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自己的短平快——宁蒗彝族自治县成人教育纪事

玩自己的短平快——宁蒗彝族自治县成人教育纪事

一、打出自己的短、平、快——宁蒗彝族自治县成人教育纪事(论文文献综述)

黄家忠[1](2012)在《宁蒗彝族自治县优先发展教育理念与政策选择研究》文中指出宁蒗彝族自治县作为民族地区教育优先的一个典型,它在教育上的发展经验值得其他欠发达地区学习。解放以前,宁蒗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校教育,直到1951年才创办了第一所省立小学,1957年开办了第一所初中,1972年开设了高中部的国家级贫困县。现在宁蒗已成为丽江地区教育的领跑者,多次获得丽江地区的第一。它成功开创了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在既无资源又无人才的情况下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正确道路。它的成功不仅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更是对当地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改变自身贫穷落后面貌的决心和实干精神的最好诠释。研究宁蒗彝族自治县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和政策,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补足,显然能够为其他处在同样历史发展阶段的欠发达地区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对于其他欠发达地区改变“等、靠、要”的旧观念,发挥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找到他们自己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具有重要的启示。宁蒗彝族自治县优先教育发展中所形成的“宁海模式”,创造了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的新模式、新思路,也是国家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可行性的最好证明。本文用六章来探讨宁蒗彝族自治县优先教育发展的情况,并试图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本文的写作目的不是给欠发达地区提供摆脱经济落后的方法,而是试图证明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即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主动权掌握在地方政府和当地人民手中,要实现自身的发展,必须转变观念,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安然[2](2016)在《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一直在我国纪录片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因为展现了众多少数民族的生活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其中优美的音乐歌舞、独特的自然风光、绚丽的民族服饰,让世人更加了解了云南这个极具神秘色彩的少数民族地区。随着21世纪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云南省提出了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目标,高度重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因此,研究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如何更好地“走出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价值上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具有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以及实践价值;从条件上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具有差异化吸引优势、区位辐射优势、政策支持优势以及自身实力优势。云南少数民族纪录片“走出去”经历了发轫期、开拓期、高潮期以及困境与机遇并行期四个时期。虽然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具有一定的优势条件,但是当前也存在选题过于狭窄、表现手法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纪录片发展受限,注重国际获奖、国际销售欠佳,“走出去”路径有限,国际推广能力较弱等问题。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从内容生产、国际营销和政府扶持三个方面着力:在内容生产方面需要分析受众需求、精准出口定位,立足民族特色、运用国际语言,紧跟时代变化、贴近现实生活;在国际营销方面需要拓展传播渠道、增强传播效果,提升营销水平、完善产业链条,瞄准国际市场、打造特色品牌;在政府扶持方面需要改革顶层设计、加强政府引导,坚持多元化发展、培养纪录片人才。

陆继锋[3](2013)在《中国民族院校办学理念的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族院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形式,是中国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与办学水平事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民族院校办学理念是不同时期办学思路、办学过程与办学特色的高度凝练,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历史性与逻辑性相统一的选择结果,是民族院校立足自身发展并彰显特色的顶层设计。研究民族院校办学不仅要追溯历史传统,探寻办学规律,更要认清现实,促进其当下和未来的发展,实现历时性和现实性的有机统一。故此,本研究从民族院校办学理念变迁切入,以“办学理念源于办学实践又指导办学实践”为逻辑出发点,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采用历史研究、文献研究、田野调查、个案研究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等多种方法,梳理民族院校历史和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各个历史阶段的办学理念,进而得出了民族院校及其理念发展的特殊规律和内容:首先,历史传统是民族院校发展的根基,它孕育了民族院校办学理念;变革是民族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提升着民族院校办学理念。民族院校需要在“变”与“不变”之间做出抉择,既不能抛弃历史与传统,也不能固步自封,亦步亦趋。其次,特殊性是民族院校的天然属性。在发展历程中,民族院校的特殊性实现了自身的“再生产”——源于特殊并促进特殊;特殊性决定了民族院校特色,特色理念是民族院校的“特殊”资本,是其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民族院校固要守住特色,却不能把特殊作为发展的资本。民族院校需要在“特”与“不特”做出权衡,不能失其“特”,亦不能舍其“不特”,而需要进一步利用“不特”来支持“特”的发展。第三,民族院校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使命既有自身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之“利”,也有影响发展之“不利”。民族院校需要不断提升理念,化“不利”为“利”,以促进民族院校持续健康发展。就其研究意义而言,本文能为建设高水平民族院校提供借鉴和参考,最终为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传承和创新少数民族文化,服务我国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乃至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同时,本研究对于拓宽当代大学办学理念研究领域,丰富民族高等教育理论亦有一定的贡献。

史春燕[4](2012)在《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回顾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在我党民族工作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以调查研究、历史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等为研究方法,按照历史发展脉络,理清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历史进程,总结新疆民族工作的经验教训,进行理论思考,力图揭示其发展规律,丰富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本文共分九个部分。通过介绍新疆概况和近现代新疆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反映出新疆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他们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强烈的同根意识。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作为理论基础。革命战争年代到文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民族工作,从最初的摸索、借鉴,通过不断探索,逐步在革命斗争实践中走向成熟。20世纪30年代在一批共产党人的帮助下,新疆的经济、文化、政治有了大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宣传抗日、保障国际交通要道的畅通,新疆各族人民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支援抗战,为抗战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与三区革命力量建立联系,领导和团结新疆各族人民,积极推动了新疆的和平解放。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在新疆通过建立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权、平叛剿匪、减租反霸、农牧区社会改革、疏通民族关系、稳步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引导新疆各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时期,新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后,受到整风、反右派、大跃进、共产风等运动的严重影响,新疆民族工作走了不少弯路,以“伊塔事件”为例,说明危害之严重。文革时期我党在新疆的民族工作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民族工作,落实了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进入新世纪,新疆抓住西部大开发、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等历史性机遇,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通过历史回顾,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规律性认识和特殊经验,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继承性和发展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努力探索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的本质和规律。指出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是新疆民族工作必须考虑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建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是新疆民族工作的难点。在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全球化、“东突”三股势力、跨国民族等问题对新疆的影响,给新疆民族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通过前面的历史回顾、经验总结、理论思考,得到了一些启示,新疆民族工作必须注重: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新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新疆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结合当前学术界一些学者的观点和理论,提出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阮娟[5](2010)在《三山叶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 ——以叶观国、叶申芗为核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山叶氏家族是清代及近代福州着名的科举世家、文学世家、藏书世家及艺术世家。该家族于清乾隆年间兴起,经叶观国、叶申蔼、叶申万、叶申芗、叶大焯、叶大庄等,奠定了名宦世家的地位,绵延至近代近两百年。本文以该家族为研究对象,并主要从文学角度研究该家族的诗学、词学成就及其对闽中文化的影响。叶氏家族的核心人物为叶观国。叶氏家族的文化传统由观国奠定,经后代发扬,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内在家族传统。一是鲜明的家族意识和修谱的传统,二是勤勉谨慎的人生态度,三是嗜书好读的家风与着述的传统。叶氏家族在“申”字辈及“大”字辈时出现两度辉煌,该家族的兴衰沿革伴随着中国近代化的社会进程。他们与清代及近代其他着名家族及名人关系密切,通过交游与联姻、参与文化活动等推动了福州文化的发展。作为文学世家,诗学上,叶观国、叶大庄、叶在琦均为福建着名诗人。叶观国有《绿筠书屋诗钞》十八卷,是乾隆年间写作风土杂咏诗的代表诗人。他宗宋的诗学倾向影响后人,使叶氏诗学与近代闽派同光体产生重要关联。词学上,叶申芗与叶大庄同列“清词百家”。叶申芗是近代闽中词学的第一人,他不仅以家学渊源影响叶庆熙与叶大庄,还注重对外交流,影响了谢章铤等其他闽中词人。叶申芗以个人之力编辑词选,辑录乡邦文献,究心声律,形成比较完整的词学体系,提高了闽人治词的信心,对近代闽中词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江耀武,黄强[6](1990)在《打出自己的短、平、快——宁蒗彝族自治县成人教育纪事》文中指出 小凉山人能咏唱苍凉深沉的彝族古歌,也能谱写雄壮激昂的现代组曲。他们大规模开发劳动者智力的行动就是一曲迈向文明社会的昂扬壮歌。随着小凉山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宁蒗县的领导者认为:发展民族贫困山区经济。党的政策已深得群众拥护,而资金的投入是有限的,最终解决问题

周恬羽[7](2011)在《民族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与旅游产品互动研究 ——基于甘南藏族自治州郎木寺镇案例》文中认为随着现代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和快速增长,旅游产品逐渐从初级的风景观光型过渡到文化体验型。民族旅游目的地拥有独特的文化风情和原始的自然生态,这些与众不同的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出现在民族旅游目的地的市场上,对旅游者拥有巨大的吸引力。对于民族旅游地来说,其民族文化是旅游产品的来源,而旅游产品的出现又不可避免地为民族文化带来一定影响,二者形成互动效应。本文认为民族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与旅游产品的互动存在着一定的前提条件,并且通过特定的载体来进行,其结果有利也有弊,但互动可以通过协调控制来扬长避短,从而实现良性互动。本文通过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郎木寺镇进行案例研究,分析其藏族文化与旅游产品发生互动的前提、过程以及问题、结果,从时间、空间、过程、方式、结果和性质等方面归纳其特点。在此基础上,将民族文化与旅游产品的互动提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认知上。在研究中发现,民族文化与旅游产品互动存在着某些影响因素,使得这种互动是必然的,同时也是可控的。因此,建立积极的良性互动协调机制能够切实有效地将不利因素的作用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而将其有利因素的影响发挥到最大程度,从而实现民族文化与旅游产品的良性互动。全文分为七个部分:绪论、文献综述、相关理论、案例分析、理论认知和建立协调机制。第一部分是提出文章的研究背景、意义、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介绍了国内外民族文化与旅游产品互动相关研究的现状;第三部分阐述了本文在进行案例分析、理论认知时所运用的理论;第四部分通过对郎木寺镇民族文化与旅游产品互动的具体分析,得出相关的实践与理论结论;第五部分将案例结论升华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认知层面;第六部分研究建立协调机制,以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产品的良性互动;第七部分提出本文的研究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研究展望。

官却卓玛[8](2021)在《地方视域下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与小学音乐教学研究 ——以两所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打出自己的短、平、快——宁蒗彝族自治县成人教育纪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打出自己的短、平、快——宁蒗彝族自治县成人教育纪事(论文提纲范文)

(1)宁蒗彝族自治县优先发展教育理念与政策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的方法
    (四) 研究的意义
    (五) 研究的难点及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一、宁蒗彝族自治县优先发展教育的背景
    (一) 宁蒗彝族自治县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性
    (二) 宁蒗彝族自治县对教育改革道路的探索
二、宁蒗彝族自治县优先发展教育的有利条件
    (一) 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
    (二) 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
    (三) 国家兴边富民政策
    (四) 优先发展教育理论
    (五) 宁蒗优先发展教育的经济保障
    (六) 与时俱进的人才政策
    (七) 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三、宁蒗彝族自治县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不足
    (一) 取得的成绩
    (二) 存在的不足
四、宁蒗彝族自治县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 贯彻好各项法规,趁势而上
    (二) 抓住有利时机,用好政策
    (三) 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四) 创新理念,打造教育品牌
    (五) 立足实际,创办特色教育
    (六) 完善制度,提高教育水平
五、几点启示
    (一) 优先发展教育,突破地区发展瓶颈
    (二) 加强对外交流,引进先进教育理念
    (三) 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创新理念
    (四) 破解资金困境,增加教育投入
参考文献
致谢

(2)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大势所趋
        1.1.2 云南正从“文化大省”走向“文化强省”
        1.1.3 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已经有“走出去”的案例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关键概念的界定
        1.3.1 纪录片概念的界定
        1.3.2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概念界定
        1.3.3 纪录片“走出去”的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有关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研究现状
        1.4.2 有关我国纪录片“走出去”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1.6.1 论文的创新点
        1.6.2 论文的不足
第二章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的价值和优势
    2.1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的价值
        2.1.1 文化价值:“走出去”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2.1.2 经济价值:“走出去”有利于促进云南影视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2.1.3 政治价值:“走出去”有利于提升我国的软实力
        2.1.4 实践价值:“走出去”有利于提高我国纪录片制作水平
    2.2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的优势
        2.2.1 差异化吸引优势
        2.2.2 区位辐射优势
        2.2.3 政策支持优势
        2.2.4 自身实力优势
第三章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的历史
    3.1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的发轫期(1949-1977)
    3.2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的开拓期(1978—1995)
        3.2.1 政府机构成为“走出去”的主导
        3.2.2 外来导演学者成为“走出去”的新力军
        3.2.3 国际获奖成为“走出去”的方式
        3.2.4 独特主题成为“走出去”的捷径
    3.3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的高潮期(1996-2005)
        3.3.1 高校为纪录片“走出去”提供理论支持
        3.3.2 独立影展成为纪录片的国际交流平台
        3.3.3 国际获奖呈现欣欣向荣态势
        3.3.4 国际商业化销售的初步发展
    3.4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的困境与机遇并行期(2006-至今)
        3.4.1 “走出去”面临的困境
        3.4.2 “走出去”面临的机遇
第四章 当前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4.1 选题内容层面的问题
        4.1.1 选题过于狭窄,表现手法单一
        4.1.2 民族性挖掘不够,“三美”表达不足
    4.2 生产制作层面的问题
        4.2.1 资金投入不足,纪录片发展受限
        4.2.2 “文化贴现”严重,国际化制作欠缺
    4.3 国际营销方面的问题
        4.3.1 注重国际获奖,国际销售欠佳
        4.3.2 “走出去”路径有限,国际推广能力较弱
第五章 促进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的策略
    5.1 内容生产策略:“走出去”的核心
        5.1.1 分析受众需求,精准出口定位
        5.1.2 立足民族特色,运用国际语言
        5.1.3 紧跟时代变化,贴近现实生活
    5.2 国际营销策略:“走出去”的关键
        5.2.1 拓展传播渠道,增强传播效果
        5.2.2 提升营销水平,完善产业链
        5.2.3 瞄准国际市场,打造特色品牌
    5.3 政府扶持策略:“走出去”的后盾
        5.3.1 改革顶层设计,加强政府引导
        5.3.2 坚持多元化发展,培养少数民族纪录片人才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调研记录
        [调研对象一]
        [调研对象二]
        [调研对象三]
        [调研对象四]
    附录B 调查问卷
    附录C 部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一览表
    附录D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3)中国民族院校办学理念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评价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院校萌芽与理念孕育
    第一节 民族高等教育的最初形态
        一、三种主要形式
        二、元代民族高等教育
        三、清代民族高等教育
        四、贡献和启示
    第二节 满蒙文高等学堂
        一、诞生背景
        二、办学特点
        三、贡献和启示
    第三节 蒙藏学校
        一、北洋政府时期办学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办学
        三、解放初期的蒙藏学校
        四、贡献和启示
    第四节 边疆院校
        一、兴办与办学背景
        二、边疆院校的兴办
        三、办学特点与理念
        四、贡献和启示
    小结
第二章 延安首创与理念萌生
    第一节 办学实践
        一、背景
        二、诞生与实践
    第二节 办学理念
        一、民族教育理念
        二、院校理念
    小结
第三章 重建探索与理念初显
    第一节 办学实践
        一、筹建诞生(1950-1951)
        二、初建探索(1951-1966)
        三、曲折动荡(1966-1976)
    第二节 办学理念
        一、民族教育理念
        二、院校定位
        三、院校理念
    小结
第四章 调整改革与理念成型
    第一节 办学实践
        一、恢复调整(1976-1985)
        二、前期改革(1985-1989)
        三、深化改革(1989-1993)
    第二节 办学理念
        一、民族教育理念
        二、院校定位
        三、院校理念
    小结
第五章 加快发展与理念提升
    第一节 办学实践
        一、平稳发展(1993-2000)
        二、规模扩张(2000-2005)
        三、内涵提升(2005-)
    第二节 办学理念
        一、民族教育理念
        二、院校定位
        三、院校理念
    小结
第六章 理念变迁与发展审视
    一、“变”与“不变”:核心理念之熔铸
    二、“特”与“不特”:特色理念之彰显
    三、“利”与“不利”:未来发展之思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4)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回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依据、目的、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的目标、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 研究方法
    五、 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的客观前提和基础
    一、 新疆概况
    二、 历代治理新疆的政策
第二章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
    一、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二、 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
第三章 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历史回顾
    一、 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早期民族工作
    二、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民族工作
    三、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民族工作
    四、 新疆解放初期五年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民族工作
    五、 实现民族区域自治至文革前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民族工作
    六、 文革时期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遭到严重破坏
第四章 历史跨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的巨大成就
    一、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的恢复、发展
    二、 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民族工作
第五章 历史经验:对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规律性认识
    一、 对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规律性认识
    二、 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的特殊经验
第六章 任重道远: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 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的历史性机遇
    二、 全球化对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的挑战
    三、 “东突”三股势力对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的威胁
    四、 跨国民族问题对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的影响
第七章 历史启示:关于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 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直接关系到新疆的稳定
    二、 新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是发展新疆民族文化产业的基础和动力
    三、 新疆地区生态安全是实现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着作、论文及承担课题目录
后记

(5)三山叶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 ——以叶观国、叶申芗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三山叶氏家族研究综述
    二、本文研究的意义及方法
上编:家族研究
    第一章 三山叶氏家族的兴起与繁盛
        第一节 三山叶氏家族溯源及兴起
        第二节 叶氏兴起及繁盛的社会原因
        第三节 叶观国与家族传统
        第四节 叶氏家族对福州文化的推动
    第二章 叶氏家族代表人物生平述略(上)
        第一节 福建近代慈善事业的先驱:叶申蔼与叶申万
        第二节 “昌”辈代表人物:叶敬昌、叶修昌、叶仪昌
        第三节 “滋”辈代表人物:叶庆熙、叶滋森等
    第三章 从传统走向近代---叶氏家族代表人物生平述略(下)
        第一节 再兴叶氏之荣的叶大焯
        第二节 近代爱国文人叶大庄
        第三节 近代闽诗唱和的中心人物叶大遒及"大"辈代表人物
        第四节 福建近代教育家叶在琦及"在"辈代表人物
        第五节 叶在馥、叶在钧、叶在畴、叶在宜等专业化知识分子
        第六节 叶氏家族兴衰沿革之启示
下编:文学研究
    第四章 叶观国及叶氏诗学研究
        第一节 《绿筠书屋诗钞》的基本风貌
        第二节 叶观国诗风成因探析
        第三节 文化意蕴深厚的记游诗
        第四节 《榕城杂咏一百首》对福州文化的意义
        第五节 叶观国的诗学倾向与清中叶闽派诗风
        第六节 叶大庄、叶在琦与闽派同光体
    第五章 叶申芗及叶氏词学研究
        第一节 叶申芗生平及《小庚词》的悲伤情调
        第二节 叶申芗的写景咏物词
        第三节 小庚词的艺术特点
        第四节 叶申芗对闽中词学的影响
        第五节 叶庆熙与叶大庄之词
        附论:小庚诗略论
结论
附录1:三山叶氏世系图
附录2:叶观国年谱
附录3:叶申芗年谱
附录4:叶氏诗文词辑佚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民族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与旅游产品互动研究 ——基于甘南藏族自治州郎木寺镇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旅游产品升级,文化旅游突出
        1.1.2 民族文化独具魅力,民族旅游欣欣向荣
        1.1.3 旅游对民族文化影响有利有弊
        1.1.4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课题
        1.1.5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亟待发展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文献来源
        2.1.3 研究内容
        2.1.4 研究特点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关于旅游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2.2.2 关于民族文化商品化
        2.2.3 关于民族旅游产品的"真实性"
        2.2.4 关于民族旅游产品的研究
        2.2.5 关于民族文化与旅游互动关系的研究
第三章 民族旅游文化与旅游产品互动相关理论
    3.1 文化内涵
        3.1.1 文化的定义及其要素
        3.1.2 文化的层次
        3.1.3 文化的特性
        3.1.4 文化的功能
    3.2 文化涵化理论
        3.2.1 文化涵化理论
        3.2.2 文化涵化的一般优势法则
        3.2.3 文化重构理论
        3.2.4 文化震惊理论
        3.2.5 文化自觉理论
    3.3 旅游产品理论
        3.3.1 旅游产品的概念
        3.3.2 旅游产品的本质
        3.3.3 旅游产品的类别
        3.3.4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3.4 旅游文化行为理论
        3.4.1 审美行为
        3.4.2 体验行为
        3.4.3 占有行为
    3.5 旅游策划理论
    3.6 互动原理
第四章 案例研究:碌曲郎木寺镇藏族文化与旅游产品互动
    4.1 案例背景
        4.1.1 郎木寺镇概况
        4.1.2 郎木寺镇旅游资源概况
        4.1.3 郎木寺镇旅游发展历程
    4.2 案例描述:郎木寺镇藏族文化与旅游产品互动现状
        4.2.1 郎木寺镇藏族文化的内容
        4.2.2 郎木寺镇旅游产品内容
        4.2.3 郎木寺镇藏族文化与旅游产品互动现状
    4.3 案例分析:郎木寺镇藏族文化与旅游产品互动分析
        4.3.1 郎木寺镇藏族文化与旅游产品互动前提
        4.3.2 郎木寺镇藏族文化与旅游产品互动过程
        4.3.3 郎木寺镇藏族文化与旅游产品互动问题分析
        4.3.4 郎木寺镇藏族文化与旅游产品互动结果分析
        4.3.5 郎木寺镇藏族文化与旅游产品互动特点分析
    4.4 案例结论
        4.4.1 现实结论
        4.4.2 理论总结
第五章 民族旅游文化与旅游产品互动的理性认知
    5.1 民族文化与旅游产品互动的条件
        5.1.1 民族文化与旅游产品互动产生的前提
        5.1.2 民族文化与旅游产品互动产生的动力
    5.2 民族文化与旅游产品互动的载体
        5.2.1 旅游经营者行为
        5.2.2 旅游者行为
    5.3 民族文化与旅游产品互动结果及其影响
        5.3.1 民族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的产生
        5.3.2 民族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延长
        5.3.3 民族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谱系的完善
        5.3.4 民族文化得以展示
        5.3.5 民族文化广泛传播
        5.3.6 促进民族文化变迁
    5.4 RAMEST—I—民族文化与旅游产品互动的影响因素模型
        5.4.1 模型要素分析
        5.4.2 模型各要素关系分析
第六章 民族旅游文化与旅游产品良性互动协调机制
    6.1 民族文化与旅游产品"良性互动"的涵义
    6.2 民族文化与旅游产品"良性互动"的协调目标
        6.2.1 民族文化层面
        6.2.2 旅游产品层面
    6.3 民族文化与旅游产品"良性互动"的协调主体
        6.3.1 政府
        6.3.2 旅游经营者
        6.3.3 社区居民
        6.3.4 旅游者
    6.4 民族文化与旅游产品"良性互动"的协调原则
        6.4.1 协调总体原则
        6.4.2 指导民族文化发展原则
        6.4.3 指导旅游产品发展原则
    6.5 民族文化与旅游产品"良性互动"的协调方式
        6.5.1 全局式协调
        6.5.2 统筹式协调
        6.5.3 专题式协调
        6.5.4 督导式协调
        6.5.5 标准式协调
    6.6 民族文化与旅游产品"良性互动"的协调措施
        6.6.1 强化正确的互动协调意识
        6.6.2 建立完善的互动协调系统
        6.6.3 重视有序的互动联结环节
        6.6.4 制定科学的协调工作规程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打出自己的短、平、快——宁蒗彝族自治县成人教育纪事(论文参考文献)

  • [1]宁蒗彝族自治县优先发展教育理念与政策选择研究[D]. 黄家忠. 云南大学, 2012(11)
  • [2]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研究[D]. 安然.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2)
  • [3]中国民族院校办学理念的变迁研究[D]. 陆继锋.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1)
  • [4]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回顾与思考[D]. 史春燕. 苏州大学, 2012(03)
  • [5]三山叶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 ——以叶观国、叶申芗为核心[D]. 阮娟.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8)
  • [6]打出自己的短、平、快——宁蒗彝族自治县成人教育纪事[J]. 江耀武,黄强. 云南教育, 1990(12)
  • [7]民族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与旅游产品互动研究 ——基于甘南藏族自治州郎木寺镇案例[D]. 周恬羽. 兰州大学, 2011(11)
  • [8]地方视域下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与小学音乐教学研究 ——以两所小学为例[D]. 官却卓玛. 西藏大学, 2021

标签:;  ;  ;  

玩自己的短平快——宁蒗彝族自治县成人教育纪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