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檗碱治疗TIA 30 例及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小檗碱治疗TIA 30 例及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一、小檗碱治疗TIA30例及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何霞[1](2021)在《清胃愈疡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伏火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导师林敏主任医师自拟经验方清胃愈疡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伏火证)的临床观察,探讨该经验方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同时结合祖国医学及现代医学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认识与思考,为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7月1日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林敏主任专家门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患者。除去脱落及剔除病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予以清胃愈疡汤口服;对照组32例,予以康复新液及胸腺肽肠溶胶囊口服,7天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及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溃疡愈合时间及溃疡疼痛指数等指标,并在疗程结束3个月后观察两组中临床痊愈及显效患者的复发情况。在观察结束后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复发率及安全性。结果1.症状积分比较:在中医症状总积分方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均有减少(p<0.01),即两组之治疗均有效;各症状单项积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各主症及次症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减少(p<0.05),即清胃愈疡汤对于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确有疗效;而治疗后对照组在口臭及脘腹胀满方面较治疗前积分无明显变化,而其余主症、次症积分均有减少(p<0.05);治疗后两组间相比较,治疗组在缓解溃疡面积、充血、疼痛感、口干、口臭、脘腹胀满效果较对照组更佳(p<0.05),而在溃疡数目、大便症状的改变方面,两组效果差异不明显(p>0.05)。2.症状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6.7%,其中痊愈6人,显效16人,有效6人,无效1人;而对照组有效率为78.1%,其中痊愈3人,显效10人,有效12人,无效7人;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症状疗效比较(p<0.05)有差异性,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3.局部病损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均溃疡期均有缩短,P<0.05,即两组在加快溃疡愈合方面均有疗效,同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疼痛指数在治疗后均有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局部病损有效率为93.3%,其中显效15人,有效13人,无效2人;对照组为71.9%,其中显效13人,有效10人,无效9人;两组患者治疗后局部病损疗效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改善局部病损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4.远期疗效比较: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临床痊愈及显效的患者,其中治疗组随访人数22人,复发患者3人,复发率为13.6%;对照组复发率为46.2%,随访人数13人,复发患者6人,经卡方检验,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比较,p<0.05,两组复发情况具有差异性,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清胃愈疡汤在改善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伏火证)患者的症状方面安全有效,并能有效降低其复发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姜海伟[2](2021)在《基于“毒损脑络”理论黄连解毒汤早期干预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相关“毒邪”进行具体分类,了解各类毒邪的临床分布特征及总体特性,初步分析黄连解毒汤用于PSCI治疗的可行性。2.基于“毒损脑络”理论,通过黄连解毒汤早期干预PSCIND患者,分析其对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实验室指标、中医证候评分的疗效作用,并了解PSCI毒邪的动态变化特点。3.通过实验研究探讨黄连解毒汤干预PSCI的应用时机及部分相关机制,并进一步讨论“毒损脑络”理论对于PSCI病机的合理性。方法1.参考大数据分析结果及“SDSVD量表”中的症状要素,对入选的123例PSCI患者,参考“一般病证+严重、秽浊、迁延邪气”原则制定“PSCI中医毒邪症状要素表”并进行“毒邪”分类,并采用“SDSVD量表”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各类毒邪与各中医证型、非特异性症状、发病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CRP、NSE、D-D、FIB、Hcy)、TOSAT分型、影像学特征(侧支代偿、梗死部位、脑灌注)及认知功能等方面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并从毒邪相兼情况及热性症状存在情况,评价PSCI相关“毒邪”分类方法的临床基础,分析毒邪的共同特性。分布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及Logistic回归分析。2.将60例PSCIN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行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31例加用黄连解毒汤,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1月、3月、6月的MMSE、Mo CA、NIHSS、ADL、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1月的CRP、NSE、D-D、FIB、Hcy值,对治疗后1月、6月的疗效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总结分析“毒邪”的动态变化特点。计数资料根据方差检验情况行t检验或秩和检验,疗效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3.将多发性脑梗死动物模型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24h模型对照组、7d模型对照组、24h黄连解毒汤组、7d黄连解毒汤组。给药28天后对比观察其水迷宫检测结果以了解其认知功能,光镜观察梗死及周围区病理,CD34标记MVD,WB法测Notch信号通路Notch1、Jagged2、Hes1、Stat3蛋白及VEGF蛋白含量,ELISA法检测IL-6、IL-1β、TNF-β、IL-4、IL-10表达情况。各组之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one-way ANOVA)分析。结果1.据“PSCI中医毒邪症状要素表”毒邪分类为热毒、痰毒、瘀毒、腑滞浊毒、正虚蕴毒。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各中医证型与各毒邪分布具有线性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热毒与无多次脑梗死、无高血压、有糖尿病、侧支代偿差、CRP升高、嗜睡相关;痰毒与卒中到PSCI时间短、高脂血症、侧支代偿差、NSE升高相关;瘀毒与有高血压、吸烟、饮酒、小血管或前循环大血管病变、D-D及FIB升高有关;腑滞浊毒与侧支代偿差、CRP升高、嗜睡有关;正虚蕴毒与卒中到PSCI时间短、Hcy升高有关。整体毒邪与侧支代偿差、卒中到PSCI时间短、CRP升高、Hcy升高有关。各类“毒邪”相互交织,热象存在率平均达79.60%,提示各类“毒邪”存在共性及整体统一性。2.黄连解毒汤治疗PSCIND,在MMSE及Mo CA评分方面治疗组起效更早,可显着提高ADL评分(p<0.05)。对热毒内盛、痰浊阻络、腑滞浊留、气血不足证候评分可在治疗早期产生更积极作用(p<0.05),可防阴虚阳亢证进一步加重。治疗组在CRP、NSE、D-D方面的改善作用更明显(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治疗后1月有效性与采用黄连解毒汤,降低热毒内盛评分及清除热毒相关,同时与CRP、NSE值降低、ADL值降低相关。治疗后6月有效性与采用黄连解毒汤、总体毒邪被清除ADL值降低有关。3.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在认知功能行为学方面24h及7d黄连解毒汤组定位航行及空间探索能力优于各模型对照组(p<0.05),24h黄连解毒汤组优于7d黄连解毒汤组(p<0.05)。24h黄连解毒汤组梗死及周围区存活细胞密度相对较高。各黄连解毒汤组在大脑皮层Notch1、Jagged2、Hes1、STAT3蛋白及IL-6、IL-1β、TNF-α、IL-4、IL-10表达改善作用均优于各模型对照组(p<0.05)。24h黄连解毒汤组在Hes1蛋白、IL-6、IL-4的表达优于7d黄连解毒汤组(p<0.05)。各黄连解毒汤组与对照模型组VEGF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24h黄连解毒汤组脑组织MVD显着优于7d黄连解毒汤组(p<0.05)。结论1.对毒邪的分类研究发现,各类毒邪在中医辨证分型、非特异性症状、TOSAT分型、实验室指标、影像学特征方面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趋向性和相关性。多数毒邪相互交织存在,多数存在热性症状,具有整体统一性,采用黄连解毒汤早期干预PSCI具有可行性。2.采用黄连解毒汤干预PSCICN患者可对患者血CRP、NSE、D-D等及中医证候评分产生积极影响,可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黄连解毒汤对其整体毒邪具有清除作用,不单纯局限于热毒。其毒邪动态变化特点进一步反应了毒邪的整体性,也反应了随着病情发展进行“辨证论治”的必要性。3.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尽早使用黄连解毒汤可减轻多发性脑梗死动脉模型大鼠的认知功能行为学损害,其部分机制是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的激活、调节炎性因子及改善梗死周围区域微循环而实现的。“毒损脑络”理论反应了PSCI的病机特点,也反应了PSCI的“防”与“治”的整体一致性。

何柯睿[3](2021)在《花椒新伤油剂对Colles骨折复位固定后早期疼痛、肿胀疗效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对比明确花椒新伤油剂对Colles骨折(CooneyⅠ型、CooneyⅡ型、CooneyⅢ型)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后疼痛与肿胀的影响,证明其在临床上的有效性,为今后花椒新伤油剂的临床应用与推广提供可靠、科学的依据。方法:选取四川省骨科医院2020年4月25日至2021年2月11日的Colles骨折拟行手法复位固定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66例,使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根据病人的收治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复位成功满意后试验组局部缠绕浸润有花椒新伤油剂的纱布,对照组局部涂抹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并对两组都用小夹板固定。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天、治疗后4天、治疗后7天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压痛积分、肿胀积分、瘀斑积分,7天的试验周期结束后按照相应标准进行总体疗效评估,将以上得出数据用医学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明确花椒新伤油剂的临床效应。结果:(1)疼痛VAS评分:组间比较发现在治疗后1天两组的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天两组的疼痛VAS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7天两组的疼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发现在治疗后1天和治疗前、治疗后4天和治疗后1天、治疗后7天和治疗后4天两组的疼痛VAS评分差异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压痛积分:组间比较发现在治疗后1天,治疗后4天,治疗后7天两组的压痛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发现试验组在治疗后1天和治疗前、治疗后4天和治疗后1天、治疗后7天和治疗后4天的压痛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治疗后1天和治疗前、治疗后4天和治疗后1天、治疗后7天和治疗后4天的压痛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肿胀积分:组间比较发现在治疗后1天两组的肿胀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天,治疗后7天两组的肿胀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比较发现试验组在治疗后1天和治疗前的肿胀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天和治疗后1天的肿胀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7天和治疗后4天的肿胀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1天和治疗前、治疗后4天和治疗后1天的肿胀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和治疗后4天的肿胀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瘀斑积分:组间比较发现在治疗后1天两组的瘀斑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天两组的瘀斑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两组的瘀斑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比较发现试验组在治疗后1天和治疗前的的瘀斑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天和治疗后1天、治疗后7天和治疗后4天的瘀斑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治疗后1天和治疗前、治疗后4天和治疗后1天的瘀斑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较治疗后4天的瘀斑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总体疗效评价:组间比较发现7天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体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花椒新伤油剂与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对于Colles骨折复位固定后疼痛、肿胀的总体疗效相当。(2)花椒新伤油剂短期改善Colles骨折复位固定后的痛感以及肢体局部肿胀、瘀斑的效果优于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

陈俊[4](2021)在《717解毒合剂治疗蝮蛇咬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1.1观察717解毒合剂对蝮蛇咬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对蝮蛇伤患者血生化值如心肌酶谱(CK、CK-MB),肝功能指标(AST、ALT),肾功能指标(BUN、CREA),血常规(WBC、CRP),凝血功能(APTT、PT),炎症介质(TNF-α、IL-6、5-HT、Histamine)等值进行检测,探求717解毒合剂治疗蝮蛇咬伤的作用机制。1.2蛋白组学观察蝮蛇伤大鼠创面组织差异蛋白表达:收集各组大鼠腓肠肌创面组织,采用基于双向电泳(2-DE)-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正常大鼠与蝮蛇上大鼠创面蛋白差异表达情况。1.3动物实验观察蝮蛇毒对大鼠致毒效应以及717解毒合剂的治疗作用;屏障环境下,从脏器系数、生化指标、炎症因子水平等方面,观察蝮蛇毒对大鼠的致毒效应。并从NF-κB和MAPK信号通路研究717解毒合剂抗蝮蛇毒治疗蛇伤机制。2方法2.1临床观察:从2018年9月至2020年11月间在江西省中医院外一科住院部就诊的患者中择取150例符合临床试验条件的病患,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分配75例病患。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治疗基础上,每日另口服1剂717解毒合剂,分2次(早、晚饭后)温服。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7天内的病情表现、生化仪检测相关生化指标、ELISA检测TNF-α、IL-6、5-HT、Histamine数值,具体内容为:2.1.1临床疗效;2.1.2两组患者病情程度与临床疗效比较;2.1.3肿胀、疼痛、瘀斑消退时间及治愈时间;2.1.4治疗前后局部症状、全身体征积分及总积分;2.1.5治疗前、治疗后1天、治疗后3天、治疗后7天总积分;2.1.6治疗前后心肌酶谱、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检测2.1.7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因子表达水平。2.2动物实验2.2.1实验一:将16只SPF级SD大鼠随机、对半分成两组,雌雄各半,取蝮蛇毒皮下注射于大鼠左下肢制成蛇伤模型,2h后取2种疮面肌肉进行蛋白质分析,2D-DIGE双向电泳,MALDI-TOF-MS质谱分析,观察大鼠蛋白表达情况,采用软件Mascot distiller过滤基线峰、识别信号峰。应用Mascot软件搜索NCBI数据库,寻找匹配的相关蛋白质,同时查询其功能,来明确鉴定的差异蛋白质为何种蛋白质。2.2.2实验二:52只SPF级SD大鼠(雌雄各半)分为正常组和蝮蛇毒组,蝮蛇毒组再分为2h、4h、12h、24h、36h、72h共计六组,于大鼠左后肢注射蝮蛇毒造模,分别于2h、4h、12h、24h、36h、72h麻醉模型大鼠并取心、肝、脾、肺、肾组织及动脉血。观察:(1)大鼠注射蛇毒后一般反应;(2)生化仪检测血清CK、CK-MB、LDH、AST、ALT、GLDH、ALP、UREA、CREA、UA等数值;(3)观察脏器病理学改变。2.2.3实验三:72只SPF级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蛇毒血清组、低剂量药物组、中剂量药物组、高剂量药物组,共计6组。左下肢注射蝮蛇毒,2小时后给予治疗,蛇毒组尾静脉注射抗蛇毒血清0.6mL/只,717解毒合剂组按5、20、50mL/kg.d剂量灌胃,共灌6天。20只KM小鼠随机、对半分成2组,雌雄各半,按10mL/kg.d剂量灌胃,共灌3天。SD大鼠各组分别于注射蝮蛇毒后2h、治疗后72h、治疗第6天腹腔麻醉后腹主动脉取血、取肝脏组织。观察:2.2.3.1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蝮蛇毒小鼠腹膜情况,镜下大鼠肝脏组织结构;2.2.3.2 ELISA法检测三次取血所得血清中TNF-α、NF-κB含量,第6天所取血清中IL-2、IL-4、IL-6、TNF-α、NF-κB、CRP、INF-β因子表达水平;RT-PCR法检测IκBαmRNA、p38MAPK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iNOS、COX-2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织中NF-кB P50、NF-кB P65表达。3结果3.1临床研究3.1.1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41%、76.39%,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方面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1.2治疗组62例轻、中度患者,治愈17例、显效25例、有效16例、无效4例;11例重度患者,治愈5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3例。对照组65例轻、中度患者,治愈8例、显效20例、有效22例、无效15例;7例重度患者,治愈4例、显效1例、无效2例。两组在轻、中度患者的临床疗效上差异不显着(P>0.05),在重度患者的临床疗效方面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1.3治疗组患者平均肿胀、疼痛、瘀斑消退时间4.48±0.87天、4.95±0.57天、7.43±1.42天,平均住院时间4.98±1.17天;对照组患者平均肿胀、疼痛、瘀斑消退时间5.75±1.01天、6.50±0.86天、8.52±1.44天,平均住院时间6.46±1.45天。两组患者在肿胀、疼痛、瘀斑消退及疾病治愈时间方面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1.4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局部症状积分、全身体征积分、总积分具体为1.48±0.87、1.94±1.15、2.44±1.44;对照组分别为2.46±0.86、2.95±1.15、4.20±1.30,组间差异显着(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3.1.5 717解毒合剂能有效治疗蝮蛇咬伤患者,治疗后两组患者积分均下降,第3天、第7天积分下降明显(P<0.01),比较有统计学意义;3.1.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K、CK-MB、LDH、ALT、AST、BUN、Cr值比较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3.1.7两组患者治疗后的WBC、CRP、APTT、PT、TNF-α、IL-6、5-HT、Histamine数值均下降,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3.2动物实验3.2.1实验一蝮蛇伤模型大鼠较正常大鼠蛋白表达升高斑点为160个,降低的斑点为141个,其中蝮蛇伤四个斑点鉴定蛋白主要含有Myosin-4,Alpha-1B-glycoprotein两种蛋白,初步验证了蛋白组学技术应用于蛇伤早期鉴别诊断标志物筛选的可行性。3.2.2实验二3.2.2.1创面2h后出现中毒现象,4h水肿明显,12h组织液渗出,36h出现自愈趋势,72h开始结痂;3.2.2.2在无菌环境中,蝮蛇毒大鼠脏器或增大或减小,36h后各脏器均有恢复趋势;3.2.2.3治疗后,各组TP、ALB值均降低,GLOB先减小后增大,ALT、AST、ALP、CK、LDH、UREA、CREA、UA值先升高后降低,各指标均有后期恢复趋势;3.2.2.4心肌细胞、肝细胞、肾脏组织4h出现较明显损伤、见炎性浸润,72h出现组织溶解、坏死现象。肺组织后期见轻微肺泡间增宽现象,少见炎细胞浸润。3.2.3实验三3.2.3.1血清组及717解毒合剂中、高剂量组大鼠皮毛光润,精神状态良好,饮食、活动均趋于正常,创面愈合程度高;模型组大鼠皮毛较松散,精神状况不佳,饮食、活动量较少,反应迟钝。造模4小时后小鼠腹部皮下见紫黑色弥漫性出血,72小时症状减轻,中药组减轻更明显。3.2.3.2正常大鼠肝小叶肝细胞排列整齐呈多角形,模型组肝小叶结构稍紊乱,肝细胞体积增大,胞浆染色淡、胞内空泡化,有明显炎细胞浸润,点状坏死灶,717解毒合剂能减轻肝细胞肿胀程度,以高剂量组效果最明显,肝索排列较为整齐,组织结构趋向正常。3.2.3.3蝮蛇伤大鼠血清中TNF-α、NF-κB、IL-2、IL-4、IL-6、CRP、INF-β表达升高;肝组织中COX-2、i NOS、p38MAPK、p-p38MAPK、STAT3、P-STAT3、IκBαmRNA,NF-κB,NF-κB P50蛋白表达升高,p38MAPK mRNA、IκBα蛋白表达下调,717解毒合剂能起到有效的逆向调节作用。4结论4.1 717解毒合剂能有效治疗蝮蛇咬伤患者,减少肿胀、疼痛、瘀斑消退及疾病治愈时间,降低局部症状、全身体征积分及总积分;4.2 CK、CK-MB、LDH、ALT、AST、BUN、Cr,TNF-α、NF-κB、IL-6、p38MAPK、p-p38MAPK、STAT3、P-STAT3、IκBαmRNA、NF-κB P50等可作为蝮蛇咬伤程度及疗效评价指标;4.3 717解毒合剂通过调控NF-ΚB与MAPK信号通路起到抗蝮蛇毒活性,对主要炎症因子具有抑制作用,在治疗后期更具有抗炎活性及免疫调节作用,也为临床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李赛赛[5](2021)在《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HRV和血浆CA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饮食结构的改变等,痰热痹阻在胸痹的发生发展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临床应重视痰热型冠心病患者的存在。临床观察发现,冠心病痰热证患者表现症状与现代医学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状态相符合。研究表明,自主神经系统在“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介导作用,冠心病痰热证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关系密切。导师李平教授创立连夏宁心方,共奏清热化痰以畅血脉,宁心安神以调神明,达到血脉-神明共治之效。本研究临床部分从自主神经角度阐述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和血浆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CA)的干预作用。团队前期通过高效液相-电喷雾-三重四级杆质谱法(HPLC-ESI-MS/MS)分析,显示连夏宁心方的重要有效组分来自黄连、半夏。基础实验以连夏颗粒给药干预,明确对心梗大鼠HRV、血浆CA和炎症反应的影响,并从NGF/TrKA/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连夏颗粒改善交感神经重构的作用机制。研究一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HRV和血浆CA影响目的:初步评价连夏宁心方治疗冠心病痰热证患者HRV和血浆C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共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冠心病痰热证患者80例,随机分配至连夏宁心方治疗组与安慰剂对照组,两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联合连夏宁心方,对照组则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安慰剂,均治疗4周。通过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RV指标(SDNN、SDNN index、SDANN、rMSSD、PNN50)、血浆CA(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肾上腺素(Epinephrine,E)和多巴胺(Dopamine,DA))和痰热证量表评分,验证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的心率变异性、血浆儿茶酚胺及中医证候的有效性。结果:(1)在心率变异性方面,治疗4周后,治疗组SDNN、SDANN、PNN50均有增高趋势,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各指标变化不一,变化趋势均不显着(P>0.05)。治疗4周后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SDNN、SDANN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指标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血浆儿茶酚胺方面,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治疗组NE指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指标变化无显着性(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组间比较,治疗组NE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痰热证评分方面,组内比较,两组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治疗4周与治疗2周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治疗4周与治疗2周比较不具有显着性差异。组间比较,治疗2周时,两组患者痰热证评分疗效相当,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0.795,P=0.378);治疗4周时,治疗组患者痰热证评分较对照组患者痰热证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789,P=0.003)。(4)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连夏宁心方可提高冠心病痰热证患者的HRV,降低血浆CA,改善自主神经功能,但有待于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研究二连夏颗粒对心肌梗死大鼠HRV、血浆CA和炎症反应的影响目的:观察连夏颗粒对心肌梗死大鼠HRV、血浆CA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将造模成功的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连夏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另设假手术组。连续给予相应药物干预30天后,记录大鼠Ⅱ导联心电图,测定大鼠HRV低频功率(Low-frequency power,LF)、高频功率(High-frequency power,HF)和 LF/HF 比值,ELISA法检测血浆CA和血清TNF-α、IL-Iβ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心肌P38蛋白表达,RT-PCR检测心肌P38mRNA水平,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学改变。结果:(1)HRV: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F、LF/HF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LF显着提高(P<0.01),连夏颗粒高剂量组LF/HF显着提高(P<0.01),连夏颗粒中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LF/HF明显提高(P<0.05)。各组之间HF未见明显差异(P>0.05)。(2)血浆CA: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CA含量显着升高(P<0.01)。连夏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大鼠血浆CA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3)血清TNF-α、IL-Iβ: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IL-Iβ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中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大鼠血清TNF-α、IL-Iβ显着降低(P<0.01),连夏颗粒低剂量组血清TNF-α显着降低(P<0.01),连夏颗粒低剂量组IL-Iβ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4)心肌P38蛋白和mRNA: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梗周围区心肌组织P38蛋白和mRNA表达显着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剂量组P38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余组P38蛋白表达有降低趋势,但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中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的P38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连夏颗粒低剂量组P38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6)HE染色: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梗周围区心肌细胞肿胀、排列紊乱,心肌间质出现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连夏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心肌纤维排列较为整齐,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减轻。结论:连夏颗粒可改善心梗大鼠HRV,降低血浆CA水平,减轻炎症反应。研究三基于NGF/TrKA/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连夏颗粒对心肌梗死大鼠交感神经重构的影响目的:探讨连夏颗粒对心肌梗死大鼠交感神经重构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连夏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另设假手术组。干预30天后干预30天后采用在体程控电刺激检测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率,运用Western blot和RT-PCR法检测大鼠心梗周围区TH、NGF/TrKA/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和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TH神经纤维的分布。结果:(1)TH蛋白和mRNA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梗周围区TH蛋白和mRNA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TH蛋白和mRNA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2)免疫组化TH表达及分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TH阳性神经纤维明显增多,形态粗大,分布紊乱,部分聚集成束,模型组TH阳性表达的平均光密度显着增加(P<0.01)。连夏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TH表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TH阳性表达的平均光密度显着降低(P<0.01)。(3)心律失常发生率:电生理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率显着提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P<0.01,P<0.05),连夏颗粒中、低剂量组心律失常诱发率有降低趋势,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4)NGF/TrKA/PI3K/AKT信号通路mRNA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梗周围区心肌组织NGF和TrKA mRNA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NGF和TrKA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连夏颗粒中剂量组NGF和TrKA mRNA表达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P<0.05),连夏颗粒低剂量组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梗周围区PI3K mRNA和AKT mRNA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中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PI3K mRNA和AKT mRNA表达显着下降(P<0.01)。连夏颗粒低剂量组PI3K mRNA和AKT 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5)。(5)NGF/TrKA/PI3K/AKT通路关键蛋白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NGF和TrKA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中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NGF和TrKA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连夏颗粒低剂量组NGF和TrKA蛋白表达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P-PI3K蛋白、P-AKT蛋白、P-Bad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P-PI3K蛋白、P-AKT蛋白、P-Bad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结论:连夏颗粒可能通过调控NGF/TrKA/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了心梗后交感神经重构。

黎莉莉[6](2021)在《千山活血膏贴敷人迎穴治疗颈动脉斑块的探索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疗效指标及安全性指标,评价千山活血膏穴位贴敷治疗颈动脉斑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研究其潜在的作用机制,为穴位贴敷治疗颈动脉斑块提供研究基础,为中医药防治颈动脉斑块提供新的思路,为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治疗方法。方法通过纳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脑病科门诊患者中符合筛选标准的颈动脉斑块患者60例,采用随机分组、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将试验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给予试验药(千山活血膏)、安慰剂(千山活血膏安慰剂),同时两组均给予基础用药(阿托伐他汀钙片),观察周期为90天。以颈动脉彩超结果为主要观察指标,包含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斑块的数量、大小、性质、颈内动脉血流、斑块Crouse积分。以症状积分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脂、凝血功能为次要观察指标。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脂蛋白 a[lipoprotein a,LP(a)]、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载脂蛋白 A1(apolipoprotein A1,ApoA1)、载脂蛋白 B(apolipoprotein B,ApoB),凝血功能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以生命体征(体温、呼吸、脉搏、静息血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沉渣镜检、心电图、肝功能为安全性指标。肝功能包括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glutamic oxalacetic transamin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谷氨酰基转移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肾功能包括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在基线期、治疗30天、60天、90天后的症状积分、生命体征、不良事件,基线期、治疗90天后的颈动脉超声和血脂、hs-CRP、HCY、凝血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的值进行安全性以及总体的疗效评价。试验结果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基线资料方面,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文化程度、体力劳动分级、饮食偏好、吸烟史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年龄、嗜酒史方面存在差异(P<0.05)。既往病史方面,两组患者在颈动脉斑块病程、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比率以及既往用药史方面无差异(P>0.05)。颈动脉超声,两组患者双侧斑块Crouse总积分、右侧斑块Crouse积分、双侧IMT、颈内动脉流速、斑块性质与位置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数据具有可比性。在左侧斑块Crouse积分上存在差异(P<0.05)。在症状积分方面,两组在治疗前除肢体麻木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外,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生命体征、血脂等理化指标方面,两组在治疗前除AST具有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数据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在主要观察指标方面,两组的左侧斑块Crouse积分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但试验组左侧斑块Crouse积分较前下降,对照组较前上升。试验组与对照组右侧斑块Crouse积分均较前下降,但两组治疗后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对照组右侧斑块Crouse积分下降更明显,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双侧IMT自身前后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对比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双侧IMT均呈现试验组治疗后较前降低、对照组治疗后较前升高趋势。对右侧颈内动脉PSV、EDV,治疗前后组间对比均无差异(P>0.05),两组自身前后对比亦无差异(P>0.05),但试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其余主要观察指标在治疗后组间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次要观察指标方面,试验组在症状总分、头痛积分上较对照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照组TC、LDL-C、ApoB、TT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安全性指标,两组除ALT、AST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余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51~60岁人群中,对照组与试验组的右侧PSV在治疗前的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对比亦无差异(P>0.05),但试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却较治疗前升高。在51~60岁人群中,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右侧EDV在基线期便存在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呈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呈升高趋势,但两组治疗后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对于BMI<18.5人群的APPT,在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试验组较前延长,对照组APPT较前缩短。在试验组中,有糖尿病与无糖尿病的人群在治疗前hs-CRP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有差异(P<0.05),无糖尿病人群较前降低,有糖尿病的人群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对照组,无糖尿病和有糖尿病人群均表现为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结论(1)千山活血膏可能具有降低颈动脉斑块患者左侧斑块Crouse积分、双侧IMT、右侧颈内动脉PSV、EDV的作用。千山活血膏可能具有降低51~60岁颈动脉斑块患者右侧PSV、EDV的作用。(2)千山活血膏具有降低颈动脉斑块患者症状总积分、头痛积分的作用,且优于单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对头晕、一过性黑蒙、肢体麻木的改善仍需长期大样本临床观察证实。(3)千山活血膏可能具有延长BMI<18.5的颈动脉斑块患者APTT的作用;可能对无糖尿病、有糖尿病颈动脉斑块患者的hs-CRP调节作用不同。(4)千山活血膏穴位贴敷治疗颈动脉斑块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姬慧茹[7](2021)在《止痛如神汤治疗PPH术后肛门感觉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是肛肠科常见的一种微创手术方式,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Ⅲ、Ⅳ度内痔、以内痔为主的混合痔、环形混合痔及直肠内脱垂等肛肠疾病。相对混合痔外剥内扎术而言,PPH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临床上仍有不少患者饱受并发症所带来的痛苦。有学者将PPH术后肛门疼痛、肛门坠胀、里急后重、控便障碍等短期不适症状称为“PPH术后肛门感觉功能障碍综合征”,这些症状虽然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但在临床上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对PPH手术的满意度,影响术后伤口恢复,并且对患者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临床上对此大多进行随症处理,尚缺乏完善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选用明代《外科启玄》的肛肠疾病经典方剂止痛如神汤,采用口服用药方法,来观察PPH术后肛门疼痛、肛门坠胀、里急后重、控便障碍的改善情况,探讨止痛如神汤治疗PPH术后肛门感觉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的60例患者采用SPSS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出现肛门疼痛、肛门坠胀、里急后重、控便障碍中的两个及两个以上临床症状后予止痛如神汤颗粒冲服,每日一付,一付两次,一周为一个疗程,连服两周;对照组患者出现肛门疼痛、肛门坠胀、里急后重、控便障碍中的两个及两个以上临床症状后予致康胶囊口服,每日三次,每次0.6g,一周为一个疗程,连服两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服药后第1、2、3、7、14天肛门疼痛、肛门坠胀、里急后重、控便障碍的情况,并于服药后1月进行随访记录,利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GraphPad Prism 5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做图分析。结果:最终共有60例PPH术后患者完成病例研究。(1)两组一般情况比较:性别,年龄,术前病程,术前痔疮分度,手术方式,治疗前各症状评分,症状总积分及止痛药物使用情况,P值均>0.05,统计学上无显着差异。提示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基线数据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结果比较:①肛门疼痛:服药后第1、2、3、7天P值均<0.05,统计学上具有显着性差异,第14天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AS评分:服药后第1、2、3、7天P值均<0.05,统计学上具有显着性差异,第14天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无论从肛门疼痛评分还是从VAS评分,在治疗第1、2、3、7天治疗组对PPH术后肛门疼痛止痛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14天效果无显着差异。②肛门坠胀:服药后第1天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3、7、14天P值均<0.05,统计学上具有显着性差异;提示在治疗第2、3、7、14天治疗组对PPH术后肛门坠胀的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③里急后重:服药后第1、2、3天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7、14天P值均<0.05,统计学上具有显着性差异;提示在治疗第7、14天治疗组对PPH术后里急后重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④控便障碍:服药后第1、2、3、7天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4天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在治疗14天治疗组对PPH术后控便障碍的改善效果比对照组好。⑤症状总积分:服药后第1天P>0.05,统计学无明显差异;服药后第2、3、7、14天P值均<0.05,统计学上具有显着性差异;提示在治疗第2、3、7、14天治疗组对PPH术后肛门感觉功能障碍综合征总体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⑥证候总体积分疗效评定:治疗组30例患者,痊愈4例,显效19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30例患者,痊愈1例,显效3例,有效2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7%;P<0.05,差异具有较大的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3)两组预后结果比较:在服药后1月对患者进行随访,治疗组有10例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对照组有4例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其中两组患者肛门疼痛症状均消失。两组遗留症状情况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遗留症状明显少于对照组。肛门疼痛、里急后重、控便障碍分析结果显示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在肛门疼痛、里急后重、控便障碍的预后方面无明显区别;肛门坠胀、症状总积分的分析结果显示P值均<0.05,统计学上具有显着性差异,提示治疗组在肛门坠胀及症状总积分方面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止痛如神汤在治疗PPH术后肛门感觉功能障碍综合征方面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有效缓解PPH术后肛门疼痛、肛门坠胀、里急后重、控便障碍等术后并发症,总体有效率高,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临床值得推广。

姚倩[8](2021)在《清心滋肾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心肾不交型的临床研究及网络药理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观察与评价清心滋肾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心肾不交型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借助液相色谱-质谱连用技术及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清心滋肾方在围绝经期综合征防治方面的具体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及疗效机制。研究方法:临床研究部分:将于2020年01月-2020年12月至江苏省中医院妇科门诊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口服清心滋肾方水煎液,对照组口服坤泰胶囊,观察三个月经周期,分析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证候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改良Kupperman评分)、基础血清性激素E2、FSH、LH水平的变化及安全性评价。网络药理学部分:借助LC/Q-TOF-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技术结合Peakview数据处理平台快速分析构建出清心滋肾方水煎液的质谱数据库,初步鉴定出清心滋肾方水煎液的化学成分,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清心滋肾方的有效活性成分及靶点,获取MPS相关的疾病靶点,两者取交集获得潜在作用靶点,利用网络拓扑关系及信号通路分析确定清心滋肾方防治MPS的有效活性成分、核心靶点及作用机制,并对有效活性成分及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研究结果:临床研究部分:(1)总有效率:试验组为86.67%,对照组为70.0%,组间比较: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2)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试验组分值为19.73±4.71、对照组分值为19.37±4.31,治疗后试验组分值为6.80±4.16、对照组分值为9.40±4.90,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数值均较前明显下降(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的中医证候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3)改良Kupperman评分:治疗前试验组分值为28.13±6.21、对照组分值为27.50±5.30,治疗后试验组分值为12.13±3.42、对照组分值为15.33±4.51,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改良Kupperman评分数值均较前明显下降(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的改良Kupperman评分数值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4)血清E2水平:治疗前试验组E2值为24.00±9.78、对照组E2值为25.74±11.91,治疗后E2值为38.43 ±6.93、对照组E2值为41.61±13.47,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E2值均较前明显上升(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E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FSH水平:治疗前试验组FSH值为61.82±18.03、对照组FSH值为62.75±28.86,治疗后 FSH 值为 33.70±11.20、对照组 FSH 值为 43.28±22.98,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FSH值均较前明显下降(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的FSH值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6)血清LH水平:治疗前试验组LH值为34.34±21.10、对照组LH值为33.06±21.58,治疗后LH值为15.58±8.01、对照组LH值为20.59± 10.17,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LH值均较前明显下降(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的LH值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7)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均正常。网络药理学部分:(1)运用LC/Q-TOF-MS联用技术构建清心滋肾方水煎液质谱数据库,通过与标准品、质谱裂解规律、文献信息的比对分析指认出清心滋肾方中的83个化学成分;(2)利用数据库检索获取清心滋肾方活性成分的靶点及MPS疾病的靶点,两者取交集,确定本研究的潜在作用靶点;(3)构建网络拓扑图并行通路富集分析,从获取的155条疾病相关通路中筛选获得MAPK、PI3K-Akt、TGF-β、Wnt、NF-κB、Toll样受体等1 9条已被证实的疾病显着相关通路,确定了小檗碱、表小檗碱、巴马汀、黄连碱、莲心碱、槲皮素等23个有效活性成分,以及MAPK1、SRC、TP53、MAPK3、AKT1、CASP3等13个核心靶点,最后经分子对接验证了网络药理学预测靶点的可靠性。研究结论:临床研究表明,清心滋肾方能有效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心肾不交型患者的临床症候群及血清性激素水平,且无明显不良事件,可于临床推广应用于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心肾不交型患者。网络药理学研究表明,清心滋肾方在MPS的防治方面存在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这与中医理论阐释清心滋肾方的疗效机制存在一致性,为清心滋肾方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赵先阳[9](2021)在《芪贞降糖颗粒对肝肾阴虚型早期DR患者临床疗效观察及对Hif-1α/VEGF/VEGFR2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选用芪贞降糖颗粒,通过临床研究,观察芪贞降糖颗粒对肝肾阴虚型早期DR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DR患者血清Hif-1α、VEGF含量的影响。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芪贞降糖颗粒对大鼠视网膜组织中Hif-1α、VEGF、VEGFR2表达的影响,以及视网膜组织Ki67、PCNA表达分布情况,探讨芪贞降糖颗粒对Hif-1α/VEGF/VEGFR2信号通路的影响及防治DR的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观察:按照要求纳入64例NPDR患者,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加用羟苯磺酸钙胶囊,治疗组予前者相同治疗方案,并加用芪贞降糖颗粒。持续治疗24周,比较两组血清学指标及VEGF、Hif-1α含量,并同时观察,症状、证候、视力、眼底等相关指标。2.动物研究:选择100只SD大鼠,15只为空白组,其余75只为造模组,用STZ诱导形成DM大鼠。高脂饲料喂养DM大鼠,经过10周,作为DR模型。D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以及芪贞低、中、高剂量组分别干预12周。西药组用羟苯磺酸钙0.135g/kg·d灌胃。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以1.35、2.7、5.4g/kg·d中药灌胃。空白、模型组作为比较用0.9%Na Cl灌胃。干预结束时,取每只大鼠的血标本、眼球视网膜组织。检测血样中FPG含量;对视网膜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结构;Western Blotting法测VEGF、VEGFR2和Hif-1α的表达;免疫组化观察Ki67、PCNA表达情况。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下降(P<0.01);芪贞治疗组下降更显着(P<0.01)。治疗后视力积分,治疗组好转更显着(P<0.01)。治疗组眼底体征好转更显着(P<0.01)。芪贞治疗组有效率更佳(P<0.01)。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FPG、2h PG、Hb A1c下降(P<0.01);治疗后芪贞治疗组FPG、2h PG好转更显着(P<0.05)。两组治疗后VEGF、Hif-1α均下降(P<0.01);治疗组下降更显着(P<0.01)。2.动物实验结果:药物干预后,西药组FPG与模型组一致(P>0.05);芪贞低、中、高剂量组FPG均优于模型组(P<0.01)。空白组视网膜Ki67、PCNA表达量很少,其他各组表达量均比空白组有不同程度增加。西药组、芪贞中、高剂量组Hif-1α下降显着(P<0.01或P<0.05);模型组干预后VEGF、VEGFR2较空白组升高(P<0.01);西药组、芪贞中、高剂量组VEGF、VEGFR2下降优于模型组(P<0.05)。结论:芪贞降糖颗粒有效减轻患者症状,调节血糖,改善患者视力和眼底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抑制Hif-1α/VEGF/VEGFR2信号通路,延缓DR发展。

章凯文[10](2020)在《基于文本数据挖掘探讨2型糖尿病的中医方药证治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方证关联的原理,在全面收集中医药临床防治2型糖尿病的文献的基础上,引入数据挖掘的方法,从中医辨病与辨证及中西医结合等不同维度上,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中医辨治思路、组方用药及方证对应的规律,以为基于文本数据的中医药相关领域的研究探索一种新的思路,为提高中医临床防治2型糖尿病的水平及新药创制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医”、“中药”、“中医药”,“2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T2DM”为主题词,全面收集中国知网(CNKI)从建库至2019年10月有关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的文献。将信息提取到Excel表中,包括文献编号、文题、第一作者、发表年份、证型、对照组干预措施、治疗组干预措施、方剂名称、方药组成、剂型、剂量等,对中药名、西药名、证型进行规范化处理,使之成为结构化数据。将规范以后的结构化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中,使用软件中的统计报表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976篇文献,涉及10种并发症,18种合并症,5种伴随主症;所用中药剂型涉及9利种,其中较多使川的有汤剂、颗粒剂、丸剂及胶囊。在中医辨病与辨证论治二种模式中,辨证论治文献占比超过四分之三。2.总体用药规律:用药谱涉及344味药,使用频数较高的前30位药的配伍涉及传统方剂主要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泽泻汤、二陈汤等;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麦冬、炒白术、茯苓、当归、丹参、葛根、黄连等。3.因病论治的高频药味所涉及的古方主要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泽泻汤等,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麦冬、当归、川芎、丹参、赤芍、葛根、天花粉、炙甘草等。4.辨证论治的高频药味所涉及的古方主要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泽泻汤、二陈汤等,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丹参、泽泻、茯苓、炒白术、当归、川芎、葛根、黄连等。5.本病的中医辨证涉及证型共有89种,较多见的证型有气阴两虚血瘀、气阴两虚、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痰瘀、阴虚热盛、湿热困脾、痰瘀互结、肾虚血瘀。其中气阴两虚血瘀证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麦冬、太子参、丹参、当归、川芎、赤芍、地龙等;气阴两虚证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四物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麦冬、玄参、五味子、丹参、茯苓等;气虚血瘀证高频用药涉及补阳还五汤、桂枝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六味地黄丸、增液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生黄芪、当归、川芎、红花、赤芍、地龙、川牛膝等;气阴两虚痰瘀证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增液汤、二陈汤、泽泻汤、四物汤、补阳还五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玄参、黄精、清半夏、茯苓、丹参等;阴虚热盛证高频用药涉及六味-知柏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生地、麦冬、山药、知母、黄连、天花粉、丹皮等;湿热困脾证高频用药涉及三仁汤、茵陈蒿汤、葛根芩连汤、五苓散、泽泻汤、平胃散、二陈汤、四君子汤等方,核心药味有茯苓、炒白术、葛根、黄芩、黄连、清半夏、陈皮、丹参等;痰瘀互结证高频用药涉及平胃散、泽泻汤、二陈汤、小陷胸汤、补阳还五汤、四君子汤等方,核心药味有清半夏、陈皮、竹茹、茯苓、丹参、赤芍等;肾虚血瘀证高频用药涉及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四物汤-桃红四物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炙黄芪、丹参、川牛膝、红花、川芎等。6.单纯中医治疗的组方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理中丸、泽泻汤、二陈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苍术、茯苓、黄连、丹参、葛根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组方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泽泻汤、二陈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炒白术、茯苓、当归、丹参、葛根等。7.2型糖尿病并发症与合并症的组方规律:(1)并发症的组方用药:并发肾病的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泽泻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丹参、泽泻、茯苓等;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肾气丸、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汤、当归四逆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生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地龙、鸡血藤等;并发视网膜病变的高频用药涉及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增液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玄参、山药、枸杞子、桃仁、红花、赤芍、当归、丹参、三七、葛根等;并发周围血管病变的高频用药涉及增液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葛根芩连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当归、川芎、丹参、地龙、水蛭、川牛膝、桂枝等。(2)合并症的组方用药:合并高脂血症的高频用药涉及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增液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葛根芩连汤、二陈汤、泽泻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丹参、清半夏、炒白术、茯苓、山楂、黄连、葛根等;合并抑郁症的高频用药涉及逍遥散、柴胡疏肝散、酸枣仁汤、百合地黄汤、六味地黄丸、四物汤、二陈汤、泽泻汤等方,核心药味有柴胡、白芍、当归、炒白术、茯苓、炙甘草、酸枣仁、郁金等;合并高血压的高频用药涉及六味地黄丸、增液汤、玉液汤、二陈汤、泽泻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子、清半夏、陈皮、茯苓、炒白术、丹参、川芎、钩藤等。结论:1.2型糖尿病的中医组方主要涉及益气健脾、滋养肝肾、补肾温阳、养阴生津、祛湿利水、清热泻火、祛浊化痰、活血散瘀、理气升阳、温里祛寒等多类药的配伍,与该病的中医证型及其所涉病机要素(气阴二虚、血瘀、痰瘀、脾虚/气虚、湿热、肾虚、阴虚、热盛、肝郁、痰湿)之间具有良好的对应性。2.因病与因证不同辨治思路组方中的核心药味趋同,反映了整体用药的稳定性。辨证论治中不同证型涉及配伍药类及其药味基本类同,但各证型的组方在主体用药配伍的药味多寡及主次轻重上有所不同,表明辨证论治中病证-方药之间的关联性。3.2型糖尿病的四种并发症均以黄芪补气为核心,但各症的核心配伍有所不同,表现为重视脏腑经脉定位及对某些专属方/药的选择。三种不同合并症的组方在主体结构和核心药味选配方面各有侧重,其中合并高血脂和高血压都涉及健脾祛湿化痰,高血脂兼行滋养肝肾、清热泻火及祛瘀活血,高血压则侧重于平肝祛风活血,抑郁症则主要定位于养血疏肝,健脾调神。4.本次考察将重点聚焦于药组或药群及核心药味的配伍关系上,同时与着名成方联系起来分析,有利于发现此类方剂的配伍规律。2型糖尿病的中医防治方药的总体用药谱的高频药味所涉及的着名成方主要有六味地黄丸、生脉散、玉液汤、增液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葛根芩连汤、二陈汤、泽泻汤等,表明经典古方在实际应用中的普适价值。5.一定文本数量基础上的药谱及药用频数的分析可以反映出总体用药的范围和趋于集中的核心药味。不同支持度条件下的核心药味配伍关系总体上与对药对、药组及药群的分析结果相一致。提示本次数据分析具有良好的效度及稳定性。6.辨证论治条件下,基于核心药味的功效所蕴含的治法,可以推测此类方剂中进退变化可能涉及到的药对或药组及药群,而同类治方中核心药味对于专病治疗具有潜在价值。基于中医病证/病机-治法-方药的关系,参考药味性能,从本次所获得的核心方药及其药法中可以预测到2型糖尿病中医组方用药的总体规律。

二、小檗碱治疗TIA30例及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檗碱治疗TIA30例及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清胃愈疡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伏火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1.6 病例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评价标准
        2.4 安全性评价
        2.5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及分析
    1.病例纳入情况
    2.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2.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2.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2.3 两组患者的病程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主症、次症评分比较
    3.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3.1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3.2 两组患者症状总疗效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各症状积分比较
    4.两组局部病损疗效比较
    5.两组患者远期疗效比较
    6.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西医学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认识
        1.1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因病机
        1.2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治疗
    2.中医学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认识
        2.1 病名流溯
        2.2 病因病机
        2.3 现代中医学家对ROU的认识
    3.清胃愈疡汤的组方分析
        3.1 导师对ROU的认识
        3.2 清胃愈疡汤得组方分析
        3.3 单味药方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随机分组表
    临床病例观察表
    中医症状评分表
致谢

(2)基于“毒损脑络”理论黄连解毒汤早期干预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对PSCI相关中医“毒邪”分类的研究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纳排标准
        3.观察指标及研究方法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1.入选患者中医证型及有关实验室指标的总体分布情况
        2.各中医证型与所观察指标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3.毒邪的分类与所观察指标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4. 各中医证型与相应毒邪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
        5. 各类毒邪相兼情况分布特征
        6. 各类毒邪中热性症状存在情况
        7. 各类毒邪与所观察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PSCI的中医证候学研究
        2.对PSCI毒邪的分类定义
        3.对PSCI中医证型及毒邪分类研究结果的解读及探讨
        4.对于“素毒”与“新毒”的理解
        5.PSCI毒邪的整体统一性及黄连解毒汤治疗的可行性
        6.本研究需要进一步延伸的方向
第二部分:早期应用黄连解毒汤对PSCIND患者的疗效观察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纳排标准
        3.分组情况及治疗方法
        4.观察指标及研究方法
        5.统计学方法
    结果
        1.黄连解毒汤对认知功能MMSE评分的影响
        2.黄连解毒汤对认知功能MoCA评分的影响
        3.黄连解毒汤对神经功能NIHSS评分的影响
        4.黄连解毒汤对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的影响
        5.黄连解毒汤对各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
        6.黄连解毒汤对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7.对治疗后1 月、6 月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讨论
        1.PSCI的治疗与“毒损脑络”学说
        2.黄连解毒汤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3.导师组有关黄连解毒汤在认知障碍方面的研究基础
        4.对神经、认知功能及ADL评分的影响作用分析
        5.对各中医证候评分及有关毒邪的动态影响作用分析
        6.对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作用分析
        7.本研究的意义及仍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部分:黄连解毒汤对脑梗死动物模型认知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引言
    实验动物与方法
        1.实验动物
        2.试剂及仪器
        3.多发性脑梗死大鼠动物模型的制作
        4.随机分组及给药
        5.大鼠脑组织取材
        6.指标检测及方法
        7.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各组大鼠的行为学认知功能检测
        2. 各组大鼠皮层组织 HE 染色病理检查
        3. 各组大鼠脑组织梗死周围区 MVD 检测
        4.各组大鼠脑皮层组织Notch信号通路及VEGF蛋白检测
        5.各组大鼠脑皮层组织炎性相关因子的检测
    讨论
        1.对PSCI发生机制的认识及所观察指标的选择
        2.黄连解毒汤对于脑缺血及PSCI影响的可能机制
        3.对PSCI相关信号通路的选择
        4.动物造模方法的选择
        5.对实验分组方法的选择
        6.对实验结果的解读及分析
        7.本研究的意义及有待延伸的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毒损脑络”学说与卒中后认知障碍
    参考文献
附录2 血管性痴呆中医证候诊断量表(SDSVD)
附录3 PSCI中医毒邪症状要素表
附录4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
附录5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
附录6 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量表
附录7 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
附录8 各组实验动物水迷宫活动轨迹图例
附录9 各组实验大鼠梗死区及梗死周围区 HE 染色病理结果
附录10 各组实验大鼠梗死区及梗死周围区微血管密度情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3)花椒新伤油剂对Colles骨折复位固定后早期疼痛、肿胀疗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现代医学对于DRFs及 Colles骨折的认识
        2.1.1 一般认识
        2.1.2 流行病学相关
        2.1.3 解剖及生物力学相关
        2.1.4 DRFs的分型
        2.1.5 Colles骨折的治疗要求
        2.1.6 手法复位治疗方式
        2.1.7 手法复位后再次位移的原因研究
        2.1.8 手术治疗方式
    2.2 现代医学对于骨折后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研究现状
        2.2.1 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炎性介质及细胞因子研究现状
        2.2.2 现代医学对于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现状
    2.3 传统医学对于骨折早期的一般认识
        2.3.1 传统医学骨折后的手法复位与固定
        2.3.2 传统医学关于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思路
        2.3.3 传统医学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机理的动物实验研究现状
        2.3.4 传统医学关于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现状
    2.4 花椒新伤油剂及相关研究进展
        2.4.1 花椒新伤油剂的组成药物
        2.4.2 花椒新伤油剂的组方功效
        2.4.3 花椒新伤油剂组成药物的现代药理作用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来源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3.2.1 西医诊断标准
        3.2.2 骨折分型标准
        3.2.3 中医证候分型诊断标准
        3.2.4 纳入标准
        3.2.5 排除标准
        3.2.6 剔除和脱落标准
        3.2.7 剔除和脱落病例的处理标准
        3.2.8 终止临床试验的标准
    3.3 临床研究方法
        3.3.1 样本量的设计
        3.3.2 随机的方法
        3.3.3 对照的方法
        3.3.4 盲法的实施
    3.4 治疗方法
        3.4.1 骨折复位前的必要准备
        3.4.2 手法整复
        3.4.3 小夹板固定
        3.4.4 试验组处理
        3.4.5 对照组处理
    3.5 外敷药物制剂
    3.6 试验周期内的要求
    3.7 观察指标
        3.7.1 一般资料情况
        3.7.2 疗效性评价
        3.7.3 总体疗效评价标准
    3.8 安全性评价
    3.9 依从性评价
    3.10 不良事件处理
    3.11 伦理学处理原则
    3.12 统计分析
    3.13 技术研究路线
4 临床研究结果
    4.1 研究完成情况
    4.2 基线资料对比情况
        4.2.1 两组一般资料情况
        4.2.2 两组治疗前疗效评价指标情况
    4.3 治疗前后疗效评价指标对比情况
        4.3.1 两组疼痛VAS评分情况
        4.3.2 两组压痛积分情况
        4.3.3 两组肿胀积分情况
        4.3.4 两组瘀斑积分情况
        4.3.5 总体疗效评价情况
    4.4 安全性评价
    4.5 依从性评价
5 讨论
    5.1 试验结果的讨论
        5.1.1 治疗前的两组基线资料情况
        5.1.2 治疗后与治疗前的疗效评价指标差异情况
        5.1.3 总体疗效情况
    5.2 骨折分型方式的选择依据
    5.3 对照药物的选择依据
    5.4 花椒新伤油剂改善疼痛、肿胀机制的可能原因分析
    5.5 关于花椒新伤油剂的临床用药安全性的讨论
6 研究结论
7 研究的展望与不足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1 附录
    附表1 疼痛VAS评分
    附表2 压痛积分
    附表3 肿胀积分
    附表4 瘀斑积分
    附表5 总体疗效评价

(4)717解毒合剂治疗蝮蛇咬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英文缩写词注释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717 解毒合剂治疗蝮蛇咬伤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纳入
        2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分析
        2 试验结果分析
    第三节 讨论
        1 中医学对蝮蛇咬伤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蝮蛇咬伤的认识
        3 717 解毒合剂治疗蝮蛇咬伤的机制探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蝮蛇伤大鼠创面组织差异蛋白组学初步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小结
    第二节 屏障环境下蝮蛇毒对动物致毒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小结
    第三节 717 解毒合剂抗蝮蛇毒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小结
第三章 不足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
    3 不足与展望
附录一:试验相关表格 717解毒合剂治疗蝮蛇咬伤临床试验病例观察表
附录二:综述 蛇毒的中毒机制与植物药干预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5)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HRV和血浆CA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痰热证与冠心病
        1 冠心病概述
        1.1 中西医关于该病的认识
        1.2 导师对该病的认识
        2 从痰热论治冠心病依据
        2.1 中医理论依据
        2.2 现代研究依据
        3 连夏宁心方治疗冠心病依据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自主神经系统与心脏节律的关系
        1 心脏自主神经分布
        2 心脏中的自主神经受体
        3 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
        4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与心律失常
        4.1 房颤
        4.2 室性心律失常
        4.3 电风暴
        4.4 心脏性猝死
        5 自主神经功能评价指标
        5.1 心率变异性
        5.2 血浆儿茶酚胺
        5.3 心率减速力
        5.4 窦性心率震荡
        6 干预自主神经防治心律失常的策略
        6.1 β受体阻滞剂
        6.2 迷走神经刺激
        6.3 肾去神经术
        6.4 针灸
        6.5 中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HRV和血浆CA的影响
    前言
    1 研究对象
        1.1 患者来源
        1.2 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简单随机分组
        2.3 随机方案隐藏
        2.4 盲法设计
        2.5 样本量计算
        2.6 伦理学原则
        2.7 治疗方案
        2.8 观察时间点
        2.9 观察指标
        2.10 质量控制
        2.11 统计分析
        2.12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纳入与完成情况
        3.2 基线分析
        3.3 疗效指标分析
        3.4 安全性指标
    4 讨论
        4.1 冠心病痰热证型的探讨
        4.2 冠心病痰热证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关系密切
        4.3 HRV分析方法
        4.4 一般资料分析
        4.5 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HRV的影响
        4.6 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血浆CA的影响
        4.7 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连夏颗粒对心肌梗死大鼠HRV、血浆CA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引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适应性喂养
        2.2 建立心肌梗死模型
        2.3 分组及给药
        2.4 心率变异性检测
        2.5 取材及样品处理
        2.6 HE染色
        2.7 ELISA检测
        2.8 Western Blot检测心肌P38蛋白
        2.9 RT-PCR检测心肌P38mRNA
        2.10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3.2 各组大鼠HRV结果比较
        3.3 各组大鼠血浆儿茶酚胺的水平
        3.4 各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含量比较
        3.5 各组大鼠心肌P38蛋白和mRNA表达比较
        3.6 各组大鼠HE染色结果
        3.7 HRV与血清TNF-α、IL-1β的相关性分析
        3.8 HRV与心肌P38蛋白和mRNA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NGF/TrKA/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连夏颗粒对心肌梗死大鼠交感神经重构的影响
    引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建立心肌梗死模型
        2.2 分组及给药
        2.3 电生理检测
        2.4 心肌标本取材及处理
        2.5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2.6 Western blot检测
        2.7 Real-time PCR检测
        2.8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存活情况
        3.2 连夏颗粒对心梗大鼠交感神经重构的影响
        3.3 连夏颗粒对心梗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
        3.4 连夏颗粒对心梗大鼠NGF/TrKA/PI3K/AKT信号通路mRNA表达的影响
        3.5 连夏颗粒对心梗大鼠NGF/TrKA/PI3K/AKT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千山活血膏贴敷人迎穴治疗颈动脉斑块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颈动脉斑块的西医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现状
        2 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3 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机制
        4 颈动脉斑块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
        5 颈动脉斑块的西医治疗
        6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颈动脉斑块的认识
        1 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病因病机
        2 颈动脉斑块的中医治疗
        3 穴位贴敷的优势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一、研究方案
    1 试验设计
    2 研究对象
    3 样本量
    4 随机分组方法
    5 盲法与揭盲
    6 试验药品及来源
    7 治疗方案
    8 评价指标
    9 研究步骤及流程
    10 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与保证
    11 随访
    12 统计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病例入组及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对比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对比
    4 亚组分析
三、讨论
    1 研究意义
    2 选穴原则
    3 选方原则
    4 试验结果讨论
    5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止痛如神汤治疗PPH术后肛门感觉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PPH术后并发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1 吻合器痔上黏膜切除术(PPH)的理论基础
        1.2 PPH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1.3 PPH术后并发症的中西医治疗方法
        1.4 总结
        参考文献
    2 止痛如神汤治疗肛肠相关疾病的研究现状
        2.1 止痛如神汤的组方及药理分析
        2.2 止痛如神汤治疗肛肠相关疾病的临床应用
        2.3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剔除、中止与终止试验的标准与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疗效评定标准
        2.4 安全性评价
    3 统计方法
    4 技术路线图
    5 结果
        5.1 基线资料比较分析
        5.2 两组症状评分比较分析
        5.3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分析
        5.4 安全性分析
        5.5 脱落、剔除、中止与终止试验情况
    6 讨论
        6.1 从中医角度探讨PPH术后肛门感觉功能障碍病因病机
        6.2 从西医角度探讨PPH术后肛门感觉功能障碍的原因
        6.3 对照组药物致康胶囊的选择
        6.4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清心滋肾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心肾不交型的临床研究及网络药理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西医研究
        1.1 相关概念
        1.2 临床表现
        1.3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2.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研究
        2.1 病机分析
        2.2 祖国医学治疗进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研究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研究设计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指标
        2.5 安全性指标
        2.6 统计学处理
    3.研究结果
        3.1 治疗前基线比较
        3.2 治疗前后结果比较
        3.3 安全性分析
    4.讨论
        4.1 立法依据
        4.2 方药解析
        4.3 疗效总结
        4.4 安全性评价
        4.5 不足与展望
    5.结论
第三章 网络药理学研究
    1.研究内容
    2.材料准备
        2.1 仪器与试剂
        2.2 数据库及软件
    3.研究方法
        3.1 溶液的制备及检测条件
        3.2 清心滋肾方化学成分的鉴定及活性成分的筛选
        3.3 清心滋肾方活性成分靶点的筛选及“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3.4 围绝经期综合征疾病靶点的筛选
        3.5 潜在靶点的筛选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
        3.6 潜在靶点的功能富集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
        3.7 清心滋肾方“活性成分-核心靶点-通路”网络图的构建
        3.8 清心滋肾方“活性成分-核心靶点-器官定位”网络图的构建
        3.9 分子对接验证
    4.研究结果
        4.1 清心滋肾方化学成分的鉴定及其活性成分的筛选
        4.2 清心滋肾方活性成分靶点的筛选及“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的构建
        4.3 围绝经期综合征疾病靶点的筛选
        4.4 潜在靶点的筛选及PPI网络图的构建
        4.5 潜在靶点的GO生物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4.6 清心滋肾方“活性成分-核心靶点-通路”网络图的构建
        4.7 清心滋肾方“活性成分-核心靶点-器官定位”网络图的构建
        4.8 分子对接验证
    5.讨论
    6.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写词表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芪贞降糖颗粒对肝肾阴虚型早期DR患者临床疗效观察及对Hif-1α/VEGF/VEGFR2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1 一般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学与DR
    2 现代医学对DR的研究
    3 芪贞降糖颗粒组方用药
    4 HIF-1α、VEGF、VEGFR2与DR
    5 芪贞降糖颗粒防治DR机制探讨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10)基于文本数据挖掘探讨2型糖尿病的中医方药证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文献综述 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1. 糖尿病的中医认识
    2. 2型糖尿病原发病的中医药治疗
    3. 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
        3.1 治疗微血管并发症
        3.2 治疗大血管并发症
        3.3 治疗周围神经病变
        3.4 治疗糖尿病足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检索策略及结果
    1.5 资料提取及数据规范化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信息
        2.1.1 一般信息
        2.1.2 涉及的并发症、合并症、伴随主症
        2.1.3 西药使用类别
        2.1.4 文献所涉及的中药剂型及其分布
        2.1.5 中医药治疗的不同模式(因病/辨证论治)
        2.1.6 其他中医疗法
    2.2 总体用药分析
        2.2.1 中成药的使用
        2.2.2 2型糖尿病中医治疗的总体用药分析
    2.3 2型糖尿病中医不同辨治形式的组方用药分析
        2.3.1 因病论治组方的用药规律
        2.3.2 辨证论治组方的用药规律
    2.4 2型糖尿病中医辨治的方-证关联的分析
        2.4.1 2型糖尿病中医辨治的证型分布
        2.4.2 2型糖尿病中医主要证型的组方用药分析
    2.5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中医治疗的组方用药分析
        2.5.1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组方用药规律
        2.5.2 单纯中医治疗的组方用药规律
    2.6 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组方用药分析
        2.6.1 2型糖尿病肾病的组方用药
        2.6.2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组方用药
        2.6.3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组方用药
        2.6.4 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组方用药
    2.7 2型糖尿病合并症的组方用药分析
        2.7.1 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组方用药
        2.7.2 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组方用药
        2.7.3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组方用药
3. 讨论
    3.1 一般信息分析
    3.2 2型糖尿病的中医组方用药的总体规律
    3.3 2型糖尿病因病与因证论治的组方用药比较
    3.4 2型糖尿病组方所涉主要药味的用量考察
    3.5 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论治的组方用药规律
        3.5.1 证型与病机
        3.5.2 主要证型的方药配伍规律
    3.6 2型糖尿病不同治疗模式的组方用药及其比较
        3.6.1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组方用药
        3.6.2 单纯中医治疗的组方用药
        3.6.3 二种治疗模式的组方用药比较
    3.7 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组方用药规律
    3.8 2型糖尿病合并症的组方用药规律
    3.9 对本次研究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小檗碱治疗TIA30例及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清胃愈疡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伏火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何霞.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基于“毒损脑络”理论黄连解毒汤早期干预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姜海伟.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花椒新伤油剂对Colles骨折复位固定后早期疼痛、肿胀疗效的临床研究[D]. 何柯睿.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4]717解毒合剂治疗蝮蛇咬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陈俊.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HRV和血浆CA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D]. 李赛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千山活血膏贴敷人迎穴治疗颈动脉斑块的探索性研究[D]. 黎莉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止痛如神汤治疗PPH术后肛门感觉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姬慧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清心滋肾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心肾不交型的临床研究及网络药理学分析[D]. 姚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芪贞降糖颗粒对肝肾阴虚型早期DR患者临床疗效观察及对Hif-1α/VEGF/VEGFR2信号通路的影响[D]. 赵先阳.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基于文本数据挖掘探讨2型糖尿病的中医方药证治规律[D]. 章凯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小檗碱治疗TIA 30 例及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