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述半夏不同炮制品与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武天元[1](2022)在《中药毒性药材炮制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中药材指来源于自然界,未经加工的植物、动物和矿物,不可直接供处方使用,必须经过专门的炮制,制备成中药饮片才能应用于临床,中药炮制目的在于增强药物疗效,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1]。许多中药虽有较好的疗效,但毒性较大,临床应用安全性低。
赵永,张智华,曹秋实[2](2021)在《影响半夏安神功效的多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半夏是临床常用药,本文试讨论半夏的安神(和胃、化痰、通阴阳)功效,并就影响半夏安神功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半夏的配伍、剂量和炮制与半夏安神功效的发挥密切相关,常用的安神配伍有半夏配秫米、半夏配夏枯草、半夏配黄连等等;半夏治疗失眠的用量一般在12~150g,取安神功效时多重用;生半夏及半夏的各类炮制品均有安神功效,而半夏的品种、产地、剂型及煎服法与其安神功效的联系尚无定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陈灵,柳芳,王晓霞,陈雨扬,宋红艳,夏敬胜,卢江,陈永刚[3](2020)在《87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治疗的用药规律及药学监护》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武汉市第三医院所有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2019,COVID-19)患者的中药饮片治疗处方,统计组方用药规律,总结用药特点和思路,并探讨中药药学监护内容。方法:利用数据分析软件Excel 2007和SQL server 2017,对武汉市第三医院院2020年1月25日至2020年3月18日所有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住院中药饮片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统计中药饮片使用频次、频率、平均用量、用量范围,并与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该研究共纳入875名确诊患者的治疗处方,共涉及中药233味,得出高频次药物20味,以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为主。分析中药的性味归经,以平性药为主,其次为寒性药和温性药;药味以苦味药为主,其次为辛、甘味;归经以归肺经为主,其次是归脾、胃经。利用关联规则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得出茵陈、白豆蔻、木通、滑石、川贝母的关联度很大,可治疗COVID-19感染后发热、咳嗽、咳痰、口渴、胸闷、腹胀等症状。结论:通过该研究,发现武汉市第三医院中药治疗COVID-19的核心方剂为祛湿剂甘露消毒丹加减和祛痰剂清金降火汤加减,所有药味均存在超2015年版《中国药典》用量情况。作为临床中药师,应根据患者的症状,辨清证型,对具体用药从用法用量、炮制品选择、配伍、患者教育等方面进行药学监护。
王晓霞,韩媛媛,师桂英,胡立玫,路平,柳芳[4](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治疗肿瘤用药分析及监护探讨》文中认为对中日友好医院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门诊和住院肿瘤中药饮片处方进行分析,统计中药饮片使用频次、频率、平均用量、用量范围,并与《中国药典》进行对比;采用关联规则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分析肿瘤用中药配伍规律,并探讨中药用药监护内容。经统计,肿瘤中药饮片处方中使用频次前20位,主要以补虚药为主;毒性中药饮片使用频次较低,主要为小毒饮片,存在超药典用量情况;出现频率较高的药味组合是麸炒白术-茯苓(16.11%),生黄芪-茯苓(15.10%),具有强关联规则的药物有怀牛膝→桑寄生,生薏苡仁→怀牛膝,怀牛膝→仙鹤草,菟丝子→怀牛膝等。根据用药情况,可从用法用量、炮制品选择、配伍、煎煮方法、患者教育等方面着重进行用药监护。据此,药师可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肿瘤中药饮片使用特点和规律,并以此为切入口进行用药监护。
沈华旦[5](2018)在《生半夏及其炮制品的差异性成分分析和抗老年痴呆作用机制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生半夏及药典收载的三种半夏炮制品(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的化学成分,比较半夏和三种炮制品的成分差异,并从半夏及其三种炮制品提取物的助眠药效作用评价和运用抗氧化成分在线分析方法筛选、评价半夏及其炮制品的抗氧化活性两个角度探讨半夏临床用于治疗老年痴呆复方配伍的药效作用机制。方法:经加热回流提取、浓缩和定容步骤制备半夏及其炮制品的醇提物。采用薄层色谱法(TLC)、红外光谱法(IR)、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分析半夏及其炮制品所含的主要的小分子化合物,比较生半夏与三种炮制品之间的成分差异。选用SPF级昆明种雄性小鼠54只,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成9组,每组6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等量生理盐水),生半夏及三种炮制品的小剂量组(8g/kg,以原药材质量换算),生半夏及三种炮制品大剂量组(16 g/kg,以原药材质量换算)。实验前8 h小鼠停止喂食,不禁水。根据各小鼠体重换算给药剂量后,灌胃给药,并于给药后将小鼠放入装有自主活动记录仪的自主活动箱中,记录1 h内的活动情况,结合视频录像和数字化参数分析,比较生半夏及三种炮制品小、大剂量灌胃给药后的助眠功效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建立HPLC-UV-DPPH/ABTS在线分析方法,该方法中HPLC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mL/min,色谱柱为Aglient Extend C18柱(250 mm×4.6 mm,5μm),柱温25℃,检测波长为265 nm,DPPH/ABTS溶液体积流量0.5 mL/min,检测波长517/734 nm,并选用地黄和熟地黄药材对该筛选系统进行验证后,运用此项技术检测生半夏及三种炮制品醇提物的抗氧化活性成分,比较抗氧化活性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薄层色谱法分析结果显示,半夏和炮制品之间成分差异明显,生半夏有7个斑点,法半夏有6个斑点且1号斑点较大,清半夏有6个斑点且斑点大小相近,姜半夏只有5个斑点。红外光谱法分析结果显示,半夏和炮制品中含有羟基、羰基等特征性官能团及脂肪酸类成分,并能区分半夏及其炮制品。HPLC-FTMS分析结果显示,在半夏及其炮制品中,共鉴定出14种成分。精氨酸、环(缬氨酸-酪氨酸)、酪氨酸、腺苷、苯丙氨酸、环肽、1,2,2,6,6-Pentamethylpiperidin-4-ylmethacrylate、N-(1-(苯基乙酰胺)L-脯氨酰)甘氨酸乙酯为生半夏及其三种常用炮制品的共有成分。药理学结果显示,生半夏及其三种常用炮制品高、低剂量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个给药组的小鼠休息时间均高于空白组。高剂量姜半夏、低剂量清半夏和低剂量生半夏的醇提取物对小鼠的自主活动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休息时间较长;而生半夏大剂量的小鼠休息时间仅比空白组高5%。HPLC-UV-DPPH/ABTS方法检测到半夏及其炮制品都只有一个抗氧化成分,且为相同的一个成分,但活性峰面积差异明显。运用此项技术,从地黄提取物中发现主要含有9个抗氧化活性成分,而熟地黄中含有13个,地黄和熟地黄有8个共有抗氧化成分。结论:(1)半夏经不同方法炮制后,成分类别与含量均会发生改变。薄层色谱法和红外光谱法均能较好的区分半夏及其三种常用炮制品;HPLC-FTMS鉴定出半夏中14种成分,主要为氨基酸类、核苷类、有机酸类成分。(2)半夏及其三种常用炮制品均有助眠作用,但没有使小鼠进入深度的睡眠状态(翻正反射未消失);高剂量姜半夏、低剂量的生半夏和低剂量清半夏醇提取物的助眠效果最好;高剂量生半夏的助眠作用最弱,推测可能由于生半夏剂量过大,产生刺激性毒性,使受试小鼠产生不适感,影响其助眠药效的发挥。(3)半夏及其炮制品都具有轻微的抗氧化活性,且活性成分类别不受炮制过程影响,但活性成分的含量会因炮制方法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并由此导致抗氧化活性强度的差异性变化。建立的HPLC-UV-DPPH/ABTS方法可以快速、有效的筛选出中药中的抗氧化成分。
吴紫君,冯碧川,沈志滨,杨超燕,陈嘉洛,彭昌杰,吴志坚,李书渊,陈艳芬[6](2018)在《天南星科有毒中药及其炮制品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比较天南星科的3种有毒中药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的生品和制品的急性毒性。方法按Bliss法设计实验,小鼠分别单次腹腔注射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的生品、制品水提液,连续观察14 d,记录小鼠的毒性反应,以急性死亡率为指标,测定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的LD50。结果生半夏、生天南星、生白附子腹腔注射的LD50分别为5.381 g/kg、21.508 g/kg、39.311 g/kg;而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的炮制品腹腔注射均无明显毒性表现。结论天南星科3种有毒中药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生品腹腔注射有明显急性毒性,其中又以生半夏毒性最强,但3种有毒中药经过炮制后毒性明显降低。
黄逸伦[7](2018)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半夏应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自《伤寒杂病论》开始,历代医家至当代科研均对半夏有不同论述及总结。历代文献中发现不少方剂都用到半夏一药,而其治疗的病种更是广泛。是次研究先总结由古代典籍及本草至现代医学对半夏的研究,再搜集《临证指南医案》曾使用半夏的病例,以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总结叶天士于《临证指南医案》中运用半夏的思路。透过《伤寒杂病论》、历代典籍及叶天士撰写的其他典籍的总结比较说明数据分析结果。为现代中医临床正确运用半夏提供经典的依据。研究方法采用excel对数据进行管理,按照病案名、篇目、病名、病因病机、舌质、舌苔、脉象、症状、用药、治法、备注、按语十二项内容录入资料。把资料以统计软件及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透过两部分作出分析。第一部分统计,以半夏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收集到的信息旨在研究该药物所在医案的病因病机、舌脉、症状等的情况,及半夏及其炮制品所涉及的关联病机、舌脉、症状情况。使用SPSS16.0进行下列分析:频数统计:频数分析是对于一组数据,考察不同的数值出现的频数,可以了解数据的分布状况。本研究主要关注的频数包括病名、病因病机、舌象、脉象、症状、药物六方面的内容,通过这六者可以看出医家治疗的病种、症候分布及以半夏为中心的药物协同使用情况,从大方面把握医案反映的证治的主体趋势。相关分析:相关分析是研究事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事物探讨其相关方向以及相关程度,是研究随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本研究主要寻找病因病机、舌象、脉象、症候与半夏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其相关的程度及效度,从而探析叶天士对半夏的辨证证候把握。第二部分统计,是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对药物的配伍关系进行研究。因此第二部分的统计是把所有半夏相关的方剂都纳入统计,收录得更加彻底。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对半夏配伍作出分析。成果1.运用半夏最多的病种全书涉及病种86种。其中所记载的有关半夏的病种有59个,约占总病种67.4%。疟病占运用半夏病种的比例最高,有13.9%;其次为痰饮有8.5%;紧接为呕吐、木乘土、胃脘痛、噎嗝反胃、痞、肿胀、暑、痰、中风及湿,此12个病种,已经占超过运用半夏条文总数的65%。脾胃病及痹各占2.2%;胸痹及泄泻各1.95%;郁、胁痛、吐蛔、调经及痉厥各占1.46%;噫嗳及咳嗽各占1.22%;眩晕、吐泻、腹痛、及不寐各占0.98%;症瘕、温热、胎前、肝风、痘、疸及疮疡各0.73%;余下的25个病种,吐血、头痛、积聚、喘及产后、幼科要略,吐泻霍乱、幼科要略,胀案、癍痧疹瘰、幼科要略,疟案、幼科要略表里不和、心痛、哮、痿、头风、目、痢、汗证、疳、肝火、肺痿、呃、癫痫、肠痹、不食及便血共占条文总数的7.3%。2.《临证指南医案》运用半夏的病因病机分布共整理出42个病因病机,其中出现频率10次或以上的有16个病因病机,分别是肝胃不和共90条;胃阳虚共73条;痰湿饮交阻共44条;脾阳虚共38条;痰气瘀阻络共23条、脾胃虚弱失运共23条、暑湿热邪内盛及湿邪内蕴,阻滞气分各22条;肝郁气滞、化火共17条、脾胃湿热共16条;热邪里结共15条;肝脾不和共14条;气血郁滞共12条;脾胃气虚不和共11条;阴浊饮凝,上逆共11条;胃气上逆共10条。3.《临证指南医案》运用半夏的舌象分布《临证指南医案》运用半夏的410条病案中,有47处有舌象的记录,占运用半夏病案总数的11.3%。其中白舌为出现最多的舌象,有32条;黄苔有5条;红舌有4条;灰黑舌有2条;绛舌、舌干、白苔、灰黄苔各占1条。4.《临证指南医案》运用半夏的脉象分布在运用半夏的医案中,共有8种脉象出现超过10次以上,弦脉占最高,有43条;其次为涩脉有23条;小脉有21条;沉脉15条;濡脉及大脉各占14条;弱脉12条;数脉11条。另外缓脉及虚脉也各有有9条及8条。5.《临证指南医案》运用半夏的症状分布牵涉10条病案或以上的38中症状包括呕吐饮食、酸水;腹部痞闷满不适,食入不运;胃脘腹痛;食欲减退,纳食日少;发热恶寒;呕吐涎沫;大便溏泄;腹胀;不饥不食;恶心干呕;便秘,大便不通;形寒肢冷;胁痛、胁胀;咯吐痰;胸痞闷、胀、不适;咳嗽;冲气上逆、气逆;嗳腐吞酸;眩晕;痰多;烦渴;身体烦热;烦躁易怒;汗出;肢体麻木僵直痿痹;身体肌肉肿痛;昏迷;噎痛,吞咽梗阻不适;大便不爽;胸痛;目黄;喘;头痛头胀;不寐,寐少;形消体瘦;嗳气;肠鸣;面色鲜明,面红。6.《临证指南医案》运用不同半夏炮制品情况410条使用半夏的病例中,半夏占超过70%,共290条;其次为炒半夏占71条;半夏曲占29条;熟半夏占10条;醋炒半夏占7条;焦半夏占3条。7.《临证指南医案》运用其他药物配伍半夏的情况《临证指南医案》中半夏共与154种药物配伍使用,配伍半夏的频数最高的10种药物为茯苓、姜汁、人参、广皮、广橘红、枳实、黄连、杏仁、厚朴及干姜,其中茯苓与半夏配伍频数最高,出现232次;紧次于茯苓,与半夏配伍超过100次的有姜汁(141次)、人参(128次)及广皮(102次)。8.半夏及其炮制品与病因病机的关系半夏与痰湿饮交阻及肝脾不和两个病因病机相关(P<0.05)。焦半夏与脾胃虚弱失运及脾胃气虚不和两个病因病机相关(P<0.05及P<0.01)。炒半夏与痰气瘀阻络相关(P<0.05)。半夏曲与脾阳虚、肝郁化火及脾胃气虚不和共3个病因病机相关(P<0.05)。熟半夏与肝胃不和及气血郁滞两个病因病机相关(P<0.05及P<0.01)。醋炒半夏与湿邪阻滞气分相关(P<0.01)。9.半夏及其炮制品与舌象的关系舌白与焦半夏及炒半夏有相关(P<0.05)10.半夏及其炮制品与脉象的关系弦脉与炒半夏相关(P<0.05)。大脉与焦半夏相关(P<0.01)。数脉与焦半夏及半夏曲相关(P<0.01)。11.半夏及其炮制品与症状的关系半夏与呕吐饮食酸水、呕吐涎沫、脘腹胀痛、脘腹痞闷、腹胀及恶心干呕6个症状相关(P<0.05或P<0.01)。炒半夏与发热恶寒、咳嗽、喘及恶心干呕相关(P<0.05)。半夏曲与眩晕及脘腹痞闷相关(P<0.05)。熟半夏与形寒肢冷、肢体麻痹、脘腹胀痛及大便不通相关(P<0.01)。焦半夏与咯痰、痰多、大便不爽、脘腹痞闷、汗出及烦躁易怒相关(P<0.05或P<0.01)。12.《临证指南医案》中半夏的配伍半夏与茯苓、人参和姜汁的配伍出现频数最高。(支持度50,置信度0.6)13.《临证指南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的归经《临证指南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主要归入脾、肺、胃和心经,频率出现超过1000次;其中又以归入脾经最高,有2143次。14.《临证指南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的四气《临证指南医案》半夏组方用药以温性药物为主,占出现频率超过50%。15.《临证指南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的五味《临证指南医案》半夏组方用药以味辛、苦为主,分别占频次36%及32%。16.《临证指南医案》疟医案中半夏的配伍半夏与人参、黄芩和厚朴的配伍的出现频数最高,分别出现26次、24次和21次。(支持度15,置信度0.6)17.《临证指南医案》疟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的归经《临证指南医案》疟中半夏组方药物主要归入脾、肺、胃和心经,频率出现超过150次;其中又以归入脾经最高,有349次。18.《临证指南医案》疟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的四气《临证指南医案》疟医案中半夏组方用药以温性药物为主,占出现频率约50%。19.《临证指南医案》疟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的五味《临证指南医案》疟医案中,半夏组方用药以味辛、苦为主,分别占频次34%及35%。20.《临证指南医案》痰饮医案中半夏的配伍半夏与茯苓和桂枝的配伍的出现频数最高,分别出现29和21次。(支持度15,置信度0.6)21.《临证指南医案》痰饮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的归经《临证指南医案》痰饮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主要归入脾和肺经,频率出现超过100次;其次为胃和心经,其中又以归入脾经最高,有149次。22.《临证指南医案》痰饮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的四气《临证指南医案》痰饮医案中,半夏组方用药以温性药物为主,占出现频率约67%。23.《临证指南医案》痰饮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的五味《临证指南医案》痰饮医案中,半夏组方用药以味辛、甘为主,分别占频次37%及32%。24.《临证指南医案》呕吐医案中半夏的配伍半夏与茯苓及姜汁的配伍,关系密切。(支持度15,置信度0.6)25.《临证指南医案》呕吐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的归经《临证指南医案》痰饮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主要归入脾经,频率出现达139次;其次为肺、胃和心经,分别味91、89及61次。26.《临证指南医案》呕吐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的四气《临证指南医案》呕吐医案中,半夏组方用药以温性药物为主,占出现频率约55%。27.《临证指南医案》呕吐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的五味《临证指南医案》呕吐医案中,半夏组方用药以味辛、苦为主,分别占频次35%及34%。28.《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医案中半夏的配伍半夏与人参配伍的出现频数14;半夏与茯苓出现12次;半夏、人参及茯苓三药配伍使用出现11次。支持度10,置信度0.6)29.《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的归经《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主要归入脾经,频率出现达124次;其次为胃、肺和心经,分别味82、81及62次。30.《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的四气《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医案中,半夏组方用药以温性药物为主,占出现频率约55%。31.《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的五味《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医案中,半夏组方用药以味苦、辛为主,分别占频次35%及32%。32.《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医案中半夏的配伍半夏与茯苓、延胡索、高良姜、干姜及桂枝配伍出现频率达5次或以上。(支持度5,置信度0.6)33.《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的归经《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主要归入脾经,频率出现105次;其次为肺、胃和心经,分别味67、64及61次。34.《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的四气《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医案中,半夏组方用药以温性药物为主,占出现频率约51%。35.《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的五味《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医案中,半夏组方用药以辛味为主,占46%,其次是苦味占31%。36.《临证指南医案》噎嗝反胃医案中半夏的配伍半夏与姜汁、黄连及茯苓配伍出现频率达10次或以上(支持度10,置信度0.6)37.《临证指南医案》噎嗝反胃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的归经《临证指南医案》噎嗝反胃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主要归入脾经,频率出现91次;其次为胃、肺和心经,分别味62、61及54次。38.《临证指南医案》噎嗝反胃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的四气《临证指南医案》噎嗝反胃医案中,半夏组方用药以温性药物为主,占出现频率约52%。39.《临证指南医案》噎嗝反胃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的五味《临证指南医案》噎嗝反胃医案中,半夏组方用药以辛、苦味为主,分别占38%及37%。40.《临证指南医案》痞医案中半夏的配伍半夏与枳实配伍出现频率达5次,并辅助以黄连、黄芩及干姜治疗痞病。(支持度5,置信度0.6)41.《临证指南医案》痞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的归经《临证指南医案》痞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主要归入脾经,频率出现77次;其次为胃、肺和心经,分别味60、52及34次。42.《临证指南医案》痞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的四气《临证指南医案》痞医案中,半夏组方用药以温性药物为主,占出现频率接近50%。43.《临证指南医案》痞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的五味《临证指南医案》痞医案中,半夏组方用药以辛、苦味为主,分别占39%及37%。44.《临证指南医案》肿胀医案中半夏的配伍茯苓与熟半夏配伍出现频率10次,黄连与陈皮配伍;黄连与茯苓配伍也出现10次。(支持度10,置信度0.6)45.《临证指南医案》肿胀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的归经《临证指南医案》肿胀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主要归入脾经,频率出现117次;其次为胃、心和肺经,分别味88、63及59次。46.《临证指南医案》肿胀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的四气《临证指南医案》肿胀医案中,半夏组方用药以温性药物为主,占出现频率约45%。47.《临证指南医案》肿胀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的五味《临证指南医案》肿胀医案中,半夏组方用药以苦、辛味为主,分别占36%及32%。48.《临证指南医案》暑医案中半夏的配伍半夏与滑石、黄芩、厚朴及杏仁的配伍常用于治疗暑病(支持度5,置信度0.6)49.《临证指南医案》暑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的归经《临证指南医案》暑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主要归入肺经,频率出现68次;其次为胃、脾和大肠经,分别味57、52及32次。50.《临证指南医案》暑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的四气《临证指南医案》暑医案中,半夏组方用药以温性药物为主,占出现频率超过一半约54%。51.《临证指南医案》暑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的五味《临证指南医案》暑医案中,半夏组方用药以苦、辛味为主,分别占41%及34%。52.《临证指南医案》痰医案中半夏的配伍半夏与茯苓、姜汁及桂枝的配伍常用于治疗痰病。(支持度15,置信度0.6)53.《临证指南医案》痰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的归经《临证指南医案》痰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主要归入脾经,频率出现195次;其次为肺、胃和心经,分别味175、122及120次。54.《临证指南医案》痰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的四气《临证指南医案》痰医案中,半夏组方用药以温性药物为主,占出现频率超过一半约61%。55.《临证指南医案》痰医案中半夏组方药物的五味《临证指南医案》痰医案中,半夏组方用药以辛、甘及苦味为主,分别占37%、29%及27%结论以《临证指南医案》中使用半夏的医案综合分析,并结合历代医籍及本草,可以发现半夏运用范围广泛,不局限阴阳表里寒热,这正是因为半夏有辛开平降,引阳入阴的特性,故对阴阳不和、寒热尔错杂的病机疾病皆可以应用。另外研究也发现叶天士运用半夏以半夏入肝、运用半夏降火、以半夏润土、以半夏治血及以半夏补虚的特性作临床使用。
张明发,沈雅琴[8](2017)在《半夏提取物对呼吸和消化系统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半夏具有镇咳、祛痰、平喘等呼吸系统的药理作用,也具有止呕、抑制胃分泌功能、抗溃疡、抗腹泻、调节胃肠运动、抑制胰蛋白酶活性等消化系统的药理作用。半夏所含的有机酸和生物碱可能是产生其呼吸系统药理作用的主要有效组分。半夏所含的生物碱、多糖、蛋白(主要为半夏凝集素蛋白)可能是产生其消化系统药理作用的主要有效组分。综述半夏提取物对呼吸和消化系统药理作用的文献,并对其研究进展做了分析。
张义敏[9](2016)在《基于毒—效—证关联性的半夏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搜集历代含半夏方剂构建数据库,对半夏的用量、剂型及主治病证、配伍药物进行数据挖掘。基于毒性、功效与病证关联性探究半夏的应用规律,为临床合理使用半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文献梳理与统计学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1.梳理历代文献中有关半夏毒、效的记载,并分析其影响因素。2.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半夏减毒增效的手段。3.采用关联分析,揭示含半夏方中药与病、药与证之间的关联性,归纳半夏主治不同病证的常见药物组合及剂型、用量、给药途径等。结果:1.系统整理了半夏毒、效的特征,总结出了影响半夏毒、效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产地、采收、炮制、用量、煎服法、病证、配伍等。2.构建的含半夏方剂信息数据库,收集方剂2868首,涉及663种中药,393种疾病和182种证候。3.总结了半夏的应用规律:内服方中常用制半夏,外用方多用生半夏;内服方用量大多处于《中国药典》规定的39g之内。治疗奔豚气、胸痹、中风、癫狂之风壅痰实证时用量偏大,治疗小儿病证时用量较小。5.常用于治疗呕吐、痞满、咳嗽、痰饮、伤寒、疮疡、妊娠恶阻、惊风、喉痹等疾病,多见于以痰湿为主的实证或虚实夹杂证,涉及内、外、妇、儿、五官诸科。结论:1.半夏的毒、效皆源于其药性。燥湿、化痰、降逆、散结是其主要功效,辛温燥散、辛开苦降为其效能特点,辛温苦燥、体滑走散之烈性、偏性是其毒性最重要的属性,烁阴(津、血)、耗气、滑泄是其毒性的主要机制,喉痛口麻、口噤发吐、酸心少食、气逆怒满、损胎堕胎等是其毒性的主要表征。2.在临床应用中,制衡半夏“毒-效”之害利关系,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的关键。3.在辨病辨证基础上通过合理配伍以减毒增效,结合适度用量、合理炮制、优化剂型、选择给药途径等,是合理使用半夏、确保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
冷伟,闫亚超[10](2013)在《生半夏临床应用刍议》文中指出半夏是一味非常重要的中药,临床上用途广泛,大多数医家因畏其毒性,在临床上多用其炮制品,而很少应用生半夏。本文试从古代医籍对生半夏应用的记载结合近现代医家临床上的应用体会以及现代药理研究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生半夏入汤剂应用安全有效,以期中医工作者能够重新认识生半夏的毒性,进而恰当应用,提高临床疗效。
二、试述半夏不同炮制品与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述半夏不同炮制品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毒性药材炮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有毒中药炮制方法 |
1.1 水浸泡减毒 |
1.2 加热减毒 |
1.2.1 清炒减毒 |
1.2.2 加辅料炒减毒 |
1.3 辅料制减毒 |
1.3.1 甘草减毒 |
1.3.2 生姜减毒 |
1.3.3 豆腐减毒 |
1.3.4 醋减毒 |
2 有毒中药炮制工艺 |
3 炮制对有毒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
4 炮制对有毒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 |
5 展望 |
(2)影响半夏安神功效的多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半夏的安神功效 |
2 影响半夏安神功效的诸因素 |
2.1 配伍 |
2.1.2 半夏配夏枯草: |
2.1.3 半夏配黄连: |
2.2 剂量 |
2.3 炮制 |
2.4 品种、产地 |
2.5 剂型、煎服方法 |
(3)87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治疗的用药规律及药学监护(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
1.1 诊断标准 |
1.2 资料来源 |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基本用药情况分析 |
2.2 治疗COVID-19常用中药饮片用药情况分析 |
2.3 治疗COVID-19中药饮片配伍规律分析 |
2.3.1 配伍分析 |
2.3.2 关联规则分析 |
2.3.3 复杂网络分析 |
3 治疗COVID-19中药药学监护探讨 |
3.1 治疗COVID-19使用中药饮片特点及规律 |
3.2 治疗COVID-19中药药学监护点 |
3.2.1 用法 |
3.2.2 用量 |
3.2.3 炮制品选择 |
3.2.4 配伍 |
3.2.5 禁忌证 |
3.2.6 毒性药使用 |
3.2.7 不良反应(ADR) |
3.2.8 患者用药教育 |
4 小结 |
(4)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治疗肿瘤用药分析及监护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基本用药情况分析 |
3.2 治疗肿瘤中药饮片用药情况分析 |
3.2.1 治疗肿瘤常用中药饮片用药频次及用量分析 |
3.2.2 肿瘤常用毒性中药饮片用药频次及用量分析 |
3.2.3 治疗肿瘤用中药饮片配伍规律分析 |
3.2.3.1 配伍分析 |
3.2.3.2 关联规则分析 |
3.2.3.3 网络分析 |
4 治疗肿瘤中药用药监护探讨 |
4.1 治疗肿瘤使用中药饮片特点及规律 |
4.2 治疗肿瘤中药用药监护点 |
4.2.1 用药方法 |
4.2.2 用量 |
4.2.3 炮制品选择 |
4.2.4 配伍 |
4.2.5 煎煮方法 |
4.2.6 禁忌证 |
4.2.7 毒性药使用 |
4.2.8 不良反应(ADR) |
4.2.9 患者用药教育 |
5 小结 |
(5)生半夏及其炮制品的差异性成分分析和抗老年痴呆作用机制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半夏及其炮制品成分分析 |
1 基于薄层色谱技术的半夏及其炮制品成分分析 |
1.1 材料、仪器与试药 |
1.2 方法与结果 |
1.3 讨论 |
2 基于红外光谱技术的半夏及其炮制品的成分分析 |
2.1 仪器与试药 |
2.2 方法与结果 |
2.3 讨论 |
3 基于HPLC-FTMS技术的半夏及其炮制品化学成分分析 |
3.1 仪器与试药 |
3.2 方法与结果 |
3.3 讨论 |
第二部分 半夏及其炮制品的醇提物对小鼠助眠作用探析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动物 |
1.4 小鼠自主活动箱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半夏及炮制品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 分组及给药 |
2.3 小鼠不同时间段的活动路线可视化比较 |
2.4 不同剂量的半夏及其炮制品对小鼠静止时长的影响 |
2.5 高低剂量不同半夏对小鼠助眠作用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半夏及其炮制品抗氧化活性的体外实验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HPLC-UV-DPPH/ABTS在线分析方法 |
2.2 在线分析方法DPPH/ABTS浓度的考察 |
2.3 HPLC-UV-DPPH/ABTS筛选半夏及其炮制品中的抗氧化成分 |
2.4 HPLC-UV-DPPH法筛选地黄和熟地黄药材中的抗氧化成分 |
2.5 HPLC-FTMS鉴定地黄抗氧化成分 |
3 讨论 |
结语与创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二 附图 |
三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天南星科有毒中药及其炮制品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仪器 |
1.1 药材 |
1.2 主要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2 方法 |
2.1 分组与给药 |
2.2 3种有毒中药的炮制品急性毒性测定 |
3 结果 |
3.1 小鼠毒性反应表现 |
3.2 3种中药生品的小鼠LD50测定结果 |
3.3 3种中药炮制品的小鼠急性毒性测定结果 |
4 讨论 |
(7)《临证指南医案》中半夏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半夏的文献研究 |
一、半夏的品种与药材 |
二、半夏的古代文献研究 |
三、半夏的炮制 |
四、半夏的现代研究 |
第二节 《临证指南医案》文献研究 |
一、叶天士临证的思维模式 |
二、《临证指南医案》对个别病证研究进展 |
三、《临证指南医案》对个别治法研究 |
四、《临证指南医案》应用古方剂的研究进展 |
五、《临证指南医案》应用中药研究进展 |
第二章 《临证指南医案》中半夏运用的研究 |
第一节 资料收集 |
一、资料来源 |
二、数据处理 |
三、统计方法 |
第二节 统计分析结果 |
一、频数统计的基本分析 |
二、相关分析..半夏及其炮制品与病因病机、舌象、脉象、症状之间的关系 |
第三节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 |
第四节 综合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运用半夏病种及症状的讨论 |
一、疟病与寒热症的结合讨论 |
二、痰、痰饮的结合讨论 |
三、呕吐、噎嗝反胃病;与呕吐饮食、酸水;呕吐涎沫;恶心干呕症的结合讨论 |
四、木乘土病的讨论 |
五、胃脘痛病与胃脘腹痛症的讨论 |
六、痞病与腹部痞闷满不适,食入不运症的结合讨论 |
七、肿胀病与腹胀症的结合讨论 |
八、暑的讨论 |
九、食欲减退,纳食日少及不饥不食的讨论 |
十、大便溏泄的讨论 |
第二节 半夏与病因病机关系的讨论 |
一、肝胃不和 |
二、胃阳虚、脾阳虚、脾胃虚弱失运 |
三、痰湿饮交阻、痰气瘀阻络、湿邪内蕴,邪滞气分 |
四、暑湿热邪内盛、脾胃湿热 |
五、肝郁气滞、化火 |
第三节 半夏与舌象关系的讨论 |
一、白舌 |
二、黄苔 |
三、红舌 |
第四节 半夏与脉象关系的讨论 |
一、弦脉 |
二、涩脉 |
三、小脉 |
四、沉脉 |
五、濡脉 |
六、大脉 |
七、弱脉 |
八、数脉 |
第五节 半夏炮制品的讨论 |
第六节 《临证指南医案》处方半夏病种中四气五味归经的配伍的讨论 |
第七节 叶天士运用半夏的特色 |
一、以半夏入肝 |
二、以半夏降火 |
三、以半夏体滑而润土 |
四、以半夏入血而治血 |
五、以半夏为补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8)半夏提取物对呼吸和消化系统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呼吸系统药理作用 |
1.1 镇咳作用 |
1.2 祛痰作用 |
1.3 平喘作用 |
2 消化系统药理作用 |
2.1 止呕作用 |
2.2 抗胃溃疡和改善胃功能 |
2.3 抗腹泻和胃肠推进运动调节作用 |
2.4 消化系的其他药理作用 |
3 结论 |
(9)基于毒—效—证关联性的半夏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半夏毒、效相关文献研究 |
一、半夏之毒 |
(一)毒性源流 |
(二)中毒机理 |
(三)中毒表现 |
(四)使用禁忌 |
(五)中毒解救 |
二、半夏之性效 |
(一)性味归经 |
(二)功效主治 |
(三)效之特点 |
三、影响半夏毒、效相关因素 |
(一)道地药材 |
(二)采收加工 |
(三)炮制方法 |
(四)用量大小 |
(五)煎煮方法 |
(六)服药方法 |
(七)主治病证 |
(八)配伍手段 |
第二部分 半夏减毒、增效用药规律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一)数据标准化处理 |
(二)半夏方剂信息数据库构建 |
三、研究方法 |
(一)中医文献梳理方法 |
(二)统计学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一)历代半夏方基本情况分析 |
(二)半夏方毒效相关因素分析 |
(三)半夏方量效相关因素分析 |
(四)半夏方配伍规律研究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半夏毒与效关系阐述 |
(一)毒效起源根于药性 |
(二)毒效发挥归于运用 |
二、控制半夏毒效的相关因素 |
(一)配伍严谨 |
(二)辨证准确 |
(三)给药途径 |
(四)炮制合理 |
(五)剂型得当 |
(六)用量适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10)生半夏临床应用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古医籍在汤剂中常规应用生半夏 |
2 近现代医家提倡用生半夏 |
3 生半夏现代药理研究 |
四、试述半夏不同炮制品与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毒性药材炮制研究进展[J]. 武天元.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2(01)
- [2]影响半夏安神功效的多因素研究[J]. 赵永,张智华,曹秋实.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6)
- [3]87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治疗的用药规律及药学监护[J]. 陈灵,柳芳,王晓霞,陈雨扬,宋红艳,夏敬胜,卢江,陈永刚.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12)
- [4]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治疗肿瘤用药分析及监护探讨[J]. 王晓霞,韩媛媛,师桂英,胡立玫,路平,柳芳. 中国中药杂志, 2020(02)
- [5]生半夏及其炮制品的差异性成分分析和抗老年痴呆作用机制初步研究[D]. 沈华旦.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11)
- [6]天南星科有毒中药及其炮制品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J]. 吴紫君,冯碧川,沈志滨,杨超燕,陈嘉洛,彭昌杰,吴志坚,李书渊,陈艳芬.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2018(03)
- [7]《临证指南医案》中半夏应用的研究[D]. 黄逸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8]半夏提取物对呼吸和消化系统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张明发,沈雅琴. 抗感染药学, 2017(08)
- [9]基于毒—效—证关联性的半夏用药规律研究[D]. 张义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3)
- [10]生半夏临床应用刍议[J]. 冷伟,闫亚超. 四川中医,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