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方程的几个问题

关于方程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方程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李泽昀[1](2019)在《中国情境下奢侈品母品牌价值感知对延伸品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各国政策积极调整的影响下,全球奢侈品市场开始整体回暖。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消费者仍将是全球奢侈品消费当仁不让的主力军。另一方面,品牌延伸作为奢侈品公司一种基本的商业模式,可以帮助奢侈品品牌更快的成长。但奢侈品品牌延伸策略在中国情境下的适用性需要得到足够的关注。在界定了研究的核心概念基础上,论文从服务主导逻辑视角阐述了顾客价值感知的来源,概述了顾客对品牌延伸评价过程的相关理论,论述了中国情境化研究的内涵以及中国情境下奢侈品的消费状况,为中国情境下奢侈品母品牌价值感知对延伸品购买意愿影响的深入探讨奠定了理论基础。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调查方法和“扎根理论”的质化研究范式,构建了中国情境下奢侈品母品牌价值感知的概念模型。应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概念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证明该模型由5个维度构成,二阶因子分别为功能价值感知、财务价值感知、个人价值感知、社会价值感知和品牌关系价值感知。该项工作不仅从理论上丰富了奢侈品顾客价值感知的研究,也是后续进一步探讨中国情境下奢侈品品牌延伸问题的研究前提。将前文所提出的奢侈品母品牌价值感知概念模型运用到奢侈品品牌延伸研究中,基于情感迁移和联想需求理论、强化理论、类比学习理论和分类理论,深入分析了顾客母品牌价值感知各维度对延伸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顾客母品牌价值感知各维度都积极影响延伸品的购买意愿,其中财务价值感知对延伸品购买意愿的影响最大。该发现为奢侈品企业拓展市场所选择的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进一步地,结合了期望失验理论、齐美尔信任理论,研究对顾客奢侈品母品牌价值感知和延伸品购买意愿间关系的内在机理进行了理论重构,分析并实证检验了顾客满意和品牌信任在顾客母品牌价值感知与延伸品购买意愿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母品牌的顾客满意和品牌信任在母品牌功能价值感知、财务价值感知、品牌关系价值感知与延伸品购买意愿之间起到部分链式中介作用;母品牌的顾客满意和品牌信任在母品牌个人价值感知、社会价值感知与延伸品购买意愿之间起到完全链式中介作用。该项研究内容进一步扩展了奢侈品品牌延伸模型的理论广度和深度。为了深入考察中国情境对奢侈品营销所带来的影响,详细阐述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支柱地位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三大学说,同时确认了儒家文化思想在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中占据的主导性影响地位。通过分组线性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在不同儒家文化价值观认同度的样本中检验顾客社会价值感知对顾客满意影响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发现,对儒家文化价值观认同度不同的群体中,奢侈品炫耀价值感知对顾客满意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奢侈品地位象征价值感知对顾客满意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最后,注意到奢侈品品牌和非奢侈品品牌在文化内涵、历史传承等方面的差异,引入品牌延伸本真性作为品牌延伸策略中母品牌和延伸品关系的衡量方式。对品牌延伸本真性多层面的、复杂的概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与品牌延伸契合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检验了品牌延伸本真性在顾客对母品牌的品牌信任和延伸品购买意愿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品牌延伸本真性保持度不同策略下,顾客母品牌的品牌信任对延伸品购买意愿的影响是有差异的。论文采取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丰富奢侈品品牌延伸的研究,为奢侈品商家对于中国消费者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指导。

唐煜[2](2018)在《预制装配技术提升既有桥梁水下墩柱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桥梁水下墩柱构件常因设计不合理、服役环境恶劣以及自然灾害和人为等因素而受损。水下墩柱一旦受损,将同时面临力学性能快速下降和耐久性能加速退化等多重问题。预制混凝土管片加固法作为一种新兴的预制装配式加固技术,有望应用于复杂水下环境下采用传统围堰法加固成本过高(或无法适用)的桥梁水下墩柱加固工程,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水下墩柱加固,并大幅度(甚至超设计)提升桥梁水下墩柱的轴压性能、抗震性能,以及耐久性能。本文创新研发了包括预制混凝土管片、FRP网格筋、FRP螺旋箍筋等新型水下加固材料,提出了新型预制混凝土管片加固桥梁水下墩柱设计实施方法;基于理论分析,总结并提出了采用预制混凝土管片加固柱截面弯矩-曲率关系基本特征,并基于“最远点法”以及能量守恒概念,提出了适用于FRP筋与钢筋混杂配筋加固截面的新型弯矩-曲率“双折线型”简化计算模型;阐明了采用预制混凝土管片加固提升水下混凝土圆柱轴压性能与推覆性能的效果和“多重侧向约束+纵向FRP筋”对水下墩柱抗震性能提升的作用机理,发现了采用半刚性侧向约束(即预制混凝土管片+预应力高强钢丝绳)可有效限制混凝土开裂变形,提高纵向FRP筋对墩柱抗震性能的贡献。全文首先从既有桥梁水下墩柱的加固需求出发,探讨了采用预制混凝土管片加固的设计目标与主要实现思路,对预制混凝土管片加固法进行了初步设计,提出并突破了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多项技术难题,包括:预制混凝土管片的研发、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研制、加固筋材的选取与制备、多重界面性能的保证、FRP筋水下植筋锚固、管片损伤控制和环向预应力设计等,通过试验总结提炼了两类性能提升加固的具体实施方法。然后,从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两个角度对预制混凝土管片加固圆柱截面的弯矩-曲率关系进行了截面层次的分析,总结了主要分析参数(包括等效配筋率比、截面增大率、FRP筋弹模、轴压比以及混凝土抗压强度)对加固截面弯矩-曲率关系的影响,提出了适用于混杂筋材加固截面的新型弯矩-曲率“双折线”简化计算模型,拟合了计算模型中峰值点与计算屈服点的曲率与弯矩公式,并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其次,对预制混凝土管片加固水下混凝土圆柱的轴压性能与推覆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轴压性能试验通过对9个采用预制混凝土管片或未加固试件的轴压试验,验证了采用预制混凝土管片加固对混凝土圆柱的轴压峰值荷载和峰值应变的显著提升作用,并提出了影响加固柱轴压性能的关键参数;推覆性能试验通过对6个1/4比例尺的混凝土圆柱采用不同类型或不同配筋率的FRP筋+预制混凝土管片的加固处理(包含1个对比柱),从刚度、强度、承载力、延性、耗能、残余位移以及曲率分布多个角度研究了预制混凝土管片对混凝土圆柱推覆性能的综合提升作用与机理,并提出了部分加固柱推覆性能提升设计建议。再次,建立了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的高精度数值分析模型,进行了加固柱推覆性能多参数数值分析,研究了主要设计(分析)参数变化对加固柱推覆性能以及加固柱粘结滑移变形组成的影响,并采用弯曲-曲率简化计算模型的构建思路提出了加固柱荷载-位移比简化计算模型,并对计算模型中关键参数进行了分析与拟合。最后,结合本文提出的预制混凝土管片加固混凝土圆柱相关理论与试验、数值分析结论,建立了预制混凝土管片加固混凝土圆柱的弯矩-曲率恢复力模型和荷载-位移恢复力模型;在总结现有桥梁墩柱基于性能的损伤评价方法基础上,提出了预制混凝土管片加固混凝土圆柱的基于性能的损伤分类方法与损伤指标计算公式,并结合对加固柱进行的多地震波作用下的动态时程分析,初步构建了加固柱的易损性曲线,并对加固柱的易损性进行了简要评价。

兰军[3](2015)在《演化博弈与量子博弈中的几个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演化博弈论与量子博弈论是在经典博弈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博弈分析理论。演化博弈论对局中人作出了有限理性的假设,能够从动态演化的角度刻画均衡实现的过程,为研究竞争系统中的合作现象提供了良好的分析框架。量子博弈论是由量子信息论与博弈论交叉融合而产生的,它把经典博弈理论扩展到量子概率体系,引入了叠加、纠缠、干涉等概念,扩充了局中人的策略空间,从而拓展了博弈论的研究方法和范围。竞争系统中的合作现象可用演化博弈论的方法进行研究。在演化博弈的网络互惠问题中,一维环上的演化博弈由于网络结构简单,可得到一些精确的解析结果。在有变异时,可采用平稳IBD概率的方法进行探讨。实际上还可换一个视角,在系统的随机稳定性的角度下对演化进行考察:若将微小的策略变异看成一种外部冲击,那么系统演化的一些特性在冲击下是否具有鲁棒性(robust)?在变异趋于零时是否能得到与无变异时相适应的结果?对于随机系统,其稳定性并不是总能得到保证,因此上述问题虽然直观,但对其进行详细的数学分析和论证是必要的。在量子博弈的一般性理论框架方面,博弈的Hamiltonian数学形式是一种较新的理论,其提出的思路和方法较为独特。该理论本身尚需进一步讨论与完善;其与经典博弈、传统量子博弈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也需进一步分析与阐明;如果将该数学形式用于讨论典型的量子博弈模型例如M-W量子博弈,那么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分析结果与特性?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博弈的量子化对纳什均衡演化稳定性的影响是量子博弈论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现有文献的讨论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对2×2对称型博弈量子化后的ESS,尚需在一般的量子系统初态形式下进行讨论;在RSP博弈的量子化中,混合策略型的均衡策略究竟在哪些量子系统初态形式下构成ESS(或不构成)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现有文献的结果只是零碎、个别的;在将原来的M-W量子博弈从2x2型博弈推广到3×3型时,现有文献广泛采用的方法存在着缺陷:原来M-W量子博弈的某些优良性质在推广过程中并未得到保留。Piotr提出了一种将M-W量子博弈推广到N×N型的新方法,弥补了上述缺陷,我们认为在相关研究中应当采用Piotr提出的新方法来展开讨论。在经典博弈的混合策略中,局中人选择某策略的概率可能会受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为刻画这种不确定性,一种新的策略概念即基于D-S证据理论的信任策略在最近的文献中被提出。在信任策略概念下,传统的演化稳定策略ESS的概念也需要相应调整,因此量子博弈在信任策略概念下的ESS就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展开了如下研究与讨论:首先,对一维环上演化博弈的动态特性在微小变异下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在适当的辅助假设下,推导出了在变异趋于零时用来描述系统演化状态的遍历马氏链的平稳分布,论证了:作为无变异时马氏链的吸收态,全部由同质策略构成的两个系统状态在微小变异的冲击下具有鲁棒性。进一步地,在变异趋于零且种群规模趋于无穷大的情况下,得到并证明了关于博弈策略占优性的结果。将相关结果用到一维环上的囚徒困境博弈上,可以得出在一维环结构下,移动更新规则可以导致合作策略占优,从而有利于群体中合作行为的涌现。其次,应用博弈的Hamiltonian数学形式对M-W量子博弈模型进行了讨论。先介绍了传统的M-W量子博弈模型,论述了其模型框架与均衡分析的有关结果,然后分析讨论了博弈的Hamiltonian数学形式并应用这一数学形式对M-W量子博弈模型进行了讨论。关于博弈的Hamiltonian数学形式,本文介绍了其基本思想与概念,论述了具体的数学描述形式,并且分别将混合策略下的经典博弈和以M-W量子博弈与EWL量子博弈为代表的传统量子博弈在其数学形式下重新进行了表述。从量子策略的密度矩阵和局中人支付算符的矩阵形式上看,原来的M-W量子博弈所讨论的相当于是密度矩阵和支付算符的非对角元均为零的情况,而本文所讨论的则是密度矩阵和支付算符均含有非零的非对角元的情况,因此本文所讨论的Hamiltonian数学形式下的M-W量子博弈与原来的M-W量子博弈是不同的,而状态的密度矩阵和物理量的算符中含有非零的非对角元的情况正是量子力学区别于经典力学的本质特征之一,故而在这种不同的情况下探讨量子博弈所呈现出来的特性是有必要的。另外,在博弈的Hamiltonian数学形式下还讨论了当系统的策略状态处于纠缠态时的一种特殊均衡状态即全局均衡态的问题。最后,通过分析量子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ESS来探讨量子化对于博弈纳什均衡的演化稳定性的影响。在一般的量子系统初态形式下,从数学上推导了在各参数满足不同条件下量子鹰鸽博弈ESS的存在性及具体形式;以RSP博弈和重复囚徒困境博弈为例,讨论了3×3对称型博弈在量子化后的ESS,推导出了在各种参数条件下ESS的存在性及具体形式。在将3×3对称型博弈进行量子化时,采用了Piotr提出的一种将M-W量子博弈推广到N×N型博弈情形的新方法。特别在RSP博弈的量子化问题中,对于混合策略型的均衡策略究竟在哪些具体的量子系统初态形式下构成ESS(或不构成),本文给出了清晰完整的答案。本文还分析讨论了量子鹰鸽博弈在基于D-S证据理论的信任策略概念下的ESS,得到了关于信任策略概念下ESS在各种参数条件下的存在性及具体形式的一些结果。

姜涛[4](2012)在《矩形海湾中求解潮波方程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表明潮汐现象实质上是一种周期性的波动现象,矩形海湾中的潮汐可以有效地反映海洋潮汐的物理性质。通过对矩形海湾中潮汐现象的研究可以从数学角度得到其表达形式,然后结合物理背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海湾中的潮流和潮汐现象其本质是Kelvin波和Poincare波的相互叠加。这对以后人们研究类似的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容易地得到其数学的表达形式,方便了我们的很多工作。本文首先介绍了海湾中潮汐问题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现状。Taylor在1921年对矩形海湾中无摩擦作用的潮汐问题进行过理论研究。方国洪[1]等在此基础上对带有线性底摩擦的Taylor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求解潮波方程的解析解的巧妙思路和推导过程以及求解析解的数值解时所采用的逐步逼近法。本文根据逐步逼近法的思路,给出了迭代流程图,利用科学计算软件MATLAB检验了方国洪[1]等在实例中对潮波方程的数值求解结果,并得到了潮波模拟结果图,验证了在摩擦作用下北半球无潮点偏向左岸的结论,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方国洪[1]等找到了潮波方程的解析解,但是经过检验发现潮流在湾顶处不满足于方程的边界条件,即潮流在湾顶处不为零,而且随着逐步逼近法中级数项数的增加,潮流有增加的趋势,对于该现象进行了分析。为了得到能够满足边界条件的潮波方程的数值解,作者采用了求解边值问题数值解的加权余量法中的配置法和伽辽金法分别进行求解,并利用MATLAB分别得到了配置法和伽辽金法的潮汐和潮流的相关特性图像,经验证在边界处潮流是逐渐减小的,当项数取得足够多时,就能很好地逼近边界条件,即潮流流速趋于零。进一步与方国洪[1]等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逐步逼近法与配置法和伽辽金法得到的潮汐振幅的差的绝对值在靠近海湾湾顶处是逐渐增大的,这也说明了逐步逼近法得到的潮流在湾顶处是逐渐增大的。

赵肖荣[5](2019)在《科学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学主义是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科学主义定义繁多,内涵复杂,典型的是对科学技术盲目崇拜、过度乐观,视科学理论为绝对真理,将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无限外推。科学主义并非科学本身,也非科学精神,而是一种非理性的科学观。本研究以科学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为考察对象。1949年建国后,中国的政治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发展模式从“欧美模式”转向“苏联模式”,科学发展受到教条化辩证唯物论的影响,发展了多种形式的科学主义观念和实践。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迎来了自由开放的年代。伴随着对“文革”的反思,以及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日益彰显,中国掀起反思科学和科学主义的热潮。反思科学、探讨科学主义,绝不是反对科学,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科学事业。在当下世界各国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发达国家竞相实施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我国也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讨论科学主义问题,对我们重新理解、传播和吸收科学文化,长远健康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历史分析和个案分析,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1)对以往研究中国科学主义问题做了文献梳理和综述,将这一研究领域分为三个层面:中国学者对西方科学主义理论的译介;学者对中国科学主义的考察;科学文化学者对科学主义的反思。以此为基础,本研究认为以西方话语考察中国问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将科学主义表现还原到中国特定的历史情境、社会现实和传统文化中,做具体的历史和现实分析。因此,本研究试图考察科学主义在中国的特殊表现。(2)建国以后,中国全面向苏联学习。在科学发展模式上从“欧美模式”转变为“苏联模式”。这一转变的历史逻辑是中苏两国有着共同的意识形态,苏联科学技术先进,愿意帮助我们。由于意识形态的对抗,以及辩证唯物论的教条化影响,苏联和我国发展了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科学观——唯“社会主义科学”论,其核心思想是:科学发展的社会制度决定论、自然科学的阶级属性论、科学思想的唯物论。本研究详细考察了这一科学观诞生的历史背景、观念主张和危害。(3)唯“社会主义科学”论,使得中国人对西方科学在整体上持有负面的评价:资本主义制度是腐朽的,资本主义科学也必然是走向衰亡的。以此为基础,中国发动了批判自然科学的运动,这一运动的内外部历史根源,胡化凯等学者已经做了充分的考察。本研究从科学主义维度分别考察了中国批判相对论、大爆炸宇宙学和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的思想根源。这一研究视角与学界从“反科学”视角研究科学批判有所不同。本研究认为,以教条化辩证唯物论为依据的科学唯物论思想及绝对真理观将相对论曲解为“相对主义”是批判相对论的两大科学主义根源。通过介绍和分析爱因斯坦社会主义观、哲学思想,以及相对论的科学思想,本研究认为爱因斯坦和相对论,与辩证唯物论在思想上有同质性和相容性。(4)本研究以1973-1976年《自然辩证法杂志》批判大爆炸宇宙学的16篇文献为第一手研究资料,从“20世纪某些宇宙学观点挑战了辩证唯物论的宇宙观”、“一种变形的科学主义——‘唯上的真理观’”、“以科学主义眼光看待当代物理”三个主题,分析了这一批判与科学主义的关系。(5)通过梳理我国对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态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考察我国批判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与科学主义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认为,经典物理学的成功促使了科学主义的诞生,经典物理学塑造的世界观是科学主义的信念支柱,量子力学挑战了经典物理学的世界观,动摇了科学主义的还原主义、扩张主义和理想主义。通过辨析经典物理学和科学主义的关系,以及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对两者的挑战,层层剖析,阐述了我国批判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和科学主义之间的内在关系。(6)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改革开放,在科学发展和学术思想上都呈现出新的面貌。新的时代文化背景,科学主义也有着不同的表现。以北京、上海两地部分科学文化学者举行的“科学文化研讨会”为起点,将科学主义这一议题,从学术象牙塔,推向了公众视野,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本研究梳理了研讨的内容,分析了争论的过程、观点和性质,探讨了研讨与争论的意义。(7)本章以若干科学争议为案例,考察科学主义在中国的表现。当下,科学争议日益频繁,为研究科学主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本研究以“中医存废之争”、“转基因主粮产业化之争”和“全球气候变暖之争”为案例,考察这一时期科学主义对争议的影响和表现。(8)考察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发展科学。科学主义会造成种种危害,科学-人文的分裂是其中的一大后果。本研究分析了科学-人文分裂的现象、危害,探索逐步实现科学-人文融合的途径。提出需要建设性的反科学主义,以及加大科学史的传播力度。

宁志华[6](2010)在《焦炭塔鼓胀变形与开裂几个问题的研究》文中指出焦炭塔是炼油工业中延迟焦化的关键设备。由于延迟焦化工艺的特点,使焦炭塔经历循环的升温、降温,16至48小时内在室温与495℃之间循环变化,同时容器承载的介质由气态到液态至固态,工作环境复杂、恶劣,致使焦炭塔在运行若干年后普遍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筒体鼓胀以及筒体、焊缝和裙座等开裂。现场调查及有限元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塔壁内产生的循环热梯度是引起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对焦炭塔问题进行合理的理论建模分析将有助于进一步弄清焦炭塔问题产生的热力学机理。本文以焦炭塔的热弹性问题为研究对象,对焦炭塔(单层/含衬里)的轴向、径向二维瞬态温度场、环焊缝和衬里与筒体材料之间的热机性能失配,以及焦炭塔热应力强度因子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首先,基于二维热传导理论,采用迭代法模拟了焦炭塔在进油和进水阶段由于液面不断上升引起的动态热边界条件,获得了轴向及径向二维瞬态温度场的解析解。数值计算中,分析了焦炭塔的温度场分布规律,并讨论了焦炭塔的半径及厚度、液体升速以及冷却水水温、塔壁热传导参数等对温度分布及温度梯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液面升速对温度场的影响最大。基于经典的薄壳理论与热弹性理论,建立了焦炭塔的组合圆柱壳模型,研究了焦炭塔的筒体与环焊缝之间的相互作用。数值计算中,分析了含环焊缝焦炭塔的位移与应力随液面高度的变化规律,焊缝对应力的影响规律,以及筒体与焊缝材料的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等热机性能参数对塔壁应力分布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对应力分布的影响非常显著。基于二维热弹性理论与经典的层合薄壳理论,采用准静态假设研究了含衬里焦炭塔的热弹性问题,获得了解析解答。数值结果中,分析了衬里和基础金属层温度场的分布规律,以及衬里厚度对温度分布的影响,并与有限元结果进行了比较。讨论了含衬里焦炭塔的塔壁应力分布规律,以及衬里和基础金属材料的弹性模量及热膨胀系数对热应力的影响规律。基于线弹性断裂力学,分别采用权函数法、Reissner型板壳弯曲断裂理论对二维瞬态温度场下焦炭塔裂纹的热应力强度因子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首先,采用权函数法,提出了对焦炭塔含环向完全圆周裂纹的热应力强度因子进行分析的计算模型。同时,利用Duhamel-Neumann原理,将二维瞬态温度场下焦炭塔的热弹性问题转化为相应的等温弹性问题,根据Reissner型板壳弯曲断裂理论建立了二维瞬态温度场下Reissner型圆柱壳的基本方程,并应用摄动法给出了二维瞬态温度场下含环向穿透裂纹焦炭塔裂纹尖端位移及应力场的一般解。

陈海舟[7](2006)在《基于无结构网格的防洪评价数学模型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每年因洪水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重。为减少损失,国家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加强了对洪水的科学研究。而河道水流数值模拟是研究洪水运动规律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在此方面,已有不少人做过相关工作。本文是在无结构网格的基础上,采用有限体积算法,建立了二维河道防洪评价数学模型,并对网格划分中的一些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具体包括关于网格生成中的背景网格、对阵面推进法的改进、判断任意多边形是凸还是凹的几种方法、关于粗网格与细网格的讨论,二维点与封闭曲线关系的判断,尺度效应,三角形网格与其它任意多边形网格的相互转化,及网格优化等问题。在探讨过程中,本文提出了背景信息这一概念,考虑了改进阵面推进法的三个要点,提出并详细讨论了判断多边形凹凸方法的实质和六种实用方法,此外还着重对网格粗细会对数值计算产生什么影响及如何产生影响作了较严格的分析。另外,本文还对有限体积算法中的问题,如糙率的处理、求解方法、守恒型差分格式及高精度有限体积法等作了详细讨论;其中对于直接法中的条件数的论述是重点,该部分内容在详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一些文献中的模糊论述作了更正,并提出了本文的一些看法。上述这些问题的探讨对于模型的改进与完善都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最后本文针对北方河流枯水期河床干涸而雨季又常爆发洪水的特点,建立了二维河道防洪评价数学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滦河采矿工程的防洪评价,对工程前后滦河下游流域进行了水流数值计算,取得了合理的结果,并对工程方案进行了预报与评价,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马娅锋[8](2016)在《关于Smarandache函数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指明数论是一个古老而又不断发展的数学学科,它主要研究的是数的规律,尤其是研究整数的性质.Smarandache函数是数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人们对它不断的研究,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类型的函数方程和研究方法.本文是在阅读大量与Smarandache问题的相关书籍和文献的基础上,利用初等方法和解析方法对有关Smarandache函数问题中的部分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Smarandache LCM对偶函数方程的可解性、包含Smarandache Ceil函数对偶函数的方程的可解性、Smarandache幂函数的均值问题及关于Smarandache双阶乘对偶函数解的问题,得到了下面几个结果:1.利用初等方法和分类讨论的方法讨论了两个关于Smarandache LCM对偶函数SL(n)*的方程的可解性,并得到了它们的所有的正整数解的具体形式;2.主要利用初等方法和解析方法研究了著名的Smarandache幂函数SP(n)的均值估计问题,即在简单数的序列上得到了Smarandache幂函数与函数W(n)以及Smarandache幂函数与函数S(n)的复合均值;3.研究了一个包含Smarandache Ceil对偶函数和素因子函数W(n)的方程给出了k=6时的所有正整数解;4.利用初等方法讨论了一个关于Smarandache双阶乘对偶函数的方程的解的问题.

宋恩彬[9](2007)在《信息融合与处理中几个问题的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在信息科学技术领域中,多源信息融合是一个有广泛应用背景及重要理论意义的研究课题,建立起这一问题"最本质的数学描述"曾被美军电子研究策略报告视为"极为优先"考虑的问题。在实践中,为提高信息处理的精度、实时性、稳健性及恶劣环境中的生存性,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早已在发达国家被广泛采用和研究,它在许多军事和民用部门,如在战争环境中的军事情报,通信,计算机网络,控制和指挥的一体化系统、关键国防装备,如航母,预警机、飞行器制导技术、空中交通管理、光学工程、机器人、通讯、经济系统的预测和调控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虽然国际上在近二、三十年已获得长足进步,但局限于在一些限制条件下的信息融合。例如在统计决策融合方面,他们需要多源信息的统计独立性,在估计融合方面,他们则要求各传感器观测噪声的相互独立,而这在实际中常常不满足。还在80年代,在传感器的噪声是相互独立的限制性条件下,国际上已经获得了一个卡尔曼滤波融合公式,并证明了这个融合公式与达到全局最优性能的中心式的卡尔曼滤波是等价的。但当传感器的噪声相关时,20年来一直得不到具有全局最优性能的卡尔曼滤波融合公式,甚至不知道这样的融合公式是否存在。本论文中,我们将卡尔曼滤波理论与矩阵广义逆的技术恰当结合,推导出了当传感器的噪声是相关时的多传感器卡尔曼滤波融合公式,并证明了在很宽的条件下,融合后的状态估计与用所有传感器的完全观测所得到的中心式的卡尔曼滤波是等价的,也即获得了全局最优的性能。此外,当传感器的噪声是相关的,且有从融合中心到各个传感器的反馈时,提出了一种利用反馈的修正的分布式卡尔曼滤波融合公式。我们仍然证明了它不仅精确的等价于相应的中心式的卡尔曼滤波融合公式,而且反馈能改善所有传感器的局部估计性能。从而为利用反馈的修正的分布式卡尔曼滤波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以上的新结果都包含了以往有关传感器噪声相互独立时的卡尔曼滤波融合公式及其性能分析结果为特例。在多传感器估计融合网络中,显然,通讯量不可避免要大大增加,如何降低通讯量以便实现实时处理是不能回避的关键问题之一。特别当传感器和融合中心之间的通信带宽受到限制时,传感器在传输之前就更需要预先压缩传感器的输出–传感器的观测或传感器的估计。因而需要求一个线性最小误差方差准则下的最优的传感器压缩矩阵。国际上在90年代已有传感器观测维数无损压缩的结果(见[5]),但对一般的,包括不限制无损,任意设定目标维数的最优维数压缩还需要解决。本文对任意设定目标维数问题,首先给出了单个传感器最优维数压缩矩阵的解析解及当多传感器的观测独立时的多传感器的最优维数压缩矩阵的解析解。当多传感器的观测相关时,Z-Q. Luo在[83]中已经证明了多个传感器的最优维数压缩矩阵是没有解析解的,我们证明了它的存在性,并给出了一种有效的Gauss-Seidel迭代算法,去搜索局部最优解,当然也可能是最优的线性维数压缩矩阵。至此,本文给出的结果已经无法再进一步改进。多传感器决策融合网络的最优设计是一个关系到改善传感器网络性能的重要问题,但因极为复杂困难,至今几乎没有什么解析结果。如在传感器通讯方向设计上,人们只能凭直观想象,认为应该让噪声小的传感器得到更多的信息。因此,在多传感器决策融合网络中,应该噪声大的传感器向噪声小的传感器传输信息,而后者应在网络中更靠近融合中心,或就是融合中心。虽然已发表的许多计算机仿真结果没有违反这一直观想象,但没有严格的解析结果支持并不能说明具有一般性,也许是不可靠的。本文在一个由两传感器构成的贝叶斯信号检测(二元判决)串联系统中,从一个传观感器到另一个传感器(也即两传感器串联系统的融合中心)之间有一个比特的信息传输,当信号和噪声都是高斯分布的时候,在比较宽的条件下,通过严格的分析表明,由噪声大的传感器向噪声小的传感器传输信息并不总是好于噪声小的传感器向噪声大的传感器传输信息,还依赖于具体的两个传感器系统的的其它参数。以上结果被推广到一般的两传感器串联的二元判决系统。计算机实验也证实了我们的解析结果。这对于传感器通讯方向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无偏估计在估计理论中已得到相当充分的研究。而在各种各样的信号处理及其应用中往往去掉估计无偏的限制可以显著地改善估计性能。因而有偏估计的方法已被广泛的得到了应用并开始在理论研究上引起重视。已经知道,给定偏移的任意有偏估计的总方差是以有偏的Cramér-Rao界(CRLB)为下界的([72]),这实际上是无偏估计的CRLB的推广。当CRLB中的Fisher信息矩阵奇异时及偏移的梯度矩阵的范数不超过某个常数时,我们给出了满足约束的使CRLB最小的有偏估计的偏移梯度矩阵的解析解,然后获得了在两种不同范数下可达到这个最小下界的有偏估计器。近两年,国际上最近[61]已解决当Fisher信息矩阵可逆时的上面的问题。本文是对文献[61]的一个公开问题的解答,并将所有结果都平行的推广到了一般的Fisher信息矩阵的情形。与Fisher信息矩阵可逆时的情形不一样,本章的推导更加困难,而且要更仔细地分析以排除某些由Fisher信息矩阵奇异所带来的特殊情况。如为了保证有一个可行解,梯度矩阵的偏移可能不是以零为其下界,这就意味着当Fisher信息矩阵奇异时,无偏的或接近无偏的估计是不存在的。以上四方面问题都是应用数学与信息科学交叉领域中国际上长期关注或近两年成为热点的研究课题,有很强的应用背景和显著的理论意义。除了通讯方向如何影响系统的性能问题以外,本论文对上述其余三个问题均给出了较彻底的回答。

徐文耀,区家明,杜爱民[10](2011)在《地磁场模型误差分析中的几个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磁场全球建模和局域建模理论是编绘全球地磁图和区域地磁图(如国家地磁图)的基础.区域磁场是全球磁场的一部分,因此,区域模型系数与全球模型系数之间存在着确定的关系.这些关系既是检验区域建模的分析方法是否合理,结果是否正确的判据,又是估计区域模型误差的出发点.全球建模的标准方法是球谐分析,而局域建模方法很多,大体可分为基于观测值的纯数值模型和基于磁位理论的数学模型两类.前一类是数值方法,着眼于对观测值的最佳拟合,常用的拟合函数有幂函数、指数函数、三角函数、样条函数、简谐样条函数、本征函数等等,拟合结果实用价值大,但在物理上有一定缺陷.后一类建模方法主要有等效源法、球冠谐和分析(SCHA)、修正球冠谐和分析(R-SCHA)、矩谐分析(RHA)等,这些模型在物理上满足无源无旋性质,而数值偏差却往往大于前者.本文从误差理论出发,探讨地磁模型中测值误差、截断误差、舍入误差、系统误差等各种误差的分布规律,研究地壳场、外源场的存在对模型误差的影响,用仿真算例,分析地磁场局域模型中的边界效应、长波误差、中短波误差、延拓误差、数据噪声误差,讨论由于台站分布不均匀、成片地区缺资料等因素引起的模型误差.通过对比分析,总结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合.

二、关于方程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方程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情境下奢侈品母品牌价值感知对延伸品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奢侈品的相关研究
        1.2.2 顾客价值感知的研究现状
        1.2.3 品牌延伸的研究现状
        1.2.4 购买意愿的相关研究
        1.2.5 国内外研究成果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3.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奢侈品
        2.1.2 奢侈品顾客价值感知
        2.1.3 品牌延伸
        2.1.4 购买意愿
    2.2 顾客价值感知的来源
        2.2.1 价值与营销的主导逻辑
        2.2.2 企业与顾客在价值产生过程中的关系
    2.3 顾客对品牌延伸过程的评价
        2.3.1 情感迁移和联想需求
        2.3.2 晕轮效应和强化理论
        2.3.3 分类的观点
        2.3.4 类比学习
    2.4 中国情境下的奢侈品消费分析
        2.4.1 中国情境化研究的内涵
        2.4.2 中国情境下的奢侈品消费状况
    2.5 理论框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情境下奢侈品母品牌价值感知模型的建构
    3.1 研究取向与方法
        3.1.1 质化研究取向的选择
        3.1.2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确定
    3.2 研究设计
    3.3 研究对象的选取
    3.4 研究资料的收集
        3.4.1 访谈备忘录
        3.4.2 访谈资料收集过程
    3.5 研究资料的分析
        3.5.1 开放性译码
        3.5.2 主轴性译码
        3.5.3 选择性译码
    3.6 研究启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情境下奢侈品母品牌价值感知概念模型的验证
    4.1 研究设计
    4.2 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4.2.1 功能价值感知
        4.2.2 财务价值感知
        4.2.3 个人价值感知
        4.2.4 社会价值感知
        4.2.5 品牌关系价值感知
    4.3 样本与数据收集
    4.4 数据分析
        4.4.1 信度和效度分析
        4.4.2 同源偏差控制与检验
        4.4.3 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4.4.4 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4.6 研究启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母品牌价值感知对延伸品购买意愿的直接作用检验
    5.1 理论模型框架与研究假设提出
        5.1.1 母品牌功能价值感知对延伸品购买意愿的影响
        5.1.2 母品牌财务价值感知对延伸品购买意愿的影响
        5.1.3 母品牌个人价值感知对延伸品购买意愿的影响
        5.1.4 母品牌社会价值感知对延伸品购买意愿的影响
        5.1.5 母品牌品牌关系价值感知对延伸品购买意愿的影响
    5.2 直接作用的实证研究设计
        5.2.1 问卷设计
        5.2.2 变量定义与测量
    5.3 样本选取与收集
    5.4 直接作用的数据分析
        5.4.1 信度和效度分析
        5.4.2 同源偏差控制与检验
        5.4.3 验证性因子分析
        5.4.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5 直接作用的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顾客满意与品牌信任的中介作用检验
    6.1 顾客满意与品牌信任
        6.1.1 期望失验理论与顾客满意
        6.1.2 齐美尔信任理论与品牌信任
    6.2 顾客满意和品牌信任的链式中介作用
    6.3 理论模型框架
    6.4 中介作用的实证研究设计
        6.4.1 问卷设计
        6.4.2 变量定义与测量
        6.4.3 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6.5 中介作用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6.5.1 数据质量分析
        6.5.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6.5.3 中介作用检验
    6.6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儒家文化价值观和品牌延伸本真性的调节作用检验
    7.1 儒家文化价值观与中国情境下的奢侈品消费
        7.1.1 西方文化价值观
        7.1.2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7.1.3 儒家文化价值观对奢侈品消费的调节作用
    7.2 品牌延伸本真性和奢侈品品牌延伸的关系
        7.2.1 品牌延伸本真性的概念
        7.2.2 品牌延伸本真性的调节作用
    7.3 儒家文化价值观调节作用检验的实证研究
        7.3.1 研究方法
        7.3.2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7.3.3 调节作用检验结果
    7.4 品牌延伸本真性调节作用检验的实证研究
        7.4.1 研究方法
        7.4.2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查
        7.4.3 调节作用检验结果
    7.5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预制装配技术提升既有桥梁水下墩柱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桥梁水下墩柱既有加固方法
        1.2.2 桥梁水下墩柱既有加固理论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预制混凝土管片加固桥梁水下墩柱设计与实施方法
    2.1 引言
    2.2 预制混凝土管片加固水下墩柱设计
        2.2.1 设计目标与思路
        2.2.2 设计难点与关键技术
    2.3 预制混凝土管片加固水下墩柱实施方法
        2.3.1 轴压性能提升实施方法
        2.3.2 抗震性能提升实施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制混凝土管片加固混凝土圆柱截面弯矩-曲率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本构关系
        3.2.1 混凝土
        3.2.2 钢筋与FRP筋
    3.3 理论峰值弯矩、曲率计算
        3.3.1 基本假定
        3.3.2 最大受压区高度
        3.3.3 峰值点曲率
        3.3.4 峰值点弯矩
    3.4 数值分析参数设置
        3.4.1 模型参数
        3.4.2 分析参数
    3.5 主要分析参数对典型弯矩-曲率关系、屈服点、峰值点的影响
        3.5.1 典型弯矩-曲率关系
        3.5.2 峰值点弯矩、曲率
        3.5.3 屈服点弯矩、曲率
    3.6 弯矩-曲率关系简化计算模型
        3.6.1 现有计算模型
        3.6.2 本文计算模型
        3.6.3 峰值点曲率、弯矩
        3.6.4 计算屈服点曲率、弯矩
        3.6.5 模型预测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预制混凝土管片加固混凝土圆柱轴压性能与推覆性能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预制混凝土管片加固混凝土圆柱轴压性能试验
        4.2.1 试件设计
        4.2.2 加载方案及测量内容
        4.2.3 试验现象及荷载-位移曲线
        4.2.4 轴压性能特征值
        4.2.5 应变分布规律
    4.3 预制混凝土管片加固混凝土圆柱推覆性能试验
        4.3.1 试件设计
        4.3.2 加载方案与测量内容
        4.3.3 试验现象与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4.3.4 骨架曲线
        4.3.5 水平承载力与承载力退化
        4.3.6 延性
        4.3.7 耗能
        4.3.8 残余位移
        4.3.9 曲率分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预制混凝土管片加固混凝土圆柱推覆性能数值分析
    5.1 引言
    5.2 数值分析模型的设计与考虑
        5.2.1 钢筋混凝土柱侧向位移组成与等效塑性铰理论
        5.2.2 塑性铰模式的模拟
        5.2.3 纵筋粘结滑移的模拟
    5.3 数值分析结果与推覆性能试验结果对比
        5.3.1 荷载-位移比关系对比
        5.3.2 推覆性能指标对比
    5.4 分析参数设定与计算模型简化方法
        5.4.1 分析参数设定
        5.4.2 典型荷载-位移比关系
        5.4.3 荷载-位移比关系简化计算模型
    5.5 分析参数对推覆性能的影响
        5.5.1 刚度
        5.5.2 荷载
        5.5.3 位移比
        5.5.4 延性
        5.5.5 耗能
        5.5.6 残余位移
        5.5.7 粘结滑移变形
    5.6 荷载-位移比简化计算模型的拟合
        5.6.1 峰值点荷载、位移比拟合
        5.6.2 计算屈服点荷载、位移比拟合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预制混凝土管片加固柱恢复力模型与易损性评价
    6.1 引言
    6.2 恢复力模型
        6.2.1 混凝土柱恢复力模型研究现状
        6.2.2 恢复力模型确定方法
        6.2.3 加固柱截面弯矩-曲率恢复力模型
        6.2.4 加固柱荷载-位移恢复力模型
    6.3 加固柱损伤评价和易损性分析
        6.3.1 现有损伤评价方法
        6.3.2 本文提出的加固柱损伤评价方法
        6.3.3 单自由度体系振动方程
        6.3.4 地震波的选取
        6.3.5 时程分析设置与典型时程关系
        6.3.6 易损性曲线的计算
        6.3.7 分析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7.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3)演化博弈与量子博弈中的几个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2 预备知识与基本理论
    2.1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2.1.1 纯策略下的经典博弈
        2.1.2 混合策略下的经典博弈
    2.2 演化博弈与演化稳定策略
        2.2.1 复制动态过程
        2.2.2 演化稳定策略ESS
    2.3 量子力学与量子信息基础
        2.3.1 量子力学基本概念
        2.3.2 量子信息初步
3 一维环上演化博弈的动态特性在微小变异下的稳定性
    3.1 引言
    3.2 模型的描述
    3.3 相关定理及证明
        3.3.1 极限情形下平稳分布的解析表达
        3.3.2 极限情形下博弈策略的占优性
    3.4 本章小结
4 博弈的Hamiltonian数学形式下的M-W量子博弈
    4.1 M-W量子博弈模型
        4.1.1 经典性别战博弈
        4.1.2 性别战博弈的量子化
        4.1.3 均衡的分析
    4.2 博弈的Hamiltonian数学形式
        4.2.1 基本思想与概念
        4.2.2 具体数学表达
        4.2.3 经典博弈在Hamiltonian数学形式下的表达
        4.2.4 量子博弈在Hamiltonian数学形式下的表达
    4.3 基于Hamiltonian数学形式的M-W量子博弈
=|00>时的情形'>4.3.1 系统初态为|φ_(in)>=|00>时的情形
=a|00>+b|11>时的情形'>4.3.2 系统初态为|φ_(in)>=a|00>+b|11>时的情形
        4.3.3 全局均衡态
    4.4 本章小结
5 量子博弈中纳什均衡的演化稳定性
    5.1 2×2型博弈量子化后的ESS:以鹰鸽博弈为例
        5.1.1 2×2对称型博弈的量子化:初态为一般量子态情形
        5.1.2 量子鹰鸽博弈的ESS
    5.2 3×3型博弈量子化后的ESS:以RSP博弈及重复囚徒困境博弈为例
        5.2.1 将3×3型博弈量子化的一种新的方法
        5.2.2 RSP博弈量子化后的ESS
        5.2.3 重复囚徒困境博弈量子化后的ESS
    5.3 信任策略概念下量子鹰鸽博弈的ESS
        5.3.1 基于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的信任策略
        5.3.2 经典鹰鸽博弈在信任策略概念下的ESS
        5.3.3 量子鹰鸽博弈存在信任策略ESS的情形
        5.3.4 量子鹰鸽博弈不存在信任策略ESS的情形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矩形海湾中求解潮波方程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海湾潮汐问题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1.2 、带线性底摩擦 Taylor 问题的解析解求解思路
        1.2.1 、构造 Kelvin 波
        1.2.2 、构造 Poincare 波
        1.2.3 、由边界条件确定各系数
第二章 利用 MATLAB 对潮波方程求解
    2.1 、逐步逼近法
    2.2 、算例中求潮波方程的数值解
第三章 加权余量法简介
    3.1 、配置法
    3.2 、伽辽金法
第四章 配置法和伽辽金法求潮波方程数值解
    4.1 、伽辽金法求潮波方程数值解
    4.2 、配置法求潮波方程数值解
第五章 配置法和伽辽金法的数值结果与逐步逼近法的比较
    5.1、 配置法与逐步逼近法的比较
    5.2、 伽辽金法与逐步逼近法的比较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5)科学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科学主义在中国的特殊表现
    1.2 对已有研究的综述
        1.2.1 中国学者对西方科学主义理论的译介
        1.2.2 学者对中国科学主义的考察
        1.2.3 科学文化学者对科学主义的反思
        1.2.4 进一步研究的若干可能的维度
        1.2.4.1 紧跟西方前沿理论,从中获得启发和参考
        1.2.4.2 在中国历史和现实中考察科学主义问题
        1.2.4.3 动态地把握科学主义的表现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创新性
        1.3.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2.1 文献分析法
        1.3.2.2 历史分析法
        1.3.2.3 个案分析法
        1.3.3 创新点
        1.3.3.1 考察“科学主义”与“科学批判”的关系
        1.3.3.2 从一般性理论到特殊的事实
        1.3.3.3 考察1949-1978特殊时段的科学主义
第二章 一种特殊的科学观:唯“社会主义科学”论
    2.1 唯“社会主义科学”论的内涵和性质
    2.2 唯“社会主义科学”论的历史背景
        2.2.1 科学革命带来认识论的改变
        2.2.2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非和平特征
        2.2.3 科学技术现状加剧了赶超心理
    2.3 唯“社会主义科学”论的核心思想
        2.3.1 科学发展的社会制度决定论
        2.3.2 自然科学的阶级属性论
        2.3.3 科学思想的唯物论
第三章 相对论批判与科学主义
    3.1 相对论及其意义
    3.2 中国人眼中爱因斯坦形象的变迁
        3.2.1 建国前-1951:“科学的革命家”
        3.2.2 1952-1966:“唯心主义者”
        3.2.3 1966-1978:“帝国主义的御用学者”
    3.3 相对论批判的科学主义根源
        3.3.1 对已有研究的综述
        3.3.2 对批判的科学主义根源分析
        3.3.2.1 对哲学的教条化理解
        3.3.2.2 科学理论的绝对真理观
    3.4 爱因斯坦与马克思主义
        3.4.1 爱因斯坦论社会主义
        3.4.2 爱因斯坦、相对论与辩证唯物主义
第四章 大爆炸宇宙学批判与科学主义——以《自然辩证法杂志》为例
    4.1 对大爆炸宇宙学的批判
        4.1.1 对宇宙学的批判
        4.1.2 对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批判
        4.1.3 对粒子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的批判
        4.1.4 对“惯性、质量和能量”的讨论和批判
        4.1.5 对批判的特征分析
    4.2 对批判的科学主义动因分析
        4.2.1 大爆炸宇宙学挑战了无限宇宙观
        4.2.2 科学主义的变形——“唯上的真理观”
        4.2.3 以科学主义眼光看待当代物理
第五章 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批判与科学主义
    5.1 量子理论与哥本哈根解释
        5.1.1 量子论史的一个简要概括
        5.1.2 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
    5.2 中国人对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的态度变化
        5.2.1 建国前:“世界知名之物理学泰斗”
        5.2.2 50年代-70年代:“其唯心主义阻碍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5.2.2.1 苏联批判哥本哈根解释的政治背景和代表性观点
        5.2.2.2 中国批判哥本哈根解释的政治背景和代表性观点
        5.2.2.3 中国批判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的风格转向
        5.2.2.3 对批判过程、性质和外部根源的归纳
        5.2.3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三种不同的观点
    5.3 哥本哈根解释批判与科学主义关系研究
        5.3.1 经典物理学与科学主义的关系
        5.3.1.1 经典物理学的成功导致科学主义诞生
        5.3.1.2 经典物理学塑造的世界观是科学主义的信念支柱
        5.3.2 量子力学对经典物理学世界观的挑战
        5.3.2.1 世界是决定论的,还是概率的?
        5.3.2.2 物理实在是独立于观察者,还是观察创造实在?
        5.3.3 量子力学对科学主义的挑战
        5.3.3.1 量子力学改变了还原主义的基石
        5.3.3.2 量子力学动摇了扩张主义的信念
        5.3.3.3 量子力学动摇了理想主义的根基
第六章 走向公众视野的科学主义
    6.1 科学主义、科学传播与科学文化
    6.2 科学文化与科学主义的争论
        6.2.1 争论过程和内容
        6.2.2 争论的性质
        6.2.2.1 反科学主义与反科学的关系
        6.2.2.2 科学理论与客观真理的关系
        6.2.2.3 科学落后与科学主义的关系
    6.3 研讨与争论的意义
        6.3.1 “科学主义”从学术圈走向公众视野
        6.3.2 提高了科学史学科的影响力
        6.3.3 反思科学拓宽了理论视野
第七章 科学争议中的科学主义
    7.1 为何会出现科学争议?
        7.1.1 科学技术的不确定性
        7.1.2 公众理解科学的必要性
    7.2 我国若干科学争议案例中的科学主义表现
        7.2.1 科学主义表现之一:用科学标准评判其他知识
        7.2.2 科学主义表现之二:将社会问题简化为科学问题
        7.2.3 科学主义表现之三:“唯科学”引导媒体立场的“一边倒”
第八章 结语
    8.1 全球化时代科学-人文的分裂
    8.2 探索科学-人文融合的途径
        8.2.1 提倡建设性的反科学主义
        8.2.2 大力普及科学史教育
    8.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焦炭塔鼓胀变形与开裂几个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性工作
第2章 焦炭塔的瞬态温度场分析
    2.1 前言
    2.2 问题的求解
    2.3 数值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筒体与焊缝的强度失配——组合圆柱壳模型
    3.1 前言
    3.2 基本方程
    3.3 问题的求解
    3.4 数值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衬里焦炭塔的热弹性分析
    4.1 前言
    4.2 基本模型与假设
    4.3 二维瞬态热分析
    4.4 热弹性问题的求解
    4.5 数值结果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焦炭塔裂纹的热应力强度因子
    5.1 前言
    5.2 用权函数法求应力强度因子
    5.3 Reissner型板壳弯曲断裂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7)基于无结构网格的防洪评价数学模型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理论的发展
    1.3 本文的研究范围及其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于无结构网格的防洪评价数学模型的建立
    2.1 基本控制方程
    2.2 有限体积离散
        2.2.1 有限体积算法原理
        2.2.2 有限体积法网格
        2.2.3 基本控制方程的有限体积离散
        2.2.4 法向数值通量计算
        2.2.4.1 不用黎曼解的方法
        2.2.4.2 利用黎曼解的方法
    2.3 网格划分
        2.3.1 有结构网格
        2.3.2 无结构网格
        2.3.2.1 Delaunay 三角化法
        2.3.2.2 阵面推进法
        2.3.2.3 对上述无结构网格生成方法的讨论
        2.3.2.4 网格优化方法
        2.3.2.5 无结构网格划分的缺点
        2.3.3 其它网格划分方法
        2.3.3.1 混合网格
        2.3.3.2 四叉树网格划分
        2.3.3.3 笛卡儿自适应网格
    2.4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的处理
        2.4.1 一般原理
        2.4.2 初始条件的处理
        2.4.3 边界条件的处理
        2.4.3.1 物理边界条件与数值边界条件
        2.4.3.2 陆边界条件(闭边界)
        2.4.3.3 开边界条件
        2.4.3.4 动边界条件
        2.4.3.5 FVM 边界处理
        2.4.3.6 边界格式与内部格式的配合
        2.4.4 本文拟采用的初始条件处理及边界条件处理
第三章 对网格划分中的几个问题及有限体积算法的探讨
    3.1 对网格划分中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3.1.1 关于网格生成中的背景信息
        3.1.2 二维点与封闭曲线关系的判断
        3.1.3 尺度效应
        3.1.4 三角形网格与其它任意多边形网格的相互转化
        3.1.5 判断任意多边形是凸还是凹的几种方法
        3.1.6 对阵面推进法的改进
        3.1.7 网格优化问题
        3.1.8 关于粗网格与细网格的讨论
        3.1.9 关于自适应网格的讨论
        3.1.10 关于平面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的讨论
    3.2 关于有限体积法的几点探讨
        3.2.1 关于网格方面的讨论
        3.2.2 关于网格细化对 FVM 精度影响的讨论
        3.2.3 关于糙率的处理
        3.2.4 关于求解方法
        3.2.5 关于差分格式方面的探讨
        3.2.5.1 关于守恒型格式的讨论
        3.2.5.2 关于高精度有限体积法的讨论
第四章 数学模型的应用与验证
    4.1 滦河采矿工程防洪评价数学模型的建立
        4.1.1 总述
        4.1.2 工程相关情况
        4.1.2.1 计算域基本情况
        4.1.2.2 采矿工程情况
        4.1.3 数学模型理论
        4.1.3.1 基本方程
        4.1.3.2 有限体积离散
        4.1.3.3 数值通量计算
        4.1.3.4 网格划分
        4.1.3.5 初始、边界条件处理
        4.1.3.6 计算参数的确定
    4.2 模型的应用及其计算结果分析
        4.2.1 工程前情况-模型验证
        4.2.1.1 模型验证条件
        4.2.1.2 模型验证结果
        4.2.2 工程后-模型方案预报
        4.2.2.1 方案设置
        4.2.2.2 恒定流雍水计算
        4.2.2.3 非恒定流雍水计算
        4.2.3 结果分析
    4.3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初步结论
    5.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一、发表论文
    二、参加科研项目
致谢

(8)关于Smarandache函数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主要成果及内容组织
第二章 包含Smarandache LCM对偶函数SL~*(n)的两个方程
    §2.1 引言
    §2.2 函数方程(?)的可解性的讨论
    §2.3 函数的方程(?)的可解性的讨论
第三章 包含Smarandache幂函数SP(n) 的均值问题
    §3.1 引言
    §3.2 Smarandache幂函数SP(n) 和Smarandache函数S(n) 复合的均值
    §3.3 Smarandache幂函数SP(n) 和数论函数Ω(n) 复合的均值
第四章 包含Smarandache Ceil函数对偶函数(?)的一个方程
    §4.1 引言
    §4.2 函数方程(?)的解的讨论
第五章 包含Smarandache双阶乘对偶函数S(n)~*(n)的一个方程
    §5.1 引言
    §5.2 函数方程(?)的解的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

(9)信息融合与处理中几个问题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传感器噪声相关时最优的卡尔曼滤波融合
    2.1 引言
    2.2 问题描述
    2.3 无反馈的相关噪声分布式的卡尔曼滤波
    2.4 有反馈的相关噪声卡尔曼滤波融合的最优性
        2.4.1 有反馈的相关噪声滤波融合的整体最优性
        2.4.2 局部估计误差
        2.4.3 有反馈的优点
    2.5 小结
    2.6 附录
第三章 传感器数据估计融合的最优维数压缩
    3.1 引言
    3.2 问题描述
    3.3 预备知识
    3.4 单个传感器情况下的解析解
    3.5 多个传感器的观测不相关时的最优解
    3.6 多个传感器的观测相关时对最优解的搜索
        3.6.1 最优解的存在性
        3.6.2 其他传感器的压缩矩阵给定时某个传感器最优压缩矩阵求解
    3.7 数值例子
    3.8 小结
第四章 关于串联的两个传感器二元判决系统通讯方向的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
        4.2.1 系统模型
        4.2.2 第二个传感器的贝叶斯判决区域
        4.2.3 第一个传感器(融合中心)的贝叶斯判决区域
    4.3 贝叶斯损失函数
    4.4 主要定理
    4.5 数值例子
    4.6 小结
    4.7 附录A
    4.8 附录B
第五章 在Fisher信息矩阵奇异时的最小方差有偏估计
    5.1 引言
    5.2 有偏的Cramér-Rao界和有偏的梯度矩阵
    5.3 在平均的偏差限制下的统一的Cramér-Rao下界
        5.3.1 平均的偏差限制为平凡的情况
        5.3.2 平均的偏差限制为非平凡的情况
    5.4 在最坏情形的偏差限制下的统一的Cramér-Rao下界
        5.4.1 当S 和J 可以联合对角化时的统一的Cramér-Rao下界
        5.4.2 当S是任意一个非负矩阵时的统一的Cramér-Rao下界
    5.5 当Fisher信息矩阵奇异时线性高斯模型的最优估计
    5.6 小结
    5.7 附录
第六章 总结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工作目录
致谢

四、关于方程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情境下奢侈品母品牌价值感知对延伸品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D]. 李泽昀.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2]预制装配技术提升既有桥梁水下墩柱抗震性能研究[D]. 唐煜. 东南大学, 2018(01)
  • [3]演化博弈与量子博弈中的几个问题研究[D]. 兰军. 武汉大学, 2015(03)
  • [4]矩形海湾中求解潮波方程的几个问题[D]. 姜涛.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2)
  • [5]科学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研究[D]. 赵肖荣.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6]焦炭塔鼓胀变形与开裂几个问题的研究[D]. 宁志华. 暨南大学, 2010(07)
  • [7]基于无结构网格的防洪评价数学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 陈海舟. 天津大学, 2006(01)
  • [8]关于Smarandache函数的几个问题[D]. 马娅锋. 延安大学, 2016(02)
  • [9]信息融合与处理中几个问题的进展[D]. 宋恩彬. 四川大学, 2007(04)
  • [10]地磁场模型误差分析中的几个问题[J]. 徐文耀,区家明,杜爱民.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1(05)

标签:;  ;  ;  ;  ;  

关于方程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