盖多项工作,各项工作的分析方法因具体内容有所差别,但基本遵循一般规范的研究路线:理论研究——综合分析——归纳总结,提出新概念、新方法等——运用演绎方法或案例分析、实证分析,以及比较分析方法验证新观点的可靠性、准确性和普遍适应性——得出结论或运用新方法。 运用经济学领域的规范研究方法,即“概念演绎——理论假设——假设检验”,剖析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的理论基础——产业竞争力的定义、竞争力的表现形式、竞争制胜的因素,为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的管理提供一个统一的理论起点。遵循一般规范的研究方法,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中药产业竞争制胜因素的分析方法,并逐个剖析了中药产业技术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条件、市场结构、独有能力、外部支持性条件和环境共五大制胜因素的状况、优势与弱点,以及提升其水平的关键制约及其解决思路。 遵循战略形成的一般程序,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内部条件与外部总体背景分析结合起来,对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战略形成中的难点问题展开综合性分析,为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的制订提供一个对现行战略的假设与事实基础、机遇与威胁、优势与弱点的总体判断,为新战略的制定铺垫基础。在全面兼顾的同时,还重点分析了中药产业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优势与弱点。 依据一般的综合性的战略制定框架,选择适宜的战略制定技术,根据产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的特殊性,提出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的制定框架。最后,依据此框架完成战略制定过程,提出战略及其长期目标、实现路径以及支持条件——推行“中药资源综合性的现代开发的循次渐进式国际化战略”,选择“继承创新,服务人类;国家战略,企业主导;重点突破,内外互动”的实现路径,国家通过法规、标准和政策支持中药基础科研、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中药产业结构与组织调整、中医药国际交流与文化宣传。 按照一般战略实施与评价方法,分析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战略实施与目的、实施主体、实施过程。将战略实施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典型方剂的“G”系列标准建设(2006-2015)、中药资源禀赋的现代开发(2010-2020)、现代中药复方国际化(2015-2025),部署了阶段重点工作。提出了政策建议和适合中药“大科研”特点的组织结构调整的设想,供政府相关部门决策参考。 本文主要的创新有两点:1)经过大量文献综述,依据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中药产业竞争力的三角模型,并结合中药产业的具体情况,对中药产业竞争力形成问题提出理论假设,并设计验证方案,最后收集统计数据定量验证五大制胜因素对中药产业竞争力的解释力。2)对中药产业技术经济特征和竞争实践进行分析,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局部改正,提出从战略形成、战略制定到战略实施过程中主要环节的分析方法,为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提供一个有关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的假设、事实、方法技巧的综合性分析框架。

常春[10](2004)在《Ontology在农业信息管理中的构建和转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Ontology(本体论)最早是哲学上的一个概念,后被应用于计算机人工智能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起,研究者将其应用于信息系统研究领域,主要概念是指某一专业领域的全部术语、对术语的定义以及术语间的关系构成的知识系统。 近年来,图书情报界和其它许多领域都对本体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它在知识组织、情报检索等领域的应用潜力。为了探索本体论在农业信息管理中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研究叙词表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方向,本论文研究了领域本体论的构建、以及从叙词表向本体论的转化方法。 在系统介绍和分析了本体论构建理论的基础上,使用目前在国际上性能比较完善的本体论构建和维护工具KAON,进行了本论文的研究工作。论文把本体论的理论方法与传统的知识组织工具结合起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术,具体实现了本体论原型的构建。研究的核心是以食物安全本体论的构建作为分析案例,具体构建方法可以划分为4个步骤: 第一步是通过领域专家的参与,挑选典型的5篇食物安全论文,选择其中的重要词汇,人工构建了一个含有58个术语的食物安全核心本体论。 第二步选择中国农业科学叙词表中作物分类大类(989个词汇),通过JAVA程序,将叙词表数据库转化为KAON格式文件,生成KAON可读叙词表本体论,再人工选择一些叙词表中与食物安全有直接关系的叙词,按语义关系加入到本体论中,完成从叙词表向本体论的转化。 第三步是将前面的两个本体论合并,借助现有网络搜索引擎,在因特网上人工挑选60条与食物安全相关的论文、会议等各类信息,组成一个16万字的食物安全语料库,人工选择重要词汇,统计词频,将合适的词汇也加入到合并的本体论中,则基本建成了食物安全本体论。 第四步即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更新。通过食物安全一个专业领域的研究,总结具体构建的过程和方法,将来即可依据类似方法,建立农业其它领域的本体论,甚至整个农业领域的本体论。 论文其它部分则围绕本体论相关的主题,展开相应的调查和分析,总结出本体论在国内研究属于起步阶段,从多语种叙词表转化本体论是一个可行的环节,并展望了本体论在农业信息领域的应用前景等。 本研究是在国内图书情报领域最早研究本体论的论文之一,首次将部分中国农业科学叙词表转化为RDFS格式本体论,这是论文的重要创新成果之一。论文构建了食物安全本体论原型,无论是构建方法方面,还是从叙词表进行转化,研究成果都具有创新性,对国内开展本体论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在我国农业信息管理领域,对实现智能化信息处理和信息检索,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农业保护的新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农业保护的新概念(论文提纲范文)

(1)传统村落景观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理论依据
        一、作为遗产的乡村景观
        二、景观遗产的保护视野
    第二节 传统村落景观的概念界定
        一、相关概念回顾
        二、传统村落景观概念界定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文化景观理论研究现状
        二、乡村景观遗产研究现状
        三、传统村落景观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与意义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传统村落景观构成及特征
    第一节 景观构成要素及系统
        一、村落景观构成要素分析
        二、传统村落景观系统
    第二节 村落景观类型及特征
        一、生态类景观特征
        二、聚落类景观特征
        三、人文类景观特征
第二章 传统村落景观价值阐释
    第一节 景观及审美价值
        一、景观审美的发生机制
        二、传统村落景观的审美意象
        三、传统村落景观的审美功能
    第二节 社会与文化价值
        一、原乡与乡愁
        二、文化容器
    第三节 环境与生态价值
        一、反映宜居宜业的环境特征
        二、反映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智慧
        三、反映传统造物思想和设计理念
        四、反映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理念
    第四节 旅游与经济价值
        一、传统村落景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二、国外传统村落景观旅游情况例举
        三、中国传统村落景观旅游情况例举
第三章 传统村落景观价值评价及保护策略
    第一节 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划分
        一、聚落型
        二、田园型
        三、生态型
    第二节 传统村落景观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一、传统村落景观价值评价的原则
        二、聚落型景观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三、田园型景观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四、生态型景观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传统村落景观保护策略
        一、聚落型——保护历史遗产,塑造特色景观
        二、田园型——保护生态环境,传承民俗文化
        三、生态型——活态演进,有机更新
结语 传统村落景观未来发展趋势
    一、传统村落景观在一个时期里会继续式微
    二、传统村落景观的价值在未来将进一步突显
    三、乡村旅游是传统村落景观存续和保护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江苏地区特色小镇规划分析及宜居家居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6.1 研究难点
        1.6.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特色小镇在国家政策体制和社会大环境下的发展研究
    2.1 特色小镇研究意义、目的与方法
        2.1.1 研究意义
        2.1.2 研究目的
        2.1.3 研究方法
    2.2 特色小镇形成阶段的数量与分布
    2.3 国家政策推动性研究
    2.4 社会大环境协助性研究
    2.5 特色小镇建设对人口、土地、产业与经济的影响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江苏地区特色小镇类型及空间布局研究
    3.1 江苏地区特色小镇类型及空间布局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3.1.1 研究意义
        3.1.2 研究目的
        3.1.3 研究方法
    3.2 江苏地区特色小镇类型研究
        3.2.1 工业发展型特色小镇
        3.2.2 历史文化型特色小镇
        3.2.3 旅游发展型特色小镇
    3.3 江苏地区特色小镇土地空间开发布局研究
        3.3.1 空间分区定位研究
        3.3.2 产业经济选择研究
        3.3.3 生态交通规划研究
    3.4 江苏特色小镇建筑室内空间布局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江苏地区特色小镇研究的“镇中城”与“NS”规划设计
    4.1 “镇中城”与“NS”规划设计研究意义、目的与方法
        4.1.1 研究意义
        4.1.2 研究目的
        4.1.3 研究方法
    4.2 江苏地区特色小镇与“镇中城”及“NS”宜居设计关系研究
        4.2.1 “镇中城”概念
        4.2.2 “NS”概念
        4.2.3 特色小镇、镇中城、NS与宜居的关系
    4.3 江苏地区“镇中城”设计可行性研究
        4.3.1 “镇中城”与土地空间关系
        4.3.2 “镇中城”与农产业关系
        4.3.3 “镇中城”与人口村落关系
        4.3.4 “镇中城”与道路交通关系
        4.3.5 “镇中城”与经济关系
    4.4 江苏地区“NS”设计可行性研究
        4.4.1 “NS”与空间资源关系
        4.4.2 “NS”与宜居环境关系
        4.4.3 “NS”与商业经济关系
    4.5 案例设计区域选择—以南京溧水区为例
    4.6 溧水区为例—“镇中城”规划设计
        4.6.1 圆型融合扩散机制设计
        4.6.2 纵横平移交叉机制设计
    4.7 溧水区为例—“NS”规划设计
        4.7.1 外部片区宜居生态规划设计
        4.7.2 室内宜居设计
        4.7.3 阳台宜居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宜居家居产品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研究
    5.1 家居产品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研究目的、方法
        5.1.1 研究目的
        5.1.2 研究方法
    5.2 特色小镇家居产品设计的影响因素与类型现状研究
        5.2.1 家居产品设计的影响因素研究
        5.2.2 家居产品设计类型调研分析研究
    5.3 宜居理论与家居产品设计间的联系
        5.3.1 宜居家居产品与镇中城、NS间的理论联系
        5.3.2 家居产品色彩搭配设计的宜居性
        5.3.3 家居产品材质用料选择的宜居性
        5.3.4 家居产品造型结构设计的宜居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镇中城”与“NS”宜居家居产品设计
    6.1 宜居家居产品设计研究
        6.1.1 研究背景
        6.1.2 研究意义与目标
        6.1.3 研究方法
    6.2 宜居家居产品设计调研研究
        6.2.1 片区特色应用于家居产品设计的理论实践调研
        6.2.2 宜居家居产品设计材料来源问卷数据调研
        6.2.3 宜居家具产品设计思路调研研究
        6.2.4 宜居家居产品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的确立
    6.3 “镇中城”宜居家居产品设计
        6.3.1 不规则六边柜休闲办公桌设计
        6.3.2 方柜不规则台桌设计
        6.3.3 圆柜不规则台桌设计
    6.4 “NS”宜居家居产品设计
        6.4.1 钢架布艺书架/置物架设计
        6.4.2 古典黑底彩绘实木凳设计
        6.4.3 多功能挂衣钩设计
        6.4.4 便携式蚊香器设计
    6.5 宜居家居产品设计后期验证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3)近年来出现的几类新概念动物疫苗(论文提纲范文)

1 黏膜疫苗
    1.1 口服疫苗
    1.2 滴鼻/点眼疫苗
    1.3 气雾疫苗
2 长效与速效疫苗
    2.1 长效疫苗
    2.2 速效疫苗
3 嵌合疫苗
4 纳米颗粒疫苗
5 问题与展望

(4)基于环城游憩带视角的都市休闲农业景观营建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依据
        1.1.1. 城市之张: 快速城镇化进程对乡村景观的冲击
        1.1.2. 时代之需: 城市与乡村对环城游憩和休闲农业的需求
        1.1.3. 政策之倡: 国家政策提倡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1.1.4. 农业之殇: 休闲农业遍地开花、景观堪忧
        1.1.5. 课题之基: 国家科技支撑课题成为本研究重要基础
    1.2. 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经验总结
        1.2.1. 国外与我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2.2. 我国大陆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2.3. 经验总结
    1.3. 休闲农业和休闲农业景观研究进展
        1.3.1. 国内外对休闲农业的研究进展
        1.3.2. 国内外对休闲农业景观的研究进展
        1.3.3. 评述及趋势
    1.4. 环城游憩带研究进展
        1.4.1. 环城游憩带概念的相关研究
        1.4.2. 环城游憩带特征的相关研究
        1.4.3. 我国几个城市的环城游憩带横向比较
    1.5. 释题:基于环城游憩带视角提出环城休闲农业景观(ATL-ReBAM)
    1.6. 本研究的意义、内容体系、技术路线和方法
        1.6.1. 研究意义
        1.6.2. 内容体系
        1.6.3. 研究方法
        1.6.4. 研究框架
2. 环城休闲农业景观(基于环城游憩带视角的休闲农业景观,ATL-ReBAM)的提出与内涵
    2.1. 环城休闲农业景观提出的可能性
        2.1.1. 环城游憩带与休闲农业的互通关系
        2.1.2. 游憩与景观的互通关系
    2.2. 环城休闲农业景观提出的必要性
        2.2.1. 城乡层级空间影响休闲农业景观的空间结构
        2.2.2. 休闲农业景观需要尊重风土的决定性作用
    2.3. 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内涵
    2.4. 本章小结
3. 环城休闲农业景观(ATL-ReBAM)要素、结构及影响因素
    3.1. 景观要素
        3.1.1. 选取原则
        3.1.2. 选取方法
        3.1.3. 选取过程及结果
    3.2. 景观空间结构
        3.2.1. 景观空间要素识别
        3.2.2. 景观空间结构
    3.3. 景观分类
    3.4. 景观特征
        3.4.1. 整体性与层次性
        3.4.2. 全域性与地方性
        3.4.3. 多样性与单一性
        3.4.4. 动态性与稳定性
    3.5. 影响因素
        3.5.1. 旅游城镇化
        3.5.2. 市场需求
        3.5.3. 农业资源
        3.5.4. 交通设施
        3.5.5. 政策保障
    3.6. 本章小结
4. 环城休闲农业景观(ATL-ReBAM)动力机制和效应分析
    4.1. 动力机制
        4.1.1. 要素与结构
        4.1.2. 动力机制
    4.2 景观效应分析
        4.2.1. 生态层面:有助于实现区域生态平衡
        4.2.2. 文化层面:有助于地域文脉的延续
        4.2.3. 社会层面:有助于增加存在感、依附感
        4.2.4. 审美层面:有助于审美引导
        4.2.5. 发展层面:有助于城乡统筹,共同发展
        4.2.6. 控制层面:有助于控制城市无序扩张
    4.3. 本章小结
5. 环城休闲农业景观(ATL-ReBAM)依托模式和营建方法体系
    5.1. 依托模式
        5.1.1. 依托的经营模式
        5.1.2. 依托的组织模式
    5.2. 方法体系
        5.2.1. 当前休闲农业景观的营建方式
        5.2.2. 环城休闲农业景观营建方法体系
    5.3. 本章小结
6. 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实证研究
    6.1. 数据资料来源
    6.2. 成都概况
        6.2.1. 研究区域概况
        6.2.2. 成都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6.2.3. 研究范围
    6.3. 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要素
    6.4. 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空间结构
        6.4.1. 数量及类型
        6.4.2. 景观空间结构特征
    6.5. 几个休闲农业示范点(县)的景观特征
        6.5.1. 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6.5.2. 休闲农业景观现状特征
    6.6. 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评价
        6.6.1. 调查问卷设计
        6.6.2. 调查问卷发放情况及人口统计学特征
        6.6.3. 出游特征分析
        6.6.4. 总体景观评价
        6.6.5. 具体景观评价
        6.6.6. 出游经历分析
    6.7. 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提升建议
        6.7.1. 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现状特征总结
        6.7.2. 景观现存问题
        6.7.3. 景观提升的对策建议
    6.8. 本章小结
7. 环城休闲农业景观(ATL-ReBAM)营建策略
    7.1. 营建目标
    7.2. 营建原则
        7.2.1. 生态保护原则
        7.2.2. 参与体验原则
        7.2.3. 适地适建原则
        7.2.4. 城乡互动原则
    7.3. 营建策略
        7.3.1. 完善法规政策策略
        7.3.2. 加强资源保护策略
        7.3.3. 遵循带状发展策略
        7.3.4. 突出风土特色策略
        7.3.5. 强化动力机制策略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8.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8.3.1. 研究局限
        8.3.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边境措施、国内支持与我国农产品贸易保护效应研究 ——基于贸易限制指数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安排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数据说明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说明
        1.3.3 技术路线和研究思路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可能的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保护支持
        2.1.2 农业保护支持政策类别
        2.1.3 贸易保护效应
        2.1.4 主要农产品
        2.1.5 进口竞争部门和出口部门
    2.2 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2.2.1 农业保护与贸易开放
        2.2.2 边境保护措施调整
        2.2.3 国内支持调整
        2.2.4 农业保护支持效应测度
        2.2.5 文献述评
第三章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演变和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演变
        3.1.1 中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演变
        3.1.2 中国农业边境保护措施演变
    3.2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下的农业生产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3.2.1 中国农业生产状况
        3.2.2 中国农产品贸易状况
        3.2.3 中国农业比较优势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的贸易保护效应量化分析:基于农业总体研究
    4.1 引言
    4.2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效应量化方法
        4.2.1 研究框架
        4.2.2 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与农产品贸易限制指数
        4.2.3 农产品供需弹性测算方法
        4.2.4 农产品边境价格测算方法
    4.3 实证结果及解释
        4.3.1 主要农产品弹性测算结果
        4.3.2 农产品边境价格测算结果
        4.3.3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与农产品贸易保护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的贸易保护效应量化分析:基于进口竞争部门和出口部门研究
    5.1 引言
    5.2 不同农业部门农业保护政策调整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效应量化方法
    5.3 实证结果及解释
        5.3.1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与主要农产品贸易保护效果
        5.3.2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调整与进口竞争、出口部门贸易保护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的贸易保护效应量化分析:基于不同类别农业政策措施研究
    6.1 引言
    6.2 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的贸易保护效应量化方法
        6.2.1 研究框架
        6.2.2 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措施与进口竞争部门的贸易保护研究
        6.2.3 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措施与出口部门的贸易保护研究
    6.3 实证结果及解释
        6.3.1 中国农业边境措施与国内支持的贸易保护效果:农业总体
        6.3.2 中国农业边境措施与国内支持的贸易保护效果:不同农业部门
        6.3.3 不同国家间的农业边境措施与国内支持的贸易保护效果对比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全文结论
        7.1.1 非关税贸易措施具有针对性和有效保护性
        7.1.2 农业保护支持政策的贸易保护效果呈现下降趋势
        7.1.3 不同农业部门农业保护支持政策的贸易保护存在一定差异
        7.1.4 不同类别的农业保护支持措施的贸易保护效果存在差异
    7.2 政策建议
        7.2.1 优化和调整农业边境措施组合
        7.2.2 完善和优化农业国内支持政策
        7.2.3 加强农业保护支持体系规范化和法律化
        7.2.4 加快依据比较优势的农业结构与区域布局调整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情况

(7)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选题的意义
    1.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1.3.1 人民公社问题的相关研究
        1.3.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的相关研究
        1.3.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研究
    1.4 相关概念阐释
        1.4.1 公社、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时期
        1.4.2 服务、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主要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主要框架
    1.6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6.1 重点
        1.6.2 难点
        1.6.3 创新点
第二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
    2.1 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2.2 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计
        2.2.1 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
        2.2.2 农村公社理论
    2.3 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2.3.1 列宁的农业公社理论、合作社理论
        2.3.2 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
    2.4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民本、大同、均平思想
        2.4.1 民本思想
        2.4.2 大同思想
        2.4.3 均平思想
第三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历史溯源及其主要内容
    3.1 封建王权时代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1.1 建设农田水利
        3.1.2 修筑道路、桥梁和渡口
        3.1.3 救灾备荒,扶贫济困,养老抚幼
    3.2 民国时期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2.1 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2.2 国民政府农村合作运动中的基本公共服务
        3.2.3 中国共产党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中的基本公共服务
    3.3 互助合作运动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3.1 农田水利建设的逐步展开
        3.3.2 农村文化教育体系的逐步形成
        3.3.3 农村合作医疗的萌芽
        3.3.4 由自我保障向集体保障的转变
    3.4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时代背景
        3.4.1 社会主义国家赶超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浪潮
        3.4.2 农业的"大跃进"运动
    3.5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
    4.1 治理江河湖海,大兴水利工程
        4.1.1 治理江河,开沟挖渠
        4.1.2 开挖机井,发展机电排灌
        4.1.3 加固堤防,发展小型水利
    4.2 改良土壤,治理水土流失
        4.2.1 治理盐碱地
        4.2.2 排涝减渍
        4.2.3 治理水土流失
    4.3 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业化、化学化和电力化
        4.3.1 开展农业机械化运动
        4.3.2 兴办农村工业
        4.3.3 扩大化肥、农药生产,发展农村小水电站
    4.4 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供农业科技和气象服务
        4.4.1 发展农业技术研究
        4.4.2 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4.4.3 开展农业气象服务
    4.5 修筑农村公路,发展邮电事业
        4.5.1 修筑农村公路
        4.5.2 发展邮电事业
    4.6 对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总体评价
        4.6.1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积极作用
        4.6.2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局限
第五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
    5.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5.1.1 农村文化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5.1.2 农村文化教育的停滞与破坏
        5.1.3 农村文化教育新局面的开始
    5.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础教育
        5.2.1 农村基础教育的统一体系
        5.2.2 农村基础教育的实施
        5.2.3 农村基础教育中的民办教师
    5.3 农村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
        5.3.1 农村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体系
        5.3.2 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5.3.3 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
    5.4 农村职业教育
        5.4.1 农业中学的创办与发展
        5.4.2 半工(农)半读职业学校的创办
        5.4.3 职业中学的恢复和发展
    5.5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总体评价
        5.5.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积极作用
        5.5.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局限
第六章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合作医疗
    6.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沿革
        6.1.1 农村合作医疗的探索
        6.1.2 合作医疗制度的普及
        6.1.3 合作医疗制度的式微
    6.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
        6.2.1 农村合作医疗的三级组织体系
        6.2.2 医疗队伍的建设与形成
        6.2.3 赤脚医生的出现与成长
    6.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服务内容
        6.3.1 开展卫生宣传和爱国卫生运动
        6.3.2 实施医疗救治和预防接种
        6.3.3 坚持"三土"、"四自",发展中医中药事业
        6.3.4 开展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
    6.4 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评价
        6.4.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作用
        6.4.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局限
第七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
    7.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沿革
        7.1.1 以集体保障为主、国家保障为辅的农村社会保障
        7.1.2 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7.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方式
        7.2.1 农村社会优抚
        7.2.2 灾荒赈济
        7.2.3 农村社会贫困救助
        7.2.4 "五保户"供养
        7.2.5 麻风病人救治
        7.2.6 回乡的精简退职职工救济
        7.2.7 下乡知识青年安置
    7.3 对人民公社时期社会保障的总体评价
        7.3.1 人民公社时期社会保障的积极作用
        7.3.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局限
第八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意义与作用、局限性及其对当代启示
    8.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
        8.1.1 供给主体的多元性
        8.1.2 供给决策的单向性
        8.1.3 服务内容的广泛性
        8.1.4 筹资渠道的多重性
        8.1.5 供给方式的计划性和强制性
        8.1.6 价值理念的均等性
    8.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意义与作用
        8.2.1 马克思主义农村公社思想的实践、丰富和发展
        8.2.2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次有益尝试
        8.2.3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支持"工业优先"战略的实施
        8.2.4 满足了农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8.2.5 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8.2.6 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营造了良好社会风气
    8.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缺陷和不足及其原因
        8.3.1 城乡失调严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低
        8.3.2 各地之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
        8.3.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缺乏长期稳定的发展过程,具有浓厚的运动色彩
        8.3.4 缺乏农民的需求表达机制,供给脱离了农民的实际需要
        8.3.5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
    8.4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8.4.1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着眼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8.4.2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8.4.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确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供给主体
        8.4.4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形成便捷高效的运行机制
        8.4.5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完善需要一个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8)智力资本及其管理研究 ——以科研机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智力资本的开发和使用将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
        1.1.2 智力资本将构成一个组织的核心竞争能力
        1.1.3 智力资本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
        1.1.4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智力资本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
        1.1.5 科研机构智力资本的管理问题更加突出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1.5 相关的理论依据
        1.5.1 经济增长理论
        1.5.2 人力资本理论
        1.5.3 企业发展理论
第二章 智力资本的概念与发展
    2.1 国外关于智力资本概念的研究
    2.2 国内关于智力资本研究的现状
    2.3 智力资本相关概念辨析
        2.3.1 智力资源、智力资产与智力资本
        2.3.2 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
        2.3.3 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
        2.3.4 智力资本与无形资产
    2.4 智力资本的定义
        2.4.1 从智力资本管理角度定义
        2.4.2 从智力资本研究对象角度定义
        2.4.3 当前智力资本概念存在的主要问题
        2.4.4 智力资本的四个层次
第三章 智力资本的管理
    3.1 国内外对智力资本管理的研究
        3.1.1 国外对智力资本管理的研究
        3.1.2 国内对智力资本管理的研究
    3.2 智力资本管理的实质与内容
        3.2.1 智力资本管理的实质
        3.2.2 智力资本管理的内容
    3.3 科研机构智力资本管理
        3.3.1 科研机构的特点
        3.3.2 科研机构智力资本的构成
    3.4 科研机构智力资本管理的内容
        3.4.1 智力资本的开发
        3.4.2 智力资本的转化
        3 4.3 智力资本的共享
        3.4.4 智力资本的保护
第四章 智力资本的开发管理
    4.1 人力资本的开发
        4.1.1 知识的开发与创造
        4.1.2 技能的开发与创造
        4.1.3 思维习惯和工作方式的塑造
        4.1.4 有竞争力的人才队伍建设
    4.2 科研成果的开发
        4.2.1 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
        4.2.2 选择合适的领导者或带头人
        4.2.3 组织得力的科研队伍
        4.2.4 塑造适宜的工作环境
        4.2.5 形成科学的评价机制
        4.2.6 建立科研人员的信用评管制度
    4.3 知识产权的开发
        4.3.1 专利的开发
        4.3.2 商标的开发
        4.3.3 知识产权的开发
    4.4 智力资产的开发
        4.4.1 培养智力资产开发的科研人员队伍
        4.4.2 营造适宜智力资产开发的组织文化氛围
        4.4.3 建立有效的智力资产开发信息技术支持
第五章 智力资本的转化
    5.1 智力资本转化对科研机构的意义
        5.1.1 降低科研机构对科研人员依赖性
        5.1.2 构建科研机构的核心能力
        5.1.3 提升科研人员的能力和素质
        5.1.4 提高科研机构的绩效
    5.2 人力资本转化为科研成果
        5.2.1 个体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
        5.2.2 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5.2.3 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策略
    5.3 科研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
        5.3.1 知识产权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5.3.2 科研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中的主要问题
        5.3.3 科研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的措施
    5.4 知识产权转化为智力资产
        5.4.1 知识产权转化为智力资产的意义
        5.4.2 知识产权转化为智力资产的措施
第六章 智力资本的共享
    6.1 智力资本共享的地位和作用
        6.1.1 科研机构智力资本共享的涵义
        6.1.2 智力资本共享的作用
    6.2 智力资本共享的障碍
    6.3 智力资本共享的内容
        6.3.1 人力资本层面的智力资本共享
        6.3.2 科研成果层面的智力资本共享
        6.3.3 知识产权层面的智力资本共享
        6.3.4 智力资产层面的智力资本共享
    6.4 智力资本共享的举措
        6.4.1 建立智力资本共享文化
        6.4.2 克服智力资本共享障碍
        6.4.3 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
        6.4.4 强化沟通与交流
        6.4.5 建立激励制度
        6.4.6 选择适当的共享方法
第七章 智力资本的保护
    7.1 智力资本保护的地位和作用
        7.1.1 智力资本保护的涵义
        7.1.2 智力资本保护对科研机构的作用
        7.1.3 智力资本共享与保护的关系
    7.2 智力资本保护的障碍
    7.3 智力资本保护的内容
        7.3.1 人力资本层面的智力资本保护
        7.3.2 科研成果层面的智力资本保护
        7.3.3 知识产权层面的智力资本保护
        7.3.4 智力资产层面的智力资本保护
    7.4 智力资本保护方式
        7.4.1 专利及专利保护制度
        7.4.2 商标权及商标制度
        7.4.3 数据库(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7.4.4 计算机软件(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7.4.5 多媒体(数字化)产品(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7.5 智力资本保护的举措
        7.5.1 提高智力资本保护意识
        7.5.2 设立智力资本保护部门
        7.5.3 完善智力资本保护制度
        7.5.4 形成智力资本保护氛围
        7.5.5 适应市场需要,做好法律保护
第八章 科研机构智力资本管理模式
    8.1 科研机构智力资本管理模式概述
    8.2 基础理论类科研机构智力资本管理模式
        8.2.1 基础理论类科研机构智力资本开发模式
        8.2.3 基础理论类科研机构智力资本共享模式
        8.2.2 基础理论类科研机构智力资本转化模式
        8.2.4 基础理论类科研机构智力资本保护模式
    8.3 研究中心类科研机构智力资本管理模式
        8.3.1 研究中心类科研机构智力资本开发模式
        8.3.2 研究中心类科研机构智力资本转化模式
        8.3.3 研究中心类科研机构智力资本共享模式
        8.3.4 研究中心类科研机构智力资本保护模式
    8.4 应用设计类科研机构智力资本管理模式
        8.4.1 应用设计类科研机构智力资本开发模式
        8.4.2 应用设计类科研机构智力资本转化模式
        8.4.3 应用设计类科研机构智力资本共享模式
        8.4.4 应用设计类科研机构智力资本保护模式
    8.5 企业类(市场化)科研机构智力资本管理模式
        8.5.1 企业类(市场化)科研机构智力资本开发模式
        8.5.2 企业类(市场化)科研机构智力资本转化模式
        8.5.3 企业类(市场化)科研机构智力资本共享模式
        8.5.4 企业类(市场化)科研机构智力资本保护模式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1.2 中药概念以及相关的药物概念
    1.3 中药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5 本文研究的目标、方法与创新之处
    1.6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的理论基础
    2.1 理论回顾
    2.2 产业竞争力的概念演绎与理论解释
    2.3 理论假设与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的关键因素
    3.1 关键因素的分析框架与评价标准
    3.2 技术发展水平分析
    3.3 资源禀赋条件分析
    3.4 市场结构分析
    3.5 产业独有能力分析
    3.6 外部协调和支持的条件及环境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的形成程序
    4.1 竞争战略形成的经典方法
    4.2 当前的战略行为分析
    4.3 环境变化分析
    4.4 现行战略的一致性检验
    4.5 行政管理体制的重点剖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的匹配与选择
    5.1 战略的制定框架
    5.2 标准比选阶段
    5.3 信息输入阶段
    5.4 匹配阶段
    5.5 决策阶段
    5.6 战略内容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6.1 与战略实施相关的管理问题
    6.2 战略实施的主体
    6.3 战略实施的逻辑过程
    7.4 阶段划分及重点工作
    7.5 战略实施的工具
    6.6 战略评价与控制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本文研究工作在本领域的地位和新见解的意义
    7.3 关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Ontology在农业信息管理中的构建和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序言
    1.1 ontology在信息系统中的概念解释和中文翻译
    1.2 国际上本体论的研究概况
    1.3 国内本体论研究概况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探索国际前沿研究领域
        1.4.2 促进农业本体论在农业信息领域的应用
        1.4.3 努力发展成为综合性农业信息管理人才
    1.5 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6 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7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1.7.1 多语种叙词表中英文叙词对应译法
        1.7.2 从农业科学叙词表到农业本体论
        1.7.3 国内外本体论研究特征对比
第二章 本体论研究的背景分析
    2.1 FAO的AOS项目
        2.1.1 AOS研究项目背景和目的
        2.1.2 AOS对相关概念的定义
        2.1.3 AOS项目最新进展
        2.1.4 历届AOS国际研讨会介绍
        2.1.5 AOS合作研究伙伴
        2.1.6 AOS项目对本研究的启发
    2.2 用Google跟踪分析ontology研究的文献量特征
        2.2.1 本体论相关文献量的统计结果
        2.2.2 中英文相关文献量的特征
        2.2.3 中英文文献量增长速度特征
        2.2.4 对网页计量研究的优势和缺点分析
    2.3 网络搜索引擎Google的特点及开发语义网络搜索引擎的现实需求
        2.3.1 Google搜索引擎的一些特色功能
        2.3.2 使用Google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2.3.3 使用Google小结
        2.3.4 基于本体论的语义网络搜索引擎的现实需求
    2.4 本论文研究背景小结
第三章 Ontology研究项目和工具介绍
    3.1 实现本体论语言概况
    3.2 本体论研究项目的领域分布
    3.3 本体论研究网络链接站点介绍
    3.4 一些本体论研究项目和计划简介
    3.5 本体论构建软件工具KAON介绍
        3.5.1 OI-Modeler的安装
        3.5.2 OI-Modeler的功能
        3.5.3 OI-Modeler工作平台
        3.5.4 主要工作菜单
        3.5.5 查找(Search)功能
        3.5.6 剪贴板
    3.6 本体论构建软件工具Prot(?)g(?)介绍
        3.6.1 Prot(?)g(?)的功能
        3.6.2 Prot(?)g(?)的使用方法
    3.7 XML与RDF介绍
        3.7.1 扩展标记语言发展史
        3.7.2 XML语言简介
        3.7.3 RDF简介
第四章 核心Ontology的构建
    4.1 食物安全本体论构建整体思路
        4.1.1 食物安全本体论构建中词汇的处理及方法的总结
        4.1.2 食物安全本体论构建中直接使用现有工具的策略
        4.1.3 本体论构建的标准
    4.2 用OI-Modeler构建一个食物安全核心本体论
        4.2.1 构建核心本体论专业术语的选择
        4.2.2 用OI-Modeler实现核心本体论的构建
        4.2.3 构建成的核心食物安全本体论介绍
    4.3 核心食物安全本体论构建体会
第五章 从叙词表向Ontology的转化
    5.1 主题法
        5.1.1 标题法
        5.1.2 元词法
        5.1.3 叙词法
        5.1.4 关键词法
        5.1.5 《农业科学叙词表》介绍
    5.2 分类法
    5.3 农业本体论与主题法分类法的关系
    5.4 叙词表与本体论的关系
        5.4.1 叙词表概况
        5.4.2 与叙词表相关的一些名词术语概念
        5.4.3 叙词表编制历史
        5.4.4 叙词表编制的发展趋势
        5.4.5 叙词表的结构特点和语义关系
        5.4.6 叙词表与本体论的相同点
        5.4.7 叙词表与本体论的不同点
        5.4.8 本体论比叙词表新增功能的实例分析
        5.4.9 从叙词表向本体论的转化
    5.5 叙词表词间关系分析及向本体论的转换方式
        5.5.1 属、分关系
        5.5.2 用、代关系
        5.5.3 相关关系
        5.5.4 范畴和限义词的处理
    5.6 从农业科学叙词表向农业本体论转化的具体方法
        5.6.1 转化生成字顺表格式数据文件
        5.6.2 编程转换建立ACCESS数据库
        5.6.3 应用JAVA程序转换为KAON格式文件
    5.7 食物安全词表转化本体论的制作
        5.7.1 叙词表中与食物安全相关词汇的类目
        5.7.2 叙词表中与食物安全相关词汇的选择方法
        5.7.3 叙词表中与食物安全相关词汇的选择数量
        5.7.4 叙词表食物安全本体论术语属性的补充
    5.8 叙词表食物安全本体论转化体会
第六章 Ontology的合并和完善
    6.1 本体论的合并
    6.2 对合并本体论的加工
        6.2.1 概念需要统一时的加工方法
        6.2.2 属性关系的加工
        6.2.3 对概念不必统一存在的合理性讨论
        6.2.4 语义含义加工规范
    6.3 用搜索引擎搜索部分食物安全信息资源
        6.3.1 网络搜索引擎的选择
        6.3.2 用“百度”随机搜索和选择的食物安全信息的加工
        6.3.3 用google随机搜索和选择的食物安全信息的加工
    6.4 基于网络信息修改合并的本体论
        6.4.1 加工选择和收集到的网络食物安全信息
        6.4.2 基于语料对合并的食物安全本体论进行修订
        6.4.3 对于基于词频选择术语的讨论
        6.4.4 具体对待叙词表术语在语料库中的词频信息
第七章 多语种本体论的构建
    7.1 多语种叙词表的编制
    7.2 多语种叙词表的翻译
        7.2.1 与AGROVOC多语种叙词表汉化相关信息
        7.2.2 选择具有何种知识背景的翻译人员
        7.2.3 提供以族首词及相应所有下位词的格式
        7.2.4 审校人员专业背景的选择
        7.2.5 词对词翻译问题
        7.2.6 消除词汇重复翻译现象
        7.2.7 对支配语言的修正
        7.2.8 组织人员需考虑的问题和应具备的素质
    7.3 多语种叙词表的维护
        7.3.1 词汇的增加由支配语言引起
        7.3.2 新增加词的规则
    7.4 多语种叙词表与农业本体论的关系
        7.4.1 多语种叙词表是多语种本体论术语源之一
        7.4.2 多语种叙词表与多语种本体论的并行发展
    7.5 多语种叙词表转化为本体论后的词间关系和语义关系的对应方法
第八章 农业本体论在农业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8.1 本体论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8.1.1 数字图书馆形成和发展
        8.1.2 本体论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领域
    8.2 语义网与本体论
        8.2.1 语义网
        8.2.2 语义网的基本组成部分
    8.3 机器翻译与本体论
        8.3.1 机器翻译概况
        8.3.2 本体论在机器翻译领域的应用
第九章 结束语
    9.1 研究工作总结
    9.2 今后的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简单本体论实例RDFS源语言程序
致谢
作者简历

四、中国农业保护的新概念(论文参考文献)

  • [1]传统村落景观价值研究[D]. 李传欢.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2]江苏地区特色小镇规划分析及宜居家居产品设计研究[D]. 谢丹丹.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3]近年来出现的几类新概念动物疫苗[J]. 张腾腾,罗玉子,孙元,李太元,仇华吉. 生物工程学报, 2018(12)
  • [4]基于环城游憩带视角的都市休闲农业景观营建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D]. 李露.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 [5]边境措施、国内支持与我国农产品贸易保护效应研究 ——基于贸易限制指数的实证分析[D]. 吴国松.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6)
  • [6]中国图书出版月度CIP数据选摘[J]. 中国版本图书馆全国图书在版编目中心. 全国新书目, 2011(05)
  • [7]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D]. 易新涛. 武汉大学, 2009(05)
  • [8]智力资本及其管理研究 ——以科研机构为例[D]. 张小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05)
  • [9]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D]. 周飞跃.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6)
  • [10]Ontology在农业信息管理中的构建和转化[D]. 常春.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4(04)

标签:;  ;  ;  ;  ;  

中国农业保护新理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