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容量标准体积管的设计和安装(论文文献综述)
晁宏洲,曹强,黄明基,张天旭[1](2020)在《油气田企业石油液体站库标准化计量方案浅论》文中研究说明负责勘探与开发生产的油气田企业,由于对石油液体储运站库特别是对大型油库设计的标准规范采纳、引用、借鉴得不够统一和充分,往往造成建设成的站库风格多样、设施各异、功能不全、自动化程度不高。文章通过对油气田贸易交接石油液体站库从进站到出站各功能区计量方式选择、计量器具配备、系统和器具准确度、溯源和比对等计量系统设计思路探讨,建立起整个站库静态计量与动态计量互为备用、各个计量系统相互核查比对的计量方案,形成能够满足油气田企业石油液体站库过程计量和贸易计量功能、准确度和自动化水平较高的标准化计量方案,指导设计并得到应用。
王鹏[2](2019)在《冰箱压缩机吸气消声器和排气盘管的声学性能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冰箱压缩机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曲柄连杆的旋转带动活塞的往复运动,在其工作过程中配合吸排气阀的打开或关闭,实现内部制冷剂由低温低压向高温高压的转变,从而为制冷循环提供动力。压缩机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受到周期性的惯性力、脉动气体压力、摩擦力、电磁力的影响,会使压缩机产生振动并向外辐射噪声。随着人们对高标准生活的追求,噪声成为压缩机的一项重要指标,研究和制造低噪声制冷压缩机已成为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和高市场占有率的关键。目前针对冰箱压缩机的噪声问题,国内外学者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缺乏整体理念,对非稳态流场激发的气动噪声研究较少。本文以制冷压缩机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针对制冷压缩机的噪声辐射特性,设计多级扩张结构的消声器,形成一个相对较宽的消声频带,提高消声量。通过对消声器消声理论的分析和重新设计后,完成吸气消声器的三维建模和有限元仿真前的前处理,然后分别在声学仿真软件和流场仿真软件中计算吸气消声器的传递损失和阻力损失,并对影响传递损失结果的结构参数进行了分析,为吸气消声器的整体设计和改进提供依据。活塞周期性排出的气体在排气盘管中压缩膨胀,流体与弹性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发排气盘管的振动,且制冷剂流经排气盘管时会产生气动噪声。以压缩机内部排气盘管为研究对象,建立排气盘管和内部流体的有限元模型,分析流体对排气盘管固有频率的影响;在CFD软件中计算排气盘管的流场,分析流固耦合下排气盘管的振动形式;得到排气盘管内部的流场后,得到了噪声源数据,联合声学软件仿真计算排气盘管在不同流速下气动噪声,分析气动噪声的产生、传播和衰减规律。通过分析得到流固耦合下,排气盘管的固有频率会降低,因此在实际计算固有频率时应考虑流体的作用;在对排气盘管的振动和气动噪声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排气盘管的改进方案,为后续排气盘管的优化提供了合理化思路。最后对不同结构参数的吸气消声器进行了实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频谱分析,结果表明:设计后的吸气消声器能够有效降低压缩机整机噪声,证明了方案的可行性。
许璇[3](2019)在《基于图像识别的体积管自动检定系统》文中提出在石油工业的传输交接过程中,体积管是一种常用的流量计检定装置,体积管周期检定的准确度直接影响流量计的计量性能,并关系到油田的经济效益与计量信誉。针对当前使用的体积管检定系统存在着自动化水平不高、检定精度和效率较低、检定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本文研究与设计了一套基于图像识别的体积管自动检定系统,完成的主要工作与成果如下:(1)根据体积管检定原理,确定了系统功能需求与参数技术指标,完成了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完成了体积管检定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与实现,分为PLC测控系统、计量颈液位控制与测量系统、上位机控制系统三部分。(2)设计了一种采用分段控制思想的计量颈液位控制系统,通过流量计检测入口累计流量、估算液位位置,阶梯式控制检定系统的入口流量,将计量颈液位控制在示液管最佳可视范围内;设计了一种相机-液位随动控制系统,通过实时采集液位图像信息,判断液位位置,控制步进电机将相机移动至与液位保持相对水平位置,实现了相机对液位的自动跟踪,提高了液位图像采集的速度与精度。(3)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计量颈液位测量方法,实现了体积管自动检定系统计量颈液位的自动识别,为系统的全自动化检定奠定基础。采用滤波、高光抑制、边缘检测、K-Means聚类等设计了一种液位图像分割算法,解决了液位图像中示液管与刻度尺图像的分割问题;根据凹液面的读数标识线与形状特点,提出了一种凹液面重构与识别算法,通过自适应灰度化法提取、拟合与重构等步骤,获取了液位像素坐标值;基于均衡亮度、边缘特征查找、SVM、先验知识等设计了一种刻度尺参数识别算法,实现了刻度数字与刻度线的识别;结合刻度值与凹液面的对应关系,确定了液位测量值。(4)分别从液位控制、液位识别及系统功能等方面对体积管检定系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液位控制精确,液位识别与游标卡尺读取误差小于±0.5mm,系统功能完善,符合设计需求,提高了检定精度与自动化水平。
孙秀良,李连,孙秀柱[4](2019)在《基于三合一校准方法油流量标准装置的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同一油流量标准装置采用多种检定/校准流量计的方法,已经得到了国内外流量实验室专家认可,并越来越多应用于新建流量实验室标准装置。安徽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新建一套DN (15~300) mm口径的流量标准装置同时采用标准体积管法、称重法和标准表法3种方法,3种方法可以相互验证,相互比较,从而可极大地提升油流量计检测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文章系统地介绍了油流量标准装置的实验室布局、循环储油系统、泵房系统、稳压系统、过滤消气系统、密度测量系统等部分的设计方案。
孙秀良[5](2018)在《油流量标准装置的系统方案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设计了一套DN(15~400)mm油流量标准装置,其装置同时采用标准体积管法、称重法和标准表法三种方法,三种方法可以相互验证,相互比较,从而可极大地提升油流量计检测的可靠性和效率。文中对装置的实验室布局、循环储油系统、泵房系统、稳压系统、过滤消气系统、密度测量系统等部分的方案设计作了详细介绍。
陈群尧,赵矛[6](2018)在《国内外天然气流量计检定流程及水平比较》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国内外大口径天然气流量计检定实验室流程介绍和水平比较,认识到国内天然气流量计检定实验室的差距,探讨了提高国内天然气流量计检定水平的措施和途径。
安树民[7](2018)在《环道式液体流量标准装置及溯源体系》文中研究说明国外近年新建的油流量标准装置多采用闭式循环系统,环道压力稳定性及温度稳定性有较大改善,系统不确定度在0.03%~0.1%可以实现原油、成品油流量计的实液检定、校准。国内还没有采用该技术的原油、成品油流量标准装置,相关技术尚属空白。文章介绍了国外环道式液体流量标准装置的技术指标,剖析了环道式检测装置的基本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以及环道式检测装置的基本工艺流程,探讨了环道检测方案的几项关键技术。
张竟月[8](2018)在《异形罐容积计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几何形状不规则的储罐称之为异形罐,主要应用在石油化工等大宗液体贸易结算领域。传统的异形罐容量计量方法主要有容量比较法和几何测量法,存在检定时间长、工作强度大、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课题提出一种适用于异形罐容积测量的三维扫描技术,通过三维点云数据,设计异形罐容积计算模型,主要解决立式罐底量和卧式罐容积快速测量问题。设计并建立一套基于容量比较法的油罐自动检定系统,通过实验比较两种方法的计量特性。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三维扫描技术,获得异形罐的三维点云数据,建立散乱点云的拓扑结构,提出计算不规则几何体体积的点云投影算法。利用点云投影算法分别设计适用于立式罐底量和卧式罐容积测量的计算模型。(2)为了验证基于三维扫描原理的异形罐容积测量方法,设计容量比较法自动检定系统。选择定容式标准金属量器和液位开关,解决了标准金属量器定量注水问题,提高系统自动化程度。自主设计检定系统方案和电气控制系统,编写上位机和下位机软件程序,实现自动检定系统的智能控制。(3)通过沙堆体积测量实验,验证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点云投影算法,可以实现对不规则几何体体积的测量。通过容量比较法和三维激光扫描法的比对试验,分别对立式罐底量和卧式罐容积进行测量。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得到容量比较法自动检定系统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0.108%(k=2),通过归一化偏差方法评定三维激光扫描法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0.37%(k=2)。
王海向[9](2017)在《天然气大流量计量检定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基于天然气高压、大流量计量站检定工艺流程,提出了量值溯源总体设计和检定系统总体设计方法。通过对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的设计,实现了工作标准装置区、核查装置区和被检装置区的温度、压力、流量数据的采集、处理、计算,实现了高压、大流量流量计的检定。检定系统诊断方案的设计为检定系统的准确性提供了有效保障。
张弘扬[10](2015)在《超临界萃取釜溶剂输送流量补偿控制技术》文中研究指明超临界萃取技术起源于七十年代末,是一种物质分离精制的新技术,它与传统的萃取方式相比有萃取率高,无残留,可以根据沸点高低的顺序把成分先后萃取出来等优点。还可以萃取很多具有特殊化学特性的物质,是一种绿色环保的萃取手段。本文以HA221-40-11型超临界萃取装置为研究对象,萃取釜内的压力和温度决定着萃取过程是否处于超临界状态,因而萃取压力和温度的动静态性能指标直接决定着萃取率的高低,所以有必要精确的控制萃取压力。在注入二氧化碳时,增压泵全速运转,会造成压力的超调,由于本实验设备的超调是不可逆的,所以我们需要引入流量控制,使萃取压力性能指标时刻处于最优状态,为此有必要引入流量控制内环。通过分析其特点以及工艺控制流程特点,总结并研究了影响超临界萃取剂输送流量补偿控制的诸多因素:温度,压力,进料量,流量,泵产生的多余热量等等。这些参数都具有非线性和时变性等特点,为了达到提高萃取率的目的,对流量补偿控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控制要求,制定了温度、压力、流量的控制方案,重点研究了流量补偿控制系统,对萃取剂补偿系统控制对象建立数学模型,根据萃取剂流量补偿的控制要求,应用内模控制理论设计了前馈—IMC控制器,利用MATLAB/SIMULINK对前馈—工MC控制器进行仿真验证。接着分别对前馈—工MC控制器和IMC控制器进行仿真,对比二者的仿真曲线,证明了前馈—IMC控制器可以提高控制精度,提高萃取率。其次,本文应用改造后的超临界萃取设备进行萃取实验,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将得到的实验数据与之前未经改造的设备萃取实验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经改造后的实验设备的萃取率有了较大的提高,验证了超临界萃取流量补偿控制系统的控制效果。最后,设计了基于PLC的萃取釜溶剂输送流量补偿控制系统,上位机由研华工控机以及触摸屏组成,下位机由西门子S7-300系列,执行单元以及传感器组成,利用组态软件MCGS完成上位机触摸屏和PLC的监控组态的设计,实现了监控流量、温度、转速、压力等控制和参数设置、证书信息添加、查询,打印等功能。研究结果表明,该超临界萃取釜溶剂输送流量补偿控制系统具有萃取率高、能耗低、控制精度高等特点,达到了设计要求,为萃取釜溶剂流量的精确控制和补偿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二、大容量标准体积管的设计和安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容量标准体积管的设计和安装(论文提纲范文)
(1)油气田企业石油液体站库标准化计量方案浅论(论文提纲范文)
1 进站计量 |
1.1 计量系统 |
1.2 器具配备 |
1.3 准确度等级 |
1.4 溯源和比对 |
1.4.1 量值溯源 |
1.4.2 核查比对 |
2 储罐静态计量 |
2.1 方法比选 |
2.2 计量系统 |
2.2.1 自动液位计 |
2.2.2 自动温度计 |
2.2.3 压力变送器 |
2.3 准确度等级 |
2.4 器具溯源 |
3 储罐液位检测报警 |
4 定量装车计量 |
4.1 定量装车系统 |
4.2 器具配备 |
4.3 溯源和比对 |
4.3.1 量值溯源 |
4.3.2 核查比对 |
5 出站计量 |
5.1 计量系统 |
5.2 计量器具 |
5.2.1 衡器或流量计 |
5.2.2 压力测量仪表 |
5.2.3 温度测量仪表 |
5.2.4 流量计算机(流量积算仪) |
5.2.5 密度计 |
5.2.6 含水测定仪 |
5.3 核查比对 |
5.3.1 流量计计量 |
5.3.2 称重计量 |
6 标准化计量方案 |
6.1 计量工艺 |
6.2 计量性质 |
6.3 主计量器具选型 |
6.4 计量准确度 |
6.5 核查比对 |
7 结语 |
(2)冰箱压缩机吸气消声器和排气盘管的声学性能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冰箱压缩机的降噪方法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消声器的分类及噪声控制理论 |
2.1 消声器的分类 |
2.2 噪声控制理论 |
2.3 流场控制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吸气消声器的性能分析 |
3.1 消声器的理论设计基础 |
3.2 消声器的实体建模与网格划分 |
3.3 消声器传递损失的数值仿真与计算 |
3.4 消声器的流场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排气盘管的振动噪声研究与结构改进 |
4.1 排气盘管模型的建立 |
4.2 排气盘管的模态分析 |
4.3 排气盘管的振动响应分析 |
4.4 排气盘管的气动噪声数值计算与分析 |
4.5 排气盘管结构改进 |
4.6 本章小结 |
5 冰箱压缩机吸气消声器噪声实验研究 |
5.1 噪声测试仪器与方法 |
5.2 不同内腔结构消声器整机辐射噪声实验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图像识别的体积管自动检定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体积管检定技术研究现状 |
1.2.2 计量颈液位测量与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体积管检定系统的原理分析 |
2.2 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
2.2.1 控制系统技术难点分析 |
2.2.2 系统功能与参数技术指标 |
2.3 系统总体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体积管检定系统 |
3.1 PLC测控系统 |
3.1.1 PLC测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2 PLC测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
3.2 计量颈液位控制与测量系统 |
3.2.1 计量颈液位控制系统 |
3.2.2 相机-液位随动控制系统 |
3.3 上位机控制系统 |
3.3.1 上位机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3.3.2 上位机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计量颈液位的图像识别系统 |
4.1 液位识别系统的方案设计 |
4.2 刻度尺图像与示液管图像的分割 |
4.2.1 图像的滤波处理 |
4.2.2 基于Navier-Stokes方程的高光抑制 |
4.2.3 改进的图像边缘检测算法 |
4.2.4 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图像分割 |
4.3 凹液面的提取与重构 |
4.3.1 自适应灰度化与凹液面提取算法 |
4.3.2 凹液面读数标识线确认与形状分析 |
4.3.3 凹液面的曲线拟合 |
4.3.4 凹液面的重构 |
4.4 刻度尺参数的图像识别 |
4.4.1 基于均衡亮度的阈值分割算法 |
4.4.2 刻度尺数字与刻度线的图像分割算法 |
4.4.3 基于边缘特征查找的刻度线识别算法 |
4.4.4 基于SVM的刻度数字识别算法 |
4.4.5 基于先验知识的刻度尺识别自动校正算法 |
4.5 计量颈液位识别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测试 |
5.1 计量颈液位控制测试 |
5.2 计量颈液位识别测试 |
5.3 系统应用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基于三合一校准方法油流量标准装置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概况 |
2 油流量标准装置的方案设计 |
2.1 实验室布局 |
2.2 循环储油系统 |
2.3 泵房系统 |
2.3.1 油泵的选择 |
2.3.2 油泵的安装及其他配套设施 |
2.4 稳压系统 |
2.4.1 稳压模式 |
2.4.2 稳压罐 |
2.5 过滤消气系统 |
2.6 管线系统 |
2.6.1 基本要求 |
2.6.2 检表线配置 |
2.6.3 标准表管线配置 |
2.6.4 中间过程管件的配置 |
2.7 仪表装夹系统 |
2.8 阀门及换向系统 |
2.8.1 阀门 |
2.8.2 换向系统 |
2.9 控制系统 |
2.9.1 强电控制系统 |
2.9.2 弱电控制系统 |
2.1 0 工作介质 |
2.1 0. 1 工作介质选择的依据 |
2.1 0. 2 油品的确定 |
2.1 1 装置的密度测量系统 |
3 结束语 |
(5)油流量标准装置的系统方案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项目概况 |
2 油流量标准装置的方案设计 |
2.1 实验室布局 |
2.2 循环储油系统 |
2.3 泵房系统 |
2.3.1 油泵的选择 |
2.3.2 油泵的安装及其他配套设施 |
2.4 稳压系统 |
2.4.1 稳压模式 |
2.4.2 稳压罐 |
2.5 过滤消气系统 |
2.6 管线系统 |
2.6.1 基本要求 |
2.6.2 检表线配置 |
2.6.3 标准表管线配置 |
2.6.4 中间过程管件的配置 |
2.7 仪表装夹系统 |
2.8 阀门及换向系统 |
2.8.1 阀门 |
2.8.2 换向系统 |
2.9 控制系统 |
2.9.1 强电控制系统 |
2.9.2 弱电控制系统 |
2.1 0 工作介质 |
2.1 0. 1 工作介质选择的依据 |
2.1 0. 2 油品的确定 |
2.1 1 装置的密度测量系统 |
3 结语 |
(6)国内外天然气流量计检定流程及水平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大口径天然气流量计检定流程 |
1.1 荷兰国家计量研究院 (Groningen) |
1.2 荷兰国家计量研究院 (Bergum) |
1.3 荷兰国家计量研究院 (Westerbork) |
1.4 加拿大输气校准公司 (TCC) |
1.5 德国国家物理技术研究院 (Pigsar) |
1.6 美国气体研究所 (GRI) |
1.7 美国科罗拉多工程实验室 (CEESI) |
1.8 法国Alfortville检测中心 (GdF) |
2 国内天然气流量计检定流程 |
2.1 大庆国家大流量计站 |
2.2 南京天然气实流计量测试中心 |
2.3 成都天然气流量分站 |
2.4 武汉天然气流量分站 |
2.5 重庆天然气流量分站 |
2.6 乌鲁木齐站 |
2.7 广州站 |
3 国内外天然气流量计检定水平比对 |
3.1 起步时间有差距 |
3.2 检定介质发生转变 |
3.3 原级标准装置在不断更新 |
3.4 次级标准装置以临界喷嘴居多 |
3.5 工作级标准装置趋于固定 |
3.6 检定规范和方式与国际一致 |
3.7 计量标准采标欧美 |
3.8 检定管径和精度不断提高 |
(7)环道式液体流量标准装置及溯源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环道式液体流量标准装置概况 |
2 环道式液体流量标准的工艺方案 |
3 环道配套工艺 |
3.1 输油泵及变频系统 |
3.2 温度控制工艺 |
3.3 压力控制工艺 |
3.4 流量调节工艺 |
3.5 气液两相增压器 |
4 量值溯源体系的建立 |
5 结束语 |
(8)异形罐容积计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异形罐容量计量现状 |
1.3 本文内容和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2 三维激光扫描原理和异形罐容积测量模型 |
2.1 三维激光扫描原理 |
2.2 点云拓扑结构 |
2.2.1 Delaunay三角剖分原理 |
2.2.2 定位点与三角形外接圆位置关系 |
2.2.3 点云投影关系 |
2.3 立式罐底量计算模型 |
2.3.1 底量几何测量法 |
2.3.2 底量点云投影算法 |
2.4 卧式罐容积计算模型 |
2.4.1 卧式罐容积光电内测距法 |
2.4.2 卧式罐容积点云投影法 |
2.5 本章小结 |
3 容量比较法自动检定系统设计 |
3.1 检定系统方案设计 |
3.1.1 系统整体设计 |
3.1.2 注水方式设计 |
3.2 硬件设备选型 |
3.2.1 标准金属量器 |
3.2.2 液位传感器 |
3.2.3 阀门选择 |
3.2.4 磁致伸缩液位计 |
3.2.5 控制器 |
3.3 电气系统设计 |
3.3.1 水泵控制电路设计 |
3.3.2 PLC控制电路 |
3.4 本章小结 |
4 容量比较法自动检定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4.2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2.1 组态软件 |
4.2.2 主页界面 |
4.2.3 计量监控界面 |
4.3 下位机软件设计 |
4.3.1 下位机软件介绍 |
4.3.2 信号采集程序 |
4.3.3 阀门控制程序 |
4.3.4 水泵控制程序 |
4.4 通讯方式 |
4.4.1 下位机通讯地址配置 |
4.4.2 上位机通讯地址配置 |
4.4.3 通讯变量 |
4.5 本章小结 |
5 容量比较法和三维激光扫描法的比对实验 |
5.1 标准几何模型验证 |
5.2 沙堆体积测量实验 |
5.2.1 沙堆标准体积测量 |
5.2.2 点云投影法沙堆体积测量 |
5.3 立式罐底量测量实验 |
5.3.1 底量容量比较法测量 |
5.3.2 底量三维激光扫描法测量 |
5.4 卧式罐容积测量实验 |
5.4.1 卧式罐容量比较法容积测量 |
5.4.2 卧式罐三维激光扫描法测量 |
5.5 本章小结 |
6 不确定度分析 |
6.1 容量比较法不确定度分析 |
6.1.1 数学模型 |
6.1.2 灵敏度系数 |
6.1.3 A类不确定度分量 |
6.1.4 B类不确定度分量 |
6.1.5 合成不确定度 |
6.1.6 扩展不确定度 |
6.2 三维激光扫描法不确定度评定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天然气大流量计量检定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计量检定工艺 |
2 量值传递系统总体设计 |
2.1 HPPP不确定度分析 |
2.1.1 体积流量的不确定度 |
2.1.2 体积测量的不确定度 |
2.2 HPPP量值传递系统 |
3 检定系统总体设计 |
3.1 硬件结构设计 |
3.2 软件结构设计 |
4 数据采集处理系统设计 |
4.1 脉冲信号采集 |
4.2 模拟量信号采集 |
4.3 FF总线数据采集 |
4.4 RS-485信号采集 |
5 检定系统诊断方案设计 |
5.1 阀门泄漏检测 |
5.2 流量计实时诊断 |
5.3 信号采集卡自诊断 |
5.4 检定软件的启动与检测 |
6 结束语 |
(10)超临界萃取釜溶剂输送流量补偿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来源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来源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1.2 超临界萃取剂补偿控制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3 论文的主体思路及关键问题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萃取釜溶剂输送流量补偿控制技术方案总体设想 |
2.1 引言 |
2.2 总体方案的提出 |
2.2.1 控制系统的组成 |
2.2.2 控制要求 |
2.3 控制方案的实现 |
2.3.1 温度的控制 |
2.3.2 压力的控制 |
2.3.3 流量的控制 |
2.3.4 基于前馈补偿的流量控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流量补偿系统控制对象建模及内模控制器设计 |
3.1 萃取剂补偿系统控制对象数学模型的建立 |
3.2 内模控制原理 |
3.2.1 内模控制的结构 |
3.2.2 内模控制的基本性质 |
3.2.3 前馈—IMC控制器的设计 |
3.3 流量补偿控制系统的Matlab/Simulink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流量补偿控制效果测试实验研究 |
4.1 实验原料简介 |
4.1.1 芹菜籽的主要功能成分 |
4.1.2 超临界流体萃取芹菜籽油意义 |
4.2 试验设备与材料 |
4.3 实验原理 |
4.4 实验流程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萃取釜溶剂输送流量补偿控制系统设计 |
5.1 控制系统的总体组成 |
5.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5.2.1 硬件配置 |
5.2.2 系统的控制点 |
5.2.3 控制器及扩展 |
5.2.4 控制系统主回路电气原理图 |
5.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四、大容量标准体积管的设计和安装(论文参考文献)
- [1]油气田企业石油液体站库标准化计量方案浅论[J]. 晁宏洲,曹强,黄明基,张天旭. 工业计量, 2020(05)
- [2]冰箱压缩机吸气消声器和排气盘管的声学性能分析与研究[D]. 王鹏.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3]基于图像识别的体积管自动检定系统[D]. 许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4]基于三合一校准方法油流量标准装置的设计[J]. 孙秀良,李连,孙秀柱. 工业计量, 2019(02)
- [5]油流量标准装置的系统方案设计与研究[J]. 孙秀良. 内燃机与配件, 2018(22)
- [6]国内外天然气流量计检定流程及水平比较[J]. 陈群尧,赵矛.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18(11)
- [7]环道式液体流量标准装置及溯源体系[J]. 安树民. 工业计量, 2018(05)
- [8]异形罐容积计量方法研究[D]. 张竟月.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1)
- [9]天然气大流量计量检定系统的设计[J]. 王海向. 石油化工自动化, 2017(03)
- [10]超临界萃取釜溶剂输送流量补偿控制技术[D]. 张弘扬. 长春工业大学,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