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非木材人造板前景广阔(论文文献综述)
李淑华,张莹秋[1](2021)在《俄罗斯林产品国际竞争力评析》文中指出俄罗斯原木、锯材等低附加值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制浆造纸类产品、人造板等高附加值林产品竞争力较低。影响俄罗斯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包括俄罗斯卢布对世界主要货币汇率变动,计算采伐量与森林资源及木材蓄积总量之间的差距,季节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林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固定资产折旧率高,传统的林产品加工模式导致极度的物耗和污染等。目前,提高林产品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俄罗斯政府与森工企业的重要努力方向,具体措施包括分阶段提高原木出口关税,加快国际森林认证步伐,打击非法采伐行为等,其目的是促进俄罗斯森林可持续发展,提高俄罗斯林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与信誉。但《2030年前俄罗斯联邦森林综合体发展战略》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遇到阻碍其顺利实施的风险,其中不乏影响俄罗斯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汪倩倩[2](2021)在《油茶果壳木质化细胞的微细结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木材资源匮乏,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推行木材节约和代用。油茶果壳储量丰富但未得到合理的利用,研究开发油茶果壳这一非木质化资源,不仅节约资源且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护环境。生物质材料的细胞组成、形态以及排列方式往往决定着材料的各种性能。本研究主要对不同生长时期油茶果壳的木质化细胞的微细结构进行研究,以期提高油茶果壳的附加值的利用。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微观观察结果表明:油茶果壳中主要包含石细胞、薄壁细胞、螺纹导管和维管束四种类型的细胞组织,其中薄壁细胞与石细胞的组织比量高达90%。在细胞发育过程中,薄壁细胞、螺纹导管和维管束的细胞形态变异性不大,而石细胞的形态较为复杂,主要以同心圆状与不规则长条状的两种形态为主。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油茶果壳的石细胞壁上存在丰富的纹孔结构。导管中螺纹加厚结构附着在细胞壁上,维管束中细胞壁加厚的组织可能为导管组织。根据石细胞与薄壁细胞组织比量的反比关系以及微观图像特征可推断出:石细胞是由薄壁细胞增厚细胞壁并沉积木质素转化而来的,在发育中期约7月份(NO.12)后石细胞数量趋于稳定。(2)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可知,油茶果壳中各类细胞的细胞壁中均含有木质素,主要沉积于具有厚壁组织的石细胞中。木质素在油茶果壳细胞组织中的分布为复合胞间层的浓度最高,次生壁内层S3次之,次生壁中层S2最低。荧光值L*与石细胞的壁腔比不呈正比关系以及Wiesner法和Maule法的染色效果研究可知,木质素沉积到一定程度后不再继续,但细胞形态尺寸仍继续增加,因此单位面积内的木质素浓度降低。综合Wiesner法、Maule法以及傅里叶红外图谱分析可知,在细胞发育过程中油茶果壳石细胞细胞壁的木质素类型均以G-木质素与S-木质素为主。(3)通过氮气吸附法测量可知,不同发育阶段的油茶果壳中均存在大量孔径集中于2-20nm之间的介孔,其孔BET比表面积值在4月底(NO.5)达到峰值后下降至6月初(NO.9)后达到稳定。其中6月份(NO.9-NO.10)为发育前期狭缝型孔隙向发育后期狭缝型与墨水瓶孔隙共存转化的节点,此期间石细胞数量丰富,并沉积大量木质素,木质素无规则填充于微纤丝间的空隙,使得孔隙结构与形态发生了变化。油茶果壳中纳米级的孔隙来源于石细胞与薄壁细胞细胞壁上的孔隙,可能是细胞壁的纤维素、木质素及半纤维素等物质结合时产生的孔隙。通过压汞法测试可知,不同发育阶段的油茶果壳中还存在大量的大孔孔隙,其大孔孔径的变化趋势为:在油茶果壳发育初期孔径较大,中期大孔孔径减小,后期大孔孔径趋于平稳状态。测量得到的大孔孔隙可能来源于石细胞和薄壁细胞细胞壁上三素结合过程中产生的孔径较大的孔隙,还有可能来源于石细胞壁上的纹孔以及果壳中孔径较小的导管。
曾云川[3](2021)在《大豆蛋白基胶粘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在木质材料加工制造领域,人造板以其良好的加工性能和经济效益被广泛应用于家具、建筑材料、层压板的生产制造。其中,胶粘剂作为人造板制备中的必要组分,通常源自于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且在制备和使用过程中会释放出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机挥发物。因此,开发系列应用于人造板制备的环保胶粘剂具有重要意义。大豆蛋白(SPI)作为农业副产物,具有来源广、价格低和可再生的优点,是制备生物基胶粘剂的理想原料之一。但是,大豆蛋白内聚强度低、亲水基团多,导致大豆蛋白基胶粘剂存在粘接强度低和耐水性差的缺陷,且不具备阻燃性能,限制了其在木材加工产业上的应用。基于此,本论文通过对大豆蛋白基胶粘剂改性,以提高其粘接强度和耐水性,并赋予胶粘剂阻燃性能,开发了系列性能优异和多功能化的生物基胶粘剂。首先在无需溶剂和催化剂条件下,利用1,6-己二醇缩水甘油醚(BEPH)和三乙烯四胺(TETA)的氨基-环氧开环反应制备出具有多个环氧基团和柔性长链的交联剂(BHTA),然后将交联剂引入大豆蛋白中制备大豆蛋白基胶粘剂。交联剂的环氧基团与大豆蛋白分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交联网络,使得大豆蛋白基胶粘剂固化后凝胶含量、热稳定性和疏水性皆明显提高,而且柔性长链提升了胶粘剂固化后的韧性。此外,基于改性后的大豆蛋白基胶粘剂制备胶合板,采用正交试验得到胶合板最佳成型条件为压力3 MPa,时间12 min,温度120℃。在此条件下,与纯SPI胶粘剂相比,基于SPI/D/BHTA胶粘剂制备的胶合板的干强度和湿强度分别从1.1 MPa和0.2 MPa提高到2.8 MPa和1.1 MPa,分别增加了155%和450%,优于Ⅱ型胶合板的国家标准(≥0.7 MPa,GB/T 9846-2015)。然后,利用氧化自聚反应将单宁酸(TA)沉积在纤维素(CNC)表面,使用十八胺(DA)与TA原位发生迈克尔加成和席夫碱反应得到改性纤维素纳米粒子CTDA,通过FT-IR、TGA、XPS证明了CTDA的化学结构,而且由于引入长链烷基,WCA显示CTDA纳米粒子具有优异的疏水性能。将CTDA作为增强粒子和疏水基元,制备了大豆蛋白基胶粘剂。FT-IR、XRD、TGA、SEM、溶胶凝胶测试结果证明,CTDA与大豆蛋白分子间构建了致密的交联网络结构,并可作为物理填充相修复不连续的粘附层,形成稳定、完整的固化胶层。因此,相较于纯SPI胶粘剂,由SMPI/CTDA胶粘剂制备胶合板的干、湿强度分别由1.1 MPa和0.2 MPa提升到2.9 MPa和1.4 MPa,提升了160%和600%;而且,SMPI/CTDA胶粘剂对不同基材皆表现出良好的粘接性能,拓展了大豆蛋白基胶粘剂的应用范围。最后,利用有机/无机杂化物来改善大豆蛋白基胶粘剂的性能。将苯基磷酰二氯(BPOD)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封端,除去卤素并获得硅氧烷官能化的BPOD(Si)。然后利用TA的多官能团,在碱性条件下诱导TA自聚合和硅氧烷水解/缩合,形成稳定的核壳TBD(Si)杂化物。通过1H NMR、FT-IR、XPS、TGA和SEM研究了杂化物的化学结构和表面形貌,证明其合成成功。将核壳结构的TBD(Si)杂化物作为提高大豆蛋白胶粘剂粘接性能的增强剂和阻燃性能的阻燃剂,构建了稳定的大豆蛋白粘接/阻燃体系。TBD(Si)杂化物作为增强剂和交联剂,在大豆蛋白基胶粘剂中构建了多个交联网络,显着提高了胶粘剂的热稳定性、凝胶含量和内聚强度,并降低了结晶度和吸湿率。在此基础上,利用SPI/D/C/TBD(Si)-10胶粘剂制备了刨花板,其静曲强度(MOR)、弹性模量(MOE)、内胶合强度(IB)分别达到15 MPa、1950 MPa、0.44 MPa,相较于纯SPI胶粘剂制备的刨花板,三项性能分别提升了110%,110%和145%,并且具有良好的耐水性,水浸泡后尺寸稳定,达到家具类刨花板制品的要求。此外,阻燃剂的引入使制备的SPI/D/C/TBD(Si)刨花板LOI值达到27.6%,表现出优异的阻燃性能。
马雪松[4](2021)在《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经济波动、气候条件变化、资源消耗危机、新冠疫情持续不断等严峻的形势挑战下,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成为关注性焦点,而林业作为重要的资源供给、生态功能输送与气候环境调节的产业,其可持续的协同发展演化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作为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都比较有优势的东北国有林区,自然义不容辞的承担了新时代所赋予的重任,林业产业政策的调整以及发展方向的转型,会给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带来较大程度的发展不协同之状况,资源的衰减会在经济发展、林区社会稳定等多方面给东北国有林区造成不利的影响。林业产业的运行方式是所有产业中与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最为相似的,可以借鉴成熟的生态学理论、协同演化理论,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的发展进行研究,力图使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协同演化逐步缓解资源危机,优化并高效利用可以整合的资源,实现东北国有林区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层面的同步发展,最终满足森林资源可持续运营的发展目标。本研究在集合生态学理论、协同演化理论、林业产业演化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发展的研究思路。首先在理论层面,对研究所需要的理论概念进行梳理,同时,对相关理论在本研究的应用做了分析,通过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对比,阐述在组成结构、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方面的接近性,并对协同演化模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明确了研究的可行性。其次在分析层面,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在森林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林业产业技术要求、投资、产业政策和管理体制等方面面临的压力或动力进行分析,明确了研究的必要性。再次在机制层面,明确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概念,提出了协同演化的四种机制,进而引出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立体式研究模型。第四在协同演化研究层面,基于协同演化的机制和研究模型,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之间的协同演化、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之间的协同演化、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的协同演化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形成了本研究的主体部分。最后在保障层面,为了能够确保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顺利进行,提出需要在企业个体协同、产业种群协同、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三方面进行保障,综合提升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效率。
王勇[5](2021)在《木质素环氧树脂类木材胶黏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人造板被广泛应用于家具和建筑材料,以甲醛为基础的“三醛”胶黏剂为商业常用的木材胶黏剂,对环境有一定污染性,因此开发绿色无甲醛的木材胶黏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木质素由于产量丰富、价格低廉、且可再生,是目前制备无醛木材胶黏剂的可选原料之一。本文以工业木质素为原料,分别研究了木质素与商业环氧树脂共混、木质素接枝环氧化改性等制备方法,应用于木材胶黏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采用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EGDE)作为交联剂,与工业木质素通过共混的方式合成木质素-EGDE环氧树脂木材胶黏剂,探讨了木质素与EGDE的最佳配比。通过添加二乙烯三胺作为固化剂,可提高木质素-EGDE木材胶黏剂的粘接强度和耐水性。研究发现,木质素与EGDE共混时间对胶合强度有一定影响。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50 g木质素,12 g EGDE,1 g二乙烯三胺,混合时间为60 min时,胶合板的湿强度可以达到0.81 MPa。虽然可以满足国标(GB/T 9846-2015)的要求(≥0.7MPa),但仍然不具备对传统商业胶黏剂的竞争优势。其次,探讨木质素在碱性水相中与环氧氯丙烷进行接枝反应,从而减少有机溶剂的使用,有利于提升胶合板的环保品质。研究了木质素环氧化反应条件对树脂的OH基和环氧基含量的影响以及对胶合板的胶合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环氧化反应时Na OH的加入量对木质素环氧树脂结构和胶合板的影响较大,当木质素的OH基与Na OH摩尔比为1:1时,由木质素环氧树脂制得的胶合板胶合强度最大,其湿强度可达到1.61 MPa。采用FTIR、滴定分析与NMR等技术手段对不同条件下的产物表征结果显示,在环氧化反应过程中,木质素分子中的羟基逐渐被环氧基团所取代,Na OH的加入量可以决定环氧化反应的进行程度。通过TG和DTG表征,认为较低环氧化程度的木质素环氧树脂的热稳定性较差。根据SEM和激光粒径分布表征结果推断,木质素环氧化后应用于木材胶黏剂时,环氧化程度较低时,会导致胶黏剂固化后粘接强度较低,而环氧化程度较高时,胶黏剂颗粒较大,不利于与木板形成较好的机械互锁,导致粘接强度降低。采用“一锅法”工艺,经优化发现通过减少反应时加入水的量,反应体系可直接应用于胶黏剂。当反应时水与木质素的比例在1.5-1.8范围内时,胶合板的胶合强度不会降低。面向工业应用,对胶黏剂的固化温度、固化剂以及胶黏剂稳定性进一步开展了优化。当热压阶段温度从150℃降低到120℃时,胶合板的胶合强度降低,其中湿强度从1.61 MPa降低至1.07 MPa。通过加入聚醚胺-2000等固化剂后,胶合板在较低热压温度(120℃)下的湿强度提高到1.54 MPa。为了提高胶黏剂的稳定性,发现加入聚丙烯酰胺(PAM)对木质素环氧树脂胶黏剂的水中稳定性有一定帮助,而过多的PAM会使胶合强度降低。认为该方法有潜力应用于木质素木材胶黏剂的工业应用。
刘雨璐[6](2021)在《基于竹展平集成材的折叠式桌椅类家具设计研究》文中提出竹展平集成材作为一种以竹展平板为基材的新型的竹集成材,能够保留竹材的物理性能和天然纹理,可实现材料的最大化利用,在家具制造行业中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当前其应用仍然局限于厨具和装饰面板。折叠家具有收纳空间小、便于携带的特性,市场前景较为广阔,其中折叠桌椅的使用频率较高、也较受欢迎。但其对折合结点有较高的强度要求,因此多用金属、硬木等材料。本文基于对竹展平集成材物理属性和设计属性的探索,根据折叠结构的分类与折合原理,通过结构设计进行竹展平集成材折叠桌椅设计,利用有限元软件对折叠家具进行静力学分析及构件尺寸优化,并通过模型验证评价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对以单层竹展平板为原料制作的竹展平集成材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发现其抗压弹性模量、剪切模量、泊松比3种弹性参数与竹片集成材接近。同时,拉伸强度(138.52 MPa)、压缩强度(62.71 MPa)、剪切强度(16.44 MPa)、正面握螺钉力(4297 N)、抗弯强度(133.61 MPa)等性能较好;干态和湿态胶合强度平均值分别达到10.53 MPa、9.07 MPa,满足折叠家具的性能要求。以此作为材料属性的评价指标,并为折叠家具方案设计、有限元分析和减量化处理提供基础数据。(2)基于折叠结构与材料属性,以使用环境为设计定位,从折叠结构类型与折合原理出发,进行折叠家具的结构设计,从而设计了具有不同折叠程度的竹展平集成材桌椅。(3)利用有限元软件对竹展平集成材折叠椅进行静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当座面单独受力时最大等效应力为82.7 MPa,安全系数为2.84>1,可以进行构件尺寸优化。基于此,在后续设计中将框架构件截面的长宽尺寸各缩小5 mm后,折叠椅的最大变形量由0.495 mm增至0.51 mm,最大等效应力达到122.7 MPa,安全系数为1.92;应力及变形情况与尺寸减量前基本一致。说明竹展平集成材能够满足家具的性能要求,且可以实现构件尺寸优化。(4)为巩固折叠结构强度,在结点连接处将碳素钢连接件替换为轻质高强的铝合金,根据GB/T 10357.3-2013进行座面-椅背联合静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折叠椅在两个水平下的受力变形情况一致,最大变形量均出现在靠背顶端,分别为24.5 mm和20.1 mm。整体最大等效应力出现在铝合金连接件上,分别为395.2 MPa和323.15 MPa,竹展平集成材所受最大等效应力出现在椅子后腿,分别为46 MPa和40 MPa,均小于两种材料的极限强度(485 MPa和62.7 MPa),安全系数约为1.23和1.5。表明折叠椅结构强度能够满足使用要求。(5)基于以上研究制作实物模型,进行静载荷、耐久性及冲击试验。结果表明静载荷试验中座面挠度变化值为0.49 mm,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基本相符;在受力前后折叠椅整体外观无明显变化,使用功能完全不受影响,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在经过冲击试验及耐久性试验后,椅子部分连接件产生可逆性松动,但不影响使用,证明竹展平集成材制作的折叠椅完全可以满足使用强度要求。
张铁鑫[7](2021)在《杨木轻质刨花板制备工艺优化》文中提出现如今刨花板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常见于一些家具、建材等领域,而山东作为板材大省,对木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随着全球森林面积的不断减小,对于我国这样缺林少材的人口大国,木材资源变得越来越紧缺,目前最重要的解决方法是将木材的利用率做到最大化,减少木材资源的浪费。此外,山东省的速生杨木材十分丰富,但是在刨花板领域存在着应用性不强、附加值低等问题。因此通过采用速生杨制备轻质刨花板,降低板材密度,从而减少原材料的使用是解决我国现阶段木材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本研究以速生杨刨花为原料,采用酚醛树脂胶黏剂,采取三段式降压制备三层结构刨花板,在对规则刨花尺寸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刨花板的生产工艺进行了优化,包括热压工艺、升压方式、施胶量及刨花定向率等,通过测试板材的力学性能,包括静曲强度、弹性模量和内结合强度,进而分析优选出最佳的生产工艺,并在确定最佳生产工艺的基础上通过降低板材的密度来制备轻质刨花板。结论如下:(1)优选刨花形态。以不同的刨花尺寸,即刨花长度分别为50、100、150、200 mm,刨花宽度分别为20、30、40、50 mm,共16种刨花尺寸进行单因素试验,通过对制备的刨花板进行力学强度测试,分析得知最佳刨花尺寸为150 mm×40 mm。(2)优选热压工艺。采用尺寸为150 mm×40 mm的刨花制备刨花板,以不同的热压工艺进行单因素试验,热压压力分别为2.4、2.6、2.8、3.0、3.2 MPa,热压温度分别为120、130、140、150、160、170、180℃,热压时间分别为14、16、18、20、22 min,通过测试压制板材力学性能,分析得知本试验最佳热压工艺为热压压力3.0 MPa、热压温度160℃、热压时间16 min。(3)优选升压方式。在确定最佳热压工艺参数的基础上,以不同的升压方式压制刨花板,通过测试一段式升压和三段式升压制备的板材力学性能,对比得知两种升压方式中三段式升压较好。(4)优选施胶量。在已优化的生产工艺下,以不同的施胶量制备刨花板,测试板材力学性能并进行分析,得知板材的力学性能随着施胶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胶量达到一定值后,施胶量对板材强度的影响减弱,此时继续增大施胶量将会大幅提高生产成本。因此在确保板材有一定力学强度的同时减少施胶量,降低生产成本,故本试验优选的施胶量为10%。(5)优选刨花定向率。使用优化工艺压制刨花板,以不同的定向率进行单因素试验,测试板材力学性能,对数据分析可知定向率为100%时力学性能最差,定向率为60%、70%和80%时,板材的力学性能在某一方面都有较优值,但综合静曲强度、弹性模量和内结合强度来看,得知本试验最佳定向率为70%。(6)降低板材密度。将所研究的生产工艺进行优化之后,降低板材密度,制备轻质刨花板,通过试验得知力学性能在符合要求的情况下,板材的密度可降至0.59 g/cm3,达到了《刨花板》GB/T 4897-2015对潮湿状态下家具型刨花板的力学性能要求。
袁苗苗[8](2021)在《离子液体改性的麦秸秆基阻燃性板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作物秸秆作为天然的生物质材料通常被填埋或焚烧,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为了充分利用该类资源,本研究以麦草(WS)为原料,在经过碱液处理与咪唑4,5-二羧酸(IDA)的接枝反应后,进而引入烯丙基氯并在热压的工艺条件下制备出离子液体型([PWS-IDA][Cl])无胶生物质板。该板材不仅可应用于建筑材料,而且解决了板材易燃性的问题。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合成离子液体型材料的中间产物进行了结晶度和官能团分析,得出该方法合成的中间产物是合理的。并通过电子显微镜(SEM)对麦秸秆(碱液处理过)板材(PWS)和[PWS-IDA][C]两类材料燃烧前后的形貌结构进行扫描,扫描结果显示,离子液体型材料具有致密的结构,提高[PWS-IDA][Cl]材料的热稳定性和阻燃性。(2)采用酒精灯、UL-94垂直燃烧仪、极限氧指数仪对两类材料的阻燃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离子液体的材料可以显着提高PWS材料的阻燃性和尺寸稳定性,从而有效防止材料结构的倒塌和破坏。同时与PWS材料相比较,[PWS-IDA][CI]材料的极限氧指数从21%增加到32%,其UL-94达到V-0等级。(3)采用万能实验机对两种材料的拉伸和弯曲性能进行了测试,力学分析表明,PWS材料的最大抗拉强度为8.525 MPa,最大抗弯强度为3.650 MPa。而离子液体的加入,使材料的拉伸和弯曲强度分别提高到14.800MPa和8.500MPa。
田刚,杨光,吴天博,刘畅[9](2021)在《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木质林产品贸易优势及潜力演变》文中指出依据2001—2018年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木质林产品贸易数据,运用复合方式分析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木质林产品整体贸易变化、贸易结构变化特征,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标准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贸易互补性分析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木质林产品贸易优势变化特征,运用拓展引力模型对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木质林产品贸易潜力演变进行测度。结果表明: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木质林产品贸易优势均处于上升趋势。其中,中国的人造板、木家具、木制品,俄罗斯的原木、锯材、木浆,在对方市场具有比较优势;中国与俄罗斯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互补性较强,且持续提升;俄罗斯出口与中国进口的木质林产品贸易互补性,常年高于中国出口与俄罗斯进口的木质林产品贸易互补性,原木、锯材、木浆互补性明显;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木质林产品贸易潜力较大,仍有广阔的拓展空间。
吴义强[10](2021)在《木材科学与技术研究新进展全文替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材作为世界四大基础材料中(钢铁、水泥、塑料、木材)唯一的可再生资源,广泛应用于家具、建筑、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从木材微观分子生物学到宏观木结构,再到新型木质纳米材料进行全面阐释,对于木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核心技术突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木材科学与技术已发展为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资源、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木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笔者从微观的细胞分子层面到宏观的木结构和木建筑,从木材构造与材性、木材水分及干燥、木材保护与改良、木材重组与复合、木制品与木结构、木材解离与组装、木材解构及转化等方面,概述了木材科学与技术的经典理论,重点总结分析了近二十年来木材科学与技术领域取得的系列新进展,概括木材及其衍生材料在新型先进纳米复合材料领域的应用,并展望了木材科学与技术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林产工业,特别是木材加工产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二、发展非木材人造板前景广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非木材人造板前景广阔(论文提纲范文)
(1)俄罗斯林产品国际竞争力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俄罗斯林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 |
(一)外汇因素 |
(二)气候与季节性因素 |
(三)运输因素 |
(四)资金、技术与设备因素 |
(五)非法采伐因素 |
(六)不可抗力因素 |
二、俄罗斯提高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
(一)扶持政策 |
(二)加大对林产品投资与引资力度 |
(三)加快国际森林认证步伐 |
(四)打击非法采伐行为 |
1. 政府推动 |
2. 法律政策规制 |
3. 加强国际合作 |
4. 技术监控 |
三、《2030年前俄罗斯联邦森林综合体发展战略》与林产品国际竞争力发展前景 |
(一)2030年前俄罗斯主要林产品产量与出口总量预测 |
(二)俄罗斯林产品生产发展规划与评估 |
(2)油茶果壳木质化细胞的微细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油茶资源分布与利用概述 |
1.2.1 油茶资源的分布 |
1.2.2 油茶资源的利用 |
1.3 油茶果壳的相关研究 |
1.3.1 油茶果壳成分及研究现状 |
1.3.2 油茶果壳的综合利用 |
1.4 生物质材料微观结构研究 |
1.4.1 生物质材料微观结构概述 |
1.4.2 油茶果壳微观结构与研究现状 |
1.5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2 油茶果壳微观/超微观构造特征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油茶果壳微观构造特征 |
2.3.2 油茶果壳超微观构造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3 油茶果壳石细胞木质化过程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荧光显微观察 |
3.3.2 化学组织染色结果 |
3.3.3 傅里叶红外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油茶果壳微纳米孔隙结构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氮气吸附结果分析 |
4.3.2 压汞法结果分析 |
4.3.3 孔隙超微观结构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3)大豆蛋白基胶粘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胶粘剂概述 |
1.2 生物基胶粘剂 |
1.2.1 淀粉基胶粘剂 |
1.2.2 木质素基胶粘剂 |
1.2.3 单宁酸基胶粘剂 |
1.2.4 大豆蛋白基胶粘剂 |
1.3 大豆蛋白基胶粘剂研究进展 |
1.3.1 大豆蛋白的物理改性 |
1.3.2 大豆蛋白的化学改性 |
1.3.3 大豆蛋白的生物改性 |
1.3.4 大豆蛋白的杂化/仿生改性 |
1.4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交联改性大豆蛋白基胶粘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步骤 |
2.2.4 表征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大豆蛋白的基础改性 |
2.3.2 交联剂的制备与表征 |
2.3.3 交联改性大豆蛋白基胶粘剂的化学结构 |
2.3.4 交联改性大豆蛋白基胶粘剂的结晶行为 |
2.3.5 交联改性大豆蛋白基胶粘剂的热稳定性 |
2.3.6 交联改性大豆蛋白基胶粘剂的内聚强度 |
2.3.7 交联改性大豆蛋白基胶粘剂的耐水性能 |
2.3.8 交联改性大豆蛋白基胶粘剂的粘接强度 |
2.3.9 交联改性大豆蛋白基胶粘剂的增强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纳米纤维素改性大豆蛋白基胶粘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步骤 |
3.2.4 表征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CTDA纳米粒子的设计与合成 |
3.3.2 CTDA纳米粒子的化学结构 |
3.3.3 CTDA纳米粒子改性大豆蛋白基胶粘剂的结构分析 |
3.3.4 CTDA纳米粒子改性大豆蛋白基胶粘剂的微观结构 |
3.3.5 CTDA纳米粒子改性大豆蛋白基胶粘剂的性能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单宁杂化物改性大豆蛋白基胶粘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步骤 |
4.2.4 表征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TBD(Si)杂化物的设计与合成 |
4.3.2 TBD(Si)杂化物的化学结构 |
4.3.3 TBD(Si)改性大豆蛋白基胶粘剂的结构分析 |
4.3.4 TBD(Si)改性大豆蛋白基胶粘剂的形貌分析 |
4.3.5 TBD(Si)改性大豆蛋白基胶粘剂的粘接强度 |
4.3.6 TBD(Si)改性大豆蛋白基胶粘剂的阻燃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4)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应用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生态学的概念界定 |
2.1.2 生态系统的概念界定 |
2.1.3 协同演化的概念界定 |
2.1.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演化相关的其他概念 |
2.2 理论应用分析 |
2.2.1 生态学理论应用分析 |
2.2.2 协同演化理论应用分析 |
2.2.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生态性特征分析 |
2.2.4 林业生态系统与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的内在联系 |
2.3 本章小结 |
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动因分析 |
3.1 环境层方面林业资源禀赋的限制 |
3.1.1 森林资源对东北国有林区第一产业演化的影响作用 |
3.1.2 森林资源对东北国有林区第二产业演化的影响作用 |
3.1.3 森林资源对东北国有林区第三产业演化的影响作用 |
3.1.4 东北国有林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 |
3.2 市场需求方面变化的压力 |
3.2.1 市场需求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的影响机制 |
3.2.2 主要林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状况 |
3.3 自身发展方面林业产业技术升级的趋势要求 |
3.4 资本方面林业投资的激发力 |
3.4.1 林业投资总量 |
3.4.2 林业产业投资结构 |
3.5 宏观方面林业产业政策调整的拉力 |
3.6 制度方面林业管理体制的活力 |
3.7 本章小结 |
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框架 |
4.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概念 |
4.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机制 |
4.2.1 稳定机制 |
4.2.2 动力机制 |
4.2.3 竞合机制 |
4.2.4 协同机制 |
4.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模型 |
4.3.1 协同演化理论模型 |
4.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的研究层次 |
4.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研究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之间协同演化 |
5.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 |
5.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态”、“势”评价 |
5.2.1 生态位“态”、“势”评价研究思路 |
5.2.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发展现状 |
5.2.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态”、“势”模型构建 |
5.2.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态”、“势”评价结果 |
5.2.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演化路径选择 |
5.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间关系测度及优化 |
5.3.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之间关系测度思路 |
5.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重叠度影响因子指标体系构建 |
5.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关系测度 |
5.3.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间关系优化 |
5.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协同演化策略 |
5.4.1 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扩展策略 |
5.4.2 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分离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6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之间协同演化 |
6.1 东北国有林区各区域内的种群发展分析 |
6.1.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分析数据说明 |
6.1.2 研究林业产业种群发展的区位熵法 |
6.1.3 基于区位熵的林业产业种群发展分析 |
6.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演进阶段判别 |
6.2.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生命周期划分 |
6.2.2 各种群产业生命周期演进阶段判别 |
6.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协同演化模型及模拟仿真 |
6.3.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相关性测度 |
6.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关系分析 |
6.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协同演化模型 |
6.3.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协同演化模拟仿真 |
6.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协同演化策略 |
6.5 本章小结 |
7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 |
7.1 研究思路和模型构建 |
7.1.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7.1.2 复合系统协同演化机理分析 |
7.1.3 复合系统协同演化评价模型 |
7.2 序参量的选择和数据处理 |
7.2.1 协同度测算指标体系构建 |
7.2.2 数据来源与数据标准化处理 |
7.2.3 序参量权重的确定 |
7.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复合系统的子系统与序参量有序度的测算与评价 |
7.3.1 生态子系统有序度测算与评价 |
7.3.2 经济子系统有序度测算与评价 |
7.3.3 社会子系统有序度测算与评价 |
7.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的测算与评价 |
7.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策略 |
7.6 本章小结 |
8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保障措施 |
8.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协同演化的保障措施 |
8.1.1 加强林业企业个体的创新力度 |
8.1.2 开发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
8.1.3 在思想上层面上提升创新意识 |
8.1.4 加强对林业辅助产业的开发 |
8.1.5 加强林业企业与林业院校的人才合作 |
8.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协同演化的保障措施 |
8.2.1 加强对森林景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8.2.2 注重非木材林产品的培育与利用 |
8.2.3 引导衰退产业的退出 |
8.2.4 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替代产业的发展 |
8.2.5 完善林业生态建设专项基金 |
8.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的保障措施 |
8.3.1 强化森林资源培育的力度 |
8.3.2 加强对林业培育技术的重视 |
8.3.3 优化生态补偿机制 |
8.3.4 在林业企业内部完善激励制度 |
8.3.5 落实留住人才及人才引进的工作 |
8.3.6 加大政府的帮扶力度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内蒙古森工集团林业企业个体重叠度 |
附录B 龙江森工集团林业企业个体重叠度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5)木质素环氧树脂类木材胶黏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木材胶黏剂 |
1.2.1 石油基木材胶黏剂 |
1.2.2 生物质基木材胶黏剂 |
1.3 木质素 |
1.3.1 木质素的结构 |
1.3.2 工业木质素的来源 |
1.3.3 木质素的应用 |
1.4 木质素基木材胶黏剂的研究进展 |
1.4.1 木质素-酚醛树脂胶黏剂 |
1.4.2 无醛木质素胶黏剂 |
1.5 研究意义和内容 |
1.5.1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工业碱木素与EGDE环氧树脂共混制备木材胶黏剂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木材胶黏剂的制备 |
2.3.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3.3 三层胶合板的压制 |
2.3.4 显微镜观察方法 |
2.3.5 胶合板胶合强度检测方法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EGDE添加量对木材胶黏剂的影响 |
2.4.2 二乙烯三胺添加量对木材胶黏剂的影响 |
2.4.3 混合时间对木材胶黏剂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相中合成木质素环氧树脂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木质素的纯化 |
3.3.2 木质素环氧化 |
3.3.3 木质素环氧树脂胶黏剂“一锅法”工艺 |
3.3.4 环氧当量测定 |
3.3.5 木质素及环氧化木质素的定量磷谱分析 |
3.3.6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 |
3.3.7 热重测试(TG) |
3.3.8 粒径分布测试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水相木质素环氧树脂的合成与表征 |
3.4.2 木质素环氧树脂红外光谱分析(FTIR) |
3.4.3 ~(31)PNMR分析 |
3.4.4 木质素环氧树脂对胶合板胶合强度的影响 |
3.4.5 木质素环氧树脂固化过程的研究 |
3.4.6 胶合板粘接原理分析 |
3.4.7 一锅法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木质素环氧树脂木材胶黏剂热压工艺优化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木质素基胶黏剂的制备方法 |
4.3.2 不同热压温度对胶合板胶合强度的影响 |
4.3.3 胶黏剂黏度测量方法 |
4.3.4 胶黏剂固含量测量方法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热压温度对胶合强度的影响 |
4.4.2 固化剂对胶合强度的影响 |
4.4.3 PAM对胶合强度的影响 |
4.4.4 商业应用可行性的初步探索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6)基于竹展平集成材的折叠式桌椅类家具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来源与依据 |
1.1.1 “折叠式”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 |
1.1.2 竹展平材家具发展空间巨大 |
1.2 竹展平集成材基本材料属性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竹展平材应用及研究现状 |
1.3.2 竹集成材家具研究现状 |
1.3.3 折叠家具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 |
1.7 技术路线 |
2 竹展平集成材力学性能参数测定 |
2.1 引言 |
2.2 竹展平集成材试件制备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备 |
2.2.3 制备工艺流程 |
2.3 力学性能参数与测定方法 |
2.3.1 密度及含水率测试 |
2.3.2 抗压性能测试 |
2.3.3 拉伸强度 |
2.3.4 剪切强度 |
2.3.5 弯曲性能和剪切模量测试 |
2.3.6 握螺钉力测试 |
2.3.7 胶合强度测试 |
2.4 结果统计与分析 |
2.4.1 弹性常数 |
2.4.2 物理力学参数 |
2.5 本章小结 |
3 桌椅类折叠结构分析与设计 |
3.1 折叠结构与折合原理 |
3.1.1 常用折叠结构 |
3.1.2 折合原理 |
3.2 折叠式竹展平材结构设计 |
3.3 折叠式竹展平材桌椅设计 |
3.3.1 设计定位 |
3.3.2 设计方案一 |
3.3.3 设计方案二 |
3.3.4 设计方案三 |
3.3.5 设计方案四 |
3.4 本章小结 |
4 方案数字模拟与优化 |
4.1 前期处理 |
4.1.1 方案选择与模型建立 |
4.1.2 材料参数导入 |
4.2 座面单独静力学分析 |
4.2.1 网格划分 |
4.2.2 确定载荷与约束 |
4.2.3 求解与分析 |
4.3 折叠椅构件尺寸优化 |
4.4 折叠椅减量化静力学分析 |
4.4.1 网格划分 |
4.4.2 确定载荷与约束 |
4.4.3 求解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方案验证与设计评价 |
5.1 实体模型制作 |
5.2 座面静载荷试验验证 |
5.2.1 试验设备及方法 |
5.2.2 试验内容 |
5.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 座面—椅背联合耐久性试验 |
5.3.1 试验设备及方法 |
5.3.2 试验内容 |
5.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4 冲击试验 |
5.4.1 座面冲击试验 |
5.4.2 椅背冲击试验 |
5.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折叠椅制作流程及成品展示 |
附录B 折叠椅零部件尺寸图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致谢 |
(7)杨木轻质刨花板制备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刨花板发展状况 |
1.1.2 刨花板行业现有问题 |
1.1.3 未来发展方向 |
1.2 影响刨花板质量的相关因素 |
1.3 轻质刨花板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不同形态刨花压制刨花板 |
2.2 不同热压工艺压制刨花板 |
2.3 不同升压方式压制刨花板 |
2.4 不同施胶量压制轻质刨花板 |
2.5 不同定向率压制刨花板 |
2.6 不同密度压制刨花板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形态刨花压制刨花板力学性能分析 |
3.2 不同热压工艺压制刨花板力学性能分析 |
3.2.1 不同热压压力压制刨花板力学性能分析 |
3.2.2 不同热压温度压制刨花板力学性能分析 |
3.2.3 不同热压时间压制刨花板力学性能分析 |
3.3 不同升压方式压制刨花板力学性能分析 |
3.4 不同施胶量压制刨花板力学性能分析 |
3.5 不同定向率压制刨花板力学性能分析 |
3.6 不同密度压制刨花板力学性能分析 |
4 讨论 |
4.1 轻质刨花板工艺优化 |
4.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5 结论与创新点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8)离子液体改性的麦秸秆基阻燃性板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3 农业废弃物秸秆人造板的研究及发展状态 |
1.3.1 农业废弃物秸秆的利用现状 |
1.3.2 我国人造板材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3 农业废弃物秸秆人造板工业前景 |
1.3.4 农业废弃物秸秆人造板材国外研究现状 |
1.3.5 农业废弃物秸秆人造板材国内研究现状 |
1.3.6 农业废弃物秸秆人造板面临的主要问题 |
1.3.7 国内外无胶人造板的研究 |
1.3.8 农业废弃物秸秆人造板的发展趋势 |
1.4 阻燃人造板的研究现状 |
1.4.1 阻燃技术的发展历史 |
1.4.2 阻燃人造板研究与开发的必要性 |
1.4.3 阻燃机理 |
1.4.4 阻燃剂的分类 |
1.4.5 阻燃人造板材的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来源、创新点 |
1.5.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本课题的创新点 |
1.5.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麦秸秆的特征及羟基含量的确定 |
2.1 引言 |
2.2 麦秸秆的组成和结构 |
2.2.1 纤维素 |
2.2.2 半纤维素 |
2.2.3 木质素 |
2.3 麦秸秆的处理方法 |
2.4 麦秸秆中羟基含量的测定 |
2.4.1 材料 |
2.4.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5 实验操作 |
2.5.1 小麦秸秆的前处理 |
2.5.2 配制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 |
2.5.3 酚酞、溴甲酚绿-甲基红指示剂配制 |
2.5.4 盐酸的配制及标定 |
2.5.5 配制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麦秸秆体系 |
2.5.6 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处理麦秸粉并确定羟基含量 |
2.5.7 红外光谱(FT-IR)测试 |
2.5.8 X-射线衍射(XRD)测试 |
2.6 结果与讨论 |
2.6.1 不同浓度氢氧化钠溶液处理麦秸秆的酚羟基的数目 |
2.6.2 FT-IR测试对比 |
2.6.3 XRD测试对比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阻燃麦秸秆无胶板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阻燃性麦秸秆板材的制备过程 |
3.2.1 材料 |
3.2.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3.2.3 实验方法 |
3.3 材料的物理化学表征 |
3.3.1 红外表征(FT-IR) |
3.3.2 X-射线衍射(XRD) |
3.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3.3.4 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EDS)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FT-IR表征 |
3.4.2 XRD表征 |
3.4.3 SEM表征 |
3.4.4 EDS表征 |
3.5 燃烧性能测试 |
3.5.1 电镜 |
3.5.2 酒精灯测试 |
3.5.3 水平垂直燃烧测试 |
3.5.4 氧指数测定 |
3.6 燃烧性能结果与讨论 |
3.6.1 电镜表征 |
3.6.2 酒精灯测试表征 |
3.6.3 水平垂直燃烧表征 |
3.6.4 氧指数仪表征 |
3.7 机械性能测试 |
3.7.1 拉伸性能 |
3.7.2 弯曲性能 |
3.8 机械性能结果与讨论 |
3.8.1 拉伸性能 |
3.8.2 弯曲性能 |
3.9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9)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木质林产品贸易优势及潜力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
1.1 贸易优势分析方法 |
(1)显性比较优势指数(IR)。 |
(2)标准显性比较优势指数(INR)。 |
(3)贸易互补性指数。 |
1.2 贸易潜力演变分析方法 |
1.3 数据来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木质林产品贸易现状及特征 |
2.1.1 木质林产品贸易规模及趋势 |
2.1.2 木质林产品贸易结构 |
(1)中国对俄罗斯木质林产品出口结构变化及趋势。 |
(2)中国从俄罗斯木质林产品进口结构变化及趋势。 |
2.2 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木质林产品贸易优势 |
2.2.1 木质林产品整体比较优势 |
2.2.2 分类木质林产品比较优势 |
2.2.3 木质林产品贸易互补性 |
2.3 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木质林产品贸易潜力演变 |
2.3.1 引力模型回归结果的验证 |
2.3.2 木质林产品贸易潜力测算 |
3 结论与建议 |
(10)木材科学与技术研究新进展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木材构造与材性 |
1.1 木材形成及分子调控 |
1.2 木材细胞壁结构解译 |
1.3 细胞壁结构与木材性能的构效关系 |
2 木材水分及干燥 |
2.1 木材水分 |
2.2 木材干燥理论 |
2.3 木材干燥技术 |
3 木材保护与改良 |
3.1 木材保护与改良基础理论 |
3.2 木材保护与改良技术 |
3.3 改性材性能与评价 |
4 木材重组与复合 |
4.1 木材重组与复合理论基础 |
4.2 木材重组与复合技术 |
4.3 木材重组与复合装备 |
5 木制品与木结构 |
5.1 木制品 |
5.2 木结构 |
5.3 安全与评价 |
6 木材解离与组装 |
6.1 木材纳米解离 |
6.2 木材纳米组装与复合 |
6.3 先进木质纳米功能材料 |
7 木材解构及转化 |
7.1 木材解构基础 |
7.2 木材转化技术 |
7.3 木材高值产物与应用 |
8 结束语 |
四、发展非木材人造板前景广阔(论文参考文献)
- [1]俄罗斯林产品国际竞争力评析[J]. 李淑华,张莹秋. 俄罗斯学刊, 2021(03)
- [2]油茶果壳木质化细胞的微细结构研究[D]. 汪倩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大豆蛋白基胶粘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曾云川. 江南大学, 2021(01)
- [4]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D]. 马雪松.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5]木质素环氧树脂类木材胶黏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王勇. 广西大学, 2021(12)
- [6]基于竹展平集成材的折叠式桌椅类家具设计研究[D]. 刘雨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7]杨木轻质刨花板制备工艺优化[D]. 张铁鑫.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8]离子液体改性的麦秸秆基阻燃性板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袁苗苗.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9]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木质林产品贸易优势及潜力演变[J]. 田刚,杨光,吴天博,刘畅.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21(04)
- [10]木材科学与技术研究新进展全文替换[J]. 吴义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