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敏鼻通注射液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庄静文[1](2021)在《玉屏风散方隔药饼灸治疗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隔药饼灸治疗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效果,并对照常规西医治疗评估疗效差异,分析研究隔药饼灸对过敏性鼻炎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综合评价隔药饼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效应,为今后采用隔药饼灸治疗过敏性鼻炎提供相应客观依据。方法将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60例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玉屏风散方隔药饼灸法进行治疗,每穴灸3壮,隔日一次,共灸10次;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方法治疗,一次10mg,一天1次,20天为1疗程。对比治疗前后的疗效差异,对隔药饼灸法治疗过敏性鼻炎进行疗效评价。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在治疗前后分别对鼻总体症状视觉模拟评分表(Uni-VAS)、鼻部各症状视觉模拟评分表(Multi-VAS)和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RQLQ)进行疗效评估,通过SPSS 24.0统计软件对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组间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结论。结果1.疗程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中治愈5例,显效22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中治愈4例,显效19例,未愈6例,总有效率为79.3%。显示两组治疗方法对过敏性鼻炎均有疗效,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隔药饼灸治疗过敏性鼻炎更有优势。2.组内比较:经治疗,两组的Uni-VAS、Multi-VAS、RQLQ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都能有效减轻鼻部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组间比较:经治疗,两组Uni-VAS、鼻塞、眼痒和RQL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隔药饼灸对鼻总体症状、鼻塞、眼痒和生活质量提高有良好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喷嚏、流涕、鼻痒、流泪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方法在改善喷嚏、流涕、鼻痒、流泪症状上疗效相当。结论1.隔药饼灸和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均能改善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鼻部症状和生活质量,说明这两种方法治疗过敏性鼻炎有可靠的治疗效果。2.隔药饼灸与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相比,两组对喷嚏、流涕、鼻痒、流泪症状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在改善鼻总体症状、鼻塞、眼痒和生活质量方面隔药饼灸疗效更为突出,有助于减轻患者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杨骏[2](2021)在《不同针刺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比较的网状Meta分析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针刺治疗过敏性鼻炎(AR)的研究现状及评价当前证据质量,引入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不同针刺疗法治疗AR的有效性。并对各干预措施进行疗效排序,为针刺治疗AR的临床决策和方案优选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WF)、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辅以手工检索获取针刺疗法治疗AR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OB 2.0风险偏倚评估工具,报告学质量评价采用CONSORT联合STRICTA。研究者提取纳入研究数据资料后,基于频数统计方法,采用STATA 15.1软件(Stata Corporation,Lakeway,Tenas,USA)进行数据分析及证据关系图绘制。连续性变量采用MD或SMD为效应量,二分类变量选用RR为效应量,分别计算各自的效应量即95%可信区间(95%CI)。运用“环形法”及“点分法”检验研究的局部不一致性。若存在不一致性,选用不一致模型,且对其敏感性分析观察局指标的稳定性,反之选用一致性模型。基于不同结局指标,对各治疗措施进行排序得到“累计排序曲线下面积图”(SUCRA)及其相应数值。计算各干预措施比较效应量,绘制联赛表。发表偏移采用漏斗图进行评价。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12篇文献,10310例患者。二臂研究93篇,三臂研究8篇,四臂研究1篇,涉及12种单一针刺干预,4种针刺联合干预。2.纳入研究的总体证据都存在偏倚风险,其中高风险9篇(8.03%),可能存在风险90篇(80.36%),低风险13篇(11.61%)。部分研究分配隐藏不明确,盲法缺失,对缺失数据未采取合理的校正分析方法。3.纳入研究文献报告中清楚描述受试者的纳入标准,干预方式,结局指标测量等基本要素。63(56.25%)篇文章描述了随机序列产生,16(14.29%)篇研究报道分配隐藏方法。11(9.82%)篇文章记录人员实施分配安排,16(14.29%)篇研究描述了盲法的实施。31(27.68%)篇文章记录受试者流动,25(22.32%)篇对于缺失人群的未选择正确分析方法。关于结局评估,所有纳入研究都描述了效应值的大小,3(2.68%)篇研究计算了效应值的精确度。二分类结局指标,没有文章陈述绝对和相对效值。45(40.18%)篇文章记录了各组不良反应及危害,44(39.29%)篇研究报告了自身试验的局限性,10(8.93%)篇研究提供了注册登记号。针刺报告方面明确针刺治疗的类型,并提供针刺治疗的依据,而针刺细节与针灸师的背景的信息不足。4.网状Meta分析显示:在改善患者鼻部症状方面,相比于穴位注射,电针联合穴位埋线、电针、毫针针刺在改善患者鼻部症状有统计学差异。针刺(新吾穴)优于穴位注射和穴位埋线,且电针联合穴位埋线最优。部分干预措施样本量小,存在异质性和发表偏倚,结局稳定性差。毫针针刺为改善非鼻部症状最佳措施,对比西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统计学差异。电针联合穴位埋线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最佳干预措施,且一致性好,发表偏倚小。降低血清Ig E方面,电针联合穴位埋线、火针、穴位埋线优于西药,火针优于毫针针刺,证据排序电针最佳。该证据稳定性好,不存在发表偏倚。电针治疗AR的有效率优于火针联合穴位埋线、针刀联合穴位注射、针刀、毫针针刺、刺络放血。穴位注射优于毫针针刺、刺络放血。头皮针、针刺(新吾穴)疗效都优于西药,有效率排序电针为最佳干预措施。该结局整体证据存在不一致,局部一致性较好,且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1.本研究大部分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存在风险偏倚,分配隐藏不明确或缺失。部分研究对于缺失数据未采用合理的分析方法,结局测量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2.纳入研究报告学质量偏低,尤其是在试验方法学及结果部分。分配隐藏及盲法报告的缺失,统计分析方法单一。部分研究结果报告缺乏局限性及不良反应信息。针刺报告中针刺细节及治疗师背景介绍不完善。3.网状Meta结果显示针刺联合干预优于单一针刺治疗。电针联合穴位埋线能有效改善患者鼻部症状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佳。不同针刺技术疗效各有利弊,毫针针刺为改善患者非鼻部症状最佳干预措施,电针能显着降低Ig E水平且有效率优于其他干预措施。考虑当前研究存在部分不足,仍需高质量的证据以助临床决策。
周运菲[3](2021)在《温肺通窍法联合针刺治疗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拟在运用温肺通窍法联合针刺治疗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观察治疗后其疗效并与对照组西药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案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和中医证候方面的疗效差异,探讨中医药在治疗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上的优势,从而为临床工作者治疗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0月在江西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就诊且经中医辨证为肺虚感寒型的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加入本次课题研究,将60例经中医辨证为肺虚感寒证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原则,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使用温鼻通窍饮加味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与氯雷他定片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随访1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两组患者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候积分,通过SPSS(23.0)统计软件,对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疗效和治疗结束1月内复发情况进行评估。结果:1.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0.0%,经检验后P值高于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对治疗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都有效但无明显差异,两组疗效相仿。2.在症状、体征和总积分方面: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各项症状、体征积分和总积分均降低,经统计学分析处理,两组P值均小于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有疗效;在两组间进行单项症状、体征和总积分比较时,鼻塞、流涕积分和总积分方面检验得出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鼻痒、喷嚏、和体征方面积分比较时经统计学软件检测得出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在改善鼻塞、流涕和总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而在鼻痒、喷嚏、和体征方面无显着差异。3.在中医证候方面: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各项中医证候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变,经统计学检验得出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方案均对改善中医症状有效,在两组间进行中医症状的单项比较时,统计学检验得出在面色苍白、气短和畏风怕冷三项中医证候上P值均小于0.05,而在自汗这一项中医证候上不同,经统计检验得出P值大于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面色苍白、气短和畏风怕冷中医证候上更有优势,在自汗方面无明显差异。4.在复发情况方面: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随访1月,发现治疗组有4例患者复发,26例未复发;对照组有9例患者复发,21例未复发,两组间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复发情况的比较得出P值大于0.05,说明治疗后1月内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方案对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复发无明显差异。5.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生命体征正常。结论:1.温肺通窍法联合针刺与氯雷他定两种治疗方案都对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有效,且两者疗效水平相仿。2.温肺通窍法联合针刺和氯雷他定片治疗均能改善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症状、体征,但在改善鼻塞、流涕方面疗效优于单纯氯雷他定片治疗。3.温肺通窍法联合针刺和氯雷他定片治疗均能改善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中医症状,但在改善患者面色苍白、气短和畏风怕冷方面温肺通窍法联合针刺更胜一筹。4.温肺通窍法联合针刺治疗与单纯氯雷他定片相比复发人数更少。中药联合针刺治疗副作用小,疗效显着,中药颗粒携带简便,针刺操作简单,不失为大众接受的治疗方案。
黄娜菲[4](2020)在《贺氏毫火针治疗肺气虚寒型常年持续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在贺普仁教授火针疗法理论指导下探讨并观察贺氏毫火针治疗常年持续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以期指导贺氏火针毫火针广泛地应用于常年持续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法:通过随机对照,选取60例同时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毫火针治疗试验组和普通针刺治疗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予毫火针针刺印堂穴、双迎香穴、双上迎香穴、双风池穴、双肺俞穴,辅以普通针刺双肩井穴、双风门穴、双大杼穴,3次/周,一周为一疗程,共两个疗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印堂穴、双迎香穴、双上迎香穴、风池穴、肩井穴、风门穴、大杼穴、肺俞穴,3次/周,一周为一疗程,共两个疗程;观察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治疗后1个月鼻炎症状改善情况,并对比各时期鼻症状总分表积分(TNSS积分)、鼻伴随症状总分表积分(TNNSS积分)、鼻部体征积分、鼻炎生活质量量表评分(RQLQ积分)。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水平,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在鼻症状、鼻伴随症状、鼻部体征、鼻炎生活质量等评定指标比较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说明两组治疗前在鼻症状、鼻伴随症状、鼻部体征、鼻炎生活质量评定上无明显差异。3.鼻症状体征疗效:将两组的鼻症状及伴随症状、鼻部体征总积分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结束时及停止治疗后1月两者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治疗结束时和停止治疗1月试验组得分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均可改善鼻炎患者症状体征,且试验组改善鼻症状体征的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将两组的鼻症状及伴随症状、鼻部体征总积分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组内比较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在鼻症状、鼻伴随症状、鼻部体征等评定指标比较上均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停止治疗后1月的总积分均较治疗结束时的总积分有所上升,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试验组和对照组均可改善鼻炎患者症状体征,且二者近期疗效均优于远期疗效。总体疗效:治疗结束时试验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毫火针治疗试验组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均优于普通针刺治疗对照组。4.生活质量改善状况:将两组的鼻炎生活质量评分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结束时及停止治疗后1月两者积分均有明显下降,且治疗结束时和停止治疗1月后试验组得分低于对照组,其中以治疗结束时试验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均可改善鼻炎患者生活质量,但试验组改善鼻炎患者生活质量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将两组的鼻炎生活质量评分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在治疗结束时、停止治疗后1月的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两组在停止治疗后1月的总积分均较治疗结束时的总积分有所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二者均可改善鼻炎患者生活质量,且近期疗效均优于远期疗效。总体疗效:治疗结束时试验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毫火针治疗试验组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均优于普通针刺治疗对照组。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事件。结论:贺氏毫火针治疗和普通针刺治疗均能改善患者鼻部症状、伴随症状及鼻部体征,但毫火针治疗近期、远期疗效均优于普通针刺治疗;毫火针治疗和普通针刺治疗均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毫火针治疗在改善生活质量近期疗效更有优势,远期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毫火针治疗临床疗效明显,远期疗效较为持久,操作方便,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高,临床值得推广。
李茜[5](2020)在《基于“肺心同治”法治疗鼻鼽(变应性鼻炎)气虚血瘀证患者的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一种由Ig E介导的鼻粘膜炎性疾病,是一种全球范围内患病率迅速增长的呼吸道疾病,全球平均发病率在10%-40%之间[1]。此病的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带来不便,同时也容易诱发鼻窦炎、鼻息肉、中耳炎、支气管哮喘等病[2]。鼻喷剂治疗AR已变成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目前临床发现,西药治疗虽见效快,但存在易复发、副作用大的诸多问题,而中药治疗在这些方面有很大优势。AR归属于祖国医学的“鼻鼽”一类,中医对其研究达上千年,多数医家从肺、脾、肾三脏论治变应性鼻炎,但心肺共同造成变应性鼻炎往往被忽略。导师从“肺心同治”角度出发,运用中医理论自拟方药制成外用鼻喷剂—克敏芪丹鼻喷雾剂治疗“气虚血瘀”AR患者,发现其治疗效果明显且可有效的控制复发性。目的:基于“肺心同治”的理论,运用导师自拟方制成纯中药鼻喷雾剂—克敏芪丹鼻喷雾剂外用局部给药治疗“气虚血瘀”证变应性鼻炎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此次研究采取随机单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实验设计方法,将满足研究纳入标准的变应性鼻炎的36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A组(治疗组)及B组(对照组):治疗组予以自制纯中药鼻喷雾剂喷鼻,1日3次,每次每侧鼻腔2喷;对照组则予以安慰剂鼻喷雾剂喷鼻,1日3次,每次每侧鼻腔2喷,连续使用14天。记录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鼻部症状、体征、RQLQ量表(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评分标准表)、气虚症状(自汗、气短懒言、体倦乏力、畏风怕冷、语声低怯)、血瘀症状(舌质紫暗、面色晦暗、青紫瘀斑、肌肤甲错、肢体麻木或偏瘫)评分。最后运用统计软件SPSS23.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组间比较:1.治疗1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病情、各症状p值均>0.05,说明治疗1周后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病情无明显差异,症状无改善。鼻内镜检查下鼻甲大小p值>0.05,说明治疗1周后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鼻甲变化无明显差异。2.治疗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病情、疗效评估、各症状p值均<0.05,说明治疗2周后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在改善症状及病情上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鼻内镜检查下鼻甲大小p值<0.05,说明治疗2周后治疗组鼻甲肿胀缓解效果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1.治疗组治疗1周后,喷嚏、鼻塞、流涕、睡眠、实际问题、眼部症状p<0.05,即喷嚏、鼻塞、流涕、睡眠、实际问题、眼部症状在用鼻喷雾剂外用治疗1周后明显改善;鼻痒、鼻甲大小、气虚证、血瘀证、非眼/鼻症状、情感问题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即鼻痒、鼻甲大小、气虚证、血瘀证、非眼/鼻症状、情感问题在治疗1周后症状无明显改善。2.治疗组治疗2周后,所有症状及体征p值均<0.05,即所有鼻炎症状、气虚症状、血瘀症状及鼻甲大小明显改善。3.对照组治疗1周后及治疗2周后各症状及体征p值均>0.05,及各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变化。4.治疗组治疗2周后有效17人,无效2人,总有效率为89.5%。对照组治疗2周后有效0人,无效17人。试验组出现两例鼻腔不适患者,余未出现不适,说明两组药物安全。结论:1.本组研究中可见基于“肺心同治”法运用克敏芪丹鼻喷雾剂治疗鼻鼽(变应性鼻炎)气虚血瘀证疗效优于安慰剂鼻喷雾剂治疗疗效。2.“肺心同治”外治法可有效缓解患者气虚症状(自汗、气短懒言、体倦乏力、畏风怕冷、语声低怯)及血瘀症状(舌质紫暗、面色晦暗、青紫瘀斑、肌肤甲错、肢体麻木或偏瘫)。3.本组试验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本组试验药物安全。
易海青[6](2020)在《余伯亮“多针浅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余伯亮教授“多针浅刺”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通过与常规针刺法对比,分析疗效的差异性,为临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多针浅刺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0例。多针浅刺组取穴印堂、上迎香、迎香、太冲、血海;常规针刺参照王启才主编《针灸治疗学》操作。治疗以一周为一个疗程,每周治疗3次,每次留针20min,共治疗4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4周进行鼻症状总分表(TNSS)和鼻结膜炎生存质量量表(RQLQ)评分,治疗前后分别检测免疫球蛋白总Ig E,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随访采用定性分析,在治疗结束后4周对患者进行访谈。结果:1、鼻炎症状方面,治疗2周、4周后两组的TN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个时间点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生活质量方面,组内比较,治疗2周、4周两组在RQLQ量表的7个维度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2周时,在活动、睡眠、非鼻/眼症状、实际问题及眼部症状五个方面,多针浅刺组作用优于常规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周时,在睡眠,非鼻/眼症状、眼部症状、情感反应等四个方面,多针浅刺组作用优于常规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清总Ig E测定值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随访共归纳鼻炎问题的困扰因素(生理、现实生活、负面情绪困扰)、治疗后的变化(生理、心理以及整体改善)、治疗体验(易接受但畏惧疼痛)三个层面主题。结论:1、多针浅刺法和常规针刺法均能够快速有效地缓解患者鼻炎症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Ig E水平来实现的;2、多针浅刺法和常规针刺法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多针浅刺组在改善睡眠、非鼻/眼症状、眼部症状、情感反应四项评分上优于常规针刺组;3、多针浅刺法治疗变应性鼻炎安全有效、操作性强、优势明显,可广而推之。
侯佳慧[7](2020)在《针刺结合雷火灸治疗过敏性鼻炎(肺气虚寒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随机法设置治疗组和对照组,对针刺结合雷火灸和西药氯雷他定治疗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研究分析两种方法的疗效和优势,从而为临床针刺结合雷火灸治疗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提供一种高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设计方法,以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纳入符合标准的受试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针刺结合雷火灸组),对照组32例(西药氯雷他定组),两组均治疗两个疗程,治疗结束3个月后进行随访。以鼻症状总分(TNSS)、鼻炎伴随症状(TNNSS)、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RQLQ)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期各指标评分变化。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鼻症状总分(TNSS)、鼻炎伴随症状总分(TNNSS)以及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评分(RQLQ)进行组内和组间对比,观察其疗效。1.TNSS评分结果:组内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总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随访期总分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TNNSS评分结果:组内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总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随访期总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RQLQ评分结果:组内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总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随访期总分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总体疗效比较:针刺结合雷火灸组共30例,显效16例,显效率为53.33%,有效11例,有效率为36.67%,无效3例,无效率为10.00%,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32例,显效8例,显效率为25.00%,有效18例,有效率为56.25%,无效6例,无效率为18.75%,总有效率为81.25%。经非参数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0.05)。结论:本研究表明针刺结合雷火灸与口服西药氯雷他定都可以改善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鼻症状、鼻炎伴随症状及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针刺结合雷火灸在改善鼻症状及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方面优于氯雷他定,在缓解鼻炎伴随症状方面两组疗效相当。
励雄[8](2020)在《通元固本法推拿治疗学龄前期儿童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儿童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特异性个体暴露于过敏源后,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的鼻粘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近年来,儿童AR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儿童主要的呼吸道炎性疾病。且其对患儿生活质量(QOL)的影响,包括生长发育、学校表现、社会生活和疾病精神状态等方面,使其逐渐成为严峻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导师邵瑛教授承袭全国名老中医赖新生教授“通元疗法”思想,结合儿童AR发病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小儿推拿疗法,提出儿童AR具有同一病机:营卫失和,肝肺相倾,脾肾虚损,创立“通元固本法”,并确立儿童AR推拿基本方。本研究旨在评价“通元固本法”推拿基本方治疗学龄前期儿童常年性中-重度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推广此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6名常年性中-重度学龄前期AR患儿分为推拿组和西药组,最终完成试验66例,推拿组和西药组均为33例。推拿组予“通元固本法”推拿基础方治疗,隔天治疗1次,一周3次,1周1疗程,共4个疗程。西药组予口服开瑞坦联合顺尔宁,每日1次,1周1疗程,共4个疗程。以总鼻症状积分(TNSS)、视觉模拟评分(VAS)为主要观察指标,鼻伴随症状评分(TNNSS)和过敏性鼻炎患儿生活质量评分表为次要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对比主、次要观察指标差异评价相应疗效,并于随访期(8周、16周)继续进行主要观察指标变化情况以评价近期疗效。治疗期间记录患者的合并用药和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成果:1.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主次要观察指标评分等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2.TNSS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数据经球形假设检验、Greenhouse-G校正后(P<0.05),表明时间和治疗方式有交互作用。组间比较:治疗后(4周),两组患儿无显着性差异(P>0.05)。随访期(8周、16周),两组患儿有显着性差异(P<0.05)。组内时间效应比较:两组在0周至4周呈显着下降趋势(P<0.05),8周至16周呈上升趋势(P<0.05)。推拿组在4周至8周显着性下降趋势(P<0.05),而西药组则呈显着上升趋势(P<0.05)。3.鼻部、眼部症状VAS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数据经球形假设检验、Greenhouse-G校正后(P>0.05),均表明时间和治疗方式无交互作用。治疗对两VAS评分均无显着性影响(P>0.05)。两组在0周至4周呈显着下降趋势(P<0.05),4周至8周无显着升降趋势(P>0.05)。8周至16周呈上升趋势(P<0.05)。4.TNNSS评分、过敏性鼻炎患儿生活质量评分表结果显示:组间比较:组别对TNNSS评分、过敏性鼻炎患儿生活质量评分表评分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NNSS评分、过敏性鼻炎患儿生活质量评分表评分有显着降低(P<0.05)。结论:“通元固本法”儿推基本方和西药开瑞坦联合顺尔宁均能在治疗后有效改善学龄前期儿童过敏性鼻炎鼻部症状(TNSS、鼻部VAS评分、TNNSS)、眼部症状(眼部症状VAS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且两者疗效相当。随访至16周,儿推控制鼻炎鼻部症状在客观评价上效果优于西药组,但在患儿及家属主观评价上两者效果相当。
雷超芳[9](2020)在《双辛鼻鼽散防治阳虚肺寒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观察双辛鼻鼽散对阳虚肺寒型过敏性鼻炎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方法:于2017年2月-2018年10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纳入阳虚肺寒型过敏性鼻炎患者,研究设计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给予双辛鼻鼽散(北京市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颗粒剂型,2次/日,1包/次),连续服用2周,观察不同时间点(服药前、服药后第1周、服药后第2周、服药后第3个月)患者的鼻部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AS)、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以及中医证候积分、鼻部症状分级记分、鼻部体征分级记分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0例阳虚肺寒型过敏性鼻炎患者,给予双辛鼻鼽散(颗粒剂型)口服,观察研究对象在用药前、用药1周、用药2周、用药第3个月不同时间点的疗效情况。(1)鼻部症状视觉模拟量表分值:总体而言,研究结果显示鼻部症状视觉模拟量表的总分值与各项分值均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VAS总分值在用药第3个月下降的比例占100%,各项分值以流涕、鼻塞两项下降的最为明显。(2)临床疗效比较:双辛鼻鼽散服药1周后的结果显示,显效率为7.81%,有效率为40.63%,无效率为51.56%,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48.44%。服药2周后显效率为22.95%,有效率为52.46%,无效率为24.59%,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5.41%。用药后第3个月显效率为54.10%,有效率为39.34%,无效率为6.56%,临床总有效率为93.44%,不同时间点的整体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服药1周后的双辛鼻鼽散中医证候临床痊愈率为0%,显效率为4.69%,有效率为32.81%,无效率为62.50%,总有效率为37.50%。服药2周后的中医证候临床痊愈率为4.92%,显效率为9.84%,有效率为55.74%,无效率为29.51%,总有效率为70.49%。用药后第3个月中医证候临床痊愈率26.23%,显效率为19.67%,有效率为39.34%,无效率为14.75%,总有效率为85.25%,不同时间点的整体中医证候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中医证候症状分级量化标准表的各项次症比较:统计不同时间点研究对象的中医次症,以鼻涕清稀、精神倦怠、恶风怕冷、喜热饮、乏力、容易感冒等表现所占比例高。精神倦怠、咳痰色白在不同时间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在不同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恶风怕冷、口淡不渴、喜热饮在不同时间点的差异比较最显着(P<0.01)。(5)鼻部症状分级记分:总体而言,鼻部症状分级记分的总分值与各项分值随用药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且不同时间点的总分值与各项分值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具体而言,鼻部症状分级记分的总分值以用药第3个月下降的比例最高,各项分值下降趋势表现为流涕>鼻塞>鼻痒>喷嚏,以流涕、鼻塞下降最为明显。(6)鼻部体征分级记分:鼻部体征分级记分的分值随用药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用药第3个月时分值的下降比例最高。(7)不良反应:用药1周时共有18例不良反应,用药2周时共有3例不良反应,采取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均好转。用药后第3个月随访未出现任何与双辛鼻鼽散有关联的不良反应。用药第2周、第3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第1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年龄分布情况,20岁~29岁的所占比例最大,30岁~39岁构成比例位居第二位;性别的分布情况,以女性所占比例大。研究结论:(1)双辛鼻鼽散有助于改善过敏性鼻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减轻鼻部的过敏症状,远期疗效优于短期疗效,用药2周即可对过敏性鼻炎发挥一定的预防作用。(2)双辛鼻鼽散对过敏性鼻炎患者流涕、鼻塞症状的治疗效果胜过对鼻痒、喷嚏的治疗效果。(3)双辛鼻鼽散对中医次症的疗效以恶风怕冷、口淡不渴、喜热饮的疗效最佳,优于对其他中医次症的疗效。(4)阳虚肺寒型过敏性鼻炎的发病人群以中青年人多见,女性多于男性,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1.5。(5)双辛鼻鼽散的临床疗效显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均可缓解,复发率低,没有远期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李惠丽[10](2020)在《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不同年龄段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方法对不同年龄段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及组间对照观察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8例患者依据中国传统年龄划分标准分为三组,分别为青年组(6~29岁)20例、青中年组(30~39岁)18例、中老年组(40~70岁)20例,均予针刺单侧蝶腭神经节治疗。针刺方法依照李新吾教授的“蝶腭神经节针刺术”,治疗频次均为每周一次,每次只扎一侧,左右交替取穴,共治6次。以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后3个月为评估时点,以鼻及鼻伴随症状评分和鼻粘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评分、“鼻炎周记”为主要观察指标,通过“鼻炎周记”总分来判断其疗效起效点,评价针刺蝶腭神经节神经节治疗方法对不同年龄段过敏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对临床症状的影响结果显示,各年龄组患者治疗结束及治疗后3个月时,鼻症状总分(TNSS)、鼻伴随症状总分(TNNSS)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但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针刺蝶腭神经节能有效改善各年龄层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鼻部症状和鼻伴随症状,且临床疗效不受年龄限制。2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根据鼻黏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RQLQ)结果显示,各年龄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3个月时,RQLQ总分及各维度分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针刺蝶腭神经节能明显有效改善各年龄层过敏性鼻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多数指标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中老年组非鼻或眼部症状在治疗结束时的分值与青年组和中青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蝶腭神经节对于各年龄层患者在较远时期内生活质量改善具有显着作用,其中对中老年组的非鼻或眼部症状改善作用较为突出。分组*时间对RQLQ总分及各维度分数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时间*分组>0.05),说明时间和分组间无交互作用,不同时间点(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后3个月)的疗效不因年龄分组不同而不同,即通过针刺蝶腭神经节对过敏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与年龄大小基本无关。3对起效时间点的影响通过“鼻炎周记”分析结果看,各年龄组在治疗前后的各个时间点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时点<0.01),代表所有年龄层患者的“鼻炎周记”总分均随着治疗次数的累加而出现显着变化;治疗时点和组别之间无明显交互作用(P时点*组别>0.05),说明随着治疗次数累加而产生的疗效变化与年龄分层无关,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对于不同年龄段过敏性鼻炎患者的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性。【结论】1针刺蝶腭神经节对于不同年龄段过敏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均具有显着治疗和改善作用;2针刺蝶腭神经节对于不同年龄段过敏性鼻炎患者的远期疗效(治疗后3个月)稳定;3该研究基于现有临床资料,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方法对各年龄层过敏性鼻炎患者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
二、敏鼻通注射液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敏鼻通注射液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玉屏风散方隔药饼灸治疗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符号表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A:综述艾灸对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B:视觉模拟评分量表 |
附录 C: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 |
附录 D:《隔药饼灸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不同针刺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比较的网状Meta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回顾 |
1 现代医学对AR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AR的认识 |
3 针刺疗法治疗AR的临床研究 |
4 网状Meta分析在针刺疗法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
第二章 不同针刺疗法治疗AR的网状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 |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5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
1.6 数据统计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文献基本特征 |
2.3 ROB2.0 偏倚风险评估 |
2.4 纳入研究CONSORT+ STRICTA报告学评价 |
2.5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选题依据 |
3.2 网状Meta分析价值与意义 |
3.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3.4 纳入研究的报告学质量 |
3.5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6 同类研究比较 |
3.7 优点与不足 |
3.8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3)温肺通窍法联合针刺治疗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现代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
1.1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 |
1.2 变应性鼻炎的致病因素 |
1.3 变应性鼻炎的西医疗法 |
2.中医学对鼻鼽的认识 |
2.1 鼻鼽的历史源流 |
2.2 鼻鼽的病因病机 |
2.3 鼻鼽的中医疗法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研究资料 |
1.1 研究目的 |
1.2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3 病例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和观察时间 |
2.3 疗效指标分级及评分标准 |
2.4 病情分度 |
2.5 记录方法 |
2.6 疗效评价 |
2.7 总有效率计算 |
3.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一般情况分析 |
1.1 性别比较 |
1.2 年龄比较 |
1.3 病程比较 |
1.4 病情比较 |
2.治疗前两组各项积分比较 |
2.1 治疗前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
2.2 治疗前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 |
2.3 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治疗后两组各项积分比较 |
3.1 治疗后两组症状体征、总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组内比较 |
3.2 治疗后两组症状体征、总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组间比较 |
3.3 治疗后两组有效率比较 |
3.4 治疗后两组复发情况比较 |
4.研究结果分析 |
5.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肺虚感寒证型的理论依据 |
2.温肺通窍法的理论依据 |
3.中医选方依据 |
4.方义与单味中药的分析 |
5.针刺选穴依据 |
6.疗效总结 |
7.结论 |
8.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临床观察表 |
个人简介 |
(4)贺氏毫火针治疗肺气虚寒型常年持续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
1.1.1 变应性鼻炎的定义 |
1.1.2 变应性鼻炎的分类 |
1.1.3 变应性鼻炎的病理生理 |
1.1.4 变应性鼻炎的诊断 |
1.1.5 干预措施 |
1.2 祖国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
1.2.1 相关病名 |
1.2.2 病因病机 |
1.2.3 辨证分型 |
1.2.4 干预措施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来源与数量 |
2.1.2 研究病例选择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本量估算及病例分组 |
2.2.2 干预方案 |
2.2.3 观察指标 |
2.2.4 统计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3.1 受试对象基线情况比较 |
2.3.2 两组病例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3.1 选题意义和立题依据 |
3.1.1 选题意义 |
3.1.2 立题依据 |
3.2 贺氏毫火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优势 |
3.3 选穴组方特点 |
3.3.1 主穴“鼻5组穴”组方特点 |
3.3.2 配穴“咳喘10穴”组方特点 |
3.4 关于研究结果的分析讨论 |
3.4.1 受试对象基线情况比较 |
3.4.2 两组病例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
3.5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得奖励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5)基于“肺心同治”法治疗鼻鼽(变应性鼻炎)气虚血瘀证患者的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资料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分组 |
3.3 诊断标准 |
3.3.1 鼻鼽(变应性鼻炎)气虚血瘀证的中医诊断标准 |
3.3.2 变应性鼻炎的西医诊断标准 |
3.3.2.1 临床表现 |
3.3.2.2 实验室检查 |
3.4 病例纳入标准 |
3.5 病例排除标准 |
3.6 研究病例终止 |
3.7 剔除、脱落病例的处理 |
3.8 疗效评定 |
3.9 主要观察指标 |
3.9.1 症状评分标准表 |
3.9.2 体征(鼻内镜检查)评分标准表 |
3.9.3 气虚症状评分标准表 |
3.9.4 血瘀症状评分标准表 |
3.9.5 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评分标准表 |
3.9.6 病情轻重度评分标准表 |
4 统计方法 |
5 技术路线 |
6 试验结果 |
6.1 治疗前基础数据分析 |
6.1.1 研究病例数 |
6.1.2 两组性别 |
6.1.3 两组年龄 |
6.1.4 两组病情轻重 |
6.1.5 两组治疗前症状、体征 |
6.2 组间数据分析 |
6.2.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1周后病情轻重数据分析 |
6.2.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1周后症状体征等数据分析 |
6.2.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2周后病情轻重数据分析 |
6.2.4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2周后症状体征等数据分析 |
6.2.5 治疗 1 周后疗效比较 |
6.2.6 治疗 2 周后疗效比较 |
6.3 组内数据分析 |
6.3.1 治疗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病情轻重数据分析 |
6.3.2 治疗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症状体征等数据分析 |
6.3.3 对照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病情轻重数据分析 |
6.3.4 对照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症状体征等数据分析 |
6.3.5 治疗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病情轻重数据分析 |
6.3.6 治疗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症状体征等数据分析 |
6.3.7 对照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病情轻重数据分析 |
6.3.8 对照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症状体征等数据分析 |
6.4 安全性分析 |
7 讨论 |
7.1 前期基础 |
7.2 选题依据 |
7.2.1 从肺论鼻 |
7.2.1.1 肺与鼻的生理关系 |
7.2.1.2 肺与鼻的病理关系 |
7.2.2 从心论鼻 |
7.2.2.1 心与鼻的生理关系 |
7.2.2.2 心与鼻的病理关系 |
7.2.3 从心肺共同论鼻 |
7.3 现代医家运用心肺同治鼻鼽 |
7.4 试验药物的选择 |
7.4.1 黄芪 |
7.4.2 白术 |
7.4.3 防风 |
7.4.4 牡丹皮 |
7.5 中医外治法的选择 |
7.5.1 中药鼻喷剂 |
7.5.2 针刺 |
7.5.3 穴位埋线 |
7.5.4 中药熏洗 |
7.5.5 穴位敷贴 |
7.6 西医关于变应性鼻炎的相关研究 |
7.6.1 发病机制 |
7.6.1.1 过敏性体质 |
7.6.1.2 卫生假说 |
7.6.1.3 Th1与Th2平衡机制 |
7.6.1.4 炎性介质 |
7.6.1.5 神经调节 |
7.6.1.6 IgE及其受体 |
7.6.2 变应性鼻炎的诊断研究进展 |
7.6.3 关于变应性鼻炎的精准防治 |
7.6.3.1 环境的精准防护 |
7.6.3.2 患者的教育 |
7.6.3.3 药物的精准治疗 |
7.6.3.4 免疫疗法的精准调控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祖国医学关于鼻鼽的相关论述 |
1 关于鼻鼽病名 |
2 关于鼻鼽病因病机 |
2.1 病因 |
2.1.1 气候变化 |
2.1.2 风寒之邪 |
2.1.3 火热之邪 |
2.1.4 内因 |
2.2 病机 |
2.2.1 肺气虚寒,卫表不固 |
2.2.2 脾气虚弱,清阳不升 |
2.2.3 肾阳不足,温煦失职 |
2.2.4 肺经伏热,上犯鼻窍 |
2.2.5 肺气虚弱,窍络瘀阻 |
参考文献 |
附件 RQLQ 量表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6)余伯亮“多针浅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或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随访(定性研究) |
2.5 不良事件的记录及处理 |
2.6 统计分析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试验完成情况 |
2.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 |
3.临床疗效比较 |
3.1 两组TNSS比较 |
3.2 两组RQLQ治疗前后比较 |
3.3 免疫球蛋白总IgE数值测定 |
4.安全性观测及不良事件分析 |
5.随访结果 |
讨论 |
1.结果分析 |
1.1 鼻症状的缓解 |
1.2 生存质量的提升 |
1.3 血清免疫球蛋白IgE水平的降低 |
1.4 结果的可能原因分析 |
1.5 结合随访定性分析 |
2.“多针浅刺”法在AR中的应用 |
2.1 “多针浅刺”治疗AR的优势 |
2.2 “多针浅刺”在AR中的取穴分析 |
3.结果的意义解读 |
4.创新点 |
5.存在的不足及科研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知情同意书 |
附录 B:鼻症状总分表 |
附录 C:鼻结膜炎生存质量量表 |
附录 D:随访访谈 |
附录 E:余伯亮教授访谈 |
附录 F: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学术工作及成果 |
综述 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针刺结合雷火灸治疗过敏性鼻炎(肺气虚寒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过敏性鼻炎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传统治疗概况 |
1.4 小结 |
2 西医学对过敏性鼻炎的认识 |
2.1 过敏性鼻炎的定义 |
2.2 过敏性鼻炎的病因病机 |
2.3 过敏性鼻炎的诊断 |
2.4 过敏性鼻炎的分类 |
2.5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 |
2.6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技术路线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与脱落标准 |
1.7 常见不良反应的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指标 |
2.5 随访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中断及脱落情况 |
3.2 治疗前组间均衡性比较 |
3.3 治疗结果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1 选题依据 |
2 雷火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机制 |
3 选穴依据 |
3.1 针刺选穴依据 |
3.2 雷火灸选穴依据 |
4 结果分析 |
4.1 总体疗效 |
4.2 鼻症状总分 |
4.3 鼻炎伴随症状总分 |
4.4 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评分 |
5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个人简介 |
(8)通元固本法推拿治疗学龄前期儿童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过敏性鼻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一、过敏性鼻炎概述 |
二、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制 |
三、过敏性鼻炎的现代医学治疗 |
四、总结 |
第二节 中医论治儿童过敏性鼻炎的现状 |
一、病因病机 |
二、辨证分型 |
三、方药研究 |
四、外治法研究 |
五、总结 |
第三节 通元疗法论治过敏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
一、通元疗法概述 |
二、通元疗法对过敏性鼻炎的认识 |
三、临床实践 |
四、总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一般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标准 |
六、脱落标准 |
七、试验中止标准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样本量计算 |
二、随机分组 |
三、治疗方法 |
四、观察指标 |
五、观察周期 |
六、安全性观察 |
七、不良反应处理 |
八、脱落病例处理 |
第四节 统计分析 |
一、统计分析软件 |
二、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
一、各时点完成情况流程图(见图二) |
二、脱落者脱落失访分析 |
第二节 一般资料分析 |
一、性别分析 |
二、年龄分析 |
三、病程分析 |
四、治疗前TNSS总分比较 |
五、治疗前VAS评分比较 |
六、治疗前TNNSS评分比较 |
七、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第三节 治疗结果分析 |
一、各时点TNSS总分比较 |
二、各时点VAS评分比较 |
三、治疗前后TNNSS评分比较 |
四、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第四章 分析讨论 |
第一节 推拿治疗儿童AR的发展动态 |
第二节 本研究纳入病例的依据 |
第三节 本研究选取西药组用药依据 |
第四节 本研究选取观察指标依据 |
第五节 本研究理论依据 |
第六节 本研究选择手法穴位依据 |
一、头面四大法 |
二、鼻局部推拿 |
三、捏脊与相关背俞穴 |
四、按揉膻中、天枢和关元 |
第七节 结果分析 |
一、各量表比较 |
二、不同时段结果 |
三、安全性 |
第八节 问题与展望 |
一、本研究存在问题 |
二、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9)双辛鼻鼽散防治阳虚肺寒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过敏性鼻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病因 |
2 发病机制 |
3 诊断 |
4 治疗 |
5 预后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过敏性鼻炎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
1 病因病机 |
2 中医药治疗 |
3 成药研究进展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研究资料与方法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设计方法 |
2 诊断标准 |
2.1 过敏性鼻炎的西医学诊断标准 |
2.2 过敏性鼻炎的中医学诊断标准 |
3 病例筛选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标准 |
3.4 脱落标准 |
4 治疗方法 |
5 观察指标及观察时间点 |
5.1 人口学资料 |
5.2 疗效性观察指标 |
5.3 安全性观察指标 |
6 疗效判断 |
6.1 疗效指标 |
6.2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6.3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
7 统计学方法 |
8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
1 病例资料的一般情况 |
2 研究结果 |
3 本项研究的不良反应 |
4 讨论 |
4.1 结果分析 |
4.1.1 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的意义 |
4.1.2 鼻部视觉模拟量表(VAS)分值变化的临床意义 |
4.1.3 中医证候症状分级量化标准表的中医次症变化情况分析 |
4.1.4 鼻部症状分级记分 |
4.1.5 鼻部体征分级记分 |
4.1.6 安全性评价分析 |
4.1.7 病例资料的一般情况 |
4.1.8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2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效果 |
4.2.1 实验方面 |
4.2.1.1 西药治疗过敏性鼻炎 |
4.2.1.2 中医药治疗过敏性鼻炎 |
4.2.2 临床方面 |
4.2.2.1 西医治疗过敏性鼻炎 |
4.2.2.2 中医药治疗过敏性鼻炎 |
4.3 双辛鼻鼽散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前期研究 |
4.4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获奖经历 |
发表论文 |
参与课题 |
(10)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不同年龄段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不同年龄段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选穴依据 |
3 鼻鼽之中医探讨 |
4 鼻鼽针刺选穴概况 |
5 蝶腭神经节的现代研究 |
6 结果分析 |
7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西医方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西医对过敏性鼻炎的认识及临床研究进展 |
2 中医对过敏性鼻炎的认识及临床研究进展 |
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敏鼻通注射液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玉屏风散方隔药饼灸治疗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D]. 庄静文.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2]不同针刺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比较的网状Meta分析研究[D]. 杨骏.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温肺通窍法联合针刺治疗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D]. 周运菲.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贺氏毫火针治疗肺气虚寒型常年持续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D]. 黄娜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基于“肺心同治”法治疗鼻鼽(变应性鼻炎)气虚血瘀证患者的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疗效观察[D]. 李茜.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余伯亮“多针浅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D]. 易海青.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针刺结合雷火灸治疗过敏性鼻炎(肺气虚寒型)的临床研究[D]. 侯佳慧.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8]通元固本法推拿治疗学龄前期儿童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励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双辛鼻鼽散防治阳虚肺寒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评价[D]. 雷超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不同年龄段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D]. 李惠丽.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