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用阴极保护防止金属构件腐蚀(论文文献综述)
刘明耀,江静华,高正,袁钰轩,马爱斌[1](2022)在《海洋装备防腐用镁合金牺牲阳极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采用牺牲阳极进行大型金属结构的腐蚀防护具有易维护、无需外加电源等诸多优点,现代蓝色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镁合金阳极在海洋装备防腐中的应用。综述了牺牲阳极的防腐原理及其海洋防腐应用时的性能要求;继而分析了典型镁合金阳极材料的化学组成、性能特点及海洋环境中服役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了改善镁合金牺牲阳极的途径、新型牺牲阳极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前景,旨在为海洋装备高效防腐用牺牲阳极材料的开发提供参考。
宣超杰[2](2021)在《在役海底管道用远地式辅助阳极设计与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海底管道作为油气的运输的主要途径,在海上油气开发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海底环境十分复杂,海底管道多为碳钢材料,在海水中极易发生腐蚀破坏。综合考虑经济性和可操作性,目前主要采用的腐蚀防护措施为管道表面铺贴防腐涂层和安装牺牲阳极阴极保护系统。但随着管道使用年份的增加,防腐涂层逐渐遭到破坏且牺牲阳极逐年消耗,导致管道表面电位正移,且为了达到较大的经济效益,海底管道需服役的年限超过设计使用年限。为了保证管道继续安全的服役,必须采取阴极保护延寿措施。牺牲阳极阳极的水下更换施工困难,成本较高,且牺牲阳极生产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污染。而外加电流保护系统施工简单、保护电流可调节,且为环境友好型装置,可用应用于海底管道的延寿中。辅助阳极作为外加电流保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到了阴极保护的稳定性。经调研,适用于海底管道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的辅助阳极形式为远地式,但目前国内外投入工程使用的远地式辅助阳极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主要针对现有的远地式辅助阳极的缺陷,对远地式辅助阳极进行设计和优化。完成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辅助阳极的选材设计和辅助阳极基座的选材设计。其中,辅助阳极基座的设计包括防沉板形式的选择、辅助阳极保护罩结构设计、基座整体结构的设计、关键部位的水密设计。辅助阳极选用MMO阳极,保护罩采用钛钢材料,基座主要选用FRP混凝土组合柱的形式。而后对结构关键部位的水密性能进行试验,对选择的材料进行性能测试,同时使用ANSYS对结构整体的强度进行数值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选择的材料符合设计的要求,结构关键部位的水密性能良好,结构的强度符合设计的要求。最后对设计的远地式辅助阳极装置进行组装,并使用该装置进行实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设备在实海环境下能够稳定工作并保护海底管道。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在役海底管道用远地式辅助阳极的设计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
闫风洁[3](2021)在《AlCuRE合金接地材料及其在碱性土壤中的腐蚀行为研究》文中提出接地是为保障人身和设备安全而采取的保护措施。接地装置将埋入大地土壤之中的导体与相关设施相连接,将电气设备或其它有关装置在运行中所产生的额外有害电流引入大地散失。用于建造接地装置的材料需具有良好的电气导通性能、与土壤之间较低的接触电阻和在全寿命周期的长效耐土壤腐蚀性能。以往常用的接地材料为镀锌钢和纯铜。纯铜做接地材料寿命长、可靠性高,但其材料成本高昂,并对土壤产生重金属离子污染;镀锌钢价格低廉,接地性能也较好,但耐土壤腐蚀性能较差,寿命短。纯铝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耐土壤腐蚀性能,但由于其表面腐蚀产物——氧化铝的导电性能差而被认为不适宜作为接地材料使用。因此,如何改善表面腐蚀产物特性,在保证其具有长效耐腐蚀性能的同时兼顾具有良好的接地导通性能,是实现将性价比优良且不会带来环境污染的铝材用于电气接地工程的关键问题。本文以铝为基体,添加4~5wt%的铜和0.3wt%的稀土元素,以半连续拉铸和热挤压工艺相结合制备了新型AlCuRE合金接地带材。通过添加少量的铜元素,改变了合金表面氧化膜的成分,将氧化铝转变为铝铜合金氧化物,增加了氧化膜受体杂质,解决了纯铝氧化膜导电性差的问题。通过添加微量的稀土元素,提高了铜元素在合金中的固溶度,细化了第二相颗粒,减少了 Al2Cu相偏析。结合喷丸和氧化复合处理,提高了氧化膜厚度和致密性,促进了铜元素向表层扩散,提高了氧化物中铜的相对含量,在保证了 AlCuRE合金接地材料耐土壤腐蚀性能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合金的接地导通性能,满足了接地材料使用要求。针对接地工程中腐蚀环境最为苛刻的碱性土壤,通过实验室加速腐蚀试验、浸泡试验和电化学测试方法,研究了 AlCuRE合金及其焊接接头在碱性土壤环境中的腐蚀行为,分析了影响其腐蚀的主要因素。研究了表面改性处理对AlCuRE合金微观组织、形貌、成分、应力状态及土壤腐蚀行为、接地导通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表面喷丸与氧化复合处理AlCuRE合金材料的接地性能和耐土壤腐蚀性能。形成主要结论如下:在碱性土壤和土壤浸出液中实验初期AlCuRE合金表现出良好的耐土壤腐蚀性能,后期亚稳态点蚀转变为稳态点蚀,且随氯离子向合金基体传输,在基体内发生晶间腐蚀,并进一步扩展为剥落腐蚀。AlCuRE合金在碱性土壤和土壤浸出液中的腐蚀形式主要为点腐蚀、晶间腐蚀和局部剥落腐蚀,腐蚀产物主要为铝的水合氧化物、铝铜氧化物、铝的硫化物和氯化物。AlCuRE合金在碱性土壤中的腐蚀控制步骤为阴极控制,离子穿过钝化膜的电阻为阴极反应的控制因素。为解决AlCuRE合金接地材料的工程实用问题,采用手工氩弧焊实现了材料的良好连接。焊接接头焊缝区为明显的铸态组织,中间部位为等轴枝晶,熔合线附近为柱状晶,热影响区和母材为热轧组织,焊缝区的晶界有共晶相析出。焊接接头各区域成分和组织的差异导致其表面电势不同,表面电势差异引起宏观电偶腐蚀。焊接接头在碱性土壤浸出液中的腐蚀主要为点腐蚀和局部剥落腐蚀,熔合线附近的耐蚀性最差,其次是焊缝区,点蚀主要发生在熔合线附近的柱状晶区,腐蚀产物主要为铝的氧化物和硫化物。熔合线附近的残余拉应力加速了该区域腐蚀的发生。AlCuRE合金中异质相偏析形成的粗大颗粒明显影响氧化膜的完整性,导致氧化膜出现薄弱区,成为点蚀形核的优选区。一方面,材料表面微区成分的不同引起表面电势差异,形成微区电偶腐蚀和宏观电偶腐蚀,是加速其腐蚀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表面氧化膜在材料加工成型中因拉伸变形和组织差异所产生的残余拉应力的作用下易破裂而成为腐蚀薄弱区。除此之外,土壤中的氯离子是导致AlCuRE合金发生腐蚀的另一主要原因。氯离子吸附在氧化膜表面,在氧化膜薄弱区进入基体内部,与基体反应导致基体溶解,形成亚稳态点蚀。当氯离子浓度达到一定值后,腐蚀便由亚稳态点蚀发展为稳态点蚀。对AlCuRE合金进行喷丸处理,增加了合金表层的缺陷密度,细化了合金表层晶粒和第二相粒子,使合金表层由原始不均匀应力状态转呈为压应力。由于形变能的输入增大了初期氧化反应速率,增加了合金的点蚀倾向。喷丸形成的高密度缺陷为基体中的铜元素向表层扩散提供了短路扩散通道,提升了表层腐蚀产物的相对铜含量。喷丸形成的细密缺陷为氧化物的生成提供了形核场所,喷丸后再实施高温氧化处理,促使合金表面获得了致密的且具有较好导电性能的铝铜合金氧化膜层。喷丸和氧化复合处理增加了合金表面氧化膜的厚度和致密性,减小了AlCuRE合金在碱性土壤浸出液中的腐蚀电流密度,提高了交流阻抗模值,抑制了点腐蚀,提高了 AlCuRE合金在碱性土壤中的耐腐蚀性能。
赵梦杰[4](2021)在《苏南地区中高压输气管道阴极保护系统检测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能源结构的不断升级,天然气在能源转型中的桥梁作用进一步得到体现,其需求量和消费量激增。苏南地区作为经济发达的代表区域之一,其天然气消费体量在全国位居前列,已建成的西气东输、川气东送管道和在建以及计划建设的天然气输送管道规模可观,呈现出长距离、大口径、跨地区、高压力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电力、交通等行业迅猛发展,致使管道沿线的环境日趋复杂,管道、设备等金属构件腐蚀日趋严重,对天然气的安全输送构成巨大的威胁。本文以苏南地区省级天然气输送管道为研究对象,对管道沿线的阴极保护运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勘查苏南地区管道沿线周围地形地貌、水文条件、建构筑物布局等,分析和了解该地区输气管线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特殊性。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两段管道进行长期连续性监测,获得管道沿线保护电位的变化情况,得出以下规律:管道沿线直流管地电位基本处于-1.53V~-0.90V之间,部分桩位管地电位过负,存在过保护情况,需进行保护参数调整处理;对与高压交流电气化铁路交叉的管段,当高速铁路经过时,交流管地电位变化明显,峰值可达6.5V,存在一定的腐蚀风险,应进行排流保护处理;对与高压交流电气化铁路并行的管段,因相距较远(大于500m),管道阴极保护电位变化很小,基本不形成干扰。利用杂散电流干扰实验测量装置系统,通过改变干扰的强度和位置,对并行、交叉两种情况的管道管地电位干扰进行测试,验证了目标管段管道的干扰规律,并总结得出如下结论:管道的直流管地电位基本不受周围交流干扰的影响;交流管地电位发生变化,变化的大小与干扰源的强弱,以及干扰源和管道的垂直距离有关,干扰电压越强,距离管道越近,管地电位的变化越大,造成的干扰越严重;恒定持续的干扰对管地电位没有影响,干扰影响只发生在开始的瞬间,几秒后就慢慢平稳并恢复到正常状态。结合苏南地区天然气管道的现状和特点,在现场勘查调研和基础数据检测的基础上,开发设计了一套管道完整性管理平台,为管道的安全运行和管理水平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刘晶[5](2021)在《咪唑啉类衍生物的合成、缓蚀性能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在众多的防腐方法中,添加缓蚀剂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缓蚀剂广泛应用于酸洗、油井酸化等工业过程中,可以有效减缓介质对管道、设备等的腐蚀。诸多研究表明,应用最为广泛的有机缓蚀剂,分子结构一般均含有N、O、S等杂原子,这些杂原子通常存在于咪唑环、喹啉等杂环中。此外,具有特殊的不饱和π键的有机缓蚀剂也具有很好的缓蚀效果。咪唑啉类缓蚀剂结构中由于同时存在N杂环和不饱和键,且制备简单、绿色高效,所以在工业上得到了广泛使用;但是,由于其水溶性较差,不能在水性腐蚀介质中有很好分散或溶解,使其缓蚀性能受到了诸多的限制。所以,对咪唑啉进行改性,提高亲水性能,是研究的重点之一。本论文在对油酸咪唑啉缓蚀剂(IMO-1、IMO-2)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其较差的溶解效果进行改进,合成了一系列咪唑啉类衍生物,包括顺丁烯基双子咪唑啉缓蚀剂(DBIA)、聚醚基双子咪唑啉缓蚀剂(PGI)和两种三嗪基聚醚双子咪唑啉缓蚀剂(IPT-1、IPT-2)等3类。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和红外光谱对这几种缓蚀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失重实验测试了这几种缓蚀剂的缓蚀率,并用化学阻抗、极化曲线等电化学实验进行进一步测试。此外,通过接触角测定、吸附热力学、动力学过程、等温吸附曲线的拟合,对缓蚀过程的活化能、吸附方式等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量子化学计算,提出了缓蚀剂的吸附、缓蚀的机理模型。结果表明,本文合成的系列缓蚀剂的溶解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通过失重实验发现,合成的几种咪唑啉类缓蚀剂均有良好的缓蚀效果,其中DBIA的缓蚀效果最佳,其次是PGI和IPT-2。因此,季铵化的方法和聚醚链结构的引入,均能增加咪唑啉的溶解分散性,同时还保证了咪唑啉的缓蚀率不降低。电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缓蚀剂分子在溶解分散后,通过咪唑啉环、三嗪环、聚醚链等多种相互作用与Q235钢表面结合在一起,在界面上建立了严密的屏障,阻碍了腐蚀行为的继续,且缓蚀剂均为抑制阳极的阳极型缓蚀剂;缓蚀剂在Q235钢表面上形成单层吸附,其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缓蚀剂的吸附作用以化学吸附为主,吸附过程自发进行,属于熵增过程。量子化学计算表明,所改性的缓蚀剂分子结构中具有多个活性位点,能够与Q235钢中Fe的空轨道发生电子交换,形成配位键,从而造成稳定吸附。接触角测试实验表明,所设计的缓蚀剂能增强Q235钢表面的疏水性能,表面形貌观察发现几种缓蚀剂,对盐酸介质中Q235钢的腐蚀,起到了很好保护效果,金属试片表面平整光亮如初。所以,为了提高油酸咪唑啉缓蚀剂在水性介质中的溶解性,可以在其分子中引入水溶性基团,如聚醚链段、季铵基团、三嗪环、羟基等进行改善,以及通过参考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优化设计等。结构进行设计优化后所形成的咪唑啉类衍生物,不但使溶解效果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还能保持咪唑啉类缓蚀剂优秀的缓蚀性能,为新型咪唑啉缓蚀剂分子的结构设计提供了新的的思路与方法。
王文君[6](2020)在《变电站室外钢构件腐蚀状况分析及镀锌钢涂层粘附力的研究》文中提出广州独特的高温潮湿海洋性大气腐蚀环境以及工业发展带来的工业环境污染使变电站室外钢构件容易发生腐蚀,对变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产生潜在的危害。因此,对变电站室外钢构件进行现场腐蚀情况调查,评估并探讨现有的防腐蚀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针对变电站普遍存在的热镀锌钢表面涂层粘附性差的问题,可采用喷砂或磷化工艺对锌层表面进行预处理。虽然喷砂及磷化工艺已在钢铁工业中得到了成熟应用,但在对于锌基体的表面涂装预处理,喷砂及磷化工艺研究报道不多,且所报道的技术工艺参数也各不相同,影响了喷砂及磷化在热镀锌钢表面涂装中的应用;同时,因为涂层粘附力的问题,也制约了具有良好耐蚀性、可标示性及可装饰性的热镀锌再涂装的双涂层体系的广泛应用。本论文通过对广州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39个变电站室外钢构件腐蚀情况抽样调查发现,变电站室外钢构件的腐蚀问题主要集中在部分仅采用涂层保护的钢结构支撑及附件的腐蚀和螺栓的腐蚀,以及热镀锌钢表面涂层的开裂剥落等。变电站常用的腐蚀体系中,热镀锌钢表面红丹底漆+醇酸面漆涂层与基底的粘附性差,不适用于热浸镀表面涂层防护;而热镀锌钢表面采用环氧底漆+丙烯酸涂层或聚氨酯涂层具有较好粘附性、良好的耐盐雾腐蚀性、耐二氧化硫及紫外光老化性能。对9个典型腐蚀情况的变电站现场大气腐蚀挂片试验结果可知,广州区域内的变电站所处大气环境腐蚀等级通常为C2~C3级。室外设备钢构件应采用热镀锌保护。同时适当提高热镀锌层厚度、正确选择涂层体系及施工方法,可以显着提升室外钢构件的使用寿命。根据喷砂或磷化的热镀锌层表面微观形貌观察及处理后的环氧树脂涂层粘附力试验结果,确定最佳喷砂工艺参数为:喷砂压力0.3 MPa、喷砂角度45o、喷砂时间30 s、砂粒直径300?m。此时喷砂处理后热镀锌层的涂层粘附力为8.38 MPa,较未喷砂处理的涂层粘附力提高了3.25倍。而最佳磷化工艺参数为:Zn O浓度1.0 g/L、H3PO3浓度10 g/L、Na NO3浓度15 g/L、p H值2.8、磷化时间t 30s;此时磷化处理后环氧涂层的粘附力为7.02 MPa,是未经磷化处理的锌层表面涂层粘附力的2.71倍。通过对热镀锌层喷砂后再磷化的复合处理表面涂层粘附力对比研究表明,复合处理表面涂层粘附力较单独喷砂或磷化处理的涂层粘附力更高,可达9.61 MPa。复合处理后的锌层表面仍保持大量凹坑及划痕的粗糙表面,对涂层起到锚固咬合的作用;而粗糙表面的磷化膜,尤其是在较深的凹坑及划痕处形成更厚的针状磷化锌晶体膜,对涂层具有钉扎咬合的作用,减少喷砂可能存在的缝隙问题,增强涂层与基体的结合,明显提高涂层的粘附力;同时,磷化膜对喷砂后的粗糙锌层有防腐蚀保护作用,可以在表面处理后较长的间隔时间进行后续的涂覆,便于灵活安排生产时间。
胡彩侠[7](2020)在《大气环境中海砂混凝土结构钢筋锈蚀行为及防护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滨海地区海砂在工程建设中资源化利用是建筑业未来发展的必然的趋势,但海砂中氯离子诱导钢筋锈蚀的问题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不规范使用海砂的行为将会给建筑物留下日后成为“海砂楼”隐患。一般大气环境中,若考虑碳化降低p H值、释放固化氯离子以及引起氯离子再分布等影响,海砂混凝土中钢筋锈蚀行为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碳化和氯离子的协同作用是海砂混凝土结构不确定劣化的主要原因,即使海砂引入氯离子含量规范要求的限值,海砂混凝土结构也可能面临高于设计预期的耐久性破坏风险。此外对既有的海砂混凝土结构,常规加固方法对抑制钢筋锈蚀发展过程的有效性也缺乏相应研究。本文针对大气环境中海砂混凝土结构钢筋锈蚀行为及防护方法展开研究,获得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自然碳化和快速碳化条件下,拌和时掺入氯离子均可改善混凝土的抵抗碳化性能,且在一定的氯离子含量范围内,氯离子含量越高抗碳化能力越好,海砂引入的氯离子对提高海砂混凝土的抗碳化能力具有一定的有利作用。(2)碳化后,海砂混凝土中钢筋腐蚀电位随时间呈逐渐变负的趋势,但腐蚀电流密度则呈现递减趋势。依据腐蚀电流密度判断,快速碳化条件下,碳化和氯离子尚未出现明显的叠加效应,这可能与试验环境中氧气含量较低有关。(3)不同钢筋表面的预处理方式对钢筋腐蚀电流密度有一定的影响,相同工况下,预锈处理钢筋的腐蚀电流密度要大于原状和化学处理钢筋。保护层厚度也有一定的影响,钢筋腐蚀电流密度随钢筋保护层的增加而逐渐减小。(4)比较不同的常规加固方法,CFRP加固、GFRP加固以及环氧树脂加固后钢筋的腐蚀电位以及腐蚀电流密度呈现锈蚀减缓的趋势,对抑制海砂混凝土中钢筋锈蚀有积极的效果。(5)基于氧气在混凝土中扩散控制的假设,提出了计算锈蚀钢筋电流密度的模型,并量化分析了保护层厚度以及FRP外贴加固方法对降低锈蚀钢筋的腐蚀电流密度的影响规律。基于计算分析结果,提出了综合承载能力修复以及耐久性劣化控制的加固设计方法。
王欣笛[8](2020)在《典型金属材料在新型冷却液中的流动腐蚀研究》文中认为在液冷循环系统中,目前乙二醇水基冷却液作为主流产品使用最为普遍。在液冷系统中,铝及其合金、铜及其合金因其良好的物理性能被广泛使用。长时间的高温运行会导致乙二醇酸化,进而加剧金属构件的流动腐蚀,严重影响液冷系统的正常运转。因此,研究典型金属材料在新型冷却液中的流动腐蚀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流动腐蚀试验装置,通过失重实验,研究典型金属材料在冷却介质中的流动腐蚀规律。同时,采用电化学技术,分析典型金属在不同流动状态下的极化行为和六号防锈铝与异种金属的耦接敏感性,进而探究缓蚀剂的添加对电偶腐蚀的影响。采用表面分析测试技术,研究了防锈铝焊接件在新型冷却液中表面电位与形貌。通过耐久性实验,研究在长期流动条件下,典型金属的耐久腐蚀行为和冷却液性能变化,为冷却介质的选用和及时更换提供理论支持。研究结果表明:流体力学过程与电化学腐蚀之间的交互作用导致四种金属流动腐蚀速率随流速的增大而增大。缓蚀剂的添加能够削弱金属的流动腐蚀,添加缓蚀剂后四种金属的腐蚀速率均符合相关技术要求(技术要求小于1.5 g·m-2·d-1)。在含有缓蚀剂的乙二醇水基冷却液中,防锈铝腐蚀过程中的阴极过程为氧扩散控制,阳极过程为金属钝化过程。缓蚀剂在金属表面附着成膜,促使阳极过程的电流密度减小,增大阳极过程的阻力,这表明缓蚀剂为阳极型缓蚀剂。且随着流速的增大,极化电阻减小,二号防锈铝和六号防锈铝流动腐蚀加剧。5A06分别与紫铜、黄铜的耦接敏感性为E级,5A06与碳钢的耦接敏感性为D级,均需要在直接接触使用前对材料表面进行防护处理。焊接工艺会对防锈铝的腐蚀倾向性造成影响,防锈铝焊接件母材、热影响区及焊缝的表面电位逐渐变负,焊缝处自腐蚀电位低于金属基材,极化电阻较基材更小。焊缝处的腐蚀倾向性更大,是使用中的薄弱部位。铝合金及其焊接件的耐久性流动腐蚀速率均符合相关技术要求。管路弯头内壁处的自腐蚀电位更负,在工程应用中应着重注意管路弯头内壁处的腐蚀及防护。新型冷却液换热性能良好,结合pH值与电导率的变化,建议连续运行1个月后及时更换新的冷却液,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汪章超[9](2020)在《腐蚀评价方法对腐蚀规律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油田注水开发时间的延长,油井产出液含水量越来越高,陕北地区的油井同样如此。通常注入水与产出水均具有一定的矿化度,这也导致生产井油管与套管的腐蚀日益加剧,油管腐蚀穿孔与腐蚀断脱,腐蚀变形加剧,干扰着油田生产的正常进行,严重制约着油井的开发利用与经济效益的提高。本文先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腐蚀产生的影响因素显着性顺序,同时得到腐蚀实验中影响因素的最优组合和最劣组合。进一步采用釜式模拟实验法和循环式模拟实验法进行单因素变化的腐蚀模拟实验。釜式评价实验和循环式评价实验的结果对比证明,首先各种腐蚀条件下循环式评价实验相对釜式评价实验得出的平均腐蚀速率结果要高;其次两种评价方法中同种缓蚀剂相同用量情况下循环式评价的缓蚀效果低;综合分析证实,管式循环评价方法中流体介质的流动状态和条件更接近现场,能更准确地模拟现场腐蚀状况,具有更好的借鉴指导价值。
刘荣浩[10](2020)在《氯盐环境下基于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的TRC加固RC柱轴压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筋混凝土柱作为结构中承受竖向荷载的主要受力性能及其在腐蚀环境下的其耐久性问题值得关注。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与众多的盐碱地环境,当钢筋混凝土(RC)柱长期处于氯盐环境下,混凝土内部的钢筋很容易遭受外界氯离子的侵蚀出现钢筋锈蚀以及保护层混凝土胀裂等性能劣化现象,这一现象在潮汐、浪溅等干湿循环的作用下表现得更为严重。RC柱遭受氯盐侵蚀后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均不同程度的降低,当遭遇地震作用时,锈蚀RC柱极易发生剪切和弯剪等非延性破坏,严重的还会引发结构整体垮塌。因此,如何采用有效的抗氯离子侵蚀加固方法对RC结构进行有效加固是目前相关研究的热点和亟需。织物增强混凝土(Textile Reinforced Concrete,TRC)是一种新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该材料具有轻质、高强、耐高温以及耐腐蚀等优点,将其应用于氯盐环境构筑物的加固不仅可以提高RC结构或构件的受力性能,还可以防止结构进一步遭受氯离子侵蚀。但是,TRC加固层本身并不能完全阻隔外界侵蚀环境与结构内部环境之间的联系,加固后的结构或构件在持续腐蚀环境下仍有可能遭受氯离子侵蚀,这就要求采用TRC进行锈蚀RC加固时有必要辅助一定的抗氯盐侵蚀措施或方法对混凝土内部钢筋进行进一步的保护,以确保锈蚀结构加固后具有较好的抗氯离子侵蚀性能。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Impressed Current Cathodic Protection,ICCP)是国际上公认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防腐技术。将TRC与ICCP技术结合对氯盐环境下的RC结构或构件进行加固,以提高持续氯盐环境下锈蚀结构或构件加固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非常值得关注。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织物增强混凝土模板及其叠合梁板生命周期力学性能研究(51478408)”及“考虑循环荷载作用历史的弯剪破坏RC柱抗震性能及地震损伤机理研究(51508154)”项目的资助下,开展了氯盐环境下基于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的TRC加固RC柱轴压性能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对12根氯盐环境下RC柱进行轴压试验,分析干湿循环锈蚀下不同设计参数(截面尺寸、配箍率)RC柱的轴压破坏形态、开裂荷载、轴向承载力及变形(或延性)等,根据试验结果分析氯盐环境下RC柱轴压性能劣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氯盐环境下的RC柱经干湿循环侵蚀后,其承载力和变形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的幅度最高可达19.01%和25.57%。非延性破坏形态随锈蚀程度增加逐渐趋于明显,侵蚀严重的RC柱甚至出现了脆性破坏。配箍率越低、截面尺寸越小的RC柱试件的力学性能及破坏形态受干湿循环侵蚀的影响比较大。(2)通过对氯盐环境下24根TRC加固RC柱的轴压性能进行研究,分析干湿循环锈蚀下不同设计参数(试件尺寸、配箍率及配网率)TRC加固RC柱的破坏形态、开裂荷载、轴向承载力及变形(或延性)等,并根据试验结果研究氯盐腐蚀环境下TRC加固RC柱轴压性能的劣化机理,并建立考虑氯盐干湿循环影响的TRC约束RC柱应力-应变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RC柱采用TRC加固后轴压性能提高明显,加固层中纤维网层数越多加固效果越明显,加固后的RC柱承载力和变形性能最大可以提高30.76%和31.08%;氯盐干湿循环下TRC加固RC柱的轴压性能退化程度相比未加固柱有明显的下降,但承载力和变形仍有一定程度的损失,表明单一的TRC加固并不能完全阻止腐蚀环境下氯盐对RC柱中钢筋的侵蚀锈蚀;提出的TRC约束RC柱应力-应变关系计算模型考虑氯盐锈蚀的影响,可用于描述氯盐环境下TRC加固RC柱混凝土的本构关系。(3)通过对氯盐环境下基于外加电流阴极保护(ICCP)的TRC加固RC柱轴压性能进行研究,分析干湿循环锈蚀下不同设计参数(保护电位、截面尺寸、配箍率及配网率)TRC加固RC柱的轴压性能,结合研究内容(2)的结果对比分析氯盐环境下基于ICCP和TRC加固的RC柱抗氯离子侵蚀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氯盐环境下在TRC加固RC柱基础上采用ICCP技术,可进一步提高RC柱的抗氯离子侵蚀性能,相同干湿循环次数下加固柱的箍筋锈蚀率明显低于仅采用TRC加固的情况,加固柱的承载力和变形性能退化程度明显降低,承载力和变形性能相对于仅采用TRC加固的RC柱最高提升达到24.97%和37.23%,有利于提高氯盐环境下RC柱的使用寿命。
二、采用阴极保护防止金属构件腐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用阴极保护防止金属构件腐蚀(论文提纲范文)
(1)海洋装备防腐用镁合金牺牲阳极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海洋防腐对牺牲阳极的性能要求 |
1.1 牺牲阳极的防腐原理与技术优势 |
1.2 牺牲阳极的性能要求 |
2 镁合金牺牲阳极的类别与特点 |
2.1 Mg?Mn系 |
2.2 Mg?Al?Zn阳极 |
2.3 新型高电位镁合金 |
2.4 其他镁合金牺牲阳极 |
3 海洋环境中镁合金牺牲阳极性能的影响因素 |
3.1 氯离子浓度 |
3.2 温度 |
3.3 海水区域 |
3.4 微生物 |
4 改善镁合金牺牲阳极性能的途径 |
4.1 表面处理 |
4.2 合金化处理 |
4.3 制备工艺 |
5 结论与展望 |
(2)在役海底管道用远地式辅助阳极设计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辅助阳极的发展现状 |
1.3 海底管道外加电流保护 |
1.4 FRP约束混凝土研究进展 |
1.4.1 FRP材料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 |
1.4.2 FRP约束混凝土结构 |
1.4.3 高性能海工混凝土 |
1.5 本文结构安排 |
2 远地式辅助阳极装置设计 |
2.1 防渔网拖拽设计 |
2.1.1 渔网的形式 |
2.1.2 防拖网设计准则 |
2.2 水下基础的选型和设计 |
2.2.1 水下基础选型 |
2.2.2 防沉板式基础的设计 |
2.3 远地式辅助阳极架的结构设计 |
2.3.1 连接盲板设计 |
2.3.2 辅助阳极保护罩设计 |
2.3.3 远地式辅助阳极架主体结构 |
2.3.4 关键部位水密设计 |
2.3.5 远地式辅助阳极架顶盖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辅助阳极与阳极基座的选材 |
3.1 辅助阳极选材 |
3.2 辅助阳极设计 |
3.2.1 辅助阳极排流量 |
3.2.2 辅助阳极电阻 |
3.3 FRP的原材料 |
3.3.1 玻璃纤维 |
3.3.2 合成树脂 |
3.4 FRP管成型工艺 |
3.4.1 手糊成型法 |
3.4.2 缠绕成型法 |
3.5 FRP材料性能测试试验 |
3.6 高性能海工混凝土配置 |
3.6.1 我国海洋环境的特点 |
3.6.2 海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远地式辅助阳极的性能测试 |
4.1 远地式辅助阳极关键部位防水性能实验室试验 |
4.1.1 试验目的 |
4.1.2 试验材料准备 |
4.1.3 实验步骤 |
4.1.4 试验结果 |
4.2 本章小结 |
5 远地式辅助阳极实海试验 |
5.1 试验模型搭建 |
5.2 远地式辅助阳极的改进与组装工艺 |
5.2.1 远地式辅助阳极的改进 |
5.2.2 远地式辅助阳极的组装工艺 |
5.3 模拟海底海管试验 |
5.3.1 远地式辅助阳极布置 |
5.3.2 试验工况 |
5.3.3 试验数据与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AlCuRE合金接地材料及其在碱性土壤中的腐蚀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创新和主要贡献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铝合金腐蚀研究现状 |
1.1.1 铝合金的腐蚀特征及机理 |
1.1.2 影响铝合金腐蚀的因素 |
1.2 铝合金焊接接头腐蚀研究现状 |
1.2.1 铝合金的焊接技术 |
1.2.2 铝合金焊接接头的腐蚀研究现状 |
1.3 土壤腐蚀特征 |
1.3.1 土壤腐蚀的电化学特征 |
1.3.2 土壤腐蚀的表现形式 |
1.3.3 土壤腐蚀的影响因素 |
1.4 铝合金防腐技术 |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1.5.1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目的 |
1.5.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方法 |
2.1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2.2 土壤腐蚀加速实验箱的研制 |
2.3 表面改性处理工艺 |
2.3.1 喷丸处理工艺 |
2.3.2 氧化处理工艺 |
2.4 实验介质配制及土壤理化分析 |
2.4.1 试验用土壤理化分析 |
2.4.2 土壤浸出液的制备 |
2.5 接地导通性测量 |
2.5.1 加速腐蚀试验中接地导通性测量 |
2.5.2 现场小网接地电阻测量 |
第3章 铝合金接地材料开发 |
3.1 铝合金材料成分设计 |
3.2 铝合金带材制备 |
3.2.1 铝合金制备技术路线 |
3.2.2 铝合金加工工艺 |
3.2.3 铝合金组织成分及相结构表征 |
3.3 铝合金接地材料筛选 |
3.3.1 耐腐蚀性能分析 |
3.3.2 接地导通性能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AlCuRE合金在碱性土壤中的腐蚀行为研究 |
4.1 AlCuRE合金材料的腐蚀特征及腐蚀规律研究 |
4.1.1 腐蚀特征分析 |
4.1.2 腐蚀规律研究 |
4.2 AlCuRE合金材料的腐蚀形貌及腐蚀产物分析 |
4.2.1 腐蚀进程表征 |
4.2.2 腐蚀产物分析 |
4.3 AlCuRE合金腐蚀电化学特征参数及腐蚀影响因素分析 |
4.3.1 腐蚀电化学特征参数分析 |
4.3.2 腐蚀影响因素分析 |
4.4 AlCuRE合金腐蚀机理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AlCuRE合金焊接接头在土壤浸出液中的腐蚀行为研究 |
5.1 实验过程 |
5.1.1 焊接接头制备 |
5.1.2 试样制备 |
5.1.3 腐蚀试验 |
5.2 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分析 |
5.3 焊接接头残余应力分析 |
5.4 焊接接头电化学腐蚀特征分析 |
5.4.1 塔菲尔曲线分析 |
5.4.2 交流阻抗分析 |
5.5 焊接接头浸泡腐蚀特征分析 |
5.5.1 焊接接头表面电势分析 |
5.5.2 焊接接头表面腐蚀形貌和腐蚀产物 |
5.6 焊接接头腐蚀机理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喷丸和氧化处理对AlCuRE合金腐蚀行为及接地导通性能的影响 |
6.1 喷丸和氧化处理对AlCuRE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 |
6.2 喷丸和氧化处理对AlCuRE合金表面应力状态的影响 |
6.3 喷丸和氧化处理对AlCuRE合金表层成分的影响 |
6.4 喷丸和氧化处理对AlCuRE合金腐蚀行为的影响 |
6.4.1 喷丸和氧化处理对AlCuRE合金腐蚀电化学特征的影响 |
6.4.2 喷丸和氧化处理对AlCuRE合金腐蚀形貌的影响 |
6.5 喷丸和氧化处理对AlCuRE合金接地导通性能的影响 |
6.6 喷丸和氧化处理对AlCuRE合金表面氧化膜结构的影响 |
6.7 喷丸和氧化处理对AlCuRE合金腐蚀机理的影响 |
6.8 AlCuRE合金接地材料耐蚀性能和接地导通性能研究 |
6.8.1 AlCuRE合金接地材料的耐蚀性能 |
6.8.2 AlCuRE合金接地材料的接地导通性能 |
6.9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附件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苏南地区中高压输气管道阴极保护系统检测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
1.2 苏南地区天然气管道阴极保护系统 |
1.2.1 阴极保护系统的组成 |
1.2.2 苏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 |
1.3 国内外阴极保护技术发展 |
1.3.1 起源 |
1.3.2 近现代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1.3.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2 自然条件对苏南地区阴极保护系统的影响 |
2.1 目标管段的自然条件 |
2.1.1 无锡-张家港管段 |
2.1.2 郑陆站-戚墅堰电厂管段 |
2.2 自然条件影响下的阴极保护系统运行情况 |
2.2.1 管道沿线调研勘察 |
2.2.2 土壤电阻率测量 |
2.3 本章小结 |
3 人文条件对苏南地区阴极保护系统的影响 |
3.1 苏南地区的人文条件 |
3.2 锡张线沿线人文条件的影响 |
3.2.1 管地电位测量 |
3.2.2 管道沿线保护参数测量 |
3.2.3 管道沿线总体情况分析与对策 |
3.2.4 特殊桩位检测与对策研究 |
3.3 郑戚线沿线人文条件的影响 |
3.3.1 沿线管道保护参数检测 |
3.3.2 管道沿线总体情况分析与对策 |
3.3.3 特殊桩位检测与对策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实验室模拟实验验证规律 |
4.1 实验装置及其主要组成 |
4.2 装置的主要功能 |
4.3 实验检测 |
4.3.1 土壤腐蚀性测量 |
4.3.2 管地电位测量 |
4.3.3 杂散电流干扰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5 管道完整性管理平台的开发 |
5.1 系统的运行环境 |
5.2 系统功能实现 |
5.2.1 管道信息采集与录入 |
5.2.2 信息管理 |
5.2.3 数字管道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咪唑啉类衍生物的合成、缓蚀性能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腐蚀概况 |
1.1.1 腐蚀的危害 |
1.1.2 腐蚀的分类 |
1.1.3 腐蚀的防护 |
1.2 缓蚀剂概述 |
1.2.1 缓蚀剂简介 |
1.2.2 缓蚀剂的特性 |
1.2.3 缓蚀剂的分类 |
1.2.4 缓蚀剂作用的影响因素 |
1.2.5 缓蚀剂作用机理 |
1.3 咪唑啉类缓蚀剂的研究进展 |
1.4 缓蚀剂的结构设计 |
1.4.1 阳离子型缓蚀剂 |
1.4.2 双子型缓蚀剂 |
1.5 课题的提出 |
1.5.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5.2 研究思路 |
1.5.3 研究内容 |
1.6 课题的创新点 |
2 不同端基对咪唑啉缓蚀剂缓蚀性能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2.2.2 两种咪唑啉缓蚀剂的合成 |
2.3 测试方法 |
2.3.1 红外光谱法测定咪唑啉含量 |
2.3.2 失重实验 |
2.3.3 SEM测试 |
2.3.4 量子化学计算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结构表征 |
2.4.2 咪唑啉含量的测定 |
2.4.3 失重实验 |
2.4.4 吸附等温线 |
2.4.5 活化能 |
2.4.6 表面形貌 |
2.4.7 量子化学计算 |
2.4.8 缓蚀机理 |
2.5 小结 |
3 顺丁烯基双子咪唑啉季铵盐的合成及缓蚀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3.2.2 顺丁烯基咪唑啉缓蚀剂的合成 |
3.3 测试方法 |
3.3.1 溶解性实验 |
3.3.2 失重实验 |
3.3.3 电化学分析 |
3.3.4 AFM测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结构表征 |
3.4.2 溶解性实验 |
3.4.3 失重实验 |
3.4.4 电化学分析 |
3.4.5 吸附等温线 |
3.4.6 活化能 |
3.4.7 AFM |
3.4.8 缓蚀机理 |
3.5 小结 |
4 聚醚基双子咪唑啉缓蚀剂的合成及缓蚀性能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4.2.2 聚醚基双子咪唑啉缓蚀剂的合成 |
4.3 测试方法 |
4.3.1 溶解性实验 |
4.3.2 失重实验 |
4.3.3 电化学分析 |
4.3.4 AFM测试 |
4.3.5 量子化学计算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结构表征 |
4.4.2 溶解性实验 |
4.4.3 失重实验 |
4.4.4 电化学分析 |
4.4.5 吸附等温线 |
4.4.6 活化能 |
4.4.7 AFM |
4.4.8 量子化学计算 |
4.4.9 缓蚀机理 |
4.5 小结 |
5 三嗪基聚醚双子咪唑啉缓蚀剂的合成及缓蚀性能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5.2.2 两种三嗪基聚醚双子咪唑啉缓蚀剂的合成 |
5.3 测试方法 |
5.3.1 溶解性实验 |
5.3.2 失重实验 |
5.3.3 电化学分析 |
5.3.4 表面性能测试 |
5.3.5 AFM测试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结构表征 |
5.4.2 溶解性实验 |
5.4.3 失重实验 |
5.4.4 电化学分析 |
5.4.5 吸附等温线 |
5.4.6 活化能 |
5.4.7 接触角 |
5.4.8 AFM |
5.4.9 缓蚀机理 |
5.5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变电站室外钢构件腐蚀状况分析及镀锌钢涂层粘附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金属材料大气腐蚀研究进展 |
1.2.1 大气腐蚀环境分类标准 |
1.2.2 金属大气腐蚀的影响因素 |
1.2.3 金属在不同大气环境中的腐蚀及大气腐蚀图 |
1.2.4 实验室加速腐蚀实验研究 |
1.2.5 变电站室外金属大气腐蚀研究进展 |
1.3 表面处理对金属表面涂层粘附力的影响 |
1.3.1 喷砂处理 |
1.3.2 磷化处理 |
1.3.3 硅烷偶联剂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方法 |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2.2 变电站现场大气腐蚀试验 |
2.2.1 材料及试样制备 |
2.2.2 大气暴露腐蚀挂片试验 |
2.2.3 大气中氯化物沉积率的测定 |
2.2.4 大气中二氧化硫沉积率的测定 |
2.3 带电流加速腐蚀试验 |
2.4 热镀锌层表面预处理及涂装试验 |
2.4.1 喷砂处理 |
2.4.2 磷化处理 |
2.4.3 喷砂+磷化复合处理 |
2.4.4 涂装工艺 |
2.5 性能测试及表征方法 |
2.5.1 表面粗糙度测试 |
2.5.2 微观形貌测试 |
2.5.3 EDS能谱分析 |
2.5.4 涂层粘附性测试 |
第三章 变电站钢构件腐蚀现状及防腐蚀体系分析 |
3.1 前言 |
3.2 变电站钢构件腐蚀现状调查 |
3.2.1 腐蚀总体情况 |
3.2.2 变电站钢构件典型腐蚀现象原因分析 |
3.3 变电站钢构件热镀锌涂层防腐蚀体系探讨 |
3.3.1 大气腐蚀等级分析 |
3.3.2 涂层粘附性 |
3.3.3 带电流加速腐蚀试验结果 |
3.3.4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喷砂预处理对涂层粘附力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热镀锌层喷砂工艺研究 |
4.2.1 喷砂工艺的选取 |
4.2.2 热镀锌层的微观形貌 |
4.2.3 喷砂角度的影响 |
4.2.4 喷砂时间的影响 |
4.2.5 喷砂压力的影响 |
4.2.6 喷砂粒径的影响 |
4.3 喷砂前后涂层粘附力的测试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磷化处理对涂层粘附力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热镀锌层磷化工艺研究 |
5.2.1 磷化工艺参数的选择 |
5.2.2 磷化工艺正交试验结果 |
5.3 热镀锌层磷化及涂层试样组织和性能 |
5.4 热镀锌层喷砂+磷化复合处理涂层试样组织和性能 |
5.5 表面处理方式对涂层粘附力作用机理的探讨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大气环境中海砂混凝土结构钢筋锈蚀行为及防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钢筋锈蚀 |
1.2.2 混凝土碳化研究现状 |
1.2.3 混凝土氯离子侵蚀研究现状 |
1.2.4 碳化与氯离子的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
1.2.5 受碳化和氯离子协同腐蚀的混凝土结构加固研究现状 |
1.3 本文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本文主要内容 |
1.3.2 本文创新点 |
1.3.3 本文技术路线 |
第2章 碳化对海砂混凝土中钢筋锈蚀行为的影响 |
2.1 试验 |
2.1.1 材料性能 |
2.1.2 试件制备及试验方案 |
2.1.3 碳化装置 |
2.1.4 试验方法 |
2.2 碳化深度 |
2.3 碳化对混凝土中钢筋腐蚀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常规加固方法对钢筋锈蚀行为的防护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状况 |
3.2.1 材料性能 |
3.2.2 试验设计与方案 |
3.2.3 试件制作 |
3.2.4 碳化箱设计 |
3.2.5 测试设备及方法 |
3.2.6 加固操作 |
3.2.7 氧气在环氧树脂扩散系数测定试验 |
3.2.8 钢筋锈蚀以及混凝土碳化的XRD试验 |
3.3 钢筋锈蚀程度的判定 |
3.4 加固前后试验结果分析 |
3.4.1 腐蚀电位变化 |
3.4.2 腐蚀电流变化 |
3.4.3 钢筋类型的差异 |
3.4.4 XRD试验分析 |
3.4.5 氧气在环氧树脂扩散系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钢筋锈蚀控制的常规加固方法分析 |
4.1 引言 |
4.2 .常规加固方法对钢筋锈蚀过程的影响 |
4.2.1 氧气的扩散过程 |
4.2.2 受氧气扩散控制时的极限电流密度模型 |
4.2.3 氧气在混凝土中透氧长度确定 |
4.2.4 增大截面法对钢筋锈蚀的影响 |
4.2.5 环氧涂层厚度对钢筋锈蚀的影响 |
4.3 基于钢筋锈蚀控制的加固设计 |
4.3.1 钢筋锈蚀控制-增大截面法 |
4.3.2 钢筋锈蚀控制-FRP外贴加固法 |
4.4 工程耐久性加固建议与方案 |
4.4.1 耐久性设计 |
4.4.2 已有结构耐久性监测与评估 |
4.4.3 耐久性加固建议与方案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及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致谢 |
(8)典型金属材料在新型冷却液中的流动腐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冷却系统简介 |
1.3 流动腐蚀研究进展 |
1.3.1 流动腐蚀的定义 |
1.3.2 流动腐蚀的分类 |
1.3.3 流动腐蚀的模拟装置 |
1.3.4 流动腐蚀的影响因素 |
1.3.5 流动腐蚀的腐蚀机理 |
1.4 液冷系统中的流动腐蚀研究 |
1.4.1 材料在冷却液中的流动腐蚀 |
1.4.2 材料在冷却液中的腐蚀防护 |
1.5 主要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溶液配制 |
2.2.1 实验药品 |
2.2.2 冷却液的配制 |
2.2.3 辅助溶液配制 |
2.3 实验仪器 |
2.3.1 流动腐蚀台架实验装置 |
2.3.2 电化学工作站 |
2.3.3 微区扫描电化学工作站 |
2.3.4 其他相关实验仪器 |
2.4 实验分析方法 |
2.4.1 表面形貌分析 |
2.4.2 失重法 |
2.4.3 电化学测试 |
2.4.4 微区电化学扫描 |
第三章 典型金属材料流动腐蚀规律的研究 |
3.1 乙二醇水基溶液中流动腐蚀的规律 |
3.2 缓蚀剂对典型金属材料流动腐蚀的影响 |
3.2.1 缓蚀剂对腐蚀规律的影响 |
3.2.2 缓蚀剂对腐蚀形貌的影响 |
3.3 时间对典型金属材料流动腐蚀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典型金属材料流动腐蚀电化学行为研究 |
4.1 自腐蚀电位 |
4.1.1 乙二醇水基冷却液中自腐蚀电位规律 |
4.1.2 缓蚀剂对自腐蚀电位规律的影响 |
4.2 防锈铝的极化行为研究 |
4.2.1 静态条件下防锈铝的极化行为 |
4.2.2 运行时长对防锈铝极化行为的影响 |
4.2.3 流速对防锈铝极化行为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五章 防锈铝耦接件在新型冷却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
5.1 防锈铝耦接件的极化行为研究 |
5.2 防锈铝耦接件的耦接敏感性研究 |
5.2.1 防锈铝耦接件在乙二醇水基溶液的耦接敏感性研究 |
5.2.2 缓蚀剂对防锈铝耦接件耦接敏感性的影响 |
5.3 防锈铝焊接件的极化行为研究 |
5.4 防锈铝焊接件的电化学阻抗谱研究 |
5.5 防锈铝焊接件的微电化学特征分析 |
5.6 小结 |
第六章 乙二醇水基冷却液的耐久性研究 |
6.1 乙二醇水基冷却液性能的变化 |
6.1.1 酸碱度 |
6.1.2 电导率 |
6.1.3 阻力性能 |
6.1.4 传热性能 |
6.2 典型金属材料在新型冷却液中的耐久腐蚀行为研究 |
6.2.1 运行时长对腐蚀规律的影响 |
6.2.2 运行时长对腐蚀形貌的影响 |
6.2.3 腐蚀电位的监测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9)腐蚀评价方法对腐蚀规律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油气田腐蚀现状与腐蚀控制 |
1.2.1 油气田腐蚀的危害 |
1.2.2 腐蚀类型及机理 |
1.2.3 腐蚀评价方法 |
1.2.4 腐蚀控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 论文研究目标和研究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仪器材料及评价方法 |
2.1 实验设备、仪器及药品 |
2.1.1 实验设备、仪器 |
2.1.2 实验药品 |
2.2 实验介质及材料 |
2.2.1 模拟水性质 |
2.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步骤 |
2.4 腐蚀速率的计算 |
第三章 腐蚀因素正交试验研究 |
3.1 正交试验确定腐蚀因素的影响 |
3.2 试验参数设定 |
3.3 直观分析 |
3.4 方差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腐蚀机理与评价方法的实验研究 |
4.1 总压力对腐蚀的影响 |
4.1.1 总压力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
4.2 二氧化碳分压对腐蚀的影响 |
4.2.1 二氧化碳分压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
4.3 温度对腐蚀的影响 |
4.3.1 温度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
4.4 氯离子对腐蚀的影响 |
4.4.1 氯离子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
4.5 流速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
4.5.1 流速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
4.6 硫化氢对腐蚀的影响 |
4.6.1 硫化氢的制备 |
4.6.2 硫化氢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评价方法对缓蚀效果的影响研究 |
5.1 油田缓蚀方法 |
5.1.1 缓蚀剂防护 |
5.1.2 涂镀层防护 |
5.1.3 衬里防护 |
5.1.4 耐蚀材料防护 |
5.1.5 腐蚀防护技术对比 |
5.2 缓蚀剂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
5.2.1 缓蚀效率的计算 |
5.2.2 缓蚀剂浓度对缓蚀效率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10)氯盐环境下基于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的TRC加固RC柱轴压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锈蚀RC柱轴压性能研究 |
1.2.2 TRC加固钢筋混凝土柱受压性能研究 |
1.2.3 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研究与应用 |
1.3 研究现状总结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氯盐环境下锈蚀RC柱轴压性能研究 |
2.1 前言 |
2.2 试验概况 |
2.2.1 试件设计 |
2.2.2 试验材料 |
2.2.3 试件制作与干湿循环 |
2.2.4 试件测点布置 |
2.2.5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2.6 加载及测量方案 |
2.2.7 钢筋锈蚀率测量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1 试验现象与破坏形态 |
2.3.2 结果与分析 |
2.3.3 氯盐环境下锈蚀RC柱荷载-位移曲线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氯盐环境下TRC加固RC柱轴压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概况 |
3.2.1 试件设计 |
3.2.2 试验材料 |
3.2.3 加固试件制作 |
3.2.4 试件测点布置 |
3.2.5 主要仪器及设备 |
3.2.6 加载方案 |
3.2.7 钢筋锈蚀率测量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试验现象与试件破坏形态 |
3.3.2 结果与分析 |
3.3.3 氯盐环境下TRC加固RC柱荷载-位移曲线 |
3.4 氯盐环境下TRC加固RC柱应力-应变关系计算模型 |
3.4.1 基本假定 |
3.4.2 氯盐环境下TRC加固RC柱应力计算 |
3.4.3 氯盐环境下TRC加固RC柱峰值应变计算 |
3.4.4 氯盐环境下TRC加固RC柱应力-应变关系模型 |
3.4.5 计算曲线与试验曲线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氯盐环境下基于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的TRC加固RC柱轴压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概况 |
4.2.1 试件设计 |
4.2.2 试验材料 |
4.2.3 试件制作 |
4.2.4 干湿循环 |
4.2.5 外加电流阴极保护 |
4.2.6 试件数据采集 |
4.2.7 主要仪器及设备 |
4.2.8 加载及测量方案 |
4.2.9 钢筋除锈与称重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试验现象与试件破坏形态 |
4.3.2 试件结果与分析 |
4.3.3 荷载-位移曲线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采用阴极保护防止金属构件腐蚀(论文参考文献)
- [1]海洋装备防腐用镁合金牺牲阳极的研究进展[J]. 刘明耀,江静华,高正,袁钰轩,马爱斌. 现代交通与冶金材料, 2022(01)
- [2]在役海底管道用远地式辅助阳极设计与优化研究[D]. 宣超杰.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AlCuRE合金接地材料及其在碱性土壤中的腐蚀行为研究[D]. 闫风洁. 山东大学, 2021(11)
- [4]苏南地区中高压输气管道阴极保护系统检测分析与对策研究[D]. 赵梦杰. 常州大学, 2021(01)
- [5]咪唑啉类衍生物的合成、缓蚀性能及机理研究[D]. 刘晶.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6]变电站室外钢构件腐蚀状况分析及镀锌钢涂层粘附力的研究[D]. 王文君.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7]大气环境中海砂混凝土结构钢筋锈蚀行为及防护方法研究[D]. 胡彩侠. 深圳大学, 2020(10)
- [8]典型金属材料在新型冷却液中的流动腐蚀研究[D]. 王欣笛.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9]腐蚀评价方法对腐蚀规律的影响研究[D]. 汪章超.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10]氯盐环境下基于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的TRC加固RC柱轴压性能研究[D]. 刘荣浩. 江苏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