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载脂蛋白和D-二聚体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向菁[1](2021)在《半乳糖凝集素3、NLR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预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究血浆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Gal-3)、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rogressive ischemic stroke,PIS)发病的关系及对PIS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12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105例(AIS组)和同时期在民大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体检者58例(对照组),收集各组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Gal-3水平。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指标对AIS发病的影响。AIS患者如果发病2周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增长4分及以上定义为PIS,据此将AIS组分为PIS组和非PIS组,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Gal-3、NLR对PIS发病的影响,并行ROC曲线分析血浆Gal-3和NLR对PIS的早期预测价值。结果:⑴在AIS组和对照组中,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血浆高水平Gal-3、高NLR、高水平同型半胱氨酸、高水平D-二聚体、入院收缩压高、高水平载脂蛋白A1是AIS患者发病的影响因素(OR=0.582,P=0.001;OR=0.609,P=0.030;OR=0.877,P=0.01;OR=0.419,P=0.008;OR=0.941,P=0.002;OR=37.839,P=0.016)。⑵在PIS组和非PIS组中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血浆Gal-3(P=0.044)和NLR(P=0.040)是AIS患者发生PIS的影响因素。⑶ROC曲线显示:血浆Gal-3的AUC为0.676,最佳诊断界值为13.83 ng/m L,敏感度62.2%,特异度76.7%;NLR的AUC为0.677,最佳诊断界值为3.61,敏感度66.7%,特异度71.7%;两者联合的AUC为0.709,最佳诊断界值为17.15,敏感度93.3%,特异度41.7%。结论:⑴高水平血浆Gal-3、高NLR、高水平同型半胱氨酸、高水平D-二聚体及入院收缩压高是AI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水平载脂蛋白A1是AIS发病的独立保护因素。⑵高水平血浆Gal-3和高NLR是AIS患者发生PIS的独立危险因素。⑶血浆Gal-3或NLR单个指标预测PIS发生具有一定诊断价值,血浆Gal-3联合NLR预测PIS发生诊断准确性高于血浆Gal-3或NLR单个指标。血浆高水平Gal-3联合NLR对于早期识别PIS患者具有一定价值。
王一[2](2021)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相关性。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滁州临床学院(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2017年5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500例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或CT血管成像(CTA)的中老年(平均年龄=61.43岁)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脑梗死34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脑出血10例,后循环缺血124例,血管性头痛14例。193例患者存在≥50%颅内/外大动脉狭窄设为观察组,同时设置307例排除存在≥50%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的相关指标进行检查,且对比分析。主要指标包括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 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空腹血糖(Glucose,GLU)、脂质指标[甘油三酯(lipid index triglyceride,TG)、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LDL-C/HDL-C、脂蛋白a(lipoprotein a,Lpa)]、血浆D-二聚体(D-dimer,D-D)、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变化。同时,对Lp-PLA2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进行相关性分析。193例观察组依据其存在的最严重的动脉狭窄所在部位分为两组,其中96例为颅内狭窄组,97例为颅外狭窄组。且对比分析观察组中颅内、颅外动脉狭窄两组之间血清Lp-PLA2水平,以了解血清Lp-PLA2对颅内外动脉狭窄部位影响是否有区别。结果:观察组血清Lp-PLA2水平、GLU水平、LDL-C水平、LDL-C/HDL-C值、Lpa水平、HCY水平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观察组年龄、男性占比、高血压病史占比、糖尿病史占比、吸烟史占比较对照组显着高(P<0.05);血清Lp-PLA2水平、血清GLU、LDL-C、LDL-C/HDL-C值、Lpa、HCY、男性占比、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发生呈明显正相关(OR=1.004、1.138、1.402、1.609、1.001、1.028、1.645、1.076、2.503、2.383、1.608,P<0.05);血清Lp-PLA2、血清GLU、LDL-C、LDL-C/HDL-C值、Lpa、HCY升高、男性、年龄增长、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颅内狭窄和颅外狭窄两组血清Lp-PLA2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血清Lp-PLA2水平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呈正相关,血清Lp-PLA2水平可能为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的新型预测因子,对缺血性卒中的预防有一定价值。血清Lp-PLA2水平升高对颅内和颅外动脉狭窄的影响无显着性差异。
陈玉娟[3](2020)在《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弥散加权成像阳性结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临床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阳性结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近期预后判定提供依据。方法连续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临床初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且在首发症状后3小时~24小时内行DWI及MRI检查的27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纪录患者临床特征、相关检查结果、治疗及发病后30天内的临床转归。根据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DW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组DWI阳性组和DWI阴性组,分别比较分析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和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系TIA患者DWI阳性组与DWI阴性组的临床资料,分析DWI阳性结果的发生情况,及导致DWI阳性的相关影响因素。数据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两组样本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危险因素的分析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结果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1(1)271例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中,DWI阳性患者99例,占36.5%,DWI阴性患者172例,占63.5%。其中颈内动脉动脉系统患者105例,DWI阳性患者65例,占61.9%,DWI阴性患者40例,占38.1%。椎基底动脉系统患者166例,DWI阳性患者34例,占20.5%,DWI阴性患者132例,占79.5%。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的DWI阳性检出率明显多于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颈内动脉系统中DWI阳性病灶分布情况:基底节区20(30.77%)、额叶19(29.23%)、颞叶8(12.31%)、放射冠8(12.31%)、顶叶5(7.69%)、丘脑5(7.69%)。椎基底动脉系统中DWI阳性病灶分布情况:脑桥10(29.41%)、延髓7(20.59%)、小脑半球7(20.59%)、中脑5(14.71%)、枕叶5(14.71%)。(3)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阳性病灶均以小病灶、单发病灶为主,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1)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DWI阳性组与DWI阴性组相比,两组患者高血压病、糖尿病、NLR、Apo-B/Apo-A1值、甘油三酯、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发作频率>3次、失语、运动症状、ABCD3-I评分、14天预后、30天预后、颈总动脉内膜增厚、斑块、狭窄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DWI阳性组与DWI阴性组相比,两组患者高血压病、BMI、同型半胱氨酸、NLR、PLR、Apo-B/Apo-A1值、发作频率、7天预后、14天预后、30天预后、运动症状、脑干症状、构音障碍、颈总动脉内膜增厚、斑块、狭窄程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1)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高血压病、糖尿病、NLR、Apo-B/ApoA1、血同型半胱氨酸、失语、运动症状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DWI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2)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高血压病、NLR、Apo-B/Apo-A1、甘油三酯、血同型半胱氨酸、脑干症状、构音障碍是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DWI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DWI阳性结果检出率高,颈内动脉系统患者的DWI阳性检出率高于椎基底动脉系统。2颈内动脉动脉系统DWI阳性病灶多见于基底节区、额叶,椎基底动脉系统DWI阳性病灶多见于脑桥、延髓、小脑半球。阳性病灶均以小病灶、单发病灶为主。3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TIA的患者DWI阳性与高血压病、糖尿病、NLR、Apo-B/Apo-A1、血同型半胱氨酸、失语、运动症状有关。4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患者DWI阳性与高血压病、NLR、Apo-B/Apo-A1、甘油三酯、血同型半胱氨酸、脑干症状、构音障碍有关。图3幅;表11个;参131篇。
董亚楠[4](2019)在《基于RRE-90评分与相关炎性分子标志物评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预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 本研究应用RRE-90评分,结合血相关炎性标志物可溶性CD40配体(soluble CD40 ligand,sCD40L)、脂蛋白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A,Lp-PLA2)、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评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情况,及时识别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及复发的高风险人群,明确预防的重点,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预后的判断及有效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连续选择2016年11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访90天,选择脑梗死复发患者为病例组(复发组),未复发患者为对照组(未复发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RRE-90评分,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CD40L、Lp-PLA2水平、凝固法检测FIB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水平,分析并评估基于RRE-90评分结合血相关炎性标志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90天内复发的预测价值。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ROC曲线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急性脑梗死患者400例,失访8例,最后纳入392例,其中复发患者64例,未复发患者328例。2比较复发组与未复发组RRE-90评分情况,复发组RRE-90评分高于未复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复发组与未复发组血sCD40L、Lp-PLA2、FIB、hs-CRP情况,复发组的上述相关炎性标志物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其他影响因素后,急性脑梗死患者复发仍与RRE-90评分及sCD40L、Lp-PLA2、FIB、hs-CRP水平相关(OR分别=8.732、10.312、6.216、3.076、2.485,95%CI分别为4.58319.512、6.14520.268、3.15613.372、1.4665.032、2.35712.212)。3以RRE-90评分、sCD40L、Lp-PLA2作为测试变量,以急性脑梗死患者是否复发为状态变量拟合ROC曲线,评估RRE-90评分、sCD40L、LpPLA2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提示,联合应用RRE-90评分与血sCD40L、Lp-PLA2的灵敏度为89.2%,特异度为87.4%。结论 1血sCD40L、Lp-PLA2、FIB、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复发有关。2在RRE-90评分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血sCD40L、Lp-PLA2可以提高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复发的预测。图1幅;表8个;参207篇
李岩[5](2019)在《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脑血管病中致残率最高的疾病,所以ACI的早期病情及预后的评估,对于ACI患者意义重大。目前国内外针对ACI患者体内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数值的变化对A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临床意义报道并不多,所以本研究主要观察1)ACI患者与健康人群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差异。2)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在健康人群和不同严重程度的ACI患者中的差异。3)不同预后ACI患者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差异。4)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升高与ACI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探讨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检测对ACI病情及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试验组选取2017.02—2017.06我院ACI发病1周内的患者60例,入院时评价神经功能受损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简称NIHSS评分量表进行评定,将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分为轻型组,NIHSS评分小于4分;中型组,NIHSS评分5-15分;中重型组,NIHSS评分15-20分;重型组,NIHSS评分大于20分。并于发病3个月后随访进行预后评估,采用Modified Rankin Scale(简称MRS)评分量表,分为两组,为预后好,评分在0-2分;预后差,评分在3-6分。对照组系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人群60例。2组均于入院时抽取空腹静脉血3毫升,测定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指标。所有入组者登记性别、年龄,是否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情况。本研究主要观察1)ACI患者与健康人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差异。2)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在不同严重程度的ACI和健康人群中的差异。3)不同预后ACI患者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差异。4)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与ACI患者预后相关性。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组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包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预后影响因素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急性脑梗死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健康人群),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NIHSS分组的D-二聚体水平存在差异。D-二聚体至少在不同NIHSS组别之间存在显着差异。3.NIHSS评分不同的患者D-二聚体数值不同,且轻型组和中型组低于中重型组,中重型组低于重型。提示D-二聚体数值水平可能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且水平越高疾病严重程度越重。2.从方差分析表可见,不同NIHSS分组间,纤维蛋白原的方差为28.471,p<0.01。不同NIHSS分组间纤维蛋白原水平存在显着差异。5.不同NIHSS评分患者纤维蛋白原两两比较可见,轻型与中型、中重型组、重型组之间的显着性p值都小于0.05。说明NIHSS评分不同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不同,NIHSS轻型组低于中型组,中型组低于中重型组,中重型组低于重型,提示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且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疾病严重程度越重。6.MRS评分提示急性脑梗死预后情况,急性脑梗死预后好组(MRS评分<3分)与预后差组(MRS评分≥3分)的D-二聚体水平存在差异,且预后好的组D-二聚体低于预后差组。同样,预后好组与预后差组的纤维蛋白原水平也存在差异,且预后好的组低于预后差组。7.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试验组)在考虑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的情况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升高仍是预后差(3月后MRS评分3-6分)的独立相关因素。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D二聚体每增加1mg/L预后差的风险增加1.792倍,纤维蛋白原每增加1mg/L预后差的风险增加4.372倍。结论:1.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急性期凝血纤溶机制明显异常。起病越重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检测数值越高。短期预后越差(3个月后MRS评分为3-6),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检测值越高。2.急性脑梗死患者在考虑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的情况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升高仍是预后差(3月后MRS评分3-6分)的独立相关因素。
王世昌[6](2019)在《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与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为急性脑梗死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统计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医大四院第四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符合入组标准(经头CT和(或)磁共振检查证实发病时间在72小时以内且为首次发病)的患者共307名。详细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和既往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肌梗死、房颤病史。影像检查结果包括颈动脉彩超、肺CT。血清化验结果(入院后第2天)包括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其中对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对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表示。用NIHSS评分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因素与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首先采用单因素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因素与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然后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针对多因素回归分析阳性结果探讨其它因素与其相关性。其中,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线性相关性检验先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对显着性明显的因素再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年龄、房颤史、合并肺炎、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血同型半胱氨酸、血D-二聚体、血纤维蛋白原在其轻度、中度、重度患者组中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05,P=0.000,P=0.006,P=0.026,P=0.000,P=0.008)。将以上因素纳入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D-二聚体(OR=1.002,95%CI:1.001-1.004,P=0.007)、房颤史(OR=2.643,95%CI:1.207-5.789,P=0.015)、合并肺炎(OR=2.321,95%CI:1.223-4.406,P=0.010)在其轻度、中度、重度患者组中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血D-二聚体(OR=1.002,95%CI:1.001-1.004,P=0.007)在其轻度、中度、重度患者组中的差别有明显统计学意义。2.急性脑梗死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过量饮酒史、房颤史、合并肺炎、血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血纤维蛋白原与血D-二聚体水平有相关关系(其中,计量资料中性别、吸烟史、过量饮酒史、房颤史、合并肺炎的相关性t检验P=0.005,P=0.034,P=0.007,P=0.010,P=0.000,计数资料中年龄、血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血纤维蛋白原的Pearson相关性检验显着性P=0.000,P=0.002,P=0.007,P=0.002,线性回归分析r=0.501,r=-0.178,r=-0.153,r=0.179)。结论:1.高D-二聚体水平、房颤史、合并肺炎与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存在相关性,提示这些因素可能加重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2.性别、年龄、吸烟史、过量饮酒史、房颤史、合并肺炎、血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血纤维蛋白原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D-二聚体水平存在相关性,提示这些因素可能通过升高血D-二聚体水平加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舒小军[7](2018)在《叶酸、维生素B12干预对DVT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栓复发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是指深静脉血管腔内血液异常凝结导致脉管腔血回流障碍,常发生于下肢,表现为局部静脉曲张、肿胀疼痛、皮肤发热等症[1]。Naess IA等[2]指出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每年病率分别为1.43%、0.93%、0.50%,且在逐年增加。DVT在临床很常见,易反复发作,如果不能及时的给予积极有效的临床治疗干预,往往会导致患者发生严重的后果,严重时会导致患者发生猝死[6]。其病因与静脉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血管壁损伤三大因素具有密切关系[8-9]。Vigneaud学者于1932年首次发现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甲硫氨酸转甲基代谢的中间产物[12]。有学者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早发的心梗、中风以及在青少年阶段引起死亡的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栓塞有关[15]。Hcy最早被证明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在1976年,该结论是通过Wilcken等[16]的流行病学调查得出的。相继有大量研究证实,高同型半胱氨酸(High homocysteine,HHcy)是心脑血管疾病独立的危险因素[17-18],而国内关于其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研究却很少报道。1985年国外学者就意识到Hcy相关的血管疾病51%是静脉源性的,但是直到1991年Hcy与DVT有相关性的文章才发表[19]。许多研究表明Hcy与DVT有相关性[20-21],并且,大量研究还表明[22-23]高Hcy血症是DVT的独立危险因素。不仅如此,高Hcy血症还被证明与血管危险性之间呈剂量依赖关系[24]。所以,高Hcy血症是下肢DVT一个新的不容轻视的危险因素。在Hcy代谢过程中,叶酸和VB12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往研究表明,叶酸和VB12摄入不足导致Hcy水平增高占所有HHcy发病者2/3[25],体外研究也显示,Hcy水平可因同时补充叶酸、VB12而有效控制并降低[26]。叶酸缺乏是导致高Hcy血症的常见原因,但是叶酸不能体内自身合成,必须经饮食或药物补充,那么,补充两种药物对高Hcy血症合并下肢DVT是否有较好的疗效?不同剂量的叶酸、维生素B12干预对DVT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所产生的效果是否一致?高血浆Hcy的代谢过程和叶酸、维生素B12紧密相关。那么,叶酸、维生素B12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血栓复发的预防是否有一定的效果呢?这些都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本研究第一章将通过构建新西兰大白兔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伴深静脉血栓模型,第二章在此基础上体外条件下给予不同剂量的叶酸、维生素B12进行干预,前瞻性的考察其治疗效果,本研究第三章主要揭示叶酸、维生素B12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栓复发的影响。方法1.用含1%蛋氨酸的饲料喂养新西兰大白兔,建立HHcy模型,再用阻断法构建兔左后肢股静脉DVT模型,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的实验基础。2.体外研究:将造模成功的HHcy伴DVT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低剂量组(叶酸片5 mg/d+维生素B12片0.25 mg/d)及高剂量组(叶酸片15mg/d+维生素B12片0.5 mg/d)。测定各组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血浆Hcy、D-二聚体变化,半定量RT-PCR检测血管组织TF m RNA的表达,光镜下观察各组兔下肢深静脉血栓病理组织学改变,各组血栓预后情况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观察。3.临床研究:选择2015年1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各45例。干预组口服叶酸、维生素B12治疗,非干预组则不采用叶酸、维生素B12治疗。总结其发病特点,并观察发病分布的规律,对比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Hcy与性别、年龄、血清指标的相关性,对比分析两组Hcy、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探讨干预组患者Hcy与叶酸、维生素B12的相关性,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抗凝血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详细记录INR的首次达标时间、稳定值时间、获INR稳定值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观察两组血栓复发的情况。结果1.采用饲料中含1%蛋氨酸喂养第4周后,63只新西兰大白兔血清Hcy的浓度为(12.18±1.23)μmol/l。结扎后,共有3只兔死亡,存活的60只兔子左后肢股静脉阻断法DVT模型造模成功率为100%。2.新西兰大白兔造模后3 d与造模后10 d,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指标较模型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明显优于低剂量组(P<0.05)。建模前,三组的Hcy、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后10 d,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的Hcy、D-二聚体水平较模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剂量组明显低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10d后低剂量组、高剂量组TFm 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且依对照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呈现剂量依赖性下降趋势(P<0.05=。建模10 d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兔下肢深静脉血栓病理组织学改变明显减轻,而高剂量组改善程度最佳。建模10 d后,高剂量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有效率为100%,均高于低剂量组及模型对照组(P<0.05)。3.本组中男、女发病高峰均为50-59岁;双下肢、右下肢、左下肢血栓构成比分别为8.89%、25.56%、65.55%,两两之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周围型、中央型、混合型血栓的构成比分别为24.07%、29.63%、46.30%,周围型与中央型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而混合型与周围型、中央型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采用肢静脉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股-腘静脉、髂静脉、腘静脉检查,结果血栓检出率分别为29.63%和28.70%、23.15%和11.11%以及46.30%和32.41%,两种检查技术在股-腘静脉处血栓检出率差异无显着性(P>0.05),但在髂静脉、腘静脉以下处差异有显着性(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其他生化指标包括肝肾功能、血栓的类型、患肢血栓的分布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女患者比较,Hcy水平无差异(P>0.05);但是≥60岁组与另外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血清Hcy水平与各项血清学指标均无相关关系(P均≥O.05);与干预前比较,干预组干预后Hcy明显下降(P<0.05),而干预组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显着上升(P<0.05),非干预组患者干预前后Hcy、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Hcy与叶酸呈负相关(r=-0.376,P<0.05);干预组患者Hcy与维生素B12呈负相关(r=-0.583,P<0.05);干预后,干预组INR首次达标时间、稳定值时间、获INR稳定值时间均优于非干预组(P<0.05);干预组APTT及PT平均值低于非干预组(P<0.05);干预组下DVT再发生率低于非干预组(4.4%vs28.9%,P<0.05。结论1.蛋氨酸饮食负荷复制兔高同Hcy血症模型,符合高Hcy血症的诊断标准,说明高Hcy血症模型建成;兔子左后肢股静脉结扎DVT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100%,说明成功建立兔DVT伴高同Hcy血症模型。2.与低剂量的叶酸、维生素B12比较,高剂量的叶酸、维生素B12用于兔DVT伴高Hcy血症治疗,可以显着降低血浆Hcy、D-二聚体水平,明显改善下肢静脉血栓病理组织改变程度。3.Hcy与叶酸、维生素B12均呈负相关。叶酸、维生素B12可降低高Hcy血症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栓复发率,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Hcy水平来预防血栓的复发。
王伟芳[8](2016)在《缺血性脑卒中血清Hcy、D-二聚体、Hs-CRP、NT-proBNP水平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与脑部血液供应发生障碍有关,脑缺血导致脑组织出现缺血和缺氧,严重的患者会出现脑组织局部的不可逆损伤,患者发病后一般都会伴有一定程度的神经损伤。研究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过程就是一个长期的慢性炎症反应的病理过程,较高浓度的Hcy容易激发血管氧化应激,对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脂蛋白代谢存在一定的关系,机体血浆中D-二聚体与血栓的形成和分解相关,为血浆中纤维蛋白水解终产物,与患者血浆中纤溶水平相关。研究表明,患者的脑组织发生损伤时,机体血液中的NT-pro BNP水平也会升高。目的考察机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时,机体中血清Hcy、D-二聚体、Hs-CRP、NT-pro BNP水平对神经损伤及预后的影响。通过考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年龄、性别、血脂、IMT、纤维蛋白原、神经功能缺失程度、预后评分及实验室指标,探讨该类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为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预防、治疗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12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期选择1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Hcy、D-二聚体、Hs-CRP、NT-pro BNP水平,评估神经功能缺失程度、预后评分,分析Hcy、D-二聚体、Hs-CRP、NT-pro BNP水平与年龄、性别、血脂、IMT、纤维蛋白原、神经功能缺失程度、预后评分相关性。结果1 AIS组TG、LDL、Hcy、D-二聚体、Hs-CRP、NT-pro BNP、IMT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HDL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性别、年龄患者的Hcy水平无差异性(P>0.05)。不同性别、年龄患者的D-二聚体、Hs-CRP、NT-pro 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大体积梗死组患者的Hcy、D-二聚体、Hs-CRP、NT-pro BNP及NIHSS评分水平明显高于中体积梗死组(P<0.05)。中体积梗死组患者的Hcy、D-二聚体、Hs-CRP、NT-pro BNP及NIHSS评分水平明显高于小体积梗死组患者(P<0.05)。重度组Hcy、D-二聚体、Hs-CRP、NT-pro BNP及NIHSS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的Hcy、D-二聚体、Hs-CRP、NT-pro BNP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AIS组患者第3d的的Hcy、D-二聚体、Hs-CRP、NT-pro BNP水平及NIHSS评分明显高于第1d、7d,14d、30d、9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 Hcy与性别、年龄无相关性。D-二聚体、Hs-CRP、NT-pro BNP与性别、年龄存在相关性。Hcy、D-二聚体、Hs-CRP、NT-pro BNP与HDL呈现负相关(P<0.05),与TG、LDL、IMT、纤维蛋白原、NIHSS评分呈现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cy、D-二聚体、Hs-CRP、NT-pro BNP的OR值分别为7.94,3.65,3.85,6.96结论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常伴有血清的Hcy、D-二聚体、Hs-CRP、NT-pro BNP水平增加的状况。2 Hcy、D-二聚体、Hs-CRP、NT-pro BNP水平有可能成为反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变化的指标。3 Hcy、D-二聚体、Hs-CRP、NT-pro BNP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炎症程度有关,能反映患者的预后。
贺雯,任明姬[9](2015)在《Hcy和D-二聚体及NSE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缺血性卒中发病率高,危害极大,早期干预意义重大。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病因,而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传统危险因素,也是可干预因素。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缺血性卒中预后可能相关,Hcy与传统危险因素关系有争议,D-二聚体、NSE和传统危险因素相关。
韦再华,魏艳静,黄红格[10](2003)在《脑梗死患者血清学检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病之一 ,是由多种原因致脑血管受损的疾病。由于脑功能障碍 ,可使全身各系统功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尤其是一些血清学指标如 :细胞粘附分子、细胞分子、血清脂蛋白、抗磷脂抗体、蛋白C和蛋白S、D 二聚体。这些指标的改变对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还有些指标对致病机制的研究也有意义。本文就脑梗死患者有关血清学指标的变化、临床意义及生理机制做一综述
二、载脂蛋白和D-二聚体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载脂蛋白和D-二聚体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半乳糖凝集素3、NLR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2)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s)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方法 |
2.3 统计学处理 |
3.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颅内狭窄组与颅外狭窄组两组之间比较 |
3.3 影响脑血管狭窄的单因素回归分析 |
4.讨论 |
5.结论 |
6.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3)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弥散加权成像阳性结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研究资料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因素 |
1.1.3 相关疾病诊断 |
1.1.4 资料收集 |
1.1.5 治疗方案 |
1.1.6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阳性结果分析 |
1.2.2 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 |
1.2.3 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阳性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
1.3 讨论 |
1.3.1 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阳性病灶的特点 |
1.3.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阳性的临床特点 |
1.3.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DWI阳性的影响因素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
2.1 高血压病 |
2.2 糖尿病 |
2.3 房颤 |
2.4 血脂异常 |
2.5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
2.6 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 |
2.7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
2.8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
2.9 D-二聚体和血浆纤维蛋白原 |
2.10 颈动脉斑块 |
2.11 吸烟 |
2.12 ABCD3评分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4)基于RRE-90评分与相关炎性分子标志物评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选择 |
1.1.2 研究因素 |
1.1.3 相关疾病诊断标准及因素定义 |
1.1.4 资料收集方法 |
1.1.5 统计学方法 |
1.1.6 质量控制 |
1.2 结果 |
1.2.1 急性脑梗死复发组与未复发组一般资料比较 |
1.2.2 急性脑梗死复发组与未复发组主要化验室指标比较 |
1.2.3 急性脑梗死患者复发组与未复发组RRE-90评分及血相关炎性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 |
1.2.4 RRE-90评分结合sCD40L、LP-PLA2对脑梗死复发风险预测的ROC曲线 |
1.3 讨论 |
1.3.1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复发情况 |
1.3.2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的预测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 |
1.3.3 不足与展望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急性脑梗死的复发机制及其相关血清炎性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
2.1 脑梗死复发的机制 |
2.1.1 颈动脉粥样硬化 |
2.1.2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 |
2.2 血清相关炎性标记物相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 |
2.2.1 血清可溶性CD40 配体(sCD40L) |
2.2.2 血清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 |
2.2.3 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
2.2.4 血浆D-二聚体(D-dimer) |
2.2.5 血纤维蛋白原 |
2.3 其他影响脑梗死复发的因素 |
2.3.1 高血压病 |
2.3.2 糖尿病 |
2.3.3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
2.3.4 高尿酸血症 |
2.4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 RRE-90 评分量表 |
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前言 |
2.对象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叶酸、维生素B12干预对DVT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栓复发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兔深静脉血栓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模型的构建 |
前言 |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不同剂量的叶酸、维生素B12干预对兔DVT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影响 |
前言 |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叶酸、维生素B12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栓复发的影响 |
前言 |
1 病例资料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同型半胱氨酸的研究进展 |
1 与HCY代谢相关的物质 |
2 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及影响因素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论着 |
致谢 |
(8)缺血性脑卒中血清Hcy、D-二聚体、Hs-CRP、NT-proBNP水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清Hcy、D-二聚体、Hs-CRP、NT-pro BNP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Hcy和D-二聚体及NSE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Hcy 的代谢、影响因素及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
2 D-二聚体的形成、影响因素及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
3 NSE 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
4 小 结 |
(10)脑梗死患者血清学检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细胞粘附分子 |
二、细胞因子 |
三、血清脂蛋白 |
四、抗磷脂抗体 (αPL) |
五、蛋白C (PC) 和蛋白S (PS) |
六、D-二聚体 |
四、载脂蛋白和D-二聚体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半乳糖凝集素3、NLR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预测分析[D]. 向菁.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2]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相关性分析[D]. 王一.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弥散加权成像阳性结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陈玉娟.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基于RRE-90评分与相关炎性分子标志物评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预测中的应用[D]. 董亚楠.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5]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D]. 李岩.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6]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因素分析[D]. 王世昌.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7]叶酸、维生素B12干预对DVT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栓复发影响的研究[D]. 舒小军. 苏州大学, 2018(06)
- [8]缺血性脑卒中血清Hcy、D-二聚体、Hs-CRP、NT-proBNP水平分析[D]. 王伟芳. 郑州大学, 2016(03)
- [9]Hcy和D-二聚体及NSE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J]. 贺雯,任明姬. 医学综述, 2015(09)
- [10]脑梗死患者血清学检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J]. 韦再华,魏艳静,黄红格.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