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注意提高员工就地自救互助能力

应注意提高员工就地自救互助能力

一、应重视提高职工现场自救互救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叶云凤[1](2016)在《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方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索以社区为基础的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的相关标准与实施方案,为我国大力开展社区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提供借鉴与经验。方法本课题研究方法主要应用现况调查、Delphi专家咨询、定性访谈与社区试点工作研究。1.通过社区公众现况调查,了解该社区群众的突发事件应急意识、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的基线水平,同时了解社区人群对急救培训内容与方式等的需求情况。2.结合基线调查结果与文献研究资料,运用Delphi专家咨询法确定培训方案中的培训内容与培训方法规范。遵循权威性和代表性的原则,选择12名省内、外专家开展2轮信函调查,经统计处理,确定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内容与方法规范。3.在社区开展试点工作,探索培训方案中的社区培训组织框架建设、培训对象的选择、社区教员的培训与考核规范等内容。首先招募并培训社区教员,考核合格后在社区人群中开展相关急救培训,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考评。然后采用半结构式定性访谈提纲,组织培训导师、社区义工、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等社区关键知情人开展定性访谈,评价以社区教员为主要培训力量的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模式的可行性与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培训组织间如何进行有效资源整合与利用等问题,为社区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方案提供改进建议。4.通过现场调查、专家咨询、社区试点工作研究及定性访谈,从培训的组织架构、培训对象选择、培训内容与方式规范、考核标准的制定等方面出发,探讨并完善社区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方案。所有数据以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一般统计描述、卡方检验、方差分析、t检验。结果1.共调查社区公众546人,其中有3.1%(18名)在过去3年接受过相关急救培训。公众对突发事件应急意识各条目的得分较低,急救知识知晓率在6.4%-25.8%之间,居民伤害发生率为14.2%,主要伤害类型有跌倒/跌落、交通事故、扭伤等,简单掌握自救互救技能的居民比例低于40%。社区公众对培训的要求:希望学习心脏骤停急救、创伤急救、意外伤害、家庭常见急症及突发事故自救互救等内容,培训方式倾向于讲座+操作、模拟演练及观看录像等。2.共开展两轮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内容与方法规范的专家咨询,各发放咨询表12份,回收率均为100.0%,专家积极系数高;专家总体权威系数平均为0.83(0.800.86),两轮专家咨询,各维度和条目的重要性评分逐步提高且评分范围逐步缩小,一级指标重要性的协调程度分别为0.689(x2=45.47,p=0.000)和0.258(x2=19.90,p=0.047)。根据专家意见对指标进行修改、合并、删除和调整,共获得7个维度36个条目的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内容与方法框架。3.根据专家意见进行筛选,将培训主体分为普通公众、特殊职业人群及在校学生三个层次,不同层次人群的重点培训内容较为相似,也有不同。例如自救互救意识模块、自救互救基本技能模块中的心肺复苏术与伤口止血技术、意外伤害自救互救模块中的噎食/窒息急救、中暑等内容,三类人群均应培训;除此之外,特殊职业人群还需掌握固定、搬运技术、暴雪、踩踏事故、恐怖袭击应对等11项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在校学生还应掌握伤口包扎技术、拉伤/扭伤急救、电梯事故、踩踏事故等8项自救互救知识技能。专家认为绝大多数的授课内容可以专家讲座结合学习资料为主,但某些技能要求较高的培训内容,如拨打急救电话、心肺复苏术等,则选择现场实操加自学材料为宜,对于踩踏、噎食/窒息、溺水等严重威胁生命或常见意外,应将自学材料、专家讲座、现场实操和知识竞赛等培训方式有机结合。4.共招募社区教员30名,完成18个学时共18项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内容的培训,培训后有28名教员经考核合格。社区教员在一个月内独立开展社区公众cpr普及培训3次,共培训62人次。公众普及培训后cpr知识技能均有显着提高(x2=13.21-35.39,均p<0.05),受训者未来实施紧急救助的信心与态度有所改善(x2=15.47-17.42均p<0.05)。本次试点与评价工作初步验证了社区教员开展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普及培训的可行性,具有操作可行性、资源整合性、培训持续性的特点与优势,对于提高公众突发事件应急意识、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势在必行;经过试点研究,发现存在政府政策支持不足、教员本职工作任务重、教员培训经验不足、自信心缺乏、活动经费无保障、各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不理想等问题,需要正视与解决。5.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拟定《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方案(试用稿)》。本方案遵循政府领导、社区推进、属地负责的原则及伙伴合作、注重实效、稳步推进的方法,在当地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下,依托社区资源,建立社区急救培训模式并培养起本地教员,由社区教员开展不同层级公众普及培训的分级分步培训方案。结论社区公众的突发事件应急意识较薄弱,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掌握都差强人意,对急救培训的需求迫切。社区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应包括自救互救意识、基本技能、意外伤害自救互救、突发事件避险逃生与自救互救、家庭常见急症自救互救、心理救援与干预及急救法律法规7大模块共36个条目的内容,以自学材料、专家讲座、现场实操、组织演练及知识竞赛为主要培训方法。实践验证,通过培养社区教员,进而开展公众普及培训工作是可行的,也是势在必行的。构建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方案要重视培训体系组织架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考核、培训经费六个方面内容的建设,加强政府和非政府部门、组织间的协调配合,发挥社区团体、公益组织、卫生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等的积极作用,促进社区公众普及培训工作的发展。

何忠杰,盛志勇[2](2015)在《再论战伤自救互救》文中认为从急救时效性规律和我军面临的军事挑战出发,探讨自救互救的新概念,以指导我军现代战争中自救互救与战伤救护的衔接。回顾我军战伤自救互救的概念及特点,分析外军在近年局部战争中现场急救、士兵自救互救理论的变化,根据我军面临的军事斗争的新挑战和可能的战争局面以及"卫勤使命-2014"演习成果,提出火线急救应遵循急救的时效性规律,按照自救互救原则采用急救技术,服用细胞保护剂,有条件时进行口服补液,针对危及生命的出血、窒息、气胸、休克等急危重症进行现场救治,达到救治或稳定伤病员生命、阻止二次损伤、维护器官功能的目标,从而保证战术(战场)战斗力。"白金十分钟"、"黄金一小时"已经成为我军现场救治的时效值要求。从时效性规律完善我军的自救互救概念和卫勤保障,并与战场救护进行衔接,对于维护和加强一线作战部队战斗力有巨大作用,同时还能降低阵亡率、伤死率、伤残率。战伤的自救互救作为战士生命的依托,是完成战斗目标的必备技能和精神支柱,具有不可替代的战争激励作用。

郑大伟,刘辉,刘世政,陈彪,燕颖军[3](2018)在《我军战伤自救互救能力建设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解决我军自救互救目前存在的问题,为我军战伤自救互救能力建设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基层调研、专家论证等方式,探讨自救互救在战伤救治中的地位作用、救治原则及实施步骤,深入分析我军自救互救训练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结果我军自救互救训练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官兵对自救互救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自救互救训练时间少且难以落实,自救互救技术与器材有待改进与完善,自救互救训练方式有待创新等。结论自救互救是战伤救治的开始和基础,对挽救伤员生命,防止伤情加重,降低伤死率、阵亡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施自救互救时不能盲目施救,需遵循一定的救治原则和步骤。

叶丹丹[4](2016)在《农村居民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估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风险社会和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国家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和社会风险愈加频繁和复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频率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并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综合性,对中国应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的政策体系框架建设已完成,但是应急管理基础研究工作仍存在诸多盲区,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估就是其中之一,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农村居民的实地调研,对农村居民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进行全面评估。随着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向基层下延,农村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对农村突发事件能力评估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应急管理水平:一是有利于了解本地区应急能力薄弱环节,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差别化建设;二是有助于提升农村应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应急救援效率,提升应急管理水平;三是通过现实水平与期望水平问的比较,发现当前应急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有利于未来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本文澄清了应急能力评估在层次确定、内容选择和方法运用三个层面的理论问题,并将本文的应急能力评估定义为“应急准备能力评估”,在此基础上根据对江苏省1252位农村居民和90位村干部的问卷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法,从风险意识、自救互救能力、政策了解程度、应急管理体系完善程度四个维度对江苏省农村应急能力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江苏省农村应急管理体系下延程度较高、政策了解程度达到中等水平,但风险意识与自救互救能力较差,亟需提升。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分析了苏州、扬州、徐州三地应急能力的地域差异,以及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对个体应急能力的影响,评估结果显示:女性应急能力低于男性、20岁以下青少年及60岁以上老年人应急能力较低、高学历人群应急能力明显高低学历人群、应急能力与收入有一定相关性。基于评估结果,本文对农村应急能力提升提出可行性建议:一是加强宣教演练,组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差异化宣传活动,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提升农村居民自救互救能力;二是针对农村应急管理体系的“短板”,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保障体系,提升应急准备能力;三是增加农村应急保障资金投入,建立区域应急联动机制,鼓励社会参与。

张娣,吉成禹,乔艳,朱冬,王凯旋,纪学颖,邹圣强,张利岩[5](2018)在《护理专业新生突发事件自救互救素养培训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目的了解自救互救素养教育培训提升护理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应对能力的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2017年9月集中军训的某高校护理专业大一新生152名,对其进行突发事件自救互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判别能力及行为素养培训,并在培训前后进行自编问卷调查。结果新生曾经历过灾害的人数占41%(62名),未接受过自救互救培训的人数占85%(90名)。系统化滚动式培训后,大一护生自救互救素养总分(166.56±6.88)高于培训前(93.77±8.22)(t=-83.729,P<0.01);培训后,文科生较理科生、经历过灾害较未经历者、接受过灾难相关培训较未接受者分数提高明显(t值分别为-2.751,-3.504,5.788,P值均<0.05)。培训后自救互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判别能力、行为素养得分均高于培训前(t值分别为34.092,41.023,38.579,155.449,P值均<0.01)。结论高校、医院、社会应重视护理专业学生突发事件自救互救素养教育,尤其应从低年级开始建立成熟完善的教育实践共同体,针对性开展系统多样的培训实践项目。

王敏[6](2019)在《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急救的意愿调研及可行性策略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江西省10所高校大学生进行线上、线下问卷调查,了解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急救的意愿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探讨适合我国社会急救开展的可行性策略,为社会急救成为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重要组成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为有关政府部门组织社会急救的有效开展提供可借鉴的途径与方法。方法:1.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在深入阅读国内外社会急救相关的文献后,选取江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及临床急救专家、医学院校教师和地方急救公益组织发起人进行访谈,初步拟定江西省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急救的意愿调研调查问卷条目,并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及实施预实验确保问卷质量,编制最终问卷;2.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江西省10所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总计收回问卷4005份,以观察大学生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及参加社会急救的意愿情况;3.将所调研的大学生按急救知识背景分为三组,分别为普通组(1274份)、急救MOOC学习组(1335份)、急救学生社团组(1396份),分析不同背景的大学生群体实施社会急救的意愿,并探讨适合我国社会急救开展的可行性策略;4.运用SPSS22.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方法包括:一般描述性分析、χ2检验、Pearson相关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经过两轮专家函询,最终编制的问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18项和大学生参加社会急救意愿需求问卷31项,其中问卷的I-CVI为0.842,S-CVI为0.918。2.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主要来源于互联网和学校课程(54.58%),而通过电视(15.36%)、书籍(14.98%)、家人及朋友(7.78%)及其他渠道(7.30%)较少。3.在调查的所有大学生中,绝大多数(90%以上)愿意学习基础的急救专业知识和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但对于参加社会急救仅22.30%表示非常愿意,50%以上学生选择有条件愿意实施社会急救。4.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大学生实施社会急救意愿程度的因素与性别、生源地、之前是否听说过社会急救、之前是否听说过“好人免责法”、之前是否参加过急救培训、之前是否实施过急救等有关。5.通过来自不同群体之间的进一步分析表明,急救学生社团组实施社会急救的意愿度最高,急救MOOC学习组次之,普通组最低。结论:1.本研究编制的调查问卷内容严谨、条目合理,可用于对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急救的意愿情况调研。2.高校大学生对学习社会急救具有强烈的意愿需求,但参与社会急救实施的意愿整体不高,且大学生实施社会急救的意愿程度受多方面因素影响。3.青年大学生是实施社会急救的潜在力量,但需要有组织、针对性加强其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与政策保障等多方面条件。

刘沛瑶[7](2020)在《基于“4R”理论的煤矿应急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在煤矿安全管理和事故应急救援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煤矿应急管理的监管制度逐步完善,但与新形势的要求还存在欠缺。在应用实践中,由于时间紧迫性、多维度事件并发性,往往忽视了事故的危害程度。为此,本文运用“4R”理论的核心思想,构建出一套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分析模型,以求能够对企业应急管理能力有所提高,有效减少安全事故造成的各类损失,以及对煤矿安全事故现场反应迟缓、决策者指挥不到位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首先,煤矿突发事件其本质上属于危机范畴。为避免在煤矿突发事件和应急救援过程中,出现主次不清,轻重缓急混乱的情形,本文应用“4R”危机管理理论,探讨了危机管理理论对于解决煤矿突发事件的指导意义。然后,本文提出了危机管理模式对于煤矿应急管理的应对模式,印证了“4R”危机管理模式对于煤矿应急管理的适用性。“4R”危机管理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工具,对煤矿应急救援理论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本文构建了一套基于“4R”理论的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各个指标元素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不同指标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利用网络分析法(ANP)构建了煤矿应急救援能力网络分析模型,并在Super Decision软件中建立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模型,对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的元素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其内部权重和外部权重的混合权重。然后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法(FCE),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从多个因素对被评判事物隶属度等级状况进行综合评判,将不确定性在形式上转化为确定性,即将模糊性加以量化。将ANP与FCE结合,构建出一套客观合理的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模型,并进行实例应用。最后,本文结合“4R”理论以及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结果,对煤矿应急救援提出建议。

魏艳琴[8](2019)在《农村社区自组织地震灾害应急准备能力建设研究 ——以岷县梅川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相对地震活跃期,地震数量明显增多,分布范围明显扩大,我国防震减灾形势严峻。据统计,我国地震死亡人数为众灾之首,占全部自然灾害的52%。此外,我国大陆国土面积58%以上、近55%的人口处于地震高风险区,政府高度重视全社会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反思汶川、玉树、鲁甸等重特大地震造成的巨大破坏,农村作为灾害发生的第一现场,无一例外成为受灾最直接、最严重的区域。这主要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基础条件的限制,农村社区习惯甚至过于依赖政府应急管理,忽视自身防震减灾能力建设。此外,农村社区对地震灾害的承受能力脆弱,自我组织抗震救灾能力低下。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农村防震减灾工作,加强对农村社区地震灾害应急准备能力建设的研究。论文从自组织理论视角出发,选取岷县梅川镇所辖社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分析得出影响农村社区自组织地震灾害应急准备能力建设的关键变量,并结合访谈资料分析各关键变量面临的现实挑战,最后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文章总共包括六部分。导论部分通过梳理研究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阐明自组织引入农村社区地震灾害应急准备能力建设的必要性。第一章介绍了相关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第二章对研究框架进行整体设计。阐述引入社区自组织的作用,介绍农村社区自组织地震灾害应急准备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并提出相关研究假设。第三章检验研究假设。通过分析收集到的有效数据,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社区身份、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对农村社区自组织地震灾害应急准备能力建设有显着影响;第二,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四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第三,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应急资源保障能力、居民应急参与能力和自组织结构应急能力是影响农村社区自组织地震灾害应急准备能力建设的关键变量;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前文提出的研究假设基本成立,农村社区自组织地震灾害应急准备能力建设研究具有很强的可行性。第四章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分析得出,农村社区自组织地震灾害应急准备能力建设面临居民应急参与意识低、社区自组织结构职责不明和外部资源保障力度不够的现实挑战。第五章从增强居民应急参与意识、强化社区自组织结构职能和加大基层政府资源保障力度三方面提出改善农村社区自组织地震灾害应急准备能力建设的相关建议。

杨剑,刘晓玲,周亚敏,彭淋,陈青山,王锋[9](2014)在《广州市大学生自救互救能力现况》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广州市大学生自救互救能力,为提高大学生减灾避险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自编问卷对广州市5所高校1 408名大学生常见灾害的自救互救认知程度和知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对自救互救知识11个类别的自我评价中,完全了解并掌握操作者68名(4.97%),了解原理未熟练操作者394名(28.82%),未完全了解原理及操作有610名(44.62%),原理及操作均完全不了解者295名(21.59%)。27个知识题中,学生得分在022分之间,平均(7.35±2.46)分。不同专业大学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本科、女生、农村、高年级学生得分较高(P值均<0.05)。结论广州市大学生自救互救能力偏低。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措施,培养大学生防灾意识,提高减灾避险能力。

吴朋,王立华,张锦龙[10](2015)在《当前部队自救互救训练现状及对策》文中认为本文就当前一些部队自救互救训练存在的重视不够、内容不清、训用脱离等现象,从提高认识、量化标准、突出重点、注重实用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二、应重视提高职工现场自救互救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重视提高职工现场自救互救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内外公众急救培训相关研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与定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4 资料分析与数据统计
    2.5 质量控制
    2.6 技术路线
    2.7 本人在研究中承担的工作
3 结果
    3.1 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与培训需求
    3.2 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内容与方式规范
    3.3 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试点研究与评价
    3.4 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方案探讨
4 讨论
    4.1 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体系的必要性
    4.2 以社区力量为主体的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框架
    4.3 依托社区教员开展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的意义
    4.4 依托社区教员开展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方案的保障
    4.5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5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参加科研和现场工作情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社区居民自救互救知识技能调查表
    附录二 社区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内容与方式规范专家调查表(第一轮专家咨询表)
    附录三 社区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内容与方式规范专家调查表(第二轮专家咨询表)
    附录四 社区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理论考核试卷
    附录五 社区急救师资徒手心肺复苏术评分表
    附录六 学员创伤救护考核评分标准
    附录七 学员授课考核评分标准
    附录八 居民心肺复苏培训情况调查表-后测
    附录九 社区居民急救培训情况报告单
    附录十 访谈提纲

(2)再论战伤自救互救(论文提纲范文)

1战伤自救互救的概念
2战伤自救互救的地位
3对近年局部战争火线救治的再认识
4对战伤自救互救概念的再认识
5展望

(3)我军战伤自救互救能力建设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自救互救在战伤救治中的地位作用、救治原则及实施步骤
    1.1 地位作用
    1.2 救治原则
    1.3 实施步骤
2 我军自救互救存在的问题
    2.1 对自救互救的认识有待提高
    2.2 自救互救训练时间少且难以落实
    2.3 自救互救技术与器材有待改进与完善
    2.4 自救互救训练方式有待创新
3 对策
    3.1 提高各级人员思想认识
    3.2 加强自救互救理论研究
    3.3 作战部队编配战斗救生员
    3.4 改进自救互救技术
    3.5 研发自救互救装备器材
    3.6 编制《战伤自救互救指南》
    3.7 完善自救互救培训体系
        3.7.1 做好整体设计, 周密计划安排
        3.7.2 注重分级分类, 确保科学施训
        3.7.3 构建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自救互救训练模式

(4)农村居民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估 ——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述评
        一、国外应急能力评估的研究成果
        二、国内应急能力评估的研究成果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理论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估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估的概念界定
        一、突发事件
        二、应急能力
        三、应急能力评估
    第二节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估的层次
    第三节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估的内容
        一、应急管理体系
        二、应急保障体系
        三、社会应急能力
    第四节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估的方法
        一、数据收集方法
        二、权重确定方法
第三章 中国农村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第一节 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一、应急预案的建设与发展
        二、应急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三、应急机制的建立与发展
        四、应急法制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向农村的延伸
        一、建立农村应急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二、应急管理体系下延至农村
    第三节 中国农村应急的现状与特征
        一、农村应急管理的成果
        二、农村应急管理的不足
第四章 江苏省农村应急能力评估
    第一节 江苏省农村应急能力的总体描述
        一、风险意识
        二、自救互救能力
        三、政策了解程度
        四、应急管理体系完善程度
    第二节 江苏省农村应急能力的区域差异
        一、区域间风险意识差异分析
        二、区域间自救互救能力差异分析
        三、区域间政策了解程度差异分析
        四、区域间应急体系完善程度差异分析
    第三节 江苏省农村应急能力的个体差异
        一、性别差异分析
        二、年龄差异分析
        三、受教育程度差异分析
        四、收入水平差异分析
第五章 农村应急能力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宣教演练,提升自救互救能力
        一、拓宽宣传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
        二、针对个体特征,开展差异化宣教活动
        三、开展应急演练,提升临灾应对能力
    第二节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急准备能力
        一、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二、完善应急保障体系
    第三节 建立应急联动机制,鼓励社会参与
        一、增加农村应急保障资金投入、建立区域应急联动机制
        二、鼓励社会组织参与
        三、建立健全保险分担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5)护理专业新生突发事件自救互救素养培训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培训方法
        1.2.2 问卷调查和评估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自救互救素养总分 见表1。
    2.2 培训前后基本知识素养得分比较
    2.3 培训前后基本技能素养得分比较
    2.4 培训前后判别素养得分比较
    2.5 培训前后行为素养得分比较
3 讨论

(6)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急救的意愿调研及可行性策略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急救
        1.2.2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1.2.3 院前急救
        1.2.4 社会急救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急救的意愿调研调查问卷编制方法
        2.1.1 初步拟定问卷的架构与条目
        2.1.2 专家函询
        2.1.3 问卷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2.1.4 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急救的意愿调研调查问卷信效度评价
    2.2 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急救意愿调研及策略研究调查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工具
        2.2.3 资料的回收与质量控制
第3章 结果
    3.1 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急救的意愿调研调查问卷编制结果
        3.1.1 专家咨询结果
        3.1.2 条目内容的增删与拟定
        3.1.3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3.2 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急救的意愿调研调查结果
        3.2.1 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3.2.2 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急救的意愿调查
        3.2.3 不同特征下高校大学生实施社会急救的意愿程度比较
        3.2.4 高校大学生实施社会急救的意愿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3.2.5 不同背景的大学生群体实施社会急救的意愿程度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急救的意愿调研调查问卷分析
        4.1.1 问卷函询专家组成合理且积极性和权威程度较高
        4.1.2 问卷条目编制严谨内容科学且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4.2 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急救的意愿调研调查结果分析
        4.2.1 大学生学习急救知识的途径
        4.2.2 大学生对学习社会急救具有强烈的意愿需求
        4.2.3 大学生参与社会急救实施的意愿整体不高
        4.2.4 大学生实施社会急救的意愿程度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4.3 可行性策略及建议
        4.3.1 成立急救地方公益组织和大学生社团
        4.3.2 开设高校急救相关课程(如MOOC、SPOC)
        4.3.3 加强政府支持,研发“救在身边”APP等互联急救系统
第5章 结论
第6章 研究创新性及局限性
    6.1 创新性
    6.2 局限性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7)基于“4R”理论的煤矿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1.2.2 煤矿行业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1.2.3 “4R”理论研究现状
        1.2.4 网络分析法(ANP)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2 煤矿应急管理理论基础
    2.1 突发事件
        2.1.1 煤矿突发事件、危机管理及应急管理
        2.1.2 煤矿事故特点分析
    2.2 “4R”危机管理模式
        2.2.1 “4R”危机管理模式对煤矿应急管理的指导性
        2.2.2 “4R”危机管理模式对煤矿应急管理的应对
    2.3 本章小结
3 煤矿应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煤矿现行事故应急预案模式(以某矿瓦斯事故为例)
        3.1.1 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应急预案
        3.1.2 应急预案与应急管理体系的架构适应关系
    3.2 煤矿企业应急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3.2.3 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构建
    3.3 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分析
        3.3.1 缩减力
        3.3.2 预备力
        3.3.3 反应力
        3.3.4 恢复力
        3.3.5 指标关联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煤矿应急管理评价模型研究
    4.1 基于网络分析法(ANP)煤矿应急救援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1.1 网络分析法(ANP)理论
        4.1.2 建立网络分析模型
        4.1.3 权重的计算
        4.1.4 指标权重分析
    4.2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法(FCE)
        4.2.1 模糊理论
        4.2.2 模糊综合评判
        4.2.3 多级(二级)模糊综合评判
    4.3 基于ANP和FCE的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实例应用
    5.1 矿井概述
    5.2 基于ANP和FCE的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模型建立
        5.2.1 专家问卷调查回收统计
        5.2.2 各级指标权重的确立
        5.2.3 一级模糊综合评判
        5.2.4 二级模糊综合评判
        5.2.5 安全等级确定
    5.3 结果分析
    5.4 基于“4R”理论为煤矿应急救援提出建议
        5.4.1 “缩减力”阶段—保障体系
        5.4.2 “预备力”阶段—预防体系
        5.4.3 “反应力”阶段—现场处置体系
        5.4.4 “恢复力”阶段—恢复体系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二
附录三

(8)农村社区自组织地震灾害应急准备能力建设研究 ——以岷县梅川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对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农村社区
        (二)自组织
        (三)地震灾害
        (四)地震灾害应急准备能力
    二、理论基础
        (一)自组织理论
        (二)社会资本理论
        (三)集体行动理论
        (四)基础理论框架
第二章 自组织引入农村社区地震灾害应急准备能力建设的研究设计
    一、社区自组织在农村地震灾害应急准备能力建设中的作用
    二、农村社区自组织地震灾害应急准备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应急自组织网络发育
        (二)应急资源保障能力
        (三)居民应急参与能力
        (四)自组织结构应急能力
    三、农村社区自组织地震灾害应急准备能力建设研究假设
        (一)个体特征与农村社区自组织地震灾害应急准备能力建设的关系
        (二)主观变量与农村社区自组织地震灾害应急准备能力建设的关系
第三章 岷县梅川镇社区自组织地震灾害应急准备能力建设定量分析
    一、问卷设计和实施
        (一)问卷设计
        (二)问卷信度及效度检验
        (三)问卷发放与回收
        (四)样本结构描述性统计
    二、非观测变量: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因子分析
    三、梅川镇社区自组织地震灾害应急准备能力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一)客观层面:个体特征差异对被解释变量影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二)主观层面: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三)被解释变量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分析
    四、假设检验小结
第四章 农村社区自组织地震灾害应急准备能力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居民应急参与意识低,“公地悲剧”现象突出
    二、社区自组织结构职责不明,公民参与方式单一
    三、基层政府忽视社会资本,资源保障力度不够
第五章 改善农村社区自组织地震灾害应急准备能力建设的建议
    一、重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增强居民应急参与意识
        (一)结合农村社区的地域特征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三)鼓励社区居民多元参与
    二、强化社区自组织结构职能,拓宽居民参与渠道
        (一)明确社区自组织结构地震灾害应急管理职责
        (二)合理规范社区自组织结构应急准备工作流程
        (三)建立农村社区自组织结构地震灾害应急准备能力绩效评价体系
    三、加大政府资源保障力度,充分利用乡村社会资本
        (一)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增设防震减灾基础设施
        (二)加强自组织结构建设,打通“上下”壁垒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将减灾与发展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广州市大学生自救互救能力现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当前部队自救互救训练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现状
2对策

四、应重视提高职工现场自救互救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方案研究[D]. 叶云凤. 暨南大学, 2016(02)
  • [2]再论战伤自救互救[J]. 何忠杰,盛志勇.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5(11)
  • [3]我军战伤自救互救能力建设的探讨[J]. 郑大伟,刘辉,刘世政,陈彪,燕颖军.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8(03)
  • [4]农村居民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估 ——以江苏省为例[D]. 叶丹丹. 南京大学, 2016(10)
  • [5]护理专业新生突发事件自救互救素养培训效果评价[J]. 张娣,吉成禹,乔艳,朱冬,王凯旋,纪学颖,邹圣强,张利岩. 中国学校卫生, 2018(02)
  • [6]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急救的意愿调研及可行性策略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D]. 王敏. 南昌大学, 2019(01)
  • [7]基于“4R”理论的煤矿应急管理研究[D]. 刘沛瑶.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8]农村社区自组织地震灾害应急准备能力建设研究 ——以岷县梅川镇为例[D]. 魏艳琴.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9]广州市大学生自救互救能力现况[J]. 杨剑,刘晓玲,周亚敏,彭淋,陈青山,王锋. 中国学校卫生, 2014(01)
  • [10]当前部队自救互救训练现状及对策[J]. 吴朋,王立华,张锦龙. 人民军医, 2015(11)

标签:;  ;  ;  ;  

应注意提高员工就地自救互助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