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92年法国激光工业看好(论文文献综述)
高洁[1](2021)在《基于文化视角的中西文化遗产管理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从文化的视角出发,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比了中西方文化遗产管理的异同,对中西方各自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文化遗产管理进行了梳理。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比中西方遗产管理的异同,通过比较来更好的认识自身,并探索可以借鉴的经验;二是将文化理论和跨文化理论应用在文化遗产管理的各个层面,尝试分析遗产所体现的文化价值以及传统文化对遗产管理的深层影响。中西文化遗产管理的比较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比较分为静态对比和动态对比,即中西方管理体系的静态对比和遗产管理中出现的跨文化交流;纵向对比即对比中西方遗产管理的发展阶段。遗产管理的横向比较从主体——利益相关者、客体一—文化遗产和介体——管理体制三个部分展开。西方是个宽泛的概念,从遗产管理的实践角度来看,这里的西方主要指西方的文化源头一—欧洲。在研究中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比较研究、跨文化研究和案例研究等方法。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中西遗产管理发展阶段的比较,即纵向比较。欧洲的保护思想演变主要围绕“修复”一词展开,不同的修复原则和手段反映了每个时代人们对遗产价值的不同理解。保护中的“价值理性”关注“为何保护”,而“工具理性”关注“如何保护”,这两者构成了对立又统一的整体。中国的遗产保护与管理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价值由谁决定?西方成熟的保护理念是否具有本土适应性?要解决这些问题都必须从根源入手,既要了解遗产的传统文化价值,也要了解遗产对当代人的价值。案例部分以西班牙世界遗产为例,西班牙的遗产保护与管理因社会制度等原因曾落后于英美意等国,也曾经历过因保护理念变化而造成破坏的问题。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独特性和多元化上与中国具有相似性,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中国的遗产保护开始较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申报世界遗产所带来的巨大效益的影响,遗产保护与管理的理论也迅速发展起来。我国的遗产保护理论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理论的影响和制约,还需探索真正适合于中国的遗产发展之路。第二章是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在建筑遗产中的体现。本章以建筑遗产为例,说明了不同材质与风格的建筑遗产所反映出的文化特征和核心价值。西方建筑以石材为主,风格雄壮威严;中国建筑以木材为主,显得纤细灵动,遗产建筑本体的差异性体现出中西传统文化的不同精神内核。中西管理思想也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本身就是治国安邦的理论,可以被称作“管理型思想”。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儒家文化不断糅合其他文化特质,成为多个朝代管理大一统帝国的有效手段,这些管理思想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西方的管理思想起初是“见物不见人”的,没有将人的价值作为管理的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也开始将管理中的人看作是复杂的个体,更接近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到了现代这个紧密相连的全球化时代,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日益显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拿来比较,但不存在统一的价值体系,文化不会向着同一个方向进化,只会在各自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并存是发展的趋势,文化交流与互补必定会对世界的发展有所助益。第三章是中西文化遗产管理体制比较。管理体制是遗产管理中的介体,连接起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遗产。在中国遗产事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遗产地过度商业化、真实性受损、文化认同缺失、利益相关者的矛盾以及对世界遗产的过度利用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遗产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因此体制问题一直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焦点。我国的遗产管理体制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多种管理经营模式应运而生,但总体上还是以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为主。同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目标仍是发展的主要目标,由此导致了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在遗产价值认知方面,管理者和民众的遗产保护意识尚需培养。在管理模式、资金来源、保护和管理的多元化参与等方面可以借鉴西方的经验。遗产管理和旅游管理关系密切,相互交融,由于遗产也可以被看作是资源,如何合理利用遗产资源,避免空置和过度利用两个极端,是每个遗产地都要平衡的问题。第四章是中西文化遗产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比较研究。利益相关者是遗产管理中的主体,包括管理者、保护者、经营者、社区居民、遗产旅游者、非政府组织、社会大众等。管理者与保护者有时是一体的,有时是多个主体,在我国政府是遗产管理责任的主要承担着者,但也不应忽视保护专家的作用。遗产经营者与遗产地居民是一对具有互动关系的主体,二者利益关系的平衡与否直接影响到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遗产旅游者是受到各方关注的群体,中西方遗产旅游者在看待遗产价值和审美文化方面都存在差异,特别是在对真实性的追求上差异更为显着。如何平衡旅游业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关系也是中西方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遗产地旅游活动中的各种关系都是围绕旅游者展开的,管理者、经营者和参与到景区经营中的社区居民往往会以旅游者的需求为目标。但遗产景区有其特殊性,它还担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任务,如果完全迎合大众游客的需求,遗产景区难以发挥它的全部功能。提升旅游的文化和精神层次,是现代文化和遗产旅游的发展方向。遗产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只有找到这些关系之间的平衡才能做到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第五、六、七章为案例研究。第五章比较了遗产活化和遗产数字化管理的中西理论与实践。“活化”是指对遗产的物质层面和价值层面所体现的文化加以“诠释—融合—重构”的过程。遗产的数字化既是主动迎合了时代的发展,也是为了应对社会的改变而必须做出的选择。由于信息时代和互联网的发展,我国与西方在数字化方面的发展齐头并进,并在应用领域超越了西方。故宫在遗产活化和数字化方面做出了许多创新性的实践,收获了正向的社会反馈,这些经验也被其他文化机构所借鉴,对推广和传承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西方研究关注的焦点是数字化、新媒体和社交网络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讨论了技术发展与文化变革的关系。一些学者对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快速发展抱有谨慎的态度,反对技术决定论,认为工具应当为人的目的服务。遗产活化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其基本方式都是要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入了解之后,解码“文化基因”,然后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连接,给人以怀旧的体验或对文化的共鸣。第六章讨论了历史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比较了西班牙的圣地亚哥古城与曲阜。这两处遗产都是各自国家的文化圣地,如何解决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是它们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世代生活在历史城镇中的居民是那里的主人,历史城镇也是最能体现利益相关者关系的遗产,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其中的关键问题。曲阜和圣地亚哥古城同属于“文化圣地”,历史城镇常见的商业化倾向可能会削弱其神圣性和文化价值,也可能会出现“创造性破坏”的情况。历史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基于文化的解决方案,除了要注重物质遗产的保护,还要重视遗产的价值和文化符号,关注遗产地的地格和历史文化背景。同时,保护传统和现代发展之间需要找到平衡,要考虑到住房、人口、就业、商业、环境、社区融合与文化认同等因素。未来曲阜的发展还要理清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找到阻碍发展的症结,从而将更好的阐释和发扬儒家文化。第七章比较了两条文化线路遗产,分别是丝绸之路和朝圣之路。文化线路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中较新的一类,它突破了过去以点状为主的类型特征,在空间上做了延伸。同时也扩展了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避免了文化脉络的割裂,丰富了遗产参观者的活动内容与体验。这类遗产具有流动性和跨文化交流的特征,在管理上更是涉及到跨国的遗产管理,可以借鉴国际管理的经验。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多地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旅游经济的表现优于宏观经济发展,旅游业在这些国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为突出,旅游减贫、带动就业等作用需进一步引导、扶持和彰显,文化旅游能够对丝绸之路的复兴发挥重要作用。创新点在于:首先,在研究视角方面,从文化的视角对遗产管理进行研究,是一个比较新的切入点。文化遗产不是无本之木,它的存在本身就代表了文化的传承,因此也要用延续的眼光去看待遗产,把文化遗产放置在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去理解和管理。其次,在研究思路与内容上,对比了两个空间——中国与西方,梳理了两个方向——横向与纵向,分析了三个组成部分——遗产管理的主体、客体和介体。在案例部分探讨了三类具有遗产管理领域代表性和前沿性的文化遗产。第三,在研究方法上,采取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了历史学、文化比较学、国际管理学、旅游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运用了文化与跨文化的理论,讨论了中西差异和经验借鉴,也探索了我国文化遗产的国际化之路。文化遗产是由一代又一代人选择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的价值既取决于历史,也取决于当代和未来。目前我国文化遗产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遗产除经济价值之外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了解西方遗产的发展道路和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身,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更要从本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文化遗产事业可以促进社会文化的良性发展,进而使我国的文化遗产“走出去”,推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杨柳[2](2021)在《用于平板波导的体全息光栅制作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全息光栅(Volume Holographic Grating,VHG)因具有衍射效率高、制备简单、噪声低、分辨率高等优点已经被广泛用于波导显示、移动导航等领域。近年来,随着我国在科技军事等方面的高速发展,对头盔显示器、AR等显示系统的各项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VHG作为整个显示系统最核心的光学元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可以实现入射光线的耦入和耦出功能,结合体全息光栅的衍射特性和波导内部的全反射特性,可在平板波导显示系统中得到高质量、大出瞳的图像输出。为了解决平板波导传输过程中衍射效率较低的问题,本文从提高VHG衍射效率出发,分别开展了理论计算、仿真模拟及样片制备的研究,这对于进一步拓展全息光学元件的应用范围具备重要的意义。首先从平板波导显示系统体全息光栅的原理进行展开,对具备衍射特性的光栅结构进行理论分析与计算。简单阐述了 VHG的记录与再现过程、Kogelnik耦合波理论,然后利用Matlab分别计算得到了反射型、透射型体全息光栅元件的衍射特性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折射率调制度Δn和光栅厚度d是决定体全息光栅衍射效率的重要性因素。分析可知,透射型体全息光栅在一定膜层厚度内衍射效率呈正弦型曲线,存在波峰、波谷值,反射型呈类似对数型曲线,当光栅厚度达到一定值时衍射效率达到100%且此时不再变化,因此反射型体全息光栅更易制备、且实际应用范围更广。其次通过时域有限差分法设计了可在平板波导显示系统中实现光束耦入/耦出的反射型体全息光栅,分别分析了不同高度、折射率调制度、周期变化对其一级衍射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具备折射率调制的反射型体全息光栅,通过不断优化其结构参数可使衍射效率不断提高,从而提升平板波导显示系统中物信息的传输效率,此模拟计算方法也为后期反射型体全息光栅的制备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在理论设计和仿真优化的前提下,最后本文采用了感光性能好、分辨率高的重铬酸盐明胶(Dichromated Gelatin,DCG)作为全息记录介质,制备了具有折射率调制度的反射型体全息光栅。根据实验条件搭建了记录波长为442nm的非对称反射式全息曝光光路,对经曝光、后处理工艺后得到的实验样片的衍射效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控制DCG全息干板的制备、记录条件、曝光时间以及水洗、脱水等后处理工艺,可得到衍射性能接近理论设计的反射式VHG。采用分光光度计测量了-1级衍射光强和入射光强,在再现波长为632.8nm时衍射效率最高可达到61.8%,且验证结果表明制备的反射式体全息光栅可在平板波导内传输,该工艺为显示系统全息光学元件的制备提供了实际指导。
徐勇杰[3](2021)在《关于《华为没有成功,只有成长:任正非传》的汉韩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
刘佳兴[4](2021)在《光生物反应器LED光源的布局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人们对绿色能源的研究越来越多,微藻作为一种很有潜力的绿色能源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在众多的培养微藻培养方式中,光生物反应器有着独特的优势。光生物反应器能够很好的控制微藻的培养环境,如温度、PH值等。随着LED技术的发展,LED被广泛应用于照明、投影、园艺等等。因LED的诸多优势使得LED在光生物反应器中的使用成为趋势。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因为LED之间的间距不同、照射平面的大小不同等原因使得LED在照射平面内的光照强度并不均匀,致使微藻培养的质量不能得到保障,并且在培养如雨生红球藻的过程中需要对藻液进行持续的高光照胁迫积累虾青素,这也使得对LED有效散热的研究成为必要。本文主要是使用改进后的PSO算法对LED阵列的间距进行优化,改善LED阵列的光照强度均匀性。经过实验得到并通过仿真和实际实验进行验证。并且实验研究了LED的结温同铝基板尺寸、LED间距的关系,为LED的热管理设计提供了方向。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介绍了用于微藻培养的光生物反应器,LED的发展历史,LED光照均匀性不同领域内的研究现状,确定了适合应用在光生物反应器中的研究方法。其次介绍了LED相关的知识,包括LED的结构、发光原理、相关的照明术语包括光通量等。以及LED相关的热特性知识,包括LED产生结温的原因、结温对LED的影响、降低结温的办法。介绍了LED热阻的概念、简单的LED热阻模型。对本次课题研究使用的LED进行热特性实验,研究了LED电压和光通量、结温、发光效率之间的关系,实验得到LED的最佳工作条件,为LED阵列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接着从单颗LED的光照模型推导出n颗LED在照射平面的光照强度的平均值表达式,以及光照强度标准差;并以光照强度标准差作为评价函数使用改进的PSO算法对LED间距进行优化。并将优化后的阵列使用光学软件Trace Pro进行光照强度均匀性的仿真同对比阵列的均匀性进行比较。最后对优化后的LED阵列进行实验验证,并实验探究不同铝基板尺寸、LED之间的间距不同对LED工作结温的影响。经过算法优化设计的LED阵列光照强度均匀性优于对比阵列的光照强度均匀性,且相关的LED热特性实验也为LED设备的散热处理提供了方向。
杨震,枫月[5](2020)在《大型液化天然气船 LNG船,你了解多少?》文中研究说明天然气作为21世纪最热门的清洁能源之一,其未来市场一直被看好。世界正面临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在未来的海洋上,越来越多的大型液化天然气船将航行其中,为人类社会"打气加油"。自从中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以来,走向海洋强国的步伐日益加快。造船业作为现代工业的集大成者,被誉为"综合工业之冠"。
白春禄[6](2020)在《管式轴向入口旋流预脱水器的设计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油田开采年限的逐渐增加,采出液的含水率逐年攀增,开采成本显着提高。常规集输处理工艺难以应对这种高含水局面,为实现节能降耗、同时保证原油稳产或上产,油井采出液高效预分水是解决高含水时期油田集输处理瓶颈难题的有效方案。利用超重力作用的油水旋流分离技术因具有分离效率高、结构紧凑等优点而在油井采出液预分水方面颇受青睐,也为条件更为严苛的海洋油气集输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系统总结了迄今国内外各种油井采出液预分水技术与设备,以液液旋流分离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管式轴向入口旋流预脱水器的设计方法。通过理论计算,完成了管式轴向入口旋流预脱水器起旋区、稳旋区和分离区等主体结构设计以及入口、叶片载体等附属结构设计;重点讨论了三种静态起旋叶片的结构设计,最后初步确定了室内样机的结构尺寸和工程样机的结构形式。为了验证设计方法和结构方案的可行性,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数值模拟对管式轴向入口旋流预脱水器的内部流场和油水分离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讨论。结果表明,旋流预脱水器内形成了稳定的旋流流动,满足设计要求。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RSM)对设备主体结构进行了全因素、多目标优化设计,得到了最优结构参数组合;预测了操作参数对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为室内实验研究奠定基础。基于数值模拟优化结果,设计了处理量为1.00m3/h的管式轴向入口旋流预脱水器室内实验样机,开展了系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旋流预脱水器处理含水率为60%-90%的模拟采出液时,在保证水出口处的含油浓度低于1000mg/L的前提下,分水率可达50%以上;通过不同静态起旋叶片的对比实验,证明圆弧叶片能有效提高分离效率,增强操作弹性;与常规切向入口水力旋流器相比,管式轴向入口旋流预脱水器在提高分离效率、促进油滴粒径增大、降低设备能耗方面表现较好,在操作可控性方面也有一定提升。从能够达到的最佳性能指标参数来看,当处理含水率为90%、处理量为1.00m3/h的模拟采出液且最佳分流比为0.45时,管式轴向入口旋流预脱水器的分水率可高达62.9%,且水出口处的含油浓度可降低至432.8mg/L。以室内实验研究结果为依据,通过理论设计和相似放大设计两种方法,完成了处理量为10.0m3/h的工程样机设计。CFD数值模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案所设计工程样机的分离效率相差不大,但相似放大设计能有效降低设计成本、缩短设计周期,在系列化产品设计时准确便捷。在完成了多管并联布置、罐体封头等辅助性设计后,外委加工了集来流混合、旋流分离、取样化验等于一体的工程样机撬装结构。论文完成了管式轴向入口旋流预脱水器自主设计研发的前期基础性工作,为高含水油井采出液的高效预分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
尹恒[7](2020)在《基于液晶微流体自组装效应的光控可调光栅》文中认为光栅是一种由大量等宽等间距的平行狭缝构成的光学器件,在光谱测量、光计算以及光学信息处理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但传统光栅母版不仅造价昂贵,需要机械刻划,且周期相位角度固定单一,无法实现高精度光束偏转。近年来,液晶光栅凭借其驱动电压低、功耗小、重量轻、体积小、衍射特性可调等无可比拟的优点,逐渐成为光栅器件的研究热门。本文基于微流体自组装效应,利用光控取向技术制备了可在光场、电场、手性浓度场和热场等多种可控场下调节的液晶光栅。利用正交偏光显微镜与CCD对这种多场可调液晶光栅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观察与记录,并通过光栅衍射光路对其衍射效应进行了观测和分析。我们首先搭建了两束正交圆偏振的457nm激光干涉全息光路,对含有光取向层的液晶盒进行曝光。通过一种名叫亮黄(BY,brilliant yellow)染料的光取向材料,在液晶盒内表面形成相位周期取向膜。其次我们利用棒状液晶1008与手性材料S811进行不同浓度的掺杂,制备了不同浓度场的混合液晶材料,并分别将不同浓度掺杂的混液晶灌入统一配置的光取向液晶盒。最后利用液晶材料的自组装特性,在液晶盒内形成液晶光栅。通过控制单一变量,我们对比分析和研究了这种液晶光栅在不同频率交流电场下驱动到阈值的微结构形貌与衍射特性,在不同光场配置下的光栅结构区别,在不同浓度场以下形成的微结构形貌与衍射特性的变化。研究发现,这种液晶光栅遵循光场诱导自组装周期结构的同时,也会产生电场驱动的微周期畴结构,周期大小随电场频率的增大而减小,且在高频会出现第二套模式。此外,随着手性和温度对液晶螺距P0的调节,这种微周期畴会产生角度接近180°的变化。基于微流体自组装效应的多场可调光栅拥有着稳定的可控条件,且在外场下其光栅形貌也灵活多变,有望在光通信与光信息处理等领域有更多的应用。通过对其外场条件的研究分析,也对将来更好地制备和完善这种液晶光栅器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周少妍[8](2020)在《认知负荷模式下汉英模拟交传记忆困难及应对策略实践报告 ——以公共课《认识武汉·大国工业》为例》文中认为武汉,作为我国中部中心城市,从国家老工业基地向国家先进制造业迈进。公开课《认识武汉·大国工业》贯彻教育部“课程思政”行动计划,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城市独特魅力与“工业大国”的转型决心。因此,本报告选取公开课中的三章课程内容为语料,旨在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城市工业发展,展现中国的经济实力,促进经济合作与交流。本次口译实践发现的主要问题为记忆方面的困难,分为原语专业知识记忆障碍,笔记记忆混乱,听辨记忆信息缺失,心理焦虑和字幕影响等。通过对认知负荷模式中理解、记忆和产出等认知活动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合理分配负荷,包括充分准备专业知识,完善笔记系统,调节心理压力等。通过本篇实践报告,译者发现记忆困难问题归根结底是认知负荷问题。因此,提升口译综合能力保证各项负荷不超载至关重要。同时,对于记忆方面的原因分析与解决策略也是提高口译质量的关键。希望本文对交传中记忆策略的相关研究及实践运用提供一些启示。
张新昕[9](2020)在《“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时代人们生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长开始逐步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子女教育中,这在艺术特长学习中表现尤为突出,大量儿童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始学习除了学校以外的艺术特长课。钢琴作为音乐器乐中的基础,在走入中国的一百年时间里也逐渐成为了家庭教育选择的热点项目。很多母亲疯狂地对子女展开钢琴艺术教育,使这项原本应该是陶冶性情的、带给儿童轻松愉悦之感的艺术,非但未给儿童带来快乐,却由于选择权的缺失以及枯燥的训练方式反而使大部分的儿童丧失了学习艺术的兴趣,甚至从最初的喜爱发展到到厌恶,排斥弹钢琴,最终和艺术学习渐行渐远。本研究以“质”的研究方法,选取八组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展现关于家长特别是母亲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的行为决策过程。母亲的思想来自于成长背景、受教育程度、家庭自然状况、夫妻关系以及社会对于儿童各项特长的考量等等。母亲对于儿童学习过程的态度、参与儿童学习过程的行动对于儿童学习效果的关联与影响,母亲的教育行动对儿童成长所产生的反应、效果等,这些都是本研究要着重关注的问题。虽为众多个体的决策行为却往往能显现出共同趋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凸显不仅受到母亲行动复杂心理的影响,也受到社会人才需求、母亲文化、家庭经济、等众多的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影响着母亲的教育决策、教育行动以及儿童学习效果,深入探究之正是本研究的着力之处,而这些也恰恰是通过量化研究方式不易获取的信息。由于质化研究方法所限,本研究不奢求推广性,仅尽量还原几位母亲和儿童在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的真实状态与矛盾冲突。本研究结果倘若使琴童的家长们能稍稍停下脚步,整理对照反思一下镜像内的自己,能够认识自己教育决策行为对于儿童钢琴学习效果的种种影响;能够引起对母亲文化之于儿童学习过程的影响的关注,本研究就求之不得矣。本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一章——五章、反思和结语组成。引言包括选题缘由、本研究关注研究的问题、对相应文献的梳理、本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意义。第一章包括本研究的研究设计、研究过程以及对研究者的反思。第二章主要是对八名儿童以及他们的家庭、家庭成员进行背景性介绍以及该研究问题的背景介绍。第三章主要是对儿童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母亲的行动生成“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的两种样态形式进行探究,其中包括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定义的探究以及形成决策形成中两种样态放任背景因素梳理;从母亲教育行动的背景以及决策的意识根源入手,对其社会身份和自我身份进行定位分析解读。第四章侧重通过对于行动者们进行观察,描述关于生成“坚持到底”样态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行动以及其心理导向,挖掘出行动者的真实想法;以儿童的角度,呈现其被动行动之后的行动语言反应,折射儿童对于钢琴学习过程的心理活动及其成长。第五章侧重通过描述关于生成“半途而废”样态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行动以及其心理导向,透视其最本原的观念和心理样态;通过对短期型家庭教育的阻力进行分析,呈现此样态下儿童的心路历程。反思部分则是通过反思八组家庭的母亲在儿童钢琴艺术教育过程如何决策和心理变化,分析并挖掘两种样态下教育行动结果的深层根因。无论是对于想要子女学习学习钢琴的家长还是家中子女正在学习的家长起到照镜子的作用,警醒教育者深入思考家庭教育中成年思想和行动导向下产生的教育决策及其影响。结语部分通过正文的深描和分析,归纳出本研究的几点发现,一是母亲在家庭教育决策中的主导地位及其影响;二是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三是母亲文化作用被质疑。同时再次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对照系统相对缺失、研究对象的异源忽视、收集和分析资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等方面的不足进行反思,以便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改善。
郭艳民[10](2020)在《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与现实路径》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体育发展面临着新的任务和要求,不断推进体育新改革,积极为我国社会发展服务,发挥多元价值成为了新时代体育发展的基本内涵。竞技体育竞赛作为发展体育的重要组成形式,以其超强的影响力和杠杆效应为我国竞技体育优异成绩的取得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也暴露出其市场化、社会化不足、竞赛质量不高等的许多问题,以及基于新时代下体育发展发挥多元价值的要求,推动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已成为发展趋势。因此,本文对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和现实路径进行研究,以满足新时代体育发展要求,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竞赛发展,丰富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发展历程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其次,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究了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的发展要求和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各价值导向构建了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路径。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经历了初创和基础发展、改革探索、改革深入以及转型升级和全面发展的4个阶段,并表现出金牌导向下的奥运战略目标、行政手段下的政府集中管理、奥运为中心下的物质制度保障以及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下的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发展特征。2.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发展要求是:稳固我国竞技实力,确保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的优异成绩;注重竞赛质量,把握竞赛协调、开放、可持续、法治化发展。3.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竞赛行政垄断现象突出;市场化开发程度低;赛风赛纪不严;全运奥运战略冲突;体育系统、社会系统、教育系统衔接不紧密;竞赛发展自主性不强。4.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主要包括:以人为本的价值先导;助推奥运争光计划,实现为国争光;促进体育强国建设,实现全面发展;助推健康中国战略,带动全民健身;打造生态体育赛事,实现绿色、人文、科技的竞赛。5.基于不同价值导向构建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现实路径:(1)助推奥运争光计划——改革综合性和单项竞赛赛制,进行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以及落后项目的合理布局;推动竞赛多主体协作,实现竞赛市场化,抓好赛风赛纪建设,发挥竞赛的育人、精神文化等功能。(2)助推体育强国建设——竞技竞赛引领全民健身;开发体育赛事市场,打造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形成完整竞赛产业链;实现现代化竞赛,构建金字塔式竞赛梯队,发展职业联赛,积极做好奥运备战。发扬竞赛体育精神,培育项目文化;落实竞赛法治,推动竞赛放管服,加强竞赛执法。(3)助推健康中国战略——大力开展新兴体育竞赛、学校竞赛、群众基础性竞赛,加强社会参与力量,鼓励、吸引群众参与竞赛;增加竞赛亲民性、透明性,扩大竞赛影响。(4)助推生态体育赛事——打造绿色环保、遵循竞赛规律、符合竞赛伦理的绿色竞赛;形成具有文化传承、传播文化教育、社会正向教育的人文竞赛;在赛事运营、竞赛执裁、竞赛服务中加入科技元素,打造科技竞赛。
二、1992年法国激光工业看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2年法国激光工业看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化视角的中西文化遗产管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四节 相关理论 |
一、文化遗产价值判定标准 |
二、文化遗产活化理论 |
三、真实性理论 |
四、文化认同理论 |
五、跨文化理论 |
第一章 中西遗产管理的发展阶段比较 |
第一节 欧洲遗产理论的发展阶段 |
一、古典时期(17世纪前) |
二、17世纪至19世纪初期 |
三、19世纪初期至19世纪90年代 |
四、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中后期 |
五、现代修复理论(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 |
六、遗产保护与管理中常用词词义辨析 |
第二节 西班牙遗产管理的发展阶段 |
一、早期的修复实践(19世纪以前) |
二、19世纪的保护实践 |
三、20世纪的遗产保护与管理 |
第三节 中国遗产管理的发展阶段 |
一、中国传统的修复实践(20世纪之前) |
二、现代遗产管理的萌芽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 |
三、停滞期与摸索期(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 |
四、现代遗产管理的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
第四节 中西遗产管理发展阶段的比较 |
一、英法遗产管理的比较 |
二、中西遗产管理发展阶段中体现出的文化差异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在遗产管理中的体现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遗产及管理思想中的体现 |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维度 |
二、中国建筑遗产的文化特征 |
三、中国的管理文化 |
第二节 西方传统文化在建筑遗产及管理思想中的体现 |
一、西方传统文化的四个维度 |
二、西方建筑遗产的文化特征 |
三、西方的管理文化 |
第三节 中西方建筑遗产特征及管理思想比较 |
一、中西传统文化四个维度的比较 |
二、中西建筑遗产的文化特征比较 |
三、中西方管理文化的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西文化遗产管理体制比较 |
第一节 中国遗产管理体制 |
一、我国遗产管理体制 |
二、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
三、我国遗产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四、我国遗产管理的法律框架 |
第二节 西方遗产管理体制 |
一、西方国家的遗产管理体制 |
二、“以价值为导向”的管理方法 |
三、文化遗产的效益评价 |
四、国际遗产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框架 |
第三节 西班牙遗产管理体制 |
一、西班牙遗产保护机构 |
二、西班牙遗产管理的法律框架 |
三、西班牙的特色保护措施 |
第四节 中西遗产管理体制的比较与借鉴 |
一、中西遗产管理法律框架的比较 |
二、国际遗产管理理念的本土化问题 |
三、中西遗产管理体制的比较 |
四、西方管理体制的借鉴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西文化遗产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比较 |
第一节 文化遗产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概述 |
一、遗产管理者与保护者 |
二、遗产经营者 |
三、遗产地社区居民 |
四、遗产旅游者 |
五、非政府组织 |
六、社会大众 |
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
第二节 中西文化遗产管理者与保护者的比较 |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 |
二、保护与科学的关系 |
第三节 中西文化遗产经营者与社区居民的比较 |
一、遗产经营者比较 |
二、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比较 |
三、社区居民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
第四节 中西文化遗产旅游者的比较 |
一、中西方旅游者对真实性的追求差异 |
二、中西方旅游者的审美差异 |
三、遗产旅游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
四、遗产旅游对遗产地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故宫与西方博物馆:遗产活化与数字化管理比较 |
第一节 案例部分的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一、世界文化遗产 |
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 |
三、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
四、全球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 |
五、中国与西班牙世界文化遗产概况 |
第二节 故宫博物院的遗产活化与数字化管理 |
一、故宫概况 |
二、故宫的遗产活化实践 |
三、故宫的遗产数字化实践 |
第三节 阿尔罕布拉宫的遗产活化与西方博物馆的数字化管理 |
一、阿尔罕布拉宫概况 |
二、阿尔罕布拉宫的遗产利用 |
三、西方遗产数字化研究 |
第四节 中西遗产活化与数字化管理比较 |
一、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 |
二、博物馆的体验方式 |
三、博物馆的创新之道 |
四、遗产活化的发展方向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曲阜与圣地亚哥古城:历史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比较 |
第一节 曲阜“三孔”及其遗产价值 |
一、曲阜的历史变化 |
二、曲阜的遗产价值 |
三、曲阜的城市发展演变 |
第二节 圣地亚哥古城的改造经验 |
一、圣地亚哥的古城与新城 |
二、圣地亚哥城市改造的经验 |
第三节 历史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经验借鉴 |
一、“圣地”类遗产的管理 |
二、历史城镇的商业化问题 |
三、两处圣地管理的异同 |
四、历史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借鉴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丝绸之路与朝圣之路:文化线路遗产的开发与管理比较 |
第一节 文化线路遗产 |
一、文化线路遗产的提出 |
二、文化线路遗产的价值 |
三、线性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 |
第二节 丝绸之路的发展 |
一、丝绸之路概况 |
二、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 |
第三节 朝圣之路的发展 |
一、朝圣之路概况 |
二、朝圣之路的发展经验 |
第四节 欧洲的文化线路体系 |
一、文化线路认定 |
二、管理体系 |
三、财政制度 |
第五节 文化线路遗产的发展与管理比较 |
一、“欧洲文化线路”的管理经验借鉴 |
二、西班牙朝圣之路的发展经验借鉴 |
三、我国发展文化线路遗产的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基于文化视角的发现 |
二、西方遗产管理体制借鉴 |
三、案例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用于平板波导的体全息光栅制作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平板波导设计研究进展 |
1.2.2 体全息光栅制作研究进展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体全息光栅的基础理论 |
2.1 平板波导的传输原理 |
2.2 体全息光栅的记录与再现原理 |
2.2.1 波前记录过程 |
2.2.2 波前再现过程 |
2.3 体全息光栅的Kogelnik耦合波理论 |
2.4 体全息光栅衍射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FDTD的反射型体全息光栅模拟分析 |
3.1 时域有限差分法 |
3.2 FDTD仿真设计模型 |
3.3 反射型体全息光栅的衍射特性 |
3.3.1 理论与FDTD模拟对比分析 |
3.3.2 光栅周期变化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用于平板波导的体全息光栅制作研究 |
4.1 记录介质选择与全息干板制备 |
4.1.1 记录介质的选择 |
4.1.2 全息干板的制备 |
4.1.3 厚度均匀性测量 |
4.2 反射型体全息光栅的光路设计及搭建 |
4.3 反射型体全息光栅的记录及后处理工艺 |
4.3.1 曝光记录 |
4.3.2 后处理工艺 |
4.4 本章小结 |
5 体全息光栅影响因素分析及平板波导验证 |
5.1 反射型体全息光栅影响因素分析 |
5.1.1 涂胶厚度与曝光时间影响分析 |
5.1.2 折射率调制度影响分析 |
5.1.3 后处理工艺影响分析 |
5.2 平板波导验证实验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4)光生物反应器LED光源的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意义 |
1.2 LED应用现状及分析 |
1.2.1 LED发展历史 |
1.2.2 LED的广泛应用 |
1.2.3 对于LED均匀性的研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LED基础知识及热特性 |
2.1 LED结构原理及光学理论知识 |
2.1.1 LED的结构 |
2.1.2 LED的发光原理 |
2.1.3 LED相关照明术语 |
2.2 LED热特性原理 |
2.2.1 LED结温产生的原因 |
2.2.2 结温对LED的影响 |
2.2.3 降低结温的途径 |
2.3 LED光源热设计 |
2.4 本次课题研究使用设备介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光源布局优化研究 |
3.1 LED光照模型 |
3.1.1 单颗LED光照模型 |
3.1.2 多颗LED光照模型 |
3.2 光照强度 |
3.2.1 光照强度的三种度量 |
3.2.2 光照强度均匀性的测定 |
3.3 PSO算法设计 |
3.3.1 经典PSO算法设计 |
3.3.2 改进的PSO算法 |
3.4 算法优化结果及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ED热特性研究 |
4.1 LED热分析 |
4.1.1 LED热阻的概念 |
4.1.2 LED热阻模型 |
4.2 LED热特性实验 |
4.2.1 实验介绍 |
4.2.2 热特性相关实验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LED光源布局研究实例 |
5.1 LED设备光照强度均匀性实验 |
5.1.1 LED设备介绍 |
5.1.2 实验介绍 |
5.1.3 结果分析 |
5.2 LED设备热特性实验 |
5.2.1 实验介绍 |
5.2.2 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6)管式轴向入口旋流预脱水器的设计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油水分离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重力式分离技术与设备 |
1.2.2 超重力式分离技术与设备 |
1.2.3 组合式分离技术与设备 |
1.2.4 小结 |
1.3 液液静态水力旋流器的研究进展 |
1.3.1 水力旋流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分类 |
1.3.2 水力旋流器在油田的分类应用研究情况 |
1.3.3 水力旋流器的工程放大设计研究 |
1.3.4 静态水力旋流器的研究方法及进展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管式轴向入口旋流预脱水器的初步设计研究 |
2.1 管式轴向入口旋流预脱水器主体结构设计 |
2.1.1 管式轴向入口旋流预脱水器主体结构设计方法 |
2.1.2 管式轴向入口旋流预脱水器主体结构设计 |
2.2 管式轴向入口旋流预脱水器静态起旋叶片设计 |
2.2.1 静态起旋叶片概述 |
2.2.2 静态起旋叶片设计 |
2.3 管式轴向入口旋流预脱水器入口形式设计 |
2.4 管式轴向入口旋流预脱水器叶片载体设计 |
2.5 室内样机与工程样机的初步结构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室内样机的数值模拟优化设计研究 |
3.1 CFD数值模拟方法的建立 |
3.1.1 三维建模及网格划分 |
3.1.2 Fluent数值模拟方法 |
3.1.3 网格独立性验证、计算时长的确定 |
3.1.4 数值模拟性能评价方法 |
3.1.5 设计方法可靠性验证 |
3.2 不同静态起旋叶片下旋流预脱水器的数值模拟研究 |
3.2.1 内部流场分析 |
3.2.2 截面分离(混合)程度分析 |
3.3 室内样机的全因素、多目标结构优化 |
3.3.1 响应曲面法(RSM)概述 |
3.3.2 CCD试验设计 |
3.3.3 试验结果数据分析 |
3.3.4 基于RSM的多目标优化设计 |
3.4 操作参数和物性参数对分离特性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管式轴向入口旋流预脱水器样机的室内实验研究 |
4.1 室内实验平台的设计搭建 |
4.1.1 室内实验工艺流程与实验方法 |
4.1.2 性能评价指标 |
4.2 室内实验测试分析方法 |
4.2.1 含油浓度测量方法与仪器 |
4.2.2 样品萃取方法 |
4.2.3 油滴粒径测量方法 |
4.3 不同静态起旋叶片分离性能的验证分析 |
4.3.1 油滴粒径分析 |
4.3.2 压降(比)对比分析 |
4.3.3 分离性能对比分析 |
4.3.4 性能崩溃点分析 |
4.3.5 工况可操作区间对比分析 |
4.4 两种不同入口旋流器分离性能对比研究 |
4.4.1 两种不同入口旋流器结构参数描述 |
4.4.2 油滴粒径分析 |
4.4.3 分流比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
4.4.4 分流比对压降的影响 |
4.5 操作参数和物性参数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
4.5.1 操作参数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
4.5.2 物性参数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管式轴向入口旋流预脱水器工程样机设计研究 |
5.1 管式轴向入口旋流预脱水器工程样机工艺流程设计 |
5.2 管式轴向入口旋流预脱水器单体理论结构设计 |
5.2.1 管式轴向入口旋流预脱水器单体理论结构设计 |
5.2.2 管式轴向入口旋流预脱水器单体优化设计 |
5.3 管式轴向入口旋流预脱水器单体相似放大设计 |
5.3.1 相似理论概述 |
5.3.2 管式轴向入口旋流预脱水器相似放大方法 |
5.3.3 两种管式轴向入口旋流预脱水器相似放大设计 |
5.4 两种设计方法对比和工程样机方案确定 |
5.4.1 两种设计方法的分离性能分析对比 |
5.4.2 工程样机单体设计方案确定 |
5.5 工程样机系统总体设计 |
5.5.1 罐体封头等结构设计 |
5.5.2 工程样机多体并联设计 |
5.5.3 撬装结构设计与造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符号说明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7)基于液晶微流体自组装效应的光控可调光栅(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光栅的基本介绍 |
1.1.2 液晶光栅的基本介绍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1 相位衍射光栅 |
1.2.2 液晶/聚合物光栅 |
1.2.3 光控取向光栅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多场可调液晶光栅的理论研究 |
2.1 液晶分类 |
2.1.0 近晶相液晶 |
2.1.1 向列相液晶 |
2.1.2 胆甾相液晶 |
2.2 液晶基础理论 |
2.2.1 液晶静力学 |
2.2.2 液晶动力学 |
2.2.3 液晶光学 |
2.3 液晶分子取向技术 |
2.3.1 传统摩擦取向 |
2.3.2 光控取向 |
2.3.3 手性掺杂系统 |
2.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多场可调液晶光栅的制备 |
3.1 样品制备 |
3.1.1 所需相关材料及参数 |
3.1.2 实验所需设备 |
3.1.3 光取向液晶盒的制备 |
3.2 光路搭建 |
3.2.1 液晶光栅曝光光路 |
3.2.2 盒厚测量光路 |
3.2.3 衍射效率测量光路 |
3.3 多场可调液晶光栅的制备 |
3.3.1 曝光参数的研究 |
3.3.2 电场驱动参数的研究 |
3.4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多场可调液晶光栅分析 |
4.1 光场调控下的液晶光栅 |
4.1.1 光波矢K平行于n0方向 |
4.1.2 光波矢K垂直于n0方向 |
4.2 电场驱动下的液晶光栅 |
4.2.1 电场对液晶的作用 |
4.2.1.1 Freedericks转变 |
4.2.1.2 挠曲电效应 |
4.2.2 无手性掺杂液晶的电场响应 |
4.2.3 高压电场下的响应 |
4.3 手性浓度场下的液晶光栅 |
4.3.1 手性浓度场下的POM分析 |
4.3.2 相关衍射分析 |
4.4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认知负荷模式下汉英模拟交传记忆困难及应对策略实践报告 ——以公共课《认识武汉·大国工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二、任务描述及口译过程 |
2.1 任务描述 |
2.1.1 任务背景及来源 |
2.1.2 任务内容 |
2.1.3 目标受众 |
2.1.4 任务目的与意义 |
2.1.5 任务计划 |
2.2 口译过程 |
2.2.1 译前准备 |
2.2.2 译中过程 |
2.2.3 译后总结 |
三、交传记忆困难问题剖析 |
3.1 专业知识繁杂造成记忆障碍 |
3.1.1 百科知识繁杂 |
3.1.2 生僻名词密集 |
3.2 笔记不规范造成记忆混乱 |
3.2.1 笔记内容冗余 |
3.2.2 笔记结构不清 |
3.2.3 笔记反应速度慢 |
3.2.4 数字笔记信息遗漏 |
3.3 口译不良习惯造成记忆缺失 |
3.3.1 听辨听词不听意 |
3.3.2 短时记次不记主 |
3.4 外部因素造成记忆困难 |
3.4.1 译员焦虑 |
3.4.2 字幕干扰 |
3.4.3 讲者习惯 |
四、合理分配认知负荷应对记忆困难问题 |
4.1 专业知识的认知负荷分配 |
4.1.1 译前百科知识预测 |
4.1.2 译前生僻名词积累 |
4.2 笔记系统的认知负荷分配 |
4.2.1 译中笔记信息省略 |
4.2.2 译前笔记规范训练 |
4.2.3 译中脑记笔记结合 |
4.2.4 译前数位转换学习 |
4.3 口译习惯的认知负荷分配 |
4.3.1 译前意群听辨练习 |
4.3.2 译前短时记忆训练 |
4.4 外部因素的认知负荷分配 |
4.4.1 译前自我心理暗示 |
4.4.2 译中视听信息修正 |
4.4.3 译前讲者资料准备 |
五、口译实践总结 |
5.1 交传记忆问题总结 |
5.2 交传记忆建议 |
5.3 交传实践不足与改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原文及译文 |
附录二 术语表 |
附录三 记忆自评表 |
致谢 |
(9)“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儿童艺术教育在国家教育导向中地位的提升 |
(二)我国儿童钢琴艺术教育发展的原生困境 |
(三)对家庭教育行动主导者(母亲)的关注与反思 |
(四)个人兴趣和从教经历 |
二、研究问题域 |
(一) 家庭教育中的行动者及其效能 |
(二) 家长教育决策及行动与儿童学习动力关联影响 |
(三)“母亲文化”的失语及其教育意蕴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价值 |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母亲文化 |
(二)家庭教育 |
(三)家庭教育行动 |
(四)儿童钢琴艺术教育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
一、理论基础 |
(一)行为决策理论 |
(二)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 |
(三)人格发展心理学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伦理 |
(五)研究者的反思 |
第二章 叙述的背后 |
一、八名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缩写 |
(一)八组家庭生活的地方:历史文化城 |
(二)八名儿童及其家庭素描 |
二、“他们”所在的境遇 |
(一)琴童的日常上学生活:以时间之维 |
(二)琴童的课余生活:以空间之维 |
(三)琴童的家庭生活:以家庭关系之维度 |
第三章 作为行动者母亲的两难局面 |
一、“坚持到底”与“半途而废”:两种样态的现实存在 |
(一)“坚持到底”与“半途而废”:两种样态的定义 |
(二)“坚持到底”样态的家庭关照 |
(三)“半途而废”样态的家庭关照 |
二、自我关照:母亲的自我定位 |
(一)子女教育规划:母亲的家长权威意识 |
(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母亲的忧患意识 |
(三)为母则刚:母亲的母性意识复苏 |
三、左右为难:母亲行动的意识根源 |
(一)“一切为了孩子”:社会赋予母亲角色的定位 |
(二)“我是为了你好”:母亲在家庭中的管理功能的凸显 |
(三)“将来不要埋怨我”:母亲的责任感来源 |
(四)“陪吃陪睡还要陪学习”:母亲的多重身份角色 |
(五)“你这个妈是怎么当的”:母亲的职责远远超过个体情感诉求 |
第四章“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坚守与变革 |
一、希冀:“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母亲教育 |
(一)“他得比我有出息”:母亲教育的心理导向 |
(二)“以后兴许会用得上”:母亲教育的外界引导 |
(三)“有开始也要有结束”:母亲教育的隐性动因 |
(四)“怕吃亏”:多样文化背景下的共同心声 |
二、迷茫:“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儿童之惑 |
(一)“我为什么一定要学钢琴”:儿童心底的大问号 |
(二)“我都没有玩的时间了”:儿童心里的委屈 |
(三)美滋滋的笑容背后:儿童学琴之路暂短的幸福呈现 |
三、省思:“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教育行动 |
(一)钢琴艺术教育中家庭的坚持到底 |
(二)童年影像的人生意义与钢琴艺术教育 |
(三)指向儿童潜能充分挖掘的钢琴艺术教育 |
第五章“半途而废”样态家庭的无奈与失望 |
一、恨铁不成钢:“半途而废”样态下家庭中的母亲教育 |
(一)“我也不能替他弹”:母亲教育的内在心理导向 |
(二)“一切都可能成为绊脚石”:母亲教育的外界引导 |
(三)“咱们也成不了音乐家”:母亲教育的隐性动因 |
(四)“特别有天赋”或“不是这块料”源于行动者个体认知的不同阶段 |
二、喜忧参半:“半途而废”样态家庭中的儿童之感 |
(一)“不用练琴真实太好啦”:儿童眼中的轻松 |
(二)“你为啥不能坚持到最后”:儿童嘴里的抱怨 |
三 “半途而废”样态家庭中行动者的阻力分析 |
(一)成年人的行为阻碍着儿童的自然发展 |
(二)子女成为家长的终极目标 |
(三)家长的非专业性制约钢琴学习效果 |
(四)男权与女权的博弈 |
(五)家庭经济因素 |
反思 |
一、母亲在家庭钢琴艺术教育中的主导效用 |
二 钢琴艺术教育中社会资源专业性稍显乏力 |
三 家庭教育行动与社会专业性衡量结合簇生良性钢琴艺术教育 |
(一)我国钢琴艺术教育如何在异域文化样态下成长 |
(二)儿童钢琴演奏艺术作为非系统性学科教育的困境 |
(三)非系统性儿童学科教育中家庭如何参与有效引导 |
结语 |
一、研究发现 |
(一)母亲在家庭教育行动中的主导地位 |
(二)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 |
(三)母亲文化效用被质疑 |
二、研究的局限性 |
(一)家庭成员对照的相对缺失 |
(二)研究对象的地域忽视 |
(三)收集和分析资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
三、后续研究的构想 |
(一)引进有音乐艺术学习背景家长的决策行为对照维度 |
(二)增加其他地域的研究对象 |
(三)研究对象的追踪时间扩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10)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与现实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新时代的到来以及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影响 |
1.1.2 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存在发展困境急需改革的需要 |
1.1.3 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多元价值发挥的需要 |
1.1.4 创新和丰富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理论体系的需要 |
1.2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2.1 概念界定 |
1.2.2 国内体育体制相关的研究综述 |
1.2.3 国内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相关研究 |
1.2.4 国外体育竞赛体制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案例分析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我国竞赛体制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 |
3.1.1 我国竞赛体制的发展历程 |
3.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竞赛体制的发展特征 |
3.2 新时代我国体育竞赛发展要求及现存问题 |
3.2.1 新时代我国体育竞赛发展要求 |
3.2.2 新时代我国体育竞赛体制存在的问题 |
3.3 新时代我国竞赛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 |
3.3.1 价值相关内容描述 |
3.3.2 新时代我国竞赛体制价值导向选择的依据 |
3.3.3 新时代我国竞赛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 |
3.4 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现实路径 |
3.4.1 助推奥运争光计划 |
3.4.2 助推体育强国建设 |
3.4.3 助推健康中国战略 |
3.4.4 助推生态体育赛事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1992年法国激光工业看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化视角的中西文化遗产管理比较研究[D]. 高洁. 山东大学, 2021(11)
- [2]用于平板波导的体全息光栅制作方法研究[D]. 杨柳. 西安工业大学, 2021
- [3]关于《华为没有成功,只有成长:任正非传》的汉韩翻译实践报告[D]. 徐勇杰. 延边大学, 2021
- [4]光生物反应器LED光源的布局优化研究[D]. 刘佳兴.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6)
- [5]大型液化天然气船 LNG船,你了解多少?[J]. 杨震,枫月. 世界博览, 2020(23)
- [6]管式轴向入口旋流预脱水器的设计与实验研究[D]. 白春禄.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0(06)
- [7]基于液晶微流体自组装效应的光控可调光栅[D]. 尹恒.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8]认知负荷模式下汉英模拟交传记忆困难及应对策略实践报告 ——以公共课《认识武汉·大国工业》为例[D]. 周少妍.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9]“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D]. 张新昕.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10]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与现实路径[D]. 郭艳民.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