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皮饮治疗乳腺囊性增生46例

乳皮饮治疗乳腺囊性增生46例

一、乳癖饮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46例(论文文献综述)

廖丽[1](2021)在《基于“左瘀右痰”理论探讨偏侧乳癖患者中医体质分型差异》文中提出

杨艳林[2](2021)在《乳康水丸治疗肝郁痰凝型不同中医体质乳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乳康水丸对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乳康水丸对肝郁痰凝型不同中医体质乳腺增生症患者的有效性。方法:收集在2020年09月—2021年01月期间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门诊的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人口学情况,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将患者按体质分为九组,所有患者均服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制剂室制作的药物乳康水丸。40粒/次,日三次口服。3周一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观察患者疼痛、肿块及兼症改善情况。结果:1.80例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7.89岁,多喜欢油腻辛辣、味道浓厚的饮食(65.0%)。平均经期为5.900天;平均月经周期28.113天;平均流产次数0.488次;平均生育次数为0.83 8次。且以已婚(6 8.8)及有哺乳史(62.5%)的人群为主,乳腺癌家族史患者少见,仅占1 0%。乳腺增生症患者的体质类型以气郁质(28.8%)为最多,第二多的是气虚质(20.0%),再是平和质(16.3%)。2.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疼痛、肿块、兼症各症状评分均显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显效11例,占比1 3.8%;有效64例,占比80.8%;总有效率为93.8%。4.乳康水丸对不同体质人群均有一定的疗效(Z=16.549,P=0.03 5),且为气郁质及痰湿质的疗效最佳。结论:1.乳康水丸对于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患者疗效确切,能够显着缓解患者乳房疼痛、胁肋胀满等症状,改善患者情绪,缩小乳房肿块,且无不良反应。2.乳康水丸对不同体质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患者均有一定的疗效,且气郁质及痰湿质的疗效最佳。

李梁慧智[3](2021)在《基于经络检测探讨乳腺增生病经络及中医体质分布特点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分析乳腺增生病患者的经络能量值和五大系统(最大/最小、上/下、阴/阳、左/右、体能)比值,探析乳腺增生病的经络特点,同时总结本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为中医认识本病提供理论依据,也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选穴依据。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12例乳腺增生病患者进行中医经络检测。采用中医经络检测仪(型号:SHXK-JL-100F),以经络原穴为主,取双侧太渊、大陵、神门、腕骨、阳池、太白、太冲、太溪、丘墟、冲阳、手阳明大肠经取阳溪穴、足太阳膀胱经取束骨穴进行信号采集,经系统处理转换后得出经络能量值、五大系统情况和体质类型。最后采用统计软件SPSS21.0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客观评价乳腺增生病患者的十二经络状态和五大系统比值,分析乳腺增生病经络特点,总结乳腺增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结果:1.一般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病例112例,30~34岁者29例(25.89%),25~29岁者26例(23.21%),40~44岁者17例(15.18%),35~39岁者16例(14.29%),45~49岁者15例(13.39%),50~55岁者4例(3.57%)20~24岁者4例(3.57%),年龄<20岁者1例(0.89%)。2.经络检测结果:(1)异常频次在10%以上的经络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61次(12.79%)、足少阳胆经54次(11.32%)、足太阴脾经51次(10.69%)、手太阳小肠经49次(10.27%)、手少阴心经48次(10.06%)。(2)乳腺增生病患者左右两侧经络能量值均值比较,双侧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名经除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其余均有统计学差异。3.五大系统结果:自律神经系统异常(最大/最小)占整体的67.86%、代谢状态(阴/阳)异常占整体的31.25%、精神状态(上/下)异常占整体的53.57%、运动系统(左/右)异常占整体的63.39%,体能异常占整体的58.93%,4.血瘀体质46例(41.07%)、湿热体质24例(21.43%)、阴虚体质16例(14.29%);气虚体质11例(9.82%);痰湿体质9例(8.04%);阳虚体质4例(3.75%);气郁体质2例(1.79%)。结论:1.乳腺增生病高发于25~49岁,血瘀体质发病率高。2.乳腺增生病患者的经络存在明显的左右失衡,右侧经络异常程度较高;存在明显的上下失衡,足部经络异常程度较高。3.五大系统比值进一步提示乳腺增病患者处于阴盛阳虚,上实下虚的状态。4.乳腺增生病应重视背部腧穴的应用,多角度考虑,从心论治、从三焦论治、从血论治。

宋家敏[4](2021)在《偶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运用偶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通过对比治疗前后及随访1个月的量表评分及治疗前后的乳腺超声的变化,观察治疗前后受试者乳腺增生症的改善程度,探索乳腺增生症临床新的治疗思路。方法:本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纳入17例乳腺增生症患者,脱落1例,最后纳入统计共16例。采用偶刺法根据受试者所提供的乳腺超声结果并结合乳房触诊检查,选取前胸乳腺结节最大处和触诊乳腺疼痛最明显处下肌肉层位点,背部选取对应阳性反应点,配穴为膻中和双侧三阴交,治疗时间为一周2次,两次治疗时间至少间隔2天,月经期不予干涉,共八次治疗,治疗时间为一个月。通过对比受试者前后治疗的超声变化、疼痛分级指数(PR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现有疼痛强度(PPI)等积分的变化来评估改善程度,对所有得到的数据用SPSS25.0软件进行处理统计分析。结果:1、根据最后纳入统计的16例受试者所提供的乳腺超声,结果显示,有12例乳腺超声结果中结节或囊肿发生了减小或消失,有3例完全无变化,2例变大。2、治疗前后及随访后VAS评分值改变:治疗前与治疗后VAS评分相比P<0.01,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偶刺法对乳腺增生症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效果在治疗后疗效明显;而治疗后与随访后VAS评分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随访后的效果基本持平于治疗后。3、治疗前后及随访PPI评分值改变:治疗前与治疗后PPI评分相比P<0.01差异具有显着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偶刺法对乳腺增生症患者的现有疼痛程度改善在治疗后效果更为显着;而治疗后与随访后PPI评分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并不显着。4、治疗前后及随访PRI感觉项评分值改变:治疗前与治疗后PRI感觉项评分比较P<0.01,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偶刺法对乳腺增生症受试者疼痛感觉项在治疗前后改善效果明显;而治疗后与随访后PRI感觉项评分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表明随访后效果基本持平于治疗后,并无差异。5、治疗前后及随访PRI情感项评分值改变:治疗前与治疗后PRI情感项评分比较P<0.01,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与随访后PRI情感项评分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偶刺法对乳腺增生症患者的情感项在治疗前后改善效果显着,但治疗后与随访后相比并无改变,效果基本持平。研究结论:1、偶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症1个月后可对受试者乳腺结节大小发挥作用,在影像学上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受试者接受1个月治疗后结节消失。2、偶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症对于乳腺增生症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性质、情感等方面在治疗前后都具有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各方面效果基本持平于随访后,说明疗效至少可以维持一个月。

王雨微[5](2020)在《针刺乳癖三穴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运用针刺乳癖三穴组对乳腺增生病的疼痛程度、肿块大小积分以及其他症状的疗效观察,为乳腺增生病的针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方法:本研究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增生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针刺乳癖三穴组及常规穴针刺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乳房疼痛程度、肿块大小评分、其他次要症状、体征以及乳腺彩超的变化,并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针刺乳癖三穴组与普通针刺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6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00%,经统计分析P>0.05,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两种方法对乳腺增生病的治疗均有较好疗效,且在症状及体征方面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组间相比较,在乳腺疼痛及伴随症状(月经异常、情绪异常、胁肋疼痛)方面有确切疗效,P值<0.05,有显着性差异。3、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乳腺彩超在乳房肿块(大小、范围)的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性(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表明:针刺乳癖三穴组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显着,尤其是在改善症状、疼痛程度和肿块大小方面有确切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艾比拜姆·喀迪尔[6](2020)在《乳腺增生症维医证型与甲状腺功能及性激素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乳腺增生症(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HMG)维医证型与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TT3、TT4、FT3、FT4、TSH、Anti-TG、Anti-TPO)、甲状腺彩超结果及性激素指标(FSH、E2、PRG、PRL、LH、T)的相关性,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乳腺增生症的维医辨证分型及诊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课题运用临床研究方法,收集符合HMG西医诊断标准的212例患者,按照维医辨证分型标准进行体液质分型并记录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甲状腺彩超结果及性激素指标,填写问卷调查表,通过统计学检验,分析各项指标与腺增生症维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212例HMG患者维医证型结果为:涩味黏液质型95例(44.81%),沉液质增多型88例(41.51%),韭菜色胆液质型29例(13.68%),其发生频率为涩味黏液质型>沉液质增多型>韭菜色胆液质型。2)HMG患者维医不同证型之间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在36-45岁者最多,HMG的高发年龄集中在36-45岁年龄段,其中涩味黏液质型者最多;3)HMG患者维医不同证型之间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涩味黏液质型最显着。4)HMG患者维医不同证型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T3、T4、FT3、FT4、TSH、Anti-TG、Anti-TPO)平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功能指标异常患者中TSH、Anti-TG、Anti-TPO水平升高者最多见,其中沉液质增多型所占比例最高。5)T4影响因素的多因素X4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实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HMG患者年龄越大血清T4水平越低(β=-0.376,P=0.038),合并甲状腺实性结节的HMG患者T4水平高于甲状腺B超结果正常的患者(β=0.769,P=0.033);6)FT4影响因素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维医不同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沉液质增多型HMG患者FT4水平低于涩味黏液质型HMG患者(β=-1.176,P=0.019);7)TSH影响因素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弥漫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合并甲状腺弥漫性结节的HMG患者TSH水平高于甲状腺B超结果正常的患者(β=2.419,P=0.000);8)Anti-TG、Anti-TPO影响因素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弥漫性结节和低回声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合并甲状腺弥漫性结节和低回声结节的HMG患者Anti-TG、Anti-TPO水平高于甲状腺B超结果正常的患者;9)HMG患者维医不同证型之间甲状腺B超结果中甲状腺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212例HMG患者中检出甲状腺结节者111例,涩味黏液质型者出现频率最多。10)HMG患者维医不同证型之间性激素指标(FSH、E2、LH、PRL、PRG、T)平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激素水平异常患者中FSH、E2、PRL、T水平升高,LH、PRG水平降低者较多见,其中涩味黏液质型所占比例最高;11)FSH影响因素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HMG患者年龄越大FSH水平越高(β=10.956,P=0.000);12)LH影响因素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回声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合并甲状腺低回声结节的HMG患者LH水平高于甲状腺B超结果正常的患者(β=32.712,P=0.008);13)PRG影响因素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HMG患者年龄越大血清PRG水平越低(β=-2.386,P=0.025);14)T影响因素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囊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HMG患者年龄越大T水平越低(β=-5.389,P=0.020),合并甲状腺囊性结节的HMG患者T水平低于甲状腺B超结果正常的HMG患者(β=-8.439,P=0.012),。结论:1)乳腺增生症最主要的维医证型是涩味黏液质型。2)HMG患者中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异常者以TSH、Anti-TG、Anti-TPO水平升高最多见,沉液质增多型所占比例最高,可以认为沉液质增多型HMG患者更容易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3)HMG患者中性激素指标异常者以FSH、PRL、T、E2升高,LH、PRG降低最多见,涩味黏液质型所占比例最高,可以认为涩味黏液质型HMG患者更容易发生性激素紊乱。

任宝凤[7](2019)在《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方剂组方规律分析及网络靶标预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和中药网络药理学相关理论探讨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组方规律,归纳核心组合,并预测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相关通路及潜在药物作用靶点。方法:1.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组方规律,归纳核心组合。2.利用 ECTM(The Encyclopedi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数据库,构建并分析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核心组合的“中药药物-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病症”网络图。结果:1.符合条件的565首治疗乳腺增生方剂中的中药的四气分布的前三位是寒、温、平,五味分布前三位是苦、辛、甘,归经分布的前三位是肝、脾、心。在使用频次方面,其中有23味中药使用频次高于100,前十位分别是:柴胡、当归、白芍、香附、郁金、夏枯草、茯苓、浙贝母、青皮、甘草。通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提取相关组合,演化出包含7味中药的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核心组合(柴胡、夏枯草、当归、郁金、白芍、香附、浙贝母)。2.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机制为通过其所含的胆碱(choline)、谷甾醇(sitosterol,B-sitosterol)、香兰素(Vanil l in)和豆甾醇(Stigmast erol,C29 H48 0)主要作用于AR与SLC22 A1靶点,影响神经递质清除、细胞跨膜运输及去甲肾上腺素神经递质释放和核受体转录途径、细胞内受体的酰基化及Hsp90伴侣复合体对类固醇激素受体的调节来发挥对乳腺疾病的积极治疗作用。结论:通过上述研究发现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主要通过性味苦寒、辛温、甘平的疏肝健脾中药来治疗本病,核心组合包含柴胡、夏枯草、当归、郁金、白芍、香附、浙贝母7味中药。主要作用靶点为雄激素受体(AR)和有机阳离子转运体1(SLC22A1)。

敖燕飞[8](2019)在《穿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穿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探讨穿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优势及安全性,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入选乳腺囊性增生病(肝郁痰凝型)患者80例,并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B超引导下囊肿穿刺+雷火灸);对照组(B超引导下囊肿穿刺+口服中成药小金丸),每组各40例。通过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各症状、体征、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总积分改善率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以不同程度改善患者乳房疼痛、囊肿大小、胸胁胀满、口苦、心烦易怒情况(P<0.05)。其中,在改善乳房疼痛、口苦、心烦易怒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囊肿大小和胸胁胀满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效果相当(P>0.05)。而在改善失眠方面,治疗组有着显着疗效(P<0.05),对照组则对改善失眠没有良好效果(P>0.05)。总疗效指数:治疗组总有效率94.5%,其中痊愈14例(37.8%),显效17例(45.9%),有效4例(10.8%),无效2例(5.4%);对照组总有效率88.6%,其中痊愈10例(28.6%),显效12例(34.3%),有效9例(25.7%),无效4例(11.4%)。结论:B超定位下穿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囊性增生病,临床效果显着,方法安全,操作简单,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李玮儒[9](2019)在《岭南精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岭南精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是否优于口服消结安胶囊。方法:纳入既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又不符合排除标准的研究对象60例,采用随机数表的方法,以1:1的比例分配至治疗组(岭南精灸组)和对照组(消结安胶囊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岭南精灸治疗,3天1次,每周2次(每次治疗间隔48小时以上),8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予口服消结安胶囊,每次2粒,1天3次,1个月为1个疗程,共服用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乳房疼痛、乳房肿块大小、乳房肿块硬度和全身伴随症状的情况,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改善率,做出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组内治疗前后乳房疼痛积分、肿块大小积分、肿块硬度积分及伴随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间各积分差值比较,在乳房疼痛积分、肿块硬度积分、伴随症状积分以及临床总积分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两组乳腺肿块大小积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9%,其中显效4例,有效22例,无效2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9%,其中显效1例,有效21例,无效7例,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岭南精灸和口服消结安胶囊两种方法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均有效,但岭南精灸总体疗效优于口服消结安胶囊,尤其是在改善乳房疼痛、乳房肿块硬度及全身伴随症状方面。在改变乳房肿块大小方面两种方法的疗效相当,无明显差异。岭南精灸治疗乳腺增生病操作简单,耗时短,耗材少,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媛[10](2019)在《揿针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观察揿针和电针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种不同针具治疗的相对优势及不足。研究方法:本试验纳入符合标准的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患者后,按患者意愿分入揿针组和电针组。两组取穴相同,均为双侧T3、T4、T5夹脊穴、双侧四关穴(即双侧合谷穴配双侧太冲穴)。揿针组患者给予贴揿针治疗后,嘱其48h后自行摘下;电针组患者给予电针治疗,波形选择疏密波,在脊柱两侧的T3和T5夹脊穴上各连接一组电极,以针体轻微跳动,且患者耐受其强度为宜,每次治疗20min;两组均1周治疗2次,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经期停止治疗,连续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经周期结束后和2个月经周期结束后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评分,包括乳房疼痛程度、肿块大小、肿块质地、肿块分布范围、肝郁气滞证候。试验数据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管理,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4例患者,揿针组有28例,电针组有26例。试验过程中,揿针组有2例患者脱落,电针组有3例患者脱落,共有49例患者完成治疗并纳入统计分析。两组于治疗1个月经周期结束后和2个月经周期结束后的乳房疼痛评分、中医肝郁气滞证候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在治疗2个月经周期结束后的肿块分布范围评分较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相比,在改善乳房疼痛、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闷、口苦、胁肋胀满疼痛、善太息、嗳气、腹胀、少腹胀痛效果相当,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肿块质地、痛经、失眠症状的改善程度优于揿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块大小评分与治疗前相比也有下降,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揿针组有1例显效,24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6.15%;电针组有8例显效,14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65%。两组在试验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事件及治愈病例。研究结论:揿针与电针均为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电针改善乳房肿块质地、痛经及失眠的效果优于揿针,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乳癖饮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4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癖饮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46例(论文提纲范文)

(2)乳康水丸治疗肝郁痰凝型不同中医体质乳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乳腺增生症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1 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2.1 冲任失调
        1.2.2 肝郁气滞
        1.3 治疗概况
        1.3.1 中药汤剂
        1.3.2 药物外敷
        1.3.3 中药热奄包
        1.3.4 颊针
        1.3.5 揿针
        1.3.6 灸法
        1.3.7 推拿
        1.4 小结
    2 西医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
        2.1 命名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3 治疗
        2.3.1 药物治疗
        2.3.2 手术治疗
    3 小结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来源
        1.1 病例来源
        1.2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2.1 乳腺增生症西医诊断标准
        2.2 乳腺增生症中医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4 研究方法
    5 临床观察指标
        5.1 主要症候观察指标(主症)
        5.2 伴随症状观察指标(次症)
    6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7 不良事件记录
    8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结果
    1 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1.1 年龄
        1.2 饮食习惯
        1.3 月经史及孕产史
        1.4 婚姻史 、哺乳史及乳腺癌家族史
        1.5 中医体质
    2 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值
    3 不同体质各观察节点症状治疗前后比较
    4 疗效
    5 不良反应记录结果
讨论
    1 选题依据
    2 对乳腺增生症与中医体质关系的认识
    3 方药解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乳腺增生症的中医体质分布
        4.3 乳康水丸的疗效
        4.4 适合服用乳康水丸的体质类型及单纯服用乳康水丸的局限性
    5 创新点
    6 问题及展望
        6.1 课题存在问题
        6.2 研究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3)基于经络检测探讨乳腺增生病经络及中医体质分布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3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实验方法
        2.1 器材准备
        2.2 检测方法与步骤
        2.3 检测指标
        2.3.1 经络能量值
        2.3.2 所得测量值柱状图报告的中医判读
        2.3.3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2.3.4 五大系统数值判定标准
        2.4 资料分析与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研究结果
        3.2 经络检测研究结果
        3.2.1 异常经络频次统计情况
        3.2.2 十二经络左右侧配对比较
        3.2.3 十二经络同名经比较
        3.3 五大系统结果
        3.3.1 五大系统总体异常情况
        3.3.2 五大系统不同程度异常情况
        3.4 体质分布情况
第二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2 经络与乳房的关系
        2.1 经络异常频次统计结果分析
        2.2 十二经络与乳房的关系
        2.3 左右两侧经络值比较、同名经经络值比较结果分析
    3 五大系统结果分析
    4 中医体质分布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1.1 病名的由来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方法
    2 针灸临床治疗乳腺增生病概况
        2.1 针刺疗法
        2.2 罐法
        2.3 灸法
        2.4 刮痧
        2.5 穴位埋线
        2.6 耳穴贴压
        2.7 穴位贴敷
        2.8 推拿
    3 西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3.1 病名的由来
        3.2 流行病学
        3.3 发病机制
        3.4 治疗方法
        3.4.1 临床常用药
        3.4.2 手术治疗
    4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发展概况
        4.1 中医体质的分型
        4.2 有关乳腺增生病中医体质的现代研究
    5 经络检测研究发展概况
        5.1 经络穴位低电阻的发现
        5.2 经络检测仪在临床中的运用概况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偶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祖国医学对于乳腺增生症的认识
        1. 病名及历史沿革
        2. 病因病机
        3. 治疗方法
    综述二 乳腺增生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研究
        2.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
        3. 病因及病理机制
        4. 乳腺的解剖关联
        5. 治疗
    综述三 偶刺的认识与进展
        1. 偶刺的由来
        2. 偶刺法的现代发展与延伸
        3. 偶刺法的临床发挥
        4. 偶刺法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性指标
        2.4 观察方法
        2.5 数据分析
    3. 研究数据
        3.1 基本资料
        3.2 治疗前后变化
        3.3 随访效果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5. 脱落情况记录
    6. 研究结果
    7. 分析与讨论
        7.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7.2 针刺手法及部位的选择
        7.3 相关因素分析
    8. 小结
结语
    1. 结论
    2. 问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针刺乳癖三穴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临床疗效分析
6.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乳腺增生症维医证型与甲状腺功能及性激素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实验室检测
        2.3 相关因素问卷调查
    3 统计学处理
    4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7)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方剂组方规律分析及网络靶标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2.1 分析软件、数据库
    2.2 处方来源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2.4 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组方规律分析
    2.5 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网络靶标预测
        2.5.1 乳腺增生核心方靶标数据收集
        2.5.2 核心方“药物-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病症”网络的构建
3. 结果
    3.1 四气五味统计结果
    3.2 用药频次统计结果
    3.3 组方规律分析
    3.4 提取核心组方
    3.5 核心方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病症信息的收集
    3.6 构建核心方“药物-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病症”网络
    3.7 乳腺增生病核心组合关键靶点及通路(pathway)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8)穿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传统医学对乳腺囊性增生病的认识
        1.1 乳癖概述
        1.2 乳癖病因病机
        1.3 乳癖的临床表现
        1.4 乳癖的辨证分型
    2 现代医学对乳腺囊性增生病的认识
        2.1 乳腺囊性增生病概述
        2.2 乳腺囊性增生病病因
        2.3 乳腺囊性增生病临床表现
        2.4 乳腺囊性增生病病理表现
        2.5 关于乳腺囊性增生病癌变问题
    3 治疗方法
        3.1 现代西医治疗
        3.1.1 内分泌治
        3.1.2 手术治疗
        3.1.3 穿刺治疗
        3.2 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
        3.2.1 中草药治疗
        3.2.2 中成药治疗
        3.2.3 针灸、推拿治疗
        3.2.4 其他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1.1 病例来源
        1.1.2 病例分组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出标准
        1.6 停用雷火灸指征
        1.7 脱落病例
        1.8 安全评定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2.1 治疗组
        2.2.2 对照组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4.1 西医疗效评定标准
        2.4.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
        2.6 紧急情况处理
        2.7 伦理及知情同意
    3 研究结果
        3.1 临床资料均衡性比较
        3.1.1 两组年龄、病程比较
        3.1.2 两组囊肿大小分布情况比较
        3.1.3 两组治疗前各项平均分比较
        3.2 脱落病例及原因分析
        3.3 疗效观察
        3.3.1 乳房疼痛积分比较
        3.3.2 囊肿大小积分比较
        3.3.3 中医证候(胸胁胀满)积分比较
        3.3.4 中医证候(失眠)积分比较
        3.3.5 中医证候(口苦)积分比较
        3.3.6 中医证候(心烦易怒)积分比较
        3.4 总疗效指数比较
        3.5 统计结果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 本课题研究背景
    2 本课题应用雷火灸治疗原理及疗效分析
    3 本课题的展望与不足
        3.1 展望
        3.2 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评分标准表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典型临床病例(配图)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项

(9)岭南精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方法
        2.2 治疗器具及药品
        2.3 治疗措施
        2.4 疗效评定
        2.5 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组间均衡性比较
        3.3 疗效结果比较与分析
讨论
    1.本研究的立题依据
    2.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2.1 传统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的的认识
        2.2 现代西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3.岭南精灸治疗乳腺增生病能取得良好疗效的机制探讨
        3.1 从传统中医学角度分析其机制
        3.2 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
    4.不足和展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随机数字表
    附录B 临床观察表
    附录C 综述
        参考文献

(10)揿针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乳腺增生病的中西医研究概述
        1 西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与治疗现状
        2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与治疗现状
    综述二 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研究概述
        1 机制研究
        2 临床研究
    综述三 揿针疗法概述
        1 局部取穴法
        2 微针理论法
        3 辨证取穴法
        4 单穴独用法
        5 揿针治疗乳腺疾病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退出试验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取穴与操作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
        2.5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3.3 疗效比较
        3.4 不良事件
        3.5 复发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疗效分析与机理探讨
    2 选穴依据分析
    3 试验的问题分析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介

四、乳癖饮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4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左瘀右痰”理论探讨偏侧乳癖患者中医体质分型差异[D]. 廖丽.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2]乳康水丸治疗肝郁痰凝型不同中医体质乳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D]. 杨艳林.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经络检测探讨乳腺增生病经络及中医体质分布特点的研究[D]. 李梁慧智.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4]偶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宋家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针刺乳癖三穴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雨微.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6]乳腺增生症维医证型与甲状腺功能及性激素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艾比拜姆·喀迪尔.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7]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方剂组方规律分析及网络靶标预测[D]. 任宝凤.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8]穿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研究[D]. 敖燕飞.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岭南精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玮儒.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揿针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D]. 张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乳皮饮治疗乳腺囊性增生4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