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对乳成熟期杂交稻旗叶光合作用及光合产物转运的影响

低温对乳成熟期杂交稻旗叶光合作用及光合产物转运的影响

一、低温对杂交水稻乳熟期剑叶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运输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平,王以柔,陈贻竹,刘鸿先[1](1994)在《低温对杂交水稻乳熟期剑叶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运输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寒露风引起晚稻减产的生理原因,本试验以两个不同抗冷力的杂交水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低温对水稻乳熟期剑叶光合作用与果糖1,6-二磷酸酯酶(FBPas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引起离体剑叶光合效率与FBPase 活性下降,不抗冷的“汕优63”及其亲本的光合效率与FBPase 活性比抗冷的“秀优57”及其亲本下降幅度较大。乳熟期是籽粒灌浆的高峰期,自然低温(寒露风)造成晚造水稻减产与乳熟期连体剑叶的光合作用下降和FBPase 对低温的适应和调节能力有关

刘莉莉[2](2008)在《超级杂交稻光合作用及其同化产物运转分配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超级杂交稻组合两优293、准两优527和杂交稻组合汕优46为试材,其中组合汕优46为对照,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常规技术相结合,系统地研究了超级杂交稻组合光合作用及其同化产物运转分配特性和生理机制,结果如下:1.超级杂交稻组合两优293和准两优527在不同生育期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omml)、SPAD值和水分利用率(WUE)与对照汕优46相比差异显着;抽穗后超级杂交稻剑叶的Pn、Cond、Tromml、SPAD值和WUE均显着高于汕优46,光合能力强。2.超级杂交稻组合两优293和准两优527在不同生育期的单株14C-同化产物生成总量显着高于汕优46,CO2同化能力强;两个超级杂交稻组合灌浆期14C-同化物最终运转至穗中的比例显着高于汕优46,运转至穗中的速率也比汕优46快;灌浆期两个超级杂交稻组合茎鞘中14C-同化物贮藏量较少,有较强的同化产物运输能力。3.在生育后期,超级杂交稻组合两优293和准两优527的剑叶、倒2叶、倒3叶的14C-同化物在穗中的分配比例均显着高于对照汕优46;各杂交稻组合内不同叶位叶片14C-同化物分配至穗中的比例为剑叶>倒2叶>倒3叶。4.随着稻穗发育时期的进程,各杂交稻组合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由齐穗期、乳熟期、蜡熟期至黄熟期逐步下降,但两个超级杂交稻组合始终高于对照汕优46;两个超级杂交稻组合穗中细胞分裂素(Z+ZR)、生长素(IAA)和脱落酸(ABA)含量除在个别时期外均高于对照汕优46。较高的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和植物激素含量是超级杂交稻同化物运转分配效率较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杨晓龙[3](2019)在《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水稻产量品质影响的生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干旱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最重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南方地区,季节性干旱频繁发生,严重阻碍了水稻产业的发展。水稻在不同生育阶段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存在显着的差异,但其机理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于2013-2014和2018年,在华中农业大学试验基地开展了不同类型水稻的干旱胁迫处理(传统淹灌-F、孕穗期干旱胁迫-BS、抽穗扬花期干旱胁迫-HS、灌浆乳熟期干旱胁迫-MS)的大田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其中水分处理为主区,品种(扬两优6号-YLY6和旱优113-HY113)为副区,揭示了在水稻孕穗期、抽穗扬花期和灌浆乳熟期,干旱胁迫及旱后复水对水稻生理特性、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孕穗期、抽穗扬花期和灌浆乳熟期干旱胁迫显着降低了水稻叶片水势(LWP)27.83%-67.59%,气叶温差(ALTG)32.04%-44.11%。旱后复水第2 d,LWP、ALTG均能够恢复到对照水平;旱后复水第15-30 d,在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经历干旱的水稻叶片LWP、ALTG和SPAD值均显着低于对照水平,灌浆乳熟期与对照没有显着差异。2.孕穗期、抽穗扬花期和灌浆乳熟期干旱胁迫显着降低了水稻叶片的气孔导度(Gs)29.76%-52.95%、净光合速率(Pn)20.67%-47.06%、蒸腾速率(Tr)7.72%-79.21%,叶片的光合生产能力显着下降;旱后复水第2 d,叶片Pn恢复到正常水平,在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旱后复水的补偿效果更显着;干旱复水后15-30 d,在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经历干旱胁迫的水稻Pn均显着低于对照水平,灌浆乳熟期与对照没有显着差异。3.与传统淹灌相比,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干旱胁迫显着增加了水稻叶片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IWUE)167%和133%,灌浆乳熟期IWUE显着降低12.99%。旱后复水第2 d,在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经历干旱的水稻叶片IWUE恢复到对照水平,灌浆乳熟期IWUE则显着增加54.38%。说明在生殖生长的后期阶段旱后复水对光合速率的补偿效应大于对蒸腾速率的补偿。孕穗期和灌浆乳熟期干旱胁迫后,叶片碳同位素分辨率(Δ13C)显着增加,籽粒Δ13C显着下降;抽穗扬花期叶片Δ13C显着下降。Δ13C对WUE的指示存在器官和生育期上的差异。4.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干旱胁迫显着降低了水稻产量23.81%-28.84%和17.52%-20.32%,灌浆乳熟期干旱胁迫有降低产量的趋势,但是未达到显着水平。孕穗期干旱导致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的降低;抽穗扬花期干旱导致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的降低;灌浆乳熟期干旱引起千粒重的降低,但是结实率的增加弥补了千粒重降低带来的产量损失。5.孕穗期干旱胁迫显着降低了垩白粒率52.41%-62.28%、垩白度55.28%-57.06%,抽穗扬花期和灌浆乳熟期干旱胁迫显着增加了垩白粒率26.86%-64.03%,垩白度25.51%-34.50%。干旱胁迫显着增加了稻米蛋白质含量13.10%-20.69%,对加工品质没有显着的影响。6.孕穗期、抽穗扬花期和灌浆乳熟期干旱胁迫显着增加了脱落酸(ABA)含量30.04%-65.83%,脯氨酸(Pro)含量46.96%-181%,过氧化物酶(POD)含量28.41%-61.69%,过氧化氢酶(CAT)16.53%-77.23%,说明细胞的渗透势和活性氧显着增加。干旱复水后15-30 d,在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经历干旱的水稻细胞分裂素(CTK)和生长素(IAA)含量中显着低于对照水平,灌浆乳熟期与对照没有显着差异,在生殖生长阶段的前期干旱胁迫会造成叶片的早衰。综上所述,在生殖生长阶段干旱胁迫显着降低了水稻的各项生理功能,特别是光合生产能力不足,虽然水稻在旱后具有一定的补偿作用,但是干旱胁迫引发水稻叶片的早衰,造成后期干物质积累不足,同时加速了灌浆速率、缩短灌浆时间,从而引起产量和品质的下降。

龚金龙,张洪程,胡雅杰,龙厚元,常勇,王艳,邢志鹏,霍中洋[4](2013)在《灌浆结实期温度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灌浆结实期是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该时期温度对水稻籽粒灌浆具有显着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趋暖以及极端天气频发,温度胁迫下籽粒灌浆和稻米品质的响应特征及其生理生化机制是目前稻作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灌浆结实期温度为切入点,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适宜温度与温度影响时段以及温度胁迫下水稻生理生化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梳理。灌浆初期(齐穗后20d)是温度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适温(21~26℃)有利于水稻灌浆和淀粉的充实与沉积,过高或过低温度均不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温度胁迫下,水稻生理生化活性下降,光合功能降低,抗逆性减弱,干物质积累和运转受抑,从而造成产量下降及品质变劣。这些可能为水稻优质高产栽培和灌浆结实期温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张玉烛[5](2011)在《覆膜旱植对超级杂交稻冠层生理生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文中指出超级杂交稻的成功选育与大面积推广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现实生产中超级杂交稻的产量潜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不同生态区的产量差异大。为进一步探明超级杂交稻高产机理,实现大面积稳定高产,本研究于2007~2009年设置栽培模式、覆盖方式和水分管理方式3个对比试验,对超级杂交稻高产群体特性、冠层特征和产量形成机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主要结果如下:1.超级杂交稻88S/1128在覆膜旱植和中后期灌水有利于实现高产。不同栽培模式之间表现为覆膜旱植栽培模式总颖花数提高7.4~16.0%,结实率提高3.94~10.08个百分点,千粒重提高了0.10g~0.79g,地上、地下部各时期的干物质积累均具有明显优势,产量比覆膜水植、不覆膜旱植和不覆膜水植模式相比分别提高了167.2kg/hm2、843.9kg/hm2和1125.9kg/hm2;不同水分管理,覆膜和不覆膜栽培下均为全生育期灌水处理产量最高,全生育期湿润处理最低;地膜、稻草和液膜3种覆盖方式的有效穗数、总颖花量和千粒重都高于不覆膜,产量分别提高16.81%、3.65%和9.59%。2.覆膜旱植和中后期灌水提高了冠层覆盖指数、平均叶倾角和直射辐射穿透系数,改善了超级杂交稻的冠层结构。栽培模式之间表现为覆膜旱植明显优于水植不覆膜,水植覆膜和旱植不覆膜介于两者之间,其中冠层覆盖指数的极差达0.28;不同水分管理下,覆膜和不覆膜两种模式均表现为全生育期灌水冠层结构显着优于湿润栽培,中期和后期灌水居中,处理间叶倾角差异覆膜大于不覆膜,齐穗期大于齐穗后20天,有效覆盖指数表现相反;旱植条件下,3种覆盖方式的冠层结构均优于无覆盖栽培,地膜优于稻草和液膜覆盖。3.覆膜旱植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较旱植不覆膜、水植覆膜和水植不覆膜处理平均提高11.84%、19.92%和14.90%,蒸腾速率较其它3种处理提高12.1%~25.1%,且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差异加大。荧光动力学研究表明,地膜、液膜和稻草3种覆盖栽培都比不覆盖栽培提高了叶片Fv/Fm和Yield等荧光动力学参数,其中地膜覆盖的提高幅度最大,有利于水稻叶片在生育后期维持较高水平的PSⅡ潜在活性和实际原初光能捕获效率;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超级稻叶绿素荧光的影响较小。4.覆膜栽培能显着改善超级杂交稻88S/1128冠层微环境,降低了冠层温度,提高了冠层湿度。对冠层温度和湿度的监测表明,冠-气温差、冠-气湿度差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其中覆膜水植的冠-气日平均温差高达2.07℃,且日变化在上午9时左右出现第一个降温增湿小高峰,冠-气温差达2.27℃,冠-气湿度提高10.93个百分点,晚上8时出现第二个降温增湿高峰,冠-气温差为2.86℃,冠-气湿度提高20.39个百分点。5.覆膜旱植增强了超级杂交稻88S/1128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促进了干物质、Ca和SiO2的积累和转运。覆膜栽培在抽穗到成熟期间灌水,能显着提高水稻茎鞘和叶中钙的吸收和积累,但穗部钙的含量降低了。不同水分管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后期灌水显着提高了叶片中钙的含量,中期湿润后期灌水管理能提高茎鞘中钙的含量,后期湿润管理有利于穗中钙的吸收;在覆膜和灌溉双重处理下,植株吸收的SiO2于齐穗期向茎秆转运较多,有利于增强茎秆硬度,对防虫抗倒有积极意义。另外,覆盖栽培增强了旱植水稻对营养元素N、P、K的吸收能力,其中以地膜覆盖处理最为明显。6.覆膜栽培通过改善冠层微环境因子,尤其是通过提高蒸腾增湿降温,促进了超级杂交稻88S/1128对营养物质、干物质的积累及转运,提高了光合速率,有利于高产潜力的发挥。分析超级杂交稻产量构成因子与冠层小气候和光合生理特性之间的关系表明,对产量的影响作用大小依次为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齐穗期的光合速率对每穗实粒数影响最大,表现为倒2叶大于剑叶,乳熟期光合速率对千粒重影响最大,表现为剑叶大于倒2叶;在生育后期对光合速率影响最大的冠层小气候因子是冠层与大气的湿度差和冠层与大气的温度差,其中冠-气温差直接影响光合速率,冠气湿度差通过影响冠-气温度差而影响光合速率,且冠层湿度随着倒2叶蒸腾速率的升高而显着升高,同时冠层叶片蒸腾速率还促进了干物质向穗部积累和转运,茎叶对Ca吸收和SiO2向穗部的转运。

唐建军[6](1997)在《属间远缘杂交新型水稻灌浆成熟期冠层叶片光合产物分配去向》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网室盆栽条件下叶面饲喂14C葡萄糖,对属间远缘杂交新型水稻远诱1号、遗传工程水稻及其相应的亲本以及生产主栽杂交水稻组合汕优63等进行了灌浆成熟期不同时段(开花期、乳熟初期、乳熟中期、乳期后期)用14C葡萄糖涂抹剑叶片,以及在齐穗期用14C葡萄糖涂抹冠层叶不同叶位(剑叶、倒2叶、倒3叶)的试验,通过放射性同位素14C葡萄糖同化物在稻株不同器官间的分布,比较研究了不同充实特性的水稻(属间远缘杂交新型水稻包括高梁稻和玉米稻、品种间3系杂交水稻、属间远缘杂交种的常规水稻亲本品种)及远缘亲本生育后期物质分配特性。结果表明,14C葡萄糖同化物自饲喂叶的输出百分率、各器官中的放射性活度占总输出活度的比率以及稻穗总放射性输入积等方面存在显着的品种间差异,与结实性较差的水稻亲本相比,远诱1号灌浆成熟期的平均输出率较高,稻穗平均输入积较大,籽粒充实过程平稳而持续,奠定了穗大粒多且结实良好的生理基础。

张喜娟[7](2009)在《水稻超高产品种的生理特性及遗传基础》文中指出实现水稻超高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重要作用,超高产水稻的生理特性和遗传基础是实现水稻超高产的理论依据。沈农265和沈农6014是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培育出来的直立穗型超高产水稻品种,它们推动了粳型超高产水稻育种研究的深入和超高产水稻品种种植面积的扩大。本文从多方面研究了超高产水稻沈农265和沈农6014的生理特性及沈农265的遗传基础。研究内容包括:1)以辽粳294和辽粳371为对照,研究了超高产水稻沈农265和沈农6014的产量性状、光合特性、维管束性状和籽粒灌浆充实特性;2)以12个不同穗颈弯曲度的北方粳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了直立穗型与弯曲穗型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差异,沈农265和沈农6014为直立穗型试材;3)利用沈农265/丽江新团黑谷的176株F2群体,对超高产水稻沈农265的产量、穗部、穗颈维管束以及抗倒伏性状进行了QTL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沈农265和沈农6014产量水平高。沈农265比对照辽粳294和辽粳371分别增产7.96%和14.16%,沈农6014比对照分别增产9.50%和15.80%。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沈农265和沈农6014通过适当降低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大幅度地提高穗粒数及保持较高的结实率来获得高产。从穗部性状特点来看,沈农265和沈农6014的穗长中等、穗着粒密度大、一二次枝梗数及粒数多、一二次枝梗着粒密度大且结实率较高、一二次枝梗千粒重较小、穗型指数较大。从穗部性状与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相关分析来看,穗着粒密度和一二次枝梗着粒密度大、一二次枝梗数和粒数多、一次枝梗结实率高是两超高产水稻品种获得高产的重要因素,这些特点可以作为北方水稻育种的重要参考指标。2沈农265和沈农6014光合生产和光合产物转运能力强是其获得高产的生理基础。它们的光合特点有:1)叶面积指数相对较小,但上三叶叶面积所占比例较高,上三叶叶长适中,但叶宽和比叶重较大,空间配置较好;2)剑叶叶绿素含量高、叶绿素a/b的值低,剑叶衰老缓慢,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强,在弱光及低CO2浓度下有较强的同化能力,光合“午休现象”较轻,耐光氧化能力强,叶片净光合速率高;3)分蘖成穗率高,光合产物浪费少,整个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优势不大,但齐穗后干物质积累优势明显,经济系数高,光合产物分配到穗部的量多,茎鞘中储藏物质转运率较高。3沈农265和沈农6014维管束性状和籽粒灌浆充实特点有:剑叶、穗颈和穗下部一二次枝梗维管束系统发达,说明两超高产水稻品种光合产物运输系统比较发达;由于穗粒数多,尽管光合生产和光合产物转运能力强、维管束系统发达,沈农265和沈农6014籽粒的灌浆起始势、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和达最大灌浆速率时间等灌浆特性并没有优势,而各粒位和穗位籽粒仍表现了较高的结实率和充实度。相关分析表明:改善剑叶、穗颈和枝梗维管束性状,不仅利于增加穗粒数和形成大穗,还能使各粒位和穗位的结实率、充实率提高,说明穗粒数与结实率和充实率间的矛盾,可以通过改进维管束系统来协调;由剑叶、穗颈和枝梗维管束性状改善所引起的穗粒数增多、灌浆速率降低及灌浆期延长,可以通过提高枝梗小维管束韧皮部面积占维管束面积的比例来解决。此外,剑叶、穗颈及枝梗维管束性状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剑叶和穗颈维管束性状对枝梗维管束性状改善有促进作用,作用大小表现为:穗下部>穗中部>穗上部,提高穗颈小维管束韧皮部所占比例有利于提高枝梗小维管束韧皮部所占比例。4直立穗型粳稻穗下第1节间(N1)、第2节间(N2)、第3节间(N3)和第4节间(N4)的弯曲力矩与弯曲穗型品种差异不显着,但N1、N2、N3的抗折力却显着提高,从而使N1、N2、N3的倒伏指数显着或极显着低于弯曲穗型粳稻,说明其中上部节间抗倒能力明显增强。进一步分析直立穗型与弯曲穗型粳稻茎杆解剖结构、化学成分以及它们与茎杆抗折力的相关性发现,直立穗型粳稻N1、N2、N3抗折力强的主要原因是:(1)茎壁厚度和茎壁面积增大,节间抗折的物理性状明显提高;(2)大小维管束数目多,大小维管束、韧皮部、木质部面积增大,节间内部组织的结构明显改善:(3)纤维素含量高,支持细胞壁结构的物质含量多。茎壁厚度、茎壁面积、维管束性状及纤维素含量可以作为选育抗倒伏品种的主要参考指标。就北方粳稻而言,培育直立穗型品种,更容易获得抗倒性强的品种。5对沈农265/丽江新团黑谷的F2群体的产量、穗部和穗颈维管束以及抗倒伏性状进行了QTL分析。1)共检测到17个控制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分布在6条染色体上,其贡献率差异较大,在12%~65%之间,其中有4个QTL的贡献率超过25%,分别是控制穗长的qPL9、每穗颖花数的qSPP4-1、着粒密度qSD9和结实率的qRG12。2)共检测到37个控制穗部和穗颈维管束性状的QTL,它们分布在水稻的第1、2、3、4、5、6、7、8、9和12号染色体上,单个QTL对性状表型贡献率在11%~65%之间,其中大于20%的有15个。这些QTL分别位于第3、4、6、9和12号染色体上,以6个QTL簇(QCR)的形式存在。说明紧密连锁或成簇分布是穗颈维管束性状和穗部性状高度相关的遗传学基础之一。3)共检测到18个控制基部第二节间机械强度及其相关性状的QTL。其中控制基部第二节间抗折力的QTL检测到4个,位于第4、7、9和10号染色体上,可解释遗传变异的12%~23%,其正效等位基因均来自沈农265。在第4染色体上的相同区间上还同时检测到了控制茎粗、茎壁厚度、单个大维管束面积、单个大维管束木质部面积、单个小维管束面积和单个小维管束木质部面积的QTL,贡献率在12%~21%之间。在第7染色体与控制基部第二节间抗折力的QTL相同的位置上,检测到控制茎粗的QTL,贡献率为13%,说明这两个位点是控制基部第二节间机械强度的重要区域,也是茎壁性状、维管束性状与机械强度高度正相关的遗传学基础。

王喆[8](2020)在《分蘖期冷水胁迫对寒地粳稻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龙江省是寒地粳稻最主要的生产区,其高产稳产对我国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而低温冷害作为黑龙江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受低温影响,黑龙江地区的农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水稻生长过程中分蘖期的发育是其关键时期,温度对于分蘖期的影响十分重大;如果在该时期遭遇低温冷害,对水稻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将导致植株生长迟缓、分蘖数量下降严重、叶片中叶绿体数量降低、光合作用减弱、有效穗数和总粒数减少,最终导致产量减少。本试验所采用的试验材料是东农428和松粳10号,通过模拟自然条件下低温冷害的方式来对其生长发育进行相关的研究,采用的是冷水胁迫方式。主要对在不同天数的冷水胁迫下研究寒地粳稻的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叶片超微结构、功能叶片及根系抗氧化系统、渗透调节物质、内源激素、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以及寒地粳稻产量形成规律,明确寒地粳稻生理特性对冷水胁迫的响应机制,丰富寒地粳稻耐冷性研究。本试验结果如下:(1)分蘖期冷水胁迫显着抑制水稻生长。与D0(对照)相比,松粳10和东农428的株高以及分蘖数受分蘖期冷水胁迫的影响,随着冷水胁迫时间的延长受影响程度越大。5天冷水处理对水稻株高及分蘖数的影响不显着,10-15天下冷水处理延长株高和分蘖生长时间。分蘖期冷水胁迫下东农428株高及分蘖数下降幅度低于松粳10,随胁迫时间延长其差距不断增大。(2)与D0相比,分蘖期冷水胁迫期下寒地粳稻根长密度、根体积、根表面积和根平均直径均下降,且降幅随冷水胁迫时间增加而增大,处理间存在差异。东农428冷水胁迫5天寒地粳稻上述指标差异不显着;松粳10和东农428冷水胁迫10-15天下显着下降。分蘖期冷水胁迫下东农428根长密度、根体积、根表面积下降幅度低于松粳10,随胁迫时间延长其差距不断增大。(3)与D0相比,分蘖期冷水胁迫下寒地粳稻根系活力下降,且降幅随冷水胁迫时间增加而增大,处理间存在差异。冷水胁迫5天寒地粳稻上述指标差异不显着;冷水胁迫10-15天下显着下降。分蘖期冷水胁迫下东农428根系活力下降幅度低于松粳10,随胁迫时间延长其差距不断增大。在冷水结束后,东农428根系活力增幅高于松粳10。(4)与D0相比,分蘖期冷水胁迫下,寒地粳稻功能叶片和根系MDA、O2-、H2O2含量和SOD、POD、CAT活性均随冷水胁迫时间延长而上升,处理间存在差异。东农428功能叶片和根系中MDA、O2-、H2O2含量均低于松粳10,东农428功能叶片和根系中SOD、POD、CAT活性均高于松粳10,且随冷水胁迫时间的延长差距增大。在冷水结束后,与东农428相比,松粳10功能叶片和根系抗氧化酶活性下降幅度更快,MDA、O2-、H2O2含量下降幅度更慢。寒地粳稻功能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比根系应激反应更快,受损程度更低。(5)与D0相比,分蘖期冷水胁迫下寒地粳稻功能叶片和根系Pro、SS、SP含量显着增加,且增幅随冷水胁迫时间增加而增大,处理间存在差异。东农428根系Pro和SS的积累量在各处理下与松粳10差异不显着,但其根系SP含量在各处理中与松粳10差异显着。东农428功能叶片Pro、SS和SP在各处理下与松粳10差异显着。在冷水结束后,与东农428相比,松粳10功能叶片和根系渗透调节物质下降幅度更快,且功能叶片Pro、SS、SP含量比根系更为显着。(6)与D0相比,分蘖期冷水胁迫下,寒地粳稻叶片超微结构遭到破坏,随着冷水胁迫时间的延长破坏程度愈严重,处理间存在差异。各冷水处理下,东农428均比松粳10叶片超微结构损害程度较轻,尤其在冷水处理10-15天,松粳10叶绿体结构破坏严重,嗜锇粒增多,淀粉粒消化,而东农428在冷水处理15天才出现上述情况,且叶绿体中保存少量淀粉粒。(7)与D0相比,分蘖期冷水胁迫下,寒地粳稻叶面积指数指数显着下降,且随冷水胁迫时间的延长而显着下降。同时寒地粳稻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和Pn、Tr、Gs、Ci均降低,降幅也随着冷水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处理间存在差异。可以看出,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参数、光合素含量变化具有同步性。可知,叶面积指数显着降低是分蘖期冷水胁迫下寒地粳稻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参数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8)与D0相比,分蘖期冷水胁迫下寒地粳稻功能叶片和根系IAA、GA3、ZR的含量显着下降,随冷水胁迫时间的延长而显着下降,而ABA的含量显着升高,随冷水胁迫时间的延长而显着升高,处理间存在差异。东农428功能叶片和根系ABA上升幅度低于冷敏感型松粳10,而功能叶片和根系IAA、GA3、ZR比松粳10下降幅度要小。可知,寒地粳稻内源激素变化幅度不同,含量变化可缓解低温对寒地粳稻的伤害,其中松粳10抗氧化能力较弱。(9)与D0相比,分蘖期冷水胁迫下,寒地粳稻各生育时期地下部根、地上部茎、叶、穗干重、总干重、群体生长率、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茎鞘物质贡献率随冷水胁迫时间延长显着降低,各处理间差异显着。分蘖期冷水胁迫下东农428比松粳10地下部干重、地上部干重和总干重的降幅小。(10)与D0相比,分蘖期冷水胁迫寒地粳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均下降,且降幅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东农428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降幅均低于松粳10,其中松粳10和东农428产量降幅范围分别是13.39%~42.99%和8.33%~36.9%。分蘖期冷水胁迫使产量下降主要原因是有效穗数的下降。东农428耐冷性较松粳10强的原因是冷水胁迫下东农428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使得东农428功能叶片和根系清除活性氧及产物的能力更强,增强植株耐冷性,受损害程度更低,从而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更强,使得光合产物生产能力较大,干物质积累量较大,最终导致产量降幅低于松粳10。

黄新杰[9](2012)在《再生稻根芽萌发对母体营养与激素的响应》文中指出2010~2011年,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抹芽技术、节插技术和化控技术,研究了水稻不同节位腋芽在自然母体、节插离体与抹芽母体(仅保留某一节位腋芽)条件下的再生特性,以及激素处理对不同节位腋芽在母体条件下的再生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头季与再生季的产量性状、物质生产分配比较研究表明,再生季株高、穗长、LAI、单株干物重、产量、穗粒数分别约相当于主季的1/2、2/3、1/8、1/5、2/5、1/3,再生季光合速率、根系活力、淀粉转运率和比叶重较主季高,千粒重、作物生长率、叶绿素含量和茎鞘可溶性糖转运率较主季小,净同化率较主季提高2倍左右,粒叶比较主季提高1.7倍以上。再生稻的米质略好于头季稻。2.自然母体条件下不同节位腋芽再生特性的研究表明,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对再生稻产量起决定作用,各节位再生稻有效穗数及其对总产量的贡献率随节位下降而降低,倒2、倒3两节对总产量的贡献率达70%左右。IAA含量和GA3含量一直表现为低位芽大于高位芽趋势;CTK含量收获后2d~7d高位芽大于低位芽,收获后12d~22d表现低位芽大于高位芽趋势。3.节插离体条件下不同节位腋芽再生特性的研究表明,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对再生稻产量起决定作用,LAI、单株干物重与再生稻产量呈显着正相关,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根系活力与再生稻产量呈正相关。扦插后20d,根长、根量和根粗均随节位降低而增加,且低节位再生稻根系生长较高节位再生稻快。IAA含量一直表现高位芽大于低位芽趋势;GA3含量扦插后7d~12d低位芽较高,扦插后17d~22d高位芽较高;CTK含量扦插后7d高位芽较高,扦插后12d~22d低位芽较高。4.抹芽母体条件下不同节位腋芽再生特性的研究表明,再生稻产量随节位降低呈增加趋势,决定产量的首要因素是穗粒数,光合速率、粒叶比、LAI与再生稻产量呈显着正相关,叶绿素、根系活力、比叶重、单株千物质、作物生长率与净同化率与再生稻产量呈正相关。提高光合速率、粒叶比和LAI是提高再生稻产量的有效途径。5.激素处理对腋芽再生特性影响的研究表明,决定再生稻产量高低的首要因素是穗粒数,激素处理产量性状和物质生产分配均以IAA2、GA3-2、6BA1和复配剂3等处理表现较好,再生稻产量均呈复配剂3> IAA2>6BA1>GA3-2的趋势。激素处理下倒4节再生稻产量较CK增幅最大,倒3节再生稻产量较CK增幅最小;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与再生稻产量呈显着正相关,LAI、单株千物重、根系活力、全氮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与再生稻产量呈正相关。

刘文祥[10](2013)在《适应区域气候变化的双季稻高产群体调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气候环境的变化对水稻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明确区域气候变化特点和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的群体调控技术研究很有必要。本研究分析了长江中游地区50个气象台站近50年的双季早晚稻各生育时期的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不同氮肥水平(NO-施纯氮0kg/hm2; N90-施纯氮90kg/hm2;N135-施纯氮135kg/hm2; N180-施纯氮180kg/hm2; N225-施纯氮225kg/hm2)、密度(D45-每公顷移栽45万穴;D30-每公顷移栽45万穴;D22-每公顷移栽45万穴;D16-每公顷移栽45万穴)和每穴栽插苗数(B1-每穴1粒谷苗;B2-每穴2粒谷苗;B3-每穴3粒谷苗;B4-每穴4粒谷苗)两两组配调控群体,并通过对三种调控措施作用效果的研究,最终形成早晚稻不同群体调控理论和技术体系,为双季早晚稻适应气候变化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托。得到结论如下:1、探明了长江中游地区双季早晚稻各生育时期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该地区早稻生长期内各生育期的平均温度、平均日最高温度、平均日最低温度、大于10℃积温等农业气侯资源均有一定幅度的增加;其中移栽返青分蘖期的平均温度、平均日最高温度、平均日最低温度等增幅最大,平均增温速率分别达1.05℃、1.34℃、0.84℃/10a;大于10℃积温平均增幅最明显的也是移栽返青分蘖期,增温速率为35.48℃/10a,其次是播种育秧期,为26.48℃/10a;移栽返青分蘖期的日照时数表现为增加,其它时期均减少;降水变化趋势除播种育秧期、移栽返青分蘖期下降外,其它时期均略有增加,而生殖生长期降水量的增加不利于灌浆结实。晚稻生长期内温度变化趋势为持续升高,抽穗期的平均温度、平均日最高温度、平均日最低温度的平均增速分别为0.42、0.34、0.57℃/10a,灌浆成熟期的平均温度、平均日最高温度、平均日最低温度的平均增幅分别为0.44、0.48、0.46℃/10a;晚稻播种育秧期、移栽返青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以及灌浆成熟期的日照时数均下降,其下降速率依次为:-14.86、-31.43、-31.08、-5.16、-7.87/10a;晚稻生长期内降水量除抽穗期和灌浆成熟期为减少外其它时期均增加,其气候倾向率依次为:3.76、21.56、6.76、-5.22、-18.40mm/10a,气候变化对晚稻的不利主要表现在群体构建的关键时期—移栽返青分蘖期和孕穗期的低温、寡照和降水偏多。因此,该区域气候变化对早稻是利大于弊,对晚稻而言则表现为制约其高产潜力的发挥。2、不同密度和栽插苗数调控能提高区域双季早晚稻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早稻剑叶光合速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栽插苗数单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表现为:B3>B4>B2;D45B3处理的剑叶光合速率、冠层叶片SPAD值、冠层太阳光截获率均高于其它处理。晚稻剑叶光合速率则随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不同栽插苗数处理表现为:B2>B1>B3,密度和在栽插苗数互作以D22B2处理的光合速率最高;晚稻冠层叶片SPAD值随密度、栽插苗数的增加均会降低,群体冠层太阳光截获率以D22B2最高。不同密度和栽插苗数调控对早晚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为:早稻不同密度处理的产量关系为D30>D45>D22,晚稻各密度处理产量依次为D22>D30>D16;早晚稻产量都跟栽插苗数呈单峰曲线关系,早晚稻分别是B3、B2最高。在本试验条件下:早稻在移栽密度33×104穴/hm2的基础上配合每穴3个栽插苗数,晚稻在移栽密度为26×104穴/hm2的基础上搭配每穴1个载插苗数能发挥高产潜力,获得高产。3、氮密调控对区域气候变化下的双季稻群体、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有明显效果不同氮肥水平的早稻叶面积指数在生长后期N135处理最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均会随密度增加而增加,栽插密度对早稻冠层截获率的影响表现为D30最高;氮肥用量和密度对早稻穗粒数、结实率影响不大,对有效穗和千粒重影响较大;氮肥和密度互作对有效穗影响达显着水平;施氮水平为135kg/m2时早稻产量最高,其次是施氮量180kg/hm2的处理。晚稻冠层光能截获是N180处理的要高于其他处理;不同密度处理以D22处理最高;不同氮肥水平的剑叶光合速率则以N180处理最高。氮肥对晚稻有效穗和穗粒数影响较大;晚稻有效穗数随栽插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每穗粒数却与之相反;氮肥对晚稻产量的影响以施氮量为180kg/hm2最高;密度水平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D30最高,D16最低,表明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区域气候变化下,双季早稻在密度和施氮量分别为36.60×104穴/hm2和141.20kg/hm2,可获最高为10359.30kg/m2;晚稻在氮肥水平为190.30kg/hm2,移栽密度为23.60×104穴/hm2时,可获得最高产。4、区域气候变化下氮肥和栽插苗数对双季稻有明显调控效果早稻叶面积指数随栽插苗数的增加而增加,孕穗期每穴3个栽插苗数处理的叶面积指数要比2个栽插苗数处理的高0.3;不同氮肥水平在齐穗期以前是N135处理最高,齐穗后N180处理最高;早稻冠层光能截获率随氮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栽插苗数对冠层光能截获的影响效果为B3>B2。晚稻群体叶面积指数则随氮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栽插苗数处理间的叶面积指数为B2大于B1。早晚稻有效穗均随氮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但每穗粒数与氮肥水平间却呈单峰曲线关系;氮肥和栽插苗数互作对每穗粒数的影响,早稻为N135B3最高,晚稻则是N180B1最高。本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氮肥水平的早稻产量以N135最高,其次是N180;早稻不同栽插苗数处理的产量表现为B3>B2。晚稻产量以N180处理最高,但N135的产量反而比N225的高;每穴1个栽插苗数的产量要大于2个栽插苗数处理的;氮肥和栽插苗数互作则是N180B1的产量最高,NOB1最低。5、提出了适应区域气候变化的双季早晚稻不同群体调控技术体系根据区域双季早晚稻各生育时期气候变化的差异,提出了适应区域气候变化的双季早晚稻不同群体调控技术体系:双季早晚稻的氮肥施用量分别在141.20-145.20、184.70-190.30kg/hm2之间,移栽密度分别为33.40×104-36.60×104、23.60×104-25.80×104穴/hm2之间,早晚稻分别搭配每穴栽插3、1粒谷苗,是高产高效的栽培方式。

二、低温对杂交水稻乳熟期剑叶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运输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温对杂交水稻乳熟期剑叶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运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低温对杂交水稻乳熟期剑叶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运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一) 试验材料
    (二) 试验方法
        1.叶片光合放氧速率的测定
        2.叶绿体与FBPase的制备
        3.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4.FBPase 活性的测定
        5.乳熟期籽粒干物质累积的测定
        6.产量计算
实验结果
    (一) 低温对不同抗冷力的杂交水稻及其亲本剑叶光合速率的影响
    (二) 低温对不同抗冷力的杂交水稻及其亲本剑叶FBPase活性的影响
    (三) 自然低温对不同抗冷力的杂交水稻光合作用与FBPase活性的影响
    (四) 不同抗冷力的杂交水稻及其亲本乳熟期籽粒干物质累积的动态变化
讨 论

(2)超级杂交稻光合作用及其同化产物运转分配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超级杂交稻光合特性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水稻主要光合参数及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2.1.1 净光合速率
        2.1.2 叶绿素含量
        2.1.3 可溶性糖及蛋白
        2.1.4 相关酶类
        2.2 影响水稻同化产物运转分配的主要因素
        2.2.1 激素对水稻同化产物运转分配的影响
        2.2.2 生态环境对水稻同化产物运转分配的影响
        2.2.3 营养元素对水稻同化产物运转分配的影响
        2.2.4 根系活力对水稻同化产物运转分配的影响
        2.3 改善超级稻光合特性、提高超级稻光合效率的技术途径
        2.4 同位素示踪技术在水稻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 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超级杂交稻组合不同生育期光合生理参数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试验材料
        1.1.2 主要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分析测定
    2 结果分析
        2.1 杂交稻组合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比较
        2.2 杂交稻组合叶片气孔导度的比较
        2.3 杂交稻组合叶片胞间CO_2浓度的比较
        2.4 杂交稻组合叶片蒸腾速率的比较
        2.5 杂交稻组合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比较
        2.6 杂交稻组合水分利用率的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超级杂交稻组合不同生育期同化产物运转分配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试验材料
        1.1.2 主要仪器设备
        1.1.3 主要试剂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14)C-同化物的标记和测定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生育期杂交稻组合植株的~(14)CO_2同化能力的比较
        2.2 不同生育期杂交稻组合~(14)C-同化物的分配比较
        2.3 杂交稻组合~(14)C-同化物的运输能力的比较
        2.3.1 剑叶~(14)C-同化物的输出能力
        2.3.2 灌浆期~(14)C-同化物的动态跟踪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超级杂交稻生育后期不同叶位叶片同化产物运转分配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试验材料
        1.1.2 主要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14)C-同化物的标记和测量
    2 结果分析
        2.1 生育后期杂交稻组合剑叶~(14)C-同化物分配比较
        2.2 生育后期杂交稻组合倒2叶~(14)C-同化物分配比较
        2.3 生育后期杂交稻组合倒3叶~(14)C-同化物分配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杂交稻同化产物运转效率组合间差异的生理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试验材料
        1.1.2 主要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蔗糖磷酸合成酶(SPS)的测定
        1.2.3 籽粒激素含量测定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生育期杂交稻组合剑叶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的变化
        2.2 不同生育期杂交稻组合籽粒激素含量的比较研究
        2.2.1 细胞分裂素含量的比较
        2.2.2 脱落酸含量的比较
        2.2.3 生长素含量的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1 讨论
        1.1 超级杂交稻不同生育期的光合作用
        1.2 超级杂交稻"源—库—流"关系
        1.3 杂交稻同化物运转效率组合间差异的生理机制
    2 全文小结
    3 创新之处
    4 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水稻产量品质影响的生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表语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干旱胁迫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1.2.1 干旱胁迫对生育期的影响
        1.2.2 干旱胁迫对分蘖动态和株高的影响
        1.2.3 干旱胁迫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1.2.4 干旱胁迫对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1.3 干旱胁迫对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1.3.1 干旱胁迫对叶片水势的影响
        1.3.2 干旱胁迫对叶片温度的影响
        1.3.3 干旱胁迫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1.3.4 干旱胁迫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1.3.5 干旱胁迫对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类物质的影响
    1.4 干旱胁迫对产量、稻米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4.1 干旱胁迫对产量的影响
        1.4.2 干旱胁迫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4.3 干旱胁迫对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1.5 干旱胁迫-复水后自身的补偿机制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1.6 研究目的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地点基本情况
    2.3 试验设计
    2.4 田间管理
    2.5 测定指标与方法
        2.5.1 环境气象因子和土壤水势的测定
        2.5.2 叶片生理特性的测定
        2.5.3 水分利用效率的测定
        2.5.4 农艺性状的测定
        2.5.5 产量及产量构成的测定
        2.5.6 稻米品质的测定
        2.5.7 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内源激素的测定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孕穗期干旱对水稻生理活性、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3.1 孕穗期干旱处理时期土壤环境、气象因子状况
    3.2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3.2.1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生育期的影响
        3.2.2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分蘖动态的影响
        3.2.3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株高的影响
        3.2.4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3.2.5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
    3.3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生理性状的影响
        3.3.1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SPAD值的影响
        3.3.2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叶片水势(LWP)的影响
        3.3.3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水稻叶气温差(ALTG)的影响
        3.3.4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4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3.4.1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4.2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碳同位素分辨率(Δ13C)的影响
    3.5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渗透调节、氧化酶类和激素的影响
        3.5.1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3.5.2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3.5.3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叶片内源激素的影响
    3.6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产量、产量构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3.6.1 孕穗期干旱处理及复水对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3.6.2 孕穗期干旱胁迫处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3.7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产量与生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抽穗扬花期干旱对水稻生理活性、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4.1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时期土壤环境、气象因子状况
    4.2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4.2.1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生育期的影响
        4.2.2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株高的影响
        4.2.3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4.2.4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干物质积累影响
    4.3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生理性状的影响
        4.3.1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SPAD值的影响
        4.3.2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叶片水势(LWP)的影响
        4.3.3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叶气温差(ALTG)的影响
        4.3.4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4.4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4.4.1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4.2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碳同位素分辨率(Δ13C)的影响
    4.5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渗透调节、氧化酶类和激素的影响
        4.5.1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4.5.2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4.5.3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内源激素的影响
    4.6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产量、产量构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4.6.1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及复水对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4.6.2 抽穗扬花期干旱胁迫处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4.7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产量与生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第五章 灌浆乳熟期干旱对水稻生理活性、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5.1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时期土壤环境、气象因子状况
    5.2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5.2.1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对生育期的影响
        5.2.2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株高的影响
        5.2.3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对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5.2.4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对干物质积累影响
    5.3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对叶片生理性状的影响
        5.3.1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对叶片SPAD值的影响
        5.3.2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对叶片水势(LWP)的影响
        5.3.3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对叶气温差(ALTG)的影响
        5.3.4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5.4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对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5.4.1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对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4.2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对碳同位素分辨率(Δ13C)的影响
    5.5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对渗透调节、氧化酶类和激素的影响
        5.5.1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5.5.2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对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5.5.3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对内源激素的影响
    5.6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对产量、产量构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5.6.1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及复水对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5.6.2 灌浆乳熟期干旱胁迫处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5.7 灌浆乳熟干旱处理对产量与叶片生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讨论
        6.1.1 生殖生长阶段干旱胁迫及复水对SPAD的影响
        6.1.2 生殖生长阶段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叶片水势的影响
        6.1.3 生殖生长阶段干旱胁迫及复水对气叶温差的影响
        6.1.4 生殖生长阶段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6.1.5 生殖生长阶段干旱胁迫对水分利用效率特征的影响
        6.1.6 生殖生长阶段干旱胁迫及复水对产量的影响
        6.1.7 生殖生长阶段干旱胁迫及复水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6.1.8 生殖生长阶段干旱胁迫下叶片衰老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6.2 结论
    6.3 总结
    6.4 本研究的创新点
    6.5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灌浆结实期温度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灌浆结实期温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2 灌浆结实期温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2.1 加工品质
    2.2 外观品质
    2.3 蒸煮食味品质
    2.4 营养品质
    2.5 RVA谱
3 灌浆结实期温度胁迫对水稻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3.1 高温
    3.2 低温
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5)覆膜旱植对超级杂交稻冠层生理生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超级杂交稻研究现状
        2.2 水稻覆膜栽培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2.3 水稻冠层研究现状
    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覆膜旱植对超级杂交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特性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产量及其构成
        3.2 群体发育特性
        3.3 稻米品质
    4 讨论
第三章 覆膜旱植对超级杂交稻冠层结构特性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图像分析
        3.2 冠层有效覆盖指数
        3.3 平均叶倾角
        3.4 直射辐射穿透系数的垂直变化
        3.5 冠层叶分布变化
    4 讨论
第四章 覆膜旱植对超级杂交稻冠层生理特性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
        3.2 光合生理特性
        3.3 超级杂交稻光合作用的日变化特征
        3.4 叶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
    4 讨论
        4.1 栽培模式与光合作用
        4.2 超级稻光合日变化情况
        4.3 叶绿素动力学参数
第五章 覆膜旱植对超级杂交稻冠层生态特性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冠层温湿度影响
        3.2 覆盖方式对超级稻冠层温、湿度影响
    4 讨论
第六章 覆膜旱植对超级杂交稻营养特性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不同栽培模式下超级杂交稻的营养特性
        3.2 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下水稻营养特性
        3.3 不同覆盖方式下旱植水稻N、P、K吸收特性
    4 讨论
第七章 超级杂交稻冠层生理生态特性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覆膜栽培下超级杂交稻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的相关性
        2.2 光合特性对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
        2.3 冠层小气候因子对光合及产量的影响
        2.4 蒸腾对冠层小气候因子的影响
        2.5 蒸腾对Ca、SiO_2吸收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 讨论
        3.1 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的关系
        3.2 产量与光合速率的关系
        3.3 光合及蒸腾速率与冠层小气候的关系
        3.4 蒸腾速率与营养物质吸收的关系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1 本研究主要结论
    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作者简介

(7)水稻超高产品种的生理特性及遗传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超高产水稻育种理论的研究
        1.1.1 超高产水稻育种的起源
        1.1.2 中国超高产水稻育种理论
    1.2 高产水稻的形态和生理性状的研究
        1.2.1 产量及其相关性状
        1.2.2 光合相关性状
        1.2.3 维管束性状与籽粒灌浆充实性
        1.2.4 植株的抗倒伏性
        1.2.5 根系活力
    1.3 高产水稻遗传基础的研究
        1.3.1 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1.3.2 控制产量相关性状基因的精细定位与克隆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超高产水稻产量性状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水稻品种产量的比较
        2.2.2 不同水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比较
        2.2.3 不同水稻品种穗部性状比较
        2.2.4 穗部性状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性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超高产水稻光合生产能力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冠层结构
        3.2.2 叶片净光合速率
        3.2.3 不同生育期叶片中叶绿素含量
        3.2.4 齐穗后剑叶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3.2.5 分蘖成穗率
        3.2.6 光合产物的积累、分配及转运状况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超高产水稻维管束性状与籽粒灌浆充实特性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维管束性状
        4.2.2 穗部不同部位籽粒灌浆特性
        4.2.3 不同粒位和穗位籽粒性状
        4.2.4 剑叶、穗颈和枝梗的维管束性状与籽粒灌浆及其它性状的相关性
    4.3 讨论
        4.3.1 不同部位维管束性状的关系
        4.3.2 维管束性状与籽粒灌浆及其它性状的的关系
        4.3.3 沈农265和沈农6014的维管束性状和籽粒性状
    4.4 结论
第五章 直立穗型粳稻品种抗倒伏性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直立穗型与弯曲穗型粳稻的茎秆抗倒伏性能
        5.2.2 茎杆结构特征
    5.3 讨论
        5.3.1 水稻茎秆机械强度的影响因素
        5.3.2 直立穗型粳稻抗倒性
    5.4 结论
第六章 超高产水稻遗传基础的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分析
        6.2.1 沈农265/丽江新团黑谷的SSR标记连锁图
        6.2.2 沈农265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6.2.3 沈农265穗部和穗颈维管束性状的QTL分析
        6.2.4 沈农265基部伸长节间性状与机械强度的相关性和QTL分析
    6.3 讨论
        6.3.1 沈农265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6.3.2 沈农265穗部和穗颈维管束性状的QTL分析
        6.3.3 沈农265基部节间性状与机械强度的相关性和QTL分析
    6.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8)分蘖期冷水胁迫对寒地粳稻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低温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
        1.2.2 低温胁迫对水稻抗逆生理的影响
        1.2.3 低温胁迫对水稻光合特性的影响
        1.2.4 低温胁迫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调查与取样方法
        2.3.1 株高调查记录
        2.3.2 分蘖数调查记录
        2.3.3 根系形态与根系活力取样方法
        2.3.4 各生理指标取样方法
        2.3.5 内源激素与叶片超微结构取样方法
        2.3.6 叶绿素取样方法与光合参数调查
        2.3.7 叶片面积指数与干物重
        2.3.8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2.4 测定方法
        2.4.1 根系形态
        2.4.2 根系活力
        2.4.3 抗氧化系统及渗透调节物质
        2.4.4 内源激素
        2.4.5 叶绿素
        2.4.6 叶片超微结构
    2.5 计算方法
    2.6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分蘖期冷水胁迫对寒地粳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分蘖期冷水胁迫对寒地粳稻株高的影响
        3.1.2 分蘖期冷水胁迫对寒地粳稻分蘖动态变化的影响
        3.1.3 分蘖期冷水胁迫对寒地粳稻根系形态的影响
    3.2 分蘖期冷水胁迫对寒地粳稻抗逆生理的影响
        3.2.1 分蘖期冷水胁迫对寒地粳稻根系活力的影响
        3.2.2 分蘖期冷水胁迫对寒地粳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3.2.3 分蘖期冷水胁迫对寒地粳稻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3.2.4 分蘖期冷水胁迫对寒地粳稻光合特性的影响
    3.3 分蘖期冷水胁迫对寒地粳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3.1 分蘖期冷水胁迫对寒地粳地上部及根系的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3.2 分蘖期冷水胁迫对寒地粳稻茎鞘物质的输出率和贡献率的影响
        3.3.3 分蘖期冷水胁迫对寒地粳稻群体生长率的影响
    3.4 分蘖期冷水胁迫对寒地粳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4.1 分蘖期冷水胁迫对寒地粳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4.2 相关分析
4 讨论
    4.1 分蘖期冷水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分蘖期冷水胁迫对生理特性的影响
    4.3 分蘖期冷水胁迫对干物质转运积累及转运的影响
    4.4 分蘖期冷水胁迫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再生稻根芽萌发对母体营养与激素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再生稻生长发育研究进展
        2.2 再生稻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3 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杂交稻再生特性与产量表现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再生芽萌发动态
        2.2 头季稻收割后再生苗生长动态
        2.3 产量及构成
        2.4 再生率
        2.5 株高与产量、再生率的相关性
        2.6 头季稻与再生稻的生育期
        2.7 物质生产与分配
        2.8 米质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节位腋芽在自然母体条件下的再生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株高和穗长
        2.2 产量性状
        2.3 物质生产与分配特性
        2.4 内源激素含量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节位腋芽在节插离体条件下的再生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存活率与再生率
        2.2 株高和穗长
        2.3 产量性状
        2.4 物质生产与分配特性
        2.5 盆栽离体根长、根量和根系活力
        2.6 大田离体根系活力
        2.7 全氮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与转运
        2.8 离体条件下腋芽内源激素含量
        2.9 离体条件下根内源激素含量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不同节位腋芽在抹芽母体条件下的再生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株高和穗长
        2.2 成穗率
        2.3 产量性状
        2.4 物质生产与分配特性
        2.5 根系活力
        2.6 光合产物的转运
        2.7 粒叶比和比叶重
        2.8 全氮和碳水化合物转运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激素处理对不同节位腋芽再生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株高和穗长
        2.2 产量性状
        2.3 几种较好的激素浓度处理的再生稻产量及构成
        2.4 物质生产与分配特性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致谢
作者简介

(10)适应区域气候变化的双季稻高产群体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超高产栽培研究现状
        1.2.2 超高产栽培群体调控技术
        1.2.3 超高产栽培群体调控现存问题
    1.3 气候变化及其对水稻群体调控的新要求
        1.3.1 气候变化的特点
        1.3.2 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1.3.3 适应气候变化的水稻群体调控
    1.4 研究切入点、目的与意义及基本思路
        1.4.1 研究切入点和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稻生长期内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生产的可能影响
    前言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气象数据的来源与处理方法
        2.2.1 数据来源
        2.2.2 气象数据处理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双季稻播种育秧期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趋势及其气候倾向率
        2.3.2 双季稻移栽返青分蘖期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趋势及其气候倾向率
        2.3.3 双季稻孕穗期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趋势及其气候倾向率
        2.3.4 双季稻抽穗期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趋势及其气候倾向率
        2.3.5 双季稻灌浆成熟期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趋势及其气候倾向率
    2.4 讨论与小结
        2.4.1 区域内温度、光照、降水量等气候资源变化对双季早稻生产的可能影响
        2.4.2 区域内温度、光照、降水量等气候资源变化对双季晚稻生产的可能影响
        2.4.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区域气候变化下不同密度和栽插苗数的调控效果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田间试验地点
        3.2.2 试验材料
        3.2.3 田间试验设计
        3.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密度栽插苗数调控的早稻群体变化特征
        3.3.2 不同密度栽插苗数调控的晚稻群体变化特征
    3.4 讨论
        3.4.1 区域气候变化下不同密度和栽插苗数对早稻的调控效果
        3.4.2 区域气候变化下不同密度和栽插苗数对晚稻的调控效果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区域气候变化下不同氮肥和密度水平的调控效果
    4.1 前言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田间试验地点
        4.2.2 试验材料
        4.2.3 田间试验设计
        4.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氮肥和密度水平调控的早稻群体特征
        4.3.2 不同氮肥和密度水平调控的晚稻群体特征
        4.3.3 不同氮肥、密度水平和双季稻产量的回归分析
    4.4 讨论
        4.4.1 区域气候变化下不同氮肥和密度水平对早稻的调控效果
        4.4.2 区域气候变化下不同氮肥和密度水平对晚稻的调控效果
    4.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区域气候变化下不同施氮量和栽插苗数的调控效果
    5.1 前言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田间试验地点
        5.2.2 试验材料
        5.2.3 田间试验设计
        5.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施氮量、栽插苗数调控的早稻群体生长发育特性
        5.3.2 不同施氮量、栽插苗数调控的晚稻群体生长发育特性
        5.3.3 施氮量、栽插苗数和双季早晚稻产量的回归分析
    5.4 讨论
        5.4.1 区域气候变化下不同施氮量、栽插苗数对早稻群体调控的效果
        5.4.2 区域气候变化下不同施氮量、栽插苗数对晚稻群体调控的效果
    5.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
    6.1 全文结论
        6.1.1 长江中游地区双季早晚稻各生长期内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存在差异
        6.1.2 密度和栽插苗数调控能提高区域双季早晚稻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6.1.3 区域气候变化下氮密调控对的双季稻群体、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有明显效果
        6.1.4 依据双季稻农业气候变化特征,确定适宜施氮量和栽插苗数
        6.1.5 根据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稻气候变化特征,提出了该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双季早晚稻群体调控技术体系
    6.2 主要创新点
        6.2.1 对双季早晚稻各生育时期的农业气候资源变化趋势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探明了早晚稻各生育时期气候变化特征的差异
        6.2.2 提出了长江中游地区双季早晚稻适用气候变化的高产高效群体调控技术措施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6.3.1 应在区域内开展多个站点气候变化的研究,以期为群体调控提供更细分化的气候变化特征
        6.3.2 双季早晚稻适应气候变化模拟调控技术
        6.3.3 加强双季早晚稻适应区域气候变化生理和遗传特性的研究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低温对杂交水稻乳熟期剑叶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运输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低温对杂交水稻乳熟期剑叶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运输的影响[J]. 李平,王以柔,陈贻竹,刘鸿先. 植物学报, 1994(01)
  • [2]超级杂交稻光合作用及其同化产物运转分配特性研究[D]. 刘莉莉.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9)
  • [3]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水稻产量品质影响的生理机制研究[D]. 杨晓龙.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4]灌浆结实期温度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J]. 龚金龙,张洪程,胡雅杰,龙厚元,常勇,王艳,邢志鹏,霍中洋. 生态学杂志, 2013(02)
  • [5]覆膜旱植对超级杂交稻冠层生理生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 张玉烛. 湖南农业大学, 2011(07)
  • [6]属间远缘杂交新型水稻灌浆成熟期冠层叶片光合产物分配去向[J]. 唐建军. 核农学报, 1997(04)
  • [7]水稻超高产品种的生理特性及遗传基础[D]. 张喜娟. 沈阳农业大学, 2009(12)
  • [8]分蘖期冷水胁迫对寒地粳稻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 王喆.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9]再生稻根芽萌发对母体营养与激素的响应[D]. 黄新杰. 湖南农业大学, 2012(11)
  • [10]适应区域气候变化的双季稻高产群体调控技术研究[D]. 刘文祥.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低温对乳成熟期杂交稻旗叶光合作用及光合产物转运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