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myc癌蛋白在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何宜宸,陈依梦,吴昌平[1](2021)在《N6-甲基腺嘌呤去甲基化酶FTO和ALKBH5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作为真核生物m RNA最常见的转录后修饰形式,对m RNA的可变剪接、5’和3’端加工、出核以及翻译等行为有着广泛的影响,并参与了多种机体的生理活动。随着m6A去甲基化酶脂肪和肥胖相关基因蛋白(fat mass and obesity-associated protein,F TO)以及Alk B同源蛋白5(AlkBhomologue5,ALKBH5)的发现,m6A修饰调节被认为是动态可逆的。肿瘤中异常表达的F TO和ALKBH5蛋白往往导致m6A修饰水平紊乱,这对肿瘤干细胞维持以及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乃至对放化疗的敏感性都有着重大影响。在大多数肿瘤中,异常表达的FTO和ALKBH5蛋白发挥着促癌效应,这使得对m6A去甲基化酶抑制剂的探索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然而,由于FTO和ALKBH5同属于Alk B双加氧酶家族,都有着保守的共同结构,这造成高特异性抑制剂的开发困难重重。本文将综述m6A去甲基化酶在各种肿瘤中的作用机制以及生物学效应,同时还将概述当前m6A去甲基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以期全面了解m6A去甲基化酶作为肿瘤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或是关键治疗靶点的可能性。
王世洋[2](2021)在《RNF126通过介导p53泛素化降解影响结直肠癌进展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因其高发病率及不良的预后而被人们所熟知。在全球,每年有近90万人死于结直肠癌,其病死率仅次于肺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位列第四名。在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肿瘤人群中均位列前五名。多种分子信号通路的失调,可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并全力推动了结直肠癌的发展,这其中就包括癌基因同抑癌基因的功能失衡。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是调节肿瘤信号通路的关键翻译后修饰之一。泛素化修饰是蛋白翻译后修饰中的一种,在许多细胞重要的生命活动中都需要泛素化修饰的参与并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泛素可以被泛素化活化酶E1激活,经过泛素化结合酶E2的传导作用,最后被泛素化连接酶E3识别并完成与特异性的蛋白质底物的共价结合。泛素连接酶E3可以招募底物并促进或直接催化泛素转移到目标物。泛素连接酶E3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泛素化反应的特异性。泛素连接酶E3的基因改变、表达异常或功能障碍可以导致人类癌症的发生和进展。事实上,相关抑癌分子的过度降解和致癌蛋白的降解障碍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涉及体细胞突变、基因异常融合、缺失或扩增以及表观遗传改变,可能导致结直肠癌中泛素化连接酶E3的异常表达或功能改变。大量研究表明,泛素化连接酶E3的功能缺陷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分子病因和发病机制。异常表达的泛素化连接酶E3在结直肠癌中究竟起着促癌还是抑癌作用,这取决于泛素化的底物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近年来,人们对于泛素化连接酶E3介导的泛素化修饰在结直肠癌发生和进展中的潜在作用方面的认识不断深入。TP53被认为是影响结直肠癌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基因,TP53是结直肠癌中最常突变的基因之一。约40%-50%的结直肠癌存在TP53突变从而导致p53功能失活。p53作为转录因子也是抑癌蛋白,可以转录激活百余种的下游靶基因,促进靶基因表达。p53诱导表达的靶蛋白可以直接参与DNA的损伤修复过程,也可通过对细胞周期阻滞作用,为DNA损伤修复创造时机。事实上,p53主要是依靠其下游的靶蛋白p21来调控G1/S和G2/M细胞周期阻滞。虽然对于p53蛋白的调控可以发生于转录、翻译和蛋白修饰等多个阶段,但是p53的翻译后修饰对p53的调控作用最为重要,而p53的泛素化修饰是最重要也是研究最广泛的翻译后修饰。泛素化修饰可以抑制p53的功能活性并促进p53的核输出并介导其在细胞质中经蛋白酶体途径降解。多种泛素化连接酶E3可特异性识别p53,并将其作为泛素化底物。这其中最重要的泛素化连接酶E3是MDM2。除MDM2外,其他泛素E3连接酶如COP1、Pirh2和ARF-BP1被发现在特定环境下调控p53的泛素化和降解。RNF126(RING finger protein 126)作为一种新型的E3泛素连接酶,在一些实体肿瘤中起着致癌作用,但其在结直肠癌中的潜在作用却鲜有报道。因此,我们在本研究中探究了RNF126在结直肠癌的发展中的潜在作用及分子机制。第一部分:RNF126与p5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目的:观察RNF126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究RNF126和p5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相关性。分析RNF126的高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分析RNF126的高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首先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RNF126在147例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p53在147例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通过相关性分析(seaprman test)探究RNF126和p5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相关性。随后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RNF126在24例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通过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RNF126在24例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m RNA表达情况。最后,通过卡方检验,探究RNF126高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通过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探究RNF126和p53的高表达对结直肠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提示与癌旁组织相比,RNF126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54.4%,80/147 VS 30.6%,45/147,P<0.01)。在结直肠癌标本中,突变型p53的高表达率为51%(75/147)。经相关性分析(seaprman test)提示在结直肠癌组织中RNF126高表达与p53的高表达没有相关性(r=0.114,p=0.166)。免疫印迹法和实时定量PCR提示RNF126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蛋白和m RNA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对于结直肠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的分析(卡方检验)提示RNF126的高表达与CRC患者肿瘤大小(P=0.021),T分期(P=0.030),淋巴结转移(P=0.006)和TNM分期(P=0.001)呈正相关。RNF126表达在147例结直肠癌患者的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提示RNF126高表达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1、RNF126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蛋白和m RNA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2、RNF126的高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的大小,局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等多个临床病理参数呈显着正相关。3、RNF126的高表达与结直肠癌病人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4、RNF126和突变型p5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无相关性。第二部分:RNF126、p53和p21在结直肠癌细胞中的表达相关性及分子机制目的:探究RNF126和p53-p21在CRC细胞中的表达相关性及分子机制研究方法:利用细胞瞬时转染技术,构建RNF126的过表达和沉默细胞系。通过免疫印迹法和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RNF126和p53-p21的相互作用,联合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探讨RNF126是否介导p53的泛素化调控。结果:通过免疫印迹法验证RNF126过表达和沉默的瞬转细胞系构建成功。免疫印迹实验提示在表达突变型p53的colo-205和SW620结直肠癌细胞系中,RNF126沉默并不能改变突变型p53及p21的表达水平。但在表达野生型p53的结直肠癌细胞HCT116和HCT-8中,沉默RNF126可以上调p53和p21的表达,但抑制了p Rb的表达。这一过程可以通过p53的共沉默所逆转。反之,RNF126过表达可以下调p53和p21的表达,但上调了p Rb的表达,这一过程可通过经典的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所逆转。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可发现,在RNF126沉默或过表达的细胞中,上述靶基因的m RNA水平没有变化,提示RNF126对p53-p21的调控发生在转录后水平。免疫共沉淀实验提示无论是以p53为沉淀蛋白还是以RNF126作为沉淀蛋白,RNF126和p53,p21均能形成共沉淀。进一步以p53为沉淀,检测p53的泛素化水平,沉默RNF126明显减弱p53的泛素化蛋白水平,提示p53的泛素化降解减弱,相应的,p53表达增高。而过表达RNF126明显提高了p53的泛素化,提示p53的泛素化降解增强,相应的p53表达降低。结论:1、RNF126不能调控突变型p53的蛋白表达;2、RNF126对p53-p21表达调控发生在转录后水平。可以通过泛素化降解途径调控野生型p53的表达,进而调控下游p21和p Rb的表达。第三部分:RNF126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化疗药物敏感性的调控目的:在体外,探究RNF126对于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化疗药物敏感性的调控作用。在体内,通过裸鼠皮下成瘤实验进一步验证RNF126对结直肠癌的作用。研究方法:通过transwell法来研究RNF126的沉默和过表达对于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MTT法观察RNF126的沉默和过表达对细胞增殖的作用。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RNF126的沉默或过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的细胞周期的调控作用。再次通过MTT法观察RNF126的沉默和过表达对于结直肠癌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调控作用。构建RNF126沉默的稳定转染细胞系,通过裸鼠成瘤实验观察RNF126在体内实验中对结直肠癌的作用。结果:沉默RNF126可抑制HCT116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而共沉默p53可逆转上述结果。相反,过表达RNF126可以促进HCT-8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蛋白酶抑制剂MG132可以抑制RNF126过表达对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侵袭的促进作用。此外,沉默RNF126可以降低结直肠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这一结果同样可以被p53沉默所逆转。相反,过表达RNF126可以增强结直肠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这一情况同样可以被MG132所逆转。在体内实验,裸鼠成瘤实验结果提示,与对照组相比沉默RNF126的实验组裸鼠移植瘤体积增长明显受到抑制。沉默RNF126的实验组裸鼠移植瘤重量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1、在表达野生型p53的结直肠癌细胞中,RNF126可以通过促进p53的泛素化降解,调控p21-p Rb通路活性,最终促进CRC的增殖、侵袭、迁移和耐药。2、体内实验提示沉默RNF126对结直肠癌存在抑制作用。
孟雪[3](2021)在《乙肝病毒X蛋白结合蛋白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预后和对鳞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HNSCC)是2018年全球报道的第7大常见癌症,恶性程度高,容易发生早期转移。头颈部癌涉及的部位较广,主要分为口腔、鼻腔、咽部、喉部等黏膜部位来源的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SCC)。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疗、化疗,由于目前尚无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大部分患者术后仍复发及转移,中晚期生存率更低。生物标志物可用于在临床中的预后评估,还可用于估计疾病风险,筛查隐匿性原发癌,有效的癌症标记物可以进行早期诊断和制定临床治疗策略。为了找到有效的头颈部鳞癌标志物,科研人员做了大量的研究。乙肝病毒X蛋白结合蛋白(hepatitis B X-interacting protein,HBXIP)于1998年Melegari M等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从肝癌细胞株Hep G2中发现。HBXIP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多功能调节癌蛋白,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被大家所关注,由于其发挥了不同的调控作用,研究其分子机制为将来更好开发肿瘤治疗药物打下基础。因此,本研究首先利用公共数据库分析HBXIP表达。其次,使用临床肿瘤病理组织中通过检测HBXIP的表达,分析其在临床病例中的预后作用。然后在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中,通过对HBXIP过表达和基因沉默的方式观察其在细胞系中生物学功能的作用,以及检测在PI3K/Akt细胞通路中靶点蛋白的磷酸化情况和S100A4蛋白表达变化情况,来探究是可能否通过PI3K/Akt细胞通路发挥的作用。最后在裸鼠生物体上移植舌鳞癌细胞系,观察成瘤情况,探究HBXIP在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是否可以成为头颈部鳞癌的治疗靶点。研究方法1.首先应用肿瘤公共数据库OncomineTM和UALCAN,来分析目的基因HBXIP的mRNA在头颈鳞癌组织和正常组织表达差异,15个头颈部鳞癌数据集共84个研究被纳入到研究中。2.本研究收集了221例2006年-2016年在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接受头颈部鳞癌手术切除的病理标本,和其中病例对应的38例正常组织标本,用福尔马林固定的石蜡包埋组织,制作成组织芯片(TMA),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进行HBXIP蛋白抗体染色。所有病例随访观察2-74个月(中位观察时间34个月),并对临床信息进行生存分析,判断蛋白HBXIP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的预后作用。3.选取舌鳞癌细胞系TSCCa,通过质粒过表达和基因沉默的方式转染细胞系。首先将HBXIP质粒转染到细胞系中,将细胞分为实验组(转染p EGFP-N1-HBXIP质粒)、对照组(未转染组)和对照组(vector组,p EGFP-N1)。其次,使用基因沉默技术si RNA沉默基因HBXIP,将细胞分为实验组(HBXIP7和HBXIP8)和对照组si RNA-control。在HBXIP生物学功能的研究中,首先,采用RT-PCR方法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HBXIP在舌鳞癌细胞中的表达;其次,采用MTT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HBXIP过表达和基因沉默后对舌鳞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再其次,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HBXIP过表达和基因沉默后,对PI3K/Akt信号通路中靶点蛋白AKT、p-AKT、PI3K、p-PI3K以及S100A4蛋白表达的影响;最后应用ELISA方法在各组细胞上清液中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量。4.选取6-8周龄裸鼠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均为6只):对照组(未转染组、si RNA-control组si C)、实验组(HBXIP过表达组、基因沉默组si#7)。转染后的各组细胞,以相同剂量注射到裸鼠大腿腹外侧皮下,观察5周后。对成瘤组织进行体积测量,比较成瘤情况;应用q 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HBXIP的mRNA及HBXIP蛋白表达量;采用最后应用ELISA方法在各组成瘤细胞匀浆上清液中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量。结果1.头颈癌组织中HBXIP mRNA的表达进行分析,发现两个公共数据库中HBXIP mRNA均较正常组织上调。采用Student’s t检验分析,结果比较差异显着(P<0.05)。2.(1)对221例临床病例随访2-74个月(中位时间34个月),男性175例,女性46例,中位年龄68岁(29-95岁);(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分析显示,HBXIP在头颈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在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和肿瘤复发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口腔癌亚组分析中显示,HBXIP蛋白表达在年龄(中位年龄66岁)、临床分期和肿瘤大小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咽喉部亚组分析中显示,HBXIP蛋白表达仅在肿瘤复发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舌癌亚组分析中显示,与临床分期和肿瘤大小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3)多变量Cox分析显示,在头颈癌总病例中,HBXIP蛋白表达阳性、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大于4 cm和神经侵袭与总生存期显着相关(P<0.05);在口腔癌亚组中,淋巴结转移和神经侵袭与总生存期显着相关(P<0.05);在咽喉部亚组中,HBXIP蛋白表达阳性和肿瘤直径大于4 cm与总生存期显着相关(P<0.05);在舌癌亚组中,HBXIP蛋白表达阳性和神经侵袭与总生存期显着相关(P<0.05)。(4)Kaplan-Meier分析显示,按HBXIP蛋白表达阳性或者阴性分类的221例头颈癌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有显着差异(P=0.044);在口腔癌亚组104例患者中,OS没有显着差异;但在咽喉癌亚组109例患者中存在显着差异(P=0.028);在舌癌亚组59例患者中,OS也存在显着差异(P=0.038)。(5)在38例临床病例对照分析中,与其正常组织相比较,HBXIP蛋白和mRNA表达均升高,结果比较差异显着(P<0.001)。3.(1)在质粒转染的HBXIP过表达细胞系中,MTT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中存活的细胞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中迁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中细胞侵袭个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2)在si RNA转染的HBXIP基因沉默细胞中,通过Cell Titer-Glo Luminescent细胞活力测定法,在96 h时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细胞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划痕实验结果显示,24 h后实验组中细胞迁移面积覆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Boyden小室实验结果显示,24 h后实验组中细胞侵袭个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3)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在质粒转染的HBXIP过表达细胞中,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中随着HBXIP过表达p-AKT、p-PI3K及S100A4表达量增高(P<0.05);在si RNA转染的HBXIP基因沉默细胞系中,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中随着HBXIP基因沉默p-AKT、p-PI3K及S100A4表达量降低,但只在si#7实验组中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4)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蛋白的实验结果提示,在质粒转染的HBXIP过表达细胞中和si RNA转染的HBXIP基因沉默细胞中,与对照组相比较,VEGF蛋白含量分别升高和降低(si#7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4.(1)24只裸鼠分成si#7组和si C组、未转染组和HBXIP过表达组,成瘤体体积分别为(540.5±14.6)mm3和(710.3±15.3)mm3、(1143.2±29.6)mm3和(1649.3±29.3)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从各组肿瘤中提取RNA和蛋白质,过表达组与未转染组比较HBXIP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基因沉默组与si RNA对照组比较表达量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3)ELISA检测肿瘤组织匀浆上清液中VEGF蛋白含量结果提示,过表达组与未转染组比较表达量升高,基因沉默组与si RNA对照组比较表达量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HBXIP不仅与头颈癌、咽喉癌和舌癌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而且发现HBXIP过表达和基因沉默可以影响舌鳞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生物学功能,并且通过促进AKT、PI3K磷酸化及S100A4蛋白表达量异常来促进恶性生物学功能的。此外,多变量分析表明,HBXIP阳性表达是头颈癌、咽喉癌及舌癌患者的重要独立预后因素。总之,本研究发现HBXIP的预后价值,为头颈癌、咽喉癌及舌癌患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和有效的生物标志物。
薛云[4](2020)在《SP1、KLF4和P21在卵巢上皮性癌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SP1、KLF4和P21的异常表达情况及相关性,并分析三者表达与卵巢上皮性癌临床病理的关系,以寻找有效的卵巢上皮性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指标。方法:收集2011-06~2015-08期间在我院妇科行手术切除治疗的卵巢上皮性癌患者48例的手术标本。另外收集同期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卵巢良性肿瘤、交界性肿瘤各30例(浆液性、黏液性各15例)及因良性病变(如输卵管卵巢脓肿,子宫腺肌病合并严重子宫内膜异位症、严重的盆腔粘连等)行卵巢切除术的正常卵巢组织标本40例作为对照。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中的SP1、KLF4和P21阳性表达情况,分析三者的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类型的关系,并分析三者对卵巢上皮性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卵巢上皮性癌组织的SP1阳性率(72.9%)显着高于正常卵巢组织(7.5%)、卵巢良性肿瘤(6.7%)、卵巢交界性肿瘤(13.3%)(P<0.05);卵巢上皮性癌组织的KLF4阳性率(29.2%)显着低于正常卵巢组织(87.5%)、卵巢良性肿瘤(86.7%)、卵巢交界性肿瘤(80.0%)(P<0.05);卵巢上皮性癌组织的P21阳性率(25.0%)显着低于正常卵巢组织(67.5%)、卵巢良性肿瘤(66.7%)、卵巢交界性肿瘤(60.0%)(P<0.05)。(2)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SP1与KLF4、P21表达均呈负相关(r=-0.519,-0.481,P<0.01);KLF4与P21表达呈正相关(r=0.462,P<0.01)。(3)Ⅲ~Ⅳ分期的SP1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Ⅰ~Ⅱ分期(P<0.05),Ⅲ~Ⅳ分期的KLF4、P21阳性表达率低于Ⅰ~Ⅱ分期(P<0.05);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SP1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P<0.05),KLF4、P21阳性表达率逐渐下降(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SP1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KLF4、P21阳性表达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4)采用Kaplan-Meier法对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显示SP1、KLF4、P21阳性表达患者生存时间分别为10~60个月(中位时间40个月)、30~65个月(中位时间59个月)、30~65个月(中位时间60个月);SP1、KLF4、P21阴性表达患者生存时间分别为25~65个月(中位时间60个月)、10~52个月(中位时间40个月)、10~52个月(中位时间40个月)。SP1阳性表达患者生存时间显着短于阴性表达患者(P<0.05);KLF4、P21阳性表达患者生存时间显着长于阴性表达患者(P<0.05)。结论:(1)相比于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肿瘤、卵巢交界性肿瘤,卵巢上皮性癌中SP1蛋白阳性表达明显升高,KLF4、P21蛋白阳性表达明显降低。(2)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SP1蛋白表达与KLF4、P2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KLF4蛋白表达与P2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3)SP1、KLF4、P21蛋白表达与卵巢上皮性癌病理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4)SP1蛋白表达异常升高,KLF4、P21蛋白表达下调均会导致卵巢癌患者生存时间缩短,因此,通过检测其表达水平有利于卵巢上皮性癌早期诊断和预后疗效评估。SP1、KLF4、P21基因也可能成为卵巢癌治疗的新靶点。
陈昶烨[5](2020)在《SALL4、MMP13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将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人类婆罗双树样基因4(Sal-like protein 4,SALL4)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3,MMP13)在卵巢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SALL4、MMP13与卵巢上皮性癌患者的临床病理数据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收集手术切除的卵巢上皮性癌石蜡包埋组织46例,以及其邻近(>1.5cm)的癌旁组织26例,通过IHC法分别检测SALL4、MMP13蛋白在卵巢癌旁组织、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情况,并通过统计学分析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SALL4、MMP13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SALL4蛋白在癌症组高表达(45.7%),而在癌旁组中未检测到SALL4蛋白的表达(P<0.05,有统计学差异);2.MMP13在癌旁组、癌症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1.3%,69.6%(P<0.05,有统计学差异);3.SALL4蛋白在FIGOⅢ-Ⅳ期中阳性率60%,而在Ⅰ-Ⅱ期组织中阳性率仅有28.6%(P<0.05,有统计学差异);另外SALL4在低分化组的阳性率(54.3%)远远高于高-中分化组的阳性率(18.2%),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统计学差异);4.MMP13蛋白在FIGOⅠ-Ⅱ期组中阳性率为52.4%,而Ⅲ-Ⅳ期组阳性率为84.0%(P<0.05,有统计学差异);5.SALL4、MMP13表达情况与卵巢癌患者生存率呈负相关关系。结论:1.SALL4、MMP13在卵巢上皮癌组织中呈高表达水平,这表明SALL4、MMP13可能与卵巢上皮性癌的发生有关;2.SALL4的表达与FIGO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有相关性;3.MMP13的表达与FIGO分期有相关性;4.SALL4、MMP13与卵巢癌的预后相关。
刘雪文[6](2019)在《癌蛋白CIP2A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天然药物葫芦素B靶向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及目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以浆细胞在骨髓内克隆性增殖为特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是其主要治疗方法,而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也是其化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耐药发生率较高,到目前为止MM仍是一种慢性不可治愈的疾病。而癌蛋白CIP2A(cancerous inhibitor of protein phosphatase 2A,CIP2A)是一种新型癌蛋白,研究发现CIP2A在多种实体肿瘤中具有促增殖与抗凋亡的作用,但CIP2A在MM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未报道。因此本文旨在研究癌蛋白CIP2A对MM预后不良的影响及其在促进MM生长及Dex耐药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天然中草药葫芦素B(Cucurbitacin B,CuB)通过靶向CIP2A诱导顺铂(cisplatin,DDP)耐药的胃癌(gastric cancer,GC)细胞SGC7901/DDP自噬和凋亡的作用及具体分子机制,为寻找新的肿瘤靶向治疗药物及关键靶分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Western blot、实时定量PCR、免疫组化法检测CIP2A在MM患者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统计分析CIP2A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相关性。在MM中高表达CIP2A或siRNA敲低CIP2A后,CCK-8法及细胞计数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及Dex的细胞毒性,裸鼠皮下荷瘤模型检测CIP2A对肿瘤发生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CIP2A及其下游相关因子在MM细胞中的表达及活化。通过MTT法、克隆形成实验检测CuB处理对SGC7901/DDP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DAPI染色显微分析检测凋亡情况;将GFP-LC3质粒瞬时转染到SGC7901/DDP细胞中,通过荧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CuB处理对细胞自噬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增殖、耐药、凋亡及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MM细胞系及癌组织中CIP2A存在显着高表达且CIP2A高表达的MM患者的总体生存期显着低于CIP2A低表达患者。在MM细胞中高表达CIP2A后,MM细胞增殖率显着增加,同时Dex敏感细胞对Dex的敏感性显着下降;siRNA敲低CIP2A表达显着抑制了MM细胞的增殖,同时促进了Dex耐药细胞对Dex治疗的敏感性。进一步研究发现CuB对SGC7901/DDP细胞的增殖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随着CuB药物浓度的提高,细胞核发生了明显皱缩且GFP-LC3质粒转染后荧光染色由弥散状逐渐变为斑点状。Western blot检测发现CuB活化了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并抑制了CIP2A/PP2A/mTORC1信号轴。高表达CIP2A后可以部分拮抗CuB处理对细胞增殖抑制、自噬活化和凋亡诱导作用,而敲低CIP2A可以促进CuB对细胞增殖抑制、凋亡诱导和自噬的活化作用。结论:CIP2A在MM患者组织及细胞系中存在高表达并与患者预后不良显着相关。CIP2A在MM增殖及Dex耐药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CIP2A可能作为MM的预后标志物及潜在药物治疗靶点。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了CuB可以抑制SGC7901/DDP细胞增殖,诱导SGC7901/DDP细胞发生自噬和凋亡。CuB抑制增殖、诱导自噬和凋亡的作用是通过抑制CIP2A/PP2A/mTORC1信号轴来实现的。本课题为CIP2A作为肿瘤预后标记物和靶向治疗提供了研究基础。
江珏[7](2019)在《在T细胞白血病和神经母细胞瘤中靶向癌蛋白MYC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是T细胞前体分化受阻并发生异常增殖所致的恶性血液肿瘤,目前尚无有效靶向药物;因此深入研究T-ALL的分子病理机制以探索新型靶向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价值。癌蛋白MYC异常高表达是驱动T-ALL发生发展的关键分子事件,抑制MYC可有效阻遏T-ALL恶性进展;因此MYC有望成为T-ALL靶向治疗的新靶标。然而转录因子MYC难以直接靶向。本论文旨在阐明癌蛋白MYC在T-ALL中异常高表达的分子机制以探寻间接靶向MYC治疗T-ALL的新策略。我们鉴定出与MYC蛋白特异性结合的有丝分裂激酶?极光激酶B(Aurora B Kinase,AURKB),研究了AURKB维持MYC蛋白稳态并形成正反馈激活环路的分子机制,评估了AURKB专一性抑制剂下调MYC并抑制T-ALL发生发展的可行性。【方法】通过LC-MS/M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筛选T-ALL中与MYC相互作用的蛋白;RNAi或抑制剂处理细胞探究AURKB调控MYC蛋白稳定性的功能作用;RNA-seq(RNA转录组测序)等技术探究AURKB增强MYC转录活性的功效;体外激酶实验合并同位素标记法检测AURKB直接磷酸化MYC;通过CellToxTM-Green细胞毒性检测方法,从938中FDA批准的小分子化合物库中筛选与AURKB抑制剂(AZD1152)协同致死T-ALL细胞的药物;基于异源移植模型的小鼠实验评价AZD1152协同长春新碱的体内抗白血病活性。【结果】我们从质谱实验结果中筛选鉴定出与MYC特异性结合的有丝分裂激酶?AURKB。在T-ALL细胞中抑制AURKB的活性或其表达均可显着下调MYC蛋白水平,但对其mRNA影响不显着。进一步RNA表达谱分析显示受到AURKB调控的基因群中富集MYC下游调控的靶基因。机制研究表明AURKB通过直接磷酸化MYC丝氨酸67位(S67)抑制GSK3β与MYC结合,阻断MYC进入泛素化-蛋白酶体降解途径,从而稳定MYC蛋白。T-ALL中重要的促癌转录因子MYC/TAL1直接转录激活AURKB的表达,至此AURKB-MYC相互激活形了正反馈调节回路促进T-ALL的发生发展。使用AURKB的专一性抑制剂可打断该环路,加速MYC降解进程,并诱导T-ALL细胞凋亡。此外,我们通过大规模药物筛选实验寻找到显着协同AZD1152致死T-ALL细胞的一线抗白血病药物?长春新碱。由于MYC降解依赖功能正常的E3泛素连接酶FBW7参与,我们发现该联合抗白血病的功能仅发生在FBW7野生型的T-ALL细胞中,且在异源移植模型小鼠的临床前研究中证实了联合用药的抗白血病疗效。【结论】AURKB与MYC特异性结合并直接磷酸化MYC S67位从而增强其蛋白稳定性以及转录活性,同时MYC直接调控AURKB基因转录。AURKB-MYC正反馈环路的发现阐明了AURKB与MYC在T-ALL中异常高表达的分子新机制。据此,靶向抑制AURKB可间接抑制MYC表达,并诱导T-ALL细胞死亡。AZD1152与长春新碱联用可协同杀伤T-ALL细胞。我们的发现为靶向MYC的T-ALL治疗提供了重要新思路。此外,该联合作用仅发生在FBW7野生型的T-ALL中,这些研究结果为T-ALL的靶向治疗提供了关键的生物标志物。【目的】癌基因MYC家族主要包括了C-MYC、MYCN和MYCL基因三个成员,分别编码了C-MYC、N-MYC和L-MYC蛋白。癌基因MYC存在功能互补性,在MYCN非扩增的神经母细胞瘤中,普遍存在着C-MYC的高表达。MYC癌蛋白通过调控细胞周期、细胞代谢、剪接等重要的生物过程以及通过直接或间接辅助其它致癌途径,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导致了肿瘤的恶性发展。在小鼠模型中,全身性敲除MYC,能够显着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预示靶向MYC可作为治疗肿瘤的选择方案。虽然抑制MYC是看起来特别有希望的方案,但是由于MYC作为转录因子,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缺少小分子药物结合的蛋白结构区域,目前并没有直接靶向MYC的小分子药物,所以间接靶向MYC成了目前研究最多的方案。在本部分课题中,我们利用了协同致死的原理,希望从FDA批准的药物库中筛选能够选择性靶向治疗MYC高表达的肿瘤细胞,并期望初步找到小分子化合物促进MYC高表达肿瘤凋亡的机制。【方法】以MYCN驱动的神经母细胞瘤模式细胞为模型中,对938种FDA批准的药物进行高通量筛选,期望能够从中筛选到协同MYC致死肿瘤的小分子化合物。通过凋亡试剂盒和细胞流式分析仪进行细胞凋亡检测分析;通过RT-q PCR来探究药物处理后细胞中相关靶基因m RNA水平的变化;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给药后相关靶蛋白水平的变化;通过RNA干扰实验技术,对文章相关目的基因进行基因干扰沉默,并通过RT-q PCR对基因的m RNA水平,以及Western Blot对蛋白水平进行验证。【结果】我们从938个FDA批准的小分子化合物库中筛选到了蛋白酶体抑制剂BTZ能够显着协同癌基因MYC致死肿瘤细胞,BTZ是第一个被用来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小分子药物,而对MYC低表达的SHEP细胞没有影响。并且能够促进凋亡蛋白cleaved-caspase3的表达,通过BAX而激活NOXA/TRIB3来促进细胞凋亡的机制。【结论】硼替佐米(BTZ)能够协同致死MYC高表达的肿瘤细胞;并且通过NOXA/TRIB3-BAX通路诱导细胞凋亡。
周超熙[8](2019)在《SLP-2表达变化与结肠癌增殖和侵袭的关系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结肠癌(Colon Cancer,C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因其与直肠癌有较多共同的病理生理特征,通常将其与直肠癌统称为结直肠癌进行研究。近年来,结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显着升高,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结肠癌己对我国居民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随着纤维结肠镜检查的开展,结肠癌的早期诊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对于中晚期患者来说,其生存率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因此,进一步探究结肠癌的致病及其转移机制,对改善结肠癌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意义。SLP-2基因在2000年由耶鲁大学病理科发现,其为Stomatin基因超家族的成员。SLP-2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膜,参与组成细胞骨架,可通过调控细胞膜上多种离子通道而对细胞信号传导产生作用。此外,细胞线粒体内也分布有SLP-2蛋白,可以调节线粒体膜相关蛋白的稳定性,并对ATP的合成产生一定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SLP-2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例如:食管鳞癌、乳腺癌、宫颈癌等。但其与结肠癌的关系,仍不甚清楚,因此对其在结肠癌中的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课题主要进行了以下5个方面的研究:第一,检测结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中SLP-2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探讨SLP-2的表达与结肠癌分化程度的关系。第二:通过检测6种实验室常用不同分化程度的结肠癌细胞株中SLP-2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SLP-2的表达与结肠癌细胞分化程度的关系。第三:通过siRNA干扰实验,抑制结肠癌细胞SLP-2表达水平,分别采取MTT、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及qRT-PCR技术检测SLP-2对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第四:通过siRNA干扰实验,抑制结肠癌细胞SLP-2表达水平,分别采取细胞划痕实验、细胞transwell实验、Western blot及qRT-PCR技术检测SLP-2对细胞迁移及侵袭的影响。第五:通过siRNA干扰实验,抑制结肠癌细胞SLP-2表达水平,分别采取Western blot及qRT-PCR技术检测SLP-2对β-catenin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影响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分子机制。第一部分结肠癌组织SLP-2的表达与结肠癌的关系目的:检测SLP-2在结肠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与结肠癌分化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科行根治性手术的结肠癌患者30例,术后及时获取部分结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距癌组织边缘>2 cm)各1块(约1.0 cm×0.5 cm×0.5 cm),标本投入液氮速冻,后转入-80℃低温冰箱保存。随后通过qRT-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SLP-2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结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SLP-2 mRNA的表达情况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结肠癌组织中SLP-2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且低分化组织高于高分化组织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SLP-2蛋白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结肠癌组织中SLP-2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且低分化组织高于高分化组织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LP-2的表达水平在结肠癌组织中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且其表达与结肠癌的组织分化程度相关,推测其在结肠癌的发生、演变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具有成为结直肠癌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潜在靶点的临床价值。第二部分SLP-2在不同结肠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差异目的:通过检测6种不同分化程度结肠癌细胞株中SLP-2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判断其与结肠癌细胞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常见6种结肠癌细胞株(HT29、SW480、SW620、LOVO、Caco-2、HCT116)及正常结肠粘膜上皮细胞NCM460,用qRT-PCR及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SLP-2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判断其与结肠癌细胞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1.SLP-2 mRNA在不同分化水平的结肠癌细胞株中的表达qRT-PCR的结果显示,SLP-2的表达水平与结肠癌细胞分化程度呈负相关,即随着细胞分化程度的下降,SLP-2的表达逐渐升高,SLP2 mRNA在SW620细胞中表达水平最高,组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2.SLP-2蛋白在不同分化水平的结肠癌细胞株中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LP-2的表达水平与结肠癌细胞分化程度呈负相关,随着细胞分化程度的下降,SLP-2的表达水平逐渐增加,SLP-2蛋白在SW620细胞中表达水平最高,组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SLP-2的mRNA及蛋白在各型结肠癌细胞株中的表达不同,表明SLP-2表达水平可能与结肠癌细胞的分化、增殖、迁移及侵袭等生物学功能密切相关。第三部分抑制SLP-2表达对结肠癌细胞株SW620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目的:通过转染siRNA干扰细胞中SLP-2的表达,判断SLP-2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设计并订购3条SLP-2mRNA特异性siRNA序列:(SLP-2-siRNA-1,5’-GCAGAGUCUCAAGGAAAUUtt-3’),(SLP-2-siRNA-2,5’-CGACAAUGUAACUCUGCAAtt-3’),(SLP-2-siRNA-3,5’-GGCCAAGGCUAAAGCUGAAtt-3’)及对照control siRNA(NS-siRNA,5’-GGUCUCACUCCCCAUAGAGtt-3’),构建SLP-2高表达质粒及空白对照质粒(Vector),分别用3条siRNA序列高表达质粒转染SLP-2内源性高表达的SW620细胞株,并在转染后不同时间点(24、48、72及96 h)观察SLP-2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以确定抑制作用最高的siRNA序列及有效的抑制作用时限。筛选构建成功且稳定转染的细胞株后,分别应用MTT、流式细胞术、q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抑制SLP-2对细胞増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1.SLP-2-siRNAs对SW620细胞SLP-2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50nM不同序列的SLP-2-siRNAs转染SW620结肠癌细胞48 h后,SLP-2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SLP-2-siRNA-2对SLP-2的抑制作用最佳。而细胞转染control-siRNA后SLP-2mRNA及蛋白表达没有明显改变。为了确认SLP2抑制作用的时限,我们检测了不同时间(24,48,72及96 h)SLP-2-siRNA-2转染SW620结肠癌细胞对SLP-2 mRNA表达的影响。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50 nM的SLP-2-siRNA-2转染SW620细胞后,SLP-2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相比于转染control-siRNA对照,其中48、72及96 h时SLP-2 mRNA及蛋白表达均下降了80%以上。后续实验均对50nM SLP-2-siRNA-2序列转染48h的SW620结肠癌细胞进行检测。2.SLP-2-siRNA转染对SW620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MTT结果显示,SLP-2-siRNA转染SW620细胞48h,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同时,细胞增殖标志基因PCNA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3.SLP-2-siRNA转染对SW620细胞周期的影响流式细胞学检测结果显示,SLP-2-siRNA转染SW620细胞48h,细胞周期进程受到抑制,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同时,细胞周期素cyclin D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SLP-2-siRNA-2能够有效的降低结肠癌SW620细胞株表达SLP-2。抑制SLP-2表达能够显着抑制结直肠癌细胞SW620的増殖及细胞周期进程。第四部分抑制SLP-2表达对结肠癌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目的:通过转染siRNA干扰细胞中SLP-2的表达,以判断SLP-2对结肠癌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SLP-2-siRNA-2(5’-CGACAAUGUAACUCUGCAAtt-3’)及对照control siRNA(NS-siRNA,5’-GGUCUCACUCCCCAUAGAGtt-3’)序列高表达质粒转染SLP-2内源性高表达的SW620细胞株,并在转染后48 h,分别应用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抑制SLP-2对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应用q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抑制SLP-2对细胞侵袭、迁移相关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ICAM1、MMP2、MMP7和MMP9)。结果:1.SLP-2抑制对SW620细胞迁移活性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SLP-2-siRNAs转染48h,对SW620细胞的迁移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2.SLP-2抑制对SW620细胞侵袭活性的影响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显示:SLP-2-siRNAs转染48h,对SW620细胞的迁移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3.SLP-2抑制对SW620细胞侵袭、迁移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qRT-PCR及Western-blot结果显示:SLP2-siRNAs转染48h,SW620细胞ICAM1、MMP2、MMP7和MMP9的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但对TIMP1和TIMP2表达没有明显影响。结论:抑制SLP-2能够明显着抑制结肠癌细胞SW620的迁移及侵袭能力。第五部分抑制SLP-2表达对β-catenin信号通路上下游分子的影响目的:通过转染siRNA干扰细胞中SLP-2的表达,判断SLP-2对结肠癌细胞β-catenin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SLP-2影响结肠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分子机制。方法:SLP-2-siRNA-2(5’-CGACAAUGUAACUCUGCAAtt-3’)及对照control siRNA(NS-siRNA,5’-GGUCUCACUCCCCAUAGAGtt-3’)序列高表达质粒转染SLP-2内源性高表达的SW620细胞株,并在转染后48 h,分别应用q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抑制SLP-2对SW620细胞β-catenin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GSK3β、p-GSK3β、β-catenin、Survivin、cyclin D1和c-Myc)。结果:1.SLP-2抑制对SW620细胞β-catenin及其上、下游信号通路分子mRNA表达的影响qRT-PCR结果显示:SLP-2-siRNAs转染SW620细胞48h后,β-catenin上游分子GSK3β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β-catenin及其下游分子Survivin、cyclin D1和c-Myc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2.SLP-2抑制对SW620细胞β-catenin及其上、下游信号通路分子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Western-blot结果显示:SLP-2-siRNAs转染48h后,β-catenin上游分子GSK3β的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β-catenin及其下游分子Survivin、cyclin D1和c-Myc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SLP-2通过影响β-catenin信号通路,影响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
杨非[9](2019)在《FBXW2在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FBXW2是SCF E3泛素连接酶复合体中负责底物识别的亚基,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和结合底物蛋白,促进底物的泛素化修饰和降解。在肺癌细胞中,FBXW2通过泛素化降解SKP2抑制肺癌细胞的生长和存活,但FBXW2是否调控肿瘤的侵袭和迁移还不清楚。本研究中我们发现了 一个受FBXW2降解调控的新底物蛋白一β-catenin。EGF刺激下,β-catenin的Ser552位点被AKT1磷酸化后被FBXW2识别和泛素化降解。外源表达FBXW2能够降低细胞中β-catenin的表达和缩短β-catenin的蛋白半衰期,促进β-catenin多聚泛素化修饰并抑制其转录活性;用siRNA敲减FBXW2则使β-catenin在细胞中积累,促进β-catenin的转录活性并延长其蛋白半衰期。并且FBXW2对β-catenin的泛素化降解不依赖β-TrCP1/GSK3β信号通路。功能上,外源表达FBXW2能够通过阻止β-catenin对MMPs基因的转录激活抑制肺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在体内和体外的肺癌转移模型中,敲减FBXW2促进肿瘤转移。机制上,通过荧光定量PCR、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等实验证明Ser552位点磷酸化的β-catenin倾向于结合TCF4选择性剪接异构体TCF4M/S促进β-catenin下游与细胞迁移侵袭相关的MMPs基因的表达,而Wnt信号激活的β-catenin更倾向于在与TCF4E结合,促进β-catenin下游与细胞生长增殖相关的MYC、CCND1等基因的表达。肺癌临床样本中,FBXW2的表达水平与β-catenin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并且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样本中,FBXW2的表达更低,而β-catenin表达更高,FBXW2的表达水平与肺癌转移呈负相关。FBXW2低表达同时β-catenin高表达的肺癌患者生存期较短,预后更差。综上研究结果,我们揭示了 FBXW2通过泛素化降解β-catenin抑制肺癌细胞转移和侵袭的新机制。
曹明[10](2019)在《食管鳞癌中Mel-18、Bmi-1、CD34及D2-40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Mel-18、Bmi-1、CD34及D2-40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和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7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和手术标本,采用实时定量PCR实验方法检测Mel-18和Bmi-1在食管鳞癌及癌旁组织中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方法对食管鳞癌及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中Mel-18、Bmi-1的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Mel-18、Bmi-1、CD34及D2-40在76例食管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计数食管鳞癌组织CD34阳性的微血管密度(MVD)和D2-40阳性的微淋巴管密度(LVD)。分析e1-18、Bmi-1、CD34及D2-40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和相关性,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实时定量PCR实验结果显示,用域值循环数根据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相对癌旁正常食管组织的基因表达倍数分析,在食管鳞癌组织中Mel-18 mRNA低表达53.94%(41/76)而Bmi-1mRNA高表达63.16%(48/76)。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显示Mel-18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683±0.125,在癌旁食管组织相对表达量为0.917±0.062,食管鳞癌组织中Mel-18蛋白的表达量显着低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20,P<0.001);Bmi-1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985±0.104,在癌旁食管组织相对表达量为0.747±0.131,食管鳞癌组织中Bmi-1蛋白的表达量显着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05,P<0.001)。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食管鳞癌组织中Mel-18阳性表达率为30.3%(23/76),癌旁组织中Mel-18阳性表达率为67.1%(51/76),有统计学意义(χ2=20.646,P<0.05)。Bmi-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77.6%(59/76),Bmi-1在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27.6%(21/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106,P<0.05)。食管鳞癌组织中CD34阳性表达率为88.2%(67/76),癌旁组织中CD34阳性表达率为31.6%(24/76),有统计学意义(χ2=50.630,P<0.05)。食管鳞癌组织中D2-40阳性表达率为80.3%(61/76),癌旁组织中D2-40阳性表达率为23.7%(16/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734,P<0.05)。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el-18蛋白的表达阳性率与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相关,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性别和年龄无明显相关。Bmi-1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与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期、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相关,而与年龄、性别和肿瘤的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食管鳞癌组织中MVD计数为45.76±15.19,而癌旁组织为5.38±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年龄、性别外,食管鳞癌组织中MVD与肿瘤临床病理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和分化程度有关。食管鳞癌组织中LVD计数为11.21±5.84,而在癌旁组织中为4.02±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鳞癌组织中LVD与肿瘤临床病理、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而于年龄、性别无关。Mel-18和Bmi-1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呈负性相关(r=-0.261,p=0.007)。食管鳞癌组织中CD34和D2-40的表达MVD和LVD呈正相关性(r= 0.426,p=0.002)。结论:Mel-18、Bmi-1、CD34及D2-40与食管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可能有望成为食管鳞癌发展及预后的预测指标。
二、C-myc癌蛋白在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myc癌蛋白在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N6-甲基腺嘌呤去甲基化酶FTO和ALKBH5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F TO与肿瘤 |
1.1 F TO与急性髓系白血病 |
1.2 F TO与胶质母细胞瘤 |
1.3 F TO与胰腺癌 |
1.4 F TO与胃癌 |
1.5 F TO与宫颈鳞状细胞癌 |
1.6 F TO与肺癌 |
1.7 F TO与乳腺癌 |
1.8 F TO与其他恶性肿瘤 |
2 ALKBH5与肿瘤 |
2.1 ALKBH5与乳腺癌 |
2.2 ALKBH5与胶质母细胞瘤 |
2.3 ALKBH5与宫颈癌 |
2.4 ALKBH5与胰腺癌 |
2.5 ALKBH5与胃癌 |
2.6 ALKBH5与非小细胞肺癌 |
2.7 ALKBH5与骨肉瘤 |
2.8 ALKBH5与卵巢上皮癌 |
2.9 ALKBH5与膀胱癌 |
2.1 0 ALKBH5与其他肿瘤 |
3 F TO和ALKBH5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
3.1 F TO抑制剂 |
3.2 ALKBH5抑制剂 |
4 结语和展望 |
(2)RNF126通过介导p53泛素化降解影响结直肠癌进展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RNF126 与p53 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与临床病例参数的相关性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抗体和耗材 |
2.1.2 主要仪器 |
2.2 研究对象 |
2.3 实验方法 |
2.3.1 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 |
2.3.2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 |
2.3.3 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ive real-time polymerasechain reaction,q RT-PCR) |
2.3.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RNF126 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以及RNF126与p53 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相关性 |
3.1.1 免疫组化检测RNF126 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 |
3.1.2 RNF126 与p53 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相关性 |
3.1.3 免疫印迹法和q RT-PCR检测RNF126 在结直肠癌中的差异表达 |
3.2 RNF126 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和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相关性分析 |
3.2.1 RNF126 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 |
3.2.2 RNF126 及p53 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关系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RNF126、p53 和p21 在结直肠癌细胞中的表达相关性及分子机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和抗体 |
2.1.2 主要仪器 |
2.2 研究对象 |
2.3 实验方法 |
2.3.1 细胞培养 |
2.3.2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 |
2.3.3 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ive real-time polymerasechain reaction,q RT-PCR) |
2.3.4 siRNA瞬转实验 |
2.3.5 免疫共沉淀 |
3 结果 |
3.1 RNF126 在不同的结直肠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 |
3.2 RNF126、p53、p21和p Rb在 mt P53 结直肠癌细胞中的表达相关性 |
3.3 RNF126、p53、p21和p Rb在 wt P53 结直肠癌细胞中的表达相关性 |
3.4 通过 qRt-PCR 在 RNF126 沉默或过表达的结直肠癌细胞中检测 p53和 p21 的 mRNA 表达情况 |
3.5 免疫共沉淀验证RNF126、p53 和p21 的相关性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RNF126对CR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以及化疗药物敏感性的调控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和抗体 |
2.1.2 主要仪器 |
2.2 研究对象 |
2.3 实验方法 |
2.3.1 MTT实验-细胞增殖 |
2.3.2 MMT实验-细胞耐药 |
2.3.3 细胞侵袭和迁移实验 |
2.3.4 细胞周期实验 |
2.3.5 体内实验 |
3 结果 |
3.1 HCT116 结直肠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实验 |
3.2 HCT-8 结直肠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实验 |
3.3 RNF126 对于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
3.4 RNF126 对于结直肠癌细胞的细胞周期的作用 |
3.5 RNF126 对于结直肠癌细胞的细胞周期的作用 |
3.6 RNF126 对于结直肠癌细胞的化疗药敏感性的作用 |
3.7 体内实验验证RNF126 对裸鼠移植瘤的作用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泛素化连接酶 E3 及其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乙肝病毒X蛋白结合蛋白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预后和对鳞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公共数据库分析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的HBXIP表达差异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设备和软件 |
2.1.1 主要仪器 |
2.1.2 主要软件 |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
2.2.1 Oncomine来源研究对象和分组 |
2.2.2 UALCAN来源研究对象和分组 |
2.3 实验方法 |
2.3.1 Oncomine分析方法 |
2.3.2 UALCAN分析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在头颈癌患者Oncomine数据库研究中,HBXIPmRNA在癌症组织中相对于正常组织过度表达 |
3.2 在头颈癌患者UALCAN数据库研究中,HBXIPmRNA在癌症组织中相对于正常组织过度表达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HBXIP是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预后因子 |
1 前言 |
2 材料试剂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对象分组 |
2.3 实验方法 |
2.3.1 组织芯片制备 |
2.3.2 组织固定、石蜡包埋及切片 |
2.3.3 HE染色 |
2.3.4 免疫组化染色(Ventana自动切片染色仪) |
2.3.5 实时荧光定量(q RT-PCR)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HBXIP蛋白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
3.2 HNSCC中 HBXIP的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3.3 HNSCC患者死亡风险比 |
3.4 HBXIP蛋白表达在HNSCC患者中的预后意义 |
3.5 q RT-PCR检测提示头颈癌组织较正常组织HBXIP mRNA表达增高 |
3.6 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头颈鳞癌组织较正常组织HBXIP蛋白表达增高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蛋白HBXIP在舌鳞癌细胞系中的生物学作用和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试剂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对象分组 |
2.3 实验方法 |
2.3.1 细胞培养 |
2.3.2 细胞培养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及稳定转染 |
2.3.3 siRNA基因沉默转染舌鳞癌细胞系 |
2.3.4 反转录 PCR(逆转录 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CR,RT-PCR) |
2.3.5 MTT细胞增殖实验 |
2.3.6 划痕实验 |
2.3.7 Transwell小室实验 |
2.3.8 Western Blotting实验 |
2.3.9 ELISA实验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中VEGF的表达量 |
2.3.10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HBXIP在舌鳞癌细胞系中的表达 |
3.2 HBXIP基因过表达促进舌鳞癌细胞增殖 |
3.3 HBXIP基因过表达促进舌鳞癌细胞迁移 |
3.4 HBXIP基因过表达促进舌鳞癌细胞侵袭 |
3.5 Western blotting检测HBXIP基因过表达对PI3K/Akt通路及S100A4 蛋白的影响 |
3.6 siRNA靶向沉默HBXIP后验证蛋白表达 |
3.7 HBXIP基因沉默抑制舌鳞癌细胞增殖 |
3.8 HBXIP基因沉默抑制舌鳞癌细胞迁移 |
3.9 HBXIP基因沉默抑制舌鳞癌细胞侵袭 |
3.10 Western blotting检测HBXIP基因沉默对PI3K/Akt通路和S100A4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11 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VEGF表达水平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四部分:HBXIP过表达和基因沉默对裸鼠成瘤影响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试剂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对象分组 |
2.3 实验方法 |
2.3.1 模型制备 |
2.3.2 成瘤期间观察及标本采集 |
2.3.3 组织保存 |
2.3.4 肿瘤组织中提取RNA和蛋白 |
2.3.5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 |
2.3.6 Western Blotting实验 |
2.3.7 ELISA实验检测肿瘤匀浆上清液中VEGF的表达量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裸鼠成瘤情况、体积生长曲线及成瘤体积比较 |
3.2 qRT-PCR方法检测各组成瘤组织中HBXIP mRNA表达 |
3.3 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各组成瘤组织中HBXIP蛋白表达 |
3.4 ELISA方法检测各组肿瘤匀浆液中VEGF表达水平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HBXIP在肿瘤中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SP1、KLF4和P21在卵巢上皮性癌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3 PBS缓冲液配置 |
4 HE染色 |
5 免疫组化方法 |
6 结果判定 |
7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SP1、KLF4、P21 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卵巢交界性肿瘤、卵巢良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
2.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SP1、KLF4、P21 蛋白表达间的相关性 |
3.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SP1、KLF4、P21 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分析 |
4.SP1、KLF4、P21 表达对卵巢上皮性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5)SALL4、MMP13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检索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实验材料 |
2.1 临床资料 |
2.2 实验主要试剂 |
2.3 实验仪器 |
第3章 实验方法 |
3.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3.2 结果判读 |
3.3 生存分析 |
3.4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卵巢上皮性癌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 |
4.2 SALL4蛋白在不同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
4.3 MMP13蛋白在不同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
4.4 SALL4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4.5 MMP13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4.6 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SALL4及MMP13 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
4.7 SALL4、MMP13 基于TCGA中的生存分析 |
第5章 讨论 |
5.1 卵巢上皮性癌的影响因素 |
5.2 EMT与卵巢上皮性癌之间的关系 |
5.3 SALL4与卵巢上皮性癌 |
5.4 MMP13与卵巢上皮性癌 |
5.5 SALL4及MMP13 在卵巢上皮性癌中表达的相关性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癌蛋白CIP2A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天然药物葫芦素B靶向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培养 |
2.2.2 MTT法、CCK-8 法及细胞活性实验 |
2.2.3 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 |
2.2.4 细胞凋亡检测 |
2.2.5 免疫组化 |
2.2.6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 |
2.2.7 细胞自噬实验 |
2.2.8 PP2A活性检测 |
2.2.9 DNA和 siRNA转染 |
2.2.10 RNA制备,反转录PCR与实时定量PCR |
2.2.11 裸鼠皮下荷瘤模型 |
2.2.12 统计分析 |
三、第一部分癌蛋白CIP2A在多发性骨髓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结果 |
3.2.1 CIP2A在MM中高表达并与预后不良显着相关 |
3.2.2 CIP2A高表达促进MM细胞增殖 |
3.2.3 CIP2A高表达促进MM细胞Dex耐药 |
3.2.4 PP2A失活参与CIP2A对MM细胞增殖及Dex耐药的促进作用 |
3.2.5 CIP2A高表达促进体内肿瘤的发生 |
3.3 讨论 |
四、第二部分葫芦素B抑制CIP2A/PP2A/mTORC1 信号轴诱导顺铂耐药的胃癌细胞SGC7901/DDP自噬和凋亡的作用机制 |
4.1 引言 |
4.2 结果 |
4.2.1 SGC7901/DDP是顺铂耐药细胞 |
4.2.2 CuB显着抑制SGC7901/DDP细胞的增殖 |
4.2.3 CuB诱导SGC7901/DDP细胞凋亡并活化自噬 |
4.2.4 CuB通过抑制 CIP2A/PP2A/mTORC1信号轴诱导SGC7901/DDP细胞凋亡并活化自噬 |
4.2.5 CIP2A是CuB诱导细胞增殖抑制、自噬活化和凋亡的关键靶分子 |
4.3 讨论 |
五、结论 |
5.1 癌蛋白CIP2A在多发性骨髓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
5.2 葫芦素B抑制CIP2A/PP2A/mTORC1信号轴诱导顺铂耐药的胃癌细胞自噬和凋亡的作用机制 |
六、参考文献 |
七、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八、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成果 |
九、致谢 |
(7)在T细胞白血病和神经母细胞瘤中靶向癌蛋白MYC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极光激酶B与癌蛋白MYC正反馈环路促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节 极光激酶 B(AURKB)与MYC结合并维持其蛋白稳定性 |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结果 |
第二节 AURKB直接磷酸化MYC增强其稳定性 |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结果 |
第三节 转录因子 MYC/TAL1 共同转录激活 AURKB形成正反馈调节环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第四节 AURKB抑制剂与VCR协同诱导 T-ALL 细胞凋亡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第五节 AURKB促进FBW7泛素化降解稳定其下游靶蛋白 MCL-1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第六节 AZD1152 与 VCR 协同抑制 T-ALL 发病进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硼替佐米(Bortezomib)选择性致死 MYC 高表达肿瘤细胞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已发表及待发表论文 |
致谢 |
(8)SLP-2表达变化与结肠癌增殖和侵袭的关系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结肠癌组织SLP-2的表达与结肠癌的关系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SLP-2在不同结肠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差异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抑制SLP-2 表达对结肠癌细胞株SW620 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抑制SLP-2表达对结肠癌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抑制SLP-2 表达对β-catenin信号通路上下游分子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SLP-2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FBXW2在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肺癌 |
1.2 蛋白质泛素化降解 |
1.3 F-box蛋白与肺癌 |
1.4 FBXW2 |
1.5 β-连环蛋白(β-catenin)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仪器 |
2.2 主要材料与试剂耗材 |
2.3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FBXW2通过其降解基序与β-catenin相互结合 |
3.2 FBXW2降低细胞内β-catenin的蛋白水平和转录活性 |
3.3 FBXW2缩短β-catenin的蛋白半衰期并增强其多聚泛素化水平 |
3.4 AKT1参与FBXW2对β-catenin的降解 |
3.5 FBXW2泛素化降解β-catenin抑制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 |
3.6 p-β-catenin~(Ser552)通过激活MMPs表达促进肺癌细胞迁移侵袭 |
3.7 FBXW2和β-catenin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生存预后关系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常用缓冲液及培养基配方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研究成果 |
(10)食管鳞癌中Mel-18、Bmi-1、CD34及D2-40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
外文论文 |
四、C-myc癌蛋白在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N6-甲基腺嘌呤去甲基化酶FTO和ALKBH5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 何宜宸,陈依梦,吴昌平. 肿瘤, 2021(04)
- [2]RNF126通过介导p53泛素化降解影响结直肠癌进展的机制研究[D]. 王世洋.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乙肝病毒X蛋白结合蛋白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预后和对鳞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孟雪.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4]SP1、KLF4和P21在卵巢上皮性癌的表达及意义[D]. 薛云. 青岛大学, 2020(01)
- [5]SALL4、MMP13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陈昶烨. 南华大学, 2020(01)
- [6]癌蛋白CIP2A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天然药物葫芦素B靶向机制研究[D]. 刘雪文. 湖北医药学院, 2019(02)
- [7]在T细胞白血病和神经母细胞瘤中靶向癌蛋白MYC的机制研究[D]. 江珏. 武汉大学, 2019(06)
- [8]SLP-2表达变化与结肠癌增殖和侵袭的关系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 周超熙.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9]FBXW2在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杨非. 浙江大学, 2019(03)
- [10]食管鳞癌中Mel-18、Bmi-1、CD34及D2-40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D]. 曹明. 山东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