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风管式换热器

旋风管式换热器

一、旋流管式热交换器(论文文献综述)

朱华[1](2020)在《斯特林机管式加热器热性能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碟式斯特林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具有潜力的一种应用方式,其热发电系统的效率与斯特林机光热转化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管式加热器即斯特林机中能量转换最重要的热交换器。因此,根据对管式加热器内部温度和压力的分布特性的分析可得,对U型加热管进行结构优化是提高管式加热器热性能和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效率的有效途径。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多目标遗传算法获得加热器结构与运行参数的Pareto解集,运用UG建立1 k Wβ型斯特林发动机U型管式加热器三维模型,借助Matlab和Fluent等软件平台对其传热与阻力性能进行分析。对β型斯特林发动机U型管式加热器的结构和运行参数进行分析,通过计算二者耦合对加热器换热效率和换热系数的影响获得最优参数范围。同时,分析加热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项损失,主要包括流阻损失、导热损失、腔体反射热损失和对流换热损失。在影响换热效率、换热系数和流阻损失的参数中,选择相互独立的参数作为决策变量,换热效率、换热系数和流阻损失为目标函数,采用TOPSIS方法对Pareto解集进行排序获得最优理想解。为了分析斯特林发动机加热器的传热与阻力性能,对U型管式加热器中加热管管壁采取非均匀流稳态的边界条件,模拟碟式聚光器点聚焦下的管式加热器换热过程。探究不同入口温度、入口速度和工质对均匀流和非均匀流管式加热器不同截面处平均温度和进出口压降的影响。研究稳态换热的无量纲参数Re、Nu和Eu的关系,数值模拟计算中Re的范围是0-500,拟合关联式分别为Nu=6.6107Re0.0124 和Eu=76183.6Re-0.868。针对加热器中U型加热管内部添加矩形微肋的方式来增强斯特林机加热器的换热能力,采用UDF编译正弦速度入口及余弦压力出口边界条件,模拟计算加热管内部工质的交变流动状态,探究不同肋片长度L*和不同肋片高度H对微肋管Nu、换热量q、阻力系数f及热性能比j的影响,进而分析最优微肋结构参数对加热管强化换热的影响。

刘仲谦[2](2020)在《空气源热泵中换热过程的强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高品位能源日益宝贵的现状下,热泵因为具有污染小,节能高效,使用方便等优点,所以近年来在建筑暖通、能源、替代集体锅炉等方面得以被广泛采用。随着热泵设备控制系统智能化的发展,冷凝器和蒸发器效率的发挥成为热泵能效的突破口。以往翅片管式换热器的研究多为平直翅片,但在紧凑空间下受空气导热性低的制约;同时对于套管换热器设备的研究,相变传热的特殊性使其成为新的研发趋势。本文提出四种开缝形式结构并进行实验和流体力学计算;而针对螺旋波纹管冷凝器,提出一种强化型再分布器结构。本文主要研究及结论为:(1)实验研究了不同进口风速条件下,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和阻力特性;建立不同开缝形状和尺寸的强化型翅片管模型,研究了翅片管蒸发器中翅片间距等结构参数的影响。对于平直翅片和具有开缝扰流结构的强化型翅片,研究在一定空气流雷诺数范围内,空气侧对流传热系数和单位压降的变化情况。对比了开缝强化型结构对翅片管表面流场的影响,并根据60组不同规格的翅片管结构进行传热和阻力特性关联,得到了努塞尔数Nu和摩擦系数f的无因次关联式。(2)对不同外径的八头螺旋波纹管,在不同流量和冷凝温度下进行实验研究;研究了该结构换热器中套管内侧的对流传热系数并拟合出管程努塞尔数Nu的关联式。通过外推法研究换热器壳程中制冷剂工质进口过热度、壳程流量、以及管径等结构和操作参数对壳程冷凝传热和阻力特性的影响。通过总传热系数研究两侧不同雷诺数下冷凝热阻的变化情况。(3)研究了螺旋波纹管相变分布情况,并根据液相制冷剂三维分布情况建立再分布器强化结构模型,通过Fluent等处理软件得出不同管径和再分布间距下,冷凝器壳程传热和阻力特性的变化情况。通过Tecplot等后处理平台分析强化管的局部努塞尔数,研究强化结构对三维流场的微观影响。基于场协同原理对强化前后的翅片蒸发器进行温度场和速度场梯度分析,通过三维结构积分云图研究近开缝处的场协同角分布情况。根据换热器综合评价因子PEC分析不同再分布器间距下螺旋波纹管,以及几种不同结构参数下的开缝翅片管的综合性能。

田树雪[3](2019)在《基于大脑情感学习网络的内模控制系统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模控制作为一种基于模型的控制方法,在实际的工业过程中应用广泛,但是内模控制方法对于模型的准确度要求较高,而由于工业过程中非线性、时变性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常规的建模方法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为此,基于神经网络的内模控制方法受到关注。然而,采用常规神经网络建立生产过程模型需要进行大量的开环实验获取数据,并且,当生产过程模型变化时,常规神经网络模型难以快速在线更新。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大脑情感学习网络(BELN),并将其应用于内模控制系统中,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针对原有大脑情感学习模型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和改进,所提出的大脑情感学习网络不仅在结构上模拟了人脑实际的信息处理情况,同时,引入了“焦虑”与“自信”两个情感系数,以模拟人类情感信息的变化。通过仿真实验表明,所提出的大脑情感学习网络在学习速度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2、将大脑情感学习网络用于内模控制系统的控制对象和控制器的建模,由于此网络快速的学习速度,可以采用少量的学习样本数据就可以获得满意的离线建模效果,并且,当被控过程模型改变时,大脑情感学习网络模型能够及时在线跟踪。3、将工业过程—同流管式热交换器的温度控制过程作为应用实例,建立了针对于热交换器的内模控制系统,并与常规神经网络内模控制进行可控制性能比较,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王威[4](2019)在《多V字形板式换热器流动与传热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板式换热器应用领域十分广泛,特别是在动力、化工、制冷等领域。它具有紧凑灵活且高换热效率等诸多优点,引得国内往外很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从已发表的文献中我们发现,对于板式换热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对它的波纹倾角、波高以及波距进行研究,通过改变这些参数然后分析传热换热特性数据以获取最佳的几何尺寸。然而很少有文章去研究或者关注波纹板上V字形数量对换热特性的影响,同时在对带有不同V字形数量的波纹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机理的理论研究也是极少的。本文使用的了板面具有5个V字形结构的多V字形板式换热器。并通过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板间流动和传热特性进行研究,而且对流动换热的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为了研究多V字形板式换热器的传热和阻力特性,本文搭建了换热系统实验台,实验分为两部分:一是以水为工质,进行冷水和热水换热的水-水换热试验段;另一个是以润滑油为研究工质,进行冷水和热油换热的油-水试验段。实验操作中,通过改变多V字形板式换热器进口工质的体积流量和温度等参数,获取一系列实验参数,对数据进行分析且从中剔除实验误差。并推导出传热流动经验关联式,还用面积换热因子对板式换热器的整体性能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用水实验时,换热器的换热量、传热系数和压降均随热侧体积流量的增加而增加;范宁摩擦因子随热侧雷诺数的增加而减小;换热因子和面积质量因子均随雷诺数的增加而减小。在用润滑油实验时,换热器的换热量、传热系数和压降也均随热侧体积流量的增加而增加;范宁摩擦因子随热侧雷诺数的增加而减小;换热因子和面积质量因子均随热侧雷诺数的增加而减小。然后建立了带有进出口及导流区的完整双流道的多V字形板式换热器模型,深入研究不同V字形数量对板式换热器的流动和换热特性的影响。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板式换热器V字形数量的增加,板间流体从十字交叉流逐渐变为曲折流,且当V字形数量为5时流态为完全的曲折流。压降、范宁摩擦因子和努谢尔特数均随着V字形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并且综合性能分析指标表明,多V字形板式换热器整体性能优于其他三种板式换热器。最后使用场协同原理和(?)传递理论对板式换热器内的多场耦合和能量品质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结果表明:板式换热器的场协同数随V字形数量的增加而增加,温度梯度与速度矢量之间的夹角β随V字形数量的增加而变小,且较小的夹角β会产生更好的换热效果。板式换热器的传(?)有效度是随着V字形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说明有用能的传递效率得到了提升。这样不仅全面的考虑板式换热器换热和流动过程的不同场的协同作用,还考虑了板式换热器的流动换热过程的能量品质的传递。

高贺轩[5](2019)在《基于CFD模拟的热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使用量逐年增加。《能源消费和生产革命战略(2016-2030)》为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的能源使用总量设立目标。为解决经济发展与控制能源使用量之间的矛盾,要求我国在现有基础上提升能源利用率。工业余热回收利用潜力巨大,而烟气余热在工业余热资源中占比达50%,烟气余热的高效回收对提升能源利用率效果明显。相对于中高温烟气余热的回收利用,中低温烟气余热由于观念及传统换热设备的限制容易被忽略。而热管换热器由于具有传热系数高、不依靠外界动力、可靠性强、灵活布置等特点,适用中低温烟气回收利用的场合,在中低温烟气余热回收领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从热管换热器设计参数及热管结构两方面进行优化,提高热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设计参数优化方面:在换热器安全运行的前提下,降低热流体的出口温度,增大热流体进出口温差,充分利用热流体中的热量。在换热器的设计上,改变在P.A.Лepoeян公式计算值的基础上增加富裕量作为热流体出口温度的方法,将热管管壁温度不低于烟气露点温度作为换热器安全运行的判定条件,反推热流体的出口温度。设定热流体侧烟气流量5000m3/h,温度240℃,冷流体侧空气流量4700m3/h,温度20℃。建立热流体在流动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离散化数学模型,借助CFD流体力学软件,对热管管壁温度进行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可将90℃作为热流体出口温度的设计值。与原有设计参数值相比,回收热量增加25%~40%。热管结构优化方面:将热管冷凝段翅片带有一定倾斜角,增大热管近壁面的流体绕流,打断边界层连续发展,达到强化换热的目的。借助CFD流体力学软件对结构优化后的热管进行模拟计算。结构优化后,冷流体的出口温度及换热阻力均随翅片倾斜角的增大而增大。引入换热器综合性能评价指标,计算不同翅片倾斜角下的综合性能评价指标。经计算,热管冷凝段翅片倾斜角为10度时,综合性能评价指标最大,数值为1.02,为热管最佳结构优化方式。结构优化后与常规翅片热管相比,综合性能提升2%,换热效率提升15.9%。本文研究成果,可应用于中低温烟气回收领域,提高热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使热管换热器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欧世兴[6](2018)在《海上气田降压开采技术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海油近年来在南海发现不少大的天然气田,特别是在沿海南岛区域。由于海上装置的特殊性,生产的天然气一般通过海底管线输送到香港或海南等下游用户。随着气田的持续开发,往往在气田生产的中后期,随着生产年限的增加,气藏压力不断下降,产能快速递减。为保证下游用户用气需求及提高本身气田采收率需要,本文通过对气田地下油气储藏状况的分析研究,在地下油藏能量逐步衰减,井下调整措施效果不够明显的情况下,结合平台空间有限的特点,研究设计了海上气田降压开采技术方案,在地下油藏工程和地面气体处理的有机配合下,通过地面设施进行挖潜,其核心技术是通过压缩机转子更换改造,从而实现气田的初步整体降压开采,在此基础上,应用天然气喷射器技术方案,实现气田进一步的局部深度降压开采,并对相关工艺子系统如生产水、凝析油处理流程等进行优化改造,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设备和最大限度减少工艺流程改造,综合考虑主体与辅助配套的系统工程设计,包括工艺、设备、自动控制的全面技术改造,从而降低井口整体回压和单井生产压力,实现气田的降压开采和生产,最后达到提高气田产能、延长气田经济生产年限和提高气田整体采收率的目的,对解决海上老气田的后期开发生产中面临的常见问题,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同时本文在降压开采工艺改造优化方案设计中,根据国家对海上平台节能的要求,实施闪蒸罐低压燃料气再利用方案,这些设计可以节约大量的能源,还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张日亮,覃巍巍[7](2018)在《旋流管式空气预热器替代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文中提出探讨火力发电厂锅炉设备中旋流管式空气预热器替代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可行性。分析回转式空气预热器存在的问题,归纳国内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改造现状,进而探讨旋流管式空气预热器的优势。以某发电厂100 MW机组的410 t/h锅炉为例,基于设计数据,提出改造方案。改造后发现:漏风和堵灰问题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抗腐蚀、抗磨损性能有所提高;年节约燃料费、电费共计592万元,2年内可回收投资。

鲍大权,袁建斌,胡明辉,姜升燚[8](2017)在《浅谈豌豆淀粉加工工艺》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传统的酸浆法生产豌豆淀粉加工工艺比较落后,自动化程度不高。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借鉴了玉米淀粉先进生产工艺,来优化现有豌豆淀粉生产工艺流程和设备,设计了新型豌豆淀粉大型机械化生产线,可降低生产能耗,减少人员配备及污染。主要生产工序由豌豆清理、豌豆浸泡、豌豆破碎、粗纤维筛分、淀粉与蛋白质分离、细纤维筛分、淀粉浓缩、淀粉精制、淀粉脱水、淀粉干燥和副产品回收等组成的。详细地介绍了各个生产工序的内容和关键控制点,为豌豆淀粉的生产提供参考。

杨炳华[9](2017)在《涠洲12-8W/6-12油田生产水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上油气田产液量大,平台装置空间小,对生产污水的处理与排放是海上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油气田生产污水排放方式有两种:一是处理达标后排海,二是将符合排海标准的生产水深度处理后注入特定的油井和地层,以实现油藏的注水开发或实现油气田增产不增污的目的。两种生产污水排放方式都对污水水质有严格要求。影响油田生产污水处理质量的因素很多,系统的研究和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对提出油气田生产水处理系统优化改进措施和提高油气田生产水处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目前中国海上油气田常用生产污水处理方式进行调研,结合南海西部海域涠西南油田群生产污水处理现状,开展了对涠西南油田群涸洲12-8W/6-12油田生产水处理系统的综合分析研究,发现了影响该油田生产水处理效果的设备因素、操作因素和工艺系统因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工艺优化方案和设备改进方案,通过优化水力旋流器反冲洗流程、调整纤维球精细过滤器反洗程序、增加生产水缓冲罐气浮功能、采取地面系统除砂措施等一系列措施,使处理后的油田生产水含油浓度由月平均18mg/L降低至10mg/L,且使生产水处理系统工况更加稳定,减少了水力旋流器拆洗次数和纤维球过滤器纤维球更换频率。实践表明,涸洲12-8W/6-12油田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既大大提高了油田生产污水处理质量,又减少了油田日常设备操作和维修保养工作量,也降低了油田生产成本,提高了油田经济效益。

肖建仁[10](2014)在《文昌13-6油田油气集输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外大力开发海上油气田,提高各国在能源领域的竞争力;国内各石油公司陆续向海洋进军。国内各石油公司在海上开发油气田,目前大部分采用固定平台模式。对由多个油田组成的海上油田群进行综合开发时,利用规模效应,合理选择主要生产设施的位置和数量,选择合适的油气集输工艺,充分提高生产设施的利用率,将会大大减少海上油田开发的投资费用,降低投资风险,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本文基于中海油开发南海油气田规划,开发文昌13-6油田,新建1座采油平台-文昌13-6A平台,新建采油平台不配备油气水处理设备,选择合理的海底管线将油气水混合物输送到海洋石油116”油轮进行油气水混合物处理。本文对新开发文昌13-6油田的新建采油平台油气集输工艺、海底管线路径材质和管径、“海洋石油116”油轮油气水处理工艺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通过对文昌13-6A平台油气集输工艺流程研究,文昌13-6A平台油气集输工艺流程比典型的全海式油气集输工艺流程简单,无油气水处理设备,减少了设备采办,缩小平台建造规模,减少投资成本和维修费用;通过对文昌13-6A平台至文昌14-3平台海底管线研究,选择了合理的海底管线路径、材质和管径,降低投资成本;通过对“海洋石油116”油轮油气水处理工艺研究,“海洋石油116”油轮有原油处理系统、燃料气处理系统、生产水处理系统、原油计量系统等传统油气水处理系统,能够满足文昌13-6油田的油气水集输及处理技术要求。

二、旋流管式热交换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旋流管式热交换器(论文提纲范文)

(1)斯特林机管式加热器热性能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斯特林发动机简介
        1.2.1 斯特林发动机结构类型及特点
        1.2.2 斯特林发动机的理想循环
        1.2.3 加热器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斯特林发动机研究方法
        1.3.2 斯特林发动机整机研究现状
        1.3.3 加热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斯特林机管式加热器几何参数设计
    2.1 加热器结构及参数
    2.2 加热器换热效率及理论计算
        2.2.1 参数耦合对换热效率的影响
        2.2.2 参数耦合对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
    2.3 加热器相关损失计算
        2.3.1 腔体反射热损失
        2.3.2 再辐射热损失
        2.3.3 加热器流阻损失
        2.3.4 对流换热损失
        2.3.5 导热损失
    2.4 多目标优化
        2.4.1 多目标优化的数学描述
        2.4.2 目标函数、决策变量和约束条件
        2.4.3 Pareto解集分析
        2.4.4 层次分析法
        2.4.5 TOPSIS评价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管式加热器非均匀流CFD模拟
    3.1 管式加热器物理模型
    3.2 数学模型
    3.3 Fluent流固耦合传热模型
        3.3.1 U型加热器加热管网格模型
        3.3.2 边界条件及相关设置
    3.4 性能仿真结果分析
        3.4.1 温度场
        3.4.2 压力场
        3.4.3 传热与阻力关联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肋管振荡流动强化传热数值模拟
    4.1 振荡流理论
    4.2 微肋强化换热
    4.3 微肋加热管的设计
    4.4 微肋管的物理模型
        4.4.1 几何模型
        4.4.2 边界条件及相关设置
        4.4.3 网格独立性验证
        4.4.4 流动稳定性验证
    4.5 结果分析
        4.5.1 加热管内传热与阻力性能分析
        4.5.2 微肋长度L*的影响
        4.5.3 微肋高度H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本文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空气源热泵中换热过程的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翅片管式换热器研究进展
        1.2.1 翅片管蒸发器的结构研究
        1.2.2 开缝式翅片管
    1.3 螺纹套管换热器
        1.3.1 管内强化传热
        1.3.2 壳程强化传热
    1.4 冷凝传热研究进展
    1.5 CFD数值模拟
        1.5.1 Fluent软件特性
        1.5.2 CEM网格划分
        1.5.3 结构化网格
        1.5.4 非结构化网格
        1.5.5 求解方式
        1.5.6 湍流模型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翅片管蒸发器强化研究
    2.1 实验系统
        2.1.1 实验装置
        2.1.2 实验工质
        2.1.3 误差分析
    2.2 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
        2.2.1 总传热系数计算
        2.2.2 管程对流传热计算
        2.2.3 空气侧传热系数计算
    2.3 数值模拟及翅片的强化设计
        2.3.1 建模方法
        2.3.2 网格一致性检验
        2.3.3 平直翅片模拟结果对比
        2.3.4 开缝强化翅片设计
        2.3.5 开缝翅片管换热特性与进口雷诺数关系
        2.3.6 开缝翅片管阻力特性与进口雷诺数关系
        2.3.7 翅片间距对阻力的影响
        2.3.8 翅片管微观流场分析
        2.3.9 开缝翅片管特性关联式拟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螺旋波纹管冷凝器研究
    3.1 实验系统
        3.1.1 冷凝实验系统
        3.1.2 实验步骤
        3.1.3 误差分析
    3.2 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
        3.2.1 总传热系数计算
        3.2.2 管程对流传热计算
        3.2.3 壳程对流传热系计算
    3.3 壳程冷凝传热结果分析
        3.3.1 制冷剂过热度对传热效率的影响
        3.3.2 壳程雷诺数对阻力特性的影响
        3.3.3 壳程雷诺数对换热特性的影响
        3.3.4 冷凝热阻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热泵性能优化设计
    5.1 带有再分布器的冷凝器设计
        5.1.1 三维模型
        5.1.2 网格划分
        5.1.3 边界条件设置
        5.1.4 优化效果分析
    5.2 翅片管开缝参数优化
        5.2.1 开缝翅片管PEC因子
        5.2.2 翅片管换热器协同角优化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研究成果

(3)基于大脑情感学习网络的内模控制系统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2.1 神经网络内模控制
        1.2.2 大脑情感学习模型
    1.3 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新型的大脑情感学习网络
    2.1 引言
    2.2 情感系统及其生理学基础
        2.2.1 情感系统生理学基础
        2.2.2 情感、学习与认知
    2.3 大脑情感学习模型
        2.3.1 情感模型
        2.3.2 大脑情感学习模型
        2.3.3 仿真实验分析
    2.4 情感神经元
    2.5 新型的大脑情感学习网络
        2.5.1 网络结构
        2.5.2 网络学习算法
    2.6 实例研究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大脑情感学习网络的内模控制
    3.1 引言
    3.2 内模控制
        3.2.1 内模控制基本原理
        3.2.2 内模控制的设计
    3.3 基于大脑情感学习网络的内模控制
        3.3.1 模型的辨识
        3.3.2 对象逆模型的建模
        3.3.3 改进的逆模型辨识结构
    3.4 BELN内模控制系统设计
        3.4.1 大脑情感学习网络的动态化
        3.4.2 基于BELN的内模控制结构
        3.4.3 内部模型和内模控制设计
    3.5 实例研究
        3.5.1 内部模型的建立
        3.5.2 控制器模型建立
        3.5.3 控制系统运行
        3.5.4 控制系统在线跟踪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热交换器过程
        4.2.1 热交换器原理
        4.2.2 工艺过程
    4.3 基于BELN的内模控制系统
        4.3.1 控制系统结构
        4.3.2 过程内部模型
        4.3.3 控制器模型
        4.3.4 控制系统运行
        4.3.5 模型变化在线跟踪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4)多V字形板式换热器流动与传热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板式换热器的特点
    1.3 板式换热器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板式换热器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板式换热器的研究现状
        1.3.3 板式滑油冷却器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多V字形板式换热器实验系统
    2.1 换热板形式及其组合方式
    2.2 水-水换热实验
        2.2.1 水-水换热实验系统
        2.2.2 水-水换热实验步骤
    2.3 油-水换热实验
        2.3.1 油-水换热实验系统
        2.3.2 油-水换热实验步骤
    2.4 实验误差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V字形板式换热器实验数据分析
    3.1 实验数据处理
        3.1.1 换热量的计算
        3.1.2 传热系数的计算
        3.1.3 压降和摩擦阻力系数的计算
    3.2 水-水实验结果及分析
        3.2.1 水-水实验换热性能分析
        3.2.2 水-水实验阻力特性分析
        3.2.3 水-水实验面积质量因子分析
    3.3 油-水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油-水实验换热性能分析
        3.3.2 油-水实验阻力特性分析
        3.3.3 油-水实验面积质量因子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V字形板式换热器流动与传热特性数值研究
    4.1 模型建立方法
    4.2 数学物理模型
        4.2.1 研究对象
        4.2.2 控制方程
        4.2.3 湍流模型
        4.2.4 边界条件
        4.2.5 数值求解方法
        4.2.6 网格划分及独立性验证
        4.2.7 模型验证
    4.3 数据处理方法
    4.4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4.4.1 V字形数量对速度场和温度场的影响
        4.4.2 V字形数量对阻力性能的影响
        4.4.3 V字形数量对传热性能的影响
        4.4.4 V字形数量对综合性能评价指标(PEC)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V字形板式换热器的场协同和(?)传递研究
    5.1 场协同原理在板式换热器性能研究中的应用
        5.1.1 场协同原理简介
        5.1.2 板式换热器内换热和流动场协同分析
    5.2 (?)传递理论在板式换热器性能研究中的应用
        5.2.1 (?)分析简介
        5.2.2 板式换热器内换热和流动(?)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利
致谢

(5)基于CFD模拟的热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热管换热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热管基础理论分析
    2.1 热管及重力式热管工作原理
        2.1.1 热管工作原理
        2.1.2 重力式热管工作原理
    2.2 热管的基本特性
    2.3 热管的传热极限
    2.4 热管的设计
    2.5 热管的制造工艺
    2.6 本章小结
3 热管换热器基础及影响换热性能的因素
    3.1 热管换热器工作原理
    3.2 热管换热器分类依据
        3.2.1 冷热流体状态
        3.2.2 结构形式
    3.3 热管换热器设计方法
    3.4 提高换热性能方式
    3.5 本章小结
4 热管换热器设计参数优化
    4.1 设计参数优化方式
    4.2 烟气露点温度研究
        4.2.1 烟气露点温度定义
        4.2.2 烟气结露的影响
        4.2.3 烟气露点温度计算方法
    4.3 P.A.Лероеян公式推导原理及适用性
        4.3.1 P.A.Лероеян公式推导原理
        4.3.2 P.A.Лероеян公式对我国的适用性
    4.4 烟气露点温度实测值及推荐值
        4.4.1 烟气露点温度实测值
        4.4.2 烟气露点温度推荐值
    4.5 换热器热流体出口温度研究方法
        4.5.1 热流体出口温度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
        4.5.2 气—气式热管换热器设计
    4.6 设计情况下管壁温度模拟
        4.6.1 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
        4.6.2 热管管壁温度模拟方法
        4.6.3 热流体流动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数学模型
        4.6.4 CFD对热流体侧管壁温度模拟
    4.7 热流体侧出口温度优化值
    4.8 本章小结
5 热管的结构优化
    5.1 换热器常用结构优化方式
    5.2 常规翅片热管数值模拟
        5.2.1 常规翅片热管模型建立
        5.2.2 常规翅片热管数值模拟结果
    5.3 热管的结构优化方式
        5.3.1 热管结构优化研究思路
        5.3.2 热管结构优化设计思路
        5.3.3 结构优化热管模型建立
        5.3.4 结构优化热管数值模拟情况
        5.3.5 数据分析
    5.4 热管最优结构优化方式研究
        5.4.1 各翅片倾斜角相关数据
        5.4.2 综合性能评价方法
        5.4.3 热管冷凝段最佳翅片倾斜角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海上气田降压开采技术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现有工艺直接整体降压生产
        1.2.2 增加压缩机组进行降压开采
        1.2.3 分阶段降压开采
        1.2.4 天然气喷射引流技术
    1.3 主要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技术路线
第2章 XX气田降压开采可行性研究
    2.1 XX气田开发现状
        2.1.1 XX气田简介
        2.1.2 XX气田勘探开发及调整措施阶段
        2.1.3 XX气田产量递减阶段
        2.1.4 降压开采前气藏现状
    2.2 XX气田生产流程与降压开采面临的问题
        2.2.1 海上气田及生产装置的特殊性
        2.2.2 XX气田天然气生产流程
        2.2.3 XX气田主要工艺设备及处理
        2.2.4 XX气田生产压力控制流程
        2.2.5 XX气田生产瓶颈
        2.2.6 降压开采面临问题
    2.3 降压开采时的气藏数值模拟与增产潜力分析
        2.3.1 降压开采气藏理论分析
        2.3.2 降压开采气藏治水分析
        2.3.3 降压开采气藏数值模拟研究方法
        2.3.4 降压开采气藏数值模拟流程
        2.3.5 降压开采气藏数值模拟结果
    2.4 降压开采的流程运行模拟与可行性分析
        2.4.1 生产产能及湿气压缩机串联测试
        2.4.2 降压开采流程运行模拟分析
        2.4.3 降压开采主要工艺设备校核
        2.4.4 压缩机及附属设备评估校核
        2.4.5 流程运行模拟及可行性分析结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降压开采技术方案设计
    3.1 总体设计和基础数据
        3.1.1 设计原则和研究内容
        3.1.2 设计基础数据
    3.2 总体工艺改造方案设计
        3.2.1 生产分离器降压操作方案设计
        3.2.2 天然气流程改造方案设计
        3.2.3 凝析油流程改造方案设计
        3.2.4 闪蒸罐低压天然气流程改造方案设计
        3.2.5 生产水流程改造方案设计
        3.2.6 总体工艺流程改造方案设计
    3.3 压缩机改造方案
        3.3.1 机组本体的改造
        3.3.2 机组改造方案设计
        3.3.3 压缩机附属设备的改造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天然气喷射降压技术方案研究
    4.1 热力压力机及喷射技术原理
        4.1.1 热力压力机及喷射技术基本原理
        4.1.2 天然气喷射技术应用
        4.1.3 海上气田天然气喷射技术可行性分析
    4.2 天然气喷射技术方案设计
        4.2.1 方案设计基本条件
        4.2.2 设计工况选择
        4.2.3 工艺流程方案设计
        4.2.4 具体方案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降压开采技术应用及效果分析
    5.1 压缩机改造降压开采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5.1.1 压缩机机组改造方案设计工艺测试
        5.1.2 工艺流程优化方案设计的工艺测试
        5.1.3 气田降压开采技术效果分析
        5.1.4 降压开采技术方案的效果预测及经济效益
    5.2 天然气喷射降压开采技术方案应用效果分析
        5.2.1 喷射器效率及降压效果测试
        5.2.2 天然气喷射降压开采技术方案的气田产量预测
        5.2.3 节能及经济性分析
        5.2.4 推广性分析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7)旋流管式空气预热器替代回转式空气预热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问题调研
    1.1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存在的问题
        1.1.1 漏风量大, 锅炉效率偏低, 风机耗电量大
        1.1.2 堵灰严重, 热风温度偏低
        1.1.3 故障率高
    1.2 国内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改造情况
    1.3 旋流管式空气预热器优势分析
2 改造方案与成效
    2.1 某发电厂100 MW机组锅炉设计数据
    2.2 旋流管式空气预热器换热面积及管箱布置
    2.3 旋流管参数的确定
    2.4 管箱的重量
    2.5 热力指标测量
    2.6 抗腐蚀与抗磨损
3 经济效益分析
    3.1 燃料费节约量
    3.2 电费节约量
    3.3 投资回收期
4 结束语

(8)浅谈豌豆淀粉加工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豌豆淀粉生产工艺
    1.1 豌豆清理输送
    1.2 豌豆浸泡
    1.3 豌豆破碎
    1.4 粗纤维提取
    1.5 蛋白质分离干燥
    1.6 细纤维提取
    1.7 淀粉乳浓缩精制
    1.8 淀粉精制
    1.9 淀粉脱水、干燥、包装
    1.1 0 纤维脱水干燥
    1.1 1 公用工程
2 小结

(9)涠洲12-8W/6-12油田生产水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油田生产水处理指标
        1.2.1 外排生产水指标
        1.2.2 回注生产水指标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海上油田生产水处理方法
    2.1 海上油田生产水处理特征
    2.2 脱水方法的基本原理
    2.3 海上油田常用生产水处理设备
        2.3.1 生产分离器
        2.3.2 电脱水器
        2.3.3 水力旋流器
        2.3.4 板式聚结器
        2.3.5 气浮选
        2.3.6 过滤式除油装置
    2.4 影响海上油田生产水处理效果的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涠洲12-8W/6-12油田生产水处理状况
    3.1 涸洲油田群生产处理状况
    3.2 涠洲12-8W/6-12油田生产水处理系统工艺
    3.3 涠洲12-8W/6-12油田处理能力简介
    3.4 涠洲12-8W/6-12油田生产水处理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涠洲12-8W/6-12油田生产水处理问题研究
    4.1 生产分离器排水问题分析
    4.2 纤维球过滤器使用效果差问题分析
    4.3 生产水水样发黑问题分析
    4.4 水力旋流器堵塞问题原因分析
    4.5 设备缺陷问题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涠洲12-8W/6-12油田生产水处理改进措施研究
    5.1 生产水发黑问题研究及处理措施
    5.2 水力旋流器堵塞问题处理措施研究
    5.3 维球过滤器问题处理措施研究
    5.4 注水缓冲罐工艺优化改造研究
    5.5 固体杂质处理措施研究
    5.6 开展作业废液对生产处理的影响研究
    5.7 其它优化处理措施
    5.8 建议进一步采取的优化措施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涠洲12-8W/6-12油田生产水处理研究成果
    6.1 水力旋流器改造的效果
    6.2 纤维球过滤器优化改造的效果
    6.3 注水缓冲罐优化改造效果
    6.4 固体杂质处理措施研究成果
    6.5 生产水发黑问题研究成果
    6.6 作业废液对生产处理的影响的研究成果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文昌13-6油田油气集输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其必要性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海上采油平台油气集输研究现状
        1.1.3 论文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第2章 文昌13-6A平台生产工艺系统
    2.1 文昌13-6A平台生产工艺系统
        2.1.1 国内外全海式集输方式工艺流程
        2.1.2 文昌13-6A平台生产工艺系统
    2.2 相关设备与闭排放空系统
        2.2.1 相关设备
        2.2.2 闭式排放系统
        2.2.3 冷放空系统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管路径、材质与管径
    3.1 海管路径与材质
        3.1.1 选取海管路径
        3.1.2 选取海管材质
        3.1.3 文昌13-6油田海管管径选择
    3.2 文昌13-6油田海管
        3.2.1 海管描述
        3.2.2 海管清线
    3.3 文昌14-3A平台海管
        3.3.1 海管描述
        3.3.2 海管的结构
        3.3.3 海底管线防腐
        3.3.4 阴极保护系统
        3.3.5 海管水化物的问题
        3.3.6 清管器的接收设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油轮油气水处理工艺
    4.1 概述
    4.2 轻质原油处理系统
        4.2.1 概述
        4.2.2 工艺流程图
        4.2.3 油/油换热器
        4.2.4 生产分离器
        4.2.5 原油加热器
        4.2.6 二级分离器
        4.2.7 原油输送泵
    4.3 中质原油处理系统
        4.3.1 概述
        4.3.2 工艺流程图
        4.3.3 油/油换热器
        4.3.4 生产分离器
        4.3.5 级分离器
        4.3.6 电脱供料泵
        4.3.7 原油加热器
        4.3.8 电脱水器
        4.3.9 原油冷却器
    4.4 燃料气处理系统
        4.4.1 概述
        4.4.2 燃气系统总流程图
        4.4.3 流程介绍
        4.4.4 进口冷却器
        4.4.5 进口涤气罐
        4.4.6 一级涤气罐
        4.4.7 一级压缩机
        4.4.8 一级冷却器
        4.4.9 二级涤气罐
        4.4.10 二级压缩机
        4.4.11 二级冷却器
        4.4.12 后涤气罐
        4.4.13 燃气过滤器
        4.4.14 燃气加热器
    4.5 生产水处理系统
        4.5.1 流程介绍
        4.5.2 生产水舱
        4.5.3 生产水泵
        4.5.4 水力旋流器
        4.5.5 生产水脱气罐
    4.6 原油计量系统
        4.6.1 概述
        4.6.2 原油过滤器
        4.6.3 原油流量计
        4.6.4 计量标定橇
    4.7 货油系统
        4.7.1 系统概述
        4.7.2 设备概述
        4.7.3 系统操作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旋流管式热交换器(论文参考文献)

  • [1]斯特林机管式加热器热性能数值模拟研究[D]. 朱华.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0
  • [2]空气源热泵中换热过程的强化研究[D]. 刘仲谦. 浙江大学, 2020(03)
  • [3]基于大脑情感学习网络的内模控制系统及应用[D]. 田树雪.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4]多V字形板式换热器流动与传热性能研究[D]. 王威.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3)
  • [5]基于CFD模拟的热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优化研究[D]. 高贺轩.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6]海上气田降压开采技术方案研究[D]. 欧世兴.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7]旋流管式空气预热器替代回转式空气预热器[J]. 张日亮,覃巍巍. 工业技术创新, 2018(03)
  • [8]浅谈豌豆淀粉加工工艺[J]. 鲍大权,袁建斌,胡明辉,姜升燚.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17(11)
  • [9]涠洲12-8W/6-12油田生产水处理技术研究[D]. 杨炳华.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5)
  • [10]文昌13-6油田油气集输工艺研究[D]. 肖建仁.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旋风管式换热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