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高级汉语教学理论研究评述(论文文献综述)
彭爽[1](2019)在《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类硕士论文选题分析 ——以2013-2018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检验一个硕士研究生是否有资格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学位论文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同时论文选题是论文写作的基石,要想写好一篇学位论文,选题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文以中国知网2013-2018年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类学位论文中的1039篇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数据统计法、整理归纳法等方法对论文样本进行整理和分析。本文从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类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出发,将这些论文的选题分为教材编写理论探讨、具体教材编写研究、教材微观研究、教学评估、教材与教学关系研究等五小类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类硕士学位论文在选题上具有实践性突出、视角不断深入、内容相对集中、选题界限模糊等特点和不足。本文对这1039篇论文所涉及的高校分布情况以及论文数量最多的六所高校作为代表对其选题进行了探讨,发现学生论文的选题受学校和导师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依赖性,缺乏创新性。由此,本文认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选题需要增强专业性,拓宽选题范围,使论文的选题更具有实用性,更加符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方案对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以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写作的质量。
韩晴[2](2019)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比喻类修辞格使用情况考察及教学对策》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中国也在日益加大与世界的联系,中国文化不断走向世界,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越来越多,他们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不断掌握了一些汉语知识,他们使用习得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进行跨文化交际。汉语运用中,修辞格的运用越来越重要,汉语修辞格是汉语修辞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汉语修辞格在书面表达中能起到对文章润色的作用,能够使语言表达更准确、更生动和更得体。本文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论述对外汉语教学中比喻类修辞格的研究意义、对外汉语教学中比喻类修辞格的研究现状、对外汉语教学中修辞格比喻类的研究方法。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修辞格的论文文献也日益丰富起来,可以从宏观角度,从具体教学角度,从跨文化角度方面分析。第二部分是汉语比喻类修辞格的用法分析,主要为汉语修辞格概述;对外汉语教材和语料库中比喻类修辞格概述;明喻、暗喻和借喻用法分析。第三部分是留学生汉语比喻类修辞格习得情况问卷调查,主要论述调查问卷说明,包括目的、对象和问卷情况说明;调查问卷中明喻、暗喻和借喻修辞的用法举例说明;调查问卷的结果说明。第四部分是针对比喻类修辞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所产生的偏误分析,主要论述留学生使用比喻类修辞格产生的偏误分析;留学生使用比喻类修辞格产生偏误的原因分析,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第五部分是针对留学生汉语比喻类修辞习得情况的教学对策,主要论述教学策略,包括教师自身、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以及学习策略,包括学生自身和教材方面。第六部分是结语部分,总结全文。主要论述本文的结构和研究方法,最后得出结论不同等级的汉语水平、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程度不同,接受能力不同,使用起来也会不同,会造成不同的偏误。针对偏误而得出的教学对策也不足之处,内容上相对较少,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积累更多的经验。
宋扬[3](2014)在《韩国留学生关联副词习得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目前以传统的句法层面考察、对比处理为主,这样做的好处是通过量化的统计研究可以使我们对学习者中介语中某个语法项目的使用情况有比较清晰的了解,缺点是对考察项目的共性特征的揭示和解释还做得不够,中介语研究往往局限于本领域内的探索,对学者者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关注过少,难以据此提出具体可行的教授法,在“理论—实践”的转化上动力不足。本文以韩国留学生关联副词的习得考察为例探索二语习得研究的新视角,其目的—是对学习者使用关联副词时带有规律性的习得特点进行系统的归纳梳理,在观照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同时,也对汉语本体研究有所助益;二是希冀通过研究对象的泛化和细化,对关联副词整体使用进行语表考察后,就其特点进行个案分析(如副词“还”和“也”个案考察),以探索由点及面,以微观个案反映宏观概貌的研究路径并实现研究方法上“量化—质化”的结合,研究领域上中介语语言特点与影响习得的外部因素(教学策略)、学习者内部因素(学习策略)相结合,在全面描写关联副词各语言层面表现特征的基础上,完成对考察项目共性特征的揭示和解释,完成汉语习得研究山“描写到解释”、“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山“中介语—学习者—教学者”三方面构成一个完整闭合的习得研究系统。文章在确定研究目的和方法并阐述所依据的理论背景上,对关联副词的性质和功能作出了定义和描述。从关联副词和他类副词、关联副词和连词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的角度为关联副词确立了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地位。采用了目前学界相对宽松的关联副词分类标准,将关联副词分为典型性关联副词“也、又、再、才、却、就、便、倒、更、还”和非典型性关联副词“非、不、越、都、既”两类,并最终确定了十个待考察的常用关联副词“也、又、再、才、却、就、还、越、都、既”。文章还对现阶段关联副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基本的阐述思路是首先明确关联副词的基本意义用法,然后从本体研究到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就有价值的学术结论进行梳理和总结。第三章基于留学生中介语语料库的数据统计,使用语料库研究法和对比研究法,考察了韩国留学生十个常用关联副词的使用情况。文中选取了北京大学语料库检索系统(CCL)作为韩国留学生对比性语料,中介语语料来自暨南大学中介语语料库(约30万字),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约150万字)。分布对比显示,汉语母语者关联副词平均每十万字出现40.28次,暨南大学中介语语料库关联副词平均每十万字出现54.43次,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关联副词平均每十万字出现68.76次。韩国学习者更频繁的使用关联副词进行句法关联。其中,关联副词单独使用、与连词组成固定搭配句型、成对使用这三种使用方式的平均使用率,韩国留学生要高于汉语母语者;关联副词与副词、关联副词与连词的非固定搭配用法,韩国留学生要低于汉语母语者。我们进一步分析对比两个中介语语料库的关联副词使用率、不同水平等级学习者的使用数据以及学习者的偏误情况,发现关联副词在初级阶段正确率即可达到相当水平,但山初级到中级及以上等级相当长一段时问里,学习者的习得水平并没有得到显着提高,而是出现了一定的反复。高频副词“也、就”和中频副词“还、又、越”的使用率从初级到中高级阶段有着显着的增加,而低频副词“才、既、再、却、都”的使用率虽有所增长,但相对幅度较小。过度使用高频词是韩国留学生使用关联副词最主要的表现特点,涉及到过度使用的副词在句法形式上多表现为:单独在句中关联分句或句法成分、相同或不同关联副词搭配使用。偏误率方面,关联副词可划为四个等级,高偏误率:也、还、就;较高偏误率:既、又;较低偏误率:才、都、再却;低偏误率:越。偏误类型主要由误代、遗漏、错序、赘余、杂糅和其他六类构成,其中,主要的偏误类型为前四类,偏误量按降序可排列为:误代>遗漏>错序>赘余。文中还详细考察了八个常用关联副词的使用情况,考察的基本脉络为“副词各次类使用频率对比→韩国留学生和汉语母语者使用情况对比→关联副词的正确使用→关联副词的偏误情况→从句式角度考察偏误情况”,这—过程为我们揭示了各关联副词具体的习得过程以及偏误情况,有利于我们从微观个案角度理解关联副词总的习得特点,实现对关联副词“总—分—总”的描述、剖析、解释过程。第四章采用了量化研究中的测验调查法,通过“确立测验目的—测验设计—施测—结果统计分析”四个环节,考察非自主输出条件下韩国学习者关联副词的使用状况。结果显示,两种不同样本中的统计数据有同有异。相同之处表现为习得表现、习得规律、学习梯度、习得过程四方面,不同之处为二者拟建的习得难度顺序和统计的具体下位句式的正确率不完全一致。为了解释关联副词习得特点,我们根据测验目的将语料根据逻辑类型、句法特征、搭配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类,分别进行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基于逻辑类型分类的折线图在三个水平区间上的正确率差比小于基于句法特征和搭配方式的分类,后两者对习得过程有比较显着的影响。此外,关联副词的内部兼类量也影响习得效果,副词兼类数量和习得难度成正比。对关联副词习得顺序的考察采取了将两种语料(自然输出和非自然输出)数据相结合的办法并根据不同的语料收集方式采用不同的推导方法。中介语语料库数据采用正确率和正确相对频率进行考察;测验数据主要使用传统的正确率方法,并辅之蕴涵量表法,通过复用系数或量表系数对排列的顺序进行检验。十个关联副词的习得难度等级分为三等,低等难度习得副词为:都、才、越、却;中等难度习得副词为:既、再、就;高等难度习得副词为:也、又、还。第五章和第六章以个案的形式系统全面地考察了偏误率和使用率最高的两个关联副词“也”和“还”的使用情况。文中首先对两个副词的用法和分类进行了归并,确定了关联副词各句式的格式和用法,通过不同句式统计出的使用率、正确率,总结副词的基本习得特点和规律,描述不同阶段学习者副词的正确使用情况和偏误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偏误类型,解释偏误原因,通过正确使用相对频率的计算方法得出副词各句式的习得顺序。文中还从语际对比的角度分析了副词“也”与韩语“(?)”的区别与联系,从而阐明了学习者的习得障碍并据此提出了教学建议。第七章重点探讨了关联副词的学习策略。通过质化研究中的问卷调查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集中的统计和分析,探讨影响习得效果的主要因素。统计发现,学习者学习策略的使用分三个层次,最常用的是补偿策略和认知策略,其次是元认知策略和社交策略,最不常用的是记忆策略和情感策略。统计还反映出优生和差生在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交策略三个学习策略的使用上存在差异。在情感策略的使用上优生和差生没有明显差距。另外,在元认知策略的复习及预习策略上二者的区别也不大。第八章就关联副词的教学策略展开论述,具体考察了现行对外汉语大纲和通用对外汉语教材中关联副词知识点的设置和编排。根据得出的研究结论,对教材和大纲中不符合学习者实际学习规律的部分提出建议。文中进一步对影响习得教学的主要因素展开调查,发现优生和差生对教学策略的选择趋势是一致的,学习者对关联副词的课堂教学情况感到满意,乐于接受的词汇学习方式是让教学者说明该词使用的具体语法规则和语用条件,并对能够提供较多语言参数的练习形式表现出了更多的喜好。据此,我们分别探讨了关联副词的教学原则,提出了“构式—语块”教学设计模式,并列举了部分关联副词的练习题型以供参考。
陈雯雯[4](2018)在《国内近十年TCSL研究现状与思考》文中提出通过综述国内近十年来TCSL研究的现状,涵盖TCSL的学科专业建设、语言要素教学、语言技能教学、教师、教材5大方面的研究文献,归纳出目前国内TCSL的研究发展呈现"六化"趋势(国际化、大众化、信息化、产业化、标准化、多样化)、研究特点具备"四性"(理论性、创造性、适用性、多样性)、研究存在"六多六少"的问题。
肖扬[5](2020)在《对外汉语中高级阅读教材选文研究 ——以《发展汉语》阅读系列教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日益强大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将汉语作为自己的第二语言或者兴趣。与之同时,“汉语热”也推动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外汉语教材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必不可少工具,受到了学者及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阅读课是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中的必修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外汉语阅读教材作为辅助教学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其编写质量应当受到关注。而选文作为阅读教材的主体部分,又影响着整本教材的质量。因此,阅读教材中选取的文章是否合适,在教材编写中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此外,对于中高级两个汉语学习的重要阶段而言,其教材选文的优劣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针对不同阶段阅读教材的选文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是有必要的。本文以《发展汉语》中高级阅读教材为研究对象,对其选文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对教师与学生的调查问卷与访谈,了解学生及教师对教材选文最真实的感受。本文旨在从以上两方面的分析中获得有价值的启示,对对外汉语中高级阅读教材课文的选择提供具有考虑价值的建议与新思路。文章分为五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包括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相关研究综述、研究内容及方法和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是《发展汉语》中高级阅读系列教材选文分析,主要是通过数据统计,从题材、体裁、来源、生词、文章字数、价值取向(场域取向、性别取向、道德与政治价值取向、阶层取向)等方面分析教材,并对其进行总结。第三章是教材使用者调查与访谈分析,主要是通过向老师及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及进行访谈,了解留学生喜欢的选文类型及学生与教师对中高级阅读教材选文的意见及建议。在调查问卷方面,主要涉及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题材、体裁、字数、来源、生词、语言风格等。访谈除涉及以上方面的问题外,也包括学生与教师对教材选文编写的评价。学生访谈方面还另外包括了学生对每类题材、体裁、来源等的详细见解与好恶原因以及对教材所反映中国形象的认识等。第四章是中高级阅读教材选文编写启示,主要基于第二章的结论,以及第三章对留学生及教师的调查问卷及访谈的分析,同时借鉴前人提供的数据资料,总结阅读教材选文选编的启示。主要包含五大部分:关于题材、体裁与语言风格;关于来源;关于生词与字数;关于价值取向与国家形象;关于其他。第五章是结语,总结研究结果,提出研究不足之处并进行展望。
刘悦宁[6](2014)在《美国本土中高级汉语综合教材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美国的汉语教学迅速发展,美国国内对汉语学习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同时也对汉语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陆出版的教材不能适应和满足美国汉语教学需要的情况下,美国本土汉语教师根据美国本土汉语教学环境及其对汉语教材的需求编写并出版了很多汉语教材,其中一些有较好教学效果的教材赢得了美国师生的共同认可被广泛使用并。长期以来,对外汉语教学界一直在探讨海外汉语教材的适应性问题,由于国内对海外教学环境的了解有限,始终未能编写出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本土化汉语教材,因此开展本土化汉语教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两部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本土中高级汉语综合教材出发,分析美国本土汉语教材所具有的适用性及针对性,希望能为编写美国本土化汉语教材开拓思路、提供参考和借鉴。
曾安迪[7](2019)在《西班牙中高级汉语学习者口语学习策略及教学对策研究 ——以巴塞罗那孔子学院为例》文中认为巴塞罗那孔子学院作为全球示范孔院之一,其经营模式和教学模式在西班牙语为母语的国家中推广汉语教学有启发性意义。其学生构成呈多样性,除在校大学生外,还面向社会招生。在巴塞罗那孔院每年对学生的中文学习动机调查中,近几年来一直处于优势的仍为商务需求,同中国的频繁贸易往来及各类商业活动决定了汉语学员的主要学习目的是提高汉语听说能力。然而巴塞罗那孔子学院的课型以综合课为主,授课上重读写。且海外综合课和目的语环境的综合课性质虽然相同,但是侧重点不一,笔者在教学实践和文献阅读中发现西班牙中高级汉语综合课上,学生学习策略与教师教学策略相矛盾不利于学生汉语口语水平的提高。因此以巴塞罗那孔子学院基金会本部中高级学生为例调查了中高级学生的学习策略。调查问卷综合考虑了学生的个体性因素。以Oxford(1990)的《语言学习策略测量量表》为依据设计问卷,并通过调查问卷得出学生的策略使用由强到弱分别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社交策略、记忆策略、补偿策略、情感策略。随后笔者对学生反馈好评达到95%以上的教师和部分中高级学生进行采访,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课程的设置以及课堂活动的设计上探究并总结出适应中高级汉语学习者口语学习策略的综合课教学对策。教师在课堂环境设置上帮助减少学生的焦虑感,可以弥补学生情感策略的使用不足;营造沉浸式目的语环境,并保持教学环节的连贯性,可以辅助补偿策略使用频繁的学习者;帮助学生实现汉语思维化可以引导学生多使用口语学习策略。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帮助赴任西班牙地区的中国教师更好地准备中高级的课程,帮助中高级学生实现学习动机的深化,口语水平的提高。
李云霞[8](2017)在《对外汉语口语课堂话语互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历史发展时间不长,对外汉语教学的事业发展却非常快,近十几年,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提升,汉语迅速走向世界,尤其是在国家汉办大力推动之下,汉语教学已遍及世界各地。这种发展形势一方面促进了学科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学科发展和师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汉语教学推广的过程中,一直受到“三教”(教师、教材、教法)问题的困扰,三者之中,又以教师问题为核心。选择课堂话语互动这一研究内容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课堂是学习者学习的主要场所,所有的教学理念、方法都要经过课堂这一场域的实践检验。其次,以“交际能力”为标准的语言评价体系对课堂教学和学习者的学习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话语互动既是教学的一种基本形态,也是教师促进学习者语言习得的途径,还是学习者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体现。再次,教师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所有的知识、能力、素养和智慧最终都会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改变教师课堂行为可以改变课堂教学的结果。最后,当前教师的培训中缺少针对课堂具体教学细节的培训,这和学界对课堂本身的关注不够有关,也和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研究还不能满足教学培训的需求有关。本研究以话语分析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利用COLT量表对D大学10位对外汉语口语教师的课堂话语互动现状进行了描述,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对教师和学生的问卷和访谈以及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策略,同时也对本研究成果在教师培训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建议。全文共分六章进行论述。前三章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的起点(文献综述)、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第四章以COLT量表为工具,对10位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师的课堂话语互动情况进行观察和描写,并运用话语分析理论对运用量表不能细致描述的特殊的话语互动形式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是在第四章描述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以当前第二语言教学中较为一致的标准——“交际性”为评价指标,对当前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同时也分析了当前对外汉语口语课堂话语互动中,教师促进课堂话语互动的策略和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着重以话语分析理论和师生访谈为基础探寻问题存在的原因。第六章是提高对外汉语口语课堂话语互动的策略与本研究的应用建议。策略的提出也是以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从课堂话语互动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以及话语语境(课堂活动)等方面提出,在提出策略时,以课堂话语互动“应然性”的特点为标准,也加入在对学生和教师访谈过程得到的好的建议和方法。在应用建议部分,主要从和课堂话语互动相关的教师培训提出,希望能引起多方面的重视。本研究一直追求所有的策略和建议都紧密结合学科和课型特点,具体实用,有应用价值。本研究最大的亮点是厘清了课堂话语互动在第二语言课堂中体现的两个层面,一是作为学习者课堂学习过程的话语互动,一是作为学习者学习结果而表现的话语互动。由此注意到教师对课堂教学交际性理解的局限,指出不但要在课堂话语互动中促进学生的交际,同时也要关注学习者在话语互动中输出话语质量的评价和促进的问题。另外一个亮点是没有局限于提出促进课堂话语互动的策略,而是从教师培训的角度提出了应用建议,还对为更好地进行教师培训而在各级别各层次的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的分类中增加“课堂话语互动”类别提出了具体建议。
邱丽[9](2020)在《中高级汉语学习者词汇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文中提出语言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研究较多,但汉语教学界对汉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不算丰富,而且未涉及词汇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的学习是汉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研究中高级学习者的词汇自主学习能力能够给汉语词汇学习和汉语词汇教学提供参考性的意见。本文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给出词汇自主学习能力的概念界定,并提出能力的构成框架。在此基础上编制词汇自主学习能力调查问卷,考察中高级学习者对词汇自主学习能力的认知现状。之后我们选取词汇水平较高的学习者作为研究的个案,利用课堂观察、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获取学习者的词汇学习笔记,描述中高级学习者的词汇自主学习能力具体表现,以及中级汉语学习者与高级汉语学习者在能力上的差异。研究发现,首先,总体来说中高级汉语学习者对词汇自主学习能力认知维度的认识程度最深,行为维度次之,监控维度的认识程度最低。其次,中级汉语学习者和高级汉语学习者在汉语词汇特点的认知、解决词汇学习问题、词汇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词汇学习策略的监控四个考察要素上呈现出显着差异性。在个案研究中,我们发现中级汉语学习者的认知与解决词汇学习问题的一致性高于高级汉语学习者,在词汇学习策略实施上,中级汉语学习者呈现策略使用单一化特点,高级汉语学习者呈现多元化趋势。在词汇学习的自我监控上,中高级汉语学习者对词汇学习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都能进行良好的监控,对词汇学习策略和词汇学习效果的监控侧重点则不一致。最后本研究进一步探究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的来源,总结词汇学习自我监控的不足,分析语言水平和学习动机与词汇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并给出中高级汉语学习者词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建议。
田员源[10](2020)在《韩外大孔院“一对一”中高级远程网络汉语教学研究》文中指出2020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蔓延开来,由于疫情的加剧致使多国多地区延期开学,无法进行正常的线下工作和教学。基于此背景,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借助互联网与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积极开展线上教育教学。韩外大孔院积极响应号召,借助Zoom教学平台开展了为期两个学期的远程网络汉语教学。由于招生人数的减少,在远程网络汉语教学中,韩外大孔院首次出现了“一对一”形式的汉语教学。“一对一”汉语教学有着其独特的优势,针对性和灵活性较强,笔者通过对两个学期“一对一”远程网络教学经验的总结,希望能对今后“一对一”的远程网络汉语教学提供经验和建议的参考。本文的研究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概述远程教育、远程汉语教育及“一对一”远程汉语教育的发展及应用情况,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从教学地点、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学平台等方面介绍韩外大孔院传统汉语教学和远程网络汉语教学的基本情况,总结不同教学形式下汉语教学的特点,为后期教学设计的呈现做铺垫;第三部分依据远程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图式理论及后方法理论,具体详细展示“一对一”中高级词汇、语法和表达训练的教学设计,并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进行分析和说明,为教学反思和教学建议的提出提供参考;第四部分,通过调查全体学生对韩外大孔院远程网络汉语教学在教学形式、教师、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等方面的评价结合对“一对一”中高级学生访谈的结果,指出“一对一”远程网络汉语教学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第五部分,就“一对一”中高级远程网络汉语教学中的不足进行教学反思,并结合案例分析及访谈情况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最后,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及对未来的展望。
二、中高级汉语教学理论研究评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高级汉语教学理论研究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类硕士论文选题分析 ——以2013-2018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综述 |
1.5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类硕士论文选题分类概况 |
2.1 按研究内容分类 |
2.2 按时间分类 |
2.3 按高校分类 |
2.4 小结 |
第三章 按研究内容分类的论文选题统计分析 |
3.1 教材编写理论探讨类 |
3.2 具体教材编写研究类 |
3.3 对外汉语教材微观研究类 |
3.4 教材评估类研究类 |
3.5 教材与教学类 |
3.6 小结 |
第四章 按时间分类的论文选题统计分析 |
4.1 2013年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类选题分析 |
4.2 2014年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类选题分析 |
4.3 2015年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类选题分析 |
4.4 2016年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类选题分析 |
4.5 2017年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类选题分析 |
4.6 2018年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类选题分析 |
4.7 小结 |
第五章 按高校分类的论文选题统计分析 |
5.1 华中师范大学的论文选题分析 |
5.2 黑龙江大学的论文选题分析 |
5.3 兰州大学的论文选题分析 |
5.4 中山大学的论文选题分析 |
5.5 河北大学的论文选题分析 |
5.6 吉林大学的论文选题分析 |
5.7 小结 |
第六章 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类硕士论文选题的特点 |
6.1 论文的选题具有实践性 |
6.2 论文选题视角不断深入 |
6.3 论文选题内容相对集中 |
6.4 论文选题界限模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2013-2018 年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类硕士学位论文统计表 |
附录二 六大高校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类硕士学位论文统计表 |
附录三 各高校2013-2018 年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类硕士学位论文篇数统计表 |
致谢 |
(2)对外汉语教学中比喻类修辞格使用情况考察及教学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意义 |
0.2 研究现状 |
0.3 研究方法 |
1 汉语比喻类修辞格的用法分析 |
1.1 汉语比喻类修辞格概述 |
1.1.1 汉语比喻类修辞格含义 |
1.1.2 汉语比喻类修辞格类型 |
1.2 对外汉语教材和HSK汉语水平考试题中比喻类修辞格概述 |
1.2.1 对外汉语教材中比喻类修辞格概述 |
1.2.2 HSK汉语水平考试题中比喻类修辞格概述 |
1.3 明喻、暗喻、借喻用法分析 |
1.3.1 明喻修辞的用法分析 |
1.3.2 暗喻修辞的用法分析 |
1.3.3 借喻修辞的用法分析 |
2 留学生汉语比喻类修辞格习得情况问卷调查 |
2.1 调查问卷说明 |
2.1.1 调查的目的 |
2.1.2 调查对象 |
2.1.3 问卷情况说明 |
2.2 调查问卷中明喻、暗喻、借喻修辞的用法举例说明 |
2.3 调查问卷的结果说明(附调查问卷) |
3 针对比喻类修辞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所产生的偏误分析 |
3.1 留学生使用比喻类修辞格产生的偏误 |
3.1.1 明喻修辞产生的偏误 |
3.1.2 暗喻修辞产生的偏误 |
3.1.3 借喻修辞产生的偏误 |
3.2 留学生使用比喻类修辞格产生偏误的原因分析 |
3.2.1 内在因素 |
3.2.2 外在因素 |
4 针对留学生汉语比喻类修辞习得情况的教学对策 |
4.1 学习策略 |
4.1.1 学生方面的发展 |
4.1.2 教材方面的改进 |
4.2 教学策略 |
4.2.1 教师方面的发展 |
4.2.2 教学方法的改进 |
4.2.3 教学设计的改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3)韩国留学生关联副词习得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及目的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本题的研究意义 |
1.4 本文的理论背景 |
1.4.1 对比分析理论 |
1.4.2 中介语理论 |
1.4.3 偏误分析理论 |
1.5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
1.5.1 国外二语研究的进展 |
1.5.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
1.5.3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研究的不足 |
1.5.4 CSL的习得研究成果 |
1.5.5 汉语习得研究的展望 |
第二章 关联副词研究综述 |
2.1 关联副词的性质与功能 |
2.1.1 关联副词和他类副词 |
2.1.2 关联副词和连词 |
2.2 关联副词的范围与分类 |
2.2.1 关联副词的范围 |
2.2.2 关联副词的分类与兼类 |
2.3 常用关联副词的研究 |
2.3.1 关联副词“却” |
2.3.2 关联副词“又” |
2.3.3 关联副词“再” |
2.3.4 关联副词“就” |
2.3.5 关联副词“才” |
2.3.6 关联副词“越”、“都”、“既” |
2.3.7 常用关联副词的基本句型 |
第三章 语料库关联副词的使用情况考察 |
3.1 关联副词的总体使用情况 |
3.1.1 关联副词的分布情况 |
3.1.2 汉语母语者的使用情况 |
3.1.3 韩国学习者的使用情况 |
3.1.4 韩国学习者的偏误情况 |
3.2 常用关联副词的使用情况 |
3.2.1 关联副词“就”使用情况 |
3.2.2 关联副词“又”使用情况 |
3.2.3 关联副词“越”使用情况 |
3.2.4 关联副词“才”使用情况 |
3.2.5 关联副词“都”使用情况 |
3.2.6 关联副词“再”使用情况 |
3.2.7 关联副词“却”使用情况 |
3.2.8 关联副词“既”使用情况 |
第四章 基于测验调查的韩国留学生关联副词的习得 |
4.1 测验的目的与设计 |
4.1.1 测验的目的 |
4.1.2 测验的设计 |
4.2 测验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4.2.1 正误率分析 |
4.2.2 试题分析 |
4.2.3 数据对比 |
4.3 基于逻辑类型、句法特征、搭配方式的数据分析 |
4.3.1 试题分类 |
4.3.2 测验结果 |
4.4 基于两种语料的关联副词习得顺序的考察 |
4.4.1 关联副词习得顺序考察的相关说明 |
4.4.2 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关联副词的习得顺序 |
4.4.3 基于测验的关联副词的习得顺序 |
4.4.4 关联副词习得顺序的总体情况 |
4.5 关联副词习得情况的总结 |
4.5.1 测验结果的归纳 |
4.5.2 构式语法理论下关联副词的习得与教学 |
第五章 基于语料库的韩国留学生关联副词“也”的习得 |
5.1 引言 |
5.2 考察范围及“也”的用法、分类 |
5.3 韩国留学生副词“也”的使用情况 |
5.3.1 韩国留学生和汉语母语者使用情况对比 |
5.3.2 各阶段韩国留学生副词“也”的正确使用情况 |
5.3.3 韩国留学生使用副词“也”的偏误类型及原因 |
5.4 韩国留学生使用“也”的偏误原因分析 |
5.5 副词“也”的习得顺序 |
5.6 教学建议 |
第六章 基于语料库的韩国留学生关联副词“还”的习得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方法及语料 |
6.2.1 研究方法 |
6.2.2 语料分类 |
6.3 关联副词“还”的使用 |
6.3.1 基于分类一的副词“还”的使用 |
6.3.2 基于分类二的副词“还”的使用 |
6.4 韩国留学生副词“还”的偏误情况 |
6.5 副词“还”的习得顺序及教学建议 |
6.5.1 副词“还”的习得顺序 |
6.5.2 副词“还”的教学建议 |
第七章 关联副词的学习策略 |
7.1 学习策略概述 |
7.2 关联副词学习策略的调查方法 |
7.3 关联副词学习策略的调查结果 |
7.3.1 学习策略的总体使用情况 |
7.3.2 具体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 |
7.3.3 优生和差生在学习策略上的差异 |
7.4 关联副词学习策略的讨论 |
第八章 关联副词的教学策略 |
8.1 大纲和教材中关联副词知识点的设置和编排 |
8.1.1 大纲中关联副词知识点的设置 |
8.1.2 教材中关联副词知识点的设置 |
8.1.3 大纲和教材中关联副词知识点设置情况的总结 |
8.2 影响习得的主要教学因素 |
8.3 关联副词的教学方法 |
8.3.1 关联副词的教学原则 |
8.3.2 关联副词的教学设计 |
8.3.3 关联副词的练习题型 |
第九章 结语 |
9.1 本文的基本认识 |
9.2 本文的不足 |
附录 |
附录一:关联副词学习策略量表 |
附录二:关联副词测验题 |
附录三:问卷调查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4)国内近十年TCSL研究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及相关研究 |
(一) 学科专业建设 |
1. 学科专业定位 |
2. 语言教学标准建设 |
3. 教学法、教学理念 |
4. 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
5. 课程设置 |
(二) 语言要素教学 |
1. 语音教学 |
2. 词汇教学 |
3. 语法教学 |
4. 汉字教学 |
(三) 语言技能教学 |
1. 汉语综合课 |
2. 听力课、口语课 |
3. 阅读课、写作课 |
4. 教育技术与资源、文化教学、专用汉语教学及其他教学 |
(四) 教师 |
1. 教师知识发展、教师素质发展 |
2. 教师专业技能发展 |
3.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
4. 教师培训 |
5. 教学标准与评估 |
(五) 教材 |
三、研究统计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数量与统计 |
(二) 研究方法 |
四、TCSL教学与研究总结和思考 |
(一) 发展趋势———“六化” (国际化、大众化、信息化、产业化、标准化、多样化) |
(二) 特点———“四性” (理论性、创造性、适用性、动态性) |
(三) 存在的问题———“六多六少” |
(四) 思考———“界限”与“接口” |
(5)对外汉语中高级阅读教材选文研究 ——以《发展汉语》阅读系列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原则研究 |
1.3.2 对外汉语阅读教材编写研究 |
1.3.3 对外汉语教材选文研究 |
1.3.4 其他相关研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发展汉语》中高级阅读教材选文分析 |
2.1 《发展汉语》中高级阅读教材介绍 |
2.1.1 《发展汉语》教材编写原则 |
2.1.2 《发展汉语》中级阅读教材目标及特色 |
2.1.3 《发展汉语》高级阅读教材目标及特色 |
2.2 《发展汉语》中高级阅读教材选文题材分析 |
2.2.1 “题材”的界定 |
2.2.2 教材选文题材分析 |
2.2.3 “实用阅读”版块选文题材分析 |
2.3 《发展汉语》中高级阅读教材选文体裁分析 |
2.3.1 “体裁”的界定 |
2.3.2 教材选文体裁分析 |
2.3.3 “实用阅读”版块选文体裁分析 |
2.4 《发展汉语》中高级阅读教材选文来源分析 |
2.4.1 “选文来源”的界定 |
2.4.2 教材选文来源分析 |
2.4.3 “实用阅读”版块选文来源分析 |
2.5 《发展汉语》中高级阅读教材词汇分析 |
2.5.1 “生词”的界定 |
2.5.2 生词总量分析 |
2.5.3 生词等级分析 |
2.6 《发展汉语》中高级阅读教材选文字数分析 |
2.6.1 “字数”界定 |
2.6.2 教材选文字数分析 |
2.7 《发展汉语》中高级阅读教材选文价值取向分析 |
2.7.1 “价值取向”的界定 |
2.7.2 场域取向分析 |
2.7.3 性别取向分析 |
2.7.4 道德与政治价值取向分析 |
2.7.5 阶层取向分析 |
第三章 教材使用者调查与访谈分析 |
3.1 问卷调查 |
3.1.1 设计思路及调查对象 |
3.1.2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3.2 访谈分析 |
3.2.1 学生访谈 |
3.2.2 教师访谈 |
第四章 中高级阅读教材选文编写启示 |
4.1 关于题材、体裁与语言风格 |
4.1.1 题材方面 |
4.1.2 体裁方面 |
4.1.3 语言风格方面 |
4.2 关于来源 |
4.3 关于生词与字数 |
4.3.1 生词方面 |
4.3.2 字数方面 |
4.4 关于价值取向与国家形象 |
4.5 关于其他 |
第五章 结语 |
5.1 研究结果 |
5.2 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发展汉语》阅读教材学生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发展汉语》中高级阅读教材题材统计表 |
附录三 《发展汉语》中高级阅读教材体裁统计表 |
附录四 《发展汉语》中高级阅读教材选文来源统计表 |
附录五 《发展汉语》中高级阅读教材选文字数统计表 |
附录六 “实用阅读”版块选文题材、体裁、来源统计表 |
致谢 |
(6)美国本土中高级汉语综合教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及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 国内汉语教学界对美国本土汉语教材的研究状况 |
二、 国外汉语教学界对美国本土汉语教材的研究 |
三、 文献综述分析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美国本土中高级汉语教材的编写依据 |
第一节 美国本土中高级汉语教学现状对教材的选择 |
一、 美国本土中高级汉语教学的开展形式 |
二、 美国中高级汉语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 |
三、 美国本土中高级汉语教材使用的基本情况 |
四、 美国本土中高级汉语教材的使用现状分析 |
第二节 美国中高级汉语教学的目标对教材的要求 |
一、 美国的外语学习标准 |
二、 美国对中高级汉语能力的评定标准 |
第三节 美国中高级汉语教学对象对教材的需求 |
一、 美国中高级汉语教学对象的类型 |
二、 不同类型教学对象的学习动机 |
三、 不同类型的教学对象对汉语教材的需求 |
第三章 美国本土中高级汉语综合教材的对比分析 |
第一节 教材的介绍及选择依据 |
第二节 《事事关心》与《文化纵横观》的对比分析 |
一、 教材适用对象及使用时间 |
二、 教学目标 |
三 教材版式与装帧 |
四、 教材体例 |
五、 教材内容 |
六、 练习形式 |
七、 话题分布 |
第三节 两部美国本土中高级汉语综合教材评价 |
一、 两部美国本土中高级汉语综合教材的共同优点 |
二、 美国本土中高级汉语综合教材的不足之处 |
第四章 美国本土中高级汉语综合教材编写的启示与思考 |
第一节 美国中高级汉语综合教材编写策略分析 |
一、 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
二、 教材在不同课程中的适用性 |
三、 保证教材内容的实用性 |
四、 提高教材内容的真实性 |
第二节 美国本土中高级汉语综合教材的编写建议 |
一、 对《事事关心》的编写建议 |
二、 对《文化纵横观》的编写建议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余论 |
一、 如何将汉语本体研究成果用于编写非汉语环境下的汉语教材 |
二、 教材合作编写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西班牙中高级汉语学习者口语学习策略及教学对策研究 ——以巴塞罗那孔子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学习策略研究 |
2.2 汉语学习策略研究概述 |
2.3 汉语综合课口语教学策略研究 |
第三章 巴塞罗那孔子学院中高级学习者口语学习策略调查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量表 |
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1 性别对学习策略的选择的影响 |
3.3.2 语言环境对学习策略的选择的影响 |
3.3.3 学习时间对学习策略的选择的影响 |
3.3.4 年龄对学习策略的选择的影响 |
3.3.5 口语学习策略的使用与学习动机的关系 |
第四章 海外汉语综合课口语教学对策 |
4.1 教学环节的设计 |
4.2 课堂环境的构建 |
4.3 课堂内容的分配 |
4.4 教学活动的设计 |
4.4.1 歌曲任务式 |
4.4.2 情境表演式 |
4.4.3 情感支持式 |
4.4.4 言论表达式 |
第五章 结语 |
5.1 研究不足之处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高级汉语学习者口语学习策略调查问卷 |
附录2 西班牙语问卷 |
附录3 学生访谈大纲 |
附录4 教师访谈大纲 |
附录5 案例 |
(8)对外汉语口语课堂话语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与研究的主要问题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主要问题 |
二、研究的背景 |
(一)“交际能力”的提出改 变了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的理念 |
(二)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追求 |
(三)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研究进一步深化的需要 |
(四)国际汉语教师师资培养的需要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概念的界定 |
(一)对外汉语与汉语国际教育 |
(二)话语与语言 |
(三)课堂话语和话语互动 |
(四)对外汉语口语课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外第二语言课堂话语互动研究 |
(二)国内英语课堂话语互动研究 |
(三)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研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 |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
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教学理论 |
(一) 语言能力、语言功能和交际能力 |
(二) 语言输入理论、语言输出理论和互动理论 |
三、话语分析理论与会话分析理论 |
(一)话语分析 |
(二)会话分析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一)学校的选择 |
(二)教师及其课堂教学的选择 |
(三)受访学生的选择 |
二、研究工具的选择与设计 |
(一)COLT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
(三)访谈提纲的设计 |
三、研究过程的展开 |
(一)进入现场 |
(二)搜集资料 |
(三)整理资料 |
(四)分析资料 |
四、研究的质量问题 |
(一)研究的信度 |
(二)研究的效度 |
(三)研究的推广度 |
(四)伦理问题 |
第四章 对外汉语口语课堂话语互动现状考察 |
一、对外汉语口语课堂话语互动的事件特征 |
(一)课堂活动类型以对生词、语法和课文的讲练为主 |
(二)参与者组织形式以全班活动为主 |
(三)话语内容受课本限制,且大多数与形式有关 |
(四)大部分课堂师生共同控制话语内容时间多,学生控制时间少 |
(五)学生以听说为主,听的目的是为了说 |
(六)学习材料以专门为汉语学习者设计的纸质材料(课本)为主 |
二、对外汉语口语课堂互动中师生话语的交际特征 |
(一)课堂教学使用汉语 |
(二)课堂话语互动中存在真实的和不可预测信息 |
(三)教师持续发言多,学生发言以超小型发言为主 |
(四)以对语音、词汇、语法等形式上的反应为主 |
(五)与前一话语的合并方式以重复为主 |
(六)学生引发话语机会少 |
(七)不同教师对学生使用特定语言形式的期待不同 |
三、对外汉语口语课堂互动中特殊话语形式分析 |
(一)对外汉语口语课堂话轮转换分析 |
(二)对外汉语口语课堂话语修正分析 |
(三)对外汉语口语课堂话语重复分析 |
(四)对外汉语口语课堂话语沉默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一、影响口语课堂话语互动效果的积极因素 |
(一)教师具有良好的口语课型意识 |
(二)教师能够恰当地利用媒介语 |
(三)教师能够充分发挥PPT的教学功能 |
(四)教师在运用一些特殊话语形式的使用上能够满足学生的期待 |
二、存在问题 |
(一)课堂事件缺少交际性特征 |
(二)教师提问新信息少,只关注语言形式 |
(三)学生话语引发和持续发言少 |
(四)教师话语反馈形式单一,且缺少话语重构功能 |
(五)教师缺少课堂话语分析方面的知识 |
(六)学生话语输出质量不高 |
三、问题成因分析 |
(一)教师对课堂话语语境的认识不够全面 |
(二)部分学生参与话语互动的积极性不高 |
(三)教师缺少促进课堂话语互动的具体方法 |
(四)教师对学生话语输出质量不够重视 |
(五)缺少课堂评价标准 |
第六章 研究建议 |
一、提高对外汉语口语课堂话语互动质量的教学建议 |
(一)构建良好的课堂话语语境,学会设计信息差活动 |
(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话语互动的愿望 |
(三)掌握促进话轮生成的能力和技巧 |
(四)要尽量保证学生输出话语的质量 |
(六)制定汉语口语课堂话语互动评价标准 |
二、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建议 |
(一)关于建立课堂话语互动案例库的建议 |
(二)针对职前教师培养的建议 |
(三)针对职中汉语教师培训的建议 |
(四)针对国家汉办外派的非专业的汉语教师和志愿者的培训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COLT量表 |
附录 2:对外汉语口语课堂话语互动调查问卷(学生)-- 中文 |
附录 3:对外汉语口语课堂话语互动调查问卷(学生)-- 英文 |
附录 4:对外汉语口语课堂话语互动调查问卷(学生)-- 蒙文 |
附录 5:对外汉语口语课堂话语互动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 6:对外汉语口语课堂话语互动访谈提纲(学生) |
附录 7:对外汉语口语课堂话语互动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 8:录音转写系统 |
附录 9:课堂录像转录示例 |
附录 10:学生访谈转录示例 |
附录 11:教师访谈转录示例 |
附录 12:研究日志示例 |
图表索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9)中高级汉语学习者词汇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自主学习研究综述 |
1.2.2 语言自主学习研究综述 |
1.3 词汇自主学习能力的概念界定及构成 |
1.3.1 词汇自主学习认知 |
1.3.2 词汇学习行为和词汇学习监控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高级汉语学习者词汇自主学习能力现状调查 |
2.1 问卷编制与实施 |
2.1.1 问卷编制 |
2.1.2 问卷实施 |
2.1.3 信度与效度检测 |
2.2 中高级汉语学习者词汇自主学习能力整体性分析 |
2.2.1 中级汉语学习者词汇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分析 |
2.2.2 高级汉语学习者词汇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分析 |
2.3 中高级汉语学习者词汇自主学习能力差异性分析 |
2.3.1 中级与高级汉语学习者词汇自主学习能力认知维度对比分析 |
2.3.2 中级与高级汉语学习者词汇自主学习能力行为维度对比分析 |
2.3.3 中级与高级汉语学习者词汇自主学习能力监控维度对比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高级汉语学习者词汇自主学习能力的个案研究 |
3.1 研究设计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与实施 |
3.2 学习者认知与“解决词汇学习问题”的相关性分析 |
3.2.1 中级汉语学习者认知与“解决词汇学习问题”的相关性分析 |
3.2.2 高级汉语学习者认知与“解决词汇学习问题”的相关性分析 |
3.3 词汇学习策略实施的分析 |
3.3.1 中级汉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的使用统计及具体分析 |
3.3.2 高级汉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的使用统计及具体分析 |
3.4 词汇学习自我监控过程的分析 |
3.4.1 中级汉语学习者A词汇学习自我监控过程分析 |
3.4.2 高级汉语学习者D词汇学习自我监控过程分析 |
3.5 个案词汇自主学习能力概貌 |
3.5.1 中级汉语学习者词汇自主学习能力概貌 |
3.5.2 高级汉语学习者词汇自主学习能力概貌 |
3.5.3 中高级汉语学习者词汇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
3.5.4 中高级汉语学习者词汇自主学习能力的对比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1 关于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的来源 |
4.1.1 教师引导 |
4.1.2 学习者自身因素 |
4.2 关于学习者词汇学习自我监控的不足 |
4.2.1 中级汉语学习者词汇学习效果监控的维度有待完善 |
4.2.2 高级汉语学习者自我监控的归因意识有待加强 |
4.2.3 中高级汉语学习者缺乏对词汇学习策略有效性的自我监控 |
4.3 关于语言水平与词汇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 |
4.4 关于学习动机与词汇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 |
4.5 研究结论与培养建议 |
4.5.1 研究结论 |
4.5.2 培养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高级汉语学习者词汇自主学习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后记 |
(10)韩外大孔院“一对一”中高级远程网络汉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远程网络教学研究现状 |
1.2.2 远程网络教学在对外汉语领域的研究现状 |
1.2.3 “一对一”远程网络教学在对外汉语领域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韩外大孔院汉语教学情况介绍 |
2.1 韩外大孔院传统汉语教学情况介绍 |
2.2 韩外大孔院远程网络汉语教学情况介绍 |
2.2.1 整体远程网络汉语教学情况介绍 |
2.2.2 “一对一”中高级远程网络汉语教学情况介绍 |
第三章 “一对一”中高级远程网络汉语教学设计的展示与实施 |
3.1 设计思路 |
3.2 理论依据 |
3.3 “一对一”远程网络汉语教学设计的实施案例与分析 |
3.3.1 汉语词汇教学设计的实施案例与分析 |
3.3.2 汉语语法教学设计的实施案例与分析 |
3.3.3 表达训练教学设计的实施案例与分析 |
3.3.4 小结 |
第四章 “一对一”中高级远程网络汉语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 |
4.1 远程网络汉语教学应用效果的调查与分析 |
4.1.1 调查问卷设计 |
4.1.2 调查实施 |
4.1.3 调查结果 |
4.1.4 调查结果分析 |
4.2 “一对一”中高级远程网络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 |
4.2.1 调查结果 |
4.2.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五章 针对“一对一”中高级远程网络汉语教学的反思与建议 |
5.1 教学反思 |
5.2 教学建议 |
5.3 研究中的不足 |
5.4 未来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四、中高级汉语教学理论研究评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类硕士论文选题分析 ——以2013-2018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为例[D]. 彭爽. 广州大学, 2019(01)
- [2]对外汉语教学中比喻类修辞格使用情况考察及教学对策[D]. 韩晴. 辽宁大学, 2019(01)
- [3]韩国留学生关联副词习得考察[D]. 宋扬. 华中师范大学, 2014(12)
- [4]国内近十年TCSL研究现状与思考[J]. 陈雯雯.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8(04)
- [5]对外汉语中高级阅读教材选文研究 ——以《发展汉语》阅读系列教材为例[D]. 肖扬.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6]美国本土中高级汉语综合教材研究[D]. 刘悦宁.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
- [7]西班牙中高级汉语学习者口语学习策略及教学对策研究 ——以巴塞罗那孔子学院为例[D]. 曾安迪.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3)
- [8]对外汉语口语课堂话语互动研究[D]. 李云霞. 东北师范大学, 2017(11)
- [9]中高级汉语学习者词汇自主学习能力研究[D]. 邱丽.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10]韩外大孔院“一对一”中高级远程网络汉语教学研究[D]. 田员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