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电位上升对通信设备的影响

地电位上升对通信设备的影响

一、地电位升高对通信设备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蕊,齐道坤,莫娟,马龙,王璐[1](2021)在《共享铁塔防雷接地可靠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共享铁塔是在电力杆塔上加装通信设备,然而电力系统和通信系统的容量、电压等级等相差较大,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可忽略。为获取共享铁塔接地装置暂态性能,本研究参照220 kV电力铁塔和移动通信机房接地装置图纸,建立了铁塔地网和通信机房地网不同连接方式,不同连接点个数,电缆不同连接方式情况下雷击共享铁塔的暂态计算模型,研究共享铁塔遭受雷击时接地网防雷可靠性。通过分析地电位分布情况及电缆电磁骚扰情况,得到出重要结论:若考虑降低接地网的暂态地电位升峰值,宜采取两地网间距10 m;若从共享铁塔接地网的均衡性能角度出发,宜采用将通信机房置于塔下的接地方式。

王家海,刘浩[2](2021)在《贵州地震台站防雷改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介绍了贵州地区雷电对地震台站的危害和2018年贵州地震台防雷改造工作的内容,改造台站经过两年的雷雨考验,取得良好的效果。总结出地震台站防雷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交/直流配电、通信线路、接地电阻与等电位、综合布线等方面部署。才能有效解决地震台站观测系统综合防雷问题。

刘威[3](2021)在《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电磁环境模型与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高速铁路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已经成为国家名片,也对列车运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速铁路由于其牵引功率的加大,牵引电流也不断增大,电流对周围金属管线和电子设备存在更强的电磁干扰,对人员和设备存在潜在威胁。考虑到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电磁环境的复杂性,本文将其分为铁路系统内外两部分来研究。首先分析铁路系统外部的电磁环境,围绕接触网周围空间电场对工作人员及旅客健康的影响展开,从边界形状、场域范围、电场维数、介质种类和计算精度五个方面分析比较,选择了模拟电荷法与基于有限元软件ANSYS的有限元法作为计算电场的基本方法,分别对侧式站台与岛式站台进行了详细的数值计算与对比分析,最后考虑建筑和列车的影响,得出接触网周围空间电场的变化规律,给出是否超过规定限值的结论及相应的防护措施。接下来分析铁路系统内部的电磁环境,具体表现为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对通信及信号设备的干扰。尽管AT供电方式与综合接地系统都能有效的降低对信号电缆的电磁影响,但贯通地线与信号电缆近距离敷设,列车通过时贯通地线对信号轨道回路会产生干扰,目前贯通地线已经成为铁路系统内部对信号电缆电磁影响的新因素。通过建立AT供电系统牵引网数学模型以及节点电压模型,根据钢轨电位与钢轨电流数据对比,验证出模型的准确性与适用性。重点分析贯通地线参数对于电位与电流的影响,结合磁耦合计算公式分别得到正常状态与短路状态的信号电缆感应电动势,得出结论:正常状态下长度超过4km的信号电缆已经超出规定的长期最大感应电动势60V的限值,短路状态下15km长度信号电缆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已经对其安全可靠性构成了威胁,并给出相应的防干扰措施。

祁征,陈强,牛年增[4](2021)在《基站与高压电力塔共站的防护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5G通信技术的发展,5G基站对站点数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将电力塔与通信基站结合,是5G基站建设的趋势。但是,基站与高压电力塔共站时需要做好高压电力线对基站的危险影响防护,尤其要关注高压电力线故障时地电位反击对基站及附近居民的影响。从高压电力线对基站的容性耦合、感性耦合和阻性耦合做了分析,并分别从电气安全隔距、导线布置、均压网的设置、低压供电网络防护等方面给出了建议,减少了危险因素,为基站与高压电力塔共站建设提供了可实施的方案。

田李剑[5](2019)在《厂用电10kV中性点接地方式的MATLAB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电力系统电网的中性点接地技术是一个很复杂的综合性难题,牵涉到供电可靠性和安全稳定性,线路设计和结构、继电保护的方式和选择、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设备安全运行和人身安全、通信干扰和系统安全操作等很多方面。我国电力系统10 kV电网在过去几十年主要选择中性点不接地和经消弧线圈接地的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电力系统越来越复杂,原先的接地方式已不能满足城市化电网的发展,因此10 kV电网中性点开始选择经低电阻接地。这种接地方式率先在大城市开始使用,如北京、上海、广东等。通过这些城市长时间的运行实践,得出了中性点经低电阻接地比经消弧线圈接地产生的过电压还要小,但是供电可靠性要低,可能引发电路事故。因此,现在国内外对于10 kV电网的中性点接地方式选择还有很多争议,争议点主要是这两种接地方式供电可靠性、人身安全、通信干扰和运行维护等诸多方面。本论文通过对电力系统10 kV电网中性点不同接地方式理论研究,分析比较不同接地方式的特点,然后根据某抽水蓄能电站厂用电10 kV电网的实际数据和参数建立数值计算模型,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对不同接地方式在接地电阻值发生变化下,对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产生的故障点电流、非故障相过电压和中性点过电压的大小进行仿真比较,并对不同接地方式对弧光过电压的限制也作了分析。通过仿真比较分析选择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运行,并根据电站厂用电的参数,大致计算消弧线圈及接地变压器等设备的技术参数。并根据技术参数选择合适的相关设备,实现消弧线圈的自动跟踪补偿。

马海杰[6](2016)在《变电站电子设备关键端口电磁耦合特性与防护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变电站内的电子设备数量及种类越来越多,变电站重要功能的实现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弱电系统的各种电子设备,而电子设备的特点是元器件众多且构造复杂,抵御电磁骚扰的能力差。而且,随着“智能电网”计划的实施,要求智能电子设备就地化安装,这使得强弱电系统更为集中,各种电子设备的距离更近,主回路耦合更强,电磁骚扰能量极易通过电子设备端口进入其内部,造成工作异常甚至损坏,严重威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论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有大规模多导体系统的电磁瞬态问题时域快速仿真技术的研究”课题(51407073)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特高压变电站二次设备电磁兼容问题研究”(13MS63)的资助下,重点研究了变电站电子设备关键端口的电磁耦合特性,提出了变电站智能组件和通信设备的电磁抗扰度试验要求建议,对真实环境中电磁骚扰在电子设备关键端口的耦合量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讨论了电子设备各端口的电磁骚扰防护措施。本文研究成果如下:针对变电站智能组件的安装位置,通过对220kV智能变电站、220kV变电站、500kV GIS变电站、特高压1000kV GIS变电站、高压试验大厅进行了稳态、瞬态电磁环境测量与特征分析工作,提出了变电站智能组件和通信设备的抗扰度试验要求建议,部分被行业标准采纳。通过建立电源电缆多端口宏模型、电力变压器模型与接地网PEEC模型获得高压试验系统综合模型,分析了变压器智能组件电源端口受雷电影响产生骚扰电压的耦合特性。计算了雷电全波试验中不同冲击电压激励下的高电位入波电流和电源端口的共模及差模骚扰电压,并与试验测量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基于考虑频变阻抗参数的多导体时域有限元法对通信电缆E1线进行了辐射场耦合特性分析。揭示了处于通信机房中的通信设备的信号端口受雷电骚扰导致传输信号畸变的耦合特性。利用信号端口的新型测试方法,获得了误码率与场强以及线长关系的规律。超越试验标准等级对其它类型信号端口进行了抗扰度测试,为其工作在恶劣环境下的工作状态进行预测。通过建立浪涌保护器和TVS二极管等器件的电路模型,分析了浪涌保护器、气体放电管、滤波器、TVS管以及组合设备的防护性能,比较了电源端口、信号端口采取不同保护措施的效果,讨论了变电站电子设备各端口的电磁防护方法。

何金良,刘吉克,祁征,王志岗,张波[7](2015)在《云数据中心与变电站共站时工频短路故障主动防护策略》文中研究说明云数据中心与高压变电站共站建设时,高压变电站侧工频接地短路故障会危及通信云数据中心的设备及人员的安全。分析了高压变电站对通信云数据中心的综合危险影响,提出了不同类型的通信局站的综合危险影响允许值,云数据中心对应允许值为2 000 V。云数据中心设备及人身的安全性可通过缩短故障时间来提高人身安全电压及设备绝缘耐受电压来得到改善,将故障切除时间从保守的3 s缩短到100 ms,人身允许的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可提高4.48倍,线缆、二次设备、微机保护装置、计算机的绝缘耐受电压至少提高24.4%。提出了通过在变电站侧降低地电位升和缩短故障切除时间来确保接地故障时共站址通信云数据中心安全的主动防护策略,并建议通信云数据中心与变电站接地系统共站址时对应的变电站地电位升允许值为2 k V、故障切除时间为100 ms、接地电阻限值为0.1Ω。该工作为云数据中心与高压变电站共站建设的工频短路故障危害的防护问题提供了全面的解决方案。

何英[8](2014)在《强电线对通信线的影响和防护措施》文中指出强电线路对通信线路影响的实质,就是强电线路中的交变电流所产生交变电磁场,作用到其附近的通信线路上产生的电磁感应。通信线路因受强电线影响轻则干扰通信回路通话,严重的能毁坏机线设备,危及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为保护通信设施和施工维护作业人员的安全,减少强电线路对通信线路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通信线路的防护。本文分析强电线路对通信影响和危害,提出减少强电线路对通信线路的影响措施。

常媛媛[9](2011)在《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对信号电缆电磁影响若干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对信号电缆的电磁影响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牵引供电系统对信号电缆影响的特点和规律,给出此种影响是否超出规定限值的结论及相应的防护措施。本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文章分析了高速铁路对信号电缆电磁影响的新特点。指出,尽管高速铁路采用AT供电方式和综合接地系统有利于降低对信号电缆的电磁影响,但高速铁路大牵引回流、贯通地线和信号电缆近距离敷设,高架线路为主要线路型式及采用整体道床的特点会使信号电缆受到的电磁影响增大,从而,论证了本项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其次,根据牵引供电系统的特点建立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多导体传输线模型。采用多导体传输线理论的分析方法,得到两导体传输线等效链路网络的集总参数模型,并将其推广到多导体传输线的情况;以“F”脚型集总参数模型为基础,运用节点电压法建立牵引供电系统多导体传输线方程;同时对牵引供电系统的串联元件和并联元件进行等效建模,在相关设备参数、节点连接关系上进行了大量调研,使所建立的模型更准确模拟高速的情况。接下来,对牵引供电系统正常供电和故障条件下信号电缆所受电磁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计算:一是采用建立的模型计算了一个供电区段内贯通地线上电流和电压值,提出信号电缆受影响计算公式,计算了牵引供电系统正常运行条件下信号电缆芯线上的纵向感应电动势。二是详细分析了贯通地线和信号电缆同槽敷设时贯通地线对信号电缆的电磁危险影响。提出分流理论并导出贯通地线电流在信号电缆芯线上产生纵向感应电动势的计算公式;依据贯通地线与信号电缆芯线之间的互感系数计算公式、信号电缆外皮和芯线之间的互阻抗计算公式,计算了2km信号电缆(信号电缆的一般长度)、15km(信号电缆的最大长度)信号电缆芯线上纵向感应电动势的值;同时进行了信号电缆芯线受电磁危险影响现场实验,计算值和实测值较为接近。三是针对在工程应用方面人们较关心的信号电缆单、双端接地效果问题,对信号电缆单、双端接地进行了详细分析和对比计算,得出:从降低芯线感应电动势的角度,信号电缆采用双端接地的效果不如单端接地。同时,采用现场试验的结果验证了计算的结果。然后,为了更全面地分析牵引供电系统其它参数对牵引供电系统电磁防护效果的影响,文章讨论了AT供电系统各参数的变化。包括机车位置、AT漏抗和间距、钢轨漏泄电阻,总结了对工程设计和施工有参考价值的结论。最后,总结了高速铁路降低AT牵引供电系统对信号电缆电磁影响的技术措施。文中主要的创新点是:第一,在多导体传输线建模时首次依据高架线路节点连接关系将贯通地线纳入模型中并计算出贯通地线沿线的电位和电流变化情况,比较现场实测结果,两者较为接近。第二,针对困扰相关设计单位及标准规范制订过程中的信号电缆的单、双端接地问题,对信号电缆单、双端接地效果进行了对比计算和分析。文章的理论分析结果结合现场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所得结果能更有效地为相关工程管理、设计和施工部门提供参考。

王邠[10](2008)在《电气化铁道地电位升对铁路通信信号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分析了电气化铁道对铁道通信信号系统产生影响的机理,对地电位升进行了准确、严密的数学推导,得出了交流电气化铁道引起的地电位升的计算公式,提出了地电位升的防护措施,可供铁道通信工作者参考。

二、地电位升高对通信设备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电位升高对通信设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共享铁塔防雷接地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共享铁塔工程概况
2 共享铁塔建模
    2.1 铁塔建模
    2.2 电缆建模
    2.3 雷电模型
3 铁塔暂态地电位分析
    3.1 电力铁塔暂态地电位升
    3.2 共享铁塔暂态性能分析
4 通信机房暂态性能分析
    4.1 接地网暂态地电位升分析
    4.2 电缆电磁骚扰分析
        4.2.1 两地网暂态地电位升均衡性能
        4.2.2 电缆电磁骚扰情况
5 共享铁塔接地综合分析
6 结论

(2)贵州地震台站防雷改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雷电对地震台站的危害性分析
地震台站防雷改造采取的措施
    (1)地震台站配电线路防雷改造
    (2)地震台站观测系统防雷改造
    (3)地震台站接地改造
    (4)线路整理
防雷改造取得的效果
总结

(3)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电磁环境模型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高速铁路电磁环境的特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模拟电荷法的建模与计算
    2.1 常用的电场计算方法
    2.2 各种方法比较
    2.3 模拟电荷法原理
    2.4 模拟电荷法计算电场分布
    2.5 高铁站台空间电场分布研究
        2.5.1 AT供电方式简介
        2.5.2 AT供电方式的优点与不足
        2.5.3 接触网模型计算参数
        2.5.4 考虑高度对电场强度的影响
        2.5.5 考虑建筑及列车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接触网的有限元分析法
    3.1 ANSYS软件简介
    3.2 有限元分析
    3.3 接触网模型建立
    3.4 接触网引起电场的有限元分析
        3.4.1 边界条件的选择
        3.4.2 网格密度划分
    3.5 有限元方法计算与分析
    3.6 站台电磁环境评估
        3.6.1 有人有车有建筑模型建立
        3.6.2 人体电磁曝露安全评估
        3.6.3 站台电磁环境优化与屏蔽措施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综合接地系统发展及牵引网数学模型
    4.1 接地方式的发展
    4.2 综合接地方式概述
    4.3 牵引供电系统参数计算方法
        4.3.1 导线参数与Carson理论
        4.3.2 钢轨参数与聂曼公式
        4.3.3 贯通地线参数与计算
    4.4 牵引网数学模型
        4.4.1 直接法计算钢轨电位及回流电流
        4.4.2 节点电压模型
    4.5 直接法与节点电压法比较
        4.5.1 直接法求解
        4.5.2 节点电压法求解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号电缆的电磁影响计算与实测分析
    5.1 复线AT牵引供电系统建模与仿真
    5.2 正常情况下感应电动势计算
    5.3 实测数据采集
        5.3.1 测试方法
        5.3.2 列车正常运行实测数据分析
    5.4 短路情况下感应电动势计算
    5.5 信号电缆电磁影响防干扰措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回顾
    6.2 本课题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基站与高压电力塔共站的防护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高压电力线的容性耦合
3 高压电力线的感性耦合
4 高压电力线的阻性耦合
    4.1 电力系统接地故障特性分析
        4.1.1 铁塔及附近地电位升
        4.1.2 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
    4.2 低压网络供电及防护
        4.2.1 低压网络供电方案
        4.2.2 防护方案
5 总结

(5)厂用电10kV中性点接地方式的MATLAB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2 国内外电网研究现状
        1.2.1 国外中性点接地系统的发展
        1.2.2 我国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发展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2 中性点不同接地方式的比较
    2.1 影响接地方式的因素
        2.1.1 接地故障类型
        2.1.2 绝缘性
        2.1.3 供电可靠性
        2.1.4 继电保护的选择性
        2.1.5 人身安全
        2.1.6 通信干扰
        2.1.7 设备安全
    2.2 中性点不同接地方式介绍与比较
        2.2.1 中性点不接地方式
        2.2.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2.2.3 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
        2.2.4 中性点经电阻接地的方式
        2.2.5 中性点接地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2.3 不同接地方式的优点缺点
        2.3.1 中性点不接地的优缺点
        2.3.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优缺点
        2.3.3 中性点经低电阻接地的优缺点
        2.3.4 中性点直接地优点及缺点
    2.4 本章小结
3 厂用电10kV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研究
    3.1 10kV电网接线图
        3.1.1 电容电流测量
        3.1.2 线路参数计算
    3.2 厂用电10kV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分析
        3.2.1 中性点不接地方式
        3.2.2 中性点经电阻接地方式
        3.2.3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3.3 间歇性电弧过电压原理分析
        3.3.1 高频熄弧理论
        3.3.2 工频熄弧理论
    3.4 工频熄弧过电压仿真分析
        3.4.1 中性点不接地方式
        3.4.2 中性点经电阻接地方式
        3.4.3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3.5 本章小结
4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选择
    4.1 消弧线圈的选择
        4.1.1 消弧线圈的分类
        4.1.2 消弧线圈的容量
        4.1.3 限压电阻
    4.2 消弧线圈最小脱谐度
        4.2.1 电网中性点位移电压及最小脱谐度的概念
        4.2.2 消弧线圈的整定原则
        4.2.3 消弧线圈最小脱谐度
    4.3 接地变压器的分类和选择
        4.3.1 接地变压器的分类
        4.3.2 接地变压器的选择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6)变电站电子设备关键端口电磁耦合特性与防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变电站电磁环境及电磁骚扰耦合路径
        1.2.2 地电位升对电子设备的影响
        1.2.3 电子设备关键端口的保护器件
    1.3 论文主要工作
第2章 变电站电子设备电磁环境特征
    2.1 变电站电子设备的端口分类
    2.2 变电站电磁骚扰源及骚扰路径
        2.2.1 稳态骚扰对电子设备的影响
        2.2.2 瞬态骚扰对电子设备的影响
    2.3 电磁环境特征
        2.3.1 稳态电磁环境特征
        2.3.2 雷击时智能组件端口电磁特征
    2.4 抗扰度试验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源端口的电磁耦合特性
    3.1 电缆的多端口宏模型
        3.1.1 电缆多口参数的计算
        3.1.2 电缆多口Y参数的矢量匹配拟合
    3.2 电力变压器建模
        3.2.1 变压器建模
        3.2.2 变压器等值电容提取方法
        3.2.3 变压器等值电感建模方法
    3.3 基于PEEC的接地系统建模
        3.3.1 修正镜像法
        3.3.2 基于PEEC的接地系统参数计算
        3.3.3 地网多口网络宏模型建模
    3.4 计算结果及试验结果的对比
        3.4.1 高压绕组50%全波冲击试验计算结果
        3.4.2 高压绕组100%全波冲击试验计算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号端口的电磁耦合特性
    4.1 El接口的耦合特性
        4.1.1 El线参数提取
        4.1.2 辐射场对E1线的耦合特性
        4.1.3 El线两端地电位升的计算
        4.1.4 雷电对室内电缆的耦合特性
    4.2 电磁骚扰对通信端口的影响
        4.2.1 电磁骚扰对El线信号误码的影响
        4.2.2 电磁骚扰对光纤通信端口的影响
        4.2.3 电磁骚扰对光电转换设备的影响
        4.2.4 电磁骚扰对以太网口的影响
        4.2.5 电磁骚扰对485口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子设备关键端口电磁防护方法
    5.1 电源端口的防护方法
        5.1.1 SPD模型及防护效果分析
        5.1.2 组合保护电路保护效果分析
        5.1.3 气体放电管的防护效果分析
    5.2 信号端口的防护方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7)云数据中心与变电站共站时工频短路故障主动防护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电位升对通信IDC的影响途径
2 变电站与通信IDC接地系统连接方式
3 变电站单相接地故障切断时间
4 工频短路时的人身安全
    4.1 人体电击耐受特性
    4.2 短路时人体的安全特性
5 低压线缆及设备绝缘耐受的伏秒特性
    5.1 试验方法
    5.2 信号电缆绝缘耐受的伏秒特性
    5.3 信号电缆长度对绝缘耐受特性的影响
    5.4 继电器击穿电压的伏秒特性
    5.5 微机保护装置及计算机的绝缘耐受特性
6 工频短路时在二次电缆上的电磁干扰
7 云数据中心短路故障主动防护策略
    7.1 通信云数据中心的综合危险影响限值
    7.2 通信云数据中心侧接地故障危害的防护策略
    7.3 变电站侧接地故障危害的主动防护策略
8 结论

(8)强电线对通信线的影响和防护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强电线路
三、强电线路对通信线路的影响
    (一) 电影响
    (二) 磁影响
    (三) 地电流影响
四、强电线路对通信线路的危害
五、通信线路对强电线路的防护
    (一) 在强电线路方面的措施:
    (二) 在通信线路方面的措施:
六、结论

(9)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对信号电缆电磁影响若干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高铁发展现状
    1.2 高速铁路电磁环境的特点
    1.3 本文研究内容
        1.3.1 研究的技术思路及重点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本文各章内容简述
第二章 高速铁路对信号电缆影响的新特点
    2.1 接地方式的变化
        2.1.1 综合接地系统概述
        2.1.2 综合接地系统的优点
        2.1.3 综合接地系统的缺点
    2.2 AT 供电方式的普遍采用
        2.2.1 AT 供电方式简介
        2.2.2 AT 供电方式的优点
        2.2.3 AT 供电的不足
    2.3 高铁其它技术带来的变化
        2.3.1 以高架线路为主
        2.3.2 采用整体道床
    2.4 小结
第三章 多导体传输线理论
    3.1 多导体传输线方程
        3.1.1 从麦克斯韦方程积分形式的推导
        3.1.2 从单位长度等效电路的推导
        3.1.3 单位长度参数矩阵L、C、G 的性质
    3.2 正弦稳态激励的MTL 方程
        3.2.1 正弦稳态激励的MTL 方程
        3.2.2 双导体传输线的链路参数表示
        3.2.3 多导体传输线的频域解
    3.3 终端条件
        3.3.1 戴维南等效
        3.3.2 诺顿等效
        3.3.3 混合表示
    3.4 小结
第四章 牵引供电系统多导体传输线模型分析
    4.1 高速铁路复线 AT 系统等效链路网络
    4.2 节点阻抗矩阵和导纳矩阵
        4.2.1 并联元件的节点导纳矩阵
        4.2.2 串联元件的节点阻抗矩阵
        4.2.3 关于牵引网端部的处理
    4.3 小结
第五章 信号电缆受电磁影响分析
    5.1 牵引供电系统正常情况下对信号电缆的影响分析
        5.1.1 计算公式
        5.1.2 模型参数及计算条件
        5.1.3 牵引供电系统正常情况下对信号电缆的影响分析
    5.2 牵引供电系统故障对信号电缆的电磁危险影响分析
    5.3 地电位升对信号电缆的影响分析
    5.4 信号电缆单、双端接地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复线AT 系统参数对防护效果的影响分析
    6.1 机车位置对防护效果的影响
    6.2 AT 漏抗和间距对防护效果的影响
    6.3 钢轨对地漏泄电阻对防护效果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降低牵引供电系统对信号电缆影响的技术措施
    7.1 信号专业应采取的措施
    7.2 牵引供电专业应采取的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主要科研项目
详细摘要

四、地电位升高对通信设备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共享铁塔防雷接地可靠性研究[J]. 刘蕊,齐道坤,莫娟,马龙,王璐. 电瓷避雷器, 2021(06)
  • [2]贵州地震台站防雷改造分析[J]. 王家海,刘浩. 中国科技信息, 2021(23)
  • [3]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电磁环境模型与分析研究[D]. 刘威.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4]基站与高压电力塔共站的防护分析[J]. 祁征,陈强,牛年增. 邮电设计技术, 2021(02)
  • [5]厂用电10kV中性点接地方式的MATLAB仿真研究[D]. 田李剑.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01)
  • [6]变电站电子设备关键端口电磁耦合特性与防护的研究[D]. 马海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1)
  • [7]云数据中心与变电站共站时工频短路故障主动防护策略[J]. 何金良,刘吉克,祁征,王志岗,张波. 高电压技术, 2015(12)
  • [8]强电线对通信线的影响和防护措施[J]. 何英. 通信与信息技术, 2014(03)
  • [9]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对信号电缆电磁影响若干问题的研究[D]. 常媛媛.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1(04)
  • [10]电气化铁道地电位升对铁路通信信号的影响[J]. 王邠. 电信科学, 2008(12)

标签:;  ;  ;  ;  ;  

地电位上升对通信设备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