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癌根治术后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肝细胞癌根治术后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一、肝细胞癌根治术预后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昱[1](2020)在《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术后早期复发预测模型及生存分析-真实世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肝细胞癌是肝癌最常见的组织类型,是我国排名第4位的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的肿瘤相关致死病因。我国是一个乙肝大国,大部分肝细胞癌患者有着乙肝、肝硬化的疾病背景,我国肝细胞癌患者中,由慢性乙型肝炎所致者占84%,乙肝病毒感染以及HBV DNA水平的升高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和术后复发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肝部分切除术、肝移植术和局部消融术可以达到根治性治疗目的。但是受制于供体器官的短缺以及漫长的等待移植时间限制了肝移植技术在治疗肝细胞癌上的应用。因此手术行肝部分切除仍然是治疗可切除肝细胞癌的首选方法。然而,肝癌肝切除术5年复发率高达50-70%,使得肝细胞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并不令人满意。肝细胞癌术后早期复发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降低术后复发率是提高肝细胞癌整体疗效的关键。所以,为预防和监测患者肝细胞癌术后早期复发,研究肝细胞癌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早期复发的模型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既往已经有多项的研究报道了肝细胞癌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了微血管侵犯,肿瘤包膜的缺失、肿瘤直径,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感染、HBV-DNA水平的升高、术前高PIVKA-Ⅱ水平、高甲胎蛋白水平、解剖性肝切除、术中出血及输血等,但是各个不同研究的结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近年来真实世界研究引起了医务工作者的关注。真实世界中临床医生对诊疗的选择依据病情和患者自身的意愿,是一个不使用安慰剂、开放、非随机的非盲试验,更接近于实际医疗工作,得出的相对真实可靠的研究结果。在真实世界中,不同条件和背景的肝细胞癌术后患者,其早期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可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同时针对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的患者,如何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因此,从真实世界的角度,探索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以及术后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模型,从而对高危复发和死亡人群进行严密的监测和早期的干预,针对肝细胞癌术后复发选择合适的干预措施,从而提高肝细胞癌患者的总体疗效。第一部分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术后早期复发危险因素分析研究目的基于真实世界的数据,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式,探寻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甄别出早期复发的高危人群并给予有效的监测和随访,从而提高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存率。研究方法1、通过中国原发性肝癌临床登记调查(CLCS)数据库登记收录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肝癌患者病例资料以及通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住院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期间在肝脏外科具有手术及其他相关操作记录的出院患者3958例,根据研究目的和要求筛选出行根治性切除的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共465例纳入本研究。收集相关的临床病例信息(1)收集所有患者基本信息: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饮酒史、吸烟史。(2)术前肿瘤标记物、血清学检查及肝功能分期:乙肝核心抗体、乙肝表面抗原、术前血清甲胎蛋白、HBV-DNA、血清丙氨酰氨基转移酶、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比值(NLR)、血小板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比值(PLR)、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比值(AGR)、Child-Pugh分级。(3)手术相关临床资料:手术方式、肝切除方式、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腹水。(4)术后病理资料及肝细胞癌分期:肿瘤大小、肿瘤数量、肝硬化、微血管侵犯、肿瘤被膜完整性、Edmondson分型、中国肝癌分期(CNLC)(2017版)、巴塞罗那肝癌分期(BCLC)(2018版)。(5)随访信息:肿瘤是否复发、复发时间。2、比较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与未发生早期复发人群基本特征。3、利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与患者早期复发相关的临床病例因素,并进行男性和女性患者早期复发情况的亚组分析。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得出与患者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发生早期复发与未发生早期复发人群在NLR、PLR、AGR、术中出血量、肿瘤大小、包膜是否完整、有无微血管侵犯、是否解剖性切除、Edmondson分级、HBV-DNA、有无围术期输血、CNLC分期及BCLC分期存在差异(P<0.05)。2、利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465例,共有181例HCC患者确诊肿瘤早期复发,术后1年、2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9.4%和60.6%。在男女性患者亚组分析中,男性有156例发生早期复发;女性有25例发生早期复发事件。男女性人群的术后1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7.9%和76.9%。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男女性人群的无复发生存曲线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有微血管侵犯,肿瘤最大直径>5cm和白蛋白<35 g/L是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发生早期复发与未发生早期复发人群在部分基本特征上存在一定的统计学差异。2、微血管侵犯,肿瘤最大直径>5 cm和白蛋白<35 g/L是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构建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预测模型及外部验证研究目的构建一个针对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早期复发的预测模型,以期找到一种可以准确预测复发可能的方法。研究方法1、根据本研究第一部分的结果,根据这些独立危险因素拟合出早期复发风险函数模型,绘制早期复发预测模型列线图,并通过R0C曲线进行内部验证。2、通过浙江省台州医院住院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期间在肝胆胰外科具有手术及相关操作记录的出院患者9858例,根据研究目的和要求筛选出行根治性切除的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共175例。通过浙江省台州恩泽医院住院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期间在肝胆胰外科具有手术及相关操作记录的出院患者2806例,根据研究目的和要求筛选出行根治性切除的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共45例。收集相应的临床病例资料作为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预测模型外部验证数据。结果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有微血管侵犯,肿瘤最大直径>5cm和白蛋白<35 g/L是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拟合出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术后早期复发风险函数模型表达式为h(t)=h0exp(0.60X1+0.50X2+0.48X3),并绘制出早期复发预测模型列线图,检测该预测模型预测效果R0C曲线下面积AUC=0.638(95%CI:0.5880.687),外部验证 ROC 曲线下面积 0.655(95%CI:0.5790.732)。校准曲线显示预测模型的预测概率与实际观测概率接近,具有一致性。结论以微血管侵犯,肿瘤最大直径>5 cm和白蛋白<35 g/L三个临床指标为基础构建的新预测模型对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术后肿瘤复发具有预测能力,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校准性,并且具有较好的外推性。第三部分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死亡危险因素及复发后不同处理措施的生存分析研究目的基于真实世界的数据,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式,探寻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死亡危险因素,比较术后肿瘤复发不同的处理方式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复发后干预措施,从而提高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存率。研究方法1、同样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465例行根治性切除术的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做为研究对象,随访患者生存或死亡,死亡原因及死亡时间、复发后进一步治疗措施。2、比较根治性切除术后死亡与术后未死亡人群基本特征、复发后进一步治疗与未采取治疗人群的基本特征。3、利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生存死亡相关的临床病例因素,并进行男性和女性患者术后生存死亡情况的亚组分析,比较早期复发和未早期复发患者的生存死亡情况。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得出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4、利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采用不同治疗措施的患者生存情况并进行亚组分析。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复发后接受进一步治疗和未治疗患者的死亡风险。结果1、患者发生术后死亡组与术后未死亡组的人群在NLR、PLR、AGR、术中出血量、肿瘤大小、有无微血管侵犯、总胆红素、Edmondson分级、Child-Pugh、CNLC分期及BCLC分期存在(P<0.05)。患者发生肿瘤复发后继续治疗组与未治疗组人群在AGR、甲胎蛋白、TB、围术期是否输血、是否腹水等特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中有132例出现死亡结局事件,术后1年、3年、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2.1%和78.0%和64.0%。在男女性患者亚组分析中,男性有115例发生死亡结局事件;女性有17例发生死亡结局事件。男女性人群的术后1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2.6%和89.6%;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7.0%和78.8%;5年累积生存率为62.6%和70.2%。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男女性人群的生存曲线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早期复发和未早期复发人群亚组分析中,未早期复发组发生死亡结局事件31例,早期复发组有101例发生死亡结局事件,未复发组和复发组术后1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9.6%和79.6%;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5%和46.7%;5年累积生存率为85.3%和25.4%。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两组人群的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有微血管侵犯、Edmonsdon分级为Ⅲ/Ⅳ、BCLC分期为B以及TB>20.5 u mol/L是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4、利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患者239名,其中95名患者未接受进一步治疗,144名患者接受了进一步的治疗措施。未接受治疗和接受治疗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9个月和75个月,未接受治疗和接受治疗人群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73.0%和92.9%;3年生存率分别为27.3%和79.1%;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和58.0%。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的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复发未接受治疗的人群相比,接受治疗人群的死亡风险下降了 80%(HR:0.21,95%CI:0.14-0.30)。未接受治疗组、TACE治疗组、手术/消融治疗组、其他治疗组发生死亡结局事件分别为75例、31例、13例、4例,各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9个月、61个月、NA和47个月,四组人群的1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3.0%、89.0%、97.7%和100%;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27.3%、75.0%、82.0%和86.0%;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52.4%、65.0%和 26.7%。5、多因素C0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与复发未接受治疗的人群相比,复发接受TACE治疗、手术/消融和其他治疗方式的人群的死亡风险分别降低了 75%、85%和 78%。结论1、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术后死亡组与术后未死亡组的人群、发生肿瘤复发后继续治疗组与未治疗组人群在部分基本特征上存在一定的统计学差异。2、微血管侵犯、Edmondson分级为Ⅲ/Ⅳ、BCLC分期为B以及TB>20.5 μmol/L是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时间短于未早期复发患者。3、复发后采取治疗措施的人群死亡风险下降,射频/手术/固化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及5年累计生存率最长。

李霞,彭伟,袁邻雁,刘双双,何君,王叶,余姝丽,谢泽荣[2](2018)在《肝细胞癌124例根治术后复发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肝细胞癌行根治术患者124例,所有患者均持续随访12年,观察复发情况,并从肝功能分级、肿瘤直径、术中输血量、术后AFP水平、术后空腹血糖水平等方面,对术后复发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hildPugh分级B级、术中输血量>200ml、术后2个月AFP>8.1ng/ml、术后空腹血糖≥6.1mmol/L均是影响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术后无瘤生存率的重要因素(P<0.05);术后输血量>200 ml、术后AFP>8.1ng/ml(2个月内)、术后空腹血糖≥6.1mmol/L均为影响肝细胞癌行根治术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后2个月内AFP>8.1ng/ml、术后空腹血糖≥6.1mmol/L及术中输血量>200ml可作为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手术过程中应尽量降低术中出血,避免不必要输血,术后加强患者血糖监测和控制,并对血清AFP水平进行监测,以对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术后预后进行准确评估,降低其复发风险。

吴晓峰,刘一纬,张慧,张峰,王学浩,李相成[3](2020)在《不同巴塞罗那临床肝癌Kinki分期在肝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不同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Kinki分期在肝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2例行根治性手术治疗BCLC B期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92例,女20例;中位年龄为59岁,年龄范围为21~86岁。患者均行肝癌根治术。观察指标:(1)患者临床病理特征。(2)患者随访和生存情况。(3)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复查甲胎蛋白(AFP)、肝功能、超声、增强CT或MRI扫描。术后1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术后1年后每6个月复查1次,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9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寿命法计算生存率并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患者临床病理特征:112例患者中,BCLC Kinki B1期38例,BCLC Kinki B2期74例。BCLC Kinki B1期和BCLC Kinki B2期患者术前AFP(≤20 μg/L,>20 μg/L)、微血管侵犯(无,有)、肿瘤复发(无,有)分别为20、18例,25、13例,25、13例和22、49例,30、41例,22、52例,两期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97、5.485、13.405,P<0.05)。(2)患者随访和生存情况:1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44个月。BCLC Kinki B1期和Kinki B2期患者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2%、86%、74%和78%、61%、45%,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4%、53%、43%和35%、23%、20%,两期患者总体生存情况和无瘤生存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571、15.115,P<0.05)。(3)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BCLC Kinki分期、年龄、微血管侵犯和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肝癌患者根治术后总体生存情况的相关因素(风险比=2.985、1.930、3.520、3.406,95%可信区间为1.318~6.763、1.023~3.642、1.714~7.230、1.571~7.385,P<0.05);患者BCLC Kinki分期、术前AFP、微血管侵犯和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肝癌患者根治术后无瘤生存情况的相关因素(风险比=2.806、2.122、2.826、2.914,95%可信区间为1.632~4.823、1.266~3.556、1.743~4.580、1.601~5.306,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BCLC Kinki分期、年龄、微血管侵犯和肿瘤分化程度是肝癌患者根治术后总体生存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2.587、2.568、2.280、4.328,95%可信区间为1.036~6.462、1.215~5.429、1.011~5.141、1.677~11.171,P<0.05);患者BCLC Kinki分期、术前AFP、微血管侵犯和肿瘤分化程度是肝癌患者根治术后无瘤生存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2.579、1.942、2.572、2.750,95%可信区间为1.426~4.662、1.109~3.400、1.505~4.397、1.436~5.269,P<0.05)。进一步分析BCLC Kinki分期和微血管侵犯对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其结果显示:BCLC Kinki B1期无微血管侵犯和有微血管侵犯患者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6%、91%、91%和85%、75%、45%,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6%、63%、48%和62%、21%、21%,两者总体生存情况和无瘤生存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31、7.447,P<0.05)。结论 BCLC Kinki分期可判断肝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BCLC Kinki B1期患者行根治术预后更好。

廖小莉[4](2019)在《THBS2在肝细胞癌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生物学功能的初探》文中研究说明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简称肝癌)是全球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第六位,死亡率居第四位,PLC中约90%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全球一半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发生在中国。根治手术治疗是目前肝癌病人获得长期生存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术后的高复发率仍然是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临床上观察到即使临床病理特征匹配的肝癌患者,术后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却截然不同,这提示着人体内存在更精细的基因异常。蛋白质是基因功能的最终执行者,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源与编码这些关键基因的蛋白质功能出现异常密切相关。因此本课题选择9对基线特征匹配的肝癌根治术后而术后DFS时间长短明显不同的患者标本,进行440个高通量蛋白质芯片筛选,找到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THBS2。并对THBS2在恶性肿瘤表达对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展开meta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以下实验研究:(1)THBS2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2)在体外细胞水平上初步研究THBS2表达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第一部分 高通量蛋白质芯片筛选肝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潜在标志物:THBS2目的:筛选肝癌患者根治术后影响复发转移的生物标志物。方法:将18例行肝癌根治术的肝细胞癌患者按照手术后不同的无病生存期分为两组:A组DFS>3年,B组DFS<1.5年,每组各9人。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基线特征匹配。将这18例患者的手术切除肿瘤组织样本抽提蛋白,用蛋白芯片(RayBiotech,GSH-CAA-440)检测与癌症发生相关的440个蛋白的含量。利用蛋白质组学的手段,对这18例患者中的蛋白表达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索。结果:A、B两组HCC患者中位DFS分别为58.0和15.5个月,P<0.001。我们根据火山图筛选出31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25个蛋白在B组(易复发组)中高表达,而上调最显着的前五名依次是:MIP-1b、TIMP-2、MIP-1a、THBS2和AFP。热图分析显示THBS2的表达模式和AFP非常相似。GO功能及KEGG富集分析提示:肿瘤转移相关通路的主要调控蛋白有:MIP-1a、MIP-1b、THBS1、THBS2、VCAM-1、ICAM-2 等。蛋白互作分析结果提示:MIP-1a、MIP-1b、THBS1、THBS2均在蛋白互作网络的重要节点上。THBS2蛋白在B组的芯片扫描信号均值为:32969.11,A组为5875.96,B/A表达差异变化倍数为5.5(t=2.9,P=0.019)。THBS1蛋白B/A的表达差异变化倍数为 1.5(t=2.434,P=0.027)。结论: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出与肝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THBS2。第二部分 THBS2在恶性肿瘤的表达对患者预后判断价值的meta分析目的:依据单个研究的结果不足以评判THBS2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预后指标。因此,我们通过meta分析,以评估THBS2在恶性肿瘤的表达对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通过检索Pub-Med、Cochrane系统评论数据库、EM-BASE平台,用Stata15.0软件对文献中的诊断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危险比(HRs)和95%置信区间(CIs)作为评价标准,全面分析THBS2表达与肿瘤生存预后的相关性。采用Q检验和I2统计学双检验异质性。发表偏倚用漏斗图和Egger线性回归法进行评价。结果:13个研究2664名恶性肿瘤患者关于总生存(OS)的meta分析结果提示,THBS2高表达恶性肿瘤患者不良生存预后的风险是THBS2低表达患者的1.49倍(95%CI:1.34-1.66,P<0.001)。纳入的4篇文献中共含6组数据5000名恶性肿瘤患者关于无病生存(DFS)的meta分析结果提示,总的合并值为(HR=1.22,95%CI:1.11-1.35,P<0.001),THBS2 表达量的升高与肿瘤患者不良生存预后的终点事件发生明显相关。结论:THBS2高表达与恶性肿瘤患者的不良生存预后明显相关,其可以考虑作为恶性肿瘤患者总生存和无病生存的一个预测指标。第三部分 THBS2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目的:本研究拟扩大样本量,分析THBS2表达与129例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通过ELISA方法检测20例HCC患者癌及配对癌旁组织中THBS2表达,并应用相应的统计学方法分析THBS2的表达情况与129例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THBS2蛋白在20例HCC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配对癌旁组织(Z=-3.696,P<0.001)。THBS2在129例HCC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数目(P=0.018)、BCLC分期(P=0.013)有关。THBS2在复发转移时间≤12m组、>12m且≤24m组、>24m组的总体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HBS2表达水平越高,复发转移时间越早(χ2=11.758,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提示,THBS2高表达的患者中位DFS、OS均短于THBS2低表达者(P=0.032,P=0.036)。肿瘤最大径>5cm,THBS2高表达患者根治术后出现复发转移时间更早,预后更差(P=0.002)。寿命表及Log-rank法分析结果显示:THBS2高表达组在3年、4年、5年的生存率均较THBS2低表达组差(P值均<0.05)。COX单因素分析提示:THBS2高表达、肿瘤数目>1个、有癌栓、病理恶性程度较高(低/中-低分化)、BCLC分期、TNM分期较晚均是HCC患者术后DFS和OS的不良预后因素(P值均<0.05)。肿瘤数目是影响HCC患者DFS、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THBS2在HCC癌组织中高表达。THBS2高表达提示HCC患者复发转移风险更高,中位DFS及OS均更短,生存预后更差。第四部分 在体外细胞水平上研究THBS2过表达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目的:探讨过表达THBS2对肝癌细胞HepG2、SMMC-7721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通过qRT-PCCR和Western blot对正常人肝细胞LO2、四种人肝癌细胞 HepG2、SMMC-7721、MHCC-97H、Huh-7 中 THBS2 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用构建的THBS2过表达重组慢病毒载体稳定转染肝癌细胞HepG2、SMMC-7721后,用CCK-8法、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法测定转染目的基因后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HBS2 mRNA和蛋白在肝癌细胞HepG2、SMMC-7721、MHCC-97H、Huh-7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肝细胞LO2(P<0.05)。CCK-8法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THBS2能够显着增强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划痕实验及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THBS2后肝癌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也明显增强(P<0.05)。结论:人肝癌细胞中THBS2呈高表达水平。过表达THBS2能明显增强肝癌细胞HepG2、SMMC-7721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提示THBS2与肝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

时娟[5](2019)在《胃肝样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回顾性分析胃肝样腺癌(HAS)的临床病理特征,并与非HAS胃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完善HAS患者诊断体系;2、通过对HAS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为预后判断提供指导;3、基于对相关基因蛋白表达层面的研究分析,为后续探索HAS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研究提供线索。研究方法:1、从2013年1月至2018年3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1320例胃腺癌患者中,通过严格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576例入组病例,其中5例病理标本已在我院确诊为HAS。2、将纳入的未确诊为HAS的患者病理标本交至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病理科经2位具病理诊断资质的医师进行二次病理诊断,新发现10例患者的组织病理标本中有肝细胞癌样分化区,即共诊断15例HAS病例。另于纳入的非HAS患者中随机抽取30例普通胃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3、通过收集已有病例资料、重新检测缺少的免疫组化指标以及电话随访的方式,完善HAS组及对照组患者的信息。4、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的临床病理特征并系统性分析15例HAS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成果:1、研究纳入HAS病例15例,平均年龄65.5±7.3岁,男女比例为4:1,入院首发症状以上腹部隐痛居多。肿瘤发生部位多位于贲门部(46.7%)及胃体部(40.0%)。HAS患者分期以IV期居多(40.0%),分化程度以低分化腺癌为主(86.7%),发生淋巴结侵犯11例(73.3%),远处转移6例(40.0%)。其中11例患者记录肿瘤最大径以及神经、脉管侵犯情况,肿瘤最大径范围4-14cm,平均最大径5.4±3.2cm,侵犯神经者8例(72.7%),侵犯脉管者8例(72.7%)。对照组纳入普通胃腺癌病例30例,平均年龄61.6±10.0岁,男女比例为2:1,入院首发症状以腹痛居多。肿瘤发生部位多位于胃窦部(33.3%)及胃体部(30.0%)。对照患者分期以III期居多(43.3%),分化程度以低分化腺癌为主(73.3%),发生淋巴结侵犯22例(73.3%),远处转移4例(13.3%)。其中27例患者记录肿瘤最大径以及神经、脉管侵犯情况,肿瘤最大径范围0.6-18cm,平均最大径6.0±3.9cm,侵犯神经者19例(70.4%),侵犯脉管者16例(59.3%)。以上临床病理特征,HAS组及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相比,HAS组患者的血清AFP值明显升高;HAS组患者较普通胃腺癌更易发生肝脏转移;HAS组患者GPC3、AFP、EGFR及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更高。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HAS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2月,普通胃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2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标记物CEA水平、TNM分期、淋巴结分期、远处转移、免疫组化AFP染色强度及根治性手术是影响HAS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矫正后显示远处转移、免疫组化AFP染色强度为影响HAS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HAS是胃腺癌一种少见的类型,以中老年男性患者多见,临床症状与普通胃腺癌无特殊差异,HAS肝转移率高,预后差,中位生存时间显着低于普通胃腺癌;2、HAS患者血清AFP水平显着高于普通胃腺癌患者,该指标可在HAS的诊断中起到重要辅助作用,对血清检查中AFP明显升高的胃腺癌患者建议行癌组织免疫组化AFP、GPC3的检测,有助于减少误诊及漏诊几率;3、远处转移以及免疫组化AFP染色强度是影响HA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4、GPC3、AFP、VEGF、EGFR可能为HAS的潜在治疗靶点,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

李相成,王科,李长贤,焦臣宇,吴晓峰,张慧,武正山,韩晟,季顾惟,王东,张耀东,杨人杰,杨新洋,王学浩[6](2017)在《760例肝细胞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其预后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3年8月至2015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60例行HCC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肿瘤位置、数目和大小,以及与重要脉管解剖关系,确定手术方式。观察指标:(1)术中及术后情况: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2)随访情况:患者术后1、3、5年总体和无瘤生存情况。(3)行HCC根治术患者预后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叭6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计算生存率。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术中及术后情况:7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行解剖性肝切除术419例,非解剖性肝切除术341例;R0切除742例,R1切除18例。合并门静脉切除重建2例,合并下腔静脉切除重建1例。760例患者手术时间为(226±115)min,术中出血量为(714±706)mL,术中输血例数为88例。55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包括腹腔积液或脓肿20例,胸腔积液16例,反复发热9例,切口感染8例,腹腔内出血7例,肝衰竭6例,幽门梗阻或肠梗阻3例,肾衰竭2例,其中部分患者同时合并多种并发症;7例出血患者行再次手术或介入治疗,其余行保守对症治疗。55例患者中5例死亡,50例好转。760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14±6)d。肿瘤最小切缘≤1.0 cm 457例,>1.0 cm 303例。(2)随访情况:760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113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760例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59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1.7%、63.4%和47.9%;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31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8.7%、44.9%和29.6%。(3)行HCC根治术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症状、AFP、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手术方式、术中输血、肿瘤最小切缘、肿瘤数目、肿瘤直径、肿瘤包膜、肿瘤分化程度、脉管癌栓、大血管侵犯、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肿瘤分期是影响行HCC根治术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R=1.39,1.50,1.92,0.65,1.45,1.68,1.96,1.66,2.26,1.50,2.68,3.37,2.00,95%可信区间:1.081.79,1.161.94,1.682.20,0.500.84,1.042.02,1.282.20,1.542.49,1.421.94,1.693.02,1.221.85,1.993.60,2.614.36,1.772.2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FP、肿瘤数目、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程度、AJCC肿瘤分期是影响行HCC根治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R=1.61,1.62,1.31,1.40,1.78,95%可信区间:1.142.26,1.222.14,1.061.63,1.101.79,1.272.51,P<0.05)。结论选择合适的HCC患者行解剖性肝切除术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均安全可行,远期疗效较好。AFP、肿瘤数目、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程度、AJCC肿瘤分期是影响行HCC根治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李华兰[7](2019)在《XPC、ERCC1及XPF表达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有研究表明DNA修复基因XPC、ERCC1及XPF与HCC易感性相关。本研究通过RT-PCR测定177例HCC中XPC、ERCC1及XPF的表达,探索XPC、ERCC1及XPF在HCC中的临床意义,为监测HCC复发转移、评估预后寻找新的分子标志物。方法收集2008年10月-2013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外科施行肝癌根治术的177例HCC患者的肝癌组织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1例有配对的癌旁组织。采用RT-PCR技术测定XPC、ERCC1及XPF在HCC中的mRN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W-B)技术检测XPC、ERCC1及XPF在10例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比较分析XPC、ERCC1及XPF在肝癌组织与对应癌旁组织的差异表达,探索XPC、ERCC1及XPF表达与HC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无复发生存期(RFS)及总生存期(OS)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法进行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分析。结果1.与配对癌旁组织比较,肝癌组织中XPC及XPF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织ERCC1 mRNA水平显着低于癌旁组织(P<0.05),但其蛋白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2.在HCC中,XPC、ERCC1及XPF的表达均与肝被膜侵犯、癌栓形成相关,有肝被膜侵犯、癌栓形成的HCC患者的XPC、ERCC1及XPF mRNA表达均低于无肝被膜侵犯、无癌栓的HCC患者(P<0.05)。ERCC1表达与HCC的TNM分期相关,Ⅱ-Ⅲ期HCC患者的ERCC1表达低于Ⅰ期HCC患者(P<0.05)。而XPC、XPF表达与TNM分期无相关性(P>0.05)。HCC中XPC、ERCC1及XPF的表达与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HBsAg、ALT、AST、AFP、分化程度、肝硬化、肿瘤大小、肿瘤数目、BCLC分期均无相关性(P>0.05)。3.XPC、ERCC1与XPF在HCC中的表达呈正相关(γ>0,P>0.05)。4.中位随访时间为63.0个月,随访时间2.0个月-135.0个月。XPC低表达组的中位RFS和中位OS分别为15.0个月和51.0个月,高表达组的中位RFS和OS分别为33.0个月和88.0个月,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低表达组的RFS及OS显着差于高表达组(P=0.001和P=0.001)。5.ERCC1低表达组的中位RFS和中位OS分别为15.0个月和68.0个月,高表达组的中位RFS和OS分别为35.0个月和64.0个月,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低表达组的RFS比高表达组短(P=0.025),但两组间的OS无显着差异(P=0.749)。6.XPF低表达组的中位RFS和中位OS分别为19.0个月和45.0个月,高表达组的中位RFS和OS分别为31.0个月和79.0个月,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低表达组的RFS及OS比高表达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和P=0.025)。7.RFS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及XPC、ERCC1、XPF表达与RFS有关,肿瘤越大、分化程度越差,其RFS越短(HR=1.48,95%CI:1.07-2.05,P=0.017 和 HR=2.79,95%CI:1.96-3.95,P<0.001);与高表达比,XPC、ERCC1、XPF低表达的HCC患者的RFS较差(HR=1.73,95%CI:1.25-2.39,P=0.001;HR=1.43,95%CI:1.04-1.97,P=0.028;HR=1.52,95%CI:1.10-2.09,P=0.011)。8:OS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数目、分化程度及XPC、XPF表达与OS有关。多个肿瘤、分化程度差,其OS越短(HR=1.63,95%CI:1.03-2.57,P=0.036 和 HR=2.08,95%CI:1.41-3.08,P<0.001);与高表达比,XPC、XPF 低表达的 HCC 患者的 OS 较短(HR=1.91,95%CI:1.29-2.82,P=0.001和HR=1.54,95%CI:1.05-2.26,P=0.027)。9.RFS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分化程度、XPC、ERCC1是影响HCC患者RFS的独立因素,肿瘤>5cm、肿瘤低分化的HCC患者的复发风险是肿瘤≤5cm、肿瘤高/中分化的HCC患者的1.48倍(HR=1.48;95%CI:1.05-2.08;P=0.025)和 2.54 倍(HR=2.54;95%CI:1.78-3.63;P<0.001);,XPC、ERCC1低表达的HCC患者的复发风险是XPC、ERCC1高表达者的1.45 倍(HR=1.45;95%CI:1.03-2.06;P=0.034)和 1.49 倍(HR=1.49;95%CI:1.05-2.10;P=0.025)。10.OS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数目、分化程度、XPC是影响HCC患者OS的独立因素,多发肿瘤、肿瘤低分化的HCC患者的死亡风险分别是单发肿瘤、肿瘤高/中分化的HCC患者的2.12倍(HR=2.12;95%CI:1.31-3.43;P=0.002)和 1.93 倍(HR=1.93;95%CI:1.30-2.86;P=0.001);XPC低表达者的死亡风险是XPC高表达者的2.05倍(HR=2.05;95%CI:1.36-3.09;P=0.001)。结论1、XPC、ERCC1、XPF在肝癌中低表达;2、XPC、ERCC1及XPF表达下调与肝癌的肝被膜侵犯、癌栓形成等恶性生物行为有关;3、XPC、ERCC1及XPF两两之间的mRNA表达呈正相关,在肝癌中表达呈一致性降低;4、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及XPC、ERCC1、XPF表达与HCC的RFS有关,分化程度、肿瘤大小、XPC、ERCC1是影响肝癌RFS的独立因素,XPC、ERCC1低表达提示复发转移风险高;5、分化程度、肿瘤数目及XPC、XPF表达与HCC的OS有关,分化程度、肿瘤数目、XPC是影响肝癌OS的独立因素,XPC低表达提示死亡风险高。

舒垠[8](2020)在《CBX7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色素框同源蛋白7(CBX7)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探讨CBX7表达水平对肝细胞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1)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分别在1株正常肝细胞系(LO2)及7株肝癌细胞系(PLC-5,QGY-7703,SMCC-7721,Hep-G2,Hep-3B,Huh-7,SK-1)中检测CBX7的表达水平。2)收集我院肝胆胰外科2014-2016年经手术治疗的HCC患者病理标本及临床资料135例,利用免疫组化对135例标本癌组织与其配对癌旁组织中的CBX7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分析与CBX7表达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CBX7表达水平预后的影响。结果:1)细胞水平的WB检测中,CBX7在正常肝细胞细胞系中的表达明显低于肝癌细胞系。2)肝细胞癌患者CBX7的表达存在失衡。与癌旁组织相比,CBX7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上调,主要位于肝细胞癌细胞核中;3)CBX7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的脉管癌栓(rs=-0.28)、分化程度(rs=-0.46)、MVI(rs=-0.17)、肝硬化程度(rs=0.36)临床病理特征相关具有显着性(P<0.05)。4)肝细胞癌患者CBX7高表达者较CBX7低表达者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缩短(P<0.05),且CBX7是影响肝细胞癌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HR=2.33,95%CI:1.244.39)。结论:CBX7与肝细胞癌患者多项临床病理特征相关,且表达水平与HCC患者预后呈负相关,是肝细胞癌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检测CBX7表达可能为肝细胞癌预后总生存时间起到预判作用。

张东[9](2020)在《巴塞罗那分期A期与B期原发性肝细胞癌手术切除后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BCLC分期A期与B期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行肝癌手术切除的预后及对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早中期肝癌患者选择手术切除方案提供一定理论支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肝胆外科行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根据BCLC分期指南将患者分为BCLC-A期组和BCLC-B期组,对各期预后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中位生存时间和中位无病生存时间并绘制生存曲线,Cox回归法分别分析BCLC A期及BCLC B期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69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并经手术切除治疗的患者。BCLC A期患者中位总体生存时间70个月,中位无病生存时间64个月,BCLC B期患者中位总体生存时间52个月,中位无病生存时间37个月;BCLC A期患者1、3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是98.9%、64.1%和80.4%、48.9%,BCLC B期患者1、3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是92.2%、54.5%和67.5%、35.1%;COX单因素分析提示,影响BCLC A期患者OS的危险因素为肿瘤直径、MVI,影响DFS的影响因素为ALT、肿瘤直径、MVI;影响BCLC B期患者OS的危险因素为ALT、MVI,影响DFS危险因素是ALT、输血、腹水、MVI(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BCLC A期OS、DF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肿瘤直径、MVI;BCLC B期的OS的独立危险因素为MVI、ALT,影响DFS的独立危险因素是ALT、MVI、输血(P<0.1)。结论:对早中期肝细胞癌患者行肝切除术治疗可以获得满意预后。BCLC-A期OS、DF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肿瘤直径、MVI;对于BCLC-B期HCC患者,MVI、ALT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ALT、MVI、输血是影响DFS的独立危险因素。BCLC-B期患者行肝癌根治术后的1、3年总体生存率可达92.2%、54.5%,因此不应将BCLC-B期单纯的定为手术禁忌,应在充分评估后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莫志远[10](2020)在《血小板/脾最大径比值预测肝细胞癌术后远期复发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血小板计数/脾最大径比值(platelet count/spleen maximum diameter ratio,PSR)预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手术切除术后远期复发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间119例行肝切除术,同时术后病理结果为HCC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术前相关临床资料及术后病理学资料,并定期进行术后随访。使用Kaplan-Meier法和Cox 比例风险回归进行HCC术后无复发生存率分析和远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HCC患者手术切除术后远期复发与PSR、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水平、脾最大径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水平、肿瘤数量、门脉有无癌栓、肿瘤最大直径、是否合并HBV或HCV以及肿瘤位置等因素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PSR≤909(HR=3.142,95.0%CI 为 1.194~8.271,P=0.020)、AFP≥400 μg/L(HR=3.369,95.0%CI为 1.225~9.261,P=0.019)是HCC患者手术切除术后远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表明:HCC术后PSR≤909组的累计无复发生存率低于PSR>909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747,P<0.001)。结论1.PSR≤909、AFP≥400 μg/L是肝细胞癌手术切除后远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评估PSR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肝细胞癌的远期复发。2.脾最大径是肝细胞癌手术切除术后远期复发的相关因素。

二、肝细胞癌根治术预后的多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细胞癌根治术预后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术后早期复发预测模型及生存分析-真实世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 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术后早期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构建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预测模型及外部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死亡危险因素及复发后不同处理措施的生存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研究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一
英文论文二

(2)肝细胞癌124例根治术后复发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研究方法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1单因素分析
    2多因素分析
讨论

(4)THBS2在肝细胞癌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生物学功能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高通量蛋白质芯片筛选肝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潜在标志物:THBS2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HBS2在恶性肿瘤的表达对患者预后判断价值的meta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THBS2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在体外细胞水平研究THBS2过表达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与展望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胃肝样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胃癌概述
    1.2 肝样腺癌概述
    1.3 胃肝样腺癌未来展望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15例HAS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预后
    3.2 30例普通胃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预后
    3.3 胃肝样腺癌与普通胃腺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比较
    3.4 胃肝样腺癌患者与普通胃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比较
    3.5 HAS患者的预后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XPC、ERCC1及XPF表达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CBX7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和方法
    3.质量控制
    4.统计学方法
    5.技术路线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9)巴塞罗那分期A期与B期原发性肝细胞癌手术切除后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10)血小板/脾最大径比值预测肝细胞癌术后远期复发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研究背景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肝细胞癌根治术预后的多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术后早期复发预测模型及生存分析-真实世界研究[D]. 朱昱. 山东大学, 2020(12)
  • [2]肝细胞癌124例根治术后复发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 李霞,彭伟,袁邻雁,刘双双,何君,王叶,余姝丽,谢泽荣. 陕西医学杂志, 2018(03)
  • [3]不同巴塞罗那临床肝癌Kinki分期在肝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J]. 吴晓峰,刘一纬,张慧,张峰,王学浩,李相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0(12)
  • [4]THBS2在肝细胞癌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生物学功能的初探[D]. 廖小莉.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5]胃肝样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分析研究[D]. 时娟. 东南大学, 2019(05)
  • [6]760例肝细胞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J]. 李相成,王科,李长贤,焦臣宇,吴晓峰,张慧,武正山,韩晟,季顾惟,王东,张耀东,杨人杰,杨新洋,王学浩.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7(04)
  • [7]XPC、ERCC1及XPF表达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李华兰.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8]CBX7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D]. 舒垠.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巴塞罗那分期A期与B期原发性肝细胞癌手术切除后临床分析[D]. 张东.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10]血小板/脾最大径比值预测肝细胞癌术后远期复发的应用价值[D]. 莫志远.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肝细胞癌根治术后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